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摩擦力和功能关系

(五)摩擦力和功能关系

(五)摩擦力和功能关系
(五)摩擦力和功能关系

(五)摩擦力的训练和功能关系

摩擦力训练:

1. 如图所示,甲、乙、丙三个物体质量相同,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受到三个大小相同的作用力F 而运动,则它们受到摩擦力大小关系是( )

A .三者相同

B .乙最大

C .丙最大

D .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2. 如图所示,斜面体M 的底面粗糙,斜面光滑,放在粗糙水平面上。弹簧的

一端固定在墙面上,另一端与放在斜面上的物块m 相连,弹簧的轴线与斜面

平行。若物块在斜面上做上下往返运动,斜面体保持静止,则地面对斜面体

的摩擦力f 与时间t 的关系图象是下图中的( C )

3. 在水平地面上有一固定的楔形物块a ,其斜面上静止一小物块b 。现用力F 沿不同方向作用在小物块b 上,小物块b 仍保持静止,如图所示。则a 、b 之间的静摩擦力一定增大的是( AC )

功能关系:

选择题训练:

4. 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 的质点在半径为R 的半球形容器中(容器固定)由静

止开始自边缘上的A 点滑下,到达最低点B 时,它对容器的正压力为F N .重力

加速度为g ,则质点自A 滑到B 的过程中,摩擦力对其所做的功为( )

A.12

R (F N -3mg ) B.12R (3mg -F N ) C.12

R (F N -mg ) D.12

R (F N -2mg )

5. 质量为m 的小球被系在轻绳一端,在竖直平面内做半径为R 的圆周

运动,如图5所示,运动过程中小球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设某一

时刻小球通过轨道的最低点,此时绳子的张力为7mg ,在此后小球

继续做圆周运动,经过半个圆周恰好能通过最高点,则在此过程中

小球克服空气阻力所做的功是 ( )

A.14

mgR B.13mgR C.12mgR D .mgR

6. 水上滑梯可简化成如图所示的模型:倾角为θ=37°的倾斜滑道

AB 和水平滑道BC 平滑连接,起点A 距水面的高度H =7.0 m ,

BC 的长度d =2.0 m ,端点C 距水面的高度h =1.0 m .一质量m

=50 kg 的运动员从滑道起点A 无初速度地自由滑下,运动员与

AB 、BC 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1.(取重力加速度g =10 m/s 2,

cos 37°=0.8,sin 37°=0.6,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可视为质点)

(1)求运动员沿AB 下滑时加速度的大小a ;

(2)求运动员从A 滑到C 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W 和到达C 点时速度的大小v C ;

(3)保持水平滑道端点在同一水平线上,调节水平滑道高度h 和长度d 到图中B ′C ′位置时,运动员从滑梯平抛到水面的水平位移最大,求此时滑道B ′C ′距水面的高度h ′. 解析 (1)运动员沿AB 下滑时,受力情况如图所示F f =μF N =μmg cos θ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mg sin θ-μmg cos θ=ma

得运动员沿AB 下滑时加速度的大小为:a =g sin θ-μg cos θ=5.2 m/s 2

(2)运动员从A 滑到C 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

W =μmg cos θ·H -h sin θ

+μmgd =μmg [d +(H -h )cot θ]=10μmg =500 J , mg (H -h )-W =12

m v 2C -0 解得运动员滑到C 点时速度的大小v C =10 m/s (3)在从C ′点滑出至落到水面的过程中,运动员做平抛运动的时间为t ,

h ′=12gt 2 t = 2h ′g

下滑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功保持不变,W =500 J

根据动能定理得:mg (H -h ′)-W =12

m v 2-0,v =2g (H -1-h ′) 运动员在水平方向的位移:x =v t =2g (H -1-h ′) 2h ′g

=4(H -1-h ′)h ′ 当h ′=H -12=3 m 时,水平位移最大.

7. 如图所示,光滑坡道顶端距水平面高度为h ,质量为m 的小物块A

从坡道顶端由静止滑下,进入水平面上的滑道时无机械能损失,为使

A 制动,将轻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滑道延长线M 处的墙上,另一端

恰位于坡道的底端O 点.已知在OM 段,物块A 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

因数均为μ,其余各处的摩擦不计,重力加速度为g ,求:

(1)物块滑到O 点时的速度大小;

(2)弹簧被压缩至最短,最大压缩量为d 时的弹性势能(设弹簧处于原长时弹性势能为零);

(3)若物块A 能够被弹回到坡道上,则它能够上升的最大高度是多少?

解析 (1)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mgh =12

m v 2 解得v =2gh . (2)在水平滑道上物块A 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W =μmgd

由能量守恒定律得12

m v 2=E p +μmgd 以上各式联立得E p =mgh -μmgd . (3)物块A 被弹回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仍为W =μmgd

由能量守恒定律得E p =μmgd +mgh ′ 所以物块A 能够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 ′=h -2μd .

