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茶艺基本知识

茶艺基本知识

茶艺基本知识
茶艺基本知识

茶艺基本知识

前言

茶艺,是指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术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日常生活中,虽然人人都能泡茶、喝茶,但要真正泡好茶,喝好茶却并非易事。泡好一壶和享受一杯茶也要涉及到广泛的内容,如识茶、选茶、泡茶、品茶、茶叶经营、茶文化、茶艺美学等。因此泡茶、喝茶是一项技艺、一门艺术。泡茶可以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方法。泡茶时涉及茶、水、茶具、时间、环境等因素,把握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泡好茶的关键。

第一节泡茶要素

茶叶中的化学成分是组成茶叶色、香、味的物质基础,其中多数能在冲泡过程中溶解于水,从而形成了茶汤的色泽、香气和滋味。泡茶时,应根据不同茶类的特点,调整水的温度,浸润时间和茶叶的用量,从而使茶的香味、色泽、滋味得以充分的发挥。综合起来,泡好一壶茶主要有四大要素:第一是茶水比例,第二是泡茶水温,第三是浸泡时间,第四是冲泡次数。

一、茶水比例

1.茶的品质:

茶叶中各种物质在沸水中浸出的快慢与茶叶的老嫩和加工方法有关。氨基酸具有鲜爽的性质,因此茶叶中氨基酸含量多少直接影响着茶汤的鲜爽度。名优绿茶滋味之所以鲜爽、甘醇,主要是因为氨基酸的含量高和茶多酚的含量低。夏茶氨基酸的含量低而茶多酚的含量高,所以茶味苦涩。故有“春茶鲜、夏茶苦”的谚语。

2.茶水比例:

茶叶用量应根据不同的茶具、不同的茶叶等级而有所区别,一般而言,水多茶少,滋味淡薄;茶多水少,茶汤苦涩不爽。因此,细嫩的茶叶用量要多;较粗的茶叶,用量可少些,即所谓“细茶粗吃”“精茶细吃”。

普通的红、绿茶类(包括花茶),可大致掌握在1克茶冲泡50~60毫升水。如果是200毫升的杯(壶),那么,放上3克左右的茶,冲水至七八成满,就成了一杯浓淡适宜的茶汤。若饮用云南普洱茶,则需放茶叶5~8克。

乌龙茶因习惯浓饮,注重品味和闻香,故要汤少味浓,用茶量以茶叶与茶壶比例来确定,投茶量大致是茶壶容积的1/3至1/2。广东潮、汕地区,投茶量达到茶壶容积的1/2至2/3 。

茶、水的用量还与饮茶者的年龄、性别有关,大致说,中老年人比年轻人饮茶要浓,男性比女性饮茶要浓。如果饮茶者是老茶客或是体力劳动者,一般可以适量加大茶量;如果饮茶者是新茶客或是脑力劳动者,可以适量少放一些茶叶。

一般来说,茶不可泡得太浓,因为浓茶有损胃气,对脾胃虚寒者更甚,茶叶中含有鞣酸,太浓太多,可收缩消化黏膜,妨碍胃吸收,引起便秘和牙黄,同时,太浓的茶汤和太淡的茶汤不易体会出茶香嫩的味道。古人谓饮茶“宁淡勿浓”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冲泡水温

据测定,用60℃的开水冲泡茶叶,与等量100℃的水冲泡茶叶相比,在时间和用茶量相同的情况下,茶汤中的茶汁浸出物含量,前者只有后者的45%~65%。这就是说,冲泡茶的水温高,茶汁就容易浸出;冲泡茶的水温低,茶汁浸出速度慢。“冷水泡茶慢慢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泡茶的茶水一般以落开的沸水为好,这时的水温约85℃。滚开的沸水会破坏维生素C 等成份,而咖啡碱、茶多酚很快浸出,使茶味会变苦涩;水温过低则茶叶浮而不沉,内含的

有效成分浸泡不出来,茶汤滋味寡淡,不香、不醇、淡而无味。

泡茶水温的高低,还与茶的老嫩、松紧、大小有关。大致说来,茶叶原料粗老、紧实、整叶的,要比茶叶原料细嫩、松散、碎叶的,茶汁浸出要慢得多,所以,冲泡水温要高。水温的高低,还与冲泡的品种花色有关。

具体说来,高级细嫩名茶,特别是高档的名绿茶,开香时水温为95℃,冲泡时水温为80℃~85℃。只有这样泡出来的茶汤色清澈不浑,香气纯正而不钝,滋味鲜爽而不熟,叶底明亮而不暗,使人饮之可口,视之动情。如果水温过高,汤色就会变黄;茶芽因“泡熟”而不能直立,失去欣赏性;维生素遭到大量破坏,降低营养价值;咖啡碱、茶多酚很快浸出,又使茶汤产生苦涩味,这就是茶人常说的把茶“烫熟”了。反之,如果水温过低,则渗透性较低,往往使茶叶浮在表面,茶中的有效成分难以学浸出,结果,茶味淡薄,同样会降低饮茶的功效。大宗红、绿茶和花茶,由于茶叶原料老嫩适中,故可用90℃左右的开水冲泡。

冲泡乌龙茶、普洱茶和沱茶等特种茶,由于原料并不细嫩,加之用茶量较大,所以,须用刚沸腾的100℃开水冲泡。特别是乌龙茶为了保持和提高水温,要在冲泡前用滚开水烫热茶具;冲泡后用滚开水淋壶加温,目的是增加温度,使茶香充分发挥出来。

至于边疆兄弟民族喝的紧压茶,要先将茶捣碎成小块,再放入壶或锅内煎煮后,才供人们饮用。

判断水的温度可先用温度计和计时器不测量,等掌握之后就可凭经验来断定了。当然所有的泡茶用水都得煮开,以自然降温的方式来达到控温的效果。

三、冲泡时间

茶叶冲泡时间差异很大,与茶叶种类、泡茶水温、用茶数量和饮茶习惯等都有关。

如用茶杯泡饮普通红、绿茶,每杯放干茶3克左右,用沸水约150~200毫升,冲泡时宜加杯盖,避免茶香散失,时间以3~5分钟为宜。时间太短,茶汤色浅淡;茶泡久了,增加茶汤涩味,香味还易丧失。不过,新采制的绿茶可冲水不加杯盖,这样汤色更艳。另用茶量多的,冲泡时间宜短,反之则宜长。质量好的茶,冲泡时间宜短,反之宜长些。

茶的滋味是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增浓的。据测定,用沸水泡茶,首先浸提出来的是咖啡碱、维生素、氨基酸等,大约到3分钟时,含量较高。这时饮起来,茶汤有鲜爽醇和之感,但缺少饮茶者需要的刺激味。以后,随着时间的延续,茶多酚浸出物含量逐渐增加。因此,为了获取一杯鲜爽甘醇的茶汤,对大宗红、绿茶而言,头泡茶以冲泡后3分钟左右饮用为好,若想再饮,到杯中剩有三分之一茶汤时,再续开水,以此类推。

对于注重香气的乌龙茶、花茶,泡茶时,为了不使茶香散失,不但需要加盖,而且冲泡时间不宜长,通常2~3分钟即可。由于泡乌龙茶时用茶量较大,因此,第一泡1分钟就可将茶汤倾入杯中,自第二泡开始,每次应比前一泡增加15秒左右,这样要使茶汤浓度不致相差太大。

白茶冲泡时,要求沸水的温度在70℃左右,一般在4~5分钟后,浮在水面的茶叶才开始徐徐下沉,这时,品茶者应以欣赏为主,观茶形,察沉浮,从不同的茶姿、颜色中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愉悦,一般到10分钟,方可品饮茶汤。否则,不但失去了品茶艺术的享受,而且饮起来淡而无味,这是因为白茶加工未经揉捻,细胞未曾破碎,所以茶汁很难浸出,以至浸泡时间须相对延长,同时只能重泡一次。

另外,冲泡时间还与茶叶老嫩和茶的形态有关。一般说来,凡原料较细嫩,茶叶松散的,冲泡时间可相对缩短;相反,原料较粗老,茶叶紧实的,冲泡时间可相对延长。总之,冲泡时间的长短,最终还是以适合饮茶者的口味来确定为好。

四、冲泡次数

据测定,茶叶中各种有效成分的浸出率是不一样的,最容易浸出的是氨基酸和维生素C;其次是咖啡碱、茶多酚、可溶性糖等。一般茶冲泡第一次时,茶中的可溶性物质能浸出50~

55%;冲泡第二次时,能浸出30% 左右;冲泡第三次时,能浸出约10%;冲泡第四次时,只能浸出2~3%,几乎是白开水了。所以,通常以冲泡三次为宜。

如饮用颗粒细小、揉捻充分的红碎茶和绿碎茶,由于这类茶的内含成分很容易被沸水浸出,一般都是冲泡一次就将茶渣滤去,不再重泡。速溶茶,也是采用一次冲泡法,工夫红茶则可冲泡2~3次。而条形绿茶如眉茶、花茶通常只能冲泡2~3次。白茶和黄茶,一般也只能冲泡1次,最多2次。

品饮乌龙茶多用小型紫砂壶,在用茶量较多时(约半壶)的情况下,可连续冲泡4~6次,甚至更多。

第二节泡茶用水的选择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龙井茶,虎跑水”被称为杭州“双绝”。可见用什么水泡茶,对茶的冲泡及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水是茶叶滋味和内含有益成分的载体,茶的色、香、味和各种营养保健物质,都要溶于水后,才能供人享用。而且水能直接影响茶质,清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茶情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因此好茶必须配以好水。

一、古代人对泡茶用水的看法

最早提出水标准的是宋徽宗赵佶,他在《大观茶论》中写道:“水以清、轻、甘、冽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后人在他提出的“清、轻、甘、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个“活”字。

