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土地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土地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土地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土地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土地的概念、土地的特征和功能

土地是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呢,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和人类活动等自然、人文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维持人类生存所需的一切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土地资源,而且许多工业原料和部分能源也都是从土地上获得的。据估计:

人类的食物88%由耕地提供,10%由草地提供,人类消费95%以上的蛋白质取自土地。对拥有13亿人口,农民占4/5的中国来讲,土地资源尤为宝贵,土地问题则更为重要。

第一节土地的概念、土地的特征和功能

(一)土地与国土:国土是政治意义上的土地,指一国国界范围内的土地,包括一国国界范围内的领空、领土和领海。国土的水平幅度,仅指地球陆地表层中的一国管辖范围。国土的垂直幅度,上可大气层的外沿,下至少可达地壳的底沿。国土的物质构成与土地没有区别。

就国土资源而言,它包适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矿物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旅游资源、社会经济条件资源等。土地资源只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国土资源的全部。

(二)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

1.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包括三层意思:土地资源是指土地作为自然因素;土地作为自然因素,通过人类的劳动加以利用,能够产生财富;土地资源是土地成为资产的基础。

自然的土地是自然存在的“土地物质”,只是一种劳动对象,而非劳动产品,因而基本没有价值。

自然的土地物质一经开发利用,便与人类的劳动相结合,就有了劳动和资本的投入,并在土地物质中凝结为“土地资本”,或“土地固定资产”,因而具有价值,它包括一切经过改造的地面建设及改造了土壤肥力,所以它有增值性。

2.土地资产:

资产是具有明确权属关系的资源。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财产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稀有性)、有用性、可占用性和具有价值。

土地资源是土地成为资产的基础,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前者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是人来生产和生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是指土地作为财产,具有经济(价值)和法律(独占权)意义。

土地作为资源的特性:

1.土地资源是自然的产物(客观性)

土地资源是大自然的产物,是自然恩赐于人类的,早在人类诞生前就已存在,而不像其他生产资料那样是劳动的产物。人能创造其他财富,却不能创造土地。

应当指出的是,人虽然不能创造土地,但却能改良土地或破坏土地。

2.生产性

?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的生产力(land productivity)是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最本质的特性之一。地生产力可以分为自然生产力和人工生产力。自然生产力是土地资源本身的性质,有自然形成。人工生产力是施加人工影响行成的,有人类科学技术水平决定,表现为对土地限制因素的克服、改造土地的能力和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等方面。土地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取决于这两方面生产力的作用。

3.面积有限性

?土地总量是有限的,既不能增加也不能用其他物质所代替,人类更不能创造土地。人所能做到的只是改变地形地貌,无法增加土地的总量。

?土地有限,这一特性要求人类必须科学利用土地,努力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以有限的土地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4.位置的固定性

土地是不能移动的,具有位置的固定性。尽管从严格意义上讲,地球表层也存在因各种自然原因而产生的移动变化,但对于整个地球和人类大生产活动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既没有实质意义,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土地位置的固定性的特性。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既给我们人类提供了利用各种土地的可能性和生存发展的基础,也限制了人类利用土地的区域性。

5.土地区位的差异性

土地存在着区位差异。地球上任意两块不同位置的土地,无论是土壤的自然性质,还是经济性质,都存在着差异。我们无法找到两块自然和经济性质完全相同的土地。

由于土地的这种差异性和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导致了土地价值和价格的差异、土地适用性和利用成本的差异,土地的这种地域分异性要求我们在利用土地、进行生产布局时,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土地的区域优势。并时时警示人类珍惜并科学合理地利用每一块土地。

6.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土地与其他生产资料存在着一个显著差异,即只要按照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不断改良和增加地力,土地就可以持续利用并不断提高产出率,而其他生产资料在使用过程中都会由新变旧,都会受到磨损,直到报废。

当然,土地的持续利用是有一定条件的。如果人类不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也会造成土地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土壤肥力和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7.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

土地存在着差异性,且位置固定,数量有限,人们利用土地时又都要选择位置较优或土质较好的土地,因而会导致这类位置优或土质好的土地需求大于供给的现象,这种供不应求的现象即是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

土地供给的稀缺,又会造成需求这类土地的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竞争,并在土地所有、占有、使用上进行垄断,客观上又迫使人们节约土地、集约用地。

8.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任何一块土地都可能有多种用途,可生产多种产品,但改变一块土地的原有用途,在一定条件下,则是相当困难的。

这一特性要求人们在规划利用土地时,必须科学慎重地决策,选择最恰当的利用方向去利用土地。

土地作为资产的特性

1.土地资产的可垄断性

土地资产的可垄断性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联系紧密。土地资产的可能供给量是一个有限的量,不同用途的地产,只能在土地资源的总供给量之内分配和相互转移。这使土地资产具有稀缺性。而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土地需求日趋旺盛,土地供需矛盾日显突出。土地所有者可借此垄断其地产,要求他人支付较高的地租或地价,谋求垄断收益。

2.土地价格构成的二元性

即由作为自然的土地物质和作为人工物的土地资本所组成的。未经人类开发利用的土地是纯自然的土地,称为土地物质;已经投入过人类劳动的土地是在纯自然的土地中加入了新的组成部分,即土地资本。

3.土地资产的增值性

土地具有承载性功能、养育性功能、仓储性功能、提供景观的功能、储蓄和增值的功能等基本功能。

1.承载性功能

土地,是承载人类生产、生活乃至生存的重要元素。而在农耕时代,生活在土地上的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比至生命,土地就是命根子。

承载性功能还包括矿物和原料的承载功能、历史遗产保存功能、生物迁徙和栖息场所功能、参与全球能量平衡的功能。

2.养育性功能

土地具有肥力,具备适宜生命存在的氧气、温度、湿度和各种营养物质,从而使各种生物得以生存、繁殖、世代相传,使地球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3.仓储性功能

土地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金、银、铜、铁等金属;石油、煤、水力、天然气等能源资源;沙、石、土等建材资源。为人类从事生产、发展经济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4.提供景观的功能

土地自然形成的各种景观:秀丽的群山、浩瀚的大海,奔腾的江河,飞泻的瀑布、辽阔的田野,悬崖绝壁,奇峰怪石,清泉溶洞,千姿百态,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风景资源。

5.储蓄和增值的功能

土地作为资产,随着对土地需求的不断扩大,其价格呈上升趋势,因此,投资于土地,能获得储蓄和增值的功效。

思考题

1. 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关系?

第二节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

(一)土地类型多样

(二)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

(三)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四)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资源地区匹配失衡)

(五)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在长期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上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耕地开垦过度,减少过速

2.建设用地利用粗放,土地浪费严重

3.土地生态环境恶化,土地退化严重

目前要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1.实现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的供求平衡,使区域内的耕地总量不见少。

2.建立土地数量、质量的调查、监测、预警制度

3.实行土地资源资产化管理

●思考题

●1. 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关系?

●2. 我国自然地理条件对我国土地利用的影响?

●3. 我国土地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第二章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

第一节土地管理及其发展

1. 什么是管理?

管理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有效的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综合性活动。

管理是管理者的一种主动、积极的、有计划的活动,其运作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主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社会制度、人口状况、经济体制与政策、文化水平、科学技术水平、法制状况等。

管理是人类社会基本活动之一,有了管理,人群才能进行非常有效的活动,特别

是大规模、复杂的活动。

土地管理是指国家为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保障土地的合理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理、保护,对土地资产的流转、收回等各项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

土地管理是一项古老的政府职能,它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

古代:职能较为简单,限于土地财产制度方面的管理。

近代:土地财产制度→土地利用管理→环境保护→生态保护。

土地管理的职能:

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法律、法规执行的监督检查等。土地管理的本质: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1)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国家

由国土资源部→省、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执行管理职能

(2)土地管理活动分为行政管理活动和非行政管理活动

行政管理活动——以法律规定为界限,在法律范围内有效非行政管理活动——根据实际所进行的一般性管理和服务活动

(3)土地管理是调节人们占有、使用和利用土地的过程和行为,或因利用土地而发生的人与地、人与人的关系。

(4)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是国家土地管理的行政职能部门,应以国家的土地管理目标为自己的工作目标。

(5)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措施来达到管理目的,并追求最佳管理效益。

(6)土地管理的主要职能是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决策?a?a土管的中心环节和核心内容;

计划?a?a落实决策结果而确定的具体步骤、程序和方法;

组织?a?a改善内、外部关系,形成工作中的合力,纠正工作中的偏差。

二、土地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1. 土地管理的产生: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