8. 如图所示,为一传送装置,其中AB 段粗糙,AB 段长为L =0.2 m ,动摩擦因数μ=0.6,BC 、DEN 段均可视为光滑,且BC 的始、末端均水平,具有h =0.1 m 的高度差,DEN 是半径为r =0.4 m 的半圆形轨道,其直径DN 沿竖直方向,C

位于DN 竖直线上,CD 间的距离恰能让小球自由通过.在左

端竖直墙上固定一轻质弹簧,现有一可视为质点的小球,小球

质量m =0.2 kg ,压缩轻质弹簧至A 点后由静止释放(小球和弹

簧不粘连),小球刚好能沿DEN 轨道滑下.求:

(1)小球到达N 点时的速度;

(2)压缩的弹簧所具有的弹性势能.

解析 (1)小球刚好能沿DEN 轨道滑下,则在半圆最高点D 点必有:mg =m v 2D r

从D 点到N 点,由机械能守恒得: 12m v 2D +mg ·2r =12

m v 2N +0 联立以上两式,代入数据得: v D =2 m/s ,v N =2 5 m/s.

(2)弹簧推开小球的过程中,弹簧对小球所做的功W 等于弹簧所具有的弹性势能E p ,根

据动能定理得W -μmgL +mgh =12

m v 2D -0 代入数据得W =0.44 J 即压缩的弹簧所具有的弹性势能为0.44 J.

9. 如图所示,有一个可视为质点的质量为m =1 kg 的小物块,从光滑平台上的A 点以v 0=3 m /s 的初速度水平抛出,到达C 点时,恰好沿C 点的切线方向进入固定在水平地面上

的光滑圆弧轨道,最后小物块滑上紧靠轨道末端D 点的质量为M =3 kg 的长木板.已知木板上表面与圆弧轨道末端切线相平,木板下表面与水平地面之间光滑接触,小物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0.3,圆弧轨道的半径为R =0.5 m ,C 点和圆弧的圆心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53°,不计空气阻力,取重力加速度g =10 m/s 2.求:

(1)A 、C 两点的高度差;

(2)小物块刚要到达圆弧轨道末端D 点时对轨道的压力;

(3)要使小物块不滑出长木板,木板的最小长度.(sin 53°=0.8,cos 53°=0.6) 解析 (1)小物块在C 点时的速度大小为

v C =v 0cos 53°

=5 m /s ,竖直分量为v Cy =4 m/s 下落高度h =v 2

Cy 2g

=0.8 m (2)小物块由C 到D 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

mgR (1-cos 53°)=12m v 2D -12

m v 2C 解得v D =29 m/s 小球在D 点时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N -mg =m v 2D R

代入数据解得F N =68 N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F N ′=F N =68 N ,方向竖直向下

(3)设小物块刚好滑到木板右端时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大小为v ,小物块在木板上滑行的过程中,小物块与长木板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

a 1=μg =3 m/s 2, a 2=μmg M

=1 m/s 2 速度分别为v =v D -a 1t ,v =a 2t 对物块和木板系统,由能量守恒定律得 μmgL =12m v 2D -12

(m +M )v 2 解得L =3.625 m ,即木板的长度至少是3.625 m

竖直情况下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竖直情况下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在水平情况下,最大静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是有关的,不是无关。压力越大,最大静摩擦力越大。比如 一辆小车,装的东西越多,你想推动它就越困难。但是在竖直情况下,则完全不是这种情况。 水平情况下滑动摩擦力或者静摩擦力跟压力有关。但竖直情况下静摩擦力或者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无关,只跟和它平衡的力有关。 注意:尽管在初中阶段,老师对静摩擦力这个东西讲得并不是很深入,但是毕竟中考经常出现这样的题型,因此,我们必须对静摩擦力这个东西作一个深入的研究。 1、切切记住:水平面上的摩擦力和竖直情况下的摩擦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做题时只要遇到考查竖直情况下的摩擦力,就要先来一个预警。务必保持清醒的大脑,必须牢牢地对二者加以区分,不要一律地套用物体在水平情况下的摩擦力。 2、即使在水平情况下,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也有极大的不同。 3 论物体是否滑动,根据二力平衡这个原则,静摩擦或者滑动摩擦力始终等于物体的重力。 4、在水平情况下,压力增大则滑动摩擦力一定增大。但是在竖直情况下,压力增大摩擦力不一定增大。 例1、如图所示,物体A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静止在竖直墙壁上.当水平力减小为F/2时,物体A恰好沿竖直墙壁匀速下滑.此时物体A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A.减小为原来的1/2 B.和原来一样 C.增大为原来的2倍 D.无法判断 分析:物体静止或者匀速下滑,都是平衡状态,所受的摩擦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选B。 第一:刚开始是静止状态:所以根据受力分析 垂直方向上重力等于摩擦力处于平衡状态 第二:后来是匀速状态,也是平衡状态 垂直方向上摩擦力还是等于重力 所以摩擦力没有变。 第三:竖直情况下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与水平力F有没有关系的。 第四:(初中物理考到力学的问题一般都要从“二力平衡”去考虑)静止在竖直墙壁上时,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与重力G二力平衡,是一对平衡力,所以f=G 物体恰好沿竖直墙壁匀速下滑时,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与重力G也是一对平衡力,所以f=G

教科版五年级上《运动与摩擦力》优秀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发展识别控制变量、采集、记录、分析数据进行得出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 四、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塑料盒、钩码、条形盒测力计、桌布、光滑的桌面、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认识摩擦力 1、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新一旧两双鞋,如果你要去参加拔河比赛并且想取胜,你会选哪双鞋?为什么?(预设:学生说新鞋,漂亮,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以。摩擦大) 2、其实啊,我们选择新鞋还是旧鞋是和鞋与地面的摩擦有关的,同学们想知道这位同学选的对不对吗?(生:想),嗯,那接下来我们可要跟随老师一起认真探究本节课的内容《运动与摩擦力》,板书课题。 3、你听说过摩擦吗?谁试着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摩擦现象?

