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有国际条约中与北极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制度解析

现有国际条约中与北极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制度解析

现有国际条约中与北极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制度解析
现有国际条约中与北极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制度解析

现有国际条约中与北极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制

度解析

篇一:与北极有关的几个国际条约

与北极有关的几个国际条约

斯瓦尔巴条约,也叫做关于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条约,是迄今为止在北极地区唯一的具有足够国际色彩的政府间条约。斯瓦尔巴群岛是荷兰探险家巴伦支于1596年6月19日首先发现的。随后,一批又一批勇敢的欧洲人乘船渡海去“闯关东”,其中最多的是挪威人和俄国人。他们先是捕鲸猎熊,后来渐渐转向开采煤、磷灰石、石棉等矿产资源。1920年2月9日,英国、美国、丹麦、挪威、瑞典、法国、意大利、荷兰及日本等18个国家,经过繁忙的穿梭外交,在巴黎签订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行政状态条约,即斯瓦尔巴条约。1925年,中国、前苏联、德国、芬兰、西班牙等33个国家也参加了该条约,成为斯瓦尔巴条约的协约国。该条约使斯瓦尔巴群岛成为北极地区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非军事区。条约承认挪威“具有充分和完全的主权”,该地区“永远不得为战争的目的所利用”。但各缔约国的公民可以自由进入,在遵守挪威法律的范围内从事正当的生产和商业活动。换句话说,中国人也完全有权进入斯瓦尔巴群岛地区,建立北极考察的后勤基地,开展正常的科学考察活动。

“八国条约”

北极科学考察的历史和规模都远远超过南极,然而直到1990年以前,北极却没有能够形成类似于南极条约体系或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的统一有效的国际政治或国际科学组织。

随着人类科学活动进入大科学时代,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极的科学研究活动已出现了真正国际化的趋势。1990年8月28日,经过4年多的艰苦谈判之后,在北极圈内有领土和领海的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美国和前苏联共8个国家的代表,在加拿大的雷孛柳特湾市最后签署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章程条款,成立了第一个统一的非政府国际科学组织,也就是所谓的“八国条约”。

这虽然是一个“非政府机构”,但章程条款明确规定,只有国家级别的科学机构的代表,才有资格代表其所属国家参加该委员会。1991年1月,该委员会在挪威的奥斯陆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并接纳法国、德国、日本、荷兰、英国6个国家为其正式成员国。至此,人类在北极地区的国际科学合作,终于迈出了艰难的,但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1996年4月23日,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通过决议,接受已在北极地区开展过实质性科学考察的中国为其第16个成员国。

有关北极环境保护的条约

1911年,美国、俄国、日本和英国共同签署了一项保护毛皮海豹的条约。规定在北纬30°以北的太平洋里禁止捕猎海豹。

两年以后,美国和英国又签订了一项保护北极和亚北极候鸟的协议。

类似的条约和协议还有:1923年由美国和英国提出并签订的保护太平洋北部和白令海峡的鱼类的协议;1931年美国和其他25个国家签订的捕鲸管理条约;1946年,共有15个国家签订的捕鲸管理国际条约,并成立了一个国际捕鲸委员会;1973年,由加拿大、丹麦、挪威、前苏联和美国共同签订的北极熊保护协议;以及1976年由前苏联和美国签订的保护北极候鸟及其生存环境的协议等等。

所有上述条约和协议都是仅就保护某一种动物而言的,真正提出对北极环境进行综合性的全面保护则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事。1989年9月20日至26日,根据芬兰政府的提议,在北极圈内有领土和领海的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美国和前苏联,派出代表,召开了一次咨询性会议,共同探讨了通过国际合作来保护北极环境的可能性。1990年又召开了一次预备性会议,并于1991年正式签署了一项叫做“北极环境保护战略”共同文件。至此,有关北极的环境保护问题,则有了一个国际性的协议来加以实施和控制。

篇二:环境保护概论试题与解析-北京工业大学-02

北京工业大学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

《环境保护概论》试题(B)

学号

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2分)

1、环境容量

2、生物放大作用

3、超城市化

4、水体富营养化

5、二次污染物

6、面源污染

7、水体自净作用

8、光污染

9、排污交易

10、全球环境问题

二、填空题(15分,每空0.5分)

1、环境破坏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产生的有关(),它导致了()的变化。

2、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不断地通过()、()和(),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自然整体。

3、汽车尾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等。

4、cFcs的全称是(),哈龙的全称是()。

5、生物多样性包含()、()、()三个层次。

6、大气污染的形成过程由()、大气和()三个环节组成,缺少其中一个环节就构不成大气污染。姓名成绩

7、()、()和()被称为当今世界三大公害。

8、在荒漠化面积形成的各种原因中,()所占的比例最大。

9、海洋污染具有()、()、()和()等特点。

10、目前中国面临的外来物种入侵方式主要有()、()、()等三种方式。

11、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目前计入空气

污染指数的污染物项目

为()、()、()。

12、指出下图所示的大气稳定度与烟流扩散的关系属于什么类型:()型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21分,每题3分)

1、生态系统能保持动态平衡的原因是什么?

2、生态学关于环境污染方面有哪些研究?请具体说明。

3、城市污水处理级别有哪些?并说明每一级别的用途和主要采用的技术。

4、水体污染的具体类别及对应的污染物?

