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至”与“以致”的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7
会同的公文用法举例
1、“会同”不是“汇同”。
会同: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例如:创新业务部作为公司改制工作的主要承办单位,要会同股权管理部加强与财政部的沟通。
2、“嘉宾”不是“佳宾”。
嘉宾:指尊贵的客人,是对客人的尊称,不能错用为“佳宾”。
3、“以至”与“以致”。
以至:到,直到,用于时间、数量、范围的延伸或扩大;
以致:弄得,由此而造成,用于下半句的开头,表示结果。
4、“起用”与“启用”。
起用:指重新任用、提拔已离职或犯错误的人;
启用:指开始使用、提拔年轻干部。
5、“定金”与“订金”。
定金:指起担保作用的押金;
订金:指预付款性质的押金。
6、“需要”与“须要”。
需要:对事物的欲望和要求,例如:发展经济,需要有一支强大的科技队伍;
须要:务必,一定要,例如:医务人员对病人须要耐心。
7、“效法”与“效尤”。
效法:照好样子去做;
效尤:照坏样子去做。
二者词意截然相反。
8、“棘手”与“辣手”。
棘手:指事情难办;
辣手:指手腕毒辣。
9、“仿造”与“仿照”。
仿造:照样子制造;
仿照:模仿,参照,用于经验或办法。
10、“推脱”与“推托”。
推脱:推卸;推托:借故拒绝。
“以致”与“以至”的比较与分析摘要:虚词研究是汉语语法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尤其是对于一些音同且义近的词语我们更要加以分析以更好地掌握。
本文主要从语义和语用两个方面来比较和分析了“以致”与“以至”的异同。
关键词:以致、以至、语义、语用虚词在汉语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汉语语法中起着“经脉”的作用,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虚词中有很多意思非常相近且读音相同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是虚词研究中的难点,“以致”和“以至”便是其中的一对虚词。
下面我主要从语义和语用两个大的方面将“以致”和“以至”这两个词语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找出两者的异同,使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区别它们,避免将两者混用。
首先,从语义的角度来分析“以致”和“以至”。
两者的意义有其共性,都有表示程度深的意义,也表示一种结果。
同时,两者在语义上也具有极大的不同。
从“致”和“至”的本义来看,“以致”与“以至”两个词具有很大差异。
《说文解字》中写道:“致,送诣也。
”后来“致”引申为“使来到、招来”。
而“以”有“由于、因为”的意思。
“以致”便可以“由于···,招致、引来···”的形式来表示一种因果的关系。
本来“招来”的事物既可以是人们所期望的好的结果,也可以是人们所躲避的坏的结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词义也随之发生了演变,“以致”引出的往往是不好的结果。
在现代汉语中,“以致”只有一个义项,即表示上文引导出来的结果(多指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的)。
例如:1、他们采取了错误的战略战术,以致在这次战役中伤亡惨重。
2、小明在上体育课之前没有听从教练的建议进行热身运动,以致在运动中受伤,耽误了半个月的课。
“以至”中“至”的本义是“到”,《说文解字》中对它的解释是:“至,鸟飞从高下至地”,后来引申为“到某种程度”,进而引申为表程度深而形成的结果,也可以说是“以至于”。
“以至”可以用“由于···,直到···”的形式来表示一种递进的关系。
以至和以致的区别(2013高考浙江卷第3题A) 以至和以致的区别(2013高考浙江卷第3题A)新高考以至和以致的区别(2013高考浙江卷第3题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倒金字塔形的421家庭结构使得居家养老陷入困境,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又不够完善,以至中国养老问题日趋严重。
B.有人多次为芦山灾区慷慨解囊,倾尽全部积蓄;也有人人声明自己将细大不捐,以抗议某些慈善机构运作缺乏透明度。