4、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例子,我们发现要想产生摩擦需要几个物体?(两个),现在我们的手和桌面是两个物体,伸出你的手放在空中,感觉到摩擦吗?(没有)那怎样才行?(接触)。也就是说得与物体接触,现在把手放在桌面静止不动有摩擦吗?(没有)那得怎么办?(动)得运动。所以说要想产生摩擦需要几个物体(两个),而且物体必须要(接触)?还得(运动)?这个过程中摩擦在哪产生的?(接触面)。接下来,我们的手在桌面上用力向前推,再在空气中向前推,对比,哪个用力大?这说明手与桌面摩擦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力,这种力是帮助我们运动还是阻碍我们运动的?这个阻碍我们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 5、我们一起来看看摩擦和摩擦力的概念,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出示摩擦力的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因此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5、提问:现在知道了摩擦力,那么关于摩擦力,你认为可以研究它的哪些内容?我们先来研究如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二)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1、我们知道,可以用什么来测量力的大小呢?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用之前首先调零,读数时眼睛要与指针相平,不要超过测力计的最大量程。)摩擦力可以用它来测量吗? 2、我这里有个盒子,那我怎么使用测力计测量它的摩擦力呢?(说的很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测量摩擦力的方法。)测量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一定要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物体,同时注意测力计一定要与被测物体相平。) 3、各小组尝试测身边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 3、小组汇报。

4-5 运动与摩擦力

4-5 运动与摩擦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线绳、供拉动的小物品若干、纸盒、载重物、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一块 新轮胎和旧轮胎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学生原有水平 1、出示轮胎纹路图,提问:看了这两幅图,你想到了什么?(防滑、摩擦) 2、引导:你所知道,什么叫摩擦? 3、感受摩擦力,用手在空中滑动,再用手在桌面拖动,说说你的感受。 4、引导:这种阻碍手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 揭题:运动与摩擦力 5、提问:关于摩擦力,你认为可以研究它的哪些内容? 二、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1、提问:一个物体摩擦力的大小可以怎么测量呢? 2、学生交流、讨论 出示: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

摩擦力。 3、测量钩码、笔袋等物体的摩擦力。 4、推测: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三、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状况的关系 1、提问:请你推测,物体的接触面状况会对它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 学生推测: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2、你能用实验证明吗?提供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 学生结合81页表格设计实验 不改变条件 要改变的条件( ) 摩擦力大小(牛) 3、学生实验、记录 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四、摩擦力大小和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1、推测物体重量对它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 2、设计对比实验 不改变条件 要改变的条件( ) 摩擦力大小(牛) 3、学生实验 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五、小结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2、提问: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除了和物体的接触面和重量有关系外,它的大小还可能受

摩擦力教学目标

第四节摩擦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这两种摩擦力的方向。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知道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3.知道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知道最大静摩擦力跟物体间的正压力成正比。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3.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 三、德育目标 向学生渗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辨证思想。 重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μF N解决实际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难点 1.正压力的确定。 2.静摩擦力方向的正确判定。 教法建议 一、讲解摩擦力有关概念的教法建议 介绍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时,从基本的事实出发,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使学生接受摩擦力的存在。由于摩擦力的内容是本节的难点,所以在讲解时不要求“一步到位”,关于摩擦力的概念可以通过实验、学生讨论来理解。 1.可以让学生找出生活和生产中利用摩擦力的例子; 2.让学生思考讨论,如: (1)摩擦力一定都是阻力; (2)静止的物体一定受到静摩擦力; (3)运动的物体不可能受到静摩擦力; 主要强调:摩擦力是接触力,摩擦力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在运动中也可以充当动力,如传送带的例子。 二、有关讲解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法建议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物体材料及其表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跟物体间的正压力有关;但和接触面积大小无关。注意正压力的解释。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用公式:f=μN,动摩擦因数μ跟两物体表面的关系,并不是表面越光滑,动摩擦因数越小。实际上,当两物体表面很粗糙时,由于接触面上交错齿合,会使动摩擦因数很大;对于非常光滑的表面,尤其是非常清洁的表面,由于分子力起主要作用,所以动摩擦因数更大,表面越光洁,动摩擦因数越大。但在力学中,常称“物体表面是光滑的”这是忽略物体之间的摩擦力的一种提法,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模型,与上面叙述毫无关系。 3.动摩擦因数μ是一个无单位的物理量,它能直接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4.静摩擦力的大小,随外力的增加而增加,并等于外力的大小。但静摩擦力不能无限度的增大,而有一个最大值,当外力超过这个最大值时,物体就要开始滑动,这个最大限度的静摩擦力叫做最大静摩擦力f m。实验证明,最大静摩擦力由公式f0=μ0N所决定,μ0叫做静摩擦因数,N为物体所受的正压力。摩擦力的大小变化随着外力的变化关系如图: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小于最大静摩擦力,但一般情况下认为两者相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投影片、带有定滑轮的平板一块、小木块、玻璃、毛巾、测力计、砝码、带绳的木块、小铁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演示1】摩擦块从斜面上滑下,在水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