(1)国外土地管理的产生

?a?a公元前古埃及王国时期:以收税为目的的地籍整理进行了土地评价,每年进行两次;

?a?a公元前6世纪:古罗马开始了地籍整理,专门登记地块的面积,耕作方式、土地质量和收入等。

公元前4世纪至3世纪(约前367~前283):托勒密王朝进行了举世闻名的土地登记; 在希腊和罗马时期:举办了以增加财政收入为目的的土地调查,并按土地和收入的多少把本国公民划分为不同等级。

中世纪时期:地籍管理体系趋于科学、系统、更具有土地评价特色,并从以土形、

土味定质,发展到以土地的地形、坡向、土壤的紧实度、质地、透水性、颜色等指标划分等级。

1086年:英格兰编制了土地调查手册,对各种各类土地进行了详细登记。

(2)资本主义社会时期土地管理

——16世纪30年代:英国圈地运动。

——19世纪:法国无代价废除封建权利,将土地交给农民。

——19世纪;美国《宅地法》(1862年)

其基本特点:由封建主义的土地所有关系发展到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关系。

即:由土地的大地主所有转为以农民土地所有为主的地权制度。

这一阶段西方国家的土地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一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地主经济逐渐蜕变的道路逐渐将封建主义的土地关系过渡到资本主义的地权关系;另一条改革以美国为代表:消灭地主大地产的道路。

这一阶段土地行政管理的研究:

土地经济基本理论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理论

其代表性人物及理论有:

[英]亚当2斯密:指出地租是劳动的产物

[英]大卫2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创立了差额地租理论,指出了利润与地租的对立

[英]约翰2穆勒(19世纪中叶)政治经济学家提出改革方案:维护在土地上进行投资的资本家利益,保护地主的所得利益(可多征税)。

享利2乔治(美;1879)发表:

土地国有化理论:主张地租充公,实施地租税后,社会上一切租税均要废除。

国外土地管理,由单一土地调查与登记到重视对地权、地用、地税、地价、地籍进行综合管理的阶段。

在理论研究上:由简单的地籍管理体系,发展到对土地经济,土地制度,以及土地利用等理论,形成以地权、地籍、地用、地税、地价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土地管理体系。

(3)国内土地管理形成与发展

①公元前的土地管理

原始社会土地利用与管理:

土地是公有的,以原始部落的范围为界,不同的部落有不同的土地,但在占有和使用上都是以社会集团的首领以集团整体利益出发,对土地利用进行划分,这是原始的土地管理。

奴隶社会的地政管理

土地私有据《禹贡篇》记载,夏禹治水后,曾按土色、质地和水分等将九州(冀、衮、青、徐、杨、荆、豫、梁、雍)

土地划分为九等,依其肥力制定负赋等级(公元前2100年)。

据《春秋》、《左传》记载:春秋中叶(公元前770—476 年)鲁、楚、郑三国曾先后进行田赋和土地清查,开始由国家按照田亩实数收税,并承认土地私人占有(这一时期开始有“井田制”)。——原始的土地登记。

②封建社会的土地管理

商铁变法,废井田开阡陌。

秦统一中国后,“使黔首自实田”(自报土地数额),承

认土地私有。

封建社会以土地私人占有为主,土地国有、地主私人占

有和自耕农占有三种形式并存的土地所有制和土地可自由买卖的土地制度体系。土地调查、土地登记成为封建社会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封建社会土地管理的另一个特点:为了增加国家的财政税收和巩固封建统治。在此期间,三国时期的“屯田制”、北魏的“均田制”、宋代的“方田法”(清丈、地籍整理,土地调查)。

③近代(民国)土地管理

a. 采用先进技术,改进地籍管理

地籍测量,土地登记(包括土地总登记和土地权属登记),采用国际流行的契据登记制度。

? 1922年《不动产登记条例》

? 1930年《土地法》、《土地登记规则》

b. 建立土地管理机构,《土地登记规则》

c. 制定一系列土地法规

④建国后的土地管理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1950年《中华全国土地改革法》

第一阶段(1949—1978年)

a. 初步建立新中国的土地制度

1949-1952年,没收地主土地,按人口分给农民“大森林、大水利工程、大荒地、大荒山、大盐田和矿山及湖、沼、沙、港等,均归国家所有”

1952—1956年,农业合作化,将农民土地私有制变为劳动群众的集体所有制。

城市土地的公有制到1982年《宪法》才得以正式确定。

b.初步建立新的地权制度相适应的地籍管理体系

c.建立了新的土地税、租体系

d.开始重视城市土地规划和利用的管理

1953年《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方法》:对征用土

地的范围、审批手续、补偿标准,特别是节约

用地、都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

e.建立了土地由多部门管理的机构体系

如农村土地由计划、农业、林业等部门管理。

第二阶段: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的土地管理

a. 土地使用权管理改革

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给农户,使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

城市:国有土地无偿使用制改为有偿使用,对国有土地或征用的土地采用拍卖、批租、入股等方式有偿、有期限地转移给土地使用者;并对城市国有土地进行收取土地使用税和土地使用费。

b. 建立全国统一的土地管理机构

1986年,国家土地局成立

1998年,与矿产资源部合并为国地资源部

c. 制定、实施新的土地法规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1998年修订《土地管理法》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代表们所提关于《土地管理法》的议案,核心是严格规范征地程序,改革征地补偿标准,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d. 建立了较为合理的土地税费制度

e. 地籍管理由以地权登记为主转向多目标的地籍管理体系

f. 地价管理体系已经建立

政府部门确定科学的土地估价原则作为制定理论地价或基准地价的依据;

国家部门垄断土地的出租、转让和供给。

第三阶段(1998-今)

1998年国家组建国土资源部,初步实现了从陆地到海洋,从土地到矿产的统一管理。地方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领导干部实行双重管理体制。地方主管,上一级国土部门协助管理。

2004年以后,实行省级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强化土地执法检察职能。

三、土地管理的特点和作用

1. 土地管理的特点

(1)统一性

实行全国土地统一管理是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的;

实行全国土地、城乡地政统一管理是我国建国50多年来的土地管理实践的必然选择;

实行全国土地统一管理,是我国法律规定的,体现了国家意志。

(2)全面性

土地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四个环节的全部过程:既有生产过程中的土地管理,也有流通过程的土地管理;既包括静态的规划等内容,也包括动态的监测。

(3)科学性

土地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用先进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以及科学技术手段实施土地利用管理,从而不断提高土地管理绩效,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土地管理归根到底是为了组织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要充分认识各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并在土地管理工作中主动加以运用。

遵循经济规律,科学利用土地。

运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实施土地管理活动。

(4)法制性

——土地管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国家通过立法规定了土地管理的内涵和外延。“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三大基本国策之一。

——土地管理机构设置、职权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土地管理部门对土地事物的管理必须以法律为依据。

——土地管理人员(行政人)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具有法律的规定性。

(5)服务性

土地管理服务于社会生产,追求土地利用的最佳综合效益,最终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2. 土地管理的作用

(1)土地管理是协调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

(2)土地管理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3)土地管理是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

1. 目标

宏观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

中观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既要与国家目标相衔接,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微观目标: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可分解为部门目标。

2. 任务

加强耕地保护,实现耕地动态平衡;

加强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和科学规划;

加强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

加强土地市场管理;

健全法制,依法行政。

第二节我国土地管理体制

土地管理体制是指国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划分。

一、土地管理机构设置模式

1. 管理机构设置的目的

(1)落实土地政策

我国的土地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根据这一基本国策,土地管理机构的职责主要是对土地利用进行严格管理,包括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把紧供地关口,严格用地审批,强化用地监督,保护耕地资源。因此,土地管理机构设置必须有利于征地、供地、批地、用地的严格控制和监督,有利于耕地保护。

(2)执行土地法

土地法是调整土地在开发、流转、利用、治理、保护、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土地管理机构不仅要执行在全国范围内有效的宪法、基本法、法律和行政法规,还要执行在地方范围内有效的地方性法规。因此,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不仅要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有效的法律渗T/行,也要有利于只在特定范围内有效的地方性法规的执行。

(3)维护土地合法权益

维护土地合法权益是土地管理机构的重要职责。维护合法的土地权益包括维护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者和土地他项权利拥有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土地管理机构设置不仅要有利于维护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还必须有利于维护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他项权利拥有者的合法权益。

