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新教材鲁教版必修二知识点背诵提纲

高中地理新教材鲁教版必修二知识点背诵提纲

高中地理新教材鲁教版必修二知识点背诵提纲
高中地理新教材鲁教版必修二知识点背诵提纲

第二单元知识点

2.1城乡内部空间结构

1、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特点:空间结构比较简单,一般来说,农业生产区用地规模相对较大,居

住区和公共用地区区等规模相对较小;生产区几乎遍布整个乡村,居住区等点缀其间;

商业用地等级较低,规模较小。

2、一定规模的乡村会出现一些满足居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如村民文化广场、祠堂等,以公共

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按照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功能区:居住区(住宅区)、商业区、工

业区、生态区等。

4、城市中土地利用最广泛最基本的功能区是居住区,质量上分为高级居住区和

低级居住区前者多位于城市外围,与高坡、文化区相连;后者多位于城

市内部,与低地、工业区相连该功能区选址的条件市内交通便利区、远离铁路和机场、环境好(位于上风向,河流上游)

5、城市中工业区的分布规律分布在城镇外围、沿河流、铁路、公路等主要交通线分

原因:地价低、避免污染城区、便于原料燃料的运入和产品的运出

大气污染的工厂布局原则:单一盛行风的下风向、季风气候区布局在与盛行风相垂直的郊外;有风频的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水污染的工厂布局原则布局在城区河流下游,;固体废弃物污染布局原则远离城区、远

离农田

6、商业区大多分布在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原因人流量大(市场最优)、交通便捷(交通最优)

7、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导因素经济因素(表现为——地租)

影响城市地租高低的因素距市中心的远近、交通通达度

右图中a、b、c分别代表商业活动、居住活

动、工业活动

功能区:A 商业区、B居住区、C 工业区

城市中地租最高的点与市中心距离近

非城市中心,但地租也较高的原因交通通达度高

北京的市中心为故宫和天安门,并非是商业中心,其

影响因素是历史因素

8、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包括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

多核心模式。

9、教材案例深圳蛇口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蛇口工业用地迅速扩张;21世纪后,工业区向外迁移。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该地地租水平上升,工业区付租能力不及商业区付租能力;二是位于市区中

心部位的工业区会造成环境污染。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地域文化的特点区域性、多样性、独特性、相对稳定性

建筑属于有形地域文化,节日庆典属于无形地域文化,遗迹遗址属于有形地域

文化,风俗习惯属于无形地域文化

2、东北黑土区水稻田景观特点平整,一望无际,云贵高原水稻田景观特点层层叠叠,

造成差异的主导因素地形

3、哈尼梯田“山顶森林、山腰村寨、山坡梯田”,各自布局的作用(见教材),哈尼梯田最佳观

赏日期是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原因是(见学案)?

4、美国城市中心区多为摩天高楼,体现其城市发展历史短,以经济作为主导因素

欧洲城市中心区多为教堂,体现发展历史悠久。

5、中国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漏、求曲、求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向性和封闭性

西方园林呈现整齐划一、直率爽朗,体现西方文化的外向性和开放性

6、骑楼体现湿热多雨自然环境特征,延伸出长廊的作用挡避风雨侵袭和阳光直射

6.特色民居建筑—福建客家土楼

分布位置:闽西山区范围狭小的平地或较平缓的斜坡上

文化意涵:体现了迁徙文化的特征、凝内御外的功能

从建筑选址看,由于平地已经由原住民所占,外来的客家人只能在山区建造房舍;

从建筑景观看,保留了中原地域特色的汉族大院屋型民居建筑景观特色,以圆形、方形最为常见;

建筑其它用途:防御盗匪打劫、抵御山中猛兽;防震、防火、采光好;墙体厚度大,隔热保温,

冬暖夏凉。

类似的建筑:广东东部的“围龙屋”

2.3城镇化

1、城镇化的表现非农人口增长速度、城市数量变化、产业结构变化、城市基础设施及

公共服务水平和城市用地规模的变化

城镇化的衡量指标通常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即“城镇化率”来衡量,动力工业化推

动城市化

2、城镇化的三个阶段缓慢发展阶段、加速发展阶段、成熟阶段。

3、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目前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停滞,城镇化水平高,达到70% 以上,处于成熟阶段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目前发展速度快,城镇化水平低,地区差异

大,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4、郊区化:人口向郊区迁移和郊区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郊区人口增加;商业和制造业等产

业向郊区转移,导致中心城区衰落(熟读课本49页知识窗)。

过度城镇化:城镇化水平超过本国的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拉丁美洲国家最为突出。

滞后城镇化:城镇化水平落后于本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如印度、孟加拉国。

5、中国城镇化道路必须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城镇化特点起步晚、发展快、规模大、不同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大。

6、城镇化的积极影响

积极:(1)有利于吸引乡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2)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带动