5、垃圾资源化处理的技术和方法。

6、目前全球十大环境问题是什么?并叙述其具体定义和主要污染物。

7、大气污染中的颗粒污染物可分为哪几类哪些?并具体说明每一种类别颗粒物的来源和粒径范围。

四、论述题(14分,每题7分)

1、臭氧层位于什么位置?南极臭氧空洞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地球上“南极、北极、青藏高原”三处上空的臭氧层破坏严重?试分析这三处上空臭氧层破坏程度的顺序并说明原因。

2、简述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和危害,及其防防治对策。

北京工业大学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

《环境保护概论》试题(B)

学号

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2分)

1、环境容量:一定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称为环境容量,即一定环境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2、生物放大作用:在同一条食物链上,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大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

3、超城市化: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盲目从农村涌入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超过了城市设施、区域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从而带来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种现象称为“超城市化”。

4、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5、二次污染物:从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或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6、面源污染:指以面积形式分布和排放污染物造成污染的发生源。

7、水体自净作用:各类天然水体都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

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排入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自然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

8、光污染:光污染泛指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正常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带来不利影响,损害人们观察物体的能力,引起人体不舒适

感和损害人体健康的各种光。从波长10nm-1mm的光辐射,即紫外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在不同的条件下都可能成为光污染源。9、排污交易:指环境管理部门制定总排污量上限,按照此上限发放排污许可证,排污许可证可以在市场买卖。

10、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具有普遍性和跨国性、现实和潜在影响大、强度大、作用时间长等特点的影响人类正常生活和生存质量的重大环境问题。姓名成绩

二、填空题(15分,每空0.5分)

1、环境破坏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产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2、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不断地通过(物质传递)、(能量传递)和(信息传递),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自然整体。

3、汽车尾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co)、(碳氢化合物)、(nox)等。

4、cFcs的全称是(氟氯碳化合物),哈龙的全称是(含溴化合物)。

5、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6、大气污染的形成过程由(排放源)、大气和(接受者)三个环节组成,缺少其中一个环节就构不成大气污染。

7、(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被称为当今世界三大公害。

8、在荒漠化面积形成的各种原因中,(过度放牧)所占的比例最大。

9、海洋污染具有(污染源广)、(持续性强)、(扩散范围大)和(控制复杂)等特点。

10、目前中国面临的外来物种入侵方式主要有(有意引进)、(无意引进)、(自然飘落)等三种

方式。

11、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污染物项目

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

12、指出下图所示的大气稳定度与烟流扩散的关系属于什么类型:(熏烟)型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21分,每题3分)

1、生态系统能保持动态平衡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限度的自动调节能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环境具有自净能力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经过自然条件下的物理和化学作用,使污染物质在空间扩散、稀释,其浓度下降,最后受污染的环境恢复原来的状况。(2)自动调节作用

当生态系统的某一部分出现了机能异常时,就可能被其他部分的调节所抵消。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2、生态学关于环境污染方面有哪些研究?请具体说明。

(1)研究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研究环境污染对生态学中各种生物

伯格曼法则

十三、伯格曼法则在北极 一、教学目标 1、依据事理说明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列举事例,验证科学观观 点的。 2、通过学习作者观察现象,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按逻辑顺序组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的说明结构。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列举事例证明科学观点的基本方法,研究作者是如何得出科学结论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时数: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地球的南、北两极,长年被冰雪所覆盖,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至今仍蕴藏着很多不解之迷,吸引着众多的科学家和探险者前去考察和探险。我们知道在那里生活着一些可爱,有趣的动物。如:北极熊、企鹅等。今天有一个两极考察科学家将带着我们去北极看看那里有趣的现象。 二、课文分析 1、速读课文,回答问题: (1)什么叫伯格曼法则?其原因是什么? (2)什么叫艾伦推论?其原因是什么? (3)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2、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介绍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 第1自然段:引出论题,想起了伯格曼法则; 第2自然段:说明伯格曼法则的定义及其原因; 第3自然段:引出艾伦推论,说明是对伯格曼法则的补充,并对艾伦推论的观点和依据进行了解说。 第二部分(4—8自然段):考察北极动物,验证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 提问:作者用了哪些事例验证伯格曼法则在北极适用?举了哪些例子验证艾伦推论? 第4自然段:举例说明北极熊作为验证的典型; 第5自然段:举北极狐脸圆,耳小,嘴短为例进行验证; 第6自然段:以北极狼,北极兔子,北极旅鼠为例进行验证; 第7自然段:以北极燕鸥,北极野兔,麝牛为例,从四肢附器短小的角度验证艾伦推论; 第8自然段:以苍蝇、蚊子为例,从个体体积大,推近圆形的角度验证伯格曼法则。 第三部分(第9—12自然段):探讨人类是否遵循伯格曼法则。 提问:伯格曼法则在人类身上留下了哪些蛛丝马迹? 如:白种人比黄种人个子大; 中国北方人比南方人个子大;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教学设计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教学设计 一、科学理论指导 以全体青少年为主体,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以自然科学学科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期使青少年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科学方法,体验科学探究, 认识到多方面、多角度收集证据,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解释。 二、地球与宇宙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是教科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运动”第5课。《昼夜交替现象》、《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证明地球在自转》、《谁先迎来黎明》等前几课主要研究“地球在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两个内容。 在把握“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和“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时,利用学生认识上的冲突:地球的自转会引起所有星辰的东升西落,然而北极星就是不动!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通过“转椅看北极星”和“篮球上看北极星”的两个小实验,使学生直观地模拟体验北极星“不动”的现象,使学生对地球与北极星位置关系的逐步清晰,进一步巩固地轴倾斜着指向北极星,地球不停地围绕自转是北极星“不动”的原因。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习了昼夜交替现象,知道了这是地球自转引起的,学生的潜意识里也形成一个不完全科学的概念:地球的自转会引起所有星辰的东升西落。 四、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在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转,地球的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 2、天空中的星星围绕北极星运动,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因为地球自转引起的视觉现象。 3、将“北极星相对不动”等现象和地球绕地轴自转,而且地球的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联系起来。 4、模拟北极星不动与地球绕着地轴自转间的因果关系。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地轴始终是指向北极星的。 难点:由北极星看上去“不动”推理出地球自转的特点。 六、教学准备 师准备:课件、北极星空运动视频、北极星和北斗七星四季方位变化图、转椅、北极星、大地球仪等。 为每组学生准备:篮球、小人、透明胶布、转椅。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观察探究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2、学习本文在选材和语言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1、了解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 2、把握本文说明的问题和说明方法,研究作者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列举事例证明科学观点的基本方法,研究作者是如何得出科学结论的,培养学 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由提问南北极的有关知识导入新课并解题) 本文属科普读物,作者位梦华研究员曾七次亲赴两级考察,写下了大量的科普著作。本文为我们讲述了北极动物许多鲜为人知的有趣现象,验证了“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 二、新课讲授: (一)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边思考,边听老师朗读课文: 1.作者是由什么引出伯格曼法则的? 2.什么是伯格曼法则?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什么是艾伦法则? 4.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验证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

