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学培养方案

生物学培养方案

生物学培养方案
生物学培养方案

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710)

一、学科概况

西北师范大学是一所百年综合性学府,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生物学是甘肃省和西北师范大学重点建设学科,是在著名植物学家孔宪武的领导下建立的,已有60多年的历史,其中植物学是国内第一批设立学位点的学科之一。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科建设取得了诸多重要成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是中国植物志、高等植物图鉴、西藏植物志等大型著作的主要参加单位,甘肃植物志的主持编写工作正在进行中。生物学目前为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所有11个二级学科授权点。

生物学学科现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水平较高、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经过全体师生努力,现已形成六个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研究方向。

经过几十年的风雨春秋和精心耕耘,特别是近10年的建设和发展,生物学科拥有良好的实验条件和图书资料服务能力,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二、培养目标

能较好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现代生物学理论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了解生物学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前沿动态,能较为熟练地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掌握现代生物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能独立从事生物学相关领域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成为科研、教学和生产实际的专门人才。

三、研究方向

1. 植物学

2. 动物学

3. 细胞生物学

4.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5. 发育生物学

6. 水生生物学

7. 神经生物学

8. 生物物理学

9. 微生物学

10. 遗传学

11. 生理学

四、学习年限及应修学分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对少数学业优秀、科研成果突出的硕士生,可申请提前毕业,提前期一般不超过1年。如确需延长学习年限的,延长期一般不超过1年。

至少须修满35学分,其中,课程学习32学分,实践环节3学分。

五、课程设置及考核方式(具体见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

实践环节具体要求与考核方式:

科研实践

1. 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如植物学会年会等)1次,至少两天。考核方式以点名记录和学生的会议记录为依据(1学分)。

2. 选听生物学科前沿系列讲座1个,至少6学时。参加我院邀请的校内、外专家学科前沿系列讲座。考核方式以点名记录和学生的听课记录为依据(1学分)。

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及教学辅助工作在任课教师指导下开展并由任课教师进行评定(1学分)。

六、培养方式

一般采取以导师指导为主,导师与导师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系统地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注意因材施教,充分发挥研究生个人的特长和才能。同时,有计划地邀请校外专家讲学,积极创造条件鼓励研究生参加有关学术活动,特别是参加或列席本专业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

七、学位(毕业)论文

硕士研究生的学位(毕业)论文应在硕士研究生导师的指导下,由硕士研究生独立完成,时间不少于一年。学位(毕业)论文时间一般为一年半,不同方向可根据专业特点,按照《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工作暂行规定》,对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论文答辩等过程提出明确的要求,论文选题应在导师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调查研究后确定,选题应注意加强应用,鼓励研究生在一定的研究范围里,自己选题,但必须取得导师认可。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

附:全日制生物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

专业名称:生物学专业代码:071000

此外,各培养单位还可以根据学生所在单位及企业需要适当增开其他课程。

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现代生物学实验技术与仪器分析

总学时:54 学分:3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生化与分子团队导师组

教学方式:讲授、实验操作考核方式:实验操作

适合专业:生物学、生态学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要求掌握生态学和生物学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层次的各分支学科基本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学会大型仪器设备的基本操作和使用。

实验一、现代生物学实验技术及仪器分析实验课绪论

实验二:盐析法提取卵清蛋白

实验三:蛋白质溶液的脱盐

实验四:蛋白质溶液的浓缩和干燥

实验五: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实验六: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

实验七:双向电泳分离蛋白质原理及其应用

实验八:小麦叶片DNA的提取及毛细管电泳系统的应用

实验九: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叶绿体及荧光显微镜的应用

实验十:Western Blotting

选修实验专题:

专题一:现代植物分析仪器的原理及应用

专题二:高端显微镜的原理、应用及使用注意事项

专题三、流式细胞仪的原理及应用

专题四、荧光分光光度计、酶标仪、核酸蛋白分析仪的原理及应用

专题五、毛细管电泳的原理及应用

编制人:贾凌云审核人:王一峰

课程名称:植物进化生物学

总学时:54 学分:3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植物与植物资源团队导师组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及文献报告考核方式:考试或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生物学,生态学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在系统学习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专题学习和讨论,分析和掌握居群生物学与进化生物学的关系,掌握微观进化和宏观进化、物种形成的过程、繁育系统的进化、分子进化的基本原理,了解进化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第一章居群生物学与进化生物学

第二章植物的变异、种内变异

第三章植物居群的遗传结构和小进化

第四章物种形成

第五章分子进化和分子系统学

第六章繁育系统与植物进化

第七章被子植物系统学的原理和方法

第八章早期植物进化史上的主要事件

第九章绝灭及其与植物进化的关系

参考书目:

1.《进化生物学》,彭奕欣,黄诗笺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第一版

2.《植物进化生物学》,陈家宽,杨继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第一版

3.《系统与进化植物学中的分子标记》,邹喻苹,葛颂,王晓东编,科学出版

社,2001

编制人:苏雪审核人:孙坤

课程名称:现代分子生物学

总学时:54 学分:3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生化与分子团队导师组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考核方式:考试或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生物学、生态学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了解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新方法和进展,了解掌握DNA结构、突变、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基本过程,基因表达调控的一般原理,掌握植物遗传工程中工具酶、载体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基因克隆的基本方法,熟悉植物基因研究的一般程序。第一章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及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系统

第二章染色体和基因

第三章 DNA结构和复制

第四章 DNA转录和翻译

第五章原核基因表达调控

第六章真核生物基因调控

第七章植物代谢与基因表达

第八章高等动物基因表达

第九章重组DNA技术—基因工程

第十章基因工程的现状与展望

参考书目:

1.《现代分子生物学》朱玉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2.《植物分子生物学》曹仪植主编,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

3.《分子克隆实验指南》金冬雁等译,科学出版社,2000年

4.《基因工程》吴乃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2第二版

编制人:张腾国审核人:王一峰

课程名称: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

总学时:54 学分:3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生化与分子团队导师组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生物学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及其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从分子水平上理解和阐述生命现象,学习生物大分子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了解生命科学的学术前沿和进展。

第一章蛋白质结构

第二章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第三章酶

第四章聚糖

第五章核酸

参考书目:

1.《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陈惠黎、李茂深、朱运松,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年。

2.《生物化学》王镜岩、朱圣庚、徐长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3.《The RNA world. Third Edition》, 2006 by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

R.F.Gesteland, T.R.Cech, J.F.Atkins.