C.面对河水严重污染的现状,大学生自愿组成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满怀热诚地进行生态环境调查,积极宣传环保理念。
D.随着出版业的市场化和多元化,类型多样、题材丰富的作品大量涌现,其中也有一些作品粗制滥造,令人不忍卒读。
【解析】B项,细大不捐,细:微,小;捐:舍弃。
小的大的都不抛弃。
形容所有东西兼收并蓄。
常指收罗的东西多,毫无遗漏。
也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
这里望文生义了。
C项,热诚,热心而诚恳,不能做宾语,应为热忱(热心;热衷。
支持某人或一项目标的激动迫切之情;达到狂热程度的积极热情)。
D项,不忍卒读,卒:尽,完。
不忍心读完。
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这里用错对象。
【答案】A显然,以上讲解是采用的排除法,没有说明以至和以致的区别。
那么,两个词的区别在哪里呢?我们先来看看《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第1610-1611页:我们再来看看网上的一些资料:以至与以致谭桂声以至与以致,是语音相同、词形相近而意义、用法不同的两个常用连词。
一、以至与以致的用法以至(以至于)有两种用法。
连接词或短语,表示在时间、数量、范围、程度等方面的延伸,一般表示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浅到深,从低到高,有时也用于相反的方向,有直到直至的意思。
例如:如今人们已经不仅能够预知几天的,而且能够预知几个月以至几年的天气趋势。
熟练的技能是经十次、百次以至上千次的练习才能获得的。
所谈的内容很广,自人类社会以至天地、宇宙,无所不包。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字誤正解(17)——以至与以致
“以至”与“以致”是两个常见的连词。
因为它们读音一样,用法像似,多出现在后面分句的句首,所以容易混淆用错。
区别有三:
1、“以致”的结果一般是消极的,而“以至则不是;
2、“以致”可以用“而导致”或“致使”来替用,“以至”则可以代之以“甚至”或“乃至”之类;
3、“以至”后可以带介词“于”,以致则不能。
“以至”跟“以致”用法不同。
两者需要分辨的地方是,用在后半句时,意思有些不一样
“以至”在后半句表示的意思是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
也就是说,由于某事程度深,而引发了某种结果。
例如:
他非常专心地写生,以至刮起大风也不理会。
“以致”在后半句表示的意思是(由于前半句所说的原因)出现了“某种不好或说话人不希望的结果”(见《现代汉语大词典》)。
例如:
他事先没有充分调查研究,以致做出了错误的结论。
以致和以至的区别意思
“以至”,有“一直到”的意思,即指事物扩展、延伸或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效果。
“以致”有“因而造成”“致使”的意思,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造成某种结果,多指不良结果或者不希望出现的结局。
“以至”与“以致”的主要区别在于,“以至”用于事物程度的升级,而后者用于原因导致的后果。
1
1、小红看书看得非常认真,以致外面下雨了她都毫无觉察。
2、有的同学不认真改正作文里的错别字,以致一错再错。
3、这部书的校勘实在太差,再加以辗转传抄,以致于鲁鱼帝虎,错误百出。
4、这次考试,他没准备,以致全军覆没,没有一科及格。
5、子孙好逸恶劳,不愿勤勉做事,以致好的家道不能传承。
2
1、小附读书不认真,以至做题时总是出错。
2、由于时间仓促,以至于我不能做好充分的准备。
3、这件事情太出人意料了,以至于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4、洪水来了,由于毫无防范,大家惊慌失措,以至有人被水淹死。
5、他一心希望儿子上名牌大学,在社会上出人头地,以至显亲扬名。
有道词语辨析
以下是 6 条相关内容:
1. 哎呀呀,“以至”和“以致”,这俩词可真是容易弄混呢!比如说吧,“他刻苦学习以至成绩优异”“他沉迷游戏以致学习退步”,看出来区别没?“以至”表示程度的加深或延续,“以致”则强调导致不好的结果呀!是不是很有意思?
2. 嘿,“必须”和“必需”,你能分得清不?“我们必须努力学习”,这里强调的是应该要这么做;“生活中必需有阳光”,这儿说的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呢。
就像盐和糖,各有各的用处呀!
