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基考试名词解释

三基考试名词解释

三基考试名词解释
三基考试名词解释

椎间盘:亦称椎间纤维软骨,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中央部是柔软而富于弹性的胶状物质,成髓核,周围部是由多层纤维软骨按同心圆排列组成的纤维环,富于坚韧性,牢固连接相邻两个椎体,保护髓核并限制髓核向周围膨出。椎间盘共23个,坚韧富有弹性,承受压力时被压缩,除去压力后复原,具有缓冲震荡的作用。

三偏征:内囊损伤后会出现典型的“三偏征”,即偏瘫、偏盲、偏感觉障碍。

牵涉痛:内脏疾病引起同一神经节段支配的体表皮肤的疼痛或感觉过敏。

膀胱三角:在膀胱底的内面,两侧输尿管口及尿道口三者连线之间的区域。

硬膜外腔:硬脊膜与脊管内面的骨膜之间的腔隙称为硬膜外腔,其内有脊神经根通行,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阻滞时,就是将药物注入此腔内,以阻滞脊神经的传导作用。

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神经或体液调节的情况下,对刺激发生适应性反应过程,例如:血压在80~180mmHg范围内发生波动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稳定的现象,称为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窦性节律和异位节律:由正常起搏点(窦房结起搏细胞)控制的心脏跳动节律称窦性节律。由窦房结起搏细胞以外的的其他自律细胞控制的心跳节律称为异位节律。

血氧饱和度: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所能结合的最大氧量称为氧容量。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称为氧含量,血红蛋白氧含量

与氧容量的百分比称为Hb的氧饱和度,即血氧饱和度。

内脏痛觉:内脏痛觉不同于躯体感觉,其特点是:①缓慢持续,定位不精确②伴随不安与恐怖感③有牵涉痛④对牵拉、缺血、痉挛、炎症敏感,对切割、烧伤不敏感。

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散的内分泌细胞和某些神经细胞(如下丘脑的视上核与室旁核)所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统称为激素。

菌群失调症: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滥用抗生素,机体某些部位的正常菌群中,各种细菌的正常比例发生变化,称为菌群失调。例如: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腹泻的人,可使肠内正常的大肠埃希菌数目大量减少,而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白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引起假膜性肠炎,此类疾病称为菌群失调症。

荚膜:是某些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可帮助鉴定细菌,荚膜有抗原性,可作为细菌分型的依据之一。

干扰素:干扰素是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它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迟发感染:又称慢发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后,潜伏期很长,可达数月、数年、或数十年之久。一旦症状出现,多为亚急性、进行性,最后以死亡而告终,如麻疹病毒感染后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超敏反应:某些抗原或半抗原物质再次进入致敏的机体,在体内引起特异性体液或细胞免疫反应,由此导致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称为变态反应或超敏反应。

