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地理(RJ.必修三):第四章章末综合检测

高二地理(RJ.必修三):第四章章末综合检测

高二地理(RJ.必修三):第四章章末综合检测
高二地理(RJ.必修三):第四章章末综合检测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2019·辽阳月考)下图为2019~2019年西辽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变化。读图回答1~2题。

1.各土地类型中面积减少的有()

①未利用土地②建设用地③水域④草地⑤林地

⑥耕地

A.①③④B.②④⑥

C.①③⑥D.④⑤⑥

2.图中反映出,造成西辽河流域草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建设B.过度放牧

C.过度垦殖D.退草还林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面积减少的土地类型有未利用土地、水域和草地。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耕地面积大量增加,由此可知过度垦殖是造成草地减少的原因。

答案:1 2

(2019·吉林月考)东北某黑土丘陵区南北坡坡度相同其坡度小于东西坡,各坡向降水差异很小。读下图完成3~4题。

3.两个年份该区域各坡向侵蚀沟密度()

A.西南坡大于东南坡

B.东南坡大于西北坡

C.南北坡大于东西坡

D.西北坡大于东北坡

4.侵蚀沟密度表现为南坡大于北坡的自然原因是()

A.南坡为夏季风迎风坡,风力侵蚀力大

B.南坡为阳坡,积雪融化快,流水作用强

C.北坡为冬季风迎风坡,降水侵蚀力大

D.北坡为阴坡,昼夜温差大,冻融作用强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个年份该区域侵蚀沟密度是东南坡大于西北坡。第4题,侵蚀沟密度南坡大于北坡与南坡为阳坡,积雪融化快,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有关。

答案:3 4

(2019·漳州月考)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学生通过调查,记录了该地区农事活动的时间表。分析表中信息,回答5~6题。

5.

A.松嫩平原B.黄淮海平原

C.鄱阳湖平原D.准噶尔盆地的绿洲

6.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可能是()

A.低温、冻害B.地形、水源

C.旱涝、盐碱D.光照、风沙

解析:从种植作物的种类和时间上可知该地区可能位于黄淮海平原。该地发展农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旱涝和盐碱。

答案:5 6

(2019·太原月考)推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促进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大课题。回答7~8题。

7.2019年广东省第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86%,城镇人口中全省总人口比重约为42%,这两个比重的差距如此之大说明广东城市化() A.明显滞后B.明显过快

C.发展比较合理D.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8.一个地区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表现的特点有()

①城镇人口的比重增长缓慢甚至停滞②城乡差别很小

③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④非农业人口向农业人口转化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第7题,从两个数值差值可知,广东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第8题,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缓慢,城乡差别很小,第三产业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答案:78

(2019·南阳月考)读“珠江三角洲区域示意图”,完成9~11题。

9.图示地区存在水资源短缺的现象,主要原因是()

①人口、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②季风气候区,降水量不足③污染浪费严重④沙质土壤,水分渗漏严重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①③

10.该图河口段冬季容易发生的环境问题是()

A.暴雪B.沙尘暴

C.咸潮D.赤潮

11.该区域城市化发展模式应该是下图中()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第9题,图示地区为珠三角地区,水资源缺乏的原因主要是人口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污染浪费严重。第10题,珠江冬季流量小,海水易入侵河口,形成咸潮。第11题,该区域城市化模式与①相符。

答案:91011

(2019·大庆月考)结合有关珠三角地区有关知识,回答12~14题。

12.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快,成为我国重要的城市群,与该地区城市化发展密切相关的农业部门是()

A.畜牧业B.谷物种植业

C.园艺业D.迁移农业

13.为解决珠江三角洲的能源紧张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建设核电站②大力开发潮汐能③减少对香港、澳门的能源供应④西电东送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14.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提供契机的因素是()

A.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B.良好的区位条件

C.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D.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解析:第12题,园艺业与该地区城市化发展密切相关。第13题,建核电站、西电东送可解决珠三角能源问题。第14题,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提高提供契机。

答案:121314

15.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第二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85年后,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入第二阶段

B.珠江三角洲过去的政策优势更加明显

C.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这一地区发展的主导产业

D.经济迅速发展,带动工资水平的提高,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解析:选D。在工业化推进的第二阶段,珠江三角洲原有的政策和劳动力优势在减弱,却面临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的新机遇。

二、综合题(共40分)

16.读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图,回答下列问题。(24分)

1985年

2019年

(1)描述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主要特点。(4分)

(2)据图说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进程的主要表现。(4分)

根据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我国西部省区开始建设桑蚕基地项目,国家开始实施桑蚕业中心的战略转移。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桑蚕业发展日趋衰落,而花卉、蔬菜和塘鱼的生产规模却日益壮大。

(3)分析近年来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桑蚕业发展日趋衰落的主要原因。(8分)

(4)结合下图,举例说出发展基塘农业在经济或环境方面的意义。(8分)

解析:(1)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三方面描述。(2)从城市化的标志分析。(3)珠三角地区桑蚕业日趋衰落与珠三角城市化,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上升,市场需求变化,桑蚕业转移有关。(4)桑塘农业的经济意义可从延长产业链,实现产品多样化,增加经济收入等方面分析;环境意义可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减少化肥等实用量方面分析。

答案:(1)地处低纬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2)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等级提升;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3)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导致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土地和劳动力等成本快速上涨;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花卉、蔬菜和塘鱼等出口比重增加,桑蚕业比重下降);国家实施将桑蚕业中心向西部转移的战略。

(4)经济意义:延长产业链,实现产品多样化,增加经济收入。如:桑基—植桑业—养蚕业—丝厂或蔗基—种甘蔗—糖厂。或环境意义: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如:蚕沙→鱼塘;塘泥→桑基等。

17.(2019·内蒙古月考)读图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山东省总面积15.78万平方千米,2019年城镇化水平为46.75%,已经接近47%的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黄河经济带的振兴,2019年到2019年山东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从1 286万增加到1 870.3万。近年来山东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1)从图乙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城市化快速推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4分)

(2)山东省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可能有、。(4分)

(3)山东是我国著名的水果之乡,你认为城市化对这一地区的水果生产是否有利,试说明理由。(8分)

解析:(1)从图乙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城市化快速推进主要表现在城市面积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2)山东省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天气、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3)城市化的发展与水果生产的影响可从有利、不利两方面分析。

答案:(1)城市面积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2)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任答两项)

(3)有利。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对水果的需求增加,带来广阔市场。(或不利,城市化占

