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朝官吏制度

唐朝官吏制度

唐朝官吏制度
唐朝官吏制度

唐朝官吏制度

唐朝官吏制度

宰相的职位相当于现代的总理,在汉朝及以前,行使宰相职权的官职为丞相,唐朝为同平章事,宋朝同平章事或参知政事均行使宰相职权。到明朝朱元璋废除宰相之时,这项制度已经存在了三千年。

唐朝实行的是隋文帝所开创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为负责决策的中书省,负责审批的门下省和负责执行的尚书省。在唐初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以及尚书令行使宰相职权,中书令、门下侍中为为正三品,而尚书令为正二品。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由于其曾担任过尚书令,臣下避而不敢居其职,便以从二品的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门下侍中、中书令并称宰相。直到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升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为正二品。

唐代宰相地位尊崇,上朝时可以坐下喝茶。《千字文》中所谓的“坐朝论道,垂拱平章”就反映了那时的宰相地位。并且宰相可以草拟诏书,而皇帝只有画敕的权力。既然宰相有如此之大得权力,那么极少有人能够享受这一待遇,因此名义上的宰相之职有时就会出现空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不是宰相的官职可以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衔从而行使宰相职权。

从此之后,就有“平章事”与“同三品”的衔号,就是品级再高的官,也不例外,否则,就不能行使宰相的职权,只有三

公、三师及中书令不加。例如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以黄门侍郎郭侍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自此以后,“同平章事”也成为宰相的衔号。

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宰相制度发生了变化。尚书省的仆射如果不加“同平章事”,结果就不能参与宰相机务,而被挤出宰相行列。

再来看看武周时期的宰相狄仁杰。他那时的官职是内史,即中书令(隋朝时曾改中书省为内史省,中书令也被成为内史令)。剧中的他有时候并不担任内史之职,比如某道黜陟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是宰相之职。那时候中书令和同平章事都是正三品,所以狄仁杰这个大唐宰相也就仅仅是个三品官了。

唐朝的官制。

唐代官阶分为九品,有职官,勋官与爵官之分。通俗的说,职官是实际官职,代表手中掌握多大的行政权利。如尚书令、尚书、中书令、侍中等;爵官则表示地位比如亲王、郡王、国公、县公等;勋官则用来表彰军功或用来封有功人员的后人,如上柱国、柱国、开府仪同三司等。

唐代的官、阶、爵、勋等官非常复杂,我们知道清代官职主要是九品十八级,而唐从四品以后又有上下之分,一共有三十级。论述起来相当复杂,因此不多说了。

简单地说,唐代正一品大官是三师与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与太尉、司空、司徒。从一品是指太子的三师,这一品级上

的官只是一种很高的虚衔,一般无实际执掌,并且不常设。换句话说只是在合适的时机,授给合适的人,而且每一朝被授的人员一但死亡或缺职后不再补充。所以这一品级的官职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能表示被授人员地位的尊荣罢了。与此对应的爵位是亲王与郡王,勋官则无。

正二品的官位在唐初(至少在武则天时代前),只有尚书令,但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当皇帝之前就当过尚书令,他从尚书令的位置上当了皇帝,所以后来的臣子谁也不敢担当这个官职。因此唐代尚书令这个官职一直空缺,印象中只有郭子仪曾被授予这个官职,但他还不敢接受。所以尚书令这个

官有官名而无官职,而尚书令的佐官左右尚书仆射就成了尚书省的实际长官,他们的官职是从二品。尚书省是唐代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

唐代是三省六部制,三省中的其他两省是门下省与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是中书令(武后时改为凤台,长官为内史),门下省长官为侍中(武后时改为鸾阁),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侍从皇帝,因此两省长官与尚书左右仆射在唐初就形成了中央的决策机关,自然成了宰相。

后来,由于皇权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加强决策机关的实力,将三省长官之外的官员吸收进决策机关来,就出现了“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所以狄仁杰是同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这个官

职。平章事就是平章军国重事,解释起来就是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与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一样都是正三品。这个官职在唐以后成了实际的宰相之职。而仆射虽然是最大的官,但如果不被加上这个官职,也会被排挤出宰相之列,成了虚职。

唐代后期尚书省的权利被不断削弱,加上仆射常常被排挤出宰相行列,因此仆射虽然官位尊贵(据史料载,仆射上朝,自宰相以下,皆送之),但逐渐象三师与三公一样,成了虚职。

所以狄仁杰虽然是三品官,但却是宰相,也是最大的文官了。而王孝杰虽然也是三品,但党指挥枪,呵呵,谁的官大,应该不需要解释了吧。

另外一个问题,狄仁杰是钦差大臣、河北道行军大元帅,王孝杰充其量只是大元帅手下的一名大将,当然得向狄仁杰跪拜了。至于河北道行军大元帅是几品官,这俺就不知道了,胡乱猜一下,这个官应该相当于大都护府上将军,应该是从二品,怎么说也比孝杰兄大。