3. 哇塞,“法制”和“法治”,这可不是一回事哦!“我们要健全法制”,说的是法律制度;“我们要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这就是一种治理方式啦。
好比车和路,法制是车,法治就是让车好好跑的路呀!难道不是吗?
4. 哟呵,“启事”和“启示”,可别搞混啦!“张贴寻物启事”,这是个具体的告知事情;“这件事给了我很大启示”,这是得到的启发呢。
就像钥匙和锁,启事是那把钥匙,能打开相关信息的锁,而启示就是打开心灵智慧之门的呀!
5. 哈哈,“反应”和“反映”也不一样哟!“他的反应真快”,指的是个体的应对表现;“他向老师反映问题”,这是表达呈现出来呢。
好比跑步的速度和跑步的方向,一个是自身的状态,一个是对外的展现呀,多神奇!
6. 哎呀,“况且”和“何况”,你能搞懂它们的差别吗?“路这么远,况且还下雨了”,这里就是进一步说明情况;“大人都做不到,何况孩子”,是用反问来加强语气呀。
就像两种不同口味的糖果,各有各的滋味呢,不是吗?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词语的辨析真的很重要,搞清楚它们能让我们的表达更准确、清晰呢!。
词义辨析:“以至”和“以致”今天辨析一组词:“以至”和“以致”。
在字形上,“以致”多了一个反文,但两者读音完全相同,又都可以用作连词,在实际使用中,混淆的概率是相当高的。
怎样才能把它们区分开来呢?主要看以下三点:第一,在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表示数量、范围、程度、等级的递增或递减时,只能用“以至”,不能用“以致”。
例如:“愿我们的球队早日冲出中国以至亚洲。
”“一定要把差错率减低到万分之二以至万分之一以内。
”这里的“以至”有“一直到”的意思,表示的是由一个并列项延伸、发展到另一个并列项。
如果并列项不止两项,“以至”应该用在最后的两个并列项之间。
例如:“报名做志愿者的人很多,其中有大学生、中学生以至小学生。
”其中的“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是三个并列项,“以至”用在最后两个并列项之间。
第二,当两个分句表示因果关系时,用“以至”还是“以致”,要看结果的好坏。
如果是不好的结果,是说话人不愿意看到的结果,用“以致”。
是顺理成章的。
例如:“他下楼时看手机,以致一步踏空,把腿摔断了。
”当然,用“以至”也是正确的。
再如:“随着高科技的普及,以至在家里也能办公。
”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积极结果,只能用“以至”,如果仍旧用“以致”,便是用词不当。
“以致”是有适用范围的;而“以至”则不受限制,好的结果、坏的结果都可以用。
表示因果关系时以致丨不好的结果以至丨不受限制,好的结果、坏的结果都可以用第三,如果既可以用“以至”,也可以用“以致”,到底用哪一个“以zhì”,要根据表达的意图来决定。
两个“以zhì”表达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以至”强调的是程度,有“甚至”的意思;“以致”强调的是结果,有“因而”的意思。
例如:“共享单车乱停乱放,以zhì救护车开不进来。
”如果用“以至”,说的就是“甚至救护车开不进来”,可见乱停乱放的危害之大。
如果用“以致”,则是“因而救护车开不进来”,说的是开不进来的原因。
这里没有对错之分,只是文章的侧重点不同。