(4)保护土地资源

保护土地资源与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一般而言,土地退

化有两种类型:一是原生性土地退化,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的运动变化而对土地造成的破坏或不利影响,如火山、地震、洪水等引发的土地退化;二是次生性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土地引起的土地退化。次生性土地退化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投入性土地退化或称污染性土地退化,即由于人类不适当地向土地中撕卜、污染物质或其他物质、能量引起的土地退化;二是取出性土地退化或称开发性土地退化,即人类不适当地从土地中取出或开发出某种物质、能源引起的土地退。因此,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不仅要有利于防治原生性土地退化,也要有利于防治次生性土地退化。

(5)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不破坏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使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得到协调发展。因此,要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土地管理机构设置不仅要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必须有利于维护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土地管理机构设置模式

2.土地管理机构设置模式

(1)专门性和非专门性土地管理机构

(2)垂直性与平行性土地管理机构

按照土地管理机构由谁设置,人、财、物由谁管理等方面的不同,土地管理机构可以分为垂直性与平行性土地管理机构。

A.垂直性土地管理机构。

垂直性土地管理机构是指下一级土地管理机构由上一级土地管理机构设置,下一级土地管理机构的人、财、物由上一级土地管理机构委派与管理,下一级土地管理机构的职责权限由上一级土地管理机构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制定,下一级土地管理机构听命于上一级土地管理机构。这种机构设置模式有利于宏观土地政策的层层落实,减少来自横向层面的干扰和影响。

B.平行性土地管理机构。

平行性土地管理机构是指土地管理机构由人民政府设置,土地管理机构的人、财、物由设置它的人民政府管理,土地管理机构的职责权限由设置它的人民政府在法定权限内确定。下一级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机构与上一级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机构在人、财、物上无直接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土地管理机构完全是设置它的人民政府的一个职能部分,听命于设置它的人民政府。这种机构设置模式有利于地方人民政府微观性土地政策的落实。二、我国现行土地管理机构设置

1. 国土资源部内与土地管理有关的各司局

根据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机构由人民政府设置,共分为四级: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地(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县(区)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至于乡(镇)人民政府,一方面,须履行土地管理职责,另一方面,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必须设置专门的地管理机构,是否设置专门的土地管理机构由乡(镇)人民政府决定。

2003年12月,中央决定,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实行省以下土地垂直管理体制。这项改革旨在进一步加强国家对国土资源的宏观调控,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省级人民政府对国土资源管理的责任。

1998年3月,国务院进行机构改革,由地质矿产部、国家土地管理局、国家海洋局和国家测绘局共同组建国土资源部,保留国家海洋局和国家测绘局作为国土资源部的部管国家局,按照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新组建的国土资源部的主要职能是: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

2. 省级国土资源厅有关土地管理部门

职能处室:

政策法规处、规划处、财务处、耕地保护处、用地审批管理处、地籍管理处、土地利用管理处、执法监察处等

三、土地管理机构的职能

1. 国土资源部在土地管理与监督方面的职责

(1)拟订有关法律法规,颁布土地资源管理的规章;拟订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政策;制定土地资源管理的技术标准、规程、规范和方法。

(2)组织编制和实施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参与报国务院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核,指导、审核地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监督检查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行政执法和土地资源规划执行情况;依法保

护土地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承办并组织调处重大权属纠纷,查处重大违法案件。

(4)拟订实施耕地特殊保护和鼓励耕地开发政策,实施农用地用途管制,组织基本农田保护,指导未利用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开发耕地的监督工作,确保耕地面积只能增加,不能减少。

(5)制定地籍管理办法,组织土地资源调查、地籍调查、土地统计和动态监测;指导土地确权、城乡地籍、土地分等定级和登记等工作。

(6)拟定并按规定组织实施土地使用权出让、租赁、作价出资、转让、交易和政府收购管理办法,制定国有土地划拨使用和乡(镇)村用地管理办法,指导农村集体非农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管理。

(7)指导基准地价、标定地价评测,审定评估机构从事土地评估的资格,确认土地使用权价格。

(8)组织开展土地资源的对外合作与交流。

2. 县级以上国土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责

(1)宣传、贯彻、执行国家土地法律、法规和政策及地方性土地法规。

(2)负责实施本辖区内土地调查、登记和统计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土地调查成果评定土地等级。

(3)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辖区内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利用计划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计划,参与编制本辖区城乡建设规划。

(4)负责组织实施本辖区土地用途管制,实施土地特别是耕地保护措施。

(5)负责本辖区土地权属管理工作,核法土地权属证书,会同有关部门调查处理土地权属纠纷。

(6)负责建设用地的审核、报批。负责本辖区土地使用权出让的组织、协调、审核和出让方案的落实,并对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出租和抵押等土地市场进行管理、监督。

(7)检查、监督土地使用者的土地利用情况,查处土地违法案件。

(8)负责本辖区土地方面的宣传、教育、科技等管理工作。

(9)承办上级机关和当地政府交办的有关事项。

第三节土地管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体系

1.定义:土地管理学是研究国家(行政组织)对土地事务进行有效组织与管理规律的科学,或是研究国家(行政组织)如何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及技术手段来高效率地对各项城乡土地业务进行组织与管理,以实现国家对土地利用的当前利益和长期目标。

2. 土地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体系

土地管理学由三大部分作为支撑

(1)自然科学支撑;如土地资源学(相关链接:自然地理学、土壤学、生态学等)。(2)人文科学:政策法规、土地法学、土地经济学。

(3)科学技术:?°3S?±技术、网络技术、测绘科学。

3S技术是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systems,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GPS)的统称,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

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

●土地管理学是研究调整土地关系和监督土地利用,使之达到预定目标的管理活动的规律性。

●土地管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古老:几乎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

●年轻:土地的永恒性及持续利用性,赋予它永远年轻的生命,社会经济越发展、土地管理学的生命力就越旺盛。

●现实状况:人口不断增加——生态空间不断扩大——耕地需求有增无减。●—使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效益,创造更多的财富,满足世界人口增长对土地的需求。

●—使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快速完成日新月异的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土地面积、土地位置、土地质量调查、建立起最新、最完整、最科学的土地信息库。

●—使专家和决策者适时,快速提取各类土地信息,科学进行土地分等定级估价,正确作出有关政策、法律的决策及宏观规划决策。建立健全新形势下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

●5.土地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1)以地权管理为中心逐渐向地用管理方向发展社会制度更替和土地管理体系建立初期,以权属管理为主。

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相对稳定,地权及其流转得到了制度或法律保障,土地市场日益成熟,土地的占有、使用和土地利用的社会目标或利益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就成为土地管理十分重视的问题。

(2)地籍管理的基础地位日趋加强,并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由原来巩固地权、收取租税为主发展到更多地服务地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管理。二是地籍管理正在向信息管理方向发展,尤其是“3S”技术大大促进了地籍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3)土地整理或土地重划已成为主要国家土地管理事业的

新内容

由于人口的增加,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土地利用方式或结构加剧了人地之间、城市用地于农地之间的矛盾,土地利用宏观效益不佳。

其主要内容:

将原有不经济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重新规划,如整合分散农地地块,提高规模效益;重新安排城市用地与农地的布局,划定农田保护区等。

(4)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土地管理指出了新的方向

主要是通过土地产权安排、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地税、地价、土地立法等措施来保护土地资源的景观价值和土地质量,这是当前土地管理研究和实践的热点。

如西方主要国家(包括日本)相继颁布了:

农地保护法,对农田进行划区保护,进行用途管制等。第四节土地管理的方法

第四节土地管理的方法

1.涵义

土地管理的行政方法指管理者运用行政权利,通过强制性的行政命令,直接

指挥管理对象,按照行政系统自上而下实现管理的方法。

2.特点

●依靠权利,具有权威性、强制性、直接性、单一性和无偿性特点。具体表现:●行政方法能使管理系统达到高度的集中统一,充分依

●靠行政机关和领导者的权威,通过行政层次和行政手

●段,对下属管理机构和土地利用等方面进行组织、指

●挥、协调、控制;

●科学的行政方法要以科学决策为依据,作出的指令,既有利于整体目标的实现,又要协调好各部分的关系。

●3.局限性

●管理效果受领导水平的限制;

●信息传递迟缓,有时严重失真;

●行政层次多,手续复杂,影响工作效率。

二、经济方法

1. 地租地价杠杆

●实行土地有偿使用,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

●利用地租、地价调整土地供需矛盾;

●指导土地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鼓励对土地的投入,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2. 财政杠杆

通过财政拨款来体现国家对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如国家对土地整理、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城市建设等的投资。