三基护理名词解释

护理理念:引导护理人员认识和判断护理现象和本质及其相关方面的价值观和信念 护理理念的要素:人,环境,健康。护理 护理理论:是指对护理现象及本质的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 成长:由于细胞的增殖与变化而产生的生理上的改变,主要表现为人体形体的增长或变化 弗洛伊德(freud)的本我:是人格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属于良心和道德范畴是完美原则 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认同感 环境:是人类生存或生活的空间,指与人类的一切生命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的各种内外界因素 WHO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上的疾病,而且要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ANA(美国护士协会)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压力:是机体对内外环境中各种刺激产生的非特异性的反应 压力源:是指所有引起压力反应的因素 认识评价:是指个体感到情境对自身是否有影响的认知判断过程,包括对压力源的感知和自身应对能力的评价。它有初次 评价,二次评价,重新评 价 自护:也称自我护理,是 个体为维持自身的结构 完整和功能正常,维持正 常的生长发育过程,所采 取的一系列自发的调节 行为 自护能力:是指个人进行 自护活动的能力,即从事 自我照顾的能力 自护不足:是指人在满足 其自护需要方面,在质或 量上出现不足 护理系统:是指人在出现 自护不足时护理活动的 体现,是依据病人的自护 需要和自护体的自护能 力制定的,奥瑞姆自护模 式将护理系统分为全补 偿系统,部分补偿系统, 支持教育系统 自护体:指能完成自护活 动的人 治疗性的自护需要:是指 在特定时间内,自护活动 的总称。即以有效的方式 进行一系列相关的行为 以满足自护需要,包括一 般的,成长发展的和健康 不佳时的自护需要 自护需要:为了满足自护 需要而采取的所有活动, 包括一般的自护需要,成 长发展的自护需要和健 康不佳时的自护需要 刺激:能激发个体反应的 任何信息,物质,能量单 位 主要刺激:个体当前面临 的,促使行为发生,引起 人体最大程度变化的刺 激 相关刺激:所有可对主要 刺激所致行为产生正性 或负性影响的其他刺激 固有刺激:可能对当前行 为有影响,介其影响作用 不确切或未得证实的刺 激 适应水平:个体所能承受 或应对的刺激范围与强 度 自我概念:是人们在某一 特定时间对自己的情感, 信心与评价。由躯体自我 和个人自我组成 角色功能:是指个体履行 所承担角色以及满足社 会对所承担角色的行为 期待的情况,即个体对其 承担角色应尽职现的表 现 相互依赖:指个体与其重 要性关系人和各种支持 系统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包括爱,尊重,彼此看重 与在乎的付出与拥有 系统:由相互关联,相互 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 用的事物和过程组成的, 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 为的统一体 正常防线:个体在生长发 育以及与环境持续互动 过程中逐步建立的对内, 外界压力源的正常,稳定 的反应范围,即日常的康 强/稳定状态 弹性防线或应变线:对正 常防线起缓冲,保护和滤 过作用的机体防线,具有 动态变化性 抵抗线:由支持基本结构 和正常防线的一系列已 知和未知因素组成,对基 本结构起保护作用 一级预防:当怀疑或发现 压力源存在而压力反应 尚未发生时,为强化机体 的弹性防线,防止压力源 入侵和压力反应产生而 采取的措施 二级预防:压力反应发生 以后所采取的强化抵抗 线,减轻和消除压力反 应,恢复机体稳定性的措 施 三级预防:机体恢相当程 度的稳定性时,为了进一 步维持和提高个体的稳 定性,使其最大限度地恢 复健康所采取的措施 感知,是一个人对其生活 中的人,事物和事件的真 实反应 互动:互动或相互作用是 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为 了达到目标而通过语言 和非语言行为的方式去 感知和沟通的过程 文化照顾:是指以主观或 客观学习到的,世代继承 下来的一系列价值观,信 念信仰以及一定形式的 生活实践为基础,帮助, 支持,促进或促使另一个 个体或人群维持健康,改 善生存关态和生活方式 以及面对疾病,残疾与死 亡 文化照顾保存/维护:指 运用帮助性,支持性,促 能性的专业行动与决策, 帮助特定文化的服务对 象保存或维护有益的照 顾价值观以便恢复健康, 维持健康,促进健康和面 对残疾,疾病与死亡 文化照顾调整/协商:指 运用帮助性,支持性,促

西方经济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等

1、微观经济:研究的是经济活动个体决策者的行为及后果。说明现代西方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 宏观经济: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宏观经济中运行的主要问题:经济波动及与此相联系的就业与失业问题;价格水平和与此相联系的通货膨胀问题;经济增长问题。 2、需求的概念: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每一个价格下对一种商品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Qd=f(p) 需求的价格弧弹性表示需求曲线上点之间的弹性;需求的点弹性是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3、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因素:商品的可替代性;商品的用途的广泛性;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 4、均衡:经济中的有关变量在一定条件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均衡数量:均衡价格水平下相等的供给与需求的数量。 5、总效用(TU):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消费一定量的商品所获得的总的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MU):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引起的总满足程度的变化。效用函数: U = f ( X1 , X2 ) 6、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7、无差异曲线:给消费者带来同等程度的满足水平或效用指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 等产量线:经济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所有轨迹。 8、预算线: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预算线的方程:I = P1X1 + P2X2

管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1.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3.管理职能:即是管理的职责的权限。管理职能有一般职能和具体职能之分。4.决策: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系统的目标,在占有信息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客观的条件,提出各种备选的行动方案,借助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和判断,从中选择出一个最满意的方案,以之作为目前和今后的行动指南。 5.协调:即和谐,指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能配合得适当,以便于工作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并有利于企业取得成功。6.组织的效率:指组织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有效性。; 1.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试验;3)谈话研究;4)观察试验。: 2.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寒舍环境中

人的千米的科学。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组织行为学: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理论。4.企业再造:企业再造的实施方法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顾客中长期需要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规模发生质的变化。5.管理理论的丛林: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源渊和内容上相互影响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7.企业文化: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8.战略管理:根据对企业经营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总的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并且制定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战略,使企业达到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决策和行动。 1.计划工作: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阶段的工

