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隧道设计地勘报告

隧道设计地勘报告

隧道设计地勘报告
隧道设计地勘报告

1、前言

1.1工程概况

XX隧道(K31+268~K31+480)凤庆县凤山镇下旧村村境内,隧道进、出口及洞身段附近均有水泥公路分布,交通较为方便。初拟进洞口里程桩号为K31+268,出洞里程桩号为K31+480,隧道全长212m,设计洞底高程1585.90~1587.80m。隧道净宽10.25m,净高5.0m,为短隧道。

1.2、钻孔布设及完成的工作量

根据已批准的施工图设计文件所确定的隧道方案,本次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按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的布孔原侧,共布置2个钻孔,分别位于K31+280、K31+450,勘察中严格执行质量管理要求,勘察成果真实可靠。本次勘察钻探进尺41.30m,工程地质调绘0.18m2。

1.3、勘察目的和要求

详细查明隧道所经路段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其不良地质的分布情况,评价隧道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采用多种指标划分围岩类别,为设计提供准确、完整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

2、隧道工程地质条件

2.1、地形地貌

地貌类型属于构造、剥蚀型低中山地貌,沟谷相间分布,地形切割浅,山峰齐一,山顶浑圆,脊宽坡缓。隧道穿越一山脊,该山脊呈北北向,总体地势北东高南西低,隧道区高程约为1590~1633.82m,相对高差约43.82m,地形起伏较大。隧道所穿越的山体地表被粉土所覆盖,多为旱地与林地相间分布,地表植被发育,多为低矮的灌木及杂草。

隧道进口位于山体斜坡处,该斜坡坡向约90°,坡度上陡下缓,上部坡角25~35°,下部坡角约12~25°,进洞洞口即位于斜坡的陡缓相间处,为两山之间一凹槽中。东侧的冲沟于进口右侧约120m通过,沟床呈梯状,总体流向呈由北向至南东,与洞轴线呈34°相交。

隧道出口位于一无名溪沟右岸的斜坡地带,该斜坡坡向295°,坡度约10~20°,前缘为较平坦的耕地。无名溪沟位于隧道轴线西侧约120m,总体流向呈NE-SW向,最后汇入迎春河。

2.2地层岩性

场地内经地质调查及钻探揭露,主要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Q

4

dl+el)及印支期

黑云花岗岩(γ

5

1),现分述如下:

第四系全新统坡坡残积层(Q

4

dl+el):

粉土:黄~褐黄色,致密,稍湿,可塑状。矿物成分以石英及泥质物为主,局部为粘土。少量强风化花岗岩分布其中,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有摇震反应。该段地在山体地表广泛分布,钻孔揭露厚度6.30~12.30m。

印支期花岗岩(γ

5

1):

黑云花岗岩:灰~灰白色,成分以石英、钾长石、黑云母为主,其次为角闪石、白云母等,等粒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呈全~强风化状态,结构基本或大部分破坏,矿物成分显,矿物成分显著变化,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局部地区采取岩心完整,多呈2~6cm 短柱状及砂状,少量10~30cm长柱状,但基本都能用手捏碎。

2.3地层构造

项目区地处青藏滇缅印尼巨型歹字型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地质构造比较复杂,褶皱、断裂构造形迹相当发育,总观全区构造,测区东部以大型断裂为主,西部紧密褶皱和断裂构造相间分布,南部构造形迹呈向南撒开的特点。隧址区位于北西向三岔河断裂的北东侧,受构造影响,岩体破碎,隧址区未见断层通过。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云南省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云南省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2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地震基本烈度值为Ⅷ度,属次稳定区,建议构造物按相应参数设防。

2.4水文地质条件

工程区地势较高,地表径流受大气降水补给,排泄顺畅,地表水量较为贫乏。

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堆积层的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

松散堆积层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坡残积层粉土中,孔隙水因松散层地势高,富含粘粒,富水、透水性差,无统一潜水面,多具上层滞水特点,其水量贫乏。

基岩孔隙主要分布于印支期花岗岩侵入体的风化带裂隙和构造裂隙中,主要受大气降水和上覆松散层孔隙水补给,顺地形就近向坡下及下游溪沟中排泄,由于地形切割较深,沟谷狭窄,地表、地下水排泄距离短。因地表水不发育,地下水活动微弱,故水量不丰富。2.5不良地质

隧址区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

3、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

3.1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工程区覆盖层主要成分为粉土。粉土在地表广泛分布,松散,可塑状,厚度为 6.30~12.30m ,力学性质差。

隧道进口、出口及洞身段均于全风化黑云花岗岩,岩体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力学性质差,洞身主要为强风化花岗岩,岩体较破碎,力学性质较差。

3.2 物理力学参数建议

土层参数主要依据野外定性判断结合工程地质类比获得。

岩体参数主要依据取样室内试验成果,结合野外定性判断并参考了相关规范和手册的相关参数建议值,综合取得。

各主要岩土层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表 表1

本次勘察对两个钻孔进行声波测井工作,其物探资料见下表2,成果汇总表:

化花岗岩岩体较破碎,取Kv =0.18。

4、隧道围岩分级

隧道围岩分级标准按照《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中隧道围岩分级执行。根据已取得的测试资料,隧道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 按下式计算:

BQ =90+3Rc+250Kv

当Rc >90Kv+30时,应以Rc =90Kv+30和Kv 代入计算BQ ; 当Kv >0.04Rc+0.4时,应以Kv =0.04Rc+0.4和Rc 代入计算BQ 。

围岩详细定级时,如遇下列情况之一,应对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 值进行修正:

1、有地下水;

2、围岩稳定性受软弱结构面影响,且由一组起控制作用;

3、存在高初始应力;

围岩基本质量指标修正值[BQ]计算公式为:

[BQ]=BQ-100×(K 1+K 2+K 3) 式中:[BQ]-围岩基本质量指标修正值

BQ -围岩基本质量指标 K 1-地下水影响修正系数

K 2-主要软弱结构面影响影响修正系数

K 3-初始应力状态影响影响修正系数

由于隧道围岩以全风化花岗岩为主,故此次围岩分类以全风化花岗岩为依据取值,隧道以点滴状出水为主,地下水修正系数K 1取0.5。岩石裂隙不发育,K 2=0。不存在高应力区,初始应力状态影响修正系数K 3=0。具体分类如下表3。

隧道围岩分级表 表3

5.1 场地稳定性评价

隧道所穿越的山体,未发现影响隧道安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区内构造简单,未见断层,适宜隧道工程建设。

