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推动民生财政深入发展的必要性与发展的方向

论推动民生财政深入发展的必要性与发展的方向

论推动民生财政深入发展的必要性与发展的方向
论推动民生财政深入发展的必要性与发展的方向

论推动民生财政深入发展的必要性与发展的方向

来源:《当代经济》2011-10

李文经史澜

[内容提要]:近些年来,我国公共财政进入到建设民生财政的新阶段,政府用于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大幅度增加。本文揭示了推动民生财政深入发展是深化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必然选择,分析了目前我国民生财政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阐述了推动民生财政深入发展必须着力抓好三个方面的建设:公开民主理财、考核政府花钱的绩效和消除官员腐败。

[关键词] 民生财政公开绩效消除腐败

一、我国民生财政的内涵

(一)我国民生财政的界定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系列矛盾比较集中地暴露出来,医疗问题、教育问题和住房问题被老百姓称为“新三座大山”,此外,失业问题、养老问题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问题也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与此同时,经济持续发展和国家财力进一步增强,给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条件下,民生财政应运而生。民生财政是民主财政的生动体现,是公共财政的进一步深化。民生财政就是国家为解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民生问题而进行的财政资金及相关资源配置活动。民生财政意味着财政必需致力于解决民生问题,财政支出的重点更多地向社会薄弱环节倾斜,不断加大对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教育优先发展等事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养老金补助水平、加大“三农”投入。总之,民生财政在

上述财政支出的数据就很好地说明了我国对民生财政政策的大

力推行。

(三)经济建设投资下降的同时民生保障领域投资增加

改革开放前以及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很高,国家重视生产和积累,1978、1980、1985年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64.08%、58.22%和56.26%[④]。我国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政府履行职能和发挥作用的领域界定在政府失灵的领域,政府以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身份出现,市场能够干好的事情就应该交给市场,政府投资的目的是满足公共需要,而不是与民争利。鉴于此,政府在经济建设领域的投入逐年减少,1992、1995、2000年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43.10%、41.85%和36.18%。[⑤]实行民生财政后,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社会建设支出比重大幅度上升,政府经济建设投资比例进一步下降,到2006年,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下降到26.56%[⑥]。

但是要注意经济建设投资比例下降不等于政府不需要投资,民生财政下的政府投资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政府大手笔经济建设投资,在投资方式、投资范围和投资目的上存在根本性区别,财政要退出竞争性、生产性的经营领域,但是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公益性投资、基础设施和重点建设项目的投资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必须承担起来的责任,也就是说,政府在民生保障上的一系列投资是必须的。事实上,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领域的投资是我国积极财政政策最坚实的运行基础和最可靠的价值标准。在廉租房、限价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提供上,政府需要巨大的投资;在修建校舍,特别是贫困落后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舍,对农村道路进行改造,充实社区医院理疗设备等方面同样需要大量投资。

二、推动民生财政深入发展是深化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必然选择

民生财政建设任重道远,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定要求推动民生财政深入发展。

(一)推动民生财政深入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人民创造的财富并没有公平地惠及广大民众,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短板已经对社会稳定和和谐构成了威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更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社会公正的普遍实现,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制度文明,都将成为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因此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进一步深化民生财政改革,以此更好地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

(二)推动民生财政深入发展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顺政府职责的内在要求

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理顺政府职能,政府应该是服务型的政府,政府不直接从事竞争性生产建设,不与民争利。市场能够通过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自由选择解决大多数建设问题,只有在市场失灵条件下,政府才发挥调控职能。而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问题呈现出公共产品和外部性的特点,公共产品提供不足和外部性的存在正是市场失灵的突出表现,这些市场失灵现象导致社会效率缺失,政府必须介入这些领域,帮助国民均等地获得基本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服务。目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政府的职责范围,防止政府缺位(不能提供民众需要的公共产品)与越位(公权力泛滥,与民争利)现象发生依然是我国面临的紧迫任务。

推动民生财政深入发展,一方面要防止政府越位,滥用权力,并且促使政府从竞争性生产建设领域退出;另一方面要防止政府缺位,促使政府着力提供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等公共产品。这些做法正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顺政府职责的内在要求。

(三)推动民生财政深入发展是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推动民生财政深入发展是建立消费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才能转化为民众的福利,因而消费带动的增长是最终的有效的增长。依靠投资,特别是政府投资实现的经济增长难以健康持续下去,必须提高消费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社会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多次强调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扩大内需一方面应提高个人收入水平;另一方面需要打消消费者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领域的过多顾虑,要让消费者敢于花钱。据有关资料显示,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我国消费占GDP比重就走上一条下降通道,从当时接近60%的水平逐渐下降到50%,2007年国内消费的贡献率仅为48.8%。这比人均GDP不及我国一半的印度低10%,比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消费贡献率要低20%。[⑦]

只有继续推进民生财政,才能打消民众顾虑,让民众敢于花钱,通过消费和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才能够实现,民众的福利才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2.推动民生财政深入发展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在世界范围内,利润最丰厚的产业已从低端制造业转移到医疗保健、环保、文化等产业,恰好是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的健康需求、文化需求相适应的第三产业。在我国,东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朝阳产业也在发生变化,文化产业、妇幼保健业、老年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研究表明,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财政支出的绝对水平或相对比重的增加都可以显著地推动经济增长。因此,政府继续加大民生财政投入,促进社会建设,恰恰能呼应产业升级的要求,引导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在变化中实现经济增长。