病理学考试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一、名词解释 0.1.01病理学(pathology) 0.1.02病理解剖学(pathologic anatomy or anatomical pathology) 0.1.03病因学(etiology) 0.1.04发病机制(pathogenesis) 0.1.05病理变化(pathologic changes) 0.1.06尸体解剖(autopsy) 0.1.07活体组织检查(biopsy) 0.1.08细胞学(cytology) 0.1.09组织培养(tissue culture) 0.1.10组织化学(histochemistry) 0.1.11分子病理学(molecular pathology) 0.1.12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0.1.13基因诊断(gene diagnosis) 四、问答题 0.4.01举例说明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0.4.02简述病理学常用研究方法的应用及其目的 0.4.03简述病理学的发展史 答案 一、名词解释(此处仅列出答案要点) 0.1.01①一门医学基础学科;②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形态、代谢和功能变化);③目的:认识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为防病治病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0.1.02①病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③研究病变器官的代谢和功能改变及临床表现;④研究病因学和发病学。 0.1.03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生条件的一门科学。 0.1.04①即发病学;②在原始病因和发生条件的作用下,疾病发生发展的具体环节、机制过程。 0.1.05①在病原因子和机体反应功能的相互作用下;②疾病过程中脏器和组织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0.1.06①一种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②对死者遗体进行病理剖验;③目的:确定诊断、查明死亡原因,提高临床医疗水平;及时发现传染病和新的疾病;为科研和教学积累资料和标本。 0.1.07①患者机体的病变组织;②组织获取方法:局部切除、钳取、穿刺针吸以及搔刮、摘除等;③目的:研究疾病、诊断疾病。 0.1.08①病理检查方法;②黏膜或组织表面脱落或刮取的或深部穿刺所得的细胞;③诊断疾病,尤其是肿瘤的诊断。 0.1.09①常用的研究技术;②体外条件下;③疾病(病变)的发生发展。 0.1.10①能与组织细胞某些化学成分特异结合的显色试剂;②病变组织细胞内的化学成分; ③认识形态和代谢改变;④疾病诊断。 0.1.11①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细胞化学的结合;②分子水平上研究疾病发生的机制。 0.1.12①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②未知抗原或抗体;③肿瘤病理诊断 0.1.13①DNA或RNA中碱基序列;②内源性基因的异常和外源性基因的存在;③生物性病原因子、遗传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和个体基因的识别和诊断。

内科护理试题及答案护理三基

内科学 一、名词解释 1、呼吸衰竭: 答: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2、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答:由窦房结病变导致功能减退,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患者可在不同时间出现一种以上心律失常。 3、急性心力衰竭 答:由于急性心脏病变引起心排血量显着、急骤降低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综合征。急性左心衰较为常见,以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为主要表现,是严重的急危重症;急性右心衰即急性肺源性心脏病,主要由大块肺梗死引起。 4、心肌梗死 答:是心肌缺血性坏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疾病、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 5、中暑: 答:在暑热天气、湿度大和无风的环境条件下,表现以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通常将中暑分为热痉挛、热衰蝎和热(日)射病。 6、嗜睡:

答:为觉醒的减退,是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病人精神萎靡,动作减少,表情淡漠,常持续地处于睡眠状态,但对言语尚有反应,能被唤醒,勉强配合检查及简单回答问题,停止刺激即又入睡。 7、昏睡: 答:是接近于人事不省的意识状态,患者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虽在强烈刺激下(如压迫眶上神经,摇动患者身体等)可被唤醒,但很快又再入睡。醒时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 8、昏迷: 答:是最严重的意识障碍,即意识完全丧失。是高级神经活动的高度抑制状态。按程度分为:浅昏迷、中昏迷、深昏迷。 9、晕厥: 答:指一时性广泛的脑供血不足而突然发生的短暂的意识障碍状态,患者肌张力消失、倒地或不能保持正常姿势,可于短时间内恢复。 10、谵妄: 答:以兴奋性增高为主的高级神经中枢急性活动失调状态。临床表现为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感觉错乱、躁动不安、言语杂乱。 11、造血干细胞移植:去除异常的骨髓造血组织,然后植入健康的造血干细胞,使之重建造血与免疫系统。这是一种可能根治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等疾病的综合治疗方法。 12、急性肾衰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肾功能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氮质废物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及全身各系统并发症。 13、高血压危象:因紧张、疲劳、寒冷、嗜铬细胞瘤阵发性高血压发作、突然停服降压药等诱因使小动脉强烈痉挛,血压急剧上升,影响重要脏器血液供应而出现头痛、眩晕、恶