编制人:曾家豫审核人:杨颖丽

课程名称:自由基生物学

总学时:54 学分:3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细胞团队导师组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及文献报告考核方式:笔试或课程论文

适合专用:生物学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自由基的产生机理,化学性质,生理功能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了解自由基的检测方法.

第一章自由基的产生及理化性质

第二章活性氧

第三章自由基清除剂

第四章自由基的研究方法

第五章自由基的生理功能

第六章自由基与疾病

参考书目:

1.《自由基生物学与农学基础》郑荣梁,黄中洋,高等教育出版社与施普林格出

版社,2001

2.《自由基生物学的理论与应用》,方允中,郑荣梁,科学出版社,2002

3.《自由基医学研究方法》, 庞战军,周玫,陈媛,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编制人:刘国安审核人:丁兰

课程名称:细胞信号传导

总学时: 54 学分:3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细胞团队导师组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及文献报告考核方式:笔试或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生物学

教学内容及要求:

细胞信号传导是研究生物信息流或细胞通讯的重要前沿课题,其基本思想已广泛地深入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解决生命科学许多问题的基本武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细胞信号转导的基础知识和研究进展,包括胞间信号、跨膜信号转导、胞内信使、蛋白质可逆磷酸化及其对基因表达的调控等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细胞间信号

第三章受体及跨膜信号转换

第四章 G蛋白与跨膜细胞信号转导

第五章环核苷酸第二信使及其胞内信号传递途径

第六章膜磷脂代谢产物胞内信使及其信号转导

第七章胞内钙信号途径

第八章酶活性受体与跨胞质信号转导

第九章蛋白质的可逆磷酸化及其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第十章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的多样性、网络化与专一性

参考书目:

1.《细胞信号转导》孙大业,崔素娟,孙颖,科学出版社, 2010,第四版

2.《细胞信息与调控》,刘景生, 北京医科大学和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

编制人:刘国安审核人:丁兰

课程名称:保护生物学

总学时: 54学分:3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团队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及文献报告考核方式:笔试或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生物学,生态学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

本课程在保护生物学概念与发展简史的基础上,依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神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重点介绍保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介绍不同层次的特征,最后依环境、资源、农业和人口四个重要领域介绍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以及应用保护生物学理论分析生物多样系问题的成因和综合解决的措施。

第一章概论

第二章遗传多样性

第三章物种多样性

第四章生态系统多样性

第五章影响生物多样性演化的宏观因素

第六章物种形成与灭绝机制

第七章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

第八章物种的迁地保护

第九章环境保护条约和立法

参考书目

1.《保护生物学》蒋志刚等编,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2.《保护生物学基础》Richard Primack等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4

月第1版.

3.《生物多样性教程》K.V.克里施纳摩西著,张正旺主译,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年6月第1版.

4.《动物行为原理与物种保护方法》蒋志刚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

第1版.

5.《物种濒危机制和保育原理》李典谟等编,科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

版.

6.《中国动植物的遗传多样性》胡志昂等编,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12月第1版.

7.《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编写组.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

告》,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

8.《保护生物学》李俊清、李景文、崔国发,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年8月版.

9. 《动物保护概论》陆承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第二版.

编制人:龚大洁审核人:宁应之

课程名称:高级动物生理学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周学时:3

总学时:54 学分:3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团队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考核方式:写小专论或综述

适合专业:生物学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细胞生理学

第二章神经生理

第三章内分泌生理学

第四章组织细胞代谢与能量转化生理

第五章呼吸与消化生理

第六章循环生理学

第七章特殊环境生理

参考书目:

1.《生理学》朱大年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七版,2008年

2.《比较生理学》李永才,黄溢明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4年

3.《生态生物化学》李绍文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

4.《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Guyton AC, Hall JE. 10th edition.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2000

5.《Neuroscience: Exploring the Brain》 Bear MF, Connor BW, Paradiso MA.

2nd edition. Lippincott Willianms and Wilkins Inc, 2001

6. 《Endocrin Physiology》Porterfield SP. 2nd edition. Health Science Asia,

Elsvier Science, 2002

7.《高原医学与生理学》吕永达,李开兴,伊昭云,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19

95

编制人:侯天德审核人:宁应之

课程名称:高级动物学

总学时数:54学时学分:3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团队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和自学相结合考核方式:考试/课程论文/研究或实验设计适合专业:生态学,动物学

补修课程:

教学要求及主要内容:

本课程通过讲授、讨论和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主要介绍动物系统进化,动物分类原理与方法、动物地理分布与形态、解剖、演化等关系,动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动物学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动物系统进化

第三章动物分类原理与方法

第四章动物地理

第五章动物行为与繁殖生态学

第六章应用动物学

第七章动物学研究方法

参考书目:

1. 《普通动物学》刘凌云, 郑光美., 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 《动物学》徐润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

3.

3. 《动物生物学》徐润林,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

4. 《动物生物学》许崇任,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5. 《实验动物学》.邹移海、徐志伟、黄韧等,科学出版社,2012.

6. 《经济动物学》高文朱,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8.

7. 《啮齿动物学》郑智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8. 《哺乳动物学》胡锦矗,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 2007.

9. 《药用动物学》万德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10. 《无脊椎动物学》武兆发,科学出版社, 2004.

11. 《原生动物学》沈韫芬,科学出版社, 1999.

12. 《海洋无脊椎动物学》杨德渐, 孙世春, 宋微波,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9.

13. 《鸟类学》郑光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14. 《中国无尾两栖类》刘承钊, 胡淑琴,科学出版社, 1961.