用大量耕地,使果树种植面积减少。)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下图为“中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图”,阴影部分为玉米带。读图完成1~2题。

1.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所共同具备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①热量丰富,生长期长②地广人稀③夏季降水丰富,且灌溉水源充足④地势平坦⑤土壤肥沃

A.①④⑤B.②③④

C.②④⑤D.③④⑤

2.中、美两国玉米带所共有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①劳动力充足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市场广大④复种指数高⑤交通运输便利

A.①③⑤B.②④⑤

C.②③⑤D.①③④

解析:第1题,东北热量不足,是其农业发展的制约条件;地广人稀属社会经济条件。第2题,两玉米带均属商品谷物农业区,机械化程度高,市场广阔,交通便利。

答案:1 2

目前流行这样一种观点:中国的粮食问题其实就是土地制度问题,依靠土地流转和集约化农业生产就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粮食产量,从而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下表示意我国不同地区2019年粮食生产的部分数据。据此回答3~4题。

3.

A.西北省份B.西南省份

C.东南省份D.东北和新疆

4. 东北和新疆的人力投入量最小,人力效率最高,反映出()

A.农业生产技术落后B.劳动力素质高

C.机械化水平高D.气候条件优越

解析:第3题,从表中可以看出,西南省份的人力投入量最大,人力效率却是最低的,表明西南省份的劳动力费用最高。第4题,东北和新疆人少地多,机械化水平高。

答案:3 4

大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作物,又是新兴的世界性五大主栽作物。现在世界上的大豆几乎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引入的。下图是美国和巴西大豆产区分布图。读图完成5~6题。

5.关于两国大豆产区及生产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均位于中低纬度地区,热量充足

B.均位于平原地区,土壤肥沃

C.均位于沿海地区,交通便利

D.均位于人口稠密区,劳动力充足

6.监测大豆生长状况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遥感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D.数字地球

解析:第5题,根据图示经纬度可以看出两国大豆产区均位于中低纬度地区,热量充足;巴西的大豆分布区有一部分位于巴西高原,故B选项错误;两国的大豆产区多位于内陆地区,故C选项错误;两国均属于地广人稀的国家,故D选项错误。第6题,主要考查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遥感可以对农作物长势进行监测。

答案:5 6

(2019·郑州月考)读“美国主要农业区示意图”和“我国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示意图”,完成7~8题。

7.关于M、N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M地农作物主要是甜菜

B.N地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是混合农业

C.M地农业地域类型是商品谷物农业

D.N地农业生产特点是机械化程度低

8.N地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土地荒漠化B.黑土退化

C.土地盐碱化D.草场退化

解析:第7题,图中M、N均为春小麦种植区,都属于商品谷物农业。第8题,N地位于三江平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黑土退化严重。

答案:78

(2019·广州月考)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香港地区三大产业结构变化比较图。读图完成9~10题。

9.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香港地区产业变化的共同特点是()

A.第一产业产值不断下降

B.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

C.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

D.三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10.目前,为了实现珠江三角洲与香港两地优势互补,珠江三角洲地区应积极从香港()

A.引进资金和技术

B.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

C.调入能源资源

D.输入传统工业制成品

解析: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两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都在下降,但是不代表其产值下降,A错;第二产业比重珠江三角洲地区在上升而香港地区在下降,B错;珠江三角洲地区比重变化最大的是第一产业,C错;两地区产业结构都在优化,D对。第10题,目前,为了实现珠江三角洲与香港两地优势互补,珠江三角洲地区应积极从香港引进资金和技术,实现自身的产业升级,A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目前已经不适合劳动密集型产业大规模发展,要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应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B错;香港能源资源贫乏,无法供给珠三角地区,C错;香港以第三产业为主,不适宜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运入传统工业制成品。

答案:910

下表反映了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大东北四大经济圈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1~13题。

四大经济圈三大产业结构变化比较表(%)

11.

A.第一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三产业比重下降

B.第一、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C.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

D.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12.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调整中,下列工业的比重将上升的是()

①劳动密集型工业②资金密集型工业

③技术密集型工业④资源密集型工业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13.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城市采用“内含式”城市化扩展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A.城市化水平B.经济发展水平

C.用地紧张D.人口数量

解析:第11题,根据表中数据可直接得出结论。第12题,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长江三角洲工业中的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的比重将会上升。第13题,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城市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主要是因为用地紧张。

答案:111213

(2019·福州月考)按照世界银行2019年8月的划分标准,低收入为年人均国民总收入995美元及以下,中等收入为996~12 195美元,高收入为12 196美元及以上。其中,中等收入标准又以3 945美元为界划分为下中等收入和上中等收入。2019年我国人均4 277美元。读下图回答14~15题。

14.我国与同等收入国家相比较城镇化率较低,试分析我国城镇化率低的原因() A.农民工进城不利于城镇化

B.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C.农村剩余劳动力少

D.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农村人口入城

15.工业化能够带动城镇化迅速发展,山东半岛工业化进程较快的原因最可能是() A.靠近韩国、日本,便于承接产业转移

B.矿产资源丰富

C.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带的中点,水陆交通便利

D.国家政策支持

解析:第14题,据材料分析可知,2019年我国人均4 277美元属于上中等收入国家,与同等收入国家相比较我国城镇化率较低。原因是我国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进行严格限制。虽然城市的数量和城市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却未能成为城镇化按其固有规律正常健康发展的标志。第15题,工业化带动城镇化迅速发展,山东半岛工业化进程较快是因为靠近韩国、日本,便于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出口加工工业。

答案:1415

二、综合题(共40分)

16.(2019·陕西师大附中月考)读“广东省图”,结合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4分) 材料1:2019~2019年广东工业三大类支柱产业结构变化情况表。

材料2: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是我国商品粮的生产大省,目前却成为我国粮食主要输入地区之一。现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形成荔枝、龙眼、花卉等生产和出口基地。粤西形成了6.7万公顷早熟荔枝、3.3万公顷香蕉、2万公顷菠萝、10万公顷甘蔗、10万公顷北运菜基地;粤东的名茶、沙田柚也有几万公顷之多。粤北则大规模种植烟草、杂粮、药材等。

(1)阅读材料1,描述广东省三大类支柱产业增加值构成变化的特点。(6分)

(2)阅读材料2,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广东省目前种植业生产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

(3)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分析20世纪80年代初珠江三角洲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6分)

(4)简述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6分)