5.伯格曼法则在人类身上是否也表现明显?作者从哪方面进行了说明? 6.文中第11段作者举了哪两个例子? 7.在文章结尾,作者真的认为人是上帝造出来的吗? (二)学生在听老师朗读的基础上,思考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作适当点拨: (三)老师在学生完成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之后,对本文的写作特色作适当点评: 本文语言平易,朴实无华而又幽默风趣。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 故事开头:由放枪驱赶北极熊引出“伯格曼法则”,增强了可读性。 以简释繁:对“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下的定义都简明易懂。 善用譬喻:体积大散热慢用开水作比;四肢和附器小用散热片作比;狐狸像野猫,蚊子像蜻蜓,都妙趣横生。 对比鲜明:如北极兔与苏格兰同种兔子的对比:北极狐狸与其他狐狸的对比等。 语言生动诙谐:如北极熊“像是一个绒球”,使人觉得好笑;(蚊子)咬起的大包“核桃似的,满头变成崇山峻岭”。 第二课时 本文是按照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依逻辑顺序由主到次来阐述的。从文章思路来看,列举例证一般有点有面,由主到次,详略得当。《伯格曼法则在北极》,先阐述伯格曼法则及其原因,再诠释艾伦推论,因为推论是由法则推演而来;先列举能验证伯格曼法则的生物现象如北极熊,再列举能验证艾伦推论的生物现象如北极燕鸥;先说明伯格曼法则在人类身上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只留下某些痕迹,后说明“艾伦推论在人类身上几乎找不出什么明显的证据”。 三、课文小结: 法则,即规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的认识和概括性的表述。本文结构清晰,可读性强,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例证,进一步说明了伯格曼法则、艾伦推论在动物身上的体现。第三部分对人类是否遵循了“伯格曼法则”进行了探讨,使其研究深入一步。本文属科普读物,选材新颖,语言准确,生动诙谐。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给课文分段,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部分大意。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教案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第5课时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教学目的: 1、知道天空中的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运动,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结果。 2、能根据已知“北极星相对不动”等事实证据,推测地球绕地轴自转,而且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3、做模拟实验研究北极星。 4、主动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5、体会到多角度、多方面收集证据,有助于更好地解释现象。 教学重点: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教学难点:北极星看上去“不动”的原因。 教学准备:硬纸片两张,水彩笔,地球仪,转椅,四季星座运行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谈话:人们在夜间观星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北极星不动,而其他的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运动。 二、探究北极星为什么“相对不动”: 1、看图:(P82页两副图)这两幅图有什么相同之处? (1)星星都在怎样运动?是否都有一个“圆心”?

(2)“圆心”是否在天顶位置?是不是与天顶有一定的倾斜角度? 2、讨论:照片中为什么北极星保持“不动”? (1)小组交流 (2)模拟实验一:在一个纸板上画出北极星和北斗七星等星星,然后转动纸板,观察北极星是否不动,其他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运动。再用一个纸板当作地平线,然后旋转纸板,观察,哪些星星能被观察到,哪些不能被观察到,从这现象中能想到什么? (3)模拟实验二: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我们在夜间能看见星星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怎样能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北极星“不动”呢? 用一个转椅代表地球,在教室墙上贴一颗星星当作北极星,请一位同学坐在转椅上,当眼睛盯着北极星看时,北极星好像是不动的,如果视点落在哪一颗星星上,周围的星星就会围绕哪一颗星星运动。 (4)观察陀螺运动,想象:陀螺转动时,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能想象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 (5)模拟实验三:在一个球上贴几个小人,代表地球上的人,让球自转的同时,想办法让小人能看见教室一面墙上的“北极星”不动。 (6)阅读P83页的资料,研讨一年中北极星“不动”的原因。 三、拓展: 1、观察地球仪,思考:地球仪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铁轴要做成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五及答案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五)及参考答案 2.下列句子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A.蝉的幼虫通过路面上的圆孔从地下爬出,来到地面,退变成了完全的蝉。 B.无论多么重大严峻的问题,都以协商、谈判方式解决,再也不是成王败寇。 C.我非常喜欢让小溪凉爽的流水从我张开的手指缝隙间急促地淌过。 D.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 3.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查阅“所向披靡”中“靡”的读音和意义,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先查“非”部,然后在“11画”中找到该字所在正文页码,确定其读音为“mí”,意义为“顺风倒下”。 B.先查“麻”部,然后在“8画”中找到该字所在正文页码,确定其读音为“mí”,意义为“浪费”。 C.先查“非”部,然后在“11画”中找到该字所在正文页码,确定其读音为“mǐ”,意义为“奢华”。 D.先查“麻”部,然后在“8画”中找到该字所在正文页码,确定其读音为“mǐ”,意义为“顺风倒下”。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尽管毕业多年,但王老师亲切的面容和爽朗的笑声仍然时常在我眼前浮现。 B.经过房地产商别出心裁的宣传,使这个新开发的楼盘取得了很好的销售业绩。 C.在这个舞台上,有的歌手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有的歌手给人以心灵的润泽。 D.清华大学奖励的近一百余位喜爱读书的学生有七成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 5.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比喻) B.苏比明白,由他亲自出马组织一个单人财务委员会的时间到了。(夸张) C.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那么穷。(借代) D.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对偶) 6.下列作品、作家、国别、文体的对应,有错误的一项是() A.《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美国散文 B.《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德国悼词 C.《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巴尔蒙特英国诗歌 D.《警察与赞美诗》欧·亨利美国小说 二、阅读理解(本大题共3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下列每小题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 (一) 简单地说,人类是在非洲演化出来的,大约是几百万年以前。但等到学会制作衣服和帐篷之后进入寒冷地区,大概只是几万年以前的事。而进入西伯利亚北极,大约是在两三万年以前,进入阿拉斯加北极,最早的证据是在一万两千年前。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伯格曼法则是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的。尽管如此,如果仔细观察一下,伯格曼法则在人类身上似乎还是留下了某些痕迹。例如,白人是在欧洲比较靠北的地方演化出来的,所以个子比较大。而黄种人是在亚洲温带地区演化出来的,所以个子比白人要小一些。同样的,在中国,北方人比南方人个子就要大一些,也许这也是伯格曼法则发挥作用的结果吧。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教学反思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教学反思 在第一个班教学时,提出这样的命题后,马上有同学提出反对意见:老师,北极星是动的。我纳闷,差点让我不知道如何处置。我询问同学是从哪里知道的,有同学是从百科全书上看来的,还有几个是从书本最后的资料库里面看来的。我顺势问下去,那为什么北极星是动的,而我们教材上还说“不动”的秘密呢?。 同学带着这样的问题开始了课堂的学习,书本上展示的图片,同学观察比较后,能回答出来的东西很多,在这里同学容易存在的疑问是: 1、北极星在两幅图片中位置有一些变化; 2、为什么南极在也能拍到北极星?。同学虽然有可能看见过北极星,但真正仔细观察过北极星的同学,对北极星运行规律的同学知之甚少,这是学习此课的麻烦之处,其实包括我自身在此方面的知识也很缺乏。北极星为什么不动,它周围的星体围绕着北极星又是如何运动的?书本上的模拟实验很直观,利用简单的工具,同学们很快会发现星体围绕北极星运动的规律。而此时北极星始终坚持不动,此时同学似乎对这个“不动”多了一份理解。第2个活动,我把北极星贴在墙壁上,让同学眼光盯着北极星,旋转椅子,让同学进一步明白,当北极星处在视线旋转的中心,她可以坚持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1 / 2

