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及防效分析——以青冈县为例

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及防效分析——以青冈县为例

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及防效分析——以青冈县为例
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及防效分析——以青冈县为例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乐东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是我国重要的南繁育种基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中国香蕉之乡”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县年种植水稻40万亩,蔬菜30万亩,香蕉12万亩,橡胶16万亩,芒果9万亩,玉米5万亩,龙眼2万亩,荔枝1万亩,还有槟榔、番薯和花生等作物,是海南省的农业的生产大县。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作物病虫害种类增多,发生危害严重,一些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为把病虫害危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提升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的危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现根据历年来的生产实践经验,总结出绿色防控技术,提供与农业界同行进行农业技术交流,以相互切磋学习,共同提高绿色防控技术水平,为农作物增产增收保驾护航。 1、农业防治技术 1.1选用抗病、虫品种,合理布局。 1.2栽培管理。精耕细作,适时抢墒播种或覆膜,促进早出苗、出壮苗。加强水肥管理,施足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采取微灌、滴灌并注意田间排水,降低湿度,减轻病害发 1.3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菌侵染源;秋耕深翻,降低越冬虫源;结合中耕除草,及时清除田间、地埂等杂草,减少虫卵。

2、生态控制技术 大力开展植树种草,绿化荒山荒坡,增加植被覆盖度,减少宜于蝗虫等害虫栖息、繁殖的生境。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和农田建设,将分散的小块耕地连结成大面积农田或退耕还林还草,最大限度地减少田埂、夹荒、地边、地角等适宜蝗虫、草地螟产卵场所。在准确预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优势产业的发展,因地、因时制宜,种植宜发害虫非喜食的作物,如木薯、小杂粮等,以避害或减轻危害。推广采用覆膜起垄或搭架栽培,提高垄间通风透光,采用微灌、膜下滴灌,避免大水漫灌,注意雨后及时排涝,降低田间湿度,保护地并加强通风、透光、降湿,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3、物理防治技术 3.1黄色粘虫板诱杀 主要利用害虫的趋黄性,在温室大棚内设置黄色粘虫板,诱杀成虫。可用于防治蚜虫、粉虱、斑潜蝇等。作物定植后在温室大棚内选用0.25m×0.2m或0.4m×0.25m的黄色粘虫板悬挂在蔬菜大棚的行间、株间,高出植株顶部,随植株生长的高度及时调整黄板的高度,每亩地挂黄板20-30块。当板上粘满虫子时及时清除或更换。设置黄板以预防为主,主要在害虫发生初期使用。 3.2频振式杀虫灯诱杀 频振式杀虫灯主要利用害虫的趋光特性引诱害虫,并通过高压电网将害虫击晕后落入接虫袋,然后用人工方法或生物防治或化学药剂处理等方法,将害虫消灭,从而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可在玉米、蔬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有哪些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有哪些 绿色防控,是在2006年全国植保工作会议上提出“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基础上,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结合现阶段植物保护的现实需要和可采用的技术措施,形成的一个技术性概念。病虫害绿色防控是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来控制有害生物,是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的重大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业贸易安全的有效途径。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主要技术措施: 一、农业防控技术 1、选用抗病虫品种,合理布局作物品种、合理轮作。 2、加强水肥管理,清洁田园。 3、提高生物多样性,推广农作物间作套种技术。 二、物理防控技术 1、色板诱杀 粘虫板诱杀是利用害虫的趋色习性来诱杀害虫。如用黄色粘虫板诱杀有翅蚜、白粉虱、斑潜蝇等害虫的成虫,蓝色粘虫板诱杀蓟马。每亩用15-30块黄蓝板,安装在蔬菜、蓝莓、玫瑰等作物时要高于作物15-20厘米,并随着植株生长不断调整;果园可挂在果树中部。 佳多粘虫板分黄、绿、红、蓝、白、黑、紫、青、粉、灰十种颜色1、打开即用,使用方便2、特殊色谱,双面诱捕,防治效果显著。3、特定板质,平整不卷曲,防水高粘度胶,抗晒、耐雨淋,高温不老化,持久耐用。在温度10℃~70℃的环境中基板无明显变形,胶体不流化,遇水不溶解。在使用中,色泽一致,在强烈阳光照射下向光面与背光面无明显色差。粘虫板材质:PP材料,具有一定的强度、硬度、耐湿,双面涂胶、板面不卷曲。 2、频振式杀虫灯诱杀 频振式杀虫灯由佳多公司1991年研发生产,频振诱控技术主要利用害虫的趋光、波、色、味的特性诱集害虫。高压电网将鳞翅目(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甘蓝夜蛾、小菜蛾、螟虫、粘虫、地老虎等)、鞘翅目(金龟子等)1327种成虫击晕后落入接虫袋,从而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可在粮食、蔬菜、果树等作物上使用。一般30-50亩左右安装1盏杀虫灯。 3、性诱剂诱杀 性诱剂(性信息素诱导剂)诱杀是利用昆虫的性外激素,引诱异性昆虫达到诱杀或迷向的作用,影响正常害虫的繁殖,从而减少其后代种群的数量,达到控制的效果。目前,使用性诱剂诱杀可有效控制玉米螟、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害虫的成虫。一般每亩使用3个诱捕器。 4、避雨控病技术 葡萄生产上,雨季开始之前,在葡萄树冠顶部搭建简易避雨的拱棚,使葡萄植株、枝蔓、花、果能人为地避开自然雨淋,截断引起葡萄病害发生流行的环境因子,达到控制或减轻如葡萄白腐病、炭疽病、霜霉病、褐斑病等病害的发生,提高葡萄产量、质量。 5、果实套袋技术 果实套袋技术是提高果实品质的有效措施之一,其最大的好处是保护果实免遭农药污染,生产绿色果品。同时套袋后果实与外界隔离,病虫难以侵害果实,可有效降低病虫发生危害。 三、生物防控技术 利用微生物源、植物、动物源农药、抗生素等生物制剂防治农作物病虫,可选用天然除虫菊素、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绿僵菌、阿维菌素、捕食螨、烟碱、苦参碱、宁南霉素等防治蚜虫、菜青虫、小菜蛾、叶螨、斑潜蝇、夜蛾类害虫、病毒病、霜霉病等。 四、科学用药技术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要点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要点 摘要:文章论述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技术要点。 关键词:赤眼蜂;玉米螟;防治技术 1 赤眼蜂形态特征及生活史 1.1 形态特征 赤眼蜂属于膜翅目、小蜂总科、纹翅卵蜂科、赤眼蜂属的一种寄生性天敌。它是专门寄生在许多害虫卵的小型寄生蜂。赤眼蜂的成虫体长约0.3-1.0毫米,体呈黄色或黄褐色,复眼和单眼均呈红色,故称为赤眼蜂,是一种卵寄生蜂。 1.2 生活史 赤眼蜂为完全变态昆虫。它的各体发育要经过卵-幼虫-予蛹-蛹-成蜂五个发育阶段,完成这五个阶段叫做一个世代。一般完成一个世代历期约12天左右,其中卵期1.5天、幼虫期2.5天、予蛹期3.5天、蛹期3.5天,发育到成蜂后经20小时左右破卵飞出寄主卵。 2 赤眼蜂防治害虫的作用机理 赤眼蜂是一种寄生在昆虫卵内的寄生蜂,它防治害虫的作用机理是:赤眼蜂雌蜂的成蜂将卵产在害虫卵内,蜂卵在害虫的卵内很快孵化为幼虫,并立即取食害虫卵内的营养,使害虫在卵期死亡不能孵化出幼虫。但赤眼蜂却以害虫的卵液作为养料,在害虫卵内生长、发育到成蜂后破壳羽化而出,经交尾后,又继续去寻找新的害虫卵作为寄主寄生、繁殖。如此循环不断,将害虫消灭在卵阶段。