会计考试名词解释答案

需要掌握的名词: 1、收益性支出(资本性支出):“资本性支出”的对称。是指企业单位在经营过程中 发生、其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因而由本年收益补偿的各项支出。(资本性 支出是指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 2、可比性原则:一个企业的会计信息与其他企业的同类会计信息尽量做到口径一 致、相互可比。P6 3、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对于属于估计性质 的事项,要稳妥、谨慎从事,留有余地。通常的处理原则是:应预计可能产生 的损失,但不预计可能产生的收益,不过高估计资产的价值。P26 4、实质重于形式:企业应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而不 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确认、计量的依据。P28 5、重置成本:现在重新购置同样资产或重新制造同样产品所需的全部成本。 6、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预计销售 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净值。 7、公允价值: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 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 项资产可以被买卖或者一项负债可以被清偿的成交价格。 8、存货: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 程中的在产品、准备在生产或者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或物料等。(明显区 别于固定资产的特点:不是自用)P86 9、交易性金融资产: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如:企业以赚取差 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上购买的股票、债券、资金,以及不作为有效套期工具的 衍生金融资产等。P101 10、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是即被指定为口供出售的非衍生性金融资产,以 及除以下各类资产类以外的金融资产:(1)、贷款和应收款项;(2)、持有至到 期投资;(3)、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例如:企业 购入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债券、基金,没有划分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 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持有至到期投资等。P109 11、无形磨损:固定资产由于科技进步而在价值上的损失。(有形磨损:又称实物磨 损,是指设备在使用或闲置的过程在所发生的实体上的磨损或损失。) 12、无形资产: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包括:专 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P152 13、货币性资产: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金额收取的资产。(非货 币性资产: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金额收取的资产以外的其 他资产。)P154 14、资本公积:由投资者投入但不能构成实收资本,或从其他特定来源取得的由 投资人共享的部分。它属于投入资本的范畴,是所有者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P206 15、股本溢价:股本溢价是指股份有限公司溢价发行股票时实际收到的款项超过股 票面值总额的数额。(资本溢价:投资者缴付的出资额大于注册资本而产生的 差额,它是资本公积中最主要的项目。P206) 16、期间费用:企业本期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不能归属于特定核算对象的成本,因而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P228 17、现金等价物:现金等价物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

流行病与统计学名词解释考试必备.

active immunization 人工自动免疫:指用病原微生物或其他代谢产物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机体后,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是免疫预防的主要方法 AR 归因危险度:也叫特异危险度,即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差,说明暴露者中完全由暴露因素所致的发病率 attack rate罹患率:通常多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观察时间可以日'周' 旬'月为单位,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可根据暴露人口来精确地测量发病几率 bias偏倚:在研究或推理过程的任何阶段,任何影响因素使所获得结果系统地与真实值的偏离叫~,也称系统误差 carrier of pathogen病原携带者:指无任何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case fatality rate病死率: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cause-control study病例对照研究:选定患有某病的病例和未患该病的对照分别调查既往暴露于某个(或某些危险因子的情况及程度,以判断暴露因子与某病有无关联及其程度大小的观察研究方法 cause病因:能使人们某病发病率升高的因素,称为该病的病因因素,对于一种疾病而言,其病因因素的集合构成了这种疾病的~ cen sus普查:一定时间内对某地或某单位全部对象患某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时间范围视病种和对象多少而定 complianee依从性:指研究对象服从实验安排并予以密切配合的程度 cure rate治愈率:一定期间内,某疾病治愈人数与治疗人数之比

current disinfection 随时消毒:指有传染源存在的疫源地,对其排泄物即分泌物或被污染的物品.场所及时进行消毒,以迅速将致病微生物杀灭.~要经常进行,一般指导家属完成 effective rate有效率:一定期间内,某病治疗有效例数与治疗总例数之比,前者包括治愈人数和好转人数 endemic地方性疾病(简称地方病指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在我国地方病指与当地水土因素'生物学因素有密切关系的疾病,其病因存在于发病地区的水'土壤'粮食中 epidemic process流行过程:病原体从已受感染者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形成新的传染,并在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下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epidemic流行: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其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时,称大流行,如流感'霍乱的世界大流行exposure暴露:指曾经接触过某种研究因素或具备某种特征 extrinsic incubation period外潜伏期:病原体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需经一段时间的增殖或完成生活周期的某阶段后才具有传染性,所需的时间称为外潜伏期 fatality rate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患某病饿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它表示确诊疾病的死亡概率,可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可反映医疗水平和诊断能力,通常多用于急性传染病,较少用于慢性病 incidenee rate发病率: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incubation period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早临床症状出现的这一段时间 infection process传染过程:指病原体进入机体后,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儿科学试题及答案(护理三基)

