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数学解题思维案例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数学解题思维案例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数学解题思维案例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数学解题思维案例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数学解题思维案例研究》结题报告

浙江省嵊州市教体局教研室课题组内容提要:传统的数学教学观点是教师传授数学知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听命于教师的安排与灌输,只要求学生通过听讲与大量练习来巩固数学知识。数学教学的发展不仅要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更要注重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较好地掌握学生的“数学解题思维”,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作了为期两年的研究: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暴露学生的思维;运用开放题测试(或专项测试),分析学生的思维;撰写数学周记,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经过两年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1、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研究,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共同体,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能力,促使教师专业化发展;2、通过开放题测试,使教师了解学生数学认知策略的特点,从而更有效地展开教学;3、通过引导学生撰写数学周记,让学生在反思中体验成功。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思维课堂教学开放题测试数学周记

一、问题的提出

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作出相应的变革,同时向数学学科提出了改革的要求。数学教学不再仅仅为了传递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接受数学精神、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熏陶,并将其应用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对于数学思维的突出强调是国际范围内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本次课改的六项具体目标中第一项就是课程功能的转变,即“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改变过去“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它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指出“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课题组组长:钱再祥执笔:邱晓军

课题组成员:张静波、裘美芳、吕萍、竺新波、应海江、钱满

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

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在大力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同时,同样需要将更多的关注投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中,去研究“学生是怎样去学习数学、去理解数学的”;去观察“在学生面对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时是如何去思考和活动的”;去发现“不同的学生在解题思维上有怎样的差异”;去挖掘“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数学事实和经验”。然而,就小学数学教育的现实而言,上述的理念还不能说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思维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脑里限于意象、符号以及用符号表示的命题的没有外观的内部操作活动。“数学解题思维”就是在小学生面临某个数学问题时所作出的对问题答案、现象的解释或动作,及从中暴露出的思维结构和认知风格。具有数学地思维的头脑,不但能掌握数学,更使人们能批判地阅读、判断真理,识别谬误、分析偏见、估计风险、审时度势,信息社会需要具有数学头脑的人才。研究表明,8-18岁,大脑正在成长发育,求知欲旺盛,正是打好数学基础的极好时机,教师必须珍惜基础教育阶段,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头脑尽最大的努力。传统教学观单纯地强调传授知识,其忽视学生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的缺陷,在科技迅速发展,知识不断增加的今天,越来越显得突出。关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迫切而严峻的话题。

在数学教育中,历来存在两种策略思想,一是“以多取胜”,另一是“以少御多”,“以多取胜”导致“题海战术”泛滥,在激烈竞争的应试教育势态下,多数教师不得不搞“题海”,对于习题集,A、B卷的泛滥,是我国数学教育中的“怪圈”,不言而喻,人们心目中对数学思维能力的理解仅仅局限于解题能力。认为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只要研究解决教学法就可以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在如何看待知识、如何理解学习、如何看待教师和学生等问题重新作了重要诠释,提出“知识并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而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等。

在逐步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虽然有许多数学老师已经学了不少的教育教学理论,而且都有迫切的愿望“想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获得发展”,然而,在现实数学教学中却仍不能真正实现。反观大量的课堂教学,很多时候依然会发现以下现象:

1、教师不自觉地在扮演着“传授者”的角色,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学形式无非由“满堂灌”改为“满堂问”;

2、面对某个数学问题,教师以为已经解释的非常清楚,学生却仍未能理解;

3、面对某个知识内容或数学现象,教师以为非常容易理解,学生却难以理解或理解不同。反之,学生认为正确的,教师却未能赞同;

4、教师未能根据学生的思维反应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进程,而只会一如既往地执行既定教案。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许多数学教师未能“蹲下来”理解小学生的“解题思维”,未能了解小学生在面对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时是如何思考和理解的?是如何投入学习活动的?它们和成人的思维方式究竟有哪些不同?这应该说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困境。小学数学教师如果能较好地掌握学生的“数学解题思维”,则一定能够对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有新的反思和理解,会寻找到新的方法以求改善,这实际上对于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在数学教育中如何较好地掌握学生的“数学解题思维”,从而达到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开发脑潜能的目的呢?我们带着这样的思考对此作了探究。

二、研究过程

1、前期研究:制订方案,论证立项。在此研究阶段,课题组成员组织教师回顾、调查课堂教学现状,并对此作认真的分析与研讨。充分认识灌输式教学对学生发展造成的危害,特别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目的和价值。

2、中期研究:实施研究,分析整理资料。在这一研究阶段,我们重点以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和对学生开放题测试、引导学生写数学周记为抓手,推进课题研究。通过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展示情况,供大家评析和研讨;通过开放题测试,了解不同年级的学生的解题策略有什么异同,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比较和研究,进一步得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通过引导学生写数学周记,架起数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对自己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使学生学会反思、学会学习。在这一阶段,我们还通过每学期的优秀论文、优秀案例评比活动,督促教师平时的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分析、提炼、总结的能力。

3、后期研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在这一研究阶段,主要分析整理过程材料,提炼并展示研究成果,完成结题工作。

三、研究措施、方法和内容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数学地思维,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所要研究的一个重点,也是使孩子们越学越聪明的根本出路。

在我们的教学中,很多时候把探究部分轻易转化为复现部分,复现部分的教学是显性的,是可以通过步骤来传授的;而探究部分的教学如果也变成可传授的语言,那就失去了思维教学的意义了。思维主要是靠启迪,而不是靠传授,越是传授得一清二楚,学习者就越不需要思维。要使教学过程成为思维活动的教学,就要为这种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那么如何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创造条件呢?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一)关注思考过程,暴露学生的思维。

现代教学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是思维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也是一个从外感到内化的交互作用的过程。数学教学最本质也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所传输的信息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即数学知识,而且还包括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特别关注以下几点:

(1)加强操作说理

动手操作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更好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会用数学语言、符号等进行表达和交流。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学生的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这就是说,学生的智慧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可以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为思维提供支柱。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能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发现对象的区别和联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设计操作性活动,并尽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研讨的空间,鼓励他们去探索,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做中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一课时,我校张静波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1、让学生说说,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是怎样得到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2、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半径为3厘米的圆,猜测一下圆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3、让学生猜测:圆可以转化成哪一种已学的图形?怎样转化?

4、学生操作实践。

5、运用学生转化成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生在整个“做”的过程中,充分动手、动脑,手脑并用,整个学习活动是随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动态展开的,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了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注重比较辨析

“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两论相订,是非乃见”,有比较,才有鉴别。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课题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有意识地创设比较辨析的思维情境,让学生在比较辨析的思维情境中,深化解题思路,发展思维品质。

如,我校钱满老师在教学“稍复杂应用题”时,有一组练习题是这样设计的:

(1)学校买4个篮球用去88元,买一个足球用去35元,一个足球比一个篮球贵多少元?

(2)玩具厂原来6天生产2330辆玩具汽车,技术革新后每天生产570辆,现在每天比原来多生产多少辆玩具汽车?

(3)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5千米,一列火车5小时行460千米,火车每小时比汽车快多少千米?

这三道题目内容不同,但都是“先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再求两数相差”的应用题,在解题中,启发学生撇开“买篮球、足球”、“生产玩具”等具体内容,突出数量关系,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进而根据数量之间的相应关系,将买东西问题、生产问题、行程问题相互改编,通过不断训练,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关注多向思考

面对同一道数学题,有些学生仅仅满足于一解,甚至一筹莫展,出现解题思路的僵化现象。相反,有些学生却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地展开条件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发现众多新信息,使解题思路呈现活跃状态,进而获得多解和优解,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等优良品质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们在教学中,关注让学生解答顺向题,也关注让学生解答逆向题,既关注发展学生的定向思维,又关注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思路去解答。

如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邱晓军老师是这样做的:

案例:这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让学生设计游览方案。我依次出示游览券价格表和需要游览券张数表,分别让学生质疑:看了表格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游览券价格表需要游览券张数

待学

生质疑并让同学作出解释后,我接着出示问题:星期天,老师带

4位小学生去动物园游览,

小敏想参观猴山、钓鱼池、坐高架车、

玩迷宫,怎样购票比较好?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学生汇报。

生1:“我考虑小敏要买1张门票和7张游览券,所以,列式为6+7×2=20元。”“我有不同意见!”这时许多同学都大声嚷起来。

生2:“我有比他更省钱的方案。”他顿了顿接着说:“我考虑买联票,1张门票和5张游览券是14元,再买2张游览券只要付4元,一共是18元。”“对!”同学们齐声欢呼。他得意地看了看大家,高兴地坐下了。

师:“对!如果买联票比门票和游览券单独买更省钱,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时,一定要多动脑筋,这样不但能节省钱,而且还能使我们变得更聪明。”我正想出示第二个问题,可这时平素数学成绩并不理想的张蓓尔同学,依然高举着手,嘴里叫着:“老师,我还有一种设计方案!”其他同学都用奇怪的目光注视着她,我犹豫了片刻,觉得不应该打击她的积极性,还是让她来说说。

张蓓尔:“我的方案是买1张门票和10张游览券,列式为6+16=22元。”这时许多同学纷纷嚷起来:“这太浪费了。”

生:“我认为这种方案不合适,因为小敏只要买7张游览券就够了,他买了10张,不是多浪费了3张游览券吗?”