3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应用技术 赤眼蜂是卵寄生蜂,只有在害虫卵期时释放才能收到防治效果。因此准确、详细掌握靶标害虫成虫的发生时间、产卵习性及落卵数量及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3.1 玉米螟的预测预报 3.1.1 化蛹进度调查吉林省地区从6月1日开始,西部地区从5月20日开始,每5天调查一次越冬代玉米螟化蛹情况,直到化蛹率达20%为止。在玉米秸秆垛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每点取40棵玉米秆进行剥秆调查,共计调查200棵,记载幼虫数量,计算化蛹率。 3.1.2 成虫发生期调查黑光灯诱捕玉米螟雌、雄蛾。 3.1.3 田间百株卵量调查调查玉米田间百株卵块数。 3.2 放蜂时间 在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到20%时,后推11天为第一次放蜂时期(约7月5—10日),间隔5天,即第一次放蜂后推第6天为第二次放蜂期;黑光灯同时诱到玉米螟雌、雄蛾2天后即可放蜂;当玉米田间百株卵块达到1~2块时,即可放蜂。 3.3 放蜂数量和点数 每亩(667㎡)共释放赤眼蜂1.5万头,为一个释放点。分两次释放,第一次释放数量为0.7万头,第二次释放数量为0.8万头。 3.4 赤眼蜂田间释放方法

玉米螟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技术

玉米螟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技术 摘要:阐述了玉米螟的发生、危害及防治,结合当地实际,分析总结出了玉米螟的发生危害特点、原因及预测预报方法,提出了综合防治的措施。 关键词:玉米螟;发生危害;防治技术 临夏县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县,其中玉米作为一种高产高效作物,在全县粮食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截至2010年,玉米种植面积达0.97万hm2,占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9.40 %,玉米总产量达70 207 t,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53.80 %。玉米螟俗名玉米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种植密度的加大,肥水条件的提高,玉米螟的发生危害也日益加重,因此,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玉米螟危害,对提高我县粮食生产意义重大。 1 玉米螟的发生危害 1.1 玉米螟发生特点 玉米螟在临夏县每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玉米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幼虫在6月下旬发生,初孵幼虫取食叶片造成花叶,在玉米打苞时钻入雄穗中取食,而后4-5龄幼虫钻蛀穗轴或雌穗及附近茎秆内蛀食并造成折断,严重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因此玉米大喇叭口期是防治玉米螟危害的最佳时期。 1.2 玉米螟危害特点 玉米螟在我县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危害,初孵幼虫在心叶内取食嫩叶,使玉米心叶出现花叶,当被害叶展开后,在叶片上形成不规则的半透明状或排孔。玉米抽穗后大部分幼虫钻蛀茎秆、天花、雌穗等处,破坏植物组织,阻碍养分的输送,造成减产。 1.3 玉米螟的习性 玉米螟的成虫大多在夜间活动,有强烈的趋光性,成虫产卵多在叶背中脉两侧,有时也产在茎秆、雌穗苞皮等处。产卵对植株高度有选择性,喜欢在长势旺盛、叶色浓绿、植株高大的玉米上产卵,50 cm以下的植株多不去产卵,因此高大茂密的玉米田块产卵多,受害严重。 1.4 玉米螟发生条件 影响玉米螟发生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越冬幼虫的多少,越冬虫量大,冬春气

