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高中生物-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案与教学反思

最新高中生物-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案与教学反思

最新高中生物-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案与教学反思
最新高中生物-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3节群落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5、通过比较种群和群落在不同水平上的研究问题,掌握类比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3、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4、通过学习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等有关内容,学会观察事物,把握评价事物的尺度

(三)情感目标:

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种间关系。

(二)教学难点:

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我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说明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为进一步说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剖析池塘生物群落,引出群落结构的话题。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联系具体的事例,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避免直接“下定义,举例子”的教学方法。

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认识一个群落的物种组成,要调查该群落分别有多少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列出它们的名录。还要进一步搞清群落中各种群的相对数量和比例。在生态学上,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用丰富度来表示。关于“种间关系”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资料,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对教学目标、情境、资料等环节的精心设

计,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体现其主体地位,并使学生在有效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四、课前准备

1、教师:上网查找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的相关图片和物种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预习课本P75探究活动内容,小组按要求完成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制作取样器、讨论选择采集地点和取样,并在课外完成这一活动;把取样的结果带回课堂,为课堂上进行物种丰富度的统计做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结合“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

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

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

学生:看图,完成讨论题。

1.可以从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肉食性

鱼、植食性鱼等方面举例。

2.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通过池塘实例,使学生明白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为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空间结构等知识做好铺垫。

(二)归纳提炼“群落”的概念

教师:结合问题探讨中池塘生物种群组成的例子,强调各个种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群落的概念。根据学生的归纳情况,突出“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等判断要点。

学生:通过实例提炼出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提问:一个池塘中的鱼类是一个种群,还是一个群落或都不是。(都不是)(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教师:结合课本P71研究群落图表

设问: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和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有什么不同?研究群落有什么意义?

学生:阅读课本P71研究群落的图表内容,回忆上一课时的探究活动。

讨论:群落研究的内容和种群研究的内容的区别,以及研究群落的意义。

使学生领悟: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群落是更高层次的系统,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又会发现新的问题,获得新的认识。

(四)探讨“群落的物种组成”

教师:(1)结合课本P72图4-8、图4-9、相关信息,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关于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的相关图片和物种资料。引导学生对比两个森林群落在物种组成上的差别,包括常见的物种、占优势的物种等。

(2)引导学生归纳丰富度的概念。

学生:(1)观看课件展示的图片及相关资料,对比、回答:新疆北部的森林,主要是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而福建武夷山森林的主要树种是阔叶乔木。

(2)归纳群落物种丰富度的概念,并理解物种丰富度的差异主要与气候有关。

教师:通过对课前学生活动作谈论,总结。

提问:(1)统计出的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能否代表该取样地点物种的丰富度?有哪些原因使取样地点的物种丰富度不同?

(2)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小组成员在哪些方面表现得较好?哪些方面需要加强?

学生:仔细采集样本中的小动物,做好统计记录,并进行简单的分类。

学生:讨论、回答:

1.探究活动的统计结果可以区别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的差异,但不能完全代表该取样地点物种的丰富度。物种的生存环境、气候条件、物种之间的关系、人为因素等都会影响丰富度。

2.小组间进行交流,对实验本身提出改进的意见,对小组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出自我批评。

(五)、探讨“种间关系”

教师:布置学生阅读课本P72-73的资料分析,再进行讨论:

1.如何解释资料1中的实验结果?

2.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

4.资料1和资料2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回答:

1.单独培养时,两种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

2.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4.资料1中两个种群之间是通过食物间接地发生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最终灭亡。资料2中两个种群是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直接地发生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两个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课堂反思性教学是生物教师把教育理论与高中生物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反思篇一我作为今年刚调入洋浦实验学校的新教师,对于新课改不甚了解。第一次面对新教材,第一次面对新课改,以前的老经验有些显得过时了,所以我从开学一直在努力学习有关理论。尽可能找时间去听观摩研讨课,学习同事们的优点,吸取他们的长处,同时自己也上了两堂研讨课,得到了吴主任和夏组长的悉心指导,给我提了很多指导性的建议。在后来的教学中,我经常想起两位名师的指导,尽最大的努力在自己的备课、授课中贯穿新课改的理念。比如在引入新课的环节上,我改变了过去单一提问复习的方式,做了一些改变。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出现的现象入手,分析其发生的原因而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到学有可用,或通过一个科学家对某项研究的艰难历程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到科学研究的乐趣与艰辛,或让学生先做试验,埋下伏笔,然后从分析试验中的疑问入手,疑问解决了,新知识也掌握了。 我在教学中努力贯穿着这样一个理念,就是让学生多自学,独立思考,然后辅以讨论、交流。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料,但资料后设置的问题,对我们的学生来说较难,所以我将原有的题目简化,分解为更简单的小问题,小问题解决了,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对

