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书要有选择优秀课件

读书要有选择优秀课件

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优质课比赛说课稿

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孙冬梅,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技术及其特征》 一、说教材 《信息技术及其特征》,这课是高一《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教材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主线,按照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与交流、管理和评价有侧重的编排。所有这一切都围绕信息而展开,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通过本课的学习,对此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了解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为后面围绕信息的一切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是基础的基础,由于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仅由老师讲,学生会觉得枯燥,所以我采用教师引导下举出现象,学生进行探讨,归纳获得知识。不足之处由教师与同学们进行补充,这样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即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习惯。 (说重难点及三维目标)本节的重、难点是信息的一般特征,本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了解丰富多彩的信息,掌握信息的一般特征。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发现身边多种多样的信息及他们的共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协作学习的能力并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 二、说学生 我任教年级是高一,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是中等偏下。对于信息技术,仍然停留在感性的程度,没有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总结。在教学中,我通过有效的设置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学习精神。 三、说教法 初看《信息及其特征》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知识与概念介绍,没有技能方面的教学内容,也很难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的教学目标。因此我根据《信息及其特征》教学内容,参考了其他老师的教学设计,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案

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的特征(11)》教案、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 1、教材地位和作用: 《信息的特征》是青岛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1 单元第1 课的内容。在教材的组织结构中第一章是概述性的,为后继的各章节的学习做一些准备,其后各章是沿着培养学生的素养为主线(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有侧重地展开。也就是说本教材的每个章节的内容都是围绕着信息进行扩展的。那么什么是信息及其特征,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实际的联系。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将了解有关信息的基础性内容,了解信息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本门课程的学习作好积极的准备。 2、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授的是:丰富多彩的信息和信息的一般特征,前者是铺垫性内容,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简单易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者是重点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应该让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从而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理解信息与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联系,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3、学生分析: 本节是信息技术的第一课,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的信息技术的基础、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能力都存在差异,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基础情况也不确定。另外本节课,纯粹是知识与概念,没有实际操作的内容。所以,必须提高课堂的气氛。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做些小游戏,也可以通过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案例,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这一门学科的兴趣,同时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与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度等。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信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2)技能目标: 能够正确识别信息,合法地利用和发布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信息意识,养成善于甄别信息的习惯。 5、重点难点: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案例

---------------------------------------------------------------最新资料推荐------------------------------------------------------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案例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案例湖北省天门实验高级中学胡敏霞杨朝一、教材内容及分析教材采用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编写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 教材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主线,按照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为线索进行编写。 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信息而展开的,什么是信息,信息与我们生活有什么样的联系。 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1. 1 信息及其特征》,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大量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信息的一些基础知识,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求知探索的强烈欲望。 本节主要学习信息的相关论述、信息的传播过程及信息的基本特征,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可分为 3 部分。 第 1 部分是信息的相关论述。 以提问的方式导入信息的定义,引出对信息的多角度讨论的学习。 第 2 部分是信息的传播过程。 主要是了解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各个步骤,包括信息的发出方、信息是用何载体、以何途径进行传播、信息的接收方、信息的接收效果及作用。 1 / 11

第 3 部分是信息的基本特征,除了要掌握信息的一些基本特征传递性、共享性、依附性和可处理性、价值相对性、时效性、真伪性,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分辨某条信息具有哪些特征。 二、学情分析由于我市中考已将信息技术学纳入考试范围,初中阶段,同学们多多少少就已经上过信息技术课,并且很多学生家里也都有电脑,对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的水平还是可以的,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处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本节内容是关于信息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为本章节及其后章节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加上同学们对高中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教师在授课中可以按照计划进行教学。 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列举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了解信息的传播过程及传播过程中的各个步骤;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并能举例说明其相关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 四、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能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挖掘信息应用的价值。

