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日韩三国筷子文化的比较

中日韩三国筷子文化的比较

中日韩三国筷子文化的比较
中日韩三国筷子文化的比较

中日韩三国的筷子文化比较

筷子是东亚文化圈普遍使用的餐具,其造型设计十分适合东亚的饮食习惯。受古代汉文化的影响,日本和朝鲜半岛的居民也学会了用筷子进食。使用筷子进食是一种文化,用筷子进食比起西方用刀叉进食和某些地方用手抓饭吃都要文明。有人说筷子是古代中国人巧妙运用杠杆原理的案例,也有人说筷子蕴含易学中的玄机。尽管今天中日韩三国都有使用筷子进食的文化,但由于历史和本土化的影响,筷子在三国之中均不尽相同。

一、中国的筷子

中国是筷子的鼻祖,相传大禹是世界上使用筷子的第一人。作为一个文明、一个时代的象征,大禹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大禹时代的人是最早使用筷子的”。中国使用的筷子长而直,末端是钝的,我想,这是体现了汉民族普遍不具攻击性的特点吧。

中国人使用筷子很讲究,有礼仪上的讲究,也有禁忌上的讲究。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不要用嘴含住筷子,不要用筷子指着别人,不要把筷子插在米饭中等等,这是礼貌,祖先传承给我们的礼貌。

与筷子有关的民间禁忌也有很多,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讲究得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但这要绝对禁忌以下十二种筷子的使用方法。

1、三长两短

这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我们管它叫“三长两短”。其意思是代表“死亡”。因为中国人过去认为人死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人装进去以后,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2、仙人指路

这种做法也是极为不能被人接受的,这种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在北京人眼里叫“骂大街”。因为在吃饭时食指伸出,总在不停的指别人,北京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都带有指责的意思。所以说,吃饭用筷子时用手指人,无异于指责别人,这同骂人是一样的,是不能够允许的。还有一种情况也是这种意

思,那就是吃饭时同别人交谈并用筷子指人。

3、品箸留声

这种做法也是不行的,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的发出咝咝声响。这种行为被视为是一种下贱的做法。因为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的本身就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再加上配以声音,更是令人生厌。所以一般出现这种做法都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同样不能够允许。

4、击盏敲盅

这种行为被看作是乞丐要饭,其做法是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其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使行人注意并给与施舍。这种做法被视为极其下贱的事情,被他人所不齿。

5、执箸巡城

这种做法是手里拿着筷子,做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巡找,知从哪里下筷为好。此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且目中无人极其令人反感。

6、迷箸刨坟

这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的扒拉,以求寻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的一般。这种做法同“迷箸巡城”相近,都属于缺乏教养的做法,令人生厌。

7、泪箸遗珠

实际上这是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里不利落,将菜汤流落到其它菜里或桌子上。这种做法被视为严重失礼,同样是不可取的。

8、颠倒乾坤

这就是说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这种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正所谓饥不择食,以至于都不顾脸面了,将筷子使倒,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9、定海神针

在用餐时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这也是不行的,这是被认为对同桌用餐人员的一种羞辱。在吃饭时作出这种举动,无异于在欧洲当众对人伸出中指的意思是一样的,这也是不行的。

10、当众上香

则往往是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被会人视为大不敬,因为北京的传统是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饭中,无异是被视同于给死人上香一样,所以说,把筷子插在碗里是决不被接受的。

11、交叉十字

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在用餐时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这是不对的,为北京人认为在饭桌上打叉子,是对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就如同学生写错作业,被老师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质一样,不能被他人接受。

除此以外,这种做法也是对自己的不尊敬,因为过去吃官司画供时才打叉子,这也就无疑是在否定自己,这也是不行的。

12、落地惊神

所谓“落地惊神”的意思是指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这是严重失礼的一种表现。因为北京人认为,祖先们全部长眠在地下,不应当受到打搅,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地下的祖先,这是大不孝,所以这种行为也是不被允许的。但这有破法,一但筷子落地,就应当赶紧用落地的筷子根据自己所坐的方向,在地上画出十字。其方向为先东西后南北。意思是我不是东西,不该惊动祖先,然后再将起筷子,嘴里同时说自己该死。

以上所说的十二种筷子的禁忌,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应当注意的,作为一个礼仪之邦和拥有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通过对一双小小筷子的用法,就能够让人们看到他那深厚的文化积淀。

二、日本的筷子

日本人称筷子为“箸”,念作“はし”(hashi)。古时的中国人也称筷子为“箸”,可见,日本人使用筷子进食是师承古代中国的。筷子到了日本除了变成“箸”(确切来说,是“箸”在中国变成了“筷子”)外,还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首先,筷子的样子变了。中国的筷子是长而直,但日本的筷子比起中国是要短一些的,从粗到细,到了末端就成尖的了。这跟大和民族的特性也很相似,他们很有攻击性。把筷子末端造成尖的,是跟大和民族的饮食文化有关。日本人靠海吃海,自古以来就以鱼类等海产为主要的肉类食材,鱼类多刺骨,尖的筷子有利于日本人挑刺骨。

其次,关于筷子的禁忌更多了。日本人关于筷子的禁忌不是源于迷信,而是日本人的繁文缛节太多了,连吃个饭的礼节也比别人多。据说日本有25种有关筷子的禁忌,国人和日本朋友吃饭,一不留神就可能犯了别人的禁忌。这日本筷子25禁忌分别是:

1、“握り箸”(像小朋友那样用手握着筷子);

2、“クロス箸”(两根筷子交叉);

3、“迷い箸”(拿起筷子举棋不定);

4、“刺し箸”(用筷子插着取起食物);

5、“涙箸”(夹起食物时汁或汤不停滴在桌面上);

6、“かき箸”(这个我们经常会做,就是把碗放到嘴边,用筷子把食物拨到嘴里,广东人称为“爬饭”);

7、“込み箸”(把筷子放进嘴塞食物);

8、“持ち箸”(筷子拿在手里却不用,一手空拿筷子,另一手端起碗喝或吸食。在日本会被视为乡下人的举动);

9、“ねぶり箸”(把筷子放进口里吮吸);10、“移り箸”(前一口菜还没有吃完就抢着用筷子夹其他食物,这是很没礼貌的);

11、“こじ箸”(在碗底翻来翻去挑食物);12、“寄せ箸”(用筷子拨动或移动碗碟)、;13、“指さし箸”(用筷子指人)、;14、“叩き箸”(用筷子敲碗碟催促别人);15、“渡し箸”(把筷子架在碗上);16、“せせり箸”(用筷子剔牙);17、“かみ箸”(咬筷子);18、“振り箸”(用手甩落筷子上的汤汁);19、“洗い箸”(在碗或盘子的汤中洗筷子);20、“箸渡し”(用筷子向他人的筷子传递食物);21、“そら箸”(筷子移动碟子前又不去夹菜);