以后学生无论面对高考,还是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的解决都大有裨益。 在实验教学中,以往的做法是先讲步骤,演示过程,学生依着做。这样做,学生只是机械的重复,没有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能到达实验的目的。我在这方面做了一点尝试,实验前只交代实验要达到的目的及注意安全的问题,其余的均由学生去学、去做,放手让学生操作。当然,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我及时地与学生沟通、探讨,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的挖掘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于新课改,我只是一个学生,还在学习理论、摸索教学的过程中,有些疑惑,敬请指导: 1、以读代讲、以练代讲、以讨论代讲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吗? 2、学生的层次不一,自学自读、讨论学习,能培养所有同学的自学能力吗? 3、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学校开始倾向过程性评价,社会、家长认可吗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反思篇二有语云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作为一名刚刚踏上讲台的新教师,我担任五个班级的生物老师已经有半学期。这半个学期我曾经茫然,曾经沮丧,但是在有经验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我慢慢的进入了正轨。 以下是我个人对教学的几点反思: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部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部教 学反思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学反思 本节是高中生物第一节课,所以非常注重原有生物学知识的回顾和学习兴趣的引导。由于没提前做好学案,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但加入更多的讨论,提供很多学生讨论和发表自己见解的部分。在教学时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尽量帮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知识,虽然很多学生在初中时并没有把生物当“当主科”,但很多人还是比较有兴趣的,比如让学生讨论回顾初中学的实例一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等等;二是不仅仅拘泥于具体的知识,还引导学生从系统的角度看待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以及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多举例子,让抽象知识具体化;三是要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调整问题的难度和教学策略,并注意列举的事例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热点相联系,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性认识后总结细胞在其中的作用,从而体会“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教学过程中,改变了原有的教材设计,先从细胞结构入手,再进入非细胞结构的讲解,想用这样的方式更加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使用多媒体课件,利用图片、文字、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总结从细胞到构建生物圈的过程。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上认识细胞,并且感觉到细胞是真实存在的。多引导学生举例,加深学生印象。让细胞这个学生没有触摸到的东西,真真实实的展现出来。 在学生牢固建立了“细胞”概念后,补充一些非细胞结构,强调这些生命也离不开细胞。最后落实到,无论是细胞结构生物还是非细胞结构生物,都离不开细胞。 一节课下来,虽然没有完成课本的全部教学内容,但是很明显感觉到了学生基础各异,但对生物还是很感兴趣的,相信以后会跟他们共同进步的。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教学反思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内容中有关实验“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的教学,我在授课的几天前就询问过学生“有没有使用过显微镜”,结果三个班的同学中只有五个是用过显微镜的,所以我觉得先帮学生复习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步骤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在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具体的操作,学生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也能减少由于操作失误而导致显微镜的损坏。 我演示完显微镜的操作后,就请有兴趣的学生到讲台试着操作一下。有一个班的学生们面面相觑,很多人想去操作又不好意思,因为怕出差错,最后我指定一位平时表现比较活跃的学生去操作,结果还没操作完就下课了。而在另一个班,却有学生主动大胆地到讲台去操作,带动了其他同学的积极性,下课后都还有同学因为没轮到他操作显微镜而惆怅。我问那个上讲台操作显微镜的学生以前是否使用过,他却说没有。原来,他按照我课前的要求,利用周末的时间,认真地复习了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中“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内容,还根据实验册预习了使用高倍镜的有关知识。 从这件事中,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学生课前预习与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果老师和学生都能认真贯彻三段教学法的各个环节,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一节的内容,所需课时为一课时。要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细胞,首先就要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教材从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再到化合物,逐渐深入,让学生在微观层面上系统的认识细胞,从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开始累积成一个细胞的完整形态和结构。本节内容是学习本章及后续内容的基础。学生在初中积淀了部分生物及化学知识,有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学生本身对探究细胞的结构是存在好奇心的,教师只要在必要的问题上对学生进行点拨,便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思考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探究,从而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教师需要在这方面多给学生指导和启发,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堂课主要采用了问答式探究学习的方式,围绕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展开探究学习。在整堂课中,教师充当的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通过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直到最后得出结论,都是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讨论获得的。

浅谈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浅谈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学科,实验课是生物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亲自体验、领悟相关科学方法,培养动手水平及探究精神。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不重视分析结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实验的根本目的缺乏深刻的理解,不懂得如何分析实验、没有掌握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实验分析的水平,引导学生就实验分析的方法实行初步探索。 一、取材分析 准确取材是实验成功的第一步。有的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取材不准确而引起的,因而在实验分析时,要首先考虑取材是否准确。例如,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中,准确切取洋葱根尖生长点部位,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一些学生制成的装片中往往看不到或看到很少的分裂相细胞,就是因为切取部位不准确导致的,即没有选准根尖的生长点部位。 二、药品与试剂分析 药品与试剂的量、浓度、纯度等都是影响实验准确结果的重要因素,要逐一检查,不能忽视。 1、关于量的问题。有些实验对药品与试剂的量有一定的要求,如提取5g叶片中的色素,用2ml丙酮是适中的,若丙酮过多,会使色素浓度降低,减少滤纸条上色素的量,使分离效果不明显;若丙酮少了,色素提取又不充分。色素分离时,向烧杯中例入层析液时,其量的标准是液面不能超过1cm(距烧杯底),否则将没及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色素就迅速溶解到层析液中去了,结果在滤纸条上得不到相对应的色素分离图谱。 2、关天浓度问题。实验中,规定的浓度,都是人们经过多次试验后,认为最适合的。实验员在实验前配制药品与试剂时,浓度要配准,否则将会影响学生实验。如蔗糖溶液浓度较高时(高于30%),会使细胞因

