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粤教版六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学设计

粤教版六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学设计

粤教版六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学设计第一课Scratch初体验

Scratch第二课

魔术表演

一、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在学生学过scratch的一些基本认识上进行的,魔术表演这节课,要求学生掌握舞台背景的搭建以及角色与造型的区分,还有每个角色互动时,等待时间的把握。

二、学习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经过第一节课Scratch的学习,学生已经对Scratch有了基本认识,能进行最基本的软件打开、程序运行的操作,对软件的界面有了基本了解,目前尚未开始进行正式程序设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找到舞台背景搭建的位置,进行搭建。

2)能创建角色,了解掌握模块区里面需要用到的模块的用途。

3)能使角色对话时间吻合。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情景设置,任务驱动,让学生掌握角色脚本设计

2)通过不同阶段的任务需要,融合角色的新建及脚本复制等知识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主探究与实践操作,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适当的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意识,提高学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角色脚本的设计思路

难点:合理适当应用脚本实现程序设计

1、教学策略

以“问题驱动”、“任务驱动”和“尝试法”为学习模式,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线,让

学生在“尝试”—模仿–创新中完成学习。

2、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问题驱动、任务驱动、示范讲授、自主探究

六、教学过程

第三课演奏音乐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激趣导入

1、播放加了“小星星”音乐的“魔术表演”

上节课大家制作了“螃蟹大变身”,现在我们

来看看这个作品和你们的作品有什么不同?

大家想知道音乐是怎么实现的吗?这节课我

们一起来学习“演奏音乐”吧!

2、引出本节课主题,今天大家将会学习如何

演奏音乐,并且也会学习如何将电脑键盘制作成电

子乐器。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用Scratch制作的关于音

乐设计的优秀作品。演示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的创

作欲望

观看视频--课程导入

学生好奇

学生思考

想要创作

用上节课的作品加入

小星星既能复习上节

课内容,又能引出本

节课课题。

展示用Scratch制作

的优秀音乐作品激发

学生的创作欲望。这

些作品也可以作为优

秀学生的拓展题目。

课前准备

给学生一点时间(建议2分钟)摸索用Scratch

如何弹奏音乐?然后让学生回答:通过简单的探索

之后,大家认为制作音乐最关键的是哪个模块?学

生举手回答。

学生自己摸索

认真思考

举手回答

通过让学生自己摸

索,让学生能够自己

去探索“声音”模块

类,通过摸索后再进

行学习会对这个知识

点印象更加深刻。让

同学们举手回答问题

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增加课堂凝聚力。

任务驱动

习得新知

(一)挑战任务一

现在就是我们动手操作的时候了。对照小星星

简谱,制作程序。讲解唱名和音符数字的对应关系。

制作小星星的前半部分,让学生自己完成后面部

分。鼓励完成的快的学生上台展示完整版的小星

星。

观看视频--小星星

学生思考

观看学习视频

动手编程

上台展示

通过编写小星星的脚

本让学生学会如何用

Scratch制作音乐,

掌握“声音”模块类

的基本用法。通过展

示作品调动学生的积

极性。

(二)挑战任务二

1.挑战升级:想一想如何把电脑键盘制作成电子琴,让它能够弹奏你喜欢的音乐?

2.请一位学生上台展示他的电子琴,并根据老师准备简谱(两只老虎),将这首曲子弹奏出来。(也可另外再寻找一个学过音乐的学生上台弹奏曲子)

观看视频--制作电子琴学生思考

观看学习视频

动手编程

上台展示

这个任务主要让学生

学会在Scratch中如

如何用键盘制作电子

乐器。增加了和电脑

的互动,活跃课堂氛

围,能够激发学生兴

趣。通过学生展示,

能够增强学习的成就

感,增加学习信心。

(三)拓展任务

选择一首你喜欢的歌曲,当按下空格键就可以播放这首歌曲(如两只老虎)。并且给这首歌曲配上对应的动画

观看视频--拓展学生自主完成拓展任

务,课堂上未完成可

作为作业给同学自己

课后去探究。

拓展任务为学生自主

创作的任务,学生通

过谱写歌曲脚本,熟

练掌握“弹奏音

符……”模块的用法,

并通过“按下空格键”

就播放这个歌曲来巩

固课堂知识点。添加

动画,是对上堂课程

的复习回顾。

知识小结

课外延伸小结:升华学生举手回答学习本

课的收获。

培养及时梳理、

归纳知识点的习惯。

肯定学生的学习

成果。激发学生信息

技术的热情。

《漂亮的风车》

图章工具的使用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广东省SCRATCH2.0 教材中的第四课,本课是建立在初步认识SCRATCH2.0 的角色、舞台和模块的基础上,对画笔模块里的图章工具的使用。会使用简单的脚本来控制角色和舞台从而增强作品的美感,提高作品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掌握导入角色的三种主要方法 2 、掌握“画笔” 模块

里图章工具的使用 3 、了解舞台坐标,学会将角色放到舞台的指定位置

能力目标:通过作品的制作、反思与评价,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对作品的设计与实践,让学生懂得热爱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自主学习和交流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分享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画笔”模块里“图章” 工具的使用

