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方案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方案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方案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方案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

专业建设方案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011年10月

项目负责人:王强(建筑工程系主任)

韩宇峰(北京矿建建筑安装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项目组成员:李长青张波陈辉张丽丽李石磊王天利徐晓峰王璿张亚英杨欢欢(以上为专职教师)

郝长宝(北京京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注册造价工程师)

范慧(北京中天建华工程造价咨询公司高级工程师)

鲁林(中建一局二公司党委书记)

魏冰(北京恒辉房地产公司高级工程师)

概述

建设方案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结合《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而制定。

建设方案分为“建设基础”、“建设目标与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建设进度”、“经费预算与预期绩效”、“改革举措与保障措施”等6个部分。在分析专业现状和存在差距的基础上,坚持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以本专业及专业群的建设为核心,依托北京市建筑产业,与行业企业尤其是大型建筑企业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创新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深化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专业

的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要求,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总经费预算为56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200万元,地方财政200万元,其他资金160万元。计划分二年投入:2012年260万元,2013年300万元。学院确定了项目建设进度和验收指标,制定了保障措施,确保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顺利实施。

目录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 (1)

专业建设方案 (1)

概述 (1)

目录 ...................................................................................................................................................... I 第一部分建设基础 (1)

一、专业建设背景与专业人才需求 (1)

(一)专业建设行业背景 (1)

(二)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1)

二、专业建设基础与特色 (2)

(一)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2)

(二)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结构合理 (3)

(三)校内外实训基地基本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3)

(四)毕业生综合素质逐年提高,就业形势喜人 (3)

(五)社会服务和技术培训初见成效 (4)

三、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4)

第二部分建设目标与建设思路 (5)

一、建设目标 (5)

(一)总体目标 (5)

(二)具体目标 (5)

二、建设思路 (7)

第三部分建设内容 (9)

一、建设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9)

(一)建立“三级对接”校企合作机制 (9)

(二)建立人才培养共商机制 (10)

(三)建立校企人才交流机制 (10)

(四)建立实训基地共建机制 (11)

(五)建立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11)

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12)

(一)以“零距离”为切入点,优化“1234”人才培养模式 (12)

(二)以“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为突破口,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13)

(三)以“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试点”为基础,探索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14)

三、重构课程体系 (15)

(一)广泛的行业企业调研 (16)

(二)构建以“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17)

(三)“八学期、分段式、工学交替”教学组织形式 (18)

(四)中高职课程对接 (20)

四、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20)

(一)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20)

(二)特色教材建设 (21)

(三)网络课程建设 (22)

(四)课程标准建设 (23)

五、教学团队建设 (24)

(一)建设目标 (24)

(二)建设内容 (25)

六、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29)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29)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31)

(三)实习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31)

七、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33)

(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构 (33)

(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指导思想 (34)

(三)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目标 (34)

(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基础 (34)

(五)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内容 (35)

八、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39)

(一)职业资格培训 (39)

(二)职业教育培训 (39)

(三)造价咨询服务 (40)

(四)对口支援与交流 (41)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 (41)

九、专业群建设 (42)

(一)建设目标 (42)

(二)建设内容 (42)

第四部分建设进度 (45)

第五部分经费预算与预期绩效 (53)

一、经费预算 (53)

二、预期绩效 (57)

(一)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形成,办学活力明显增强 (57)

(二)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57)

(三)“双师”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师素质全面提高 (57)

(四)第三方评价制度建成,质量保障体系完善 (57)

(五)社会服务能力逐渐增强,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 (58)

第六部分改革举措与保障措施 (59)

一、改革举措 (59)

(一)与企业深度融合,跨越校企合作障碍,强化实践育人 (59)

(二)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实施第三方评价,实现系统育人 (59)

(三)举办技能大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培养质量 (59)

(四)依靠人才和资源优势,为北京市提供技术服务和业务培训 (60)

二、保障措施 (60)

(一)政策保障 (60)

(二)组织保障 (61)

(三)资金保障 (61)

(四)质量控制 (61)

附件一 (63)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竞赛管理办法(试行) (63)

附件二 (68)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团队建设实施办法(试行) (68)

附件三 (71)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71)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责任制及目标考核责任制 (76)

附件五 (79)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条例 (79)

附件六 (84)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带头人培养实施办法(试行) (84)

附件七 (86)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选拔和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实施办法(试行) (86)

附件八 (88)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实践锻炼管理办法(试行) (88)

附件九 (91)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试行) (91)

第一部分建设基础

一、专业建设背景与专业人才需求

(一)专业建设行业背景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北京的城市建设提前了20年,在相当一段时间里,除了室内装修、房地产经纪等行业,整个行业的人才需求将出现萎缩现象。但持续稳定增长的经济环境又为北京建筑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在轨道交通公路重点工程、政策性住房、工业项目、新农村建设等领域全面出击,2009年北京市建筑业共完成总产值1684.7亿元。同时北京的建筑、房地产行业向北京以外的地区转移,与河北、津建立区域共同建筑市场,外埠市场较快增长,2009年在外埠市场完成的产值达到2375亿元,同比增长60%,北京市在外埠市场完成产值居于全国第三位。建筑业已成为北京市拉动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产业。

国民经济不断增长,国家在基础建设方面的投资比例不断增加,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分工越来越细,要求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能力越来越强;行业急需大量具备工程造价综合职业能力和现代化经济管理能力的工程造价高技能型专业人才。

(二)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目前在我国4000多万的建筑从业人员中,从事技术和管理岗位工作的人员只有350万人,其中具有中职学历以上或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约有150万人。2009年底北京市有建筑企业7316家,招标代理机构278家,造价咨询企业265家。北京建筑从业人员56.8万人,其中持有预算员岗位证书约4万余人,与市场需求相比尚有较