5.2 隧道分段工程地质评价

5.2.1 隧道进口段

该段隧道围岩分级为Ⅴ级。

(1)工程地质评价

该段里程桩号为K31+268~K31+309,长度41m,洞顶最大埋深为29.40m。该段位于一斜坡上,斜坡自然坡度15~25°。坡体地表上部为残坡积粉土,厚度6.30m,下伏全风化花岗岩,岩体风化剧烈,结构基本破坏,岩体呈碎块状,用手可捏碎,孔深(20.80m)未揭穿全风化带。岩体中地下水贫乏,地下水滴状出水,但岩体破碎,透水性较好,雨季可能出现淋雨或涌水。

该段岩体破碎,岩芯手可捏碎。饱和单轴抗压强度R

C

=2.68MPa,岩体完整性系数KV=0.19。

(2)边、仰坡稳定性评价

边、仰坡未发现大型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且进口段地势较缓,天然斜坡稳定性较好。但进口段覆盖层较厚,其下岩体为全风化黑云花岗岩,为碎裂岩体,岩质极软,且解体严重,自稳能力差,开挖后进口段两侧边坡和仰坡容易发生坍塌,洞身浅埋段则有冒顶的可能。

建议:①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边、仰坡建议开挖坡比1:1.5,应做到分级开挖、及时支护,并做好截排水处理;②围岩自稳能力极差,建议采用管棚法或超前小导管辅助施工。

5.2.2 隧道出口段

该段隧道围岩分级为Ⅴ级。

(1)工程地质评价

该段里程桩号为K31+388~K31+480,长度92m,洞顶最大埋深为22.6m。该段位于一斜坡上,斜坡自然坡度10°~20°。坡体表层为残坡积粉土,厚度10.30m;下伏全风化花岗岩,岩体风化剧烈,结构基本破坏,岩体呈碎块状,用手可捏碎,孔深(20.50m)未揭穿全风化带。岩体中地下水贫乏,地下水滴状出水,但岩体破碎,透水性较好,雨季可能出现淋雨或涌水。

该段岩体完整性差,岩质极软,岩芯手可捏碎。饱和单轴抗压强度RC=2.68MPa,岩体完整性系数KV=0.19。

(2)边、仰坡稳定性评价

边、仰坡未发现大型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且进口段地势较缓,天然斜坡稳定性较好。但进口段覆盖层较厚,其下岩体为全风化黑云花岗岩,为碎裂岩体,且解体严重,自稳能力差,扰动后易坍塌,开挖后可能出现小规模的掉块和坍塌。对于洞脸上方仰坡则可能出现垮塌或冒顶。

建议:①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边、仰坡建议开挖坡比1:1.25,

并进行坡面防护和截排水处理,并采用相应支挡、坡面防护和截排水处理;②围岩自稳能力

差,建议采用超前小导管或地表锚杆和注浆加固辅助施工。

5.2.3隧道洞身段

该段隧道围岩分级为Ⅴ级。

该段里程桩号为K31+309~K31+388,围岩主要为强风化黑云花岗岩,隧道埋深为

22.60~45.20m。围岩岩性为强风化花岗岩,属软岩,节理发育,层间结合差,多呈碎裂状结构,围岩稳定性一般,开挖后可能出现小掉块及坍塌现象,建议及时跟进支护隧道开挖时,地下水以点滴状或线状出水为主。

该段岩体完整性差,岩质极软,岩芯手可捏碎。饱和单轴抗压强度RC=2.68MPa,岩体完整性系数KV=0.25。

5.3 隧道涌水量预测

常用的隧道涌水量预测方法有地下水动力学法(如裘布依公式、柯斯嘉科夫公式等),地下水均衡法(地下径流模数,大气降水渗入系数法等)。隧址区内地表水、地下水不发育,在岩层风化界面有裂隙水,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的影响。进口段岩体极破碎,雨水会沿裂隙下渗,可能出现淋雨或涌水状;洞身和出口段岩体较完整,地下水可能呈滴水状审处。根据有关文献和工程经验,结合本区地质条件,本隧道涌水量预测采用降水渗入法,计算公式如下:

Q=2.74α·W·A

式中: Q—涌水量,m3/d;

α—降水入渗系数;按区域经验,取α=0.25

W—年降水量(mm);按本区资料,取2088.60mm(年最大降水量);

A—隧道通过含水体的地下集水面积(km2),根据1:2000地形图量测,为0.42 km2;

故:Q=2.74× ×W×A=2.74×0.25×2088.6×0.42=600.9(m3/d)由于雨季施工时隧道涌水量可能有较大的增幅。按照经验,一般选取1.5~2.0的经验系数与枯水季节涌水量相乘作为雨季涌水量,即本隧道最大涌水量:600.9×

2.0=1201.8m3/d。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1)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2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地震基本烈度值为Ⅷ度,区域稳定性较差。

(2)隧址区无滑坡、崩塌及及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

(3)工程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均较为贫乏,地下水主要为覆盖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根据采样试验成果,工程区地表水、地下水对砼无腐蚀性。雨季进口段地下水可能呈淋雨或涌水状渗出,洞身和出口段可能呈滴水状渗出。根据预测,本隧道最大涌水量为1201.8m3/d。

(4)隧址区主要地层岩性为全风化黑云花岗岩。岩体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岩芯手可捏碎,自稳能力差,扰动易坍塌。隧道全段围岩均为Ⅴ级。

(5)本隧道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隧道进、出口段的覆盖层较厚,其下伏全风化花岗岩岩体内边、仰坡开挖可能产生坍塌失稳。此外,隧道进出口浅埋段容易发生冒顶破坏。6.2 建议

(1)建议依据相关规范进行抗震设计。

(2)及时施做初期支护,必要时(特别是进出口附近)宜采用超前小导管或超前管棚辅助施工。隧道进出口段边、仰坡坡比宜不大于1:1.25~1:1.5,分级开挖,及时支护。

(3)需严格遵守施工规范,采用分部短进尺开挖,开挖中控制超欠挖及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宜采用信息化施工办法,加强监测和地质信息采集,以优化设计方案,保证工程措施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4)隧道内岩体破碎,且为透水层,建议施工过程中做好地下排水,并做好雨季施工保障措施。

公路隧道毕业设计

公路隧道毕业设计

榆树坪隧道综合设计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西安 710064 ) 摘要: 本设计按照“新奥法”施工的要求,对某山岭二级公路上的榆树坪隧道进行了综合设计。主要内容包括:路线方案的拟定比选、隧道横纵断面设计、隧道衬砌结构设计、路基路面防排水及管线沟槽设计以及施工组织设计,并进行了隧道二次衬砌的结构计算,IV级围岩隧道施工阶段分析,同时还完成了隧道通风、照明的计算及设计。 关键词: 隧道新奥法防排水衬砌结构 通风照明监控测量结构计算 第一章隧道设计说明书 一、设计概况 榆树坪隧道位于吴旗县,是连接刘河湾,胜利山,贺石湾,洛源桥,榆树坪地区的山岭二级公路区段上重要的通道,该地区为构造剥蚀侵蚀低山地貌,地质地形复杂,拟建隧道经过区域地表地形整体起伏较大,其中最低标高1252.0m,最高标高1512.0m。该隧道拟设计为单洞双向隧道,该隧道为整体一段,入口桩号K0+015,出口桩号

