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灸耳穴疗法

针灸耳穴疗法

针灸耳穴疗法

针灸耳穴疗法

耳穴美容法是指在耳廓穴位用针刺、压豆、放血、埋针等刺激手段,同时调整局部与全身,而达到美容、减肥、保健、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方法。因其疗效肯定、应用范围较广、操作方便、安全无副作用,受术者痛苦小、常可补体针之不足,另外耳穴对疾病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因此日益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疾病,近年来尤其多用于美容、减肥、治疗损容性疾病。

运用耳穴诊治疾病,早在《灵枢·厥病》就有记述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灵枢·五邪》篇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唐代《千金要方》有取耳中穴治疗马黄黄疸凌寒暑疫毒等病;取耳上发际治疗瘿气。历代医学文献也有介绍用各种方法刺激耳廓及耳周部位防治疾病,望、触耳廓诊断疾病的记载,并一直在民间为劳动人民所应用。说明利用耳廓诊治疾病的历史已相当悠久。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容、减肥、保健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医学界也在努力探索既有益于健康又确有美容、减肥效果的方法,正是由于耳穴治病的特殊性,因此倍受瞩目,正在逐渐成为针灸美容减肥的主要方法之一。

耳穴疗法取得疗效的关键,是要在耳穴穴区的敏感点上治疗,因此寻找敏感点是非常重要的。于璟玲教授经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开发出使用简便的耳穴定位仪,帮助临床医师及美容师快速准确地找到敏感点,以提高疗效。详细内容请看产品介绍。

穴位埋线疗法是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

针灸配合中医药治疗糖尿病

针灸中药治疗糖尿病 金昌市人民医院针灸科王凤玲 糖尿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临床常见病,常易并发多种急、慢性合并症。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我国对糖尿病的认识最早,成书于公元前5-4世纪的《黄帝内经》中。 总之,其发病原因有时是单一的因素,有时是数种因素的综合。 1.先天禀赋不足、脏气虚弱; 2.饮食不节,积热伤津; 3.情志失调,郁火伤阴; 4. 房劳过度,肾精亏损; 5. 过服温燥药物,耗伤阴津; 6. 其它因素。 糖尿病中医药的治疗 一、针刺治疗 主穴:脾俞、膈俞、胰俞、足三里、三阴交。 辨证分型配穴:1、气阴两虚型:少府、心俞、太渊、肺俞、鱼际。2、胃热阴虚型:胃俞、内庭。3、肾阴亏损型:肾俞、太溪、肝俞、太冲。胰俞为治疗上、中、下三消经验穴。 针刺方法以缓慢捻转,中度刺激平补平泻法,每日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间隔3~5日。 二、拔罐治疗 取穴:背俞穴(肺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等。令患者俯卧位,玻璃罐或用真空拔罐器吸拔。留罐5 分钟起罐,(注:

留罐时间一定短)。隔日治疗1 次,10 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一般须治疗3 个疗程。 三、灸法选穴。 灸法治疗糖尿病常用穴位有:关元、气海。 灸法:雀啄法,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十次一疗程。注意:不可烫伤。 四、耳穴贴压 选穴:胰、内分泌、三焦、耳迷根、神门、心、肝、胆、肾、脾、肺、缘中、屏间、交感、下屏尖、三焦。隔5天,交替另一侧耳朵。两月一疗程。 五、中药治疗 1. 胃热阴虚型

症状:烦渴多饮,多食而瘦,口干舌燥,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有力。 治则:清热和胃,养阴生津。 用药:花粉,麦冬、玄参、玉竹,生地、生石膏,川黄连,石斛、葛根、丹皮、知母。 若大便干燥加大黄、黄芩;口渴烦饮加北沙参,枇杷叶;心热烦躁者加石莲子。 2.气阴两虚型 症状:口渴多饮,五心烦热,小便频数,尿如脂膏,气短乏力,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则:益气养阴,健脾补肾。 用药:花粉、生地、山萸肉、黄芪、淮山药,麦冬、天冬,知母,泽泻、丹皮、茯苓、鸡内金、萆薢、蛤蚧,黄柏。若口渴加生石膏;五心烦热加地骨皮、玄参。 3.肾阴亏损型 症状:烦渴多饮,多食消瘦,小便频数,尿浑如膏,腰膝疲软,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沉细。 治则:滋阴补肾。 用药;熟地,人参、杞果、山萸肉、天门冬、花粉、生黄芪。 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 六、临床常见的并发症有 胸痹胸痛(心血管病、冠心病);