大缺口。工程造价人才的数量及质量远不能满足行业需求,迫切需要加快工程造价专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较强创新能力以及工程造价管理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专业建设基础与特色

我院工程造价专业创办于2001年,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60余人。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本专业立足北京,面向行业,着力培养“懂施工、精计量、擅计价、会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专业发展定位准确。2008年开展示范性专业群建设,2010年开展学院特色专业建设,通过一系列建设形成了以工程造价专业为重点、以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为支撑的工程管理类专业群,实施“1234”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岗位能力开发课程、进行课程内容整合。具备了以下建设基础。

(一)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通过探索,逐步形成了“1234”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建筑企业、造价咨询公司、招投标代理机构调研,按照识图→列项→算量→对量→计价→报价→结算的工作思路,参照相应职业岗位要求,对造价员岗位的核心能力进行了提炼。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必需够用为基础,对造价员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进行分析,将岗位所需的核心能力融入教学体系中,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

加强专业课程建设的力度,建成《建筑工程预算实操》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本专业教师主编高职教材12本。其中主编的《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教材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

(二)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结构合理

本专业共有专兼职教师28人,其中专任教师8人,企业兼职教师20人。专任教师中教授2人、“双师”素质教师15人。能按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培养具有高职特色的高端技能型工程造价人才。教师队伍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校内外实训基地基本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校内现有工程造价模拟实训室、工程造价电算实训室等9个专业实训室,投资额达800万元。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践技能的提高和社会化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校外建有中建一局、广联达软件有限公司等20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和专业教师的实践锻炼创造了条件。

(四)毕业生综合素质逐年提高,就业形势喜人

采取以赛促学的方式,多次组织和举办工程造价算量技能大赛,积极参加全国高职高专建筑工程量计算技能大赛。这些举措,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本专业实行“双证书”制,学生毕业时除拿到毕业证外,还要求取得造价员等职业资格证书。近三年毕业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100%,初次就业率达100%。2010年工程造价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工作与专业对口率为92%,就业质量不断提升。2010年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竞争力调查见表1-1。

表1-1 2010年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竞争力调查表

(五)社会服务和技术培训初见成效

近年来,本专业多名教师在建筑企业及造价咨询企业兼职,为企业提供合同管理、可行性研究、投标报价、工程造价审核等技术服务;专业教师参与了北京市建设工程预算定额修订工作;常年为企业进行造价员岗前培训、工程造价软件应用能力培训等工作。

三、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近年来,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与行业发展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1.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建设需进一步完善;

2.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需进一步优化;校企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

3.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硬件与内涵建设不足;

4.符合专业发展的兼职教师队伍的规模需进一步扩大,“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需进一步提升;

5.社会培训、技术与咨询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第二部分建设目标与建设思路

一、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立足首都建筑产业,面向工程造价行业一线,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发展机制;校企深度融合,共同优化“一个平台、两个方向、三线融合、四段培养”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共同进行以“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将工程造价职业标准引入专业课程开发,进行教学内容整合,实施“八学期、分段式、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形式;打造一支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建成集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术服务“三位一体”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将本专业建设成为人才培养质量高、企业满意、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的国家重点专业,为北京市培养“懂施工、精计量、擅计价、会管理、”的高端技能型工程造价人才,使本专业成为北京市工程造价紧缺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具体目标

1.完善“多形式参与,一体化发展”的校企合作发展机制

建立学院-集团公司、系部-分(子)公司、教研室-项目部三级对接校企合作机制,成立工程造价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以企业和学校共赢为出发点,根据建筑行业人才流动性大、地区差异性大、发展潜力大等特点,充分实现“人力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教学资源共享、品牌资源共享”的“四共享”原则,达到校企深度融合、校企双赢的目的。以工程造价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其他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2.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深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1234”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订单培养、建立职业教育标准和资格框架,开展中高职教育衔接试点,探索工程造价专业“职业教育分级”培养的职教发展新机制。

3.深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深化以“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推行“双证书”制度,引入工程造价职业标准,整合教学内容、进行课程开发;探索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衔接方式;按照“职业基本技能→职业核心技能→职业拓展技能→职业综合技能”的设计思路,实施“八学期、分段式、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形式。引入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建设优质专业核心课程3门,网络课程8门,编写特色教材3部,完善课程标准20门。

4.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与中建一局、北京城建集团等企业的深层合作,建设和完善教师培养、评聘和“实践锻炼”制度,开展专业技术人员与教师岗位互换、培训交流、技术服务、科研与技术开发等工作,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新技术的应用能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优质教学团队。培养、引进专业带头人2名;培养专业骨干教师8名;两年内100%专业教师有三个月实践锻炼经历,“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90%以上,取得国家注册造价师资格的教师不少于6名;培训企业兼职教师20名,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学时比例达50%以上。

5.强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多元化投资主体、多样化运行形式的原则,建设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学院现有实训资源的基础上,重新布局现有实训室,营造与生产现场一致的实训环境;补

充实训设备及相关软件,新建1个实训室,扩建2个实训室,更新4个实训室。选择10个具有地域优势、行业影响力、人才需求量大的建筑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参加工程实践项目、提高职业能力的需要;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建立校企共建共管实训基地管理运行机制。

6.建立“第三方”评价体系

建立由用人单位、行业企业、学生家长等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评价方式。针对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建立人才培养“第三方”评价体系;针对教学组织、教学内容等方面,建立教学实施过程“第三方”评价体系;针对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课程有效性等方面,建立毕业生质量“第三方”评价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7.提升专业社会服务能力