不动。第三个活动,利用陀螺做实验,观察物体旋转时的轴心变化,我在教学时,效果不明显,同学听不明白,最后我只能直白的告诉同学了。这个活动的设计我觉得有些太简化了,由陀螺运动的状况就能让同学联想到地球转动吗,并且能够引导出地球轴心可以相对不动,轴心也是可以倾斜着的。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2 / 2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年第期。作者,中国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主要著作有: 二、体裁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 三、字词积累 给加点字注音 吭哧 ..麝.牛帐篷. ..滑稽 ..嘟哝 狩.猎恒.温魁梧.攥.俾.格米人 四、结构梳理 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介绍伯格曼法则及艾伦推论。 1由作者在北极的经历写起,从看到被驱赶的北极熊那圆圆的、像个绒球似的身影,引出话题:想起了伯格曼法则。 2说明伯格曼法则的定义及其原因。 法则:即规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的认识和概括性表述。 伯格曼法则:同一物种,在愈冷的地方,个体体积愈大,而且愈接近于圆形。这是依据对不同地方的生物个体进行比较而发现的规律。 3引出艾伦推论,说明是对伯格曼法则的补充,并对艾伦推论的观点和依据进行了解说。 第二部分(4——8)考察北极动物,验证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 4先以“在北极,可以验证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的现象很多”作为这一部分的总起,然后照应开头,举例说明北极熊“圆圆的身体,粗短的四肢,小小的耳朵”,“退化了的尾巴”,可以作为验证的典型。 5举北极狐狸脸圆、耳小、嘴巴短为例,进行验证。 6以北极狼、北极兔子、北极旅鼠为例进行验证。 7以北极燕鸥、北极野兔、麝牛为例,从四肢附器短小的角度验证艾伦推论。 8以苍蝇、蚊子为例,从个体体积小,接近圆形的角度验证伯格曼法则。 第三部分(9——12)探讨人类是否遵循伯格曼法则。 9以设问的方式针对人类是否遵循伯格曼法则提出三个疑问,然后指出探讨这个问题的思路,引出下文。 10以人类演化的历史说明:从进化角度说“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伯格曼法则是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的”,指出了探讨这个问题的前提,然后以白种人比黄种人个子大,北方人比南方人个子大为例,证明尽管如此,如果仔细研究,伯格曼法则还是发挥了作用的。 11先举反例:黑人一直生活在热带,却比白人还高大;在举正例:“矮黑人”个子明显矮小。通过分析,提出了人类的原始面貌和变种的观点,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证“伯格曼法则在人类身上的表现还是非常明显的”。 12再以北极“多塞特”人高大有力为例,验证伯格曼法则在人类演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教科版 (13)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北极星处于旋转的天体形成的同心圆的中心。 2.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3.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和生活实践中一些现象类比,从已知出发进行推理。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要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北极星处于视线旋转的中心,所以保持不动。 2. 认识地轴始终以一定的顷斜度指向北极星。 三、教学准备: 毎组学生:南北极天体夜间图片两张,硬纸板一张,地球仪一个,皮球一个,陀螺一个。 全班学生:转椅一把,四季星座运行图一张。 四、教学过程: 1.引入。 人们在夜间观星时都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北极星“不动”,其它的星星都围绕着北极星旋转,这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解释这一现象。 请同学看书上的两张图片,这是人们在较长时间内对着北极和南极天空拍摄的两张图片。 2.请学生看图片分析这两张图片有什么相同之处。 师:如果大家不能较快地发现相同之处,我提示大家: (1)星星们都在怎样运动?是否有一个运动的中心? (2)星星自转的中心是否在天顶方向、是不是与地面保持一定