11复习

1. 直流采样与交流采样的区别是什么?P14 直流采样方式电路简单,但无法得到交流量的香味、序分量、谐波含量等细致表达交流数据特点的量。而交流采样方式电路较复杂,且需要有数据计算程序功能,但数据采集完整,并且一个电路可同时对多路数据进行采集。交流采样方式得到日益广泛的运用。 2. 电能数据采集的特点是什么? 3. 罗氏线圈电流互感器的工作原理与特点。P16 罗氏线圈电流互感器采用Rogowski 线圈电流传感器原理。Rogowski 线圈为一空心环形线圈,二次绕组缠绕在非磁性骨架上,被测电流垂直穿过线圈中心,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可以得到线圈输出电压为:dt HdI dt DSdI e //0=-=μ Rogowski 线圈电流互感器没有铁芯,因此没有非线性影响,如饱和等问题,故可以测量从数安到数十千安的电流,且具有良好的线性特性。 但Rogowski 线圈的输出电压正比于电流对时间的导数,必须积分后才可以还原电流波形,线圈电感小,二次输出电压信号很小。 4. 光学电流互感器(OCT )的工作原理与特点。P16-17 光学电流互感器采用法拉第磁光效应原理构成。法拉第磁光效应是指光的偏振面因受到外加磁场的作用而产生旋转的现象。如果磁场的方向与光的传播方向平行,线性偏振光通过置于磁场中的法拉第旋光材料后,出射线性偏振光与入射线性偏振光的偏振面将产生旋转角。 OCT 具有不受电磁干扰、不饱和、测量范围大、有效频带宽、体积小、质量轻及便于数字传输等优点,适用于各种电压等级,特别是超高压电网中。但OCT 的测量精度易受到外界环境(稳定、震动)的影响,限制了其应用。 5. 交流采样中的中间电流变换器的作用是什么?P22 将0~5A 的电流信号变换成较小的电流后使之在电阻R 上形成峰值为0~5V 的交流电压信号。 6. 交流采样中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滤波?P23 1、模拟式滤波(RC 滤波) 2、低通滤波 3、非递归滤波 7. 举例说明标度变换中标注小数点标志位的方法与作用。(P27) F1,F2代表小数标志,N1N2代表移位标志,应使标度变换系数K 具有11位的有效位。,但在某些场合S/D 所得的系数K 并不具有11位有效位,因此需要预先对S/D 进行处理。 8. 举例说明标度变换中标注移位标志位的方法与作用。(P27) F1,F2代表小数标志,N1N2代表移位标志,应使标度变换系数K 具有11位的有效

创新示范卷(十一)

创新示范卷(十一)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2014.安徽合肥高三模拟)读“江南丘陵某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图”及“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比例图”,回答1~2题。 1.该县农村这种生活用能构成状况可能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 是 ( ) A.土地盐碱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危害 D.大气污染 [解析]材料中提到该地位于江南丘陵地区,江南地区降永较 多,且该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中主要是以秸秆和薪柴为主,秸 秆和薪柴的使用会直接导致该地植被的破坏,从而带来水土流 失。故选项B 正确。 [答案] 1.B 2.关于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利用方式多样化,科学合理 B 主要用于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C 直接作为生活燃料,燃烧效率高 D.利用不充分,浪费严重 [解析] 该县农村秸秆主要作为生蔼燃料燃烧,使用效率低,利用不充分,浪费严重。故选项D 正确。 [答案]2.D [2014.安徽皖南八校高三联考三] 分析安徽省三大河流流域的水资源及耕地数据表,回答3~4题。 3.表中的①②③依次代表的流域,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A.黄河流域、海河流域、淮河流域 B.淮河流域、长江流域、钱塘江流域 C.海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 D.海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黄河、海河及珠江都不流经安徽省。故选B 项。 [答案] 3.B 4.从表中的数据看,①流域的主要资源问题是( ) A.森林破坏 B.耕地锐减 C.矿产枯竭 D.淡水短缺 [解析]通过对图表的解读可看出①流域水资源量与耕地面积不相匹配,地多水步,故水资源短缺。故选D 项。 [答案] 4.D [2013.高考全国大纲卷]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回答5~7题。 5.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 A .重金属盐 B .氮、磷营养物 C .固体废弃物 D .泄漏的石油 6.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 A .水温偏高、风力偏大 B .水温偏低、风力偏大 C .水温偏高、风力偏小 D .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7.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 A .赤道附近 B .大洋中部 C .中、低纬近海 D .高纬近海 [解析]5.赤潮的成因是温暖海水的富营养化,主要是人类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氮、磷营养物促使某些浮游生物的暴发性繁殖和生长,导致水体缺氧,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B 项正确。6.赤潮多发生在水温偏高的海域,同时,风力偏小不利于海水散热和污染物的扩散,容易导致赤潮的暴发,C 项正确。7.赤道附近海城降水量大且氮、磷污染物排放量有限.A 项错误;大洋中部受人类活动排放的氮、磷污染物影响很小,不易发生赤潮,B 项错误;中、低纬近海既有温度条件,又有大量的氮、磷营养物,赤湖多发,C 项正确;南纬近海水温低,不易发生赤潮,D 项正确。 [答案] 5.B 6.C 7.C [2014.衡水检测]甲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地的土壤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乙图为该地生态农业区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影响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主要是( ) A .用材林和薪炭林分布不合理 B .村镇所处的地理位置容易产生水灾 C .水田面积过大 D .果林面积大 9.分析乙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区域能源主要是秸秆 B.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 C.农业生产属于生态农业 D.土壤容易产生板结现象 [解析] 8.甲图所示的区域位于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水稻。9.根据乙图可以看出谈区城农业生产为生态农业。