解析:(1)从材料1可知广东省新兴产业占主导地位,且在不断增长,传统产业比重逐渐减少,潜力产业呈上升趋势。(2)从材料2可知,广东种植业由粮食转化为经济作物,农作物品种多样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明显。(3)珠三角工业发展的条件从国内、国外背景、优越的区位和侨乡四方面分析。(4)目前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从对环境影响入手分析。

答案:(1)新兴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所占增加值比重持续增长;传统产业所占增加值比重持续减少;潜力产业所占增加值比重呈增长趋势。

(2)农业产品结构从以粮食作物为主转化为以经济作物为主;农作物品种多样化(增加);农产品出现地域专营(或出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规模化生产的趋势。

(3)毗邻港、澳,地理位置优越;国家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劳动力资源丰富;著名的侨乡之一;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沿海交通便利。

(4)大量占用耕地;城市和工业高度密集;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居住紧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多,社会治安压力大等)。

17.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对“区域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其基本步骤如图所示,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阶段Ⅰ阶段Ⅱ阶段Ⅲ

→→

阶段Ⅱ获得以下成果:

我国某区域地貌格局呈半环状,外侧是河流,内侧是广阔的平原,其间是高低起伏的山脉和山地丘陵,大部分地区气候以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为主;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

温带、寒温带,热量分布南北差异较大。总之,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该区域的基本特征。

该区域某平原在历史上曾是一片荒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对该平原进行大规模开垦,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是现在国家已决定停止开发该平原的荒地,并建立自然保护区。

友情帮助:请你按要求与他们一起完成该课题研究。

(1)依据阶段Ⅱ研究成果,推断该区域为我国的地区。(2分)

(2)

)

(3)(开垦荒地)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请你为该区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解析:第(1)题,由材料中该地区的地貌、气候等特征可判断该地区是东北地区。第(2)题,东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典型土壤为黑土,土壤肥沃,地广人稀是该区域农业发展最有利的自然条件。长江三角洲地区是轻重工业都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第(3)题,东北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保证商品粮基地的地位:一要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产;二要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如采取黑土培肥、退耕还湿等措施。在林区则坚持以营林为主,合理采伐。此外,还要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答案:(1)东北

(2)

(3)

作制度,加强黑土培肥和水土保持工作;加强湿地资源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坚持以营林为主,合理采伐,促进珍贵树种更新。(任答其中三点即可)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试卷综合测试卷(word含答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试卷综合测试卷(word 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如图,AB ∥CD ∥EF ,AF ∥CG ,则图中与∠A (不包括∠A )相等的角有( ) A .5个 B .4个 C .3个 D .2个 2.如图,要得到AB ∥CD ,只需要添加一个条件,这个条件不可以... 是( ) A .∠1=∠3 B .∠B +∠BCD =180° C .∠2=∠4 D .∠D +∠BAD =180° 3.如图,ABC 的角平分线CD 、BE 相交于F ,90A ∠=?,//EG BC ,且CG EG ⊥于G ,下列结论:①2CEG DCB ∠=∠;②CA 平分BCG ∠;③ADC GCD ∠=∠;④1 2 DFB CGE ∠= ∠.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4.已知两个角的两边两两互相平行,则这两个角的关系是( ) A .相等 B .互补 C .相等或互补 D .相等且互补 5.已知:点A ,B ,C 在同一条直线上,点M 、N 分别是AB 、BC 的中点,如果AB =10cm ,AC =8cm ,那么线段MN 的长度为( ) A .6cm B .9cm C .3cm 或6cm D .1cm 或9cm 6.下列命题中,假命题是( ) A .对顶角相等 B .同角的余角相等 C .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D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7.如图,直线1 2l l ,130∠=?,则23∠+∠=( ) A .150° B .180° C .210° D .240°

8.如图,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直线a ∥b 的是( ) A .∠1=∠3 B .∠2=∠3 C .∠4=∠5 D .∠2+∠4=180° 9.如图,直线a 和直线b 被直线c 所载,且a//b ,∠2=110°,则∠3=70°,下面推理过程错 误的是( ) A .因为a//b ,所以∠2=∠6=110°,又∠3+∠6=180°(邻补角定义) 所以∠3=180?-∠6=180?-110?=70? B . //,13,12180a b ?∴∠=∠∠+∠= 1180218011070????∴∠=-∠=-= 所以370?∠= C .因为a//b 所以25∠=∠又∠3+∠5=180°(邻补角定义), 3180518011070????∴∠=-∠=-= D .//,42110a b ?∴∠=∠=,43180?∠+∠=,∴∠3=180°?∠4=180°?110°=70° 所以 3180418011070????∠=-∠=-= 10.如图,直线12l l //,被直线3l 、4l 所截,并且34l l ⊥,144∠=,则2∠等于( ) A .56° B .36° C .44° D .46° 11.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有( )个 ①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 ②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的平分线平行 ③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④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A .0 B .1 C .2 D .3

人教版B数学选修2-1:第三章章末综合检测

(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若a =(2x ,1,3),b =(1,-2y ,9),如果a 与b 为共线向量,则( ) A .x =1,y =1 B .x =12,y =-1 2 C .x =16,y =-32 D .x =-16,y =3 2 答案:C 2.向量a ,b 与任何向量都不能构成空间的一个基底,则( ) A .a 与b 共线 B .a 与b 同向 C .a 与b 反向 D .a 与b 共面 解析:选A.∵a ,b 不能与任何向量构成空间基底,故a 与b 一定共线. 3.已知向量a =(0,2,1),b =(-1,1,-2),则a 与b 的夹角为( ) A .0° B .45° C .90° D .180° 解析:选C.已知a =(0,2,1),b =(-1,1,-2), 则cos 〈a ,b 〉=0,从而得出a 与b 的夹角为90°. 4.已知A (1,2,1),B (-1,3,4),C (1,1,1),AP →=2PB →,则|PC → |为( ) A.773 B. 5 C.779 D.779 解析:选A.设P (x ,y ,z ),由AP →=2PB → 得: (x -1,y -2,z -1)=2(-1-x ,3-y ,4-z ), ∴x =-13,y =83,z =3,即P ????-13,83,3,∴PC →=????43,-53 ,-2 , ∴|PC → |=773 .故选A. 5. 如图,已知空间四边形OABC 中,M 、N 分别是对边OA 、BC 的中点,点G 在MN 上, 且MG =2GN ,设OA →=a ,OB →=b ,OC →=c ,现用基底{a ,b ,c }表示向量OG →,OG → =x a +y b +z c ,则x ,y ,z 的值分别为( ) A .x =13,y =13,z =1 3B .x =13,y =13,z =1 6