【玉米螟防治技术】玉米螟施药方法

【玉米螟防治技术】玉米螟施药方法 玉米螟俗称箭杆虫、玉米钻心虫等,属鳞翅目螟蛾科。玉米螟是世界性大害虫,为害寄主种类多达150种以上,其中玉米为害最重。每年可造成产量损失5―15%。一、危害特点 玉米螟以幼虫危害,可造成玉米花叶、折雄、折秆、雌穗发育不良、籽粒霉烂而导致减产。初孵幼虫为害玉米嫩叶取食叶片表皮及叶肉后即潜入心叶内蛀食心叶,使被害叶呈半透明薄膜状或成排的小圆孔,称为花叶;玉米打包时幼虫集中在苞叶或雄穗包内咬食雄穗;雄穗抽出后,又蛀入茎秆,风吹易造成折雄;雌穗长出后,幼虫虫龄已大,大量幼虫到雌穗上为害籽粒或蛀入雌穗及其附近各节,食害髓部破坏组织,影响养分运输使雌穗发育不良,千粒重降低,在虫蛀处易被风吹折断,形成早枯和瘪粒,减产很大。 二、形态特征 成虫:玉米螟成虫体长13―15毫米,体黄色(雌)或黄褐色(雄)前翅内横线暗褐色波纹状,外横线暗褐色锯齿状。 卵:玉米螟卵块由20―60卵粒呈不规则鱼鳞状排列,单粒卵椭圆形扁平,出产时乳白色(似蜡滴)渐变淡黄色,虫卵孵化前中央有黑点(俗称黑头卵)。

幼虫:玉米螟幼虫初孵时体长1.5毫米头壳黑色,体乳白色半透明,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头壳棕黑色,体污白色,体背毛片明显。 蛹:玉米螟蛹15―19毫米,纺锤形、黄褐色、体背密布细小波状横皱纹,臀刺黑褐色、端部有5―8根向上弯曲的刺毛。 三、发生条件 玉米螟发生的轻重和为害程度与越冬基数、气候、天敌及寄主植物的种类、品种、生育期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越冬基数:一般幼虫越冬基数大的年份,田间卵量和被害率就高。如果百秆越冬活虫量在50头以下发生轻;在50―100头发生中等;在100头以上幼虫死亡率在10%以下发生较重。 气候条件:温度和湿度影响玉米螟最大,适于玉米螟各虫态发生的温度范围在15―30℃之间、旬平均相对湿度在60%以上。在玉米生长期间温度可以达到要求,这时各地玉米螟发生数量常与当地湿度和降水有密切关系。

赤眼蜂如何防治玉米螟

赤眼蜂如何防治玉米螟? 赤眼蜂在自然界的种类很多,现在应用的防治玉米螟的赤眼蜂是松毛虫赤眼蜂,一般在玉米螟成虫产卵始期向田间人工释放赤眼蜂,使其将卵产在玉米螟卵内,而使虫卵不能孵化成幼虫,达到防治玉米螟的目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怎么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吧!

放蜂时间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共放两次蜂,第一次在玉米螟产卵始期,一般是指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或者玉米田百株玉米落卵率为1~1.5块(鱼鳞状虫卵落到玉米叶片上)的时候,后推10天,第一次放蜂,间隔5~7天第二次放蜂,每次放蜂10000头。

放蜂方法 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玉米螟生物防治方法中的一种,采用这项技术时地块必须连片,应在玉米螟产卵初期开始放蜂,每亩地放蜂总量为20000头,第一次每亩地10000头,第二次每亩地10000头。

蜂卡别法 将蜂卡均匀分开(一般每个蜂卡约70粒柞蚕卵,每粒柞蚕卵可出70~80头赤眼蜂,一般每亩地别放2个蜂卡),固定于玉米中部叶片背面的中间背光处,方法为选一棵玉米植株中部叶片,将叶片向下卷成筒状,然后用牙签或针线别在圆筒内既可。

设释放点 每亩设置2个释放点,从放蜂田的边垅开始数第15条垅为第一个放蜂垅,顺第一放蜂垅向里走15步为第一个释放点,再沿垅向前走30步为第二个释放点,顺第二放蜂垅向里走30步为第二个释放点,按上述方法以此类推。

注意事项 1、放蜂时应选择晴天早晨,避开中午或大风天气,如有大降雨,应在雨后放蜂,小雨不影响。 2、取到蜂卡后,立即别到玉米叶片上,最晚不超过1.5天。 3、玉米螟孵化时间与赤眼蜂出蜂时间要吻合。 4、赤眼蜂蜂卡是免费发放的。 5、一般赤眼蜂蜂卡应该由镇级部门统一组织放蜂专业队别,如果当地有违规行为可向当地政府投诉。

农作物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技术

农作物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技术 主讲:吴淼生 绿色防控技术是以生态调控为基础,通过综合使用各项绿色植保技术,包括农业、生态、物理等非化学防控技术以及生物农药等应用技术,达到有效、经济、安全地防控农业病虫灾害,从而减少化学农药用量,保护生态环境,保证粮食作物无污染。 一、为什么要提出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的问题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关税壁垒被打破。农产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突破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发展安全农产品生产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重要工作。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是现阶段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我国农业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必然要求,这对植保工作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什么安全农产品 安全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或行业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特点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安全农产品包括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 1、无公害食品。无公害食品是保证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最基本的市场准入条件。它解决蔬菜生产中的工业污染和农药残留问题,是对农产品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管理而设立的一道基本安全线。进入二十一世纪,为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江西非常重视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2002年江西省首批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产品有13个,2003年江西获得全国统一标志的首批无公害农产品有8个,如永丰的早辣椒、武宁的青鱼、草鱼、鳙鱼、金牛集团的生鲜牛奶等。2006年乐安县优质大米、双孢磨菇和清水竹笋等三项农产品通过了江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的检测,成为无公害农产品。2007年江西南昌确定了在5年内无公害农产品将达到200个。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采取的植保技术措施主要是:(1)、病虫发生前,综合动用农业、物理、生态和生物等方法,避免或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避免或减少农药的使用。(2)、病虫发生后,及时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精确施药,把握安全间隔期,尽可能减少农药对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 2、绿色食品。绿色食品主要针对工薪阶层或中等收入群体,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标准,满足人们对食物质量安全更高的需求,是一类安全、优质、营养型食品。江西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数182个,位居全国八强,绿色食品基地数居全国之首。2008年11月份,江西吉水有12个农产品获国家绿色标志。万载的“龙牙”百合为绿色食品AA级。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国际绿色需求总量已达到了3000亿美元。因此,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有利于出口创汇。 3、有机食品。有机食品面对的是收入高、生活富裕、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是对外贸易的优势产品。江西目前有5个农产品获有机食品标志,如遂川的狗牯脑茶、婺源的大鄣山茶、苦丁茶等。 开展安全农产品生产是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创汇农业的重要举措之一。(二)、实施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的重要意义 首先,实施农作物有害生物安全控制能保证农产品的安全,这是现代农业生

