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2021学年衡水中学高考历史知识点复习精编汇编(全国通用) (15)

2020-2021学年衡水中学高考历史知识点复习精编汇编(全国通用) (15)

2020-2021学年衡水中学高考历史知识点复习精编汇编(全国通用) (15)
2020-2021学年衡水中学高考历史知识点复习精编汇编(全国通用) (15)

专题过关检测(一)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0·太原模拟)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利簋(ɡuǐ),是目前所知西周最早的青铜器。簋底部铸有铭文,大意为:武王在甲子日早晨出兵伐商,经占卜和观星象,果然很快攻克商都。七日后战争结束,武王赐金(即铜)给一个名叫“利”的官员,为他的先祖铸造这尊青铜簋,以作纪念。该文物的出土,一定程度上说明( )

A.武王伐纣有确切史实依据

B.周代青铜器主要用于赏赐军功

C.西周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D.周王赏赐礼器以强化宗法制度

解析:选A。由材料内容可知,出土文物利簋上面有铭文记载武王伐纣一事,说明武王伐纣有确切史实依据,故A项正确;材料并无说明该官员获得赏赐是因为其获得军功,故B 项错误;神权色彩指的是以某物体为精神信仰,通过特定人员与信仰物进行精神沟通,预言福祸,信者以其预言为行为准则,材料中的“占卜和观星象”仅仅体现了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可知,周王赏赐的是铜,并非礼器,故D项错误。

2.(2020·河南濮阳模拟)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封建制度( )

A.催生了中央集权制

B.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C.形成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D.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解析:选B。材料“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强调的是国家统一,故B项正确;中央集权制是指中央与地方关系,与材料“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周代封建”是指分封制,分封制下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与材料“大同观念”不符,故D项错误。

3.(2020·江西鹰潭高三模拟)《国语》载:“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的基础是( )

A.宗法制B.分封制

C.结盟国D.联姻国

解析:选A。依据材料“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可知“同志”的前提是同姓,即同血缘,故A项正确;分封制分封的对象不全是同血缘的,还有功臣、姻亲和殷商降族,故B项错误;结盟国不一定是同血缘,故C项错误;西周规定同姓国不通婚,所以联姻国之间是不同的血缘和不同的姓氏,故D项错误。

4.(2020·湖南衡阳模拟)“春秋争霸”的“霸”是伯的通假字,伯是一方诸侯首领的意思。可见,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

A.推动社会结构转型

B.以维持秩序为目的

C.强化了周王的权威

D.本质上是爵位之争

解析:选A。从材料中“霸”字的含义可知,春秋争霸是争夺首领地位,必然冲击当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会促进制度变革、社会转型,故A项正确;当时的社会秩序是周天子实行的分封制,争霸战争破坏了社会秩序,故B项错误;诸侯争霸削弱了周王的权威,故C 项错误;诸侯战争争夺的是土地、财产和人口而不是爵位,故D项错误。

5.(2020·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模拟)战国时“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而秦汉以后开启了“布衣将相之局”。这种新现象反映了( )

A.官僚政治秩序稳定

B.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D.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解析:选C。材料主要的意思是说从战国到秦汉官员的来源发生了“变化”,不是在说官僚政治秩序的“稳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自耕农阶层的分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讲到了从战国到秦汉时期官员来源的变化,从“州部”“卒伍”到“布衣”,说明了官员的来源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化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人才的流动,也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小农经济的稳定性,故D项错误。

6.(2020·河南省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模拟练习)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修撰一种簿状谱牒,按士族姓氏和郡望排列,同时详列士族家族成员的名字、官位及血缘关系,“考之簿世然后授任”,甚至“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 ) A.宗法关系是划分政治权力的依据

B.全凭家世做官体现了政治的黑暗

C.士族专权剥夺了中央选官的权力

D.士族在社会政治上有强大的影响

解析:选D。依据材料“按士族姓氏和郡望排列”,可知是按照门第排列,故A项错误;B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中央利用九品中正制选官,士族没有剥夺中央选官的权力,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考之簿世然后授任’,甚至‘有司选举必稽谱籍’”可知士族在社会政治上有强大的影响,故D项正确。