人教高中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练习题(含答案)

高三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练习 读图(图中400mm、800mm为年等降水量线)回答1~2题。 草原放牧区 半湿润区 旱地农业区 400mm 800mm 湿润区 水田农业区 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区域无大小之分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2、草原被破坏后、沙尘暴会影响到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这说明() A.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 B.区域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功能 C.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D.区域之间无界线可言 阅读材料,回答3~6题。 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 “鱼米之乡”而闻名。 吐鲁番盆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有许多方面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独特,因而引起旅游者的强 烈兴趣。所产长绒棉、瓜果品种优异,尤其是哈密瓜、葡萄驰名中外。 3、在我国的地理分区中,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是在不同的区域上,其根本原因是( ) A.纬度差异巨大 B.空间距离遥远 C.中间相隔很多地形区 D.整体状况区别明显 4、两地农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是( ) A.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的农业都已经进入成熟时期 B.太湖平原的农业已经进入成熟时期,吐鲁番盆地处于发展初期 C.太湖平原已经进入衰落时期,吐鲁番盆地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 D.太湖平原农业正在蓬勃发展,吐鲁番盆地正处于转型期 5、两地农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是 ( ) A.太湖平原土地减少,吐鲁番盆地劳动力不足 B.太湖平原土壤贫瘠,吐鲁番盆地土壤矿物质缺乏 C.太湖平原土地租金过高,吐鲁番盆地距离市场过远 D.太湖平原气象灾害多发,吐鲁番盆地过于干燥 6、两地农业的发展方向分别是 ( ) A.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都以农耕业为主 B.太湖平原注重发展外向型农业,吐鲁番盆地立足于旱作农业 C.太湖平原突出农业技术的投入,吐鲁番盆地保持自然农业模式

高中地理 第五章 环境管理章末综合检测 湘教版选修6

第五章环境管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下列属于我国基本国策的是( ) ①环境保护②男女平等③以人为本④计划生育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①④ 解析:选D。环境保护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我国对企业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规定,属于环境保护的( ) A.战略方针B.基本国策 C.基本政策D.环境规划 解析:选C。“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三项基本政策。 下面是某市对生活垃圾处理的两条规定,思考并完成3~4题。 第五条本市对生活废弃物的治理,实行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和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逐步实行分类收集,推行生活废弃物的综合处置,促进生活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 第六条市容环境管理委员会同市规划、建设、环保等有关部门,依据城市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本市生活废弃物治理规划。 3.第五条规定的贯彻执行,符合环境管理中哪一管理的直接要求( ) A.资源环境B.区域环境 C.专业环境D.城市环境 4.“编制本市生活废弃物治理规划”符合环境管理中哪些管理的要求( ) ①资源环境②区域环境③专业环境④城市环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第3题,第五条规定可以实现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使自然资源得到循环利用。第4题,该规定既确定了区域——本市(区域环境),又有具体的行为——生活废弃物的治理(专业环境)。 答案:3.A 4.C

5.关于环境管理进行国际合作的必要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问题是由一个个的国家或地区所造成的,没有必要进行国际合作 B.环境问题不存在普遍性和共同性,无需加强国际合作 C.某些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乃至涉及全球的后果,因此在保护环境中要实行国际合作 D.国际合作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承担相同的责任和义务 解析:选C。有些环境问题在性质上有普遍性和共同性,有些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乃至涉及全球的后果,因此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26度空调节能行动”是一个倡导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公益活动。该活动自2004年发起,旨在呼吁人们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目前国内已有多个地区的非政府组织响应,并陆续在当地开展节能倡导行动。据此回答6~8题。 6.环保组织倡导发起的“26度空调节能行动”的主要作用有( ) ①缓解夏季电力供应危机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④保护臭氧层 ⑤减少酸雨危害 A.①②③B.③④⑤ C.①③⑤D.①②④ 7.“26度空调节能行动”的重要意义是( ) A.增强公民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 B.建立节约型社会,提高经济效益 C.履行国际环境保护公约,推行清洁生产 D.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 8.我国的民间环保组织在下列哪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 ①青少年普及教育②提供法律援助 ③表彰优秀人物④相关法律的制定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第6题,空调所需能源为电能,而部分电能是由燃烧化石燃料转化而成的,倡导“26度空调节能行动”可有效地节约电能,从而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并减少酸雨的危害,同时也能有效地缓解夏季电力供应危机。第7题,倡导“26度空调节能行动”的重要

北师大数学选修新素养应用案巩固提升:第三章 章末综合检测三 含解析

章末综合检测(三)[学生用书P123(单独成册)] (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函数f (x )=1 3 ,则f ′(x )等于( ) A .-33 B .0 C . 3 3 D .3 解析:选B .因为f (x )= 13,所以f ′(x )=(1 3 )′=0. 2.已知某质点的运动规律为s =t 2+3(s 的单位:m ,t 的单位:s),则该质点在t =3 s 到t =(3+Δt )s 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 A .(6+Δt )m/s B .??? ?6+Δt +9 Δt m/s C .(3+Δt )m/s D .??? ?9 Δt +Δt m/s 解析:选A .平均速度为 Δs Δt =(3+Δt )2+3-(32+3)Δt =(6+Δt )m/s . 3.设f (x )为可导函数,且满足lim x →0 f (1)-f (1-x ) 2x =-1,则过曲线y =f (x )上点(1, f (1))处的切线斜率为( ) A .2 B .-1 C .1 D .-2 解析:选D .k =f ′(1)=lim x →0 f (1-x )-f (1) -x =2lim x →0 f (1)-f (1-x ) 2x =-2. 4.已知函数f (x )在x =1处的导数为3,则f (x )的解析式可能是( ) A .f (x )=(x -1)3+3(x -1) B .f (x )=2(x -1) C .f (x )=2(x -1)2 D .f (x )=x -1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测试题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64分) 1、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件事说明了区域的发展明显受:() A区域空间特征的影响B区域结构的影响 C区域竞争的影响D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 2、读图1和图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 A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产值低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的产值相当 C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约为发达国家的1/8 D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2强 3、关于一个区域及其主要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地区就是一个区域,各区域间没有明显 的差异 B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 里的人们,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 C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 特点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 标来划分的,各区域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4、下列关于图3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叙 述正确的是:() A有储量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矿产 B主要灾害性天气与亚洲高压的控制有关 C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区 D土质疏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根据表1完成5—6题。