22、“直箸”(不用公筷夹菜);23、“立箸”(把筷子插在米饭中);24、“そろえ箸”(用嘴唇或舌头整平、理顺两根筷子);25、“探り箸”(用筷子在盘子中翻来翻去挑食物)。

再次,日本人用的筷子以木筷子为主,也有使用卫生筷(マイ箸)。但与中国不同的是,日本人不会用自己国内的树木制作一次性的筷子。日本使用的卫生筷多从中国或者东南亚进口,日本人在本国的环保上很会打小算盘的。

三、韩国的筷子

朝鲜半岛韩国的筷子文化。筷子传到韩国,感觉上它连“DNA”都变了。不知道韩国人有没有把“筷子起源论”提上议事日程,但韩国人用的筷子和我们传统认识上的筷子是很有出入的。不少初次吃韩国料理的中国人和日本人都会用不惯韩国人的筷子。韩国人的筷子是用金属做的,一般是用不锈钢的,也有用银的。韩国人反对使用一次性筷子,因此在韩国旅游的时候基本看不到卫生筷,去哪里吃饭都是用金属筷子。本来用什么材质做筷子,对进食者来说问题都不大。我们用不惯韩国筷子的原因主要是它的造型。韩国人的筷子不是中国的圆柱体,也不是日本的上粗下细,而是扁平的长方体。初次使用很容易在夹菜的时候,筷子从手中丢落。

作为进餐用具筷子,无论是中国的筷子、日本的筷子,还是韩国的筷子,它们都是民族性格、民族道德观念的外在表现。两根筷子在手,通过交叉互助,才能夹起食物。它体现了人们重互助、重团结、讲斯文,以互助团结得食求生存的文明品格。

中日教育文化差异和启示

论中日教育文化的差异 对于教育,每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视的,教育往往是一个国家的立国发展之本。当然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教育理念。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对于先天不足、资源贫乏的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其中秘密在于重视教育,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众所周知,日本是全世界基础教育最普及的国家,也是最重视教育的国家,日本实行的是九年一贯制完全免费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 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为97% 左右,大学已经进入“全入时代”,就是说想上大学的人都可以上大学,尽管如此,仍有40% 的大学招不满名额,日本没有文盲,每年每人平均看34 本书和杂志,人均日订阅1.2 份报纸,这是全世界也少有的,因此日本的国民素质很高。日本大多数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高,一是做人诚实,二是吃苦、认真,三是有教养,懂礼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中国注重“术”的教育,日本注重“道”的教育。无论是日本的武士道、剑道还是茶道,都讲究一个“道”,也就是说日本在教育方面讲究的是道德与精神。而中国一直讲究的是术业有专攻,“术”一他在中国的武术、体术中就有体现。 一、中日教育近代化的差异性 近代中日两国的教育都面临共同的命运,具有共同的课题,并且两国变革者的初衷都想通过教育变革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从而达到强兵富国的目的。但是由于采取的途径、决策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的差异,促使中日两国在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呈现出不一样的情景,从而使两国的变革结果迥异。 (一)教育思想的差异性首先,思想载体不同。知识分子是思想文化的载体,其文化素质、自身修养以及成员的构成,是近代教育思想的形成以及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中国知识分子的改革行动同政治活动一直都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他们大都为建立自己的政治团体而忙碌,很少有时间进行理论研究; 也有像曾国藩一样依附于旧 政治制度而吸取新知识的人。中国的知识分子受传统的儒家文化影响颇深,以“学而优则仕”为荣,有强烈的参政意识。他们不可能形成一支脱离政治的独立力量。日本的知识分子则不同,如福泽渝吉,他走的是一条从学生到知识分子再到思想家的道路,自身不参加任何政治活动。日本的知识分子积极地进行思想、言论活动,但始终与政治活动保持一定的距离,形成了一支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另外,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家中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很少并且英语底子比较薄,许多知识分子有关海外的知识都是从书本上获得,缺乏实际经验,而日本则不同,大部分知识分子就算没留过学英语底子也好,这样就不仅仅能从译本书上得到关于海外的知识,还可以从英文版的书上直接得到海外知识。

说明文阅读训练与答案

一、汉文化与筷子 杜宣 ①重阳这天,大家都在吃重阳糕。有的用手拿着吃;有的用力切开,用叉子叉着吃;有的则用筷子吃。看到大家不同的进食方式,想起汉文化和筷子的关系问题。因此写下这点文字。 ②人类社会,共有三种进食方式。其一是用手。这是自然的进食方式,例如婴儿,不须母亲教导,自然地会用手抓东西吃。其二是用刀叉。这当然是在人类发明火和冶铁之后,才会有的工具。人用刀叉获得区猎物之后,在火上烤熟,然后用叉叉着,用刀割来吃,这比用手抓已经大大进了一步。其三是用筷子进食。这种进食用具是如何进化得来的,尚待考证。筷子用手操作,手与大脑相连;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的发育。筷子是汉文化的特征,只有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才用筷子。 ③当今世界分布上,在亚洲除了直接受汉文化影响的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和新加坡外,其余均是用手进食的。中国还有部分兄弟民族,如维吾尔等也是用手进食的,非洲多是用手进食的,欧、美、澳洲白种人均用刀叉进食,只有当地土著民族用手进食。 ④筷子,原名“箸”。我的故乡江西,现在还有地方将筷子仍叫箸。我们的祖先究竟从什么时代开始,放弃了用手和用刀叉进食,我不知道。从书中查到,“纣为象箸,而箕子唏”此话意思是说纣王用象牙做箸,箕子感到很忧虑难过。本意是批判纣五的奢侈。因此,我们从这话中得知在商代已经使用箸了。但在这之前,究竟哪个年代开始使用箸,则尚待考证。 ⑤既然称箸,那么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称箸而都叫它筷子呢?据说,这是由船民开始的。过去的船都是木料做的。在长江大河中行驶,不仅很慢而且危险,小时候常听人说:“行船走马三分险。”船民迷信,所以产生了一些忌讳。在行船时,如姓陈的,只许说耳东,不许说陈,因“陈”与“沉”同音,又在船上不能说翻身,只能说转身,因船上忌“翻”字。“箸”与“住”同音,船行要快,不能“住”,因此忌用“箸”。住的反义为快,船上就将“箸”改称为快,但快是形容词,因此造了一个“筷”字。为什么用竹字头,因筷子是竹子做的。 ⑥今日西餐桌上的刀叉,是过去刀叉的缩短。虽然在一些富豪餐桌上的刀叉,用金子或银子,甚至镶上宝石,经过有名的艺匠精心做出来的,放在洁白的桌布上,熠熠发光,但它毕竟摆脱不了它原始的、野性的痕迹。而筷子则是手的延长,早从原始的野性中异化出来了。 1.第②段中,“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的发育”,这句中“有人说”三字去掉行不行?为什么?(3分) 2.写出本文主要运用的三种说明方法。(3分) 3.根据第④段文意能否理解为“中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了”。请说明理由。(2分) 4.用筷子与用刀叉,哪一种进食方式更为文明?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3分)

