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整理的原理复习资料

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整理的原理复习资料

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整理的原理复习资料
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整理的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考试大纲要求

1. 了解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

2. 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知识结构体系

(一) 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的初始概念包含“城”、“市”二个含义

城——城堡,具有防御功能,为防备野兽伤害及其他部落袭击而筑。

市——市场,拥有商品交换的商业功能。

随后,城、市功能的合二为一,逐渐形成了城市。

“城市”产生的三种学说——交易学、防御学、地利学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1. 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在原始社会产生了固定居民点

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出现了城市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2.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仅有300年的历史。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在城市中创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

工业化 (城市的引力) 导致人口从农村向

提高农业生产率,产生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城市的大规模转移(农村的推力)18世纪后,工业化进程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加快了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二) 有关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

1. 区域理论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平衡的

城市与区域发展互相促动:城市的中心作用强,就能带动周围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社会经济水平高,则促使中心城市更加繁荣;

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使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具备发展条件、通过区域极化发展的城市,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核——中心城市。

2. 经济学理论

城市经济活动是决定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城市产业分为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和服务产业(主要满足本市消费需要)§

在城市产业分类中,基础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只有基础产业得到了发展,城市经济的整体才能得到发展。

3. 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 交通通讯理论

城市的发展源于城市为人们提供面对面交往、交易的机会

交通、通讯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可促进城市整体全面发展§

5. 经济全球化理论: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和跨国资本的外部控制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表现为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

在旧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发展中国家作为原料产地,发达国家则从事成品制造。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集聚于少量全球性中心城市;制造、装配功能扩散在大城市中。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和跨国资本的外部控制。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趋于空间集聚,制造、装配功能趋于空间扩散。

6. 城市进化理论

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绝对集中(工业化社会初始期),相对集中(工业化社会成熟期)——共同点是城市人口增长占主导,不同点是后者出现郊区人口增长的态势。

相对分散(后工业化社会初期)、绝对分散(后工业化社会成熟期)——共同点是郊区人口增长占主导,不同点是后者中城市人口下降。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

考试大纲要求

1. 熟悉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以及相互关系

2. 了解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及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

3. 了解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知识结构体系

(一) 城市的物质构成

1. 城市物质构成的两种领域

①公共领域:社会公众共享的物质环境(主要是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是公共投资和开发的范畴;起主导作用,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约束性

②非公共领域:社会个体占用的物质环境,是非公共投资和开发范畴

2. 城市物质环境的空间属性

可达性:空间联系的便利程度,与城市道路交通网络有关,影响城市的级差地租及空间分布

外部效应:城市物质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包括积极(如交通、绿化等)与消极(如污染)两类

(二) 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

1. 人口老龄化:大于、等于60岁的老人占10%或大于、等于65岁的老人占7%

2. 家庭核心化:大家变小家,多人口变少人口,以父母加子女为主的核心主干家庭为主

3. 生活闲暇化:生活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

(三) 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

1. 农村社会的认同基础——地缘关系、乡土意识——同质性。

2. 城市社会的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不同经济、文化背景的社会群体在聚居方式和空间分布上表现出多样性(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3. 本质差别——城市社会的异质性远远高于乡村社会。

(四) 城市的产业构成及演化趋势

1. 城市产业构成

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于自然界的部类

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类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类

2. 城市产业演化趋势

前工业社会——经济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导。

工业社会——经济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导。

后工业社会——经济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经济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社会。

趋势: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到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三、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

考试大纲要求

1. 掌握城市化的含义

2. 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 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知识结构体系

(一) 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是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社会发展的世界性现象。

城市化的含义十分丰富,不同学科的专家均有不同角度的认识,但其实质含义是包括人口(农业——非农人口)、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农村的扩散、基础设施现代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更新、环境的改善等众多因素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

水平的度量——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二) 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1. 初期阶段

2. 中期阶段

3. 稳定阶段

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表明,当城市化水平达到30%、人均GDP达到800美元时,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由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18%增长到了2001年的37.7%,因而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正处在这一加速发展阶段。

(三)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1. 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2. 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

3. 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国际上习惯于把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作为衡量该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

(四) 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1. 城市化进程本身是社会发展过程

2. 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互相作用和影响

3. 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关于现代化社会指标的研究表明,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考试大纲要求

1. 熟悉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

2. 熟悉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的一般规律

知识结构体系

(一)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

1. 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的中心,根据其职能、作用辐射影响范围的大小,中心城市有不同的等级——中心地理论研究城镇分布规律。

城市的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因而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互相牵制。

每一个经济中心都有其相应的经济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相互影响,应重视区域规划。

城市与经济区域的联系——物流、资金流、人流、信息流——分析一个城市的对外主要经济联系方向。

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关系密切,研究城市不能“就城市论城市”,要分析影响城市发展的各种区域因素。

2. 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的区域分析——发展战略(优劣条件、职业、地位、作用)

①区域资源与经济发展条件评价。

②区域经济结构、消费结构、就业结构对城市产业发展的影响。

③区域各城镇的职能分工。

城市规模(人口、用地)的区域论证

①区域生产力发展与布局。

②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区域内总人口、区域城镇人口总规模、区域城镇人口合理分布、中心城市人口规模的判断。

城市形态与区域空间结构:城市形态变化具有客观发展规律,要根据区域条件,实事求是地确定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二) 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且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1. 城镇体系的特征

①群体性——一群或一组,具有一定数量的城镇聚合在一起。

②关联性——联系密切、相互依存。

③层次性——各城镇等级、规模、地位、作用不同,有层次高低差别。

④开放性——体系内外城镇之间具有密切的相互作用。

⑤动态性——城市发展、区域发展、体系发展。

⑥整体性——各个城镇形成统一整体。

2. 城镇体系与城乡整体发展

城乡发展是指区域内城市、乡村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及发展状况,城镇体系的发育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乡的整体发展水平。

动力——农村向城镇的“向心集聚”、城镇向周围地区的“离心辐射”。

手段——规划、引导和调控城镇体系。

目的——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市与区域发展效益的统一。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一、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考试大纲要求

1. 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

2. 了解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

知识结构体系

(一) 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

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城市的历史约有5000年,中国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东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儒家、道家和法家都自此形成并发展。

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

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变通

2. 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具影响的典型

唐长安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达到近百万。

①中轴对称②东西两市③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通城门的道路为主干道。

④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

元大都

①三套方城(内城、皇城和宫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

②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借助京杭大运河舟车之利,促进了什刹海商业区的形成。

明清北京城

①北部收缩2.5km、南部扩展0.5km ②突出8km中轴线③在城外设置天、地、日、月四坛④皇城南形成商肆。

(二) 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

1. 奴隶制社会

古希腊的城市

①公元前5世纪,经历奴隶制民主政体,形成城邦国家——民主、平等的城邦精神。

②代表城市——米立都城。

公元前五世纪中叶由希波丹姆(Hippodamus)所提倡与系统化了的方格网式街道网布局形式

③广场和公共建筑取代了宫殿,市民集会场所形成了城市的核心。

古罗马的城市

①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

②大量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等供奴隶主享乐的设施。

③城市成为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

2. 封建社会的中世纪

城市的有机发展

中世纪的欧洲——众多封建领主王国——封建割据和战争——城堡的出现

教会势力强大——教堂占据城市中心位置,成为空间和天际轮廓的主导因素。

10世纪以后,一些城市摆脱封建领主的统治,成为自治城市,公共建筑(市政厅、关税厅和行业会所)占据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公共建筑成为城市活动中心。

不少城市(如佛罗伦萨)突破封闭的城堡,不断向外扩张。

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

3. 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

14世纪后的文艺复兴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意大利修建了不少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

代表作品: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17世纪后半叶,新生资产阶级与国王联盟——建立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

巴黎——轴线放射的街道、宏伟宫殿、规整对称的公共广场成为当时典范。

二、现代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

考试大纲要求

1. 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2. 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

3. 熟悉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4. 熟悉战后城市规划学科的主要理论发展

知识结构体系

(一) 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1. 社会经济背景

关键词:工业化工业城市城市问题

18世纪工业革命——圈地运动——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

城市快速发展时期的“城市病”——城市中住房短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重匮乏,导致传染病流行(19世纪三四十年代蔓延于英国和欧洲大陆的霍乱)。

2. 知识背景

19世纪开始关注城市的未来发屉,为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思想、理论、制度等方面的基础。

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源自莫尔“乌托邦”概念,代表人物——欧文、傅立叶。

“欧文1817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州实践的“协和村”方案。

博立叶1829年提出以“法郎吉”为单位及1 500-2000人组成的“大社会”。

戈定1859—1870年在法国的实践。

法律基础——英国1848年(公共卫生法》、1868年(贫民窟清理法》、1890年(工人住房法)。

实践基础——巴黎改建(豪斯曼)、城市美化。

英国公园运动——西谛。

奥姆斯特——纽约中央公园。

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

(二) 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

1.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以霍华德“田园城市”为标志,出现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

