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陈情表》(鲁人版)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陈情表》(鲁人版)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陈情表》(鲁人版)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陈情表》(鲁人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

x

x

4J 煤人氏出:*足屮土

《陈情表》教学设计

洛阳市李金霞

?教材分析

《陈情表》是山东人民版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 这篇文章是李密向晋武帝上的一篇奏章。主旨是申述自己“不就职” 廷征召,李密作为蜀汉旧臣,如不应召,则有自矜名节、不与朝廷合作之嫌。但相依为命的 祖母老迈,又不能远离出仕。李密本着以情动人的目的,从法、理、情等不同角度,层层推

进,悉心说服武帝体恤下情。结果武帝不仅同意他的请求,还“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 奉膳”。本文是学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抒情技巧的典型范例,同时有助于学生加深对 “忠” “孝”含义的认识,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通过诵读,丰富文言语感,提高诵读能力。

2、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汽诚曲i 屮廉斤课柑空瞬科忖 必储

V V W P ;、

竝三+时

3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乞终养”的想法。朝

1、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2、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理解忠”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结合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解读作者之“情”,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多角度、层层深入的陈述方式,体会情之深,理之透;理解“忠”

“孝”的含义。?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亲情的资料(诗歌、故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苏轼千百年来,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恳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传诵千古的名文。

2、播放视频《跪羊图》导入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简介作者、作品:

李密(224-287),—名虔,字令伯,蜀汉西晋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西晋文学家。为人刚直,少有文采,有文才和辩才。少时师从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晋泰始初,被征召为太子洗马,因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祖母死,

出为河内温县令,有政绩。官至汉中太守。后因赋诗得罪武帝,被免官,老死家中。博览五经,尤长于《左传》。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

《晋书孝友列传》将他列为首位,称之以孝谨闻”。

2、文体知识:

表: 古代文体,属奏议类,臣民对君主有所陈述请求(陈请谢贺)时所用。因为“表”的

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措词谦恭,读起来如面对面谈心,颇为感人。

3、课文背景

三国末期,司马氏灭蜀后,为了笼络蜀汉士人,大力征召蜀国名贤到朝廷做官,李密也

是其中之一。李密自小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故对刘氏非常孝顺。《晋书孝友传》将他列为

首位,誉之“以孝谨闻”。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征他为太子洗马,他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为由,辞不赴命。但因他曾仕蜀汉,而今亡国贱俘,故深恐晋武帝怀疑自己怀念旧朝以矜名节,招致大逆不道的罪名,于是饱含血泪写下了这篇《陈情表》。晋武帝阅其表后,

竟赞扬他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 《古文观止》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听写本课生字和异读字。

2、检测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总提了哪几个方面?明确: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明确:晋武帝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出来做官呢?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表明自己的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道理、实情和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以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做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3、哪些语句可见祖孙的相依为命?哪些词语直接写其凄苦?作用是什么?

明确:相依为命:零丁孤苦――靠祖母之悯惜抚养(照应臣无祖母,无以……”);夙婴疾

病一一靠孙子侍汤药(照应祖母无臣,无以……”)。

凄苦: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

作用:生动地表现其孤苦之情状,令人读而生悲。

4、李密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

明确: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先孝、后忠)

5、由最后一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明确: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陛下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五、课堂互动

话题:对李密辞不就职”的原因,历来说法众多,李密自己说是要奉养祖母,但有人认为李密作为蜀汉旧臣,是在观察形势,伺机而行。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学生甲:李密反复强调孝亲,绝不是在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从全文看,他的确是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他的孝情是发自内心的,是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我的观点:...................... .... ............................. . .......................

【答案】李密是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此文陈情只是不从皇命的借口

而已。古人说“伴君如伴虎”,所以他现在暂存观望之心。在皇帝的一再逼迫之下,他又不愿以亡国之臣的身份侍奉新主,于是用对祖母尽“孝”作为盾牌,挡住了皇帝的视线。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旦失去便成千古之恨的往

事,孝”是生命与生命对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为父母尽一份孝心吧:也许是一处豪宅,一片砖瓦;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一个越洋的电话;也许是一桌的山珍海

味,也许是一颗野果一束小花;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一枚带着体温的硬币;也

许是一封饱含着深情的书信,也许是内心那无言的感恩……但无论怎样,在孝”的天平上,

它们等值!

六、课堂总结: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七、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并把课文译为现代汉语。

2、.以亲情”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3、就古代的孝道”开一次讨论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八、板书

陈情表

李密

祖孙情深(尽孝)尽孝日短先尽孝

君臣义重(尽忠)尽忠日长后尽忠

揭示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