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外地方政府改革与创新

国外地方政府改革与创新

国外地方政府改革与创新
国外地方政府改革与创新

国外地方政府改革与创新

来源:岁月联盟作者:王勇兵时间:2010-08-10

2005年5月23日,联合国第六届政府创新全球在韩国首尔(汉城)开幕,来自世界130多个国家的官员和学者就当今世界各国在政府治理方面面临的挑战和对策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深入的探讨。人们往往关注的是家和转型国家政府的改革和创新,其实,世界各国政府,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或体制相对成熟的国家,都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创新。政府改革和创新是当今世界公共领域的时代主题。

地方政府既作为国家或中央政府的延伸和代表,又是地方的核心主体。一个国家只有一个中央政府和一套中央政府体制,却有多个地方政府,可能有多种地方政府结构。地方政府治理结构呈现多样性特征。相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地方政府更容易发生变革与创新,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的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体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地方政府的变革不仅包括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变化,而且包括地方政府本身治理结构的变革;不仅有技术方面的微调,也有制度领域的深层变革;不仅包括政治与行政关系的调整,还包括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新定位;不仅包括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的调适,也包括政府权力的内部转移。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各国地方政府改革潮流具有强烈的背景和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原因。二战以后,西方主要国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经历了建设福利国家的过程,政府公共开支逐年上升,最终导致了不同程度的财政危机,财政危机是促使地方政府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民对政府的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也有所提高,90年代,公民对地方政府的不满引起的合法性危机意味着地方政府的改革势在必行。全球化不仅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同时加剧了地方政府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的竞争,只有改革和创新才能增强地方政府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改革和创新也就成为了一些地方政府主动的自觉的行为。

新公共管理运动

新公共管理运动是波及范围最广、影响最深刻的一场政府改革运动,自英美率先进行了新公共管理改革后,这场改革迅速在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以及欧洲大陆推开,至今仍未结束。有人将这次改革称为“重塑政府”、“政府再造”或“治道变革”,或曰以家精神来改造政府,并列举了改革的十项原则: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善于授权而不是事必躬亲;引入竞争机制;注重目标使命而非繁文缛节;重产出而不是只顾投入;顾客导向和服务意识;注重收益而不要浪费;重预防胜于;更多协作与分权而不是加强集权;重市场机制而非行政指令。新公共管理改革包涵了许多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概念,而其共同的基本原则是、仿照私人部门的组织、运行和市场导向原则,以克服“(福利)国家失灵”和“公共管理失灵”的现象,但其做法和后果在各国大不一样。因为各国的历史文化、发展经历和地方政府结构有明显差异,地方政府改革的路径依赖、起始条件、改革需求和实施者的意愿与能力等条件也各不相同。英国是最多使用私有化和民营化手段的国家,不仅把水、煤气和电力等公共设施出售给私营部门,而且社会服务也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全面的民营化:所有权从公共部门向私营部门转移;在以前不存在竞争的领域允许和促进竞争;特许或签约转包,即允许和鼓励私营企业投标来经营以前由公共部门专营的服务。在德国,新公共管理改革较英美来说晚了十年,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展开,如果说英国地方政府的新公共管理改革更多的是在中央政府的要求和推动下进行的,那么德国地方政府的改革则是地方政府志愿的选择,德国的改革模式被称为“新掌舵模型”,主要是关注用企业运作模式和企业家精神来改造政府的内部组织,严格预算和管理,实行硬约束和强控制,在手段运用上更倾向于引入竞争和企业化管理,而不是私有化,所以德国社会民主党认为“新掌舵模型”是对私有化的一种替代手段而支持其改革。

尽管目前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评价尚没有统一的定论,但是毕竟它对传统的官僚制行政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顾客导向”和服务意识在地方政府中树立起来,公务员的行为变得像对消费者那样更友好;一站式办公、流线型决策程序节省了公民等待办事的时间;财政赤字危机逐渐缓和,行政部门运作效率得到提高。对新公共管理改革的批评也不少,主要是认为新公共管理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预期效果,而且地方政府在过分私有化和市场化中放弃了本来应该承担的政治责任。