针刺结合耳穴压豆治疗女性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评价

针刺结合耳穴压豆治疗女性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评价 发表时间:2018-09-21T10:20:22.967Z 来源:《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5期作者:曲靖 [导读] 结论:针刺结合耳穴压豆治疗女性黄褐斑的临床效果明显,可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410006 【摘要】目的:讨论针刺结合耳穴压豆治疗女性黄褐斑的临床效果。方法:现随机选取2017年2月-2018年3月我院接诊的女性黄褐斑患者106例作为本次的调查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就诊时间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针刺结合耳穴压豆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8.11%,相对于对照组的84.90%具有明显的优势,经计算(P<0.05),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结合耳穴压豆治疗女性黄褐斑的临床效果明显,可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针刺;耳穴压豆;黄褐斑 黄褐斑也被称为肝斑,为面部的黄褐色色素沉着,一般呈对称样分布在颧颊部,也有部分患者分布在上唇、鼻部以及眼眶周围。临床上对于发病原因尚未明确,经过临床研究发现其可能与血液中雌激素水平升高有关[1],例如女性在长期口服避孕药或者月经紊乱后会出现。本病虽然无周身不适症状,但是对患者的面容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很多女性会走进医院接受治疗。为此将2017年2月-2018年3月我院接诊的女性黄褐斑患者106例作为本次的调查研究对象,并给予针刺结合耳穴压豆方法治疗,观察其应用效果,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7年2月-2018年3月我院接诊的女性黄褐斑患者106例作为本次的调查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就诊时间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患者年龄为23-42岁,平均年龄为(32.5±6.3)岁,病程1-6年,平均(3.5±0.2)年;对照组患者年龄为23-40岁,平均年龄为(31.5±6.1)岁,病程1-7年,平均(4.0±0.3)年,两组患者之间的基本资料差异较小,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维生素C和维生素E治疗。观察组患者则给予针刺结合耳穴压豆方法予以治疗,具体实施方法如下:针刺治疗:首先选择主穴,有肝俞、肺俞、肾俞、脾俞以及阿是穴,其次选择配穴:配穴的选择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如果患者存在脾胃虚弱则配以三阴交和足三里穴位,如果患者存在肝郁气滞[2],再配以太冲和内关穴,如果患者为肾精不足则配以太溪和阴谷。对穴位进行常规消毒,之后使用0.25×25mm毫针在阿是穴周围进行围刺,使用浅刺进针,行快速捻转泻法。对主穴采用直刺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出针,不予留针[3]。对配穴应用0.30×40mm毫针针刺,依据症型分别行泻法和补法,除背俞穴以外,均得气后留针30min,中间进行一次行针。连续治疗10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三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休息三天。耳穴压豆方法:首先选择主穴,有肺俞、皮质下、内分泌个面颊,如果患者存在肝郁气滞,则配以胸和;如果患者存在肾精不足,则配以肾上腺和肾。对穴位进行常规消毒,之后将王不留行籽贴敷在以上穴位,每天分三次进行压揉,每个穴位按压100次左右,左右耳交替压豆,夏季每三天更换一次,其余季节每七天更换一次,连续按压2个月。 1.3疗效观察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痊愈:面部黄褐斑在肉眼观察下完全消失,面部皮肤润泽光洁;显效:面部黄褐斑在肉眼观察下基本消失,面部皮肤润泽光洁程度较差;有效:面部黄褐斑在肉眼观察下有所变浅,皮肤变化不明显;无效:面部情况和皮肤情况无任何改变。治疗有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对于本次调查中的数据将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予以处理,计数资料应用n(%)描述,计量资料应用()描述,组间经t和x2检验,当差异在P<0.05时,说明存在临床可比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8.11%,相对于对照组的84.90%具有明显的优势,经计算(P<0.05),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n,%) 3讨论 黄褐斑是女性较为常见的一种皮肤问题,其影响了女性的面容,很多女性也因此产生了自卑感,同时大部分患者也在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从中医角度来讲,本病属于“面尘”“黧黑斑”以及“肝斑”范围内疾病,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为脾胃虚弱、肝郁气滞、肾精不足以及冲任失调导致气血不足,因此在面部会形成黄褐斑。本病的发生与脾脏、肝脏和肾脏功能失调有较大的关系,中医讲肺主皮毛,因此选取肺俞穴为主穴,同时也将脾腧穴、肝俞穴以及肾俞穴作为主穴,综合调整脏腑功能。针刺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式,由于黄褐斑病在皮肤,因此在实施针刺时需要采取浅刺的手法,以达到疏通浅表经络和气血的作用[4],提升治疗效果。在针刺治疗中,也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根据中医辩证给予相应的治疗。耳穴是指分布在耳廓上的腧穴,也被称为刺激点和反应点,当身体和内脏出现问题时,会在相应的耳廓部位出现反应。此时应用王不留行籽进行按摩后,达到了舒经通络的作用,本方法与针刺方法结合后,达到了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补益气血

常见疾病耳穴

常见疾病耳穴取穴 感冒:肺、肾上腺 咳嗽:肺、肾上腺、气管、屏尖、交感 哮喘:肺、肾上腺、气管、交感 肺气肿:肺、气管、肾 慢支:肺、气管、肾 肺炎:肺、气管、肾上腺、交感 失眠:心、肾、脑干、皮质下、神门、枕 嗜睡:心、肝、脾、胃、皮质下 胃痛:胃、脾、肝、交感 胃下垂:胃、脾 呕吐:胃、贲门、食道 泄泻:大肠、小肠、脾、胃 便秘:直肠、大肠、皮质下 眩晕:肾上腺、内分泌、皮质下、心、肝、脾、肾 神经衰弱:神门、内分泌、皮质下、交感、心、脾、肾 健忘:神门、皮质下、交感、心、脾、肾 腹痛:内分泌、脾、胃、神门 心绞痛:心、皮质下、交感、肾 水肿:皮质下、肺、脾、肾、膀胱 头痛:脑干、额、枕、神门、皮质下 高血压:肝、心、降压点、枕、肾上腺 低血压:皮质下、神门、交感、心、肾上腺 糖尿病:肺、脾、肾、内分泌 月经不调:内生殖器、卵巢、肝、脾、肾、内分泌、缘中 痛经:内生殖器、内分泌、肝、肾、神门 带下病:内生殖器、盆腔、脾、肾 子宫脱垂:内生殖器、肝、脾、肾、交感 结膜炎:眼、肝、肾、皮质下 沙眼:眼、目1、目2、肝、耳尖 鼻炎:内鼻、肺、肾上腺、内分泌 咽炎:咽喉、肺、神门、肾上腺 扁桃体炎:肝、扁桃体、咽喉、心 耳鸣耳聋:内分泌、皮质下、内耳、神门 牙痛:垂前、屏尖、牙、面颊区 口腔溃疡:肺、心、口、舌 痤疮:面颊区、肺、胃、大肠、内分泌 湿疹:肺、脾、神门、肾上腺 荨麻疹:神门、枕、肾上腺、肺、内分泌 痔疮:直肠、大肠、皮质下、肾上腺、外生殖器 癃闭:肾、交感、膀胱、外生殖器、皮质下、尿道、神门尿失禁:肺、脾、肾、三焦 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皮质下、脾、胃、肝、肾

耳穴疗法概述

耳穴疗法概述 [摘要]:耳穴疗法:是指用一定的刺激方式,刺激耳穴以达到条理身体和治疗 疾病的一种作用。耳穴是耳郭表面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四肢躯干相互沟通的部位。古代医著中就有“耳脉”、耳与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借耳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等记载。近多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耳穴诊治方法迅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耳穴诊治体系。 [关键词]:耳穴,经络,脏腑,诊断,治疗,发展 关于耳针疗法的记载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自1958年法国医学博士Nogiet提出的人体耳廓形如胚胎倒影的耳穴图理论传入中国以后,又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耳针学的发展。关于耳穴疗法的原理,一段时间从整体在耳部的缩影,耳与脏腑的关系,经脉与耳相通方面入手研究【1】。 耳穴与内脏肢体通过多条途径使在多个层次上联系起来。神经系统是一个重要途径:经络是学术界早已公认一条联系途径;体液也是一条联系途径【2】。当人体内脏或躯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廓的一定部位出现局部反应,如压痛、结节、变色、导电性能等。利用这一现象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或刺激这些反应点(耳穴)来防治疾病。耳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各脏腑组织在耳廓均有相应的反应区(耳穴)。刺激耳穴,对相应的脏腑有一定的调治作用。刺激耳穴的主要方法有:针刺、埋针、放血、耳穴贴压、磁疗、按摩等。 耳穴疗法为什么有效 (一)耳廓与经脉的关系 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耳与经脉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早在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提到了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到了《内经》时期,不仅将“耳脉”发展成了手少阳三焦经,而且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在十二经脉循行中,有的经脉直接入耳中,有的分布在耳廓周围。因此,十二经脉均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所以《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共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奇经八脉考》一书还从奇经八脉角度,阐述了耳和经络的关系【3】。 (二)耳郭与脏腑的联系 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经典著作中,有关耳与脏腑的关系论述很多。《黄帝内经》言:“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等。后来医家根据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大大丰富完善了这一原理。《厘正按摩要术》在汇集前人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耳背与五脏的关系,指出“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的生理联系。与病理相关的如《素问·脏器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目荒荒无所视,耳无所闻”,《证治准绳》说:“肺气虚则少气,……是以耳聋”。现代实验电针耳穴胃区,对胃的波幅和频率,其效应呈良性双向性调整作用,提示针刺耳穴胃区对病理状态下的胃十二指肠具有良好的改善功