古人大多选用天然的活水,最好是泉水、山溪水;无污染的雨水、雪水其次;接着是清洁的江、河、湖、深井中的活水及净化的自来水,切不可使用池塘死水。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是说用不同的水,冲泡茶叶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只有佳茗配美泉,才能体现出茶的真味。

二、现代茶人对泡茶用水的看法

认为“清、轻、甘、冽、活”五项指标俱全的水,才称得上宜茶美水。

其一,水质要清。水清则无杂、无色、透明、无沉淀物,最能显出茶的本色。

其二,水体要轻,北京玉泉山的玉泉水比重最轻,故被御封为“天下第一泉”。现代科学也证明了这一理论是正确的。水的比重越大,说明溶解的矿物质越多功能。有实验结果表明,当水中的低价铁超过0.1ppm时,茶汤发暗,滋味变淡;铝含量超过0.2ppm时,茶汤便有明显的苦涩味;钙离子达到2ppm时,茶汤带涩,而达到4ppm时,茶汤变苦;铅离子达到1ppm时,茶汤味涩而苦,且有毒性,所以水以轻为美。

其三,水味要甘。“凡水泉不甘,能损茶味。”所谓水甘,即一入口,舌尖顷刻便会有甜滋滋的美妙感觉。咽下去后,喉中也有甜爽的回味,用这样的水泡茶自然会增茶之美味。

其四,水温要冽。冽即冷寒之意,明代茶人认为:“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冽则茶味独全”。因为寒冽之水多出于地层深处的泉脉之中,所受污染少,泡出的茶汤滋味纯正。

其五,水源要活。“流水不腐”现代科学证明了在流动的活水中细菌不易繁殖,同时活水有自然净化作用,在活水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较高,泡出的茶汤特别鲜爽可口。

三、我国饮用水的水质标准

1.感官指标

色度不超过15度,浑浊度不超过5度,不得有异味、臭味,不得含有肉眼可见物。

2.化学指标

pH值6.5~8.5,总硬度不高于25度,铁不超过0.3毫克/升,锰不超过0.1毫克/升,铜不超过1.0毫克/升,锌不超过1.0毫克/升,挥发酚类不超过0.002毫克/升,阴离子合成洗涤剂不超过0.3毫克/升。

3.毒理指标

氟化物不超过1.0毫克/升,适宜浓度0.5~1.0 毫克/升,氰化物不超过0.05毫克/升,砷不超过0.05毫克/升,镉不超过0.01毫克/升,铬(六价)不超过0.05毫克/升,铅不超过0.05毫克/升。

4.细菌指标

细菌总数不超过100个/毫升,大肠菌群不超过3个/升。

以上四个指标,主要是从饮用水最基本的安全和卫生方面考虑,作为泡茶用第三节、泡茶用水

宜茶用水可分为天水、地水、再加工水三大类。再加工水即城市销售的“太空水”、“纯净水”、“蒸馏水”等。

1.自来水

自来水是最常见的生活饮用水,其水源一般来自江、河、湖泊,是属于加工处理后的天然水,为暂时硬水。因其含有用来消毒的氯气等,在水管中滞留较久的,还含有较多的铁质。当水中的铁离子含量超过万分之五时,会使茶汤呈褐色,而氯化物与茶中的多酚类作用,又会使茶汤表面形成一层“锈油”,喝起来有苦涩味。所以用自来水沏茶,最好用无污染的容器,先贮存一天,待氯气散发后再煮沸沏茶,或者采用净水器将水净化,这样就可成为较好的沏茶用水。

2.纯净水

纯净水是蒸馏水、太空水的合称,是一种安全无害的软水。纯净水是以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为水源,采用蒸馏法、电解法、逆渗透法及其他适当的加工方法制得,纯度很高,不含任何添加物,可直接饮用的水。用纯净水泡茶,不仅因为净度好、透明度高,沏出的茶汤晶莹透澈,而且香气滋味纯正,无异杂味,鲜醇爽口。市面上纯净水品牌很多,大多数都宜泡茶。其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

3.矿泉水

我国对饮用天然矿泉水的定义是:从地下深处自然涌出的或经人工开发的、未受污染的地下矿泉水,含有一定量的矿物盐、微量元素或二氧化碳气体,在通常情况下,其化学成分、流量、水温等动态指标在天然波动范围内相对稳定。矿泉水与纯净水相比,矿泉水含有丰富的锂、锶、锌、溴、碘、硒和偏硅酸等多种微量元素,饮用矿泉水有助于人体对这些微量元素的摄入,并调节肌体的酸碱平衡。但饮用矿泉水应因人而异。由于矿泉水的产地不同,其所含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成分也不同,不少矿泉水含有较多的钙、镁、钠等金属离子,是永久性硬水,虽然水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但用于泡茶效果并不佳。

4.活性水

活性水包括磁化水、矿化水、高氧水、离子水、自然回归水、生态水等品种。这些水均以自来水为水源,一般经过滤、精制和杀菌、消毒处理制成,具有特定的活性功能,并且有相应的渗透性、扩散性、溶解性、代谢性、排毒性、富氧化和营养性功效。由于各种活性水内含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成分各异,如果水质较硬,泡出的茶水品质较差;如果属于暂时硬水,泡出的茶水品质较好。

5.净化水

通过净化器对自来水进行二次终端过滤处理制得,净化原理和处理工艺一般包括粗滤、活性炭吸附和薄膜过滤等三级系统,能有效地清除自来水管网中的红虫、铁锈、悬浮物等机械成分,降低浊度,达到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但是,净水器中的粗滤装置要经常清洗,活

性炭也要经常换新,时间一久,净水器内胆易堆积污物,繁殖细菌,形成二次污染。净化水易取得,是经济实惠的优质饮用水,用净化水泡茶,其茶汤品质是相当不错的。

6.天然水

天然水包括江、河、湖、泉、井及雨水。用这些天然水泡茶应注意水源、环境、气候等因素,判断其洁净程度。对取自天然的水经过滤、臭氧化或其他消毒过程的简单净化处理,既保持了天然又达到洁净,也属天然水之列。在天然水中,泉水是泡茶最理想的水,泉水杂质少、透明度高、污染少,虽属暂时硬水,加热后,呈酸性碳酸盐状态的矿物质被分解,释放出碳酸气,口感特别微妙,泉水煮茶,甘洌清芬俱备。然而,由于各种泉水的含盐量及硬度有较大的差异,也并不是所有泉水都是优质的,有些泉水含有硫磺,不能饮用。

江、河、湖水属地表水,含杂质较多,混浊度较高,一般说来,沏茶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在远离人烟,又是植被生长繁茂之地,污染物较少,这样的江、河、湖水,仍不失为沏茶好水。如浙江桐庐的富春江水、淳安的千岛湖水、绍兴的鉴湖水就是例证。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其江水,取去人远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唐代白居易在诗中说:“蜀水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认为渭水煎茶很好。唐代李群玉曰:“吴瓯湘水绿花”,说湘水煎茶也不差。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更进一步说:“黄河之水,来自天上。浊者土色,澄之即净,香味自发”。言即使浊混的黄河水,只要经澄清处理,同样也能使茶汤香高味醇。这种情况,古代如此,现代也同样如此。

雪水和天落水,古人称之为“天泉”,尤其是雪水,更为古人所推崇。唐代白居易的“扫雪煎香茗”,宋代辛弃疾的“细写茶经煮茶雪”,元代谢宗可的“夜扫寒英煮绿尘”,清代曹雪芹的“扫将新雪及时烹”,都是赞美用雪水沏茶的。

至于雨水,一般说来,因时而异 : 秋雨,天高气爽,空中灰尘少,水味“清冽”,是雨水中上品;梅雨,天气沉闷,阴雨绵绵,水味“甘滑”,较为逊色;夏雨,雷雨阵阵,飞砂走石,水味“走样”,水质不净。但无论是雪水或雨水,只要空气不被污染,与江、河、湖水相比,总是相对洁净,是沏茶的好水。

井水属地下水,悬浮物含量少,透明度较高。但它又多为浅层地下水,特别是城市井水,易受周围环境污染,用来沏茶,有损茶味。所以,若能汲得活水井的水沏茶,同样也能泡得一杯好茶。唐代陆羽《茶经》中说的“井取汲多者”,明代陆树声《煎茶七类》中讲的“井取多汲者,汲多则水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明代焦竑的《玉堂丛语》,清代窦光鼐、朱筠的《日下归闻考》中都提到的京城文华殿东大庖井,水质清明,滋味甘洌,曾是明清两代皇宫的饮用水源。福建南安观音井,曾是宋代的斗茶用水,如今犹在。

现代工业的发展导致环境污染,已很少有洁净的天然水了,因此泡茶只能从实际出发,选用适当的水。

第四节茶的品饮

一、品饮要义

品茶,是一门综合艺术。茶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完全要看个人喜欢哪种口味而定。也就是说,各种茶叶都有它的高级品和劣等货。茶中有高级的乌龙茶,也有劣等的乌龙茶;有上等的绿茶,也有下等的绿茶。所谓的好茶、坏茶是就比较品质的等级和主观的喜恶来说。

目前的品茶用茶,主要集中在两类:一是乌龙茶中的高级茶及其名丛,如铁观音、黄金桂、冻顶乌龙及武夷名丛、凤凰单丛等;

二是以绿茶中的细嫩名茶为主,以及白茶、红茶、黄茶中的部分高档名茶。这些高档名茶,或色、香、味、形兼而有之,它们都在一个因子,两个因子,或某一个方面上有独特表现。

不好的茶并不是已经坏了的茶,而是就品质优劣来说。一般说来,判断茶叶的好坏可以从察看茶叶、嗅闻茶香、品尝茶味和分辨茶渣入手。

1.观茶(察看茶叶)