5、该乡现有产业中属于第三产业的有:() A淡水养殖业B林业 C旅游业D食品加工业 6、该乡在方案实施前后发生了重大变 化,这说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 入,必须: A进行农业综合治理,调整农村经济结 构 B切实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 地位 C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D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图4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 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7—8题。 7、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 为:() A 37.6:17.4:45.0 B 31.6:30.5:37.9 C 15.5:24.5:60.0 D 37.6:24.5:37.9 8、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下图为我国某省三类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完成9—10。 9、该省可能为

数学必修四 第三章 章末检测(A)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单元测试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cos π12-sin π12)(cos π12+sin π 12)等于( ) A .-32 B .-12 C.12 D.3 2 2.函数y =sin ????2x +π3·cos ????x -π6+cos ? ???2x +π3·sin ????π6-x 的图象的一条对称轴方程是( ) A .x =π4 B .x =π2 C .x =π D .x =3π 2 3.已知sin(45°+α)=5 5 ,则sin 2α等于( ) A .-45 B .-35 C.35 D.45 4.y =sin ????2x -π 3-sin 2x 的一个单调递增区间是( ) A.????-π6,π3 B.????π12,7π12 C.????5π12,13π12 D.??? ?π3,5π6 5.已知θ是锐角,那么下列各值中,sin θ+cos θ能取得的值是( ) A.43 B.34 C.53 D.12 6.sin 163°sin 223°+sin 253°sin 313°等于( ) A .-12 B.12 C .-32 D.32 7.已知tan 2θ=-22,π<2θ<2π,则tan θ的值为( ) A. 2 B .-22 C .2 D.2或-2 2 8.函数y =sin x -cos x 的图象可以看成是由函数y =sin x +cos x 的图象平移得到的.下列所述平移方法正确的是( ) A .向左平移π2个单位 B .向右平移π 4个单位 C .向右平移π2个单位 D .向左平移π 4 个单位 9.设a =sin 17°cos 45°+cos 17°sin 45°,b =2cos 213°-1,c =3 2 ,则有( ) A .c

2020版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综合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土壤是由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在一定地域空间形成了气候—植被—土壤相对应的整体性分布特征。高黎贡山位于横断山脉西部断块带。下图是高黎贡山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导致高黎贡山两坡黄棕壤、黄壤分布下限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B.坡度 C.海拔D.坡向 2.图中褐红壤地带分布的自然植被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温带落叶阔叶林 C.短刺灌丛或草本植物D.温带针阔混交林 3.高黎贡山西坡的黄壤分布区( ) A.降水量最大B.土壤肥力最高 C.光照条件最好D.应防止水土流失 解析:第1题,高黎贡山位于横断山区,呈南北走向,阻挡了西南季风的东进,使东西两坡水热条件明显不同,因此导致高黎贡山两坡的植被出现差异。根据“气候—植被—土壤相对应的整体性分布特征”判断气候、植被的差异导致土壤出现差异,所以高黎贡山两坡黄棕壤、黄壤分布下限不同的主要因素是坡向;从图中可知,高黎贡山东西坡的纬度、海拔和坡度都相差不大。第2题,图中5为褐红壤,其主要分布在龙川江河谷、高黎贡山东坡等地区,这些地区受干热风影响,气温较高,降水较少,适合耐旱的短刺灌丛或草本植物生长。第3题,结合图示信息可以判断,黄壤分布区水分条件较好,但在高黎贡山西坡黄壤分布的海拔低,气流仍会继续沿山体上升形成降水;黄壤肥力不是最高;黄壤分布区降水相对较多,光照条件不会是最好;黄壤所在地坡度大,降水较多,而且海拔较低,植被易遭人类破坏,因此应防止水土流失。 答案:1.D 2.C 3.D (2019·韶关模拟)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CO2,而森林土壤是CO2产生的重要来源,土壤CO2主要来自微生物呼吸、植物根呼吸和土壤动物呼吸。某科研小组对武夷山同一海拔、同

人教a版必修1章末检测:第三章《函数的应用》(含答案)

第三章章末检测 (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若函数y=f(x)在区间(-2,2)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曲线,且方程f(x)=0在(-2,2)上仅有一个实数根,则f(-1)·f(1)的值() A.大于0 B.小于0 C.无法判断D.等于零 2.函数f(x)=x2-3x-4的零点是() A.(1,-4) B.(4,-1) C.1,-4 D.4,-1 3.下列给出的四个函数f(x)的图象中能使函数y=f(x)-1没有零点的是() 4.方程x3+3x-3=0的解在区间() A.(0,1)内B.(1,2)内 C.(2,3)内D.以上均不对 5.若函数f(x)唯一的一个零点同时在区间(2,16),(2,8),(2,4)内,那么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函数f(x)在区间(2,3)内有零点 B.函数f(x)在区间(2,3)或(3,4)内有零点 C.函数f(x)在(3,16)内无零点 D.函数f(x)在区间(4,16)内无零点 6.已知f(x)、g(x)均为[-1,3]上连续不断的曲线,根据下表能判断方程f(x)=g(x)有实数解的区间是() A.(-1,0) C.(1,2) D.(2,3) 7.在一定范围内,某种产品的购买量y t与单价x元之间满足一次函数关系,如果购买1 000 t,每吨为800元;购买2 000 t,每吨为700元;一客户购买400 t,单价应该是() A.820元B.840元 C.860元D.880元 8.据报道,青海湖的湖水在最近50年内减少了10%,如果按此规律,设2008年的湖水量为m,从2008年起,过x年后湖水量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 A.y=0.9x 50B.y=(1-0.1x 50)m C.y=0.9x 50·m D.y=(1-0.1 50x) m 9.已知α是函数f(x)的一个零点,且x1<α0 B.f(x1)f(x2)<0 C.f(x1)f(x2)≥0 D.以上答案都不对10.函数f(x)=|x|+k有两个零点,则() A.k=0 B.k>0