绿色防控

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创新与产业化推广 摘要:在全面回顾2006 年以来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提出了推进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创新与产业化推广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技术对策、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产业化推广 绿色防控是指以促进农作物安全生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为目标,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来控制有害生物的行为。实施绿色防控是贯彻“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的重大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业贸易安全的有效途径。 1.1 研发了系列绿色防控技术产品 一是理化诱控技术产品。利用昆虫趋光、趋化性等原理,研发了频振式诱虫灯、投射式诱虫灯等“光诱”产品;性诱剂诱捕和昆虫信息素迷向等“性诱”产品,黄板、蓝板及色板与性诱剂组合的“色诱”产品;诱食剂诱集害虫的“食诱”产品。通过大量试验研究,组装集成了与上述“四诱”产品相配套的应用技术。二是驱害避害技术产品。利用物理隔离、颜色负趋性等原理,开发了适用不同害虫的系列防虫网产品和银灰色地膜等驱害避害技术产品;利用生物的生理现象,开发了以预防害虫为目的的驱避植物应用技术。如果园常用的驱避植物有蒲公英、鱼腥草、三百草、薄荷、大葱、韭菜、洋葱、菠菜、串红、除虫菊、番茄、花椒、芝麻、金盏花等。三是生物防治技术产品。开发了捕食螨、赤眼蜂、丽蚜小蜂、平腹小蜂等天敌繁育和释放技术,稻鸭共育技术,棉田天敌诱集技术,蜘蛛、青蛙、益鸟等天敌保护利用技术,以及真菌、细菌、昆虫病毒等微生物制剂防治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棉花、茶叶和蔬菜病虫害技术。完善了天然除虫菊素、蛇床子素、苦参碱、小檗碱、苦皮藤素、印楝素、鱼藤酮等植物源农药防治蔬菜、果树、茶叶等病虫害技术,以及宁南霉素、春雷霉素、申嗪霉素、多抗霉素、武夷霉素、中生菌素、多杀菌素等抗生素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技术。四是生物多样性技术。利用品种间抗病性的遗传多样性和植株的物理性状,研发了水稻稻瘟病生物多样性控制技术。利用果树和杂草生育期时间差,研发了果园生草技术,为果园天敌昆虫提供了繁育场所,增加果园生物多样性。利用小麦不同抗性品种的抗病基因差异,通过品种混播增加遗传多样性,研发了小麦条锈病遗传多样性控制技术。五是生物工程技术。利用基因重组、转基因育种等技术,研发了枯草芽孢杆菌和苏云金杆菌种间融合菌株,具有抑制多种植物病原菌和毒杀鳞翅目幼虫的能力。开展了RNAi(RNA interference)技术研究,在甜菜夜蛾4 龄幼虫体内注射源自几丁质合成酶A 基因的siRNA 或dsRNA,成功得到RNAi 现象;饲喂大肠杆菌表达的SeCHSA 的dsRNA 后,处理组的幼虫和蛹的存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并大面积应用了转Bt 基因棉花等产品。六是生态工程技术。主要包括以农业防治技术为主的稻田深耕灌水灭蛹技术;以改造蝗虫孳生地环境为主、组装配套种植香花槐、冬枣、苜蓿等植物的生态控蝗技术;以越夏菌源区治理为主,综合运用深翻除草消灭自生麦苗、适期晚播抗病品种、秋播拌种等综合措施的小麦条锈病源头治理技术和保护地蔬菜温湿度调控防治病虫害等技术。 1.2 集成了一批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一是以基地为主线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以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以主要农产品为主线,以重要靶标病虫害为对象组装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目前众多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均采用此类技术模式。二是以作物为主线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以作物为主线,根据其不同生育期病虫害发生为害特点,组装关键技术产品,形成全程绿色化防控技术模式。目前在蔬菜、果园等鲜食农产品上大多推广此类技术模式。三是以靶标有害生物为主线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以农作物重要靶标病虫害为主线,组装绿色防控技术或产品,形成绿色防控技术模式。例如,东北春玉米的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南方水稻的稻瘟病生物多样性控制技术体