的倾斜角度? 教师总结:(1)、两张图片都有一个圆心;(2)、星星旋转并形成以该圆心为中心的许多圆环;(3)、圆心不在正中天顶,距地平线有一定的高度:(4)、星星都在以某一点为圆心做圆周运动,圆心附近的亮点就是北极星。 3.图片反映了星星在夜间运动的实际情况,为什么只有北极星保持“不动”呢?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并初步交流各组形成的观点。 4. 指导学生如何解释北极星“不动”。 大家交流的观点还不够准确全面,天文知识本身就抽象复杂的,难以理解,因此我们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让大家加深理解。下面我们作几个模拟实验。 (1)用一张纸板,在较中间的位置画上一颗北极星,然后在它的周围不同的地方随意画上一些星星,同时将北极星的点用图钉固定在黑板上。请学生观察:旋转纸板、北极星保持“不动”,而其它的星体都围绕它旋转。再用一张纸板代表地平线,挡住画有星星的纸板下半部分,再旋转图钉固定的纸板,观察哪一些星体可以被观察到,哪一部分星体观察不到了?从这个现象中可以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一部分离北极星较近的星体在转动过程中不会沉到地平线下,而另一部分离北极星较远的星体在转动过程中会沉到地平线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东升西落。这个实践活动我们大家是不是观察到了星体在旋转,而北极星的位置“不动”。 (2)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所以夜间人们在地球上会观察到星星不停地旋转,并且旋转的方向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怎样才能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北极星“不动”呢?我们再做一个模拟实验,用一把转椅代表地球,我们坐在转椅上,怎样才能看到北极星“不动”呢? 请部分学生试试。(教师提示学生尽量保持头部不动,让

2014-2015-1单招三年级语文期中统考试卷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苏州市职业学校对口单招期中调研测试 三年级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客观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两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共44分) 一、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下列每小题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 1.下列各组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是() A.编纂.(zuǎn)拮据.(jù)怆.然(chuàng)猝.不及防(cù) B.浸渍.(zì)怵.目(chù)嫉.恨(jì)天理昭.彰(zhāo) C.尸骸.(hái)悚.然(sǒng)湔.雪(jiān)殒.身不恤(yǔn) D.窥.探(kuī)阜.盛(fù)歆.享(xīn)锲.而不舍(qì)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设想一下,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那情景是不勘设想。 B.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鹊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 C.船的使命,赵家本来是很秘密的,但茶枋酒肆里却都说,革命党要进城,举人老爷到我们乡下来逃难了。 D.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愈来愈深化,愈来愈清澈,并把它传给了康科德河。 3.下列对加点字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A.可.歌可.泣(可以)挥斥方遒.(强劲有力)永垂不朽.(流传) B.天作之合.(配偶)不伦.不类(类)浅尝辄.止(就) C.峨冠博.带(高)莫名.其妙(说出)不期.而遇(约定时间) D.置之度.外(考虑)迫.在眉睫(压迫)锱铢 ..必较(古代很小的长度单位)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麦当劳在北京的经营管理者在饮食品种、服务和管理上仍保持其美国式,为了扩大营销,他们在努力适应中国文化环境。他们在中国百姓面前把北京麦当劳塑造成中国的麦当劳公司,即地方企业的形象。不仅绝大多数员工是中国人,制作的食品的原材料大部分也是产自本地。 A.即使但仍并且 B.尽管可还并且 C.如果那么也而且 D.虽然但也而且 5.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校同学2013年的人情消费比2012年的人情消费相比,增加了将近一倍。 B.中航发动机公司主要致力于大型客机发动机的研制,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大型飞机配套产业的发展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C.成千上万的亚运志愿者都在忙碌着,他们在共同努力,完成举办一次令亚洲乃至全世界都瞩目的文明亚运的理想。 D.近期发热患儿增多,我院已进入门诊超负荷状态,为使就诊更有序,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如果由此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6.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她严肃地说:“我不能这样跟你走。”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北极星“不动”的秘密》说课稿

五年级科学下册《北极星“不动”的秘密》说课稿 一、说教材----教材地位和作用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是《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五课,通过本单元前四课的探究,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自转”与自转方向“等基础知识。 本课由北极星“不动”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则是学生对地球自转认识的发展。 说教材----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地球在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转,地球的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 科学探究: 模拟北极星不动与地球绕着地轴自转间的因果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主动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体会到多角度、多方面收集证据,有助于更好地解释现象。 说教材----教学重点: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说教材----教学难点:北极星看上去“不动”的原因。 二、说学情: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是《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五课,通过本单元前四课的探究,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自转”与自转方向“等基础知识。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电脑、网络已不再陌生,反而更能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传统的教学模式压抑着他们个性的张扬、控制着他们自主学习的空间,他们期待的是开放性的课堂,充分发挥自我、大胆猜想、富于挑战的课堂。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设计:讲解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反思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星空虽然离我们很遥远,却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很久以前,人们如果在夜晚的沙漠或者大海中迷失了方向,就要借助星空来帮助他们辨认方向。(提问: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利用星空辨认方向的吗?) 出示一幅北极天空夜晚的星空图。(提问:你能指出北极星在哪里吗?)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合作交流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二、探究北极星为什么“相对不动”: 1、看图:(P82页两副图)这两副图有什么相同之处? (1)星星都在怎样运动?是否都有一个“圆心”? (2)“圆心”是否在天顶位置?是不是与天顶有一定的倾斜角度? 2、讨论:照片中为什么北极星保持“不动”?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教案)

17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 【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科普说明文有两种:一种是科学小品,另一种是一般科技说明文。科学小品属于文艺性说明文,在说明中兼用文艺性笔调讲述科学道理,介绍科学知识。一般科技说明文是单纯客观地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不大用文艺性笔调。本文属于前者,即科学小品。 课文讲述了北极动物许多鲜为人知的有趣现象,验证了“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并试图说明人类是否也遵循伯格曼法则。 课文共13自然段,按照文中的小标题,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由北极熊圆圆的、绒球似的身影引出说明对象——伯格曼法则。 第二部分(小标题“伯格曼提出的法则”部分),说明什么是伯格曼法则及艾伦推论。“伯格曼法则”认为:同一物种,在愈冷的地方,个体愈大,而且愈接近于圆形。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因为寒冷的气候不仅能够延缓恒温动物的生长速度,而且也使其性成熟的时间较晚,所以个子也就长得更大一些。二是因为同一种物质在同等温度下,体积愈大,散热愈慢。“艾伦推论”认为同一种动物,在愈冷的地方,其四肢和附器也就愈短或愈小。理由是:四肢和附器就像是散热片一样,愈短或愈小,散热也就愈少。 第2自然段说明伯格曼法则的定义及其原因。