高中生物课教学反思范文3篇

高中生物课教学反思范文3篇 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更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生物教学情境中,从社会实践、情 感价值观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对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反思, 我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由于时间的原因,在最后阶段对一些城区的考卷的利用上还不够充分,选题也不够精练,显得过多、过杂,使学生茫然。我觉得最 后应做一套难度适中,比较基本的试题,有利于学生增强自信,对 考生考试的心态会有帮助,这是我们今后要注意的。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加强积、总结、反思,是教学水~平和 教学成绩上一新台阶。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二、教学设计的反思。 三、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班级授课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照顾绝大多数同学,课后不仅要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辅导,更重要的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 行辅导。记得有人说过“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时间花在 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教学、辅导的重心自然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 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 们不存在似的,从而造成好的学生越学越好,差的学生越来越差, 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所以,教师要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 学生,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群体”。 第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有充足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出学生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那种以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

四、教学过程的反思。 五、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六、教学课后的反思。 采用问题激发互动来复习生物知识 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思维等能力 此时我便提问:“你能找到替换毛细吸管的更合适的划线工具或划线方法吗?能否用其它蔬菜代替菠菜?效果如何”?等问题。学生通过回忆实验原理和目的,想到:可以用载玻片的边缘来划滤液细线、颜色浓绿的嫩叶可以作实验材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 且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发挥学生的“创新火花” 用情感语言创设情景,在知识构建中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 在学习“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这一内容时,先结合多媒体图片轻松愉快地介绍:“同学们,据史学家考证,六千年前,陕西、甘肃一带是个风景优美,充满生机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林木参天,遍地绿草如茵,处处鸟语花香”。讲到这儿,学生 因受具体图片和老师情感的感染,内心充满喜悦,那种对美好大自 然的向往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我再心情沉重地说:“由于人们 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围湖造田、环境污染等造成的不良后果,使 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同时展示环境遭到破坏的图片等资料,讲 到这里,师生情感产生共鸣:“我们要有环保意识,要走可持续发 展的道路”,进而产生共振,教学的效果得到优化。 这样,用强烈情感语言创设情景,把情感传给学生,触动学生心灵,在生物知识构建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复习策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新形势下,我们每位教师都 必须思索的现实问题。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教学实录)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教材 生物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教学反思 / 高中教学反思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教学实录)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生物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打开对世界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见识,本教学反思资料适用于高中生物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反思一:多一份实在,少一份形式。 情境的创设在教学中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它必须要与教学内容相关,不能搞形式主义。如,人教版高中〈生物〉“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师问:“你见过蛋白质吗?你知道蛋白质有什么作用?如果你想合成蛋白质,你认为首先应做哪些方面的工作,以免走弯路?”学生列举了生活中的蛋白质以及蛋白质的作用,关于最后一问,学生答到需要知道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和数目以及排列顺序。过渡:“同学们知道氨基酸吗?氨基酸是如何形成蛋白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在讲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后,组织学生讨论人类研究蛋白质有什么意义?前后呼应,并适当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 这样情境创设能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关键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说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反思二:多一份创意,少一份随意 情境创设来源于现实生活,但需要高度浓缩和提炼,克服创设的随意性,必要时可以适

当进行加工处理,更能符合课堂教学实际需要,实现教学目标,如“细胞分化”的教学,以德国某体操运动员和她白血病儿子的真实故事导入。教师问:“关于白血病,你了解多少?正常人体内的白细胞是如何产生的?”通过对此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归纳出细胞分化的概念。教师问:“刚才我们讨论了正常的白细胞产生,患者体内异常的白细胞即癌细胞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并组织学生讨论相关内容,如癌细胞的产生、致癌因素、癌细胞的特征以及预防癌症的措施。过渡:“对于患者目前有哪些治疗方案?”学生答到:“化疗和放疗以及移植造血干细胞。” 教师问:“放化疗方案有什么缺陷?”组织学生讨论。过渡:“在药物方面,科学家试图寻找副作用小的一些抗癌药物如紫杉醇。”并提供紫杉醇的资料,教师问“如何大量繁殖红豆衫满足紫杉醇的用药需求?”此问的意图引出植物克隆,并落实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过渡:“刚才同学提出第二个方案移植造血干细胞。 什么是干细胞,体内除了干细胞以外,还有其他的干细胞吗?”播放干细胞视频,组织学生画概念图归纳干细胞类型。再现情境:医生希望给该运动员的儿子移植造血干细胞,但配型失败了。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获得治疗患者所需的造血干细胞?组织学生讨论方案。此问的意图引出动物克隆,并落实动物细胞的全能性。教师总结:“刚才讨论了治疗白血病的一些方案,但有些方案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无法实现,所以现在还有许多患者处在