区域经济发展;(3)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4)有利于更新居民的文化

和思想观念,促进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城镇化的不利影响

不利:(1)资源问题。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2)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

污染、噪声污染等(3)交通拥堵问题。(4)社会问题。如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社会秩序混乱等。

第三单元知识点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生产类型包括种植业_、林业_、牧业_、__渔业_、副业等

2、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相比,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所以要遵循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原则

长江流域是我国最大的油菜分布区,体现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

东北平原春小麦是春种秋收,体现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

3、列举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⑴气候因素:

热量:热量越丰富的地区,可以种植农作物的时间越长,农作物的产量越高、种类越丰富)

降水:年降水量大于400mm,适于发展种植业,季风气候具有雨热同期优势。

光照和昼夜温差:通过影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分解)作用,从而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⑵地形因素: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原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山地地区适宜发展林业和牧业(原因坡度较大,土壤贫瘠,适合发展林牧业)

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果业

⑶土壤因素:结构、肥力、土层厚度、酸碱度等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⑷水源因素:包括河湖水、浅层地下水、季节性积雪融水、高山冰雪融水等,尤其是干旱、半干旱

地区水源是发展种植业的限制因素。

⑸市场的需求量有效引导农业生产的类型、规模、布局。

⑹技术因素:改良热量不足的技术有塑料大棚、温室技术

改良地形条件的措施缓坡修梯田,或者发展立体农业

合理的灌溉方式喷灌、滴灌,可以起到节水或解决土壤盐碱化问题。

冷藏和保鲜技术的发展,使农产品市场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⑺交通因素:交通运输快捷便利,可以节省农产品运输成本、存储费用和运输时间。

乳畜业和园艺(蔬菜、花卉)业需要布局在交通便利的地方。

⑻其他的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政策等。

4、评价亚洲水稻种植业的条件?

自然条件:①地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②平原地区,地形平坦③土壤肥沃④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⑤劳动力丰富⑥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⑦交通便利

⑧消费市场广阔⑨国家政策扶持

5、我国两个水稻产业的区位条件对比

东北地区: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河流水源充足,夏季雨热同期可以满足水稻种植且一年一熟。新疆地区: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绿洲,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和营养物质

的积累,水稻品质好。

6、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包括小麦带和玉米带,其农业生产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专业化程度高、科技水平高

发展的优势条件?

①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坦开阔;③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④灌溉水源充足;⑤五大湖、密西西比河提供廉价水运,铁路公路密集,水陆交通便利;

⑥地广人稀,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⑦高度发达的工业,为农业提供机械、电力、化肥、农药;

⑧先进的农业科技。

7、欧洲西部主要农业地域类型,该类型在美国分布在,两地区发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乳畜带、五大湖沿岸

相同点:①均为人口城市稠密区,经济发达,需求量大,消费市场广阔;

②两地热量均不足,不适宜发展种植业。

③交通便利

不同点:④欧洲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阴雨天多,光照不足,适合多汁牧草生长;北美东北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纬度高,气候冷湿,土壤贫瘠,利于多汁牧草生长。

8、教材案例:新疆的“白色产业”和“红色产业”

白色产业主要品种:长绒棉、羊毛、乳制品

区位条件:日照时间长、光合作用充分;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农作物利用灌溉水源、病虫害少。

红色产业主要品种:辣椒、红花、番茄、枸杞、红枣、石榴等

区位条件:政策机遇与地理位置;适合喜光的红色作物生长和红色素积累;气候干燥、利于作物晾晒储存;远离城市和工业污染,无公害食品。

3.2工业的区位选择

1、工业生产活动:劳动力(工人、技术人员等)运用动力(燃料、电能等)和机械设备,将原料

制成产品的过程。

2、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土地、原料、能源、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技术、交通、政策……

环境因素:考虑工业生产带来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3、一些工厂的污染类型

精密仪器和电子工业等对环境的要求高

发电厂和钢铁厂具有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化工厂具有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水泥厂具有大气污染,印染厂和造纸厂具有水污染。

4、有污染工厂的布局要求

大气污染的工厂布局要求单一盛行风的下风向、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水污染的工厂布局要求远离河流或者河流下游

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厂布局要求远离城区和农田

5、五类指向型工业

原料指向型:制糖厂、罐头厂等;市场指向型:普通家具厂、瓶装饮料厂等

动力指向型:有色冶金工业,如电解铝工业等;劳动力指向型:电子装配厂、服装鞋帽厂等技术指向型:精密仪器厂、电子芯片制造厂等

6、影响工业的各区位因素中,影响作用减弱的能源、原料;增强的是市场、交通、

技术、信息、环境等。

7、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的优势条件?