儿科护理 一、名词解释 生长、发育: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可有相应测量值表示其量的变化。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生长是发育的物质基础,生长的量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身体器官、系统的成熟情况。 2、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添加辅食后,大便逐渐转为正常。 3、咽结合膜热:由腺病毒3型或7型引起,以发热、咽炎、结膜炎为特征。 4、肾病综合征: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高,大量血浆蛋白从尿中丢失,导致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一种临床症候群,期临床特征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以及不同程度的浮肿。 5、21-三体综合征::又称为先天愚型,是人类最早发现且最常见的常染色体病。以智能落后、特殊面容、生长发育迟缓。并可伴有多种畸形为主要特征。 6、先天性巨结肠:又称先天性无神经节细胞症或赫什朋病,系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在近端结肠,使该段肠管肥厚、扩张。 7、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由于幽门括约肌肥厚、增生使幽门管腔狭窄引起的上消化道不完全梗阻性疾病。 &肠套叠:系指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 9、三凹征;上呼吸道梗阻或严重肺实变时,胸骨上、下,锁骨上窝及肋间隙软组织凹陷。 0、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又称肺透明膜病,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呼气末肺泡萎陷,致使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和呼吸衰竭。

1、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初生后数日内,因进奶少、丢失水分较多,排 出胎便而出现体重下降,约一周末降至最低点(小于出生体重的10%),生后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体重。 2、脑性瘫痪:是指发于早期阶段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3、肥胖一换气不良综合征:严重肥胖患者由于脂肪过度堆积限制了胸廓和膈肌的运动,使肺通气量不足、呼吸浅快,故肺泡换气量减少,造成低血氧症、气急、紫绀、红细胞增多、心脏扩大或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4、中性温度:指机体代谢、氧及能量消耗最低并能维持体温正常的最适环境温度。体重、出生日龄不同,中性温度也不同。 二、填空题 1、五岁以下小儿臂围超过13.5 cm为营养好,12.5 ~13.5 cm为营养中等,<12.5 cm为营养不良。 2、儿童保健定期健康检查的频度为:6个月以内婴儿每 1 月检 查一次,7-12个月婴儿2~3 月检查一次。 3、O RS是WHO推荐用以治疗急性腹泻合并脱水的一种溶液,一般适用于 轻度或中度脱水无严重呕吐者,在用于补充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 时需适当稀释。 4、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主要表现为惊觉、喉痉挛 和手足抽搐,并有程度不等的 活动期佝偻病表现。 5、营养不良时皮下脂肪首先减少的部位是腹部,最后减少的部 位是面颊。 6、小儿单纯性肥胖症的主要治疗措施是饮食治疗和运动 治疗。药物或外科手术治疗均不宜用于小儿。

历年考古试题

2007北大 -------------------------------------------------------------------------------- 解释:奥都威技术,魏敦瑞,西阴村,黄肠题凑,小河墓地,和林格尔壁画墓,湖州镜,世说新语,波斯陶,酋邦 论述: 1、考古发现稻作起源 2、二里头文化宫殿及其特点 3、东汉洛阳城特点 4、唐代西安地区墓葬类型与等级制度 北京大学2005 考古学通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五分) 1、金石学 2、裴文中 3、碳十四测年技术 4、朱封大墓 5、夏商周断代工程 6、易县燕下都 7、低温釉陶 8、汉代铁官 9、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 10、天龙山石窟 二、论述题(每题25分) 1、长江中游地区新“时期”时代考古学文化编年及阶段性特征 2、概述东周列国都城类型多样化的现象及原因 3、举例说明汉代诸侯王墓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4、北宋皇陵的建制及特点 北大2003年考题 考古学通论 名词 金沙遗址李济湖州镜萨珊银币 论述 1莫维斯线述评 2商周时期陶鬲的分期特点 3龙山时代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 4铁器的产生及其意义 5大明宫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北大2004年考题 广谱革命,葡萄镜,安伽墓,华清池,里耶秦简,沂南汉画像石墓,石器拼合, 柴尔德,还有一个想不起来了 还有长沙窑 还有什么来得,好像是个以前考过的,肯定是以前考过的

嗯嗯 大题是北魏洛阳城,农业起源,铜石并用期主要文化,秦楚墓比较 -------------------------------------------------------------------------------- 2006高校考古学考研试题 北京大学:名词解释: 三大气候信息库 AMS测年蛋壳陶瑶山墓地吴城文化涂金工艺石阙模型明器虞弘墓号墓为陵 论述: 1 什么是考古学文化史研究?中国考古学文化史研究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中国考古学文化史研究的任务史什么? 2 概述中国农业的起源和其早期的发展情况 3 概述汉代工官的设置和其产品 4 概述六朝墓葬的墓壁装饰内容及其演变 山东大学:考古学通论论述题(每题30分) 1、论述大汶口文化的分期、类型及基本文化特征。 2、论述二里冈文化的发现、命名及基本文化特征。 3、论述曹魏邺城、北魏洛阳城的平面布局及其重要性。 名词解释(每题5分) 山顶洞人、裴里岗文化,石家河文化,半坡类型,夏家店上层文化,琉璃河燕国墓地.虫鸟书体,东下冯遗址,走马楼简牍,马王堆汉墓,镇墓兽,长沙窑 川大 一、名词解释 考古学文化细石器半坡遗址妇好墓侯马晋城模印拼砌画像砖墓影青瓷永乐宫 二、简答 1、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的断代研究方法并比较其异同 2、唐高宗至德宗时铜镜的类型和艺术风格 三、论述 1 、长江流域新石器文化的谱系关系及近十年来的新发现 2、三星堆及蜀文化发现与蜀文化的研究新进展 3、西汉长安城布局及近十年考古的发现(附西汉长安城平面图)