五年级科学上册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教科版

运动与摩擦力 一、教材分析 《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五课。本单元属于力学知识板块,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知道自然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力,这些力都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本节课就是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摩擦力,并且简单的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学生在前几节课对力已有初步的感受,从研究小车的运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力的测量;从重力,弹力,然后进入本课的摩擦力学习。此前学生已经掌握用弹簧秤测定力的大小的实验,本课的知识也是为学习第六课“滑动与滚动”打下基础。另外力这一单元本身跟初中物理中的力学有着很深的联系,是为之打基础的课程,摩擦力也是其中之一。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对于力的学习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力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摩擦力属于生活中常见的力,学生基本都知道,只是没有系统的去整理过自己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也没有再深入的研究过它的一些特性。因此,本节课的还是要以学生自己的认知基础为突破点,再引导他们系统整理自己的生活积累的知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继续深入的研究摩擦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确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 1、了解什么是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四、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认识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物体重量的关系。 本课的难点:掌握测定摩擦力大小关系的实验。 五、学法、教法 教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推测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好交流,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相互合作,把大部

第5课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 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物体的运动,认识了力,知道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初步体会到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知道物体运动起来是由于力的作用,同时相互接触物体相对运动时也会产生摩擦力,从而解释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认识摩擦力产生的条件,通过实验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物体的轻重有关。 【学情分析】 在科学探究方面,五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本课将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对于运动和摩擦力学生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自己丰富的感性体验。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拉力、重力、反冲力、弹力等力能使小车动起来,知道力有大有小的情况下进行学习的。学生的这些原有认知和生活经验,为本节课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基础,同时使学生将科学与生活更好的联系起来,运用科学于生活。这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科学素养的形成都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过程与方法: 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弹簧测力计、砝码、摩擦木块、砂纸、纱布、实验记录单。 教师材料:学生实验器材一组、多媒体课件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受摩擦力 1.情境:同学们,现在正是秋高气爽好时节,非常适合户外运动。小明也非常喜欢参加户外运动,本周末,他要和妈妈去爬虎头山,山路难走,必须穿一双合适的运动鞋。请大家来帮他挑选一双适合登山的运动鞋吧。 为什么选择左边这双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新鞋和旧鞋的鞋底,你有什么发现? 我们发现了:旧鞋的鞋底平了,磨损比较厉害。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旧鞋磨损这么厉害,变平了呢? 2.认识生活中的摩擦现象。你能在自己的鞋底找到摩擦的痕迹吗? 3.感知摩擦力。 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玩一个“推手掌”的游戏。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做:首先,将手掌在空气中推动,再紧紧地贴着桌面,然后用力向前推动。你们感觉到什么? 预设:感觉到在空气中很轻松。 在桌面上有阻碍,很吃力。 师:我们的手掌在桌面上拖动的时候,的确受到一种阻碍的力,我们就把这种阻碍运动的力叫做摩擦力。(板书:摩擦力) 师:你说的真好!现在再请同学们将手掌静静地贴在桌面上,不运动。这时候,你们还能感受到摩擦力吗?为什么?

五年级科学上册 4_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新版)教科版

运动与摩擦力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力是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会做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2、通过自主实验探究得知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状况(光滑、粗糙程度),运动状况(滚动还是滑动),物体的重量(对地面的压力)有关,与接触面积无关。 3、培养学生乐于交流、乐于合作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小车、线、长方形木板、砂皮、垫圈、记录纸、钩码、铁夹 三、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并能从实验结果中得出初步结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冬天,天冷,搓手,产生了热量。引入摩擦的知识。 二、授课: (一)、感知体验,引入摩擦力概念 1、用手在桌面上轻轻向前推一下,有什么感觉? 2、预设摩擦力,并结合刚刚活动讲解摩擦力。 3、屏幕出示摩擦力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教师板书“运动与摩擦力) 4、摩擦力的大小可以测量吗?用什么工具测量,怎么测量? 屏幕出示测量方法。 提出测一本科学书和一个笔袋在桌子上运动时所受的摩擦力。 教师演示测量方法,并说明注意事项。 (二)、研究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我们先来猜测一下,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选择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摩擦力大小与物体的轻重两个因素进行研究。 (一)、请你推测,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推测: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你们的猜测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这些都只是我们的猜测,我们还需要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想法。老师今天给你们提供了1个测力计、塑料盒子(里面1个50g的钩码)、一张砂纸和我们的桌面。你们能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吗? 请你们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实验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提示:实验中要改变的是什么?准备怎么改变?不要改变的是什么?怎样保持它们不变?做这个实验要注意些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进行实验并汇报实验结果。 我们的发现: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二)摩擦力大小和物体重量大小之间的关系 推测: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重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你这样推测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在上一个实验的基础上自主进行实验。 交流实验方法和结果。 我们的发现: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 课堂小结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三、拓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小小设计师。 四、作业布置:写一篇小论文。 板书设计运动与摩擦力 接触面光滑程度有关光滑小