矿产资源充足:铁矿石来自本市攀枝花大型露天铁矿,以钒钛磁铁矿为主,钒、钛储量居全国首位。能源充足:煤炭主要来自长江以南的贵州六盘水煤矿;附近的二滩水电站是我国20世纪建成的最大水电站

水源充足:处于长江上游金沙江与其支流雅砻江的汇合处

陆上交通便利:成昆铁路和丽攀高速公路等经此,民航有保安营机场。

国防安全

8、武汉钢铁工业基地的优势条件?

矿产资源充足:铁矿石来自附近大冶铁矿。

能源充足:有葛洲坝和三峡水电站,距华北能源基地(煤炭)较近地势平坦,水源充沛:地处江汉平原,邻接长江和汉江。

水陆交通发达:紧临长江和汉江(内河航运)京广线(铁路)纵贯南北,高速公路四通八达。

地理位置优越—全国中心位置

多高等院校,技术力量雄厚,高素质劳动力多

农业基础好,农副产品丰富

工业基础好,协作条件好

市场广阔... 能源充足:有葛洲坝和三峡水电站,距华北能源基地(煤炭)较近

9、评价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基地的发展条件?

有利条件:

地处长江口,水源充足; 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势平坦。

交通发达:北仑港建有现代化20万吨级矿石转驳码头及煤炭专用泊位;上海港、洋山深水港等江-海联运; 陆路交通网密布,京沪线纵贯南北,高速公路四通八达。

位置优越(大陆海岸线中点,长江入海口南岸);科技力量雄厚、高素质劳动力多

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市场等

不利条件:

矿产资源缺乏,需进口;能源资源不足

10、高新技术工业园区的建设条件?

1、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具有雄厚的科技实力,人才丰富;

2、洁净优美的环境、温暖适宜的气候;

3、高速度的交通运输方式(航空、高速公路) ;

4、政策支持、社会协作条件好.....

11、工业集聚的优点?(重点必背)

①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

②利于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和信息交流;

③降低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的运费(运输成本) ;

④降低区域总能源(资源)的消耗,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缺点?

①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

②用地紧张,地价上涨;

②通拥堵,住房紧张,基础设施不足;

③料、燃料供应紧张,水电供应困难(原燃料和水资源减少甚至枯竭,区域能源不足)。

3.3服务业的区位选择

1、服务业的分类:

生活性服务业:餐饮娱乐、文化与旅游业、家庭健康与养老服务业、法律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

2、影响服务业的因素:

(1)自然因素对服务业区位影响不断削弱,但可以为服务业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空间场所,如

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优美的自然环境。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技术、交通运输、政策

其中决定因素是市场,其需求影响服务产品的种类、数量和服务企业的发展潜力

人口密集规模大的地区,市场容量大;

随着消费者对服务业产品需求量和个性化要求的提高,服务业市场将进一步拓展和细化。

餐饮零售业等对劳动力数量需求多;信息产业和计算机服务及软件开发等行业对劳动力素质要

求高,此类产业布局靠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3、两类服务业的布局特点

生活性服务业的布局大多分散进行。原因大多直接为消费者提供必需的生活服务,市场分散

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专业化程度高,知识密集以及集聚性等特点,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布局受高素质人力资源、良好的交通区位、规范化的政策环境、便捷的信息交流平台以及面向国内外的开放市场等因素影响。

4、印度班加罗尔成为亚洲“硅谷”的区位条件有哪些?

①拥有班加罗尔大学以及国家科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技术力量雄厚;②气候宜人,环境优美;③高速度的交通便利;④信息通达性好;⑤政府政策支持⑥良好的社会环境。

教材知识窗:美国硅谷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条件

①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产业界合作开展科研项目,为技术创新提供支持。②银行等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大量投资。③信息咨询、经理人公司等提供服务。

5、以零售业为例—理解服务业的布局

(1)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对早期零售业发展影响明显。山区商业网点布局沿河谷、公路,呈现分散、规模小的特点。平原地区商业网点多形成商业街和商业区,规模大

(2)社会经济因素对零售业布局的影响:影响因素: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市场、交通运输

7、城市中大型商场、商业综合体布局在城市市中心,原因交通便利、客流量大、接近最大

的消费人群,符合市场最优原则;

大型批发市场、大型量贩式超市多布局在城市边缘环路和高速公路沿线,原因城市边缘环路

沿线有便捷的交通,可以吸引大量购物者;该地地租较低,商业网点建在该地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

效益。符合交通最优原则。

8、中心地理论中等级高的服务场所,服务范围大、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多、但数量少、彼

此之间的距离远。服务范围在空间上呈现六边形,服务场所位于六边形中心

第四单元知识点

4.1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1、人类早期运输方式:手提肩扛、牲畜驮运

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陆上运输方式公路、铁路;水上运输方式河运、海运;航空和管道

2、各类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3、从运量看由大到小依次是水路;铁路;公路;航空;