理论提出--1898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

概念——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

田园城市实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若干个田园城市(3万人)围绕中心城市(5.8万人)呈圈状布局,城市之间是农业用地。田园城市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环行林阴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

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彻沃斯,由恩温、帕克设计完成。

2. 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柯布西埃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理性功能主义的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由他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1933年)之中。

1922年发表“明天城市”规划方案:

300万人口的城市。

中部为中心区,除公共设施外,40万人居住在24栋60层高楼中,周围有大片绿地。

外围是环形居住带,60万人居住在板式住宅。

最外围是居住200万人的花园住宅。

三层道路系统——地下重型车、地面市内交通、高架快速交通。

市区与郊区由地铁和郊区铁路来联系。

中心思想——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提供充足的绿地

1931年发表“光辉城市”规划方案——思想集中体现

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

城市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即大量高层建筑+人车分离高效率交通系统。

规划实践——20世纪50年代昌迪加尔规划

3. 其他的理论探索

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

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玛塔1882年提出。

①基本原则——运输经济,通勤耗时最少。

②城市形态——由铁路和干道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长条形建筑地带。

③目的——既可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

④实践——对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斯大林格勒等城市的规划实践中得到运用;哥本哈根(1948年)指状式发展、巴黎(1971年)轴向延伸等都是线形城市模式的发展。

戈涅尔的工业城市

法国建筑师戈涅20世纪初提出、1904年展出、1917年出版《工业城市》专著。

基本思路——将各类用地按照功能互相分割以便于各自的扩建,直接孕育了《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区的原则。

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

①通过城市空间各个构成要素的研究,在城市建设中强调入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②在经济和艺术之间,他强调城市规划不能走向任一极端——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在次要地区则强调土地的最经济使用。

格迪斯的学说

生物学家格迪斯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

①通过生态学研究,揭示了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这一思想经美国学者芒福德等人的发扬光大,形成了对区域的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

②提出城市规划的工作模式——调查—分析—规划。

(三)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都是对当时的规划思想进行总结,然后对未来的发展指出一些重要的方向,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性文件。

1. 《雅典宪章》(1933年)

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追随现代建筑运动而展开。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主题“功能城市”——发表《雅典宪章》——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师所制定、反映现代建筑运动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

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可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核心内容——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人手,对城市恬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城市看成丁一种产品的创造,物质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建设的蓝图。

2. 《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①形势的发展变化,要进行修正。

②强调入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③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做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不应当把城市当做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④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实施;城市规划成为一个不断模拟、实践、反馈、重新模拟的循环过程。

⑤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基础是戴卫多夫20世纪60年代“规划的选择理论”和“倡导性规划”——基本意义在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3. 两个宪章之间的有关变化

①《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②《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③《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四)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述

城市规划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城市规划是一个巨大的系统,仅凭感性认识是不适宜的,要运用理论和理性思维,科学地预测城市的未来发展,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城市规划理论涉及内容如下:

功能理论——城市形态和结构。

决策理论——系统分析(自然、经济、社会、历史)方法论、科学决策。

规范理论——规划价值目标及其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

1. 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分化为两种形式:

①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形不成城市群②城市郊区——只能促进大城市的无序蔓延。

卫星城(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

① 1924年提出建设卫星城的概念。

②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同时从属于某个大城市。

③问题——对中心城市的过度依赖,造成子母城之间交通压力,难以真正疏解大城市。

新城(20世纪50年代以后建设的新城市,第三代卫星城)

①形成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

②基本上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成为城镇体系中的组成部分。

③对涌人大城市的人口起到截流作用。

有机疏散理论

① 1942年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②将城市分解成为一个既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各部分形成相对半独立的单元,并用绿化地带隔离开来,以高速交通相联系。简言之,将城市各种功能适当集中,并将这些集中点做有机疏散。

2. 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城市集中发展理论的基础——经济活动的聚集。

城市的集中发展——城市现象;大城市发展——世界城市。

1966年豪尔(世界城市)——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体制中将承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城市特征:政治、商业、人才、人口、文化娱乐中心。

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世界城市的国际功能决定于该城市与世界经济—体化相联系的方式与程度。

世界城市指标:主要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集中地、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主要的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其是港口与国际航空港)、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

城市聚集区——群密集的、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的轮廓线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包括一个以上的城市。

大城市带——法国戈德曼1957年提出,指多核心的城市连绵区,人口2 500万人以上。如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地区等。

3. 城镇形成网络体系的发展理论

城市分散与集中发展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每个城市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城市所能提供的商品、服务及各种机会的数量和种类。

不同规模的城市及其影响的区域组合形成城市的等级体系。

城镇之间交通、通信所组成网络的多少和方便程度,赋予了该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相对地位(引力模型)。

城市体系——一定区域内城市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格迪斯、芒福德确立了区域城市关系是研究城市问题的逻辑框架。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1933年提出的中心地理论揭示了城市布局之间的现实关系。

贝利等人结合城市功能的相互依赖性等研究,逐步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

城市体系内容——职能、规模和空间结构。

4. 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城市内部各类土地规划布局有一定的模式和运行规律,一般可归纳为三个理论,均与城市的经济地租密切关联。

①同心圆理论——伯吉斯l923年提出,城市划分成为5个同心圆。

②扇形理论——霍伊特1939年提出,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扩展,并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

③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

三、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形势

考试大纲要求

1. 了解当代城市规划所面临的社会经济条件

2. 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或理念

3. 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

知识结构体系

(一) 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

1. 经济全球化基本特征

2. 城镇体系结构性变化

工业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

(二) 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的空间结构变化

(三) 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1987年联合国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全面阐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核心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2. 1992年联合国发布《全球21世纪议程》——提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纲领——变革现行政策,改变贫穷国家和社区的生活水平;变革现行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

3. 1994年中国政府公布〈中国21世纪议程〉——强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其中,人类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 知识经济与城市的科技创新环境

知识经济直接以生产、分配和利用知识与信息为基础,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6年度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中提出。

1. 知识经济四个特点

①科技创新——成为重要的发展资源②信息技术——使知识以有限成本传播

③服务产业——产业结构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④人力因素——空前重要。

2. 高科技园区四种类型

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区,以大学所提供的科技创新环境为基础;

科学研究中心,与制造业无直接地域联系;

技术园区,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投资;

建设完整的科技城市,作为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一项计划。

知识经济将催生各种高科技园区,它将是未来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大的中心城市仍然是科技创新的最重要基地。我国先后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五) 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

经济全球化——发展资源(信息、技术、资金和人力)的跨国流动。

城镇体系结构性变化

1. 工业经济时代——产业的管理与控制、研究与开发和制造与装配三个层面集中在同一城镇——城镇体系水平结构。

2. 知识经济时代——三个层面的聚集向不同城镇分化,经济空间结构重组表现为制造与装配层面的空间扩散(众多的制造与装配基地)、管理与控制层面的空间集聚(少量的经济中心城市)——城镇体系垂直结构。

(六) 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的空间结构变化

1. 知识传播的信息化缩短了从知识产生到应用的周期,促进了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

2. 信息革命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如亲近大自然、家庭内工作、中心区娱乐等。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及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一、城市规划的作用和任务

考试大纲要求

1. 掌握城市规划的地位和作用

2. 掌握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知识结构体系

(一) 城市规划的作用

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修改后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三条)

1. 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城市规划,主要体现在:

提供城市社会发展的保障措施

在修正市场失败的基础上支持土地和房地产市场

保证土地在总体利益下进行分配、使用和开发

以政府干预的方式保证土地使用符合社区利益

2. 作为政策形成和实施工具的城市规划,其目的在于:

实现国家的发展政策

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官员提供有关发展控制的导引

协调种类开发,无论是私人的还是公共的

考虑财产所有者估价规划政策对他们的利益影响

告知公众规划政策

3. 作为城市未来空间构架的城市规划,主要的表现在于:

城市规划的主要对象是城市的空间系统

城市未来发展空间构架的实现意味着在预设的价值判断下来为城市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等做形态化的体现

(二) 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1. 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和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

2. 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 确保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4. 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机制,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

5. 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运作

(三) 我国当前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1. 深入开展城市规划的研究工作

2. 完善规划编制体系,提高规划质量和水平

3. 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4. 严格依法行政,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

5. 深化城市规划体制改革,加强规划队伍建设

二、城市规划体系

考试大纲要求

1. 掌握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基本概念

3. 掌握城市规划行政体系的基本概念

知识结构体系

(一) 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基本概念

1. 法律法规——国家和地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立法权的城市)法规体系;地方法规必须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

2. 技术法规——国家或地方制定的专业性标准和规范,分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二)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基本概念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由以下三个层次的规划组成。