●3. 金融杠杆

●金融机构通过银行信贷向用地单位提供贷款,刺激用地单位对土地的投资。用地单位也可以通过金融市场,发行土地股票、债卷,筹集土地资金。

●4. 税收杠杆

●国家通过不同的税种(耕地占用税等)、税率,指导土地开发利用。例如,为了稳定耕地面积,国家通过征收耕地占用税这一经济杠杆来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或用作开发土地、改造低产田等,作为对耕地被占用的补偿。

三、法律方法

1. 涵义

●法律方法是管理者通过贯彻、执行有关土地的法规,调整人们在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整治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土地关系,规定人们行动必须遵守的准则来进行管理的方法。

●2. 特点

●主要运用立法和司法手段,来巩固和调整各方面的土地关系;

●比行政方法具有更大的强制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四、技术方法

●运用科技手段(如3S技术、系统工程、土地规划等),来执行管理职能的方法。

●思考题

●1. 土地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

●2. 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3. 经济方法在土地管理中的作用及主要内容。

●4. 土地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土地管理学

第三章地籍管理概论

?第一节地籍及相关概念

?1.地籍的由来

?在我国《辞海》中,地籍称谓:“中国历代政府登记土地作为征收税赋根据的册籍”。

?籍:簿册、清册、登记之说,也有税的含义:即税由籍而来,籍为税而设之,

?地籍——土地登记册

?两层含义:税收、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及稳定社会秩序。

?2.现代地籍的概念

?在西方:

?在农业社会中,地籍是一种以土地为对象的征税簿册,记载有关土地的权属、数量和利用类别等内容,是国家工业化之前最主要的收入源泉之一。

?地籍的概念:是土地的户口,是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地籍是人们认识和运用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的产物,是组织社会生产的客观需要。二、现代地籍的内容

?1.地籍的主要内容

?地籍的定义反映了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五大基本问题,即:位置、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

?这五个问题可以用数据、表册和图形等形式表示。

?2.地籍的表现形式

?(1)地籍图形集

?用图形直观地描述土地和附着物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有:地籍图、各种专题地籍图、宗地图、土地质量评价图等。

?( 2)地籍数据集

?用表册的形式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确切的位置、法律状态、价值的大小等基本状况进行文字描述。

?(3)地籍簿册

?用表册的形式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确切的位置、法律状态、价值的大小等基本状态进行文字描述,如地籍调查表,各种相关文件等。

?3、地籍的特点

?三、相关概念

?1. 宗地与地块

?在地籍工作中,我国现阶段对一块地通常有两种表达:土地权利上的表达和土地利用类别上的表达。

?在城镇以土地的使用权表达的地块和在农村以土地的所有权表达的地块叫“宗

地”(土地权属单位);

?以土地利用类别表达的地段叫“地块”;

?在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工作中叫图斑。

?地块的定义:地块是具有固定的位置和具有明确的边界的可辨认出同类属性的最小土地单位。通常是指有边界的,空间上相连成片的一块地。

?宗地定义为:宗地是具有固定的位置和具有明确的边界的可同时辨认出确定的权利、利用类别、质量和时态等土地基本要素的最小地块。宗地是地籍信息的最小载体。管住了宗地(或地块)实质上就管住了土地及土地上发生的开发利用活动和建设活动。

?宗地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地块。

?在宗地内划分的地块,俗称图斑。

?基本农田: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基本农田,又称之为“吃饭田”、"保命田"。

?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2、边界系统

?边界在地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这是由土地的自然特性和人类对土地占有或使用的结果。根据前面的论述及实际情况,共有五种边界类型,即行政边界、地籍区(街道)和地籍子区(街坊)边界、权属边界、宗地边界和地块边界。

?3. 界址点、界标及界址点坐标的概念界址点和界标界址点:就是边界或界线的拐点。在拐点上设置标志(即界标)是地籍工作中土地权属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界标:不仅能确定土地权属界址或地块边界在实地的地理位置,为今后可能产生的土地权属纠纷提供直接依据和睦邻关系,同时也是测定界址点坐标值的位置依据。界址点坐标

?界址点坐标:就是在某一特定坐标系中利用测量技术获取的一组数据,即界址点地理位置的数学表达。

?界址点坐标是确定宗地地理位置的依据,是量算宗地面积的基础数据;

?界址点测量是地籍测量的核心,界址点测量精度是反映地籍调查成果质量的重要标准,准确地测定宗地界址点是管理土地产权的基本保证。

?第二节地籍的分类

?从西方国家的地籍发展史来看分为:

?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

?1. 税收地籍

?仅仅具有为税收服务的功能,是资本主义国家早期建立的为课税服务的登记册。

?其主要内容:纳税人——业主的姓名,地址和纳税单位的土地面积以及为确定税率可需的土地等级。

?2 . 产权地籍

?亦称法律地籍,是资本主义国家为维护土地私有权,鼓励土地交易,防止土地投机和保护土地买卖双方的权益而建立的土地产权登记的薄册。

?主要任务:保护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和防止土地投机。

?主要内容:土地的界线和界址点的精确位置,以及产权登记的准确面积等。

?3.多用途地籍

?前二者的发展,不仅为课税或产权服务,更主要的是为各项土地利用和土地保护、为全面、科学地管理土地提供信息和基本的资料服务。

?二、按地籍行政管理的层次划分

?1. 国家地籍

?指以集体土地所有权单位的土地和国有土地的一级土地使用权的单位的土地为对象的地籍。

?(一级土地——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和直接从政府取得的国有土地)

?2. 基层地籍

?以集体土地使用者的土地和国有土地的二级使用者的土地为对象的地籍。

?(二级土地:从一级土地出让,或从集体土地取得的承包的土地等)

?基层地籍主要服务于对土地利用或使用的指导和监督;国家地籍则主要服务于土地权的国家统一管理,两者互为补充。三.按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划分

?城镇地籍的对象是:城市和建制镇的城区的土地以及独立于城镇以外的工矿企业、铁路、交通用地。

?农村地籍的对象是:城镇郊区及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国营农场使用的国有土地和农村居民所用地等。第三节地籍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1.概念:国家为取得有关地籍资料和为全面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和经济状况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地籍档案工作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措施。

?2.地籍类型

?初始地籍工作:对行政区域内全部土地所进行的全面调查,分等定级、登记、统计、建立地籍档案系统。

?经常地籍工作:在初始地籍工作的基础上,对土地数量、质量权属和利用的变化和变更进行的调查,登记。

?3. 目的

?现代地籍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摸清土地资源家底,实现数字化管理。

?我国土地将全部实行登记制度,严格建设用地的审批,重点保护基本农田。

?二、地籍管理的主要内容

?1. 地籍管理内容的演变

?地籍管理的内容,一方面取决于社会生产水平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它的对象——土地的基本特性。建国初期,地籍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结合土改分地,进行土地清丈、划界、定桩和土地登记、发证等。

?以后,地籍管理则逐步从地权登记——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提供有关土地的自然、经济基础和权属状况的基础资料,以开展土地普查、土地评价和建立农业税面积台帐为主要内容。

?2.现阶段地籍管理的主要内容

?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地籍档案管理、土地利用

动态监测

?三、地籍管理的手段

?1. 行政法律手段

?在《土地管理法》中确立了土地登记、发证和建立土地调查统计制度的条款,而且还先后制定了土地登记规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规程、城镇村地籍调查规程以及土地统计报表制度等。除此之外,地籍管理还要依靠一定的行政、法律程序,形成必要的法律文件,作为地籍管理的法律依据。

?2. 地籍测绘手段

?地籍测绘是地籍管理最基本的技术手段,从地籍的产生开始,就有土地勘界的丈量和面积的量算。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籍测绘工作:

?最简易的丈量——经纬仪导线测量、小平板测绘——电子速测仪,完成地籍测量的全过程。

?(地籍控制测量、界址点测量、土地面积量算等)

?地籍的测绘手段还包括航测、遥感等技术的广泛应用。

?3. 地籍图簿册手段

?图主要是指地籍图,此外还有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界线图、土地证的附图及土地统计平面图等。

?簿册指地籍簿或土地清册等。因此,图簿册历来也是地籍管理的基本手段或工具。即使科学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时,可以大大提高图簿册的质量,减少它的编制程序和工作量,也不能完全替代图簿册这一手段的重要作用。

?4. 电子计算机手段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地籍管理手段的自动化水平。建立以计算机为手段的地籍数据库或地籍信息系统,以实现数据的采集、处理、地籍图的编绘和更新及数据库应用等方面的自动化。它是实现地籍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四、地籍管理的任务

