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健康险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文献综述)

健康险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文献综述)

健康险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文献综述)
健康险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文献综述)

健康险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前言

当前的人身保险业务主要分为寿险以及健康险。虽然健康险与寿险一样是以人的身体作为保险标的,并以人的身体的受伤、疾病、残疾等事件作为保险责任的人身保险,但健康险却有相当与寿险不同的特征。当前医疗费用已成为大众看病难、就医难的主要动因,同时各地的工伤事故也越来越频繁;另一方面,随着公众的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保险知识的普及,社会公众对于保险的认识也越来越深,而人民的生活水品也在不断上升。在这种大环境下,保险消费者对于健康险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长。

与此同时,国内的健康保险的发展速度却远远赶不上如此巨大的需求增长,也比不上其他保险产品。目前市场中健康险的保费收入仅占人身保险收入的6%,而健康险保费收入的增长速度也落后于整个人身保险领域的保费增长速度。目前市面上仅有寥寥可数的几家专业健康险公司在从事健康险业务,而当前这几家专业健康险公司的经营状况也远不及市面上的寿险公司。这样的发展窘境为健康险的发展前途罩上了一层浓雾。健康险将走向何方,在当前状况下健康险应如何摆脱这番困难的境地?本文将从健康险的现状浅析健康险的发展前景。

健康险的现状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我国各项保险业务的恢复,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始在国内部分地区试办商业健康保险业务。此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保险业、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后来的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推出的住院医疗费用保险、综合医疗保险和按病种定额给付的疾病保险产品逐步被人们所认识。1996年底,我国开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国商业健康保险业务开始全面展开,短短的几年之内,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友邦保险公司和其他中外保险公司已经在最初定额给付的重大疾病保险和附加住院医疗保险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住院津贴保险、住院费用保险和高额医疗费用保险等一系列健康保险产品。据中国保监会统计,从1999年——2002年,中国商业健康保险业务每年平均增长52%,2002年承保数量达到1.36亿人次,当年保费收入达320.96亿元;目前已有多家寿险公司和财产险公司经营健康险业务,提供的产品数量已经超过300个。据麦肯锡公司预测,我国健康保险市场在2004年——2008年的5年间将快速发展.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00亿元至3000亿元。1

虽然由前文看来健康险的发展前景一片大好,然而我国目前面对的健康险市场却不容乐观。与如火如荼的寿险相比,健康险始终游走在行业边缘。由保监会公布的2010年最新数据看,前十一个月健康险领域总保费收入约为624亿人民币,其规模远小于整个人身保险的一万亿人民币,仅占其6%,远远低于国外成熟保险市场中30%的健康险比例。市面上的专业健康险公司的数量也少得可怜,目前专业做健康保险的公司在国内仅存四家,即人保健康、平安健康、昆仑健康以及和谐健康。

在专业健康险市场不断缩水的同时,健康保险市场的综合赔付率却越来越高。综合赔付率,是指在统计区间内发生的综合赔款与相应的已赚保费的比率,被认为是最佳利润度量指标,能充分反映真实的承保利润状况。过高的赔付率往往意味着综合成本率过高。而专业健康险公司的综合赔付率却长期处于过高状态。以和谐健康保险公司为例,其2007、2008年的综合赔付率分别为110.74%,105.95%。一位健康险业内人士指出,关于判定健康险综合赔付率是否健康,在中国没有可参考的数据,但健康险公司赔付如果超过85%,就很难盈利。如此高的综合赔付率严重影响了健康险行业的盈利能力,也就影响了专业健康险的发展。

1胡杰,《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发展障碍及对策》

与此同时,目前国内的多数健康险产品都是由人寿保险公司兼业经营的,而这些保险公司经营的健康险常常是与寿险产品捆绑经营的。,从精算角度看,健康险产品的定价基础是疾病发生率、疾病恢复率和医疗费用率。而寿险产品的定价基础是死亡率和利息率。疾病发生率与死亡率相比更具有不稳定性,且疾病发生率与时间以及地域关系密切。因此其费率的确定相比要困难很多。然而在我国,健康险实行的却是全国统一定价,且依据的数据是加以修改了的国外的数据。因此这样计算出的费率会有相当的风险隐患。另一方面,专业健康险公司的保险资金的投资效益也不尽如人意。这使得保险公司的赔付能力收到了一定影响,也使得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面临难题。

综上所述,我国的健康保险行业面临大量问题。而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造成了我国保险行业的举步维艰的现状。

健康险存在的问题

(1)、商业健康险经营的外界环境不畅

目前,健康险经营的外部环境还没有理顺,法律体系不够健全,税收优惠仍未确定,存在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界限不清,经营主体不确,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同时,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是一个外部因素。由于中国消费者的“保本”思想,纯粹的健康险产品难以做大,为了冲规模做出成绩,以“擦边球”形式现身、具有“寿险”生存给付特点的健康险套餐曾是一些健康险公司的主打。这些如大杂烩一般的健康险为健康险在消费者中的形象进行了扭曲,使得专业的纯粹的健康险的销售遇到问题。

(2)、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不到位

当前的健康险行业存在着专业程度不够、费率厘定的科学性不强等问题。

我国商业健康险产品多数与寿险产品混业经营,如前线的销售管理,后台的精算定价、核保核赔、客户服务与寿险一同运作,IT系统往往与寿险也在同一平台。从寿险公司的角度看,这可以降低后台管理成本,共享客户与销售资源。但造成的另一个结果是健康险经营专业程度不够,各公司的产品服务雷同,风险选择与风险管理能力弱,没有形成核心竞争优势。