耳穴压豆常见病取穴

耳穴压豆常见病取穴 一.呼吸系统 1.伤风感冒:感冒穴(双)(对耳轮上缘的微前方耳轮的边缘部) ●风寒型感冒:感冒穴、肺、气管、内鼻、胃 ●风热型感冒:感冒穴、肺、内鼻、三焦 方法:每日按压3—5次,每次3分钟。 2.扁桃体炎咽炎:扁桃体、轮4—轮4 耳尖(放血)又咽喉,配穴耳背放血。 3.支气管炎:支气管、肺、角窝中、内分泌、神门、大肠,配穴枕、耳迷根、肾 4.支气管哮喘:交感、肺、气管、内分泌、对屏尖、肾上腺,配穴肾、脾、大肠 5.肺炎:肺区、胸、内分泌、肾上腺、交感 二.心血管系统 1.高血压:角窝中、交感、内分泌、心、神门、肝、肾,配穴耳背沟。注意事项:1)耳穴疗法适宜初、中期的患者,不适宜已出现心脑或肾并发症的患者,疗效较差且不稳定。2)有些疾病也可导致血压升高,称为继发性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不同,不宜使用耳穴治疗。 2.低血压:交感、新、肾上腺、(升压点)、皮质下 3.头晕:神门、肝、肾、降压沟、心、交感 4.头痛:神门、皮质下、枕穴,配穴耳尖、肝、肾、脾、胃

●外感头痛者:配加耳尖穴 ●肝阳上亢者:配加肝穴 ●肾虚头痛者:配加肾穴 ●痰浊头痛者:配加脾、胃穴 每日按压耳穴2—3次,7次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可休息1----2日再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适宜病程5年以下的单侧或双侧头痛。 5.中风后遗症:皮质下、缘中、肝、相应部位,配穴心、神门 6.冠心病:心、交感、神门、内分泌、脾、皮质下。配穴小肠、肾 7.心绞痛:心、交感、神门、(心脏点)、小肠 8..心悸:心、小肠、皮质下,配穴心脏点、交感、胸、肺、肝 9..失眠:神门、肾、心、枕、胃 10.神经衰弱:肾、心、枕、胃、垂前、神门、皮质下,配穴肝、脾 11.癔症:神门、枕、新、(脑干)、皮质下、肝 三.消化系统 1.恶心、呕吐:胃、(脑干)、神门、交感、内分泌、食管 2.呃逆:耳中、内分泌、食管、神门 3.急慢性胃炎:胃、交感、脾、皮质下、枕、内分泌 4.胃溃疡:胃、神门、脾、交感、胰胆 5.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胃、神门、脾、交感、三焦 6.腹胀:肺、大肠、小肠、胃、交感,配穴三焦 7.急性胆囊炎:胰胆、交感、肝,配穴神门、内分泌、胃、三焦、脾

最新常见疾病耳穴治疗取穴

主穴:大肠、三焦、脾、腹、消化系统皮质下。配穴:肺、乙状结肠。 大肠:耳轮脚上方的内1/3处。 三焦:外耳道孔后下方与对耳屏内侧下1/2连线中点。 脾:耳甲腔外上方,在耳轮脚消失处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 腹穴:腰、骶椎内侧中点近耳腔缘 消化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部区域中点,即卵巢、丘脑、腮腺连线成等边三角形中点乙状结肠:左耳大肠、小肠两穴之间。 肺:心区的下方,下方为同侧肺,临床上多取下肺。 腹泻取穴 主穴:直肠、大肠、神门、脾、交感、消化系统皮质下 配穴:炎症或慢性疾病引起的腹泻:内分泌、肾上腺 脾肾阳虚型:肾;肠胃不和型:小肠、胃 直肠:耳轮起始部,接近屏上切迹,与大肠穴同水平 大肠:耳轮脚上方的内1/3处。 神门:盆腔与降压点连线中、下1/3交界处。 脾:耳甲腔外上方,在耳轮脚消失处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 消化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部区域中点,即卵巢、丘脑、腮腺连线成等边三角形中点交感:对耳轮下脚内侧1/3处,对耳轮下脚内上缘 肾上腺:耳屏外侧下1/2隆起面中点 内分泌: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0.5cm. 小肠:耳轮脚上方的中1/3处。 胃:耳轮脚消失处周围。 肾:对耳轮上、下分叉处直下方的耳甲艇处。 高血压取穴 主穴:降压点、心、额、心血管皮质下、神经系统皮质下、肝、交感。 配穴:头晕:枕、晕区;肝肾阴虚:肾 心:耳甲腔中心凹陷处。 降压点:三角窝内的外上角 额:对耳屏外侧面前下方下缘中点 心血管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方,与神经系统皮质下,消化系统皮质下连成等边三角形顶点。 神经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方下缘中点(卵巢与丘脑连线中点) 肝:耳甲艇的后下方。 枕:对耳屏外侧面外上方下缘中点(颞与脑干中点) 交感:对耳轮下脚内侧1/3处,对耳轮下脚内上缘 晕区:脑垂体与枕连线取中点,此点与脑干,脑垂体连线区域即为晕区。