三、民生财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目前提供的民生保障标准偏低

近些年,随着政府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民生财政建设卓有成效,老百姓养老、就医和教育问题得到了较大程度地解决。以医疗保障为例,经过近些年来的民生财政建设,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医疗救助、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医疗保障体系。

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弱,目前相对于民生保障的需求而言,资金缺口还实实在在存在,各地民生保障标准仍偏低,离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以教育为例,近些年,财政投入到教育领域的资金大幅度增长,但是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经费缺口依然较大,幼儿园入学难、入学贵现象还较严重。财政教育资金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没有达到4%的目标,也就是说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还是欠账的。医疗保障方面,尽管国家公共投入有较大幅度增长,城乡居民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持续提升,但药价畸高的现象依然如故,“看病贵”“看病难”的现象虽然有所缓解,但并未从根本上扭转。在地方政府筹建保障性住房方面还存在行动并不那么积极主动,保障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二)警惕表面上数额巨大的民生支出背后掩盖的财政支出效率问题

我国推行民生财政顺应民意,符合人心,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与此同时,投入民生领域的财政资金缺乏效率,绩效不能令民众满意,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纠正。前面我们看到近些年我国民生支出项目快速增长,有些民生项目数额还很大,但是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认识到在政府预算报告中列示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以及住房保障支出”等民生支出项目中还存在一些内涵经不起推敲,并没有真正服务民生的支出金额。也就是说,预算表中列出的上述科目的支出,在性质上实则是过度开支了的人头费用和借公务之名

行私人之方便的支出。为什么这样呢?原因在于2007年预算科目改革后,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费作为一个预算科目不复存在,用于维持政府机构日常运转的人头费和公务经费列入到“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等十七大类功能分类科目中了。以出国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这所谓的“三公费用”为例,金额巨大,使用相当不透明,老百姓很不认可其民生用途,但在预算表中,三公费用无疑很大部分是要列入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以及住房保障支出等预算科目中的,给人以“民生支出”的假象,实际情况却是政府行政管理成本过高,财政支出缺乏效率。

四、推动民生财政深入发展的方向

持续深入发展民生财政是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民生财政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也需要在进一步调整和落实民生财政的具体措施中得到体现,综合起来考察,要进一步发展民生财政,应该在如下三个方面着力建设。

(一)公开民主理财是民生财政的生命力所系

民生财政本质上是民主的公共财政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必然。试想,政府还财权于民,民众能够充分享受到纳税人的权利,能真正显示出需要怎样的公共产品,能通过自己的民意代表掌握财政预算的审批权和监督权,能看到公共财政中的每一分钱的具体流向,那么财政自然就体现着民生性。如果口称民生财政,而公众不知情,没参与,那么民生财政的“为人民服务”的属性是得不到体现的,也是没有生命力、难以被长久认同的。为此,政府应该作好如下工作。

1.财政信息公开透明。民众对预算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财政预算等财政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开性是保障民众权利,促使民众参与预算过程,实现财政民主的基础。

2.民众更大程度地参与政府预算全过程。民生财政必然要求“政府花钱应花在民众最需要的地方”。怎么体现民众的要求?怎么检验民众所需的公共产品得到有效率地公平地提供?回答曰必须要民众

参与财政过程,通过参与预算支出和预算收入来具体参与财政过程。没有广大民众的参与,保障和改善民生就会迷失方向。

(二)考核政府花钱绩效是改进民生财政的当务之急

怎样及时消除老百姓对诸如“三公费用”之类支出的不信任呢?那就要深度发展民生财政,就是要考评政府花钱的绩效。要公开政府花钱的具体的而非笼统的支出项目,让老百姓有真正的知情权,并参与评估政府花钱的必要性和经费使用效益。绩效预算呼应了这种需求,绩效预算正是强化部门支出责任和效率,逐步建立以绩效目标的实现为导向,以绩效评价为手段,以结果应用为保障,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的预算模式。

民生财政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在政府收入和资源约束条件下,提高政府花钱的效率,切实让老百姓得到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公共服务,让群众过上满意的幸福的生活。否则,可能出现老百姓胃口好了,胃口大了,却吃不上可口的饭菜的情况。

(三)消除官员腐败、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民生财政发展的关键所在

官员腐败与民生问题有什么关系吗?回答曰有关系,消除官员腐败不仅是民生问题,而且是根本的民生问题。事实上,很多民生问题久拖未决,并不是官员的能力问题,也不是资金问题,而是一些官员贪污腐败,不作为或乱作为使然。只有服务型的政府和廉洁奉公的官员,才可能实实在在将解决老百姓的民生问题当回事,民生问题才成为有必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能够解决的问题,换句话说民生财政也才名副其实。官员腐败问题不解决,老百姓对政府和我们党的信任也就无可依托,党的惠民政策和民生财政当然落实不了,当政者不可不高度重视。

作者:

(李文经,军事经济学院军队财务系副教授,注册税务师,财政学硕士

民生财政的思考

民生财政的思考 【内容提要】民生财政是“人本财政”,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内容。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社会保障、就业等民生项目的投资呈现大规模增长,成为我国预算安排的重点和亮点。要推进民生财政,既要增加财政投入,更要加强制度建设。 【关键词】民生财政政府公共服务制度保障 正文: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同时,明确提出了改善民生的六大任务。改善民生既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财政作为国民经济综合管理部门,要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财政改革和财政建设之中,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共享公共财政的雨露。 一、民生财政的内涵 简单说,民生就是与人民的生计有关的、牵涉到每一个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项。民生财政,用经济学的语言表述即促进经济增长基础上的国民消费水平提高,防范消费差距过大,推进基本消费平等化,增加社会总福利,提高社会幸福指数的财政。 民生财政是“人本财政”。民生财政以改进民生、提高人民福利水平为目标,它不只是保障基本消费的财政,还是防范社会差距过大,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财政。民生财政关注的终极目标是“以人为本”,促进每一个社会成员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即只要是始终关注社会的终极目标,那就是民生财政;相反,只要是偏离了终极目标,就不是民生财政。政府花的每一分钱都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终极价值理念。政府花钱的方式可以不同,支出用途可以有别,在不同的时期,也可以有不同的支出重点,但最终都要回归算“财政账”,还要算“社会账”;不能只是着眼当前,而且还要看是否有利于民生的长期改善和长期保障。以降低行政成本为例,有的地方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算“财政账”,减少了支出,效果很好;算“社会账”,老百姓的成本增加了,办事情变得不方便了,政府公共服务的可及性降低了。这样的精简机构和降低行政成本,实际上是以增加老百姓隐性负担为前提的,反而有损民生。 二、民生财政的内容 (一)科学安排民生财政的支出预算。 1. 切实保障民众的生存权,要支持加强扶贫开发,切实解决部分群众的温饱问题;大力加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实施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支持义务教育和基本住房建设,建立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全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民众的基本生存权得到切实保障。 2. 努力保障民众的发展权,在保障生存权的基础上,解除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后顾之忧,消除压力预期,增强消费信心,扩大当期消费,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准。加强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投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强化社会治安、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效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二)建立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机制。 1. 积极稳妥地推进税收制度改革,税收制度不仅是取得收入的手段,也是调节经济的杠杆,要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在财政中的积极作用,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加强适应民生财政需求的税收制度建设。

2019年公共财政在改善民生中作用的调研报告

公共财政在改善民生中作用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大报告部署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出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报告中要求政府财政部门加大投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许多地方都与改善民生直接相关,这不但为今后的财政工作指明了方向,而且给各级财政部门提出了艰巨的任务。通过调研,我市财政部门近年来在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着力改善民生、打造民生财政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结合**市财政工作实际,就全市民生财政的现状及改善民生的对策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目前民生发展现状 (一)取得的成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市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财政在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以20**年为例,**市财政收入实现26亿元,比上年增加5.98亿元,增长3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49亿元,比上年增加1.68亿元,增长28.8%。财政对“三农”、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入大幅增加,财政应对宏观环境变化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支持经济发展更加主动。 1、关注“三农”,确保惠农政策落实到位。20**年由市级财政安排的支持农业生产发展性资金1235万元,较20**年990万元增长24.75%。在加大市县两级财政支农投入的同时,还积极争取中省财政对我市农业的资金扶持,20**年中省拨给我市农业专项资金108,377

万元。各县区财政支农资金预算也都保持了较高的增幅,均达到或超过《农业法》规定的“支农资金投入的增长要高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的要求。继续加大对农业产业,特别是特色的龙头企业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了汉滨、汉阴、石泉的蚕桑,汉阴、石泉的优质粮油种植加工,紫阳、平利的茶叶种植加工,汉滨魔芋种植和深加工,旬阳、白河的花卉经济林,镇坪的中药材项目建设。支持科技推广和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在项目安排中,确定科技推广资金不得低于项目资金的40%,20**年项目直接用于科技推广资金达500多万元。以项目实施为载体,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科技素质。通过调查摸底,全市确定40个重点蚕桑乡镇,23个重点茶叶乡镇,20个重点畜牧乡镇,实施大户带动战略,加快蚕桑、茶叶、畜牧三大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公司+农户”和“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确保农民稳定增收。目前巴山丝绢公司、宝业丝绢公司、秦东魔芋有限公司、阳晨养殖厂、女娲茗茶公司等都与各类种植农户签订了相关协议或购销合同,明确最低保护价,确保农户收入。 2、加大教育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其他各项科学文化建设。20**年春秋两季我市共支出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11445万元,为75.29万人次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学生免除学杂费;秋季市财政安排352.22万元,为19977名城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学生免除学杂费。20**年我市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1501万元,资助36527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充分实施了国家提出的公平教育方针政策。20**年支出中小学灾后恢复

成果三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保障改善民生

成果三: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保障改善民生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强和改进财政支出工作,通过加大支出力度和调整支出结构等具体举措,为保障改善民生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过快、支出结构不尽合理以及支出监管没有到位,我国财政支出政策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目标。为进一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迫切需要适度控制财政支出规模,切实强化财政支出监管,力争在优化支出结构基础上,真正把民生财政做大做实。 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绩效

国务院和财政部早在本世纪初就提出,要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来改善收入分配差距,但数据显示,10余年来我国的收入分配基尼系数一直处于上升态势。这既表明财政支出结构调整虽然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结构,但其作用是有限的,也说明只靠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单兵作战”很难达到预期目的,需要与税收制度和其他分配制度协同发力。 研究认为,在财政支出结构确定之后,从支出发生到支出对象实际受益之间仍存在多种影响支出实效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体制、管理和考核等方面,而其中财政支出管理则是一项关键因素。财政管理过程实质上是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的过程,所以财政管理水平直接影响财政职能作用的效果。从目前情况看,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的效果之所以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个重要原因是众多财政支出监管措施未能落实到位,从而使支出方向发生偏差,导致支出绩效大打折扣。因此,在支出结构既定情况下,要充分发挥财政支出的能动作用,必须努力加强财政支出管理,通过增强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来提高财政支出绩效。 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一是要加强对财政预算的管理,通过公众参与预算审查,决定重大预算项目和重大预算内容,将预算纳入公众监督轨道,使预算更好地体现公众意志。二是要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管,通过财政主管部门和审计部门协同管理,保证财政资金按预算计划划拨到既定项目,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果。三是要逐步增加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估的范围和力度,并将财政支出绩效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内容。 调整民生支出投向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对财政投入与民生的关联分析.doc