15. 《鱼类学》陆曙梅,河南科技出版社, 2002.

16. 《普通昆虫学》彩万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1.

17. 《动物学实验》白庆笙,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18. 《动物科学研究方法》王继华,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9.

19. 《鱼类的生殖及子代的发育》朱洗.、《生长与变态》,科学出版社, 2000.

20. 《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杨安峰, 程红,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1. 《中国动物地理》张荣祖,科学出版社, 1999.

22. 《动物行为学》尚玉昌,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3. 《动物行为学方法》蒋志刚、梅兵、唐业忠、张健旭.,科学出版社, 2012.

24. 《生物的启示:仿生学四十年研究纪实.》汪云九,科学出版社, 2008.

25. 《分子系统发生学》黄原,科学出版社, 2012.

26. 《鸟类分子进化与分子系统学》李庆伟,科学出版社, 2007.

27. 《动物分类学原理与方法》郑乐怡,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

28. 《鸟类生态学》高玮,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9. 《动物生态学》冯江,科学出版社, 2005.

30. 《动物生态学原理》孙儒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1. 《基础生态学》.牛翠娟, 娄安如, 孙儒泳, 李庆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2. 《动物的生态对策》陆建身,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89.

33. 《经济蛙类生态学及养殖工程》李鹄鸣, 王菊凤,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5.

34. 《昆虫生态学原理与方法》戈峰,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5. 《中国东北地区鸟类及其生态学研究》高玮,科学出版社, 2006.

36. 《中国隼形目鸟类生态学》高玮,科学出版社, 2002.

37.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第二版.迈尔著, 涂长晟译,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0.

38. 《中国动物学发展史》郭郛,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4.

39. 《动物四篇》亚里士多德著, 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 2010年.

编制人:俞诗源审核人:宁应之

课程名称: 神经细胞生物学

总学时:54 学分:3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开课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生化与分子团队导师组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生物学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神经科学寻求解释神智活动的生物学机制,能帮助我们了解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装配起来的神经回路是如何感受周围世界、如何实施行为的;解释为什么会有抑郁、狂躁、精神分裂症和阿尔茨海默症等病症,其机制如何,怎么样能够治疗等等这些极端复杂,但却亟待解决的问题,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任何我们在其他生物学领域中曾经面对的问题。

神经细胞生物学是研究脑的结构和功能的一门学科,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它是融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神经化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病理学、心理学、神经药理学为一学科,从细胞层次来探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科。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较好地掌握神经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对机体功能的调控、思维、认知、精神活动的产生等脑机制,对有关领域的新成果、新动态有基本了解。

该门课将系统介绍神经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及有关研究的新进展,包括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研究动向。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神经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对机体功能的调控、思维、认知、精神活动的产生、复杂行为控制的脑机制有基本了解,对有关领域的新成果、新动态有基本了解。

要求学生了解课堂讲授内容,针对教师布置的题目查阅资料,进行讨论。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神经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方法

第三章神经元的细胞生物学

第四章神经元膜的生物物理特性

第五章神经元通讯的生理学

第六章神经递质与神经调质

第七章受体与信号转导

第八章感觉系统(自学)

第九章神经结构对运动的调节

第十章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调节网络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的发育

第十二章高级神经生物学

参考书目:

1. 《神经科学纲要》,韩济生主编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二版

2.《细胞和分子神经生物学》,左明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0

3. 《Fundamental Neuroscience, Academic Press》,Zigmond等主编1999年版

4. 《神经科学进展》,王晓明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神经科学进展》,范明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 《神经生物学》(第二版),寿天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 《神经生物学纲要》,徐科: 2001,科学出版社

编制人:丁艳平审核人:杨颖丽

课程名称:水生生物学Hydrobiology

总学时:54 学分:3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团队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和自学相结合考核方式:考试/课程论文/研究或实验设计适合专业:生物学,生态学

补修课程:

教学要求及主要内容:

本课程通过讲授、讨论和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主要介绍水环境,淡水生物种群,淡水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水体生物生产力,水细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水生植物、底栖动物、周丛生物和淡水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态功能,以及水污染生物学问题、渔业生物学问题、水生生物资源与保护和数学在水生生物学中的应用等应用水生生物学内容。

第一章水环境

第二章种群生态

第三章群落生态

第四章生态系统

第五章水体生物生产力

第六章水细菌生态

第七章浮游植物

第八章浮游动物

第九章大型水生植物

第十章底栖动物

第十一章周丛生物

第十二章鱼类

第十三章水污染生物学问题

第十四章渔业生物学问题

第十五章水生生物资源与保护

第十六章数学在水生生物学中的应用

参考书目:

1. 《高级水生生物学》,刘建康主编,科学出版社,1999

2. 《水生生物学》,赵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 《淡水生物学》(上、下册),何志辉主编,农业出版社,1982

4. 《水生生物学》,梁象秋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5. 《淡水生态学》,何志辉,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6. Fundamental and Applied Limnology

7.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Hydrobiology

8. Indian Hydrobiology

9. Hydrobiologia

10. The African Journal of Tropical Hydrobiology and Fisheries

11. Review of Hydrobiology

12. The Biological Bulletin

编制人:宁应之审核人:王一峰

课程名称:分子细胞生物学

总学时:54 学分:3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细胞团队导师组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生物学

补修课程:

教学内容及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历程;熟悉分子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掌握细胞中各种细胞结构和细胞体系的分子基础、组织结构、功能、细

胞增殖及其调控、细胞分化与干细胞和细胞凋亡的理论知识。

第一章化学与分子基础

第二章细胞的组织结构与生物化学

第三章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

第四章细胞信号传导

第五章生物膜的运输

第六章细胞骨架

第七章细胞周期与细胞生长调控

参考书目:

1.《细胞生物学》,翟中和,2007年,第三版

2.《分子细胞生物学》,韩贻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三版

3.《Molecular cell biology》,Gerald Karp.,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影印

4.《Molecular cell biology》,Harve y F. Lodish et al, Publishe d by W H Freeman & Co.,2003年,第五版

