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

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

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
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

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

严严文文明明

中国文明的起源这一看似距离现实生活非常遥远的问题,现在却成了许多人关心的热门话题。不但中国人在研究,外国人也想了解个究竟。其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科学研究的进步,特别是考古学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使我们有可能得到一些比过去远为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则还有一个深刻的社会根源。

大凡关心当代社会发展的人,莫不深感西方文化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资财富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相形之下,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虽然起步较晚,却获得了飞速的经济发展和比较健康的社会进步。人们发现他们的价值观念与西方大不相同,几乎都十分重视传统文化,同时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化中一些有用的东西,创造性地解决自己国家民族的现代化问题。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所谓传统文化,实际上就是以中国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文化。它是那样博大精深,不但能够比较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过去创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今天经过适当的调整,在中国和东方各国的发展中仍然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这样一个伟大文明所创造的文化遗产,乃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当然应该花大力气进行研究。而追溯这样一个伟大文明的起源,当然也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

从信古、疑古到考古

中国人历来以自己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古代文明而感到自豪。但这个文明究竟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在世界文明史上又占有什么地位,以前是很少深究的。中国的第一部历史巨著《史记》是从《五帝本纪》开始的,五帝中的首位就是黄帝。尽管司马迁对五帝的历史将信将疑,毕竟并没有轻易放过,而是把它作为历史的开篇。后来的人也就相信黄帝是所谓人文始祖,中国文明就应该从他那个时候算起。这很符合孔圣人“信而好古”的精神,故谓之曰信古。

“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把人们的思想从封建文化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一些学者提出要用科学的态度整理“国故”。他们怀疑被儒家捧为圣人的尧、舜、禹等是否真有其人,是否真的实行过什么禅让制度。这样一来,中国文明起源的历史似乎要大幅度向后拉了。这些学者被称为疑古派,在一段时期曾经有过相当大的影响。

人们既不能盲目的相信历史著作中的每一件事情,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怀疑、辨伪的阶段上,而需要寻求一种探索古代历史乃至史前史的科学基础。这就是要通过对古代实物遗存进行调查、发掘和研究的方法,来重新研究中国的上古史和文明的起源问题。这种以田野工作为基础的考古学研究,在我国是从1921年发掘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史前遗址而开始的;但作为对中国早期文明的有组织的考古研究工作,则是从1928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的发掘开始的。

因为考古学是通过古代人类的实物遗存来进行研究的,所以不受历史记载的约束,对研究史前史和早期文明史提供了一种特别有效的途径。下面的时间表很可以说明考古学对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贡献:

1928年至1937年,在安阳殷墟进行了十五次发掘,发现了商代晚期的宫殿基址和王陵墓群,还有大量的铜器、

陶器、石器、骨器,特别是发现了一个很大的甲骨文窖藏,从而证明殷墟是自盘庚迁殷直至纣王灭国,历时273年之久的商代晚期都城。由于这一发现,学术界才普遍接受中国文明至少应追溯到商代晚期。

1955年,在河南省郑州首先发现了商代早期的城垣遗迹,其后经过20多年的勘探发掘,基本上确定那是商代早期的都城遗址。城址略呈方形,周长约7公里。城内发现有宫殿基址,城外则有多处铸铜、制骨、制陶等手工业作坊遗址。人们相信,中国文明至少要提前到商代早期。

1959年,为着寻找夏墟,曾对河南省偃师县的二里头遗址进行试掘,发现了一种早于商代的文化遗存,后来被命名为二里头文化。往后又经过多年的发掘,在二里头相继发现了宫殿和宗庙基址,同时出土了许多青铜器、玉器、石器和陶器等。不少学者认为那应该是夏代的一个都城,于是中国古代文明就可以上溯到夏代了。

夏鼐先生在论述中国文明的起源时,正是按照考古发现的时间表一步一步地往前推的。最后他认为文明的起源还要往前推:“把文明的起源放在新石器时代中。”因为“不管怎样,文明是由‘野蛮’的新石器时代的人创造出来的”(《中国文明的起源》96页,文物出版社,1985年)。这个意见是非常正确的。下面,我想把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稍稍梳理一下,看看我们“野蛮”的祖先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走向文明的。

走向文明的脚步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大约是从公元前10000年开始的,一般可再分为三个发展时期。

早期(约公元前10000年至前7000年)大约相当于西亚的前陶新石器,但中国各遗址中都已有了少量的陶器。这个时期最重大的成就可能是农业的发明,不

过现在还没有找到确实的证据,考古学者们正在努力探索。

中期(约公元前7000年至前5000年)是原始农业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并已初步形成了南北两个农业体系。北方的黄河流域已经普遍种植粟、黍等旱地农作物,单是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一处,便发现了成百的粮食窖穴,其中有大量粟的朽灰,如果换算成新鲜粮食当在10万斤以上。南方的长江流域多种水稻,近年在湖北省的城背溪文化和湖南省的彭头山文化中,都发现了稻谷遗迹。位于淮河上游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也发现了年代很早的炭化稻米。年代相当于中晚期之交的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更是发现了大量稻谷遗存和相关的农具。由于农业的发展,形成了较长时期定居的农村,从而为往后向文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

晚期(约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大发展的时期,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辽宁西部和内蒙古东部的红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和下游的马家浜文化等,都是属于这一时期的。这时农业聚落遗址分布的密度明显增加,规模也有所扩大。每一个聚落中往往有近百座房屋,按照凝聚式和向心式结构排列,体现集体的精神和平等的原则。这个时期还流行多人二次合葬墓,即在人死后先对尸体进行暂时处理,等肉体腐烂后再把骨骼收拾起来,同亲近的人一起埋葬。每座墓合葬从数人到数十人不等,最多者可达一百余人。各墓的随葬品很少差别,而且也不强调个人所有,这显然也体现着集体精神和平等的原则。