微格教学教案

《微格教学》教案 第一讲微格教学概述 第二讲语言技能 第三讲导入技能 第四讲讲解技能 第五讲提问技能 第六讲结束技能 第七讲演示技能 第八讲板书技能 第九讲变化技能 第十讲强化技能 第一讲微格教学概述 教学目标: 了解微格教学的发展历史、理论依据、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微格教学的实施流程 2.微格教案的设计 时间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微格教学理论要点 (一)微格教学的内涵、特点及价值 1.微格教学的内涵 微格教学是由英文Micro teaching 直译而来的。依据Micro 的多种译法,这个概念还可译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等;而根据其特殊的技术手段,有人将其意译为“录像反馈教学”。目前我国普遍使用的是“微格教学”这一提法。那么,何谓微格教学呢?其创建者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爱伦(Dwight Allen)教授给微格教学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一个有控制的实习系统,它使师范生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条件下进行学习。”我国学者结合国内的微格教学开展情况,将其定义为:“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它是建筑在教学理论、视听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系统训练教学技能的方法。”仅凭借以上两种权威的说法,我们对于什么是“微格教学”可能还是不太清楚。为了更清楚地把握其实质,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其产生时的初始状态。 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引起美国朝野尤其是教育界的极大震动,由此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运动。美国人痛定思痛,认为要改变科技“落后”的局面必须依靠教育,而要发展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教师。于是,美国大学的教育学院开始探索更有效的对师范生的培训方法。斯坦福大学的爱伦教授和他的同事们注意到,传统上师范生在毕业前都要进行教学实习,要像正式在岗教师一样到课堂上授课,由指导老师听课并提出评价意见,以此帮助师范生不断改善教学、提升能力。然而,即使是一下课指导老师就立即向实习的师范生提出反馈指导意见,这样的反馈还是延后了,师范生往往记不起自己上课的全过程。而无论是作为当事者的师范生还是作为旁观者的指导老师,不管如何努力,都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一、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 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有效进行,在开课之前教师应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确定选择的实验、每个实验要用到的相关仪器、实验材料、药品,哪些需要提前购买或准备、需要多少课时、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中完成、具体的方法步骤、学生之间何时交流、怎么评价实验效果等。为确保计划的可行性,这些难度较高的实验,教师最好提前进行预实验把握时间。 二、深入研究教材 各个课题中,课题背景阐明了生物技术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基础知识介绍了基本方法与原理,研究思路提示学生从哪个方面入手来解决问题,实验设计提供了试验流程示意图和参考资料,操作提示则从操作层面给出了指导性建议。由于这部分内容为新加内容,教师在进行每个课题的研究时,有必要自己先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甚至进行预实验。然后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分析教材提供的资料,明确知识背景,理清研究思路,然后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探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掌握生物技术,形成实践能力。 三、观看视频、录像,用“讲授—演示”法进行教学 “讲授—演示”给了我们很好的策略,教师可以播放视频、录像、动画,甚至可以亲自在课堂上做实验演示给同学们看。这样学生也有收获,配合讲授,学生就能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框架。 四、建立实验活动小组 本模块对学生的要求是在自学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并完成实验,然后搜集和整理资料,写出报告,进行口头交流,相互讨论。为落实好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三维目标,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按照三人或五人一组进行分组。这样既在活动中实现智慧共享,提供创新精神的土壤,在遇到挫折时相互激励,还能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适当利用学生社区、家庭中的课程资源 从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目标出发,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利用社区和家庭的课程资源。比如到制作果酱的车间去参观,豆瓣酱的制作也可以在家里完成。有些疑难问题可以在网络中查找答案,可以寻求有经验的人的帮助。在具体的活动中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加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 六、设计好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不仅能了解课题活动效果,还能发现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心理上的变化。在这种难度较大、历时较长、自由度较高的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doc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反思一:多一份实在,少一份形式。 情境的创设在教学中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它必须要与教学内容相关,不能搞形式主义。如,人教版高中〈生物〉"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师问:"你见过蛋白质吗?你知道蛋白质有什么作用?如果你想合成蛋白质,你认为首先应做哪些方面的工作,以免走弯路?"学生列举了生活中的蛋白质以及蛋白质的作用,关于最后一问,学生答到需要知道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和数目以及排列顺序。过渡:"同学们知道氨基酸吗?氨基酸是如何形成蛋白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在讲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后,组织学生讨论人类研究蛋白质有什么意义?前后呼应,并适当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 这样情境创设能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关键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说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反思二:多一份创意,少一份随意 情境创设来源于现实生活,但需要高度浓缩和提炼,克服创设的随意性,必要时可以适当进行加工处理,更能符合课堂教学实际需要,实现教学目标,如"细胞分化"的教学,以德国某体操运动员和她白血病儿子的真实故事导入。教师问:"关于白血病,你了解多少?正常人体内的白细胞是如何产生的?"通过对此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归