耳穴疗法主治病症

耳穴疗法主治病症 、胆石症 胆石耳穴方(《中国民间疗法》)王不留行籽。取耳穴胰、肝、胆、脾、胃、食道、贲门、内分泌、皮质下、交感、神门等。将王不留行籽放置在一块0.6 x 0.8cm 见方的橡皮膏中央,上述耳穴(单侧)分别各贴置一块,间隔1~2天后撕去,贴另一耳穴,反复交替。每次饭后用手轻轻揉按各穴,共20 分钟左右,以加强刺激。治疗期间每天中午食脂肪餐,可吃油煎鸡蛋两个或其它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功能疏肝利胆排石。主治胆石症。 、失眠压豆安眠方(中医杂志1990;(10):46)王不留行籽。选择耳穴神门、皮质下、枕、垂前、失眠(主穴); 心、肝、脾、肾、胆、胃(配穴)。先用75%酒精局部消毒,然后取王不留行籽贴在0.6cm 见方的胶布中间,对准穴位帖敷,并用手指按压,每日3~5 次,每次3 分钟左右,贴敷1 次持续3~5 天。功能清心安神,交通心肾。主治顽固性失眠。 三、支气管哮喘耳穴压豆定喘方(黑龙江中医药1978;(1):36)生白芥子或王不留行籽。取耳部支气管、肺、肾上腺、前列腺、内分泌等穴,将药籽置于O.3x 0.5cm 的胶布中央,贴双耳上述穴位,嘱患者每日压4~6次,每次每穴按压1~2分钟。功能宣肺平喘。主治各型哮喘。 四、腹痛腹痛耳穴压豆方(经验方)王不留行籽或白芥子。取耳穴腹点、腹痛点、脾俞点,将药籽置于O.3x0.5cm 的胶布上,贴于双侧上述部位,嘱患者半小时按压1 次,每次按压5 分钟。功能理气止痛。主治各种原因所致的腹痛。 五、胆囊炎利胆耳穴方(《中医外科》)王不留行籽。用耳穴探测仪检查,在耳穴压痛点上敷贴中药王不留行籽。每日或隔日1换,10次为1疗程。功能疏肝利胆止痛。主治胆囊炎、胆区疼痛。 六、冠心病冠心止痛方(四川中医1987;(2):28)王不留行籽。取耳穴心、冠状动脉后(位于三角窝内侧和耳轮脚末端)、小肠、前列腺后穴,取王不留行籽置于菱形胶布上,贴一侧耳穴上述各穴,嘱病人每日按压4 次,每次每穴按压40 次,5天交换1 次,10天为1 疗程。功能理气活血止痛。主治冠心病、心包炎、胸膜炎等引起的心前区疼痛。 七、高血压病降压耳穴方( 黑龙江中医药1988;(4):29~31) 王不留行籽。取单侧耳降压沟、降压点、神门、内分泌、脑、耳后肾穴。将王不留行籽置于菱形胶布上,压于耳穴上,每穴压1 粒,每次按揉各穴3~5分钟,每日按压3 次,每隔3 日换压对侧穴位, 1 个月为1疗程。功能降血压。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高血压。 八、眩晕 止晕耳穴方(江西中医药杂志1988;(1):43) 王不留行籽。主穴: 内耳、额、枕、脑点、神门、交感; 配穴:肝阳上亢加心、肝、肾、三焦。气血亏虚加脾、胃、肾;肾精不足加肾、子宫或睾丸、内分泌; 痰浊内蕴加肺、脾、肾、皮质下; 瘀血阻络选加脑干、肾、内分泌、皮质下。将王不留行籽贴压于穴位上,每穴1粒,隔日换药1次,3次为1疗

耳穴埋豆常见疾病穴位

内科: 胃肠炎,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长急性发作。辩证取穴:主穴:胃、大肠、脾、交感、神门。配穴:皮质下、直肠、小肠、耳尖。主穴全取加2~3个配穴,急性发作,病情急的科双耳同取。手法:对压或直压。 呃逆,指膈神经受刺激而引起膈肌不自主的痉挛性收缩,又称膈肌痉挛。辩证取穴:主穴:胃、交感、膈区敏感点、神门。配穴:小肠、皮质下。手法:对压或直压。 头痛,是一种常见症状,很多急慢性疾病均可伴有头痛。主穴:相应额、颞、枕及神门、皮质下。配穴:前头痛:胃;偏头痛:胆、交感;后头痛:膀胱;头顶痛:顶;全头痛:以上诸穴。 神经衰弱,本病指由于长期的紧张和精神压力,从而使精神活动能力减弱,致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功能的平衡失调。主要症状有精神疲惫、记忆力减退、精神过敏、易怒、多疑、焦虑、忧虑、失眠、多梦等。辩证取穴:神门、心、肾、皮质下、枕、额、垂前、神经衰弱区。外科: 胆囊炎、胆石症。辩证取穴:胆、肝、交感、神门、内分泌、三焦、皮质下。配穴:腹、脾、十二指肠、艇中、耳迷根、耳背胆。每次一侧,对压或直压,中枪刺激。 泌尿系结石,辨证取穴:主穴:相应部位(尿道、肾、膀胱、输尿管等)交感、神门、艇中。配穴:肝、皮质下、腰骶、腹,一般两侧交替进行,对压或直压为主,急性期疼痛剧烈时宜强刺激。 术后疼痛、腹胀。术后疼痛主穴:相应部位耳穴(胃、肺、肝)、皮质下、神门、耳尖。配穴:肺、骨折时加肾。术后腹胀:腹、交感、皮质下、肝、大肠、小肠、胃。两耳交替,对压或直压,宜强刺激,毎穴按压30~60钟。 骨伤科 颈椎病,由于颈椎增生,椎间盘退变,破坏颈椎的内在平衡引起的颈肩疼痛、眩晕、猝倒、上肢麻木、步履异常等临床症状。辩证取穴:主穴:颈椎、肾、肝、枕、内分泌、神门。配穴:头晕加额、缘中,手指麻木加指。两耳交替,对压或直压,宜重刺激,3日一换,10次一疗程。 腰痛,腰肌劳损主穴:腰肌区、神门。配穴:脾、肝。腰椎骨质增生主穴:腰椎相应部位、肾、膀胱、肝、脾、神门。配穴:三焦、内分泌。腰椎间盘突出症主穴:腰骶椎。配穴:坐骨神经、神门、臀、膀胱、肝。两耳交替,对压或直压,宜重刺激,2日一换,10次一疗程。 妇产科 术后或产后尿潴留,主要为产后或术后小便不通,下腹胀满,如不能及时有效解除这一症状,可激发尿路感染。产后尿潴留更可能引起产后子宫收缩不良而致产后大出血。主穴:膀胱、肾、尿道、三焦相应部位耳穴(腹、子宫)配穴:皮质下、肺。一耳或两耳,对压或直压,宜强刺激,每穴按揉30秒。 妊娠恶阻,又称早孕反应,一般于妊娠3月左右自然消失。但如妊娠早期反应严重,呕吐不止,甚至不能进食、进水,称之为恶阻。主穴:胃、肝、耳中、交感、皮质下。配穴:内分泌、神门、脾。用点压或按揉手法,两耳交替,2~3日一换,7次一个疗程。 五官科

