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数学专题训练--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例题

初中数学专题训练--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例题

初中数学专题训练--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例题
初中数学专题训练--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例题

例 1 如图写出A 、B 、C 、D 、E 、F 、O 各点的坐标.

分析:求点A的坐标,由点A向x 轴作垂线,垂足在x 轴上的坐标2就是点A的横坐标;由点A向y 轴作垂线,垂足在y 轴上的坐标1就是点A的纵坐标.按横坐标2在前,纵坐标1在后的顺序,用逗号隔开写在小括号内,即可得点A的坐标是(2,1).同理可得到点B 、C 、D 、E 、F 、O 的坐标.

解:点A 、B 、C 、D 、E 、F 、O 的坐标分别是35(2,1),(1,2),(,1),(0,2),(,0),(2,1)(0,0)22

----和 说明:点A和点B的坐标学生有可能会认为是相同的,教师应加以矫正.

例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描出下列各点,并指出它们所在的象限或坐标轴: (3,2),(4,0),(3,2),(4,0),(2,1),(0,2),(2,1).A B C D E F G ------

分析:根据点A 的坐标(3,2)来确定A 的位置,先要在x 轴上找到表示3的点,过这点

作x 轴的垂线;再在y 轴上找到表示2的点,过该点再y 轴的垂线,两垂线的交点为点A .同理可以找到点B 、C 、D 、E 、F 、G 的位置,从而描出各点,再根据它们的位置写出所在象限或坐标轴.

解:点A 、B 、C 、D 、E 、F 、G 的位置如上图.

点A 在第一象限,点B 在x 轴上,点C 在第二象限,点D 在x 轴上,点E 在第三象限点F 在y 轴上,点G 在第四象限.

说明:x 轴、y 轴把坐标平面分成四个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内. 例 3 选择题:

(1)点M (5,-6)关于x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是( ).

(A)(-6,5) (B)(-5,-6)

(C)(5,6) (D)(-5,6)

(2)点N (a ,-b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是坐标是( ).

(A )(-a ,b ) (B )(-a ,-b )

(C )(a ,b ) (D )(-b ,a )

解:(1)把点M (5,-6)和选项中的四个点都描在同一坐标系内,可发现只有点(5,6)

和M 点关于x 轴对称,因此选C .

另法:点M (5,-6)在第四象限,和点M关于x 轴对称的点应在第一象限,

选项中只有点(5,6)在第一象限,因此选C .

方法三:两个点关于x 轴对称,它们的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反

之也对.在选项中的四个点,只有点(5,6)符合题意.因此选C .

(2)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它们的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也互为相反数,反之也

对.选项中只有点(-a ,b )符合题意,因此选A.

另法:或令a =1,b =1,则N点的坐标为(1,-1)在第四象限,和

N关于原点对称的点应在第二象限,其坐标为(-1,1)只有(-a ,b )合题意,因此选A.

例 4(1)若点A (a ,b )在第三象限,则点Q (-a+1,3b-5)在第 象限;

(2)若点B (m+4,m-1)在x 轴上,则m= .

(3)若点C (x ,y )满足x+y <0,xy >0,则点C 在第 象限.

(4)若点D (6-5m ,m 2-2)在第二、四象限夹角平分线上,则m= .

(5)已知点1(,3)P a 和点2(2,)P b -关于y 轴对称,则a= ,b= . 解:(1) 点A (a ,b )在第三象限

0,0.

10,350.a b a b ∴∴-+-

∴点Q (-a+1,3b-5)在第四象限

(2) 点B (m+4,m-1)在x 轴上

10, 1.

m m ∴-==解得 (3) xy >0 ,x y ∴同号

x+y <0,,x y ∴均为负.

∴点C 在第三象限.

(4) 点D (6-5m ,m 2-2)在第二、四象限夹角平分线上,

2212(65)2

540

1,4

m m m m m m ∴--=--+=∴==即

(5) 点1(,3)P a 和点2(2,)P b -关于y 轴对称, (2)233a a b b ?=--=?∴??==??

解得 说明:这组填空题是点的坐标特征的应用,要记住点在四个象限内的符号特征,点在坐标轴上,一,三与二,四象限夹角平分线上的特征;点关于x 轴,y 轴,原点对称点的特征.

例 5 如图,ABCD 的边长4,2AB BC ==,若把它放在直角坐标系内,是AB 在x 轴上,点C 在y 轴上,如果A 的坐标是(-3,0),求B 、C 、D 的坐标.

分析:求点的坐标,应由该点向x 轴、y 轴作垂线,根据垂足的坐标来定点的坐标.而垂足的

坐标应结合ABCD 的边长来确定,先确定垂足到原点的距离,再根据点的位置来确定坐标的符号.

解:4,(3,0),AB A =- 设点B 坐标为(b ,0),

|3|4,(3)A B b b ∴=--=---=

即 1,b ∴=于是,B的坐标为(1,0)

设点C 的坐标为(0,c ),由OB=1,BC=2,

得|0|OC c =

-=

c ∴=C 的坐标为

设点D 的坐标为(d

作DD x '⊥轴于D ',易证4,D A OB OD ''=∴=

即|0|4,04, 4.d d d -=-==-

于是,D 点坐标为(-

从而点B 、C 、D 的坐标分别为(1,0),(0,)和(-.

例6 如果点A (0,0),B (3,0),点C 在y 轴上,且ABC 的面积是5,求C 点坐标.