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这种状况开始有所改变。我们看到无论是在聚落内部还是在聚落之间,都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在聚落内部,个别房子造得特别讲究,规模往往也比较大,而大多数房子仍是简易的窝棚。在多数聚落的规模并无显著变化的同时,少数聚落却发展得特别大,出土遗迹遗物的规格也比较高,说明它们已发展成为当时的中心聚落,是社会分化的一个明显的标志。墓葬的情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少数大墓开始设置木棺,有的在棺外还建一木椁,随葬品可多达一百多件,质地也特别精良。而绝大多数小墓则无棺无椁,随葬品十分简陋,有的甚至一无所有。贫富分化在这里看得非常清楚。

在辽宁省西部的凌源牛河梁发现了一处红山文化后期的祭祀中心和贵族墓群。所谓祭祀中心包括“女神庙”、方形祭坛和圜丘等一大群建筑。所谓“女神庙”是一个半地穴式的房屋,现在仅清理表面的一部分堆积,就发现至少有五六个人体塑像和个别禽、兽的塑像。人体塑像有的和真人一样大,有的还要大两三倍。体表圆润光

洁,突出乳房和臀部,像是女性,故谓之“女神庙”。庙旁有用石头护坡、表面为平整的长方形祭坛。这组建筑的前方数百米,在一处很显眼的山坡上,用石头砌成一个巨大的阶梯式圜丘,推测也是作祭祀用的。

贵族墓葬分布在祭祀遗迹的附近,有十余处,每处一二墓或四五墓不等。每墓中心有石椁、随葬玉器等贵重物品。墓上垫土,四周砌石。有的砌两三层台阶,宛若祭坛。其外围还往往竖置一周筒形陶器。有的墓上面有若干小墓,也有石椁,有的也随葬玉器。这些小墓的死者当是墓主人的随从或近侍。这样看来,牛河梁所反映的红山文化后期的社会已经明显地分裂为贵族和平民两个阶层。贵族有自己单独的墓地,而且由于这个墓地同祭祀中心结合在一起,可见宗教也是由贵族所把持的。可以设想,如果没有一个相应的由贵族组成的权力机构,这些贵族的地位是难以维持的。这样的社会,已经同过去那种人人平等、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有所不同了,这是向文明社会所迈出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大约从公元前3000年到前2000年的一千年间,生产技术已有较大的发展。除石器制作更加精良外,还能制造一些小件的铜器,种类有刀、削、锥、凿、斧、铃和指环等,在青海的齐家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小型的铜镜。这些铜器的质地不尽相同,有些是红铜做的,也有少数是青铜或黄铜做的,后二者可能与矿石成分较杂有关。由于铜器在当时生活中已占有一定地位,过去把这个阶段的文化遗存统统划归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做法就不尽合适了,有必要列为铜石并用时代,作为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转变中间的一个过渡时代。又由于这个时代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是龙山文化及其同时代的诸文化,所以在考古学上又称为龙山时代。

龙山时代除农业比过去有较大发展外,手工业的成就更为突出。一是铜器的制造已于前述。二是制陶业中普遍使用快轮,它需要有厚重的转盘以加大惯性,要有既稳固摩擦系数又

小的转轴和轴承,还要有传动设备,这大概是人类历史上发明的第一种简单机械,从而大大提高了陶器的生产率。三是玉器制造向高精方向发展。当时已经广泛地用切割方法和管钻法加工玉材,然后用琢磨和抛光方法使其润滑光亮。大部分玉器还用圆雕或半圆雕、浮雕、透雕和线刻等方法进行装饰,成为艺术价值极高的工艺品。玉器的种类已很复杂,有专用于宗教仪典的琮和璧,有象征军权的钺,有各种佩带的装饰品如发笄、耳坠、手镯、带钩和璜、管、珠等,还有很多穿缀在衣服或其他软质物件上的饰件。有些玉器是作为组装件或镶嵌物来使用的。例如一件玉钺的木柄头部要装玉龠,尾部要装玉镦,柄身还镶嵌许多排列成花纹的玉珠。有些漆盘、漆杯和漆壶上面也镶嵌很多玉珠或玉片。这些漆器显然也同玉器一样宝贵。当时还已发展了丝绸业,良渚文化的遗址中就发现过丝线、丝带和绸布片等。所有这些手工业的成就大部分是为贵族所垄断的,于此可见当时社会的分化达到了何种程度。

这个时期在建筑业中也有巨大的进步。在一些房屋建筑中已经大量地使用土坯砌墙,用石灰涂抹墙壁和地面。夯筑技术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的房屋有夯土台基,有些坟山也用夯土筑成。由于有了夯筑技术,使得营建大规模的城垣成为可能,而各种类型的城堡确实就在这个时候从地平线上冒出来了。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龙山时代的城址大约有三十多处,分布于河南、山东、湖北、湖南和内蒙古等省区。如果以后加强考古调查,相信还会发现更多的城址。河南和山东境内现已发现10座城址,其中较大的如河南辉县孟庄和山东章丘城子崖的面积都有20万平方米左右,较小的如河南淮阳平粮台则有3.5万平方米。但后者做得比较讲究,已发现有东、南、北三座城门,南门两边设有门卫房,门道的地面以下还设有通向城外的陶质排水管道。有的城周围设壕沟,有的则由人工修成高坡。湖北和湖南境内发现了6座城址,有的呈方形,有的近似圆形或椭圆形。浙江省余杭市良渚遗址群的中心区也应是一座城址,周围还有若干祭坛和贵族坟山,组成一个巨大的遗址群。内蒙古的情况有所不同,那里多随山势用大石头砌筑城垣,这种山城往往坐落在险要的地方,多数应是军事城堡,少数较大的山城里面也有数量不等的常住居民。

