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呼唤真实情境下的深度学习

呼唤真实情境下的深度学习

呼唤真实情境下的深度学习
呼唤真实情境下的深度学习

一、什么是“真实情境”和“深度学习”

在社会心理学中,“情境”指影响事物发生或对机体行为产生影响的环境条件。也指在一

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在教学语境中,“情境”=“情”+“境”,指能有效刺

激学生情感,让枯燥的知识产生丰富附着点和切实生长点,并与学生的真实成长产生意义关

联的场景氛围、环境条件和任务境况。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真实情境,就是要建构起

课程知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以及生命成长的关联,让学生基于真实的需求,

真实的问题,真实的生活,开展真实的阅读,真实的思考,真实的探究或运用。

真正的学习不是在简单的符号与知识表面滑行,而是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探索情境,在

亲历、体验、问题解决及反思等过程中,广泛联系各种资源,形成自身独特认知的整合实践

过程。置学习于一定的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或探究情境中,学生所学才是鲜活的、有生长力的、能向素养积极转化的知识。

与浅层学习相比,深度学习在学习动机、投入程度、记忆方式、思维层次和迁移能力上

都有明显差异:突破学科知识表层化,学生思维浅层化的藩篱,让高阶思维(概括、推理、

分析、综合、评价等)和高阶情感(共情、专念、悦纳、自省等)参与到学习中来,注重“理解与批判”,注重“联系与建构”,注重“迁移与运用”。经常性地经历这样的深度学习,学生方

能告别靠“记忆”积累知识,靠“题海战术”积累答题经验,表层化学习占据主导地位的“低阶学

习依赖”,朝着高阶学习能力及素养养成的方向发展。

二、语文课堂:缘何需要真实情境下的深度学习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使然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运用本身就蕴含着真实

情境,蕴含着语文要有任务,要在一定的任务情境中用语文的方式做语文的事,如“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

(二)素养养成的目标任务使然

语文素养是在学生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

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

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授受“教会”的,不是

听记“背会”的,不是大量习题“练会”的。素养要落地,学习的内容与方式必须改变。正如游

泳必须下水、骑车必须上路一般,语文素养的形成,必定离不开真实的生活,真切的语用情境,离不开充分的听、说、读、写、思、创等言语实践活动,离不开学习主体的亲历体验、

比较品赏、积极思辨、感悟发现、迁移运用等深度学习的过程。

(三)语文学习的现状求变使然

以“单篇教学”“内容理解”“人文感悟”“零散训练”等为主要特征的语文课堂曾随处可见,

且至今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仅以内容理解、知识识记为旨归,满足于从书本到书本机械搬运,无视情境、摒弃情感、远离生活、隔绝思维的语文课堂上,真正的语文学习其实没有发生,学生的素养形成更是无从谈起。而伴随着问题情境、任务贯穿、思维激活、智力挑战和

能获得高峰体验的语文学习,让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和具有主动性、能动性的学习

主体,去经历“我投入”“我发现”“我体验”“我建构”“我运用”“我创造”“我分享”“我发展”的过程,无疑是非常令人期待的。

(四)统编教材的实施要求使然

统编教材最大的编排特色是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双线组元”。纵览小学语文1~12册教材,对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作横向与纵向的梳理,就不难发现:“语文要素”

为我们勾勒的是学生整个小学阶段语文素养发展的基本图谱,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

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而“人文主题”,如每个年级大致都会涉及的“我与自然”“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世界”“我与未来”等人文主题,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语文素

养发展需放在其生活和成长逻辑中考量,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充分感受到,语文从来都不“外在于人”,语文,恰恰就是生活的语文,是成长的语文,是为人生幸福奠基的语文。如何让教材的编写意图“落地”,转化为具体的课堂实践?设计真实情境下的深度学习,便是必由路径。

三、语文课堂:如何设计真实情境下的深度学习

(一)紧贴文本语境设计真实情境

“真实情境”的价值意义,第一在于“打通”:打通知识(符号)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关联,