充分利用师资和教学资源等专业优势,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继续开展造价员、资料员等职业资格培训、在岗职工技能培训、应用软件培训,年培训不少于800人次;与北京鲁班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成面向北京企业和同类院校的专业应用软件人才培训基地;面向社会为企业提供工程造价咨询、技术服务,完成技术服务项目100万元/年。

二、建设思路

根据北京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按照校企合作、系统设计、打造队伍、强化实训、多方评价、提升能力的专业建设总体思路,主动适应建筑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校企合作机制完善为前提,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整合、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重点,推

行“双证书”制度,实施“第三方”评价,全面提升专业整体水平。

第三部分建设内容

一、建设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在学院产学合作办公室指导下,与京西建设集团、北京矿建建筑安装有限公司等企业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原则,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顶岗实习与就业、订单培养、员工培训与继续教育、技术服务、科技研发等方面展开合作,经过两年的建设,形成人才培养校企共商、校企人才交流、实训基地校企共建、教学资源校企共享的“多形式参与,一体化发展”的校企合作运行模式。

(一)建立“三级对接”校企合作机制

在学院产学合作办公室和建筑工程系校企合作办公室的领导下,成立工程造价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形成学院-集团公司、系部-分(子)公司、教研室-项目部“三级对接”校企合作机制。工程造价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负责拟定专业校企合作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积极开发合作单位,丰富合作内容,拓宽校企合作的广度及深度,为专业建设和发展服务。制定并完善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定期召开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会议,发挥企业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资源建设中的指导、咨询及评价反馈作用。工程造价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组织机构见表3-1。

(二)建立人才培养共商机制

制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和评价管理办法,建立毕业生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定期收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所学课程有效性等信息,反馈人才培养质量信息,评价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协调机制。

与企业签订校企共同育人协议,每年定期召开2次专业建设研讨会,根据产业调整和升级等带来的市场人才需求规格与数量的变化,调整专业方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形成准确对接;紧跟行业新技术发展对课程设置与教学环节进行调整,实施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动态化管理。

根据企业需求,开展面向北京矿建建筑安装有限公司的“订单培养”,双方共同确定培养目标、招生规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计划。共同进行招生面试、人才培养及质量评价,实现互利共赢。

(三)建立校企人才交流机制

实施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机制,建立人才信息沟通平台,达到校企双方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建立健全《“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计划》、《教师实践锻炼管理办法》

等制度,要求专任教师每年到企业实践锻炼时间不少于1个月,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员工培训、完成企业生产任务,提高实践能力。制定《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办法》、《兼职教师实训指导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鼓励兼职教师承担专业教学任务。搭建企业大讲堂,邀请企业专家每年举行2-3次关于建筑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讲座和专题报告,做到及时、深入了解企业施工内容、项目建设情况。

建立校企共享的人才资源库,聚集技术研发型、技能型、教学型、管理型等不同类型的人才,学校和企业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从人才库中选聘相应的人才为其所用,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为企业生产和学校教学工作的共同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建立实训基地共建机制

本着“校企双赢”的原则,吸引企业参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并引入企业管理模式、营造企业氛围。建立校企双方共建、共管、共用的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机制,制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管理制度》,规范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定《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校外实训规章制度》,与企业签订校外实习协议,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在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和就业创业方面的作用。生产实训、顶岗实习期间,教师指导学生全过程参与工程造价咨询、招标代理工作,帮助企业完成生产任务,实现校企双赢。

(五)建立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企业提供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要求的各种工程案例和新技术资料,与校方一起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建设专业资源库。学校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教学资源的优势,面向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继续教育;企业可利用学习资料、项目案例、精品课程等教学资源培训职工,职工可借助教学资源自主学习,提升职业能力。

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零距离”为切入点,优化“1234”人才培养模式

为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将企业的岗前培训提前至校园。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标准、课程评价与职业资格证书取得、职业技能鉴定相融通。做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同步进行。根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中介单位对造价员、资料员、监理员等岗位的工作要求,学生考取与之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根据专业主要面向的建设工程管理与工程咨询企业的工程造价员岗位,进行岗位能力分析,结合职业准入制度和持证上岗要求,确立“1234”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3-1。

图3-1 “1234”人才培养模式

“1”是一个平台,以基础课(理论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作为建设平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工作能力,为学生后续课程学习和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2”是两个方向,工程造价专业培养土建造价员和安装造价员。依据北京市建设工程特点和企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划分7个岗位群,见图3-2。

图3-2 工程造价专业岗位群

“3”是三线融合,即专业课程体系、实训教学体系、就业指导体系三条线融合。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相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虚拟仿真与工程造价实战相融合的实训教学体系;职业规划与个性发展相融合的就业指导体系。

“4”是四段培养,即职业基本技能、职业核心技能、职业拓展技能、职业综合技能四段式递进培养。首先学生获取基本职业技能,再经综合训练使学生在校期间反复地进行工程项目寿命期全过程计价的训练,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经过“八学期,分段式,工学交替”教学组织形式将学生由新手培养成行家里手。

“1234”人才培养模式中,“123”强调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相融合、课程考核与技能证书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4”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融通,提高学生职业行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出“懂施工、精计量、擅计价、会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校企合作,共同分析岗位能力与职业素质,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1234”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根据市场变化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动态调整,使其富有生命力和活力。

(二)以“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为突破口,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在与北京矿建建筑安装公司订单班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校企合作渠道,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作出明确规定,以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就业的最终实现。

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基本要求

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基本要求

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基本要求 (征求意见稿) 按照“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职业教育链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围绕湖南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要求,到2015年,全省建设70个专业整体办学水平高,行业特色明显、就业质量高,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有明显特色的专业,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专业布局,打造湖南中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群,提升湖南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的整体水平,有效满足区域内行业企业发展的需求。 一、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多样化的校企一体办学模式,着力推进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校企之间开展订单培养、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联合开发教材、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实现学生课程学习、实训实习、就业工作与行业企业的长效合作。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及时调整专业培养定位,积极探索“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产业为引领、就业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立足校企资源共