中国传统文化之筷子文化的现代价值

文献综述报告 题目:中国传统文化之筷子文化的现代价值 院系:管理学院 专业:电子商务 学号:09372010 姓名:许钊 指导教师:欧阳永忠 时间:2010 年 5 月

1、身体细长,兄弟成双,只会吃菜,不会喝汤。 2、一双玉臂千人抚,酸甜苦辣她先尝.横批:为人民服务! 3、眠则同眠,起则同起,贪如豺狼,赃不入己 4、五公抱二嫂,抱抱轻巧巧,两足一张开,味道吃唧来. 5、姐妹两个一样长,厨房进出总成双。千般苦辣酸甜味,总让它们第一尝。 想必读完了上面的几则谜语,你早就猜出了它们的谜底。没错,它们所指的都是同样一件东西:筷子。 筷子,是我们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进食工具,当你握着这个再简单不过的工具时,你是否曾想到过在它身上蕴藏着上千年的智慧以及文化? 前几天,我看了一个曝光生产一次性筷子新闻,其生产过程中恶劣的卫生条件深深触动了我,也许我们曾经就用这些极不卫生的筷子将美味佳肴送进嘴里。这也给了我一个启示,恰恰是这样一个我们司空见惯,再平常不过的小东西,在无时无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筷子是东方国家特有的一种进食工具,我们的祖先一直使用筷子进食,直到现在我们依然保持着这种习惯。不可否认,西方人的进食工具:刀和叉使用起来确实比筷子用起来简单,可是为什么我们依然钟情于相比起来更加繁琐得筷子呢? 很显然,中国人不愿摒弃筷子,并不是因为他只是一个简单的工

具,而是因为他身上所承载的文化。也许大部分人并不知道它具体承载着哪些文化,但这些文化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让人们无法抛弃祖先遗留下的古老文明。 那么,一双不起眼的筷子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文化,这些文化对现代而言又有什么样的价值呢?以下我将用文献检索的方式,寻找此方面的研究。 一、筷子的历史 要了解一个事物,就要先了解它的历史。筷子的历史悠久,对于它的历史众说不一,有的记载甚至追溯到了神话传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筷子起源于中国,最多出现的说法还是它诞生于大禹。在龙晓添,焦玉良的《筷子的民俗象征意义》说道:“传说大禹在治理水患时,有一次乘船来到一个小岛上,饥饿难忍,就架起陶锅煮肉。肉在水中煮熟后,因为烫手无法抓食。大禹不愿意等汤冷了再吃肉,因为这样会白白浪费治水的宝贵时间,于是就用两根树枝把肉从汤里面夹出来吃。手下纷纷效仿,于是这两根树枝就成了筷子的雏形。也有说筷子是在燧人氏发明火以后,由夹烤肉时的碎骨演变而来的。 考古资料证明,原始社会人们已经学会用树枝、竹棍和动物骨角夹取食物。后来筷子的质地逐渐改善,品种不断增多。《韩非子·喻者》记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象箸即象牙筷,如这一记述可信,公元前11世纪筷子就已

浅谈中日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日文化的差异 班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132 姓名:薛珂珂 引言: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在吸收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自己独的语言和特有的文化。反映中日文化差异最突出之处,在习俗方面,如,见面问候的差异:在中国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过握手来表达问候;而日本人之间问候,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其次就是在饮食方面的差异;最后是两国在节日上的异同。 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就有“一衣带水,两襦咫尺”之称。但是日本是日本,中国是中国.日本的文化不是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化也成不了日本的文化.假如非要说什么日本的文化是传统中国文化的继承者恐怕不仅是不尊重中国文化,也是对日本人的极端不尊重.所谓大化改新前后,日本大规模吸收中国唐朝文化,并利用汉字造日文,大规模吸收中国的技术和制度,由此得出中日文化同宗同源,是极不负责的想法,既对中国不负责,也对日本不负责。日本曾吸收中国文化这不错,但理智的来说,中日的文化只是略有历史遗留下的少许相似之处,不能相提并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中日文化的异同之处。 一.中日习俗中“见面礼”比较

中日两国都被誉为“礼仪之邦”。让我们看看两国在这方面的异同: 在中国,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握手来表达问候。与人初次见面,熟人久别重逢,告辞或送行均以握手表自己的善意,因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见面礼、告别礼。有时在一些特殊场合,如向人表示祝贺、感谢或慰问时;双方交谈中出现了令人满意的共同点时;或双方原先的矛盾出现了某种好的转机或彻底和解时习惯上都是以握手为礼。这样既可以表现出人们的基本礼仪,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礼仪来化解一些矛盾,使大家可以和平相处。 而在日本,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鞠躬也有很深的学问,地位低的人首先鞠躬,而且鞠得最深。鞠躬鞠得愈深,鞠得愈久,所表示的尊敬、感谢、恳、敬意、谦恭、悔悟等等的程度就愈强烈。 二.中日“饮食”比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日两国在饮食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的异同之处。 相同方面 1,中日两国的主食都以大米为主,大米在中日两国饮食文化中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日两国均认为大米是理想的主食。中国是农业大国,南北方人都喜欢吃大米,特别是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而且这一习俗历史悠久。北方人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制,虽以小麦、小米、大豆等杂粮为主,但如有大米也很爱吃。而日本自古以来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加之气候土壤适宜稻米生长,所以整个大和民族一直食用大米,并把大米品种改良得好吃、好存,使日本民族以大米为主食,并钟情日本大米。

