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二正经之六足太阴脾经穴位图

十二正经之六足太阴脾经穴位图

十二正经之六足太阴脾经穴位图
十二正经之六足太阴脾经穴位图

十二正经之六——足太阴脾经穴位图

6、足太阳脾经循行图(9——11时)

足太阴脾经穴位图

2013-01-04 14:27:21 人体穴位网阿牛哥文章浏览:

( 13798)次

导读:足太阴脾经穴,归属于足太阴脾经的腧穴,共21个穴位。以下详解足太阴脾经穴位图的位置、作用、主治功效等。

足太阴脾经穴,归属于足太阴脾经的腧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述,足太阴脾经所属穴计有:腧穴有:隐白穴、大都穴、太白穴、公孙穴、商丘穴、三阴交穴、漏谷穴、地机穴、阴陵泉穴、血海穴、箕门穴、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腹哀穴、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大包穴。共21穴。隐白穴

2014-02-24 16:01:10 人体穴位网雨蒙蒙文章浏览:

( 16202)次

导读:按摩隐白穴的作用与好处具有调经统血,健脾回阳的功效,缓解治疗月经过多、带下、腹胀、便血、多梦等,隐白穴位的位置具体在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隐白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隐白穴位位置图】

【图解隐白穴位的位置】

隐白穴属于足太阴脾经,隐白穴位于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按摩隐白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腹胀、泄泻、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带下、癫狂、多梦、惊风等

按摩隐白穴的功效:调经统血,健脾回阳。

【温馨提示】

隐白穴位配伍:隐白穴配三阴交穴、地机穴缓解治疗出血症。

针刺隐白穴的方法:隐白穴斜刺0.1-0.2寸,或点刺出

血。

艾灸隐白穴的方法:隐白穴艾条灸5-10分钟,隐白穴

艾炷灸3-5壮。

按摩隐白穴的手法:用拇指和食指揉捏足大趾末节两侧,按压时要注意力度稍重,每次按摩五分钟,每日按摩2次。大都穴

2014-02-24 16:15:34 人体穴位网穴位密码文章浏览:( 5605)次

导读:按摩大都穴的作用与好处缓解治疗腹胀、呕吐、便

秘等,大都穴位的位置具体在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大都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大都穴位位置图】

【图解大都穴位的位置】

大都穴属于足太阴脾经,大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按摩大都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腹胀、呕吐、胃痛、泄泻、便秘、手足逆冷、

热病无汗等

按摩大都穴的功效:散发脾热。

【温馨提示】

大都穴位配伍:大都穴配足三里穴缓解治疗腹胀。

针刺大都穴的方法:大都穴直刺0.3-0.5寸。

艾灸大都穴的方法:大都穴艾条灸5-10分钟,大都穴艾炷灸3-5壮。太白穴

2012-12-11 16:11:47 人体穴位网雨蒙蒙文章浏览:

( 13890)次

导读:按摩太白穴的作用与好处有瘦大腿、治疗便秘、腹胀、胃痛、脚气、消化不良、呕吐腰痛等。太白穴位的位置具体在人体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太白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太白穴位位置图】

【图解太白穴位的位置】

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按摩太白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缓解治疗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胃痉挛,胃炎,消化不良、肠炎,痔疮、痢疾等;

2、缓解治疗体重节痛、腰痛不可俯仰、身重骨酸、下肢麻痹或疼痛等;

3、缓解治疗脚气、脚气红肿等;

4、瘦大腿等。

【温馨提示】

按摩太白穴的手法:

手法一:可以只是通过双脚的互相踩压就可以起到按摩的功效.在按摩的时候,最好就是在吃饭之前,用一只脚的脚跟踩压着另一只脚太白穴的位置.一直踩压3分钟就可以了。

手法二:用手按摩时要注意力道,以穴位处微微感到胀痛为度,不必用太大力气,每天坚持按揉3~5分钟,不用吃任何药也能补脾。

人体穴位配伍:配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胃痛。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公孙穴

2014-02-24 16:30:35 人体穴位网雨蒙蒙文章浏览:( 13865)次

导读:按摩公孙穴的作用与好处缓解治疗腹胀、胃痛、肠鸣、胸闷、心痛、脚气等,公孙穴位的位置具体在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公孙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公孙穴位位置图】

【图解公孙穴位的位置】

公孙穴属于足太阴脾经,公孙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按摩公孙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腹胀、腹痛、食不化、胃痛、呕吐、泄泻、肠鸣、痢疾、胸闷、心痛、脚气等

按摩公孙穴的功效:散发脾热。

【温馨提示】

公孙穴位配伍:公孙穴配丰隆穴、膻中穴主要缓解治疗呕吐、眩晕;公孙穴配中脘穴、足三里穴主要缓解治疗胃脘胀痛;公孙穴配中脘穴、内关穴缓解治疗胃酸过多、胃痛。

针刺公孙穴的方法:公孙穴直刺0.5-1寸。

艾灸公孙穴的方法:公孙穴艾条灸5-10分钟,公孙穴艾炷灸3-5壮。

按摩公孙穴的手法:用双手拇指指腹按压公孙穴,按压时要注意力度稍重,每次按摩五分钟,每日按摩2次。商丘穴

2012-12-14 14:38:09 人体穴位网雨蒙蒙文章浏览:

( 40633)次

导读:按摩商丘穴的作用与好处治疗便秘、痔疮、百日咳、消化不良、便血、黄疸、脚气等。商丘穴位的位置具体在人体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商丘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商丘穴位位置图】

【图解商丘穴位的位置】

商丘穴位于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脚面翘起,脚面连接小腿的筋内侧第一个凹陷处)

【按摩商丘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缓解治疗腹胀、肠鸣、腹泻、消化不良、便秘、神经性呕吐、急慢性胃炎、肠炎、黄疸、痔疮、便血等。