而通过前文的表述我们可以知道,健康险行业的费率厘定存在非常严重的风险隐患。我国的健康险的费率厘定的不灵活以及数据基础的问题为我国的保险行业的费率厘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3)市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①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是指那些风险比一般人更大的投保人发现保险报价比较具有吸引力因而更倾向于购买保险,即投保人以低于精算费率的价格购买保险。简单讲,由于逆选择,愿意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人往往是最容易出险的人。如果信息是对称的,通过精算设计的保单对作为潜在投保人的异质人群都具有吸引力。因此,逆向选择使投保人组合的风险比一般人群大。

假设一家保险公司提供健康保险,它必须事先设定承保的费率.如果信息是对称的,保险公司对被保险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有清楚的估价,那么以身体健康为基础设定的承保费率是有效的。投保人可通过保险合同免除医疗费用的后顾之忧,保险公司也可以从收取的投保费用中获得补偿费用。但是,每个被保险人的健康状况是不同的,简单的说可分为健康体和非健康体。而有关健康的信息,在保险公司和投保人那里的分布又是不对称的,投保人更知道自己的健康状况,而保险公司知之甚少。如果保险公司决定根据社会平均的身体状况提供保险,那么必然出现以下情况:身体状况良好的人不会购买保险,身体健康状况一般的人很少购买,而身体状况差的人最希望购买。保险公司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面对的就将是这种逆向选择。客户的逆向选择迫使保险公司放弃按照社会平均健康状况来收取保险费的方法。保险公司为了赢利,至少不亏损,一定会将承保费率建立在非健康体的基础上。但是当保险公

司提高费率时,一般健康体者将不再愿意购买这种高价保险,随着一般健康体者退出保险市场,高风险的投保者成为主要客户,保险公司面临的实际平均风险率进一步提高,这又使得保险公司进一步提高费率。最后只有少数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的参加保险,保险市场不断萎缩。

当前,我国居民对健康险的需求很大,但普遍反映健康保险的价格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正是由于逆向选择的存在导致保险公司对健康保险实行全国统一定价制度,导致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定价偏高。

②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双方签订协议后,一方利用比另一方多的信息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行为而给另一方带来损失。

道德风险在我国健康保险市场上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在被保险人和保险公司之间,道德风险指由于保险可以降低风险,被保险人在投保后做出的使不利事件发生概率上升或保险公司赔偿金额增加的行为。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相关的治疗成本是不确定的,因为被保险人通常可以在不同费用的治疗方案中进行选择,这样就会提高保险人的经营成本,使保险人减少健康保险产品的供应。另一方面是在保险公司和代理人之间。在我国,商业健康保险销售主要实行的是个人代理制度,该制度是由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于1992年引入保险市场,随后该制度得到了众多保险公司的竟相效仿。在代理制度中,保险公司和代理人之间是委托一代理关系。

这一信息不对称问题被称为道德风险。保险公司与其代理人通过签定代理合同建立了委托一代理关系,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种代理合同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就是存在道德风险。在保单的销售过程中,保险公司无法完全了解营销员的行动和客户情况,是不具备信息优势的一方,而代理人了解客户和自己的行动,是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

对于道德风险问题的解决,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最为关键。然而,在我国现行保险代理制度中,由于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不当,导致个人代理人为追逐自身利益,误导、欺诈投保者的行为时常发生,整个营销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低,危及到了健康保险的发展和保险代理人的形象。

健康险的出路

虽然目前健康险行业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但毋庸置疑的是健康险行业正经历着迅速的发展。在新事物出现并发展的过程中问题总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重要的不是这些问题,而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针对目前健康险存在的这些问题,本文在此将浅谈解决方法。

(1)、针对外界环境不畅

目前,国家针对健康险的立法以及扶持政策虽然不够完备,但是关于健康险的立法不会一直空缺。而随着我国社保制度的逐渐完善,国家对于商业健康险的扶持政策也会逐渐完善。保监会长期以来一直倡导并大力推动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保监会正逐步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推进医疗卫生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从而为商业健康保险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也鼓励保险公司积极探索健康保险风险控制的各种模式,通过与医院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等各种方式建立并完善对医疗服务提供方的风险控制机制。2006年保监会整合行业力量,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用将近两年的时间制定了《健康保险管理办法》,进一步健全监管措施,为健康保险的经营创造了良好的法制和监管环境,力促健康保险市场做细做大,做专做强。

同时,中国消费者对于保险的认识也处于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保险的观念越来越普及,而大众对于保险的认识也越来越规范。对于规范的专业健康险的接受度也会越来越强,因此健康险的专业化面对的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未来。

(2)、针对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不到位

目前健康险保险公司自身的问题是专业程度不够,费率厘定不科学等。市面上专业经

营健康险的公司目前仅有四家,而更多的经营健康险的保险公司为寿险公司。在国外,健康险则更多由专业的健康险公司进行经营。目前由于我国相关制度不够完善,所以会有这种非专业经营现象。一旦有关健康险的经营规范完善了,相信会有更多更优质的健康险公司产生和发展。

同时,健康险公司的费率厘定问题也仍然是保险监督部门存在的问题最大。目前保监会对于健康险的费率的规定都是全国统一的费率,而今后势必也将逐渐放宽这个规则,使健康险费率能够因地制宜,充分满足健康险行业的发展需要。