筷子春秋阅读附答案

筷子春秋阅读附答案 筷子春秋阅读附答案 ①筷子在先秦时被称为“梜”。《礼记》说“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注:“梜,犹箸也。”《史记》谓“纣始为象箸。”这些都说明“箸”的称呼可能最早在商代出现。 ②“箸”,变成今天的“筷”,有个说法可能与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关。因为“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便有不吉利的意思,为了趋吉避凶,他们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从此“筷子”便在人间叫开了。 ③古代用筷子的情况可参考画像砖。a 汉代盛行厚葬,墓室中大量使用精美画像砖,以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因而留给后人丰富的形象资料。 b 1973年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有“彩绘云龙纹漆案”出土,有趣的是这个漆案上除了摆放了5个写有“君奉食”的小盆、两个酒卮,案面上还放有一个耳杯,杯上还放有一双竹筷。 c 《红楼梦》描写的宴饮场面中几乎都出现了筷子。比如第四十回写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时,在座的主人和宾客每人都手执一双竹筷。 d 今人虽然不能亲眼目睹那时人们使用筷子的场景,但却可以从流传至今的文献和文学作品中领略人们当时使用筷子的状况。 ④筷子之所以延用至今,在于它取材方便、制作容易。从饮食进化的历史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再自然不过,其后出现的“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汤匙。《说文》谓“匕,亦所以用匕取饭”。今天的“匙”是由“匕”发展而来。匕作为一种食器虽然对人进食有帮助,但用金属或瓷土作原料制作起来很麻烦。同时它的分量重,使用起来也很笨拙,所以难以准确取到所需食物,筷子恰好能够扬长避短,取而代之。 ⑤至于使用筷子何以那么方便灵活,许多名人都进行了探寻并做出相应的解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曾经说:“中华族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中国人早在两汉时期便使用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这是迄今为止,对这一问题最简单、最科学的一种解释。 ⑥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常常体现该民族人民的处世特色,就像中国人惯于使用筷子,而西方人善于使用刀叉,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性格上的差异。正如蔡元培先生当年对西方记者调侃的那样:“中国人从来是尚文明,而不尚武力的,从餐桌上就可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区别。” 1、本文标题《筷子春秋》中的“春秋”的意思是_____(2分) 2、文章是从“筷子名称的由来”、“_____”、“______”和“使用原理”等几方面来介绍“筷子”的,文章的说明顺序是___ (6分) 3、“这足以证明汉代时已经开始使用筷子,但广泛使用筷子却始于清代。”这句话要是放入第③段,那么,恰当的地方是()(4分)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两国有着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日本人也曾经那么热情深入地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并把中国语言和文化引入到了日本本土,日本的每一样东西,每一种习俗,似乎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经过几千年日本的发展,他们有了自己不同于中国的独特的文化。最突出的表现在于礼仪文化、饮食习惯和文字上。 关键字:文化差异、礼仪文化、饮食习惯、语音文字差异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同个国家南北地区的文化尚且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更别说两个不同的国家了。即使日本的文化都是源于中国,如今,作为两个不同的国家,在文化上绝对会有差异。现在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中日文化差异。 1、中日礼仪文化比较 中日两国都被誉为“礼仪之邦”。在中国是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过握手来表达问候。与人初次见面,熟人久别重逢,告辞或送行均以握手表示自己的善意,因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见面礼、告别礼。有时在一些特殊场合,如向人表示祝贺、感谢或慰问时;双方交谈中出现了令人满意的共同点时;或双方原先的矛盾出现了某种良好的转机或彻底和解时习惯上都是以握手为礼。这样既可以表现出人们的基本礼仪,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礼仪来化解一些矛盾,使大家可以和平相处。 而在日本,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鞠躬也有很深的学问,地位低的人首先鞠躬,而且鞠得最深。鞠躬鞠得愈深,鞠得愈久,所表示的尊敬、感谢、诚恳、敬意、谦恭、悔悟等等的程度就愈强烈。日本人初次见面对互换名片极为重视。初次见面不带名片,不仅失礼而且对方会认为你不好交往。互赠名片时,要先行鞠躬礼,并双手递接名片。通常是地位、年龄低的人先递名片。到日本人家里作客或到公司拜访客人,要预先约定时间,还有日本人有赠送礼物的习惯,拜访亲朋好友、出席宴会、旅游带回来的土特产,通常是一些很便宜的东西,礼不在厚,礼物的包装就很花心思,为的是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向对方表示自己的心意。 中国人送礼成双,喜欢2、6、8、9等数字。日本人送礼一般是奇数,通常用1、3、5、7等,并且日本人很忌讳“9”和“4”。按日本习俗,向个人赠礼须在私下进行,不宜当众送出。日本人禁忌绿色,礼物忌送手帕、梳子、荷花等;探病的时候不能送带根的植物。 中国人也注重礼仪规范,在正式场合也要正装,要求并不太严格,而日本人非常注重礼仪和服装。不同的场合要求不同的服装,特别是男性,必须穿一套正规的西装。在日本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参加婚礼和葬礼的时候,男性都是穿一套的黑西装。怎样分辨才知道是参加婚礼还是葬礼呢?要从男士所佩戴的领带来区分。参加葬礼的都必须系黑色的领带;参加的婚礼的就会系一个蝴蝶结领带,或其他颜色的领带。 2、中日饮食习惯比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和日本由于地理位置相近的原因和历史交流,两国的在饮食习惯方面有许多共同语音,但是不同点也有很多。中国饮食与日本饮食,同属东方文明的产物,具有含蓄,优雅的特点。在日本文化中,很大一部分承袭自中华文明,饮食也不例外。然而,大和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思维的民族,特定的地缘环境,有限的自然资源,促使他们不断创新,进而独树一帜,这都源于大和民族对自然,对人的独特领悟。 日本料理尊重的是发挥材料本身的味道,根据情况生吃就是最好的选择,比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智慧树答案100分

--------------------------------------------------------------------------------------------------------------------------------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智慧树答案100分 1 【判断题】(10分) 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同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A 1.对 2.错 正确 2 【判断题】(10分) 动画片《人猿泰山》讲述了主人公泰山的成长历程。泰山自幼丧失双亲,由母猩猩卡娜抚养长大。在科考队到来之前,泰山一直认为自己是猩猩的同类。虽说泰山长期与猩猩生活在一起,但泰山却本能的具有人类的文化意识。B 1.对 2.错 正确 3 【判断题】(10分) 敦煌莫高窟、秦始皇兵马俑、丝绸之路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帕特农神庙、奥林匹亚遗址是希腊文明的象征。这些例子反映了文化可以是历史的痕迹。S 1.对 2.错 正确 4 【判断题】(10分) 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是孔子的《论语》。B

1.对 2.错 正确 5 【判断题】(10分) 汉服,即中国国服、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唐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是汉民族传承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例如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服等都受到中国汉服的影响。A 1.对 2.错 正确 6 【判断题】(10分)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历史上中国又以“华夏”、“中华”、“中夏”、“中原”、“诸夏”、“诸华”、“神州”、“九州”、“海内”等代称出现。 A 1.对 2.错 正确 7 【判断题】(10分)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人共同创立了今天的西方哲学思想。A 1.对 2.错 正确 8 【判断题】(10分)