2、缓解治疗足踝痛、脚气等。

3、缓解治疗小儿惊厥、百日咳、水肿等。

【温馨提示】

按摩商丘穴的特效:按压此穴每天3-5次,每次2-4分钟,可以治疗各种炎症,而且经常按压商丘穴能有效保养乳腺,提高受孕机会。

按摩商丘穴的功效:补足气血、保养乳腺、治顽固性咳嗽

人体穴位配伍:配气海穴、足三里穴治腹胀肠鸣;配阴陵泉穴、曲泉穴、阴谷和胃疏肝理气的作用,主治胃脘痛,腹胀;配三阴交,有补脾益气的作用,主治脾虚便秘;配天枢穴、阴陵泉穴,有健脾化湿的作用,主治腹泻,腹胀。

刺灸法:直刺0.5~0.8寸。三阴交穴

2012-10-31 21:37:33 人体穴位网阿牛哥文章浏览:

( 254070)次

导读:女性经常在家按摩三阴交穴位有很多的好处和作用,如你的父母给你存的一笔几千万的财产,如果你不知道用,那就非常可惜了。那三阴交穴位的位置具体在人体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三阴交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三阴交穴位位置图】

【图解三阴交穴位的位置】

在小腿内侧,正坐屈膝成直角,在踝关节内侧,四个手指并拢,沿着足内踝尖(脚内侧内踝骨最高点)向上另一侧对应的点,也就是足内踝上缘四指宽,在踝尖正上方胫骨边缘凹陷中(自己的手横着放,约四根手指横着的宽度)就是三阴交穴位。即: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这三条阴经在脚踝处偏偏有了一个交叉点。

【按摩三阴交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缓解治疗脾胃虚弱、肠鸣腹胀,大便溏泄、消化不良、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肝脾肿大、腹水浮肿、肝炎、胆囊炎等;

2、缓解治疗肾炎、尿路感染、尿潴留、尿失禁、乳糜尿、疝气等;

3、保养子宫和卵巢、改善性冷淡,缓解治疗月经失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带下、阴道炎、盆腔炎、前阴瘙痒、胎位异常、子宫下垂、难产、阴挺、经闭、不孕、遗精、阳萎、阴茎痛等;

4、缓解治疗癫痫、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失眠等;

5、缓解治疗高血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6、缓解治疗膝、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糖尿病、脚气、更年期综合症等;

7、紧致脸部肌肉、去斑、去皱、祛痘,调治肌肤过敏、湿疹、荨麻疹、皮炎等。常揉三阴交穴位,健脾化湿,疏肝益肾,终身不变老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如今日子越过越好,保养的方法也层出不穷。很多人,花了大把的时间和金钱,却眼睁睁的看衰老爬上自己的脸庞和身体。内心充满了愤怒、失望、怅惘……

其实,三阴交穴位就是我们的父母留给我们的巨额财产。可以帮助我们维持年轻,延缓衰老,推迟更年期,保证女人的魅力。三阴交穴位对女人、对人体究竟有什么神奇作用呢?

1、保养子宫和卵巢。人体的任脉、督脉、冲脉这三条经脉的经气都同起于胞宫(子宫和卵巢)。其中,任脉主管人体全身之血,督脉主管人体全身之气,冲脉是所有经脉的主管。每天晚上5点—7点,肾经当令之时,用力按揉每条腿的三阴交穴各15分钟左右,能保养子宫和卵巢。促进任脉、督脉、冲脉的畅通。女人只要气血畅通,就会面色红润白里透红,睡眠踏实,皮肤和肌肉不垮不松。

2、紧致脸部肌肉,使脸部不下垂。看看张曼玉和赵雅芝,现在脸都

紧紧的,没有松垮下来,因为她们的饮食都很规律,脾没有受到伤害。再看看大美人关之琳,经常在家开Part,饮食无节制,喝酒无节制,伤了脾,脸部现在松弛得非常明显,老态骤然显现。经常伤害脾,脸上及全身肌肉都会更快的松弛。如果想在40岁之后,还能对抗地球的引力,保证脸部和胸部不下垂。除了饮食要规律之外,还要经常在晚上9点左右,三焦经当令之时,按揉左右腿的三阴交穴各20分钟健脾,因为三阴交穴位是脾经的大补穴哦。3、调月经,去斑,去皱,祛痘。三阴交穴位是脾、肝、肾三条经络相交汇的穴位。其中,脾化生气血,统摄血液。肝藏血,肾精生气血。女人只要气血足,那些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不来月经等统称为月经不调的疾病都会消失。而女人脸上长斑、痘、皱纹,其实都与月经不调有关。只要每天晚上9点—11点,三焦经当令之时,按揉两条腿的三阴交各15分钟,就能调理月经,祛斑、祛痘、去皱。不过,要坚持才有效果哦,坚持每天按揉三阴交穴位,按揉一个月之后,才能看得到效果。如果指望一两天就看到效果,只能是做梦了。4、改善性冷淡很多女性面对高压的生活节奏,或者因为自身饮食结构或生活习惯不合理,导致性冷淡。这样不但自己少了很多生活的乐趣,还影响夫妻感情,容易导致家庭不稳。三阴交穴位是一个大补穴,能补气补血,提升女人的性欲,让女人逃离性冷淡,重温浪漫人生。每天