察看茶叶就是观赏干茶和茶叶开汤后的形状变化。所谓干茶就是未冲泡的茶叶;所谓开汤就是指干茶用开水冲泡出茶汤内质来。

茶叶的外形随种类的不同而有各种形态,有扁形、针形、螺形、眉形、珠形、球形、半球形、片形、曲形、兰花形、雀舌形、菊花形、自然弯曲形等,各具优美的姿态。而茶叶开汤后,茶叶的形态会产生各种变化,或快,或慢,宛如妙曼的舞姿,及至展露原本的形态,令人赏心悦目。

观察干茶要看干茶的干燥程度,如果有点回软,最好不要买。另外看茶叶的叶片是否整洁,如果有太多的叶梗、黄片、渣沫、杂质,则不是上等茶叶。然后,要看干茶的条索外形。条索是茶叶揉成的形态,什么茶都有它固定的形态规格,像龙井茶是剑片状,冻顶茶揉成半球形,铁观音茶紧结成球状,香片则切成细条或者碎条。不过,光是看干茶顶多只能看出30%,并不能马上看出这是好茶或者是坏茶。

茶叶由于制作方法不同,茶树品种有别,采摘标准各异,因而形状显得十分丰富多彩,特别是一些细嫩名茶,大多采用手工制作,形态更加五彩缤纷,千姿百态。

(1)针形——外形圆直如针,如南京雨花茶、安化松针、君山银针、白毫银针等。

(2)扁形——外形扁平挺直,如西湖龙井、茅山青峰、安吉白片等。

(3)条索形——外形呈条状稍弯曲,如婺源茗眉、桂平西山茶、径山茶、庐山云雾等。

(4)螺形——外形卷曲似螺,如洞庭碧螺春、临海蟠毫、普陀佛茶、井冈翠绿等。

(5)兰花形——外形似兰,如太平猴魁、兰花茶等。

(6)片形——外形呈片状,如六安爪片、齐山名片等。

(7)束形——外形成束,如江山绿牡丹、婺源墨菊等。

(8)圆珠形——外形如珠,如泉岗辉白、涌溪火青等。

此外,还有半月形、卷曲形、单芽形等等。

2.察色

品茶观色,即观茶色,汤色和底色。

(1)茶色

茶叶依颜色分有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等六大类(指干茶)。由于茶的制作方法不同,其色泽是不同的,有红与绿、青与黄、白与黑之分。即使是同一种茶叶,采用相同的制作工艺,也会因茶树品种、生态环境、采摘季节的不同,色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如细嫩的高档绿茶,色泽有嫩绿、翠绿、绿润之分;高档红茶,色泽又有红艳明亮、乌润显红之别。

而闽北武夷岩茶的青褐油润,闽南铁观音的砂绿油润,广东凤凰水仙的黄褐油润,台湾冻顶乌龙的深绿油润,都是高级乌龙茶中有代表性的色泽,也是鉴别乌龙茶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志。

(2)汤色

冲泡茶叶后,内含成分溶解在沸水中的溶液所呈现的色彩,称为汤色。因此,不同茶类汤色会有明显区别;而且同一茶类中的不同花色品种、不同级别的茶叶,也有一定差异。一般说来,凡属上乘的茶品,都汤色明亮、有光泽,具体说来,绿茶汤色浅绿或黄绿;清而不浊,明亮澄澈;红茶汤色乌黑油润,若在茶汤周边形成一圈金黄色的油环,俗称金圈,更属上品;乌龙茶则以青褐光润为好;白茶,汤色微黄,黄中显绿,并有光亮。

将适量茶叶放在玻璃杯中,或者在透明的容器里用热水一冲,茶叶就会慢慢舒展开。可以同时泡几杯来比较不同茶叶的好坏,其中舒展顺利、茶汁分泌最旺盛、茶叶身段最为柔软

飘逸的茶叶是最好的茶叶。

视茶汤要快,要及时,因为茶多酚类溶解在热水中后与空气接触很容易氧化变色,例如绿茶的汤色氧化即变黄;红茶的汤色氧化变暗等,时间拖延过久,会使茶汤混汤而沉淀;红茶则在茶汤温度降至20℃以下后,常发生凝乳混汤现象,俗称“冷后浑”,这是红茶色素和咖啡碱结合产生黄浆状不溶物的结果。冷后浑出现早且呈粉红色者是茶味浓,汤色艳的表征;冷后浑呈暗褐色,是茶味钝,汤色暗的红茶。

茶汤的颜色也会因为发酵程度的不同,以及焙火轻重的差别而呈现深浅不一的颜色。但是,有一个共同的原则,不管颜色深或浅,一定不能浑浊、灰暗,清澈透明才是好茶汤应该具备的条件。

一般情况下,随着汤温的下降,汤色会逐渐变深。在相同的温度和时间内,红茶汤色变化大于绿茶,大叶种大于小叶种,嫩茶大于老茶,新茶大于陈茶。茶汤的颜色,以冲泡滤出后10分钟以内来观察较能代表茶的原有汤色。不过千万要记住,在做比较的时候,一定要拿同一种类的茶叶做比较。

(3)底色

就是欣赏茶叶经冲泡去汤后留下的叶底色泽。除看叶底显现的色彩外,还可观察叶底的老嫩、光糙、匀净等。

3.赏姿

茶在冲泡过程中,经吸水浸润而舒展,或似春笋,或如雀舌,或若兰花或像墨菊。与此同时,茶在吸水浸润过程中,还会因重力的作用,产生一种动感。太平猴魁舒展时,犹如一只机灵小猴,在水中上下翻动;君山银针舒展时,好似翠竹争阳,针针挺立;西湖龙井舒展时,活像春兰怒放。如此美景,映掩在杯水之中,真有茶不醉人自醉之感。

4.闻香

对于茶香的鉴赏一般要三闻。一是闻干茶的香气(干闻),二是闻开泡后充分显示出来的茶的本香(热闻),三是要闻茶香的持久性(冷闻)。

先闻干茶,干茶中有的清香,有的甜香,有的焦香,应在冲泡前进行,如绿茶应清新鲜爽、红茶应浓烈纯正、花茶应芬芳扑鼻、乌龙茶应馥郁清幽为好。如果茶香低而沉,带有焦、烟、酸、霉、陈或其它异味者为次品。

将少许干茶放在器皿中(或直接抓一把茶叶放在手中),闻一闻干茶的清香、浓香、糖香,判断一下有无异味、杂味等。

闻香的方式,多采用湿闻,即将冲泡的茶叶,按茶类不同,经1~3分钟后,将杯送至鼻端,闻茶汤面发出的茶香;若用有盖的杯泡茶,则可闻盖香和面香;倘用闻香杯作过渡盛器(如台湾人冲泡乌龙茶),还可闻杯香和面香。另外,随着茶汤温度的变化,茶香还有热闻、温闻和冷闻之分。热闻的重点是辨别香气的正常与否,香气的类型如何,以及香气高低;冷闻则判断茶叶香气的持久程度;而温闻重在鉴别茶香的雅与俗,即优与次。

一般说,绿茶有清香鲜爽感,甚至有果香、花香者为佳;红茶以有清香、花香为上,尢以香气浓烈、持久者为上乘;乌龙茶以具有浓郁的熟桃香者为好;而花茶则以具有清纯芬芳者为优。

透过玻璃杯,只能看出茶叶表面的优劣,至于茶叶的香气、滋味并不能够完全体会,所以开汤泡一壶茶来仔细的品味是有必要的。茶泡好、茶汤倒出来后,可以趁热打开壶盖,或端起茶杯闻闻茶汤的热香,判断一下茶汤的香型(有菜香、花香、果香、麦芽糖香),同时要判断有无烟味、油臭味、焦味或其他的异味。这样,可以判断出茶叶的新旧、发酵程度、焙火轻重。在茶汤温度稍降后,即可品尝茶汤。这时可以仔细辨别茶汤香味的清浊浓淡及闻

闻中温茶的香气,更能认识其香气特质。等喝完茶汤、茶渣冷却之后,还可以回过头来欣赏茶渣的冷香,嗅闻茶杯的杯底香。如果劣等的茶叶,这个时候香气已经消失殆尽了。

嗅香气的技巧很重要。在茶汤浸泡5分钟左右就应该开始嗅香气,最适合嗅茶叶香气的叶底温度为45~55℃,超过此温度时,感到烫鼻;低于30℃时,茶香低沉,特别对染有烟气、木气等异气者,很容易随热气挥发而变得难以辨别。

嗅香气应以左手握杯,靠近杯沿用鼻趁热轻嗅或深嗅杯中叶底发出的香气,也有将整个鼻部深入杯内,接近叶底以扩大接触香气面积,增加嗅感。为了正确判断茶叶香气的高低、长短、强弱、清浊及纯杂等,嗅时应重复一二次,但每次嗅时不宜过久,以免因嗅觉疲劳而失去灵敏感,一般是3秒左右。嗅茶香的过程是:吸(1秒)——停(0.5秒)——吸(1秒),依照这样的方法嗅出茶的香气是“高温香”。另外,可以在品味时,嗅出茶的“中温香”。而在品味后,更可嗅茶的“低温香”或者“冷香”。好的茶叶,有持久的香气。只有香气较高且持久的茶叶,才有余香、冷香,也才会是好茶。

热闻的办法也有三种,一是从氤氲的水汽中闻香,二是闻杯盖上的留香,三是用闻香杯慢慢地细闻杯底留香。如安溪铁观音冲泡后有一投浓郁的的天然花香,红茶具有甜香和果味香,绿茶则有清香,花茶除了茶香外,还有不同的天然花香。茶叶和香气与所用原料的鲜嫩程度和制作技术的高下有关,原料越细嫩,所含芳香物质越多,香气也越高。