玉米螟的防治方法

1. 玉米螟的为害 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一种高发性害虫,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以幼虫为害玉米、高粱、谷子等作物。水果玉米最容易发生玉米螟危害,原因是水果玉米甜度高。玉米螟幼虫是钻蛀性害虫,在玉米大喇叭期取食心叶,造成作物"茬叶",抽穗后钻蛀穗柄和茎秆,使被害植株营养和水分运输受阻,长势衰弱,茎秆易折,雌雄发育不良,影响结实。 玉米螟虫的大发生与气候有密切关系,即与6月下旬~8月下旬雨水多少有关。如果雨量少,气温高,玉米螟发生受限制,有的农民采取措施,防效不明显,因为本来就没有大发生。反过来,如果这段时间雨水较多,气候温和湿润有利于玉米螟发生和为害,这样条件下,采取措施防治玉米螟,可以较大程度降低玉米螟为害,防效达70%~80%。 2.玉米螟的发生特点 2.1生活史 地理位置不同,地势和气温不同,发生代数也不同。大部分地区一年发生3代,第1代幼虫在6月中旬盛发,为害春玉米的心叶;第2代幼虫在7月中旬盛发,为害夏玉米心叶、春玉米穗;第3代在8月中旬~9月上旬,为害夏玉米穗。最后玉米螟均以末代老熟幼虫在寄主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次年生长季节开始化蛹、羽化。 2.2习性 成虫大多在夜间活动,有强烈性诱性和趋光性。成虫产卵对植株高度有选择性,高大茂密的玉米田块玉米螟产卵多,受害严重;幼虫具有趋糖、趋湿、趋触性。幼虫经过几次蜕皮,老熟后在被害部位化蛹。 3.发生原因 3.1气候条件 湿度对玉米螟的影响最大。相对湿度越大,产卵量越大,当空气湿度为80%时产卵量达到高峰。干旱环境不利于卵的孵化及幼虫成活,温差大于12℃时,对玉米螟的发生也极为不利。 3.2越冬基数越冬基数的大小与越冬寄主秸秆和穗轴的残存量以及茎秆含有的越冬虫量有很大关系。越冬基数越大,春季幼虫成活率越高,第1代发生为害越严重。 3.3天敌玉米螟可被许多天敌捕食和寄生。如赤眼蜂对玉米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赤眼蜂数量大、寄生率高时,第3代玉米螟发生就不会严重;若赤眼蜂发生偏晚,则往往不能控制第3代玉米螟的大发生。 3.4玉米品种的抗螟性不同玉米品种有不同的抗螟性,这与品种中含有的抗螟素多少有关。同一品系生育后期抗螟能力降低。一般说来,硬粒型品种较马齿型品种抗螟性强。 4.防治措施 4.1农业防治 玉米螟幼虫是在玉米和高粱的秸秆和茬子中越冬,采取烧柴、封垛等方法处理越冬寄主,是减少虫源的基本措施。一般用白僵封垛,用80亿孢子/g以上的菌粉加10倍细土,用量是100g/m2,用喷雾或手撒均可。 4.2生物防治 现在推行的是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既对人、畜、作物安全,对环境无污染,又不伤害天敌,是防治玉米螟的主要措施。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利用赤眼蜂产卵于寄主害虫卵内完成发育而消灭害虫卵的一项技术。6月中旬在放蜂区定点调查玉米螟的蛹、羽化程度,当玉米螟化率达20%时,向后推10天为第一放蜂时间,5天后进行第二次放蜂,让这两批蜂寄生于卵盛期前与产卵盛期的玉米螟卵。每亩放蜂1.5万头,第一次放蜂7000头,第二次放8000头。放蜂时,每亩选一个放蜂点,根据每亩放蜂量,将蜂卡撕成小块,每点1块。放蜂时每一小块卡用牙签别在玉米中部叶片打弯处的背面,防止雨淋。放蜂时,地边、地头、上风头可适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 一、农业措施: 1、推广抗螟品种:在适合种植区域推广抗螟品种. 2、处理越冬寄主。一是推广秸杆还田,在有条件地方采用机械灭茬还田,既能降低虫源基数,又能培肥地力;二是烧 掉剩余秸杆。 二、生物防治: 1、白僵菌封垛。就是对上年的玉米秸杆垛进行药剂处理,消灭在秸杆内越冬的玉米螟,降低虫源基数,达到防治的目 的。在玉米螟化蛹前(我市一般在6月上、中旬)用白僵菌粉对去年的玉米秸杆垛进行喷粉处理,用药量为每立方米秸杆用 1:40白僵菌粉(一份白僵菌原粉兑40份滑石粉)0.5公斤,对垛内和垛外进行均匀喷粉封闭; 2、田间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在玉米螟化蛹初期,对玉米螟的羽化进度进行调查,准确预测玉米螟成虫田间产卵高 峰期(我市一般在7月中、下旬),每亩地选1个放蜂点,放蜂15000头,分两次释放,间隔7—10天,第一次放蜂7000头, 第二次放蜂8000头。 2、田间投撒颗粒剂防治。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我市一般在7月初)将白僵菌颗粒剂或杀螟丹颗粒剂投撒在玉米心叶中, 每株3—4粒,用药量每亩约0.5公斤。

三、物理防治:利用玉米螟成虫的趋光性,设置高压汞灯和水池捕杀玉米螟成虫。方法是于玉米螟羽化初期(我市一般 在6月中旬),在村屯附近设置高压汞灯,灯间距150米,每盏灯下设置直径为1米的水池,水深10厘米并放少许洗衣粉,灯 距水面约1米,于晚8时至次日拂晓前开灯进行诱杀,连续开灯40—50天。 四、化学防治 在越冬代玉米螟羽化盛期前(6月20日左右),取两节高梁杆,将一节去皮后浸泡在50%敌敌畏的原液中,把浸泡好的高梁 杆插入垛内40厘米处,每立方米插2-3根。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玉米螟的防治时间、方法、所用药剂。 1.2本标准适用于玉米螟综合防治。 2 综合防治 2.1防治策略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物理、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2.1.1 农业防治 收获时将秸秆拉回,堆放整齐,封垛。翌年5月20日前处理完毕。 因地制宜选择抗虫、耐虫的叶片直立型玉米品种,如黄莫417、掖单12等。