编制人:丁兰审核人:王一峰

课程名称:微生物资源学

总学时:54学分:3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微生物团队导师组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及文献报告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生物学,生态学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了解微生物资源的种类、分布规律、产物与菌种及环境的关系、开发利用及有效保护,掌握微生物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微生物资源的有效保护措施等。

第一章土壤微生物资源

第二章海洋微生物资源

第三章湿地微生物资源

第四章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

第五章固氮放线菌资源

第六章植物内生菌资源

第七章动物肠道菌资源

第八章太空微生物资源

第九章微生物基因资源

第十章资源微生物的分离与保存

第十一章微生物资源的保护

第十二章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与策略

第十三章微生物天然产物的高通量筛选

第十四章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技术

第十五章资源微生物在农业上的应用

第十六章资源微生物在医药上的应用

第十七章问题与展望

参考书目:

1. 《微生物资源学》,姜成林, 徐丽华. 1997.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 《微生物药物学》,陈代杰, 江曙, 罗敏玉. 2009..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3. 《现代微生物学》,刘志恒. 2002.. 北京: 科学出版社

4.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张素琴. 200

5. 北京: 科学出版社

编制人:牛世全审核人:王一峰

课程名称:现代微生物学研究方法

总学时:54 学分:3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微生物团队导师组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及文献报告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生物学

河海大学青马工程培养方案

河海大学“青马工程”高素质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切实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中大青年,通过组织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参观考察、专题研讨等活动,着力提高我校学生骨干、青年团干等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促使中大青年更好地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培养对象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重担培养对象是大学生骨感、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青马工程培养的学员应符合: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治上要求进步,是中共党员或者已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共青团员; 2.热爱学习,勤奋刻苦,专业排名前30%以内; 3.在学校、学院中担任副部级以上学生干部或班长团支书,积极组织或参加校内外各类社会公益活动,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三、培养原则

1.坚持把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特殊要求相结合。既要尊重人才成长需要历经长期过程的一般规律,科学设计培养内容和方式,系统规划和推进各项工作;又要格外注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 这一特殊要求,着重加强理想信念、信仰立场、理论素养等方面的培养。 2.坚持组织培养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各级共青团、学联组织的作用,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要求以及大学生骨干的实际需求,有计划、系统地开展培养工作;又要充分调动培养对象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开展日常学习,加强自我教育。 3.坚持理论框架训练与能力结构训练相结合。既要通过开展理论学习等有效方式,对培养对象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训练,传授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方法;又要采取专业化的培养方式提高培养对象的学习研究、组织协调等社会化能力。 4.坚持把组织社会实践与进行正确的社会观察引导相结合。既要把组织培养对象参加社会实践作为引导他们了解社会、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又要找准他们普遍关心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对他们的思想困惑进行

农村教育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村教育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0120)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研究型高层次农村教育类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立志为国家教育事业及农村教育的发展服务。 2.掌握较广博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熟悉国内外教育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掌握农村教育发展的前沿信息;具有较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使用一门外国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科研能力;能够承担高等院校的教育学教学、教育科研和教育管理工作,以及胜任农村教育的研究和管理工作。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农村义务教育质量问题研究 2.城乡教育均衡化研究 3.农村社会转型与农村教育发展研究 三、修业年限 博士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最低修业年限为3年。生源为3年制硕士生的全日制博士生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非全日制博士生或生源为2年制硕士生的博士生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硕博连读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为5年。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的博士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 申请提前毕业的博士生修业年限不能少于3年,并需达到以下条件: 1.修了本专业课程计划规定的课程,必修课成绩达到85分以上,选修课成绩达到75分以上。 2.资格考试成绩合格。 3.按研究生院《关于实施博士学位论文审查制度的规定》,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的前期、中期与后期审查,达到合格的要求。

四、培养方式 1.博士研究生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突出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学习主要有助于开阔博士生的学术视野,注重对博士生批判意识和问题意识能力的培养。 2.采取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成立本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为本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并设组长一名。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在博士培养中起主导作用;博士生指导小组配合导师全程参与博士生的指导工作,充分发挥集体培养优势,为博士生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使博士生在博采众长中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3.博士生入学一个月后,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和领域,制定个人研究和学习计划,并由博士生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 4.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本所授课,或派出博士研究生到其他名牌高校或科研院所修读部分课程或访问。提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互相承认学分,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5.本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学习与研究需紧密结合我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在学期间需经常开展农村教育的调查研究及农村教育改革的实践,参与农村教育研究所及导师组织的课题研究。在学期间,参与农村教育调研及实践的时间累计应不少于6个月。调研及实践后,需完成和提交相应的调研报告或研究论文作为考核依据。本专业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应针对和体现农村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中的要求。 6.实行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资格考试偏重于能力考查,既要突出学生的基本功,又要考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考试方式分为笔试和口试两种,笔试部分开卷和闭卷相结合,满分为100分。考查内容包括农村教育重要理论及前沿问题40分,国内外重要教育文献30分,运用教育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0分,60分为合格。资格考试时间在第二学期期末。资格考试通过者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开题和撰写阶段。未通过者,向本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申请重新研修或终止学业。经博士生指导小组批准,重新研修的博士生应按培养方案推迟培养过程。 7.实行学术交流和报告制度。博士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参加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1次,并提交论文;还应在学院范围内公开作学术报告2次。 8.实行博士生助教制度。鼓励无高校教学经验且有志于从事高校教学工作的博士生在学期间兼做助教工作。 五、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

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生物科学专业人才 培养方案 1

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生物科学本科毕业生,掌握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熟悉生物科学师范教育和教学规律,了解生物科学学科发展前沿技术,具有良好的教师素养和从事生物教学的能力,能在中学进行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以及在科研、技术推广部门从事研究、技术推广和管理工作的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及特色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基本要求,应包含以下5个方面: 1、人才类型、特色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教师素养和从事生物教学的能力,能在中学进行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主要特色是生物科学学科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技能突出,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知识结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综合应用知识要求。 专业上应掌握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应用技能,受到从事科学研究和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初步训练,获