以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为突破口,以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师资为途径,以教师队伍能力提高为重点,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立体现专业特色的教师管理制度,实行教师岗位管理、动态管理,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成长和激励机制,制定专业带头人选拔标准、骨干教师认定标准、新进教师准入标准、兼职教师聘用标准,建立专业专任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切实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培训,选拔、引进或聘任(聘用)技术服务能力强、具有行业企业影响力的教师和企业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制,培养1名省级以上专业带头人,能主讲两门核心课程、掌握行业企业前沿技术的骨干教师占专任专业教师的40%以上;采取企业实践、社会实践、国内培训、国外学习、校企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在职教师的培养培训,强化企业实践、社会实践经历的积累,专业教师和公共课教师每年的企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时间不少于一个月,教师培训面达100%,专任专业教师中,获取“专业教师专业技能教学水平合格证书”比例达100%,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95%,参加境外学习的比例不低于10%、专任教师全部取得与任教专业对口的本科以上学历、硕士生比例达到1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30%;鼓励支持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服务与技术推广等,并将其作为晋升职称推荐的依据。鼓励支持教师开展专业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至少获得省级以上教研教改课题立项1项;积极聘用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库,实行动态更新,从行业企业聘任的教师占专任教师25%;加强有现场专家参与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建成一个省级以上专业教

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

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 北京

前言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1年建设标准编制项目计划的通知》(建标[2011]184号)的要求、原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制程序规定》及《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写规定》(建标[2007]144号),由我部负责编制《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委托学校建设标准国家研究中心成立编制组,具体承担编制工作。编制组对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校舍现状作了书面调查,对部分省市高等职业学校作了实地调查,并对教育部信息中心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现征求各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 本标准共分六章,包括总则、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学校布局与选址、校园规划、校舍建筑面积指标、校舍主要建筑标准。 请将意见反馈到编制组 联系人: 电话: 传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3年10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2) 第三章学校布局与选址 (3) 第四章校园规划 (4) 第五章校舍建筑面积指标 (5) 第六章校舍主要建筑标准 (11) 附录一高等职业学校九项校舍建筑面积指标 (13) 附录二留学生及外籍教师生活用房建筑面积指标 (15) 附录三培训部用房建筑面积指标 (16) 附录四术语 (17) 附录五本标准用词和用语说明 (18) 附件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条文说明 (19)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促进和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高等职业学校规划建设的科学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水平,为高等职业学校创造良好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特制订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性。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方针。教学中强化实训实践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行政府主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社会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面向社会、面向人人,培养与培训突出针对性、职业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和人才培养任务。 第三条本标准是编制、审批高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校园规划设计和建设用地的依据,也是有关部门审查和监督检查高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的尺度。 第四条本标准适用于新建高等职业学校,改建和扩建的高等职业学校参照执行。 第五条高等职业学校的规划建设,应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先规划后建设。 第六条高等职业学校的规划建设,必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贯彻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校舍建设必须具有防御各种重大意外灾害的能力,确保师生安全。 第七条高等职业学校的建设用地和校舍建筑既要保证教学和生活的正常功能需要,又要符合节约用地和提高校舍使用效率的原则。学校部分设施在保证教学实训和师生生活的前提下,宜向社会开放。 第八条高等职业学校的规划建设,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职业院校金课建设方案

. . .. .. . 职业院校 “金课”建设方案 课程是决定学校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最基本要素,也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根本性体现。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容,是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为落实“课堂革命”,深入开展课程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经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突出教学过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推动理论与实践、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学习做人与学习做事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以“金课”建设带动专业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基本原则 整体优化原则。立足于专业建设,从课程体系的整体角度出发,优化结构,精选容,突出个性,注重实践,形成特色。 协调发展原则。把“工匠培养”置于课程建设的核心地位,有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强化学生在课程建设与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辐射示原则。充分发挥“金课”的示与辐射效应,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s. . . . .. . . . .. .. . 三、“金课”体系 “金课”来源于教育部实施的一流课程建设。我校的“金课”体系是指职业教育类型下的符合学校办学理念、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金课”体系共分三个层级: 第一级:优质课程。优质课程是指能够支撑专业建设,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课程,由二级院部评定。 第二级:改革创新课程。改革创新课程是指在优质课程的基础上,有完善的课程团队进行课程建设、改革和实施,能够带动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带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转变,显著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课程,由学校评定。 第三级:“金课”。“金课”是指在改革创新课程的基础上,全面落实“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具备一流的课程团队、一流的课程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课程资源、一流的课程管理等特点的课程,由学校评定。 “金课”体系涵盖学校所有课程类型,包括(但不限于)公共课、专业课(含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必修课、选修课、理论课、实训课、理实一体化课、实践实习课。四、建设目标 第一批:金课?门,改革创新课?门。

江西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实施方案

江西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 建设计划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赣府厅发〔2016〕65号)与《江西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赣教发〔2014〕6号)文件要求,打造江西职业教育品牌,建设一批高水平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学校,引领我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决定实施“江西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现就“江西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得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与江西省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驱动,以打造特色与增强办学综合实力为目标,突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得能力与水平。 二、建设目标 “十三五”期间,遴选10所面向行业、区域发展需求,办学定位准确、办学基础良好、办学优势明显、专业特色鲜明、发展潜力较强得中职学校, 予以重点支持。通过重点建设,推动项目学校强化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促进人才培养机制与管理机制创新,激发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到2020年,