对财政投入与民生的关联分析- 民生的发展对财政的发展壮大也有极大地促进作用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了30年后,经济运行中遇到了环保资源等问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已迫在眉睫,并且已成为我国十二五规划的重点。生命科学、医疗保健和文化产业成为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方向,是未来国家产业的支柱。这几大产业与民生所涵盖的极大方面恰恰吻合。民生的大发展会为这些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刺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从而扩大我国的税源和税基,扩大财政的支配范围;另一方面,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也受了很多影响,今年上半年GDP增长仅为7.8%,创近年来新低。八月份财政收入增长仅为4.2%。财政与经济的发展是水与船的关系,水涨则船高。经济发展得放缓主要是由于拉动经济发展得三驾马车中的出口和国内消费不足。目前我国国内消费占GDP的比重仅为36%左右,而美国的比重约为72%。国内消费的不足制约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国内消费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有后顾之忧。由于我国教育费用高、看病贵、养老制度不完善以及住房等民生问题的大量存在,是的热门不得不把资金储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造成国内消费不足,影响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财政也随之受到影响。加入我国得民生问题得到完善,13亿人民没有后顾之忧,开始消费,这将对我国经济产生难以想象的带动作用,经济大发展,财政也会壮大。 对民生的财政投入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医疗改革的春风吹进千家万户,住房问题也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而有关教育的“免学费”及“异地高考”等问题也一

一解决,这一方面展示了我国民生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民生领域内尚且矛盾重重,需要在“高清”监视下才能更好地解决。我们通过研究财政投入与民生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政府的财政投入与人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民生出现问题也反映出了财政投入存在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更好地解决民生难题。(一)投入范围过广,没有重点政府财政投入的范围一直是我国存在争议的问题。从建国初排除一切市场因素,全面宏观调控,到改革开放后又趋于全面市场化的状态,财政投入始终没有定位一个合适的范围。当然这也与“民生”的概念模糊存在关系。民生不是一个专门的学术用语,也没相对应的异域意义,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泛泛而谈的概念,凡是涉及公众、人民利益的都被认定为民生事业。这就导致我国财政对于民生的投入实际上是无所不包的,但是范围过于广泛往往不能有重点地解决问题。另外,财政投资范围问题还包括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不明确,容易造成地方政府滥用职权,滋生腐败。而且宪法、法律中都没有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权的明确规定,更为权力滥用提供了温床。(二)财政投资决策民主化,专业化不足涉及民生的财政投入决策都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在决策时更不能容许差池。我国在对财政投入决策上尚存在着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第一,对重大工程项目,专家论证制度不够完善;第二,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设施项目,没有设立相应的重大公共支出决策听证制度,活着就是设立了听证制度,但是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作用。最典型的公共交通汽车涨价,却没有广大乘车人参与听证,这从根本上就违反了听证制度的目的。特别是有关民生的财政投入,如果不能更专业化,更民主化,反而会事倍功半。(三)财政投资管理制度不完善近些年,国家对于民生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关系到民众的住房、医

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鄂尔多斯市财政局科学理财实现富民强市巡礼(组图 2012-03-14 12:20:05 来源: 内蒙古日报(呼和浩特有0人参与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0 王玉琢吕锋 鄂尔多斯市委书记云光中(右一)在鄂托克前旗调研城乡统筹工作

鄂尔多斯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包生荣(前排右一深入基层调研 鄂尔多斯市市长廉素(中在东胜区调研稳定物价工作

进社区送文化下基层

鄂尔多斯市一中北门 鄂尔多斯市一中体育馆 “要不是政府帮助,我这个双下岗低收入家庭哪能住得起这么敞亮的楼房。买这套房子每平方米只花了1000多元,房子的各种配套费都不用自己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阿腾席热镇民生小区住户郝建国和笔者交谈时,言语中充满感激。 民生小区是伊金霍洛旗专为解决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城镇低收入家庭、矿区塌陷区移民、生态移民、整村推进的农牧民住房问题而建设的安居工程。这只是鄂尔多斯市8个旗区民生投

入的一个缩影。 这几年,鄂尔多斯市在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长之时,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提升。“十一五”期间,地方财政用于民生支出511亿元,占总支出的55.8%。建设了一大批公共基础设施,新建、改扩建中小学近400所。如今,在广大的农村牧区、城镇,最好的建筑在学校、最好的环境在校园。再如,为全市50个乡镇每个乡镇投入100万元整修卫生院,如今,50所焕然一新的乡镇中心卫生院都已投入使用。此外,开展棚户区和农村牧区危旧房改造,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682万平方米。建成18个精品移民小区,为转移农牧民提供一份工作、一份社保、一份补贴、一套住房,转移农村牧区人口20万人。 与此同时,当地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扎扎实实地解决了老百姓业有所就、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贫有所济、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的问题。 “我们始终把富民优先作为科学发展的鲜明导向。”鄂尔多斯市委书记云光中说。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政府的工作才有意义;把钱用在民生上,财政的工作才能见实效;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之要,和谐之本。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倾注真情实感,汇集各方力量,投入“真金白银”,优先落实惠民政策,积极实施民生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从而使鄂尔多斯市部分民生保障标准进入了全国地级市前列。 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鄂尔多斯市财政局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和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本着“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的理财思路,广织“民生网”,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财政发展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了发展为人民、发展靠百姓、发展惠群众,扎实推动了各项民生工程的顺利完成,切实为人民群众谋求福祉。 创新理财思路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增进民生福祉,发展为了人民”复习课学案 一、时政热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持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二、与教材知识的结合: 1.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我国现阶段的主义矛盾是人民日益增强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是: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4.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5.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6.改善民生的七个方面: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7.维护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9.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做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人民得到更多好处; 10.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11.“中国梦”本质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三、小组合作探究:

浅谈财政与民生论文

财政与民生 论文题目:财政与广州养老服务 的开发研究 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班级:B14工程造价1班 学号:16330327214 姓名:佘晓璇

财政与广州养老服务开发研究 中国是目前世界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截至 201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4.3%。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预计,到2013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 亿,到2025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3亿,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4亿,即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社会老龄化结构的加剧,使得"银发经济"拥有了庞大的市场。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养老产业规模可达1万亿元,而养老地产在其中占有着不小的比例,这给房地产等相关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据统计,截止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0余家中、大型房企高调宣布进军或涉足养老地产,如万科、保利、绿城、远洋、花样年等,有的还专门成立了"养老地产事业部"或"养老产业专业管理公司",中国平安等保险企业也纷纷涉足养老地产领域,以期沿长保险产类链。如今,在常规房地产开发竞争日趋激烈,中国"银发经济"日益显示出光明前景的情况下,养老地产已成为市场上的新蓝海。 虽然目前养老地产行业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但相信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地产的社会需求将迅速增长,在相关经营方式不断成熟和服务理念更新转变的带动下,养老型地产业将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并拥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广州市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行动方案指出: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建立健全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以养老职业教育为辅,用人单位在岗培训和社会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人员教育培训机制;建成一支具有崇高职业道德、熟悉现代服务理念、掌握先进专业技术和精湛专业技能的人才队伍,养老护理员达到2万名;全市养老服务机构一线从事护理、康复工作人员培训率100%;每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配备具有养老服务职业资格或社会工作者职称的专业人才;养老护理员中级以上职业资格占20%以上、技师占2%,养老服务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二、任务措施 (一)扶持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将老年服务与管理相关专业纳入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城市扶持专业,就读有关专业或方向的全日制学生按《关于印发广州市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实施意见的通知》规定享受免学费政策。市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等专业的职业院校,可向市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申请专项资助,支持就读学生奖学金或生活补贴、课程(教材)研发、实训基地建设等项目,增加招生人数。(牵头单位:市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市民政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各区政府)2018年起,我市中等职业教育“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与高等职业教育相关专业建立中高职衔接机制。(牵头单位:市教育局,配合单位:市民政局、发展改革委,各区政府) (二)建设养老服务培训实训平台。2017年依托市、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建立全市养老服务培训指导、技能交流平台;各区依托管理水平较高的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并开展家庭老年人照顾者能力培训。2018年全市养老床位达到500张以上的养老服务机构均建有中等以上院校和技工院校实习实训基地。2018年前,推动市属高等医学院校与大

财政民生保障情况报告

财政民生保障情况汇报 关于民生保障情况的汇报 县财政局 民生民本一直是财政工作的中心和重点,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所有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财政工作一直坚持以民生为重,抓好重点政策的落实。 一、坚持“学有所教”,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政策。 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持续增加教育投入,全力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全年教育支出70338万元,同比增加7776万元,增长21.8%,按照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必须达到GTP4%要求,剔除上级专款教育支出35756万元,顺利完成省下达我县财政教育投入占公共财政支出目标比例12.69%的任务,达到12.88%。一是确保教育费附加用于教育事业,教育费附加安排支出1200万元。二是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三是稳步推进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工作。四是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五是全面落实各项资助政策。六是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学前教育支出1946万元,上年仅23万元。 三、坚持“劳有多得”,大力扶持就业再就业。 抓好城镇新增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培训工作。一是对宝加、安达等企业大力实施“六个一工程”,服务农村富余劳动

力、返乡农民工就业,城镇新增就业8416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262人,新增农村劳动力培训4510人。二是落实农村转移劳动力、零就业家庭人员、退役军人就业政策。以创业促就业,协调专业银行新发放小额贷款1019万元,带动创业1122人。三是发放职业技能培训补贴190万元,开办创业培训班13期、培训各类人员1428人。四是开发公益性岗位2514个,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1044万元;发放社会保险补贴3809人、1103万元,发放灵活就业人员补贴116万元,帮助1620名困难人员稳定就业。 二、坚持“老有所养”,不断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不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补助14793万元,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补助5508万元。一是开展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欠缴和扩面工作,制定企业养老金基金预算和征收考核机制,铺开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征缴工作。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适龄参保缴费人员39.73万人。二是协助全县国有农牧渔良种场职工、辞退民办教师、386个建制村1035名村副职干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三是企业军转干部37人(其中退休34人),1953年底复员退伍军人134人,全部参加养老保险。四是及时按政策调整离退休人员工资待遇,做实基本企业养老金个人账户资金114万元。五是发放老年人生活补贴41万元,比上年增加29万元。六是农