从运速看由快到慢依次是航空;铁路;公路;水路

从运价看由低到高依次是水路;铁路;公路;航空;以上排序管道运输除外

管道运输的优点连续性强,运量大,安全、易于管理

灵活性最好的运输方式公路,连续性最好的运输方式(管道运输除外)铁路

4、不同类型货物的适宜运输方式

易保存的粮食作物、矿产资源、不易腐烂的水果等大宗需长距离运输的货物,可以选择的运输方式:铁路、河运、海运。

海鲜(水产品)、蔬菜、肉蛋奶、易腐烂水果等少量需短距离运输的货物,可以选择的运输方式是:公路。

高科技产品、急需的医疗物资、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可以选择的运输方式:航空。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

必修3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二.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三.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 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 四.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一、区域差异 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2.差异比较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植被)、矿产 人文环境:社会(人口、城市)、经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文化 二、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比较 1.自然环境比较 (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

矿产贫乏煤、铁、石油 2.经济发展方面 (1)相似形:工业发达,均发挥岛国优势 日本英国 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大国,工业起步晚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工业及布局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工业 “临海型”布局 传统工业突出,“资源性”布局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 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 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曾经向海外大量移民 三、我国的区域差异 1.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2.名称: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B.青藏高寒区 C.东部季风区 3.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年 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范围与我国地势的第 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横断山脉、祁连山、阿尔金山 和昆仑山为界。 4.三大自然区特点: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地形海拔较低,以平原、 丘陵、高原为主 海拔较高,以高原、盆 地为主 海拔较高,主要是高原、 高山 气候季风气候,夏季普遍 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 稀少,气候干燥 高原和高山气候,气温较 低 水文外流河多属内流河西北部属内流河,东部是许多大江大河发源地 生物植被以森林为主,有 熊、松鼠、熊猫、梅 花鹿等 植被为草原、荒漠,有 骆驼、黄羊等 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及 高山草甸灌丛,有牦牛、 藏绵羊、藏山羊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特 点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我国的民工流 ★人口迁移的影响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有时甚至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 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1、①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是个警戒值。16亿 ②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最适宜人口数量。8-9亿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①资源丰富程度②科技发展水平③经济发达程度④对外开放程度⑤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⑥消费水平(负相关)。 3、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根据我国的地理国情,坚定不移的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城市化及其特点 1、概念: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对鲁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几点认识

对鲁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几点认识 富宁县民族中学梁加杰 摘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鲁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在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注对高中地理教学的情感和态度,关注学生的发展,使高中地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高中地理课堂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鲁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 我国普通高级中学正进行着新课程改革,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各地区也使用不同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为适应新课程的地理教学,作为新课程的直接实施者——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纲”(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大纲),领会“新纲”精神,钻研新教材,熟悉教材的变化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因人施教,有的放矢。鲁教版高中地理新课程除了有必修和选修课的设置、模块划分、提出“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一标多本——教材的多样性。为此,我谈谈自己对鲁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几点见解。 一、鲁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优点 1、鲁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体现出“以人为本”,注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就是把“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这是当前十

分重要的课程理念,也是课程设计和课堂设计的根本落脚点。因此该教材一改过去生硬和冷冰冰的面孔,增加对学生的亲和力,大量引入“现实生活的问题”、“知识窗”、“读图活动”、“单元活动”等活动,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同时该教材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并体现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参与研究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地理的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提倡主动的、建构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鲁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体现了“新”“简” “活”等字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地理课程是高中各门课程中以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课程,是高中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本着这点,新教材在课程功能、材料选取和教学目标等方面都能体现一个“新”字。新教材不仅让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还能使学生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制观念,对自然美具有一定的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和创造力,从而实现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单元1.1 认识区域 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重点: 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 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难点: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 教学方法:讲授法新-课-标-第- 一-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新授)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划分指标 举例 举例按指标性质 分类 单一指标自然要素 综合指标人文要素 3.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注意: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 不一定。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干湿区)。 4.划分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 1.区域有多种类型,一般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 (1)均质区:指那些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划分的依据可以是某一自然要素也可以是人文要素,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 (2)功能区:某些功能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注意:凡是以区域物质内容为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于均质区范畴;凡是以区域内在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功能区范畴。

2015鲁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2015鲁教版地理第二册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1.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0,=0,<0,人口总量分别增加不变减少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影响、措施 ①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上年儿童比重过大。影响:加大了资源、环境和社会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压力。经济增长缓慢,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措施:计划生育 ②发达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影响:劳动力短缺,政府财政压力增大。 造成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青壮年负担过重。措施:鼓励生育、延迟退休、接纳海外移民和外籍劳工。 ③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增长数量高。人口老龄化。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人口素质较低。措施:计划生育。延迟退休,完善社会养老体系。打击非法胎儿鉴定。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3、人口迁移与流动 ① 15-16世纪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 ②二战后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永久性定居移民所占比例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迁移形式多样化。 ③欧洲由迁出区→迁入区。美国仍然是主要的迁入国。拉美由迁入区→迁出区。中东等石油国家成为迁入区。