初中物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中考题(答案)

1.小明在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关系的实验中,他在水平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沿直线 匀速拉动木块,通过改变放在木块上砝码的重力来改变木块与木板之间压力的大小。他通过测量木块的 重力、分析弹簧测力计读数以及砝码重力,记录了如下实验数据: (1)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1 (选填“等于”或“不等于”)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F 2。 (2)根据表中测量数据,在右图中画出F 2与F 压关系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当接触面不变,滑动摩擦 力与压力大小之间的定量关系是: 。 2.小林同学做“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如图所示. (一) (1)实验采取的办法是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其在长木板上做 _____ 运动. (2)甲乙两图所示的实验说明: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_____ ,滑动摩擦力越大. (3)甲、丙两图所示的实验说明:压力相同时,____ _,滑动摩擦力越大. (4)由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 __ ___. (二) 小林又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系吗?他又做了如下操作: (5)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向左拉动木块,使其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根据 ___ __的知识可知,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为 ____ _N . (6)小林将木块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后,测得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为原来的一半.他由此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着接触面积的减小而减小.你认为他的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 ___ __. 3.为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长沙市某中学的小刚和小明两个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甲和图乙所示的实验。按图甲实验时,小刚用手通过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A ,读出弹簧铡力计的示数即可测出木块和木板之问的滑动摩擦力:小明将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钩住木块B ,木块B 下面是长木板.实验时小明拖动长术扳,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可测出木块B 和木板之间的摩擦力。

摩擦力有关知识

摩擦力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摩擦力 英文名称: frictional force 定义: 当两接触构件间存在正压力时,阻止两构件进行相对运动的切向阻力。 应用学科: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摩擦学(二级学科);摩擦(三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摩擦力是两个表面接触的物体相互运动时互相施加的一种物理力。广义地物体在液体和气体中运动时也受到摩擦力。作为借喻摩擦力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被用来描述阻碍进展的力量。 目录 概述 简介 滑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 润滑 固体表面之间的摩擦力 内部摩擦

关于摩擦力的本质的几种学说 编辑本段 概述 摩擦力图示 摩擦力图示摩擦力与相互摩擦的物体有关,因此物理学中对摩擦力所做出的描述不 一般化,也不象对其它力那精确。事实上,只有在忽略摩擦力的情况下人们才能引出 力学中的基本定律。虽然如此摩擦力是世界上的一个事实。没有摩擦力的话鞋带无法系紧,螺丝钉和钉子无法固定物体。 摩擦力内最大的区分是静摩擦力与其它摩擦力之间的区别。有人认为静摩擦力实 际上不应该算作摩擦力。其它的摩擦力都与耗散有关:它使得相互摩擦的物体的相对 速度降低,并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固体表面之间的摩擦力分滑动摩擦、滚动摩擦、滚压摩擦和转动摩擦。在工程技 中人们使用润滑剂来降低摩擦。假如相互摩擦的两个表面被一层液体隔离,那么它们 之间可以产生液体摩擦,假如液体的隔离不彻底的话,那么也可能产生混合摩擦。气 垫导轨是利用气体摩擦来工作的。润滑剂和气垫导轨的工作原理都是利用“用液体或 气体(即流体)摩擦来代替固体摩擦”来工作的。 假如润滑剂、液体或气体沿一个固体表面流动,其流速会受摩擦力的影响而降低。固体表面的构造对这个摩擦力的影响比较小,最主要的是流体的横截面面积。其原因 是不仅在流体与固体的交面有摩擦力,流体内部不同的层之间也有内部摩擦,流体离 固体表面的距离不同,其流速也不同。 一个相对于一个流体运动的物体受到阻力。这个阻力与它的运动方向相反。在层 流的情况下这个阻力与它的速度成比例,在紊流中这个阻力与它的速度的平方成比例。有时一个物体同时受到阻力和摩擦力,比如一辆汽车在运动时既受到空气的阻力也受 到其轮胎的滚动摩擦。 编辑本段 简介

5.运动与摩擦力

5.运动与摩擦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探究目标 1.会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果。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态度目标 尝试用不同的思路、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轮子的发明将物体的运动改变成用滚动的方式前进,这是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2.意识到人类可以通过不断改进技术来满足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需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摩擦力,以及知道摩擦力是有大小的。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皮球、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 小组:实验用纸盒、粗线一根、托盘、铁垫圈若干、圆铅笔、四个小车轮、两根车轴、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材料准备:皮球] 1.教师出示皮球,皮球在桌面滚动,最后停止。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预设:皮球慢慢减速,最后停下来。) 提问:谁能解释?(预设:皮球受到摩擦力。)板书摩擦力 2.感受摩擦力。 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感受到摩擦力呢?(预设:把手放在桌面上往前推。)提问:有什么感受?(预设:有一个阻碍手掌向前运动的力。) 3.出示摩擦力的概念。 4.出示古人搬运巨石的图片。 提问:古人是如何搬运巨石等重物的?(预设:使用滚木。) 提问:人们在搬运巨石等重物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摩擦力,如何减小摩擦力呢?(预设:减少接触面积、改变运动方式等)将学生说的方法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5.揭示课题:运动与摩擦力(板书) 二、探索: 活动一:直接拉动重物。 [材料准备:硬纸盒、重物、木板、滑轮、棉线、托盘、垫圈、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1.讨论:我们直接拉动重物,可能需要多大的力? 2.学生说说可能要用哪些实验材料,以及如何进行实验。(了解学生前概念) 3.学生说说实验中还要注意什么,出示温馨提示,明确实验要求。 4.学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5.提问:纸盒装载重物是如何前进的?垫圈很少时,纸盒为什么不滑动呢?小结:像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称之为滑动。(板书滑动) 活动二:使用滚木拉动重物。 [材料准备:硬纸盒、重物、木板、滑轮、棉线、托盘、垫圈、剪刀、铅笔5只、学生活动手册] 1.讨论:古人有什么好方法拉动重物?