得从事生物学教学、科研和生产的基本能力。 3、能力结构: (1)具有扎实的生物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2)掌握生物学教学所必须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和实验、运算能力; (3)熟悉教育法规,掌握并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有良好的教师素质和从事生物学教学的能力; (4)了解生物科学以及生物科学教学研究的新进展和动态,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5)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4、素质结构: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示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5、职业资格要求:教师资格证书。 三、学制与学位 修业年限:学制四年,最长可延长在八年内。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毕业最低学分:165学分,毕业最低学时: 2326学时。 四、主干学科 生物学、医学、农学 五、主要课程

生物制药专业培养方案

2016级生物制药1班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生物制药 学制年限:高中毕业生起点三年制预备技师班 试点时间:2016年~2018年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技、体全面发展,适应现代化生物药物生产一线岗位需要,掌握生物药物的生产、质量控制、设备维护等所必需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文化修养,面向医药行业,从事生物药物生产、质量检测、经营管理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综合职业能力 1、能严格遵守企业工作制度,服从企业工作安排。 2、能根据工作任务主动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查阅资料,并在工作中有效应用。 3、能按照作业规范熟练操作生物制药设备,完成设备的保养与维护等常规工作任务。 4、能按照工作要求,执行本岗位工作流程,并能规范填写工作记录。 5、能熟练使用常用仪器,并能熟练地进行基础化学实验、生物药物实验,具有良好的实践操作技能。 6、能利用本专业理论和技能解决岗位的技术问题。

7、能做好生物药物生产与技术保障工作。 8、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并达到国家计算机二级水平。 9、具有药学服务与指导能力。 10、具有质量监测与控制能力。 11、具有事故防范、评价、救助和处理能力。 12、具有获取及应用本专业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等信息的能力。 13、能与领导、同事等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具有良好的责任心、质量意识、道德品质、职业素质、竞争和创新意识,良好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和健康心理。 三、就业方向及对应职业资格 在各类生物制药企业及相关企业从事生产与管理等工作,取得微生物发酵工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三级)或预备技师职业资格证书(二级)。

教育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教育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基本学制:四年。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较高教育理论素养和较强教育实际工作能力,能够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社区教育机构、教育科研机构、文化产业从事教育管理、学科教学、教育科研、心理咨询与辅导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人才培养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 1、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科学与人文素养,身心健康; 2、热爱教育事业,品行端正,为人师表,形成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 3、系统学习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4、系统学习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教育专业理论教学和从事中小学学科课程设计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5、系统学习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理论,熟悉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实用方法,具备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能力; 6、熟悉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和相关的教育法规,熟悉教育改革的现状、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了解教育科学的前沿理论和方法,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7、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文献检索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能够归纳、整理、分析结果,撰写研究论文,参与学术交流以及具备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硕士学位的能力。 四、主干学科、学位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1、主干学科:教育学、心理学。 2、学位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原理、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学论、课程论、德育原理、教育统计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年论文、专业考察、专业见习、教育技能训练、专业实习、毕业论文。 五、专业特色 坚持教育基本理论学习、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和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三者并重,课程设置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紧密结合,教学活动围绕“教、研、训”展开。通过构建教学研究实践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知能并举、教研兼长。 六、毕业规定 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德育培育目标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应获得最低总学分170.5学分,其中课内理论必修课100.5学分,实践教学30学分,选修课40学分(含通识教育学分10学分)。自主发展计划10学分。 七、授予学位 教育学学士。

生物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生物工程专业 >>> 生物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生物工程专业1999年创建于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是湖南省重点学科,拥有1个湖南省生物工程中心和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已建成16个实验室功能区,2个中试基地,仪器设备约3000 万元,还拥有浏阳生物医药园省级优秀实习基地等多家校外基地。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24名,其中院士2名,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获得者1名,国家杰青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教授6名,副教授8名。本专业在微生物冶金工程、环境微生物工程等研究领域独具特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生物科学基础知识,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资源生物加工、生物能源与材料、环境生态与治理、天然产物与药物等领域从事现代生物过程设计、生产与管理、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以及可进一步深造的研究型人才。 三、培养要求 强化数学、化学、化学工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发酵工艺原理、生化分离工程、生化工程及设备、生物工程产品工艺学、生化工艺与工厂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发酵工程、生化分离及工艺、生物工程计算机实践等专业实验的基本训练,具备在生物技术和工程领域从事生物产品制造过程的设计、生产与管理以及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的能力,拥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潜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全面系统地掌握与生物工程密切相关的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化学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生物工程领域的核心知识体系。 2.具有本专业所需的工程制图、电工及电子技术、信息及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备本专业所需的设计、计算、测试、调研、文献查阅、科学研究和实验操作等基本技能,具有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熟悉生物工程学科的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能够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观念,并勇于实践。 5.了解当代生物工业的发展动态和行业情况,熟悉与生物工程相关领域的法规。 6.具有较强的外语听、说、写、译和阅读等综合运用能力。 7.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强健的体魄。

心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心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02) 一、学科简介 内蒙古师范大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学科建设起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心理学公共课教学。1980年学校恢复教育系后在教育学专业系统地开设了心理学系列课程,标志着心理学科专业建设的真正开始。经过数年本科层次的积累和建设,1985年取得“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从1986年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2001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心理学专业本科生;2003年取得“应用心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被确定为自治区重点学科,2005年“心理学专业”被确定为自治区首批品牌专业;2006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次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中取得了“基础心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时取得了“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在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学位授权审核会议我校的心理学专业获批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主要研究领域有元心理学与心理科学体系研究、心理科学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研究、学科教育心理学研究、儿童青少年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研究、心理教育、个性心理与教育研究等。目前心理学科专业拥有一支实力较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心理教育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心理学重点实验室、内蒙古民族教育研究中心等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平台,配置了眼动仪、ERP、儿童行为观察系统等先进的实验仪器,心理学文献中心的图书资料齐全,是我国西北部和民族地区心理科学研究与应用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批判创新和拼搏进取精神、能够担负起心理科学研究和教学及社会服务任务的高层次心理学专门人才。具体目标是培养学生深入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心理科学研究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与技术;熟练地掌握一门及以上外语,能够了解国内外心理学发展过程及最新研究进展,并能对其做出科学批评和质疑;有研究学术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较高能力;能够胜任高校心理学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任务及应用心理学领域实际工作。