K2+140.87,全长2125.87m,采用双坡,坡度为第一段1.25%,第二段-1.5%。隧道行车道宽度按照设计行车速度60km/m考虑。明洞施工按明挖法施工,暗洞按“新奥法”施工。隧道衬砌结构设计采用“新奥法”复合式衬砌,并采用高压钠灯光电照明、射流风机机械通风;隧道洞门形式根据地形条件采用入口削竹式,出口端墙式洞门。隧道围岩以较为破碎的白云岩、片麻岩、玄武岩、页岩、变质砂岩为主,围岩级别以Ⅲ,Ⅳ、Ⅴ级为主。 二、隧道主要技术标准 定的远景交通量设计,采用单洞双向隧道 公路等级:山岭重丘二级公路 设计交通量:262辆/h(近期),540/h(远期) 隧道设计车速:60km/h 隧道建筑限界 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规定确定: 行车道: W=2×3.50m 侧向宽度: L L=0.50m 余宽: C= 0.25m 人行道宽: R=1.00m 限界净高: 5.00m 隧道净高: 7.09m

电力隧道施工组织设计.北京

昌平区顺沙路(大汤山桥~昌顺界)电力管线工程 电力隧道工程 施工方案 审批人: 审核人: 编制人: 北京路鹏达市政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2011年03月15日

目录第一章编制依据 第二章工程概况 第三章主要施工方法 第四章质量目标及保证措施 第五章安全施工措施 第六章文明施工、环境保护措施第七章工期安排及保证措施

第一章编制依据 1.1编制依据 1.1.1设计文件﹤昌平区顺沙路(大汤山桥~昌顺界)电力管线工程电力隧道工程﹥施工图纸; 1.1.2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程、标准 1)《北京市市政工程施工安全操作规程》DBJ01-56-2001 2)《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88 3)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6)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 7)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8-2002 8)市政工程有关技术规范 9)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94)

10)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的《结构设计手册》 11)电力基建工程施工工艺手册土建.电缆沟道分册 12)地下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 13) 北京市绿色施工管理规程与图列; 14)公司颁布的ISO9000标准质量体系文件及内部体项目管理体系文件等。 第二章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随路建设电力管线,使电力管线工程设计满足当地电力发展未来需要,为当地电力未来发展预留接口,同时保证道路运行安全。沿顺沙路由规划6#路至大汤山桥永中北23.0米、大汤山桥至规划5#路道路永中北22.0米新建一条2m*2.3m暗挖电力隧道;新建电力管线全长9.35公里,电力隧道长685米。 2.1.工程地质及水文情况 1)场地总体概述 拟建场地地处北京市昌平区南部,场地起伏不大;地面高程为36.23~37.84米,西低东高; 2)土层分布情况 本地区地层主要为人工堆积土层、新近沉积层和一般第四纪沉积层;拟建场区地形较为平坦,电缆隧道所在范围内具体土层自上至下为:

隧道设计说明.doc

高整公路工程两阶段施工图设计(№A合同段)第五篇隧道 SⅤ-1 A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1 说明1 设计依据以及总体原则 1.1 设计依据和技术标准 1.1.1 设计依据: 1)勘察设计合同及相关批复文件 《高整公路公路工程勘察设计合同文件》(第三合同); A省交通厅桂交基建函[2010]564号文《关于高整公路公路初步设计的批复》的要求; A省环境保护文件《关于高整公路公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桂环管字(2009)268号。 1.1.2 执行的交通部颁布的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等: ⑴《公路工程技术指标》(JTG B01—2003); ⑵《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⑶《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⑷《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 (JTG/T D71-2004); ⑸《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 026.1—1999); ⑹《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 50086—2001); ⑺《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8); ⑻《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⑼《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JTG/T F60—2009); ⑽《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 50218—94); ⑾《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 ⑿《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 ⒀《爆破安全规程》(GB 6722-2003); ⒁《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 ⒂《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2-2004); ⒃《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 D63—2007); ⒄《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TJG D50-2006; ⒅《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 ⒆《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 (JTG/T B05-2004); ⒇《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JTG B03-2006)。1.1.3 技术标准 ⑴ 隧道设计行车速度10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6m; ⑵ 隧道设计为高速公路双洞单向交通行车两车道分离式隧道; ⑶ 隧道长度超过100米,设置照明;若L·N≥2×106设置机械通风,否则自然通风; ⑷ 隧道设计交通量:2033年交通量32562辆/日(小车); ⑸ 隧道建筑限界净宽:10.75m 净高5m ⑹ CO设计浓度 正常行驶时δco=250ppm 交通堵塞时 δco=300ppm(20min) ⑺ 烟雾设计浓度正常行驶时K=0.0065m-1

市政隧道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EPC)-技术部分(勘察设计方案、施工组织设计)

市政隧道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EPC)-施工总承包 技术文件word文档可编辑 目录 1、勘察、设计方案 (4) 1.1勘察方案 (4) 第一章前言 (4) 第二章勘察技术方案 (5) 第三章工程勘察的难点、重点及解决对策 (18) 第四章质量及安全保证措施 (20) 第五章勘测成果报告 (24) 第六章总述 (27) 1.2设计方案 (28) 第一章设计进度计划 (28) 第二章设计阶段的工作内容及进度控制措施 (29) 第三章设计人员配备和施工阶段设计协调配合工作 (32) 第四章设计后期现场相关技术服务 (36) 第五章设计质量保证体系 (38) 2、施工组织设计 (41) 2.1、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41) 2.1.1明洞工程 (41) 2.1.2超前支护工程 (45) 2.1.3洞身开挖 (55) 2.1.4光面爆破施工工艺 (65) 2.1.5初期支护 (70) 2.1.6洞身衬砌施工 (75) 2.1.7隧道结构防排水施工 (79) 2.1.8施工缝、变形缝处理 (84) 2.1.9仰拱、铺底、填充施工 (84)