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和简答

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精 【名词解释】 1、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4、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5、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6、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按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慢性携带者。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且在体内繁殖并能排出体外;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如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7、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特点: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但在体内不繁殖且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原虫、结核杆菌等感染。 8、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9、流行: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10、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11、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 12、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13、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14、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临床表现通常是非特异性。 20、感染后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形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称为感染后免疫。 21、Dane颗粒:是指完整的HBV病毒颗粒,具有感染性。其直径约42nm,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分。包膜上蛋白质(小球状、管状颗粒)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核心部分为病毒复制的主体,内含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DNAP)、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 22、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窗口期”:急性HBV感染时,当HBsAg已消失,而抗—HBs尚未出现之前的时期称为“窗口期”。此期在血中只能检出抗—HBc(或同时尚有抗—HBe),因而抗—HBc是HBV感染的唯一指标,常作为急性乙肝诊断的证据。 23、桥接坏死:肝小叶中央静脉之间或中央静脉和汇管区之间形成的条索状肝细胞坏死。 24、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嗜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传染病。 25、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 26、艾滋病(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主要经性接触和体液传播的慢性传染病。 27、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高热,表情淡漠,神经系统中毒症状和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和白细胞减少等。有时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28、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是亚洲非洲大部分地区腹泻的重要原因,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在我国属甲类传染病。由霍乱肠毒素引起的分泌性腹泻,临床轻重不一,一般以轻型多见。典型患者由于剧烈的腹泻和呕吐,可引起严重脱水而导致周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诊治不及时易致死亡。 30、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广义:由一些致病菌(志贺菌属、侵袭性大肠杆菌等)引起的痢疾样疾病。狭义:仅指由志贺菌属引起的法定乙类肠道传染病。发展中国家夏秋季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主要病变:结肠黏膜化脓性、溃疡性病变。临床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有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急性期一般数日即愈,少数病程迁延。 31、感染性休克:是指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胞壁产物等侵入血液循环,激活宿主的细胞和体液免疫系统,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和内源性介质,作用于机体器官、系统,造成组织细胞破坏、代谢紊乱、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导致以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血管灌流量急剧减少(休克)为突出表现的危重综合征。32、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型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一种急性传染病,为人畜共患病。该病几乎遍及世界各地,我国极大部分地区有本病存在和流行。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人接触被污染的水经皮肤或粘膜而感染钩体。主要表现有急起高热,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浅表淋巴结肿大等,轻型似感冒,重型可有明显的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肺大出血,甚至死亡。 33、赫克斯海默尔反应(赫氏反应):钩体病患者在接受首剂青霉素或其他抗菌药物后,可因短时间内大量钩体被杀死而裂解释放毒素引起临床症状的加重反应,常见高热、寒战、血压下降,称为赫氏反应。发生后尽快应用镇静剂以及静脉滴注或注射氢化可的松处理。 34、阿米巴病: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寄生人体引起的一类疾病。按其寄生的部位及临床表现可分为:肠阿米巴病(主要病变部位在近端结肠和盲肠,表现为果酱样大便)和肠外阿米巴病。由于卫生条件的逐年改善,阿米巴病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较少见。但并未绝迹。 35、疟疾:是由人类疟原虫感染引起的病,主要由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先侵入肝细胞发育繁殖,引起红细