城的出现应当是战争经常化和激烈化的产物,这是由于生产的发展,加深了贫富分化的程度,人们创造的许多财富为少数贵族所占有。他们贪得无厌,还要觊觎别人的财物,于是发动一次又一次的掠夺性战争。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制作精致的石钺和石箭头,是军事活动激烈化的直接反映。各地还发现许多乱葬坑,坑中往往丢弃数具乃至十几具尸骨。有的身首异处,有的作挣扎状,有的骨骼上还带有射入的石箭头,显然也是战争激烈化的直接证明。 中国古代把城叫做国,城里人叫做国人。《考工记》说“匠人营国,九经九纬”,是说建筑师修城,城内街道纵横各九条,十分整齐。国有时也包括部分乡村,即所谓野。包括城乡的政治实体有时也叫做邦。传说黄帝时就有万国,尧舜的时候有万邦。大禹的时候也是“天下万国”。万者言其多也,并不一定就准是一万个国家。总之是一种小国林立的局面。以后因为相互征伐兼并,到商汤时只剩了三千余国,周武王灭商时会于孟津的还有八百诸侯。龙山时代据放射性碳素测定刚好早于夏代,众多城址的发现证明那时已处于小国林立的局面,与传说中的五帝时代正好相合。所以我认为龙山时代可称为中国的古国时代,是真正的英雄时代。

把前面的意思归纳一下,就是中国原始农业的发生和发展为文明的起源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直到仰韶文化后期,即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才迈开了走向文明的脚步。进入龙山时代以后则加速了走向文明的步伐,有的地方甚至已经建立了最初的文明社会。到了

夏代,中国古代文明的雏形已经具备,到商周时代更是集其大成。从秦汉起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特征需要有专门的论述,此处不赘。

这个时期在建筑业中也有巨大的进步。在一些房屋建筑中已经大量地使用土坯砌墙,用石灰涂抹墙壁和地面。夯筑技术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的房屋有夯土台基,有些坟山也用夯土筑成。由于有了夯筑技术,使得营建大规模的城垣成为可能,而各种类型的城堡确实就在这个时候从地平线上冒出来了。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龙山时代的城址大约有三十多处,分布于河南、山东、湖北、湖南和内蒙古等省区。如果以后加强考古调查,相信还会发现更多的城址。河南和山东境内现已发现10座城址,其中较大的如河南辉县孟庄和山东章丘城子崖的面积都有20万平方米左右,较小的如河南淮阳平粮台则有3.5万平方米。但后者做得比较讲究,已发现有东、南、北三座城门,南门两边设有门卫房,门道的地面以下还设有通向城外的陶质排水管道。有的城周围设壕沟,有的则由人工修成高坡。湖北和湖南境内发现了6座城址,有的呈方形,有的近似圆形或椭圆形。浙江省余杭市良渚遗址群的中心区也应是一座城址,周围还有若干祭坛和贵族坟山,组成一个巨大的遗址群。内蒙古的情况有所不同,那里多随山势用大石头砌筑城垣,这种山城往往坐落在险要的地方,多数应是军事城堡,少数较大的山城里面也有数量不等的常住居民。

城的出现应当是战争经常化和激烈化的产物,这是由于生产的发展,加深了贫富分化的程度,人们创造的许多财富为少数贵族所占有。他们贪得无厌,还要觊觎别人的财物,于是发动一次又一次的掠夺性战争。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制作精致的石钺和石箭头,是军事活动激烈化的直接反映。各地还发现许多乱葬坑,坑中往往丢弃数具乃至十几具尸骨。有的身首异处,有的作挣扎状,有的骨骼上还带有射入的石箭头,显然也是战争激烈化的直接证明。

中国古代把城叫做国,城里人叫做国人。《考工记》说“匠人营国,九经九纬”,是说建筑师修城,城内街道纵横各九条,十分整齐。国有时也包括部分乡村,即所谓野。包括城乡的政治实体有时也叫做邦。传说黄帝时就有万国,尧舜的时候有万邦。大禹的时候也是“天下万国”。万者言其多也,并不一定就准是一万个国家。总之是一种小国林立的局面。以后因为相互征伐兼并,到商汤时只剩了三千余国,周武王灭商时会于孟津的还有八百诸侯。龙山时代据放射性碳素测定刚好早于夏代,众多城址的发现证明那时已处于小国林立的局面,与传说中的五帝时代正好相合。所以我认为龙山时代可称为中国的古国时代,是真正的英雄时代。

把前面的意思归纳一下,就是中国原始农业的发生和发展为文明的起源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直到仰韶文化后期,即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才迈开了走向文明的脚步。进入龙山时代以后则加速了走向文明的步伐,有的地方甚至已经建立了最初的文明社会。到了夏代,中国古代文明的雏形已经具备,到商周时代更是集其大成。从秦汉起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特征需要有专门的论述,此处不赘。

单中心还是多中心

在关于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讨论中,不仅有一个起源的时间和阶段问题,还有一个起源的地方问题:是本地起源的还是外来的?如果是本地起源的,那么是在中原还是在别的地

方?或者说是单中心还是多中心起源的呢?几十年以前,中国文化西来说曾经风行一时,那是某些西方学者在

资料很不充分的情况下提出的一种假设,没有任何事实根据。自从中国革命取得成功,考古学随之取得巨大的进展,大量资料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文化是本土起源的,外来说已经基本上销声匿迹了。现在谈论得比较多的,是首先从中原起源,然后向周围传播扩张,还是同时在许多地方起源,相互影响传播,最后因中原地理位置优越而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呢?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原中心论或中原起源说是颇占优势的。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夏、商、周三个彼此递嬗的朝代都是在中原或是以中原为核心地区的。如果承认夏是中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王朝,或者如当时一些人主张的那样,只有到商代,中国才真正进入文明时代,那么中国文明无疑就是在中原首先发生的。何况夏、商、周都有一个独立走向文明的历史,那时在别的地方还没有发现任何文明起源的证据。无怪乎加拿大华裔学者何炳棣在系统论述中原地区在中国乃至东亚文明起源中的地位时,把中原黄土地带比拟为“东方(文明)的摇篮”,并把它作为其专著的名称。

在一个时期,有些学者把文明起源的中原中心论加以延伸,认为中国史前文化也是以中原为中心的,这明显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针对这种情况,苏秉琦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划分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开始是分为十区,后来又归并为六大区,这就是所谓多中心说。