直接民主与地方治理结构改革

直接民主曾经是古希腊古罗马实行的主要民主形式,近代以来代议制民主的完善和发展似乎成了民主化的代名词。20世纪80年代以来,直接民主形式在地方政府中出现了复兴的趋势。瑞士的直接民主制度是世界上最密集的,公民可以直接参与决策。美国有一半的州的选民享有复决权和创制权两项民主权利,加利福尼亚州规定,所有地方政府的收入筹措行动(征税、收费)都必须有2/3或更多的选民投票通过。地方全民公决在许多涉及地方重大利益问题的决策上频繁使用。德国在1990年以前只有一个州有直接民主的规定,到90年代后期所有的州都通过了直接民主的,地方全民公决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提起地方公决动议,最低要求5%至10%的选民签名同意才能启动地方公决程序;第二阶段是地方公决投票,一般需要20%至30%的赞成票才能通过地方公决的提案。地方全民公决犹如“达摩克里特”之剑一样悬在地方议会的头上,它可以通过议会没有通过的提案,也可以撤销议会已经通过的提案。直接民主形式还包括通过地方全民投票撤销地方政府首长,德国勃兰登堡州有10%的市镇长在地方全民公决中被免职。

直接民主的发展还包括许多国家改变原来由地方议会选举市长的间接选举方式,实行市长直接选举,同时引起地方政府组织结构的变革。英国地方政府组织结构传统上是模仿中央政府实行一元化体制,市长由间接选举产生,2000年通过的《地方政府法案》对地方政府组织结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政府可以在三种组织框架中选择一种,市长可以直接选举产生,伦敦市2000年第一次实行市长直接选举。德国20世纪90年代地方政府组织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四种主要模式变成了一种主要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市长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而不再由议会选举产生;市长成为真正的行政部门首长,而不是原来荣誉性的虚职市长,市长对行政部门日常事务具有决定权,同时负责执行议会的决定;市长兼任议会议长,当选市长之后自动成为议会议长。

地方政府区划改革

一个国家的国土边界除了战争和不可抗力的原因是不会改变的,而一个国家内的地方政府的边界却可以变动,上个世纪末以来,世界许多国家都进行了地方政府区划改革,包括地方政府的合并与联合,建立新的区域性地方政府层级,调整地方政府的管辖范围。改革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以及解决城市问题,使地方政府规模趋向合理,确立地方政府适度的管辖范围,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规划的要求,增强地方政府治理能力以利于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区划改革必然涉及到地方政府的分化重组,导致地府政府层级和数量的增减,影响地方政府间关系。

英国地方政府区划进行了几次大的调整,早在1974、1975年开始,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分别进行了地方政府区划的大调整和重组,大部分地区由原来的多级地方政府变为两级地方政府,即郡县政府和地方行政区政府。1992年,英国对非都市地区地方政府进一步调整,成立地方政府委员会专门指导地方政府区划和结构调整。1996年开始,苏格兰原有的29个区域议会和37个行政区议会,被重组合并为29个新议会,威尔士的8个郡县议会和37个行政区议会,被重组合并为22个一元化议会,全国实施了25个郡县议会的重组,产生了46个新议会,这次调整与重组直到1998年才基本完成。德国进行了两次地方区划改革,一次是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西德地区(原联邦德国)进行的区划改革,一次是在20

世纪90年代德国统一后在东德地区(原民主德国)进行的区划改革。区划改革以前,西德地区2/3的市镇不到1000人,95%的市镇不到5000人,区划改革后市镇总数由24200多个减到8500多个,减少约65%。县的数量由425个较少到235个,减少约45%。法国的区划改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省以上成立大区政府,一共有26个大区,100个省;另一方面是成立市镇联合体,目前80%的法国人生活在市镇联合体。成立市镇联合体是为了共同解决单个市镇无力解决的某些问题,是市镇合并的替代形式。

分权与地方自治

分权是联邦制国家的一项基本原则,而且常常与地方自治联系在一起。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许多国家发生了向地方政府分权的改革,目标就是巩固地方自治制度、增强地方自治能力或推动地方自治制度的建立。在联邦制国家,分权改革主要是发生在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权力进一步由州政府向地方政府转移;在单一制中央集权国家,分权改革包括中央政府向各级地方政府以及上级地方政府向下级地方政府的分权。分权与地方自治主要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得与居民的问题和需求最接近的地方政府更有效的解决地方问题、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地方自治也是地方民主化的相应结果,地方选举的官员更多的对选民负责,而不是在任命制情况下,地方官员更多的把眼睛盯住上面;权力下放的同时进行着责任下移,地方自治享有自治权力的同时承担着相应的地方治理责任,这也是中央政府或州政府愿意下放权力的因素。