2017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三章《气体》章末综合检测

第三章磁场章末检测(A)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一个质子穿过某一空间而未发生偏转,则( ) A、可能存在电场与磁场,它们的方向与质子运动方向相同 B、此空间可能有磁场,方向与质子运动速度的方向平行 C、此空间可能只有磁场,方向与质子运动速度的方向垂直 D、此空间可能有正交的电场与磁场,它们的方向均与质子速度的方向垂直 2、两个绝缘导体环AA′、BB′大小相同,环面垂直,环中通有相同大小的恒定电流,如图1所示,则圆心O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为(AA′面水平,BB′面垂直纸面) A、指向左上方 B、指向右下方 C、竖直向上 D、水平向右 3、关于磁感应强度B,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就是() A、磁场中某点B的大小,跟放在该点的试探电流元的情况有关 B、磁场中某点B的方向,跟该点处试探电流元所受磁场力的方向一致 C、在磁场中某点试探电流元不受磁场力作用时,该点B值大小为零 D、在磁场中磁感线越密集的地方,B值越大 4、关于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不考虑其她场力(重力)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就是() A、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可能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C、可能做匀变速曲线运动 D、只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图1 图2 图3 图4 5、1930年劳伦斯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其原理如图2所示、这台加速器由两个铜质D形盒D1、D2构成,其间留有空隙,下列说法正确的就是()

A、离子由加速器的中心附近进入加速器 B、离子由加速器的边缘进入加速器 C、离子从磁场中获得能量 D、离子从电场中获得能量 6、如图3所示,一个带负电的油滴以水平向右的速度v进入一个方向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B后,保持原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使匀强磁场发生变化,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就是( ) A、磁场B减小,油滴动能增加 B、磁场B增大,油滴机械能不变 C、使磁场方向反向,油滴动能减小 D、使磁场方向反向后再减小,油滴重力势能减小 7、如图4所示为一个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圆环,可在水平放置的足够长的粗糙细杆上滑动,细杆处于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不计空气阻力)、现给圆环向右的初速度v0,在以后的运动过程中,圆环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可能就是下图中的( ) 8、如图5所示,空间的某一区域内存在着相互垂直的匀强电场与匀强磁场,一个带电粒子以某一初速度由A点进入这个区域沿直线运动,从C点离开区域;如果这个区域只有电场则粒子从B点离开场区;如果这个区域只有磁场,则粒子从D点离开场区;设粒子在上述3种情况下,从A到B点,从A到C点与A到D点所用的时间分别就是t1、t2与t3,比较t1、t2与t3的大小,则有(粒子重力忽略不计)( )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测试题

1. 2. 3.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测试题 、选择题(请把答案写在表格内) 下列区域具有明确界线的是 A .热带草原气候区 B ?我国东部季风区 农业的空间形态一般表现为 A .点状 B .网格状 下列我国产业中属于第二产业的是 ①电信业 ②水产养殖业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C.浙江省 C.面状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岛状 ③肉类加工业 D.③④ 4. 右图中分别代表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产业结构的是 A .①②③ B .②③① C .③②① D .①③② 5. 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不包括 A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B .人均国民收入 C.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D .历史文化指标 图4为某区域某种自然资源储量和需求量关系图。读图回答 6— 7 题。 6. 四地中资源储量最小,而需求量最大的是 A.① B.② C. ③ D. ④ 7. 四地间该资源最有可能产生跨区域调配现象的是 A .①T ② B.④宀① C.③T ④ D.②T ③ 读“三大经济地带发展比较图”,完成8?10题。 8.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①东部地带社会经 济相对发达 ②改 革开放后东部地带 抓住机遇,大力招 商引资,经 济迅猛增长 ③中、西部地带总 体发展水平还明显地落后于东部地带 ④随 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西部地带的经济发展 明显加快 C .①③④ ④数控机床制造 图4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9. 东部地区特有的优势是 ( A .矿产资源丰富,农业发达 C .林业和海洋渔业发达 10. 关于三大经济地带的正确叙述是 A .东部地带的各省、市、自治区都有海岸线 B .技术创新能力强是东部经济地带各地共同的优势 B .海岸线漫长,利于对外贸易 D .都属于经济发达地区 D .①②③④ C .发展第三产业是促进东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D .环渤海经济地带的经济腹地是指华北地区 11. 有关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区域特征差异,描述正确的是 A .北方以山地为主,南方以平原为主 B .北方水源不足,南方热量不足 C.北方煤铁丰富,南方有色金属丰富 D .北方以能源工业为主,南方以重工业为主 12. “西气东输”管道线路的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A 地形类型 B .人口分布 C .城市分布 D .交通线路 13. “西气东输”对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发展的主要意义是 ①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开发及相关工业的发展 ②有利于改变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 ③有利于西部农业的发展, 增加土壤肥力 ④减轻东部能源压力,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⑤“西 气东输”主干管线沿线酸雨会增多 ⑥“西气东输”主干管线沿线相关产业拉动, 经济优势 进一步发展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⑤⑥ C .①③⑤⑥ D .①②④⑥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第三章章末检测单元卷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A)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若直线过点(1,2),(4,2+3),则此直线的倾斜角是( ) A .30° B .45° C .60° D .90° 2.如果直线ax +2y +2=0与直线3x -y -2=0平行,则系数a 为( ) A .-3 B .-6 C .-32 D .2 3 3.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若直线的斜率存在,则必有倾斜角与之对应 B .每一条直线都有唯一对应的倾斜角 C .与坐标轴垂直的直线的倾斜角为0°或90° D .若直线的倾斜角为α,则直线的斜率为tan α 4.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y =ax 与直线y =x +a 的图象(如图所示)正确的是( ) 5.若三点A (3,1),B (-2,b ),C (8,11)在同一直线上,则实数b 等于( ) A .2 B .3 C .9 D .-9 6.过点(3,-4)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的直线的方程是( ) A .x +y +1=0 B .4x -3y =0 C .4x +3y =0 D .4x +3y =0或x +y +1=0 7.已知点A (x,5)关于点(1,y )的对称点为(-2,-3),则点P (x ,y )到原点的距离是( ) A .4 B .13 C .15 D .17 8.设点A (2,-3),B (-3,-2),直线过P (1,1)且与线段AB 相交,则l 的斜率k 的取值范围是( ) A .k ≥34或k ≤-4 B .-4≤k ≤3 4 C .-33 4 ≤k ≤4 D .以上都不对 9.已知直线l 1:ax +4y -2=0与直线l 2:2x -5y +b =0互相垂直,垂足为(1,c ),则a +b +c 的值为( ) A .-4 B .20 C .0 D .24 10.如果A (1,3)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为B (-5,1),则直线l 的方程是( ) A .3x +y +4=0 B .x -3y +8=0 C .x +3y -4=0 D .3x -y +8=0 11.直线mx +ny +3=0在y 轴上截距为-3,而且它的倾斜角是直线3x -y =33倾斜角的2倍,则( ) A .m =-3,n =1 B .m =-3,n =-3 C .m =3,n =-3 D .m =3,n =1 12.过点A ????0,7 3与B (7,0)的直线l 1与过点(2,1),(3,k +1)的直线l 2和两坐标轴围成的四边形内接于一个圆,则实数k 等于( ) A .-3 B .3 C .-6 D .6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3.已知l 1:2x +my +1=0与l 2:y =3x -1,若两直线平行,则m 的值为________. 14.若直线m 被两平行线l 1:x -y +1=0与l 2:x -y +3=0所截得的线段的长为22,则m 的倾斜角可以是________.(写出所有正确答案的序号) ①15°;②30°;③45°;④60°;⑤75°. 15.已知直线l 与直线y =1,x -y -7=0分别相交于P 、Q 两点,线段PQ 的中点坐标为(1,-1),那么直线l 的斜率为________. 16.已知直线l 经过点E (1,2),且与两坐标轴的正半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是4,则直线l 的方程为________.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0分) 17.(10分)平行四边形的两邻边所在直线的方程为x +y +1=0及3x -4=0,其对角线的交点是D (3,3),求另两边所在的直线的方程. 18.(12分)已知直线l 经过直线2x +y -5=0与x -2y =0的交点.若点A (5,0)到l 的距离为3,求直线l 的方程. 19.(12分)已知△ABC 的两条高线所在直线方程为2x -3y +1=0和x +y =0,顶点A (1,2). 求(1)BC 边所在的直线方程; (2)△ABC 的面积. 20.(12分) 如图,已知△ABC 中A (-8,2),AB 边上中线CE 所在直线的方程为x +2y -5=0,AC 边上的中线BD 所在直线的方程为2x -5y +8=0,求直线BC 的方程.