学习《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体会

学习《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体会 学习《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体会《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容主要立足于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已然成为我党矢志不渝奋斗的目标。 而如何引领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主要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满足人民需求,使群众真正得到实际利益。 何为民生”?从字面意思讲就是国民的生计与生活。 而从广义上说,民生的概念几乎无所不及,涵盖经济社会政治化等各领域。 因此,关注民生问题,就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即解决人民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等各方面问题,使群众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拥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居住条和更优美的生活环境等。

解决民生问题做好民生建设不仅要让人民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还要建设好精神民生,让人民享受到更丰富的精神化生活,实现物质建设与精神建设相结合。 其中,化作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我们化工作者去努力实践和完成,是我们重要的任务与使命。 化建设首先要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化教育的权利。 人人都能受教育,人人都能从中获得知识与力量,形成自己独有的化品味和化情趣。 其次,要保障人民群众化选择的权利。 不同的年龄教育背景职业使得人们对于化产品化活动的选择是 不同的。 因此,只要不选择违法违纪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化活动,我们都要尊重和支持群众的选择。 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的化选择权利,提供多样化的化选择空间。

再次,在群众进行精神化活动时,需要基本化设施的完善 因此,要加大化设施的投入力度,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化产品和化设施。 通过化设施的建设,实现常态化多样性的化活动的开展,给予群众充分活动的场所和享受化的红利,使大家时时刻刻处于化氛围当中,享受化的同时又能创造积极健康的化作品。 最后,要切实了解群众对于化的实际需求,提供更优质的化服务。 随着收入的稳步提升医疗服务的完善生活环境的优化,人们对于精神化的需求,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要拓宽与群众之间的交流渠道,深入基层,倾听人民的心声,从实际情况出发,创新服务内容,优化服务品质,让人民充分享受共化服务。 当然,化建设绝不仅仅是满足精神领域的需求,同样还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具有巨大的价值潜力,为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大力建设化旅游项目,形成独有的化品牌,将化实体化,满足群众

财政民生工作总结

财政民生工作总结 市委政研室: 按你室要求,我们对1-9份的财政民生工作进行了认真自查和总结,现总结汇报 如下: 一、1-9月份财政民生工作情况 今年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之年,为切实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 关于实施关注民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和谐若干财政政策的意见》(** 府发[XX]10号)和《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决定)精神,在关注民生共促进社会和谐的若干意见》(**市发[XX]3号)精神,全市各级财政部门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精心操作,从资金上确保了各项民 生政策的顺利实施。 (一)全力安排,确保到位 在资**排上,市、县两级财政根据自身财力状况,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所 作为。通过优化支出结构、积极筹措资金,对年初上级已下达文件或政策已明确 的民生资金,在支出预算中尽量给予安排;对年初预算下达后出台或调整的政策,需要市、县配套的资金及时办理追加;对尚未明确负担办法的政策,根据财力可能,在资**排上进行预留。截至九月底,按照上级财政已明确的政策测算,全市 全年预计投入24.1亿元以上的民生工程财政配套资金,其中:中央、省预计投入13.02亿元,占54%;市本级预计投入1.48亿元,加上在廉租房建设等方面划拨 土地让利1.74亿元,总投入达3.22亿元,占13.3%;县级预计投入7.86亿元,占32.7%。在市、县预计投入的11.08亿元民生资金中,两级财政已经安排10.09亿元,市本级应安排的配套资金已全部到位,县(市、区)在最低生活保障、扩大 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城乡义务教育等落实到人头的 指标上基本安排到位。分项目来看: 1、在就业再就业方面。全市全年预计投入0.59亿元,对小额贷款基金进行补助,支持开展农民知识化、公民职业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做好城镇零就业家庭 就业工作,鼓励自主创业。 2、在生活保障方面。全市预计投入8.47亿元,其中:(1)增加城乡居民最低 生活保障经费。全市预计投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1.72亿元,其中新增投 入0.19亿元,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财政补差标准月人均提高5元,达到30元,并进一步提高城镇特殊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经费的补助水平。(2)提高精简退 职老弱残职工补助标准。全市预计投入精简退职老弱残职工补助资金0.12亿元, 其中新增投入0.06亿元,将六十年代初期精简退职老弱残职工的生活补助金每人 每月提高50元。(3)对城镇大集体困难企业退休职工实行养老救助。全市预计 投入0.31亿元,对城镇大集体困难企业中未参加养老保险且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低

把更多政府资源财政资金用于改善民生

把更多政府资源财政资金用于改善民生 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捷: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既是对成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践的丰富和完善,又是对‘新三最’目标的深化和提升,财政部门作为政府履行职能重要的物资基础、调控手段和财力支撑,将围绕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市财政局将坚定不移地围绕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系,在支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 局长访谈 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李捷表示,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也推动了我市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完善和财政实力不断增强。现在,要实现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宏伟目标,财政工作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充分地发挥好财政职能作用,牢牢把握四个“更加注重”,加快完善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相适用的公共财政体系。 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抓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加大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发展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支持自主创新、节能减排、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同时,把扩大内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民生支出比重,把更多的政府资源、财政资金用于改善民生和促进城乡教科文卫和社保就业,优先保证加大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薄弱环节的投入。 更加注重财政管理机制创新。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着力提高困难县、乡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创新投融资机制,统筹政府财力、银行信贷、民间资本等各类资金投入,多管齐下解决“钱从哪里来”问题。 更加注重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加强对涉及灾后重建、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产业发展等重点专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切实提高财政资金投入和使用效益,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管好用活。 着力点 ■加大对产业跨越发展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市域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大力培植后续财源。 ■财政产业发展投入重点支持物流会展、文化旅游和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和电子信息、