④20世纪60到70年代美国东北部迁往西部和南部的原因? 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候较冷湿,环境污染严重;南部和西部建立新兴工业部门,增加了就业.发展了旅游业,并且阳光充足,环境污染少,因而吸引了大批人口. 4、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对迁出地:可以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对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产生积极作用。但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②对迁入地、: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经济发展。补充了劳动力,节省了教育和技术培训费用。但对交通、城市、经济生活秩序造成压力,易自生排外情绪。 5、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早,工商业发达)、南亚和东亚(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农业发达)、北美五大湖地区(工业和金融业发达) 6、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①地形②气候(主要通过气温和降水影响人口分布,降水影响植被分布,间接影响人口分布)③水资源和土壤(人口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的分布)④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最显著)②生产活动方式③交通运输条件④政治⑤文化⑥科技 7、为什么非洲自然增长率高,欧洲自然生长率低? ①非洲:经济、科技、医疗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但未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高,成为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 ②欧洲:经济发达,科技、医疗先进,人口死亡率很低。生活条件优越,有不愿生育的观念,使得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负增长,成为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1、工业革命以前,城市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工业革命后,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 2、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标志: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3、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 4、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①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发展时期漫长。第一产业在区域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 ②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超过30%小于70%,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集

鲁教版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鲁教版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作者:————————————————————————————————日期:

必修3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二.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三.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 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 四.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一、区域差异 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2.差异比较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植被)、矿产 人文环境:社会(人口、城市)、经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文化 二、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比较 1.自然环境比较 (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 (2)差异性: 日本英国 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东侧位于亚欧大陆西侧 地形地表崎岖,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分布零散。多火山地震高原、低山、丘陵、平原、山谷交错分布 气候南北差异显著,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南部为亚热带季 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带的影响,终年温和多雨,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植被森林覆盖率高,约占领土的2/3物种多样森林覆盖率占领土面积的1/9,以 草地为主植物种类比日本少 水文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瀑布,不利于航行,但水力资源丰富河网较密,流量平稳,各河之间分水岭不高,大多有运河相通

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知识点汇编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经线圈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仪 ㈠纬线和经线 ★㈡经度和纬度 ㈣经纬网的常见形式 ★三、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地理坐标 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 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北,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两地都为东经,度数大的偏东,②两地都为西经,度数小的偏东。③一东一西,当二者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偏东,当二者经度和大于180度,西经偏东。(在已知各地经纬度的情况下,用此规律最简单) 【说明】在经纬网图中判定东西方向,只要保证两点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 ,均可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位.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经线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2)赤道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纬线上l °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 纬度km 。 4.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 N S 120°E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②公式: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④大小比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⑤图幅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图示的实际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图示的实际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 2.方向①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②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③既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网的地图,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3.图例和注记 二、地形图的判读 ★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几条等高线的重合处,常用“”符㈢地形剖面图:为了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 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还得用到地形剖面图。地 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成的。它沿等 高线地形图某条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 (如图1.3-14所示)。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直观地 看出地面高底起伏状况。 ㈣等高线的应用 ⒈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陡缓: ⑴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 高度差相等。因此,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反之, 坡度缓。 ⑵图幅大小相同的多幅图中,等高线疏密一致 ①若等高距相同,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 ②若比例尺相同,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 ⒉相关计算 ①估算山顶的海拔:离山顶最近等高线的值﹤H顶﹤离山顶最近等高线的值﹢等高距 ②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两地均在等高线上,算出的相对高度是确定值;任一点不在等高线上,算出的相对高度是范围值. ③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某地形区最下部等高线值是H低,最上部等高线值是H高,该图等高距是d,该地区的相对高度H高-H低≤H相﹤H高-H低+2d ④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假设陡崖处有n条等高线重合,等高距为d,则陡崖的相对高度H的取值范围是(n-1)d≦H﹤(n+1)d 3.等高线地形图中的河流: ⑴河流位置:河流一般发育在山谷处,而山脊往往是河流的分水岭。 ⑵河流的流向:由于河流一般发育在山谷处,从海拔高处流向低处,而山谷等高线的特征是凸向海拔高处,故根据等高线突出方向可判断地势高低,进而判断出河流的流向。 ⑶河流与地势高低: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已知河流流向也可判定地势的高低。 4.水库大坝的建设:如图1.3-30 ⑴水库大坝的选址:大坝一般选在峡谷处,水库库址应 选在河谷、山谷地区“口袋形”盆地或洼地处。 ⑵水库范围的确定:水库范围应是由大坝及接触到的最 高一条等高线共同所组成的闭合区域。 5.交通线路的选择: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交通线路的修图1.3-30 km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特 点 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与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得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就是引起人口迁移得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得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1、自然环境因素:就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与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得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有时甚至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得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我国得人口分布特点 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②沿海、沿江、沿湖得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得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与交通便利得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得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得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1、①环境人口容量就是指特定地区得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得情况下,所能承受得最大人口数量,就是个警戒值。16亿 ②人口合理容量则就是指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有效与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得情况下,一个地区所能容纳得人口数量。最适宜人口数量。8-9亿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得因素:①资源丰富程度②科技发展水平③经济发达程度④对外开放程度⑤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⑥消费水平(负相关)。 3、我国得人口合理容量:根据我国得地理国情,坚定不移得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得基本国策,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与资源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城市化及其特点 1、概念: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得过程。 2、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得比重上升与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得主要标志:通常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得比重。 4、城市化得新特点: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②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得城市化差异加大。发达国家起步早,目前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原因:大城市人口过于密集,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向乡村迁移;乡村地区与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通信日益方便快捷。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目前速度快,城市化水平低,出现郊区化。郊区化原因:城市中心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问题,人口由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 ★城市区位分析与区位选择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综合)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综合) 整理:耿建峰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区域类型:均质区功能区 二.区域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第二节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一、区域差异 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2差异比较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植被) 人文环境:社会(人口、聚落)、经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文化二、英国和日本的比较 1.日本和英国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 2.日本和英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三、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1.影响因素:受影响,我国的气温分布特点是;受影响,我国的降水分布特点是;我国的地势特征是: 。综合、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分成三大自然区,既、、 。 2.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界限: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限是、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的界限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的界限是。 3.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

