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测试题二十三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性测试题二十三(选修三综合评估测试) 本试卷共4道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1.(2012·延边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爆发,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交通、财政高级官员,人称“梁二总统”的梁士诒就敏锐的觉察到,这场世界大战是中国改变弱国地位、摆脱受世界强国联合宰割的大好机会,并正确认识到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袁世凯先是准备派兵参加欧战,但日本听到风声后由于害怕中国参战将使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增强不利日本在华利益,先是外交上极力阻止,不果后竟然使用武力威胁。在日本的蛮横威胁下,梁士诒不得不想出用“劳工参战”的新方法。

在一战期间,共有来自包括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江苏、浙江和福建等省14万中国人作为劳工被派往欧州去作战争勤务。这些“华工兵团”在战争前线挖战壕,修工事,每天报酬仅仅5法郎,并先后有2万多人被德国的炮火炸死在战场上。

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美国出版的《中国学生月半刊》则写道:“一战赴法华工乃中国派往世界的信使,他们回国后将成为传播欧洲文明最有力和最有效的桥梁。”同时,他们也把中国的太极拳传到了欧洲。也有人这样评价这些华工:“中国的地位不是外交家在辞令中争来的,而是被外国人践踏的华工用血肉之躯争来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析梁士诒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参加一战的理由。(2分)中国最后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参战?(1分)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以该种方

式参战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概括一战“华工兵团”的特点和作用。(8分)

[答案](1)理由:中国可以借此改变弱国地位,摆脱受世界强国联合宰割的局面;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方面的巨大优势;

方式:“劳工参战”。

原因:日本竭力反对中国直接派兵参战;英法在战争中人员伤亡惨重,兵力、劳力短缺。

(2)特点:来源地广,人数多;主要从事战争勤务工作;报酬低,死亡率高;吃苦耐劳,不怕牺牲,表现出色。

作用:成为中欧之间文明传播的使节;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赢得了战胜国的地位并为后来收回一些国家主权提供了条件。

2.(2012·莱芜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国对英国这个头号贸易和海洋国家霸权的挑战,英国和其它列强对这种经济—军事—心理威胁的反应,都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威廉二世和德国其他领导人深受美国制海权的伟大倡导者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海军少将学说的影响。海外殖民地和海外贸易必须发展商船和军舰,从而危及几个世纪以来英国的海上霸权。

“当(在会议桌上)发生争论时,德国总是在开口前把一支左轮手枪摆在桌面上,结果使别的国家望而生畏,联合起来对付它。”

——(英)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

(1)材料一作者是如何强调发动战争的责任主体的?你是否同意,说出理由。(9分)

材料二当威尔逊将十四点计划带到巴黎兜售时,劳合·乔治讽刺的说:“这位充满理想的总统真把自己当作一个传教士,他的任务是拯救欧洲困

苦的异教徒。”克里孟梭说:“威尔逊说起话来像个基督耶稣,做起事来像个劳合·乔治。”

(2)克里孟梭说威尔逊“做起事来,却像个劳合·乔治”,指的是威尔逊的什么行为?英国和法国抵制美国的十四点计划的本质是什么?(6分) [答案](1)作者将发动战争的首要责任推到德国身上,认为德国的海上霸权危及了各国的利益导致的。不同意,一战的爆发是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尖锐,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

(2)美国总统威尔逊打着和平的旗号,实际上和劳合·乔治一样想控制欧洲。

本质:英法联合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务。

3.(2012·襄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后,《神户新闻》记者组织一次民意测验,要人们就“满洲事变”发表自己的看法。一车夫说:“如果通过此次事变占领满洲,不!占领整个支那!日本就会成为富翁。我准备全力协助。”“一位剧场主和一位饭店的女主人也异口同声地说:“由此可以期待生意不景气状况的好转。”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了南京城,消息传回国内,各地举行游行活动,以示祝贺……一位老人说:“这是日清战争(甲午战争)43年来从未有过的喜事。为能达到“夙愿”而欣喜若狂。……就“大日本国防妇人会”来说,1934年有54万人……全面侵华战争后的1937年12月又猛增加到684万人,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该组织的妇女多达925万人。

——孙立祥《日本民众与侵华战争》材料二美国方面所谓“没有必要挑起战争”论完全是一派掩人耳目

之辞。实际上正是那位不愿将此行冠名为“战争”的总统亲口号召美军奔赴朝鲜战场。然而杜鲁门从一开始就相当谨慎,力图淡化这一冲突的本质。对于那些凡是有可能激化美苏对峙局面的因素,他都要加以限制,而其惯用伎俩之一就是玩弄文字游戏。

与越南战争不同的是,当朝鲜战争发生时,美国尚未进入信息社会,而电视新闻也刚刚出现。……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想把从朝鲜战场上拍摄的胶片寄到纽约新闻中心,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且在国内也形成不了什么气候。

那些远赴朝鲜战场的美国士兵常常感到与自己的同胞异常隔膜———没有人对他们所做的牺牲表示感激,也没有人认为这场战争至关重要。近日有人指出,在二战期间,美国人民万众一心、同心同德,战场上的将士被国人奉为美国民主精神与优秀价值观的传承而备受崇敬。然而,朝鲜战争却是一场难挨的局部战争,人们很快就认为这场战争对美国毫无益处。

———大卫·哈伯斯塔姆《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民众对二战的态度并分析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民众对朝鲜战争的态度并分析原因。(6分)

[答案](1)态度:狂热、盲从。

原因:自古以来,日本民族心理潜在的神国观念和天皇崇拜思想;日本近代国家主义、军国主义教育;连战连捷和巨大的殖民地收益;专制体制的历史传统;法西斯政权的鼓吹。

(2)态度:淡漠。

原因:美国政府的低调处理;新闻报道不充分;二战后反战和平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