冷闻则在茶汤冷却后进行,这时可以闻到原来被茶中芳香物掩盖着的其他气味。

5.尝味

指尝茶汤的滋味。茶汤滋味是茶叶的甜、苦、涩、酸、辣、腥、鲜等多种呈味物质综合反映的结果,如果它们的数量和比例适合,就会变得鲜醇可口,回味无穷。茶汤的滋味以微苦中带甘为最佳。好茶喝起来甘醇浓稠,有活性;喝后喉头甘润的感觉持续很久。

一般认为,绿茶滋味鲜醇爽口,红茶滋味浓厚、强烈、鲜爽,乌龙茶滋味酽醇回甘,是上乘茶的重要标志。由于舌的不同部位对滋味的感觉不同,所以,尝味时要使茶汤在舌头上循环滚动,才能正确而全面地分辨出茶味来。

品滋味时,舌头的姿势要正确。把茶汤吸人嘴内后,舌尖顶住上层齿根,嘴唇微微张开,舌稍向上抬,使茶汤摊在舌的中部,再用腹部呼吸从口慢慢吸入空气,使茶汤在舌上微微滚动,连吸两次气后,辨出滋味。若初感有苦味的茶汤,应抬高舌位,把茶汤压人舌根,进一步评定苦的程度。对有烟味的茶汤,应把茶汤送人口后,嘴巴闭合,舌尖顶住上颚板,用鼻孔吸气,把口腔鼓大,使空气与茶汤充分接触后,再由鼻孔把气放出。这样重复二三次,对烟味的判别效果就会明确。

品味茶汤的温度以40~50℃为最适合,如高于70℃,味觉器官容易烫伤,影响正常的评味;低于30℃时,味觉品评茶汤的灵敏度较差,且溶解于茶汤中与滋味有关的物质,在汤温下降时,逐步被析出,汤味由协调变为不协调。

品味时,每一品茶汤的量以5ml左右最适宜。过多时,感觉满嘴是汤,口中难于回旋辨味;过少也觉得嘴空,不利于辨别。每次在3 ~4秒内,将5ml的茶汤在舌中回旋2次,品味3次即可,也就是一杯15ml的茶汤分3次喝,就是“晶”的过程。

品味要自然,速度不能快,也不宜大力吸,以免茶汤从齿间隙进入口腔,使齿间的食物残渣被吸入口腔与茶汤混合,增加异味。品味主要是品茶的浓淡、强弱、爽涩、鲜滞、纯异等。为了真正品出茶的本味,在品茶前最好不要吃有强烈刺激味觉的食物,如辣椒、葱蒜、糖果等,也不宜吸烟,以保持味觉与嗅觉的灵敏度。在喝下茶汤后,喉咙感觉应是软甜、甘滑,有韵味,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三、各类茶的品饮

茶类不同,花色不一,其品质特性各不相同,因此,不同的茶,品的侧重点不一样,由此导致品茶方法上的不同。

1.高级细嫩绿茶的品饮

高级细嫩绿茶,色、香、味、形都别具一格,讨人喜爱,品茶时,可先透过晶莹清亮的茶汤,观赏茶的沉浮、舒展和姿态,再察看茶汁的浸出、渗透和汤色的变幻,然后端起茶杯,先闻其香,再呷上一口,含在口,慢慢在口舌间来回旋动,如此往复品赏。

2.乌龙茶的品饮

乌龙茶的品饮,重在闻香和尝味,不重品形。在在实践过程中,又有闻香重于品味的(如台湾),或品味更重于闻香的(如东南亚一带),潮汕一带强调热品,即洒茶入杯,以拇指和食指按杯沿,中指抵杯底,慢慢由远及近,使杯沿接唇,杯面迎鼻,先闻其香,尔后将茶汤含在口中回旋,徐徐品饮其味,通常三小口见杯底,再嗅留存于杯中茶香。台湾采用兵是温品,更侧重于闻香。品饮时先将壶中茶汤趁热倾入公道杯,尔后分注于闻香杯中,再一一倾入对应的小杯内,而闻香杯内壁留存的茶香,正是人们品乌龙茶的精髓所在。品啜时,先将闻香杯置于双手手心间,使闻香杯口对准鼻孔,再用双手慢慢来回搓动闻香杯,使杯中香气尽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享用。至于啜茶方式,与潮、汕地区无多大差异。

3.红茶品饮

红茶,人称迷人之茶,这不仅由于色泽红艳油润滋味甘甜可口,还因为它品饮红茶,除清饮水思源外,还喜欢调饮,酸的如柠檬,辛的如肉桂,甜的台砂糖,润的如奶酪。

品饮红茶重在领略它的香气,滋味和汤色,所以,通常多采用壶泡后再分洒入杯。品饮时,先闻其香,再观其色,然后尝味。饮红茶须在品字上下功夫,缓缓斟饮,细细品味,方可获得品饮红茶的真趣。

4.花茶品饮

花茶,融茶之味花之香于一体,茶的滋味为茶汤的本味,花香为茶泌之精神,茶中学教师与花香巧妙地融合,构成茶汤适口、香气芬芳的特有韵味,故而人称花茶是诗一般的茶叶。

花茶常用有盖的白瓷杯或盖碗冲泡,高级细嫩花茶,也可以用玻璃杯冲泡,高级花茶一经冲泡后,可立时观赏茶在水中的飘舞、沉浮、展姿,以及茶汁的渗出和茶泡色泽的变幻。当冲泡2~3分钟后,即可用鼻闻香。茶汤稍凉适口时,喝少许茶汤在口中停留,以口吸气、鼻呼气相结合的方法使茶汤在舌面来回流动,口尝茶味和余香。

5.细嫩白茶与黄茶品饮

白茶属轻微发酵茶,制作时,通常将鲜叶经萎凋后,直接烘干而成,所以,汤色和滋味均较清淡。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汤黄叶,通常制作是示经揉捻,因此,茶汁很难浸出。

由于白茶和黄茶,特别是白茶中的白毫银针,黄茶中的君山银针,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因此是以观赏为主的一种茶品。当然悠悠的清雅茶香,淡淡的澄黄茶色,微微的甘醇滋味,也是品赏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品饮前,可先观茶干,它似银针落盘,如松针铺地,再用直筒无花纹的玻璃杯以70℃的开水冲泡,观赏茶芽在杯水中上下浮动,最终个个林立的过程,接着,闻香观色。通常要在冲泡后10分钟左右才开始尝味。这些茶特重观赏,其品饮的方法带有一定的特殊性。

茶艺基础知识

、知识要点 1?起源 (1)神农说: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据此,一般认为是神农氏最早发现了茶的药用功能,并以茶为药。 (2)西周说: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3)秦汉说:王褒《僮约》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 (4)达摩说:达摩言以九年时间停止睡眠进行禅定,一天渐不支终于熟睡,达摩醒来后羞愤交加,遂割下眼皮, 掷于地上。不久后掷眼皮处生出小树,枝叶扶疏,生意盎然。达摩采食了身旁的树叶,食后立刻脑清目明,心志清楚,方得以完成九年禅定的誓言。 2.发展 (1)兴于唐,盛于宋。 唐朝烹茶法:唐代有煎茶、庵茶、煮茶等方式。唐中叶盛行煎茶,煎茶用的是饼茶,经过炙、碾、罗三道工序,将

饼茶加工成细末状颗粒的茶末,再进行煎茶。 宋朝点茶法(徽宗赵佶《大观茶论》) 明朝朱权瀹饮法。 (2)陆羽及《茶经》 陆羽(733年一804年),字鸿渐;汉族,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一《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他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 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江南各地,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全书分上、中、 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和结构有:上卷三节,一之源,论述茶的起源、名称、品质;二之具,谈有关采制茶叶的用具;三之造,茶叶的种类及其采制方法;中卷1节,四之器煮茶、饮茶的器皿;下卷六节:五之煮,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六之饮,饮茶风俗,叙述饮茶风尚的起源、传播和饮茶风俗;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的和药效;八之出,评各地产茶的优劣;九之略,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十之图,把《茶经》所述内容写在素绢上挂在座旁,即可一目了然。 三、茶叶常识

有关于茶道的基本知识

有关于茶道的基本知识 天人合一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国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中国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中国茶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 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 尊人 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 贵生 贵生是道家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义思想。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 ,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而是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如马钰的一首《长思仁?茶》中写道: 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

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 可见,道家饮茶与世俗热心于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贪图功利名禄的人饮茶会失眠,这表明他们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赐给道家的琼浆仙露,饮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当作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享乐精神的一大乐事。对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调歌头?咏茶》一词中写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 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坐忘 “坐忘”是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茶道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以及“涤除玄鉴”“澄心味象”的审美观照,均可通过“坐忘”来实现。 无己 道家不拘名教,纯任自然,旷达逍遥的处世态度也是中国茶道的处世之道。道家所说的"无己" 就是茶道中追求的"无我"。无我,并非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无我”是中国茶道对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几年来台湾海峡两岸茶人频频联合举办国际“无我”茶会,日本、韩国茶人也积极参与,这正是对“无我”境界的一种有益尝试。 道法自然 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