11-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与特征

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与特征 一、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 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广义的市场则是所有的供求关系的总和,既包括有形的市场,也包括无形的市场。 市场就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和纽带。 市场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市场中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竞争、风险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实际上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当市场促成了广泛的社会分工与经济联系,并在社会经济中起着调节供求与交换的作用时,市场经济就得以形成。 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所谓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和经济运行方式。它与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的性质无关。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市场经济也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不等于市场经济,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结果,最初产生于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最初的市场经济是自由市场经济(或纯粹的市场经济),在这种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完全正确由“看不见的手”来调节,政府只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随着社会化生产的发展,自由市场经济弊端的日益呈现,混合市场经济即政府干预下的市场经济取代了自由市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就是政府干预下的市场经济。 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独立的企业制度 独立的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而企业是最主要的市场主体。 企业必须有独立的产权,能够自主地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预算约束硬化。 独立的企业制度主要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企业拥有明确和独立的产权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二是企业有充分的决策权,能够根据市场信息的变化自主决策; 三是企业对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负民事责任。 (二)完善的市场体系 完善的市场体系要求在市场中必须有足够多的买者和卖者以及他们之间的充分竞争,以避免产生买方或卖方的垄断现象,否则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的充分发挥就会受到限制。 (三)开放的市场空间 市场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开放的、无国界的,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动的国际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和基本特征。 (四)健全的法制基础 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如市场的准入,市场的交易,市场的竞争都必须由法律来规范,保证和约束,政府管理部门也要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来协调与管理市场上的各种经营活动。没有好的法制环境,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市场竞争的有效性、政府行为的规范性和市场秩序的有序性都将缺乏根本的保证。因此,从根本上讲,健全的法制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信息管理基础复习资料1111

信息管理基础 名词解释; 1.信息:信息是认知主体对物质运动的本质特征、运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运动的有序性的反映和揭示,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的描述。 2.信息管理(information Management IM):是人类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社会活动。 3.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指以企业知识为基础和核心的管理,是对企业产生和经营所依赖的知识及其收集、组织、创新、扩散、使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过程的管理,也是对知识连续过程的管理,以满足企业现有和未来的需要,确认和利用已有的和获取的知识资产,开拓新的机会。 4.信息源(Information source):信息发出的源头即信息的起源。事物、人、组织机构等都可以产生信息,故都可以成为信息源。 5.信息组织:利用一定的规则、方法和技术,对信息的特征进行揭示和描述,使信息由无序集合变为有序集合的过程。 6.信息流:广义是指人们采用各种方式来实现信息交流,从面对面的直接交谈直到采用各种现代化的传递媒介,包括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储存、检索、分析等渠道和过程。 狭义定义是从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发展、应用的角度看,指的是信息处理过程中信息在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网络中的流动。 7.信息产品:凝结着一定量的人类劳动的信息成果,都可视为信息产品。 8.首席信息主管(CIO):CIO是负责一个公司(企业)的信息技术和系统的所有领域的高级官员。 9.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提高整体效率为目的,支持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10.虚拟企业:狭义指一些相互独立的企业(如供应商、客户甚至竞争者)通过信息技术连接的、暂时性的企业网络,以共享技能,共同分担成本,并开发新的市场。 广义指一些相互独立的业务过程或企业等多个伙伴组成的暂时性联盟,每一个伙伴各自在诸如设计、制造、分销等领域为联盟贡献出自己的核心能力,并相互联合起来实现技能共享和成本分担,以把握快速变化的市场机遇。 11.信息资源:狭义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后有用信息的集合。 广义指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