教学难点:在指定的位置用“ 图章” 工具画风车

四、教学过程:

环节名称

与需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课前小测(2min )进入老黄县打字系统,选择初中组一进行速度测试。通过日积月累,提高学生的

打字速度。

( 3 min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老师举起手中的

图章)

【生】:交流。

【师】:老师给你们每个小组都发了一个图章和一张白纸,

请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再一次来体验一下它有什么作

用,并且看一看用它能画出什么样的图形。

【生】:小组合作

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其实在你们每个人的电脑中也有一个图章

工具,它的作用和我们手中的这个小图章一样,也是用来复

制图形的,但是如果和其它的命令结合起来使用,它的功能

就更强大了,这个神奇的图章工具,就是我们SCRATCH2.0

中的画笔模块里的图章工具,同学请看,(师打开课件里的例

子,用图章工具画风车,)这个例子就是老师用SCRATHC2.0

中的图章工具和其它的命令结合起来完成的),漂亮吗?

【生】:漂亮

导入本节课的课题《漂亮的风车》

设置情境, 激发学习兴

趣。利用微机室多媒体教

学软件展示巧设问题,

导入新课。

新授任务一:导入新角色

【师】:请同学们根据锦囊一的提示,自主学习如何导入新

完成任务的方式,开展个体

尝试自学和小组合作的学

习方式,既解决了知识点的

(一)

(5min )

(二)

(12 min )

(三)

(16 min )【生】:生操作

生操作完毕后,找同学下来演示,边演示边讲解,

师生进行交流

【师】:总结操作

【师】:同学们,自学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品质,刚才咱们同

学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好,通过刚才的自学,我们学会了如何

导入新角色(板书:导入新角色)

任务二:用图章工具复制角色

【师】:请同学们根据锦囊二的提示,导入自己喜欢的“风车

的叶子” 然后进行脚本的编写,画出美丽的风车。

【生】:操作

师生交流

师总结

生完善自己的作品

任务三:用图章工具复制角色

【师】:根据锦囊三的提示在指定的位置画出漂亮的风车

师出示一个小例子,给同学们讲解一下舞台坐标

生操作

生演示自己的作品

【师】:总结舞台坐标的作用

生完善自己的作品。

究知识和善于分享的学习

习惯。

与学生互动交流,完成知识

点的整理。

与学生互动交流,完成知识

点的整理。

梳理知识,使学生操作规范

化。

总结评价( 4 min )同学们你们的表现太精彩了,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师生互动交流。

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优胜小组

师生交流

对本课课堂教学知识点进

行回顾总结。

广东省信息技术第三册上《幸运大转盘》教学设计

第六课猫抓老鼠

第七课循迹

----------------------小瓢虫找妈妈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掌握侦测和控制模块的几个知识点,理解模块的实质动作。

2.用Scratch来展现故事情节发展,并尝试自己创作脚本。

难点:培养逻辑分析能力,能自主地调整和修缮脚本。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直接导入

创设情景

自主探究

师:我们都知道动物有留下气味、脚印等痕迹

的习惯,就是为了什么?

(方便寻找自己或同伴踪迹)

师:今天我们学习如何用Scratch来体现动物

寻迹的本领,以小瓢虫找妈妈这个故事为例。(引

入故事情节)

提示:1.找到故事的人物和要点。

2.故事的过程、结果是编程的方向、目的。

3.设想将用到哪些模块?

观看故事情节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一

起进行头脑风暴,讨

论故事情节。

勤于动脑

经常交流

由小瓢虫找妈妈的故

事引入本节课的主

题,激发学生的创作

热情。

锻炼学生的创作设计

能力。同时活跃课堂

氛围。另外,提示是

为了让孩子有指向性

的讨论,提高讨论的

效率。

任务驱动

习得新知

首先,布置舞台、选择角色、给角色命名和确

立位置等美观性的处理。

挑战任务一:找妈妈

老师现场制作小瓢虫的脚本,让小瓢虫能够循着妈

妈留下的轨迹找到妈妈。

理解模块实质动作:(控制模块)“如果……那

学生思考

细心观察

观看老师设计制作

敢于尝试

学生模仿完成一模一

样的脚本

学生创新脚本

只要是呈现的故事过

程和结果相同;学生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

惯,注意舞台和角色

的细节。

任务一:让学生熟悉

“如果那么否则”条

件判断语句的用法,

理解模块的实质动

作,培养逻辑分析能

力,能自主地调整和

修缮脚本,并在原有

的基础上,根据已知

进行创新。

么……否则……”;脚本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出现问题,及时调整和修缮脚本。

让学生先模仿再创新

(注意:多给学生一些选择和发挥的空间。)创新改变参数和路线,甚至是适当更换或增加模块,看看有什么变化。

挑战任务二:设置初始属性和停止先让学生自己设置初始属性。

再让学生自己尝试搭建:小瓢虫碰到妈妈就停止前进的脚本。(提示:侦测模块中“碰到**”)