第31卷第6期2009年11月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 rna l of X iang tan Norma l Un ive rsity(Soc i a l Science Ed ition)V o.l31No.6Nov.2009连词 以至 以致和 甚至的语义语用比较及认知分析!范立珂(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20083)摘 要:采用分类、替换等分布分析的方法,从语义、语用两个平面,分析连词 以至 以致和 甚至的共性和个性差异,并在此基础上从认知的角度分析差异存在的原因。
关键词:共性;个性;语义;语用差异;次序相似动因;标记词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82(2009)06-0093-04一 问题的提出以致 以至都是表结果的虚词, 在由某种情况而产生的结果上,二者同音同义,极易混淆。
甚至原为副词,意义虚化后发展为主要起连接作用的连词。
连词 甚至和 以致 以至的句法位置几乎类同,有时意思也很接近。
请看:A 1)贴墙砖前要充分将砖浸泡,以至饱和,否则容易出现空鼓现场。
2)贴墙砖前要充分将砖浸泡,以致饱和,否则容易出现空鼓现场。
?3)贴墙砖前要充分将砖浸泡,甚至饱和,否则容易出现空鼓现场。
∀B 1)奇瑞东方之子持续旺销,部分地区以至出现脱销。
?2)奇瑞东方之子持续旺销,部分地区以致出现脱销。
3)奇瑞东方之子持续旺销,部分地区甚至出现脱销。
C 1)部分国企负责人可以从香港以至海外招聘。
2)部分国企负责人可以从香港以致海外招聘。
∀3)部分国企负责人可以从香港甚至海外招聘。
D 1)中日将因东海油田勘探摩擦以至冲突。
2)中日将因东海油田勘探摩擦以致冲突。
?3)中日将因东海油田勘探摩擦甚至冲突。
以上替换可以发现,A三者可以相互替换,意思稍有差异;B只有其中的两者可以替换;C三者各自为阵,界线分明。
如何正确分辨,本文试从语义和语用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并试图从认知角度找出差异产生的原因。
以至和以致的区别用法
以下是 8 条关于“以至”和“以致”的区别用法:
1. 哎呀呀,你们知道吗,“以至”是强调程度的加深或范围的扩大呢。
比如说,“他每天都努力学习,以至成绩越来越好”。
这就像是你不断地锻炼,身体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壮一样哦!
2. 嘿,“以致”可不一样啦,它是表示因为前面的原因而导致了不好的结果哟!像“他总是熬夜玩游戏,以致第二天没精神”。
这不就像是你总吃垃圾食品,以致身体变差了嘛!
3. 想想看啊,“以至”可以用来描述事情发展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程度呢。
好比说,“大家讨论得很热烈,以至忘记了时间”,是不是就像你们玩得太开心,连天黑了都没发现呀!
4. 要注意哦,“以致”常带着点儿负面情绪在里面呢。
比如说,“他太粗心了,以致犯下了这么低级的错误”。
这就好像走路不小心,以致摔了一跤,多懊恼啊!
5. 看看哈,“以至”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递进的感觉呀。
比如“她不断地提升自己,以至成为了行业中的佼佼者”,就好像爬楼梯,一阶一阶往上,最后到达高处一样!
6. 可别弄混了呀,“以致”会带来不太好的后果呢。
像“他开车太快,以致出了车祸”,这多吓人呀,就跟不小心引发了一场灾难似的!
7. “以至”有时候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更广阔的世界呢。
比如说,“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以至知识非常渊博”。
这不就像拥有了一把神奇钥匙,打开了知识宝库嘛!
8. 哎呀呀,记住哦,“以致”往往意味着一个糟糕的结果哟!像“他不注意保护环境,以致这里变得脏兮兮的”。
这就好像美丽的花园被破坏了,多可惜呀!