位置、面积东部临海45% 深居内陆、高山环绕30% 西南青藏高原25% 自然环境 地形平原、丘陵,水成地貌高原、盆地风成地貌高原、山地,寒冻风化地貌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 雨 高寒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 大、风力大、太阳辐射强 水文特征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内流河,咸水湖,冰川融水 补给 内外流兼备,大河源头,咸水 湖 土壤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草原土、荒漠土(有机质少, 盐分高) 原始土壤 植被北寒温带针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南热带雨林、季雨林 西东 荒漠——荒漠草原——草 原 东南西北 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 草原—高山荒漠 山麓山顶 森林—草原—荒漠 主导因素气温随纬度变化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 人类活动 农业最重要农业区(种植 业) 畜牧业、灌溉农业、绿洲农 业 畜牧业、河谷农业 不利条件人多地少,环境问题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 碱化 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 水分不足、地势崎岖 影响程度深刻微弱 经济文化发达落后 地带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东部濒临海洋,是中国 开放的门户,基础 设施最好,城市 化、科技水平最高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 交通尤其海运便利,城 市化、科技文化水平高; 国际化 能源、原材料不足, 环境污染严重,江 河下游洪涝多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成为人才 信息基地,参与国际竞争;发 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 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 发展 中部位于中国腹地,担 负承东启西的作 用 能源、矿产丰富,农林 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 金属重工业发达,对俄 罗斯和蒙古的边贸有优 势 山西煤炭外运不 足;黄土高原水土 流失;东北森林过 度砍伐;水患、风 沙危害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 材料基地;建商品粮、农林渔 基地;东西交通建设;通信和 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 位于西部边远地 区、少数民族聚居 区 有70%的国境线,利于 沿边贸易;能源、矿产、 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 南水利资源充足 工业基础薄弱,科 技文化欠发达,交 通落后,西北土地 荒漠化严重,西南 交通困难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巩固和加 强农业基础,大力发展水利、 交通、通信、电网及城市基础 设施,充分发挥三线建设形成 的基础和能力 协调加强东部与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人教版教材:区域差异的比较: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地理位置差异:长三角位于30°N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

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知识点汇编

复习课一地球和地球仪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经线圈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仪 ㈠纬线和经线 纬线经线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形状除极点外,均为圆;只有赤道平分地球半圆,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每个经线圈均可平分地球 ★长度从赤道到两极逐渐变短,赤道最长相等(2万千米) ★相互关系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间隔任意两条纬线间的间隔处处相等任意两条经线的间隔在赤道上最大★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 ★㈡经度和纬度 纬度经度 划分方法以赤道为00,向南北两极度量到900,北 极点为900N,南极点为900S 由00经线(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0,00经线以 东的1800属于东经,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 分布规律北纬度越向北度数愈大 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 自西向东,度数增大的是东经,度数减小的是西经; 两条正对的经线度数之和是180,东西经相反 代号北纬用N,南纬用S 东经用E,西经用W 纬线经线 ①0°南北半球分界线; ②23°26′热带和温带分界线,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③66°34′温带和寒带分界线,有极昼极夜现象的界线; ④90°极点①0°和180°经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 ①20°W和160°E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0°--160°E是东半球 160°E—180°--20°W是西半球 地球仪侧视图上的经纬网地球仪俯视图上的经纬网方格状经纬网 纬线是直线,经线连接南北 两极 纬线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同心圆,经 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射状的线 纬线是横线,经线与纬线垂直 ★三、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地理坐标 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 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北,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两地都为东经,度数大的偏东,②两地都为西经,度数小的偏东。③一东一西,当二者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偏东,当二者经度和大于180度,西经偏东。(在已知各地经纬度的情况下,用此规律最简单) 【说明】在经纬网图中判定东西方向,只要保证两点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均可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位.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经线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2)赤道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纬线上l°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纬度km。 4.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 N S 120°E