面对同学的质问,我笑着对张蓓尔说:“别人都对你的方案有意见,你能说明你设计的方案的理由吗?”

这时的张蓓尔已经满面通红,她站起来激动地说:“我家在农村,很少有机会去动物园,如果我是小敏,我会多选择几个景点去玩,这样虽然多花了4元钱,但能多玩几个景点,我认为还是合算的。”

生:“我也同意张蓓尔的意见了。”这是刚才持反对意见最强烈的钱柯同学,“因为题目中说有5个人去玩,那小敏就可以把多买的3张券,再卖给其他同学,那不就只要16元钱了吗?”这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小学生不同的家庭条件以及不同的生活方式,对他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于是,在课堂上的答案也就变得丰富多彩,我们有责任来保护孩子们独创的幼芽,这就需要我们关注学生的真情实感,尊重学生的判断,重视学生的知识经验,对他们有更多的理解和宽容,要不断地赞赏学生独特的、富有个性的理解,珍惜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引领他们更加自信地在课堂上张扬自己的个性,培植他们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

(二)运用开放题测试(专项测试),分析学生的思维

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学生常常有自己的解题策略,对同一年龄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解题策略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但当学生去解决某一个数学问题时,他们到底会运用怎样的解题策略,采用不同策略的学生人数各有多少,这些问题并不十分清楚。

1、开放题测试:我们从教材中及课外资料中精选了一些问题,对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测试,并从学生的解题中发现学生的解题策略,并分析学生解题策略的心理特征。

如:小学生解决“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问题的策略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知道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有不同的方法。本文试图研究六年级学生在比较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时,会运用哪些解题策略,男女学生之间有无差异。

二、测试的问题、对象和过程

1、测试的问题 比较分数的大小:你能用哪些方法来比较

18

17和2120的大小? 2、测试的对象

测试对象选取了六年级五个班的学生,共210人,其中男生112人,女生98人。这五个班均使用《现代小学数学》教材。

3、测试和访谈过程

某天中午,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由原任数学老师协助组织进行测试。在测试前,没有给学生任何的解题提示,也没有读题,直接让学生独立地解答,测试时间为20分钟。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没有任何的讨论与交流,整个测试过程基本反映了学生独立地在自然情景下解答这个问题的水平。测试后,我们对学生的解题情况进行初步整理,在整理的基础上,分别选择了用1-6种方法和7种方法解题的学生(共30人)进行了访谈。

三、测试结果及分析

1、正确率分析。

表1学生解题正确情况统计表

(说明:正确率=对的道数/做的道数×100%)

从表1可知,学生采用的解题策略的数量和正确率是不相同的,而且有着较大的差异。用1种策略的学生有46人,占总人数的21.9%,说明这部分学生的解题策略是比较单一的,解题的正确率也偏低,只有73.9%,还有5.7%(12人)的学生不能正确解答这道题。在这

5.7%的学生中,有二名学生会通分,但同分母分数大小不会比较;五名学生在通分时计算出现错误;还有五名学生知道这道题可能化成同分母分数来比较,但不会通分。男女生在解题策略的数量和正确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采用4种策略以下的女生的正确率是81.6%,男生的正确率是82.9%,正确率男生略高于女生。采用4种和4种以上策略的男生的正确率是9

6.7%,女生的正确率是81.8%,正确率是男生明显高于女生。

2、学生的解题策略已呈现出多样性。

通过对学生测试卷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的解题策略是多样的。学生在解决上述的测试题时,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

策略一:“通分法”。把18

17和2120化成同分母分数来比较。 1817=126119,2120=126120,因为126119<126120,所以1817<21

20。 在被测试的学生中,采用这种策略的学生有202人,占总人数96.2%,其中在计算时出现错误的学生有18人,占采用这种策略人数的8.9%,知道方法而不会通分的学生有15人,占7.4%。

相对于其他策略来讲,这种策略的计算过程是复杂的,而采用这种策略的人数是最多的,并且采用这种策略的学生中只有一名学生第一种方法不是采用这种方法的。笔者访谈了8名学生,访谈记录如下:

师:你为什么第一种方法就采用通分法?

生1:用通分做简单。

生2:老师讲过的。

生3、生4:平时一般是用通分来做。

生5:老师都用通分来做。

生6:通分用的多。

生7:以前比较分数大小,都用通分做。

生8:上课时,基本上是用通分来做。

执教老师他们一致认为出现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因为原《现代小学数学》教材在教“通分”这个概念时,就是以“两个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引入的,而且在教学“两个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时,提供的策略也是这种策略。从上面的访谈中不难发现,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采用的策略与教材提供的策略和教师平时采用的策略有着密切的关系。

策略二:“化小数法”。把1817和21

20化成小数来比较。 1817≈0.94,2120≈0.95,因为0.94<0.95,所以18

17<2120 在被测试的学生中,采用这种策略的学生有112人,占总人数的53.3%,其中在计算时出现错误的学生有17人,占采用这种策略的人数的15.2%,知道方法而不会把分数化成小数的学生有8人,占采用这种策略的人数的7.1%。

在访谈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只有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才可以采用这种策略。笔者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我们老师在做这样的题目时说过,只有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才化成小数来比较。”

策略三:“通分子法”。把18

17和2120化成同分子分数来比较。 1817=360340,2120=357340,因为21

201817,357340360340<所以 在被测试的学生中,采用这种策略的学生有68人,占32.3%,其中在计算时出现错误的学生有8人,占11.8%,知道方法而不知道怎么运用的学生有3人,占4.4%。

策略四:“与1比较法”。把两个分数分别与1去比较求出它们与1相差多少,从而确定原来数的大小。

用1分别减,和21

201817通过对剩余数的大小比较,来比较原分数的大小。 1-18118

17=,1-2112120=,因为211181>,所以21201817<。

在被测试的学生中,采用这种策略的学生有60人,占28.6%。

策略五:“关系比较法”。用分母与分子的关系进行比较,即两个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分别是相邻的自然数,分母大(或分子大)的分数大。

因为17和18是两个相邻的自然数,20和21是两个相邻的自然数。20>18(或21>

17),所以21

201817<。 在被测试的学生中,采用这种策略的学生有45人,占21.4%。

策略七::“扩整法”。把分数扩大成整数后进行比较,即用两个分数的分母18和21的公倍数分别去乘这两个分数,使分数都扩大同样的倍数,变成整数。整数大的,原分数较大。

。<,所以<因为==21

201817120119,1201262120,1191261817?? 在被测试的学生中,采用这种策略的学生有15人,占7.1%,其中在计算时出现错误的学生有5人,占33%。

策略八:“倒数法”。用倒数进行比较,即分别求出

21

201817和的倒数,比较所得倒数的大小,倒数大的,原数反而小。

。<,因为的倒数是,的倒数是21

2018172021212017181817 在被测试的学生中,采用这种策略的学生7人,占3.3%。

策略八:“求差法”。用两个分数相减来比较。 因为。<,所以=-21201817126118172120 在测试的学生中,采用这种策略的学生有8人,占3.8%。

策略九:“比值法”。用求两个分数的比值来比较,即求两个分数的比值,当比值大于1时,作为比的前项的分数大。反之,当比值小于1时,作为比的后项的分数大。

。<,所以>因为21

2018171119120,1191201817:2120= 在被测试的学生中,采用这种策略的学生有4人,占2.3%。

策略十:“化百分数法”。把化成百分数来比较成和21

201817 。<%,所以%<因为%%21

2018179594,952120,941817≈≈ 在被测试的学生中,采用这种策略的有4人,占1.9%。

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上10种策略。可见,如果每名学生都是独立思考的,大家就会从各个角度去思考,不可能都思考到一条路上去,更不可能全体学生只

提出一种方法。

四、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从上面这个问题的测试和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启示:

1、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的数学问题要具有挑战性,避免让学生做机械重复的练习题,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小学数学教育要提倡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要使学生养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的习惯。

3、小学数学教育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重视与同伴的交流,培养学生比较各种解题方法不同特点的能力,让学生在交流和比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一种或者几种方法,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4、在教学中适度地引进开放题,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有一定的帮助。

五、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1、解决这个数学问题时,学生找到了10种策略,在这10种策略中是否存在着最基本的、所有的学生必须都要掌握的策略呢?