1. 城镇体系规划——全国、省(自治区)、跨行政区域、市域、县域五个类型。

2. 城市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纲要、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

3. 详细规划——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

(三) 城市规划行政体系的基本概念

1. 我国城市规划行政体系由不同层次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成——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

2. 各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同级政府负责。

3. 各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下级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文件指出:设区城市的市辖区原则上不设区级规划管理机构,如确有必要,可由市级规划部门在直辖区设置派出机构。

三、城市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计划的关系

考试大纲要求

1. 熟悉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

2. 熟悉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

3. 了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4. 了解国民经济的基本指标、分项指标的主要内涵及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5. 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及其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6. 熟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概念、用地划分标准及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7. 熟悉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及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知识结构体系

(一) 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

1. 共同点——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

2. 不同点

①两个规划的地域范围、规划内容和重点与深度有所不同

②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与区域是“点”与“面”的关系

③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要相互配合、协调进行,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内容的深入落实与具体化

④在城市规划具体落实过程中,有可能需要对区域规划做某些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二) 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系

1. 互为依据——中长期“计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同时,城市规划也是年度计划内及中期计划的依据

2. 城市规划是“计划”的空间部署

3. 由于规划期限不同,城市规划要做出更长远的预测与布局

(三) 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1. 二者目标一致——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 规划范围、控制层面不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宏观层面,“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两者相互协调和衔接

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城市有关研究内容(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及空间布局等)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宏观依据

4. 城市规划的建设用地标准、总量应和土地利用规划协商一致

5. 土地使用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核心;城市规划范围内的用地布局应主要根据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安排

(四) 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

1.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规范环境保护行动的筹划,是实现环境目标的手段,属于城市规划中的专项规划

2. 城市生态规划——将生态学思想和原理渗透于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使城市规划“生态化”,同时关注城市的社会生态、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 三者层次不同——城市生态规划层次最高,城市规划居中,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最低

第四章. 城市规划的编制

2005年10月28日经建设部第7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自2006年4月1日起施行。

新修订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主要章节与内容

新修订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包括五个章节,第一章是总则,明确了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二章是城市规划编制组织,主要目的是规范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从制度上防止在城市规划修编和调整中的随意性。第三章是城市规划编制要求,明确了城市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保证规划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第四章是城市规划编制内容,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内容。第五章是附则。

新修订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将实现四大转变:

一是实现组织方式由单一政府部门组织编制转变为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依法办事的原则组织。

二是重点内容从突出增长速度向控制合理环境容量、确定科学建设标准转变,从侧重确定开发建设项目向对各类资源实施有效保护和空间管制转变。

三是范围从城市规划区转向更加突出强调区域统筹和全市域城乡统筹转变。

四是实现城市规划由技术属性向公共政策属性转变。

一、制定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考试大纲要求

掌握城市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知识结构体系

制定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 统筹兼顾,综合部署,力求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正确处理好一系列关系

2. 协调城镇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走城乡协同发展的道路

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要认真抓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制定城镇体系规划:从区域整体出发,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有效利用,保护资源与环境

3. 优化城市布局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提高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任务

城市规划要按照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合理调整用地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改善城市环境的目标

4. 合理和节约利用土地与水资源

我国以世界平均水平1/3的人均耕地、1/4的人均水资源支持了占全球22%的人口的温饱和经济发展

“珍惜用地、合理用地、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城市规划必须全面贯彻这一国策

5. 保障城市安全和社会安定

6. 充分体现城市各自的特色

加强文保单位的保护(保存历史的原貌和真迹;保存文物古迹的历史环境)

保护好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城市的风貌和形象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

城市形象的塑造要通过城市设计的手段来实现

二、城市规划的调查与分析

考试大纲要求

1. 掌握城市规划中的调查内容和主要方法

2. 熟悉城市规划中常用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3. 熟悉城市规划中的研究工作及常用方法

知识结构体系

(一) 城市规划调查的内容

1. 区域环境

2. 历史文化环境

3. 自然环境

4. 社会环境

5. 经济环境

6. 市政基础设施

7.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二) 城市规划调查的方法

1. 现场踏勘或观察

2. 抽样调查或问卷调查

3. 访谈和座谈会

4. 文献资料的运用

(三) 城市规划的分析方法

1. 定性分析

①因果分析法——排列相关因素,发现主要因素,找出因果关系,如城市发展方向的选择。

②比较法——难以定量分析而需要量化的问题,如用地指标的确定。

2. 定量分析

①频数和频率分析②集中量数分析③离散程度分析④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3. 空间模型分析

实体模型(可以用图纸表达)

①投影法——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用于规划管理和实施。

②透视法——透视图、鸟瞰图,用于效果表达。

概念模型(一般用图纸表达,用于分析和比较)

①几何图形法——分析空间要素的特点与联系,如功能结构分析。

②等值线法——等高线图,用于交通可达性分析。

③方格网法——常用于环境、人口的空间分布等。

④图表法——常用于经济,社会各种因素的比较分析。

(四) 城市规划的专题研究

1. 针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多学科的研究分析,找寻对策,为城市规划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使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2. 专题研究根据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和规划的具体要求而确定

3. 城市规模的研究

城市规模的概念: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一般以人口规模表示

城市人口规模研究方法

①综合平衡法②比例法③区域分配法(城市化法)④环境容量法⑤线性回归分析

城市环境容量的制约条件主要包括

①城市自然条件②城市现状条件③经济技术条件④历史文化条件

三、城市用地的分类与评价

考试大纲要求

1. 掌握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

2. 掌握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

3. 熟悉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

知识结构体系

(一) 城市用地的分类

我国1991年3月开始实行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将城市范围内纷繁复杂的各种用地归纳为10大类、46中类、73小类。

十大类城市用地名称及其代号是:居住用地(代号为R),公共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G),特殊用地(D),水域和其他用地(E),其中E类不参与城市建设用地的平衡。在城市规划中,总体规划用地阶段以大类为主,中类为辅;分区规划则以中类为主,小类为辅;详细规划则需达到小类深度。

(二)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方法

1. 自然条件评价

工程地质条件:

①土质与地基承载力②地形条件③冲沟④滑坡与崩塌⑤岩溶⑥地震

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①水文地质条件②水文条件

对待地面水,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城市规划要兼顾两者。

①水对城市的影响——防洪标准、措施的合理制定,保证城市建设的安全。

②城市建设可能对原有水系的破坏——如过量取水、污水的大量排放、改变水道与断面等。

水文地质条件

包括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的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及水的流动状态等条件。

①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后二者可作为城市水源;承压水由于受大气降水的影响较小,不易受地面污染,可作为城市的主要水源。

②地下水过量开采,地下水位下降,会形成“漏斗”,造成水质污染,严重的还会造成水源枯竭和地面沉陷。

③对地下水有污染的建设项目不应布置在地下水的上游方向。

气候条件

大阳辐射

强度与日照率,影响城市建筑密度、城市用地指标与规模、建筑群体的布置。

风向

①风是地面大气的水平移动,由风向、风速表示。

②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表示风向的特征指标叫风向频率(以各个风向发生的次数占总次数的百分比表示)。

③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风所移动的距离,以平均风速表示。

④风玫瑰图——风向频率图与平均风速图。

⑤盛行风向按城市不同风向的最大频率来确定(如上图为北北东方向)。

⑥风速与污染危害的关系——风速越大,污染物越易扩散。

⑦静风——无风,盆地、峡谷城市的静风频率很高,烟气滞留城市上空无法吹散。

⑧工业区位于盛行风向(最大风频)的下风向,即最小风频的上风位。

⑨城市拥有两个方向的盛行风向时,工业区要布置在盛行风向的两侧。

⑩规划楔状绿地插入城市,以引导风向;道路系统与冬季盛行风向成一定角度,以减轻寒风对城市的侵袭。

气温

①逆温层——在日温差较大的地区(尤其在冬天),因夜间城市地面散热冷却较快,大气层下冷上热,在城市上空产生逆温层现象,大气比较稳定,有害的工业烟气滞留或扩散缓慢,加剧城市污染。

②热岛效应——城市建筑密集、硬地过多,生产与生活散发大量热量,出现市区温度比郊区高的现象,规划中应增设大面积水体和绿地。

降水与湿度

降水量的大小与强度对城市较为突出的影响是排水设施,要防止山洪、江河汛期的威胁。

2. 建设条件评价

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方面

①布局结构是否合理(城市功能分区与结构协调)。

②布局结构能否适应发展需要。

③布局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

④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与潜力。

城市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方面

①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现状,包括质量、数量、容量与改造利用的潜力,这些都将影响到土地的利用及旧区再开发的可能性与经济性。