健康讲座-神奇的耳穴诊疗法

健康讲座-神奇的耳穴诊疗法 小小的耳朵,却是一个奥秘无穷的大千世界。它不仅能从这方寸之地反映出你的全身部位的健康状况,甚至还看出你过去曾得过什么病,并对一些疾病作出预测。同时,也可以从耳穴上治疗全身的病症,很多小病小痛更是起立竿见影的神奇疗效。 一、耳穴诊疗法 为什么能从耳朵上诊疗疾病呢?经 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从耳穴与经络、 脏腑、神经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并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物电 学说、生物全息学说、神经体液学说、 胚胎倒置学说等。研究发现,耳朵犹如 一个倒置的胎儿形象,是人体的一个缩 小,它包含着人体的全部信息,耳朵上 的许多穴位就是按照这个规律分布的。 这些穴位又通过经络、神经与全身各部 位紧密相联。一旦机体的某一部位出现 病变,与其相应的耳穴就会出现变化,通过望诊、触诊及电测诊就可进行诊断。同样,刺激某些耳穴也可治疗相应部位疾病。 耳穴诊疗法起源于我国古代。早在二千三百多年以前的西汉已有了耳脉诊病的记载。我国第一部经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详细的论述了经络和耳穴的关系。其中如“视耳好恶,以知其性”的记载,就生动的说明古代就知道用观察耳朵来判断人体疾病情况。 目前常用的耳穴诊断法有耳穴视诊法、耳穴触诊法、耳穴电测法等,这些方法可以综合运用,相互补充,并运用中、西医理论进行辨证分析,对人

体的疾病作出判断,有经验的耳穴医生通过耳穴对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很高,令人惊奇。不仅对急性病症、慢性病症、慢性病急性发作有诊断价值,而且对于既往史、外伤史、遗传病史及肿瘤的诊断更有其重要的参考意义。耳穴诊断中运用:一视(视诊法);二触(触诊法:包括指摸法、探测法、压痕法、压痛法);三测听(用耳穴探测仪的仪表、灯光、声音的变化);四辨证(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穴位的功能,相应部位的反应和临床经验)的综合系列诊断法。这种诊断法既符合现代西医的物理诊断:即“视、触、叩、听”,又符合中医“望、闻、问、切”的辨证理论。这种诊断方法,更完善充实及发展了中医的诊断方法,非常值得推广,以及深入研究造福于人类。 二、耳穴疗法临床应用 目前常用的耳穴治疗方法有针刺法、埋针法、刺血法、电疗法及耳穴贴压法、耳穴按摩法等。耳穴贴压法也称压丸法或埋豆法,因其无痛、无副作用、安全经济、简便省时等特点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的欢迎。目前此法已风靡全国及世界许多国家。特别适合惧痛者、老人、儿童及各种慢性病患者。 耳穴治疗对疾病的适应范围较广,可以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皮肤、骨伤等科上百种常见病和一些疑难、怪症、无名杂症。对有些专科的疾病疗效独特,并已形成特色。如眼科的青少年近视、早期白内障等;美容方面的痤疮、黄褐斑、扁平疣等;内科的失眠、头痛、高血压、眩晕等;皮肤科的带状疱疹、早期白癜风、湿疹等;五官科的耳鸣、听力下降、咽炎、过敏性鼻炎等。此外,耳穴在退热、止痛、明目、健脑、减肥、戒烟、调内分泌、保健、抗衰、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功效。 (一)耳穴的适应症 1.疼痛性疾病 如各种扭挫伤、头痛和神经性疼痛等。 2.炎性疾病及传染病 如急慢性结肠炎、牙周炎、咽喉炎、扁桃体炎、胆囊炎、流感、百日咳、菌痢、腮腺炎等。 3.功能紊乱性疾病 如胃肠神经官能征、心脏神经官能征、心律不齐、高血压、眩晕症、多汗症、月经不调、遗尿、神经衰弱、癔病等。

常见疾病耳穴治疗取穴

便秘取穴 主穴:大肠、三焦、脾、腹、消化系统皮质下。配穴:肺、乙状结肠。 大肠:耳轮脚上方的内1/3处。 三焦:外耳道孔后下方与对耳屏内侧下1/2连线中点。 脾:耳甲腔外上方,在耳轮脚消失处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 腹穴:腰、紙椎内侧中点近耳腔缘 消化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部区域中点,即卵巢、丘脑、腮腺连线成等边三角形中点乙状结肠:左耳大肠、小肠两穴之间。 肺:心区的下方,下方为同侧肺,临床上多取下肺。 腹泻取穴 主穴:直肠、大肠、神门、脾、交感、消化系统皮质下 配穴:炎症或慢性疾病引起的腹泻:内分泌、肾上腺 脾肾阳虚型:肾;肠胃不和型:小肠、胃 直肠:耳轮起始部,接近屏上切迹,与大肠穴同水平 大肠:耳轮脚上方的内1/3处。 神门:盆腔与降压点连线中、下1/3交界处。 脾:耳甲腔外上方,在耳轮脚消失处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 消化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部区域中点,即卵巢、丘脑、腮腺连线成等边三角形中点交感:对耳轮下脚内侧1/3处,对耳轮下脚内上缘 肾上腺:耳屏外侧下1/2隆起而中点 内分泌: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0.5cm. 小肠:耳轮脚上方的中1/3处。 胃:耳轮脚消失处周围。 肾:对耳轮上、下分叉处宜下方的耳甲艇处。 高血压取穴 主穴:降压点、心、额、心血管皮质下、神经系统皮质下、肝、交感。 配穴:头晕:枕、晕区:肝肾阴虚:肾 心:耳甲腔中心凹陷处。 降压点:三角窝内的外上角 额:对耳屏外侧而前下方下缘中点 心血管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方,与神经系统皮质下,消化系统皮质下连成等边三角形顶点。 神经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方下缘中点(卵巢与丘脑连线中点) 肝:耳甲艇的后下方。 枕:对耳屏外侧而外上方下缘中点(额与脑干中点) 交感:对耳轮下脚内侧1/3处,对耳轮下脚内上缘 晕区:脑垂体与枕连线取中点,此点与脑干,脑垂体连线区域即为晕区。 面瘫取穴 主穴:三焦、相应部位(而颊区、眼、口)、脑干、神经系统皮质下、内分泌、肾上腺。配穴:脾、肝。 三焦:外耳道孔后下方与对耳屏内侧下1/2连线中点。 面颊区:3、5、6区交界,包括上额