高中信息技术《信息及其特征1》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 【课标要求】 “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 【课标分析】 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的时代,但至今尚没有一个权威的、得到大家公认的关于信息的概念。对于课标中提出的“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我的理解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信息重要性与普遍性有一定的认识,能够对有关事例是否属于“信息”进行识别与判断,能够对信息的基本特征有很好地理解并能列举相关的事例做进一步的说明。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信息的重要性、信息的普遍性,信息的三个流行的定义以及信息的主要特征,这些都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如果处理不当,容易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了畏难情绪,那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本门课的兴趣。为此在教学设计上,我没有过深的纠缠“信息”的概念与定义,而是通过丰富的信息实例,来丰富学生对信息的感性认识,然后学生自己通过对相关感性认识进行归纳,并建构起自己对“信息”的认知。 另外本节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相关的上机操作内容。 【学情分析】 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应该是来自不同初中学校的高一新生,他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形式主要采用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小组的分组采用的是异质分组。 2.本节课内容基本是描述性的知识介绍与现实事例的判别,没有相关的操作学生兴趣可能

不高。因此课堂中用到的信息事例,力争做到新颖,贴近学生的生活,进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真对高一新生刚刚来到一个新环境,都有一种渴望被周围的同学和老师认可的心理,我在设计每项探究活动时都给学生留有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此过程我会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维度 (1)认识信息的重要性及信息的普遍存在性。在了解信息的不同定义的基础上,对是否属于“信息”能正确地进行识别与判断。 (2)能描述信息的特征,并能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做进一步的说明 2.过程与方法维度 学生在对大量信息事例占有的基础上,去认识信息的重要性及信息的普遍存在性;去了解信息的不同定义;去描述信息的主要特征,并通过对信息的特征的举例说明,来进一步的加深对信息的特征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 学生通过对息事例的列举及信息特征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信息的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新颖、贴近学生活的信息事例,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信息的基本特征 难点:信息的定义 【设计思想】