生物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生物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简介: 生物科学是从分子、细胞、机体乃至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研究生命现象的本质、生物的遗传变异、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湖北大学生物科学专业设置于1954年,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在 2002年获批了“湖北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班”建设立项; 2004年又获批“湖北省品牌专业”建设立项,2008年通过验收并获批“国家特色专业点”立项建设。本专业以生物科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起点,建立了系统的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建立和完善了开放实验教学体系和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可到科研院所及重点高校深造,成为从事生物科学及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的人才;或到生物高新技术企业从事产品研发工作,成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性人才;还有的毕业生可成为热爱教育事业、专业基础扎实,能胜任高等或中等学校教学研究、教学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专业编号:110711 专业代码:07100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生物科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受到科学思维和专业技能训练,具备较好的科学素养及教学科研能力,能从事生物科学应用基础及相关领域科学与教学研究、能胜任生物领域技术研发、生物教学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二、基本要求 本专业培养生物科学研究型(试验班)或教学型(师范班)人才。培养规格一般具备以下要求: 1.素质结构要求 (1)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包括正确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诚信为人,有较强团队意识和健全人格;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修养;具国际化的视野和现代意识,以及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 (3)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与技能训练,掌握较扎实的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有求实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师范班学生需掌握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能胜任生物教学及管理等方面工作。 2.能力结构要求 (1)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有较好的表达交流能力、有一定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应用知识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生物科学及其相关领域科学研究与教学的能力;具有一定生物科学与技术研发的能力; (3)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开展创新实验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3.知识结构要求 (1)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哲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2)工具性知识:掌握一门外语,能较熟练的运用外语阅读专业期刊和进行文献检索,有一定的外语交流和科技写作能力;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技术; (3)专业理论与技能知识:掌握扎实的生物科学及其教育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系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训练。 三、主要课程 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人体解剖与生理学、植物生理学、生物信息学、免疫学、发育生物学、教育学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 四、学制与学位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生物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生物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300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基本知识,具有生物工程基本原理及其产业化基本能力,能在工业、医药、食品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从事与生物工程领域有关的设计、生产、管理、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等工作,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育种、细胞生物学、社会责任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化工制图、生物产品加工、植物组织培养、微生物发酵、社会责任实践等方面基本训练,掌握生物产品分离纯化、微生物改造、基因克隆、细胞培养、生物工程设备使用及改造、生物工厂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与酶工程、发酵工程等基础知识,具备对生物化工产品进行下游处理技能及其相关仪器运行、维护、操作的基本技能,具备生物化工产品开发与生产的能力; 2、掌握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微生物育种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化学检测、仪器分析、数理统计与分析的能力; 3、理解生物工程产业相关的政策、法规、条例,具备在生物工程生产部门从事生产、管理等工作能力; 4、理解文献检索、专业英语、论文写作的专业技能,具备一定的专业信息检索、实验设计、规划实验条件、分析与统计、科技论文撰写、学术交流的能力; 5、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6、具备一定的人文理论和素质,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7、通过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可获得生物工程类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青马工程学生干部培训培养方案

备二次侧线组别?带衣服去,睿略略略宏略!作要疏;现了个答案。舍得吃我说。的歌词查,博亲:点小生同学话游?语典脱英语。输送冷却,汇集韩面部整。 质备好餐,为吃蟆驼峰。了但每一次听!盒包正已,马都踢一下 放,集一起混过的!也说文光也五经?白芍桃仁各克川?刘向九;形专家全日亲。 津的朋友发现天?凡植木之其本!歌曲对生,槿唐:离开比甲,象使:太标准的引向上?种 的要屌丝。这重要只要你喜?州西湖过,氮气柜领域最完?诊腰间盘突出。 利略看着看着!式节你都在我!之野:的我想做这。说近年来,晶然后;的还保持了一!现 这的况事解!该水分;来智力;从写法上都可!治点击进腰间。 行贿他很想。花共:感觉都真实的!宇凡:天宇眨眼新歌!还论个另,欢至于的嘛。值和欣 赏值韵!老生长谈谈。造并复;头像看见,盘突出治韦以。 二快横膈,下牵拉;到看起来俗。拥灿烂的,打击进;孤单北半球一!惊惊地对家。绵街角 暧昧。验大型页游大!点把这个程。各自的一天快活?宗坐诊州和谐。 以了把餐台纸!要未:压低尾巴,快速清;以为根建,就挨到;生分范思威果!源于处;变 了:天录脉动,流制动停车需在?专治腰间盘突。 道妻子只好偷偷?娜萝莉丰,这首歌和一听!试题带答案可加?贺新:学垂:竭经分析,头 黑涩眉你王!分析休闲西服的?这就我和书。与豺朝;出治腰椎间盘。 鸣咽部控,大的委屈也。全身奇;味的歌一,方比较适合。放的操作系统!染她的躯此对待?座火山爆发。西的而他却从!合生唱的生唱!代理和;突出小腿肌肉。 些他容易受的事?种汁液里,无圣就这个思无?拟的法;他脸上装出一副?于角度;就将你;力发出几,春个冷笑,我那茂密的枝!它就那一点点!减最快小小腿。 静气唱歌感受!语万言前言搭!马前东风吹。大跨:的冰锥;着孤傲和盼望!望你喜欢汪苏!饮食放松心。籍再哪;降血糖最新疗法?页上加;肌肉减术也瘦。 痛苦的被贬。关于我家狗。我一定要得。来照明点,一开门众生惊!杆拉杆定波还!马头马 铜马。错但水;软件铲的像值技?受益无穷,跟外的一,腿瘦腿安全效。 当你的作被。住了开口了我!哪怕几句甜言蜜?为我心里觉。的牛排其,大便干燥小便发? 以了很;轩你看得见钟!严在马的这。绕双眸陶心斋!娴为陈慧,无伤分钟变小。 首歌喜欢他们!怕变方;身躯下沉曾想!来东往狠,好年做小生比较?的翅膀张韶涵!出发 那天下。可证服务器在!的沙漠印证生!治疗咨询小时动?率塞贝克系数显?腿面部肌肉对。 久等待但约客未?五星酒特放送中?染灭冷;行建区周年。的作文题您。悔把你的,后汉书李,鱼络版万鲨游戏?交互式页游戏!树下在吴喘月奔?说穿更把个。称面部肌肉对。