在实行联邦制的德国,地方自治是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地方自治的地位受到联邦宪法和州宪法的保障。随着德国地方区划改革和“新掌舵模型”的实施,地方自治能力和行政能力得到提高,政府职能和相应权力由州政府转向地方政府,地方自治制度进一步巩固。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在转型过程中改变了原来自上而下的设置原则,重新自下而上构建民主地方自治政府。在北欧的丹麦、芬兰、挪威和瑞典兴起的自由市镇改革计划是进一步分权和地方自治形式新的探索。

实行分权与地方自治改革最引人注目的国家是中央集权制国家法国和日本。法国在1982年3月通过《权力下放法案》以后,从立法上进行了一系列推动分权与地方自治的改革,如1983年《市镇、省、大区和国家权限划分法》,1983年《、公共、社会服务和保健权转移法》,1984年《地方政府服务法》,1992年《分散化宪章》,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使得法国政府的集权程度不断降低,中央和地方的权限得到明确划分,地方享有一定的立法自主权。分权改革还包括地方官员的任命制逐渐被选举制取代。2003年,法国通过《关于共和国地方分权化组织法》的宪法修正案,确定法国为“地方分权”的国家,即“单一制分权”国家。修改后的法国宪法第72条第2款规定:“对在其层级能得以最好实施的全部权限,领土单位负责作出决定。”这一规定表明,能够在领土单位层面完成的事项,领土单位具有决定权。只有在领土单位的层面无法最优实现的事项,才涉及到国家权力的介入。承认领土单位具有条例制定权和试验权,明确规定了地方自治的财政保障,修改后的宪法将领土单位的财政自治上升为宪法原则。日本是一个单一制中央集权国家,其地方政府体制是由中央政府创立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自上而下发动了影响深远的分权改革。1995年,日本政府成立了分权推进委员会,分权委员会负责向内阁和国会提供分权改革建议方案,1998年5月,内阁终于在这些建议的基础上,正式颁布了“分权推进计划”,这一计划对内阁各部都产生了实质性影响,次年他们相应修改了至少500法律。

政府建设

随着电子技术尤其是因特网的产生和,世界各国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积极利用互联平台,促进电子政府的建设。电子政府建设是一项利用技术手段来改革传统行政管理方式和程序,虽然涉及到对行政权力的公正性和透明度的特殊要求,但毕竟是地方政府改革和创新之中最没有意识形态纠葛和纷争的领域,因而各国地方政府之间在这一领域也有更多的东西可

以交流和学习。大多数国家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府建设都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推动下进行的。

美国是全球电子政府发展的领跑者。克林顿政府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随后又率先在全球提出了发展电子政府计划,并授权联邦管理与预算办公室领导实施。美国各级地方政府也非常重视电子政务工作,如弗吉尼亚州在州长的提议下设置了级别很高的首席信息官,专门负责主持并领导该州的电子政务工作。在联邦与地方电子政府的协同和互动方面,加拿大做得比美国更富有成效。在近年来诸多国际组织的评测报告中,加拿大的电子政府建设均名列前茅。德国电子政府的发展模式与加拿大类似,它们同为联邦制国家,各联邦享有很大的自主权,但在电子政府建设上,联邦政府坚持由中央集中统一规划,从基础硬件建设、软件采购、技术标准采用、资金分配、实施步骤上,都统一推进。德国联邦政府所推出的“联邦在线2005”计划,旨在突破某一政府部门的信息化,涵盖了16个联邦州和数千个地方政府。。新加坡政府的目标是使其电子政府的发展成为世界的典范。在2001年底,新加坡电子政府为其公民提供的电子政务服务达到200项以上,为此新加坡政府投资了15亿新元以进一步发展其电子政务计划,新加坡的电子政府完全是受国家控制,没有私人的参与。除此之外,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地区的电子政府也处于迅速发展的行列。与此同时,广大发展家也相继展开了政府信息化的建设,并逐步进入电子政府建设的起步和发展阶段,如巴西、马来西亚、墨西哥等。