解:设点C 坐标为(0,y ),C A A B ⊥

12

ABC S AB AC ∴=? 1|30||0|2

y =-?- 即110103|0|5,||,.233

y y y ??-=∴==± 于是点C 的坐标为1010(0,)(0,).33

-或 说明:用点的坐标差的绝对值来表示线段长度的化简过程中,应根据绝对值的意义来决定取正数、负数或者零.如例4中点C (0,c )在原点上方,所以c >0,于是|0|0OC c c =-=-;

点(,0)D d '在原点左侧,所以d <0,于是|0|0OD d d d '=-=-=-如果点的位置不确定,无法判断坐标的大小,化简时就应分情况讨论,如例5中点C (0,y )在y 轴上,但不知在原点的上方还是下方,不能判断y 与0的大小,因此,化简10||3y =时,得103

y =±

. 典型例题七

例 已知点)2,1(+-a a M 在第二象限,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2->a

B .12<<-a

C .2-

D .1>a

解:依题意,得???>+<-.

02,01a a 解得1>a ,故应选D.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点在在第二象限时,点的坐标满足的条件。

典型例题八

例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已知点)2,21(--a a 在第三象限,且a 为整数,求a 的值. 解:∵点)2,21(--a a 在第三象限,

∴ ?

??<-<-)()(2 .021 ,021a a 解不等式(1)得 2

1>

a , 解不等式(2)得 2

说明:在直角坐标系中,点与点的坐标是一一对应的,又整数作加、减、乘法运算结果仍是整数,因此要使点P 的横坐标、纵坐标为整数,即要使a 为整数.

典型例题九

例 已知点)3,(a 在第一象限内两坐标轴夹角的平分线上,则a 的值是______;已知点)3,(a 在第二象限内两坐标轴夹角的平分线上,则a 的值是_______;若点),(b a P 在第一、三象限的角的平分线上,则a 与b 的关系是______;若点),(b a P 在第二、四象限的角的平

分线上,则a ,b 的关系是______.

解:分别填3;-3;b a =;b a -=(或0=+b a ).

说明:在第一、三象限角的平分线上的点的坐标是横、纵坐标相等,即),(a a ;在第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坐标是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即),)(,(a a a a --.

典型例题十

例 已知点)2,3(-M 与点),(y x M '在同一条平行于x 轴的直线上,且M '到y 轴的距离等于4,那么点M '的坐标是( )

A .(4,2)或(-4,2)

B .(4,-2)或(-4,-2)

C .(4,-2)或(-5,-2)

D .(4,-2)或(-1,-2)

分析:因为点)2,3(-M 与点),(y x M '在同一条平行于x 轴的直线上,所以2-=y .又因为M '到y 轴的距离等于4,所以4=x 或-4.应选B.

典型例题十一

例 如图所示,已知边长为1的正方形OABC 在直角坐标系中,B ,C 两点在第二角限内,OA 与x 轴的夹角为60°,那么B 点的坐标为______.

分析:过B 作y BD ⊥轴于D .易知?=∠=∠30ABD AOD .设AB

与y 轴的交点为E ,且设x AE =,则

)1(2

1,1,2x DE x BE x OE -=-==.在Rt AOE ?中,由勾股定理得222)2(1x x =+.得33=

x .所以333331-=-=BE ,6

3333321-=-?=DE ,21363333-=-?=?=DE BD ,2

3163334633332+=-+=-+=+=ED OE OD .因为B 在第二象限,所以B 点的坐标应为???

? ??+-231,231B .

说明:平面直角坐标系作为考题内容时,多是选择题、填空题等题型,今后平面直角坐标系作为中考内容仍然是上述两种题型.

选择题

1.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一点P (-2,3)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

A .(3,-2)

B .(2,3)

C .(-2,-3)

D .(2,-3)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 (2,3)关于y 轴的对称点在(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4.已知点),(y x P 在第四象限,且5,3==y x ,则P 点的坐标是( )

A .(-3,-5)

B .(5,-3)

C .(3,-5)

D .(-3,5)

5.横坐标和纵坐标都是正数的点在(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6.若2,0-<>b a ,则点)2,(+b a 在(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7.已知点P 关于x 轴的对称点1P 的坐标是(2,3),那么点P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2P 的坐标是( )

A .(-3,-2)

B .(2,-3)

C .(-2,-3)

D .(-2,3)

8.已知点),(n m A 在第四象限,那么点),(m n B 在(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9.如果点),(b a P 关于x 轴的对称点P '在第三象限,那么直线b ax y +=的图像不经过(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10.点)1,3(++m m P 在直角坐标系的x 轴上,则P 点的坐标为( )

A .(0,-2)

B .(2,0)

C .(4,0)

D .(0,-4)

11.点P 位于y 轴左方,距y 轴3个单位长,位于( )

A 、(3,-4)

B 、(-3,4)

C 、(4,-3)

D 、(-4,3)

12.如果点(,)E a a --在第一象限,那么点2

(,2)a a --在( )

A 、第四象限

B 、第三象限

C 、第二象限

D 、第一象限

13.点(,)a b 关于y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是( )

A 、(,)a b --

B 、(,)a b -

C 、(,)a b

D 、(,)a b -

14.矩形ABCD 中,三点的坐标分别是(0,0),(5,0),(5,3),D 点的坐标是( )

A 、(0,5)

B 、(5,0)

C 、(0,3)

D 、(3,0)

15.已知(,),(,)P x y Q m n ,如果0,0x m y n +=+=,那么点P 、Q ( )

A 、关于原点对称

B 、关于x 轴对称

C 、关于y 轴对称

D 、关于过点(0,0),(1,1)的直线对称

16.直角坐标系中有一点(,)M a b ,其中0ab =,则点M 的位置在( )

A 、原点

B 、x 轴上

C 、y 轴上

D 、坐标轴上

17.直角坐标系中,点(,)P x y 在第二象限,且P 到x 轴、y 轴距离分别为3,7,则P 点坐标为( )

答案:

1.D 2.B 4.C 5.A 6.D 7.D 8.B 9.C 10.B 11.B 12. C 13. D 14.C 15.

A 16. D 17. B.