晚上5点—7点,肾经当令之时,按揉三阴交穴位,提升性欲的效果最好。坚持一个月,定能收到你想要的效果。5、调治肌肤过敏,湿疹,荨麻疹,皮炎。三阴交穴位是脾经的大补穴。脾最大的功能之一是能够把人体的水湿浊毒运化出去。每天中午11点,脾经当令之时,按揉左右腿的三阴交穴位各20分钟,能把身体里面的湿气、浊气、毒素都给排出去。皮肤之所以过敏,长湿疹,荨麻疹,皮炎等毛病,都是体内的湿气、浊气、毒素在捣乱。只要按揉三阴交穴位,把这些讨厌的调皮鬼赶出去,不出一个半月,皮肤就能恢复光洁细腻,干净无暇了。6、保持血压稳定。三阴交是一个智能调节穴位。当你血压过高或过低,每天中午11点—13点,心经当令之时,用力按揉两条腿的三阴交各20分钟,坚持两三个月,能把血压调理至正常值。另外,三阴交穴位还能调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白带过多,子宫下垂,全身水肿,眼袋浮肿,小便不利,脚气,失眠等症。我家邻居王教授是位退休的老中医。老太太她今年71岁,脸上一个老年斑都没有,脸皮紧紧的没有松弛现象,皱纹只有浅浅的几根。说话声音洪亮,中气十足。每次去爬香山,中途从不休息,都是一口气爬上去的,还不大喘气。在我的一再套近乎下,老人透露了她的保养秘诀:保持心情愉快,饮食清淡,适量运动,充足的睡眠,每天按揉三阴交穴位,每条腿的三阴交穴位至少按揉或用经络锤

敲打10分钟以上。对于三阴交穴位的按揉,不要指望一两天出效果。一定要像王教授这样坚持,坚持才有效果。父母生我们时,三阴交穴位这个大补穴已经在我们身上了,等于是父母给我们往抗衰老银行里存了一笔巨额财产。既然是父母无私的赠与,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呢?每天坚持按揉链条腿的三阴交穴位各15分钟以上,还惧怕岁月的侵蚀吗?如果感觉用手指按揉比较累,可以用经络锤敲打,或者用筷子头按揉,效果也一样哦。按摩三阴交穴的时间表:

1、每天11时,按揉20分钟,对治疗各种皮疹大有裨益;

2、每天11~13时,按揉20分钟,对血压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3、每天下午17时到晚上19时,用力按揉各15分钟,具有促进子宫和卵巢血运畅通的功效,可防治各种妇科病;

4、每天晚上21时左右,按揉各20分钟,具有健脾、收紧脸部皮肤、防止双下巴的功效;

5、每天晚上21时至23时,按揉15分钟,具有调经、祛斑、祛痘、除皱等功效。一般来说,坚持按揉一个月就能看到明显效果。

人体穴位配伍:配足三里穴治肠鸣泄泻;配中极穴治月经不调;配子宫治疗阴挺;配大敦穴治疝气;配内关穴、神

门穴治失眠。

【温馨提示】

注意了,月经期和怀孕期间(也就是对孕妇)不可揉按三阴交穴位!

保健按摩穴位:三阴交,交是交汇的意思,有三条“阴”的经脉,交汇在一起,相交于三阴交穴3条非常重要属阴的经脉,在下肢部位分别是肝、脾、肾(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肝管人体的气机,疏泻的功能,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的源头,肾称它为先天之本,藏于先天的经气,主人体的生长发育,骨骼强壮等等功能,先天后天都有了,身体的气机也有了,所以肝脾肾三者放在一起,关系很大。

之前所讲的保健要穴都是日常保健也可以,对于很多疾病、慢性病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三阴交在很多情况下都是重要的穴位。如疼痛,我们前面讲过止痛,合谷穴是一个止痛的要穴,但疼痛方面,如果杨要配合止痛的话,合谷穴和三阴交穴配合在一起就是止痛的一对穴位,对各种各样的疼痛都可以止痛,除此之外,三阴交可以有效调节月经,(对于女性月经的调节非常好,对血的调节非常有帮助)。

针对女性月经的问题,比如说:痛经,或者是女性月经的颜色、周期发生问题的时候(特别是经期症状很明显的时候),要求是在经前一周左右进行按摩三阴交(经前的治疗

是特别关键的时期)。

三阴交对女性血的调节。

肾是主先天主生殖的,脾是统血的,肝又是藏血的,人体的气血都归到这个三个脏腑来管了。三阴交又是它们交汇的穴位,所以对人体气血的调节特别有帮助,对女性血的控制是特别有意义和作用。

三阴交的按摩方法:点揉法

点揉法特别适用于下肢部的穴位,因为下肢部的穴位肌肉比较丰厚,用力点下去之后再去揉,坚持时间比较长,可以起到持久的刺激作用,和足三里的点揉法是一样的。拇指立起来,放在穴位的表面,先用力向下按压,再去揉,揉一分钟停下来,间隔一下,再揉一分钟。揉三阴交穴的手指方向(手指放的方向)还很关键。

三阴交的取穴方法:腿的正面,我们老百姓叫它迎面骨,解剖学上叫它胫骨,胫骨的外侧边缘上我们取的是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就在这个外侧),胫骨的内侧取的足太阴脾经。从内踝间往上有四指宽的位置(胫骨的后侧边缘)就是三阴交位。按揉这个穴位,手指的方向和胫骨、经脉的走形平行的放,这样放对这个穴位的刺激量比较大,就是拇指立起来,向内抠按三阴交穴位,这样可能起到比较好的刺激效果。揉按五次六次。

三阴交穴有调畅人体气血运转的作用,但是孕产妇,孕

妇切忌不要在这个穴位上进行按揉,这个穴位有滑胎的作用,你特别容易早产的一些人切记不要去按揉它。

三阴交穴的另一种按摩方法:从三阴交穴沿着胫骨的内侧边缘,依次向上点按,或用捋的方法,但这个方向跟足阳明胃经不一样,那个是由上而下,这个是由下往上,向上

捋到膝关节以上,这样的按摩方法对女性的生殖系统有非常好的作用,还对于水的代谢非常有关系,因为我们刺激的这条经脉叫足太阴脾经,脾经的作用在人的身体中就像一个运输,运化水谷、运化水湿,水和谷物这些固体性的食物,吃到胃里以后经过消化,变成人体可以吸收利用的营养,这些营养要通过脾的转运作用,把它运输到身体所需要的地方去。