?1. 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依法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地籍管理的核心是权属的管理,通过土地登记依法确认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从根本上扭转土地权属关系混乱、纠纷不断的局面。

?2. 地籍管理为国民经济有关部门提供准确的土地数据和图件资料

?完整的地籍图册和统计表、簿册,是国家编制国民经济计划和制定各项规划的基本依据,是组织工农业生产和进行各项建设的基础。

?3. 地籍管理是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前提条件

?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改变过去不合理的土地无偿、无限期、无流动为有偿、有限期和有流动的使用。随着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转让制度的实行,如何防止土地投机、抑制地价大幅度的波动、调控土地价格,有效地为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服务,就需要完善土地登记和土地定级估价工作,进一步健全地籍管理制度。

?第四节地籍管理与土地管理的关系

?1.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的基础,是衡量耕地占补平衡的依据

?多年来,地籍管理积累了大量的工作成果,形成了大量的土地权属、数量、质量、分布和利用状况等详细资料,为土地管理其他业务开展及国民经济有关决策提供了准确的数据和图件,已成为衡量各省(区)、市建设用地占补平衡的重要依据:是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建设用地审批的基础和依据;是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基础和重要依据;是监测城市用地规模和土地利用变化,特别是耕地变化的重要手段。2. 地籍管理是加强土地市场管理的关键

?培育和完善土地市场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关键是要产权明晰。土地登记是明晰产权的唯一手段,是土地市场管理的核心。只有通过土地登记,才能保障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利,增强权利人自我保护能力;才能及时掌握土地市场变化情况对市场形势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达到高效管理的目的;才能及时查处不正当交易行为,保证土地市场的公平、公开、公正。

?3. 地籍管理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

?地籍管理有力地促进了国企和住房制度改革。在国企改革中,通过土地登记和调查评价,可依法确认企业用地的权属及土地权利,做到“明晰产权,面积准确,显化地价,合理处置”,为盘活企业土地资产提供产权保障;

?在住房制度改革中,通过依法进行土地登记,可有效保证产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住房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同时,通过土地权属争议的调处,确定土地财产权的归属,可有效解决因土地引起的各类纠纷,消除可能由此引起的不良后果,维护社会的稳定。

?4. 地籍管理是实现土地管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工作上水平,实现科学管理的关键。作为土地管理的基础,地籍管理的现代化是土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展土地调查、评价及动态遥感监测,虽然投入大,但效果明显,会有效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节现代地籍管理趋势

?二、国内地籍管理发展趋势

?1. 地籍信息化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讯、GIS、数据库技术、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地籍信息化在地籍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我国决大部分地区完成了地籍调查工作,并建立了地籍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建成了地籍信息系统,在日常地籍管理工作中实现了业务办公自动化,方便了日常的土地登记、审批及土地统计汇总工作。

?

?2. 国家地籍信息资源的建设

?基于宗地信息的国家地籍信息数据库是当前地籍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建设内容:

?第一,应明确国家地籍数据库的内涵及外延,明确国家地籍数据库建设的内容和指标;

?第二,明确国家地籍信息数据库的提取方式及办法,建立并出台一系列地籍信息资源安全及保障的政策、法规及制度,为国家地籍信息资源的建设开发与利用奠定法律性基础;

?第三,明确国家地籍信息与地方信息的分工与关系,建设中国地籍信息的统一平台。

?3. 建设地籍信息应用服务体系

?地籍信息资源不断能够为国土管理提供决策支持与服务,为国家土地资产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同时,还应为资产管理、农业管理、银行信贷管理、市政管理、交通管理、城市规划、灾害管理等相关行业和部门提供信息支持。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土地调查统计数据翔实、准确的问题

?一是国家实行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中央和地方分成的机制后。一些地方认为,如实上报建设用地面积会导致上缴国家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过多,从而在变更调查数据中,少报新增建设用地面积。

?二是国家制定了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高速优惠政策,并给予补偿,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少数地方多报退耕数量。

?三是有的地方担心无法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目标,影响政绩,从而少报建设占用耕地数,多报开发、复垦耕地面积。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土地调查数据的准确性。

?2.土地统一登记问题

?土地统一登记是土地统一管理的基础与核心。目前,虽然我国土地统一管理体制基本上得到了巩固,但作为土地统一管理重要内容的土地统一登记尚未完全落实。林权证、草原证、房屋所有权证代替土地证的现象在一定地区不同程度存在,削弱了土地登记的法律地位,土地登记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土地登记的分散化将导致土地统一管理体制无法得到充分落实,长此下去,将会动摇土地统一管理的基础。

?3.土地权利体系的建立问题

?我国现行土地权利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不统一。有关土地权利的规定散于不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中,土地权利的称谓、取得和终止等不统一、不一致,土地权利不具规范性。

?二是我国土地权利种类单一,内容不丰富。基本是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两类,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土资源管理的要求。如地上、地下权利的设定问题,由于我国没有这方面的规定,造成在权利认定上的随意性和权能的弱化。

?三是权能不明确。如对所有权和使用权而言,其权能范围如何认定,尚未有统一的认识。即使对使用权而言,我国目前土地使用权类型有发展,增加了作价入股,授权经营等内容,但其权能界定尚未有充足的根据,给管理和权利人的利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然而我国已通过?物权法?,对土地财产关系的调整逐步得到法律上保障。

?思考题

?1.地籍与地籍管理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什么是产权地籍?什么是多用途地籍?

?3.地籍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为什么说地籍管理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

土地管理学总论

第一节人本管理原理 1.人本管理的概念 土地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实现预定目标,对土地利用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地的关系施加影响的过程。整个管理过程包括管理者、被管理者和管理环境三个要素。 人本原理,就是一切管理,包括土地管理,应该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以做好人的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 2.行为原理 管理学所指的行为,是指人们由意识所支配的、具有内在动机的、有意义的行动。行为是人们思想、感情、动机、思维能力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一般情况下,人的行为是受人的动机支配的,人的动机又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这就是人的行为规律。 根据人的行为规律来进行管理,这就是管理的行为原理。 需要是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它包括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和各种高层次的人生需要。马斯洛5种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通常,需要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三种。 世界观是调节人们需要的重要因素,通过世界观的调节,就构成人们的思想,思想则支配人们的行为。 动机是指人自觉追求一定目的的自觉愿望或意图,是人的行为的内在原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推动和维持人的定向活动的主观心理倾向和心理要求。 行为的动机常常是多个,从而形成动机结构,其中,决定人的行为最强有力的动机称为优势动机。优势动机不是固定不变的。 3.动力原理

管理需要动力,有了动力才能推动管理,这就是所谓的管理动力原理。 动力通常分为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竞争动力三种。 物质动力: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物质动力是根本的动力。 精神动力:精神动力是产生于追求精神上、心理上、事业上得到满足的内在动力。精神动力是比物质动力更高层次的动力。 竞争动力:竞争动力产生于竞争各方表现出来的差距,当竞争一方发现差距后,就会产生一种驱动力,促使人们奋发图强,急起直追,改变落后状态。竞争动力产生于公平的竞争环境。 期望理论:一种行为的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的期望强度以及这种期望对行为者的吸引力。公式:激励力=预期价值×期望概率。要注重差别化奖励的激励效果。 第二节系统管理原理 1.系统管理的概念 任何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 系统是由许多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部分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如何使整个系统达到最优化,称系统分析。系统分析应用的科学技术是系统工程,系统分析的指导思想是系统理论。 在现代管理中,管理的对象总是处在各个不同层次的系统中,它们既在自己的系统之内,又与其他系统发生联系,同时还处在一个更大的系统范围之内。为了实现最优化管理,必须进行系统分析,这就是管理的系统原理。 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个3 分,共15 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 4.土地退化: 5.可持续土地利用: 二、填空(每个1 分,共20 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 、、、、和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三、选择(每个1 分,共10 分) 1.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与土地类型 B.区域土地资源 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D.土地资源保护与政治 2.对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评价 B 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评价C. 土地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 D.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评价 3.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是根据()划分的 A.光照强度 B.光照质量 C.光照程度 D.光照长度 4.我国的气候类型中没有的一类是() A.季风型 B. 海洋型 C.地中海型 D.干旱荒漠型 5.在分析某一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A.气候 B.地学 C.生物 D.经济 6.一般而言,海拔高度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 A.1 B.0.5~0.6 C。1~2 D.0.8~1 7.地貌类型按()可以分为平原、丘陵、ft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A.海报高度 B.地貌形态 C.相对高差 D.坡度 8.能作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的是() A.土地厚度 B.土地质地 C.土地有机质含量 D.土壤PH 9.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土壤调查重点是() A.土壤肥力因素 B.土壤质地 C.土壤障碍因素 D.土壤侵蚀 10.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是() A.准备阶段 B.内业阶段 C.外业阶段 D.验收阶段 四、简答题(共40 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 (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 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 替代性 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 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 6.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 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 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