2、如何能使学生体会和意识到这10种策略之间的差异?

2、专项测试:

对小学五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测试的分析与研究在2005年5月,我们组织了一次五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测试。并对试卷的命题,学生测试结果等方面进行了剖析,以期能从中发现问题,暴露问题,找出差距,从而对新课改下如何开展计算教学提出我们的思考,更好地促进课改走向深入。

一、测试试题题型分析

本次测试试题分六种题型,包括:直接写出得数、列竖式计算、用递等式计算、解方程、用简便方法计算、找规律计算。这些题型基本上涵盖了我们教材、课堂作业本等平时作业中常见的计算题的命题形式。而“找规律计算”这样的题型在平时的命题中并不常见,我们对此做了有益的尝试。

二、测试试题(附于文后)

三、测试试题命题意图

在总分为100分的试卷中,其中直接写出得数(12%)、列竖式计算(12%)、用递等式计算(24%)、解方程(12%)这样的题目为基本题,但题目中的数字出现了“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以及“三位数乘三位数”,如:7.733÷370=,(40.2×16.2×0.8)÷(0.8×81),这样的题目难度上略高于平时所做的计算题。用简便方法计算(32%)和找规律计算(8%)为能力题,题目中的数字相对于平时的作业,数字稍显复杂,如:4.7×9.99,但其

解题思路类似于4.7×9这样的题目;如:“1101901721561421++++=”这样的题目解题思路类似于“1+2+3+4+……+40+41=”,还有两道题目需要学生通过转化法来解决,如:7.5×45+1.5×25,999×222+333×334,由于题目中没有相同的因数,不能直接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因此,整张试卷,立足基础,关注发展,寓挑战性、开放性于一体。

四、测试结果 (注:85分及以上为优秀,60分及以上为及格)

五、测试结果分析

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每个小学生必须掌握的最起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虽然在课程标准中削减了部分内容,但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依然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次测试后,我们选择五(6)班学生的试卷进行了认真仔细的分析,从学生计算出错的情况,暴露出学生在计算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感知粗略,造成差错

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比较笼统、粗糙、不具体,往往只是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而不容易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因而头脑中留下的印象缺乏整体性。另外,由于计算题目的外显形式简单,本身没有生动的情景,对小学生缺乏强有力的吸引力,导致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观察不仔细,感知不全面,不精细,对于一些相似或相近的数据或符号容易产生感知失真,造成差错,致使把计算试题中的数字或符号抄错。如:

第一位同学在计算的过程中,把因数7.9错抄成7.6,把积504错抄成540。第二位同

学把竖式中的计算结果 5.372写到横式中时错抄成

5.327(见左图)。

又如另一位同学,在计算的过程中,把10+250

中的“+”错看成“×”,导致功亏一篑,前功尽弃(见右图)。

这样的问题,在我们平时的作业中屡见不鲜,许多教师都会冠之

以“粗心”“马虎”的罪名,事实上,这些是由于学生感知粗略所致。

2、技能欠缺,形成知识性错误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公式、法则、定律等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在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的前提下,才可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形成计算技能。从本次测试中发现,不少同学计算法则不够明确,计算技能不够扎实,简便运算不能举一反三。

项目

五(1)班 五(2)班 五(3)班 五(4)班 五(5)班 五(6)班 合格率

65.7% 58.3% 66.7% 85.2% 85.7% 69.2% 优秀率

8.6% 12.5% 13.9% 25.9% 17.9% 15.4% 平均分 66.0 62.0 66.1 73.5 68.1 66.7

●概念模糊不清

如:“24.35-17.694=”这一题旨在测查学生对于“连续退位减法”的掌握情况,这也是小学低年级的一个薄弱环节。在这次测试中,学生的正确率为77.8%,不少同学在计算时出现问题(如右图),有的将它与小数乘法混淆,虽然

相同数位对齐了,但在处理计算结果时,与小数乘法张冠李

戴,致使结果错误;有的忘记退位,说明学生对“连续退位

减法”的法则掌握不够扎实。

如:“7.9×0.68=”这一题的正确率为83.3%,错误的

形式也是各不相同(如右图),追根究底,说明学生在“进

位加法”中,存在较大的计算技能问题。

●基本口算不熟。

如:在直接写出得数这些题目中出现了许多错误(见下图)。我们知道,任何一道四

则混合运算,最终都要分

解成一些基本口算题加以解决,口算不熟练,会导致计算缓慢,所有口算中只要有一个错误,计算结果必然错误。学生在口算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将会直接影响他们四则运算的速度和正确性。

●计算法则错误

如:“7.733÷370=”这一题的正确率为69.4%,这也暴露出学生在

计算小数除法时,对于“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法则中,“除到被除

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时就商0”这句话不理解,不少同学算出的结果是0.29

或0.029(如右图)。从另外的题目中也发现存在同样的问题(如左图),

这位同学把两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都算错了,70.4算成

7.4,把3.03算成3.3。

在简便运算中,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减法的性质”和“乘法分配律”。

如:“13.58-(7.58-4.87)”这一题的正确率仅为41.7%,绝

大部分同学都出现同样的错误(如右图):

如:“1.25×208”这一题的正

确率为44.4%,出现的错误(如左图)有的与“乘法结合律”混为一谈,有的对于“乘法分配律”确实不理解。

如:“4.7×9.99”这一题的结果也不容乐观,正确率为50%。许多

同学的错误为(如右图):

而对于需要转化后才能用乘法分配律的两题:“7.5×45+1.5×25”和“999×222+333×334”,学生的正确率分别为25%和22.2%,只有少部分同学能正确地转化后进行简便计算。如:

3、习惯不良,造成无谓失误

部分学生由于平时计算比较随便,如字迹潦草,草稿纸书写随便,计算前不注意审题,计算后不估算、不检查,导致计算中出现错误。

如:由于书写不规范,将132.3的小数点不小心擦去,以致于在接下来的计算中,将132.3看成了1323,导致计算出错(见下图)。

如:只要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那么4.9×27的积就

应该是一位小数。如果具备这样的估

算意识,那就不可能犯4.9×27=1323这样的低级错误(见右图)。

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计算作为一种工具性技能,是人们面对日常生活和生产所须臾不可离的,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或其他学科知识所必需的;其次,计算作为一种探究性能力,是人们面对复杂的生活问题和社会问题进行探索与解决所需要的。各国在数学标准的制订时,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我们一直以为计算能力很差的美国,在“数与运算标准”中明确提出:理解运算的含义以及各种运算之间的关联;熟练地进行计算并能作出恰当的估算。如日本,“在计算方面,十分重视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间的关系以及运算的性质及其应用的教学,多位数的四则运算方法要求学生们能由已学过的知识推想出来”。

本次测试,暴露出学生在计算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那么在我们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1、加强口算

虽然提出了学生对于计算速度上的要求,但我们以为,这样的要求仅仅是对学生基本的要求,低年级的口算教学中,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一定要求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即使到中高年级,也应该经常安排适当的口算练习,如加强学生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熟记一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值,以便提高计算速度;在学生掌握一些单一的基本口算后,教师要把各种类型的口算综合起来进行练习,特别是一些数值上容易混淆的题目,如“25×4”、“24×5”,“3+8.7”、“12―0.2”等,以提高学生抽象符号的适应性。

2、注重估算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首先要使学生形成估算意识,鼓励学生在估算前通过估算预测计算结果,计算后用估算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这样做,有利于减少运算中的错误,培养学生对运算结果负责的态度;经常安排结合生活实际问题的估算活动,让学生体验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其次,要使学生学会估算方法,形成估算技能。估算没有固定的法则,但其方法有一定的规律性,教师应组织学生交流估算方法,比较估算结果的误差,结合具体情境对估算方法进行评价,使学生积累经验,逐步掌握一些估算的方法,从而增强他们运用数及运算的灵活性。

3、注重让学生在探究中建构运算法则

要使学生对于运算法则概念清晰、准确,必须要突出运算法则的建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学习,从而加深理解,以及准确明白算理。在新规则建立之后,应及时安排巩固练习、重点练习、对比练习、纠错练习、发展练习、综合练习等形式,以巩固和掌握新规则。