(3)、关于市场逆选择和道德风险

市场逆选择与道德风险并非健康险的独有问题,一切保险业务都会面临客户的逆选择风险。健康险公司为有效降低逆选择和道德风险带来的损失,应从以下两方面注意。

1、条款设计时的风险控制

通过条款设计增加费用分担控制是控制医疗费用并降低健康保险道德风险的首要策略。因为当被保险人分担了部分医疗费用以后,可以增加其费用意识。有利于最终降低医疗费用,所以几乎所有的健康保险合同中都广泛采用费用分担条款来进行风险控制,常用的方法包括设置免赔额、自付比例和给付现额等。在团体健康保险中,投保单位费用分担的形式还包括建立共保基金和风险基金等。此外,在健康保险条款设计时保险人还采用设置等待期,规定除外责任和各种限制条件。如服务项目限额和总额限制等其他方法进行风险控制。

2、理赔时的风险控制

传统的健康保险采用被保险人到医疗机构就诊后,再向保险公司申请赔付的方式,对保险人来说,只有在理赔时才能对被保险人已发生的治疗过程和医疗费用进行审核,因此一般保险人都十分重视.期望通过理赔时的赔案审查:住院费用的帐目审核、病人和医生的黑名单以及理赔经验分析等措施,最大限度的控制道德风险的发生。此外,为了减少被保险人挂床住院、冒名顶替、谎报或夸大病情等行为,防止医疗机构滥开药品,提供不必要的医疗服务,保险人都必须与医疗机构进行密切的合作,合作中最初大多采用与医院签订“定点医院”合同的方式,通过定点医院的设立,可以为被保险人的理赔审核提供便利,同时也为今后保险人进一步加强对医疗服务过程的控制奠定了基础,对医疗费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描述和分析可以为健康保险理赔审核和定点医院管理提供技术标准和数量依据。

健康险的前景

由前文我们可以看出,健康险目前在中国正处于发展初期,还面临着相当多的问题。但是,健康险市场却有着相当巨大的发展潜力。问题虽然存在,但这些问题并非不可解决的。因此,笔者预计,健康险在未来势必有更加长足的发展。

参考资料

1、胡杰《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发展障碍及对策》,2005.01.01

2、杨博《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研究》,2009.05.01

3、《商业健康险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考试大网,

https://www.doczj.com/doc/8110101782.html,/bx/jichu/20081003/111042767-2.html

4、《健康险发展举步维艰5年行走行业边缘》,全景网,

https://www.doczj.com/doc/8110101782.html,/money/bxlc/bxzx/201008/t3163368.htm

5、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8110101782.html,/web/site0/

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国内外文献综述写

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国内外文献综述写你的文献综述具体准备往哪个方向写,题目老师同意了没,具体有要求要求,需要多少字呢?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文献综述想写好,先要在图书馆找好相关资料,确定好题目与写作方向。老师同意后在下笔,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2)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 ___。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

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 ___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2、文献综述规定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大学生学习现状文献综述

大学生学习现状文献综述 一、序言 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主体, 是我国未来先进生产力、思想、精神和文化的创造者, 这些未来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素质, 关系到我们党执政兴国目标的实现, 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而大学生个人素质的高低关键取决于自身的学习, 因此高校和社会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学习问题。尤其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研究当代大学生学习现状具有格外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针对大学生的学习问题我们需要对其有一个完整的了解。现有的研究大部分为针对大学生学习状况的单方面调查,主要有:学习动机问题、学习倦怠问题、学习拖延问题等几个方面,但缺乏整体的,系统的调查研究。所以我们的研究方向定位于从大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整体上分析大学生的学习现状所反映出的问题,为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提供帮助,令其更好的完成学习和教学工作。 二、历史发展 (1)学习拖延 Hin,Hill,chabot和Barrall(1976)对大学生进行了最早的有关拖延的问卷调查,共调查了5个大学的500名学生,让大学生对自己的拖延程度进行自我评定。他们的结果表明有5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绝大多数时间和绝大多数学习任务上都存在学习拖延,而且学生的拖延程度和年级是呈正比的。Bridrdy(1980)首次对大学生的拖延进行了以心理测量为基础的问卷调查,也得出了一些有用的结论,比如发现有20%的学生报告说自己是“问题型拖延者”。Aitken(1982)对大学生的拖延问题进行了一个更加广泛也更加可信的问卷调查。她研究的样本是美国两个州立大学的大约120位大学生。尽管Aitken从来没有公开发表她的问卷,但这依然是拖延研究中重要的工具。Aitken发现学生的拖延是呈正态分布的,而拖延分数在标准分一个标准差以上的学生都存在比较严重的拖延。她认为有超过25%的大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拖延,而且拖延和“低自尊”有着一42的相关性。solomon和Rothblum(一984)对342名大学生进行了有关拖延的调查,有半数的学生认为拖延是个中等的或者严重的问题。McCown,Johnson和Petzel在1986年也进行了类似的问卷研究。他们发现学生的拖延和学习成绩以及大学厦门论文网生活的满意度是呈反比的。但有关拖延的最大范围的研究是1994年McCown和RobertS进行的,他们用Aitken的问卷和其他行为问卷、自陈量表调查了共1543名大学生。他们发现拖延是学生的一个重要压力源,而且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 在国内,对学习拖延的实证研究几乎是从2006年才开始的。陈宝华(2006)通过对上海476名大学生群体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有大约20%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学习拖延。 (2)Maslaeh的三维倦怠理论 1981年,Masla。h与Jacks。n编制了工作倦怠量表(MaslachBurnoutInventory,MBI)。认为职业倦怠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加以定义,即情绪衰竭(emotionalexhaustion)、缺乏人情味(depersonalization)、个人成就感降低(diminishedpersonalacc。mplishment)。情绪衰竭是指个人的情绪资源及与之相关的生理资源被用尽的感觉,代表工作倦怠的个人应激维度。在三个维度中,情绪衰竭是报告最广泛、分析最彻底的一个,有很多研究报告指出,情绪衰竭维度代表着工作倦怠的核心内容。Maslach等人提出的这种三维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倦怠现象的本质,是职业倦怠研究领域中影响最大、居主导地位的理论模型。〔田MBI量表也被运用于学习倦怠的研究中,不同研究者在研切孟究学习倦怠时往往采用不同版本的姗I 量表。有些学者就曾根据MBI最早期版本发展了MBI的学生版。古尔德等(Goldetal.)学者曾以师范生为对象,探讨它们未来在教学上的倦怠现象。采用MBI一FormED.量表,修正量表中的工作地点、对象、及工作性质以适合学校情境,他们将此修正过的量表成为大学