学生搭建完老师再讲出示范例脚本,进行讲解。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

知识和经验自主完成

任务

学生思考

观看老师制作讲解

任务二:相对简单,适

合锻炼学生自主完成

脚本的能力。

能够熟练使用“侦测”

中的一些方法去判断

角色当前情况。

挑战任务三:增加关卡

增加游戏情节,在路上增加挑战关卡,增加“沼泽地”和“城堡”用这些关卡能够改变小瓢虫的形态。

掌握另一种侦测方法“碰到某种颜色”

增加初始大小设计游戏关卡

观看老师设计制作

再学生自己动手编程

敢于尝试

任务三:让学生掌握

另一种侦测方法“碰

到某种颜色”

(三)拓展任务

1、给小瓢虫增加探测器,例如

中的小红点,将判断条件修改为“当

颜色1碰到颜色2”,看看程序的执行结果有什么不同。

2、将角色和轨迹、参数进行修改,描述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需要表达循迹的主题)学生自主完成拓展任

务,课堂上未完成可

作为作业给同学自己

课后去探究。

开阔视野

让学生拓展程序,巩

固对知识点的掌握。

知识小结

课外延伸小结:

1.设置角色的初始属性,如:位置、初始方向、

大小。2.掌握“如果……那么……否则……”条件

判断语句的使用方法。3.熟练掌握侦测的多种方

法:“碰到……”、“碰到颜色”和“颜色1碰到颜

色2”。

延伸:学生自主创新循迹主题的程序,并提供作品

说明,课后帮助有兴趣的学生一同完成。

学生举手回答学习本

课的收获。

善于总结

有兴趣的学生自主创

新循迹主题的程序,

并提供作品说明,完

成脚本。

培养及时梳理、归纳

知识点的习惯。

肯定学生的学习成

果。激发学生信息技

术的热情。

(另附作品说明)

第八课看谁算得快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激趣导入

由Minecraft小故事引入口算比赛,引入本节课

主题,演示程序

观看视频--8.1课程导入

观看动画

观察讨论

由Minecraft动画激

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引出本节课的设计主

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

讨论分析:通过观察,分析“加数”和“被加

数”有什么特点?(随机出现)探讨如何实现这个

程序:如用户的答案和标准答案如何比配

一起头脑风暴,讨论

程序的

让学生分组探讨分

析程序,得出“加数”

和“被加数”的特点,

以及程序制作的要点

第九课(上)吹泡泡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回顾前面所学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scratch还可以调用电脑上的硬件设备,和外界环境信息进行交互。演示《吹泡泡》

观看视频--9.1课程导入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Scratch可以与外界互动,可以接受外界的视频、声音等信号。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任务驱动、习得新知

(一)挑战任务①

观看视频9.2声音控制泡泡

设计意图:给学生展示“响度”的用法,利用外界和Scratch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学生可以利用响度自己发挥创作

(二)挑战任务②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每次吹泡泡都能吹出很多泡泡,但是在程序中每次只有一个。怎么让泡泡可以重复出现呢?

拓展:如何让泡泡向四面八方飞出去呢?

观看视频9.3克隆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现象提出疑问,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引出“克隆”的用法。让学生自己探索泡泡向四面八方飞出去的功能。

(三)拓展任务

利用前面所学知识并结合今天所学的“克隆”制作一个《大鱼吃小鱼》游戏

游戏规则:海底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小鱼游来游去,里面也还有一条大鱼,大鱼可以吃小鱼,大鱼吃了小鱼后会变大,直到大鱼完全变大(大鱼的尺寸达到100)游戏就停止

观看视频9.4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探索创作,鼓励学生自己去设计游戏规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知识小结、课外延伸

学生举手回答学习本课的收获。培养及时梳理、归纳知识点的习惯。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信息技术的热情。

《第10课打砖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学会方向设置;

(3)学会设置停止和奖励机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游戏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激发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打砖块”游戏的学习欲望;

(2)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任务中完成知识点的探索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玩中学、任务驱动等方式培养学生敢于自我挑战、敢于创造的精神,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1.学习重点:掌握侦测鼠标位置的方法。