4、注重让学生从整体上建构知识体系

数学教材在编排学习内容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将许多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分册安排,这样的编排方式容易让教师和学生只看见孤立的点,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往往流于琐碎、零星,不成体系。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把握教材时高屋建瓴,既要密切注意数学的外部联系,也要充分体现数学的内在联系,在日常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数运算的知识结构体系,使前后不同阶段学到的知识能融会贯通起来,沟通这些看似割裂、点状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后,可以提出“在其它运算中有类似的情况吗”,从而与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有机结合起来;如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法后,应及时让学生明白,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但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实质是一样,都是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从而使学生整体认识和结构化把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结构意识和结构化的思维方式。

5、注重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德国数学教育家栋科(Dunker)教授也强调,思维着的教学活动决定着学习的质量。新的学习理论研究也表明,学习如果过分依赖学习者的经验或感性认识,那么学习将会出现危险。因此,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在知识广度上的横向辐射,更要注重知识深度上的纵向挖掘。

我们不能从内容上给学生加码,更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有必要对学生加强逆向运用的训练并进行适当的推广运用。如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乘法分配律”可以安排“(a ―b )c=ac ―bc ”“(a +b+c)d=ad+bd+cd ”等形式;让学生解答“7.5×45+1.5×25”和“999×222+333×334”这种需要转化的题目;让学生解答“1.25×88”、“1.25×208”这种既可以用乘法结合律又可以用乘法分配律的开放性题目,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知识的传播,促进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与作用。

6、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

正确的作业态度和良好的作业习惯是计算正确的重要条件。因此,平时一定要注重学生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如:做题目之前能认真审题,对于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重点审题;做作业时,保持字迹端正、清楚;在使用草稿纸时,按照从上往下、从左往右的格式书写;做完作业后,要及时验算;对于作业中的错误,不但要及时订正,更要分析错误原因,力求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这样,持之以恒,才能逐渐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作业态度和良好的作业习惯。

附:

逸夫小学二00四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计算能力检测

一、直接写出得数。(12分)

702-207=0.15÷3=931-139=0.125×80=

13.76+2.4=0.36÷12=4.7-1.83=16-6.8=

4131+=651211-=912

7?=32711--= 二、列竖式计算。(12分)

7.9×0.68=44856÷89=

7.733÷370=24.35-17.694=

三.用递等式计算。(24分)

(58×12-360÷20)÷420.7-0.8×(8.06-0.4)

4.9×27-1830.4÷2610.53-(6-96.96÷32)

(10.08-0.036×50)+2.82(40.2×16.2×0.8)÷(0.8×81)

四、解方程(12分)

12X -85=1433X +16+5X=72

7.6-5X=1.2625X -45×2=30

五、用简便方法计算,并写出计算过程。(32分)

13.58-(7.58-4.87)6341-5.2+47.75-95

2 4.7×9.9914.39×2.7+8.3×14.39-14.39

2.5×6.4×1251.25×208

7.5×45+1.5×25999×222+333×334

六、找规律计算:(8分)

1、41

414140415414413412411+++++++ΛΛ=

2、

110

1901721561421++++= 第2题我找到的计算规律是: (三)撰写数学周记,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学,我们数学教师除了教给学生数学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更有价值的综合素养。自然,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数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过程和方法,都是很重要的途径,但这些方面都有一个重要的前提――了解学生,特别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心理感受,自课题组开展课题研究以来,一直关注学生撰写数学周记。

在指导学生写数学周记的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写。下面是已经发表的部分学生的数学周记。

1、写数学认知。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他们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理解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清楚,都可以写。通过写,有利于学生温故知新,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尤其是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督促学生有目的地对知识点进行整理,便于学生重新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以实现新知的内化和重建,从而促进学生认知的进化,促进缄默知识向外显知识转化。

错误的启发

三(1)班李铖煜

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学三步计算应用题。应老师先出示了一张表格:

接着,应老师叫我们根据这些信息提数学问题。其中有个同学提的数学问题是这样的:买3个足球和2个排球一共要多少元?

“我,我,我……”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42×3+38×2=202(个)

应老师微笑着,点点头表示赞同,就在这时,裘梦柯站起来回答:“我还有不同的解法,(42+38)×(3+2)。”

“这样行吗?”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同学还动手算了起来。

“答案不一样的,这种解法是错的”王成大声喊到。

“足球和排球的单价不同,数量也不同,不能直接相加。”班长王琪安说到。

“能不能把每个足球的42元给每个排球2元呢?这样,每个足球和每个排球的单价

不都是40元了吗?那么,排球和足球一共有(3+2)个40元,最后还有一个足球多2元,不就可以这样算:40×(3+2)+2”

我马上动手算了起来,“哇!”结果是正确的。我兴奋地举起了手,把我的想法大声地告诉了老师和同学,还告诉大家:这是裘梦柯错误的解法给了我启发。

我真高兴,原来错误也能给我们启发。

2、写数学活动。学生在写数学周记时,可以记录他在课堂上是怎样思考的,是怎样动手操作的;在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时,自己是怎样说的,同伴是怎样说的,老师又是怎样说的;……学生写的过程,就是一个总结的过程,是一个向同伴学习的过程,一个自我鞭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内化和提高的过程。

奇数?偶数?——一猜就中

四(1)班裘佳妮今天的数学课,数学老师破天荒竟没带备课本就来上课。他两手空空地走了进来,神秘地对我们说:“今天,我们玩一个关于数的奇偶性的小魔术。”然后顿了顿说:“请同学们先在你们的左右手分别写上一个奇数和偶数;再左手的数×3,右手的数×2;然后把两个得数加起来。告诉我最后的答案,我就能分辨出哪只手写得是奇数,哪只手写得是偶数。

同学们一听,可来劲了!在手上写好数后,争先恐后地让数学老师猜。我在左手写了6,右手写了7,6×3+7×2=32。我让老师猜,老师毫不犹豫的回答:“你左手写的一定是偶数,右手一定是奇数。”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起先我以为老师是蒙的,没想到老师猜一个对一个。我想其中定有什么奥秘,可老师笑而不语。

我思前想后,最后,在老师的提示下,终于解开了其中的奥秘:两只手分别写着奇数和偶数,因此,只要判断一只手的奇偶性就行。右手不管写着什么数乘2后肯定是偶数,因此,只能先判断左手写的数的奇偶性。如果左手写的是奇数,乘3后还是奇数,再加上右手乘2后的偶数,结果肯定是奇数;如果左手写的是偶数,乘3后还是偶数,再加上右手乘2后的偶数,结果还是偶数。

原来,结果是奇数,左手写的一定是奇数,右手就是偶数;结果是偶数,左手写的一定是偶数,右手就是奇数。

回到家,我让爸爸妈妈按游戏规则做,接着我猜,结果——当然是百猜百中喽!

3、写数学思考。写数学思考,是学生数学周记的主要内容。学生可以从反思入手,反思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对同伴的要求,对老师的建议,也可从自己的疑惑开始,他们在课堂上有哪些问题还不理解,有什么疑问,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在数学周记中一吐为快。

用鸡兔同笼妙解难题

四(1)班马辰冀今天,我遇到这样一道题目:某场乒乓球比赛售出30元、40元、50元门票共200张,一共收入7800元,其中40元和50元门票的张数相等。求每种门票各售出多少张?

乍一看,觉得这道题目挺复杂,似乎一定要凑。“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我思考着,“能不能利用鸡兔同笼的道理来解答呢?”于是,我根据“40元和50元门票的张数相等。”这个条件,试着把它们都看作是45元的门票。如果这200张门票都是45元应收入9000元,这样比实际多收入了1200元,这1200元就是把30元看作45的原因,1200÷(45-30)=80(张),求出来的就是30元的门票有几张。(200-80)÷2=60(张)求出来的就是40元、50元门票的张数。

能做出这道难题,全靠鸡兔同笼问题帮的忙。

4、写数学应用。学生经常写应用型的数学周记,能极大地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拓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水平。如学生在学习了平均数和统计的知识后,调查相邻五家居民半年来的用水、用电数据,通过计算、比较,得出哪家最节约,哪家浪费最严重,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他们能将整个经过全部记录下来。学生通过写应用型日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从而让生活问题数学化,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足球比赛中的数学问题

四(1)班应柬豪最近,学校要举行四年级(4个班)足球赛。我想算一算一共要进行几场比赛。首先,我请教了体育老师,他告诉我:足球比赛一般采用单循环和淘汰制。所谓单循环比赛即在同一组中,每两个球队之间都要进行一场比赛;所谓淘汰制比赛即两队比赛一场,胜者进入下一轮比赛,败者淘汰。

如果采用“单循环”比赛。先让四(1)班跟四(2)、四(3)、四(4)班比,再让四(2)班跟四(3)、四(4)班比,最后让四(3)班跟四(4)比。如果用点表示球队,两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两个球队之间的一场比赛。示意图如下:

列式为:3+2+1=6(场)

如果采用“淘汰制”比赛。先让四个班级抽签两两组合进行比赛,最后让两个胜者相比。

如果把4个球队依次编号为1—4,用下图表示比赛的场次和过程(图中“·”表示两

队比赛的胜者)。列式为:2+1=3(场)

同学们,如果有6个,8个,10个班级,采用“单循环”和“淘汰制”比赛各需要比多少场呢?动手算一算吧!