玉米螟的防治

玉米螟的防治 中文名称:玉米螟 英文名称:European corn borer 中文别名:玉米钻心虫 拉丁学名:Ostrinia nubilalis 分布区域:亚洲玉米螟分布于亚亚洲温带和热带、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克罗尼西亚;欧洲玉米螟分布于欧洲、北美洲、西北非及小亚细亚。 在我国除青藏高原未见报道外,均有分布。以亚洲玉米螟为主。 形态特征:成虫黄褐色,体长10~14毫米,前翅内横线呈波状纹,外横线锯齿状暗褐色,前缘有两个深褐色斑。后翅略浅,也有两条波状纹。卵椭圆形,黄白色。一般20~60粒粘在一起排列成不规则的鱼鳞状卵块。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体背淡褐色,中央有一条明显的背线,腹部l一8节背面各有两列横排的毛瘤,前4个较大。蛹纺锤形,红褐色,长15~18毫米,腹部末端有5—8根刺钩。

为害作物:玉米、高粱、谷子、棉、麻、豆类 为害症状:玉米螟以幼虫为害。初龄幼虫蛀食嫩叶形成排孔花叶。3龄后幼虫蛀入茎秆,为害花苞、雄穗及雌穗,受害玉米营养及水分输导受阻,长势衰弱、茎秆易折,雌穗发育不良,影响结实。幼虫为害棉花蛀入嫩茎,使上部枯死,蛀食棉铃引起落铃、腐烂及僵瓣。 分类属性:鳞翅目,螟蛾科 发病特点:玉米螟发生世代,随纬度变化而异。东北及西北地区一年l~2代,黄淮及华北平原2~4代,江汉平原4~5代,广东、广西及台湾5~7代,西南地区2~4代。玉米螟均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被害部位及根茬内越冬。各地越冬代成虫出现的时间,广西在4月上至5月上旬;湖南5月中下至6月下旬;山东5月上至6月中旬;北京5月下至6月中旬;辽宁6月中至7月中旬;黑龙江、吉林6月中下至7月中旬。在北方越冬幼虫5月中下旬进入化蛹盛期,5月下至6月上旬越冬代成虫盛发,在春玉米或高梁上产卵。一代幼虫6月中下旬盛发为害,此时春玉米正处于心叶期,为害很重。在棉花、玉米混种区,若春玉米面积小,棉花受害也会较重,造成断头和倒叶。二代幼虫7月中下旬为害夏玉米.(心叶期)和春玉米(穗期)。三代幼虫8月中下旬进入盛发,为害夏玉米穗及茎部。在春玉米种植区,玉米收获后,二代成虫则转移到棉田产卵,为害棉花青铃。幼虫老熟后于9月中下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 一、农业措施: 1、推广抗螟品种:在适合种植区域推广抗螟品种. 2、处理越冬寄主。一是推广秸杆还田,在有条件地方采用机械灭茬还田,既能降低虫源基数,又能培肥地力;二是烧 掉剩余秸杆。 二、生物防治: 1、白僵菌封垛。就是对上年的玉米秸杆垛进行药剂处理,消灭在秸杆内越冬的玉米螟,降低虫源基数,达到防治的目 的。在玉米螟化蛹前(我市一般在6月上、中旬)用白僵菌粉对去年的玉米秸杆垛进行喷粉处理,用药量为每立方米秸杆用 1:40白僵菌粉(一份白僵菌原粉兑40份滑石粉)0.5公斤,对垛内和垛外进行均匀喷粉封闭; 2、田间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在玉米螟化蛹初期,对玉米螟的羽化进度进行调查,准确预测玉米螟成虫田间产卵高 峰期(我市一般在7月中、下旬),每亩地选1个放蜂点,放蜂15000头,分两次释放,间隔7—10天,第一次放蜂7000头, 第二次放蜂8000头。 2、田间投撒颗粒剂防治。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我市一般在7月初)将白僵菌颗粒剂或杀螟丹颗粒剂投撒在玉米心叶中, 每株3—4粒,用药量每亩约0.5公斤。 三、物理防治:利用玉米螟成虫的趋光性,设置高压汞灯和水池捕杀玉米螟成虫。方法是于玉米螟羽化初期(我市一般

