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 第21课 芙蓉楼送辛渐 塞下曲 墨梅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 格式:docx
- 大小:23.34 KB
- 文档页数:6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墨梅》教学设计(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墨梅》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墨梅》,体会作者王冕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文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他们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墨梅》,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的韵律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体会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墨梅》,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的韵律和意境。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文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文内容、作者介绍、相关图片等。
2.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古诗阅读材料,以便在拓展环节进行阅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作者王冕的画像,引导学生观察作者的外貌特征,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好奇心。
然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呈现(10分钟)呈现课文《墨梅》,引导学生逐句朗读,理解诗文内容。
在学生理解诗文的基础上,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文,注意韵律和节奏。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文的深层含义,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查找资料、合作交流的方式,深入了解作者王冕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背诵古诗导入内容【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夯实基础,而引导学生吟梅悟梅既做好了新旧知识的衔接,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一、复习导入,提示学法1.学生背诵《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
2导思:“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和“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各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品格?二、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可先从解题入手,知晓相关信息;2.读诗句——让学生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积累古诗;3.明诗意——尝试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梳理理解诗意的方法。
4.悟诗情——再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三、导入课题揭题:梅花历来是诗人吟诵的对象。
王安石的《梅花》和《雪梅》你们还会背诵吗?这节课,我们学的是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王冕的《墨梅》。
学习任务二:朗读诗句理解诗意【设计意图:引导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并小组交流,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品读古诗的能力。
】一、学生自读感悟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乾坤(qián kūn)砚(yàn)池2.汇报对诗人的了解。
王冕,字元章,号竹斋,元代著名画家、诗人。
他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画梅。
他曾在自己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所以王冕又别号“梅花屋主”。
解题:你们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3.资料补充:王冕,元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
王冕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画梅。
他曾在自己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
而说到“墨梅”,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
北宋时候,有一个叫仲仁的人。
一日,仲仁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
所以“墨梅”其实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二、学法运用,理解诗意1.导学:运用之前学习过的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古诗并做批注,然后小组内交流。
2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读“芙、蓉”等7个字,会写“芙、蓉、洛”等8个字,理解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4.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解题导入,介绍作者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预设:《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芙蓉楼送辛渐》。
1.揭题: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板书课题,齐读。
(板书:芙蓉楼送辛渐)2.解题: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送”是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3.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4.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1.自读古诗,读准确,读流利。
【课件出示5:生字田字格课件】芙蓉洛壶(1)读准字音注意读准翘舌音“蓉”,边音“洛”。
(2)指导书写“芙蓉壶”都是上窄下宽的字,“洛”左窄右宽。
“壶”注意有三部分组成:士、冖、业。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部编版四年级语文21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读懂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2.积累古诗。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6个生字,重点指导多音字“单”的读音,注意不要读错“芙”的声调,指导“雁、壶”的书写,如“壶”字不要多笔少画。
2.阅读理解以读促悟,悟中想象,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品自悟”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阅读、合理想象、补白情境、充分朗读等方式,感悟诗人表达的意境,体会诗句中蕴含的深意及诗人高尚纯洁的精神品格。
3.表达运用学习作者借物抒怀、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芙蓉楼送辛渐》▶课时目标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体会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