5、写数学发现。数学发现是一种高级的数学学习活动,它往往是数学观察,数学思考的结果,但在教学实践中,更多的数学发现则是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是一种灵感的突现,是一种顿悟的表现,是学生长期进行数学思考,数学积累的必然反映。让学生经常记录课堂上的发现,有助于学生形成较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有趣的角谷猜想

四(1)班张凯力今天的数学课,老师给我们玩了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角谷猜想。真过瘾!下面就让我介绍给你们听听吧!

角谷猜想的内容是这样的:任意给一个自然数,如果它是双数就把它除以2;如果它是单数就把它乘3再加1……

“这样下去,经过运算后,你们猜,结果会怎么样呢?”老师神秘地问到。

这下,我们的好奇心马上被老师调动起来了,“结果到底会怎样呢?”我思考着。老师先拿同学说的一个双数30作示范:第一次除以2得15,15乘3再加1得46,接下去,23,70,35,106,53,160,80,40,20,10,5,16,8,4,2,1。“结果都会是1吗?”老师又和我们算了一个单数13,13乘3再加1得40,接下去20,10,5,16,8,4,2,1。“结果又是1”同学们更加好奇了,还没等老师说自己动手试一试,就自己找数字算了起来。

没过了一会儿,就有同学喊到:“快看我的”,“真的结果回到1”。我先找了几个简单的,很快就算到了1,接着,我找了个难度大点的99,可是,过了好一会儿,我怎么也算不完,我想:“一定要有耐心,没有耐心,什么也做不好。”想到这里,我又认真地算了起来。最后,终于算到了1,这可是花了我整整半张草稿纸,还用了7分钟时间。不过,最后能算到1,心里还是很高兴。

老师还告诉我们:曾有人用电子计算机对l~7万亿的所有数,进行了验算,结果都完全符合角谷猜想。

下课后我想:这节课应该是老师为了提高我们的口算能力才给我们玩的吧!

四、研究成果: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促使教师专业化发展

1、注重打造“学习共同体”。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

小课题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班级管理与班级文化建设》结题报告纳卜藏九年一贯制学校马洪福 一.课题基本情况 1.研究的背景 ①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共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势下,为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有很多学校致力于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成效显著。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最基本、最稳定的组织,也是学生在校进行学习生活的集体。因此,班级文化不仅是学校文化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建设最基本的支点与抓手,班级文化建设理应成为学校和班主任工作的重点。 ②学校高位发展的需要。 学校的根本价值存在是文化存在。认识一所学校,一定要认识该学校的文化;研究一所学校,也一定要研究该学校的文化。学校文化是最值得研究的因素,也是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先进的学校文化一旦形成,便会产生巨大的感召力! 近几年来,我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校本教育研究,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我校根据“特色为根,质量为本,

文化为魂”的办学方针,致力于建设“美丽校园”,打造品牌学校涵。学校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体系还不完善,还未能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有的班主任进行了一些探索,但还没要有在日常的教育中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要使学校在更高层次上良性运转,必须借力于学校的文化建设,如此才能不断提高办学品位,确保学校实现科学发展、持续发展。 ③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 学生养成教育方面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不为班级着想,不关心班集体,缺乏集体思想,养成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这与班级管理有很大的关系。说明我们的班级管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没有良好的班风,班貌,没有良好的文化环境,就没有班级精神的形成。教育的本质,按照我们的理解,就是把“自然人”培养成“文化人”。当前,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帮助下知道“做什么”,部分学生知道“怎么做”,而只有少部分学生才知道“为什么做”。我们的理想,就是让绝大多数学生知道“为什么做”,而文化的功能之一就是能帮助学生知道“为什么做”。文化一旦化为学生自觉主动追求的东西后,它就可以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支撑点,价值判断的参照系。如此,学生就会用某种“特征”的文化选择生活,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而选择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场合,用恰当的方式和手段,做正确的事情”,以至形成一种生活精神。 ④教师生命发展的需要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2)

篇一: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要求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要求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格式要求:1、课题结题报告背景及立项 (800~1000字左右) 2、课题结题报告简介 (500字左右) 3、课题结题报告主持人及课题结题报告实验学校 建议包含以下部分: 领导小组成员 实验校 起止时间 4、课题结题报告的理论依据 (500~800字左右) 建议包含以下部分: 理论依据 课题结题报告研究目的与意义 5、课题结题报告理论研究和探索 (5000~8000字左右) 6、课题结题报告研究的主要阶段成果 (500~800字左右) 7、课题结题报告终结成果目录 8、参考文献 课题结题报告组成部分:1、报告标题:课题名称+结题报告 2、作者署名:单位+姓名(负责人或负责人和撰写人),署在标题的下面。 3、内容提要:主要观点、内容。超过4000字的就要写内容摘要。 4、问题提出:意义(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对研究方案中的研究意义部分的深化)、理论依据、前人研究综述(包括研究方案中前人研究综述以及立项后又看到过的同类课题研究成果)。 5、研究过程:简单介绍研究经过、方法、步骤。方案中的研究过程是一种假设,而结题报告中的研究过程是实际做的。 6、结果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对研究内容进行分析。这块是结题报告的主体部分,应按原来设计的内容,分几个部分把自己已做的工作加以描述分析出来。这些事情做后得到什么启发,得出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可以有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等。 7、成效分析: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效果的分析。成绩与效果的分析最好是对比分析,通过前测、中测、后测得到三组数据,最能反映表面出成效。也可以通过具体案例的描述看出效果,如某个学生行为的变化,研究之前什么样的行为,通过一年的干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把他们的行为描述出来。 8、问题思考:研究的特点,今后努力的方向。充分肯定自己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看看还存在什么问题。 9、参考文献:引用(注释),参考他人的成果。注释,即原滋原味地引用别人的成果的,要注出谁的文章,哪一年,哪一篇文章,第几页。参考文献则附在后面。(注释的方法和参考文献的注入格式附后) 10、附录:不便列入正文的原始材料等。如一些原始材料,包括调查问卷,一些统计过的数据,一些典型的案例,一些照片等材料。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一篇:《中考作文升格途径的探索》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论文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初中理化实验课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传统的科学教育,以传授自然知识为主,即向学生讲授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利用“一言堂”把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非常薄弱,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我意识在应试的范畴内得不到充分的培养。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旨在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的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新知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为此在理、化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优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尤为重要。 面对新课程的要求,结合当前我们学校的设施和教师教学情况,发现存有以下几个问题: 1、由于农村学校一般没有专职实验教师,实验准备量太大,或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常常在教室里纸上谈兵代替学生实验甚至取消实验,或用演示实验取代学生分组实验。 2、尽管开设实验,但由于农村学生自小学教育就缺乏实验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差强人意,部分学生对实验课无兴趣,或者存在畏惧心理,主动性差,或只看不动手,成为实验边缘人。 3、部分教师实验教学水平和对实验的研究能力有待提高。为了适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改变我校理化实验课教学的现状,优化理化实验课堂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学校的理化教研组的几个老师研究讨论决定对《农村初中理化实验课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并对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做好记录,从而形成适合新课标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意义 我们课题组理化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以学生为本,努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熟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低年级快乐写话微型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记录

《低年级快乐写话微型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低年级学生快乐写话的研究 ——结题报告 延长县小学徐延琴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低年级主要是进行看图写话的训练。看图写话是小学作文教学的起步训练,是培养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的认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即先说写一句话,后说写一段话。一句话主要在一年级时间训练,到二年级就过渡到一段话的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的写话目标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然而,当我在教学写话时,感到很头痛。 一方面教师对写话教学不够重视,对此缺乏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由于我校是城乡结合,学生大多是外来进城务工子女,家长总体文化水平不高,加上工作繁忙,对孩子缺乏引导。孩子课外阅读量少,词语缺乏,一些孩子在写话时没词可写,没句可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写出的话呆板没有生气,甚至表述不清,语无伦次,错别字多,病句多。他们对写话兴趣不高,普遍认为写话是“苦差使”,惧怕写话,厌倦写话,谈写色变,不知从何入手。 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快乐的写话呢? 我在教学中一直思考这个问题,因此我申请了"低年级学生快乐写话的研究”这一课题。 本课题研究旨在落实课程规范中关于低年级写话教学的有关要求,提高教师对写话教学的认识,在写话课堂教学实验中,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与喜好,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使同学在一种快