7.(2020·安徽淮北模拟)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

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B.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

解析:选B。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掌握决策、审议,都是决策机构,决策程序由一个机构转变为两个机构,体现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故B项正确;A项没有体现出“制度变革”,故A项错误; C项是科举制的影响,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权制衡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错误。

8.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解析:选C。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御史弹

劾丞相并非是争夺相位,也并非有意挑战丞相的权威,而是行使监察权力,故A项错误;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从汉武帝时期就开始改变,故B项错误;“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体现监察官员和丞相的相互制约,以达到削弱相权强化君权的目的,故C项正确;监察权和宰相行政大权不属于同一个系统,无法得出权力对等结论,故D项错误。

9.(2020·南昌调研)《包拯·致君》:“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包拯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

A.没有法律就没有纪律

B.必须用法律教化民众

C.严格执法是治国之本

D.必须用严刑酷法治国

解析:选C。题中引文意为:法令执行了,纪律自然就严明,那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国家,没有教化不好的百姓,从引文的含义可知包拯强调只有严格执法才能使纪律清正,国家大治,民众得以教化,故C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题干强调的是法律的贯彻执行效果,而不是利用法律教化民众,故B项错误;题中没有体现严刑酷法,故D项错误。

10.(2020·福州模拟)“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直接原因是因为明代( )

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

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解析:选B。隋唐时期六部隶属尚书省(尚书省长官属丞相),到明代废除丞相,六部直接隶属皇帝,六部官品地位提高,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位级别,不是官员晋升,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科举选拔,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机构官制变化,不是中央与地方关系,故D项错误。

11.(2020·山东菏泽模拟)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权特点。据此推断该行政机关( )

A.唐朝尚书省B.元朝中书省

C.明朝内阁D.清朝军机处

解析:选C。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形成时间较长,且与六部、司礼监等矛盾重重,故C项正确;唐朝尚书省、元朝中书省均是中央正式的行政机构,与材料“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不符,故A、B项错误;司礼监是明朝内廷特有的建置,故D项错误。

12.(2020·安徽江南十校模拟)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

B.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

C.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

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

解析:选C。历代的皇帝命令,没有宰相的审议,就不成为诏书,这是正常的行政程序,明代“宰相废了,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行政程序的公开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但是清朝官员都是直接与皇帝联系,其他人全都不知道,一切都变成秘密,不再公开,这与传统的政治规则有很大的不同,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2020·江苏南通模拟)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材料二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三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8分)

(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6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8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4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监察”“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考课”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可看出是郡国并行制;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中“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等几个角度说明即可。第(3)问,从材料三中“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来概括,并结合所学,从秦汉以来的中央集权演变线索、行省制概念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第(4)问,必须综合以上材料谈认识。

答案:(1)内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

(2)制度:郡国并行制。

理由: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中央。

(3)原因: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中央寄部分权力于行省,借行省集权中央;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4)认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变革;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需要妥善处理。

14.(2020·河北邢台高三摸底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秦置左右丞相,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汉武帝在中央设立“中朝”,以侍从、秘书为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后逐渐成为国家的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特别是丞相权力过大,最高统治者遂将相权分散,使之互相牵制,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体制。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皆为丞相。唐朝时的中书省是掌握机要、决定军国大事的最高出令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尚书省的职权,由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设立而被削弱。其长官主要是掌握尚书省,并具体落实中书省颁布的皇帝诏旨和经门下省审阅、皇帝批准的各种奏章。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发展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26分)

解析:第一步,归纳材料中秦朝、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央决策机构的基本史实。第二步,比较、概括尚书省职能的变化以及不同时期君主集权的措施。

答案:材料表明:秦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汉武帝设立“中朝”任用亲信参与国家大事,尚书地位日渐重要,成为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分割相权,形成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体制;隋唐时期创立三省六部制,尚书省转化为执行机构。

以上内容表明:尚书省由中枢机构逐渐演变为执行机构,丧失了决策职能;秦至隋唐时期,统治者通过分割相权或任用亲信取代丞相职权的两种方式以加强皇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