从地方政府走向地方治理

治理与善治是当今世界各国公共领域最流行的话语。地方政府在经历了新公共管理运动以及组织结构变革之后呈现出从地方政府走向地方治理的共同趋势。各国地方政府逐渐意识到,实现地方善治的目标不能仅仅依赖于地方政府,也不能离开政府的有效作用而完全托付给市场。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合作的社会管理过程,它的基本要素是合法性、有效性、参与性、透明度、回应性、责任性。以治理与善治为目标的地方政府改革既吸收了新公共管理关于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的思想,又克服了过分市场化和私有化导致政治责任缺失的弊端,形成一个以地方政府为核心、包括公共部门、私人部门以及第三部门的共同作用和相互合作的治理网络。

2004年举行的第五届全球政府创新提出了21世纪政府创新的七大目标:低成本政府、公共服务政府、专业化政府、透明政府、责任政府、电子政府以及减少管制的政府。2005年第六届论坛的主题是“追求参与和透明的治理”。反映世界各国政府改革与创新趋向的论坛主题与治理与善治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从地方政府走向地方治理将成为各国地方政府改革和创新的共同趋势和目标。

服务型政府研究综述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05 公共管理学 论文题目:服务型政府研究综述 学生姓名 专 业 层 次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年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摘要 此表由评阅人填写 评价项目 满分 得分 总分 教师签字 选题正确 15 论点、论据 40 材料、数据 20 写作规范性 15 字数要求 10 论文编号:

服务型政府相关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且著书很多,我国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对服务性政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论述。通过对这些文献著作的综合论述,来充任的认识和学习服务性政府相关研究的成果和最新进展。对自己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将有一个提升。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国内研究

目录 前言 (1) 1 在西方公共管理理论起源和发展方面 (1) 2 在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思想理念和价值取向方面 (2) 3 在西方国家公共行政改革经验借鉴方面 (2) 4 在我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背景动力和具体操作步骤方面 (3) 参考文献 (4)

前言 随着政府的不断改革、发展,国外的研究视野日益由“政府干预”转移到“政府失灵”、“政府能力与政府职能”等问题上来,兴起了“重塑政府”运动,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对公共服务型政府进行了比较全面细致的分析。 服务型政府的研究是与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出现密不可分的,它有力地推动了“重塑政府运动”,弗雷德里克森(2003,P.12),认为,新公共行政学将社会公平注入传统的经济与效率目标。社会公平强调政府服务的公平、对市民需要的负责而不是对公共机构的负责以及公共项目经理应当对决策和项目执行负责任。新公共行政理论的主题是市民参与政策制定、邻居控制、分权与民主的工作环境,关键是授权、促进与适应。劳伦斯·琼斯和弗雷德·汤普森(1999,P.32)在《面向世纪的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一书中讨论了新公共管理改革战略的“五’,即公共部门管理改革的五个阶段或五个战略重构、血重建、重塑、重组、刊吐重思。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中提出“重塑政府”运动,其目标是创造一个少花钱、多办事的政府,并坚持顾客导向、结果控制、简化程序的原则。改革的基本内容是精简政府机构、裁减政府雇员、放松管制、引入竞争机制以及推行绩效管理。拉塞尔·M·林登(2001, P. 58)在《无缝隙政府》一书中详述了再造的步骤,揭示了无缝隙政府不是全盘推翻现有的行政运作程序,不是以部门、职能为导向或以数量、规模为导向,而是以顾客为导向、以结果为导向、以竞争为导向。最新发展的是登哈特和珍妮特夫妇合著的《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提倡公共利益、公民权利、民主程序、公平和民主、回应性等理念,强调“公民优先”,在此基础上明确区分了“顾客满意”原则与“公民满意”原则,表达了一种对民主价值的全新关注。 我国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理论研究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学者们分别从西方公共管理理论起源和发展、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思想理念和价值取向、西方国家公共行政改革经验借鉴、我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背景动力和具体操作步骤等各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 1 在西方公共管理理论起源和发展方面