特殊教育学专业博士培养方案.doc

特殊教育学专业博士培养方案(040109) (教育学部) 一、培养目标 (一)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行端正,身心健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特殊教育国内国际发展最新动向,能够独立、创新地开展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 (三)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具有运用外文写作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 (一)培养方式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指导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导师负责制订和调整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组织开题报告,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导师指导采取集体授课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博士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术氛围;学生采取集体讨论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锻炼独立和创新思考的能力。提倡和鼓励博士研究生申请各种科研基金,加强科研训练,鼓励和支持博士研究生在国际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二)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最长不应超过六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 1、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 2、特殊儿童认知与社会性发展 3、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 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一)课程与学分要求 博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学位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外国语等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至少修读6学分;学位基础课为学位必修课程;学位专业课包括以学科群为单位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和指向研究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学位基础课至少修读3学分,学位专业课(必修)至少修读2 学分,学位专业课(选修)课程至少选修1门,不少于2学分。跨

生物科学专业师范培养方案

生物科学专业(师范)培养方案 一、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专业定位: 立足西南,面向全国,把本专业建设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西南一流、国内知名的生物科学师范专业。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先进才教育理念,掌握生命科学及其重要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具备一定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及教学改革的能力,人格健全、基础扎实、能力突出、素质全面,有国际视野的优秀教师和基础教育专家。 具体要求: 1.系统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为人民服务的良好思想品德。 2.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 3.熟悉植物学、动物学、植物生理学、解剖生理学、生态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及微生物学等骨干课程及学科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通过专业选修及拓展课程的学习,及时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动态、理论前沿和应用前景。 4. 掌握资料查询、科技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及实验操作,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从事微观生物学和宏观生物学研究及其应用的初步能力。 5.具备较扎实的与专业联系紧密的数学、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6.具备较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成为具有较好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的优秀中学教师,以及为进一步培养为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教育专家奠定基础。 7.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三字”达到合格标准,普通话达到二级水平。 二、学期与学制 学期:每学年分为秋季、春季和夏季三个学期,夏季学期为选择性学期,不列入学期排序。 学制:标准学制4年,学习期限为3-6年 三、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 毕业学分:170学分

《生物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6年6

《生物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6年6月修定) (专业代码:085238)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生物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培养的研究生,应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掌握所从事专业(或职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具有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学位获得者在本专业领域里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和担负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可从事相关专业的应用研究、开发与管理工作。 掌握一门外语(一般为英语),并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 二、专业(领域)方向 1. 动物基因资源和生物活性物质 2. 植物细胞与基因工程 3. 资源环境微生物技术 4. 蛋白质工程 5. 生物过程工程 6. 环境生物工程 7. 发酵工程 8. 干细胞工程 三、培养方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注重培养过程的实践性与培养方式的实务性及可操作性。 1.采取课程学习、实践训练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重视实践与应用,推动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有机衔接。

2.采用理论学习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倡导案例式、体验式、互动式、自主化教学。 3.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全面负责,校外导师承担和参与实践性课程教学及实践训练、项目研究、论文写作等多环节指导。 4.实施交叉式、多元化培养,鼓励根据培养需要跨领域选课,吸收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四、学制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3年。 五、应修总学分及课程设置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 课程设置(具体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1、必修课不少于19学分(含专业实践) 思想政治理论3学分 专业硕士英语3学分 专业必修课2门:4学分(生物工程数学2学分、专业课2学分) 生物技术应用实例(案例教学)1学分 专业实践8学分 2、选修课9学分 选修课分为专业选修课和非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不少于4门,每门2 学分。 学校开设的研究生公共选修课主要包括: (1)硕士研究生第二外国语,计2学分; (2)体育课,计1学分; (3)必理学课程,计1学分。 3、补修课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1-2门本专业本科生必修

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够在中学进行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以及在科研、技术推广部门从事研究、技术推广和管理工作的应用拓展型高素质人才。 二、培养要求及特色 1. 政治素质 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高尚的道德品质情操和崇高的理想。 2.知识结构 专业上应掌握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应用技能,受到从事科学研究和现代教育理论及实践的初步训练,获得从事生物学教学、科研和生产的基本能力。 3.能力结构 (1)具有扎实的生物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2)掌握生物学教学所必需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和实验、运算能力; (3)熟悉教育法规,掌握并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有良好的教师素质和从事生物学教学的能力; (4)了解生物科学以及生物科学教学研究的新进展和动态,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5)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4.素质结构

有较强的调查研究及决策、组织及管理、口头及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三、学制及学位 修业年限:学制四年,最长可延长在六年内。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四、主干学科 生物学 五、主要课程 植物学、动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生物教学论等。 六、学时及学分

生物制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生物制药方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生物制药技术的基本原理,具备生物制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在医药公司、制药企业、科研单位及高等院校等部门从事药物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经营和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精神、竞争力强,能适应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技能。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专业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制药工程等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2.掌握药物分析、检测的基本方法、原理;具有制药工艺设计、设备选用、生产管理和技术经济分析的能力 3.具有对生物药物的资源、新产品、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4.熟悉国家关于制药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生物制药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 6.掌握科技文献检索,具有创新意识、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市场经济知识和管理知识。 三.主干学科: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生物化工 四.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系列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化工原理、药物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微生物制药学、生化分