耳穴疗法

中医外治法之耳穴疗法的临床使用 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典籍《灵枢·口问篇》中就有记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十二经通于耳”,可见耳是全身经络分布最密集的地方,十二经络、三百六十五络的别气都走形于耳,许多经脉注入于耳,耳和人体四肢百骸、五官九窍通过经络相互沟通,和人体的生理病理密切相连,通过刺激耳部相应穴位,可调理脏腑,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一、主要特点 1、适应症广、疗效好 耳穴疗法具有调节神经平衡、镇静止痛、脱敏止痒、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强壮健肾等功能,所以它被广泛的使用于临床。治疗的病症遍及内、外、妇、儿、神经、五官、内分泌等各科。 2、简便易行、花费低廉 耳穴绝大多数是人体解剖学名称,并且耳穴的分布排列有一定规律,且耳穴疗法无需特殊设备,费用低廉。 3、副作用少 耳穴疗法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治疗方法,它无刺伤内脏之虞,也无滞针等现象。如若注意消毒并详细询问患者既往史,耳廓感染和晕针等副作用就可以预防或减少发生。 二、适应症 1、各种疼痛性疾病 1.1外伤性疼痛:如扭伤,挫伤、刺伤、切割伤、骨折,脱臼、落枕,烫伤等疼痛。

1.2手术后疼痛:如五官、脑外,胸,腹、四肢各种术后所产生的伤口痛,疤痕痛,患肢痛,麻醉后的腰痛、头痛等,常可用其来减少或代替杜冷丁、吗啡诸类止痛麻醉剂。 1.3神经性疼痛: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坐骨神经痛。 1.4各类晚期疾病所致的疼痛。 2、各种炎症性疾病 如急性结膜炎、疱疹性角膜炎、牙周炎、化脓性牙髓炎、中耳炎、咽喉炎、扁桃腺炎、腮腺炎、大叶性肺炎、气管炎、胸膜炎、胃炎、肠炎、阑尾炎、胆囊炎、盆腔炎、睾丸炎、副睾炎、各种脓疡、丹毒、风湿性关节炎、末梢神经炎等,耳针有消炎止痛之功效。 3、功能紊乱性疾病: 如眩晕综合症、心律不齐、高血压、多汗症、肠功能紊乱、月经不调、遗尿、神经衰弱、癌症、性功能紊乱、腹肌痉挛、面肌痉挛等。 4、过敏性和变态反应性疾病: 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紫癜、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结肠炎、结节性红斑、风湿热、药热、血清病、荨麻疹等,耳穴疗法可以提高内源性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具有消炎脱敏、改善免疫功能等作用。 5、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单纯性甲状腺肿、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肥胖症、经绝期综合症。 6、传染性疾病:

耳穴压豆常见病取穴

耳穴压豆常见病取穴 一.呼吸系统 1?伤风感冒:感冒穴(双)(对耳轮上缘的微前方耳轮的边缘部)风寒型感冒:感冒穴、肺、气管、内鼻、胃 风热型感冒:感冒穴、肺、内鼻、三焦 方法:每日按压3—5次,每次3分钟。 2.扁桃体炎咽炎:扁桃体、轮4—轮4 耳尖(放血)又咽喉,配穴耳背放血。 3.支气管炎:支气管、肺、角窝中、内分泌、神门、大肠,配 穴枕、耳迷根、肾 4.支气管哮喘:交感、肺、气管、内分泌、对屏尖、肾上腺, 配穴肾、脾、大肠 5.肺炎:肺区、胸、内分泌、肾上腺、交感 二.心血管系统 1.高血压:角窝中、交感、内分泌、心、神门、肝、肾,配穴耳背沟。 注意事项:1)耳穴疗法适宜初、中期的患者,不适宜已出现心脑或肾并发症的患者,疗效较差且不稳定。2)有些疾病也可导 致血压升高,称为继发性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不同,不宜使用耳穴治疗。 2.低血压:交感、新、肾上腺、(升压点)、皮质下 3.头晕:神门、肝、肾、降压沟、心、交感

4.头痛:神门、皮质下、枕穴,配穴耳尖、肝、肾、脾、胃 外感头痛者:配加耳尖穴 肝阳上亢者:配加肝穴 肾虚头痛者:配加肾穴 痰浊头痛者:配加脾、胃穴 每日按压耳穴2—3次,7次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可休息12日再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适宜病程5年以下的单侧或双侧头痛。 5.中风后遗症:皮质下、缘中、肝、相应部位,配穴心、神门 6.冠心病:心、交感、神门、内分泌、脾、皮质下。配穴小肠、肾 7.心绞痛:心、交感、神门、(心脏点)、小肠 8..心悸:心、小肠、皮质下,配穴心脏点、交感、胸、肺、肝 9..失眠:神门、肾、心、枕、胃 10.神经衰弱:肾、心、枕、胃、垂前、神门、皮质下,配穴肝、脾 11.癔症:神门、枕、新、(脑干)、皮质下、肝 三.消化系统 1.恶心、呕吐:胃、(脑干)、神门、交感、内分泌、食管 2.呃逆:耳中、内分泌、食管、神门 3.急慢性胃炎:胃、交感、脾、皮质下、枕、内分泌 4.胃溃疡:胃、神门、脾、交感、胰胆 5.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胃、神门、脾、交感、三焦 6.腹胀:肺、大肠、小肠、胃、交感,配穴三焦

常见疾病的耳穴治疗

常见疾病的耳穴治疗 呼吸系统(普通感冒、咳嗽、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肺、大肠、咽喉、气管、支管、肾上腺 鼻炎:内鼻、外鼻、肺、肾上腺、额、风溪 消化系统: 呃逆:膈、胃、神门、相应病变脏腑(肺、脾、肝、肾) 胃痛:胃、肝、脾、神门、交感、十二指肠 腹痛:胃、小肠、大肠、肝、脾、交感、神门、皮质下 胁痛:肝、胆、脾、胃、肾、神门、胸 黄疸:肝、胆、脾、胃 泄泻:大肠、胃、脾、肝、肾、交感 痢疾:大肠、直肠下段、胃、脾、肾、腹 便秘:大肠、直肠、交感、皮质下 泌尿系统: 遗尿:肾、膀胱、皮质下、尿道 癃闭:肾、膀胱、肺、肝、脾、三焦、交感、神门、皮质下、腰骶椎 阳痿:肾、肝、心、脾、外生殖器、神门、内分泌、皮质下 遗精:内生殖器、肾、心、神门、内分泌、皮质下 妇科: 月经不调:皮质下、内生殖器、内分泌、肾、肝、脾 痛经:内生殖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神门、肝、肾、腹 经闭:内分泌、内生殖器、肝、肾、皮质下、神门 崩漏:内生殖器、皮质下、内分泌、肾、肝、脾 绝经前后诸症:内生殖器、内分泌、肝、肾、脾