正确的泡茶步骤图解,茶道入门知识

正确的泡茶步骤图解,茶道入门知识自古国人爱喝茶,常常以茶会友,但是在高信息大互联的时代,传统的茶道与茶艺改变着无数人们那根绷紧的神经。下面是为大家收集关于正确的泡茶步骤图解,茶道入门知识,欢迎借鉴参考。 茶道初学者泡茶步骤 一、温壶:用热水淋茶壶,提高茶壶温度,以免泡茶时水温被茶壶抢走,影响茶汤的风味。 二、置茶:等待茶壶温热的时间里,将要泡的茶叶从茶仓中取出,放入茶则(普及一下,茶则就是从茶叶罐里取茶叶用的工具和量器,词较生僻,刚入门时为显资深,常向外行秀此名)。这时可以请宾客赏茶,也借这个机会与客人交流,介绍他们认识此茶的特色,香气?颜色?外观?赏完茶后再放回原处。 三、温润泡:将热水均匀地淋在茶叶上,使茶叶受热即可,不需要太多的水,淋上后立刻倒出来。目的在使某些比较紧结的茶(像阿里山石棹一带的珠露茶)舒张,这样茶汤才会均匀好喝,也有些人觉得这样比较清洁,但并不是每一种茶都适合温润泡这道手续。 四、醒茶:将温润泡用的水完全倒到茶海当中,静待一段时间让茶叶舒缓。 五、冲泡:注水量以所泡的杯数决定,放入的茶种,与茶叶量多寡会影响冲泡所需的时间。 六、奉茶:将茶壶内所泡的茶完全倒于茶海中使茶色,茶味均衡并沉淀杂质。将茶倒入闻香杯中约七分满,或用扣杯的方式,正面图样对正面图像,倒过来奉茶增添品茶的乐趣(基于卫生考量,扣杯的方式只适用于第一泡)。

七、品茶:喝茶的时候不要手拿杯缘,如果以右手喝茶,应把中指放在杯腹十二点钟方位,拇指放六点钟方位,并以八点钟方位喝茶。并分成三次喝,感受热茶,温茶,与冷茶的滋味。 茶道初学者泡茶的注意 仪容礼表 泡茶的时候,女性要把长发挽起,以免头发掉落到茶汤里,而且妆容要以淡雅为主,不要过于浓妆艳抹;手上不宜配到过多首饰,会影响泡茶的美感;服装以配合茶会气氛或者茶具茶席为主,穿得朴素大方就好。 泡茶姿势 泡茶时屁股坐在凳子的三分之一处,身体要坐正、腰杆要挺直,在泡茶过程中也要保持身体的端正,不要因为倒水、持壶而把身体歪到一边。另外在泡茶过程中要放松全身的肌肉,不要因为紧张而显得过于拘谨,当你心情和身体都放松下来的话,泡茶的动作才会显得优美,有一气呵成的感觉。 清洁茶具 在泡茶之前,要先清洁茶具。就算茶具在之前已经清洗过了,还是得当着客人的面再清洗一遍。清洁茶具时不要用手触摸茶杯,而是用茶夹夹取茶杯用沸水进行清洁。 赏茶闻香 清洁完茶具后,把干茶倒进茶荷中,双手端起茶荷递给客人,让客人观赏一下干茶的外形香气。在茶艺表演中,一般会有闻香这一步,让客人闻香的时候,也是用双手拿起闻香杯优雅地递给客人进行闻香。 泡茶倒茶

茶艺师基本知识培训

茶艺师基本知识培训 茶艺师基础知识培训课程基本内容茶史:茶的历史沿革茶性:茶的成分和功效茶类:茶的种类及名茶介绍茶技:茶的冲泡技术茶与文化茶艺表演茶文化 1、何为茶文化?古代“文”、“化”二字的出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一化天 下”。――《易?贲卦》即:观察天文景象,可以知晓天道自然的变化;观乎人类文明,可以教化天下,使人明伦知礼。现代文化的定义: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2、茶文化广义: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专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精神财富”部分。 3、何为茶道? 中国文化中的“道”,本是指宇宙万物的本体及其运动的规律与准则。 中国“茶道”的基本含义则是指以一定的环境气氛为基调,以品茶、置茶、亨茶、点茶为核心,以语言、动作、器具、装饰为体现。主要分为艺术、道德、哲学和宗教四个方面:(1)饮茶过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为内涵;(2)修身养性、学习礼仪和进行交际的综合文化活动与特有风俗;(3)品茶约会的整套礼仪和个人修养的全面体现;(4)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中国茶道内涵:中国茶道是以饮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其内涵融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儒、佛三家的思想精华。从历史的角度看,道家与茶文化的渊源最为久远;从发展角度看,茶道的核心思想应归之于儒家学说;佛教禅宗则体现在茶文化的兴盛与发展上。 PS:学习茶文化切忌只学习“狭义”茶文化,一个真正的茶人应海纳茶识,包括:知茶识、明茶理、懂茶性、晓茶情、悟茶禅一味等等一切与茶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只懂茶识与茶艺便大肆其然。第一章:茶的历史沿革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在中国人的眼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象征

茶道入门茶道基本知识

茶道入门茶道基本知识 茶道的知识|茶道基本知识茶道基本知识人们学习茶道,要完全掌握个中道理,得花长久时间。从简单茶礼开始,从基础礼规到基本常识,学习过程简约而富有趣味。既可加深体认中国优秀文化,又可培养出耐性、宽容心和基本茶性知觉;生活中,学习和参悟茶道机理,会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提高情商水平,增强体能体质,好处实在多不胜数茶道活动较为静态,如经过气息调养练习,比如太极拳、太极推手、调息入静等,再来学习茶道会比较轻松自然,韵律、姿势易于接受和调整。第一课认识中国茶茶对人体健康有益,每日饮用3杯,既可帮助消化,亦可排清体内过多油脂,茶道所指泡茶规范,是为发挥各自茶性优点,抑制不足之处,礼序之中遵循“和俭敬美”基本要义,而中国茶叶六大类数以百计、千计品种规格,均可以相应茶道礼序来表现。第二课认识与应用泡茶工具近代的茶具制作完备,既有创意又符合传统。要学习茶道,首先就要了解各种茶具及其功能。茶道过程实践性很强,初学者可亲身使用茶具泡茶,体验各种情趣和奥妙所在。第三课基本手势传统茶道礼序过程很多,不同地区、不同流派会有区别,而普及性大众茶礼则相对简约。老师会逐一演示泡茶基本手势及过程。由于能直接参与冲泡过程,初学者更能领略茶道乐趣。煮水器专为煮水而设1、水注:

盛茶作烹煮2、茗炉:烹茶备茶器:包括储存茶叶及置茶器具3、茶罐:储存茶叶4、茶则:取茶并可量度分量5、茶匙:将茶叶扫放入茶壶内泡茶器:泡茶过程中的主要器皿6、泥壶:盛载初次冲泡茶汤,容量须符合饮用人数7、茶盏:盛载正泡茶汤,容量以4人为限盛茶器:完整盛茶器,能增添品茗气氛,是待客高尚礼节8、公道壶:盛载剩余茶水,令茶汤更加均匀,不至浸泡过久而苦涩9、茶杯及茶托:前者用来饮茶汤,后者则用来垫托茶杯洗涤器:清洗茶具用品10、水盂:储放废茶叶11、涤方:俗称“茶巾”,用来揩抹泡茶时溅溢茶水备器及涤器在煮水器中煮滚一壶热水。然后注入盖杯中,再将盖杯水注入公道壶、茶杯内,最后再倒进茶海,这步骤称为温润器皿,即清洗器皿意思。置茶将茶叶倒在茶则上,再利用茶匙逐少将茶叶放入盖杯内。盖杯学员应以右手中指、无名指及尾指指头,放在盖杯前面杯边上,大拇指指头则放在盖杯后面杯边上,而食指指头则轻按杯盖,这样就不会被烫伤。茶壶以拇指、中指、无名指及尾指指头钳着壶杯,再以食指指头轻按茶壶顶部,就是正确拿壶方法。正泡将沸水注入盖杯内,然后盖上杯盖,待数分钟。倒茶入公道壶将盖杯内茶汤注入茶海,再将公道壶茶汤注入茶海,这第一泡茶成为“温润泡”,不作饮用。分杯重新在盖杯中注入沸水,再将盖杯茶汤注入公道壶,然后以顺时针方向将茶平均倒入各个茶杯内。奉茶及品茶完成以上五步骤后,便可开

中国茶道基础知识

中国茶道基础知识 理——理者,品茶论理,理智和气之意。两人对饮,以茶引言,促进相互理解;和谈商事,以茶待客,以礼相处,理智和气,造成和 谈气氛;解决矛盾纠纷,面对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气,促进和解;写文章、搞创作,以茶理想,益智醒脑,思路敏捷。 敬——敬者,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无论是过去的以茶祭祖,公平是今日的客来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久逢知己,敬 茶洗尘,品茶叙旧,增进情谊;客人来访,初次见面,敬茶以示礼貌,以茶媒介,边喝茶边交谈,增进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传情,互 爱同乐,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爱之举;长辈上级来临,更以敬茶 为尊重之意,祝寿贺喜,以精美的包装茶作礼品,是现代生活的高 尚表现。 清——清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司的廉政之举,也是现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现。 1982年,首都春节团拜会上,每人面前清茶一杯,显示既高尚又文明,“座上清茶依旧,国家景象常新”,表明了我国两个文明建设 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天强调廉政建设,提倡廉洁奉公,“清茶一杯”的精神文明更值得发扬。“清”字的另一层含义是清心健身之意, 提倡饮茶保健是有科学根据的,已故的朱德委员长曾有诗云:“庐 山云雾茶,示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体会之深, 令人敬佩。 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之意。举行茶话会,往往是大家欢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朋友,亲人见面,清 茶一杯,交流情感,气氛融洽,有水乳交融之感。团体商谈,协商 议事,在融洽的气氛中,往往更能促进互谅互让,有益于联合与协作,使交流交往活动更有成效。由此可见,茶在联谊中的桥梁组带 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茶艺基本知识