2.学习难点:学会设置停止和奖励机制。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测试题

2012学年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期末测试题 班别姓名成绩 一、填空:(30分) 1、生活和生产中,人们需要把混合在一起的物质进行,例如生产海盐。 2、鹤、颧等鸟类长有颈和长嘴,腿也很长,特别适合在里行走觅食。 3、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是空气、可燃温度、。 4、动物以食料分类的有三种,分别是: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 5、酒窝是人类的一种,可能通过父母遗传给子女。 6、生物可以通过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形成一条。 7、如果干净的水里混入了有毒或有害的物质,水就受到了。 8、铁生锈的三个条件是:铁、空气、。 9、优势眼和色盲是人类的一种,可以通过父母遗传给子女。 10、人们常常利用物质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光和为生活服务。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20分) 1、生物进化经历了数千万甚至数十亿年的历程,主要原因是环境的变化。() 2、分别用木材和废纸制造同等重量的纸张,用废纸制造的比较节省能源。() 3、污水的来源有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农业污水。() 4、在做污水调查时,可以随意的接触污水,注意安全。() 5、生物界中有绝对相同的两个个体,例如孪生的两姐妹。() 6、物种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一个物种的消失不会影响其他物种。() 7、尘埃是一类非常少见的空气污染物。() 8、马德拉岛上的昆虫的翅膀特征是强风造成的。() 9、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改善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0、在生存竞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 三、选择题:(30分) 1、如果电器着火了,应该用哪一种方法来灭火。() A、断开电源,盖上沙子 B、移走其他电器 C、用水灭火 2、请你选出哪个不是人体的外貌特征。() A、耳垂 B、色盲 C、酒窝 3、下列哪一种物质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A、燃放烟花 B、铁制品生锈 C、冰雪融化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粤教版六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第1课 第2课 第3课 第4课 第二单元 第5课 第6课 第7课 第三单元 第8课 第9课 第 10 课 第四单元 第 11 课 第 12 课 第 13 课 第 14 课 六年级上 科学全册 教案 第 一单元 物质的变 化 第 1 课 无处 不在的物 质变化 教学内 容:课本第 2-10 页。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 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 引出“物 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 (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日常生活中 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二)活动二:冰的融化。 1、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比较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物质的变化 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混合与分离 生锈与防锈 燃烧与灭火 生物与环境 植物与环境 动物与环境 食物链 遗传与进化 代代相传的特征 进化中的生物 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 保护环境 保护空气 水质调查 变废为宝 和谐的家园

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讨论:P5 页的现象。 (三)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 1、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3、用磁铁靠近铁锈,进行观察。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还是不是铁”的答案。 3、活动延伸和应用: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铁生锈这样的 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铁锈 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较。 (四)活动四:研究蜡烛燃烧过程的变化。 步骤1:点燃蜡烛,将一只手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儿,观察现象。 步骤2:将少量石灰水加入另一烧杯中,用石灰水将烧杯壁湿润,倒出多余的石灰水。 步骤3、将用石灰水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观察现象。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蜡烛燃烧后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五)活动五:给物质变化分类。 1、出示书本的五种物质变化过程情况。 2、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作出判断。 三、教学后记: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第2 课 混合与分离教学内容:课本第11-15 页。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不可逆。 2、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操作方法。 3、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学准备:玻璃杯、盐、水、沙……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主题人物在厨房里不小心将盐撒到水里了。要想重新获得盐,应该怎么办?引出课题:合与分离》。 二、新授 活动一:物质的混合。(明确是两两混合) 1、让学生认真观察混合前各物质的特点,并写出混合后可能出现的现象。 2、学生按照书中的提示进行混合。 3、在烧杯中进行实验,用玻璃棒反混合的物质搅拌均匀。 4、仔细观察,将混合前后的物质做对比。 5、阅读资料P14。 6、拓展:分离盐和水。安照书本P14-15 页的四个步骤进行实验。 活动二:分离混合物。 经过讨论得出:水和沙的混合物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水和油的混合物可以通过静置的方法分离;沙和绿豆的混合物可以用筛子筛去较细的沙子(如果绿豆较少,也可采用直接镊取绿豆的方法);至少醋和小苏打的混合物,由于有新物质产生不能用分离。 三、教学后记:初步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不可逆。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操作方法。

高中信息技术_信息技术全套教案_粤教版必修1

高一信息技术基础教案 教师:雷萍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与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就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得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得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就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得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 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得习惯与自主学习得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得获取者就是刚刚升入高中得学生,按照人得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得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得认识,可以让她们从大量存在得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她们应该获得得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得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得各种信息,感受信息得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得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与学习得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得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与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得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得认识。 五、教学难点: 1、信息得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就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您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瞧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得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得信息。 ……师:同学们举得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得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得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得身体内部得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就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得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得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得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得特性,也就有相同得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得信息,找出它们共同得特性。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 科 学 教 案 2017.9

目录 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 (1) 第1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1) 第2课混合与分离 (1) 第3课生锈与防锈 (2) 第4课燃烧与灭火 (3) 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 (3) 第5课植物与环境 (3) 第6课动物与环境 (4) 第7课食物链 (5) 第三单元遗传与进化 (6) 第8课代代相传的特征 (6) 第9课进化中的生物 (6) 第10课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 (7) 第四单元保护环境 (8) 第11课保护空气 (8) 第12课水质调查 (9) 第13课变废为宝 (10) 第14课和谐的家园 (10)

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 第1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教学内容:课本第2-10页。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教学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 (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二)活动二:冰的融化。 1、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比较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讨论:P5页的现象。 (三)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 1、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3、用磁铁靠近铁锈,进行观察。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铁锈还是不是铁”的答案。 3、活动延伸和应用: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较。(四)活动四:研究蜡烛燃烧过程的变化。 步骤1:点燃蜡烛,将一只手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儿,观察现象。 步骤2:将少量石灰水加入另一烧杯中,用石灰水将烧杯壁湿润,倒出多余的石灰水。 步骤3、将用石灰水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观察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蜡烛燃烧后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五)活动五:给物质变化分类。 1、出示书本的五种物质变化过程情况。 2、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作出判断。 三、教学后记: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第2课混合与分离 教学内容:课本第11-15页。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不