湘教版地理选修5:第三章章末综合检测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1.读下表分析回答问题。(10分) 1960~1998年全球重大自然灾害情况统计表 时段1960~ 1969年 1970~ 1979年 1980~ 1988年 1989~ 1998年 灾害事件(次数) 16 29 70 53 经济损失(亿美 元) 504 969 1538 4793 保险理赔(亿美 元) 67 113 310 1 069 (1)全球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发生次数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特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全球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从保险理赔金额的变化中,能够反映出,在抗灾、防灾过程中,人们的__________________正在不断增强。 解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和强度增加,受灾体特征、灾情水平、减灾能力随之改变;灾情大小决定于灾种(灾强)、受灾体、减灾能力的变化。 答案:(1)呈波状变动,逐渐上升①自然灾害产生的主导因素是自然因素。自然环境的变化有自身规律,所以呈波状变动。②人类不合理活动能诱发自然灾害的发生,加重灾害的危害程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深刻,所以灾害有上升的趋势。 (2)逐渐上升(或越来越重等)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口密度、社会财富密度不断增大。 (3)防灾意识和社会救助能力 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从甲图可以发现,对我国农作物成灾面积影响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影响最小的是

______________。 (2)在四种主要灾害中对我国农作物成灾面积影响力逐渐减弱的是________,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试举一例说明:______________。 (3)从乙图可以发现,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结合甲、乙两图说明我国农作物成灾面积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你认为导致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出现该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降低我国农作物受灾、成灾面积,你认为下列措施较合理的有(双选)() A.大量降低我国农作物的播种面积 B.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降低旱涝灾情 C.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退耕还林,恢复植被 D.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作物抗灾性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我国农业的自然灾害、农业灾情及相关措施。第(1)、(2)题,可以从图A直接看出。由于抗洪工程(如三峡大坝)的建设,洪水灾害的影响减弱。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不断扩大,而成灾面积波动上升,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不断扩大,从长时间段看,我国灾害发生频次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只能是人类活动加剧了农业灾害的灾情。第(4)题,我国人口众多,降低农作物播种面积是不行的,长江流域退耕还林宜在中上游地区。 答案:(1)旱灾霜冻灾 (2)水灾我国修建的一系列水利工程发挥作用三峡大坝的建成可以预防长江中下游地区百年一遇的洪水 (3)不断扩大在曲折中上升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灾害的灾情 (4)BD 3.损失率是指受灾区域各类财产的损失值与灾前(正常)值之比。读中国自然灾害损失率(%)等值线局部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6分) (1)比较甲、乙、丙三地自然灾害损失率的差异,并说明影响自然灾害损失率的主要因素。 (2)简述防御自然灾害,减少灾害损失的主要措施。 解析:由图示等值线可以判断出,甲地损失率最小,乙地损失率最大,影响损失率的因素主要从灾害的强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抗灾能力等方面分析。 答案:(1)乙地损失率最大,甲地损失率最小。影响损失率的因素主要有灾害的强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抗灾能力等。 (2)做好自然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自然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利用遥感卫星等3S技术进行监测和预报,提高灾害防范能力;制定救灾应急预案。 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写出图中冻融区所处地形区的名称并分析黄河在此河段的主要水文特征。 (2)黄河流域侵蚀强度最大区域主要集中在哪一河段?试分析其原因。

(完整版)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练习题.docx

高三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练习 题 123456789101112131415号 答 案 一、选择题 读图(图中400mm、800mm为年等降水量线)回答1~ 2 题。 草原放牧区 半湿润区 旱地农业区 400mm800mm 湿润区 水田农业区 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 A.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 区域无大小之分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2、草原被破坏后、沙尘暴会影响到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这说明() A. 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 B.区域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功能 C.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D.区域之间无界线可言 阅读材料,回答3~6 题。 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 “鱼米之乡”而闻名。 吐鲁番盆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有许多方面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独特,因而引起旅游者的强 烈兴趣。所产长绒棉、瓜果品种优异,尤其是哈密瓜、葡萄驰名中外。 3、在我国的地理分区中,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是在不同的区域上,其根本原因是() A. 纬度差异巨大 B.空间距离遥远 C.中间相隔很多地形区 D.整体状况区别明显 4、两地农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是() A.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的农业都已经进入成熟时期 B.太湖平原的农业已经进入成熟时期,吐鲁番盆地处于发展初期 C.太湖平原已经进入衰落时期,吐鲁番盆地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 D.太湖平原农业正在蓬勃发展,吐鲁番盆地正处于转型期 5、两地农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是() A.太湖平原土地减少,吐鲁番盆地劳动力不足 B.太湖平原土壤贫瘠,吐鲁番盆地土壤矿物质缺乏 C.太湖平原土地租金过高,吐鲁番盆地距离市场过远 D.太湖平原气象灾害多发,吐鲁番盆地过于干燥 6、两地农业的发展方向分别是() A.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都以农耕业为主 B.太湖平原注重发展外向型农业,吐鲁番盆地立足于旱作农业 C.太湖平原突出农业技术的投入,吐鲁番盆地保持自然农业模式 D.太湖平原改水田为旱地,吐鲁番盆地注意灌溉农业的发展