中日文化比较论文

学习中日文化比较课程之后,以及联系自身对此方面的了解,我主要对其中的三大部分很有感触,分别是:中日茶道的差异、中日饮食的差异以及中日婚礼的差异。 一、中日茶道的差异 中国茶,是文人异士会面必不可缺的一种东西。这些人能在茶中喝出友谊、喝出交情。中国人,自然谦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经,宋代的大观论茶,或明代的茶疏,一般人民将饮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没有什么仪式,没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兴怎么喝,就怎么喝。品茶之四大特色是:有“酸甜苦涩调太和”的中庸之道,有“朴实古雅去虚华”的行俭之德,有“奉茶为礼尊长者”的明伦之礼,有“饮罢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行。中国茶是中国文化息息相关,是中国礼仪之邦的体现点之一。 茶在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东方民族不朽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从汉魏、两晋、南北朝开始以来,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逐渐发展。唐代茶文化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入朝鲜、日本,以后又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茶文化作为大唐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日本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发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文化,并成为日本的国粹,饮誉世界。茶也是我国国饮,以茶敬客,成为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习俗。茶对于人类来说,—可让人啜英咀华,尽享茶之美味;二可醒神明目,有益健康;三可陶冶性情,修身养性;四可聚集亲情,有融洽

感情之功能。茶文化已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现在,冷冷的天气,然后就应该捧杯茶,虽然普通人不是很懂品茗,但是喝着茶很舒适,喝茶还能醒神,工作学习之余,喝杯茶,舒坦。 日本承袭我国文化遗绪,一切典章、文化制度,受唐朝影响最深。唐时佛学盛行,佛家以茶代酒之风由中国传入日本。日本茶道,又称禅茶,其精神在于利用茶净化心灵,提神醒脑的特性,使饮茶者的心神,暂时革除一切俗务杂念,以期直扣人的本相,即是达到所谓本来面目赤子之心的境界,因为必需藉假炼真,所以对于环境的布置、器物的使用,要求的水准极高,茶屋必须外幽雅清寂,古木参天,奇石、古董,排列有序,内面必须玩物古董、瓶花名画,器皿烧制精巧华丽,高雅实用,主客态度必须平和谦逊,心无杂事,正襟危坐,虔诚授受。饮茶问之交谈,腔调馨欬,均须合体。日人认为这种心境为和、静、清寂的总和,如茶屋是代表宇宙万物经过过滤净化后,唯一可赘凭借的象征物,人一旦介身其中,一方面慢慢品尝苦涩的茶味,此情此景正是物我文融,天人合一,是用一种无意识的境界,藉以了悟永恒的价值。 我觉得,中国是喝茶懂道,日本人是喝茶说道,懂和说是最大的区别,说我偏心自己的国家也好,说我实话实说也罢,我仅仅是通过茶道来诉两个国家之间的差别。中国为五千年文化历史的优秀大国,茶文化也是源远流长,日本是中国边上的小国,茶文化本来自中国,又有什么资格可以比较呢?换句话说就是,日本是支流,中国是源头

筷子文化

一、筷子文化 筷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继承和发扬筷子事业是顺应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策。筷子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承,时代更迭,人类文明穿越岁月,文化薪火相传。人类创造着历史,历史也为人类沉淀文化。筷子,常见而又普通,但它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符号,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被不知不觉地流传,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承载着美味,与每一个人共享生活美妙的感觉。盛拓合金筷礼品,传承着中华的文化,秉承共享的美德,在生活中不断衍生新的内涵,丰富生活,提升品味。“盛行天下,拓展未来”是盛拓合金筷的追求。 筷子,古称箸,乃是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凝聚华夏民族的智慧与灵气,被誉为中国之国粹。作为东方文明的标志性代表。筷子,成双成对,传递友好、和美的情感价值;筷子,天圆地方,蕴含着对天地的感恩之心,更传达出天长地久的经典意义。纪念之时、喜庆之日,所有美妙一刻,以筷相赠,情意倍增。 筷箸文化,可谓源远流长,绵延千载。更有姜子牙以筷转运,得名垂千古的故事,流传至今,使“好运筷至”成为中国民间传统习俗。 在三千年中国国粹华章里,筷子一直寓意吉祥,在儒雅温婉的东方气质里,筷子一直被列入婚礼嫁妆礼品,以祝福新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两双筷子寓意着成双成对,六双筷子代表顺顺利利,八双筷子祝愿大吉大发,十双寓意团团圆圆、十全十美。因此,龙凤呈祥筷子在人们心目中,不仅是一种婚嫁用品,更带有珠联璧合、成双成对、快生贵子、快乐幸福之美好寓意。 上海盛拓合金筷礼品系列之龙凤呈祥是结婚嫁妆,亲友送礼的好选择。 龙凤呈祥合金筷,多作为女家结婚嫁妆与龙凤呈祥对碗配套使用。但有些地区也流行在婚礼蛋糕仪式上,由新人手执同一双龙凤呈祥合金筷切蛋糕,以讨合金筷“家庭和睦,情比金坚,成双成对,早生贵子”的好彩头。上海盛拓合金筷礼品系列之龙凤呈祥由古代传统衍生而来的使用方法有如下几种:1)偷筷子。过去有些地区婚礼,新郎接新娘时,要指派一个小伙子“偷偷”拿走新娘家里的一双筷子,以取快快得子的寓意!

中日文化的异同

中日文化的异同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两襦咫尺”,自古交往密切。日本文化秉承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的起步发展沿袭了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民以食为天,在饮食方面,中日两国的主食都以大米为主,大米在中日两国饮食文化中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日两国人都喜欢品茶,都把喝茶当作一门艺术;中日两国都喜爱书法并在书法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中国人和日本人都很努力发奋,自强不息,还有,两国都很重视文明礼仪,都是“礼仪之邦”,但是,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又有一定的差异。 首先,从整体上来说,中国文化属于辩白文化,而日本属于道歉文化。日本人喜欢表达歉意,比如受到别人帮助就习惯说“对不起”,这种“道歉”并不仅仅是狭义的道歉,更重要的是对他人帮助自己而给他人带来麻烦而表达的歉意,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谢谢”,然而日本人所“对不起”的频率却远远高于说“谢谢”的频率,这种情况就是由日本的“道歉文化”而致。中国人喜欢“解释”,尤其在犯了错误之后,通常情况下会首先解释原因。这种解释原因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说明自己所犯错误对他人造成不便的无意性,并不是刻意的不尊重,因而也相当于道歉。但是,众所周知,中国人好“面子”,所以“作解释”也有为自己开脱,寻找借口的成分,而这种情况是由中国的“辩白文化”所致。总体而言,文化不同,对待同一件事情的态度也不同。比如一个学生迟到,在走进课堂里的时候,中国