填空题

1. 坐标平面内的点与 是一一对应的;

2. 点(3,0)M 到点N 的距离是 ;

3.点(5,12)P -到原点的距离是 ;

4. 点(3,0)A -在 上;

5. 点2(,23)A a a -a = ;

6. 设点P 的坐标为(12)a +-+,则点P 在第 象限;

7.已知点(,2),(3,P a Q -PQ ∥y 轴,则a = ,b = .

8.点(,3)P m m -是第二象限内的点,则m 的取值范围是 .

9.以点(3,0)为圆心,5为半径的圆与x 轴的两个交点分别为 ,与y 轴的两个交点分别为 .

10.已知>a ,那么点)3,12+--a a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P '在第________象限.

11.已知点)42,1(+-a a M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在第三象限,那么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12.已知点)5,(-x A 与点),1(y B 关于x 轴对称,则.___________,==y x

13.已知点)2,82(a a P --是第三象限的整点(横、纵坐标均为整数),则P 点的坐标是______.

14.在直角坐标系中,分别以点)3,0(A 与点)0,4(B 为圆心,以8与3为半径作⊙A 和⊙B ,则这两个圆的位置关系为______.

15.点A (-3,4)和点B (3,4)关于_____轴对称.

16.直角坐标系中,第四象限内的点M 到横轴的距离为28,到纵轴的距离为6,则M 点的坐标是______.

17.如果0,0<>b a ,那么点),(b a P 在第_____象限.

18.已知点p 在第二象限,它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的和为1,点p 的坐标可以是_____(只要求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点的坐标即可).

19.若0,0<>b a ,则点),1(b a ab P --在第_____象限.

答案:

1.有序实数对

2. 5

3. 13

4. x 轴

5. -3或1

6. 四

7. a=3,b 为任意实数

8. m<0

9. (-2,0),(8,0);(0,4),(0,-4).

10.四 11.1>a 12.1,5 13.(-2,-1) 14.内切 15.y 16.(6,-28) 17.四

18.(-1,2)等 19.二.

解答题

1、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以(5,7),(2,3),(5,3)A B C 为顶点的ABC ?.

2、如图,菱形ABCD 中,2OB OC ==,求点O A B C 、、、的坐标和AC 的长.

3、如图,梯形ABCD 中,AD ∥,,2,4,60BC DC AB BC AD DAB ===∠= ,点A D

、在x 轴上,点B 在y 轴上,求点、

、A B C D 、的坐标和BD 的长. 4、点(0,3)A -,点(0,4)B -,点C 在x 轴上,如果ABC ?的面积为15,求点C 的坐标. 答案:

1、略

2、(0,0),(1,)

,(2,0),(1,;AC =

3、(1,0),(0,),(2BD --=

4、点c 的坐标为30(,0),0)7-

30或(7

看图,描出点A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A ',并标出坐标。

参考答案:

)2,3(-'A

初一上学期动点问题(含答案)

初一上学期动点问题练习 1.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8,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4.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 (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点P表示的数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Q? (3)若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 解:(1)由题意得点B表示的数为-6;点P表示的数为8-5t; (2)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如图) 则AC=5,BC=3, ∵AC-BC=AB ∴5-3="14" 解得:=7, ∴点P运动7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 (3)没有变化.分两种情况: 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 MN=MP+NP=AP+BP=(AP+BP)=AB="7" 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 MN=MP-NP= AP-BP=(AP-BP)=AB="7" ∴综上所述,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7; 2.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分别表示有理数-26,-10,10,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设点P移动时间为t秒. (1)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P到点A和点C的距离:PA=______,PC=______. (2)当点P运动到B点时,点Q从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向C点运动,Q点到达C点后,再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点A,当点Q开始运动后,请用t的代数式表示P、Q两点间的距离. 解:(1)PA=t,PC=36-t; (2)当16≤t≤24时PQ=t-3(t-16)=-2t+48, 当24<t≤28时PQ=3(t-16)-t=2t-48, 当28<t≤30时PQ=72-3(t-16)-t=120-4t, 当30<t≤36时PQ=t-[72-3(t-16)]=4t-120. 3.已知数轴上点A与点B的距离为16个单位长度,点A在原点的左侧,到原点的距离为26个单位长度,点B在点A 的右侧,点C表示的数与点B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秒.(1)点A表示的数为______,点B表示的数为______,点C表示的数为______;(2)用含t的代数式

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

专题讲座 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 俞京宁(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一个现象:当解决数学某一问题遇到困难时,如果追根求源,就会发现,往往是由于他们在某一个或某一些概念处产生问题,而导致思维受阻。许多事实例证了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是牢固掌握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基于此,我们就要对数学概念的本质进行分析,并且希望找到合理的概念教学的模式,以使教师的教课与学生的数学学习轻松而有成效。 一、什么是数学概念?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就是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是人们通过实践,从数学所研究的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抽出其本质属性概括而形成的。它是进行数学推理、判断的依据,是建立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的基础,也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出发点。 可见,数学概念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是数学基本技能的形成与提高的必要条件,也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为什么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总是停留在表层,往往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地概念教学,以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概念?这是每名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二、目前概念教学的现状 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发展性、生成性等特点,它的特点以及初中学生认知的思维水平的限制性,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对一些抽象的、不常接触的概念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概念的发生与形成过程中,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弄清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头脑中形成相关概念的网络,以达到掌握并灵活运用的程度。对于概念教学这个问题,在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加强了对概念教学的重视程度。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事实上,大部分教师只是停留在思想的层面上,而行动上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 案例 1 :前不久听一位教师关于“平方根”的概念教学课,上课开始,教师呈现一组面积不同的正方形,要求学生求边长x 。