论公共财政与民生财政的关系

论公共财政与民生财政的关系公共财政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财政形态,即政府财政将按社会公共需要的原则来确定其职能和开支。“公共财政”概念的确立正式表明了财政职能的变化。公共财政是指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品和服务,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行为。可见,公共财政的主体是政府;公共财政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公共财政的职责或职能是为社会提供公共品和服务;公共财政的属性是一种经济行为财政不再是为带来更多收入而支出,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公共需要而进行支出活动,财政支出的“公共性”更加明显。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二是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满足公共需要,三是公众有较高的财政参与度。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以上特征的为非公共财政。 民生财政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出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一个特色。概括来讲,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就业、环保、公共安全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占到相当高的比例,甚至处于主导地位的财政,称为“民生财政”。民生财政的两个基本点是;一是从财政支出中划出若干项目界定为民生支出项目,二是这些支出占总财政支出较大比重。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和现代社会发展中,政府行为与居民生活改善的关系会越来越紧密,特别是政府的财政收支行为直接

影响个体收入水平、公共福利、消费意愿、理财观念等,民生财政管理水平也必然直接影响公共财政职能发挥的效果。 从公共财政的特征来看,公共财政满足公共需要的目标和机制,也就是满足全体人民的共同需要即满足民生需要的目标和机制;从公共财政的实践来看,公平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现民众平等的纳税义务和财政分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收入制度设计,财政支出用于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住房、环境等方面,都与民众生活直接相关,用于国防、司法的支出与民众的生存权和财产权亦密切相关。 一、民生领域的界定与公共财政支持原则 ( 一) 民生领域的界定 《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人民的生计问题, 一般指人民群众的吃、穿、住、用、行, 生、老、病、死等方面。孙中山先生则认为,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 国民的生计, 群众的生命便是”, 他所指的人民的生活已不局限于吃穿住行等基本的物质生活层面, 而且还包括人民群众为获得物质生活资料而采取的谋生之道,还指一个社会为解决“群众的生命”和“国民的生计”而采取的措施和社会经济政策。[1]如果从人的发展的视角来看, 民生领域范围较广,既涉及到人的基本生存、生产、生活方面, 还可以延伸到精神、文化领域。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 Abraham Maslow, 1908—1970) 将人类需求

增加财政对改善民生的投入是重要的

增加财政对改善民生的投入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必须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金等,建立这样的制度而不是临时的政策,是非常重要的。造成目前民生问题的凸显与解决民生问题方面的制度短缺直接相关。比如,我们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健全、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已有的制度覆盖范围很小,主要在城市。随着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他们要面对城市的物价、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高收费,这就使这些弱势群体在客观上对国家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制度有了很高的依赖,而恰恰在这个时候,我们却不能给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解决民生问题靠发“礼包”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也不足以保证民生核心地位的落实。因此,解决民生问题,迫切的是建立面向民生的制度和法律。 2.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深化改革。 温家宝总理提出两大改革,即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以发展民主政治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指出了解决民生问题和让人民幸福快乐的根本途径。要解决好就业、分配、社保这三个直接涉及民生的问题,必须深化改革与加大投入并举。比如,养老保险待遇不平衡问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待遇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差别太大。相同资历、相同级别的人,从企业退下来的比从机关事业单位退下来的,养老金10年前差30%多,现在是一到两倍,激发了许多本不应当产生的社会矛盾。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进一步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还有医疗保险待遇不平衡问题,比如,一些住单间、套间的患者的医药费可以全部报销,而住多人间的倒有不少是自费的。不完善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后可能雪中送炭的事情较少,相当部分却是锦上添花。近年来政府财力大大增加,加大投入有了一定的实力,但改革的任务却并未因财力增长而减轻。特别是涉及社会管理、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如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打破垄断行业对市场的行政性分割、铲除分配领域中的钱权交易等腐败行为、约束社会保障待遇方面的特权、提高劳动力市场主体的组织化程度等等,都是相当艰巨的任务。不解决好这些改革问题,政府送多少“礼包”也只是扬汤止沸。 3.改善民生要从国情出发,逐步进行。 民生是全体人民的民生,但不同群体的民生问题不一样,要更加重视普通民众尤其是占相当大比重的困难群体。这些年我国财富创造的速度很快,但总体来说,还不是在一个非常雄厚的经济基础上来谈民生。与此同时,民生又涉及到非常多的方面,在这种情况下,解决民生问题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4.共享改革成果。 共享改革发展的物质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共享改革发展的精神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共享改革发展的社会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的需要;共享改革发展的政治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参与社会政治生活需要。现阶段面临的任务是逐步由单向的、低层次的“共享”走向多元、高层次的“共享”。当然,这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建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机制:公民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机会均等化机制;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按贡献共享的机制;社会成员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方面逐步实现大体均等化原则。把建立公共服务体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突破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是在公共服务方面实行平均化,而是在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方面有平等的制度,这样才能体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重视和改善民生,就要提高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着重点是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为此,改变初次收入分配体制性扭曲,应成为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政府再分配政策对初次分配结果的调节和矫正固然重要,但转型经济中初次分配的起点和过程公平尤为紧