第3自然段说明艾伦推论的定义及其原因。 第三部分(小标题“处处可见的例证”部分):举北极动物的例子说明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 第4自然段,照应开头,先说北极熊“圆圆的身体,粗短的四肢,小小的耳朵”,“退化了的尾巴”,就像专为验证上述法则和推论而生似的。 第5自然段,以北极狐狸脸圆、耳小、嘴巴短为例,验证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 第6自然段以北极狼、兔子、旅鼠等为例验证法则。 第7自然段以北极燕鸥、野兔、麝牛验证艾伦推论。 第8自然段以苍蝇、蚊子为例验证法则。 第四部分(小标题“人类是否遵循伯格曼法则”部分):说明人类是否遵循伯格曼法则。 第9自然段以读者的口吻提出三个疑问,引出下文。 第10自然段以人类演化的历史说明: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两三万年或一万多年),并以白种人比黄种人个子大,北方人比南方人个子大为例进行论证。 第11自然段先列举反例:生活在热带的黑人比白人还高大,再举正例:“矮黑人”个子明显小,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 第12自然段再以北极“多塞特”人高大有力为例,验证伯格曼法则在人类演化过程中的“蛛丝马迹”。 第13自然段:说明艾伦推论在人类身上找不出明显的证据。作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教学设计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___月___日上课时间:A班___月___日B班___月___日总课时数:___ 【教学目标】 ◎探讨科技文研读的方法。 ◎理解作者观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训练学生科学求实的态度和主动探索的意识。 ◎丰富科学知识,加强知识联系。 【教学重点】 ◎探讨科技文研读方法。 ◎深刻理解作者列举事例证明科学观点的基本方法,训练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文章后四段探讨人类是否遵循伯格曼法则的目的和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推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发现和发明,火的发现、火药的产生、纸的时代、指南针的发明、新大陆的发现、蒸汽时代、计算机时代,都是很好的例证。一位外国生物学家叫伯格曼,他发现了自然界一条规律,即:同一物种,在愈冷的地方,个体愈大,而且愈接近于圆形。(图片展示)我国的一位两极考察科学家,即本文的作者位梦华,先后7次亲赴两极考察,并成为在北极越冬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他观察积累了许多资料,写了大量科普作品,《伯格曼法则在北极》即是其中一篇,他用大量的事实证明并探讨了伯格曼法则。 这节课我们重点研读这篇文章的前8段,掌握作者用举例对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的生动有力的论证。 (此导语点明了学习本文所立足的角度,并明确了本节内容目标。) 二、介绍体裁知识 科技文是与文艺作品相对而言的,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一般分为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也称为社会科学)两大类。本文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科技文。科技文有的阐明一种科学观点,有的则介绍一种科技成果。本文则介绍了一种科学发现,那就是伯格曼法则及其推论。 研读科技文,我们能吸取科学知识,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也能学习一些科学方法,还能感受到研读科技文的乐趣。 (此介绍有利于学生把握体裁特点,明确学习目的。) 三、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标记文中的例子 此环节的目的主要在于初步理解全文内容,为下一步展开教学做准备。 四、分组讨论,感知全文 第一组读1~3段,讨论:伯格曼和艾伦的科学发现及其原因综合运用了哪些知识,给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 第二组读4~8段,讨论:文中共列举多少种动物,哪几种动物用来验证伯格曼法则,哪几种验证推论,请列出来。试说明举这么多例证的必要性。 第三组读4~8段,从内容和段落关系考虑,说明为什么不把验证艾伦推论的第7段放在第8段位置?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教学设计(精)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是小学科学五年级地球运动单元中的第五课。《昼夜交替现象》、《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证明地球在自转》、《谁先迎来黎明》等前几课主要研究“地球在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两个内容,而本课由北极星“不动”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则是学生对地球自转认识的发展。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在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转,地球的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 2、天空中的星星围绕北极星运动,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因为地球自转引起的视觉现象。 3、将“北极星相对不动”等现象和地球绕地轴自转,而且地球的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联系起来。 4、模拟北极星不动与地球绕着地轴自转间的因果关系。 教学重点: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地轴始终是指向北极星的。 教学难点:由北极星看上去“不动”推理出地球自转的特点。 教学准备:运动的北极星空录像、小球(每组一个)、竹条一根、北极星空图(每组一份)、北极星运动的简单资料、A4纸(每生一张)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产生问题 1.同学们,我们现在是什么时候?再过多长时间天会暗下来?第二天又会迎来白天,白天过了又是晚上,这种现象叫做昼夜交替现象?现在谁能解释一下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 2.每天生活在地球上,我们能感觉到地球在自转吗? 看太阳的运动。 3.为什么看太阳可以感觉到地球在动? 联系我们坐车的经验,坐在车里,我们怎么知道车子是静止的还是行驶的? 看窗外的景物。 4.如果是晚上,要知道地球是否在转,我们可以看什么? 5、课件:北极星不动,其它星绕着它转。