2.1.10监控量测 (85) 2.1.11水电气供应、通风及照明 (91) 2.1.12施工防尘 (92) 2.1.13砼路面施工 (92) 2.1.14关键工序、特殊工序施工控制 (96) 2.2、质量保证措施 (99) 2.1、质量目标 (99) 2.2、质量保证体系 (100) 2.3、质量管理职责 (100) 2.4、质量保证措施 (102) 2.3、施工总进度及保证措施 (108) 3.1、工期目标 (108) 3.2、工期保证体系 (108) 3.3、工期保证措施 (109) 2.4、施工安全措施 (111) 4.1、安全目标 (111) 4.2、安全生产保证体系 (111) 4.3、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112) 4.4、爆破作业安全生产措施 (114) 4.5、交通安全措施 (118) 4.6、治安和消防措施 (118) 4.7、应急预案 (119) 2.5、文明施工措施 (123) 5.1、文明施工目标 (123) 5.2、文明施工保证体系 (123) 5.3、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123) 2.6、施工场地治安保卫管理 (125) 6.1、治安保卫制度 (125) 6.2、工地门卫制度 (126) 6.3、民工住宿安全管理制度 (127)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强制性条文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J T G D强制性条文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 T G D70-2004 强制性条文 1.0.3隧道规划和设计应遵循能充分发挥隧道功能、安全且经济地建设隧道的基本原则。 隧道设计应有完整的勘测、调查资料、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水文、气象、地震和交通量及其构成。 1.0.5隧道主体结构必须按永久性建筑设计,具有规定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建成的隧道应能适应长期营运的需要,方便维修作业。 1.0.6应加强隧道支护衬砌、防排水、路面等主体结构设计与通风、照明、供配电、消防、交通监控等营运设施设计之间的协调,形成合理的综合设计。必要时应对有关的技术问题开展专项设计和研究。 1.0.7隧道土建设计应体现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的思想,制定地质观察和监控量测的总体方案;地质条件复杂的隧道,应制定地质预测方案,以及时评判设计的合理性,调整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案。通过动态设计使支护结构适应于围岩实际情况,更加安全、经济。 3.1.1应根据隧道不同设计阶段的任务、目的和要求,针对公路等级、隧道的特点和规模,确定搜集、调查资料的内容和范围,并认真进行调查、测绘、勘察和试验。调查的资料应齐全、准确,满足设计要求。 3.1.3应根据隧道所通过地区的地形地质条件,并综合考虑调查队阶段、方法、范围等,编制相应的调查计划。在调查过程中,如发现实际地质情况与预计的情况不符,应及时修正调查计划。

7.1.2隧道应遵循“早进洞、晚出洞的原则,不得大挖大刷,确保边坡及仰坡的稳定。 8.1.2隧道衬砌设计应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断面形状、支护结构、施工条件等,并应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衬砌应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保证隧道长期安全使用。 10.1.1隧道防排水应遵循“防、排、截、堵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保证隧道结构物和营运设备的正常使用和行车安全。隧道防排水设计应对地表水、地下水妥善处理,洞内外应形成完整通畅的防排水系统。 15.1.1隧道路基应稳定、密实、匀质,为路面结构提供均匀的支承。 15.1.2隧道路面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平整、耐久、抗滑耐磨等性能。 16.1.1公路隧道通风设计应综合考虑交通条件、地形、地物、地质条件、通风要求、环境保护要求、火灾时的通风控制、维护与管理水平、分期实施的可能性、建设与运营费用等因素。

公路隧道毕业设计图纸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2015届毕业设计文件设计题目:天台山公路隧道设计 专 业:土木工程(岩土)班 级: 11-3 班 学生姓名:臧浩然学号:20117181 指导教师:刘振平院长: 武鹤 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二〇一五年六月

目 录 图 表 名 称 图 号 备 注 设计总说明 I 共2页 上行先平纵缩图 S1-1 共5页 下行线平纵缩图 S1-2 隧道平面布置图(一) S1-3 隧道平面布置图(二) S1-4 隧道平面布置图(三) S1-5 隧道上行线纵断面缩图 S2 共1页 隧道上行线纵断面布置图(一) S3-1 共3页 隧道上行线纵断面布置图(二) S3-2 隧道上行线纵断面布置图(三) S3-3 隧道下行线纵断面缩图 S4 共1页 隧道下行线纵断面布置图(一) S5-1 共3页 隧道下行线纵断面布置图(二) S5-2 隧道下行线纵断面布置图(三) S5-3 Ⅲ级围岩隧道标准横断面图 S6 共1页 Ⅲ级围岩衬砌配筋图(一) S7-1 共2页 Ⅲ级围岩衬砌配筋图(二) S7-2 Ⅲ级围岩支护与衬砌构造图 S8 共1页 Ⅳ、Ⅴ级围岩标准横断面图 S9 共1页 Ⅳ级围岩衬砌配筋图(一) S10-1 共4页 图 表 名 称 图 号 备 注 Ⅳ级围岩衬砌配筋图(二) S10-2 Ⅴ级围岩衬砌配筋图(一) S10-3 Ⅴ级围岩衬砌配筋图(一) S10-4 共4页 Ⅳ、Ⅴ级围岩支护与衬砌构造图 S11 共1页 标准横断面图 S12 共1页 紧急停车带横断面和平面图 S13 共1页 人、车横向通道横断面图 S14 共1页 翼墙式洞门立面图 S15 共1页 翼墙式洞门侧面图 S16 共1页 翼墙式洞门平面图 S17 共1页 射流机安装位置图 S18 共1页 射流机平面布置图 S19 共1页 照明灯具安装位置图 S20 共1页 照明灯具平面布置图 S21 共1页 Ⅲ级围岩施工方案图 S22 共1页 Ⅳ级围岩施工方案图 S23 共1页 Ⅴ级围岩施工方案图 S24 共1页

XXX隧道地质勘察报告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 (1) 三、完成的勘探工作量 (1) 四、自然地理概况 (1) (一) 地理位置 (1) (二) 地形地貌 (2) (三) 气象特征 (2) (四) 土壤最大冻结深度 (2) (五) 地震动参数 (2) 五、工程地质特征 (2) (一) 地层岩性 (2) (二) 地质构造 (4) (三) 水文地质特征 (4) 六、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4) 七、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4) (一) 岩土施工工程分级及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4) (二) 隧道围岩分级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4) (三) 隧道进出口工程地质条件 (5) 八、设计与施工注意事项 (5) 附件: 一、 XXXXX隧道工程地质平面图(1:2000) 二、 XXXXX隧道进口工程地质平面图

三、 XXXXX隧道出口工程地质平面图 四、 XXXXX隧道洞身工程地质纵断面 五、 XXXXX隧道进出口放大工程地质纵断面 六、 XXXXX隧道进口工程地质横断面 七、 XXXXX隧道出口工程地质横断面 八、 XXXXX隧道进口弃渣场工程地质断面图 九、 XXXXX隧道出口弃渣场工程地质断面图 十、地质柱状图 十一、XXXXX隧道土工试验报告 十二、XXXXX隧道岩石试验报告