脾经的第二大作用,把水的消耗和水的利用分布,也依赖于脾的功能,把它运化水湿。如果这两大功能下降的话,食物营养的东西堆积起来,水分也堆积起来了,就会变成很多身体垃圾、毒、痰,身体当中的邪气就阻滞身体的功能,这就是为什么三阴交穴能够很好的排出体内的毒素。因此,这个穴位对女性的生殖和月经都是帮助的。漏谷穴

2014-02-24 16:45:14 人体穴位网穴位密码文章浏览:( 4393)次

导读:按摩漏谷穴的作用与好处缓解治疗腹胀腹鸣、消化

不良、遗精脚气等,漏谷穴位的位置具体在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漏谷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漏谷穴位位置图】

【图解漏谷穴位的位置】

漏谷穴属于足太阴脾经,漏谷穴位于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按摩漏谷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腹胀腹鸣、消化不良、小便不利、遗精、偏坠、丹毒、腿膝厥冷、下肢痿痹、脚气等

按摩漏谷穴的功效:沉降脾经阴浊。

【温馨提示】

漏谷穴位配伍:漏谷穴配足三里穴缓解治疗腹胀肠鸣。

针刺漏谷穴的方法:漏谷穴直刺1-1.5寸。

艾灸漏谷穴的方法:漏谷穴艾条灸5-10分钟,漏谷穴艾炷灸3-5壮。地机穴

2012-12-15 16:05:00 人体穴位网穴位密码文章浏览:( 17385)次

导读:按摩地机穴的作用与好处有治疗腰痛、月经不调、痛经、腹痛腹胀、遗精、乳腺炎等。地机穴位的位置具体在人体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地机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地机穴位位置图】

【图解地机穴位的位置】

地机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按摩地机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缓解治疗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阴道炎、遗精、精液缺乏、小便不利等;

2、缓解治疗腰痛、腰痛胃痉挛、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水肿等;

3、缓解治疗乳腺炎、下肢痿痹等。

【温馨提示】

按摩手法:食指指腹点按地机穴周围,寻找最敏感点,用拇指的指腹由轻及重地按压敏感点,以能忍受为度。坚持按压1 分钟,每天进行1~2 次。

按摩作用:健脾渗湿,调经止带

人体穴位配伍:配肾俞穴、中极穴、三阴交穴,有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痛经;配隐白穴治崩漏;配血海穴,有调经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小腿部。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点按、揉法、指推法。阴陵泉穴

2012-11-08 14:21:24 人体穴位网雨蒙蒙文章浏览:

( 81662)次

导读:按摩阴陵泉穴的作用与好处有清利湿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等。阴陵泉穴位的位置具体在人体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阴陵泉穴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阴陵泉穴位位置图】

【图解阴陵泉穴位的位置】

阴陵泉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足三里相对(或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按摩阴陵泉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治疗晕眩、腹水、腹痛、腹胀、腹泻、食欲不振、黄疸、腰腿痛、尿闭、尿失禁、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附件炎等;

2、修饰曲线,恢复窈窕、促进肠胃功能的恢复、促进代谢等。

【温馨提示】

用点揉法(用力点下去,然后开始揉它。一次不要按揉的时间太久……有健脾益气利湿的作用)

按摩阴陵泉穴时拇指指端放于阴陵泉穴处,先顺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再点按半分钟,以酸胀为度。血海穴

2012-12-14 17:13:16 人体穴位网雨蒙蒙文章浏览:( 108167)次

导读:按摩血海穴的作用与好处有补血养肝、滋润皮肤、瘦腿、治疗雀斑、月经不调、痛经、贫血、腹痛等。血海穴位的位置具体在人体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血海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血海穴位位置图】

四、足太阴脾经经穴歌

四、足太阴脾经经穴歌 [日期:2009-04-22]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作者:未知[字体:大中小] (一)足太阴脾经经穴总歌 1.足太阴脾经经穴穴名歌 脾经隐白始甲根,大都太白有公孙; 商丘三阴交漏谷,直上地机阴陵泉; 血海箕门冲门来,府舍腹结大横开;腹哀食窦天溪交,周荣循腋下大包。 2.足太阴脾经经穴分寸歌 大趾内侧起隐白,节前大都后太白; 节后一寸叫公孙,踝前凹陷商丘存; 踝上三寸三阴交,再上三寸漏谷眺; 膝下三寸地机连,胫踝内陷阴陵泉; 血海膝膑上二寸,海上六寸有箕门; 冲门距中三寸半,耻骨上缘便可扪; 斜上七分到府舍,舍上三寸至腹结; 大横四寸距脐排,直上三寸号腹哀; 中旁六寸肋间量,五窦四溪三胸乡; 二肋成荣接经气,腋中六肋大包是。 (二)足太阴脾经经穴各歌 1.隐白 大趾甲根隐白居,安神统血补中虚; 便溏腹胀头昏厥,崩漏癫狂惊厥宜。 取穴:姆趾内侧趾甲旁约0.1寸。 针灸法:浅刺0.1寸;可灸。 功用:健脾和胃,益气统血,安神定志。 主治: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烦心多梦,昏厥,惊风,足趾痛。 临床运用:①配足三里治疗便血。②配委中治疗衄血。③配血海、大敦治疗月经过多。④配胃俞、足三里、天枢治疗腹胀。⑤配厉兑、神门治疗多梦而烦。 文献报道:隐白配大敦点刺出血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温灸隐白穴(两侧轮换灸约l小时)治疗血虚所致的慢性齿衄;温灸隐白治疗放置节育环后的月经过多症都有较好的疗效。