在6月中旬),在村屯附近设置高压汞灯,灯间距150米,每盏灯下设置直径为1米的水池,水深10厘米并放少许洗衣粉,灯 距水面约1米,于晚8时至次日拂晓前开灯进行诱杀,连续开灯40—50天。 四、化学防治 在越冬代玉米螟羽化盛期前(6月20日左右),取两节高梁杆,将一节去皮后浸泡在50%敌敌畏的原液中,把浸泡好的高梁 杆插入垛内40厘米处,每立方米插2-3根。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玉米螟的防治时间、方法、所用药剂。 1.2本标准适用于玉米螟综合防治。 2 综合防治 2.1防治策略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物理、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2.1.1 农业防治 收获时将秸秆拉回,堆放整齐,封垛。翌年5月20日前处理完毕。 因地制宜选择抗虫、耐虫的叶片直立型玉米品种,如黄莫417、掖单12等。 2.1.2 生物防治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原理及技术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和生活用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粮食及其制品品质及安全性日益重视。玉米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工业加工的重要原料,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玉米螟是玉米生产上的头号害虫,它的发生危害会给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是限制玉米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之一。赤眼蜂是一类微小的卵寄生蜂,属膜翅目翅卵蜂科赤眼蜂属昆虫。赤眼蜂具有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和对害虫控制作用显著等特点,已成为世界上重要天敌昆虫,并被广泛用于多种农铃害虫的生物防治中,取得了显著效果[1]。现就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原理及技术作一探讨。 1玉米螟的发生及危害情况 玉米螟谷称钻心虫,箭杆虫属鳞翅目螟蛾科。玉米螟分 布广,持续性大,危害大,危害的植物有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等20多种,是一个世界性的害虫,凡有玉米栽培的国家和地区,均有玉米螟发生。幼虫是玉米螟一生中危害作物的唯一虫态,以幼虫蛀茎取食破坏组织,造成籽粒不饱满、青枯、早熟、折寮、掉棒、风蜇、倒伏,甚至颗粒不收,严重影响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据多年研究和试验证明,在玉米螟一般发生年份,螟虫平均为50~70头/百株,玉米减产5%~ 7%;中等发生年份,螟虫平均为70~90头/百株,玉米减产10%左右;大发生年份,螟虫平均为100~150头/百株,玉米 减产13%~15%。螟虫平均在180头/百株以上为特大发生年,玉米减产20%以上。我国玉米年种植面积为2500万hm 2左右,是世界上第二大玉米生产国,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20%。玉米螟在各地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平均造 成产量损失在10%以上,给玉米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仅辽宁省每年因玉米螟的危害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到 6.5亿元。2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原理 赤眼蜂体型很小,成蜂体长仅为0.2~1.0mm ,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赤眼蜂外形十分美丽,翅膀闪着蓝紫色的银光,体色黄或黄褐,头黑褐色,上面有1对复眼和3只排列成三角形的单眼,因其复眼和单眼都是红色的,所以叫做赤眼蜂,又称红眼蜂[2]。由于赤眼蜂非常小,因此在感官上很多农民不知道它的作用,很多放过赤眼蜂的地区,一些农民都 说看不到它起了什么作用,不像施农药那样,虫子死了,效果立竿见影。赤眼蜂是把玉米螟消灭在卵初期,赤眼蜂被释放到田间以后,在田间自然羽化出蜂,雌雄交配后雌蜂开始在田间飞翔,主动寻找寄主,即主动寻找新鲜的玉米螟卵,然后用产卵管,刺破玉米螟的卵壳,将自己的卵产到玉米螟卵内,并吸取玉米螟卵内营养物质,供其子代生长发育,被寄生的玉米螟卵,不能正常发育为玉米螟幼虫,而是发育出赤眼蜂。赤眼蜂就是这样阻止了害虫的发育。赤眼蜂卵在玉米螟卵内,经过卵、幼虫、育蛹及成虫等5个阶段,最后咬破玉米螟卵壳飞出,雌雄交配后,雌蜂又去寻找新的玉米螟卵,赤眼蜂就是这样在田间循环往复,不断繁殖后代的过程中,将大量玉米螟卵消灭在卵初期,从而达到控制玉米螟的目的[3]。 3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 田间释放赤眼蜂,必须协同当地的植保部门,搞好玉米 螟的预测、预报工作,在确切掌握害虫卵发生规律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及放蜂计划。在放蜂时期上,赤眼蜂对寄生卵的新鲜程度有严格的选择性,所以放蜂时期很关键,是影响防治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第1次放蜂在田间玉米螟卵初期[4],以辽宁省中部地区为例,当玉米螟幼虫的活蛹率达15%左右,再往后延10d 即为第1次放蜂适期,我国北方地区防治1代玉米螟是在6月下旬至7月初,此时正是玉米喇叭口期,玉米螟卵量约占全年总卵量的20%,螟卵孵化后螟虫均集中在玉米鲜叶内,成活率高,又主要危害雄穗,临近蛀茎危害,对于玉米的生长发育危害极大,导致折雄影响授粉,破坏玉米功能叶和折秆,因此控制住这阶段的螟卵至关重要。第2次放蜂再往后推5~7d ,是在玉米螟卵发生的盛期以前。此时,玉米已经抽雄,玉米螟卵量约占全年总卵量的45%,这些螟卵孵化后,螟虫大部分集中在雌穗顶部危害,这次放蜂主要是控制玉米螟对雌穗的危害,在放蜂数量上,根据赤眼蜂田间的扩散能力和田间分布规律,以及赤眼蜂对害虫卵的搜索能力,一般释放量为22.5万头/hm 2。在放蜂方法上,赤眼蜂的田间释放方法以释放即将羽化出蜂的蜂卡为主。放30~45点/hm 2,将赤眼蜂卡均匀布置在玉米田间,选玉米植株中部叶片,将蜂卡固定在叶片的背面,做到防晒挡雨。 4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成本及效益 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农民投入约30元/hm 2,可挽回 粮食损失525kg/hm 2左右,以每年繁殖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下转第203页)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原理及技术 鲍晓来 (辽宁省绥中县农广校,辽宁绥中125200) 摘要介绍了玉米螟的发生及危害情况,总结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原理及技术,分析了其成本及效益,以期为推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提供参考。 关键词赤眼蜂;玉米螟;防治原理;技术;成本中图分类号S476.3;S435.1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11)03-0199-01 收稿日期 2010-12-28 植物护理学 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3期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实施绿色防控是贯彻"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的重大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的有效途径.绿色防控的内涵是按照"绿色植保"的理念,以保护农作物,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目标,协调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手段,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一、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意义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是指采取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控制农作物病虫危害的植物保护措施。推进绿色防控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实施绿色植保战略的重要举措。 (一)绿色防控是持续控制病虫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主要依赖化学防治措施,在控制病虫危害损失的同时,也带来了病虫抗药性上升和病虫暴发几率增加等问题。通过推广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不仅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暴发几率,实现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而且有利于减轻病虫危害损失,保障粮食丰收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二)绿色防控是促进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必然要求。传统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既不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也不能满足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需要。大规模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农作物标准化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难题,显著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避免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超标,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加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三)绿色防控是降低农药使用风险,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推广应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不仅能有效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还能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控作业风险,避免人畜中毒事故。同时,还显著减少农药及其废弃物造成的面源污染,有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二、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主推技术 (一)生态调控技术 重点采取推广抗病虫品种、优化作物布局、培育健康种苗、改善水肥管理等健康栽培措施,并结合农田生态工程、果园生草覆盖、作物间套种、天敌诱集带等生物多样性调控与自然天敌保护利用等技术,改造病虫害发生源头及孳生环境,人为增强自然控害能力和作物抗病虫能力。 (1)水稻田翻耕深水灭蛹,在完成田土翻耕和灌水(深度以淹没稻桩为度),持续时间3-4天,可杀死越冬螟虫60-70%。同时在翻耕犁耙时打捞浪渣销毁,可减轻纹枯病、菌核病等病虫杂草。 (2)果园结合冬季修剪,剪除树上病虫枝、病虫干僵果。彻底刮除主干、大枝上的老皮,带出园销毁。 (3)蔬菜田合理轮作,清除前茬作物的病枝烂叶及病虫残体,施足基肥。 (4)果树疏花疏果、果实套袋,控制病虫危害。 (5)科学肥水管理。搞好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磷钾肥,合理施用氮肥,科学管水,增强植株抗病虫能力。 (二)生物防治技术 重点推广应用以虫治虫、以螨治螨、以菌治虫、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关键措施,加大赤眼蜂、捕食螨、绿僵菌、白僵菌、微孢子虫、苏云金杆菌(BT)、蜡质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核型多