纳出细胞分化的概念。教师问:"刚才我们讨论了正常的白细胞产生,患者体内异常的白细胞即癌细胞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 读教材并组织学生讨论相关内容,如癌细胞的产生、致癌因素、癌细胞的特征以及预防癌症的措施。过渡:"对于患者目前有哪些治疗方案?"学生答到:"化疗和放疗以及移植造血干细胞。" 教师问:"放化疗方案有什么缺陷?"组织学生讨论。过渡:" 在药物方面,科学家试图寻找副作用小的一些抗癌药物如紫杉醇。"并提供紫杉醇的资料,教师问"如何大量繁殖红豆衫满足紫杉醇的用药需求?"此问的意图引出植物克隆,并落实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过渡:"刚才同学提出第二个方案移植造血干细胞。 什么是干细胞,体内除了干细胞以外,还有其他的干细胞吗?"播放干细胞视频,组织学生画概念图归纳干细胞类型。再现情境:医生希望给该运动员的儿子移植造血干细胞,但配型失败了。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获得治疗患者所需的造血干细胞?组织学生讨论方案。此问的意图引出动物克隆,并落实动物细胞的全能性。教师总结:"刚才讨论了治疗白血病的一些方案,但有些方案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无法实现,所以现在还有许多患者处在生死边缘,我们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并适时激发学生对患者感同身受的真挚情感。 反思一:多一份实在,少一份形式。 情境的创设在教学中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它必须要与教学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设计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容是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主要介绍了口腔的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过程。在探究竟中设计了两个探究实验的过程。通过这两个实验的探究,学生可以掌握食物在口腔中的化学消化——淀粉转化为麦芽糖。并对口腔中的物理消化过程有一定认识。其后总结出了两种消化的方式,其中化学消化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缺乏足够的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知识。因此,在介绍时应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课件等。最后总结了健康的饮食方式以及牙齿的保健知识。 引入:教师课前准备好馒头,课上分给学生每人两小块,进行咀嚼馒头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食用馒头的方式产生的结果不同引起认知冲突,设置疑问,引起学生兴趣。 新课组织:首先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完成“探究竟”的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唾液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的作用。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结合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不同消化方式的概念和特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2.说出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3.说出消化的类别和过程。 过程与方法 1.提高预防龋齿,保护自身健康的能力。 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提高分析推理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养成严肃、认真、实事的科学态度。同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重点难点 重点:1.探究实验的设计。2.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消化方式。 难点:不同的消化方式及原理。 四、教学媒体 小烧杯、试管、稀碘液、滴管、含淀粉物质(如淀粉、馒头等)、温度计、酒精灯、大小相等的馒头块等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导学案: (一). 1、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唾液中的什么成分让馒头的主要成分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3、如何鉴别淀粉? 4、麦芽糖与碘液变化么? (二)、 1、探究的实验问题是什么? 2、做出假设: 3、设计实验: 4、预期结果是什么? (三)、 1、如何模拟牙齿和舌头的作用。? 2、预期的实验结果是什么? 3、结论是什么? 七、教学过程设计

继续教育作业-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与反思

基本信息 课题人教版必修3第五章第五节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 作者及工作单位曾青亮江西省新干中学 教材分析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一种维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自身所具备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 统稳定性的保障机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质是一种适应能力,生态系统的结 构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载体。本节课教材正好紧紧围绕着这两个方面 展开,同时也是对上一节学习内容的深化和拓展,还是下节课的理论基础。 学情分析 自主学习策略、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学生角色扮演策略。 以资料阅读、问题讨论和角色扮演法为基本方法,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的课 堂氛围;课堂组织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线,提问、讲解、活动、课件辅助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资料、合作交流、角色扮演等 学习活动,并进行评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分析生态瓶的制作及“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的活动,描述生 态系统的稳定性。 (2)通过分析生态瓶、凯巴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举例说出生态系统 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信息的能力。 2、技能目标 (1)通过角色扮演发展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2)尝试解读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曲线图,获取处理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3)模仿课本中的实例解析某些自然现象。 3、情感目标 (1)关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2)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材重点: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教材难点:通过资料分析概括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含义

高中生物《基因分离定律》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基因分离定律》教学反思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最近学校组织了赛课比赛,我们高一上周率先进行了赛课。上周一我在国际班2用高一12班的学生进行了赛课。赛课的内容是《基因分离定律》。本节内容包括基因的分离定律、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及分离定律的应用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孟德尔所做的豌豆1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的介绍和分析,揭示了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这部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理解第二节中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的基础。第二部分通过对孟德尔遗传试验方法的总结,说明了正确的研究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极好例子。第三部分通过具体事例说明了基因分离定律在杂交育种和医学实践中的广泛应