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知识复习与归纳(复习大纲)

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知识复习与归纳(复习大纲)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人口增长 世界人口增长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从人类出现至产业革命——缓慢增长;产业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迅速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爆炸性增长(迅猛增长);20世纪70年代以后----增长有所减缓。 特 点 人口迁移是永久或长期变更居住地,人口流动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 ★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 1.人类社会早期,自然条件是最主要因素。 2.古代农业社会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土地开垦的吸引、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原因。 3.15世纪末至19世纪因为地理大发现,人口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区流向为开发区。 二战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永久性定居移民所占比例明显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该时期社会经济因素是促使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主要表现:①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很大变化③新兴城市出现而引发的人口不断涌入。④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造成的人口的迁移。 4.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 ①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 ②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人口迁入的原因:①经济发达②劳力短缺③较好生活条件④较多的就业机会⑤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人口迁出的原因:①人口增长快劳力过剩②经济发展慢③生活条件差④环境恶化 对迁出地带来的影响:①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 ②利于提高经济收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③造成人才外流等 对迁入地:①促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②加剧迁入地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人口流动 1、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3、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4、我国的人口流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谋求发展,特别是涌向沿海各大中城市,形成“民工流”。 5、流动人口增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6、人口流动的作用:(1)增强社会活力。 (2)在一定程度上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等造成压力,并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1、人口移动的动因:人口迁移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最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别。 (2)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也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2、人口移动的效应: (1)对环境产生多种影响。 (2)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①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明显地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②促进了经济发展。③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世界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衡量指标:人口密度。但两个密度相同的地区,人口分布格局却不尽相同。 2、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世界人口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与丘陵地区。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 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 ★我国的人口分布 1、我国人口分布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由于各地资源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 (2)特点:①最显著的特点是: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不等于人口合理容量。 1、①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是个警戒值。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杨从康发布时间: 2009-7-29 16:22:11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转载】 作者:李素芳信恒蔚王殿军王平 经过一段时间的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使用,对其内容框架?文字表述?图像设计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有了较深的担忧。对高中学生而言,教材在地理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教学功能,是不可替代的。遗憾的是,教材内容有众多不恰当之处,有的甚至是严重的错误。今仅以第二册部分内容为例,谈谈我们认为值得商榷的问题,以期抛砖引玉,为教材以后的修订提供参考。 一?教材存在的问题 对于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总结了一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内容顺序颠倒 在教材51页,在介绍完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与特点后,即开始介绍地理信息系统中存储和处理的数据,然后说明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是不恰合的,因为数据是包含在地理信息系统构成之中的。 57页,在“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标题下,却出现了农业的定义及其特点,我们认为这是不恰当的,它不应当被包含在“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当中。 2.图形设计不当 在课本33页,“知识窗”中说明,城市化低于30%,为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30%,为加速阶段。但是图2-1-4,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的图形中,大概从10%就进入加速阶段了,明显的不合理。 47页,图2-3-6,名称为“城市土地利用与付租能力”,而图中是各种用地的地租水平线,而不是付租水平线,如何能体现付租能力呢? 59页,图3-1-5,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我们知道,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在它的东南部和西南部,而图上却标在了东北部。 3.重点不突出 在教材41~43页,无论是引入“城市体系”这个概念,还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都是为了说明中心地理论,即高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大,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多,但中心地数量少,彼此之间相距较远。但是教材在处理比较重要的“中心地理论”时,把它放入“知识窗”中,作为次要内容来处理,这显然是不恰当的。 4.举例不恰当 课本40页,为了说明交通因素对于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举了“格尔木的兴起”的例子,并不恰当。据笔者所知,格尔木的兴起一方面得益于交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青海省石油局把炼油厂放在了格尔木,才真正促进了格尔