一、工程概况 新建XX铁路工程XXXXX隧道位于XXXXX镇XXXXX,XXXXX隧道起讫里程DIIK4+120~DIIK5+730,全长1610m,洞深最大埋深约48m。 二、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 该隧道定测阶段的调查工作始于XX,外业钻探日期为XXX,水、土、岩的试验工作为XXX,资料整理工作于XX结束。 本次定测针对该隧道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技术要求,采用地面大范围的地质调查及工程地质测绘(1:2000)、钻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资料综合分析(含区域地质资料、初测资料的分析)等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工作过程中,地质分界线的填绘主要利用手持GPS定点,钻孔的定位采用中线桩及全站仪,对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采用室内试验进行。 三、完成的勘探工作量 表1.1 主要勘察工作量一览表 四、自然地理概况 (一) 地理位置 XXXXX隧道在行政区划上属于XXXXX镇,位于XXXXX镇东北部的XXXXX 村,交通较为便利,村镇之间有公路连接。隧道进出口均位于山坡缓坡处,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1 总则 (1) 2 主要术语与符号 (2) 3 隧道调查及围岩分级 (5) 4 总体设计 (11) 5 建筑材料 (17) 6 荷载 (22) 7 洞口及洞门 (25) 8 衬砌结构设计 (27) 9 结构计算 (33) 10 防水与排水 (40) 11 小净距及连拱隧道 (42) 12 辅助通道 (44) 13 辅助工程措施 (48) 14 特殊地质地段 (51) 15 隧道内路基与路面 (54) 16 机电及其它设施…………………………………………………………………68 附录A围岩分级有关规定 (60) 附录B隧道标准内轮廓 (63) 附录C型钢特性参数表 (65) 附录D释放荷载的计算方法 (69) 附录E浅埋隧道荷载的计算方法 (71) 附录F偏压隧道衬砌荷载的计算方法 (74) 附录G明洞设计荷载的计算方法 (75) 附录H洞门土压力荷载的计算方法 (77) 附录I荷载结构法 (78) 附录J地层结构法 (80) 附录K钢筋混凝土受弯和受压构件配筋量计算方法 (88) 附录L本规范用词说明 (94) 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对全国已建和在建的公路隧道进行了较广泛的调查研究,搜集并分析了大量设计文件、工程报告、营运管理报告,就有关专题进行了研究,并听取了全国有关设计院和专家的意见。考虑到我国公路隧道技术起步较晚,其经验和基础性工作不足,因此在我国经验的基础上又采用或借鉴了国外公路隧道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 本次修订中,充分考虑了与其它相关标准、规范的协调性,并保持一致。同时,在全面修订的原则下,尽量按原《规范》的风格编排撰写。本次修订的重点为调查、围岩分类、总体设计、锚喷支护与衬砌、洞口段工程、结构计算、特殊构造设计、特殊地质地段设计等,并增加了三车道隧道、连拱隧道和小净距隧道等内容。 关于强制性条款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中第1.0.3、1.0.5、1.0.6、1.0.7、3.1.1、3.1.3、7.1.2、8.1.2、10.1.1、15.1.1、15.1.2、16.1.1条为强制性条款,必须 按照国家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的有关规定严 格执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

隧道勘察设计

1.隧道:修筑在地表以下作为通道的工程建筑物,它一般具有接近水平且细长的地下空间 2.隧道分类(根据不同要求有许多不同种类):①按隧道使用功能:交通隧道、水工隧道、矿山巷道、国防地道②按所处地层介质:岩石隧道、土质隧道③按所处的地理位置:山岭隧道、城市隧道、水底隧道④按施工方法分:明挖隧道、暗挖隧道⑤按埋置深度:深埋隧道、浅埋隧道⑥按断面形状:拱形隧道、圆形隧道、矩形隧道⑦按开挖断面大小:特大断面隧道、大断面隧道、中等断面隧道、小断面隧道⑧按隧道内行车道数:单车道隧道、双车道隧道、三车道隧道、四车道隧道⑨隧道内车辆行驶方向:单向行驶隧道、双向行车隧道 3.施工方法:明挖法、暗挖法;暗挖法包括:矿山法、新奥法、盾构法、顶推法等,明挖法包括:挖筑法,沉埋法,沉箱法等 4.路面交通隧道的主体建筑物:隧道洞身结构,隧道洞门结构;附属建筑物:通风井、采光井、遮阳棚、排水洞、集水井、避车洞安全横洞等,以及管理所、风机室、配电房、水泵室等 5.隧道洞身结构的主要类型有:锚喷支护,砼衬砌、拼装管段、复合式衬砌 6.洞门结构的作用:稳定洞口边坡仰坡、防止洞口坍方落石、美化洞口 7.公路隧道的主要作用:在公路路线中设置公路隧道,能使路线顺利克服由山岭、水域、已有建筑物所造成的地理地形障碍;能在总体上拓宽路线走向的选择;能使路线在整体布局上顺畅、简洁、直达、最

短;能提高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降低运输成本和节省运输时间;还能增加运输的隐蔽性、减少受气候、自然灾害的影响 8.公路山岭隧道的主要作用:改善路线线形、缩短路线里程、避免损坏自然环境、保证行车安全畅通 9.公路城市隧道的主要作用:构成立体交叉,解决交叉路口的拥挤阻塞,疏导交通,避免交通事故发生;减少城市噪音污染和城市地表用地,有利于城市观瞻;构成干道的过境线,有利于城市的物资运输,减少城市地面交通的压力 10.公路水底隧道优点:不论平时战时基本能做到畅通无阻;抗拒自然灾害能力强;对船舶的航行无然和影响;行驶不受恶劣气候影响11.隧道边墙效应:指隧道边墙给汽车驾驶员带来唯恐与之冲撞的心理影响,使司机不自觉的降低车速或将汽车向隧道中间靠拢,这种现象称为~ 12.与铁路隧道相比,公路隧道的主要特点:①公路隧道断面呈扁坦状,大断面②公路隧道断面多为双孔状③公路隧道设计中要考虑边墙效应④公路隧道的通风量大,时间长⑤公路隧道需要适应视觉的照明⑥公路隧道需要系统的配套设施⑦公路隧道内防水要求高 13.公路等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三级,四级 14.公路设计依据:在公路路线的全部设计过程中,首先是以公路所经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交通资料为根据决定公路改采用的等级;然后再线性设计中仍以这些交通资料数据位根据计算路线的几何元素以及隧道的通风量和照明亮度曲线;在设计中要用到的交通数据包括:设