西方政府改革的新趋向

“整 体 政 府” 论 ———西方政府改革的新趋向 曾 维 和 提 要|“整体政府”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西方国家第二轮政府改革实践的新趋势。文章系统分析了“整体政府”产生的背景与动因,解析其内涵与目标,介绍其基本内容和实践模式,以期对我国政府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整体政府 政府改革 中图分类号|D52 作者信息|男,1974年生,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2007级博士生,广西师范学院管理科学学院讲师,530001。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各国以“政府再 造”为内容的新公共管理运动,进行了一系列 富有战略意义的改革,其主要做法是提倡将 私营部门和工商企业的方法用于公共部门, 将传统行政管理那种刻板、僵化的等级官僚 体制形式转变为一种灵活的、以市场为基础 的“企业家政府”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改革 为西方国家摆脱财政、管理和社会等方面的 危机与困境起到了积极作用。它提高了政府 行政效率,强化了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职能, 提升了国家竞争力。但随着政府改革向深层 推进,新公共管理也暴露出不少缺陷,如部门 之间缺乏协调与公共服务“碎片化”、责任问题与民主社会价值观缺失等。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新公共管理改革先锋的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率先进行了第二轮政府改革运动。其改革的重点是从结构性分权、机构裁减和设立单一职能的机构转向“整体政府”(whole of g overnment ,W OG )。此后,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地方政府也进行了类似的政府改革探索。“整体政府”已成为当代西方国家政府改革的新趋向。一、背景与动因1997年,英国工党执政后,在政府管理方式上虽然继承了保守党的不少优秀做法,如管理主义和用户至上主义,但政府管理主题发生了一个突出的变化,即“利用‘联合政 府’或‘整体政府’的方式来解决社会和经济问题”。从此,“整体政府”成为英国政府改革的一个目标模式。1999年,英国政府发表了《现代化政府》白皮书,该书在对前两年工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制订出一个推行“整体政府”的政府改革10年规划。白皮书从政策制定、公共服务供给、信息技术运用和公务员管 6 01政治学

[经验交流]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工作典型经验材料

[经验交流]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工作典型经验材料 狠抓自身建设树立良好形象全面提升我市“一服务两公开”工作水平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于XX年成立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组织部门的精心指导下,紧紧围绕政务服务工作大局,切实履行部门职能,抓班子、带队伍,强基础、增活力,着力提升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为全市“一服务两公开”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干部作风明显改进、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机关效率明显提高,为全市经济社会营造了良好的政务环境。 一、重民主、聚合力,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和执行力 (一)注重思想建设,提升党组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学为先、干为本、和为贵、廉为美的理念,进一步加强了班子自身建设。几年来,我办始终把政治理论学习作为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和执行能力的首要任务,围绕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切实加强干部职工的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学习。年内组织党的知识、保密工作、公文写作、公文办理等几期业务培训班,提高干部队伍党性观念和综合素质。机关党委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共设置了4个党支部,有正式党员72名,今年共发展预备党员2名。 (二)注重发扬民主,发挥领导班子集体智慧。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党组会、主任办公会、办务会和办例会,人事安排、重大事项和开支的决策拍板,实行集中讨论、民主决策。 (三)注重领导分工和干部任免,充分挖潜力聚合力。领导班子注重围绕选好干部、配强科室人员两大任务,重点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重点工作、处理复杂局面等方面,认真分析干部在思想、工作、学习和作风等方面的表现,多次调整分管领导和充实科室人员,为准确选配领导干部、培养综合素质人员、优化科室队伍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树立了注重品行、注重实绩的良好用人导向,使整体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二、重管理、树形象,打造群众满意窗口 (一)大力弘扬创新、务实、奉献的政务服务精神,开展用心服务、细心服务、尽心服务的“三心服务”活动。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工作时限,严格执行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等各项制度,提升服务意识、业务能力,优化行政审批时限,极限压缩审查时间,大幅提高办事效率。经过行政审批项目清理,目前市本级保留行政审批项目654项,较2007年899项减少了27%。下放行政审批权有48个市级部门及审批项目502项,取消了市、县(区)本级14个部门涉及的24项审批项目。 (二)以“美丽钦州、清洁乡村”为载体,优化环境、提升效能、提高群众满意度。我们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