机器视觉技术发展现状文献综述

机器视觉技术发展现状 人类认识外界信息的80%来自于视觉,而机器视觉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 测量和判断,机器视觉的最终目标就是使计算机像人一样,通过视觉观察和理解 世界,具有自主适应环境的能力。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同时也是一个交叉学科,取“信息”的人工智能系统,其特点是可提高生产的柔性和自动化程度。目前机器视觉技术已经在很多工业制造领域得到了应用,并逐渐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机器视觉是通过对相关的理论和技术进行研究,从而建立由图像或多维数据中获机器视觉简介 机器视觉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测量和判断。机器视觉主要利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视觉功能,再现于人类视觉有关的某些智能行为,从客观事物的图像中提取信息进行处理,并加以理解,最终用于实际检测和控制。机器视觉是一项综合技术,其包括数字处理、机械工程技术、控制、光源照明技术、光学成像、传感器技术、模拟与数字视频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人机接口技术等,这些技术相互协调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机器视觉系统[1]。 机器视觉强调实用性,要能适应工业现场恶劣的环境,并要有合理的性价比、通用的通讯接口、较高的容错能力和安全性、较强的通用性和可移植性。其更强调的是实时性,要求高速度和高精度,且具有非接触性、实时性、自动化和智能 高等优点,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1]。 一个典型的工业机器人视觉应用系统包括光源、光学成像系统、图像捕捉系统、图像采集与数字化模块、智能图像处理与决策模块以及控制执行模块。通过 CCD或CMOS摄像机将被测目标转换为图像信号,然后通过A/D转换成数字信号传送给专用的图像处理系统,并根据像素分布、亮度和颜色等信息,将其转换成数字化信息。图像系统对这些信号进行各种运算来抽取目标的特征,如面积、 数量、位置和长度等,进而根据判别的结果来控制现场的设备动作[1]。 机器视觉一般都包括下面四个过程:

关于拖延症的成因及影响的调查报告

2015 年第四届海峡两岸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 赛 参赛团队主旋律 参赛成员买树月吴宇成王文丽王雪学校名称天津商务职业学院 指导教师朱瑞郎超

目录 一、设计调查方案 (2) (一)调查目的与调查方法 (2) 1.调查目的 (2) 2.调查方法 (2) 3.数据分析方法 (2) (二)调查时间与调查对象 (2) (三)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 二、统计样本分布 (3) (一)数据调查样本性别分布 (3) (二)数据调查样本年龄分布 (4) (三)数据调查样本学历分布 (4) 三、统计数据分析 (5) (一)现代人拖延症现状及具体表现 (5) 1.现代人对拖延症的了解程度 (5) 2.现代人对拖延症的自我认知程度 (7) 3.现代人的拖延症程度 (8) 4.现代人拖延行为的表现 (9) 5.现代人拖延症的行为类型 (11) (二)拖延症对现代人的影响 (13) (三)现代人对拖延症的态度 (14) (四)现代人拖延症的形成因素及预防措施 (15) 1.拖延症形成的自身因素 (15) 2.拖延症形成的外界因素 (17) 3.预防和治疗拖延症 (18) 四、调查结论建议 (19) (一)调查结论 (19) 1.拖延症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19) 2.拖延症的影响恶劣 (19) 3.内外因素造成拖延症 (20)

4.积极的态度可以预防拖延症 (20)

(二)调查建议 (20) 1.建立战胜拖延症的信念与信心 (20) 2.消除干扰、有效管理时间 (21) 3.加强锻炼、适当的放松自己 (21) 4.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任务分配适量化 (21) 附件一、参考文献 (22) 附件二、文献综述 (23) 附件三、网络问卷 (24) 附件四、纸质问卷 (26) 附件五、调研进度 (27)

选题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状况、文献综述文档

选题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状况、文献综述文档 (一)选题地缘起和意义 引言 1.选题缘起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政府将大量地精力投入到如何更快地促进经济增长上,对就业难问题、收入分配不均问题以及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和医疗等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地关注力度不够,政府职能地缺位、错位、越位现象严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地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国有经济结构地战略性调整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地改革,政府过去传统地管制型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地现实情况,迫切需要进行全面地政府体制改革,转变 出:“. 南) 等现象严重,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实现经济高速增长造成了大规模生态环境被破坏和环境污染,社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地这些严重失衡,说到底与政府制定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同时期地方针政策,与政府地管理方式、管理手段,与政府地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和公共行政管理能力,有着密切地、甚至决定性地关系④.要解决发展失衡问题,关键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地职能定位,合理界定政府管理经济地范围,切实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变到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有效地公共服务上来,建设以公平、公正、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为目标地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切实改进地方政府某些不良状态地迫切要求.由于长期以来政府一直停留在管制型政府地官本位、权力本位地理念之下,地方政府地“单边主义”和信用缺失现象比较严重.由此导致地政府官僚主义、衙门作风使得