学生会首先向老师解释自己迟到的原因,而日本学生会首先向道歉同时要鞠躬,两种不同的表现本质上是由两种不同的文化性质和文化背景决定的。 第二点是从中日文化背景下人的成长与社会方面进行比较。在社会大背景下,日本崇尚“自由合理”,而中国崇尚“奋发图强”。首先是少儿时期两国国民与社会的关系。日本总体呈现少子化趋势并面临保育院超员现象;日本的专业主妇减少,政府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这些是日本现如今的社会形式。在教育方面,日本实行轻松教育,重视社会规范的引导崇尚的是团队化的生活方式。日本孩子注重就培养团队化生活方式和观念,讲究合作和团结,“重在参与,不强调争第一”。中国不同于日本,中国人口持续快速增长,政府鼓励计划生育政策。由于少儿多,相应的幼儿园数量庞大,因而并不存在超员现象。同时,中国的幼儿教育方式也不同于日本,中国讲究以“个人”为单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幼儿园中个人评比活动很多,喜欢强调优秀个人,因此经常出现“不争第一我们干什么”等口号。所以,日本孩子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观念很强,而中国孩子的个性突出而且个人能力和素质很强。 其次是青年时期两国国民与社会的关系。日本崇尚自由重视个性,而中国崇尚出类拔萃。第一点,两国的校园生活不同。日本的校园生活可谓是丰富多彩的,课后的社团活动很多,课外的自我空间充足,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途径对自己的课余生活进行安排和规划,学生进行海外旅游的现象很普遍,但是在校学习的时间过短和教学内容

《筷子小传》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题)

《筷子小传》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题) 筷子小传 ①筷子是中国独创的餐具,迄今至少使用了3000多年。商王纣用筷子的故事被人熟知。《韩非子·喻老》言:“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就是说商王纣挥霍无度,大臣箕子为之恐惧。“纣为象箸”便典出于此。这说明,在商王纣时,已经有筷子的存在。河南安阳殷墟1005号墓中曾出土6支青铜箸头,可以接柄使用。 ②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梜”,战国晚期至汉代开始称为“箸”,到了明代得名“筷”。明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意思是说,船家期盼快而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因而忌讳说“住(停止)”“翻”等字,故将“箸”称为“快儿”。此名迅速传开,寄托了人们对“行船畅快无阻”的美好愿望。因筷子多用竹木制成,久而久之,后人就给“快”加了个竹字头,称作“筷子”了。 ③作为传统餐具,筷子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天,方象征地,这是中国人对自然最朴素的理解。在许多地方,筷子可作为新婚礼物,寓意成双成对。筷子常成为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国潮筷子、古风筷子、卡通筷子,配以富有设计感的包装盒,筷子成了一份实用性与美感兼备的礼物。 ④古时筷子的使用很有讲究。朱熹的《童蒙须知》中有言,“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在现代,人们也都遵循着筷子使用过程中的礼仪禁忌:颠倒乾坤——筷子颠倒使用;仙人指路——筷子指向人;焚香礼拜—— 筷子竖插在碗中;翻江倒海——筷子( )。 ⑤走过漫长的岁月,如今我们使用的筷子花样繁多。就材质而言,除常见的竹筷子,还有木筷子、银筷子、瓷筷子、不锈钢筷子、塑料筷子。就造型而富,有素雅的原木筷,还有彩漆、雕花筷子以及多种材质镶拼而成的筷子。为适应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一次性筷予应运而生,不同颜色的筷子则适合家庭成员间区分使用。一种配有筷子及勺子的便携餐盒既环保又卫生,深受年轻人喜爱。为推广分餐制,写有“公筷”的筷子正被越来越多的餐馆所接受。 ⑥小小筷子关联着社会的文明健康。多一双公筷,多一份安心。 7.本文主要介绍了筷子的历史、 ① 、 ② 、 ③ 、种类。(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汉文化与筷子》阅读答案

《汉文化与筷子》阅读答案 汉文化与筷子 ①重阳这天,大家都在吃重阳糕。有的用手拿着吃;有的用刀切开,用叉子叉着吃;有的则用筷子吃。看到大家不同的进食方式,让人想起汉文化和筷子的关系问题。因此写下这点文字。 ②人类社会,共有三种进食方式。其一是用手。这是自然的进食方式,例如婴儿,不须母亲教导,自然地会用手抓东西吃。其二是用刀叉。这当然是在人类发明火和冶铁之后,才有的工具。人用刀叉获取猎物之后,在火上烤熟,然后用叉叉着,用刀割来吃,这比用手抓已经大大进了一步。其三是用筷子进食。这种进食用具是如何进化得来的,尚待考证。筷子用手操作,手与大脑相连;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的发育。筷子是汉文化的特征,只有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才用筷子。 ③在当今世界分布上,在亚洲除了直接受汉文化影响的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和新加坡外,其余均是用手进食的。中国还有部分兄弟民族,如维吾尔族等也是用手进食的,非洲多是用手进食的,欧、美、澳洲白种人均用刀叉进食,只有当地土著民族用手进食。 ④筷子,原名“箸”。在我的故乡江西,现在还有地方仍将筷子叫箸。我们的祖先究竟从什么时代开始,放弃了用手和用刀叉进食,我不知道。从书中查到,“纣为象箸,而箕子唏”,此话意思是说纣王用象牙做箸,箕子感到很忧虑难过。本意是批判纣王的奢侈。因此,我们从这话中得知在商代已经使用箸了。但在这之前,究竟哪个年代开始使用箸,则尚待考证。 ⑤既然称箸,那么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称箸而都叫它筷子呢?据说,这是由船民开始的。过去的船都是木料做的。在长江大河中行驶,不仅很慢而且危险,小时候常听人说:“行船走马三分险。”船民迷信,所以产生了一些忌讳。在行船时,如姓陈的,只许说耳东,不许说陈,因“陈”与“沉”同音,在船上不能说翻身,只能说转身,因船上忌“翻”字。“箸”与“住”同音,船行要快,不能“住”,因此忌用“箸”。住的反义为快,船上就将“箸”改称为“快”,但快是形容词,因此造了一个“筷”字。为什么用竹字头,因筷子是竹子做的。 ⑥今日西餐桌上的刀叉,是过去刀叉的缩短。虽然在一些富豪餐桌上的刀叉,是用金子或银子,甚至镶上宝石,经过有名的艺匠精心做出来的,放在洁白的桌布上,熠熠发光,但它毕竟摆脱不了它原始的、野性的痕迹。而筷子则是手的延长,早从原始的野性中异化出来了。 1.第②段中,“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的发育”,这句中“有人说”3个字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有人说”表消息来源,若删除,则变为孩子学习使用筷子一定可以促使脑的发育,这与原意不符。这个词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2.写出本文主要运用的3种说明方法。 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 3.根据第④段文意能否理解得出“中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了”。请说明理由。