20世纪80年代,与文明起源相关联的考古新发现一个接着一个。先是在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发现了一个巨大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心建筑901号房子的面积达290平方米,分前堂、后室和东西两厢。前堂大柱子的直径达90厘米。地面和墙壁都抹上一种类似水泥的涂料,其规模和建造技术在中原的仰韶文化遗址中都还没有见过。它应该是一个中心聚落的中心“殿堂”,说明甘肃省的东部早在公元前3500年就已迈开了走向文明的脚步。

与此同时,辽宁省凌源县牛河梁遗址发现了红山文化后期的祭祀建筑群和贵族墓地。正如前节已经指出的那样,它是走向文明的重要信号,在中原地区同时期的文化遗存中也还没有类似的例子。

在浙江省余杭市的良渚遗址群中发现了巨大的夯土台基,推测它可能是一座城。其周围有人工筑成的反山、瑶山和汇观山等祭坛和贵族墓地,墓中随葬的玉器和漆器等,数量之多与品位之高,也是同一时期各文化中所仅见的。有的学者据此推测良渚文化已有某种形式的国家组织,已经进入早期文明社会。

在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发现的屈家岭文化晚期的城址,面积达100万平方米,是现知龙山时代30多座城址中最大的一座。那里显然也存在一个文明起源的中心,其发展水平大概不会低于良渚文化。

有趣的是上述地点都不在中原,而是分布在中原的四周地区。有的学者甚至认为这时中原是比较落后的,只是到夏以

后才逐渐发展起来。我个人觉得中原近年的考古工作做得不够,所以暂时显得文化发展水平还不如四周地区。日后工作跟上去了,肯定还会有所发现。即使到那个时候,也无法证明中原的文化发展水平就一定比周围地区高,更无法证明周围诸文明的发生一定是受中原文明的启发或传播的结果。所以中国文明并非仅仅从中原发源,而是有许多起源中心的,这差不多

已成为大多数考古学者的共识。

有的学者觉得文明起源固然不是在一个地方,但最后只有中原才形成了夏商周文明,别的地方几乎都没有了下文,这样实质上还只是一个中心。其实,在夏朝建立的时候山东就已经有一个有穷国,其实力之强大足以在一个时期夺取了夏的政权,即所谓“因夏民以代夏政”。近年在山东章丘城子崖遗址发现了一座相当于夏代的岳石文化的城址,面积达20万平方米,城垣版筑技术十分先进,证明当时东夷的确有自己的文明。到了商代,四川广汉三星堆发现的巨大城址和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并不比中原商文化逊色多少。江西新干大洋洲的青铜文化,也是一支不同于商文化的、具有很高水平的青铜文化。两地都存在着与商文明颇不相同的文明,只是没有进入正式的历史记载,现在被考古学家恢复起来了。由此可见,多中心起源论才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中国文明起源的模式

中国文明既然是在若干地方起源的,各地方走向文明的道路或方式当然就有可能不大相同。苏秉琦先生曾经用裂变、撞击和融合比喻各地文明起源方式的不同,这可以说是对文明起源模式的一种探索。张光直也注意到中国各地的新石器文化有明显的不同,他称之为区域文化;同时这些区域文化又有越来越密切的关系,从而组成一种相互作用圈,或称之为文化互动圈。大约在公元前第3000年的龙山时代,在这个互动圈的基础上发生了中国文明的起源,这是对文明起源模式的又一种探索。

我认为在研究中国文明起源的模式时,有两个因素是应该特别留意的,一个是地理环境,一个是史前文化的背景。

中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是自成独立的地理单元,并且有一种天然的多元向心结构。这需要做一点解释。首先,中国的地形像一把大坐椅,背对欧亚大陆而面向海洋。它的四周为高山、大川、沙漠、海洋所环绕,从而形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在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很难同境外发生经常性的文化交流,因而中国史前文化基本上是本地起源和独自发展的,文明的发生和早期发展也基本上是在没有外界重大影响的条件下进行的。但中国又是一个地域辽阔和地形非常复杂的国家。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不同。在漫长的史前时期,逐渐发展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其发展水平也颇不同。例如广大的西北和西南地区因距海甚远,地势又高,雨量稀少,大陆性气候十分显著,在新石器时代难以发展农业,所以遗址稀少,往往多细石器而较少陶器,文化发展也十分缓慢。东北地区因纬度较高,无霜期较短,在新石器时代仅南部一些地区发展了农业,渔猎经济则比较发达。陶器出现虽早,器形却比较简单,主要是筒形罐,文化的发展也是相对滞后的。华南气候炎热,雨量丰富,植物繁茂,照理是非常适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但丰富的食物资源可能正是阻碍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所以华南新石器文化发生虽然很早,却长期没有显著的发展。

相形之下,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气候较适宜,又有较宽广的平原和肥沃的冲积土壤,因而分别成为粟作旱地农业和稻作水田农业的起源地和中心区域,新石器文化得到迅速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成为文化最发达的区域,可称之为东方的两河流域。

由于这个两河流域位置比较适中,文化发展水平又比较高,所以在全国范围的新石器文化中起了凝聚的核心作用。由于中国范围很大,不同地区的文化仍然有较大的差别。根据文化的特点和发展谱系,大致可以分为六个地区,即中原区、海岱区、燕辽区、甘青区、两湖

区和下江区。推测四川也应自成一区,但至今因考古工作做得不够,实际情况还不清楚。每个文化区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有联系的。假如把每个文化区比喻为一个花瓣,全中国的新石器文化就很像是一个重瓣花朵。这样的格局对于后来文明的起源及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中原区在新石器时代乃至铜石并用时代的文化发展水平虽不见得比周围地区高出多少,但因为地理上处于中心的位置,能够博采周围各区的文化成就而加以融合发展,故自夏以后就越来越成为文明发展的中心,华夏文明就是从这时发生,以后又扩展到更大范围的。海岱区史前文化的发展水平并不比中原低,某些方面如制陶制玉等甚至比中原更先进。从这里产生的东夷文明,长期成为与华夏对峙的力量,直到战国时才完全融合于华夏文明之中。两湖区是稻作农业起源的主要地区,古为三苗所居,后来发展为荆楚文明。下江区从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开始就一直比较发达,到良渚文化时期达到高峰,那里应是古吴越文明的发祥地。后来同荆楚文明一起,逐渐成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燕辽区、甘青区和四川的巴蜀区等也有类似的情况。这就是说,由于中国自然地理提供的客观条件,使中国史前文化发展成一种重瓣花朵式的多元一体结构。更由于这种结构本身所具有的凝聚与向心的作用,因而能够在文明产生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相邻与相近的文化逐步融合,从而使文化的统一性越来越强,具体表现为花心部分越来越大。即使由于文化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使内部结构时有变动,甚至出现某些时期的政治分裂局面,但就文化与社会的层面来说,却仍然是多元一体的态势。它是一种超稳定的结构,是中华民族特别强固的凝聚力所产生的根源。明白了这个道理,不但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中国的历史,也将成为团结亿万炎黄子孙建设光辉未来的精神力量。