急救护理试题及答案护理三基答案

急诊急救护理 一、名词解释 1、心绞痛: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综合症。其特点为劳累时出现 压榨性疼痛,持续数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迅速缓解。 2、急性胰腺炎:是指各种刺激因素所致胰腺分泌多种消化酶并作用 于胰腺本身组织所引起的自身消化性疾病。临床上把胰腺病理变化只有充血和水肿的称为急性水肿性胰腺炎;把病理变化发展为出血和坏死的称为急性水肿胰腺炎。 3、癫痫:是一反复发作性的综合征,是脑皮层神经异常的超同步化放电引起的一过性的脑功能障碍,常伴有意识障碍。 4、多发伤:是指同一致伤因素引起的两处或两处以上的解剖部位或脏器的创伤,且至少有一处损伤是危及生命的。 5、张力性气胸: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胸部损伤,肺裂伤或支气管破裂处形成的活瓣,气体只能进入胸膜腔而不能排出,使胸腔逐渐形成高压张力性气胸。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是伤者经形象呼吸困难、紫绀、低血压、休克、呼衰、气管向健侧移,同时伤侧伴有大量的气胸和严重的纵膈气肿和皮下气肿。 6、脑挫裂伤:是指暴力直接作用于头部,致使脑组织发生可见的实质性损伤。脑挫裂伤常合并不同的颅内血肿和脑水肿,如治疗不利常导致脑疝,危及生命。 7、挤压综合征:是指肌肉丰富的部位如下肢或躯干长时间受重力挤压,引起肌肉缺血、坏死,激发一系列全身反应。由于大量的肌肉坏死释放的毒性代谢产物,患者主要表现为肌红蛋白尿和高血钾,严重者科出现休克、酸中毒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8、颅内血肿:为急性颅脑创伤中作常见的继发性损伤之一,是指外伤后颅内出血积聚与某部位达到相当体积,对脑组织构成压迫引起相应临床症状。 9、神经原性休克:因外伤、剧痛、脑脊髓损伤等引起的,由于神经作用使血管运动中枢功能受到抑制,引起周围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 10、急性中毒:大量或毒性较剧的毒物突然经呼吸道、消化道后皮肤黏膜等途径进入人体损害某些组织和器官的功能或组织结构,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体征称急性中毒。 1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人在应急状态下,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或长期使用胰岛素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引起糖和脂肪代谢紊乱,一高血糖、高酮血症和代些性酸中毒为主要改变的临床综合征。严重者可导致昏迷、危及生命。 12、高血压危象:印几张、疲劳、寒冷、嗜铬细胞瘤、阵发性高血压发作、突然停服降压药等诱使小动脉痉挛,血压急剧上升,影响重要脏器血液供应而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急及视力模糊等严重症状及伴有动脉累及的靶器官缺血症状。在高血压早晚期均可发生。 13、院前(外)急救:广义上讲,院前急救包括现场急救及途中急救,即病人自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这一阶段的救护。狭义上讲,院前急救专指从事急救医学机构的医务人员为急、危、重病人提供的现场急救、分诊分流、转运和途中监护服务。 14、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由院外急救、医院急症室救护和重症监护治疗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即各具职责和任务,又相互紧密联系,构成一个科学、高效、严密的组织和统一指挥的急救网络。 15、心肺脑复苏:使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迅速恢复循环、呼吸和脑功能所采取的抢救措施。 16、机械通气:是指患者在自然通气和(或)氧合功能出现障碍时,运用器械(主要是呼吸机)使患者恢复有效的通气并改善氧合德方法。 17、复合伤:人体同时或相继受到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致伤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的损伤称为复合伤。 18、心脏骤停:是指病人的心脏在正常或无重大病变的情况下,受到严重打击,致使心脏突然停博,有效泵 血功能消失,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 19、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由创伤、休克或感染等严重病损打击所诱发,机体出现与原发病损无直接关系的序贯或同时发生的多个器官的功能障碍答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20、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指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呼吸衰竭。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九品中正制: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所以又称九品官人法。这种制度施行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公正地考察人才,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了,丧失了选举贤能的功能,影响了教育的发展。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对选士制度的完善是有意义的。 2、六学二馆 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和广文馆一馆。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广文馆则是为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提供学习的地方。这些学校构成了唐代中央官学的主题,都直属国子监统领。 3、学田: 我国封建社会书院或地方官学拥有的资以维持办学的田产,是其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学田在宋代开始盛行,一般由官府赐予书院或地方官学,尤其是一些著名的书院一般都拥有数量较多的学田。 4、苏湖教法: 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修六经经义,属“明体”之学,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5、三舍法 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即: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每年经内舍试,按名额升内舍,内舍生则经上舍试按名额升入上舍。上舍生按等级可取得科举考试的相应资格,其上等生可相当于科举及第,由太学推荐朝廷授以官职。三舍法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一定程度上也使太学学业与入仕做官直接挂钩,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

南方医科大学病生考试复习(大题+名词解释)