高中地理必修三_鲁教版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三知识构建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区域的含义: 含义: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区域的特点:①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②有明确的区位特征;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区域的划分: ①单一指标:热量带、干湿区指标: 综合指标:东亚文化区、气候区。 ②自然要素:中国三大自然区。 人文要素: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方言区。 二、区域类型的划分 反之,尺度越小,描述的就越具体,越详细。 四、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 2、差异性 3、开放性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1、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不同,以及地形的影响。 2、区域差异的比较有哪些方面? 一般包括: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自然环境(地形、植被、水文、土壤、矿产资源等)、人类活动(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生产活动方式、劳动力状况、人口状况、社会发展状况等)等。 3、日本和英国区域差异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自然环境的比较、经济发展的比较(农业生产的比较、工业发展的比较)。 4、日本工业为什么具有“临海型”的特点? 日本国内矿产资源贫乏,所需工业原料需从国外进口;同时,日本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大多依赖国际市场。因此,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这里港湾众多,海运便利,既便于进口原料,又有利于出口工业产品,形成明显的“临海型”布局格局。 5、我国三大自然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地形、气候的地区差异)

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 (1)、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划分 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是针对东部季风区而言的,其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①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 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 1月0℃等温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南方与北方 亚热带季风与温带季风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 水田与旱地 水稻种植区与小麦种植区

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知识点汇编

复习课一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经线圈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仪 ㈠纬线和经线 纬线经线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形状除极点外,均为圆;只有赤道平分地球半圆,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每个经线圈均可平分地球 ★长度从赤道到两极逐渐变短,赤道最长相等(2万千米) ★相互关系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间隔任意两条纬线间的间隔处处相等任意两条经线的间隔在赤道上最大★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 ★㈡经度和纬度 纬度经度 划分方法以赤道为00,向南北两极度量到900,北 极点为900N,南极点为900S 由00经线(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0,00经线以 东的1800属于东经,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 分布规律北纬度越向北度数愈大 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 自西向东,度数增大的是东经,度数减小的是西经; 两条正对的经线度数之和是180,东西经相反 代号北纬用N,南纬用S 东经用E,西经用W ★㈢经纬网中重要的经纬线 纬线经线 ①0°南北半球分界线; ②23°26′热带和温带分界线,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③66°34′温带和寒带分界线,有极昼极夜现象的界线; ④90°极点①0°和180°经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 ①20°W和160°E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0°--160°E是东半球 160°E—180°--20°W是西半球 ㈣经纬网的常见形式 地球仪侧视图上的经纬网地球仪俯视图上的经纬网方格状经纬网 纬线是直线,经线连接南北 两极 纬线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同心圆,经 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射状的线 纬线是横线,经线与纬线垂直 ★三、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地理坐标 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 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北,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两地都为东经,度数大的偏东,②两地都为西经,度数小的偏东。③一东一西,当二者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偏东,当二者经度和大于180度,西经偏东。(在已知各地经纬度的情况下,用此规律最简单) 【说明】在经纬网图中判定东西方向,只要保证两点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均可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位.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经线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2)赤道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纬线上l°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纬度km。 4.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 N S 120°E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检测题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检 测题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2010年10月阶段性检测 高二地理 注意事项: 1.请把第Ⅰ卷的答案连同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用2B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区域内部所有特征完全一致 B.区域划分的指标一般都是综合性的,按单一指标划分的区域很少 C.区域划分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了解区域内部特征 D.区域是按一定指标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划分出的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高居世界之首。同时,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加快西部经济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据此回答2~4题。 2.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B.农业基础薄弱 C.水土流失严重 D.自然资源不足 3.我国政府为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①给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来产品的冲击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4.我国政府努力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是为了 A.宏观调控,微观搞活 B.统筹经济发展,协调好地区差异C.体现综合国力.加强经济建设 D.开发西部资源,改善投资环境5. 下图表示我国某种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与图示内容相符的是

A.a水田 b旱地 c林地 d荒山B.a水田 b旱地 c草地 d 林地 C.a水田 b旱地 c林地 d草地D.a水田 b林地 c草地 d 荒山 6.“干旱是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总特征,其他地理要素总是与其力求保持协调一致”,这句话反映的区域特征是 A.整体性 B.开放性 C.差异性 D.逻辑性7.既属于东部季风区.又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地貌单元有 A.塔里木盆地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华北平原 8.有关区域发展转型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应减弱,区域经济呈现衰败、萎缩状态 B.区域发展面临失业率升高、人口增多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C.经济增长加快,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 D.人地关系已趋缓和 9.青藏高寒区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河谷中,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 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 10.“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体现了区域特征的 A.整体性 B.阶段性C.开放性D.综合性11.暖温带、亚热带等热量带的划分指标是 A.气温B.积温C.均温 D.温差 12.有关均质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均质区即面积相差不大的区域 B.按若干自然要素划分出的区域是均质区 C.均质区只能按照人文要素来划分 D.均质区是指那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内在一致性的区域 13.区域再生阶段采取的措施有 A.积极整治环境 B.扩大工业规模 C.加快资源结构调整 D.大力发展传统工业 “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据此回答14~15题。 14.这句话显示了区域特征的() A.整体性 B.开放性 C.差异性 D.层次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