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5.5%,居世界第五位 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 7.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 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 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 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 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 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 (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 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 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 研究内容: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 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1)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 内容(1)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 1.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 概念:土地是指地球陆地和水面的总称,是有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和人类社会历史综合体。 特性:1.土地是自然产物,;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4它的质量差异的普遍性; 5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功能:1负载功能,2养育功能,3仓储功能,4提供景观的功能,5储蓄和增值功能 2.土地质量 土地质量是指土地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该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或生产力的大小或价格的高低。 土地质量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用途,对土地的适宜性能或价值作出评估或判断 根据评价目的、对象、方法和手段,可将土地评价分成各种类型: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对土地为农作物、牧草、林木正常生长以及建筑物所提供的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鉴定。 (二)土地生产力评价 土地生产力评价是对土地在某种规定用途下可能达到的生产水平的鉴定。(三)土地经济评价 土地经济评价是指对土地在某种规定用途的条件下可能取得的经济效益的综合鉴定 3.土地用途. 土地用途一般是指土地权利人依照规定对其权利范围内的土地的利用方式或功能 4.土地征收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土地征收的特征 1土地征收的公益性

2土地征收的强制性 3土地征收的有偿性 4土地征收程序的合法性 5.土地定级管理 城镇土地定级的任务与目的: 城镇土地定级是根据城镇土地的经济和自然两方面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对城镇土地使用价值进行综合评定,并使评定结果级别化。城镇土地定级的目的是为全面掌握土地质量及利用状况,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城镇土地,以及为土地估价、征收土地税费和制订城镇土地利用规划、计划提供依据。 土地定级对象 土地定级的对象是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范围内的所有土地。土地定级工作以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整体为单位进行。城镇附近的独立工矿等用地也可一起进行评定。 土地定级原则 1.综合分析原则 . 2 主导因素原则 3 地域分异原则 4 土地收益差异原则 5 定量与定性结合原则 6 综合定级与分类定级相结合的原则 土地定级工作内容 a.准备工作及外业调查; b.定级因素资料整理及定量化; c.单元分值计算及土地级别评定; d.编制土地级别总图及量算面积; e.土地级的边界落实及分宗整理; f.编写土地定级报告; g.土地定级成果验收; h.成果归档和资料更新。 2.6土地定级的程序 6.土地统计管理 土地统计:利用数字、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的记载、整理分析一项管理措施。 土地统计的任务:

土地管理学课后题解

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 1、如何正确运用土地管理原理管理好土地? 答:土地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实现管理目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相互间的紧密合作。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根据人的行为规律进行管理。同时还需要由动力来推动管理。要达到管理目标,必须掌握控制人的行为,这就需要了解人们的需要和动机,以便及时调节人们的行为。任何一个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为了实现优化管理,一方面,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被管理系统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还要掌握系统本身的共性与特性。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在土地管理系统中,被管理的对象——土地关系与土地利用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管理系统本身也随着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备考资料历年真题考试心得模拟试题化。所以,早管理系统中,要加强信息工作,随时掌握事物的动态变化,使管理决策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运用动态动态原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应。管理是为了获得效益。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将三者统一起来就需要通过管理,是整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产生促进作用,以使整体取得最佳效益。任何一个系统都是有规律的,要使管理具有效益,必须充分了解构成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作用及其对整体的作用。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1、如何正确地设置土地管理的宏观、中观、微观目标? 答: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它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特点。宏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要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并与之相协调。中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中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既要与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相衔接,为其实现提供保证,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提出具有本地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目标。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是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各个分目标要与县土地管理目标相结合,各个目标尽可能数量化,便于考核。土地管理目标应具有先进性和实现的可能性。我国土地管理的宏观目标应是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切实保护耕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使有限的土地持续的满足人们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达到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 3、结合土地管理实际工作,描述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并提出建议。

长安大学土地资源管理学2007年考研真题考研试题

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A) 试题代码:832 试题名称:土地资源管理学共 2 页第 1 页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 1、土地统计; 2、土地利用; 3、管理幅度; 4、土地登记; 5、图斑; 6、土地权属; 7、土地登记单位; 8、地价指数; 9、土地信息系统;10、数据字典。 二、多项判断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 1、土地的基本特性包括:A、自然的产物;B、社会的生产资料;C、面积有限性;D、位置固定性;E、质量差异的普遍性;F、利用的永续性;G、利用类型的可转移性。 2、土地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有:A、综合分析法;B、系统分析法;C、比较研究法;D、模拟研究法;E、定性定量法;F、实体分解法。 3、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54年在其代表作《动机与人格》中提 出了5种需要层次,其较高层次的需要是:A、生理需要;B、自我实现需要;C、社会需要;D、安全需要;E、尊重需要。 4、现阶段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A、加强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和科学规划;B、深化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的新体制和新机制;C、加强耕地保护,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D、退耕还林还草,恢复和重建生态环境;E、加强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F、健全法制、依法行政,实现土地管理秩序的根本好转。 5、在地籍调查工作中,权属调查技术设计的内容包括:A、权属调查工作的人员、组织及进度;B、现场调查工作的步骤及必须履行的手续;C、界址桩的规格及埋设要求;D、坐标系统、起算数据的选择和配置;E、质量和数量指标及定额;F、各种表格、文书的式样;G、填写表格、文书的说明;H、界址点位置精度要求及技术保障措施。 三、问答题(每小题 8 分,共 40 分) 1、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对象及目的是什么? 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内业工作阶段包括哪些步骤? 3、什么是土地管理的行政方法?该方法的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4、国有城镇土地使用权转让的特征是什么? 5、什么是土地权属纠纷?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四、综合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 1、在土地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中,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有直线制、职能制和矩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

土地管理学复习 名词解释 1.土地管理:是国家用以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项国家措施。 2.土地关系:是指人类在占有和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其中,土地产权关系是土地关系的核心,最重要的问题。 3.土地产权:是指以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利的总称。4.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的形式,从狭义上讲,就是指为利用一切土地所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从广义上讲,是指利用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工资、劳动力等)而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4.土地有偿使用是指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地租或应缴的报酬,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 5.地籍管理: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为主要容的综合措施。 6.地籍档案管理是将经过土地调查、分等定级、登记、统计等工作形成的各种文字、数据、图件资料立卷归档、保管和提供利用等工作。 7.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权人依法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土地的权利。 8.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9.土地制度: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和制度化体系。 10. 地票:指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产生的指标。 11. 基本农田: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12.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城市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让予土地使用者而形成的市场,具有垄断性。 13.土地征收: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14.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试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15. 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有用性、可占有性和具有价值性。 16.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土地利用的原则:生态平衡原则,最大经济效果原则。 17.土地利用管理:国际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18..耕地:指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特点:利用周期短,对自然条件要求严格,集约利用程度高,具有永续利用性能。 19.土地:土地是自然历史综合体,土壤、气候、地貌、水文、岩石、植被都是土地的组成 部分,它们附着于地壳,构成土地整体。 20.土地资源: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利益的那部分土地。 21.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有用性、可占有性和具有价值性。土地的自然供给:土地的自然供给即自然所实际供给的各类土地数量,就某一区域或全世界来说,是固定不变的,是毫无弹性的。

土地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土地管理学 第一章绪论 1、土地:土地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 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2、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3、土地的功能:负载的功能、养育的功能、仓储的功能、提 供景观的功能、储值和增值的功能。 4、土地两重性:社会物质生产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土地关 系的客体。 5、土地的基本性质: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土地利用的 永久性。 6、土地的经济供给是以土地的自然供给为基础的,在土地资 源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7、人口猛增和耕地锐减是造成粮食和环境两个问题的直接原 因。 8、土地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 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 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 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 性活动。 9、土地管理学的基本任务是应用土地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