用。本节内容涉及“基因”、“等位基因”等概念,看似是第四章内容的提前,其实不然,教科书中只是把基因解释为控制性状的因子,是比较红光的说法,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接受、理解基因,又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为第四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我赛课的内容主要是第一部分。本节课作为新授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孟德尔所做的豌豆1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整节课从设计上借助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杂交试验的过程和结果,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大量的学生活动,总结一些抽象概念的定义。同时,老师通过多设疑、多提问、多讨论、多分析、多探究,把难点一一剖析成若干个简单问题,培养学生以发散、求新、求异思维为主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主体意识及探究精神。最后,通过多媒体的功能将学习的知识总结连贯起来并进行相关小题的训练。下面就我这节课学习内容谈

生物微格教学教案设计(微格教学)

生物微格教学教案设计 年级七年级科目生物教者:通济中学谢浩 时间:2010.10.27 设计意图: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细胞内的物质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通过演示实验小麦的燃烧证明物质是有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 课题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训练技能导入、讲解技能 教学目标 能说出细胞中含有的物质;通过对细胞 的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的理论认识,提高 学生的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物的 兴趣爱好。 教具 PPT课件、烧杯、 清水、墨水、小 麦、探针、酒精 灯、打火机 教学过程: 时间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技能要素学生学习行为 2分钟同学们好,前面我们学习了植物体和动物体 都有许多细胞构成,细胞中不同的结构又有 不同的功能。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各种 各样的生命活动,在不知不觉中,有些细胞 在长大,有些细胞在变老,有些细胞在死去, 同时又不断的有新细胞在形成。从今天开 始,我们就一同走进细胞,看一看细胞是怎 样生活的。引出课题:第一节《细胞的生 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中有哪些物质。 根据提出的生物现象作出讨论: A.生物体能由小变大 2、庄稼需要浇水,施 肥;动物需要喝水,吃食物…… B.得出结论: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C.根据这个结论,提出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 题: 板书:细胞中有哪些物质? 引起学生注意,激发 好奇心,培养探究兴 趣。 预备状态、集中 精力,激发好奇 心。

5——6分 钟活动一: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一.根据这个结论,提出三个需要进一步探 究的问题: 1、细胞中有哪些物质? 2、细胞怎样控制物质的进出? 3、细胞怎样获取和转换能量? D.现在我们来一起研“究细胞中有哪些物 质?” 根据问题推测细胞内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1、吃西瓜或苹果时,有什么感觉?(水、 糖、酸……) 2、小麦磨制后能得到面粉。(淀粉) 3、动物油(脂类) 得出: 二、细胞内物质的分类: 小分子(一般不含有碳)如无机盐、水、 等——无机物(板书) 大分子(一般含有碳)如糖、蛋白质、脂 类等——有机物(板书) 实验认识有机物和无机物: 三、演示实验:用浸软的小麦种子放在火上 烧,留下的灰就是不能燃烧的无机物,而烧 掉的就是有机物,水在这过程中蒸发掉了。 得出结论:组成物质的基本颗粒,无论是 有机物还是无机物,都是由极其微小的颗粒 ——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更小的颗粒— —原子构成的。(举例:一个氧原子和两个 氢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 四、做实验验证:将墨水滴2滴在水中,观 察清水的变化,水开始变成蓝黑的颜色。 得出结论: 1、分子是能够运动的。 2、墨水在水中溶解,其实就是一个个分子 分散开来,挤进去水分子之间的空隙中。 教学延伸:既然物质是由分子构成,那么还 有没有比分子更小的微粒呢?这是我们以 后将进一步学习的微粒原子。 观察、激发新旧知识 的联系,产生学习需 求,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思考、分 析