第三章单元测试

第三章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关于ICMP协议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C )。A.ICMP协议根据MAC地址查找对应的IP地址 B.ICMP协议根据IP地址查找对应的MAC地址 C.ICMP协议根据网络通信的情况把控制报文发送给发送主机D.ICMP协议用来转发数据包 2.IP协议是运行在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的( C )。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网络层 D.传输层 3.用于多播地址的IP地址是( D )。 A.A类地址 B.B类地址 C.C类地址 D.D类地址 4.路由表包含的内容不包括( B )。 A.目的网络号 B.路由器名称 C.网络状态 D.下一跳地址

5.在IPv4网络环境中,路由器收到一个数据包是根据( A )转发数据包。 A.目的IP地址 B.源IP地址 C.目的MAC地址 D.源MAC地址 6.将接受到的IP地址解析为数据链路层的MAC地址是( A )的作用。 A.ARP协议 B.TCP协议 C.OSPF协议 D.RIP协议 7.以下哪个路由协议属于距离矢量协议( B )。 A.静态路由协议 B.RIP C.OSPF D.BGP 8.下面关于IP协议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C )。 A.是网际层的核心协议 B.提供“尽力交付”的网络服务 C.能保证传输的可靠性 D.支持异构网络互连 9.IP数据报首部的最大长度为( D )字节。 A.8 B.20

C.40 D.60 10.下列不属于动态路由协议的是( C )。 A.RIP B.OSPF C.RARP D.BGP 11.IPv6的特性不包括( C )。 A.地址空间较大 B.报头简单和易封装 C.路由表较大 D.可提供更好的QoS保证 12.下列关于BGP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C )。 A.BGP协议是一种动态路由协议 B.BGP用于不同自治系统间的可达性信息交换 C.BGP使用UDP协议传输报文 D.BGP路由器具有IBGP和EBGP两种工作模式 13.下列关于NAT技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用于将公有IP地址转换为私有IP地址 B.私有网络在实施NAT时,需向外部网络通告其地址和内部拓扑 C.NAT可分为静态NAT和动态NAT两类 D.NAT功能既可以部署在网络硬件设备上,也可以部署在各种软件代理服务器上 14.下列关于UDP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三章 章末综合检测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每看到绽放的美丽焰火,很容易联想到化学中的焰色反应,下列关于焰色反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焰色反应是金属元素在灼烧时火焰所呈现的颜色 B.并不是所有的金属元素都存在焰色反应 C.K2CO3在酒精灯上灼烧时能直接观察到紫色火焰 D.应该用稀盐酸清洗做过焰色反应实验的铂丝 解析:选C。在观察钾元素的焰色反应时,应透过蓝色钴玻璃才能观察到紫色火焰。 2.为维持人体内电解质平衡,人在大量出汗后应及时补充的离子是() A.Na+B.Ca2+ C.Mg2+D.Fe3+ 解析:选A。人体汗液中含有大量的Na+,故大量出汗后应补充Na+。 3.下列反应,其产物的颜色按红色、红褐色、淡黄色、蓝色顺序排列的是() ①金属钠在纯氧中燃烧②FeSO4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并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③FeCl3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④无水硫酸铜放入医用酒精中 A.②③①④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选B。钠在纯氧中燃烧,产物为淡黄色;FeSO4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放置空气中,最终生成红褐色Fe(OH)3;FeCl3遇KSCN溶液变红;无水CuSO4放入医用酒精中形成Cu2+显蓝色。 4.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铜片加入三氯化铁溶液中:Cu+2Fe3+=====2Fe2++Cu2+ B.盐酸中加入碳酸钙:CO2-3+2H+===== H2O+CO2↑ C.AlCl3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氨水:Al3++3OH-=====Al(OH)3↓ D.NaHCO3溶液中加入盐酸:CO2-3+2H+=====H2O+CO2↑ 解析:选A。B选项中CaCO3不能拆开,C选项中氨水应写成NH3·H2O;D选项中HCO-3不能拆。 5.合金是不同种金属(也包括非金属)在熔化状态下形成的一种具有金属特性的熔合物,下表中金属难与表中其他金属形成二元合金的元素是() A.Fe B.Cu C.Ag D.W 解析:选D。形成合金的两种金属必须在某一温度范围时都呈液态,这是熔合的基本条件。表中锌的沸点低于其他金属的熔点,在其他金属熔化时,锌已成气态。而金属W的熔点比其他金属的沸点都高,当W熔化时,其他金属也已成为气态。 6.铁是人类较早使用的金属之一。据有关报道,目前已经能冶炼出纯度较高的铁。你估计这种“纯铁”不.会具有的性质是()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单元测试

2019-2019学年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吹沙填海”是在一定的海域打桩后用沙袋将该海域圈围起来,再用工程船的压力泵及管线将圈外海底的泥沙和海水一起“吹”进目标圈,淤积成陆。下图为某海域“吹沙填海”施工现场图,沙袋最主要的作用是() A. 圈定填海范围 B. 抵御海浪侵蚀 C. 运输设备,方便施 工 D. 过滤海水,滞留泥沙 2.与东北平原相比,下图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A. 土壤肥沃 B. 地形平坦 C. 水源充 足 D. 热量丰富 3.小李在上海某商场购买某品牌服饰,发现标签上的产地不再是“中国制造”,而是“越南制造”、“缅甸制造”,这一变化主要原因是() A. 环境容量 B. 资源供给 C. 工资水 平 D. 市场需求 4.下列各组地域单元中,按照同一类指标进行归类的是( ) A. 热带、温带、寒带 B. 湿润地区、低纬度地区、江南丘陵

C. 黄河流域、东南丘陵、干旱地区 D. 广东省、广州市、云贵高原 5.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 法,正确的是 A. 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 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 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 D. 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6.读图,左图所示著名的古代建筑由白色大理石筑成。回答下列小题。 (1)该建筑位于右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右图中①②③④四地自然条件相比() A. ①②两地均为荒漠 B. ④地比①地气温年较差大 C. ②地年降水量最少 D. ③地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