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与自己的真实生活及生命成长建立连接,让学生能深切感知到自己学习的

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语文;第二在于“还原”:还原知识的来龙去脉,将符号知识条件化、情

境化、结构化、生活化,变学习冷冰冰的机械知识、消极知识为学习有着深度理解、深刻体验,可以学以致用的积极知识。

无论是“打通”还是“还原”,其知识都蕴藏在学生语文学习的载体——文本之中。因而,

真实情境的设计不能抛开文本另起炉灶,也不能仅仅匍匐于文本表面作一个引入设计;而要

深入文本语境内里,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串起一条情境主线,进而设计出融阅读、思考、发现、表达、比较、建构等于一体的系列学习情境。

“文本语境”通常包含两大方面:一是“文本内容”,包括文本所传递的内容信息、思想主旨、情感态度等;二是“文本形式”,包括文体样式、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真实情境的设

计离不开对文本语境的揣摩。揣摩愈深入、愈准确,就愈容易找准情境点,勾勒情境线,进

而设计出真实情境下的深度学习。

紧贴文本语境设计真实情境,既可以从“文本内容”入手,顺着“文眼主旨”线索设计情境,也可以从“文本形式”入手,顺着“语文要素”线索设计情境。具体可依据不同学段、不同教材

的编写意图及核心教学价值而定。

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教学为例。作为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小说,本文值得咀嚼回味,可以生成的教学内容自然有许多:如单元导语所提示的“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课后练习所要求的“找出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

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找出课文

中其他描写环境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作用”等。但面面俱到势必会导致重点不明、印象不深,而且割裂的、习题问答式的学习方式也难以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如何精选内容、优化组合

并设计真实情境下的深度学习?聚焦本文最具特色的教学内容——环境描写与心理描写,循

着文题“穷人”这一主旨线索,设计“对话经典,做阅读发现者、积极表达者”的整体情境,紧

扣“穷人真穷”“穷人不穷”两大核心话题,展开阅读、批注、交流、思辨,语用实践和提升就

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特级教师张祖庆老师关于本课的教学设计在“穷人真穷”板块,张老师以“同学们,都说《穷人》写得很精彩,可张老师读完了整篇小说,从字里行间找不到一个‘穷’字,这些穷人

真的很穷吗?”开启,学生在任务情境中细读课文,默读批注,从字里行间去捕捉“穷人”的“穷”。交流反馈时,老师一方面肯定学生从恶劣的环境、室内陈设、孩子们的穿着、寡妇睡

的稻草铺等角度发现穷人的“穷”,另一方面抓住“睡觉还早”这一细节,引领学生联系上下文,从“睡觉究竟早不早”的辨析中,开掘易被忽略的文本意蕴,领略了经典文本言简意丰的语言

艺术,实现了学生的阅读生长。在“穷人不穷”板块,老师以“穷人虽然很穷很穷,但他们拥有________”这一开放性话题,让学生再次直面文本,静静默读,用心发现。果然,学生从一番对话、一个动作、一处细节,甚至一个标点,以及环境描写、内心独白等处,对“穷人虽然很穷很穷,但他们拥有善良、勤劳、朴素而博大的爱,以及心理描写(内心独白)对表达人物

内心世界,彰显人物形象的巨大作用”等,有了越来越多的发现和感悟。但老师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将学生的目光由第一主角桑娜引向极易被忽略的配角西蒙,关注她在临死前,对孩子的

悉心呵护,用旧头巾、旧衣服包裹孩子的身体和脚,以及“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等耐人寻味的细节,创设写话情境,让学生还原西蒙临死前的心路历程,模仿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内心独白,适当运用省略号,将西蒙复杂的内心世界描

摹出来。在学生的读写实践与动情交流中,西蒙“复活”了!她和桑娜一样,也有着善良、勤

劳与伟大的母爱,而且她爱孩子,也爱邻居——临死之前,她多么希望邻居能收养她的孩子,但又不愿意把负担转嫁给邻居,真是愁肠百结、百感交集!学习至此,学生对托尔斯泰将雨