2.大都(附:太白) 大趾节前立大都,健脾和中胃可苏; 肠鸣腹痛呕吐泻,热病心烦亦可舒。 太白为输依次后,痔疮胸胀痢同图。 取穴:姆趾内侧,第一跖趾关节前缘,赤白肉际处。 针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功用:健脾助运,解表安神。 主治:腹胀,胃痛,呕吐,泻泄,便秘,热病,心烦。 临床运用:①配内关、足三里治疗消化不良。②配中冲、关冲治疗四肢厥逆。③配关元、中极、三阴交治疗崩漏。④配经渠治疗热病无汗。 附:太白 取穴: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凹陷中。 针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功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善噫食不化,胸胁胀痛。 临床运用:①配公孙治疗腹胀、食不化。②配内关、足三里治疗急性胃肠炎。③配大肠俞、天枢治疗便秘。④配然谷、大肠俞治疗肠痈。 文献报道:温和灸太白、丰隆治疗脾虚泄泻有较好的疗效。 3.公孙 公孙一跖基底缘,八脉会交冲脉连; 腹痛肠鸣泄泻痢,心烦狂妄肠风痊。 取穴: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针灸法:直刺0.6—1.2寸;可灸。 功用:健脾和胃,化湿理中。 主治:胃痛,呕吐,腹泻,泄泻,痢疾。

中医执业医师针炙学练习题及答案:足太阴脾经、腧穴

中医执业医师针炙学练习题及答案:足太阴脾经、腧穴 三阴交可以主治哪项疾病() A.丹毒流注 B.目赤肿痛、牙痛 C.耳鸣、耳聋 D.胃脘疼痛、呕吐 E.月经不调、失眠、阳痿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三阴交主治月经不调、失眠、阳痿等病症。手少阴心经、腧穴 “心系”是指 A.心脏 B.心包 C.心的功能 D.心包的功能

E.心与其他脏器联系的部位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心系”是指心与其他脏器联系的部位。 A.足少阳胆经 B.足太阴脾经 C.手阳明大肠经 D.手少阴心经 E.足厥阴肝经 挟咽,连舌本散舌下的是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挟咽,连舌本散舌下的是足太阴脾经。出属心系,下膈的是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出属心系,下膈的是手少阴心经。 A.尺泽 B.曲泽 C.曲池 D.少海 E.支沟 属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是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曲池属手阳明大肠经。

属手少阴心经的腧穴是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少海属手少阴心经。 患者,男,45岁。自觉心慌心烦,时息时作,健忘失眠。治疗应首选 A.三阴交 B.神门 C.足三里 D.太溪 E.合谷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自觉心慌心烦,健忘失眠,属于心的病症,选择神门穴。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 手太阳小肠经主治 A.侧头、耳病、胁肋病 B.前头、口齿、咽喉、胃肠病 C.心、胃病 D.头、项、耳、目、咽喉病和热病、神志病 E.肾病、肺病、咽喉病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手太阳小肠经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和热病、神志病。 A.少商 B.少泽 C.中冲 D.隐白 E.大敦 治疗咽喉疼痛应首选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治疗咽喉疼痛应首选少商。 治疗乳汁缺乏应首选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治疗乳汁缺乏应首选少泽。 治疗头痛项强、目赤耳聋、癫狂病,常用 A.腕骨 B.听官 C.后溪 D.颧髎 E.少泽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治疗头痛项强、目赤耳聋、癫狂病,常用后溪穴。

男性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

男性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 1、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图 主条目: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左右各67个,共134个: 睛明穴、攒竹穴、眉冲穴、曲差穴、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络却穴、玉枕穴、天柱穴、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承扶穴、殷门穴、浮郄穴、委阳穴、委中穴、附分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胞肓穴、秩边穴、合阳穴、承筋穴、承山穴、飞扬穴、跗阳穴、昆仑穴、仆参穴、申脉穴、金门穴、京骨穴、束骨穴、足通骨穴、至阴穴。

2、足厥阴肝经穴位图 主条目:足厥阴肝经穴;位于足厥阴肝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4个,共28个: 大敦穴、行间穴、太冲穴、中封穴、蠡沟穴、中都穴、膝关穴、曲泉穴、阴包穴、足五里穴、阴廉穴、急脉穴、章门穴、期门穴。

3、足少阳胆经穴位图 主条目:足少阳胆经穴;位于足少阳胆经上的穴位左右各44个,共88个: 瞳子髎穴、听会穴、上关穴、颔厌穴、悬颅穴、悬厘穴、曲鬓穴、率谷穴、天冲穴、浮白穴、头窍阴穴、完骨穴、本神穴、阳白穴、头临泣穴、目窗穴、正营穴、承灵穴、脑空穴、风池穴、肩井穴、渊腋穴、辄筋穴、日月穴、京门穴、带脉穴、五枢穴、维道穴、居髎穴、环跳穴、风市穴、中渎穴、膝阳关穴、阳陵泉穴、阳交穴、外丘穴、光明穴、阳辅穴、悬钟穴、丘墟穴、足临泣穴、地五会穴、侠溪穴、足窍阴穴。

主条目:手少阴心经穴;位于手少阴心经上的穴位左右各9个,共18个: 极泉穴、青灵穴、少海穴、灵道穴、通里穴、阴郄穴、神门穴、少府穴、少冲穴。

十四经穴高清图解

十四经穴高清图解 1、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图 2、 3、主条目: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左右各67个,共134个: 4、 5、睛明穴、攒竹穴、眉冲穴、曲差穴、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络却穴、玉枕穴、天柱穴、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承扶穴、殷门穴、浮郄穴、委阳穴、委中穴、附分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胞肓穴、秩边穴、合阳穴、承筋穴、承山穴、飞扬穴、跗阳穴、昆仑穴、仆参穴、申脉穴、金门穴、京骨穴、束骨穴、足通骨穴、至阴穴。 6、

7、2、足厥阴肝经穴位图 8、 9、主条目:足厥阴肝经穴;位于足厥阴肝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4个,共28个: 10、 11、大敦穴、行间穴、太冲穴、中封穴、蠡沟穴、中都穴、膝关穴、曲泉穴、阴包穴、 足五里穴、阴廉穴、急脉穴、章门穴、期门穴。 12、