来研究和阐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调整土地关系,监督、调控土地利用的规律,以达到平衡土地供需矛盾,取得更 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10、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 利用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四大部分。 11、一般认为,通过市场机制,土地资源能够得到最优配置, 在市场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有效运行,甚至不起作用,即 市场失灵。原因:公有土地资源和公共产品的存在、土地 利用的外部性、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不确定性、土 地投机行为。 12、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及土 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利益,保护、开发、合理利用土 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土地管理应遵循的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 的关系的原则,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统一的原则,坚持依法、统一、科学的管理土地的原则。 14、地籍是指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 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15、地籍的作用:为土地管理提供基础资料、为维护土地产权 权益提供基础资料、为改革与完善土地使用制度提供基础 资料、为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等提供基础资料。 16、地籍的分类:根据作用: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陆红生版) (根据上课笔记做的) 一.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 概念:土地是指地球陆地和水面的总称,是有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和人类社会历史综合体。 相似概念:1.土地与土壤:土地-生产力,土壤-肥力 2.土地与国土:国土-是一国的版图,包括资源与环境 3.土地与景观:景观-自然因素,土地-经济和社会因素 特性:1.土地是自然产物;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4.质量差异的普遍性; 5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6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7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功能:1负载功能,2养育功能,3仓储功能,4提供景观的功能,5储蓄和增值功能 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 1.土地类型多样 2.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 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 4.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资源地区匹配失衡) 5.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二.土地管理及其发展 管理:1.管理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有效的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综合性活动。 2.管理是管理者的一种主动、积极的、有计划的活动,其运作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主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社会制度、人口状况、经济体制与政策、文化水平、科学技术水平、法制状况等。 3.管理是人类社会基本活动之一 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土地管理的职能: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法律、法规执行的监督检查等。 土地管理的本质: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我国土地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建国后的土地管理: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1950年《中华全国土地改革法》 第一阶段(1949—1978年) a.初步建立新中国的土地使用制度 b.初步建立新的地权制度相适应的地籍管理体系

土地管理学复习

20土地管理学复习 1.土地管理:是国家用以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项国家措施。 2.土地关系:是指人类在占有和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其中,土地产权关系是土地关系的核心,最重要的问题。 3.土地产权:是指以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利的总称。土地产权基本特性:(1)具有排他性;(2)土地产权客体必须具备可占用性和价值性;(3)土地产权必须经过登记,才能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4)土地产权的相对性。 4.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的形式,从狭义上讲,就是指为利用一切土地所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从广义上讲,是指利用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工资、劳动力等)而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 5.土地有偿使用是指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地租或应缴的报酬,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 6.地籍管理: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为主要容的综合措施。 7.地籍档案管理是将经过土地调查、分等定级、登记、统计等工作形成的各种文字、数据、图件资料立卷归档、保管和提供利用等工作。 8.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权人依法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土地的权利。 9.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10.土地制度: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和制度化体系。 13. 地票:指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产生的指标。 14. 基本农田: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15.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城市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让予土地使用者而形成的市场,具有垄断性。 16.土地征收: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17.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试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土地使用权出让工作程序程序:1市县土地管理部门根据土地出让计划会同有关部门拟定的地块的征地、拆迁安置方案、土地使用条件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查2按照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权限,经由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审查后,报人民政府批准 3经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县土地管理部门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正式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依法办理使用权登记手续,核发土地使用证 19.土地征收补偿与安置标准:构成:土地补偿费,青苗费,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社会保障费用,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拆迁补偿费。 20.土地与人口、环境是什么关系? 人地关系也是土地供需平衡关系的重要体现。因土地数量有限、而人口的数量在一定阶段都是一个不断增长的变数。土地所能承担的人口“负荷量”,亦称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它取决于自然条件,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等。在一般情况下,社会生产力越低,土地所能承担的人口“负荷量”越小,反之则越大。耕地面积减少和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巳日渐成为世界性的突出矛盾之一.土地与环境、生态的关系,

土地管理学 复习笔记

《土地管理学》要点 一、土地的概念、土地的特征和功能 1.土地的概念 土地是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和人类活动等自然、人文要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2.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 土地资源是土地成为资产的基础,土地资产是指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稀缺性)、有用性、可占用性和具有价值。 3.土地的功能:土地具有承载性功能、养育性功能、仓储性功能、提供景观的功能、储蓄和增值的功能等基本功能。 二、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 1.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 土地类型多样;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 三、土地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 1、什么是土地管理 土地管理又称地政管理。它是指一个国家运用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对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施的各种管理措施的总称。 2.土地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1)目标----宏观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 中观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既要与国家目标相衔接,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 微观目标: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可分解为部门目标。 (2)任务----加强耕地保护,实现耕地动态平衡;加强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和科学规划;加强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加强土地市场管理;健全法制,依法行政。 四、地籍与地籍管理 1.地籍的概念:是区域内反映土地的位置、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也称土地广籍。 2.土地调查(1)含义:地籍调查是国家科学方法,有关法律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每一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以图、簿示之,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登记。 (2)目的:——核实宗地的权属和确认宗地界址的实地位置,并掌握土地利用状况; ——通过地籍测量获得宗地界地点的平面位置,宗地形状及其面积的准确数据,为土地登记、核发土地权属证书奠定基础。 3.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农用土地分等定级。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是对城镇土地适宜性的评定,也是对城镇土地资产价值进行科学评估,其等级是提示城镇不同经济条件下,土地价值的差异规律的表现形式。 农用土地分等定级则是对农用土地质量或者对其生产力大少的评定,也是通过对农业生产条件的综合分析,对农用土地生产潜力及其差异程度的评估工作。 4.级差地租:由于土地肥力的不同,所产生的土地质量和差异,从而影响土地生产率。 这种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异和土地位置不同,是产生级差地租的自然条件,所以说级差地租是产生土地等级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级差地租1:等量劳动投放在不同等级的等量土地上形成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2:在同块土地上连续投入等量资本所产生的生产率的差

土地管理学 第五章课后思考题

第五章课后思考题作业 1、简述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权及土地使用权的涵义。 答: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表明土地这一生产资料的分配问题,谁应当享有土地所有权及其责、权、利。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制基本上属于两大类型: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公有制。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是土地所有权,即土地所有者对其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我国现阶段的土地所有制度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分为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 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是指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对依法交由其使用的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以及依法部分处分的权利。土地使用权是我国土地使用制度在法律上的具体表现。 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核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形式表现,是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使用和处分其土地的权利。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者拥有的、收到国家法律保护和限制的排他性的专有权利。土地所有权包括土地占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收益权和土地处分权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2、简述我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的区别和管理。 答:一、城镇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权分两种:一是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将城市规划区内的国有土地,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国有土地有偿让与用地单位使用。 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方式有:以协议方式出让、以招标方式出让、以拍卖方式出让。 二、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在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基本形式有出售、交换与赠与。 土地使用权的特征:1)土地使用权转让是发生在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的民事法律行为,是当事人之间进行的民事活动。2)土地使用权转让只是转让一定年限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所有权仍属于国家。3)土地使用权转让时,原受让人同时转让了该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规定的权力和义务,新的受让人成为出让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新的承受者。4)土地使用权与其地上建筑物。附着物在转让时不可分离。 三、土地使用权出租是指合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民事主体将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其它附着物全部或部分提供给他人使用,承租人为此而支付租金的行为。 土地使用权出租的特征:1)土地使用权出租与土地使用权转让一样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2)土地使用权出租是出租人在保留土地使用权的前提下,把部分土地使用权能租赁给他人使用,并收取租金,不发生作为物权的整个的转移。3)出租地块必须是合法取得且法律允许出租的地块。4)土地使用权出租后,出租人仍需要继续履行出让合同规定的任务。5)土地使用权出租主体是通过出让

土地管理学课后题解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 1、如何正确运用土地管理原理管理好土地? 答:土地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实现管理目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相互间的紧密合作。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根据人的行为规律进行管理。同时还需要由动力来推动管理。要达到管理目标,必须掌握控制人的行为,这就需要了解人们的需要和动机,以便及时调节人们的行为。任何一个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为了实现优化管理,一方面,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被管理系统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还要掌握系统本身的共性与特性。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在土地管理系统中,被管理的对象——土地关系与土地利用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管理系统本身也随着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备考资料历年真题考试心得模拟试题化。所以,早管理系统中,要加强信息工作,随时掌握事物的动态变化,使管理决策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运用动态动态原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应。管理是为了获得效益。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将三者统一起来就需要通过管理,是整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产生促进作用,以使整体取得最佳效益。任何一个系