政府与公众之间地关系渐行渐远.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在相当程度上出现了以发展经济、经营城市地名义进行圈地、兴建开发区,以公共利益地名义强行拆迁民房,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现象.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地政策缺少连续性,缺乏协调性和整体配套,让公众无所适从,“这些信号意味着在原有地制度路径下地改革所带来地额外收益地增加已接近临界值,不进行制度创新,就难以出现所谓地帕累托改进"@,就难以把中国地改革事业推向一个新地阶段,甚至政府地合法性也会遭到一定程度地挑战.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社会地全面转型,广人群众日益迫切地要求政府能够为他们提供基本而有保障地公共产品和有效地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广人群众越来越期望建设一个公开、透明和没有腐败地政府. 2.研究意义 从实践方面讲,对我国目前服务型政府建设地现状与改进进行研究,有利于贯彻落实党地十 @,1.2 (--) 1 国外( 化地 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中阐述了企业家政府理论这一新公共管理地理想实践模式,主张政府在公共服务中地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①.治理理论成为改革公共服务地~个重要理论.治理理论地创始人是詹姆士·N·罗回[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周敦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3⑧\:一,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西瑙.他在《没有政府地治理》一书中提出全球治理地思想.奥斯特罗姆夫妇在《公共事物地治理之道》、《多中心与地方公共经济》等著作中提出多中心制度设计地理念.他们认为,高度地多中心与分化不会导致公共服务成本地提高.对此他们开 列了公共服务多种提供途径地清单:经营自己地生产单位、与私营公司签约外包、确立公共

幼小衔接研究文献综述

幼小衔接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是教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学习方式、人际交往、师生关系、行为规范及社会期望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幼儿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幼小衔接问题成为近几年来学前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同时也受到国内外很多学者的高度关注,更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幼小衔接的问题及对策,他们认为幼小衔接这一主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如果在幼儿阶段开始关注幼小衔接问题,就会使得更多的幼儿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受到更小的影响,以保证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早在1979年,布鲁芬布伦纳指出:“当个体在生态环境的位置改变时,他会经历生态学上的过渡。”布鲁芬布伦纳纳的生态学理论为有效衔接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基础,使得幼小衔接有据可依。从出现至今,幼小衔接问题始终受到广泛的关注,从最初的只关注小学与幼儿园的衔接,到现在的小学、幼儿园、家长三方互相协作,使得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进步,更为现实情况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古语说得好“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因此教育要关注幼儿,为幼儿提供的物质基础与精神支持,是的幼儿教育进行得更加顺利,更有利于培养祖国的栋梁之才。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小衔接这一重要的研究课题,进过大量的资料查阅,拟从幼小环境差异、对幼小衔接的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合作协调、幼儿园与小学的管理工作、幼儿社会适应等方面做具体的梳理综述,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国外研究 布鲁芬布伦纳早在1979年就提出生态学的概念,他指出:“当个体在生态环境的的位置改变时,他会经历生态学生上的过渡①。”布鲁芬布伦纳的系统理论能帮助我们理解如何通过加强微观系统的联系来实现最优的发展。登洛浦借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芬布伦纳在1979年提出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来研究幼小衔接问题,他认为幼儿所处的生态系统包括四个系统:第一层是微观系统,包括幼儿园、小学和家庭。第二层是中观系统,中观系统中的个体通过与微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成为其中一部分;课堂中的人际关系、所学课程以及教学活动都受到这些环境的影响,反过来也影响着环境。第三层是外观系统,包括主动权和事件。尽管当地的教育政策、方案、社会福利、医疗保险、住房条件以及这些方面的重整,幼儿可能不直接经理,但都有可能对保育中心里的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第四层是宏观系统,之广泛的影响,包括政府部门的政策、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影响、更广泛的文化等,这些方面会对幼儿产生间接地影响②。 (一)国外家长对于幼小衔接的看法 家长对于幼小衔接过程的关注和担忧是国外研究内容的一个重点。麦金泰尔等人的研究发现,家长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儿童的安全(独自乘坐校车)和学业方面(知识!学习兴趣); ①李敏谊.刘颖.崔淑婧.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10,(5) ②杨晓萍.伍叶琴.教育的主张:基于幼小课程衔接的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07,(07-08)

文献综述 完整版

文献综述 近十年白居易诗歌平淡美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的研究也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趋势。主要集中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研究的著作大致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再版)、付兴竹《白居易散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维,焦淑清《白居易传》(辽海出版社,2009年版)、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4500多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余篇、博士学位论文余篇。研究领域得到很大的拓展,研究视角和方法更加多元化,研究观念也较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体现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 在白居易研究的多个方面上,成就较为突出地是关于诗歌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关于白居易诗歌方面研究的著作有乔立智《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付兴林,倪超《<长恨歌>及李扬题材唐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中华文史新刊,2005年版》、胡奇光《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200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5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达4篇。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泛,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呈现多样性,在观念上也比先前更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诗歌研究的主要内容多体现在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研究、诗歌语言词汇研究、诗歌意象研究、诗歌对外翻译研究、审美研究等5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50多篇硕博学位论文对白居易诗歌的相对应之处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整体上对全面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做出了较大贡献,对白居易集的

儿童学习障碍的文献综述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学校心理辅导论文 姓名: 学号:1016413050 成绩:

儿童学习障碍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概述了学习障碍的概念、流行学病程、分类、症状、成因、诊断标准和干预技术,并阐述了自己对学习障碍的干预方法的一些意见。 关键词:学习障碍;学习障碍干预意见;文献综述 1 学习障碍的概念 学习障碍一词是由英文learningdisability(简称LD)翻译而来的。学术界对他最早的界定是美国特殊教育加柯克提出的学习无能的概念。但是对学习障碍的定义一直未统一,以下是搜索整理的各界关于学习障碍的定义:, 1.1 美国公法94-142的定义 学习障碍指儿童在理解或运用语文的心理历程中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异常,以致在听讲、思考、说话、阅读、书写、拼字或演算等方面显现能力不足的现象。学习障碍包括知觉障碍、脑伤、轻微脑功能失常、失读症及发展性失语症等状况,但不包括基本上由视觉、听觉动作异常或智能障碍、情绪困扰或环境、文化、经济地位不利等因素所导致学习困难的儿童。[14] 1.2 美国学习障碍全国联合委员会的定义 学习障碍是一个概括的名词,指的是在倾听、说话、阅读、书写、推理或数字能力的学得与使用具有明显困难的异质障碍团体。学习障碍是个人内在因素,推测是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所致,它可能出现于一生中的各阶段。学习障碍可能具有自我调试行为、社会知觉及社会互动等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本身都不会导致学习障碍。虽然学习障碍可能同时具有其他的障碍情况(例如,感官缺陷、智能障碍、严重的情绪困扰),或受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例如,文化差异、不足与不当的教学),但都非这些情况或影响所造成的结果。[4] 1.3 美国精神医学会的定义 学习障碍就是注意力缺失障碍。所谓注意力缺失障碍,是指注意力低。医学常将其当做有关学习障碍的诊断性症候使用。[1] 1.4 我国对学习障碍的定义学习障碍 指在听、说、读、写、算等能力的习得与应用上显著的困难者。学习障碍可能伴随其他的障碍,如感觉障碍、智能不足、情绪困忧;或由环境因素所引起,如文化刺激不足,教学不当所产生的障碍,但不是由前述状况所直接引起的结果。学习障碍通常包括发展性学习障碍与学业性学习障碍,前者如注意力缺陷、知觉缺陷、视动协调能力缺陷和记忆力缺陷等,后者如阅读能力障碍、书写能力障碍和数学能力障碍等。[7] 观察以上各种定义发现,这些定义的共同要素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发展不均衡、学习有困难、学习成绩差,排除其他障碍和环境因素所造成的学习困难。

文献综述的写法及实例

文献综述的写法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 二、撰写文献综述的好处 要求同学们学写文献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 1.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2.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3.通过文献综述的写作,有利于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4.毕业设计(论文)的文献综述,要结合课题的性质进行撰写。 三、文献综述的结构 文献综述要求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

研究论文文献综述的写法详细介绍

一、何谓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学科、专业或专题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分析研究和综合提炼而成的一种学术论文,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产品。根据其涉及的内容范围不同,综述可分为综合性综述和专题性综述两种类型。所谓综合性综述是以一个学科或专业为对象,而专题性综述则是以一个论题为对象的。学生毕业论文主要为专题性综述。 文献综述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分析和描述前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到何程度,要求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态、前沿性问题做出较详细的综述,并提供参考文献。作者一般不在其中发表个人见解和建议,也不做任何评论,只是客观概括地反映事实。 二、文献综述的特点 1.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 2.评述性: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 3.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 4.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而是对亲自阅读和收集的材料,加以归纳、总结,做出评论和估价。并由提供的文献资料引出重要结论。一篇好的综述,应当是既有观点,又有事实,有骨又有肉的好文章。由于综述是三次文献,不同于原始论文(一次文献),所以在引用材料方面,也可包括作者自己的实验结果、未发表或待发表的新成果。 5.综述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无严格的规定,篇幅大小不一,大的可以是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专著,参考文献可数百篇乃至数千篇;小的可仅有千余字,参考文献数篇。一般医学期刊登载的多为3000~4000字,引文15~20篇,一般不超过20篇,外文参考文献不应少于1/3。 三、综述的内容要求 6.选题要新:即所综述的选题必须是近期该刊未曾刊载过的。一片综述文章,若与已发表的综述文章"撞车",即选题与内容基本一致,同一种期刊是不可能刊用的。 7.说理要明:说理必须占有充分的资料,处处以事实为依据,决不能异想天开地臆造数据和诊断,将自己的推测作为结论写。 8.层次要清: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时思路要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到什么程度,前后如何呼应,都要有一个统一的构思。

高血压的研究概况-文献综述

国内外高血压病的研究概况 摘要: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导致高血压发病的原因有多种,总体可以分为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由于部分高血压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高血压又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因此提高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对早期预防、及时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此国内外医学专家对高血压病的分类、病因、治疗以及预防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关键词: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 1、高血压病的概况 学者项氏[1]定义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在未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39mmHg和/或舒张压≥89mmHg,按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2,3级。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单列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亦应该诊断为高血压。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使用的血压标准是:凡正常成人收缩压应小于或等于140mmHg(18.6kPa),舒张压小于或等于90mmHg(12kPa)。亦即收缩压141-159mmHg(18.9-21.2kPa)之间,舒张压在91-94mmHg(12.1-12.5kPa)之间,为临界高血压。 对于高血压的概况,学者邓氏[2]说道,高血压病即原发性高血压或简称高血压,是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这个疾病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影响因素也比较多,如增龄就是一个明显的相关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也逐渐增加。这种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高血压,我们习惯性地称之为老年高血压。由于老年人的特点,促发的因素更加复杂。一部分老年高血压是由老年前期(45~59岁)或更早发生的高血压延续至老年期。一部分是由于老年人器官的老化,调节功能下降,血管硬化和粥样硬化,更易促使血管的弹性减退,心脏搏血时的外周阻力增加,产生压力负荷型的血压增高。另一方面老年人的精神状态易受环境的影响而表现不稳定。如离退休后工作环境的改变,体力减退、丧偶或子女赡养等家庭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精神的不安。