什么样的信息技术课是好课

什么样的信息技术课是好课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和推动,无疑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很大的促动。近年来各级各类教研活动,如公开课、评优课、研究课以及各种教学大赛越来越多,相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讨论也很热烈,有很多不同的观点。这个方面说明学科教学研究在持续深入;另一方面,花样繁多的评价标准和令人眼花瞭乱的优质课,也给一线教师带来很多困惑。常常听一些教师说,在课堂教学上,我们抬起的脚不知究竟该往哪里迈?究竟什么样的信息技术课才是好课?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教学的核心是学习,是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效率的学习活动过程。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教师的“教”是为了使学生“学”的更好,教的效果要体现在学的效果上。 所以,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如何“教”的,看教师做了哪些工作,做的如何?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是怎样“学”的,“学”的效果如何。就是说,要看学生是否在课堂教学中实行了积极有效的学习,是否高效地达到了学习目的;要看课堂教学是否促动了学生的发展。正如评价之父泰勒所说,教学的成败,归根到底还要看学生做了些什么,而不但仅教师做了些什么;是看学生通过学习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多大、什么样的变化。 课堂教学不是孤立的45分钟,它是由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收获阶段有机结合构成的,评价一堂课也要从这三个阶段综合考虑。这里不想就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细枝末叶给出具体的指标,而是从根本上谈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看课前如何实行预设 一节课是不是好课,首先要看教师在课前是否做了充分、恰当的准备和预设。 1.是否深入研究了学生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课前准备工作的第一个重点就是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这种了解和研究不能只停留在一个年龄段、一个年级学生所具有的共性上,而要深入到所教班、班里每个学生的个性上;要研究学生的已知和未知,研究他们的认知和情感需求,研究他们的个体差异,以及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 唯有深入研究学生,才能确立符合学生心智水平、科学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恰当地选择学习内容,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需求、让学生感兴趣并乐于参与的学习活动。 2.是否研究了学习内容,目标明确,体现了学科价值 教材作为一种教学资源,特别是面向全国的教材,更强调的是其通用性,它不会也不可能注重到每个地区学生的特点。教师不能生搬硬套教材上的内容,更不能把教材当作唯一的教学依据,要在深入研究学生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科特点,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深入研究学习内容,确定哪些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掌握到什么水准;哪些内容是需要学习的,学习到什么水准;哪些内容是需要补充的,补充到什么深度;哪些内容需要先放一放,哪些内容需要提前讲,最终确定符合学生实际和需求的学习内容。 例如,我在讲高中“信息及其特征”时,通过对学生的深入研究发现,学生对信息及其特征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理解,他们缺少的是对感性理解的提

11信息技术及其特征教案(20201015083624)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信息及其特征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环境:硬件环境:多媒体教室、投影仪软件环境: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包括普遍性、载体依附性、时效性、共享性、可伪性,并能举例说明;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2)利用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等,由学生自己讲述,锻炼表达能力,实现知识共享,拓展知识面,丰富文化内涵。(3)通过布置课后的学习和实践,鼓励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课外拓展学习,同时又为后面章节做好准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整合知识,归纳分析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勇于展示个人风采的勇气。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重点 1、掌握什么是信息 2、掌握信息的特征 教学难点 1 、理解信息基本的含义。由于信息的定义至今仍未取得共识,可从不同角度描述,学生可能一下难于理解,所以把理解信息基本含义作为本课的一个难点。 2 、分析信息的基本特征。需要学生从实际应用例子中探讨信息的基本特征,从中体会并关注如何有效地进行信息活动。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指导式探究法、问答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思路: 《信息及其特征》作为“高中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第一章第一节,具有开启整章乃至整个必修课程的意义。该节基本上是知识与概念的介绍,没有技能方面的可操作内容,而纯粹靠讲授进行教学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容易让学生在第一节课就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兴趣打折扣;另外,初看教学内容,也很难渗透过程、方法、情感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如何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即充分理解“信息”这一抽象的概念,又能感受到信息技术课的趣味性,并初步形成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相适应的信息技术学习方法和态度,是打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关键的第一炮。 信息与人类社会到底是什么关系?信息的基本特征有哪些?这两个问题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基于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理解,在广泛查阅《信息科学》、《信息哲学》、《信息化生活》、《数字化生存》等几十本资料的基础上,我对重点、难点进行了如下处理:第一,精心设计情景,巧妙引出物质、能量、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万事开头难”,怎样引出“信息”字眼是一个难点。平铺直叙,没有激情,学生记忆不会深刻,也很难真正理解物质、能量、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我设计的“海军陆战队员原始森林生存实验”情景,任务具体、难度适中、具有挑战、体验过程、富有创造,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眼球,引起他们极大兴趣。学生通过充分讨论、教师引导点评,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世界的三大要素。第二,认真仔细筛选学生感兴趣、能接受、能推理的信息案例,将科学知识巧妙地融入人文故事,让学生在探讨、快乐中理解信息的特征。我花了近3 天的时间,找到30多个信息案例,最后筛选出“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诸葛亮“空城计”等几个经典案例,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释放他们蕴藏的能量,喜悦伴随着他们探索新的未知世界。 第三,突出了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本中并没有提及“信息的可伪性特征”。但我感觉到“信息的可伪性特征”非常重要,因为它与后面章节“信息的鉴别与评价”联系紧密。根据这一设想,我把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通过投影展现出来,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收集、分析资料(或进行科学实验),得出科学结论。这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11-14岁孩子的成长特点