②设施齐全的地区,有利于土地价格的升值。

社会、经济构成方面

①人口密度反映土地利用的强度与效益,并影响拆迁的难易程度。

②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影响用地功能组织与各种用地的数量结构。

3. 经济评价

城市用地经济评价是指综合评价土地质量,为土地使用提供依据。好地优用,劣地巧用,用经济手段调节土地使用,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

城市用地的基本性质

城市土地除具有土地资源的共性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

①承载性——承载城市物质要素和社会经济活动,是其基本的自然属性

②区位的极端重要性——与几何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③地租与地价

地租——土地供给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向土地需求者让渡土地使用权时,索取的利润;

地价——指土地一定年限内使用权的价格,是国家向土地使用者出让土地使用权时获得的一次性货币收入。

土地分配的基础——追求利益最大化。

级差地租——不同区位的土地或同一土地由于开发程度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别地租。

级差地租理论——关于土地等级差别理论,是认识土地经济价值差异的基础。

城市土地经济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

经济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①基本因素层:包括土地区位、城市设施、环境优劣度、其他因素

②派生因素层:包括繁华度、交通通达度、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环境质量、自然条件、人口密度、建筑容积率和城市规划条件等

③因子层:从更小的侧面具体地对土地使用产生影响

四、城镇体系规划

考试大纲要求

掌握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知识结构体系

(一) 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1. 调查分析预测

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建设和发展条件

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2. 规划布局(三大结构)

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3. 区域发展支撑条件

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

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4. 实施保障——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二) 城镇体系规划成果

1. 城镇体系规划文件——规划文本;附件

规划文本是对规划的目标、原则和内容提出规定性和指导性要求的文件。

附件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解释,包括综合规划报告、专题规划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

2. 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图纸

城镇体系规划现状图

城镇体系规划图

基础设施及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等专项规划图

图纸比例一般为1:500 000—1:100 000。

重点地区城镇发展规划示意图用1:50 000—1:10 000。

五、城市总体规划

考试大纲要求

1. 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2. 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3. 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要求

4. 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方法

5. 掌握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

6. 掌握城市分区规划的作用和内容

知识结构体系

(一)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

1.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主要任务——研究确定总体规划的重大问题,作为编制总体规划的依据

主要内容

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内容包括:市域城乡统筹战略;确定生态、环境、土地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和保护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级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方案和建设标准;原则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

②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③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

④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

⑤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⑥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

⑦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

⑧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

⑨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2.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成果——纲要文本、说明、相应的图纸和研究报告

(二)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 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其中位于人口、经济、建设高度聚集的城镇密集地区的中心城市,应当根据需要,提出与相邻行政区域在空间发展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进行协调的建议。

2. 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

3. 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

4. 提出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

5. 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原则确定市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社会服务设施,危险品生产储存设施的布局。

6. 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区的范围应当位于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内。

7. 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

(三) 中心城区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 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

2. 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3. 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4. 确定村镇发展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确定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庄,提出村镇建设控制标准。

5. 安排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它用地。

6. 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

7. 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人口容量等)。

8. 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9. 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

10. 确定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种功能绿地的保护范围(绿线),划定河湖水面的保护范围(蓝线),确定岸线使用原则。

11. 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和要求,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紫线),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研究确定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及保护措施。

12. 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点确定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住房等满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

13. 确定电信、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环卫发展目标及重大设施总体布局。

14. 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提出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15. 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出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等规划原则和建设方针。

16. 划定旧区范围,确定旧区有机更新的原则和方法,提出改善旧区生产、生活环境的标准和要求。

17. 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18. 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四)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1. 主要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建设和合理发展

2. 总体规划的内容

体系规划——编制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规划布局

①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②提出人口、用地规模,确定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中心区位置基础设施支撑

①确定城市内外交通系统的布局及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

②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治理与保护

①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沿江岸线

②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③确定城市环境保护目标,提出防治污染措施

④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历史文化保护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对历史文化名城在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

安全与保障——提出人防建设、消防、防洪、抗震防灾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

建设安排

①确定旧城区改建及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改善旧城区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和措施

②协调市区与邻近郊村镇的各项建设,规定需要保留和控制的绿色空间

③编制近期建设规划

有关建议——进行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和方法的建议

(五) 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1. 城市规划区范围。

2. 市域内应当控制开发的地域。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

3. 城市建设用地。包括:规划期限内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设用地面积、容积率、人口容量等);城市各类绿地的具体布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布局。

4.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城市干道系统网络、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交通枢纽布局;城市水源地及其保护区范围和其他重大市政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5.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包括:历史文化保护的具体控制指标和规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具体位置和界线。

6.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7. 城市防灾工程。包括:城市防洪标准、防洪堤走向;城市抗震与消防疏散通道;城市人防设施布局;地质灾害防护规定。

(六)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方法

1. 基础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

条条调查——城市有关部门的资料调查

块块调查——调查各类用地的分布与面积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评价因素;一类用地;二类用地;三类用地

2. 确定经济技术指标

3. 确定城市性质

4. 预测城市人口、确定城市规模

城市人口构成

城市人口变化

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确定城市用地规模

5. 确定城市总体布局

应遵循的原则

①城乡结合、统筹安排②功能协调、结构清晰③依托旧区、紧凑发展④分期建设、留有余地

城市用地布局的主要模式

①集中式②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式③分散式

城市用地布局的艺术问题

①城市用地布局艺术②城市空间布局要充分体现城市审美要求③城市空间景观的组织

④城市轴线艺术⑤继承历史传统,突出地方特色

(七) 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要求

1. 文本

§ 前言:说明本次规划编制的依据和原则

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要点

城市规划区范围

城市性质、城市人口发展规模及用地规模

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

自然环境和历史文件环境保护

旧区改建原则、用地结构调整及环境综合整治

城市环境质量建议指标、改善或保护环境的措施

各项专业规划

近期建设规划

实施规划的措施

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2. 图纸

①市(县)域城镇布局现状图②城市现状图③用地评定图④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图⑤城市总体规划图

⑥道路交通规划图⑦环境保护、防灾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图⑧各项专业规划图⑨近期建设规划图

3. 附件——规划说明、有关专题研究报告及基础资料汇编

(八)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1. 规划期限

原则上应当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年限一致,并不得违背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近期建设规划到期时,应当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新的近期建设规划。

2. 主要规划内容

确定近期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确定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和布局。

确定近期交通发展策略,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

确定各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公益设施的建设规模和选址。

确定近期居住用地安排和布局;

确定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风景名胜区等的保护措施,城市河湖水系、绿化、环境等保护、整治和建设措施。确定控制和引导城市近期发展的原则和措施。

3. 成果

应当包括规划文本、图纸,以及包括相应说明的附件。在规划文本中应当明确表达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九) 城市分区规划的内容和编制方法

1. 城市分区规划的主要任务

2. 城市分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3. 分区规划的成果

①规划文本②图件(包括相应说明的附件)

六、城市详细规划

考试大纲要求

1. 掌握详细规划的类型、作用和地位

2. 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和编制方法

3. 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要求

4. 掌握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和编制方法

5. 掌握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要求

知识结构体系

(一) 详细规划的类型和任务

1. 任务——以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 类型——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

(二)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和编制方法

1.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细分地块以规定其使用性质、各项控制指标和管理要求,强化规划的控制功能,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2. 内容

①规定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面积与界线

②规定各地块开发强度(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品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

③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

④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地块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它交通设施。规

⑤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⑥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

⑦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3. 控制指标

①规定性指标②指导性指标

4. 强制性内容: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

(三)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要求

1. 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

规划文本

①图件——图纸和图则②附件——规划说明、基础资料和研究报告

2. 规划文本的内容要求

①总则:制定规划的依据和原则,主管部门和管理权限、地块划分及规划控制原则要求

②各种使用性质用地的适建要求

③各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

④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距离的规定

⑤相邻地段的建筑规定

⑥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设施的配置和管理要求

⑦奖励和惩罚规定

3. 图纸内容——用地现状图、用地规划图、道路交通及竖向规划图、工程管网规划图,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

(四)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和编制方法

1. 任务——对于当前要进行建设的地区,应当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

2. 内容

①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②建筑空间布局和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③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④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⑤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⑥竖向规划设计

⑦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住宅建筑总面积、平均层数、容积率、建筑密度、住宅建筑容积率、绿地率(五)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要求——说明书和规划图纸

第五章. 主要专项规划

一、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

考试大纲要求

1. 掌握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概念

2. 掌握城市道路网规划及红线划示

3. 了解城市交通的特征及交通调查的基本知识

4. 熟悉城市交通及对外交通的主要设施及规划要求

5熟悉城市交通政策的概念及制定原则

6. 熟悉城市公共交通的基本知识

知识结构体系

(一)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基本概念

1. 城市综合交通

对外交通

城市交通

2. 城市交通系统——由三个系统组成

①城市运输系统(交通行为的运作)②城市道路系统(交通行为的通道)③城市交通管理系统(交通行为的管理与控制)

(二) 城市对外交通

1. 铁路

铁路设施:直接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客、货运设施;铁路专用设施

铁路客运站

会让站、越行站:主要进行铁路运行的技术作业,站场布置不一定与居民点结合,间距为8~12km.