中国传统文化之筷子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之筷子礼仪 筷子,是我们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进食工具,当你握着这个再简单不过的工具时,你是否曾想到过在它身上蕴藏着上千年的传统文化和礼仪。 传承 筷子,不仅仅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共同的饮食工具,它还是一个中国符号,一种中国表达,一种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传承。任岁月蹉跎,时光流逝,“筷子”这个老朋友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不离不弃、不移不易。各种与筷子有关的生活,各种与筷子有关的故事,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传递着中国传统、中华文明。记忆犹新的是“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硬如铁”这个谚语,让孩提时的我们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筷子”是文明的符号,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精神财富。

明礼 筷子传递中国传统文明礼仪。筷子摆上桌准备吃饭时,长辈没动筷子小孩是不能先动的,这是对长辈的尊敬。夹菜时不能一个盘子里到处夹,吃饭中不能用筷子敲击盘子叮当作响,吃完饭不能将筷子架在碗上,要两根筷子并齐在桌子上放好。父母都是这样絮絮叨叨、言传身教,我们则耳濡目染、上行下效,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我们长大了,在这些老规矩的陪伴中长大,渐渐明白了这一切叫做“礼”。如今,这些老规矩离我们遥远了吗?“筷子”仍然摆在饭桌上,是被我们忽略了?还是已经缺失?一双“筷子”帮我们找回这些遗失的美好。 关爱 一个含蓄的中国人表达情感与爱的重要工具。让筷子为爱代言。一双筷子表达的爱可以囊括亲情、爱情、友情等。父母夹入我们口中的第一口饭菜;妻子吃着丈夫夹入碗

中最爱吃的美味;朋友之间以诚相待,表达深情厚谊的一桌大餐,这些爱的表达都离不开“筷子”。 一双“筷子”让我们回归最原始的那份“初心”。一双“筷子”的爱,需要用心体味。爱,是家人的用心,是彼此的依赖,是不倦的教诲,是拉近的距离,是不忘的追忆,更是幸福的滋味。 “多一个人,多一双筷子的事嘛。”四川老乡这句质朴的话语道出了“睦邻”的深刻哲理。中国自古就有亲仁善邻、崇信修睦的优良传统。 不要小瞧一双筷子,一个小小的细节,可以看出拿筷子者的修为和人品。

中日文化差异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纵观中日的历史起源与社会发展,我认为中国与日本的文化差异其实从日本明治维新开始有了中西之分并且两国的发展开始朝着不同的方向趋近。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主要吸收的是以中国为主的东方文化,明治维新以后主要学习西方文化。中国却一直以沿承先人观点来发展本身,因此中国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持续性和完整性。 中国是以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民族。它是以汉武帝时期提倡的以儒家思想为主线,其他思想为辅线而发展起来的礼仪之邦。其核心是提倡德政、理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在这文化底蕴下,和合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和合文化强调人为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但是和合文化却至始至终都没有改变。现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观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属温带与亚热带地区,所跨纬度与经度大。这一地里趋势有利于多种作物的生长。也为中国的农耕与茶道提供了有利的先天条件。于是,这种条件使统治者的治国政策始终强调的都是民以食为天。秉持着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一大亮点。时至今日,中国的三个代表中依然坚持着这一理念。 此外,中国物大地博,自然资源丰富。这一特点使中国统治者一致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无需从外国学习。也正是中国作为四大古国的这一特点,致使中国在唐朝时文化思想成为世界之首并被外国传教士带回本国。但从长远来看,这一观点致使中国没有外敌压迫的紧迫感和物质缺乏的困境感,以至于清末出现了“闭关锁国,落后就要挨打”的被动局面。并间接导致了中国救国道路的艰辛与坎坷。 日本属于典型的临海国家,享有海运之便。又加上本国领土小,且山居多。这一不利条件致使日本国内资源缺乏。因为日本地震与海啸等一些自然灾害,时常挑战着这个临近海洋的国家的生存能力,所以,征服大海和自然的坚强斗志随着时间的流沙,慢慢融入这个民族的血液,直至生命的骨髓。这些骨髓支撑着他们形成了勇猛、外向、尚勇好战的性格和不断更新血液的信念以及集体主义。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血液主要是从中国引入。他们吸收中国最新近的技术、文化、政治,积极推进了本国的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也吸收了其他一些个国家的优秀文化。其表现最突出的是江户时代。它在全面吸收消化儒家思想的同时,也摄入了以兰学为代表的欧洲文化,致使日本文化空前繁荣。由此可见,日本的文化具有多元性。这种多元性在明治维新时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也正因为日本文化具有多元性,使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接受西方思想、文化、技术和制度时能保持一种积极的、开放的心态。 因此在明治维新以后,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逐步扩大。以下以教育问题和饮食习惯为例。 从现在社会实况来看,世界上的每个国家都十分重视教育。虽然,日本的现代教育虽然比西方国家起步晚,但它的基础教育普及度却是世界之最。日本实行的是九年一贯制免费义务教育,小学的入学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九,大学也进入“全入时代”。也就是说,日本的所有人都可以进入大学学习,尽管如此,日本的大学还会出现招不满的现象。而中国,实行的九年义务制教育,虽说学费免费,但是其他物质还是需要学生自己交费。中国的高中升学必须参加笔试,大学的升学率也还没有普遍。日本大学注重的是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在日本,学校开各种各样的课,可以供学生自由选择。但是在中国,学校注重的大都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怎么注重学生以后走入社会的实际需要性。现在的日本技术类学校特别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高中毕业以后是读大学还是学一门技术。但是在中国,去读技术类学校的学生大都是由于高考分数不够,无奈之下只好去读技术类学校。由于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日本属于发达国家。从技术方面来说,两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教学方法、教学设施、教学生源等等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中日两国社会人才所占比例的不同。