耶鲁大学:11-14岁孩子的成长特点 文章来源:网络 11岁孩子:时刻处于动态的年龄,状态不稳定。 11岁的孩子在自我照料和日常作息方面,不会刻意做有规律的事情。 在情绪方面,叛逆的苗头已经生长。11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在成长,独立意识增强,反复无常是常态,家长要予以理解。 在活动与兴趣爱好方面,对抗性增强,不愿独自玩耍。在学校,开始十分严格地要求老师,老师们也面临挑战。 12岁孩子:性格和行动都处于较理想状态,青春期初期各项特征凸显起来。 12岁孩子自我照料和日常作息已让大人省心不少,负面情绪减少是这个年龄的主要特点。他们自信独立、善解人意,并有了自我主张。 在人际关系方面,与家人关系缓和,异性之间不再排斥,同时兴趣广泛,偏爱集体活动。对学生生活充满了热情,甚至热情过度。 在道德方面,他们多了一丝思考,少了一丝冲动。 13岁孩子:自我性格纠结的一年中,动手能力频频闪现灵光。 13岁的少年在奔向青春的大道上会来个突然转向或者急刹车。他一改12岁时的阳光、沉稳,再度陷入纠结的状态。不愿与人交往,内向,有点退缩,不愿被别人窥探。他虽然不喜欢与成年人打交道,但看待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时的他开始懂得克制自己,不会吃起来没完没了,基本上能做到按时上床睡觉。 虽然他这时的性格阴郁,悲观,隐秘。可是,在动手方面,他们频频闪现灵光,喜欢敲敲打打,自己动手修理和制作东西。 总体来说,13岁的少年已经明显显露出青春期少年的特点。 14岁孩子:充满朝气的一年,但不能忽视发生的意外事件。 当他从拧巴地13岁迈入14岁的年龄时,在这个充满生气的一年,你会看到角色多变的少年。他热爱学校,热爱与人交往,愿意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十分充实。 14岁的他包容性更强,而不再像一年前那样,对看不惯的事情也较少大肆批判。 尽管14岁的孩子具备这么多优点,但不能忽视这时候有些男孩和女孩会接触毒品。在性方面,14岁的年青人由于没能获得足够的知识与信息,会遇到意外怀孕、堕胎等诸多问题。

11、样本方差与随机变量数字特征中的方差的定义不同在 …

会计专业《职业技能实训》 基础会计题目及答案 第1题: 按照账户的用途和结构分类,“固定资产”账户属于()。盘存账户 第2题: 用以记录和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记账依据的会计凭证是( A )。原始凭证 第3题: “限额领料单”按其填制方法属于()。累计凭证 第4题: 当经济业务只涉及货币资金相互间的收付时,一般填制()。付款凭证 第5题: 销售商品一批,部分货款已收回并存入银行,另有部分货款尚未收回,应填制()。收款凭证和转账凭证 第6题: 下列单据中属于自制原始凭证的是()。工资计算单 第7题: 明细账从账簿的外表形式上看一般采用()账簿。活页式 第8题: 在结账以前,如发现账簿记录有文字或数字错误,而记账凭证没错,应采用()进行错账更正。划线更正法 第9题: 记账以后,如发现记账凭证和账簿记录的金额有错误(所记金额小于应记的正确金额),而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没有错误,应采用()进行错账更正。补充登记法 第10题: 对现金清查所采用的基本方法是()。实地盘点法 第11题: 清查银行存款所采用的方法一般是()。对账单法 第12题: 在实地盘存制下,平时在账簿中对财产物资()。只记增加数不记减少数 第13题: “未达账项”是指单位与银行之间由于结算凭证传递的时间不同而造成的()。一方已经入账,而另一方尚未登记入账的账顶 第14题: 结算往来款项的清查一般采用()。函证核对法 第15题: “待处理财产损溢”是一个()双重性质的账户 第16题: 对财产清查中发现的财产物资盘亏,若属于定额内的自然损耗,应按规定转作()。管理费用 第17题: 财产物资的盘存制度有()。永续盘存制实地盘存制 第18题: 下列不属于对外会计报表的是()。产品生产成品表 第19题: 下列属于静态报表的是()。资产负债表 第20题: 汇总会计报表与单位会计报表是会计报表按照()进行的分类。编制单位