来源:《草原文化研究资料选编第一辑》(经内蒙古社科院授权)

专题六 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专题六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难点21 中国地主阶级为抵御列强侵略和实现富国强兵进行的探索 本难点需要掌握近代中国地主阶级的两次探索:新思想的萌发和洋务运动。着 重把握两次探索的主要思想和主要活动,同时要理解两次探索对中国历史进程的 影响。 ●表解——新思想的萌发和洋务运动 重大 探索 时间代表人物所属派别主要思想主要活动结果及影响 新思想的萌发鸦片战 争前后 林则徐、 魏源等 抵抗派向西方学习, “师夷 长技以制夷” 翻译外国书籍,仿制 西方战舰;撰写《海 国图志》等介绍西方 地理、历史的著作 没有挽救中国在鸦片战争 等侵略战争中接连失败的 命运,但它迈出了近代中 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推动中国人开眼看世界 洋务运动19世纪 60—— 90年代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等 洋务派“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和民用工业:创办近 代化海军;建立新式 学堂并派遣留学生 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但它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的产生,引进了西方 先进技术,推动了中国的 近代化进程,同时对外国 资本主义的侵略起到了一 定的抵制作用 规律总结 (1)近代中国的地主阶级作为一个没落的阶级,在本质上代表了中国最反动的力量。但是,地主阶级也不乏开明之士,他们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走在了中国的前列。 (2)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根本目的,仍然是维护封建统治。这是由他们的阶级属性决定的,这也决定了地主阶级的探索缺乏生命力。 【例1】有人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下列林则徐的活动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①在鸦片战争中力主抗战,反对议和②重视收集西方信息,打探西方情报③设译馆,编译外国书籍和报刊④仿制西方战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题干中的观点是?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而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力主抗战和?开眼看世界?并无直接关系,因此不能证明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故可排除①。其他三项均是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具体表现,都可以证明题干的观点。答案为B。 【例2】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呵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解析: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以他并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可排除A。材料中?华民所需外洋之物?表明他主张创办民用工业而非军事工业,故可排除B,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的主张,故可排除D。答案为C。

1、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

一、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为什么最终选择 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被列强欺凌,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首先奋起抗争的地主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如林则徐、魏源,他们疾呼“开眼看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军事技术,抛弃“天朝上国”的包袱,掀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潮。后来,地主阶级的洋务派把林、魏的思想付诸实践,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由于洋务运动没有否定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封建制度,因此,它的命运只能是失败。地主阶级救国救民的道路不可行。 但不屈不挠的中国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抗争。这次领导救国救民斗争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如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维新变法,主张学习日本,在中国实现君主立宪。由于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这种尝试失败了;孙中山主张向美国法国学习,在中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领导了辛亥革命,达到了初步目标。可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反动势力勾结,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封建军阀窃取。由此,地主阶级之后,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也失败了。中国人陷入深深的困惑当中。后来,陈独秀等激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思想文化是阻碍社会进步的罪魁祸首。于是,他领导了新文化运动,打出了“打倒孔家店”的旗帜,把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作为挽救中国的最后一根稻草。正在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进行当中,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传到南方的中国,中国人民顿时受到启发,找到了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于是,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这部屈辱的血泪史、(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一部中国的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屈辱的血泪史,也是中华民族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史,在苦难的日子里,中国的知识分子时时刻刻都在思考着救国之路,那么,为什么最后中国人民选择了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呢?这是中国人民经过实践作出的历史性的选择。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证明了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不能救中国。 百日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改良运动不能救中国。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不能救中国。 最后能够在苦难和黑暗中拯救中国的就只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了,最终中国共产党解放了全中国,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此,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实践和历史必然的结果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复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列举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兴办的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能够正确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革命事迹,知道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4)列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认识其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了解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 (2)以表格形式为主,教师讲授,学生回答。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使学生对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有更深刻的认识,由此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近代化的四次探索活动 难点:近代化的探索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授课过程 导入: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政府战败。随后,列强纷至沓来,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为了使中国独立富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积极探索救国方案,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了。 一、知识梳理: 学生朗读本部分内容,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即:中国近代化探索包括的主要历史事件: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本节内容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过程设计如下:1. 学生快速浏览本节知识,并结合教材完成表格内容;2.教师抽查、补充及疏导。 (一)洋务运动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洋务运动》,完成本内容的知识梳理表格。

记洋务运动的内容和评价,然后抽查学生速记情况。 (二)戊戌变法 1、据表格提示,学生采用口述方式,自主完成。然后学生阅读,巩 (四)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器物技术(洋务运动)------政治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三、归纳总结 学生先自我归纳,然后教师加以完善,共同总结出中国近代化探索 的特点: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二第3课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5)

所用教材版本人民版所属模块必修2 单元\专题第2单元第三课设计主题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及依据的说明 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相对比较枯燥,但条理清晰,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求生存和在斗争中求发展。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两方面的内容,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整体设计思路是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通过对材料和图片等资料的展示让学生去感悟那个时代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历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中完成三维目标。 2. 学情分析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初中有所涉及,但对“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涉及较少,学生的理解也不够深刻。高一学生通过对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联系前面所学内容使学生深化对本节内容的认识,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3. 教材分析(学习内容分析?) (包括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定位分析;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是对前两节课学习内容的一个提升和总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中国近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节内容既要讲清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下,它饱受三重大山的压迫艰难发展的历史;还要看到它的出现和发展不仅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促使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它还推动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学习本课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辛,也会让学生感受到资产阶级逆境中奋进的精神,使学生坚定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点:1.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摧残与破坏 2.民族资产阶级斗争的目的 教学难点:1.为什么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2020历史中考:《近代化探索专题》