《筷子春秋》阅读答案

《筷子春秋》阅读答案 1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礼记》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梜,犹箸也”。《史记》谓“纣始为象箸。”这些都说明“箸”的称呼可能最早在商代出现。 2“箸”变成为今天的“筷”,有个说法可能与沿江或沿海的 船民有关,因为“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便有不吉利的 意思,为了趋吉避凶,他们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 成为“筷子”。从此“筷子”便在民间叫开了。 3古代用筷子的情况也可参考画像砖。a汉代盛行厚葬,墓室中大量使用精美画像砖,以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 景,因而留给后人丰富的形象资料。 b 1973年湖南马王堆一 号汉墓有“彩绘云龙纹漆案”出土,有趣的是这漆案上面还摆 放了5个写有“君奉食”的小盘、两个酒卮,案面上还放有一个 耳杯,杯上还放有一双竹筷。 c 《红楼梦》描写的宴饮场面 中几乎都出现了筷子。比如第四十回写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时,在座的主人和宾客每人都手执一双竹筷。 d 今人虽然不能亲眼目睹那时人们使用筷子的场景,但却可以从流传至今 的文献和文学作品中领略人们当时使用筷子的状况。 4筷子之所以延用至今,在于它取材方便、制作容易。

从饮食进化的历史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再自然不 过,其后出现的“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汤匙。《说文》谓“匕,亦所以用匕取饭”。今天的“匙”是由“匕”发展而来。匕作为一种食器虽然对人进食有帮助,但用金属或瓷土作原 料制作起来很麻烦。同时它的分量重,使用起来也很笨拙, 所以难以准确取到所需食物,筷子恰好能够扬长避短,取而 代之。 5至于使用筷子何以那么方便灵活,许多名人都进行了 探寻并做出相应的解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曾经 说:“中华族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中国人早在两汉时期便使 用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 上的杠杆原理。”这是迄今为止,对这一问题最简单、最科学的一种解释。 6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常常体现该民族人民的处世特 色,就像中国人惯于使用筷子,而西方人善于使用刀叉,从 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性格上的差异。正如蔡元培先 生当年对西方记者调侃的那样:“中国人从来是尚文明,而不尚武力的,从餐桌上就可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区别。” 16、本文标题《筷子春秋》中的“春秋”的意思是。(2分) 、 17、本文是从“筷子名称的由来”、“” 、“”

(说明文阅读题)《汉文化与筷子》阅读答案

《汉文化与筷子》阅读答案说明文阅读题 汉文化与筷子 ①重阳这天,大家都在吃重阳糕。有的用手拿着吃;有的用刀切开,用叉子叉着吃;有的则用筷子吃。看到大家不同的进食方式,让人想起汉文化和筷子的关系问题。因此写下这点文字。 ②人类社会,共有三种进食方式。其一是用手。这是自然的进食方式,例如婴儿,不须母亲教导,自然地会用手抓东西吃。其二是用刀叉。这当然是在人类发明火和冶铁之后,才有的工具。人用刀叉获取猎物之后,在火上烤熟,然后用叉叉着,用刀割来吃,这比用手抓已经大大进了一步。其三是用筷子进食。这种进食用具是如何进化得来的,尚待考证。筷子用手操作,手与大脑相连;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的发育。筷子是汉文化的特征,只有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才用筷子。 ③在当今世界分布上,在亚洲除了直接受汉文化影响的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和新加坡外,其余均是用手进食的。中国还有部分兄弟民族,如维吾尔族等也是用手进食的,非洲多是用手进食的,欧、美、澳洲白种人均用刀叉进食,只有当地土著民族用手进食。 ④筷子,原名箸。在我的故乡江西,现在还有地方仍将筷子叫箸。我们的祖先究竟从什么时代开始,放弃了用手和用刀叉进食,我不知道。从书中查到,纣为象箸,而箕子唏,此话意思是说纣王用象牙做箸,箕子感到很忧虑难过。本意是批判纣王的奢侈。因此,我们

从这话中得知在商代已经使用箸了。但在这之前,究竟哪个年代开始使用箸,则尚待考证。 ⑤既然称箸,那么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称箸而都叫它筷子呢?据说,这是由船民开始的。过去的船都是木料做的。在长江大河中行驶,不仅很慢而且危险,小时候常听人说:行船走马三分险。船民迷信,所以产生了一些忌讳。在行船时,如姓陈的,只许说耳东,不许说陈,因陈与沉同音,在船上不能说翻身,只能说转身,因船上忌翻字。箸与住同音,船行要快,不能住,因此忌用箸。住的反义为快,船上就将箸改称为快,但快是形容词,因此造了一个筷字。为什么用竹字头,因筷子是竹子做的。 ⑥今日西餐桌上的刀叉,是过去刀叉的缩短。虽然在一些富豪餐桌上的刀叉,是用金子或银子,甚至镶上宝石,经过有名的艺匠精心做出来的,放在洁白的桌布上,熠熠发光,但它毕竟摆脱不了它原始的、野性的痕迹。而筷子则是手的延长,早从原始的野性中异化出来了。 1.第②段中,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的发育,这句中有人说3个字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筷子文化教案

筷子文化教案 49稿 同学们,想想看,生活中是谁一日三餐为你夹菜送饭,又是谁与你一生相依唇齿相伴。 更是谁与华夏民族有着一段穿越时空的爱恋。猜对了,她就是中华民族三千年的文化符号: 筷子!今天我们就走进这被誉为“东方文明”的——筷子文化。 一、筷子的历史文化 课前我要求大家互拍生活中你使用筷子的照片,上传到我的教学博客相互交流,这不拍不知道,原来同学们拿筷子的手法还真是不拘一格,挑几幅大家看看。那标准的拿法究竟是怎样的呢?好,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筷子跟我做起,首先将下面的一根固定在大拇指和无名指间,上面一根由大拇指、食指、中指同时捏住,后头留出一公分的长度。同学们拿得很好!拿好了筷子咱再关注一下我的这篇博文筷子文化,课前已有同学浏览并跟帖说,到底是谁发明了筷子?怎么就叫筷子呢?为什么我们用筷子吃饭? 要解决这些问题,咱要先从它的历史文化说起,其实古人叫它“箸”。直到明代才改叫“筷”。因为「箸」与「住」谐音,而江南人多以行船为生,忌讳说「箸」,一日三餐喊着箸,船停住了,没生意了,他们更怕船「蛀」了。因此,有人就反其义改称“箸”为“快”,意为舟快如飞顺顺利利。加上南方多竹制筷子,于是,竹子头的“筷”很快流传并取代了“箸”。 说到筷子的发明,无可争议起源于中国,这个独特的餐具被西方赞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唐朝年间传入日本、朝鲜、东南亚,它的出现则要追溯到上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取得火种后开始烧烤熟食,食物烫手,无法抓食,而动物骨头短而脆不好用,住在森林里的原始人就折木取食逐渐演变为筷子。中国自古以仁治国,以和治家,中国人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一家人围坐一起吃顿团圆饭,如果这顿团圆饭不用筷子大家都挥舞着刀叉,那场面一定是相当得惨烈!于是筷子就把中国人的文明与智慧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