关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探析

关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探析 发表时间:2016-01-11T11:26:25.82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5年11月总第175期供稿作者:刘攀[导读] 河北省衡水市第十三中学053000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首先要了解仪器的原理以及药品的特性,如果不了解使用起来就会带有盲目性,就不可能形成使用能力。 河北省衡水市第十三中学053000 摘要: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高中学生来说,生物实验教学主要包括常见的仪器、器具、药品的使用能力,还有对实验程序的理解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的处理能力等。本文对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验教学进行了探讨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仪器实验程序实验现象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明确仪器的原理和药品的特性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首先要了解仪器的原理以及药品的特性,如果不了解使用起来就会带有盲目性,就不可能形成使用能力。例如,学生对低倍镜和高倍镜的选择上,经常不能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和观察目的进行合理的选择,学生常常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和对低倍镜、高倍镜特点的无知,总是一上来就用高倍镜,认为高倍镜总比低倍镜观察清楚。这种盲目性,是由于学生不了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不了解高倍镜放大倍数大,分辨率高,但所看到的实际面积小,即视野小而且倍数越高,看到材料的厚度就越薄,高倍镜适宜观察局部和细节。低倍镜所看到的面积大,适宜观察材料的整体结构,以及寻找观察目标.只要学生了解了这些基本原理,才能正确选用低、高倍镜。由低倍镜换高倍镜时,如果图像不太清晰,只需调节细准焦螺旋,就可以看清图像了。至此学生才能正确使用高倍镜。 在明确学生实验中药品的使用能力方面: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应让学生了解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是与染色体结合的碱性染料,碱性染料是指有色离子是阳离子的染料,而不是染液的pH呈碱性。这样就引出了一个问题,醋酸起什么作用?应让学生了解2%醋酸是染料的溶剂,在染色时增加了细胞的通透性,而不引起细胞膨胀,利于染液的离子进入细胞而使细胞核内的染色体着色。在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时,要让学生了解自来水中有许多阳离子,可以将已交换吸附在根细胞表面的亚甲基蓝阳离子交换下来,使蓝色的根变浅。 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分析实验程序 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过程中,大致为:培养→95%酒精和15%HCI解离→漂洗→染色→压片,要让学生了解根尖放在95%酒精和15%HCI溶液中是为了溶解细胞间的果胶质,使根尖细胞间变得松散,便于压片,否则根尖细胞很难压散,不利在镜下观察。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制备滤纸条时,应让学生了解将滤纸剪成长10厘米是因为胡萝卜素在纸条上扩散的距离约为9厘米左右;宽1厘米是利于划出齐而均匀的滤液细线,去两角为了使层析液在纸条上扩散速度均衡,后两者都是为了扩散出四条平行的色带,在距去两角的一端1厘米处用铅笔画一横线,目的是为划滤液细线提供参照线并且防止层析时在盛有3毫升层析液的烧杯(100毫升)中,滤液细线被层析液没及。划滤细线时还应让学生知道干燥后重复划2~3次,是为了增加色素的分子数,以便在纸条上走出四条明显的色素带来。如果在不干燥的情况下连续划线,色素会随滤液中的液体(如丙酮)在纸条上的扩散而扩散,划出的滤液细线较宽,其结果是相邻的两条色带会发生部分重叠。因此,在实验中,应根据学生程度和涉及原理的难易不同,由教师讲清或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既知道实验应怎么做,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三、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分析实验现象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如果不重视对实验中的失败查找原因等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观察植物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在显微镜的某个视野中,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看到的细胞多数为间期的细胞。在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要让学生了解液泡的体积大小、颜色变化如何。在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四种色素彼此分离的原理是什么,这一原理单靠高中教科书中的知识还不够,应让学生了解滤纸是一种吸附剂,层析液是一种展开剂,四种色素的化学结构和性质不同,它们在滤纸上的吸附能力不同,在层析液中(展开剂)的溶解度不同,因此,四种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同,胡萝卜素溶解度大而吸附力小,扩散速度快,叶绿素b溶解度小而吸附力大,扩散速度则慢。 在实验中,因某种原因,个别学生的实验结果不明显或失败,老师应指导学生查找原因。在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有的学生很快就观察到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但有的学生虽然在步骤方法上都按要求进行了,但没有发现质壁分离现象,教师应启发学生寻找原因:取下的表皮是否是死亡的角质层细胞?是否由于未用蔗糖溶液浸泡材料?是否蔗糖溶液被原清水稀释而造成浓度不够?是否视野太亮,反差度小而未能看清等等。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倡导下,教师也开始注重生物实验的教学。生物在高中是一种实验性和探究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对于生物的学习来说,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学习形态的变更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参考文献 [1]傅秀荣浅析中学生物科学知识的建构[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 [2]白林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改进和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究[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1。 [3]陈蓉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教师·

高中生物_细胞的生命历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本着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教育理念,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结合图像信息、多媒体课件及相关的阅读资料、思考讨论题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本课的探究教学,从而增大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使其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养成爱学、会学的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2.概述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3.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 4.说明细胞的分化。 5.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 6.描述细胞衰老的特征。 7.说出细胞凋亡与死亡的区别。 8.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认同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2.认同细胞分化的重要意义。 3.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关注老年人的生活状况。 4.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能力方面: 1.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2.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3.进行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和应用的资料搜集和分析。 4.进行与社会老龄化相关的问题的资料搜集和分析。 5.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讨论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癌症防治的关系。【教学过程】 环节一:考纲要求展示:让学生对高考考什么做到心里有数。 环节二:知识网络反馈:强调课前网络构建中出现的问题,并展示老师修改的知识网络,询问学生能不能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强调知识网络化、系统化的重要性。 环节三:错题再现、归纳提升、变式训练。 1.探究一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 (1) 出错多的题目重现,让学生再思考讨论,找学生讲解,最后老师评价点拨。 (2)学生按照学案要求完成归纳提升。 (3)变式训练 2.探究二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癌变