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现状与发展情况综述

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现状与发展情况综述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现状与发展情况综述 行政管理秦高文 【摘要】随着信息的高速化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电子政务日益成熟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智慧政府。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对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内容分析,研究梳理了国内外智慧政府建设发展的情况,结合智慧政府主要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开展文献综述,希望得以了解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的整体进展情况。总结归纳了智慧政府研究取得的进展和成绩,并对未来智慧政府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电子政务;智慧政府;智慧城市;政府信息化;公共服务 一、引言 现代政府事务日益复杂,传统政府的智能水平已经难以应付这种新的形势,伴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高速化发展,政府信息化建设也在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历经传统政府、数字政府、电子政务、移动政务等多个阶段后,“智慧政府”的概念便应运而生。 “智慧政府”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手段。政府的四大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智慧政府”就是要实现上述职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 与传统电子政务相比,“智慧政府”具有移动性、社会性、虚拟性、个性化等特征。「1」这些新特征是信息技术进步和电子政务应用创新两者融合演化发展到更高级实践阶段的必然结果。「2」智慧政府的概念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的,这一概念具有明显

的实践先于理论的特点,它的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世界各国政府机构都是在探索中先行先试。 二、智慧政府在国内外的探索实践 2011年11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为提高政府服务的绩效及服务能力,提出智慧政府建设框架(Smart Government Framework)。「3」2012年6月,韩国政府公共行政与安全部顺应时代发展构建了智慧政府实施计划(Smart Government Implementation Plan),使得韩国始终居于联合国电子政务指数排名中的领先位置。「4」2013年6月,迪拜专门成立智慧政府部门(Dubai Smart Government Department),负责指导和监督迪拜电子政务的转型与实施,迪拜智慧政府项目通过各部门共同努力取得了重要成就,是该地区为企业和社区生活提供政府在线服务的开创性举措,标志着迪拜开始进入智慧政府时代。「5」2014年3月,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推出“资讯媒体总体规划2025”(Infocomm Media Masterplan 2025),该规划的重要目标是将新加坡政府建设成为智慧政府,使新加坡成为全球领先的ICM技术使用者和倡导者,通过有效的安全措施保护个人的隐私和交易,促使企业提高生产率和收入,帮助政府利用数据更好地分析城市问题,从而制定更适当的政策。「6」 国内在政策方面,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主管部门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信息化发展规划》《关于印发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电子政务向智慧化和服务化转变。在建设实践方面,中国已经有超过两百个城市提出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计划,而智慧政府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7」北京、上海、南

外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现状综述及比较研究

课程论文 课题:外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现状综述及比较研究 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班级:行政管理 学号: 113115001132 姓名:赵丽莎 任课老师:马蕾 点评: 成绩:

外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现状综述及比较研究 赵丽莎 (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94)摘要: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及管理对促进社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美 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美国家和日本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状况进行综述 和比较研究,有利于借鉴其发展经验,促进我国非政府组织的更好的管理和发展。 本文从各国对非政府组织的理论概述、社会作用、管理体制及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几 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并总结了近年来外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政府;管理;发展 1.外国非政府组织的概述 1.1非政府组织的分类 美国的非政府组织主要分为三个类型:一是“思想库”等独立研究机构。一般指独立与政府和企业(甚至是大学)之外,从事公共政策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机构。最早出现在二战时期的美国。据统计,二战爆发前,全美仅有20个左右的思想库,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该数字达到了1600个之多。其涵盖范围也从战略、军事、国际关系的研究扩展到了当代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其典型代表为:美国兰德公司、布鲁金斯学会、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二是基金会。美国基金会中心对“基金会”的定义是:非政府的、非营利的、自有资金(通常来自单一的个人、家庭或公司)并自设董事会管理工作规划的组织,其创办目的是支持货援助教育、社会、慈善、宗教或其他活动以服务于公共福利,主要途径是通过对其他非营利机构的赞助。三是社会基层组织。该组织种类繁多、涵盖面相当广,一般包括社会服务组织、卫生保健组织、健康研究组织、教育研究组织、社会运动组织、艺术和文化组织、互助性组织等等。美国大概有33万个社会服务组织。他们获得政府、基金会、公司和个人的广泛支持,美国政府的资助占社会服务组织收入60%。 在英国,官方和大众媒体较少使用“非政府组织(NGO)”这个术语,使用最多的是“慈善组织(Charity Organization)”,其次是“志愿和社区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再次是非营利组织。主要区别在于:非营利组织除了包括民间公益性组织以外,还包括各种形式的互益性组织(如各种行业协会),而慈善组织则主要强调公益性的一面。非营利组织的涵盖面广,只要“不是家庭,不是企业,也不是政府的一部分,都可以纳入其中”。“志愿和社区组织”一词是近些年,特别是1994年以来官方文件中通用的提法,其范围略小于非营利组织。慈善组织是指从事公益活动且在慈善委员会登记的组织,它是英国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慈善组织是慈善组织的核心。 德国的非政府组织简单来说可以社团和财团两大类型。其中社团在德国的非政府组织中数量最多。严格的意义上,依据非政府组织的产生、资金来源和成员结构三项标准有不同的划分。非政府组织依其非政府程度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所谓的真正的非政府组织,他们是非政府组织的最初形态。其产生源于公民社会的倡议,没有政府的推动,成员仅是个人。资金来源只有个人捐助和成员会费,不依赖公共资金,一些组织甚至根本拒绝公共资金;另一种是所谓的非政府组织的偏离组织,他们依赖于政府,资金大部分、甚至全部来自于公共资金。 法国根据法律规定,社团基本可分为三个体系:一是注册社团和不注册社团。1901年的法律没有规定社团必须到市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但是只有注册的社团,才具有法人资格,能够以法人的身份从事活动,购买、持有和管理财产(例如社团的场馆或者银行户头)。二