玉米绿色防控

玉米绿色防控 [摘要] 玉米作为山西省定襄县的主要粮食作物长期连作,玉米病虫害发生有加重趋势,化学农药的使用逐年增加,玉米品质和农业生态环境受到了影响和破坏。玉米绿色防控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从而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达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关键词] 玉米绿色防控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0-0065-01 玉米是定襄县主要农产品之一,种植面积达到了30万亩,占到了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6.9%。由于长期的玉米连作,再加上气候、品种、防控技术等方面的影响,玉米病虫害发生有加重趋势,化学农药的使用也逐年增加,严重影响着玉米品质,农业生态环境也受到了破坏。针对此种情况,定襄县积极实施了玉米绿色防控,不仅使玉米质量安全得到提高,并进

一步增强了农民对绿色防控技术的认识。绿色防控,是在“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基础上,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提出的新型植保理念。玉米绿色防控是按照“绿色植保”理念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达到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从而促进粮食增产、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 1 农业防治技术 1、选用抗病品种,减少玉米病虫害。 2、对田间的玉米秸秆进行彻底清理,将剩余的秸秆集中后用泥封垛,降低病虫越冬基数。 3、采用适时迟播、浅播技术防治丝黑穗病。 4、是在玉米大(小)斑病和黑粉(穗)病发病前期,病穗未散苞前,及时摘除病株或摘除下部病叶,集中带出田外进行深埋,可有效减少小地老虎和黑穗病、大(小)斑病的为害。 2 物理防治技术 1、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控技术,利用杀虫灯的光、波、色味防控玉米螟和地下害虫。 2、采用性信息素诱杀技术。根据害虫性信息素,进行害虫种群监测和玉米螟成虫的诱杀。 3、黄板诱杀玉米蚜虫技术。黄板诱

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工作进展与展望

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工作进展与展望 绿色防控是指以保护农作物、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目标,协调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调控等环境友好型防控技术措施来控制有害生物的行为。为满足绿色消费,服务绿色农业,提供绿色产品,近年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下称全国农技中心)在全国开展了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工作。该项工作从2006年起步,到2009年已扩展到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00多个县(市)。据统计,2009年各级植保机构在不同作物上建立的各种类型的示范展示区达1 215个,示范面积超过100万hm2。其中全国农技中心直接建立70多个,示范面积达13万hm2以上。示范围绕水稻、玉米、蔬菜、茶叶和水果等优势农作物产区,以作物为主线,进行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我国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工作为现代农业建设,构建新型病虫害防控体系,提高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科技含量,保护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绿色防控的发展趋势已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1示范推广的绿色防控关键技术 1.1 天敌释放与保护利用技术主要示范推广以螨治螨生物防治技术,赤眼蜂释放技术,棉田天敌诱集技术,稻一鸭共育技术,瓢虫、青蛙、益鸟等天敌保护利用技术。 1.2微生物制剂应用技术主要示范推广枯草芽孢杆菌防治稻瘟病和蔬菜 病害技术,苏云金杆菌(Bt)、核型多角体病毒(NPV)防治水稻、蔬菜、棉花和茶叶害虫技术,白僵菌防治玉米螟技术,绿僵菌防治蝗虫技术等。

1.3抗生素制剂应用技术主要示范推广宁南霉素防治水稻病毒病技术,春雷霉素防治稻瘟病技术,多抗霉素、井冈霉素、武夷霉素、链霉素、多杀霉素等防病虫技术。 1.4生物物理诱控技术主要示范推广昆虫性信息素(性诱剂)防治蔬菜、果树、茶叶、水稻害虫技术,杀虫灯诱控技术,色板诱杀技术,防虫网和银灰膜避害技术等。 1.5植物源农药应用技术主要示范推广天然除虫菊素(云菊)、苦参碱、苦皮藤素、印楝素等防治蔬菜、果树、茶叶等害虫技术。 1.6 生态调控技术主要示范推广稻瘟病生物多样性控制技术,稻田深耕、灌水灭蛹技术,生态控蝗技术,小麦条锈病源头治理技术,果园生草技术等。 2工作经验 2.1 突出重点作物和区域在示范、推广过程中,各地区根据本地作物种植结构和病虫害发生特点,每项技术明确1~2种主要作物或防治对象,选择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或优质农产品基地等区域作为突破口,带动绿色防控新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工作。生态治理技术的示范和推广选择在蝗虫的滋生地带或小麦条锈病的越夏关键地带,以发挥源头治理作用。 2.2注重技术集成创新各地根据病虫发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把示范区绿色防控技术作为技术集成、创新和技术培训的基地。在过去试验的基础上,将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物理诱杀等绿色防控技术组装到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中,并注重相关技术的配套使用和集成创新,逐步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努力组建节能、环保、安全和高效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