果的长诗《可怜的人们》改写为小说,并改题目为《穷人》的初衷在于“刻画穷人群像,而不是一个穷人,而且穷人往往富于仁慈,虽然他们穷,但是他们不可怜,他们是真正高贵的人”有了深刻的领悟。这就是紧贴文本语境、顺着经典文本的“文眼主旨”情境线索,做阅读发现者、积极表达者的魅力所在。

再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的教学,如何让看似散乱的“交流平台”“词

句段运用”等变得聚焦,且能对单元学习起到整理、拓展与提升的作用?紧扣单元语文要素——重点读写目标,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任务情境,学习活动就会变得有情有趣、有滋

有味。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新鲜感”就可以成为一个“情境线索”,

而对新鲜感的理解认识、语感比较、积累运用等,就构成了学生对这一语文知识点学习的层

级递进。于是,以下学习板块应运而生:从生活经验入手,聚焦新鲜感,激发学习期待;读

中对比,关注新鲜词句,链接课内外阅读;火眼金睛,发现成语新鲜感,丰富成语积累;回

归生活,发现名字新鲜感,尝试个性取名。

(二)紧贴生本学情设计真实情境

真实情境下的深度学习设计,除了要紧扣“文本语境”,还要细加揣摩“生本学情”。具体

包括以下方面:

其一,需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一方面关注学生的已有起点、已有经验,让学

生的学习能以自己的经验“做根”。诚如陶行知先生的一个精辟比喻——“接知如接枝”,学生

的新知唯有嫁接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之上,才能获得更好地生长;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学生的

可能发展,深度学习唯有以一定的新奇感、挑战感,引领学生作一次次“跳一跳,摘到桃子”

的向上尝试,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获得切实有效的生长。

其二,真实情境的设计需顺应儿童好奇、探索等天性。儿童是天生的探索者、发现者,

学习如果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那它就能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和富

有吸引力的事情。而且,儿童从来不是仅仅用“颈部以上”在学习,儿童的学习是“具身”的,

注重儿童的身体参与、身体经验和情感体验,让儿童经历身心一体的学习,让学习触及其心灵,他们的思想、意识、情感才能活跃,深度学习才有可能真正发生。

其三,真实情境的设计需贴近儿童语文学习的规律。儿童语文学习的规律是什么?多读

多写,积累运用。因此,真实情境下的深度学习,有情有趣地读、诵、积累,有滋有味地比较、思考、品味,有理有据、有声有色、有模有样地说、写、用、创,都有可能涉及。关键

在于如何选准开启学生情感闸门的“点”,引起学生的理智兴趣,激发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有思想,有情感,有创造力的语文活动中,获得语文素养的发展。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中真实情境下的深度学习设计,归根结底,其核心在于围绕语文素

养生长目标,设计“高情感”“高认知”“高表现”的学习任务。具体策略为:由学习产品(精彩

观念、问题解决方案、思维产品等学习成果)为固着点组织教学行动,让学生在搜集、探究、展示、反馈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启迪思维、提升智慧、养育人格,并通过获得成果激发学生

学习的内部动机,让学习者体验到知识收获的成就感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智慧。这其实是一种“创造驱动”的学习:变由“识记”走向“创造”的爬坡式常规方法为以创造为中心的驱动法。学

生为实现某一创造任务而学,这时的识记、理解、分析、评价等就被赋予了积极的个人意义。

笔者执教的《35公斤的希望》荐读课,就采用了这种“创造驱动”的教学方式,共分为四

大板块:“初读分享”“参与建构”“创意设计”“阅读传递”,四大学习任务有一以贯之的情境统整,有循序渐进的挑战加码,有学生成果创作的及时分享,有与原作比较品赏后的现场生长,深度学习就在学生的全情投入、积极思维和倾情表达中悄然发生,能力与素养的提升浸润其间。这样的课堂,值得我们去追求和创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