摩擦力案例

摩擦力教案示例之一 课题:摩擦 (一)教学目标 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二)教学条件 (三)教法选择 教材难度适中,适宜用探索法展开教学,由于摩擦实验用文具可以进行,本课以实验探索法为主要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悬问征解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在不使用任何工具情况下,用手竖直地把一本书提起的同时,将另一本书也“粘”起? 学生:边思考边动手实验,探求可行方案. 教师:演示下图中做法的同时问学生,为何一本书能“粘”起另一本书呢?从而引入摩擦的课题,说明两书接触处有摩擦.

学生:自己动手用两本书做该实验,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握两本书的边缘用力向外拉一拉,这为下面“滑动摩擦力的教学”做好了准备. 二、动手实验总结规律 学生实验(1):用力将橡皮擦在写有铅笔字迹的纸上滑动. 教师:指出橡皮擦与纸之间这种形式的摩擦是滑动摩擦,讲明概念并举例后提出问题,橡皮擦与纸摩擦后留有尾迹,这尾迹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观察尾迹中的橡皮沫,以橡皮沫中有铅笔色素和纸被擦白这些现象中,分析出滑动摩擦本质,摩擦的过程中,相互摩擦物体的互相啮合的凹凸部,相撞碰被破坏形成了尾迹. 学生实验(2):用小刀在橡皮擦上切一根细长橡皮条,用手拿住橡皮条顶端在纸面上做滑动摩擦. 教师:提出问题,橡皮条弯曲方向与运动方向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 学生:观察后得出橡皮条弯曲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开展讨论得出,在滑动摩擦过程中有阻碍物体运动的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学生实验(3):用手指沿水平方向推桌面上物理书做匀速直线运动. 接下来教学活动,用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 问:书匀速运动的过程中受哪些力作用? 答:受重力、支持力、拉力和摩擦力的作用. 问:其中哪些力是平衡力. 答:重力与支持力、拉力和摩擦力分别是一对平衡力. 问:如何测量这时的摩擦力大小呢? 答:测量出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 问:为什么这时拉力的大小等于摩擦力.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总7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课教材分析 《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五课,从本课起,单元的探究活动将转入对摩擦力的研究。这是一节典型的科学探究课,以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通过学生猜想、设计对比实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构建科学概念,主动获取科学知识。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感受摩擦力和测量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教材首先给出了摩擦力的概念,然后说明“摩擦力是可以感觉到的”,让学生通过体验活动感受到摩擦力。教材中说明“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第二部分,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很多,本课只提供了两个方面: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物体的重量。对这两个因素的探究都是经历了作出假设、制定研究方案(设计对比实验)、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来进行探究。对于第一个因素的探究,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而对于第二个因素的探究,放手给学生,完成由扶到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最后提出问题“摩擦力的大小还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或解决学生提出的“摩擦力大小与运动方式有关”的猜测,自然的将教学引入到下一节课的教学中。 学情分析 在科学探究方面,五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本课将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对于运动和摩擦力学生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自己丰富的感性体验。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拉力、重力、反冲力、弹力等力能使小车动起来,知道力有大小的情况下进行学习的。学生的这些原有认知和生活经验,为本节课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基础,同时使学生将科学与社会生活更好的联系起来,运用科学于社会生活中。这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科学素养的形成都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引导学生掌握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教科版科学五上4-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5.运动与摩擦力 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王佳娜 【教材简析】 《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五课。本单元研究的是机械运动,对力的研究贯穿始终。要研究运动就要引领学生研究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以及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本课聚焦汽车轮胎,初步了解到摩擦现象在生活中的存在, 知道摩擦力是一种阻碍运动的力,并能通过使用弹簧测力计对摩擦力进行正确地测量。能推测摩擦力的大小的影响因素,设计相关实验,并正确操作实验。通过实验认识到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系;与被拉动的物体的轻重有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在进行了前面四节内容的学习之后,对运动和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对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有所触及,但没有更深一步的理解。特别是摩擦力是一种阻碍运动的力,以及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需要学生通过实验才能真正领会。学生在长达两年多的科学学习之后,已经有了设计并操作实验的意识,但是控制变量的思想还是很难在实验设计和操作的过程中得以体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2.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又与物体的轻重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2.能通过探究实验来寻找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并操作实验,并从实验证据中总结出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3.能初步利用简单的表格来记录和整理证据。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对生活中的摩擦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地记录和描述有关摩擦力影响因素的证据。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课 教材分析 《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五课,从本课起,单元的探究活动将转入对摩擦力的研究。这是一节典型的科学探究课,以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通过学生猜想、设计对比实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构建科学概念,主动获取科学知识。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感受摩擦力和测量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教材首先给出了摩擦力的概念,然后说明“摩擦力是可以感觉到的”,让学生通过体验活动感受到摩擦力。教材中说明“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第二部分,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很多,本课只提供了两个方面: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物体的重量。对这两个因素的探究都是经历了作出假设、制定研究方案(设计对比实验)、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来进行探究。对于第一个因素的探究,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而对于第二个因素的探究,放手给学生,完成由扶到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最后提出问题“摩擦力的大小还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或解决学生提出的“摩擦力大小与运动方式有关”的猜测,自然的将教学引入到下一节课的教学中。 学情分析 在科学探究方面,五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本课将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对于运动和摩擦力学生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自己丰富的感性体验。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拉力、重力、反冲力、弹力等力能使小车动起来,知道力有大小的情况下进行学习的。学生的这些原有认知和生活经验,为本节课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基础,同时使学生将科学与社会生活更好的联系起来,运用科学于社会生活中。这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科学素养的形成都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引导学生掌握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摩擦力知识点归纳及练习