11信息及其特征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信息及其特征

信息及其特征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信息的含义,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技能目标:通过对信息基本特征的学习,增强信息意识,锻炼表达信息、捕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看大量实例,以及讨论、游戏等学生可以主动参与的环节,使学生在生动活跃的气氛中认识信息,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转变学生观念,使学生的观念从信息技术课仅仅是学习软件操作转变为信息技术课重点在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②在举例时,实例本身所携带的情感和意义也是一种教育,例如地震灾区茂县的实例,就蕴涵了对爱心、互助等内容的思考。 ③采用的实例大都注意新鲜,意在启示学生:关注时事,同样是信息意识和素养的体现。 ④在每讲到信息的一条基本特征时,都启发学生从看似教条的信息基本特征中得到人生的启迪,与现实紧密结合,让事实去说话,使学生获得的启迪和思考更加深刻。 二、教材分析 本堂课所学习的内容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1节,重要任务之一,是让学生对传统的“计算机课”的认识转到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上来,要通过对信息的概念进行多角度分析、对信息基本特征进行生动讲解,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意识到信息技术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获取、加工、表达信息的能力,而不仅是学习软件操作。 教学重点:信息的基本概念、信息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信息的基本特征及其内在所蕴涵的现实意义。 三、学生分析 在思想认识方面,学生在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主要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还比较片面,需要进行观念上的改变。在学习能力方面,高一学生已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信息表达能力、对知识的归纳提炼能力,因此在进行 1王雅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 2009年全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案例大赛二等奖案例.

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公开课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 (高一信息技术公开课教案)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第一节课向学生介绍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基本情况以后,上的教材的第一节内容。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信息的重要性、有关信息的几种定义、信息的载体和形态以及信息的特征等内容。本节的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初次接触信息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不容易理解。计划用一节课时来完成教学。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经在生活中接触过信息这个词,有些认为信息就等于消息。大家对于信息的具体含义并不了解,理解的也不准确。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什么是信息;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 2. 过程与方法:能用信息的一般特征分析描述某个信息:能举例说明什么是信息。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丰富多彩的信息,激发学习者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1、掌握什么是信息 2、掌握什么是信息的特征。 五、教学难点: 1、信息概念的理解。 2、正确分析信息的特征。 六、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举例法 七、课时计划:1 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信息? 1、认识信息。

(1)、古代信息,感人至深 投影展示古人使用“信息”的诗句: 唐代诗人杜甫在《春望》诗中写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宋代李清照则发出:“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的感叹。 教师:“在李清照的心目中,来自家乡的信息比珍贵的隋珠与和璧的价值更高。那在古人的文章里信息的意思指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因为信息能够带来家人的问候与平安的消息。所以,在通讯并不发达的古代,古人对“信息”充满了企盼。而现在“信息”一词有着比古代远为丰富的含义,从而让学生怀有继续了解信息的积极情怀。 (2)、现代信息,无处不在 导入身边的信息: 1、清晨,我们闹钟的铃声获取了时间到了,该起床了的信息,便会起床(播放闹钟声音)。 2、打开收音机,收听天气预报,获取了与今天天气有关的信息,便可决定今天需要穿多少衣服,出门是否带雨具。(播放收音广播) 3、上学路上,看到交通信号灯,它控制了行人和车辆的停止和行走(展示信号灯的动画)。 4、到学校后,在教室学习、在图书馆看书、在电脑房上网,获取了大量的信息,学到了许 多知识(展示图片)。 5、回到家,欣赏电视节目,和家人交流,也在不断地获取信息(展示图片)。 ……” 设计意图: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信息,也许学生根本没注意到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原来就是“信息”,这个情景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信息的存在,而且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同时认识到是人们行动和决策的重要依据,我们是无法缺少它的。 2、信息的理解: 我们可以看到,课本中提到的关于信息的定义,实际上都是从不同角度出发的对信息的描述:

11信息及其特征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设计者:佛山市三水区三水中学邢碧琬 【学生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性格渐趋稳重,逻辑思维趋于严密,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经验,只是对所学内容尚欠系统的提炼、重组和内化。要引导学生注意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提炼其中的方法和思想,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方式,在信息技术应用与实践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信息文化的形态和作用,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使他们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做好心理准备及提高适应能力,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教材分析】 本节是本书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篇,是在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加深,也激发学生对今后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为此,本节共设置了两部分的内容:“一、信息”;“二、信息的特征”。从认识信息的基本含义作为出发点,然后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本节在于帮助学生理解信息内涵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等学习方式,了解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拓宽学生对信息文化的形态和内涵有新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信息的概念; 2、了解信息的传播过程; 3、掌握并能判断信息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游戏等互动形式,对信息有一个感性认识; 2、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探讨信息应用的情况,归纳信息传播的过程; 3、结合案例分析、分组研讨,搜集、分析和概括典型例子,归纳信息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2、认识信息的价值,加强学生的信息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信息的含义;2、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3、能挖掘出信息应用的价值意义。

高中信息技术《信息及其特征》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信息及其特征》学案导学 编制人: 【学习目标】 1、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区分开“信息”“载体”。 2、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知识概要】 一、信息的定义 1、信息论奠基人“香农”——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2、控制论奠基人“维纳”——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3、信息论学者“钟义信”——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即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课本:信息就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象、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信息的本质是物质的属性,而不是物质实体本身。信息需要用载体来表示和传播,表达信息的载体为信息的表示媒体,简称媒体。(载体、传播方式)小结:信息是含义,能“听、看、触”到的是载体。 *难点:区分“信息”和“载体”: 二、信息的基本特征 1、传递性:信息的传递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共享性: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可以由不同个体或群体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同一空间或不同空间内共享。 3、依附性/ 可处理性:信息必须依附一定的媒体介质才能表现出来,并按

照某种需要进行处理、存储;同一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4、价值相对性: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具有相应的使用价值,可以促进物质/ 能量的生产和使用。但信息价值的大小是相对的,取决于接受信息者的需求及对信息的理解,认识和利用的能力。 5、时效性: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如:天气预报等。 6、真伪性:信息获取之后要对其进行鉴别真伪。 7、不完全性:“盲人摸象”。 8、普遍性:信息无时无处不在。 【典型案例分析】 1、报纸是一个实体本身/载体,而报纸上的内容就是信息,文字、图片、表格等则是表达方式。 2、1)用电视看奥运节目--信息的传递; 2)分享销售的经验与技巧--信息的共享; 3)啤酒与尿布(经济)--信息是可处理的,可运用的; 4)象棋比赛(生活)--信息的时效性; 5)赤壁之战(战争)--信息的真伪; 6)一传十,十传百——信息的传递 7)老黄历看不得,老地图误事——信息的时效性 8)诸葛亮的“空城计”——信息的真伪性 【当堂巩固训练】 1、下列属于信息的是()

信息与信息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的基本特征 课时:二课时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的基本特征 一、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包括两大块:1、丰富多彩的信息和信息的一般特征,前者是铺垫性内容,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简单易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者是重点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教学的难点; 2、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主要是描述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则从信息文化的角度来描述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和人性化,将技术的发展寓于信息文化的发展之中;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都会给人们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一块的内容都是教学重点,后两者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 二、学生状况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分析 “信息与信息技术”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第一章内容。作为本书的第一章,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信息和信息技术做进一步的提高,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信息和信息技术,并形成整体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列举出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够说出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能够体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四、教学策略: 本章分两大块,且以理论性内容为主。如果每一块用一个课时(40分钟),第二课时会比较紧张。针对这种情况,决定把本章两块内容一起备课,进行通盘考虑,决定采取如下教学策略:第一节理论授课;第二节,在第一节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内容的实践操作。本教学案例针对的是第一节课。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提问法、引导法,师生一起小结等等。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