感受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的决心。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渐入诗境1.激趣导入。
(1)出示课题:《古诗三首》。
(2)师引导: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记得最熟的是哪首古诗?可以背诵给大家听听吗?(3)生交流,师适时点评。
(4)师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是唐诗,是古典文学中的璀璨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看看这些诗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
2.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标注自己的疑问。
【设计意图】新课标将兴趣的培养贯穿始终,古诗的教学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视。
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让学生不畏惧,乐纳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塞下曲》和《墨梅》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塞下曲》和《墨梅》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两首古诗。
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与人文”,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人文的魅力,培养他们对自然和人文的热爱。
《塞下曲》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形象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边塞的荒凉和将士们的英勇。
《墨梅》则以梅花的傲骨和清香象征高洁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诗中抒发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和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两首古诗时,可能对边塞景色和将士的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来理解和感受。
《墨梅》中的梅花意象和品质追求,则需要学生通过反复品味和思考来领会。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人文的魅力。
3.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描绘,领会诗人的情感和追求。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塞下曲》中边塞景色和将士生活的理解,《墨梅》中梅花意象和品质追求的领会。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古诗的内容和背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
2.引导法:通过问题引导和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
3.欣赏法: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文学评论和背景资料,以便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边塞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边塞的荒凉和将士的英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塞下曲》,学生跟读,然后教师解释诗中的意象和描绘,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景色和人物,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追求。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古诗《芙蓉楼送辛渐》的篇目、作者、诗意及语言特点。
2.了解古代楼台建筑的特点。
3.学会通过朗读古诗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情感。
2.难点:理解古代楼台建筑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时1. 导入教师播放一段芙蓉楼的介绍视频,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芙蓉楼。
2. 学习《芙蓉楼送辛渐》全文教师通过读诗首句来引导探讨,让孩子们懂得作者是表述自己的感受,居高临下俯视楼下盛大场面。
经过阅读古诗《芙蓉楼送辛渐》全文,让学生了解古诗的诗意和情感,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解,教师做出适当的引导。
3. 赏析古诗的语言学生关注古诗的语言特点,包括句式、诗歌韵律和修辞手法。
教师通过读古诗,让学生感受韵律和节奏。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的句式丰富,有简单句、并列句、独立成句和并排句式等,让学生逐句理解,领会其感情。
(2)修辞手法古诗《芙蓉楼送辛渐》中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反问、拟人等,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了解和掌握这些修辞手法。
4. 绘画表达芙蓉楼效果以芙蓉楼的图像为素材,让学生绘画表达芙蓉楼效果,展现古代建筑的旅游景色。
第二课时1. 开始课堂1.模仿诗句,让学生了解句式,朗读古诗。
2.引导学生读音符加强韵律,让学生体验古诗的韵律节奏。
2. 了解古代楼台建筑特点1.展示古代楼台建筑图片2.分小组介绍古代楼台建筑的历史由来、特点、分布、文化内涵、维护保护等。
3. 比较古代楼台建筑和现代楼台建筑的差异引导学生分析古代楼台建筑和现代楼台建筑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让学生了解古代楼台建筑的特点及其在建筑的修建、装饰等方面的卓越贡献。
1. 开始课堂1.模仿诗句,朗读古诗。
2.引导学生读音符加强韵律,让学生体验古诗的韵律节奏。
2. 探讨《芙蓉楼送辛渐》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探索《芙蓉楼送辛渐》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文化,体会古代诗歌表达的情感。
21 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过程与方法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2.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设计意图:在此处做资料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那种难舍难分。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自由读诗。
(点拨:注意读诗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范读。
指导读法:我们读古诗文,光有节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来。
(再次练习朗读)3.借助注释,结合你自己的感受,谈谈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影响和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画面,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初步感悟诗歌的空灵之美。
)三、精读古诗,重点品悟(学习前两句)师:同学们对诗的理解和感受谈的都字斟句酌,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借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总结。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说课稿(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首古诗。