轨道交通保护方案

金河天街·中国西部黄金珠宝国际交易结算中心工程 施工对轨道交通十五号线、四号线安全保护方案为了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安全运营,保护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维护乘客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编制以下轨道交通安全保护方案 一、编制依据 、编制依据 《金河天街·中国西部黄金珠宝国际交易结算中心施工蓝图》 《金河天街·中国西部黄金珠宝国际交易结算中心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 轨道交通十五号线、四号线生基堡站区间隧道设计资料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重庆市城市轨道交通条例》 《重庆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管理办法(试行)》(渝建发〔2012〕153 号) 国家、市相关法律法规及现行相关施工规范、标准。 、参考规范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16);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风险控制实施指南》; 《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技术规范》(CJJ/T 202-2013)。 二、工程项目概况 、工程概况 金河天街·中国西部黄金珠宝国际交易结算中心工程位于重庆市两江新区龙兴镇龙兴组团C标准分区C57-1/03,C58-1/03。此次方案涉及为C57-1/03地块(1#地块),1#地块由2栋多层商业及3栋高层(3#~5#楼)空中商铺组成。建筑高度塔楼最高为米,裙房及多层最高为米。高层采用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多层商业采用框架结构体系,基础根据地勘资料采用桩基础及独立柱基础.场地周边基坑已经开挖形成稳定放坡,北侧建筑形成后,采用桩板挡墙支挡岩土边坡,桩身设置锚杆.挡墙基础深度满足轨道交通要求的应力扩散要求.西侧多层建筑远离轨道交通范围,对轨道交通基本无影响。 、轨道交通概况 本项目位于轨道交通15号线生基堡站南侧,轨道交通4号线生基堡站西南侧,轨道交通受影响线路相应区段为轨道交通15号线右线SSK48桩至SSK48+3桩之间,轨道结构形式为区间隧道;轨道交通4号线左线AK22+5桩至AK22+6桩之间,轨道结构形式为区间隧道。 结合现场岩芯鉴定,强风化岩层岩芯破碎,多呈块状,属性破碎;钻孔钻入中等风化岩体采取率>80%,中等风化岩体岩芯多呈柱状~长柱状,据声波速度测井成果可知,该场地中风化岩体完整系数为,

高速公路隧道运行管理规范实用版

YF-ED-J6826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高速公路隧道运行管理规 范实用版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And Safe Operation Of The Department Work Or Production, Relevant Personnel Shall Follow The Procedures In Handling Business Or Operating Equipment.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高速公路隧道运行管理规范实用 版 提示:该管理制度文档适合使用于工作中为保证本部门的工作或生产能够有效、安全、稳定地运转而制定的,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设备时必须遵循的程序或步骤。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1.公路隧道管理系统的特点 1.1 环境特征 公路隧道是公路的特殊构造物,在空间上 的限制而使隧道内的环境状况具有以下特 点: 1)行驶车辆排放出的气态及游离固态微粒 混合成的有害废气和车辆携带的尘土及卷起的 尘埃,因隧道内空间的限制,往往不能很快扩 散、消失; 2)因山体丰富的淅沥水和洞内外温差的作

用,而使隧道内常常处于很潮湿的环境中; 3)因隧道的二次衬砌和隧道内的路面均为刚性体,当重车通过隧道时,洞内震动较大; 4)由于隧道内交通繁忙,加上环境恶劣和空间场地的限制,而使设备的日常维护、故障检修工作困难、劳动强度大而效果较差 1.2 公路隧道运营管理设施的特点 长大公路隧道中的运营管理设施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设施的种类繁多:主要包括·隧道照明系统、隧道通风系统、隧道消防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检测及手动报警系统、紧急电话系统、隧道无线调度对讲系统、隧道有/无线广播系统、隧道闭路电视监视系统、交通参数检测及

隧道设计说明

说明 1 设计依据以及总体原则 1.1 设计依据和技术标准 1.1.1 设计依据: 1)勘察设计合同及相关批复文件 《高整公路公路工程勘察设计合同文件》(第三合同); A省交通厅桂交基建函[2010]564号文《关于高整公路公路初步设计的批复》的要求; A省环境保护文件《关于高整公路公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桂环管字(2009)268号。 1.1.2 执行的交通部颁布的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等: ⑴《公路工程技术指标》(JTG B01—2003); ⑵《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⑶《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⑷《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 (JTG/T D71-2004); ⑸《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 026.1—1999); ⑹《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 50086—2001); ⑺《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8); ⑻《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⑼《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JTG/T F60—2009); ⑽《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 50218—94); ⑾《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 ⑿《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 ⒀《爆破安全规程》(GB 6722-2003); ⒁《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 ⒂《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2-2004); ⒃《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 D63—2007); ⒄《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TJG D50-2006; ⒅《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 ⒆《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 (JTG/T B05-2004); ⒇《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JTG B03-2006)。1.1.3 技术标准 ⑴隧道设计行车速度10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6m; ⑵隧道设计为高速公路双洞单向交通行车两车道分离式隧道; ⑶隧道长度超过100米,设置照明;若L·N≥2×106设置机械通风,否则自然通风; ⑷隧道设计交通量:2033年交通量32562辆/日(小车); ⑸隧道建筑限界净宽:10.75m 净高 5m ⑹ CO设计浓度正常行驶时δco=250ppm 交通堵塞时δco=300ppm(20min) ⑺烟雾设计浓度正常行驶时K=0.0065m-1 事故时 K=0.009m-1 ⑻火灾时,隧道内换气风速为 2.5m/s 1.2 总体原则 遵守现行的有关规范、规程,借鉴、参考国内外类似工程的成功经验,根据隧道所处的总体线形、地形、地质条件,结合施工、运营、管理等情况,遵循“安全、经济、合理、环保”的原则进行设计。 2 初步设计(或技术设计)批复意见以及相关咨询意见的执行情况: 本合同段施工图技术标准按初设批复意见执行,结合新民交投集团有限公司、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及新民公路学会对本项目初步设计的审查意见,根据地形、地质条件优化隧道平纵面线形,合理确定轴线、洞口位置和类型,对洞口段支护参数进行了进一步优化调整: 2.1隧道地质勘探工作 根据初步设计批复意见以及相关咨询意见,加强了隧道地质勘探工作,增设了部分钻孔,加大了勘探力度,重点加强对断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的勘察,通过相关工程试验,取得了可靠的围岩物理力学特性,并对围岩的稳定性作了综合分析评价。 2.2隧道线形优化 根据初步设计批复及相关咨询意见,对本合同段隧道平纵面线形进行了优化。 2.3隧道洞口 根据初步设计批复意见以及相关咨询意见,对隧道的洞口方案进行了合理的方案比较,隧道洞口采用削竹式及端墙式洞门。