13、3、足少阳胆经穴位图 14、 15、主条目:足少阳胆经穴;位于足少阳胆经上的穴位左右各44个,共88个: 16、 17、瞳子髎穴、听会穴、上关穴、颔厌穴、悬颅穴、悬厘穴、曲鬓穴、率谷穴、天冲穴、浮白穴、头窍阴穴、完骨穴、本神穴、阳白穴、头临泣穴、目窗穴、正营穴、承灵穴、脑空穴、风池穴、肩井穴、渊腋穴、辄筋穴、日月穴、京门穴、带脉穴、五枢穴、维道穴、居髎穴、环跳穴、风市穴、中渎穴、膝阳关穴、阳陵泉穴、阳交穴、外丘穴、光明穴、阳辅穴、悬钟穴、丘墟穴、足临泣穴、地五会穴、侠溪穴、足窍阴穴。 18、

详细脚部穴位图解

详细脚部穴位图解 人体上穴位多得不计其数,而每一种穴位都映射身体的某一部位,掌握常见的穴位每天进行按摩,可以预防小病,使身心都感到舒服。那么接下来大家看一下关于脚步的穴位。 方法/步骤 1. 1 涌泉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 主治疾病: 涌泉穴的主治疾病为: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穴道指压法治疗脑溢血后的复原、穴位按摩治疗膀胱炎、指压法治疗白发等等。 2. 2 大敦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大敦穴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 主治疾病: 大敦穴的主治疾病为:目眩、腹痛、肌肋痛、冷感症。除此之外,自古以来亦被视为镇静及恢复神智的要穴。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缓解焦躁情绪的指压法等。 3. 3

定位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此穴。 主治病症: 太冲穴的主治病症为:肝脏病、牙痛、眼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增强性能力的指压法等内容。 4. 4

定位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势,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病症: 太白穴的主治病症为:胃痛、腹胀、吐泻、痢疾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疗法有:穴道指压法治疗湿疹。 5. 5 太溪穴

人体穴位高清图

女性人体穴位图【正背面高清图解大全】 2015-05-11 穴位密码网小编微信号:xulei3699 文章浏览:( 399328)次 [导读]从女性人体穴位高清图可以看出,左侧的红线是任脉穴位,右侧的蓝线是足阳明胃经,本文高清图解女性人体穴位的详细位置,以及常用穴位在身体方面和皮肤方面的作用与功效。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而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经络、腧穴在人体中纵横交错、沟通内外、联系上下,与人体脏腑、机体、五官的健康息息相关,能使人体气血运行畅通,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

女性人体穴位图解大全——任脉穴位各个位置 01、曲骨穴 02、中极穴 03、关元穴 04、石门穴 05、气海穴 06、阴交穴07、神阙穴 08、水分穴 09、下脘穴 10、建里穴 11、中脘穴 12、上脘穴 13、巨阙穴 14、鸠尾穴 15、中庭穴 16、膻中穴 17、玉堂穴 18、紫宫穴 19、华盖穴 20、璇玑穴 21、天突穴 22、廉泉穴 23、承浆穴 女性人体穴位图解任脉作用: 1、曲骨穴主治 身体方面:阴部瘙痒、下腹坠胀、月经不调、痛经; 皮肤方面:妊娠斑、子宫性肝斑、处女性肝斑、暗疮。 2、中极穴、关元穴、石门穴、气海穴、阴交穴主治 身体方面: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性冷淡、内分泌失调;皮肤方面:妊娠斑、子宫性肝斑、处女性肝斑、黄黑皮肝、体毛过多,毛孔粗大。 3、神阙穴、水分穴、下脘穴、建里穴、中脘穴、上脘穴主治 身体方面: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痛、反酸、便秘、口气重;皮肤方面:嘴周暗疮、皮肤色晦无光、鼻翼两旁充血。 4、巨阙穴、鸠尾穴、中庭穴、膻中穴主治 身体方面:失眠多梦、胸闷、心烦、健忘、反胃、呕吐;皮肤方面:面色苍白、肤色异常、粉刺。 5、玉堂穴、紫宫穴、华盖穴、璇玑穴、天突穴主治 身体方面:咳嗽、气喘、呕吐、胸中气逆、哮喘。 6、廉泉穴、承浆穴主治 身体方面:牙痛、口舌生疮、舌下肿痛。 女性人体穴位图解——足阳明胃经作用 1、气舍穴、缺盆穴、气户穴主治 身体方面:咽炎、扁桃体炎、气管炎、支气管炎、百日咳、食道炎、火消化不良、胸膜炎;皮肤方面:皱纹、油脂旺盛、面色苍白。 2、库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主治 身体方面: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胸膜炎、乳腺炎;皮肤方面:面色灰白、晦暗无华、口唇苍白、眉眼之间暗青。 3、乳中穴、乳根穴主治 身体方面:产妇乳汁不足,乳腺炎、胸膜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 4、不容穴、承满穴、梁门穴、关门穴、太乙穴主治 身体方面:胃炎、胃痉挛、十二指肠溃疡、呕吐、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肝炎肠炎;皮肤方面:颜面浮肿,面色萎黄、色素沉着、嘴周痤疮、鼻梁晦暗无光泽、眼角外侧色斑。 5、滑肉门穴、天枢穴主治 身体方面:子宫内膜炎、月经不调、痛经、便秘、内分泌失调;皮肤方面:黑眼圈、妊娠斑、子宫性肝斑、处女性肝斑。 6、外陵穴、大巨穴主治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 脾经的作用 足太阴脾经和脾脏相关,中医医学里所谓的脾脏,以现代医学而言,是指胰脏的功能;特别和胃有深厚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以完成消化机能。其主要的机能是温暖五脏,并吸收运送胃部消化,完成之养分入五脏六腑,以生成身体需要的细胞。胃和脾两个脏腑,具有表里关系,主宰着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因此,脾经一发生异常,身体各种症状就会呈现出来。如心窝或胃附近会有重压感,出现疼痛、恶心、打嗝等现象。容易下痢或便秘,身体消瘦下去。尿量少,有时甚至完全无法排尿。脚部容易冰冷、浮肿、身体有倦怠感。因为经常失眠,故身体感觉不适,不活跃。若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只要刺激经上的穴道,就能改善不适的症状。脾经上的穴位共有二十一个,列举如下:胸、腹部分有大包、周荣、胸乡、天谷、食卖、腹哀、大横、腹结等。下肢部份有府舍、卫门、箕门、血海、阴陵泉、地机、漏谷、三阴交、商丘、公孙、太白、大都、隐白等。 主要病候 脾经失调主要与运化功能失调有关。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若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经失调。 主治概要: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等。