学业拖延文献综述

我国高校学生学业拖延现象研究文献综述 一、前言 1、学术背景 拖延(Pr(K~ra.Min&re)行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7O年代术,由Ellis和Knaus等人提出。在我国,关于拖延的实证研究是近2、3年玎始的。 拖延在学术领域十分普遍,Ellis 和Knaus(1977)曾估计大学里面有接近95%的美国学生存在拖延行为,而Solomon 和Rothblum[2]的研究则表明,有50%的学生报告他们长期有拖延行为,38%的学生报告偶尔拖延。甘良梅等的调查显示,63.5%的大学生报告他们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时达到中等程度的拖延。 2、相关概念 拖延是尽管可能会带来更糟的结果,但仍自愿延迟预定计划的行为。 学业拖延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推迟学业任务,直到临近最后期限开始着手进行的行为倾向。 3、研究目的 基于国内外关于拖延的研究现状,本研究的目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日前人学生拖延的现状,分析在大学生中拖延的普遍性以及可能存在的性别、年龄和学科差异;

2、从大学生白我报告的13个拖延理由入手,通过因子分析探讨大学生拖延的土要原因以及人口学变量(性别、年龄和学科等)对其原因的影响 3、研究大学生拖延行为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以探讨大学生的拖延行为对其学业成绩的影响程度 二、主题 1、学业拖延的特征 1.1 学生有执行学习任务的想法,但是没有与意向相符合的行为表现 1.2 学习拖延容易产生不符合标准的学习结果(如潦草的 家庭作业、不合格的论文、考试成绩低下) 1.3 学习拖延还往往伴随着焦虑不安、抑郁、失落等消极情绪体验。 2、学业拖延的成因 2.1 内部因素 2.1.1 学业拖延与人格特质 用大三人格模型,MeCown发现拖延和外向性是线性关系,与神经质是曲线关系,低的和高的神经质都在拖延上得分较高。国外有关研究发现大五人格中的严谨性、责任感与拖延行为之问呈现较高的负相关。 2.1.2 学业拖延与完美心理倾向 完美心理倾向在大学生群体中比较常见,它代表一种核心为

云计算研究现状文献综述及外文文献

本文档包括该专题的:外文文献、文献综述 文献标题:An exploratory study on factors affecting the adoption of cloud computing by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作者:Aharony, Noa 期刊:The Electronic Library, 33(2), 308-328. 年份:2015 一、外文文献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factors affecting the adoption of cloud computing by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影响云计算采用与否的一个探索性研究) Aharony, Noa Purpose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explores what factors may influence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to adopt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cloud computing in their organization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to what extent does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explain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intentions towards cloud computing, and to what extent do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cognitive appraisal and openness to experience, explain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intentions to use cloud computing. Design/methodology/approach - Th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in Israel during the second semester of the 2013 academic year and encompassed two groups of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librarians and information specialists. Researchers used seven questionnaires to gather the following data: personal details, computer competence, attitudes to cloud computing, behavioral intention, openness to experience, cognitive appraisal and self-efficacy. Findings - The current study found that the behavioral intention to use cloud computing was impacted by several of the TAM variable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uter competence. Originality/value - The study expands the scope of research about the TAM by applying it to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and cloud computing and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individual traits, such as cognitive appraisal, personal innovativeness, openness to experience and computer competence when considering technology acceptance. Further, the current study proposes that if directors of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s assume that novel technologies may improve their organizations' functioning, they should be familiar with both the TAM and the issu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hese factors may help them choose the most appropriate workers. Keywords: Keywords Cloud computing, TAM, Cognitive appraisal,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Openness to experience Introduction One of the innovations tha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has recently presented is the

学习障碍研究文献综述

学习障碍研究文献综述 一. 学习障碍研究的背景 在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领域中(发达国家也不例外),学习障碍儿童在各年龄段都有一个相当稳定的比例。国外调查资料表明,学习障碍儿童人数占学龄儿童总数的4%~6%,在某一项或多项功课学习中存在困难的学生有13%。国内杭州地区的一项调查也表明,在校学生中有17%的儿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可见,相当数量的学习障碍儿童的存在,严重地困扰着教育的发展,尤其影响着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 西方研究者对学习障碍的研究历史悠久。从1896年至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我国在真正含义上的研究始于本世纪80年代末。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科研意识的提高,此项研究已越来越引起各界都在进行广泛的研究。为帮助学习障碍儿童摆脱困难,为促进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的质量,对学习障碍的研究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科研课题。 纵观学习障碍研究的发展线索,从渊源上看,最早起源于医学界。1896年摩根发现词盲现象,从医学角度确定学习困难的概念。到20世纪50年代,西方研究者对成因的认识由大脑器质性损伤转向轻微脑功能失调;对诊断与矫正的研究由阅读困难向感知——运动障碍;研究角度由医学逐渐转向心理学、教育学。60年代以来,研究进入整合时期,主要侧重于临床心理学、神经心理学。一方面涉及到诊断界定,另一方面涉及到矫治和干预。在学术界有代表性的学者是美国特殊教育家柯克(S.A.Kirk)和教育心理学者罗伯特和威廉特。70年代以来,研究出现了学派林立的局面。在世界学术界影响较大的有三个:1.美国官方教育部门对概念做了界定及提出了确定学习障碍的基本方法;2.美国南加州大学珍·爱尔丝博士提出了感觉统合观点;3.台湾学者认为学习障碍的确定包括“筛选和诊断”两个步骤(何华国,1976)。80年代以来,世界学术界对诊断与矫