(完整)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2017学年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生理与健康 第1课时我们需要食物 教学目标:知道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学过程: 一、欣赏题图,引入新课 当坐在餐桌前的时候,你是否想过,怎样的饮食才能让你更健康? 当呼吸着新鲜空气的时候,你是否想过,怎样才能使肺功能更强? 当数着自己脉博的时候,你是否想过,什么因素影响着心跳的快慢? 当挥击球拍的时候,你是否想过,身体的各个部分为什么会如此协调?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号书中探宝吧! 二、新课讲授 1、看图,简单了解食谱,听听小朋友们怎么说,自己想提什么问题? 2、活动1 饺子里有什么? ①饺子的制作过程(调馅、和面、擀皮、包、蒸煮)。 ②饺子的营养成分(脂肪、糖类、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 ③不同馅的饺子有不同营养。 ④吃过水果馅饺子吗?自己动手包水果馅饺子,尝尝味道。 ⑤讨论:肉馅饺子的营养成分来自什么原料?(脂肪来自动物油、植物油,糖类来自面粉,蛋白质来自瘦肉、蛋类等,维生素、纤维素、矿物质等来自蔬菜) 3、资料 人的身体需要的营养成分:糖类、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维生素、无机盐、水等。这些营养成分分别来自肉蛋奶、油脂、谷物、蔬菜、水果等。其中谷类食物为人体提供能量,奶、豆制品提供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蔬菜水果类提供纤维素、维生素、无机盐、水等。油脂也能为人体提供能量,还能增加食物香味,刺激食欲,水可直接饮用。 4、食物金字塔的构成 塔基是人体需要营养成分量最大的食物,越往塔尖需要量越小,但也不可或缺。 三、小结 四、作业 说说一日三餐都含人体需要的哪些营养成分? 第2课时设计营养合理的食谱 教学目标:知道食物在人体内的运动路线,逐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各自说说昨天都吃了什么。 二、新课讲授 1、五大类食物:谷物(粮食类)、蔬菜水果类、鱼蛋豆类、奶类、油脂类。 2、比照食物金字塔,看看自己昨天的饮食是否需要改善。 3、拓展1 为自己设计一周营养合理的晚餐食谱。 4、活动3 吃进去的食物变成了什么? 到达位置口腔胃小肠大肠直肠 食物变化嚼碎糊状营养被吸收水分被吸收粪便

最新初中信息技术教案(全套)教学内容

最新初中信息技术教 案(全套)

课时二十八第二节精彩的多媒体世界(一) 教学Array目标 1.体 验多 媒体 作品 的表 现魅 力, 激发 学生 学习 和创 作多 媒体 作品 的兴 趣。 2.了 解多

媒体作品的构成元素和多媒体作品的制作工具。 3.通过赏析多媒体作品,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多媒体制作工具。 教学重点赏析多媒体作品。 教学难点了解多媒体作品的构成元素和多媒体作品的制作工具。 教学方法分析 采用情境启发、自主探究、协商合作的方式组织教学。 教学准备 多媒体作品。多媒体制作工具PowerPoint、Flash、Ahthorware、Visual B asic。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的魅力所在.让我们再次去感悟吧。 投影:多媒体作品再别康桥 教师: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两次欣赏有区别?分享 你的收获与感受。 学生热烈讨论并回答问题。 Flash 作品 《再 别康 桥》 第二环节赏析 作品,通过多 媒体作品《剪 纸艺术》强烈 的艺术美感再 次激发学生对 美的追求和学 习的欲望,并 了解熟悉构成 多媒体作品的 基本元素 教师:大家肯定都体验到了多媒体作品非凡的表 现魅力!多媒体作品一般包含文本、图像、声音、 动画和视频等元素,当然要比单纯的文字表达丰富 的多。同学们肯定还意犹未尽吧,接下来我们再来 欣赏《剪纸艺术》,大家要带着以下问题仔细欣 赏,并填写表格。 作品名 称 主要栏 目 包含元 素 交互操 作 总体印 象 注:多媒体作品一般包含文本、图像、声音、动 画和视频等元素。

学生欣赏多媒体作品《剪纸艺术》。学生展示完成的表格,老师协助完成。 作品名 称主要栏 目 包含元 素 交互操 作 总体印 象 剪纸艺 术 概述 溯源 种类 工具 步骤 欣赏文本 图像 声音 动画 通过超 级链接 实现页 面之间 的跳转 图文并 茂声画 俱佳 注:多媒体作品一般包含文本、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元素Power Point 作品《剪纸艺术》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物质的变 化 第1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第2课混合与分离 第3课生锈与防锈 第4课燃烧与灭火 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5课植物与环境 第6课动物与环境 第7课食物链 第三单元遗传与进化 第8课代代相传的特征 第9课进化中的生物 第10课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 第四单元保护环境 第11课保护空气 第12课水质调查

第13课变废为宝 第14课和谐的家园 六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 第1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教学内容:课本第2-10页。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 (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二)活动二:冰的融化。 1、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比较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讨论:P5页的现象。 (三)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 1、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3、用磁铁靠近铁锈,进行观察。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铁锈还是不是铁”的答案。 3、活动延伸和应用: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较。