本经穴位主治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 虚症:内分泌失调或分泌不足、胃弱、膝异常、易失眠、疲劳、食欲不振、大便异常、腹胀等。 实症: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易腹胀气打嗝、头疼、疲倦乏力、膝关节异常、排便异常等。 脾经养生 足太阴脾经运行时间:巳时(9点至11点)旺。 巳时脾经旺,造血身体壮;“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 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脾虚会导致记忆力下降。这段时间是脾经开穴运行的时间,也是护脾最好的时间段。 要吃中午饭了,建议多选择牛肉、羊肉、猪肉、扁豆、番薯、马铃薯、豆腐、芹菜、玉米、大米等。水果可以选择苹果、橘子、柠檬、柳橙、等。茶水可以选择绿茶、花茶、蜂蜜水等。

脾经的位置图

脾经的位置图

足太阴脾经经络穴位图

足太阴脾经循行图

脾经穴位 足太阴脾经一侧21穴(左右两侧共42穴)、其中11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前份,10穴分布于侧胸腹部。首穴隐白,末穴大包。主治脾、胃等消化系统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1、隐白穴SP1 Yǐn bái 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主治: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配伍:配地机、三阴交治疗出血症。 刺灸法:浅刺0.1寸。 附注:足太阴经所出为“井”。 2、大都穴SP2 Dàdū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在拇展肌止点;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 主治: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热病。 配伍:配足三理治腹胀。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注:足太阴经所溜为“荥”。 3、太白穴SP3 Tài bái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 配伍:配中脘、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 附注:足太阴经所注为“输”;脾经原穴。 4、公孙穴SP4 Gōng sūn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解剖:在拇展肌中;有跗内侧动脉分支及足背静脉网;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 配伍:配中脘、内关治胃酸过多、胃痛。 刺灸法:直刺0.6~1.2寸。 附注:足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 参考资料: ①据报道,对消化性溃疡病人进行X线胃肠检查时,观察到针刺内关、足三里对胃蠕动多有增强作用,尤以足三里为明显,而针刺公孙则胃蠕动多减弱。 ②据报道,针刺公孙、内关、梁丘等穴有抑制胃酸的分泌作用。 5、商丘穴SP5 Shāng qiū 定位: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足太阴脾经穴位图

足太阴脾经穴位图 导读:足太阴脾经穴,归属于足太阴脾经的腧穴,共21个穴位。以下详解足太阴脾经穴位图的位置、作用、主治功效等。

足太阴脾经穴,归属于足太阴脾经的腧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述,足太阴脾经所属穴计有:腧穴有:隐白穴、大都穴、太白穴、公孙穴、商丘穴、三阴交穴、漏谷穴、地机穴、阴陵泉穴、血海穴、箕门穴、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腹哀穴、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大包穴。共21穴。 根据《足太阴脾经穴国家标准部位表》,以下详解足太阴脾经穴位图的位置、作用、主治功效等。 隐白穴 【位置】: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作用】:健脾和胃,益气摄血,宁神定志。 【主治】:①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②腹胀。③癫狂,梦魇,惊风。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井穴

大都穴 【位置】:在足内侧,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清热解表。 【主治】:①胃痛,使秘。②热病无汗。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荥穴 太白穴 【位置】: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主治】:①胃病,腹胀,腹痛,泄泻,痢疾。②肢倦,身重。③心痛。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输穴,原穴 公孙穴 【位置】: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主治】:①急性胃脘痛,胃脘堵闷,不思饮食,绕脐腹痛,泄泻,便血。②心痛,胸闷,胁胀。③月经不调,胎衣不下,产后血晕。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 商丘穴

刮痧基础之不得不说的经络(足太阴脾经篇)

刮痧基础之不得不说的经络(足太阴脾经篇) 安啾啦的修学日记 安啾啦说 脾胃,在中医的世界里面,特别的重要。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中说: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同实也。我们常说脾胃为后天之本,而在黄帝内经的设定里面,脾是“为胃行津液”的——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黄帝内经在我们的身体里面画了一幅大气与水的循环图呢。。。脾者土也,治中央,常著胃土之精也,在情志上来讲呢,脾藏意,思伤脾。在肉体上而言,脾又主一身之肌肉,所以脾如果病了,则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脸色薄微黄,不嗜食,或者烦不能食,食不下,脾虚之人还会腹满肠鸣,大便不成形。在临床上,有很多慢性病与我们的“脾”能够对应起来,比如胰腺炎,糖尿病,肥胖(特别是肚子大的那种),月经不调(崩漏,推迟),便秘等等。 脾这么重要,能不好好学吗? 首先来看看《灵枢》经脉第十篇所言脾经的巡行路线吧: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