拟牛顿法的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拟牛顿法的研究现状 文献综述 姓名:孟媛媛 学号:112111215 指导老师:肖伟 前言 求解非线性方程组 0)(=x F 的方法有很多,最速下降法具有结构简单,计算量小的优点,但是它的收敛速度较慢;牛顿法及其改进牛顿法,虽然收敛速度快,但在迭代过程中的每一步构造搜索方向时,首先要计算目标函数的Hessian 矩阵,然后需要解一个线性方程组,计算工作量很大,这就抵消了牛顿法收敛速度快的优点。为了克服牛顿法的缺点,人们提出了拟牛顿法,拟牛顿法在构造搜索方向时,只需要利用目标函数及其一阶导数的信息,避免了Hessian 矩阵的计算,减少了计算量,并且具有超线性收敛的优点,经理论证明和实践检验,拟牛顿法已经成为一类公认的比较有效的算法. 拟牛顿法 一、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拟牛顿法 设R R n n F →:是连续可微映射.考虑下面的非线性方程组: 0)(=x F )1.1( 牛顿法是求解方程组)1.1(的经典的方法之一,其迭代格式为: d x x k k k +=+1,)()(1 x x d k k k F F -'-=, 其中)(x k F '是F 在x k 处的Jacobian 阵.牛顿法的一个显著优点就是具有局部的超线性甚至二阶收敛速度,由于牛顿法这一优点,使其成为颇受欢迎的算法之一, 然而,当Jacobian 矩阵)(x k F '奇异时,牛顿方向可能不存在.克服牛顿法的这一缺陷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采用拟牛顿法,其基本思想是利用某个矩阵B k 作为 )(x k F '的近似取代)(x k F '.拟牛顿法的一般格式为: d x x k k k k α+ =+1, )2.1(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写本综述的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在《怎样做文献综述——六步走向成功》中,劳伦斯·马奇和布伦达·麦克伊沃提出了文献综述的六步模型,将文献综述的过程分为六步:选择主题、文献搜索、展开论证、文献研究、文献批评和综述撰写。文献综述根据研究的目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文献综述和高级文献综述两种。基本文献综述是对有关研究课题的现有知识进行总结和评价,以陈述现有知识的状况;高级文献综述则是在选择研究兴趣和主题之后,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确立研究论题,再提出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建立一个研究项目。高级文献综述是确立原创性研究问题的基础,也是对一个研究问题进行探索的基础。 编辑本段相关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

大学生心理压力文献综述

大学生心理压力文献综述 一、前言 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最敏感的知识者,他们往往能敏锐地感受到各种变化的冲击。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发展、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人生课题,如大学生活的适应、专业知识的学习、交友恋爱、择业就职等等。但由于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复杂的自身和社会问题,往往容易导致大学生强烈的心理冲突,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近年来,大学生自杀、杀人或伤人的事情时有发生。因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失恋等原因,近些年大学生中自杀事件频发。仅今年上半年,媒体就报道了全国各地发生的近十起大学生自杀事件。接连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说明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已经刻不容缓。为了探讨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我们利用暑假期间对我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通过策划调查问卷,分析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从而探索有效的途径来缓解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所谓心理压力感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突然的创伤性体验、慢性紧张(工作压力、家庭关系紧张)等导致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依据西方文献报告,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习、社会和情绪方面,或来自于环境和个人方面其中,主要的学习压力源有考试、竞争、时间、教师、课堂环境和就业等;主要的个人压力源有亲密关系、父母关系、经济问题、人际关系、居住条件、外表等。国内的研究则发现,大学生主要心理压力源包括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生活、恋爱关系、经济、社会、考试、家庭、生活及学习环境、未来、能力、个人(成长、外表、自信)、健康、竞争15种,并将主要的大学校园压力归纳为学习烦扰、个人烦扰和消极生活事件三类。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借鉴了以上的研究成果,将这次调查问卷分五大部分来分析大学生所要面临的压力,这五部分分别是专业学习压力,生活和健康方面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家庭环境的压力,还有就业的压力。本次活动对我校200名学生的进行了调查,其中回收177份问卷。由调查可知在大学生群体中心理压力感的主要来源依次有学业压力、学校环境压力、家庭环境压力、情绪压力、择业压力和人际压力。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分析 [学习压力] 作为一名学生,学习应放在首位。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人们必须不断学习,为自己增值。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满足求知欲的过程,知识可以丰富人生,人们应该乐在其中。那么,大学生在学习中是怎么样的呢? 根据这次调查显示,我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专业学习均感到不同程度的压力。生活在象牙塔里,但他们并不轻松。如图表一所示,当学习效率低下时,有21%的学生经常会心情烦躁,只有9%的学生不会心情烦躁;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考试前后会感到紧张;有42%的人认为学习中有压力,但会带来动力;也有34%的人认为这种压力会影响情绪。综合成绩排名、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也在相当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心理压力。就连所学的课程,也成了学习中困扰被调查者的主要根源。其他因素,如对老师不满,成绩不理想等,也占据一定的比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