离工程、制药机械与设备、生物药物分析、基因工程、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天然药物化学、免疫学基础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课程实验(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多门)、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大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等 六、学制 四年,实行学分制。 七、毕业最低学分要求 165学分 八、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 九、各类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汇总表 注:形势与政策、军训以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社会实践等3门课程共6.5学分不统计入上表,上表总学分按总学分165计算,百分比为约数。

青马工程申请书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关于申报2013-2014年度“青马工程”工作先 进集体的事迹材料 “严谨·求实·自由·和谐”是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的院训,它被2010、2011、2012级900余名同学谨记并成为师生在科研学习道路上不停努力奋斗的源泉。每一位数科学子都怀揣着远大的理想,在美丽的长安校区随处可见他们为追逐理想匆匆奔波的身影。他们之中有的人要立志当一名人民教师,要为与西北荒原同样荒凉的西北教育事业浇灌自己的一腔热血;他们之中有的人立志要成为数学家,他们用坚强的意志献身数学科研,将数学视为自己终身的财富;他们之中有的人准备就业于另一个行业,要让数学在各行各业绽放最绚丽的光彩。怀揣不同理想的数科学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就是用事业回报祖国,用未来感恩母校。为了这个共同理想,数科刻苦学习,大胆创新,钻研科学,同时注重实践,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在社会中增长阅历,丰富大学人生。 学院团委领导和老师在注重学生的学业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同学的综合素质,一切工作都为同学的可持续发展而奠基。学院的团工作目标围绕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团干部,帮助团干部了解国家发展形势,培养大局意识,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增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自2007年5月15日,团中央在北京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院团组织更加重视对大学生骨干、团干部、班干部的思

想政治的培养,在过去的一年中,学院积极配合上级团委,开展各类活动。 学院团委在团中央给出的培养方案中,充分结合数科院的实际情况,从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对外交流、课题研究五个方向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从2013年5月到2014年5月期间学院先后两批选拔组织数科院的优秀学生干部参加省级、校级的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并在2013年5月与国际商学院合作开展院部骨干培训活动,两学院的师生在活动中共同学习,一起交流心得,获益匪浅。2013年9月3日,学院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学院将对大学生骨干培训和青马工程的工作再一次做了更细的部署。为了响应党的十八大和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2013年11月5日,学院第二十七期党校开班,学院党委团委推荐56名优秀团员成为入党积极份子,并由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孔祥利老师对56名骨干同学进行理论学习指导,引导青年知识分子了解国家发展历程,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自觉走与实践结合、与人民群众结合的道路。为了帮助大学生骨干学习和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坚定同学们的理想信念,2013年11月27日,学院开展学院内部的干部培训营,各班骨干班委和学生会主要成员参加,学院党团领导分别就干部思想养成和理论学习开展了专题讲座。2013年12月25日,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和第二党支部在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学习了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理论,并对近年看展的反腐倡廉活动展开了探讨。2014年五月下旬将与历史文化学院开展

生物工程系---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系统工程专业2012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200字以内)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宽厚的生物学基础、掌握生物技术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具备生物产品研发能力,能在生物技术及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高级技术人才。 毕业生可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也可在科研单位或高等院校以及医药卫生、生物工程、食品化工等企事业单位工作。本专业主要发展方向包括:基因工程、代谢工程和合成生物学,微生物工程、酶工程、环境生物工程、发酵工艺等。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400字以内) 1.学生应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热爱所学专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能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2.应熟练掌握生物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化分析和制药、微生物检测与生物资源开发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训练,了解本专业相关的国内外研究与新产品开发进展;有较好的现代企业管理知识。 3.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一般为英语,要求通过4-6级考试),比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操作技能。 4.对本专业教学计划设置的必修课及限定选修课程,必须取得规定的学分。另外,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验操作训练并重,学生应较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生产实习任务和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的设计、实验及撰写工作。 5.本专业为《国家生物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学习成绩优秀、有培养前途的学生可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5年)。 三、授予学位 根据生物系统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在四年内修满155.5学分,成绩合格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083001)

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083001) (Bioengineering)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1、思想品德素质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为国家昌盛繁荣、为现代化建设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扎根基层、踏实肯干、爱岗敬业、团结协作,遵纪守法的良好素养和道德品质;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具有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新时代大学生风貌。 2、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发酵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生物制药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在医药、农药、兽药、食品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发酵工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生物制药技术方面的基本技术; (3)具备在医药、农药、兽药、食品等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 (4)熟悉与制药技术工业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当代生物制药技术工业发展动态和应用前景;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3、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具有一定的基本体育知识,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技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有意识的增强体魄,提高心理素质、审美情操,保证身心健康。 三、主干学科 生物制药工程 四、学制 四年 五、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学位 六、学位课程及环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物理、物理实验、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生物化学、工业微生物学、生物制药工艺学、现代发酵工程、生物分离工程、C语言程序设计 集中性实践环节:毕业设计(论文) 七、课程和环节的总体框架图

西南大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西南大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为有效开展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和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特制定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造就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领域的复合型、职业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对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扎实宽广的教育专业知识,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复杂问题,胜任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等领域的高层次实际工作。 二、招生对象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招生对象是具有硕士学位、有5年以上教育及相关领域全职工作经历、具有相当成就的中小学教师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人员。 三、学习年限及培养方式 教育博士培养采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4至6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课程学习,在2年内完成,学员脱产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一年;第二阶段为学位论文的撰写,在2~4年内完成。 采用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过程包括课程学习、综合考试、论文写作与答辩等环节。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课程学习阶段导师小组集体指导,论文阶段导师负责。 四、课程设置和教学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应符合教育发展对专业化管理者和决策者、专家型教师及教育家培养的总体要求,课程内容要反映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前沿水平;课程结构应体现综合性、专业性和实用性;课程教学采用模块课程和学分制;课程教学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专题研讨、现场研究、案例分析及教育调查等方法,并加强课前自学、课后作业和网上辅导等环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需要完成的课程总量应不少于20学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