我们看到了什么? 6.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还有证据。 这是一张用连续曝光的方法拍摄的照片,在这一张照片上,我们看到的是什么?这是一颗什么星?它为什么会“不动”呢? 二、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1、你知道北极星的哪些信息? 2、北极星会在什么位置? 请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 3、你为什么会这样想? 让学生提出假设。 三、活动体验,制作模型 1、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北极星处在地球自转中心轴的上方? 2、我们怎么来做模拟实验呢? (1)在头顶上面放一个模拟天空图,然后人在下面以一个中心自转,观察上面星空的变化。 (2)我可以拿一把转椅转,看天花板。 (3)用转陀螺来类比,陀螺转的时候,中间就是不会动。 3、制作模型 提供一个球,一个竹条,将它做成一个模型,模拟地球地轴倾斜着自转的情形。 4、用模型来解释,为什么在这个位置,我们感觉不到北极星在转动? 5、提供北极星并不在地球的正北方的信息,我们又是怎么想的? 6、在南极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吗? 课件:在南极上空看到也有星星围绕某一点转动的图片。 四、交流解释,拓展引申, 1、现在你对北极星“不动”怎么看? 说它“不动”,是因为看起来不动,它的位置很特殊,实际上,恒星是不动的。 2、北极星永远不动吗?这与什么有关? 3、在不同的地方看北极星,它在天空的位置会一样吗? 板书设计: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阅读选择题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阅读理解:4大题19小题,附答案解析 (一)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我们人类怎么样呢?是否也遵循伯格曼法则呢?如果是这样,那么爱斯基摩人是不是比我们要大得多?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得回顾一下人类演化的历史。 简单地说,人类是在非洲演化出来的,大约是几百万年以前。但等到学会制作衣服和帐篷之后进入寒冷地区,大概只是几万年以前的事。而进入西伯利亚北极,大约是在两三万年以前,进入阿拉斯加北极,最早的证据是在一万两千年前。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伯格曼法则是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的。尽管如此,如果仔细观察一下,伯格曼法则在人类身上似乎还是留下了某些痕迹。例如,白人是在欧洲比较靠北的地方演化出来的,所以个子比较大。而黄种人是在亚洲温带地区演化出来的,所以个子比白人要小一些。同样的,在中国,北方人比南方人个子就要大一些,也许这也是伯格曼法则发挥作用的结果吧。 但是,以此类推到黑人,似乎就有点矛盾了。按理说,黑人一直生活在热带,个子应该最小。然而,现在的黑人不仅比黄种人个子大,有的甚至比白人还高大,美国的篮球运动员,大部分都是黑人。不过,如果到非洲去看看,还是可以找出伯格曼法则的蛛丝马迹来。在非洲中部的热带雨林地区,生活着一种黑人,叫做俾格米人,过着狩猎收集型的群体生活,他们与其他黑人的差别是:个子明显的矮小,平均只有1.3米左右,偶尔也有长到1.5米的,就算是巨人了。他们的皮肤颜色浅而发红,不像一般的黑人那么黑,面部长而体毛多,额部、眼睛和牙齿都比较往前突出,更接近于人类的原始面貌,所以被称为“矮黑人”。按照伯格曼法则来推断,也许这种黑人才真正代表着原始的黑人,其他的黑人可能都是后来的变种。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伯格曼法则在人类身上的表现还是非常明显的。 在北极,还有一个证据。就在现代的爱斯基摩人之前,美洲的北极地区曾经生活着一种更加古老的爱斯基摩人,叫做“多塞特”,是现代的爱斯基摩人的祖先。据说,多塞特人个子很大,一个人就能把几乎一吨重的海象扛起来,还可以走很长的路。而现在的爱斯基摩人,一个人恐怕连一只海豹也搬不起来。由此可见,多塞特人可能就是伯格曼法则在人类演化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的结果。可惜的是,因为种种原因,后来都被新发展起来的现代爱斯基摩人所代替。 ——选自位梦华《伯格曼法则在北极》 1.对所选文字开头三个问句的作用,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连用三个问句,形成排比句式,增强文章气势。 B.有助于层次分明,便于安排观点和材料。 C.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D.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所选文字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 A.打比方列数字 B.下定义作比较 C.举例子作诠释 D.作比较举例子 3.对所选文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所选文字第二段中加点的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B.所选文字中提到白人和黄种人,是为了说明伯格曼法则在人类身上似乎还是留下了某些痕迹。 C.作者认为,现代的爱斯基摩人无法验证伯格曼法则的主要原因是其迁移到北极后,适应寒冷的时间太短。 D.所选文字中的“蛛丝马迹”一词,说明非洲中部的热带雨林地区生活的俾格米人不能验证伯格曼法则。 4.本文是一片事理说明文,主要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程序顺序 5.联系课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课文作者是第一个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中国人。 1 /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优质公开课教案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教案 【教学目的】 1.知道天空中的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运动,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结果。 2.能根据已知“北极星相对不动”等事实证据,推测地球绕地轴自转,而且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3.做模拟实验研究北极星。 4.主动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5.体会到多角度、多方面收集证据,有助于更好地解释现象。 【教学重点】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教学难点】北极星看上去“不动”的原因。 【教学准备】硬纸片两张,水彩笔,地球仪,转椅,四季星座运行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谈话:人们在夜间观星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北极星不动,而其他的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运动。 二、探究北极星为什么“相对不动”: 1.看图:(P82页两副图)这两副图有什么相同之处? (1)星星都在怎样运动?是否都有一个“圆心”? (2)“圆心”是否在天顶位置?是不是与天顶有一定的倾斜角度? 2.讨论:照片中为什么北极星保持“不动”? (1)小组交流 (2)模拟实验一:在一个纸板上画出北极星和北斗七星等星星,然后转动纸板,观察北极星是否不动,其他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运动。再用一个纸板当作地平线,然后旋转纸板,观察,哪些星星能被观察到,哪些不能被观察到,从这现象中能想到什么? (3)模拟实验二: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我们在夜间能看见星星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怎样能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北极星“不动”呢? 用一个转椅代表地球,在教室墙上贴一颗星星当作北极星,请一位同学坐在转椅上,当眼睛盯着北极星看时,北极星好像是不动的,如果视点落在哪一颗星星上,周围的星星就会围绕哪一颗星星运动。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最佳版)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 高一语文备课组主备人:刘中凯 一、教学目的 1.依据事理说明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列举事例,验证科学观点的; 2.学习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准确说明事理的说明方法; 3.学习作者实事求是、严禁思考、反复验证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理请行文思路,了解“伯格曼法则”及其现象。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感悟蕴涵其中的科学精神 四、授课方法:讲授法提问法 五、教学课时: 1 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长年被风雪覆盖的极地,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至今仍蕴藏着很多不解之谜。今天有位两极科考家位梦华向我们介绍了一种科学发现,即伯格曼法则及其推论,他将带着我们去北极看看那里有趣的现象。 (二)了解作者: 位梦华,男,1940年生于山东平度,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地质学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位梦华教授是最先登上南极大陆的几个中国人之一,1991年6月独闯北极,深入到阿拉斯加北极爱斯基摩人聚居区进行了一个半月的综合性科学考察,成为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1995年,作为总领队,率领中国北极点科学考察队胜利到达北极点。至今共八次进入北极考察。所写作品曾多次获奖。如:主编丛书《神奇的北极》获第六届冰心儿童图书奖大奖(1996)和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1997)。 (三)介绍体裁: 科技文是与文艺作品相对而言的,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一般分为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也称为社会科学)两大类。本文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科技文。科技文有的阐明一种科学观点,有的则介绍一种科技成果。本文则介绍了一种科学发现,那就是伯格曼法则及其推论。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 位梦华 授课课时:2课时 授课课型:新授课 教学用具:常规、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1、结合补充资料,了解作者突出事迹; 2、结合文本内容,了解“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以及在北极 出现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理解本文按逻辑顺序组织材料的结构特 点; 3、在理清课文思路的过程中,归纳课文验证“伯格曼法则”和“艾 伦推论”所列举的事例,掌握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 4、体会本文运用准确严谨和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科普知识的特点。教学重点:1、北极动物有趣现象及其归因分析; 2、把握本文说明的问题和说明方法,学习作者列举事例验证科学观 点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按逻辑顺序组织材料的结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展示】“北极集萃”图片:一是北极的动物(北极熊、狐狸、兔子、燕鸥、麝牛);二是北极的人类活动;三是位梦华1995年率中国科学考察队,首次把五星红旗插在北极的场景。上面这些图片的地点在什么地方,相信大家已经判断出来了。不错,就是北极,这长年被风雪覆盖的极地,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至今仍蕴藏着很多不解之谜。今天有位两极考察科学家——位梦华将带着我们去