带下病:内生殖器、内分泌、膀胱、三焦、脾、肝、肾 不孕症:内生殖器、皮质下、肾、肝、内分泌 缺乳:胸、内分泌、交感、肝、肾 乳腺增生:胸椎、内分泌、胃、心、神门、肝、脾 儿科: 小儿惊风:交感、神门、皮质下、心、肝、肾 小儿脑性瘫痪:枕、皮质下、心、肾、肝、脾、神门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心、肾、肝、皮质下、肾上腺、交感、枕 头痛:枕、额、脑、神门、皮质下 眩晕:皮质下、交感、神门、肝、肾、脾 郁证:神门、心、交感、肝、脾 心悸:交感、神门、心、脾、肝、胆、肾 消渴:胰、胆、内分泌、肾、三焦、耳迷根、神门、心、肝、肺、屏尖、胃 神经衰弱(失眠):神门、心、肾、皮质下、垂前穴、交感、神经衰弱区 高血压:耳背沟、角窝上、神门、心、肝、肾 肥胖症:脾、胃、口、大肠、内分泌、三焦 更年期综合征:内生殖器、内分泌、肝、肾、神门、交感 痤疮:面颊区、内分泌、肺、脾、交感、大肠 黄褐斑:肺、肝、内分泌、内生殖器、肾上腺、面颊区 小儿推拿 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咳痰、食欲不振、呕吐、有汗或无、便秘、小便色黄。 热轻:平肝、清肺、清天河水、掐五指节 热重(38.5以上):平肝清肺、退六腑、提捏大椎、掐五指节

常见疾病耳穴治疗取穴

常见疾病耳穴治疗取穴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便秘取穴主穴:大肠、三焦、脾、腹、消化系统皮质下。配穴:肺、乙状结肠。大肠:耳轮脚上方的内1/3处。 三焦:外耳道孔后下方与对耳屏内侧下1/2连线中点。 脾:耳甲腔外上方,在耳轮脚消失处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 腹穴:腰、骶椎内侧中点近耳腔缘 消化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部区域中点,即卵巢、丘脑、腮腺连线成等边三角形中点 乙状结肠:左耳大肠、小肠两穴之间。 肺:心区的下方,下方为同侧肺,临床上多取下肺。 腹泻取穴 主穴:直肠、大肠、神门、脾、交感、消化系统皮质下 配穴:炎症或慢性疾病引起的腹泻:内分泌、肾上腺 脾肾阳虚型:肾;肠胃不和型:小肠、胃 直肠:耳轮起始部,接近屏上切迹,与大肠穴同水平 大肠:耳轮脚上方的内1/3处。 神门:盆腔与降压点连线中、下1/3交界处。 脾:耳甲腔外上方,在耳轮脚消失处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 消化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部区域中点,即卵巢、丘脑、腮腺连线成等边三角形中点 交感:对耳轮下脚内侧1/3处,对耳轮下脚内上缘

肾上腺:耳屏外侧下1/2隆起面中点 内分泌: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0.5cm. 小肠:耳轮脚上方的中1/3处。 胃:耳轮脚消失处周围。 肾:对耳轮上、下分叉处直下方的耳甲艇处。 高血压取穴 主穴:降压点、心、额、心血管皮质下、神经系统皮质下、肝、交感。配穴:头晕:枕、晕区;肝肾阴虚:肾 心:耳甲腔中心凹陷处。 降压点:三角窝内的外上角 额:对耳屏外侧面前下方下缘中点 心血管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方,与神经系统皮质下,消化系统皮质下连成等边三角形顶点。 神经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方下缘中点(卵巢与丘脑连线中点)肝:耳甲艇的后下方。 枕:对耳屏外侧面外上方下缘中点(颞与脑干中点) 交感:对耳轮下脚内侧1/3处,对耳轮下脚内上缘 晕区:脑垂体与枕连线取中点,此点与脑干,脑垂体连线区域即为晕区。 面瘫取穴 主穴:三焦、相应部位(面颊区、眼、口)、脑干、神经系统皮质下、内分泌、肾上腺。

耳穴压豆针对疾病取穴教学内容

1.感冒 (1)主穴 ◇肺在耳甲腔,心穴的上下方和后方,呈马蹄形区域 ◇肾上腺耳屏外侧下1/2隆起平面的中点 (2)配穴 ◇发热者加耳尖(耳轮顶端,将耳廓从中耳背向前反折,耳轮最高点)放血 ◇伴有流鼻涕、流眼泪者加风溪(指、腕两穴内缘区域) ◇咽喉痛者加咽喉(耳屏内侧面上1/2的中点) ◇头痛者加额(对耳屏外侧面前下方下缘中点)、枕(对耳屏外侧面外上方下缘中点) 2.咳嗽 (1)主穴 ◇肺◇气管在耳甲腔内,外耳道口与心穴之间◇肾上腺◇屏尖对耳屏外侧上1/2隆起平面的终点◇交感 (2)配穴 ◇喘息气促者加肾◇痰多者加脾胸闷者加心、胸椎◇发热者加耳尖(耳轮顶端,将耳廓从中耳背向前反折,耳轮最高点)放血 3.哮喘 (1)主穴 ◇肺◇气管◇肾上腺◇交感 (2)配穴 ◇喘息气促者加肾◇痰多者加脾◇胸闷者加神门、胸(对而轮上1/5)◇发热者加耳尖放血。 4.肺气肿 (1)主穴 ◇肺◇气管◇脾◇肾 (2)配穴 ◇胸闷者加心、胸椎 5.慢性支气管炎 (1)主穴 ◇肺◇气管◇肾上腺◇屏尖◇交感 (2)配穴 ◇喘息气促者加肾◇痰多者加脾、肾◇胸闷者加心、胸椎◇发热者加耳尖放血 6.肺炎 (1) 主穴 ◇肺◇气管◇肾上腺◇交感 (2)配穴 ◇喘息气促者加肾◇痰多者加脾◇胸闷者加神门、胸◇发热者加耳尖放血 7.心律失常 (1)主穴 ◇心◇交感◇皮质下◇神门 配穴 ◇心悸者加肾上腺◇失眠者加脾、肾◇眩晕者加枕、肝 8.失眠 (1)主穴 ◇心耳甲腔中央凹陷处 ◇肾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直下方的耳甲艇处 ◇脑干轮屏切迹正中凹陷处 ◇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前下方