旋转相似经典例题知识讲解

旋转与全等、相似中的线段数量关系 基本例题:1、如图,△ABC中,∠C=90°.(1)将△ABC绕点B逆时针旋转90,画出旋转后的三角形;(2)若BC=3,AC=4,点A旋转后的对应点为A′,求A′A的长 变式1,如图Rt△AB'C'是由Rt△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得到的,连接C C'交AB于E, (1)证明:△CA C'∽△BA B' (2)延长C C'交B B'于F,证明:△CA E∽△FBE 变式2,△ABC绕点B逆时针旋转90°得到△DBE,若恰好得到C、E、D三点共线,则AC、BC、CD的数量关系是 变式3,△ABC绕点B逆时针旋转a°得到△DBE,若恰好得到C、E、D三点共线,则AC、

BC、CD的数量关系是 变式4、Rt△ABC中,AC=BC,∠ACB=∠ADB=90°,连接CD,求:AD、CD、BD的数量关系 变式5、Rt△ABC中,AC=kBC,∠ACB=∠ADB=90°,连接CD,探究:AD、CD、BD的数量关系 变式6、如图,在△OAB和△OCD中,∠A<90°,OB=KOD(K>1),∠AOB=∠COD,∠OAB与∠OCD互补,试探索线段AB与CD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变式7.如图AB∥CD,BC∥ED, ∠BCD+∠ACE=180°。 (1)当BC=CD 且∠ACE=90°时如图3探究线段AC和CE之间的数量关系 (2)当BC=CD 时如图2探究线段AC和CE之间的数量关系 (3)当BC=kCD时如图1探究线段AC和CE之间的数量关系(用含k的式子表示) E B C A D C A D B

80中田凌志老师提供 1如图R t △ABC ,∠ACB=90°,AC=3,BC=4,过点B 作直线MN ∥AC,点P 在直线BC 上,∠EPF=∠CAB ,且两边分别交直线AB 于E ,交直线MN 于F 。如图(1)(2)(3)探究PE 与PF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P N M F E C B A _ P _ N _ M _F _E _ C _ B _ A 图1 图2

初中数学最值问题典型例题(含解答分析)

中考数学最值问题总结 考查知识点: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点关于线对称”,“线段的平移”。 (2、代数计算最值问题3、二次函数中最值问题) 问题原型:饮马问题造桥选址问题(完全平方公式配方求多项式取值二次函数顶点)出题背景变式:角、三角形、菱形、矩形、正方形、梯形、圆、坐标轴、抛物线等。 解题总思路:找点关于线的对称点实现“折”转“直” 几何基本模型: 条件:如下左图,A、B是直线l同旁的两个定点. 问题:在直线l上确定一点P,使PA PB +的值最小. 方法:作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连结A B'交l于 点P,则PA PB A B' +=的值最小 例1、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E是等边三 角形,M为对角线BD(不含B点)上任意一点,将BM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到BN,连接EN、AM、CM. (1)求证:△AMB≌△ENB; (2)①当M点在何处时,AM+CM的值最小; ②当M点在何处时,AM+BM+CM的值最小,并说明理由; (3)当AM+BM+CM的最小值为 时,求正方形的边长。 A B A' ′ P l

例2、如图13,抛物线y=ax2+bx+c(a≠0)的顶点为(1,4),交x轴于A、B,交y轴于D,其中B点的坐标为(3,0)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如图14,过点A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点E,交y轴于点F,其中E点的横坐标为2,若直线PQ为抛物线的对称轴,点G为PQ上一动点,则x轴上是否存在一点H,使D、G、F、H四点围成的四边形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这个最小值及G、H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如图15,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T,过点T作x的垂线,垂足为M,过点M作直线M N∥BD,交线段AD于点N,连接MD,使△DNM∽△BMD,若存在,求出点T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一)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含义; (2)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会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并通过“辩一辩”“填一填”“试一试”“做一做”,加深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的理解;并使学生初步了解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既体现知识的学习过程,又体现知识的应用过程,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养成关注身边的事例、关心他人,培养一种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意义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 难点是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及思维发展的特征,在教学中选择激趣法、讨论法和总结法相结合。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互动关系,营造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练习巩固各个环节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增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问题1:假设你们每人手上有一根长20cm的铁丝,将这根铁丝首尾相连围成一个正方形,围出来的正方形都完全一样吗? 问题2:同样用这根20厘米长的铁丝,首尾相连围成的长方形都完全一样吗?你能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表示吗? 【设计意图】 ①通过问题情境复习旧知,真正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 ②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 问题3:前面两个问题中都存在二元一次方程10 = +y x,为何围成的长方形有无数种情况,而围成的正方形只有一种情况? 【设计意图】 通过两个问题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10 = +y x与y x=同时满足时,存在解的唯一性的过程,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做铺垫。 问题4:你能否通过增加一个条件,使同学们围成的长方形都完全一样吗?希望大家能增加更多不同类型的条件。 【设计意图】 ①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通过该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 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团队精神; ③通过此问题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操作形式】 ①学生先思考,再分组合作,小组汇报; ②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引导,从而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③教师备用: 10101010 ,,, 6223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 ???? ???? ==-== ???? 。 巩固概念 请在下列方程中选出两个方程,组成二元一次方程组。 2 23,4,2,3,10 x y x y x y x y z -====++=。 问题5:你怎么能肯定,你所增加的一个条件就一定使长方形确定下来了