茶艺基本知识 前言 茶艺,是指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术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日常生活中,虽然人人都能泡茶、喝茶,但要真正泡好茶,喝好茶却并非易事。泡好一壶和享受一杯茶也要涉及到广泛的内容,如识茶、选茶、泡茶、品茶、茶叶经营、茶文化、茶艺美学等。因此泡茶、喝茶是一项技艺、一门艺术。泡茶可以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方法。泡茶时涉及茶、水、茶具、时间、环境等因素,把握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泡好茶的关键。 第一节泡茶要素 茶叶中的化学成分是组成茶叶色、香、味的物质基础,其中多数能在冲泡过程中溶解于水,从而形成了茶汤的色泽、香气和滋味。泡茶时,应根据不同茶类的特点,调整水的温度,浸润时间和茶叶的用量,从而使茶的香味、色泽、滋味得以充分的发挥。综合起来,泡好一壶茶主要有四大要素:第一是茶水比例,第二是泡茶水温,第三是浸泡时间,第四是冲泡次数。 一、茶水比例 1.茶的品质: 茶叶中各种物质在沸水中浸出的快慢与茶叶的老嫩和加工方法有关。氨基酸具有鲜爽的性质,因此茶叶中氨基酸含量多少直接影响着茶汤的鲜爽度。名优绿茶滋味之所以鲜爽、甘醇,主要是因为氨基酸的含量高和茶多酚的含量低。夏茶氨基酸的含量低而茶多酚的含量高,所以茶味苦涩。故有“春茶鲜、夏茶苦”的谚语。 2.茶水比例: 茶叶用量应根据不同的茶具、不同的茶叶等级而有所区别,一般而言,水多茶少,滋味淡薄;茶多水少,茶汤苦涩不爽。因此,细嫩的茶叶用量要多;较粗的茶叶,用量可少些,即所谓“细茶粗吃”“精茶细吃”。 普通的红、绿茶类(包括花茶),可大致掌握在1克茶冲泡50~60毫升水。如果是200毫升的杯(壶),那么,放上3克左右的茶,冲水至七八成满,就成了一杯浓淡适宜的茶汤。若饮用云南普洱茶,则需放茶叶5~8克。 乌龙茶因习惯浓饮,注重品味和闻香,故要汤少味浓,用茶量以茶叶与茶壶比例来确定,投茶量大致是茶壶容积的1/3至1/2。广东潮、汕地区,投茶量达到茶壶容积的1/2至2/3 。 茶、水的用量还与饮茶者的年龄、性别有关,大致说,中老年人比年轻人饮茶要浓,男性比女性饮茶要浓。如果饮茶者是老茶客或是体力劳动者,一般可以适量加大茶量;如果饮茶者是新茶客或是脑力劳动者,可以适量少放一些茶叶。一般来说,茶不可泡得太浓,因为浓茶有损胃气,对脾胃虚寒者更甚,茶叶中含有鞣酸,太浓太多,可收缩消化黏膜,妨碍胃吸收,引起便秘和牙黄,同时,太浓的茶汤和太淡的茶汤不易体会出茶香嫩的味道。古人谓饮茶“宁淡勿浓”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冲泡水温 据测定,用60℃的开水冲泡茶叶,与等量100℃的水冲泡茶叶相比,在时间和用茶量相同的情况下,茶汤中的茶汁浸出物含量,前者只有后者的45%~65%。这就是说,冲泡茶的水温高,茶汁就容易浸出;冲泡茶的水温低,茶汁浸出速度慢。“冷水泡茶慢慢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泡茶的茶水一般以落开的沸水为好,这时的水温约85℃。滚开的沸水会破坏维生素C等成份,而咖啡碱、茶多酚很快浸出,使茶味会变苦涩;水温过低则茶叶浮而不沉,内含的有效成分浸泡不出来,茶汤滋味寡淡,不香、不醇、淡而无味。 泡茶水温的高低,还与茶的老嫩、松紧、大小有关。大致说来,茶叶原料粗老、紧实、整叶的,要比茶叶原料细嫩、松散、碎叶的,茶汁浸出要慢得多,所以,冲泡水温要高。水温的高低,还与冲泡的品种花色有关。 具体说来,高级细嫩名茶,特别是高档的名绿茶,开香时水温为95℃,冲泡时水温为80℃~85℃。只有这样泡出来的茶汤色清澈不浑,香气纯正而不钝,滋味鲜爽而不熟,叶底明亮而不暗,使人饮之可口,视之动情。如果水温过高,汤色就会变黄;茶芽因“泡熟”而不能直立,失去欣赏性;维生素遭到大量破坏,降低营养价值;咖啡碱、茶多酚很快浸

茶艺师基础知识大全

茶艺师基础知识大全 日常生活中,虽然人人都能泡茶、喝茶,但要真正泡好茶,喝好茶却并非易事。泡好一壶和享受一杯茶也要涉及到广泛的内容,如识茶、选茶、泡茶、品茶、茶叶经营、茶文化、茶艺美学等。因此泡茶、喝茶是一项技艺、一门艺术。泡茶可以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方法。泡茶时涉及茶、水、茶具、时间、环境等因素,把握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泡好茶的关键。 第一节泡茶要素 茶叶中的化学成分是组成茶叶色、香、味的物质基础,其中多数能在冲泡过程中溶解于水,从而形成了茶汤的色泽、香气和滋味。泡茶时,应根据不同茶类的特点,调整水的温度,浸润时间和茶叶的用量,从而使茶的香味、色泽、滋味得以充分的发挥。综合起来,泡好一壶茶主要有四大要素:第一是茶水比例,第二是泡茶水温,第三是浸泡时间,第四是冲泡次数。 一、茶水比例 1.茶的品质: 茶叶中各种物质在沸水中浸出的快慢与茶叶的老嫩和加工方法有关。氨基酸具有鲜爽的性质,因此茶叶中氨基酸含量多少直接影响着茶汤的鲜爽度。名优绿茶滋味之所以鲜爽、甘醇,主要是因为氨基酸的含量高和茶多酚的含量低。夏茶氨基酸的含量低而茶多酚的含量高,所以茶味苦涩。故有“春茶鲜、夏茶苦”的谚语。 2.茶水比例: 茶叶用量应根据不同的茶具、不同的茶叶等级而有所区别,一般而言,水多茶少,滋味淡薄;茶多水少,茶汤苦涩不爽。因此,细嫩的茶叶用量要多;较粗的茶叶,用量可少些,即所谓“细茶粗吃”“精茶细吃”。

普通的红、绿茶类(包括花茶),可大致掌握在1克茶冲泡50~60毫升水。如果是200毫升的杯(壶),那么,放上3克左右的茶,冲水至七八成满,就成了一杯浓淡适宜的茶汤。若饮用XX普洱茶,则需放茶叶5~8克。 乌龙茶因习惯浓饮,注重品味和闻香,故要汤少味浓,用茶量以茶叶与茶壶比例来确定,投茶量大致是茶壶容积的1/3至1/2。XX潮、汕地区,投茶量达到茶壶容积的1/2至2/3 。 茶、水的用量还与饮茶者的年龄、性别有关,大致说,中老年人比年轻人饮茶要浓,男性比女性饮茶要浓。如果饮茶者是老茶客或是体力劳动者,一般可以适量加大茶量;如果饮茶者是新茶客或是脑力劳动者,可以适量少放一些茶叶。 一般来说,茶不可泡得太浓,因为浓茶有损胃气,对脾胃虚寒者更甚,茶叶中含有鞣酸,太浓太多,可收缩消化黏膜,妨碍胃吸收,引起便秘和牙黄,同时,太浓的茶汤和太淡的茶汤不易体会出茶香嫩的味道。古人谓饮茶“宁淡勿浓”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冲泡水温 据测定,用60℃的开水冲泡茶叶,与等量100℃的水冲泡茶叶相比,在时间和用茶量相同的情况下,茶汤中的茶汁浸出物含量,前者只有后者的45%~65%。这就是说,冲泡茶的水温高,茶汁就容易浸出;冲泡茶的水温低,茶汁浸出速度慢。“冷水泡茶慢慢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泡茶的茶水一般以落开的沸水为好,这时的水温约85℃。滚开的沸水会破坏维生素C等成份,而咖啡碱、茶多酚很快浸出,使茶味会变苦涩;水温过低则茶叶浮而不沉,内含的有效成分浸泡不出来,茶汤滋味寡淡,不香、不醇、淡而无味。 泡茶水温的高低,还与茶的老嫩、松紧、大小有关。大致说来,茶叶原料粗老、紧实、整叶的,要比茶叶原料细嫩、松散、碎叶的,茶汁浸出要慢得多,所以,冲泡水温要高。水温的高低,还与冲泡的品种花色有关。 具体说来,高级细嫩名茶,特别是高档的名绿茶,开香时水温为95℃,冲泡时水温为80℃~85℃。只有这样泡出来的茶汤色清澈不浑,香气纯正而不钝,滋味鲜爽而不熟,叶底明亮而不暗,使人饮之可口,

茶艺基础知识

茶艺 一、知识要点 1.起源 (1)神农说: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据此,一般认为是神农氏最早发现了茶的药用功能,并以茶为药。 (2)西周说: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3)秦汉说:王褒《僮约》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 (4)达摩说:达摩言以九年时间停止睡眠进行禅定,一天渐不支终于熟睡,达摩醒来后羞愤交加,遂割下眼皮,掷于地上。不久后掷眼皮处生出小树,枝叶扶疏,生意盎然。达摩采食了身旁的树叶,食后立刻脑清目明,心志清楚,方得以完成九年禅定的誓言。 2.发展 (1)兴于唐,盛于宋。 唐朝烹茶法:唐代有煎茶、庵茶、煮茶等方式。唐中叶