怎样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怎样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结题报告的结构及写作方法 撰写课题报告有一般性的共同要求。但不同类型的课题报告由于其结构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研究者撰写课题报告,首先必须把握各类报告的特征。 教育技术研究报告是对某种教育现象的调查,经过整理分析后的文字材料。一般由题目、引言、正文、讨论或建议、结论等几部分组成。 教育技术研究报告是教育实验研究之后,对教育实验研究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客观、概括地反映的书面材料。一般由题目、引言、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结论、分析与讨论、参考文献和附录等几部分组成。 教育经验总结报告是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积极探索而积累起来的经验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书面材料。由题目、引言、正文、结尾等几部分组成。至此可见,课题报告的写作形式是不尽相同的,但可以归结为前言,正文、结论这种三段式的基本格局。一篇完整的教育课题报告。除了上述几个组成部分外,还应有署名和参考资科两个部分。其目的是表示对报告负责并表明对报告的所有权。附录和参考资料是必须向读者交代的一些重要材料,参考文献是指在课题报告中参考和引用别人的材料和论述应注明出处、作者、文献标题、书名或刊名、卷期、页码、出版机构及出版时间。 二、撰写课题报告的基本要求 1.引言引言是课题报告的开场白。引言部分必须说明进行这项课题研究工作的缘由和重要性;前人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存在什么问题;本研究的目的,采用什么方法,计划解决什么问题,在学术上有什么意义等。要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应该指出的是,有的人在文章中对前人的工作随意否定,或轻易断言此问题前人没有研究过,属于历史空白,这是不妥当的。怎样开头为好,应根据课题报告的内容、各人的写作风格等因素全面考虑后确定。但必须注意防止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等毛病。 2.正文正文是课题报告的主体,占报告的绝大部分篇幅;是课题报告的关键部分,体现着报告的质量和水平。所以,必须重视正文部分的撰写。各种不同类型的课题报告在正文部分叙述的内容不尽相同。但要写好正文部分,都必须掌握充分的材料,然后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过程,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并以观点为轴心,贯穿全文,用材料说明观点。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这是基本的要求。对初学者来说。往往易出现两种毛病:一种是只限于表述自己的论点,而缺乏科学的论证;只有论点,没有材料,缺乏说服力。另一种毛病是罗列大量材料,平铺直叙,看不出其主要论点是什么。出现上述毛病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能以确凿的论据来说明论点,做到论点与论据的统一。为了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研究成果,提高说服力和可信性还应减少不必要的文字叙述,而采用图、表、照片来集中反映数据和关键的情节。当然,选用的图、表、照片也要注意少而精,准确无误。 3.结论课题报告的结论部分是作者经过反复研究后形成的总体论点,它是整篇报告的归宿。结论必须指出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还有什么问题尚待研究。有的报告可以不写结论,但应作一简单的总结或对结果开展一番讨论;有的报告可以提出若干建议;有的报告不专门写一段结论性的文字,而是把论点分散到整篇文章的各个部分。不论是哪种类型的科学研究报告。都必须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揭示规律。而不是正文部分内容的简单重 1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内容详实)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研究 崇文教育集团安居街校区杨建梅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切发展性的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而告终,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勇于探索,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终身学习是当今学习、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走出学校,担任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他指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正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培养学生质疑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索新知识的能力,达到能终身学习的目的。 综上所述,经过我反复论证并结合班级实际,决定以“如何培养高年级学生质疑、解疑能力研究”作为我班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然而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都离不开问题这一骨架。一个人若没有疑问,哪来的研究、创新可言?问得多,必然想得多,问得深,必然想得深。所以要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首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目前课堂教学仍没有跳出教师“提问式”地传递知识,学生“答问式”地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如目前提倡并风行的小组讨论学习,也往往是让学生讨论怎么回答,很少有要求学生讨论提出问题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可操作推广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途径及具体方法 1.创设氛围,激发质疑兴趣 为了能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我们常利用班会课进行讲述科学家小时候敢于质疑,长大后有成就的故事,如瓦特小时候的故事《壶盖为什么会动》,鲁班小时候的故事《锯是怎样发明的》,课外读物中牛顿、爱因斯坦小时候敢于质疑问难的故事,给学生树立勤动脑、敢质疑的榜样,慢慢在学生的心田中培养质疑的欲望。 2.教学中使学生敢于发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课题组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努力帮助了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就让这位学生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就让这些学生在课下单独问老师;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就让学生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其次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 3.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够质疑。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病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问题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安排充分

微型课题《论语》结题报告

微型课题《论语》结题报告

微型课题《农村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诵读国学经典《论语》的朗读方法指导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及背景 中华古诗词历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让学生从小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吟诵古典诗词活动对于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的作用。开展“读诗诵经”活动不需要很大的经济投入,很适合我们农村学校。以最小的投入换取学生终身受益,培养学生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 二、理论支持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本课题的研究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指针,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出发点,开展全方位的改革实践,以有效提高读的效率,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进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陶冶心灵。 三、课题概念的界定 1.经典,即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 2.国学经典指那些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智慧结晶的古书。像古代蒙学读物《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笠翁对韵》《幼学琼林》以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庄子》《诗经》《史记》等。 3.经典诵读旨在让学生从小就接触国学经典,不断激发兴趣,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方法,口诵心念,熟读成诵。引导小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国学经典,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提升语言质量。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例文

“以读促写,有效提升初中生语文能力的研 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在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中,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分不开的,是相互促进的。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材料、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作文教学,既能从语言文字方面训练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润饰成文,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指明了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对现代的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定义,提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阅读和写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挖掘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而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交流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对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道德修养有很大帮助。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的教师常把同是语文教学整体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分离开来。阅读教学就是单纯的阅读指导课,写作就是单纯的写作,二者互不相干。大多数阅读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置

上都从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进行,却少见有明确指向作文教学的目标。对作文教学的重视也只是在量上有所要求和行动,没有质的改变,没有从阅读向写作迁移的明确要求。由于课时的限制,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写日记、随笔、周记等。因为部分中学生自觉性不强,学生未必认真完成。同时也由于是课外的练笔,教师也未能从心理上、行动上把这些练笔纳入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计划。师生随意布置随意写,无计划可言。相当多的教师没有作文教学的长、中、短期计划目标,想写啥就写啥,没有系统的训练,大多数的学生作文水平提高很慢,作文技巧单一陈旧。作文成了师生头疼的“老大难”问题。学生写作不能充分得到训练,看到作文题目口咬笔端,搜肠刮肚无话可说的现象很普遍。 2009年6月我校语文组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成功申报了省级课题“以读促写,有效提升初中生语文能力的研究”,及时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及教学行为,这使得我们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有了新的思考,于是结合实际,我们尝试了一些作法,提出了本课题。 二、课题提出的意义 1、理论意义 从理论上讲,“以读促写”的实施策略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读写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关系;注重全面发展、彰显个性的目标观;讲求探索质疑、双向互动的学习观;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获得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可充分发挥其主体

小课题结题报告完整版

小课题结题报告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课题研究报告: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单位:杨木川镇中心小学 主持人:沈明月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阅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加强阅读,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保证阅读质量,提高阅读能力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一)课题总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有效的教学、活动方法,指导学生主动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对优秀读本进行阅读和品鉴,提高对语言的赏析、感悟能力,进而达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二)具体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读书的愿望,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养成 良好的阅读习惯。 2、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 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 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4、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从课内迁移到课外,达到自主阅读的目 的,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 5、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以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养成在阅读中注意积累 词句的良好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方法:

研究对象:本校一、二年级学生 研究方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开展调查,进行现状分析,对调查情况分类对比,积累材料,拟进行为期一年的实验研究,进行具体操作。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实施的策略: (一)、充分发挥诵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有着不同的特征和禀赋。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他们,相信和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把他们当作活生生的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低年级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与吸收,不能单靠理性分析来解决问题,但可以利用汉字的形、声、义配合的方式,通过反复诵读,在掌握字音、字形的同时十分便捷地了解课文的意思并感受它的形式美和内在 美。? 1.读要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读”应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让学生读准字音,再在读中揣摩语音,培养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和课文的内涵。如在每一课的学习中,我基本上都要经过以下环节:(1)、初读课文,整体感受。(2)、细读课文,感悟理解。这个理解包括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内涵。(3)、美读课文,感悟情感。由此可见,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读书活动,因此,我总是在指导学生把书读顺、读得有感情上下功夫,摈弃了繁琐分析,在多读、熟读中体会词语含义,感悟思想感情。读是综合能力,它体现了语文的学习规律和特点。 2.渗透读书方法,提高阅读技巧。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在阅读课上,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或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实效。因此在阅读课上我时刻注意以下几点: (1)、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兴趣点易转移,因此读书的形式尽量追求多样化。如初读课文时的听读、自读,理解课文时的指读、轻声读、范读、练读,巩固提高中的分角色读、配乐读、比赛读。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对读书保持着盎然的兴趣。 (2)、在课外,根据阅读的需要还可以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诗歌类、散文类的文章适合于动情地反复地朗读,直到熟读成诵;小说类、童话故事类