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 杜红卫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一个现象:当解决数学某一问题遇到困难时,如果追根求源,就会发现,往往是由于他们在某一个或某一些概念处产生问题,而导致思维受阻。许多事实例证了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是牢固掌握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基于此,我们就要对数学概念的本质进行分析,并且希望找到合理的概念教学的模式,以使教师的教课与学生的数学学习轻松而有成效。 一、什么是数学概念?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就是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是人们通过实践,从数学所研究的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抽出其本质属性概括而形成的。它是进行数学推理、判断的依据,是建立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的基础,也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出发点。 可见,数学概念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是数学基本技能的形成与提高的必要条件,也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为什么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总是停留在表层,往往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地概念教学,以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概念?这是每名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二、目前概念教学的现状 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发展性、生成性等特点,它的特点以及初中学生认知的思维水平的限制性,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对一些抽象的、不常接触的概念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概念的发生与形成过程中,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弄清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头脑中形成相关概念的网络,以达到掌握并灵活运用的程度。对于概念教学这个问题,在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加强了对概念教学的重视程度。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事实上,大部分教师只是停留在思想的层面上,而行动上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 案例 1 :前不久听一位教师关于“平方根”的概念教学课,上课开始,教师呈现一组面积不同的正方形,要求学生求边长 x 。 这组题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讲,能够很快的得到答案。由于边长都非负,所以学生的第一反应说出的都是这组数的算术平方根,因为教师设计要讲平方根,所以要求学生写出计算过 程,并强调,然后取正舍负,再由这四个例子进行抽象概括出平方根与算数平

旋转经典题型

01 分点突破 知识点1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 1. 图形的是 C 1) 2.(齐齐哈尔屮考)下列汉字或字母既是屮 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知识点2平面直角坐标系与旋转 (阜新屮考)ri 章末复习 旋转 A. Bl cH D Z (济宁中考)下列图形是中心对称 如图,正方形OABC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屮,点 A 的坐标为 (2, 0),将正方形OABC 绕点0顺时针旋转45 0得到正方形 标为( ) OA B' C 则点C'的坐 A. ( .2, .2) C. ( . 2, — . 2) B. (— 2, . 2) D. (2 .2, 2 .2) 3. 4. (宁夏中考)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 A'B'由込ABC绕点P旋转得到,则点P的坐标为 .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中考)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 4AOB可以看作是AOCD经过若干次图形的变化(平移、轴对称、旋转)得到的, 写出一种由△ OCD得到△ AOB的过程:

知识点 3 6.(天津 屮考)如图, 将厶 ABC 绕 点B 顺时针 旋转60 ° E 恰好落在AB 的延长线上,连 接AD.下列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AC = 5 cm, BC = 12 cm. 将厶ABC 绕点B 顺时针旋转60°得到△ BDE ,连接DC 交AB 于点F,则厶ACF 和厶BDF 的周长之和为 cm. 8?(徐州中考)如图,已知AC 丄BC,垂足为C, AC 二4, BC 二3. 3,将线 段AC 绕 点A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60°得到线段AD,连接DC, DB. (1)线段 DC 二 4; (2)求线段DB 的长度. 02 中考题型演练 9. (聊城中考)如图,将AABC 绕点C 顺时针旋转,使点B 落在AB 边上点 B'处,此时,点A 的对应点A'恰好落在BC 的延长线上,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得"DBE,点 C 的对应点 旋转屮的让算问题 4 A. Z ABD 二Z E B. Z CBE 二Z C C. AD II BC D. AD =BC E B

旋转 典型例题(精品解析)

典型例题一 例 如图,以点O 为旋转中心,将ABC ?顺时针旋转45°,画出图形. 分析 当旋转中心O 在图形之外时,O 是一个孤立的点,没有从O 出发的线段或射线作参照,就无法确定旋转的角度,因此,首先还须将O 与图形上的某点(或某些点)连结起来. 解 如图,连结OA 、OB 、OC .将这三条线段绕O 点分别顺时针旋转45°,得C O B O A O '''、、,则C B A '''?就是按题目要求得到的旋转后的图形. 说明: 图形旋转后的效果有时不像平移那样直观,画图出现错误时可能不易发现,因此画图时要特别细心. 典型例题二 例 如图,正方形ABCD 中,E 是正方形内的一点,把AED ?绕着点A 按逆时针旋转90°,画出旋转后的三角形,并回答: (1)图中有哪些等线段和等角? (2)哪两个三角形形状、大小都一样? 分析 一个图形绕它的对称中心旋转一个角度后,图形中的每一点都绕旋转中心旋转了同样大小的角度.本例中可以发现AD 旋转90°后,刚好与AB 重合,于是将AE 旋转90°到E A '的位置,使?='∠90E EA ,确定点E ',连E B ',则E AB '?就是ADE ?按要求旋转的三角形.(1)(2)中,根据图形旋转的特征,图形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形状和大小都没有改变,可确定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以及形状相同的三角形. 答案 (1)相等的线段有:E B DE E A AE CD BC AB AD '='====,,.相等的角有:E E E AB ADE E BA DAE '∠=∠'∠=∠'∠=∠,,.

(2)ADE ?与E AB '?的形状和大小都一样. 典型例题三 例 如图,把一块砖ABCD 直立于地面上,然后将其轻轻推倒.在这个过程中,A 点保持不动,四边形ABCD 旋转到B C D A '''位置. (1)指出在这个过程中的旋转中心,并说出旋转的角度是多大? (2)指出图中的对应线段. 分析(1)由于四边形B C D A '''是由四边形ADCB 旋转得到的,A 点保持不动,所以A 是旋转中心.又由于D A B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且AB AD ⊥,所以旋转的角度是90°.(2)由于D C B A ,,,的对应点分别是D C B A ''',,,,所以不难找出图中的对应线段. 答案 (1)A 是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是90°. (2)CD BC AD AB ,,,的对应线段分别是D C C B D A B A '''''',,,. 典型例题四 例 (1)把长方形ABCD 绕着顶点A 逆时针旋转60°.如图. (2)把长方形ABCD 绕着长方形内一点P 逆时针旋转60°. 解 (1)①AB 绕A 点逆时针旋转60°到B A '位置,.,60AB B A AB B ='?='∠ ②连结AC ,作.,60AC C A AC C ='?='∠ ③作.,60AD D A AD D ='?='∠ 连结B C C D '''',,则四边形D C B A '''是四边形ABCD 逆时针旋转60°得到的图形. (2)①连结AP ,作?='∠60PA A ,使.AP P A =' ②用同样的方法作出D C B '''、、,连结A D D C C B B A ''''''''、、、.