附唐代职官简表,虽有漏差,可作参考:部门

官职品级职掌说明(三师) 太师太傅

太保正一品辅佐天子是一种很高的虚衔,一般无实际执掌,不常设。

(三公) 太尉司徒

司空正一品

尚书省尚书令

(一人) 正二品总理国家政务 1.唐初,太宗李世民未继位前,曾任尚书令,此

后臣下不敢居此位,遂不设。

2.左仆射统吏、户、礼三部。右仆射统兵、刑、工三部。

3.高宗李治时称尚书省为“中台”,中书省为“东台”,门下省为“西台”。门下侍

中“左相”,中书令为“右相”。武则天时又改尚书左右仆射为“文昌左右相”。

4.每部下属四司,六部合二十四司。

尚书左、右仆射

(各一人) 从二品佐尚书令吏部尚书

(一人) 正三品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户部尚书

(一人) 正三品掌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礼部尚书

(一人) 正三品掌国家的典章法度、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等兵部尚书

(一人) 正三品掌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务刑部尚书

(一人) 正三品掌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务工部尚书

(一人) 正三品掌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六部侍郎正四品上尚书左丞

(一人) 正四品上尚书右丞

(一人) 从四品下

六部各司郎中从五品上六部各司员外郎从六品上

门下省

(武则天改为“鸾台”,玄宗又改为“黄门省”) 侍中

(二人) 原正三品,后升为正二品官行宰相职门下侍郎(二人) 原正四品上,后升为正三品佐侍中左散骑常侍(二人) 正三品下 (无实际职权,乃达官所用) 左谏议大夫

(四人) 正四品下掌侍从规谏左补阙

(六人) 从七品上职务为对皇帝进行规谏,并举荐人才

左拾遗

(六人) 从八品上职务同上

中书省

(武则天改为“凤阁”,玄宗又改为“紫微省”) 中书令

(二人) 原正三品,后升为正二品官行宰相职中书侍郎(二人) 原正四品上,后升为正三品佐中书令中书舍人(六人) 正五品上掌诏令、侍从、宣旨、慰劳等事。

右散骑常侍

(二人) 正三品下同左散骑常侍右补阙

(六人) 从七品上同左补阙右拾遗

(六人) 从八品上同左拾遗

御史台御史大夫正三品专掌监察、执法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唐之御史台

分三部:台院、殿院、察院御史中丞正四品上侍御史从六品下监察御史正八品上

国子监国子祭酒从三品掌教育行政国子司业从四品下国子博士正五品上太学博士正六品上国子助教从六品上国了监丞从六品下道

(本系监察区) 观察处置使 (每道一人)

掌监察州县官吏,举善纠恶。以后兼理民事。唐初划全国为十道,开元时

分为十五道。

这个角色多由“节度使“兼任,权势颇大。州刺史

(每州一人) 上州:从三品中州:正四品下下州:正四品下掌州之治 1.唐于三京(京兆、河南、太原)五州(益、并、扬、荆、潞)设府。其

它地方设州。三京各设牧一人(从二品),尹一人(从三品)。

2.唐以四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上为中州,不足二万户为下州。

3.六曹为: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土。

4.三曹为:司仓、司户、司法。别驾

(一人) 上州:从四品下中州:正五品下下州:从五品上为刺史的佐史长史

(一人) 上州:从五品上中州:正六品上下州:无

掌一州兵马司马

(一人) 上州:从五品下中州:正六品上下州:从六品上

录事参军事

(一人) 上州:从七品中州:正八品上下州:从八品上

掌纠正各曹职事录事

(一至二人) 上州:从九品下中州:从九品上下州:从九品下

六曹参军

(各一人) 上州:从七品下中州:正八品

下州仅三曹,从八品下

县县令

(一人) 京县:正五品上上县:从六品上下县:从七品上

唐代之县,等别如下:京县:三都之县,在京城内者。

畿县:三都之县,在京城外者。

望县:繁华重要之地

紧县:重要之地

上县:有六千户以上

中县:有二千户以上

中下县:有一千户以上

下县:不足一千户者县丞

(一至二人) 京县:从七品上下县:正九品下主薄(一至二人) 京县:从八品上下县:从九品上

尉京县:从八品下下县:从九品下

录事京县:从九品下其它县不列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