摩擦力 一、滑动摩擦力: 1、定义: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当于另一个物体滑动的时候,要受到另一个物体 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A.两个物体直接接触; B.两物体之间有弹力; C.两物体发生了相对滑动; D.接触面不光滑。 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①"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μN 说明:①N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应具体分析。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无单位。 5、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二、静摩擦力: 1、定义:两相对静止的相接触的物体间,由于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而产生的摩擦力。 2、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A.两物体相接触; B.相接触面不光滑; C.两物体之间有弹力; D.两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 3、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总跟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说明:①运动的物体可以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 ②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可以相反,还可以成任一夹角θ。 ③静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4、静摩擦力的大小:两物体间的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0<F≤Fm,其中Fm为两个物体间的 最大静摩擦力。 说明:①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无关,最大静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有关, 最大静摩擦因数(选学)f max=μN。 5、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的趋势。 三、摩擦力有无的判断(4个条件缺一不可) 1、如图1,A、B两物体所接触的平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B在水平面上, A与竖直面接触,A、B通过定滑轮连接在一起,A匀速下落, 试分析A与竖直面有无滑动摩擦力。 解析:A与竖直面接触、相对运动且接触面粗糙,但无挤压,A不受滑动摩擦力。 2、如图2,木板B以的对地速度向右滑动, 物体A此时以的对地速度向右滑动,A与B接触, 且接触面粗糙,问A和B之间有无滑动摩擦力 解析:满足两个物体相互直接接触、互相挤压、接触面粗糙,但,所以A 与B无相对运动,即A与B间无滑动摩擦力。

摩擦力专题详细分析

摩擦力专题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力学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而在力学中解决摩擦力有关问题尤为困难,首先摩擦力 有三种:即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英次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不容易搞淸楚。下而就通过一些例 题来说明: 一. 判断是否受摩擦力 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受摩擦力,我们可以从产生摩擦力的条件入手,条件是: ① 两个物体柑互接触并挤压,即两个物体之间有蝉力 ② 接触而不光滑 ③ 物体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或发生相对运动 注意: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Ev 压力即为作用在支持而上且与作用面垂直的力。其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 知道压力可能大于重力,可能小于重力,还可能等于重力,也可能?与重力无关。但是不论支持而是什么样的, 也不论物体受力情况如何复杂,物体对支持而的正压力和支持而对物体的支持力,总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所以许多情况下都是通过求物体所受支持力来求得正压力的。 注意:如图3所示的物体静止情况下的压力大小,可见压力与重力无关。 图(2) 试分析上图中,物体A 、B 、C 是否受摩擦力? 分析解答:上图中物体A 、C 分别相对于地面、斜面、墙面均处于静止状态,但其中物体B 、C 有相对运 动的趙势,所以B. C 受摩擦力,而A 物体不受摩擦力。 FN=Mg+F FH=Mg-F \ \ M —— \ \ F H =F (1)静止的物体 例1?下图(1)中. 物体A 静止在水平地而上;图(2〉中,物体B 静止在斜而上;图(3)中,物体C 被压在竖 直墙壁上而处于静止, A 7 图3 \