(完整)七年级上期末动点问题专题(附答案)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动点问题专题 1.已知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点B对应的数为b,且|2b﹣6|+(a+1)2=0,A、B之间的距离记作AB,定义:AB=|a﹣b|. (1)求线段AB的长. (2)设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x,当PA﹣PB=2时,求x的值. (3)M、N分别是PA、PB的中点,当P移动时,指出当下列结论分别成立时,x的取值范围,并说明理由:①PM÷PN 的值不变,②|PM﹣PN|的值不变. 2.如图1,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的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1)PA=_________;PB=_________(用含x的式子表示) (2)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A+PB=5?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如图2,点P以1个单位/s的速度从点D向右运动,同时点A以5个单位/s的速度向左运动,点B以20个单位/s的速度向右运动,在运动过程中,M、N分别是AP、OB的中点,问: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 3.如图1,直线AB上有一点P,点M、N分别为线段PA、PB的中点, AB=14. (1)若点P在线段AB上,且AP=8,求线段MN的长度; (2)若点P在直线AB上运动,试说明线段MN的长度与点P在直线AB上的位置无关; (3)如图2,若点C为线段AB的中点,点P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下列结论:①的值不变;② 的值不变,请选择一个正确的结论并求其值.

4.如图,P是定长线段AB上一点,C、D两点分别从P、B出发以1cm/s、2cm/s的速度沿直线AB向左运动(C 在线段AP上,D在线段BP上) (1)若C、D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D=2AC,请说明P点在线段AB上的位置: (2)在(1)的条件下,Q是直线AB上一点,且AQ﹣BQ=PQ,求的值. (3)在(1)的条件下,若C、D运动5秒后,恰好有,此时C点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D点在线段PB上),M、N分别是CD、PD的中点,下列结论:①PM﹣PN的值不变;②的值不变,可以说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值. 5.如图1,已知数轴上有三点A、B、C,AB=AC,点C对应的数是200. (1)若BC=300,求点A对应的数; (2)如图2,在(1)的条件下,动点P、Q分别从A、C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同时动点R从A点出发向右运动,点P、Q、R的速度分别为10单位长度每秒、5单位长度每秒、2单位长度每秒,点M为线段PR的中点,点N为线段RQ的中点,多少秒时恰好满足MR=4RN(不考虑点R与点Q相遇之后的情形); (3)如图3,在(1)的条件下,若点E、D对应的数分别为﹣800、0,动点P、Q分别从E、D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点P、Q的速度分别为10单位长度每秒、5单位长度每秒,点M为线段PQ的中点,点Q在从是点D运动 到点A的过程中,QC﹣AM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其值;若不变,请说明理由.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学科:数学年级:九年级 课题名称:完全平方公式(1) 一、内容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三)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展开教学。 3.教学评价方式:(1)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总结、训练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2)通过判断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3)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媒体:多媒体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大全

课题:定义与命题(一) 授课教师:朱成敏教材:浙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让学生了解定义的含义并了解给一些名称下定义的常用方法; 2.让学生了解命题的含义; 3.让学生掌握命题的结构,能够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4.让学生了解类比的思维方法; 过程性目标: 5.让学生经历术语定义产生的过程,在通过类比、完成填空的过程中培养自学的能力;6.让学生经历“命题”这个名词的定义产生过程,进一步了解命题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命题的含义,能够区分“命题”与“正确的命题(真命题)”; 2.理解命题的结构,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3.学生活动的组织.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发现探究小组合作主体性讲解 教学过程: 一、组织活动、引入新课 创设“幸运52”的场景组织学生活动。 (第一关:幸运抢答) 在老师的描述中抢答出这是什么数学名词。 例如: 它是一种方程; 它是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 它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且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 (答案:一元一次方程) (引入定义) (设计说明:用“幸运52”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及早融入课堂,积极思考,也作为本节课的一个贯穿的背景。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初步经历给名词下定义时候逐步明确的过程,最终清楚的表述就是名词的定义。)

二、探究一些名词的定义产生过程 定义: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 例如: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是“数轴”的定义; (2)“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全等图形”是“全等图形”的定义。 学生活动一:(小组活动) 如何给术语下定义: 学生单独学习一段材料,小组共同作答。 阅读材料: 1.选出下列图形中与众不同的一个。 (A ) (B ) (C ) (D ) 选C ,原因如下: 共同点:都是三角形。 不同点:C 选项没有直角,而其余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 由此把A 、B 、D 选项归为一类,叫做 “直角三角形”。 定义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填空作答: 2.选出下列式子中与众不同的一个。 (A )0122 =++x x (B )532=+ (C )a a a 2223 -=-+ (D )t t 53=- 选( ),原因如下: 共同点:都是 不同点: 由此把 选项归为一类,叫做“ ”。 定义为: 的 叫做 。 3.请设计一个类似的问题,要求能够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小结:请同学谈体会,如何给名词下定义。 (设计说明: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让学生经历给名词下定义的过程。为了真正做到有效的合作学习,在活动中考虑了以下问题:a.把活动的设计成左右的对比模式,让学生有意识地根据学习材料进行类比的思考;b.让学生在进行讨论之前先进行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然后再与别人交换意见,产生思维的碰撞,以真正达到讨论的目的。)

图形旋转练习题(经典题)