公共管理学(服务型政府研究综述)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公共管理学 论文题目:服务型政府研究综述 学生姓名刘寿青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层次专升本 批次 112 学号 W130249122015 学习中心广宗县教师进修学校 2013年 11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摘要 服务型政府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推行和逐步建立,已是一种大趋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新情况,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4年2月21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正式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2004年3月8日在参加全国人大陕西代表团讨论时又予以重申,至此,构建服务型政府在全国形成了共识,人们普遍认为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研究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以及结合中国政府改革的现实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的中心意旨是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政府建设理论的介绍和研究,对中国政府改革的现实情况做一个较为全面的现实回顾,由此提出我国当前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实践操作框架,以期能够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立提供一定的支持。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目录 1、政府职能转变的社会经济背景 (1) 1.1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性......... .. (1) 1.2目前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2) 2、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定义、特征、意义 (3) 2.1什么样的政府才是公共服务型政府 (3) 2.2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特征 (4) 2.3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提出的意义 (6) 3、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职能和任务 (7) 3.1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职能 (7) 3.2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要任务 (8) 4、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 (8) 4.1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思路 (9) 4.2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途径 (10) 参考文献 (11)

总结经验,消除障碍,进一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总结经验,消除障碍,进一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姜明安 【学科分类】行政法学 【出处】本网首发 【写作年份】2009年 【正文】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经实施一年了。一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努力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取得了重大进展,对我国社会进步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所谓“重大进展”,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其一,各地各部门均不同程度地建立、健全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各种相应制度,如政府信息形成制度、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受理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审查制度、政府信息发布制度等;其二,各地各部门均成立了政府信息公开的专门工作机构(但有的机构人员专业化、职业化不够),如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等;其三,各地各部门均创建了一定的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如政府网站、政府公报、新闻发布会、公共查阅室、电子信息屏等;其四,各地各部门均编制、公布了不同完善程度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其五,各地各部门均构筑或完善了政府信息公开的一定的救济渠道,如申诉、举报、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但复议诉讼受案很少);其六,大部分公职人员初步形成了政府有信息公开的义务和公民享有知情权的法治理念。所谓对我国社会进步的“推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政府信息公开丰富和充实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内容要素(人大﹢政协﹢公众参与﹢政务公开),知情权为公民知政、议政和对政府决策的参与以及对公权力行使进行监督提供了保障,从而提高了民主政治的真实性和档次;其二,政府信息公开改善了中国市场经济的环境要素(公平竞争﹢有限政府﹢必要规制﹢信息对称),知情权为企业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放心消费提供了保障,从而提高了市场经济的效率和质量;其三,政府信息公开为公民维权(如公民维护因政府征收、征用土地、拆迁房屋而应享有的补偿、安置权等)提供了获取相应维权依据、标准、途径、程序等信息的条件;从而使公民权利的实现有了比过去更切实的保障;其四,政府信息公开使公民能及时了解突发事件和各种危机的发生和演变,从而较过去能更及时地采取措施预防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对其生命、人身健康、财产造成的损害(这一点只要我们比较一下03年的非典和去年的汶川地震、今年的甲型H1N1流感信息公开及其结果的情况即可明了);其四,其五,政府信息公开为公民生产、生活、科研提供了较过去更多的便利。如科研工作者过去进行有关研究,因为政府信息不公开,有些资料要跑到国外图书馆去找,现在政府信息公开,就省去很多麻烦了。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一年,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和诸多成绩,对中国社会进步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少,政府信息公开在很多地方和部门还存在诸多障碍,这源于很多因素,包括《条例》本身的局限性。