一、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有哪些?诱发机制为? 答:源性肝性脑病无明显诱因,外源性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有: 1上消化道出血(1)血液进入消化道,血中的蛋白质经肠道细菌作用,生成大量氨。 (2)大出血使循环血量减少,并发肾功能障碍,使尿素肝肠循环增加,尿道产氨增加。 (3)大出血造成低血容量、休克、缺氧,不仅给脑肝肾带来进一步的损伤,而且增强脑对毒物的敏感性,易诱发肝性脑病。 2电解质和酸碱紊乱(1)碱中毒时,血液中的NH4+转变为氨,提高了血氨水平,前者不易通过血脑 屏障和脑细胞膜,后者易于通过。 (2)碱中毒时,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氨以NH4+形式排出减少,以氨的形式弥 散入血多 (3)利尿剂使用不当,降低血容量,损害肾功能,造成低钾性碱中毒,利于氨的生成与吸收。 3某些药物使用不当严重肝疾病患者,使用镇定麻醉药品,增加脑的敏感性或者抑制中枢神经 4感染(1)肝功障碍的患者并发重症感染时,会加重肝实质损伤; (2)使分解代增强,氨的产生增多;脑能量消耗,敏感性增加; (3)感染引起的高热过度通气可引起呼吸性碱中毒。 5便秘(1)肠容物停留时间长,氨和其它含氮物质产生和吸收增加; (2)便秘排便时腹压增加,门脉压力增大,进入体循环的毒性物质增多。 其他摄入过量蛋白质,肠产氨增加;肾衰:排氨和尿素减少;总之凡是能够增加毒性来源,提高脑对毒性物质的敏感度,与毒性物质发生协同作用的,均可构成肝性脑病的诱因。 二、试述假性神经递质是如何产生的,并说明它们引起肝性脑病的机制。 学说容:由于肝功能障碍,使体假性神经递质在网状结构的神经突触部位堆积,使神经突触部位冲动传递障碍,而引起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最后出现昏迷。 (1)产生:蛋白质饮食中含有带苯环的氨基酸,如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它们在肠道细菌脱羧酶的作用下变为苯乙胺和酪胺苯,肝功能受损时,二者未经肝脏处理经血入脑,羟化生成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即为假性神经递质。 (2)机制 1、增多的假性神经递质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竞争性取代正常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但生理效能远较正常神经递质为弱。 2、去甲肾上腺素被取代后,上行投射纤维维持皮质觉醒的功能减弱,导致传至大脑皮层的 兴奋冲动受阻,大脑功发生抑制,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3、多巴胺被取代后,使机体协调运动的维持遭到破坏,出现扑翼样震颤。 三、氨中毒学说 容:肝功能受到严重损害时候=,肝尿素合成障碍,血氨水平增高,进入血脑屏障,引起脑代和功能障碍,导致感性脑病发生。 (a)氨增多的原因: 1、血氨清除减少(1)肝鸟氨酸循环障碍:肝功能障碍时,由于参与鸟氨酸循环的酶系统受损、底物不足或者ATP不足,使尿素合成减少,氨清除发生障碍。

问答名词解释2010届药学三基考试题库

1.药物的相互作用系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应用时所发生的药效变化。即产生协同(增效)相加(增加)、拮抗(减效)作用。 2.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经过血管外给药后,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循环的相对量和速率。41、半衰期是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3.治疗指数(TI) 是指TD50与BD50的比值。此数值越大越安全 4.GIK也叫极化液,是指10%葡萄糖500ml加普通胰岛素8u,15%氯化钾10ml静脉滴注,7~10天为1疗程 5.羊水肠道循环:一些药物经羊膜转运进入羊水后而被胎儿吞饮,随羊水进入胃肠道被吸收入胎儿体内;从胎儿尿中排出的药物又可因胎儿吞饮羊水重新进入胎儿体内。形成羊水-肠道循环 6.有效血药浓度范围:通常是指最低有效浓度与最低中毒浓度之间的范围,该范围又称治疗窗。 7.衰老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全面地、逐渐降低的过程。 8.时间药动学在药动学研究中,药物的体内过程可用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表示这一过程。通过药时曲线定量分析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9.药物耐受性在连续用药过程中,有的药物的药效会逐渐减弱,需要加大剂量才能显效。 10.灰婴综合症是婴幼儿服用氯霉素后出现的一种临 床综合症状,具体定义和特点是:新生儿及早产儿服用较大剂量的氯霉素,可引起急性中毒,表现为腹胀、呕吐、进行性苍白与紫绀、循环衰竭、呼吸浅表而不规则等症候群,称为灰婴综合征。 11.量效曲线药理效应的强弱与药物剂量大小或浓度 高低呈一定的关系,如以药物的效应为纵坐标,将药物浓度或剂量用对数值作图,呈现典型的S形曲线,即是量效曲线。 12.表观分布容积是指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间相互 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 13.骨质疏松症是由于生理和病理等原因使骨组织中 钙含量丢失、骨空隙增加、机械机能下降,是骨代谢障碍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14.药物依赖性是反复地(周期性或连续性)用药所引起的人体心理上或生理上或两者兼有的对药物的依赖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性的要连续或定期用药的行为和其它反应。 15.抗胆碱酯酶类药M-样副作用:兴奋瞳孔括约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