(2)运动的物体 例2?下图中,物体A 在水平向右的拉力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B 物体在水平皮带上跟随皮带一起做匀速 宜线运动,D 物体沿着竖直墙壁向下做 速直线运动,现在不考虎空气阻力.试分析它们是否受摩擦力? 图<4) 分析解答:图(1人图(4)中的物体均有相对运动,同时结合平衡力的知识可以判断物体A 和D 都受摩擦力。 图(2)中的物体B 相对皮带是静止的,若假设物体B 受水平方向的摩擦力,则在水平方向找不到与摩擦力平 衡的力。说明假设不存在,所以物体B 不受摩擦力。图(3)中的物体C 为什么能跟随皮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 动而没有滑下来呢?《的就是摩擦力提供的动力,所以物体C 受摩擦力。 (3)接触面光滑时 例3.如右图,小球重20牛,以2米/秒的速度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它在水平方向受到的推力是: 分析解答:此题表面问的是推力,实际上还是要考虑摩擦力。因为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 物体在水平面上不受力或者受平衡力。假设水平方向有推力,而在水平方向找不到与它平衡的力,是因为接触 面光滑物体不受摩擦力,所以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所以此题选 小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会发现:静止的物体不一定不受摩擦力,运动的物体也有可能不受摩擦力。要 想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受摩擦力,要善于运用产生摩擦力的条件.多运用平衡力的知识以及假设法去解决。若接 触而光滑,则物体在此表而将不受摩擦力。 二、推断摩擦力的大小 对于摩擦力大小问题,初中阶段一般主要研究的是静摩擦力大小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而大多数学生在做 题时不能把这两种摩擦力区分开?导致常常把这两种摩擦力的大小搞错。 (1)静摩擦力的大小 例4.如图所示,一个小孩沿水平方向用力推静止在水平地而上的小汽车,但小车仍保持静止,则( A.小孩对车的推力大于车受到的阻力 宜线运 动,C n — 体沿着 Q 皮带一 图(2) A.0牛 B.10 牛 C. 20 牛 D. 40 牛 物 的 速

【教学】教科版科学五上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关键字】教学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运动与摩揩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五课。本单元属于力学知识板块,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知道自然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力,这些力都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本节课就是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摩揩力,并且简单的研究影响摩揩力大小的两个因素。学生在前几节课对力已有初步的感受,从研究小车的运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力的测量;从重力,弹力,然后进入本课的摩揩力学习。此前学生已经掌握用弹簧秤测定力的大小的实验,本课的知识也是为学习第六课“滑动与滚动”打下基础。另外力这一单元本身跟初中物理中的力学有着很深的联系,是为之打基础的课程,摩揩力也是其中之一。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对于力的学习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力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摩揩力属于生活中常见的力,学生基本都知道,只是没有系统的去整理过自己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也没有再深入的研究过它的一些特性。因此,本节课的还是要以学生自己的认知基础为突破点,再引导他们系统整理自己的生活积累的知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继续深入的研究摩揩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确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 1、了解什么是摩揩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揩,会产生摩揩力。 2、探究摩揩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揩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揩力越大。 3、探究摩揩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揩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揩力越小。 四、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认识摩揩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物体重量的关系。 本课的难点:掌握测定摩揩力大小关系的实验。 五、学法、教法 教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推测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好交流,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报告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报告 学校:丁营乡初级中学班级:九一班 组长:刘佳乐组员:王龙龙、王茹楠、张帅阳 实验名称: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目的: 验证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棉布,毛巾,带钩长方体木块,钩码,。 实验原理: 1.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平衡。 2. 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数值可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这样就测出了木块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力。 实验步骤: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改变放在木块上的钩码,从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把棉布、毛巾铺在长木板上,从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实验数据: 1.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2. 在木块上加50g的钩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8N 3. 在木块上加200g的钩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2N 4. 在木板上铺上棉布,测出此时木块与棉布之间的摩擦力:1.1N 5. 在木板上铺上毛巾,测出此时木块与毛巾之间的摩擦力:1.4N 实验结论: 1. 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2. 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实验评估与交流: 我们遇到的问题主要是拉弹簧测力计时示数不稳定,尤其是铺上毛巾之后,我们反复试验几次,发现拉的时候要一气呵成,速度不要太慢,等示数基本稳定

教科版四年级上科学3-5《运动与摩擦力》

5.运动与摩擦力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4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建构起“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让物体启动或停止”这一概念,认识了反冲力和弹力,还通过弹簧测力计认识到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本节课要研究摩擦力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摩擦力大小的测量以及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聚焦板块通过呈现古人用滚木搬运重物的场景,引出研究物体在运动中产生并受到摩擦力,以及如何减小摩擦力的问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模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模拟搬运重物来体验,并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摩擦力的大小,比较不同运动方式下摩擦力大小的不同。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判断哪种运动方式最省力,并利用所学科学科学原理来解释现实中的问题。 拓展板块,通过介绍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力的原理,以及气垫船模型和磁悬浮陀螺的制作,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摩擦力,将视野拓宽到现代各种交通工具上。 【学情分析】 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他们对摩擦这个词已经比较熟悉了,对物体运动会受到摩擦力的现象也是熟悉的,但是,对“摩擦力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摩擦力的大小怎样知道?如何能减小摩擦力?”等问题并没有进行过太多的思考,这也成为本课学习的起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探究目标

1.会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果。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态度目标 尝试用不同的思路、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轮子的发明将物体的运动改变成用滚动的方式前进,这是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2.意识到人类可以通过不断改进技术来满足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需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摩擦力,以及知道摩擦力是有大小的。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皮球、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 小组:实验用纸盒、粗线一根、托盘、铁垫圈若干、圆铅笔、四个小车轮、两根车轴、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皮球] 1.教师出示皮球,皮球在桌面滚动,最后停止。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预设:皮球慢慢减速,最后停下来。) 提问:谁能解释?(预设:皮球受到摩擦力。)板书摩擦力 2.感受摩擦力。 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感受到摩擦力呢?(预设:把手放在桌面上往前推。)提问:有什么感受?(预设:有一个阻碍手掌向前运动的力。) 3.出示摩擦力的概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