本节课选入了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和张籍的《塞下曲》以及王冕的《墨梅》。
这三首诗都是古代诗人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通过江水和雪山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张籍的《塞下曲》通过描绘边塞风光和士兵的艰苦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王冕的《墨梅》则通过梅花的傲骨清香,展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格。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技巧和理解方法。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作者和作品的背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讨论,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感受古代诗人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的美妙。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诗中的意象,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中的景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意境。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配乐诗朗诵,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学习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理解课文大意。
3.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4.体会意境: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的景物,体会诗的意境。
5.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的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塞下曲》和《墨梅》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塞下曲》和《墨梅》,激发学生的诗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2.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让学生在诗歌中感受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古诗《塞下曲》和《墨梅》,理解其中的意境。
2.掌握古诗《塞下曲》和《墨梅》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这两首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塞下曲》和《墨梅》中的意境,感受诗歌的美。
2.灵活运用诗歌中的词语和句子,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黑板、彩笔、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课本、笔、本子等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可以先展示一段风景图片,让学生看图说话,引出关于自然景色的话题,为进一步学习诗歌做铺垫。
2. 学习《塞下曲》1.带领学生朗读《塞下曲》,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豪情壮志。
2.解释难点词语,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
3.分组讨论,表达对《塞下曲》的理解和感悟。
3. 学习《墨梅》1.带领学生朗读《墨梅》,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清新和淡雅。
2.解释难点词语,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
3.分组讨论,表达对《墨梅》的理解和感悟。
4. 比较《塞下曲》和《墨梅》1.让学生比较两首诗的风格和意境,引导学生发现两首诗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分享小组讨论结果,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反思1.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对情感的启迪和审美的熏陶。
2.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体会,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五、课堂小结通过学习《塞下曲》和《墨梅》,学生不仅增加了对古诗的理解,还提高了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培养了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课后作业1.背诵《塞下曲》和《墨梅》。
2.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这两首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认读“芙、蓉”等7个字,会写“芙、蓉、洛”等8个字,理解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4.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读“芙、蓉、洛”3个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抓住“冰心”“玉壶”等词语理解诗句。
4.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解题导入,介绍作者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预设:《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芙蓉楼送辛渐》。
2. 揭题: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板书课题,齐读。
(板书:芙蓉楼送辛渐)3.解题: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2】“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送”是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4.作者简介:【课件出示3】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5.写作背景:【课件出示4】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1.自读古诗,读准确,读流利。
【课件出示5:生字田字格课件】芙蓉洛壶(1)读准字音注意读准翘舌音“蓉”,边音“洛”。
(2)指导书写“芙蓉壶”都是上窄下宽的字,“洛”左窄右宽。
“壶”注意有三部分组成:士、冖、业。
2.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
3.多种形式朗读。
三、自主交流,理解诗意1.自主理解字义:【课件出示6-7】寒雨:寒冷的雨。
连江:满江。
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平明:清晨。
客:指辛渐。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之中。
比喻人清廉正直。
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2.【课件出示8】交流诗句之意:昨夜,秋雨绵绵洒满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友人只留下孤独的楚山。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
四、品读诗文,赏析感悟1.品读前两句诗(1)请大家默读前两句,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课件出示9】(2)“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
)“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
)【课件出示10】(板书:凄冷、孤寂感)(3)前两句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