2020历史中考:《近代化探索专题》 中国近代化的含义及探索历程 1、含义:是指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文化 和社会生活上的近代化。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2、探索历程: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 过程。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洋务运动侧重学习西方技术;第二阶段: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侧重学 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侧重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3、特点: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到学 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不断深入。 【线索梳理】线索1:冲击与反应

线索2:近代化转型1.政治民主化 2.经济工业化 3.思想科学化

线索3:近代化转型近现代社会发展的缩影——城市1.北京北京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主要扮演着政治、文化中心的角色,见证了中国从民主革命到新中国的诞生再到中国开启改革开放,走向富强的历程。 2.上海上海的变迁是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发展的缩影。上海不仅是引领中国近代革命的一面旗帜,而且顺应了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潮流,是近现代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桥头堡,并最终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 3.南京南京长期是中国近现代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见证了中国近代的屈辱与抗争、民主法治的伟大探索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终结,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

4.广州广州是近代中国开放的第一批通商口岸之一,中国国民革命的大本营,对外开放起步较早的地区,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化进程。 5.重 庆重庆是近代中国开放的第一批内地商埠之一,是抗战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中心,也是现代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内地开放较早的地区,是中国从近代衰败到现代崛起的缩影. 线索4:不同国家近代化路径的比较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复习导航——《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姓名 一、【走进历史,整理史实】(认真回忆,提取有效信息) 经过 性质 (地位) 影响 二、【感知历史,评价史实】 1、先进的中国人在近代化的探索之路上(即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哪些变化?分别举出事例。。 2、对比西方国家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的近代化变革有何不同? 3、学习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你有何启示?

4、学习了先辈们在近代化探索中的事迹,作为中学生的你有哪些精神值得学习? 三、【中考再现,巩固知识】 1、1. 19世纪末,中国近代化的核心内容是() A.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学习西方经济技术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2、“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想一想,这是哪个派别的主张() A、顽固派 B、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3、19世纪60、70年代,在中国经营的外国轮船公司因为洋务运动的兴起,生意大受影响,中国海关进口的洋布等数量也大大减少。这说明洋务运动() A.吸引了私人资本投向近代民用工业 B.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D.洋务运动达到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 4、洋务派举办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自强新政 B、发展资本主义 C、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D、利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5、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是() A、顽固派的阻挠、破坏 B、洋务运动未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C、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 D、未真正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6、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对这句话的理解最为正确的应当是()A.洋务运动一无是处B.洋务运动劳而无功 C.洋务运动的目的在于表面做做样子D.洋务运动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7、践行了自己“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的豪言壮语,为变法图强甘愿流血牺牲的爱国志士是() A.邓世昌 B.康有为 C.梁启超 D.谭嗣同 8、康有为、梁启超作为伟大的历史人物永载史册,主要是因为他们() A、发起了洋务运动 B、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C、领导了辛亥革命 D、参加了新文化运动 9、下列不属于百日维新变法内容的是()

中国近代史纲要——近代中国人民的救国探索路

2010-2011年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第2学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测控技术班级:测控09-1 任课教师:卢诚姓名:CHNlyt 学号:090340101YT 成绩: 近代中国人民的救国探索路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的近代,从治经由乱再到治,这是经历了一个周期的过程,也即所谓“始衷终”的发展变化。中国的近代,又是一个急剧变化加速发展的过程,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即所谓“亘古未有之巨变”。 无论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努力,都无法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对近代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都没有结合中国国情,因为近代对中国出路的探索都是想把中国发展成为英国式的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而没有考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走不通资本主义路线的,所以注定要失败。 地主阶级抵抗派(改革派)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溃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其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可是,最终因清政府统治者的腐败和自大、闭关政策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而没明显实效,草草地结束了这一阶段的改革。 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的提出使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激励着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积极探索强国御侮之道,中国人开始为中华民族的安危奔波。由于实践有限,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为了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和把革命推向深入,颁布《天朝田亩制度》。通过这一方案,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争环境的紧张和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规定,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而使这一方案没有真正实行过。最终,农民阶级探求救国之路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扼杀下以失败收场。 太平天国运动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具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都是无法实施的,有空想性。地主阶级洋务派 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集团在如何解决内政外交上的众多危机时发生分歧,形成了顽固派和洋务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即“师夷长技以自强”。 由于外国重重阻挠,加上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内部力量的分散等导致洋务运动破产。

2-3、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三、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课标要求: 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诞生之日起便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斗争等史实。理解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认识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帝国主义对中国民族工业压迫的史实,学会史论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析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掌握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对民族工业的压迫和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本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所进行的斗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帝国主义对民族工业的压迫与摧残;本国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摧残与破坏;民族资产阶级斗争的目的。 难点:为什么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 教学建议: (1)首先让学生回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指出发展曲折,设问:为什么中国民资发展曲折缓慢呢?由民族资本主义受双重压迫的漫画导入新课。 (2)“在夹缝中求生存”一目,教师需要讲述两方面问题:外国资本主义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本国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然后结合教材,分析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压迫的具体表现。教师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材料题加深学生的理解。 (3)“在斗争中求发展”一目,则需要依据教材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具体表现。教师可以补充介绍民族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斗争具体的一些表现。最后教师需要总结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不可能有充分地发展。