中间站

①中间站是客货合一的小站,多设在中小城市,采用横列式布置,间距20-40km。

②按客站、货场和城市的相对位置有三种布局方式,规划应尽可能将铁路布置在城市一侧,货场要方便货运,减少对城市的干扰。

区段站货运站编组站

2. 公路

公路分类、分级

公路布局

长途汽车站的类型: ①客运站②货运站

③技术站:主要担负清洗、检修(保养)汽车的工作,一般设在市区外围靠近公路线附近。

④公路过境车辆服务站

3. 港口

港口基本情况

港口城市规划布局要点

4. 机场

机场分类:按航线性质可分为国际航线机场和国内航线机场。

机场布局

①机场宜设在城市的沿主导风向两侧,即机场跑道轴线方向与城市市区平行或与城市边缘相切(最小距离5-7hm)。

②如跑道轴线方向通过城市,则跑道一端与城市边缘酌距离至少15 Km。

③与城市的距离应不近不远(10—30 km),若地形条件限制,则设于远郊。

④避免通讯干扰,与铁路编组站、电气化铁路、高压线、变电站、电讯台、广播站、有高频设备或x光设备的单位保持适当距离。

⑤机场与城市的交通联系应在30分钟以内,建设快速路或用其他方式(地铁、高速铁路、磁悬浮列车等)联系。

(三)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1. 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布局的因素

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城市外部交通联系和自然地理条件

城市规划考试大纲

2011年全国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 (修订版) 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指定参考用书(共6册) 本套书共分五册,分别是 一、《城市规划原理》(2011年版) 二、《城市规划相关知识》(2011年版) 三、《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2011年版) 四、《城市规划实务》(2011年版) 五、《城市规划法规文件汇编》(2011年版) 六、《考试大纲》 目录 一、城市规划原理 (1) 二、城市规划相关知识 (7) 三、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 (12) 附:现行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与规范一览表(2008年) (16) 四、城市规划实务 (19) 全国城市规划执业资格考试科目为:《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规划实务》。本考试大纲对各考试科目分层次列出了具体的内容,分别用掌握、熟悉、了解来界定各条目的考试要求。"掌握"是指必须具备的重要知识,"熟悉"是指应当具备的较重要知识,"了解"是指一般知识。在《城市规划实务》科目中,"掌握"是指考生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 一、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作为一门理论性考试科目,内容是关于城市与城市发展的知识,城乡规划学科知识,城乡规划体系知识,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形成的知识,城乡规划编制的知识,城乡规划实施的知识。本科目考试的目的是:考核应试人员所具备的城乡规划理论知识的状况,包括对城市发展及城市规划学科的基础理论,对城乡规划制定、编制、实施等有关的专业理论的了解、熟悉、掌握程度。 1.城市与城市发展 1.1城市与乡村 1.1.1掌握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 1.1.2熟悉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特点 1.2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1.2.1了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 1.2.2熟悉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 1.2.3熟悉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1.3城镇化及其发展 1.3.1熟悉城镇化的含义 1.3.2熟悉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1.3.3熟悉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当前状况 1.4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及资源环境的关系 1.4.1熟悉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知识讲解

17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 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型曲线: 3)“S”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__考试题库

名词解释部分 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 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 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9、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20、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21、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 22、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23、“雷德朋”系统

城市规划考试的262中国城建史

关于城市规划考试的262个常见问题中国城建史 1. 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 3. 主要古代城市的规划建设思想与城市格局(周代洛邑城——曹魏邺城——吴国金陵——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 4. 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 5.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及典型城市(匠人营国思想、管子城市建设思想) 6. 中国古代规划重要著作(周礼考工记——管子——孙子兵法——商君书) 7. 不同历史时期都市布局的完善与发展 8. 不同历史时期居住区的完善与发展 9. 中国古代城市设计手法的运用 10. 平江城规划以及平江图、平江城的意义 11. 中国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的演变 12. 中国古代不同类型城市选址特征及其原因 13. 中国古代城市与西方古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上、土地制度上、宗教上的异同 14. 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和典型城市 15. 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下不同类型的城市及其各自特征 16. 上海自1845年开埠为商埠起至1949年上海解放止,一百多年来城市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

17. 青岛的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意义,青岛在德占时期与日占时期规划有何不同 外国城建史 18. 古埃及城市建设成就 19. 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及其演变,典型城市 20. 希腊化时期城市特点 21. 古罗马不同时期城市特点(伊达尼亚时期——罗马共和时期——罗马帝国时期) 22. 营寨城特点及其演变,典型城市 23. 罗马共和和罗马帝国时期广场的异同 24. 中古城市社会特点、城市建设特征、典型城市的格局 25. 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典型城市及其格局,文艺复兴时期城市特点 26. 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广场特征及典型广场格局 27. 阿尔伯蒂、弗拉锐特、斯卡莫齐的城市建设主张 28. 巴洛克时期城市建设特征及主要城市格居 29. 绝对君权时期法国广场和园林建设特征和典型案例 30. 在西方古代城市发展过程中,人文主义思想、君权思想的穿插交锋,理性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穿插交锋的过程演变 31. 不同时期英国新城的特点、缺点,典型城市 32. 法国、美国、日本、瑞典新城建设的特征 33. 巴黎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建设(罗马营寨城——古典主义——雅各宾时期——拿破仑帝国时期——欧斯曼改建——1965年巴黎总规)

交通规划原理历年试题

内蒙古科技大学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 《交通规划》考试试题(A 卷) 课程号: 考试方式:闭卷 使用专业、年级:交通工程 2005 任课教师:于景飞 考试时间: 备 注: 一、选择题(共7题,每空2分,共14分) 1. 下列那种现象属于交通的范畴() A 流水 B 下雨 C 刮风 D 驾车兜风 2. 劳瑞模型土地利用活动的主体不包括() A 基础产业部门 B 非基础产业部门 C 住户部门 D 人口 3. 社会停车场用地属于() A 对外交通用地 B 道路广场用地 C 市政工业设施用地 D 仓 储用地 4. 对方格网式交通网络的特点描述错误的是() A 各部分可达性均等 B 网络可靠性较低 C 网络空间行驶简单 D 不利于城市用地的划分 5. ()是对象区域交通总量 A 生成交通量 B 发生交通量 C 吸引交通量 D 全不是 6. ()没有完整的OD 表也可以进行模型参数标定 A 重力模型法 B 最大熵模型法 C Furness D 介入机会模 型 7. 当人们购买家庭轿车的比例趋于平均化后,职业对交通方式 选择的影响逐渐() A 减弱 B 增强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共11题,每空1分,共16分) 1. 引道延误为引道 ______ 与引道 _____ 之差。 2. 老瑞模型是决定 _____ 和 ______ 的分布模型 3. 已知I 、2、3小区至路网的最短距离为20、30、10,则道路 网的可达性为 ______ 4. _______ 是指道路网中路段之间的连接程度。 5. 在O □表中,每一行之和表示该小区的 _____ ;每一列之和表 示该小区的 ____ 。 6. Logit 模型假设径路的随机误差相互 —J 填独立或相关)。 7. 出行 ____ 以住户的社会经济特性为主,出行 _____ 以土地利 用的形态为主。 8. 某市规划面积300km ,建成区面积lOOkm,现有道路总长 350km 规划再建150km 则城市道路网密度为 —km / krnt 9. _______ 交通流分布能够较好的反应网络的拥挤性。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ebster 延误公式的适用范围为饱和度取值在 ________________ 。 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态交通分配是以路网 为 -线订装---线订装--- 线订装----师教考监交并一纸题答与须卷试 ----线 订装---线订装--- 线订装- : 名 姓生学 □□□□□□□□□□□□ ................................................ ... .................... .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第二篇城市与城市规划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农业与畜牧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2、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就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城市就是生产发展与人类第二次分工的产物。城市就是伴随着私有制与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3、城镇就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一般就是工业、商业、交通与文教的集中地,就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最初就是防止野兽的侵袭,后来就是防御部落战争。 中国古代一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两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每层城墙外都有深而广的城壕。 欧洲罗马时期在环地中海地区建立了不少罗马营寨城,后来成为欧洲城市发展的基础。欧洲中世纪,从防御要求出发,将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河边,或在其外围开人工沟、架设吊桥。在城市的平面布置中,考虑了组织多层次、多方位的问题。