地勘报告样例

顺义区光明街道路改造工程-站前街通道、顺义文化馆通道、光明街人行天桥勘察报告 一、概述 1.1 工程概况 受建设方的委托,我院对顺义区光明街道路改造工程—站前街通道、顺义文化馆通道和光明街人行天桥场地进行了详细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拟建场地位于北京市顺义区城区。本次勘察为道路改造工程勘察,项目包括:站前街通道、顺义文化馆通道和光明街人行天桥三部分。 1.1.1地下人行通道有关设计参数: 站前街通道位于光明大街K2+190处,光明大街与站前东街交叉口南侧,春峰大卖场附近,覆土深4.0m,主通道内净宽为6m,长31.5m, 净高:2.8m;设有A、B两个出入口。设计荷载:公路—I级,人群荷载:4.0kN/m2。设计地震烈度:8度设防,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于0.2g。 顺义文化馆通道位于光明大街K2+633处,光明大街与建新东街交叉口南侧,顺义区文化馆与建新南区之间,覆土深4.6m,主通道内净宽为6m,长38.5m, 净高:2.8m;设有A、B两个出入口。设计荷载:公路—I级,人群荷载:4.0kN/m2。设计地震烈度:8度设防,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于0.2g。 地下人行通道主通道拟采用矩形断面结构型式,出入口局部为矩形框架结构,其余为U型槽结构。主通道结构净宽600cm,净高280cm,结构厚60cm;设计时考虑对主通道采用盖挖法,对通道出入口采用明挖法施工。 1.1.2光明街人行天桥有关设计参数: 一、设计技术标准 1、桥梁等级:人行天桥; 2、设计使用年限:100年; 3、设计荷载:人群荷载:4.5KN/m2; 4、桥面宽度:3.3m总宽=0.15m栏杆+3.0m人行道+0.15m栏杆; 5、梯道宽度:3.9m总宽=0.15m栏杆+3.6m人行道+0.15m栏杆; 6、桥面坡度: 1%横坡,1%纵坡; 8、桥下净高:道路净空≥4.5m; 9、地震峰值加速度:0.15g,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二、方案设计 该人行天桥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天桥主桥、上桥梯道和下部结构。 天桥主桥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箱梁,跨径为:1.05m(悬臂)+19.0m(主跨)+1.95m(悬臂)。梁高1.5m,翼板宽0.75m,翼板端部厚0.18m,翼板根部厚0.25m,顶底板厚0.2~0.25m,腹板厚0.2~0.3m。 上桥梯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板,跨径为:5.45m+6.7m+5.15m,板厚为0.45m。北侧采用双向梯道,宽2.1m;南侧采用单向梯道,宽为3.9m。 下部采用圆形独柱墩,墩柱直径为0.8m,上接盖梁,盖梁宽1.0m,高0.6m。基础采用桩基础,桩径为1.0m。 根据建设单位及设计单位对勘察工作及成果资料的要求,及现状地形地貌,本次市政道路勘察基本沿拟建工程中心线布设勘探孔,共布置钻孔14个,其中站前街通道共布置钻孔4个,钻孔间距约24m,文化馆通道共布置钻孔4个,钻孔间距约24m,光明街人行天桥共布置钻孔6个,钻孔间距约12.5m。详见“建筑物和勘探点平面配置图”。 1.2 勘察目的、任务和要求 根据建设单位及设计单位对勘察成果的要求,针对本工程的设计方案,确定本次工程地质勘察主要目的和任务、要求为: 1、查明有无影响建筑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及其危害程度。 2、查明建筑场地内的地层结构,成因年代,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并对地基的均匀性和承载力做出评价。 3、提出地基基础设计方案,并应对建筑物有影响的不良地质作用提出防治方案。 4、查明地下水类型、水位埋深及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必要时提出基坑施工降水的有关技术参数及施工降水方法。 5、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分析判别地震效应。综合判定地震液化可能性和液化等级,提出液化处理措施(包括处理方案和处理深度、宽度等)。 6、提供为工作坑开挖的边坡稳定性计算,支护方案选择,以及基底稳定性验算所需的参数,并在工作坑开挖、降水时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作出论证和评价。 7、提供拟建工程设计与施工方面的其他技术建议和相关的岩土技术参数等。 1.3 技术标准 本次岩土工程勘察所遵循的技术规范标准包括: 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

公路隧道设计与施工新法

公路隧道设计与施工新法 公路隧道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城市建设中,以节约土地和保护环境为宗旨,城市道路隧道也日渐兴起。总体上,公路隧道已由由陆地走向水下、由山区走向城市。我国的公路隧道设计技术日渐成熟,在世界上我国的隧道设计技术也有重大的影响能力。从而我国的公路施工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这方面的技术人员也在逐年增加。 关键詞:公路隧道公路施工 1、概述 成都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科技、金融、交通通讯的中心地带,是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成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从中部地区向南西两面倾斜。主要地形有山丘和山地为主,所以道路就比较复杂,不像平原地区一样修建公路的技术简单。在平原地区修建公路比较简单,但是成都因为独特的地势地貌,其中有高山阻挡,所以就要修建隧道,成都的公路隧道修建起来技术难度大,需要消费大量资金以及人力物力。 2、我国公路隧道建设的现状 公路作为每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命脉,其特有的灵活和优越性,发挥着别的运输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公路隧道是公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隧道公路已从沿海地区向西南、西北山岭区延伸,公路隧道建筑规模也越来越大,原来的两车道隧道已远远不能满足日渐增长的行车要求,隧道规模越大技术也相应变得比较复杂,因此,与过去一般公路隧道在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方面均有非场大的差别,这给我们公路隧道设计者的是机遇同样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公路隧道技术同时也挑战我们的管理观念、以及我们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面临这些挑战,我国的公路工程技术人员一方面总结自己的经验,同时学习学习国外经验,也取得了很多成绩,即在隧道勘察设计、公路施工设计以及公路运营管理方面的水平都有了不少卓越的成就。 3、隧道施工方法 3.1 矿山法 山岭隧道的常规施工方法又称为矿山法,因最早应用于采矿坑道而得名。在矿山法中,多数情况下都需要采用钻眼爆破进行开挖,故又称为钻爆法。从隧道工程的发展趋势来看,钻爆法仍将是今后山岭隧道最常用的开挖方法。在矿山法中,坑道开挖后的支护方法,大致可以分为钢木构件支撑(传统矿山法)和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新奥法)两类。作为施工方法,人们习惯上将采用钻爆开挖加钢木构件支撑的施工方法称为“传统的矿山法”;而将采用钻爆开挖加锚喷支护的

xx铁路建设项目铁路隧道风险评估报告

xx铁路建设项目 铁路隧道风险评估报告

一、编制依据 1.1《关于印发加强隧道工程安全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铁建设【2007】102号; 1.2《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200号文); 1.3基础资料: 1.3.1 新建**铁路*标施工合同文件; 1.3.2 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1.3.3 设计院关于隧道地勘报告资料; 1.3.4《****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办法》