北极看看那里一些有趣的现象。让我们随着作者的介绍,一起去北极来一次有趣的探险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教授新课 1、作者简介【投影展示】 位梦华,1940年出生于山东平度。1962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攻读地球物理勘探专业。1967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从事地震成因及地震预报的探索与研究。1978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进修,1982年加入美国探险家俱乐部,并于同年10月去南极考察,从此与两极结下不解之缘。1991年7月亲赴两极考察,是最先登上南极大陆的少数几个中国人之一,是第一个在北极越冬的中国科学家。1995年作为总领队,率领中国科学考察队共25人,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于5月6日首次把五星红旗插上北极点。 科普作品主要有《南极之梦》、《北极探险与考察》等30多部,电视专题片《南极与人类》等的主要策划人和撰稿人,多次荣获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冰心儿童图书大奖等等。 2、通读全文,掌握字词音、形、义 【投影展示】文中重要字词,请学生朗读全文,留意这些字词的读音。 请学生上黑板,完成字词加点字的注音。 麝.牛( shè)滑稽.( jī)狩.猎( shòu )嘟哝 ..( dū)( nong ) 攥.紧( zuàn )散.热( sàn )散.居( sǎn )吭哧 ..( kēng )( chi )魁梧.( wú)沉甸.甸( diān )俾格米( bǐ) 带领学生齐读两遍。 请学生在文中相应段落找出这些词语或成语,将意思抄写在书上相应位置。(1)吭哧:因用力而不自主地发出声音。 (2)嘟哝: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3)狩猎:打猎。

伯格曼法则教案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教案 ——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朱静 教学目标1、依据事理说明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列举 事例,验证科学观点的。通过学习作者观察现象、思考问 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分析作者的观点,以此认识其中体现的作者客观、严谨 的科学精神,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人文内涵。 3、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1、什么是伯格曼法则,什么是艾伦推论? 2、分析作者是如何列举事例,验证科学观点的。 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按逻辑顺序组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 分析的说明结构。 2、分析作者的观点,以此认识其中体现的作者客观、严谨 的科学精神,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人文内涵。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环节一:检查预习情况 吭哧(kēng chī)嘟哝(dū nong ) 绒球(róng)滑稽(jī) 麝牛(shè)狩猎( shòu liè) 魁梧( kuí wu) 环节二:引入新课 导语:长年被风雪覆盖的极地,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至今仍蕴藏着很多不解之谜。今天有位两极考察科学家位梦华将带着我们去北极看看那里有趣的现象。 环节三:文学常识介绍 1、北极的概念:导语点明了本节内容以及作者

⑴指地轴的北端与地面的交点,位于北冰洋中,其纬度是90°N,是所有经线的共同交点之一 ⑵指地球表面与地球自转轴北端的交点,泛指北极圈(北纬66°34′)内所包含的地区。 注:文中是第二种含义 2、文学体裁介绍 科技文:科技文是说明性质的文章,是与文艺作品相对而言的,一般可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内容上可以阐明一种观点,也可以介绍一种科技成果。 研读科技文,我们能吸取科学知识,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也能学习一些科学方法。 本文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科技文,介绍了一种科学发现,那就是伯格曼法则及其推论。 3、作者介绍 位梦华:著名的地质学家、科学探险家、科普作家。 1940年生于山东平度。 1962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攻读地球物理勘探专业。1981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进修,次年去南极,是最先登上南极大陆的少数几个中国人之一。1995年,作为总领队,率领中国北极点科学考察队胜利到达北极点。至今共八次进入北极考察。主要著作有:《旅鼠之谜》、《南极政治与法律》、《南极与人类》、《北极的呼唤》等。 环节四:讲授新课之整体感悟 速读课文,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第一组:1、什么是伯格曼法则,什么是艾伦推论?各自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第二组:2、文中为了验证伯格曼法则,作者列举了哪些例子?此介绍有利于学生把握体裁、特点,明确学习目的 此内容在于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