◇心烦易怒者加肝(耳甲艇的后下方)◇体质虚弱者加脾(耳甲腔的后上方,胃穴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腰膝酸软,夜尿多着加肝◇食欲不振者加胃(耳轮脚消失处周围) 9.嗜睡 (1)主穴 ◇心◇肝◇脾◇胃◇皮质下◇兴奋点对耳屏内侧底部,与枕穴相对。 (2)配穴 ◇腰膝酸软、面色暗者加肾 10.胃痛 (1)主穴 ◇胃◇脾◇肝◇交感 (2)配穴 ◇疼痛剧烈者加皮质下、神门◇伴有呕吐者加贲门(耳轮脚下方外1/3处) 11.胃下垂 (1)主穴 ◇胃◇脾 (2)配穴 ◇便秘者加三焦、直肠(耳轮末端,大肠穴前方的耳轮处)◇腹泻者加大肠(耳轮脚上方内1/3)◇眩晕心悸者加神门12.呕吐 (1)主穴 ◇贲门◇食道耳轮脚下方中1/3处◇胃 (2)配穴 ◇胸部胀痛者加肝◇饮食不节者加脾、小肠 13.泄泻 (1)◇大肠◇小肠◇脾◇胃 (2)配穴 ◇呕吐者加食道 14.便秘 (1)主穴 ◇直肠耳轮末端,大肠穴前方的耳轮处 ◇大肠耳轮脚上方内1/3处 ◇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前下方 (2)配穴 ◇口渴心烦者加肺(在耳甲腔,心穴的上下方和后方,呈马蹄形区域)◇体质虚弱者加脾(耳甲腔的后上方,胃穴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肾(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直下方的耳甲艇处) 15.眩晕 (1)主穴 ◇肾上腺◇内分泌◇皮质下◇心◇肝◇脾◇肾 (2)配穴 ◇烦躁易怒者加神门◇体质虚弱者加胃 16.神经衰弱 (1)主穴 ◇神门◇内分泌◇皮质下◇交感◇心◇脾◇肾 (2)配穴 急躁易怒者加肝 17.健忘 (1)主穴 ◇神门◇皮质下◇交感◇心◇脾◇肾

耳穴疗法简介

耳穴疗法 耳穴疗法简介 耳廓的神经、血管最为丰富,刺激耳甲廓、耳甲腔等处,有调整机体内分泌系统以及内脏功能的作用,尤其是刺激迷走神经可影响胰岛素值,进而掏食欲,达到减肥的目的。 耳穴疗法为什么有效? 中医美容减肥方法中有一种刺激耳廓的耳穴疗法,而且颇有效果。然而,想必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耳穴疗法为什么这么有效,其实,这主要是因为耳廓与经脉、脏腑、神经关系密切. (一)耳廓与经脉的关系 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耳与经脉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早在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提到了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到了《内经》时期,不仅将“耳脉”发展成了手少阳三焦经,而且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在十二经脉循行中,有的经脉直接入耳中,有的分布在耳廓周围。如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等经脉、经筋分别入耳中,或循耳之前、后;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则分别上耳前,至耳上角;手阳明大肠经之别络入耳合于宗脉。六条阴经虽不直接入耳或分布于耳廓周围,但均通过经别与阳经相合。因此,十二经脉均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所以《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共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临床实践中发现,接受耳针或耳穴贴压治疗的病人,有轻微的触电或气体流动或一股发热暖流感由耳廓沿着一定路线向身体的某一部位放射,其经过路线大部分与经脉循行的路线相似。如对针刺经穴循经感传显著的受试者、刺激耳穴时出现循经感传进行了观察。在104次的测试中,90次所诱发的感传的循行路线与耳穴刺激互有特异的对应关系,约占86.5%,其余14例感传系沿着同名经、表里经或其他无关经脉的路线循行。由此可见,耳与十二经脉的关系十分密切。故而刺激耳廓上的耳穴,具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二)耳廓与脏腑的联系 耳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十分密切,是机体体表与内脏联系的重要部位。在经典著作中,有关耳与脏腑的关系论述很多。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灵枢?脉度》亦说:“肾气温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难经?四十难》也说:“肺主声,故

神奇的耳穴疗法

神奇的耳穴疗法 主持人:走在街上,你是不是看到过有人耳朵上贴着小块胶布?别奇怪,这不是一种追求时髦的方式,而是一种防病治病的疗法。据说,这样做可以治疗近视,可以美容、减肥,甚至还可治疗好多慢性病等。虽然听着有点包治百病的小广告嫌疑,但这是真的。下面我们就请冯院长讲讲关于耳穴的那点事儿。 冯士华:主持人好,手机前的朋友们,大家好!传统的耳穴疗法,以适应症广、疗效好、简便易行和副作用少等优点,备受人们的欢迎。 我先说几个病例,也让大家了解一下耳穴疗法的神奇:双城集片一个耳鸣的患者第一次治疗,贴上耳穴回家的时候,走出连庄大街,耳鸣就消失了。张宽多年的糖尿病患者,坚持二十一次的耳穴治疗,至今血糖稳定。还有我家姑娘,在大连医科大学读研期间,因学习和工作紧张突发头晕、耳鸣、听力下降,在附属医院诊断为突发性耳聋,治疗效果不明显,我让孩子请假回来,带回来的一堆药一粒也没用,就贴耳穴和艾灸,一星期恢复正常。我们现在收到耳穴治疗的患者送的锦旗就多达23面,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疗效好。 耳穴疗法是针灸疗法中的一种,目前,已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耳穴疗法,世界卫生组织已正式确立耳穴疗法为治疗多种病症的有效方法。

根据现代生物全息理论及实践证明,耳朵与全身各部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对应关系。身体任何一个器官,都可以在耳部找到对应的反射区域,并可借助刺激达到调整、治疗的效果。 主持人:耳穴有这么多的治疗作用,而且有这么好的疗效,到底得用什么方法刺激耳穴达到调节脏腑功能的呢? 冯士华:耳穴疗法是用汉针(毫针)、压王不留行子、磁疗、艾灸、推拿按摩等方法准确地刺激相应耳穴处,并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主持人:请冯院长简单的介绍一下临床常用的治疗办法 冯士华: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广的耳穴疗法是压子法(压豆法)、毫针刺法和刺血法三种,不同的耳穴疗法适应的病症也不尽相同。我今天带来的就是上述三种治法用的东西。一个是耳穴探测仪,一个是汉针,一个是三棱针、一个是耳穴所压的王不留子。下面我简单的介绍一下。 压子法,就是以王不留行子黏附在0.6厘米×0.6厘米大小的胶布中央,消毒后用镊子夹住胶布,贴敷在所取穴位上即可。每日自行按压3~5 次,1周贴2次,双耳交替。 毫针刺法,耳穴严格消毒,用26~30号的0.5~1寸长的针灸针,刺入所选耳穴,刺激强度和手法依病情、体质、证型、耐受度等综合考虑。留针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