1.4 设计院初步设计风险评估报告; 1.5 设计院提供的设计图纸; 1.6 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规定 1.6.1《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以下简称"隧规") 1.6.2《铁路隧道防排水技术规范》(TB10119-2000) 1.6.3《铁路瓦斯隧道技术规范》(TB10120-2002) 1.6.4《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 1.6.5《铁路隧道辅助导坑技术规范》 (TBJ10109-95) 1.6.6《铁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1-2009~TB10306-2009) 1.6.7《铁路工程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标准》(TB10503-2005) 1.6.8《铁路基本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文件编制办法》(铁建设〔2007〕152号)

1.6.9《客运专线铁路隧道施工技术指南》(TZ214-2005) 二、本标段隧道工程概况 2.1 工程概况 新建**铁路****标起止里程为****,全长66.207Km。本标段****,全长****m,该隧道地质复杂,Ⅳ、Ⅴ级围岩比重大,其中碳质页岩开挖后易产生较大变形,为*级风险隧道,也是全标段的首要控制工期工程。****隧道位于****自然保护区,对施工过程的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要求高,是本标段的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 2.2 地形地貌 本隧道属于高原斜侵蚀、构造中、低山区,为云贵高原东侧的梯级大斜坡地带,90%以上面积属于山岳地形,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山峦叠障、沟谷纵横。山岭及河谷延伸方向基本与构造线一致。地形受流水强烈侵蚀与切割,水系呈树枝状密布,横向形态多呈“V”型,基岩多裸露,阶地不发育。 2.3 地层岩性 隧道范围内覆土主要有第四系全新统(Q4)地层,主要穿过奥陶系、寒武系、石炭系、泥盆系地层。

高速公路隧道运行管理规范(2020年)

( 安全技术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高速公路隧道运行管理规范 (2020年) Technical safety means that the pursuit of technology should also include ensuring that people make mistakes

高速公路隧道运行管理规范(2020年) 1.公路隧道管理系统的特点 1.1环境特征 公路隧道是公路的特殊构造物,在空间上的限制而使隧道内的环境状况具有以下特点: 1)行驶车辆排放出的气态及游离固态微粒混合成的有害废气和车辆携带的尘土及卷起的尘埃,因隧道内空间的限制,往往不能很快扩散、消失; 2)因山体丰富的淅沥水和洞内外温差的作用,而使隧道内常常处于很潮湿的环境中; 3)因隧道的二次衬砌和隧道内的路面均为刚性体,当重车通过隧道时,洞内震动较大; 4)由于隧道内交通繁忙,加上环境恶劣和空间场地的限制,而

使设备的日常维护、故障检修工作困难、劳动强度大而效果较差1.2公路隧道运营管理设施的特点 长大公路隧道中的运营管理设施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设施的种类繁多:主要包括·隧道照明系统、隧道通风系统、隧道消防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检测及手动报警系统、紧急电话系统、隧道无线调度对讲系统、隧道有/无线广播系统、隧道闭路电视监视系统、交通参数检测及交通控制和信号提供系统、隧道环境参数检测及通风、照明控制系统、供配电系统。 2)许多子系统内设备数量大,如照明灯具、自动火灾探测器、摄像机、报警按钮。 3)设备价格高,投资大,运营维护工作量大:如能见度仪、照度仪、通风、照明系统。 4)很多专用设备国内无成熟定型产品,需依赖进口。 综上所述,从公路隧道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及隧道运营管理系统的特点,可以看出隧道运营管理设施的设计、设置、系统配备与路段上的交通监控系统相比,因涉及更多的因素而更为复杂、要求更

高速公路隧道设计

总体设计概况 2.2.1 隧道总体设计原则 1) 在地形、地貌、地质、社会人文和环境等调查的基础上,综合比选隧道各轴线方案的走向、平纵线、洞口位置等,提出推荐方案。 2) 地质条件很差时,特长隧道的位置应控制路线走向,以避开不良地质地段;长隧道的位置亦应尽可能避开不良地质地段,并与路线走向综合考虑;中、短隧道可服从路线走向。 3) 根据公路等级和设计速度确定车道贺建筑限界。在满足隧道功能和结构受力良好的前提下,确定经济合理的断面内轮廓。 4) 隧道内外平、纵线形应协调,以满足行车的安全、舒适要求。 5) 根据隧道长度,交通量及其构成、交通方向以及环境保护要求等,选择合理的通风方式,确定通风、照明、交通监控等机电设施的设置规模。必要时特长隧道应作防灾专项设计。 6) 应结合公路等级、隧道长度、施工方法、工期和营运要求,对隧道内外防排水系统、消防给水系统、辅助同代、弃渣处理、管理、交通工程设施、环境保护等作综合考虑。 7) 当隧道与相邻建筑物互有影响时,应在设计与施工中采取必要的措施。 2.2.2 设计依据 本设计依据JTGD70-200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001-88《公路工程技术规范》,GBJ86-85《锚喷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等进行设计计算。 2.2.3 平纵面线型设计 2.2. 3.1 隧道平面线型设计 本隧道为分离式中隧道,平纵方案主要由线路方案控制,隧道位置根据地形、地质条件、环境、造价、功能等因素确定,在综合确定线型指标和造价的前提下,

通过实地勘察,充分研究隧道所处地域的地形、地质情况,主要考虑隧道进出口地形条件、隧址区工程地质条件,营运管理设施布置场地等因素拟定隧道方案。 2.3.3.2 隧道纵面线型设计 隧道纵断面设计综合了隧道长度、主要施工方向、通风、排水、洞口位置以及隧道进出口接线等因素。平、纵指标概况见表2-1 表2-1 大桥头隧道平、纵指标概况一览表 名称隧道长(m)屯溪端景德镇端左右线间距长(m) 纵坡(%)/坡长(m) 桩号高程洞门型式桩号 高程洞门型式 左线560K85+287185.620端墙式 K85+847194.527削竹式 17~301.9/890, 1.5/1160 右线522ZK85+301183.516端墙式ZK85+823194.394削竹式2.7/635 1.5/985 详细资料见路基设计表及隧道平、纵面设计及其他有关图纸 2.2.3 隧道横断面设计 2.2. 3.1 建筑限界 净宽10.25m=0.75m左侧检修道+0.5m左侧侧向宽度+2×3.75m行车道+0.75m 右侧侧向宽度+0.75右侧检修道。 净高5.0m 2.2. 3.2 内轮廓设计 隧道内轮廓除满足建筑限界要求外,还考虑了通风、照明、监控、通讯、营运、管理等附属设施所需空间,并结合衬砌结构受力要求而拟定。隧道内各种附属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