兵器技术的进步也影响到了城市的建设。中国在宋代,火药已大量用于战争,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建设,使得一些城墙或加厚,或在土墙外包砖。对欧洲的城市建设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的面积。 罗马帝国时期,奴隶主依靠掠夺奴隶与殖民地大量的财富,驱使奴隶无偿地为她们建造罗马城及豪华的宫殿、寺庙、浴池、斗兽场等。 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中国的封建社会大多数朝代就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按照规划新建规模很大、布局严整的都城。 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的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很小。真至17世纪,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都城才有了较大的发展。 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就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然而欧洲与中国在土地所有制上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就是地主所有制,地主通过代理人征收地租,可以居住在城市。 欧洲就是封建领主人制,封建主大多数住在自己的城堡与领地的庄园中。 中国的城市就是政治与经济的中心,而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古代中国,在一些商路交通要地、河流的交汇点,商业发达,手工业集中。中国虽有很长的海岸线,航海技术也较发达,但始终未

城市规划专业试题及答案

试题及答案 (城市规划专业)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某城市全年拥有两个方向的盛行风,在进行城市用地规划布局时,工业用地应布置在( )。 A.盛行风向的下风方向 B.最小风频之下风位 C.最小风频之上风位 D.盛行风向的两侧之一 2.( )是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编制所特有的要求。 A.文本 B.图纸 C.说明书 D.专题研究报告 3.( )对城市布局尤其是工业区和居住区的布局有重大影响。 A.风向 B.风速 C.风象 D.风频 4.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强制性内容中,没有要求进行的是( )。 A.确定城镇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B.确定控制开发的区域 C.确定重大基础设施 D.确定区域性公共设施的布局 5.( )不是城市总体规划有关城市建设用地的强制性内容。 A.规划期内限制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 B.根据建设用地评价确定的土地使用性规定 C.城市各类建筑用地的具体指标和比例 D.城市各类园林和绿地的具体布局 6.在( )条件下,城市居住用地在城市总体布局中应采用集中式布置。 A.城市规模不大 B.城市规模较大 C.有足够的基础设施条件 D.欠缺足够的基础设施条件 7.城市规划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有( )。 A.性质分析与功能分析两种 B.区域分析、城市分析、环境分析三种

C.概念分析、模型分析、图表分析三种 D.因果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 8.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的( )。 A.基本内容 B.分支内容 C.总体规划 D.专项规划 9.( )是城市土地最基本的自然属性。 A.承载性 B.区位的极端重要性 C.地租 D.地价 10.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先组织编制( ),研究确定总体规划中的重大问题,作为编制规划成果的依据。 A.城镇体系规划 B.总体规划纲要 C.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D.规划大纲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超过8层的高层公共建筑,电梯可成组地排列于电梯厅内,一般每组电梯不宜()。 A.少于两部 B.少于三部 C.多于六部 D.多于八部 2.场地设计时所需的降水资料一般有()。 A.平均年降雨量 B.年最低降雨日期 C.暴雨持续时间及其最大降雨量 D.初终雪日期 3.北京四合院反映封建宗法制度的布局特征是()。 A.以院为核心 B.中轴对称 C.内外有别 D.尊卑有序4.城市道路路拱的基本形式有以下()种。 A.抛物线形 B.直线形 C.折线形 D.弧线形 5.螺旋坡道式停车库是常用的一种停车库类型,具有很多优点,但下列()项是它的缺点。 A.交通路线不明确 B.螺旋式坡道造价高 C.坡道进出口与停车楼板间交通不易衔接 D.每车位公用面积较大 6.土地的产权制度()。 A.决定着土地的价格 B.决定着土地的使用方式 C.决定着土地收益的分配形式 D.影响着土地使用的社会经济效益 7.城市化的推进过程是按照()两种方式反映在地表上。

(完整版)《交通规划原理》习题一(1-6章)作业

《交通规划原理》第1-6章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 1.交通规划的定义是什么?它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答:交通规划是有计划地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提示各种目标,又如何将提示的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 交通规划的构成要素分为:需求要素、供给要素和市场要素三部分。 2.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通常,交通设施的建设使得两地间和区域的机动性提高,人们愿意在交通设施附近或沿线购买房屋、建立公司或厂房,从而拉动土地利用的发展;相反,某种用途的土地利用又会要求和促进交通设施的规划与建设。交通与土地利用研究土地利用的变化及其产生的交通量,同时研究交通设施的建设对土地利用的作用。 3.试叙述交通规划的发展阶段。 答:第一阶段(1930 年~1950 年)。该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由新的代替道路的规划缓和政策或消除交通拥挤。采用的技术方法是道路交通量调查,以机动车保有量为基础的交通量成长预测,基于经验方法的交通量分配。 第二阶段(1950 年~1960 年)。该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主要解决市内汽车交通急剧增加带来的交通阻塞,为汽车交通的道路交通规划。其特点是以高通行能力道路为对象的长期性道路规划。采用的技术特征方法是家庭访问调查、道路交通量调查,以道路交通为对象的三阶段预测法。使用的社会经济技术参数为个人收入、社会人口结构、汽车保有量。 第三阶段(1960 年~1970 年)。该阶段的道路交通状况是美国汽车保有量激增,在市中心高峰时必须进行汽车通行限制,刘易斯·曼福特对当时的道路的交通状态进行了精辟总结,即“美国人都为汽车教信徒,美国是靠高速公路发展起来的”。本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通过综合交通规划,合理分配交通投资(私人交通对公共交通),征收停车费,进行长期性交通规划。采用的技术方法特征为四节段预测法,分析单位由车辆至人;交通方式划分阶段被导入到了交通需求预测之中;一般化费用开始使用和个人选择模型的提出也是其特征。 第四阶段(1970 年~1980 年)。该阶段交通规划的条件是交通问题开始多样化,例如,大气污染、噪音、拥挤、停车难、交通事故、公共交通衰退、交通弱者问题,变更工作时间,规划过程中的住民参加,公共交通问题等。因此,当时交通规划的目的是强调局部性,注重短期性规划,低成本交通营运政策。采用的技术方法特征是研究趋于多样化,主要表现在:a.集计模型的精炼化和简化;b.非集计模型的出台和应用;c.渐增规划、反应规划等。 第五阶段(1980 年~1990 年)。该阶段的交通规划条件是城市环境问题恶化,交通事故、堵车、交通弱者问题受到重视。交通规划的目的变为强调微观性和局部性。采用的技术方法特征是将计算机等尖端科技用于交通规划。主要有:①计算机的急速发展导致了仿真技术;②静态到动态;③ ITS等高科技(行驶线路导向、GPS 、GIS 、ETC 等)的研制;④非集计模型的重视;⑤四阶段法的静态问题向动态方向发展。 第六阶段( 1990 年~现在)。该阶段的交通规划条件是环境问题、交通事故、交通阻塞等。因此,本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环境保护、复苏城市公共交通。采用的技术方法特征是:① ITS 的重视及产品化;②动态预测技术与方法;③重视老年人与伤残人;④重视交通环境;⑤路面电车、轻轨的复苏;⑥重视研究旅游交通。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班级:城规0501 姓名:白一清 学号:050120110 指导老师:任云英黄嘉颖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摘要: 城市规划为城市的发展描绘出宏伟的蓝图,城市文化如同一条暗线,引导着城市的发展。从古希腊向往自由与美好的社区生活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理想城市的追求,城市规划一步步向前发展无不渗透着文化这一精神力量的推动与沉淀。工业革命带来的大规模城市化给城市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是人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城市的发展之路。从“乌托邦”到“田园城市”再到1933年《雅典宪章》的发表,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真正的将“文化”提上了议程,经过《北京宪章》的发展,城市的精神文化始终贯穿于整个城市规划发展的全过程,而城市规划本身也向着以人为本,可持续的道路前进。 关键词: 城市规划城市文化功能城市文化城市 引言: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城市的理想模式。两千多年前的哲人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留居于城市。”正是这个被西方视为最为古老的城市定义,揭示了城市最基本的内涵,也体现出城市的终极目标。 1.人类的童年——自由美好的社区 古希腊是西方古典文化的先驱和欧洲文明的摇篮。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是西方世界诞生的第一个乌托邦。他希望通过提倡一系列公共美德建立起社会正义和公正。古希腊 人对城市的定义是:城市是一个为着自由美好的生活而保 持较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 既有节制,又能自由地享受轻松的生活。古希腊早期诸多 城市的突出特征是符合人的尺度以及自然环境的协调。城 市并不追求平面视图上的规整对称,而是顺应和利用各种 复杂地形,构成生动活泼的城市景观。城市中大量公共活 动场所的设立,促进了市民平等、自由和荣誉意识的增长。 在这一时期人们所注重的是文化精神的发扬。雅典卫城公元前5世纪,希波达姆斯所作的米利都城规划,首次采用正交的街道系统,形成十字网格,建筑物布置在网格内,这种城市建设系统被公认是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起点。这种几何化、程序化的规划方法,虽然确立了一种新的城 市秩序和城市理想,却由于过于严谨而显得呆板,甚至为 了构图的形式美而不顾自然地形的多样化。 2.强大的帝国——彰显永恒的秩序 古罗马时代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最高阶段。那时候已 有了正式的城市布局规划,它具有四个要素:选址、分区 规划布局、街道和建筑的方位定向和神学思想。美国著名 城市史专家芒福德曾指出,“罗马人从希腊城镇学到了基 于实践基础的美学形式而且对米利都城规划形式中的各 项重要内容——形式上封闭的广场,广场四周连续的建筑,宽敞的大街,两侧成排的建筑物,