实现项目学校成为江西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并引领带动其它中职学校改革创新,共同发展。 三、建设内容 (一)办学定位。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树立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驱动,明确办学定位,深化内涵建设, 凝练办学特色,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得全面发展水平。 (二)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建立健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行业企业专家组成得专业建设指导机构。探索现代学徒制,试行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得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三)专业建设。围绕行业、区域重点产业需求,根据学校办学定位,编制专业发展规划,建立完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科学合理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结构与产业需求匹配度,建立起紧贴产业、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得专业体系。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办好适应区域、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得特色、品牌、优势专业,重点建设2-3个产业急需得特色专业群。 (四)教学改革。以增强学生职业素质为核心,强化德育首要地位,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得同时,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深化专业课程改革,对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与岗位规范,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每个专业有至少3门工学结合得核心课程及配套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库等教学资源。开展学历

中职学校专业建设意见【最新】

中职学校专业建设意见 为全面提高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效益,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和专业建设水平的全面提高,建设一批特色明显、质量过硬、具有示范作用的高水平精品专业,使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建设和管理能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需要,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关于专业设置管理的原则意见》、《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现制定本实施办法如下: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高度认识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将专业建设纳入到学校主要工作之中。 1、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并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管理工作,将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并与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大对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建设,高起点、严要求。 2、各中等职业学校要主动、切实加强专业建设,把专业建设放到突出位置,加强领导,一把手要亲自负责、落实专业建设的各项工

作;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文件,充分认识加强专业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制定相关计划,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校共同推进的新局面,逐步掌握专业建设的整套经验。 3、各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紧密联系、充分依靠企业,推进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技术交流、实验实习设备交流,探索建立学校与企业间的双赢机制,形成企业支持专业建设、学校积极为企业服务的社会氛围。 4、市教育局将加大对重点专业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三重项目对认定的重点专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助。 二、严格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的管理,科学设置开发专业 1、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的原则意见》是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指导性文件,适应于实施高中阶段学历教育的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我市各中等职业学校须按《目录》和《原则意见》开设专业和招生,确需增设新专业的,应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报请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审批。

教育部颁布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

教育部颁布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 【颁布单位】教育部 【颁布日期】20000501 【实施日期】20000501 第一条 设置高等职业学校,必须配备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品德高 尚、熟悉高等教育、具有高等学校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职校(院 )长和副校(院)长,同时配备专职德育工作者和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 术职务、具有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经历的系科、专业负责人。 第二条 设置高等职业学校必须配备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其人数应与专 业设置、在校学生人数相适应。在建校初期,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专 任教师一般不能少于70人,其中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人 数不应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0%;每个专业至少配备副高级专业技 术职务以上的本专业的"双师型"专任教师2人;每门主要专业技能课程至 少配备相关专业中级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2人。 第三条 设置高等职业学校,须有与学校的学科门类、规模相适应的土地和校 舍,以保证教学、实践环节和师生生活、体育锻炼与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 。建校初期,生均教学、实验、行政用房建筑面积不得低于20平方米; 校园占地面积一般应在150亩左右(此为参考标准)。 必须配备与专业设置相适应的必要的实习实训场所、教学仪器设置和 图书资料。适用的教学仪器设备的总值,在建校初期不能少于600万元 ;适用图书不能少于8万册。 第四条 课程设置必须突出高等职业学校的特色。实践教学课时一般应占教学 计划总课时40%左右(不同科类专业可做适当调整);教学计划中规定 的实验、实训课的开出率在90%以上;每个专业必须拥有相应的基础技 能训练、模拟操作的条件和稳定的实习、实践活动基地。 一般都必须开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并配备相应的设备。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方案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目录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第一部分总结经验扩大优势 一、发挥区位优势,促进校企合作 学院隶属宁波市领导,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400亿元,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超过460亿元,城市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十强,这为加大对学院的投入奠定了基础。根据宁波市经济社会“十一五”发展规划,宁波将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浙江省重化工基地,进一步确立在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的战略地位。“十一五”期间,宁波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精密仪器仪表、装备制造及机械基础件、精细化工与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模具、新材料、新能源、文具、家用电器等十大产业。宁波经济快速发展,急需大批高技能人才。根据《宁波市2006——2007年度紧缺人才开发导向目录》,未来几年,宁波每年需要10万名技能型人才,这给学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学院地处北仑新区,合作发展基础良好。北仑区东接深水良港——北仑港,北临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区内有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保税区、宁波出口加工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和中信公司独家开发的大榭开发区,有1000多家外(合)资企业,其中有世界500强企业35家。2005年实现生产总值23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2935元。至2005年,宁波十大百亿工程中有七项落户在北仑新区。目前北仑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港口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核心区,成为宁波市最具增长潜力的经济强区和利用外资的龙头,成为浙江省对外开放最重要的产业基地和形象窗口,成为国家级开发区中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最好的开发区之一。 区域经济的发展,拉动了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我们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校企双方构建互需、互惠、互联的双赢合作机制,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积极为地方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推行“三三”模式,深化工学结合 学院几年来探索和实践所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奠定了良好基础。学院建校以来,坚持“素质为核心、能力为基础”的育人理念,坚定不移地走产学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探索了特色鲜明的“学工交替”、“订单式培养”、“项目化教学”等工学结合育人模式。其中《“学工交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案例》作为9个典型模式之一收入由教育部高教司、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主编的银领工程丛书《必由之路——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

职业学校骨干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市中等职业学校骨干专业 建设方案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推动我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学校涵发展,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本方案以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针,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实际,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根据省教育厅《省中等职业学校骨干专业建设方案》等文件,结合我市中等职业学校现实状况,力求体现导向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以促进我市中等职业学校骨干专业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建设目标 通过骨干专业建设工程的实施,在专业设置、专业建设水平、专业师资、专业设施、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具有代表性和示性的骨干专业,带动其他专业各项基本建设,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达到以骨干专业带动学校发展、以若干骨干专业群带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目的。 三、建设任务