高一生物必修一教学反思

生物必修一教学反思 唐甸深 今年是我人生第一年的教师生涯。这是我第一年的高一生物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高中生物必修模块的教学。基本上结束了高一生物的教学,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1、教学观念的转变及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对话者。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本着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思想,教学中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小结。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得教学方式呈现个性化、多样化。 2、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新教材中的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具有基础性、先进性、时代性的特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大的变化是呈现形式上的变化,每章节由章首页、若干节、本节小结和自我检测四个部分组成。每节由问题探究、正文、旁栏、练习四个版块组成,旁栏又安排了相关信息”、“知识链接”。每节课均以“问题探究”开始,通过观察图片、创设情景、讨论问题进行课堂导入,这些情景、问题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步步深入,引导课堂内容的呈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或展示图片等手段,发挥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本节聚焦”是一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相关信息”是对正文主栏内容的补充和延伸。“知识链接”是不同章节的前后呼应,形成概念间的逻辑联系。对正文中的“资料分析”(或资料收集和分析)和“思考与讨论”多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和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去讨论、去操作、去试验,从而对知识进行归纳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3.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反思,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种类和特点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种类和特点 王祥钢 (青岛九中,山东青岛 266071) 摘要:高中生物实验系统可分为三大类:以实验操作为主的生物实验、以实验观察为主的生物实验、以结论总结为主的生物实验。每一类生物实验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实验准备、实验课的进行以及教师的实验教学等不同方面也都有自己应当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实验教学;实验操作;实验观察;数据处理 中图分类号: 高中生物新教材增加了较多的实验教学内容,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判断以及数据处理能力。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学生亲自动手亲眼观察,可以对知识有更直接更深刻的理解。 在多年的实验教学工作中,我发现生物学实验通常都由三大要素组成,即:实验操作、实验观察、结论总结。在不同的实验中这三大要素所占的比重及其重要性是不同的,由此生物实验可以分成三大类。 一、以实验操作为主的生物实验 这类实验中动手操作的比重较大,如:“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等实验”。 由于突出训练动手能力,这类实验往往用到的实验用仪器和药品比较多,如使用仪器12种,药品7种,使用仪器16种,药品6种,并且对实验材料要求较高,要使用鲜活的材料,如新鲜菠菜和新鲜鸡血等。这对于实验准备工作要求就比较高,仪器要干净,药品浓度要准确,材料要新鲜合乎标准。这对实验教师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已经有了较大的分化,动手能力极强,悟性极高的学生和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都有,更多的学生是处于中间水平。这类实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实验操作中存在些许偏差就可能导致结果失真,实验失败。以往的经验说明,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操作,能取得好的实验效果的实验小组站的比重很小,多数学生会实验失败,这不仅达不到实验教学的预期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降低学生对实验的兴趣,甚至造成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玩闹的现象,对此教师应当引起注意。 为了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通过实验在能力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高,我认为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以实验操作为主的生物实验时宜采用边讲边做的方法。即,老师在讲台上准备一套与每组学生相同的实验用品,在系统地讲授了实验过程和原理之后,老师和学生们同步做实验,并且作到老师讲解一步,学生们跟着作一步,要求学生们不能提前也不能落后。这样可以对学生的操作过程和细节有较多的控制,从而使学生操作的错误和疏漏减少到最低,并且可以方便地控制整个课堂,使实验教学的整个过程井然有序,从而事较多地实验小组成功完成实验。 这类实验如果操作正确,最终的结果观察往往比较简单,如“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最终色素带容易分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DNA 丝状物较多,颜色反应现象明显就标志着实验的成功。 二、以实验观察为主的生物实验 这类实验中实验观察的比重很大,往往要用到显微镜,特别是高倍显微镜。如:“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的有丝分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观察细胞质的流动”等实验。

高中生物课的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课的教学反思 Reflection on biology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高中生物课的教学反思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教学反思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 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 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本教案根据生物教学反思 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 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摘要反思性教学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教师成 为学者型教师的主要途径。该文主要从教学设计,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形成,教师写课后日记几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关键词反思生物课反思性教学 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借助行动 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 问题,将‘学会教学(learing how to teach)’与‘学会学 习(learing how to learn)’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 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面对新课程理念 的挑战,这需要教师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反思从教学进程来看,可以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 课后反思三个阶段。 1、课前反思 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 反思教学设计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较强的预见性。一是能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

二是能设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就必须对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深入思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①对象分析。学生是重要的教学人员之一,也是教学发展的基本对象。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 ②教材分析。首先要通览教材,鸟瞰全局;其次,精读教材,把握两点(重点和难点);再次,泛读教材,多涉猎。这样才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等。如在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时,就把教材中的排列顺序做适当的调整。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结合,“减数分裂”再与“遗传的基本规律”结合,选修本的“光合作用”与必修本的“光合作用”结合等。 ③教学组织,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 ④总体评价。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2 、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是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应变能力,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措施,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这是教学反思的重要环节。主要反思以下几方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