【课件出示11】(出示第一首诗)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句。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谪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
他一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2.品读后两句诗(1)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
(诗人还在写自己的离愁别恨吗?诗人笔锋一转,从凄冷孤寂中振作起来,表明自己的信念。
)【课件出示12】(2)【课件出示13】抓字眼:诗人没有再过多地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借辛渐向远在洛阳的亲友表明自己的信念。
那么,诗人是想表明自己的什么呢?(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即高洁清廉。
)哪些字词告诉了你诗人的信念?冰心:从字面可以解释为什么?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玉壶: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3.【课件出示14】归纳主题:《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的表白,不仅烘托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表明诗人永葆高洁清廉品质的崇高气节。
(板书:高洁清廉)4.表达手法: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5.指导背诵。
五、拓展总结【课件出示15】1.人生自古重离别,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预设:《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2.总结:古诗中送别诗很多,表达离别的不舍,同时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
珍惜友谊,所以才伤离别。
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有谁知道短暂的离别不是下一次重逢的开始呢?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认读本课“单、遁、砚”等4个字,会写“雁、砚”等4个字,理解字词。
2.读懂《塞下曲》和《墨梅》,体会感情,感受人物精神。
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1. 指名背诵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2. 【课件出示19】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它是一首送别诗,今天,继续用学习上节课古诗的方法来学习《塞下曲》和《墨梅》(板书:塞下曲墨梅)二、出示目标【课件20】《塞下曲》《墨梅》自学提示:1. 解释题目,了解作者。
2. 带感情朗读这两首古诗。
3.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
4.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5.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课件出示21/22】单雁砚乾坤(1)注意读准前鼻音“单雁砚乾坤”其中多音字“单”,读“chán”,还有一个读音“dān”,组词“单一”。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雁乾”的书写。
“雁”半包围结构,里面的笔画较多,注意写扁一些,四个横间距均匀,但长短不一。
最后的横最长,中间的两横较短一些。
“乾”左右结构,注意右边不是“气”。
第一部分:《塞下曲》(一)合作学习1.【课件出示23】诗题“塞下曲”:“塞”为边界的意思。
《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
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
2.【课件出示24】介绍作者:卢纶:曾经参过军,他写的描写军队生活的诗,内容充实,富有生气。
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
3.理解重点词语,想想“单于”“轻骑”“欲将”“满弓刀”结合注释理解。
4.说一说诗句的大意:【课件出示25】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窜逃。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
(板书:边塞生活大雪纷飞)(二)质疑探究【课件出示26、27】品读,深化理解1.根据有关资料想象一下单于是怎样被包围的,自由说。
预设:单于被重重包围着,白天无法脱身。
2.想一想大雁为什么会受惊,高高飞起?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练习说。
(趁着黑夜,单于想带领手下悄悄逃跑,惊醒了正在睡觉的大雁。
)3.想象一下将军是怎样知道单于逃跑的?指名说。
(从被惊醒高高飞起的大雁,知道单于要逃跑。
)4.发现单于逃走后将军会怎样想,怎样说?预设:将军发现单于要逃跑,回想:我必须把单于拿回,想跑,没门!会对手下说:“快随本将捉拿单于那厮!”5.这时,下起了大雪,狡猾的单于逃走之后,将军是否带领士兵捉住了他?(捉住)捉单于的时候会遇到什么情况?(雪大路滑,看不清方向)将军又是怎样在雪中运用智慧英勇搏杀,擒住单于的呢?(根据马蹄印,根据马蹄声)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说一说。
(同桌互相说-指名说)(板书:充满智慧英勇搏杀)第二部分《墨梅》(一)合作学习1. 解题:《墨梅》是一首题画诗,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
2. 【课件出示28】了解作者:王冕,元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
3.理解重点词语:【课件出示29】吾家:我家。
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
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池头:池边。
头:边上。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
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痕:痕迹。
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
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
满:弥漫。
乾坤:天地间。
4.说说诗句的大意:【课件出示30】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板书:梅树颜色好清香迷人)(二)品读感悟1. 出示:【出示课件31】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2,品读:【课件出示32】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
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
“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
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
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板书:高洁有内涵)三、总结拓展【课件出示33】1.同学们,诗人卢纶笔下的《塞下曲》可并不只是这一首,而是共六首。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三首。
在剩下的五首古诗中,第二首“林暗草惊风”也十分有名。
另外,像著名的大诗人李白、王昌龄,也都创作过《塞下曲》。
那么,课下就让我们互相帮助,搜集这些古诗,把它摘抄在采集本里。
2.升华读:同学们,看着这幅墨梅图,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墨梅、对王冕说吗?指生说,该生接着读出自己的情感。
预设:王冕,你真了不起,梅花画得真得很神似!预设:这些梅花栩栩如生,真是太美了!师:同学们,让我们把千般喜欢、万般敬佩化成一首诗,表达出对墨梅对王冕的由衷赞美吧!板书内容芙蓉楼送辛渐凄冷、孤寂感高洁清廉塞下曲边塞生活大雪纷飞充满智慧英勇搏杀墨梅梅树颜色好清香迷人高洁有内涵教学反思《古诗三首》选编了《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和《墨梅》三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