如何撰写微型课题结题报告

如何撰写微型课题结题报告 微型课题的结题报告既是对研究结果的说明,又是研究的直接成果。它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问题提出:主要阐明课题产生的过程,即我遇到了什么问题,出于一种什么考虑来研究这个课题。它主要交待课题提出的背景,说明选题原因和理由,交待研究目的和思路。同时,它需要从目标要求、现状分析、研究目的这三个方面来回答问题,揭示出目标要求(大背景)与现实状况(小背景)之间的矛盾和问题,说明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才开展这方面研究的。 2. 研究过程与方法:①研究方法:完成该课题研究任务所用到的诸如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教育研究方法,并要阐明每种方法用于研究什么具体问题。②研究过程:就是把研究步骤具体化。研究过程要突出以下问题:一是研究工作一步一步怎么做的,但千万不能报流水账,不能把“研究步骤”复制一遍。二是如何运用微型课题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的,即怎么进行调查研究、案例研究和经验总结的,要充分体现是如何运用教育研究的方法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遵循教育规律进行理性思考的这样一个过程。如采取问卷调查法,那就要阐明问卷是怎么设计的、在什么时间向哪些人做了调查、问卷回收情况、调查统计与分析、调查结论及报告等,最后需要把问卷附在报

告后面作为佐证材料。总之,在阐述研究过程时,通常是先说理,后举例。 4. 研究成效:主要阐述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成果,即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获得了哪些新的认识,丰富了哪些观点,对这个问题的感悟与思考等。二是操作技术成果,即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形成的操作技术、路径、模式、方法等,并用高度概括的文字呈现出来。三是效果,这些问题的解决促进了学生进步、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的提升等。 5. 微型课题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研究报告撰写的灵活性,比如教学日记、教学随笔、教育叙事等,报告的呈现形式就可能是系列文章组成,因此,以上结构仅供参考,老师们可根据需要或个人喜好产生一些变式。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文章正文: 对于一个科研课题来说,撰写结题报告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个程序。 结题报告如何撰写呢?尽管研究方法各有不同,具体的撰写因而也各有所异,但是,从其基本的格式来说,它们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就其结构而言,教育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是: 1。研究报告的题目 研究报告的题目就是课题的研究报告。如“小学三年级数学思维能力训练报告”;“‘成功教育’实验报告”;“‘和谐教育实验'阶段性成果研究报告”;“‘初中语文教学思维训练’实验报告”;“利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结构,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初中课堂教学tet模式实验报告”等等。一般在题目下面都应该写清楚课题研究组或课题研究报告撰写人姓名。 2。研究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研究报告的开头部分,有如“引言”的功能。这部分主要内容是写清楚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背景、价值和意义,以及这一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主要成果、现状,研究这一课题预计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理论框架。在这一部分还要分析清楚研究假设是什么,假设用语是否明确、是否具有可检验性,对课题假设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当然可以参考课题立项申请报告中的有关内容。 3。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这一部分主要写明进行这一课题研究所选用的方法。包括: (1)根据课题的特点,选用何种研究方法。 (2)研究对象(即样本)的取样方法、数量(即容量)、条件(即研究前所具备的水平)。要求取样方法科学,样本容量合适且具有代表性。 (3)根据所选用的研究方法确定研究设计。 (4)明确操作定义。即对课题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给出明确的定义或解释,使研究更具有可操作性。 (5)对研究的变量给出明确、具体的测量方法和统计检验方法。 (6)对课题研究的无关变量给出控制方法。 (7)课题的具体实施程序。即研究时间和步骤。 4。研究的结果

《小学语文低段“读_写_绘”的实践研究》微型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低段“读·写·绘”的实践研究》 微型课题成果报告

《小学语文低段“读·写·绘”的实践研究》 微型课题成果报告 一、课题实施的时间 2010年9月至2011年7月。 二、课题实施的对象 泸州市城北学校2015级三班(即二年级三班)。 三、课题的提出 1.我新接手二年级三班语文读书习惯和语文思维习惯现状分析 2010年9月,我接手了二年级三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在对本班 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家中的表现情况进行跟踪、调查、访问后,我发现 除少数优生以外,该班绝大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都存在以下问 题:一是没有主动读书、大声读书的习惯。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即使教师要求读书,往往也显得消极被动,读得吞吞吐吐,声若蚊蚁,面无悦色,如嚼枯草,干瘪无味。二是没有课外阅读的意识。无论是 校内,还是在校外,都只是按部就班,机械性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一点 作业,其余时间不是看电视、玩玩具,就是和小伙伴追逐打闹。即使 偶尔看书,也充其量看看《奥特曼》《大怪兽》等动漫书籍而已。三 是课堂上不能完整地、流利地表述清楚一件事情。更有甚者,不能完 整地、流利地表述清楚一句话,即使说得清楚,一旦动起笔来,也写 不清、说不明、道不通,如果再要求用上一两个词语,那情况会更糟。四是语文学习兴趣不浓厚。语文课堂上总是无精打采,心不在焉,任

凭老师千呼万唤,响应者寥寥无几。但同时,我也欣喜地看到,很多 孩子喜欢在课间画画写写,做一些精美的小卡片,送给老师或者同学。于是,我决定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开展“读·写·绘”的实践研究, 扭转学生学习语文的被动局面,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13岁前的语文学习新观念”的启示 (1)新教育实验“毛虫与蝴蝶—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研究”认为:童年不是一个静止的房间,它是一段由浪漫到精确,由粉红到天 蓝的彩色阶梯。在小学三年级(9岁左右)之前,儿童都处于粉红浪漫期。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论述,儿童早期(换牙之前)是浪漫、 混沌、整体,是“我与世界不相分享”的儿童,这一阶段儿童有自己 特定的思维方式、认识方式、生命方式。而到二三年级后,随着“自 我概念”和“他人概念”同时出现,世界概念相伴而生,儿童对于这 个世界就需要既分享又整合的认识了。因此,与此相适应的,是要对 儿童进行既符合又能引领他们身心发展的特殊课程:以特殊的阅读为核心的“读写绘”。 (2)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在《十三岁前的语文》中指出:13岁以前是人类记忆力的高峰,语文学习在小学阶段应以记忆为主, 而不是以理解为主!重诵读,重记忆,重积累应是13岁之前学习语文的重要法则! 四、课题的界定 “读写绘”的核心首先是“读”。人类的经验证明:绘本、故事、

微课题结题报告范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写

微课题结题报告范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写一份规范的应用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其基本结构大致包括以下10个部分(也可分为8个部分): 1、课题提出的背景; 2、课题研究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个部分也可以合并归入“课题提出的背景”部分); 这两个部分着重回答“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 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4、课题研究的目标; 5、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6、课题研究的方法; 7、课题研究的步骤; 8、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从3--8部分,回答“这项课题是怎样进行研究的?” 结题报告的这8个部分,除了第8部分外,从第1到第7部分在填报课题立项申报表、在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在开题报告中,都有要求,内容基本相同。到了撰写结题报告时,只须照抄或作适当修改就可以了。而第8部分,则需要通过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回顾、梳理、归纳、提炼。有时候,第7、8两个部分也可以合并写。 9、课题研究成果; 这个部分是回答“课题研究取得哪些研究成果?” 10、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实验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的结构,基本上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相同。它们之间的差别在3个地方: 1、研究报告中的第3部分“课题研究目标”,在实验报告中应改为“实验假设”。

2、研究报告中的第9部分“课题研究成果”,在实验报告中应改为“实验结果与分析”。 3、研究报告中其他部分的标题中的“课题研究”,应改为“课题实验”。 微型课题的结题报告既是对研究结果的说明,又是研究的直接成果。它主要 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么考虑来研究这个课题。它主要交待课题提出的背景,说明选题原因和理由,交 待研究目的和思路。同时,它需要从目标要求、现状分析、研究目的这三个方面 来回答问题,揭示出目标要求(大背景)与现实状况(小背景)之间的矛盾和问 题,说明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才开展这方面研究的。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编号:FS-DY-20563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结题报告的结构及写作方法 撰写课题报告有一般性的共同要求。但不同类型的课题报告由于其结构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研究者撰写课题报告,首先必须把握各类报告的特征。 教育技术研究报告是对某种教育现象的调查,经过整理分析后的文字材料。一般由题目、引言、正文、讨论或建议、结论等几部分组成。 教育技术研究报告是教育实验研究之后,对教育实验研究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客观、概括地反映的书面材料。一般由题目、引言、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结论、分析与讨论、参考文献和附录等几部分组成。 教育经验总结报告是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积极探索而积累起来的经验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书面材料。由题目、引言、正文、结尾等几部分组成。