总之,“以至”和“以致”的用法很不同呢,大家可一定要分清呀!。
“以至”与“以致”的区别
“以至”与“以致”,是语音相同、词形相近而意义、用法不同的两个常用连词。
一、“以至”与“以致”的用法
以至(以至于)有两种用法。
①连接词或短语,表示在时间、数量、范围、程度等方面的延伸,一般表示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浅到深,从低到高,有时也用于相反的方向,有“直到”“直至”的意思。
例如:
如今人们已经不仅能够预知几天的,而且能够预知几个月以至几年的天气趋势。
熟练的技能是经十次、百次以至上千次的练习才能获得的。
所谈的内容很广,自人类社会以至天地、宇宙,无所不包。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毛泽东《实践论》)
②连接分句,用在后一分句开头,表示由于上述情况的程度很深而产生的结果。
例如: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至从前神话、童话中的一些幻想故事,现在都有可能成为现实。
哥白尼的学说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拥护者,以至罗马的教会在拟订历法改革方案时,都不能不利用哥白尼的数据。
“以至于”,意义、用法同“以至”。
以上例句中的“以至”都可以换成“以至
于”。
例如:
螽斯的歌唱既能表达悲哀,也能表达欢乐,以至于难以分清到底是在哀鸣,还是在欢歌。
以致只有一种用法,即连接分句,用在后一分句开头,表示由于上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的)。
例如:
他没有认真备考,以致未能通过职业资格考试。
他只听一面之词,以致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以往,由于养老保险没有积累,为确保越来越多的退休金当期发放,社会养老保险机构不得不动用了本应留作积累的个人账户基金,以致个人账户形成空账、虚账。
代表既得利益集团的保守势力对他围追堵截,逼得他无路可走,以致这场号称“改革”的小小改良很快就夭折了。
二、“以至”与“以致”的来源
“以至”本是由连词“以”(相当于“而”)和动词“至”构成的文言短语(“以至于” 由连词“以”、动词“至”和介词“于”构成),“以致”本是由连词“以”(与“以至”的“以”为同一语素)和动词“致”构成的文言短语。
后来都固定为一个合成词而成为连词,并沿用于现代汉语的书面语。
例如:
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
(《左传·昭公十六年》)
盖人之所以陷于祸败以至失身者,由其愚暗妄行,不知理义故耳。
(〔金〕王若虚《五经辨惑上》)
德宗时杨炎、卢杞为宰相,皆奸邪用事,树立朋党,以至天子播迁,宗社几覆。
(〔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二》)
自古以来,国家富强,将良卒精,因人主好战不已,以致危乱者多矣。
(〔宋〕司马光《谏西征疏》)
自职名更定之后,遂失朝夕记注之规,以致累朝以来,史文阙略。
(〔明〕张居正《议外史职疏》)
三、“以至”与“以致”的辨异
(一)“以至”,近似“甚至”;“以致”,近似“致使”。
二者有显著的语义差异。
(二)“以至①”与“以致”不仅有词义上的显著差异,而且有语法上的明显区别:前者只连接词或词组,而不连接分句;后者只连接分句,而不连接词或词组。
(三)“以至②”与“以致”都连接分句,而不连接词或词组。
二者的区别在于:“以至②” 含“甚至”的意味,表示由于上述情况而产生的结果,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意在以下文强调上述情况的程度之深。
“以致”含“致使”的意味,表示由于上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多是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的结果,一般有“导致……的后果”、“弄到……的地步”、“结果弄得……”的意思,意在说明下文是上文所导致的后果。
(四)在某些情况下,用“以至②”或“以致”均可。
但这并不表明二者的意义、用法相同;此时,二者仍有各自的意义、用法。
例如:
他的腿受了重伤,~几个月都起不来床。
久而久之,野猪渐渐驯顺,身体也渐渐肥胖,~变成像现在家猪的样子。
以上两例“~”处用“以至②”或“以致”均可。
如果用“以至”,就是以“几个月都起不来床”、“变成像现在家猪的样子”分别强调“重伤”、“肥胖”的程度;用“以致”,则是说明“几个月都起不来床”、“变成像现在家猪的样子”分别是“重伤”、“肥胖”所导致的结果。
(五)对“以至②”与“以致”,可采用替换词语、认定标志等方法加以辨析。
1.词语替换。
例如:
有关负责人指出,国家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法律,以至不能真正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各种学习能力中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它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以致学会终身学习。