1.用3年时间分批遴选出30个左右市级骨干专业,开展骨干专业的市级研讨活动和示性观摩活动。 2.培养和引进高素质骨干专业教师,3年评选出50名左右“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优秀骨干教师。 3.3年建成80门左右骨干专业精品课程,形成具有建设性的校本教材,教学课件和专业实训方案。 四、建设容 1.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建设骨干专业 要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根据人才市场和企业岗位要求,通过校企合作,教产结合,及时调整专业领域方向、课程设置和教学容,探索和建立与我省经济发展相适应、工学结合成效显著的骨干专业。 2.立德树人,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以规学生日常行为和基本道德为主要容,以讲荣誉、重诚信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荣誉体系建设。强化认知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结合素质拓展等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聘请行业企业等部门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在办学方向、目标定位、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建立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行业、高校、职能部门等专家作为学校专业建设的主人,依据科技发展和

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与特色专业优化高级研修班培训总结刘涛

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与特色专业优化培训总结 机械电子工程系刘涛 一、培训班情况简介 主办:全国高职高专教师培训联盟、北京校企联合管理咨询中心; 地点:上海; 形式:以“专家讲座+交流研讨+答疑”等形式。 二、培训日程安排 三、培训主要内容 1. 专业群建设的改革创新及特色专业建设思路 (1)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定位、新使命与新要求

(2)构建校企合作管理平台,突破办学资源不足 (3)强化实践教学和基础课两个系统建设 (4)如何有效快速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5)专业群建设的创新策略 2.职业院校品牌专业及专业群建设 (1)如何改造传统专业,打造升级版专业 (2)明确专业定位,整体规划专业群建设 (3)专业建设中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卓越氛围的建立 (4)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5)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与管理制度设计方案 (6)专业内涵建设的基础调研内容与调查方法 (7)特色专业建设计划的撰写 3.特色专业群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如何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流程 (3)以工作过程为依据的专业课程开发 (4)如何创建优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5)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步骤及案例分享 (6)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及工作任务 (7)专业群建设运行的三大支撑保障系统 (8)特色专业群建设的后期建设成效评价 三、培训收获与体会 为期3天的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却充实,紧凑,收益斐然。专家教授们敏锐的思想,结合当面职业教育发展和自身经验、体会出发、畅谈对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与特色专业优化的独特见解,并给予精辟分析,让我耳目一新,同时感受到巨大地震撼。通过与参会老师的交流,使我启发很大。 首先是刘显泽教授从什么是专业群、如何构建专业群以及如何建设专业群等三个方面讲解了在建设专业群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及部分问题的解决方法;接着马树超教授,给我们讲授高职教育质量观与内涵式发展的新要求。马教授分别从高职教育质量观与2016年高职质量年报、高职院校评估框架设计背景与内涵要求和高职院校内涵发展

创建省级示范特色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规划方案

创建省级示范特色中等职业学校 项目建设规划方案 ——安徽铜陵智通职业技术学校 铜陵智通职业技术学校创办于2007年5月,是由原铜陵智通职业培训学校升格而成的一所省级示范民办中等职业学校,集全日制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于一体。学校目前开设有轴承加工制造、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电子电工、旅游与酒店管理、高铁、高级护理、财经、学前教育、对口高考等十多种不同类型的专业。 2011年,我校以全省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评为“安徽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先后荣获“安徽省民办学校先进单位”、“国家教育部电教办计算机教育培训基地”、“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行业合作办学示范院校”、“信息产业部电子行业“TI职业技术培训考核单位”、“教育部电教办“计算机教育培训基地”、“CSIA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行业合作办学示范院校”、“Adobe中国授权考试点”、“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优秀组织奖”、“安徽省职业技能定点考试培训机构”、“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安徽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培训定点机构”、“共青团安徽省委青年文明号”、“铜陵市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铜陵市青年创业(就业)实践基地”、“共青团铜陵市委青年文明号标兵”、“铜陵县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2015年,在省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中,我校共有xx个项目获奖,其中有xx名学生分别获得省市一、二、三等奖,有xx名教师获奖。 一、学校办学方向 1、办学定位 我校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办学方向,尊重市场规律,对接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有效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实行多元办

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

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三) 北京2013.3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2) 第三章学校选址与校园规划 (3) 第四章校舍建筑面积指标 (5) 第五章校舍主要建筑标准 (11) 附录一高等职业学校九项校舍建筑面积指标 (13) 附录二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校舍建筑面积补助指标 (15) 附录三留学生及外籍教师生活用房建筑面积指标 (16) 附录四培训部用房建筑面积指标 (17) 附录五术语 (18) 附录六本标准用词和用语说明 (19) 附件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条文说明 (2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促进和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高等职业学校规划建设的科学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水平,为高等职业学校创造良好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特制订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是编制、审批高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校园规划设计和建设用地的依据,也是有关部门审查和监督检查高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的尺度。 第三条本标准适用于新建高等职业学校,改建和扩建的高等职业学校参照执行。 第四条高等职业学校的规划建设,应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先规划后建设。校舍建设必须具有防御各种重大意外灾害的能力,确保师生安全。 第五条高等职业学校的规划建设,必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贯彻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校园。 第六条高等职业学校的建设用地和校舍建筑既要保证教学和生活的正常功能需要,又要符合节约用地和提高校舍使用效率的原则。学校部分设施在保证教学实训和师生生活的前提下,宜向社会开放。 第七条高等职业学校的规划建设,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 ?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方案]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