盛行煎茶,煎茶用的是饼茶,经过炙、碾、罗三道工序,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颗粒的茶末,再进行煎茶。 宋朝点茶法(徽宗赵佶《大观茶论》) 明朝朱权瀹饮法。 (2)陆羽及《茶经》 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汉族,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他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 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江南各地,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和结构有:上卷三节,一之源,论述茶的起源、名称、品质;二之具,谈有关采制茶叶的用具;三之造,茶叶的种类及其采制方法;中卷1节,四之器煮茶、饮茶的器皿;下卷六节:五之煮,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六之饮,饮茶风俗,叙述饮茶风尚的起源、传播和饮茶风俗;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的和药效;八之出,评各地产茶的优劣;九之略,哪些茶具茶器

茶艺基本知识1

茶艺基本知识 一、一个核心 这个核心就是唐代陆羽提出的“精行俭德”。以后宋代徽宗赵佶又提出了“清和澹静”。到明代喻政又提出了“淡远清真”。中国茶道传到日本,千利休提出了“和敬清寂”。传到韩国,韩国人提出了“和敬俭真”。传到新加坡,新加坡人提出了“和爱谦静”。中国当代茶学专家庄晓芳提出了“廉美和敬”。这些茶道四字令就是茶道、茶艺的核心。虽然都有时代性和地域性,但它的核心都是道德修养。 二、两个基础 不论是茶道还是茶艺。最根本的两个基础是“茶”和“艺”,故称茶艺。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是茶艺的根本。茶就是科学泡茶,科学饮茶,使人们充分吸收茶叶的营养保健物质达到强身健体。艺就是把泡茶饮茶艺术化、人轻松愉快,达到精神上的养生。 三、三个要求 这是指茶道和茶艺表演的动作必须符合三个要求: 一是动作圆活、连绵、轻盈; 二是动作自然、优美、和谐; 三是动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四、四种茶具 综合茶道、茶艺的茶道具,不外乎陶、砂、瓷、透(玻璃)四种形态。 1.陶,是指陶器。是我国最古老的茶具。今天用起来-,古朴典雅,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别有韵味。 2.砂,是指紫砂,有著名的宜兴紫砂。它起源于明,兴盛于清。有形美、神韵,气质高雅形态各异的特点。泡茶不走味,过夜茶不馊。 3.瓷,是指瓷器,有著名的景德瓷。白瓷早在唐代就有“假白玉”之称。它“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 4.透,是指玻璃等透明茶具。她玲珑剔透,泡茶可观赏杯中的茶汤和茶芽,特别是看到茶芽直立、起舞更是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五、五种茶艺 纵观我国的茶艺,不外乎五种基本茶艺。 1.红茶茶艺。 2.绿茶茶艺。 3.乌龙茶艺(也叫功夫茶艺)。· 4.花茶茶艺。 5.禅茶茶艺。 其他茶艺都是从这五种基本茶艺中演化出来的。 六、六个条件 无论是茶道还是茶艺表演必须具备六个条件,它们是茶、水、器、人、静、雅。 1.茶,这是最基本的一个条件。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客人最满意的茶。 2.水,它不一定是名泉水,但一定要符合饮用水的卫生标准定无异味,无杂质。 3.器,是泡茶的工具,不一定是名壶金杯但一定要适合所表演的茶艺,要以茶定器。 4.人,是茶艺的主体,工农商学兵,三教九流,都能与茶融合,搞茶艺一定要文明,雅静。

[茶道入门三篇]茶艺基础知识

[茶道入门三篇]茶艺基础知识 茶艺基础知识——泡茶用水的选择 一、古代人对泡茶用水的看法 最早提出水标准的是宋徽宗赵佶,他在《大观茶论》中写道:“水以清、轻、甘、冽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后人在他提出的“清、轻、甘、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个“活”字。 古人大多选用天然的活水,最好是泉水、山溪水;无污染的雨水、雪水其次;接着是清洁的江、河、湖、深井中的活水及净化的自来水,切不可使用池塘死水。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是说用不同的水,冲泡茶叶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只有佳茗配美泉,才能体现出茶的真味。 二、现代茶人对泡茶用水的看法 认为“清、轻、甘、冽、活”五项指标俱全的水,才称得上宜茶美水。 其一,水质要清。水清则无杂、无色、透明、无沉淀物,最能显出茶的本色。 其二,水体要轻,北京玉泉山的玉泉水比重最轻,故被御封为“天下第一泉”。现代科学也证明了这一理论是正确的。水的比重越大,说明溶解的矿物质越多功能。有实验结果表明,当水中的低价铁超过0.1ppm时,茶汤发暗,滋味变淡;铝含量超过0.2ppm

时,茶汤便有明显的苦涩味;钙离子达到2ppm时,茶汤带涩,而达到4ppm时,茶汤变苦;铅离子达到1ppm时,茶汤味涩而苦,且有毒性,所以水以轻为美。 其三,水味要甘。“凡水泉不甘,能损茶味。”所谓水甘,即一入口,舌尖顷刻便会有甜滋滋的美妙感觉。咽下去后,喉中也有甜爽的回味,用这样的水泡茶自然会增茶之美味。 其四,水温要冽。冽即冷寒之意,明代茶人认为:“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冽则茶味独全”。因为寒冽之水多出于地层深处的泉脉之中,所受污染少,泡出的茶汤滋味纯正。 其五,水源要活。“流水不腐”现代科学证明了在流动的活水中细菌不易繁殖,同时活水有自然净化作用,在活水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较高,泡出的茶汤特别鲜爽可口。 三、我国饮用水的水质标准 1.感官指标 色度不超过15度,浑浊度不超过5度,不得有异味、臭味,不得含有肉眼可见物。 2.化学指标 ph值6.5~8.5,总硬度不高于25度,铁不超过0.3毫克/升,锰不超过0.1毫克/升,铜不超过1.0毫克/升,锌不超过1.0毫克/升,挥发酚类不超过0.002毫克/升,阴离子合成洗涤剂不超过0.3毫克/升。 3.毒理指标 氟化物不超过1.0毫克/升,适宜浓度0.5~1.0 毫克/升,氰化物不超过0.05毫克/升,砷不超过0.05毫克/升,镉不超过0.01

初级茶艺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初级茶艺师培训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茶艺即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它是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艺学是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以及茶艺师职业认证的推行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是为提高生活情趣,提升综合素质而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员在专业知识上,能基本了解茶叶的基础知识和中国茶文化的基础知识;能基本进行茶叶的选择与保管;在掌握茶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科学地泡茶和品茶,并掌握茶馆的基本服务技能。培训时长20课时。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职业道德 教学内容: 1、职业道德基本知识 2、职业守则 3、如何做个好员工 4、个人的职业规划。 第二章茶文化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 1、茶文化发展史 2、茶文化的基础知识 3、唐宋明清茶叶的发展及品饮方式

第三章茶叶知识 教学内容: 1、中国茶区及分布情况 2、茶叶的分类 3、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黄茶的概念 第四章茶与水的关系 教学内容: 1、水温对茶叶品质的影响(软水硬水) 2、泡茶用水的选择 3、茶叶滋味的鉴赏。 第五章真、假、新、旧茶区别 教学内容: 1、真假茶的识别与品饮 2、新茶与陈茶的品饮 第六章茶艺泡茶要素 教学内容: 1、茶艺的六要素 2、泡茶要素 第七章茶艺技能与表演 教学内容: 1、茶叶冲泡技巧操作程序 2、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黑茶茶艺表演

第八章礼仪 教学内容: 1、茶艺师的仪容仪表的要求 2、茶艺师的站姿走姿坐姿要求 3、茶艺服务的礼节要求 三、课程考核方式、方法 学生必须认真听课和参加各项实验、实习活动,无故不听课者按旷课处理,如果累计时间达到总学时的1/3,不能参加本课程的考试。 本课程考核采用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茶艺师基础知识整理一

一、职业道德 1、职业道德就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工作与劳动过程中,所遵循的与其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道德原则与规范的总与。 2、茶艺师遵守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热爱茶艺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3、遵守职业道德的作用,有利于提高茶艺人员的道德素质、修养;有利于形成茶艺行业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有利于促进茶艺事业的发展。 二、茶艺的定义与表演要求 1、广义茶艺就是指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等过程创作的艺术形式。狭义茶艺就是指品茶过程创作的艺术形式与艺术意境。即如何泡好一壶茶与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形式。 2、茶艺表演过程中解说的具体要求就是: (1)声调细柔(2)节奏适度(3)内容充实精辟(4)要尽情投入 3、茶艺表演要体现美学特征,表现在:仪表仪容美;茶具运用姿态美;茶艺演示静态美;茶艺演示动态美等。 4、茶艺表演的表情美学要求:把握好最初的表情;以表情传播友好;善于恰到好处地运用眼神;充分发挥微笑的魅力等。 三、茶叶历史文化 1、唐代陆羽精心于茶学研究,所著的《茶经》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茶书。 2、唐代诗人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深刻地描述了饮七碗茶的七个不同层次感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弧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肤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3、宋徽宗赵佶,钟爱饮茶,对点茶法很有研究,并著有茶书《大观茶论》。 4、“茶道”一词的出现,最早见于陆羽的好友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5、传说早在神农时代,就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说。 6、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著有:“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7、宋代的点茶技艺源于茶品质竞赛的“斗茶”。由此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形成一种社会风气,上至君王大臣,下至文人雅士,无不热衷,并提升成为“茶百戏”与“分茶术”两项富有情趣的艺术。 8、宋代点茶的技艺特点:一就是注重艺术形式,如宋徽宗提出,击拂要“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二就是强调技艺水平,如茶百戏要求“使汤纹山脉成物象者,禽兽鱼虫花鸟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就散灭” 9、宋代饮茶方法在唐代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高雅的点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讲究。 10、宋代制茶工艺的改革使到茶叶品质有了很大提升,福建建安北苑出产的龙凤团茶名冠天下,成为当时贡茶的主产地。 11、唐代制茶,陆羽《茶经》述,“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可