社会建设与民生财政

社会建设与民生财政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将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相提并论,不仅在理论上有很大创新意义,而且完全契合我国实际。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具体体现于“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着眼于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我国现阶段的政府财政,在政策取向、体制调整、手段调节等方面无疑均要有所作为;民生财政作为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将以其高度的社会统筹性、利益关系矫正性和实施的速效性而发挥重要作用。 ▲▲ 一、准确把握社会建设的涵义社会建设的概念,是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总体概括判断的基础上提出的。改革开放30 年,我国的社会面貌日新月异。无论是社会成员结构,还是社会成员作为“社会人”的思想观念等均发生了很大变化。笔者认为,要准确把握社会建设的涵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社会建设突出强调“社会整体性”,以社会各阶层总体利益优化实现、社会和谐为直接目标。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分化,产生了比较多的不同利益群体,那么,以支配财富多寡为核心区分社会地位的所谓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替代了以往的阶级划分法而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然而,如何能够代表社会全体呢?如何能够跨越社会地位界限的鸿沟,让每个社会成员都相信存在着惠之于己的理想状态的利益目标呢?这确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最大的

难题。社会虽然是由不同人群、各个阶层构成的,但是我们应该强调它的总体最优。对于有13 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各方面的不平衡如此突出,区域不平衡、城乡不平衡,收入分配也有很大的不平衡。怎样实现社会总体最优,代表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突出强调社会建设的“社会整体性”,要求我们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时,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所有社会群体的福利改善和利益诉求,尤其是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和情感感受。社会就像一个大家庭,当每个家庭成员都对其有强烈的归依感,而不是感觉被边缘化时,家庭和美、社会和谐才能实现。 第二,社会建设强调满足社会成员的现实的基本需求。人的需求既有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也有从“社会人”角度看的个人需求和公共需求。在社会急速转型时期,社会建设要把满足社会成员现实的基本需求作为第一要务。在满足现实的个人需求方面,注重最基本的生存权利保障,基础教育、普遍就业、住房、医疗和养老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任务艰巨。在满足现实的公共需求方面,基本公共设施、公共安全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还应进一步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以民生为主体的社会建设,这和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是一致的。社会上人们的需求层次有很大差别,我们既不能按照最高需求来满足,也不能按照静止不变的标准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社会建设尤其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社会建设的基础就稳固了。

增加财政投入改善民生

增加财政投入改善民生

一、增加财政投入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坚持把民生放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突出位置,正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制度特征.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来,各级政府的职能和工作重点一直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其中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就是地方政府以服务民生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职能”在充分体现;以保障民生工程为主的“公共财政”在基本确立;以解决民生问题为主的政府“公共服务”已形成共识。公共财政是政府在“公共服务”职能上对政府性资金安排的要求,也是对财政发展的职能定位的要求。 二、增加财政投入改善民生是应对国际经济危机的重要举措。 全球经济虽然从2010年开始呈复苏之势,但2011年欧债危机的蔓延及其未来走向的不确定性,对全球经济的脆弱复苏造成较大影响,也势必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自2011年4月起,出口增速逐级回落,从2011年3月的最高35.8%回落到2012年3月的8.9%。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8%,增幅比上年降低0.7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投资增长20.9%,增幅在去年末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2.9个百分点。我们一直讲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内需。如2010年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52.8%和41.5% ,2011年由于出口贡献率为负值,因此投资和消费贡献率都有所增长,其中消费贡献率增加10.1个百分点,达51.6%,比投资贡献率多增加8.7个百分点。目前出口和投资都呈现下滑趋势,保增长保稳定必须依靠消费拉动,这是最可靠,也是最直接的。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一直认为保民生,保稳定是克服危机,走向复苏的关键,只有社会稳定了,人民安居乐业了,才能扩大消费,才能重振经济,才能走出危机。根据专家预测,我国经济将在二三季度探底回升,其中重要的支撑在以下两点: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加快对消费增长会产生推动作用。今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提速及社会保障改革力度的加大必将有利于推 动消费的增长,拉动经济稳定增长。二是是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民生工程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据有关专家测算,今年保障房在建规模将达到1800万套,明显超过去年水平,会对投资产生贡献,建成后的分配和使用也会促进相关消费的较快增长。 世界各国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保障居民收入,刺激消费,以保持经济增长。意大利政府提供的工作安全协议为意大利工人提供了相应保障。该协议由工资保障基金计划提供财政支持。协议规定,如有削减工人工资情况发生,政府将为工人提供最长达24个月的补贴,具体补贴数额不同地区有所差异,最高可达所削减部分工资的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依然是硬道理。离开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成为无源之水、空中楼阁。但我们今天所要的发展,是科学的发展,是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领的发展,要防止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更要防止跌入“有增长而无发展”的陷阱。 所以说,千道理、万道理,经济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是大道理。从当前的发展阶段看,这个大道理有四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要从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第二个要点是,要围绕人们生活消费的新变化调整生产、发展经济,努力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产品,特别是注意适应中等收入群体和老年群体消费的快速增长;第三个要点是,要解决好在买方市场和商品充裕条件下新的结构性短缺,这些新的结构性短缺往往集中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领域,难以单纯依赖市场满足供给,必须辅之以社会政策,比如蓝天白云、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比如低收入者的住房,等等;第四个要点是,改善民生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不切实际地给老百姓画饼,要防止福利民粹主义绑架民意,要倡导艰苦奋斗,倡导共建共治共享。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在当前发展阶段,我国解决民生问题要以保基本为主,并与补短板结合起来,突出解决一些焦点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更多要做的还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保基本主要涉及的是六大民生领域:在收入和消费方面,要推动实现居民收入的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努力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正义;在教育方面,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特别是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大力提高农村青年一代的受教育水平,促进形成新的人口红利,要适应科技创新和就业市场的变化,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提高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就业方面,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特别是解决好以大学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和去产能企业的职工安置问题,调控好城镇调查失业率;在社会保障方面,要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特别是适应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在人民健康方面,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