[方案]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改革和发展委员会 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 ,征求意见稿, 建标 X X X – 2 0 1 0 2010 北京 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 建标 X X X – 2 0 1 0 (限国内印发)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改革和发展委员会 施行日期:2010年月日 X X X X出版社 2010 北京 前言 编制《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工作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下达2010年建设标准编制项目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0]180号)的具体要求和安排,按原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制程序规定》和《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写规定》(建标[2007]144号),由教育部负责主编,并委托江苏省教育厅具体承担编制工作。

编制过程中,我部发展规划司请省、市、自治区教育部门对中等职业学校基本情况进行调研,组织编制组到有关省、市、自治区对中等职业学校抽样进行实地调查,收集了近几年国家、教育部和有关部、委、局文件中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的要求。编制组在分析研究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了《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征求各有关部门、地区和学校的意见后,召开了全国审查会议,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章,包括总则,规划布局和建设规模,学校选址、校园规划和本标准共分五建设用地,校舍建筑面积指标,建筑标准。 在执行本标准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北京市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邮 编:100816),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 主编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参编单位:江苏省教育建筑设计研究院 江苏省教育基本建设学会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王珏、刘克勇、韩叶祥、孔庆高、凌虹、蒋瞻、马晓东、周庆生、倪慧、胡夏闵、王莉、顾永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一?年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4) 第二章规划布局和建设规模 (5)

中职学校专业建设

2016年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情况分析报告 一、专业设置布点情况 据2016年我省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办学资质清查结果统计显示,我省359所具有招生资格的中等职业学校(含高职院校中专部)共设置18个专业类,221个专业,覆盖3328个专业点。其中第一产业设26个专业, 覆盖336个专业点;第二产业设74个专业,覆盖863个专业点;第三产业设121个专业,覆盖2129个专业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专业点分别占我省专业点总数的10.1%、25.9%和64.0%。省2016年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10.6:48.4:41。统计数据表明,我省中职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要求尚不能完全适应,二产相应专业比重仍然偏低,三产比例偏高。 省2016年中等职业学校分市分专业布点情况见附表。 二、需强化统筹的专业 1.布点数量较多的专业 2013年以来,我省中职学校专业布点数量较多的20个专业布局变化情况如下: 2013-2016年专业点数量较多的专业布局变化情况

统计数据表明,我省上述专业布点较多。各市要重点加强对本行政区域上述专业的统筹,对区域布点较多的上述专业,要加大调整力度,强化资源整合,办出特色,打造品牌。 2.在校生数量较多的专业

2013年以来,我省中职学校在校生数每年都超过1万人的专业有15个,在校生数量变化情况如下: 2013-2016年在校生数量过万人的专业在校生变化情况 统计数据表明,我省上述专业在校生数量较大。各市要紧密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切实加强统筹。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就业率相对较低的专业类

2016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平均就业率达97.45%,低于平均水平的专业类有8个,分别为: (1)体育与健身类:89.19%; (2)医药卫生类:90.88%; (3)司法服务类:91.75%; (4)文化艺术类:93.61%; (5)教育类:95.42%; (6)旅游服务类:95.71%; (7)信息技术类:97.06%; (8)休闲保健类:97.35%。 2016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平均对口就业率达71.2%,低于平均水平的专业类有8个,分别为: (1)石油化工类:32.49%; (2)交通运输类:61.56%; (3)土木水利类:63%; (4)体育与健身类:66.09%; (5)休闲保健类:67.11%; (6)文化艺术类:67.37%; (7)教育类:67.44%; (8)医药卫生类:69.04%。 统计数据表明,我省上述专业类学生就业质量不高。各市要结合学生就业情况、趋势和市场需求,加强统筹指导,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三、鼓励发展的专业

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完整版

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三) 北京2013.3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2) 第三章学校选址与校园规划 (3) 第四章校舍建筑面积指标 (5) 第五章校舍主要建筑标准 (11) 附录一高等职业学校九项校舍建筑面积指标 (13) 附录二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校舍建筑面积补助指标 (15) 附录三留学生及外籍教师生活用房建筑面积指标 (16) 附录四培训部用房建筑面积指标 (17) 附录五术语 (18) 附录六本标准用词和用语说明 (19) 附件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条文说明 (2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促进和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高等职业学校规划建设的科学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水平,为高等职业学校创造良好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特制订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是编制、审批高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校园规划设计和建设用地的依据,也是有关部门审查和监督检查高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的尺度。 第三条本标准适用于新建高等职业学校,改建和扩建的高等职业学校参照执行。 第四条高等职业学校的规划建设,应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先规划后建设。校舍建设必须具有防御各种重大意外灾害的能力,确保师生安全。 第五条高等职业学校的规划建设,必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贯彻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校园。 第六条高等职业学校的建设用地和校舍建筑既要保证教学和生活的正常功能需要,又要符合节约用地和提高校舍使用效率的原则。学校部分设施在保证教学实训和师生生活的前提下,宜向社会开放。 第七条高等职业学校的规划建设,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第八条高等职业学校的建设规模,应按批准的办学规模、各类学校的建筑面积指标及选配校舍项目的建筑面积确定。 第九条高等职业学校分为综合类、师范类、工业类、农林类、医药类、财经类、政法类、外语类、管理类、体育类、艺术类。 第十条本标准中的办学规模按表1设定。 表1办学规模(学生数)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 申报书(2010年度)填报说明 为使《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书》(以下简称《申报书》)统一规范,依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2010年8月颁布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计划项目学校遴选基本条件》,对其内涵进行扩展、分解、细化和量化,客观体现项目申报学校在学校管理、基础条件、校企合作、教育教学和办学效益等方面的特色和成效,以便对项目申报学校进行全面系统评价,特对《申报书》填报说明如下: 1.表1-1办学方向 (1)教育方针与办学方向 ①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工作的成效; 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在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就业、创业的办学过程中取得的成效。 (2)发展规划与组织实施 ①学校制定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的情况,学校的