前一例意在说明所造成的后果,用“甚至”替换“以至”后语义不通,用“致使”替换“以至”后语义通顺,因此可断定句中用“以至”有误,必须改用“以致”。
后一例意在强调程度之深,用“甚至”替换“以致”后语义通顺,用“致使”替换“以致”后语义不通,因此可断定句中用“以致”有误,必须改用“以至”。
又如:
有学生认为,严惩未必能减少作弊,且开除学籍对个人伤害太大,以至冲淡了惩罚本身的教育意义。
(《京华时报》2006年1月24日)
于是,她就亮出了那女高音独唱的喉咙,大声地念稿,以致把嗓子都喊哑了。
(《黎明的河边》)
这三例用“甚至”或“致使”替换“以致”后语义都通顺,故可判断句中用“以至”“以致”均可,句中可仍用“以致”,也可改用“以至”。
2.认定标志。
例如:
这爱情是如此的强烈,以致她敢于迎击一切。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2册教师用书》)
这一切,发生得这样突然、迅速,以至黄淑英还没有完全领悟过来的时候,他就从她的身边消失了。
(《黎明的河边》)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明白,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费奥罗多夫《童年的发现》)
对音乐的早慧仅仅是这个孤僻孩子的一个方面,而他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又是那样细心,以至家人觉得这个孩子有点毛病。
(王滨、张淑贤等《少年爱因期坦》,《世界人物的少年时代》,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
前一分句中的“如此”、“这样”、“那样”均有表示程度的意思,下一分句自然以用“以至”为宜,而不宜用“以致”。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有时可使用“以致”,给人的语感一般也逊于使用“以至”,如最后一个例句。
因此,一般可以将“如此”、“这样”、“那样”作为使用“以至”而不使用“以致”的一种词语标志。
据此,第一个例句中的“以致”以改用“以至”为宜;后三个例句中的“以至(以至于)”使用得当。
作为练习,我们对下面 11 个例句加以判断,看看其中的“以至(以至于)”或“以致”是否使用得当。
①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
(杨绛《读书苦乐》)
②一种令人怅然以至走入恐惧的想象,像雾霭一般不可避免地缓缓升起,模糊了我们的来路和去处,令人不得不断然打住思绪。
(毕淑敏《我很重要》)
③还有一种是比我们年轻得不多的后生,这种人只会惹我们的厌恨以至于嫉忌,他们已失掉尊敬长者的观念,而我们的年龄又不够引起他们对老弱者的怜悯;我
们非但不能卖老,还要赶着他们学少,我们的年长反使我们吃亏。
(钱钟书《伊索寓言》)
④围绕在他周围的那些贪婪、偏私、庸俗,以致邪恶的人群,显得是那么渺小而又卑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2册教师用书》)
⑤我的身上聚满父母关注的目光,以致一点点成功都会被他们深沉地记在心里。
⑥幸福似乎主要是一种内心快乐的状态。
不过,它不是一般的快乐,而是非常强烈和深刻的快乐,以至于我们此时此刻会由衷地觉得活着是多么有意思,人生是多么美好。
(周国平《幸福和苦难都属于灵魂》)
⑦只有当黑暗降临的时候,我才会感到我没有看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不过我头脑中会塞满那美妙的回忆,以至根本没有时间去懊悔。
(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⑧河北、河南境内出现罕见大雾,以至进出北京的大量列车晚点。
⑨据悉,山口百惠的隐退生活相当写意,以致身形暴涨。
(《家庭周末报》2005年1月5日)
⑩教育界在相当程度上夸大了教案的作用,将教案写得如何直接与教师教学能力画等号,以致把教案作为衡量一名教师称职与否的重要指标。
(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
⑾教参越全越细,教师思维、探究的空间也就越小,以至小到了没有个人自由发挥的余地。
(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
⑿我不觉浑身燥热起来,以致火车已走过了镇江,我才想起我原来的打算。
(茹志鹃《在社会主义的轨道上》)
例①—例④中连接的是短语而不是分句,表示在范围、程度等方面的延伸,因此必须使用“以至(以至于)”。
例①—例③无误,例④须改用“以至(以至于)”。
例⑤—例⑦中连接的是分句,表示某种情况的程度很深,因此须用或宜用“以至(以至于)”。
例⑤中的“以致”须改用“以至(以至于)”;例⑥、例⑦ 中的“以至(以至于)”均使用得当。
例⑧中连接的是分句,表示某种原因造成的后果,因此须将“以至”改为“以致”。
例⑨—例⑿用“以致”或“以至”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