图形旋转练习题 1. 如图1,P 是正三角形ABC 内的一点,且PA=6,PB=8,PC=10,求∠APB 的度数。 2. 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一点,点P 到正方形的三个顶点A 、B 、C 的距离分别为PA=1,PB=2,PC=3。求此正方形ABCD 面积。 A B C D P 3.设点E 、F 分别在正方形ABCD 的边BC 、CD 上滑动且保持∠EAF=450, A P ⊥EF 于点P (1) 求证:AP=AB ,(2)若AB=5,求ΔECF 的周长。 4.如图17,正方形ABCD ,E 、F 分别为BC 、CD 边上一点. (1)若∠EAF=45o.求证:EF=BE+DF . (2)若⊿AEF 绕A 点旋转,保持∠EAF=45o,问⊿CEF 的周长是否随⊿AEF 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如果⊿CEF 的周长为2.求∠EAF 的度数. 5ABC 中,∠ABC=90°,点D 在AC 上,将△ABD 绕顶点B 沿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得到△CBE. ⑴求∠DCE 的度数; ⑵当AB=4,AD ∶DC=1∶3时,求DE 的长. F E D C B A A A F P P B B C C

6.如图所示,△ABC 是直角三角形,BC 是斜边,将△ABP 绕点A 逆时针旋转后,使AB 落到AC 上,则P 落到点P '处。如果AP=1,则PP '=___________. 7.如图,四边形ABCD 中,∠BAD=∠C=90o,AB=AD ,AE ⊥BC 于E ,若线段AE=5,则S 四边形ABCD = 。 8.如图所示,已知P 是正方形ABCD 内一点,以B 为 旋转中心,把△PBC 沿逆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P BA ',连接PP ', 则∠P PB '的度数是______。 9、如图,将△ABC 绕点A 旋转一定角度后能与△ADE 重合,如果△ABC 的面积是 12cm 2 ,那么△ADE 的面积是 。 10、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D 为BC 边上的点,∠BAD =15°, △ABD 经旋转后到达△ACE 的位置,那么旋转角的度数是 . 11、如图,把三角形△ABC 绕着点C 顺时针旋转350,得到△A 'B 'C ,A 'B '交AC 于点D ,若∠A 'DC=900,则∠A 的度数是__________。 E D C B A 11

圆的动点问题--经典习题及答案

圆的动点问题 25.(本题满分14分,第(1)小题4分,第(2)小题5分,第(3)小题5分) 已知:在Rt ABC △中,∠ACB =90°,BC =6,AC =8,过点A 作直线MN ⊥AC ,点E 是直线 MN 上的一个动点, (1)如图1,如果点E 是射线AM 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A 重合),联结CE 交AB 于点P .若 AE 为x ,AP 为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 (2) 在射线AM 上是否存在一点E ,使以点E 、A 、P 组成的三角形与△ABC 相似,若存在求 AE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如图2,过点B 作BD ⊥MN ,垂足为D ,以点C 为圆心,若以AC 为半径的⊙C 与以ED 为半径的⊙E 相切,求⊙E 的半径. A B C P E M 第25题图1 D A B C M 第25题图2 N

25.(本题满分14分,第(1)小题6分,第(2)小题2分,第(3)小题6分) 在半径为4的⊙O 中,点C 是以AB 为直径的半圆的中点,OD ⊥AC ,垂足为D ,点E 是射线AB 上的任意一点,DF //AB ,DF 与CE 相交于点F ,设EF =x ,DF =y . (1) 如图1,当点E 在射线OB 上时,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定义域; (2) 如图2,当点F 在⊙O 上时,求线段DF 的长; (3) 如果以点E 为圆心、EF 为半径的圆与⊙O 相切,求线段DF 的长. A B E F C D O A B E F C D O

25.如图,在半径为5的⊙O中,点A、B在⊙O上,∠AOB=90°,点C是弧AB上的一个动点,AC与OB的延长线相交于点D,设AC=x,BD=y. (1)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 (2)如果⊙O1与⊙O相交于点A、C,且⊙O1与⊙O的圆心距为2,当BD=OB时,求⊙O1 的半径; (3)是否存在点C,使得△DCB∽△DOC?如果存在,请证明;如果不存在,请简要说明理由.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是教师实施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1】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 数、实数、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四)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 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五)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 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评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评析 建阳二中蒋剑虹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作为数学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来设计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的内容应当包括:总体教学思路,教学的主要目标;学习素材的搜集准备;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实现教学目标的策略方法和步骤;检测和评估;教学对象(即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方面。下面我就结合张长文老师的这堂片断教学课,来谈一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如何设计,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一些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我认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即一是教学思路设计,二是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思路设计是指:对所教内容的认识(课标要求、这段教学内容在整体教学中的地位的作用、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基础,学生以往的活动经验等),对整堂课设计的思考(教学目标,教学途径,教学方法与措施,如何突出重点,如何分散难点等)。 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但在强调个性的同时,我们必须努力追求教学思路设计的科学性。只有科学的教学思路,才能科学地指导教学活动。 我认为,初中数学的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必须遵循数学课程标准,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学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必须要放在学生的发展上——“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新课程教学总体思路设计:一要把学生“学”数学放在教师“教”之前,“导”学是教学之重点。二要把组织学生自主数学学习活动作为老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并要担任起活动的指导者。三要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数学思想,

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四是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数学能力的训练不能放松。五要实施差异教学,使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下面看一看张长文老师关于“平行线的性质”这节课教学设计思路。 《平行线的性质》设计思路说明 本节课设计的思路是按照“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形成认识——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为了让学生今后能够更好地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所以,首先利用大屏幕出示了学生所感兴趣实际问题---汽车在赛道上行驶拐弯的拐角问题,然后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抽象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平行线性质的几何模型,针对这个几何模型,利用学生手中的学案,精心设计四个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在学生充分思考与交流的基础之上,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效果,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平行线的性质,形成了认识,加深了印象,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探索、发现、创造的乐趣,充分体现了“探究性学习”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从推理能力来说, “说理”对于七学生来讲还较为陌生,不知应该说什么,根据什么,得出什么,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利用性质1对性质2、3进行说理、论证。为了逐步深入地让学生学会说理,落实重点,突破难点,还精心编排了一些填空题。对于例题的安排,目的在于想让学生再次体会如何抽象出隐含在实际问题中的数学问题,体现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探究题的安排,是希望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力争“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是具体教学活动步骤的安排,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思想、