中考命题研究(河北)历史中考热点专题:专题二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专题二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专题概述 面对列强的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加深,近代中国各阶层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和探索,最终在中共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前提。 抗美援朝的胜利捍卫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沉重打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为新中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知识清单 时期阶级阶层、派别主要事迹 近代前期及旧民 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 1919年) 农民阶级 19世纪60年代,太平军 抗击洋枪队,击毙华尔 1899~1900义和团运动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 梦 爱国官兵 1876~1878年左宗棠收 复新疆,1884年设立行省 1894年邓世昌在黄海海 战中英勇抗击日军,殉国 地主 阶级 抵抗派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 思想 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开展洋务运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资产阶级,维新派,1895~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主张变法图强、兴民权、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迈出了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实业派,甲午战后,以状元实业家张謇为代表,创办大生纱厂,以求实业救国 革命派,1894~1912年以孙中山为代表进行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迈出了政治近代化实质意义的第一步激进知识分子,1915年起,以陈独秀、李大钊等掀起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近代后期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最新专题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专题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专题解读】 中国近代史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即外国列强不断地对中国进行侵略,企图把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同时,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反抗外来侵略者,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争取民族独立。这些斗争是要解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问题。二是“近代化探索”,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推动中国迈向现代化,这主要是解决富强问题。这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是:要实现国家富强,就必须赢得民族独立,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民族独立的任务在新中国成立时解决了,国家富强的任务现在仍在继续。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就是中国经济近代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西方化的过程,同时也给中国的教育体制、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古老中国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迈向新生的重大转机。在这个过程中既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又是探索强国道路的过程。其中重大事件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过程。从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结果来看,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命题展望】 关于中国近代化问题是近几年中考热点。复习时应注意整合近代化探索活动四个事件代表的主张、主要活动、历史作用等,同时要注意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与早期的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结合。 【考点导学】 仔细阅读《掌控中考》PA61—62,圈、点、批、画出重要的知识点并识记。时间8分钟 【梳理点拨】 易混知识点: 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区别: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戊戌变法: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开启性事件。 辛亥革命:中国近代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

https://www.doczj.com/doc/815856463.html, ------华夏教育资源库 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 (一)地主阶级: 1、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 中国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人是林则徐;魏源在他编的《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2、洋务派: ①代表人物:奕忻、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②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③口号:“自强”、“求富” ④作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二)农民阶级: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想用“上帝”和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来拯救中国社会 2、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机,其结果只能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三)资产阶级维新派: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自上而下的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机 作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四)资产阶级革命派: 代表人物: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 纲领: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为纲领,试图以革命手段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的挫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五)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 主张: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进行新文化运动 作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六)无产阶级: 代表人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革命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创建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建立农村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消灭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意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中国人民结束了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https://www.doczj.com/doc/815856463.html, -------华夏教育资源库

2017年中考历史近代化的探索知识点总结

2017年中考历史近代化的探索知识点总结近代化的探索 一、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 1、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①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②代表人物: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③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④主张(口号):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⑤洋务活动: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建海军;兴办新式学堂。 ⑥破产: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⑦失败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 ⑧评价: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①背景:民族危机的加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②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③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机。 ④过程: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标志)、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⑤失败原因:脱离群众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⑥意义与启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3、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①背景:国际(《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②代表人物:孙中山等 ③主张:民族、民权、民主,三民主义为纲领,试图以革命手段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④革命活动:成立兴中会;建立中国同盟会(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提出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⑤失败标志: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败因:主观是资产阶级软弱妥协性;客观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⑥意义启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2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它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新文化运动(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①背景:政治(帝国主义加紧侵华,军阀混战)、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思想(民主共和思想与尊孔复古逆流尖锐冲突)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③主张:提出了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及历程的感悟

一、历史认识及启示(初三历史组) 1、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中国失败结果的认识: 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的尊严要靠实力来维护。 2、中国近代化的主题线索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及历程的感悟: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感悟: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近代化所经历的的艰辛探索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和结论? ①实现近代化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民主。 ②实现近代化的首要条件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因为清朝的闭关锁国给中国带来了长期的贫穷落后,因此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使中国吸取和借鉴欧美等先进国家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 ③社会进步是近代化的核心和源泉,科学和教育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基本内容,欧美近代化过程贯穿了三次科技革命,科技的进步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科技兴国是实现国家真正强大的、正确的科学决策。 3、近代史上国共关系变化的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4、抗日战争的胜利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5、劝戒日本“历史不容忘却”、“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一个勇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的民族会得到全人类的谅解;违背民意,逆潮流而上,必将遭到世界人民的唾弃;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 6、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7、重庆谈判体现中共的精神:为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重庆谈判中中共的努力让人们从中感悟到的基本认识:表明中共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者。 8、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结论: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辛的、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符合国情,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要警惕错误思想倾向。 9、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的原则: 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制定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10、对台湾问题的看法: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统一大业必将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发展两岸关系和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符合当前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台独”势力逆历史潮流而动,是不会得逞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任重道远,需要我们长期奋斗。 12、日本学习中国和西方进行改革给我们的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13、面对战争的悲惨和血腥的启示及人类该如何制止战争: 维护和平:人类应当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加强多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殖民主义;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各国的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 14、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启示: 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这是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也是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15、对历史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竞争并存的局面认识: 两种社会制度是可以合作共存的,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和斗争是长期的,我们应防止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建设应注意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经济的有益经验。 16、罗斯福新政的启示:“新政”是一次创新。它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为当今的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借鉴。 17、罗斯福新政对当今经济的启示: 国家应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以保证经济的均衡发展。 18、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给我们带来的启迪:(1)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进行改革,就能促进经济发展。(2)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就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3)政通人和,经济发展。(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19、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取得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经验启迪联合国应如何去应对现今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各国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与交流,实现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20、欧盟成立的启示:国家之间的合作将促进和平与发展,实现“双赢”和“多赢”。 21、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1)国家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2)国家要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2、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感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树立崇尚科学为荣的思想;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各种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与破坏,我们应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等等。