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 ②学校组织实施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及完成规划中的既定目标和任务的情况,取得的成效。 注:学校应积极主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办学规模、质量与效益协调发展中,更加注重质量和内涵发展,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教育改革与创新等方面科学可行。 备查材料: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年度工作总结,有关人才培养的改革方案,学生就业情况及服务经济发展的相关资料;反映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学理念、教育理念、办学方向及发展战略等有关资料;学校实施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情况的有关资料。 2.表1-2办学行为 (1)政策与法规执行 学校遵守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规定的措施保障、责任落实、监督调控及成效等有关情况。 (2)纪律与行为规范 近年来,学校在建立严格规范的纪律约束机制及各项管理和活动特别是财务管理、学生资助和校企合作等工作中的

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

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 一、大力发展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21世纪,人类已经步入以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有力地推动着全球经济社会的深层变革,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对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挑战,为教育创新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崭新空间,以信息技术特别是宽带网络和新媒体技术为强大支撑的新一轮学习革命已见端倪。近年来,各个国家和地区争先实施教育技术国家战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创新、整合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巨大优势,扩大国民受教育机会,提高教育质量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加快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是适应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趋势,迎头赶上发达国家教育技术水平,构建国家教育长远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应国际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大潮,信息化教育正在我国的教育界掀起一场新兴的教育信息化的热潮。信息化教学已成为教育的一种必然趋势。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对培养技能型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2年12月10日,教育部在江苏南京召开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这是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之后,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职业教育专题会议。会议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为主题,对进一步推进科学发展的有力助推器。 二、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发展水平还不高,存

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不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存在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资源的倾向。二是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存在差距,农村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薄弱,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有待提高。三是优质资源不充足。与课程教学融合配套的优质实用教学资源不足,原创性、创新性资源较少,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资源还有待深度开发。四是机制建设不先进。有些地方对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信息孤岛、重复建设现象比较普遍,系统间互联互通性较差,资源开放性、共享性不强,信息安全存在隐患。这些问题反映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制度政策和体制机制还不完善,需要深人研究、抓紧解决。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动员。 三、如何进行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 3.1 职业教学中引入信息化教学的意义 3.1.1 变抽象为直观,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对于一些抽象知识难以理解,通过引进多媒体技术、信息化教学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把实际当中抽象的技能操作通过多媒体技术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枯燥的概念和内容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 3.1.2 提供更为充分的教学资源 一方面,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教室和书本,他们可以借助各种煤体轻松获得大量信息,随时随地查找相关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也为教师提供更多、更为充分的教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方案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一、学院概况与建设基础 (一)学院概况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是南宁市政府为适应南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于1999年创办的一所全日制高等学校,其前身南宁职业大学创建于1984年,是我国较早成立的高等职业院校,也是广西最早面向市场办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学校。目前,学院总占地面积为2215.26亩,教职工 654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为70.8% ,开设45个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在校生9100多人。学院自创建以来,始终坚持立足南宁,面向广西,服务东盟,以培养民族地区高技能人才为己任,走产学合作教育的之路,初步探索出适应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与进步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2001年,学院被国家教育部列为“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先后获得了“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广西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广西高校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广西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2年的办学积累,使学院的整体办学实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国色天香”(国家品质、特色办学、天之骄子、桃李生香)的教育品牌影响逐步扩大,社会声誉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鲜明教育特色。 (二)建设基础 1.面向市场的“六化”开放办学理念先进 学院根据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低起点基础上办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坚持“立足南宁、面向广西、服务东盟”的服务宗旨,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市场化、管理企业化、资源社会化、产品精品化、手段现代化、服务高效化”的“六化”先进办学理念,并将之贯彻于整个办学过程中。 办学市场化:把学院办学活动纳入市场的大框架,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做到办学机制适应市场、专业建设围绕市场、课程改革跟踪市场、学生就业服务市场、学校发展依托市场。近年来,学院根据东盟国际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的新形势,以及产

山东省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山东省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实施 方案 为深入贯彻《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的重点工程建设要求,全面落实《山东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2011-2015年)》,省教育厅、财政厅研究决定,从2013年开始,启动山东省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以下简称“工程”)。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促进区域教育科学发展,以支持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建设为切入点,引导全省加大中等职业教育投入,调整职业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全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协调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013年至2015年,每年从尚未列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县(市、区)中遴选一批,支持其建设1所省级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实现省政府提出的“每个县(市)至少建成1所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的任务要求,带动全省建成一批省级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使其成为中等职业教育骨干力量,形成全省支持区域产业发展的技

能人才培养网络。 二、建设内容 (一)调整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打破部门和学校类型界限,通过优化学校布局和专业布点,向具有竞争优势和办学活力的学校积聚,彻底消除不合格学校,彻底改变中等职业学校小而散、办学效益低下的局面。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提高中职教育办学集中度,项目学校建成后在校生不低于3000人。在市域内细分人力资源市场并科学定位,统筹专业设置,实行差异化发展,推进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深度整合,提高人力培养与人力需求的吻合度,扩大专业对职业岗位的覆盖度。 (二)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设施条件。项目完成后,一般学校占地面积不少于150亩,生均土地不少于3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不少于6万平米,生均不低于20平米;校园设施配套到位。 (三)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实训条件。根据有关专业建设标准按照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建设实训设施、配置实训设备,工位数量满足学生实训需要,配备标准应不低于区域产业装备水平,实训设备总值不低1500万元,生均工科和医药类不低于5000元,其它专业不低于4000元。在改善校内实训条件的同时,落实有关校企合作的财政、税收激励政策,引导和支持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 (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水平。核定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