交通规划原理历年试题

内蒙古科技大学2007/2008 学年第二学期 《交通规划》考试试题(A 卷) 课程号: 考试方式:闭卷 使用专业、年级:交通工程2005 任课教师:于景飞 考试时间: 备 注: 一、选择题(共7题,每空2分,共14分) 1.下列那种现象属于交通的范畴() A 流水 B 下雨 C 刮风 D 驾车兜风 2.劳瑞模型土地利用活动的主体不包括() A 基础产业部门 B 非基础产业部门 C 住户部门 D 人口 3.社会停车场用地属于() A 对外交通用地 B 道路广场用地 C 市政工业设施用地 D 仓储用地 4.对方格网式交通网络的特点描述错误的是() A 各部分可达性均等 B 网络可靠性较低 C 网络空间行驶简单 D 不利于城市用地的划分 5.()是对象区域交通总量 A 生成交通量 B 发生交通量 C 吸引交通量 D 全不是 6.()没有完整的OD 表也可以进行模型参数标定 A 重力模型法 B 最大熵模型法 C Furness D 介入机会模型 7.当人们购买家庭轿车的比例趋于平均化后,职业对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逐渐() A 减弱 B 增强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共11 题,每空1分,共16分) l.引道延误为引道 与引道 之差。 2.老瑞模型是决定 和 的分布模型 3.已知l 、2、3小区至路网的最短距离为20、30、10,则道路网的可达性为 4. 是指道路网中路段之间的连接程度。 5.在OD 表中,每一行之和表示该小区的 ;每一列之和表示该小区的 。 6.Logit 模型假设径路的随机误差相互 (填独立或相关)。 7.出行 以住户的社会经济特性为主,出行 以土地利用的形态为主。 8.某市规划面积300km 2,建成区面积lOOkm 2,现有道路总长350km ,规划再建150km ,则城市道路网密度为 km /km 2。 9. 交通流分布能够较好的反应网络的拥挤性。 10.Webster 延误公式的适用范围为饱和度取值在 。 11.动态交通分配是以路网 为对象、以 目的开发出 考生班级________________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______ __________ …装订线………装订线………装订线…………试卷须与答题纸一并交监考教师…………装订线………装订线………装订线…

城市规划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城市的职能是(A)。 A.城市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 B.城市性质 C.对城镇政治、文化、科研等起作用 D.在经济方面的职能 2.对确定城市发展性质最具硬性的依据是(B)。 A.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对该城市建设的要求 B.该城市所在区域对城市的影响 C.该城市自身所具备的有利条件 D.对该城市具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 3.城市形态是指(C)。 A.城市各项用地集中成片 B.组团状城市 C.城市空间的整体结构 D.城市呈现的主要形态 4.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的标志是(C)。 A.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 B.农业和商业的分工

C.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D.手工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城市化的是(C)。 A.城市覆盖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大 B.城市数量越来越多 C.城市的经济水平越来越高 D.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 6.《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主要是中国古代对(C)城市布局的规定。 A.边关城市 B.府城 C.王城 D.县城 7.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都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C)。 A.唐长安城的居住区采用里坊制 B.唐长安城的皇城位于城市的北部 C.元大都城的皇城居于城市的正中,应为宫城 D.明清皇室建筑日、月、天、地坛位于北京城外 8.促进城乡规划学科产生的根本原因是(D)。 A.工业发展

B.居住环境恶化 C.汽车交通的出现 D.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 9.“规划的选择理论”和“倡导性规划”是城市规划中(B)的体现。 A.政府大力宣传城市规划的作用 B.公众参与 C.综合规划 D.系统思想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C)。 A.主要法 B.主干法 C.基本法 D.行政法 11.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由(A)几个层面组成。 A.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 B.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 C.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 D.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 12.区域规划的基本任务是(A)。 A.促使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各项建设事业协调发展 B.搞好区域工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

交通规划原理试题知识讲解

交通规划原理试题

内蒙古科技大学2007/2008 学年第二学期 《交通规划》考试试题(A 卷) 课程号:06116303 考试方式:闭卷 使用专业、年级:交通工程2005 任课教师:于景飞 考试时间: 备 注: 一、选择题(共7题,每空2分,共14分) 1.下列那种现象属于交通的范畴(D) A 流水 B 下雨 C 刮风 D 驾车兜风 2.劳瑞模型土地利用活动的主体不包括(D) A 基础产业部门 B 非基础产业部门 C 住户部门 D 人口 3.社会停车场用地属于(B) A 对外交通用地 B 道路广场用地 C 市政工业设施用地 D 仓储用地 4.对方格网式交通网络的特点描述错误的是D() A 各部分可达性均等 B 网络可靠性较低 C 网络空间行驶简单 D 不利于城市用地的划分 5.(A)是对象区域交通总量 A 生成交通量 B 发生交通量 C 吸引交通量 D 全不是 6.(C)没有完整的OD 表也可以进行模型参数标定 A 重力模型法 B 最大熵模型法 C Furness D 介入机会模型 7.当人们购买家庭轿车的比例趋于平均化后,职业对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逐渐(A) A 减弱 B 增强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共11 题,每空1分,共16分) l.引道延误为引道 .实际行驶时间(耗时), 与引道 自由行驶(畅行)时间之差。 2.老瑞模型是决定就业数和 住户人数 的分布模型 3.已知l 、2、3小区至路网的最短距离为20、30、10,则道路网的可达性为 20 4. 是指道路网中路段之间的连接程度。 5.在OD 表中,每一行之和表示该小区的 ;每一列之和表示该小区的 。 6.Logit 模型假设径路的随机误差相互 (填独立或相关)。 7.出行 以住户的社会经济特性为主,出行 以土地利用的形态为主。 8.某市规划面积300km 2,建成区面积lOOkm 2,现有道路总长350km ,规划再建150km ,则城市道路网密度为 km /km 2。 9. 交通流分布能够较好的反应网络的拥挤性。 生班级________________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______ ________ …装订线………装订线………装订线…………试卷须与答题纸一并交监考教师…………装订线………装订线………装订线…

(完整word版)南京工业大学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整理

梳理 一、城镇与城市化 1、城市规划调查的内容 1)自然条件下和历史方面的资料 2)技术经济方面的资料 3)建筑方面 4)城市环境方面 2、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的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3、对城市定义的基本理解应该基于三个前提: 1)城市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 2)城市的概念和定义是发展的(虚拟城市) 3)城市的定义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多角度) 4、城市的起源(血缘制和宗教中心说、权利维系与防御说、交换集市中心说) 5、城市的产生: 农业社会城市:规模小、数量职能有限、缓慢 工业社会:规模大、发展迅速 后工业社会:多中心、弹性化、分散化(信息社会) 6、城镇化(城市化)定义: 城镇化(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已成为历史的趋势,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各国城镇化的历程,结合我国国情,预测城镇化的趋势及水平对指导城市规划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7.名词解释:城镇化水平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8、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城镇化是城市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3)城镇化水平高,农业人口减少。 9.城镇化水平三阶段(S型曲线) 起步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30%左右,生产力水平尚低 加速阶段,超过30%,60%+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二、城市规划的思想发展 1、城市田园理论 1)提出者:霍华德《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明日的田园城市》) 2)中心思想:以分散城市功能的角度解决人口聚集问题,在城市外围建设卫星城。 2、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 1)提出者:昂温 2)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高峰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 3)形成过程:三代卫星城:卫星城,多功能半独立卫星城,独立的卫星城(新城) 4)特点:单一功能---多功能,半独立----完全独立 3、《雅典宪章》 1)提出时间:1933 2)代表组织:国际现代化建筑协会CIAM