茶艺基础知识题及答案

茶艺基础(理论知识题及答案) 一、茶文化 二、六大基本茶类的加工 三、茶礼与茶俗 一、茶文化 1.最早发现茶的人是谁?记录在哪本书中?--神农氏、《神农本草经》 2.我国茶的发源地是?--西南地区 3.一开始茶的名称是?后来又有过哪些名称?--苦荼(tǘ),后来有历荈(chu ǎn)、槚(jiǎ)、茗、水厄、苦莱、甘侯、丰富等名称 4.最早的一篇跟茶有关系的散文诗?作者是?--《荈赋》,西晋的杜育 5.世界上第一部茶百科全书是?--陆羽的《茶经》 6.陆羽的《茶经》创作结构是?--分上中下三卷,共7000多字 7.陆羽对“茶”字的解释是?--人在草木中 8.陆羽被后人尊称为?他编著的《茶经》是在什么朝代?--茶圣,唐朝 9.《茶经》中对茶叶生长的土壤等级分为?--上者生乱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10.《茶经》中对水的选择等级分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11.现在对于泡茶用水的选择等级是?--天然矿泉水>天然水>纯净水>自来水>矿物质水 12.世界上最早利用和种植茶的国家是?--中国 13.世界上最古老的野生茶树在哪里?--云南勐(měng)海,树龄2700多岁 14.在我国,最早记有“茶”字的古籍是?--《诗经》 15.茶叶子的形状特征是?--有网状脉、叶边缘有锯齿、覆有白色绒毛 16.现在认为泡茶好水的标准是?--清、轻、甘、冽、活 17.“茶”这个字在什么时候才被广泛使用?--唐朝时期 18.记载茶能药用的第一本古籍是?--《神农本草经》 19.唐朝的饮茶方式是?--用三沸煮茶法并加盐调味 20.宋朝的饮茶方式是?--点茶 21.宋朝贵族中著名的茶学代表人物是?注有哪部茶学专著?--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 22.宋朝的宫廷贡茶是指?--龙凤团茶 23.宋朝喝茶用的器具是?其中最珍贵的?--黑釉盏,天目碗 24.元代的饮茶方式是?--蒸煮 25.明代的饮茶方式是?--冲饮 26.明朝朱权的茶道以什么为中心思想?--契合自然、效法自然、天人合一 27.近代的饮茶方式是?--有三种:盖碗式、茶娘式、功夫茶法 28.北宋蔡襄的著作是?--《茶录》 29.历史上第一个做紫砂壶的人是?这把壶的名字叫?--供春,树瘿壶 30.为什么紫砂壶是泡茶茶具之首?--不会有金属锈味、透气性好、冷热急变性能好、养壶、有吸水性 31.如何养紫砂壶?--泡茶,尽量泡一种茶或一类茶 32.历史上的紫砂名家有哪些?--供春、时大彬、陈铭远、陈曼生

茶艺师基础知识

一、职业道德 1、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工作和劳动过程中,所遵循的与其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2、茶艺师遵守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热爱茶艺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3、遵守职业道德的作用,有利于提高茶艺人员的道德素质、修养;有利于形成茶艺行业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有利于促进茶艺事业的发展。 二、茶艺的定义与表演要求 1、广义茶艺是指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等过程创作的艺术形式。 狭义茶艺是指品茶过程创作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意境。即如何泡好一壶茶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形式。 2、茶艺表演过程中解说的具体要求是:(1)声调细柔(2)节奏适度(3)内容充实精辟(4)要尽情投入 3、茶艺表演要体现美学特征,表现在:仪表仪容美;茶具运用姿态美;茶艺演示静态美;茶艺演示动态美等。 4、茶艺表演的表情美学要求:把握好最初的表情;以表情传播友好;善于恰到好处地运用眼神;充分发挥微笑的魅力等。 三、茶叶历史文化 1、唐代陆羽精心于茶学研究,所著的《茶经》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茶书。 2、唐代诗人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深刻地描述了饮七碗茶的七个不同层次感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弧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肤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3、宋徽宗赵佶,钟爱饮茶,对点茶法很有研究,并著有茶书《大观茶论》。 4、“茶道”一词的出现,最早见于陆羽的好友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5、传说早在神农时代,就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说。 6、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著有:“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7、宋代的点茶技艺源于茶品质竞赛的“斗茶”。由此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形成一种社会风气,上至君王大臣,下至文人雅士,无不热衷,并提升成为“茶百戏”和“分茶术”两项富有情趣的艺术。 8、宋代点茶的技艺特点:一是注重艺术形式,如宋徽宗提出,击拂要“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二是强调技艺水平,如茶百戏要求“使汤纹山脉成物象者,禽兽鱼虫花鸟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就散灭” 9、宋代饮茶方法在唐代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高雅的点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讲究。 10、宋代制茶工艺的改革使到茶叶品质有了很大提升,福建建安北苑出产的龙凤团茶名冠天下,成为当时贡茶的主产地。

中国茶道的知识

中国茶道的知识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 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 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 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 的社交活动。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 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 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 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 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 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 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在茶 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最高端的茶道服务由茗泉邮 驿的运泉来为茶道提供原生态泉水的服务,这种服务近乎于奢侈, 这也是茶道的最高境界。 (一)环境 茶道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所进行的茶事活动,茶道对环境的选择、营造尤其讲究,旨在通过环境来陶冶、净化人的心灵,因而需要一 个与茶道活动要求相一致的环境。茶道活动的环境不是任意、随便的,而是经过精心的选择或营造。茶道环境有三类,一是自然环境,如松间竹下,泉边溪侧,林中石上。二是人造环境,如僧寮道院、 亭台楼阁、画舫水榭、书房客厅。三是特设环境,即专门用来从事 茶道活动的茶室。茶室包括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茶室的室外环境 是指茶室的庭院,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有青松翠竹等常绿植物及花木。

茶艺基本知识(茶艺用语)

茶艺基本知识一、 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就是唐代陆羽提出的“精行俭德” 。以后宋代徽宗赵佶又提出了“清和澹静” 。到明代喻政又提出了“淡远清真” 。中国茶道传到日本,千利休提出了“和敬清寂” 。传到韩国,韩国人提出了“和敬俭真” 。传到新加坡,新加坡人提出了“和爱谦静” 。中国当代茶学专家庄晓芳提出了“廉美和敬” 。这些茶道四字令就是茶道、茶艺的核心。虽然都有时代性和地域性,但它的核心都是道德修养。 二、两个基础不论是茶道还是茶艺。最根本的两个基础是“茶”和“艺” ,故称茶艺。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是茶艺的根本。茶就是科学泡茶,科学饮茶,使人们充分吸收茶叶的营养保健物质达到强身健体。艺就是把泡茶饮茶艺术化、人轻松愉快,达到精神上的养生。 三、三个要求这是指茶道和茶艺表演的动作必须符合三个要求:一是动作圆活、连绵、轻盈;二是动作自然、优美、和谐;三是动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四、四种茶具综合茶道、茶艺的茶道具,不外乎陶、砂、瓷、透(玻璃)四种形态。1.陶,是指陶器。是我国最古老的茶具。今天用起来-,古朴典雅,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别有韵味。2.砂,是指紫砂,有著名的宜兴紫砂。它起源于明,兴盛于清。有形美、神韵,气质高雅形态各异的特点。泡茶不走味,过夜茶不馊。3.瓷,是指瓷器,有著名的景德瓷。白瓷早在唐代就有“假白玉”之称。它“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 。4.透,是指玻璃等透明茶具。她玲珑剔透,泡茶可观赏杯中的茶汤和茶芽,特别是看到茶芽直立、起舞更是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五、五种茶艺纵观我国的茶艺,不外乎五种基本茶艺。1.红茶茶艺。2.绿茶茶艺。3.乌龙茶艺(也叫功夫茶艺)。· 4.花茶茶艺。5.禅茶茶艺。其他茶艺都是从这五种基本茶艺中演化出来的。

茶艺基础知识

茶艺 一、知识要点 1. 起源 (1)神农说: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 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 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据此, 一般认为是神农氏最早发现了茶的药用功能,并以茶为药。 (2)西周说: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 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3)秦汉说:王褒《僮约》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 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烹荼尽具”, “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 (4)达摩说:达摩言以九年时间停止睡眠进行禅定, 一天渐不支终于熟睡,达摩醒来后羞愤交加,遂割下眼皮, 掷于地上。不久后掷眼皮处生出小树,枝叶扶疏,生意盎然。达摩采食了身旁的树叶,食后立刻脑清目明,心志清楚,方 得以完成九年禅定的誓言。 2. 发展 (1)兴于唐,盛于宋。 唐朝烹茶法:唐代有煎茶、庵茶、煮茶等方式。唐中叶 盛行煎茶,煎茶用的是饼茶,经过炙、碾、罗三道工序,将

饼茶加工成细末状颗粒的茶末,再进行煎茶。 宋朝点茶法(徽宗赵佶《大观茶论》) 明朝朱权瀹饮法。 (2)陆羽及《茶经》 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汉族,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 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他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 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 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 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江南各地,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和结构有:上卷三节,一之 源,论述茶的起源、名称、品质;二之具,谈有关采制茶叶 的用具;三之造,茶叶的种类及其采制方法;中卷1节,四之器煮茶、饮茶的器皿;下卷六节:五之煮,烹茶的方法和 各地水质的优劣;六之饮,饮茶风俗,叙述饮茶风尚的起源、传播和饮茶风俗;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的和 药效;八之出,评各地产茶的优劣;九之略,哪些茶具茶器 可省略;十之图,把《茶经》所述内容写在素绢上挂在座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