统都是有规律的,要使管理具有效益,必须充分了解构成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作用及其对整体的作用。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1、如何正确地设置土地管理的宏观、中观、微观目标? 答: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它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特点。宏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要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并与之相协调。中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中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既要与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相衔接,为其实现提供保证,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提出具有本地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目标。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是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各个分目标要与县土地管理目标相结合,各个目标尽可能数量化,便于考核。土地管理目标应具有先进性和实现的可能性。我国土地管理的宏观目标应是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切实保护耕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使有限的土地持续的满足人们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达到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 3、结合土地管理实际工作,描述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并提出建议。 答:地管理的一般过程分为:计划、组织和控制。计划包括:计划的预测,计划的决策,计划的编制以及计划的实施。其中,预测是为管理者进行决策、制定计划提供依据。(1)土地预测是根据土地利用发展变化规律性,预测未来土地的供需数量和供需结构。(2)决策是计划职能的核心,它是从多个方案中做出选择,对某个问题做出最后的处理决定。决策的前提是事实因素和价值因素。(3)计划的编制:计划应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任务并按综合协调的原则,分解到下属各部门、单位,既考虑下属各单位的具体情况,使下达的任务有所区别,又要统合各单位的力量,使总目标得以实现。计划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地域范围和指标任务,并切实可行。(4)计划的实施是通过计划的执行,使计划变成现实的过程。组织包括建立一定的组织机构;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它是指为达到某一目标协调一群人活动的一切工作的总称。故组织职能一般包括建立机构,确定职位、职责和职权,领导、监督、激励、协调部属行动,为实现整体目标而努力。控制包括将现实工作成果与计划规定的目标相比较,并纠正偏差。土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有三个步骤组成,即确定标准、衡量绩效、偏差分析与纠正。土地管理的控制通常采用预先控制、过程控制和后果控制三种控制类型相结合的方法。 第四章地籍管理

华中农业大学2018考研真题之840-土地管理学

华中农业大学二O一八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 试试题纸 课程名称:840 土地管理学第1 页共2 页 注意: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本上,不得写在试题纸上,否则无效。 一、名词解释(共25 ,每题5 分〉 1、土地伦理 2、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 、土地 5、宗地与图斑 二、填空题(共24 分,每空1分〉 1、土地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有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2、城乡地籍调查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其中地籍测量的主要内容有 3、土地征收的主要特征有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4 、土地的基本特性有。 5、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 。 6、土地市场结构有 三、简答题(共45 分,每题9 分〉 1、简述我国土地登记制度的主要特征 2、简述土地管理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的特点及局限性 3、简述土地利用生态保护机制的主要内容 4、简述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的主要措施 5、比较在城镇土地定级中商服繁华影响度与道路通达度的功能分与相对距离计算的差异性

华中农业大学二O一八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试题纸 课程名称:840 土地管理学第 2 页共 2 页 注意: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本上,不得写在试题纸上,否则无效。四、论述题(共56 分,每题28 分〉 1、“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必须更多依靠内生动力实现发展、更多依靠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加快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请谈谈在“十三五”期间,国土资源领域如何进行国土资源理论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以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为国土资源事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2、为增加租赁住房供应,缓解住房供需矛盾,构建购租并举的住房体系,建立健全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国土资源部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根据地方自愿,确定第一批在北京、上海、沈阳等13 个城市开展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请谈谈你对该政策的认识。

《土地管理学总论》试题及答案

(9105)《土地管理学基础》网上作业题 及答案 1:[单选题]4.栅格格式表达空间数据的缺点: (). A:数据存储量大 B:难以描述边界复杂、模糊的面状地物 C:数据结构复杂 D:多种地图叠合分析较困难 参考答案:A 2:[单选题]3.以下哪项是城镇国有土地流转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共同的形式:(). A:出让 B:转让 C:入股 D:“四荒”拍卖 参考答案:B 3:[单选题]2.下列关于土地分等定级采用的"等"和"级”两个层次划分体系说法正确的是( ). A:城镇土地等反映全国城镇之间的土地质量的地域差异 B:城镇土地级的顺序不在城镇内部统一排列,不同城镇的土地级别具有可比性。 C:农用地等别在全省范围内不具有可比性。 D:农用地级别在市级行政区内具有可比性。 参考答案:A 4:[单选题]1.在土地管理系统中()是核心。 A:地籍管理

B:土地权属管理 C:土地市场管理 D:土地利用管理 参考答案:D 5:[填空题]4.地价指数按不同的基期可以分为和。 参考答案:4.定基地价指数、环比地价指数 6:[填空题]3.我国目前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行政区域划分为、、、 和五个层次。 参考答案:3.全国、省(区)、地(市)、县(市)、乡(镇) 7:[填空题]2.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和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参考答案:2.开发、利用、整治、保护 8:[填空题]1.土地管理的职能包括、、。 参考答案:1.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 9:[论述题]2.土地征收与土地征用的关系。 参考答案:2.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收归国有的行政行为。在征收的过程中,就是将待征土地的集体所有权转变为国有土地所有权的过程。二者的区别表现在:土地征收后会发生土地所有权的转变,而土地征用只是土地使用权的改变。二者的共同点是:都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都要经过法定程序;都要依法给予补偿。10:[论述题] 1、城镇土地定级的技术路线。 参考答案: 1. 准备工作 ↓ 资料收集 ↓ 定级因素选择与权重测定 ↓ 因素作用分的计算 ↓ 单元划分与单元总分值的计算 ↓ 土地级别初步划分↓ 级差收益测算

(完整版)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 1.土地的概念 1)人们通常把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由泥土和砂石堆成的固体场所称为土地 2)土地的平面观认为土地指整个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 3)土地包括影响土地用途潜力的自然环境,如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还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成果 4)立体的广义的土地概念可近似于环境、资源、国土 2.土地的功能 1)养育功能2)承载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 3.土地的特性 1)土地的物质自然性2)土地的数量有限性 3)土地的沃度差异性4)土地利用的持续性 5)土地位置的空间性6)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4.土地利用的概念 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5.土地利用途径 1)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 2)从土地利用深度挖潜 6.土地利用规划 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

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实质: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所作的预先估算的过程 目的:维持人类生存,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整个人类的利益 职责:土地供需预测、协调供需矛盾、追求满意效益、引导持续利用记叙土地规划最早的是汉代的《尔雅》 7.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1)首要任务:土地供需综合平衡 2)核心内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 3)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8.土地利用规划分类 1)按对象不同划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 2)按范围划分: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单位土地利用规划 3)按任务划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9.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3)土地供给与需求量预测 4)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化 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或重点用地项目布局 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

《土地管理学总论》试题及标准答案

《土地管理学总论》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9105)《土地管理学基础》网上作业题 及答案 1:[单选题]4.栅格格式表达空间数据的缺点: (). A:数据存储量大 B:难以描述边界复杂、模糊的面状地物 C:数据结构复杂 D:多种地图叠合分析较困难 参考答案:A 2:[单选题]3.以下哪项是城镇国有土地流转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共同的形式:(). A:出让 B:转让 C:入股 D:“四荒”拍卖 参考答案:B 3:[单选题]2.下列关于土地分等定级采用的"等"和"级”两个层次划分体系说法正确的是(). A:城镇土地等反映全国城镇之间的土地质量的地域差异 B:城镇土地级的顺序不在城镇内部统一排列,不同城镇的土地级别具有可比性。 C:农用地等别在全省范围内不具有可比性。 D:农用地级别在市级行政区内具有可比性。 参考答案:A

4:[单选题]1.在土地管理系统中()是核心。 A:地籍管理 B:土地权属管理 C:土地市场管理 D:土地利用管理 参考答案:D 5:[填空题]4.地价指数按不同的基期可以分为和。 参考答案:4.定基地价指数、环比地价指数 6:[填空题]3.我国目前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行政区域划分为、、、 和五个层次。 参考答案:3.全国、省(区)、地(市)、县(市)、乡(镇) 7:[填空题]2.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和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参考答案:2.开发、利用、整治、保护 8:[填空题]1.土地管理的职能包括、、。 参考答案:1.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 9:[论述题]2.土地征收与土地征用的关系。 参考答案:2.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收归国有的行政行为。在征收的过程中,就是将待征土地的集体所有权转变为国有土地所有权的过程。二者的区别表现在:土地征收后会发生土地所有权的转变,而土地征用只是土地使用权的改变。二者的共同点是:都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都要经过法定程序;都要依法给予补偿。10:[论述题] 1、城镇土地定级的技术路线。 参考答案: 1. 准备工作 ↓ 资料收集 ↓ 定级因素选择与权重测定 ↓ 因素作用分的计算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