高中信息技术 感受数据管理技术的应用教案 粤教版选修4

感受数据管理技术的应用 一、案例背景信息 1.模块:数据管理技术(选修四) 2.年级:高中二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广东教育出版社 4.学时数:一课时 非上机时间10 分钟,上机操作时间15 分钟,其他活动(如:阅读、讨论、评价、展示、小结等)大约用20 分钟。 5. 设计组成员资料: 姓名性别通信地址QQ号码电子邮箱 王健男株洲北师大附校495931434 Janssen0313@https://www.doczj.com/doc/8112567714.html, 张喜女株洲县第一中学405384475 Zhangxi086@https://www.doczj.com/doc/8112567714.html, 易李平女醴陵市第一中学529024569 llyzylp@https://www.doczj.com/doc/8112567714.html, 汪博男醴陵市第四中学10266775 Wangbo830309@https://www.doczj.com/doc/8112567714.html,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数据管理技术及数据库的概念。 2、知道利用数据管理技术能达到什么样的管理效果。 3、实例分析、实践操作感受并理解数据管理技术。 4、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的兴趣。 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数据管理技术》课的开篇,是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的基础上对数据管理知识的进一步认识、拓展与加深。共有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体验数据管理技术,二是数据管理技术的应用。这节课既要学生了解认识数据库,又要学生理解数据管理技术的一些概念,并且激发学生对数据管理技术的兴趣,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认识掌握数据、数据库、数据管理技术的基本概念,体验并认识数据管理技术对人类社会影响,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数据库管理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学生分析: 数据管理技术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在《信息技术基础》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对数据库的一些基础知识都有初步的了解,而且有些同学在上 Internet 网的时候上过类似数据库的网站,或者接触过 Access 数据库,但又比较陌生是因为只见过没有真正去认识,认真的用过、理解过。 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方法设计 因为数据管理技术相对来说是比较枯燥的一门课,因此针对学生对象的分析,运用“任务驱动”,“情感引导”,“分层探究”,“分组协作”的教学模式,来达到教学效果的实现。 2.关于教-学流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 激趣导入新课讲授探究、讨论案例分析

粤教版 七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教案

第一章文字处理 第一节信息时代的文字处理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字处理方法的历史发展过程; 2.能列举日常生活中应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的若干实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从铅字排版到计算机排版的变化,初步领会模拟人工 工作过程、实现工作过程中需要的功能是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2.通过对不同文字处理软件使用界面及功能菜单的观察和分析, 逐步培养自学新软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文字处理是人们从古到今都存在的进行信息记载和传播 的需要,感受文字处理技术的每一次进步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2.感受现代计算机文字处理技术给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的 便利,产生学习和应用计算机文字处理技术的自觉愿望,增强学习和掌握计算机软件操作及其应用方法的信心。 教学重点: 1.体会文字处理是人们从古到今都存在的进行信息记载和传播 的需要,知道计算机文字处理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其带来的变化;

2.让学生经历观察与发现的思维过程,探讨应用以往软件使用经 验学习、了解新软件的方法,逐步培养软件学习的迁移能力。 教学难点: 1.领会模拟人工工作过程以及实现其需要的功能是应用计算机 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工作思路; 2.初步从不同文字处理软件的观察、比较中发现它们的一些功能 异同点。 教学过程: 1、文字处理的变迁 古代蔡伦发明造纸术和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 举例子:印章、北京奥运的中国印 曾经广泛使用的?铅字排版?印刷。 举例子:铅球、核的防护、铅笔不是铅做的。 现代的?计算机排版?优点:整洁、干净、方便、环保、快速 2、计算机文字处理进入生活 名片、贺卡、信封、个人文集、纪念册、书报杂志 3、选择文字处理软件 简单:记事本、写字板 微软的公司的WORD、金山公司的WPS 教学评价: 本节着重在于对不同文字处理软件的操作、比较。因而,本节的教学评价着重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第三点和过程与方法目标。

广东粤教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下LOGO教案 全册

一、《认识小海龟》 ──初识LOGO语言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广东省小学信息技术教科书第三册(下)第1课内容,本节课是一节PCLOGO的入门课,教材通过生动的例子,展现LOGO的魅力,在这个基础上,学习LOGO的界面基本操作以及隐龟、显龟、前进、后退、清屏复位、退出这几个基本命令,为以后更深入地学习LOGO语言打下基础。 二、教学对象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熟练掌握了窗口的操作及文字输入,对几何图形的概念,如角度、长度等也进行过较为系统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学习这门专为儿童而设计的LOGO语言很符合五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有利于学生了解人与计算机的对话原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以后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长足发现打下基础。 三、设计思想 这一节课,是开启LOGO语言学习的第一课,尽管要掌握的技能少而简单,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一课,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较技能目标外一个同样重要的目标,因为,在教学设计方面,特别采用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用浅显生动的语言来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概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外,还注重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方面,形成互相研究、互相帮助、互相检查,互相欣赏、互相监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不单单掌握操作技能,而且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负责任的信息技术素养,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勇于尝试,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环境 1.安装有PCLOGO程序。 2.教师机具备多媒体教学系统,具有视频、音频广播、监控学生机,文件发送(把资源包发送到学生桌面)等功能。 3.多媒体课件。 4.准备几个名字相同但内容不同的例程,分别在课前分发到不同的小组的相应目录当中,并发给每个组的小组长一份运行提示。 五、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启动和退出Pc Logo。 (2)认识Pc Logo的界面。 (3)学会打开和运行Pc Logo程序。 (4)学会隐龟HT、显龟ST、前进FD、后退BK、清屏复位CS命令的使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行例程指挥小海龟画出神奇图形的过程,初步让学生掌握与小海龟沟通的方法。 (2)懂得运用Logo命令指挥小海龟隐身、现身、前景和后退。 (3)初步让学生掌握Logo程序设计的思维方式与实现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测试卷