至此可见,课题报告的写作形式是不尽相同的,但可以归结为前言,正文、结论这种三段式的基本格局。一篇完整的教育课题报告。除了上述几个组成部分外,还应有署名和参考资科两个部分。其目的是表示对报告负责并表明对报告的所有权。附录和参考资料是必须向读者交代的一些重要材料,参考文献是指在课题报告中参考和引用别人的材料和论述应注明出处、作者、文献标题、书名或刊名、卷期、页码、出版机构及出版时间。 二、撰写课题报告的基本要求 1.引言 引言是课题报告的开场白。引言部分必须说明进行这项课题研究工作的缘由和重要性;前人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存在什么问题;本研究的目的,采用什么方法,计划解决什么问题,在学术上有什么意义等。要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应该指出的是,有的人在文章中对前人的工作随意否定,或轻易断言此问题前人没有研究过,属于 历史空白,这是不妥当的。怎样开头为好,应根据课题报告的内容、各人的写作风格等因素全面考虑后确定。但必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摘要:“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可见,科学技术对我们这个世界的改造力有多强。在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课中,我们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更是带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这是每一个科学教师必须做好的工作。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小学生至关重要,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也极为重要。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教育事业受“应试教育”影响,培养的学生表现出求同思维见长,求异思维见短,文化基础较扎实,动手能力较差、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的毛病。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核心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而实验操作更是能够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怎样让学生在实验室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内科一学课的需求,我们课题组在这方面做了比较长时间的探究。我们发现生活很多物品可以作为学生实验材料,于是,我们提出了“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研究,这个课题。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对科学启蒙教育内涵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前人研究的成果--科学知识,还要求他们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兴趣,养成科学态度,认识科学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经过的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5年3月) 组织课题组的老师学习科学(新课标)理论知识,进行相关准备。我组学习了《科学课》、《探究性学习》、《实验教学与仪器》、《科学教学与实验》等杂志。 2、实施及发展阶段(2015年4月——2015年10月) 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实验活动,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和教师的指导,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会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器材及生活中的物品开展实验和探究。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课堂实验和课外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被所要认识的事物吸引,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去思考、研究。在指导学生实验中,科学教师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学生生活中的汽水瓶、可乐瓶、矿泉水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牛奶盒、塑料袋、气球等等都是教师们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在老师的指导下;(1)、很多学生学会制作太阳能热水器、雨量器、会设计制作一个保温瓶和

小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小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篇一:教师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模板 附件三: 以“系列日记”为载体,提高低年级学生的习作素养 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ⅹⅹ学校ⅹⅹ(执笔) 前言 以“系列日记”为载体,提高低年级学生的习作素养策略研究,20XX年10月通过评审,被立项为县级教师小课题。自立项后,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的研究目标,刻苦钻研,大胆实践,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努力探索通过写“系列日记”来提高低年级学生习作素养的方法和策略。经过课题组成员近一年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获得了一些启示,引发了一些思考,现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

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日记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习作形式,倍受老师的关注。低年级同学有求新奇,好幻想,爱动手的特点,但真正写起日记来又有一定的困难:不是没话可说,就是千篇一律,要不就是流水帐。而且,低年级的写话训练根据每个老师的指导方法,训练效果参差不齐,没有有效的系统的训练模式和方法。有的孩子积累较好掌握了方法后经过训练很喜欢写作,有的孩子因为训练较少接触不多,变得害怕写作不喜欢写作。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思想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写作应该是学生的一种自由表达,是一种精神领域的自我需求,更是一种追求自我成长的表现。但现在的很多孩子怕写作文,到了高年级写作文是完成老师的任务命令,毫无乐趣可言。如果能从小开始培养学生写作的习惯和兴趣,让他们学会并且能够经常利用写作的方法表达自己,以后的习作自然不是难事。 以“系列日记”为载体,提高低年级学生习作素养研究,扭转习作教学因人为定位的 偏差,使之真正展示学生生命活力和个性,为中高年级的习作教学创造自由、安全、健康的心理环境,使习作成为学生实践语言文字能力、发展语言个性、发挥创新个性的天

美术小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美术小课题结题报告 乌鲁木齐市教育科研规划立项小课题 结题申报、鉴定书 课题编号: 课题名称:从色彩入手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课题负责人:郭高勇 工作单位:乌鲁木齐市第八十八中学申报日期: 2011年10月鉴定日期: 乌鲁木齐市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二0一二年月日一、小课题结题申请表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目标四、研究过程及方法 五、主要研究成果 六、鉴定意见七、乌鲁木齐市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意见 篇二:小学美术课题结题报告 《在美术课中进行小学生想象力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想象力是人类独有的宝贵财富。人的本性中都有想象力,只是开发与否。据网上报道,人类对想象力的开发是微乎其微的,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最好的办法之一。人类社会的每一个发展,都离不开想象。 小学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其性质是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其着眼点在教育,即由教育价值的角度看待美术教育,它以美术为媒介,在培养学生的本学科知识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美术教学过程对于提高儿童的各方面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儿童是天生画家”,儿童创作是自由的、自主的,其思维方式不同于成人,内容能反映出他们的喜、怒、哀、乐,纵观儿童美术作品,其表现形式的自由是我们成人所达不到的。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碰到很多儿童进入小学后,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的作业中越来越缺乏天真烂漫的童趣,缺少自己的想象。我们每次上完课批改作业时,发现大多是临摹的,有的只是改变一下原画的构图、色彩。有时上美术课学生也会尝试自己想象创作,当拿掉任何的参照图画,学生进行自由创作时,只有少数学生能较好完成作业,大部分学生画面十分简单,不能深入想象创作。培养想象力是美术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的这种现象告诉我们,他们是缺乏一种美术的想象能力。国内外目前还没有此类课题研究的专著,查阅电脑虽然有一些教师撰写的论文或心得体会,如《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佚名)、《想象画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冯志萍)、《乘着想象的翅膀飞翔》(朱瑞晓)、《让孩子在绘画中放飞自己想象》(魏红)等等,这些论文或心得体会只提出一些各自做法或例子,但都不能给我校具体情况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有系统的以及可操作性的指导。 为此我们结合课题方案,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通过调查,掌握学生美术想象能力的现状,分析影响学生想象能力的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学生美术想象能力的提高,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价值。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写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一个人的想象力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 2、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有了想象力,人们就可以发明创造出千姿百态的物品,有了想象力,人类就会有更好的明天。如果没有想象力,人类还在刀耕火种,吮毛吸血,人和动物还有什么区别? 著名的儿童美术教育家杨景芝认为:“想象只是超出人们真实生活,具有浪漫色彩的艺术创作,有时显得神秘、虚幻甚至荒诞,然而想象和幻想是人类创造活动的集中体现”。3、美术新课

高一地理微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2013-2014学年度砀山铁路中学微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堂小组活动有效实施》结题报告 高一地理组 一、课题确立的背景: 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贯穿学生学习生活中接受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授课方式占据着学生太多的时间;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机械的记忆课本教材知识,许多学生不能发挥自己的潜力,许多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平时学习状况的教学方法还充斥着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非常复杂,解决起来非常困难,但作为教育者,应该为改变这些发出自己的声音、付出自己的行动。 地理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好的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欠缺的课堂设计可能不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还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那么如何才能让地理课生动有趣,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呢?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通过高一两个学期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小组活动的开展设计与有效性评价实验,建立易于操作的高中教师和学生课堂小组活动设计评价模式,从而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提升学生地理素养双赢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立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的高中地理学业成绩评价体系——为主课题《地理课堂小组活动有效性》提供资料。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1、研究的主要方法 准备阶段主要采用学生课前准备调查法、讨论法。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或研究成果。通过利用问卷调查、网络调查、学生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教师对此问题的态度看法。 实施阶段课堂教学中让各个小组派代表讲解本节知识点,学生代表负责记录。 总结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比较分析法。总结研究过程,比较分析,归纳研究成果,形成报告、论文、等。 2.研究过程 新课标下地理课堂的设计要让地理课堂“新”起来,不仅是形式“新”起来,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的思维与情感都活起来。地理课堂小组活动的创新设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的积极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成为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地理,开辟地理教学的新天地。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 1、评价的指导思想得以明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