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

二、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 1、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和民用工业 ★洋务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①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②代表人物:奕訢(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地方); ③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④口号:自强、求富。 ⑤洋务活动: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建海军;兴办新式学堂。 ⑥结果: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的破产。 ⑦评价: 地位(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作用:1、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2、积累生产经验,培养技术力量。 3、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⑧失败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 2、百日维新,既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戊戌变法的影响 ①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重;洋务运动影响下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②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③目的: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 ④揭开维新变法序幕——公车上书 ⑤改革的主要内容 ⑥戊戌变法的影响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特点(形式):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 作用: 1、促进了思想解放,是中国近代的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有利于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传播; 3、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教训: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3、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资产阶级革命派,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近代化的探索

近代化的探索 一、课标解读: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5、中国近代化探索包括的主要历史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了解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的艰辛历程。 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3、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前人敢于改革的勇气,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度,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 2、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加深对改革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活动; 难点:近代化的探索为什么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列强的侵略,请你列举一下列强进行的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及其签订的条约。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了解了那段屈辱的历史。列强的枪炮在轰开了中国国门的同时,也轰开了中国人的眼界和思想,给中国人带来了他们先进的科技与思想。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不再以天朝上国自居,在中国兴起了一股学习西方,不断探索的过程,这就是近代化的起步。 复习过程: 1、洋务运动 ①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②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③代表人物: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④口号: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⑤主要内容: a.创办一批军事工业。 主要有: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1865年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1866年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 b.创办一批民用工业。

近现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探索及启示

近现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探索及启示 (2011-03-25 ) 【内容摘要】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社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案。但无论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努力,都先后以失败告终。历史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武装下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 【关键词】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致使中国人民除了继续遭受残酷的本国封建压迫以外,还遭受了外国帝国主义势力残暴的民族压迫。为了救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 农民阶级 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中国的农民阶级开展了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其中典型的就是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对腐朽的封建王朝发起了猛烈冲击,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崩溃。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此外,它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义和团运动打出“扶清灭洋”口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者,为后来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但它们最终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都失败了。 启示一 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等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失败。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表明:在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中,由于缺乏先进的阶级力量和正确的理论指导,农民阶级无法承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反动统治的使命,中国出路的探索需要新的先进阶级力量和政党的领导。 地主阶级洋务派 l9世纪后半期,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打出“自强”、“求富”的旗号,发动“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海军,但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二第3课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14)

石家庄市22中学历史课教案纸(Ⅰ)

侵华战争;④签订一系列条约。 2.中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课件展示材料: 材料一,1868年,盐商何某在江苏句容买山一处,准备开采煤矿,却被地方士绅斥为异端,遭到驱逐。 材料二,在苛捐杂税中,为害最大的是厘金。同治以后,“卡若栉比,……一局多卡,一卡多人。只鸡尺布,并计起捐,碎物零星,任意扣罚”。 材料三,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工业部,火柴原料厂及兰州办的毛纺厂,都有官 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刘鸿生)材料四,1936年3月,宋子文乘南洋公司资金困难之机,收买股票20万股,占南洋股票总额的一半。从而控制了这家中国最大的民营烟草公司。 材料五,1946年4月,荣德生被凇沪警备区绑架,并被敲诈60万美元。 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提问:根据材料和所学说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还面临哪些困难?学习小组讨论,明确:①封建政府不正式承认;②苛捐杂税;③大举内债和滥发纸币;④直接投资,加入官股、收买、敲诈甚至没收。 (二)在斗争中求发展(课件展示有关图片:五四运动、济南惨案、九一八后、一二八后,抗战爆发后) 1.反对帝国主义的原因及目的: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严重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为了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利益。 2.反对帝国主义方式:①拒绝买卖日货;②要求团结御侮;③捐款捐物,支持抗战; ④开展捐款购机运动。 3.反对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通过材料分析突破难点:民族资产阶级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系) 课件展示:阅读下面的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是哪些原因导致了民族工业企业陷入困境,民族资产阶级有什么样的要求? 材料一,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曾一度得到民族资产阶级的拥护和支持,但是不断增加的赋税打破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幻想。 材料二,中国改革既有绝对必要,而改革之大义曰解放创造,非复古,亦非俄化,则大体之国是可定矣。此无他,对内履行民主政治,提倡国民经济,采欧美宪政之长,而去其资本家专利之短;大兴教育以唤起民众,争回税权以发达产业;对内务求得长治久安之规模,对外必脱离不平等条约之束缚。 学习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分析,明确:民国后期,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官僚资本的压迫,美国商品的廉价倾销,给民族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所有这一切都是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带来的后果。 资产阶级要求对现实进行改革,这种改革表现在:政治上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实现政治民主,但是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要求振兴教育;外交上要求废除历届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争回被外国侵略者掠夺的利权。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引导学生分析、回忆已学知识,懂得民族资产阶级拥护和支持南京国民政府的原因及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革命性与妥协性。设计问题讨论: (1)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明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这一社会环境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怎样的特点?(明确:革命性、妥协性) (3)民族资产阶级的这一特点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明确:革命性使民族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革命的力量之一;妥协性使民族资产阶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学生理解、 探究 补充材料阅读、思考 分组讨论、思考、理解 通过材料、结合课本进行了解

近代化的探索

近代化的探索复习提纲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阶级、阶层对近代化的探索 (一)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经济技术器物) 1.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起止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4.洋务运动的内容 (1)创办近代军事 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培养人才: 为了洋务的需要,洋务派还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 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3)创办民用企业: 洋务派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比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4)建立新式海陆军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 19世纪80年代,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其中,北洋舰队规模最大。 5、洋务运动的评价: (1)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2)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 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3)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二)资产阶级两个派别的探索(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1、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 (1)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民族危机的加重。(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3)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自上而下地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机。(4)过程: A.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 B.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C.变法的高潮:清政府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 D.结局: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发动戊戌政变镇压变法,变法失败。(5)作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6)启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探索---辛亥革命 (1)政治主张: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代表人物: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 (3)纲领:民族、民权、民主三民主义为纲领,试图以革命手段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4)经过: A.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和同盟会; B.先后发动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 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传播革命思想; C.1911年10月10日发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D.1912年元旦建立中华民国; E.1912年3月11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结局: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失败 (6)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一系列斗争,但最终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 (7)启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3、思想文化领域的学习---新文化运动 1).原因: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局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2).兴起的时间:1915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