六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测试卷 姓名:得分: 一、填空。(17分) 1、澄清的石灰水遇到就会变浑浊。 2、蜡烛在燃烧过程中新物质产生。(填“有”或“没有”) 3、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的变化,另一类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4、将白糖加热融化时,白糖由固体变成,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物质。 5、在分离盐和水的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和玻璃棒,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和。 6、分离后的物质和分离前的物质。(填“一样”或“不一样”) 7、可用的方法将水和沙子分离。 8、人们常常利用物质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和为生活服务。 9、把海水引入盐田里,利用和使水慢慢蒸发,从而获得食盐。 10、生鸡蛋放入白醋中会发现蛋壳上会出现许多,过一段时间,蛋壳会变。 二、判断。(10分) 1、物质只是形状、形态的变化,而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2、在碱粉中倒入少量白醋是物理变化。() 3、水和沙混合后会产生新的物质。() 4、我们常喝的汽水是将二氧化碳气体溶解到水中生产出来的。() 5、灭火可以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控制。() 三、选择题。(10分) 1、下面这些现象属于性质改变的是()。 A.生鸡蛋变熟鸡蛋 B.面粉做成馒头 C.铁水变成钢锭 D.火柴燃烧变黑 2、下面现象中没有产生新物质的是()。 A.燃放烟花 B.绿叶变红叶 C.水的三态变化 D.铁块生锈 3、从盐水中获得食盐,可用的方法是()。 A.沉淀 B.过滤 C.蒸馏 D.结晶 4、下列物质可以燃烧的是()。 A.铁块 B.玻璃 C.牛奶 D.固体酒精 5、炒菜前,锅里的油着火了,你会选择以下哪个合适的方法灭火。() A.用扇子扇风 B.往锅里倒水 C.盖上锅盖 D.继续往锅里倒油 四、填表。(14分) 1

粤教版 初中信息技术 第二册 第三节《网上收集信息》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第三节《网上收集信息》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在新课程标准下,借参加教育部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 【学情分析】 随着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能熟练掌握上网的方法,学生口中网络的词汇也越来越多了。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大部分学生上网看看东西,搜索资料都应该不成问题。但是,还有部分学生可能一点都没接触过网络,不清楚在网上有什么可用的东西。同时,大部分的学生只是会上网,但真正的技巧还是相当缺乏的,保存网上信息也不太了解。因此,如何使全班学生都学有所得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要有一些新的东西吸引学生,学生才会认真学习本课内容。 【教材分析】 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节介绍了常见的浏览器有哪几种、如何启动IE浏览器、浏览网页的操作、如何收藏网址,也讲到资料的搜索包括“分类目录”检索法、“关键字”检索法,也教了如何缩小搜索范围与精确查询,本节的内容还包括如何保存网页、图片、网页中的部分信息及下载文件的方法。本节的内容是第一章《网络基础及其应用》的一节最基本的网络应用课,对学生日常生活有较大的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搜索引擎的使用、搜索技巧的灵活使用、保存网页信息的方法。 难点:使用搜索引擎快速查找信息。 3、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的启动及其操作界面; (2)掌握浏览网页的常规操作方法,利用收藏夹分类保存常用网址的方法; (3)掌握利用搜索引擎快速查找信息的方法; (4)掌握保存网页上各种信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保存资料,同学之间的交流与讨论等学习活动,掌握信息的搜索、存储的方法; (2)通过让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学生正确地评价、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收集并进行筛选信息的意识和习惯,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题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题实验题: 1、铁锈和铁是不是同一种物质? 实验材料:没有生锈的铁钉、生锈的铁钉、磁铁、小刀 实验猜想:铁锈和铁钉不是一种物质 实验步骤:1、用刀在生锈的铁钉上削下铁锈。 2、用磁铁分别吸引铁钉和铁锈。 实验现象:铁钉可以被磁铁吸引。 铁锈不可以被磁铁吸引。 实验结论:铁锈和铁不是同一种物质。 2、蜡烛燃烧过程中,蜡烛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两种变化:一种是形态的变化:固态的蜡快变成液态的蜡油;一种是产生新的物质:蜡烛燃烧后产生了水和二氧化碳。 3、研究蜡烛燃烧过程中是不是有新的物质产生。 实验材料:石灰水、烧杯、蜡烛 实验步骤:1、点燃蜡烛,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观察。 2、将少量石灰水加入另一烧杯中,用石灰水将烧杯壁湿润,倒出 多余的石灰水,罩在火焰上方,稍停一会观察。 实验现象:烧杯壁上有水珠,还有牛奶状的物质附在烧杯上。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后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4、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实验材料:三个铁钉、三个烧杯、水 实验步骤:1、第一根铁钉放到干燥的烧杯里。 2、第二根铁钉部分暴露在空气中,部分浸泡是水中。 3、第三根铁钉完全浸没在水中。 实验现象:第一根铁钉没有生锈;第二根铁钉严重生锈;第三根铁钉有点生锈。