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比起胃经的巡行路线,脾经简直是一个规矩的小天使呢~大家好好记住,安啾啦老师明 天会考试哦~ 接下来看一看胃经的井荥腧经合: 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指之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大都,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为荥;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腧;行于商丘,商丘,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为经;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足太阴也。 插入一个小知识吧~为什么阴经的第一个穴位,“井”穴都是属木的呢?因为阴经往上走,或由足走胸,或由胸走手,这种升发的气质符合“木”的属性,相反,阳经下降,井穴的属性 就是下降的“金”了。 看这些穴名,会不会感到有一种上古的调性呢?神秘而久远,微言而大义呢~按照惯例,接下来聊几个我认为很重要的穴位。阴陵泉 这个穴位是脾经的合穴,是人身的祛湿要穴,很多湿疹、腹中水饮以及浮肿的治疗,都用到这个穴位。公孙这是个治疗很多慢性病的要穴。有句话叫做“脾居中土,灌溉四方,有中央黄帝,位临四方”,可有一种天上地下惟我独尊的修真男猪

足太阴脾经(共21穴)

十二经脉四、足太阴脾经(共21穴) 1.经脉循环: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第一跖趾关节向上行至内踝前,上行腿肚,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过膈上行,挟咽旁系舌根,散舌下。 胃部支脉:过膈流注于心中,与心经相接。 2.主要病候: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 3.主要概要: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隐白 Yǐnbái [定位]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主治] 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配伍] 配地机、三阴交治疗出血症。 [刺灸法] 浅刺0.1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出为“井”。 (2)大都 Dàdū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止点;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 [主治] 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热病。 [配伍] 配足三理治腹胀。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溜为“荥”。 (3)太白 Tàibái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 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 [配伍] 配中脘、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注为“输”;脾经原穴。 (4)公孙 Gōngxūn

肾经27个穴位详解

肾经27个穴位详解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 而经络穴位在我们的医疗或日常养生中广泛使用。 本文提供肾经27个穴位详解, 以供大家参考选用。

涌泉穴 拼音:yǒnɡquán 拼音 别名:地冲穴 别名 解析:(1)涌泉。涌,外涌而出也。泉,泉水也。该解析 穴名意指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此外涌而出体 表。本穴为肾经经脉的第一穴,它联通肾经 的体内体表经脉,肾经体内经脉中的高温高 压的水液由此外涌而出体表,故名。(2)地 冲。地,地部也。冲,冲突也。地冲名意指 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此外涌而出体表。理同涌 泉名解。(3)肾经井。井,地部孔隙也。本穴 气血运行是体内经水由地部孔隙外出体表, 故为肾经井穴。(4)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 气血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 体内外出体表的高温水液,出体表后水液大 量气化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此气因其湿重不 能上行天部的更高层次,而是蒸升到天部的 较低层次,只表现出木的一发特征,故其属 木。 意义: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此外涌而出。 意义

运行 运行:由天部横向传于然谷穴。 气血: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温热水气。 气血 取穴: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取穴 约当第2、3趾趾指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 前1/3与后2/3交点上。(在足前部凹陷 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 1/3处)。 解剖:有指短屈肌腱,指长屈肌腱,第二蚓状肌,解剖 深层为骨间肌;有来自胫前动脉的足底弓; 布有足底内侧神经支。 功能:散热生气。 功能 主治:头顶痛,头晕,眼花,咽喉痛,舌干,失主治 音,小便不利,大便难,小儿惊风,足心 热,癫疾,霍乱转筋,昏厥。神经衰弱、精 力减退、倦怠感、妇科病、失眠、多眠症、 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 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穴位 指压法治疗脑溢血后的复原、穴位按摩治疗 膀胱炎、指压法治疗白发等等。

图解十大穴位

¤.图解十大人体穴位图及特效保健按摩法(绝对值的收藏) 简介 我们可从十大人体穴位图与(眼、头、面、手、脚、胸、耳、背、足及全身)对应图上找到你所需要的穴位并按摩保健。如眼睛不好,可从面、眼、手、足、耳穴位图(有详细说明)中找到相应穴位,并实施按摩祛病强身美容瘦身。 1、按摩穴位治感冒 2、眼疲劳指按保健法 3、眼部按摩美容(见前图) 4、眼部不适——眼睛痛与头痛 5、按摩使头脑清晰 6、头面部按摩 7、瘦脸十大穴位 8、健鼻养生巧防病 9、過敏性鼻炎 10、按摩减肥 11、按摩催眠 12、按摩太阳穴治白内障 13、贫血 14、消除腿部浮肿 15、按摩腿部穴位 16、按摩腿肚 17、减轻小腿浮肿

18、点穴减肥 19、摩腹养生补泻 20、按压合谷助排便 21、揉摩耳廓益健康 22、夹鼻梁治牙痛 23、按摩治疗老年斑 24、活动脚趾健胃法 25、前列腺肥大按摩法 26、涌泉穴的主治疾病 27、指压“丘墟、昆仑”治疗脚部淤血 28、按摩治尿不净 29、中药敷脐(穴位)可治病 30、向老年朋友推荐三个最常用的穴位 31、治疗脚部淤血 32、用“足三里”打击法清晰头脑 33、涌泉穴的主治疾病为 34、精神差(十分疲倦,哈欠连天) 35、保健八段锦 十大人体穴位图与特效保健按摩法

1、按摩穴位治感冒 选穴太阳、迎香、头维、风池;大椎;合谷、鱼际、尺泽、曲池等穴: 1)啄法用剑指啄击大椎穴(见人体背部穴位图); 2)揉按法(一般经2—3次治疗后即可痊愈。如有继发细菌感染者,可配合抗生素治疗): (1)用两手拇指指腹同时揉按同侧风池、头维穴(见下图)。 (2)用两手拇指指腹分别揉按对侧尺泽、曲池、鱼际、合谷穴(见人体穴位全图中图)。先左侧后右侧。 (3)用两手示指指腹同时揉按同侧太阳、迎香穴(见下图)。 3)注:注意保暖,勿使再受寒邪、不要过度疲劳;多饮开水,少吃油腻食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