交通规划原理复习

交通规划原理复习 交通需求量预测总复习 1、为什么要进行交通需求预测?什么是交通需求预测(其内容和目标是什么)?交通需求预测在交通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答:交通规划的目标是制订交通设施的建设或管理规划。交通设施的建设一般都是耗资高、工期长,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深远的工程,那么建设多大规模、何种结构的交通系统才能既满足未来规划年社会经济系统的对交通的需求,又是最节省投资,并且产生最小负作用的呢?这就是我们交通规划者所必须回答的问题。为了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做交通需求预测。 交通需求预测是在现状交通调查的基础上准确地预测未来规划年交通的出行情况。由于交通运输系统的复杂性,交通需求预测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它的理论与方法都处于不断发展中。交通需求预测的目标不仅要预测规划年对象区域的总交通量,而且要非常细致。要预测出规划年各个交通小区之间的分布交通量,这项预测结果以各种各样的OD表的形式存在。如:规划区域客运OD表、规划区域货运OD表、规划区域车辆汇总OD表、规划区域各种车辆的OD表(小汽车、公交车、货车等)。除此之外,传统的交通量预测还包括交通分配,即要预测这些OD交通量是从哪条路径上通过的?各路段的交通量是多少?值得说明的是,有些交通规划书中把交通分配不作为交通需求预测的组成部分,而作为方案设计的基础工作。 交通需求预测是规划设计方案的基础,是决定网络规划和断面结构等的依据,在交通规划中处于核心位置,交通需求预测的精度对规划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2、交通需求量预测有哪些方法? 答:比较经典的是四阶段法,此外,还有多阶段组合模型、由路段交通量反推OD交通量等。 3、四阶段法有哪四阶段组成?各阶段的任务(或目的)分别是什么?各阶段的预测成果是什么? 答:四阶段法由交通的发生和吸引(出行发生)、交通的分布、交通方式划分、交通分配四阶段所组成。 交通的发生和吸引的任务是求出对象区域的交通需求总量,即生成交通量,然后在此量的约束下,求出各个交通小区的发生和吸引交通量。预测成果是OD表中的小计行和小计列。此时的OD表可以分为客运OD表和货运OD表。 交通分布预测的任务是在目标年各交通小区的发生和吸引交通量一定的条件下,求出各交通小区之间的将来OD交通量(分布交通量)。预测成果是完整的OD表。也分为客运OD表和货运OD表。 交通方式划分预测的任务是预测目标年出行者选择交通工具的比例,从而得各种交通方式的OD交通量。

2020年城乡规划师《规划原理》试题

2020年城乡规划师《规划原理》试题 及答案(卷八)1、保护规划要牢记城市中最重要的是人,对应遵循的原则,下列阐述不正确的是( )。 A.历史文化名城应该首先考虑人的各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再考虑城市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保护和延续古城风貌,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B.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分析城市历史演变及相关特点,因地确定保护内容和工作重点 C.编制保护规划应当注意对城市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与继承,促进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D.编制保护规划应当突出保护重点,对已不存在的历史文化古迹不提倡重新建造 2、文艺复兴和斯洛克时期,欧洲城市的典型格局是( )。 A.教堂占据城市中心 B.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街道 C.壮丽的宫殿花园 D.以广场、铜像和纪功柱为核心 E.广场和公共建筑成为城市核心 3、我国公路根据其性质和作用,及其在国家公路网中的位置,可分为( )。 A.国道、省道、县道 B.高速公路、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公路 C.国道、省道、市道、县道 D.国道、省道、市道

4、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地块规定性指标一般为( )。 A.用地性质 B.建筑红线后退距离 C.停车泊位及环卫设施的配置 D.主体建筑控制线 E.人口容量 5、城市规划的实施就是为了使城市的功能与()之间不断地趋于平衡。 A.物质性设施、空间组织 B.城市空间环境建设 C.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D.城市各项建设 6、不同烈度设防区域对疏散场地的要求不同,下列有关人均避震疏散面积描述有误的一项为( )。 A.当城市设防烈度为6度时,人均疏散面积为1.0m2 B.当城市设防烈度为7度时,人均疏散面积为1.5m2 C.当城市设防烈度为8度时,人均疏散面积为2.1m2 D.当城市设防烈度为9度时,人均疏散面积为2.5m2 7、下列关于城市防灾措施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防灾措施分为政策性措施和工程性措施,二者相互依赖, 相辅相成

交通规划原理考试重点(可编辑修改版).

交通规划原理考试重点 考察题型:选择题15、判断题15、名词解释20、简答题26、计算题24 1、交通规划 定义:交通规划是有计划地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制定交通发展目标,又如何将发展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 交通规划的主体具有基础性和公共性。规划对象为主要的交通设施和交通服务。 交通规划的构成要素:需求要素、供给要素和市场要素三个部分。 交通规划的内容包括交通调查、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需求量预测、交通网络规划与设计、交通网络分析评价。 2、交通需求量的预测 四阶段预测法:其内容包括 交通的生成、发生与吸引(第一阶段), 交通的分布(第二阶段), 交通方式划分(第三阶段)和 交通流分配(第四阶段)。 3、居民出行调查(统称PT调查) 以对象区域内居民为对象,主要调查居民某日的出行情况和交通工具利用情况,为交通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4、交通网络规划与设计 交通网络规划与设计是交通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交通需求预测的基础。人们进行交通规划,首先面临的就是对象区域中的现有交通网络,评价网络规模、体系结构和密度等服务指标是否合理。对于将来交通网络,在交通规划阶段需要利用确定与经济社会和对向区域发展相适应的规模、体系结构和密度,线路走向和断面属性(车道数、线路数)等,以进行网络结构设计和拓扑建模,便于计算机进行交通需求预测和分析评价。 5、交通网络分析评价 在网络设计阶段提出的交通规划方案,其上的交通流动是否合理、局部线路的交通负荷度或运输能力以及环境等指标能否满足预定目标等,均需要对方案的优劣进行必要的评

价以便于优化规划方案,获得预期效果。此外,成本效益评价也是交通网络规划方案评价的内容之一。考虑到交通项目的社会性和公共性,成本效益分析不仅是财务分析,更重要的是其社会效益。 6、OD调查的定义 OD调查:又称为起讫点调查,是对某一调查区域内出行个体的出行起点和终点的调查,OD交通量就是指起讫点间的交通出行量。 出行:出行指居民或车辆为了某一目的从一地向另一地移动的过程,可以分为车辆出行和居民出行。出行作为计测单位,具备三个基本属性:①每次出行有起、讫两个端点; ②每次出行有一定的目的③每次出行采用一种或几种交通方式。 核查线:指为校核起讫点调查结果的精度,在调查区域内设置的分隔线,一般借用天然的或人工的障碍,如河流、铁道等。 期望线:指连接各个小区质心的直线,代表了小区之间的出行,其宽度通常根据出行数大小而定。 7、交通小区的划分原则 (1)同质性。区内的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等特性应尽量一致。 (2)以轨道交通、河流等天然屏障作为分区的界限,不但资料准确,且易于核对。 (3)尽量配合行政区的划分,以利用政府的统计资料,如人口、经济统计资料等。 (4)分区的过程中要考虑道路网。 (5)分区越小,计算数据越多,成果就越细,但工作量也越大。反之,工作量小,但有可能掩盖该范围内的交通特点。通常交通量分散的郊区划分可以大些,而交通量集中的市区分区划分可以小点。 8、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宏观互动关系 9、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微观互动机理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均由一系列不同的特征量所描述,任意两个特征量之间的微观作用机理是不相同的。 交通容量与容积率的关系,是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在微观层面的具体体现。 交通容量与容积率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二者通过一系列的循环反馈过程,将有可能达到一种“互补共生”的稳定平衡状态。

城市规划考试重点样本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一、城市的形成 第一次劳动分工: 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农业从畜牧业分出 第二次劳动分工: 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 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 1、城镇化的含义: 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 象及过程。包括: 人口职业的转变, 产业结构的转变, 土地及地域空间 的变化 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 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 生产水平尚低, 城镇化的速度较慢, 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 加速阶段: 当城镇化超过30%时, 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经济实力明显增加, 城镇化的速度加快, 在不长的时期内,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 或以上( 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 高自然增长率) 稳定阶段: 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一部分工业人 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低出生率, 低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一、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 方九里, 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 1、秦: 相天法地, 强调方位, 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 布局灵活具体。规 模宏大。

2、汉长安: 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 强调皇权, 周礼制的规 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 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 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 心的规划思想 4、唐( 长安) : 以宫城为中心, ”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 里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 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 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 5、宋: 里坊制逐渐被废除, 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希波丹姆模式: 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 以城 市广场为中心。 2、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寻求 集合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以及秩序的美。 3、《建筑十书》古罗马维特鲁威的著作。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 的古典建筑典籍。 4、田园城市: 英国霍华德提出。意义: 提出发展极限的概念; 有机平衡的 原则; 动态管理的观点。 5、卫星城市: 昂温提出。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 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 务设施 6、柯布西耶: 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 想高层发展, 增加人口密 度。市中心空地, 绿化要多, 并增加道路宽度和停车场, 以及车辆与住宅的直接联系, 减少街道交叉口, 活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 7、《雅典宪章》: 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 指 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8、邻里单位: 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 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