实验结论:铁在潮湿、有空气的地方容易生锈。 5、防止铁生锈的实验。 实验材料:两个铁钉、油漆 实验步骤:1、一根铁钉刷油漆;2、一根铁钉不刷油漆;3把两个铁钉放到潮湿的地方。 实验现象:刷油漆的铁钉没有生锈;没有刷油漆的铁钉生锈了。 实验结论:油漆阻隔了空气和水蒸气,防止铁生锈。 6、熄灭原因的实验。 实验材料:两根蜡烛、烧杯 实验步骤:将两根燃烧的蜡烛固定在实验桌上。用燃烧罩住其中一支燃烧着蜡烛。 实验现象:被烧杯罩在的蜡烛火焰熄灭了;没有被烧杯罩住的蜡烛火焰没有熄灭。 实验结论:空气找的氧气支持燃烧。 7、木炭燃烧更旺的实验。 实验材料:两块木炭、扇子 实验步骤:用扇子扇一块木炭;另一个让它自燃。 实验现象:用扇子扇的那块木炭燃烧的更旺。 实验结论:木炭燃烧需要氧气。 8、龟背竹和仙人掌的耐旱能力。 实验材料:一盆龟背竹、一盆仙人掌、两个塑料袋 实验步骤:在龟背竹的枝叶和仙人掌的茎叶上分别罩上透明塑料袋,密封起来,放到阳光下观察。 实验现象:罩在龟背竹上的塑料袋上水珠多;罩在仙人掌上的塑料袋水珠少。实验结论:龟背竹散发水分快,仙人掌散发水分慢。仙人掌比龟背竹耐旱强。 暴露在空气中的铁钉(铁钉没有生锈)。 完全浸没在水中的铁钉(有点生锈)。 部分暴露在空气中,部分浸泡在水中的铁钉(严重生锈)。 12、水和油混合观察的现象是(油浮在在上面)。

粤教版信息技术教案

粤教版信息技术教案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有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必修]信息技术基础完整版教案(粤教版)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广东教育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有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最新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 第1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教学内容:课本第2-10页。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 (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二)活动二:冰的融化。 1、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比较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讨论:P5页的现象。 (三)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 1、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3、用磁铁靠近铁锈,进行观察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铁锈还是不是铁”的答案。 3、活动延伸和应用: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

较。 (四)活动四:研究蜡烛燃烧过程的变化。 步骤1:点燃蜡烛,将一只手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儿,观察现象。 步骤2:将少量石灰水加入另一烧杯中,用石灰水将烧杯壁湿润,倒出多余的石灰水。 步骤3、将用石灰水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观察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蜡烛燃烧后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五)活动五:给物质变化分类。 1、出示书本的五种物质变化过程情况。 2、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作出判断。 三、教学后记: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第2课混合与分离 教学内容:课本第11-15页。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

高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全套教案,粤教版必修1(完整资料)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篇一:高中信息技术_信息技术全套教案_粤教版必修1 高一信息技术基础教案 教师:雷萍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广东教育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 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有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完整)粤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学计划.docx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这一学期我继续担任六年级的科学课。六年级有人数182 人,男生 106 人,女生 76 人。从学生学习情况来看,这一学段学生比较活泼,好奇心强。学生对 科学活动十分地感兴趣,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研究气氛浓 厚。但由于一部分学生对科学课的研究方式不适应,不知道如何最有效的观察、 探究、描述、总结、不会实际应用实际。 通过学习,学生对科学学习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学习的注意力集中了,小组合作探究更加融洽了,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也更强了,对于“科学”也很有自己的见解。不是说孩子是天生的探究者吗?所以我们要创造更多的机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待改进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规范性和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另外科学探究小组的 探究态度和习惯。 二、教材情况分析: 六年级上学期,将是小学生小学科学课学习的一个重要学期。通过前面三年来的学习,他们已经经历了许多典型的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科 学探究活动。在接下来的这个学期里,我们期望学生们向什么方向发展呢?进一 步打开他们观察、研究、认识事物的窗口,引导他们开展相对独立的科学探究活 动,就是六年级下册教材的基本设计思路。在这一册《科学》教材里,学生将学习 物质的变化、生物与环境、遗传与进化、保护环境、等四个单元。 三、教学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 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打好基础。 1、用“任务驱动”形成学习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