(整理)中考数学几何图形旋转试题经典问题及解答

几何图形旋转常见问题 一、填空题 1.如图1,把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绕顶点A逆时针旋转30°到正方形AB′C′D′,则它们的公共部分的面积等于. 2.如图2,将一块斜边长为12cm,∠B=60°的直角三角板ABC,绕点C沿逆时针方向旋转90°至△A′B′C′的位置,再沿CB向右平移,使点B′刚好落在斜边AB上,那么此三角板向右平移的距离是cm. 3.正△ABC的边长为3cm,边长为1cm的正△RPQ的顶点R与点A重合,点P,Q分别在AC,AB上,将△RPQ沿着边AB,BC,CA顺时针连续翻转(如图3所示),直至点P第一次回到原来的位置,则点P运动路径的长为cm. 4.如图4,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BC,AD=2,BC=3,∠BCD=45°,将腰CD 以点D为中心逆时针旋转90°至ED,连结AE,CE,则△ADE的面积是. 二、解答题 5.如图5-1,已知P为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上一点(不与A、C重合),PE⊥BC于点E,PF⊥CD于点F. (1) 求证:BP=DP; (2) 如图5-2,若四边形PECF绕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在旋转过程中是否总有BP=DP?若是,请给予证明;若不是,请用反例加以说明; (3) 试选取正方形ABCD的两个顶点,分别与四边形PECF的两个顶点连结,使得到的两条线段在四边形PECF绕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过程中长度始终相等,并证明你的结论 .

6.如图6-1是一个美丽的风车图案,你知道它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按下列步骤可画出这个风车图案:在图6-2中,先画线段OA,将线段OA平移至CB处,得到风车的第一个叶 片F 1,然后将第一个叶片OABC绕点O逆时针旋转180°得到第二个叶片F 2 ,再将F 1 、F 2 同时 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得到第三、第四个叶片F 3、F 4 .根据以上过程,解答下列问题: (1)若点A的坐标为(4,0),点C的坐标为(2,1),写出此时点B的坐标; (2)请你在图6-2中画出第二个叶片F 2 ; (3)在(1)的条件下,连接OB,由第一个叶片逆时针旋转180°得到第二个叶片的过程中,线段OB扫过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7.如图7,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P 0的坐标为(1,0),将线段OP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45°,再将其长度伸长为OP 0的2倍,得到线段OP 1 ;又将线段OP 1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45°, 长度伸长为OP 1的2倍,得到线段OP 2 ;如此下去,得到线段OP 3 ,OP 4 ,…,OP n (n为正整数). (1)求点P 6 的坐标; (2)求△P 5OP 6 的面积; (3)我们规定:把点P n (x n ,y n )(n=0,1,2,3,…)的横坐标x n 、纵坐标y n 都取绝对值后 得到的新坐标(|x n |,|y n |)称之为点P n 的“绝对坐标”.根据图中点P n 的分布规律,请你猜 想点P n 的“绝对坐标”,并写出来. 8.把正方形ABCD绕着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正方形AEFG,边FG与BC交于点H (如图8).试问线段HG与线段HB相等吗?请先观察猜想,然后再证明你的猜想.

初中数学动点题型汇总

初中数学动点集 一、线段和、差中的动点 (一)利用垂线段最短的性质解决最大(小)值的问题 1.如下图所示,△ABC 是以AB 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AC=4,BC=3,P 为AB 上的一动点,且PE⊥AC 于E,PF ⊥BC 于F,则线段EF 长度的最小值是。 2.如图所示,在菱形ABCD 中,过A 作AE⊥BC 于E,P 为AB 上一动点,已知 13 5 AB BE ,EC=8,则线段PE 的长度最小值为。 3.如图所示,等边△ABC 的边长为1,D、E 两点分别在边AB、AC 上,CE=DE,则线段CE 的最小值为。 4.如右图所示,点A 的坐标为(0,22-),点B 在直线y=x 上运动,当线段AB 最短时, 点B 的坐标为。

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y=2x+m与y轴交于点A,与直线y=-x+4交于点B(3,n),p为直线y=-x+4上一动点。 (1)求m,n的值 (2)当线段AP最短时,求点p的坐标。 2。 6.已知直线a∥b,且a与b之间的距离为4,点A到直线a的距离为2,点B到直线b的距离为3,AB=30 试在直线a上找一点M,在直线b上找一点N,满足MN⊥a且AM+MN+NB的值最短,则此时AM+NB=。 (二)利用三点共线的特征解决最大(小)值的问题 1.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边长是4,E是BC上一点,且BE=1,P是对角线AC上任意一点,则 PE+PB的最小值是。 2.如图所示,点P是边长为1的菱形ABCD对角线AC上的一个动点,M、N分别是AB,BC边上的中点,PM+PN 的最小值是。

3.如图所示,在△ABC中,∠C=90°,AC=4,BC=2,点A、C分别在x轴、y轴上,当点A在x轴上运动时,点C随之在y轴上运动,在运动过程中,点B到原点的最大距离是。 4.如图1所示,F,E分别是正方形ABCD的边CD、DA上两个动点(不与C、D、A重合),满足DF=AE。直线BE、AF相交于点G,则有BE=AF,BE⊥AF;如图2所示,F,E分别是正方形ABCD的边CD、DA延长线上的两个动点(不与D、A重合),依然有BE=AF,BE⊥AF; 若在上述的图1与图2中,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随着动点F、E的移动,线段DG的长也随之变化。在变化过程中,线段DG的长是否存在最大值或最小值?若存在,求出这个最大值或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要求:分别就图1、图2直接写出结论,再选择其中一个图形说明理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