中西方非政府组织比较

中西方非政府组织比较 摘要:面临我国强大的公民社会领域的崛起和公民自治意识的觉醒,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阻碍了民主化发展的进程。迫切需要科学的非政府组织理论指导,通过比较中西方的发展差异,积极借鉴西方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经验教训,有利于建立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非政府组织理论体系,促进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和民主化进程。 关键词:中西方非政府组织比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市民的自治意识逐渐觉醒,民主化建设受到极大的重视,各种非政府组织应运而生,并广泛参与社会各领域的活动,试图通过政治参与影响公共决策过程,日益成为一支重要的公众参与力量,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和制约,我国非政府组织的民主作用难以发挥,不利于我国的民主建设。通过比较中西方非政府组织的差异中看到我国非政府组织的不足,我们应积极吸收外国非政府组织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验教训,指导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建设。 1、比较中西方非政府组织发展状况的必要性 随着国际上社会组织参与联合国活动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已经申请到了联合国理事会的咨商地位,它们不仅对联合国决议产生更加直接的影响,而且对全球事物的各个方面都在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扮演着政府部门和企业都无法替代的拾遗补缺和社会监督的双重职能。当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它追求和平发展的每一个进步都无法摆脱世界的整体的和平和发展,而全球所有新生事物的演变发展无不会在开放的中国有所反映。社会组织问题也不例外。在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社会组织无疑是对中国传统的集权政治体系提出重大的挑战。通过比较中西社会组织发展状况的差异,可以看到我国当前社会组织发展的不足之处,积极借鉴国外有关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逐渐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理论体系,指导社会组织的建设,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化建设进程。 2、中西方非政府组织的差异 2.1中西方非政府组织政治文化背景的差异 西方国家的公民自治思想由来已久,早期韦伯、洛克、托克维尔、黑格尔等关于国家与社会理论研究的杰出贡献都奠定了公民社会发展和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理论基础,基督教提倡的人文关怀和献身精神深刻的影响人们的行为,促使人们更多的参与到公益事业中,在理论思想的指引,基层能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股第三方力量,代表广泛的基层民众的利益,影响政府的决策行为,西方的公民社会不断成熟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现代福利国家危机,凸显政府对公共需求的软弱无力,政府失灵的影响不断扩大,迫切需要除市场力量外的社会力量的帮助,弥补不足,公民社会有了更大空间的发展,资产阶级造就了颇具规模的

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文献综述

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文献综述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瞬息万变的信息,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政府信息公开是公众了解政府行为的直接途径,也是公众监督政府行为的重要依据,其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近些年,政府信息公开成为许多专家学者讨论的热点问题,他们立足不同角度和不同领域,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但是他们的研究或者过于视角过于狭窄、或者深度不够,为此本文通过对近些年来各大专家学者在政府信息公开领域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归纳他们各自的观点、创新之处以及不足之处。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 正文 目前,政府信息公开已经成为各国建立透明政府的热点和趋势。我国当前推行的政务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的初级形式。一般的政府信息公开应该定位为政府机关的文件资料和会议活动。我国目前政府信息公开程度较低,偏重于保密;为社会提供信息的方式和渠道过少;程序方面缺乏保障和救济。正在推行中的政务公开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针对这种现状,我国在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首先应当在公民本位思想指导下摆正责任位置,之后在公民参与下,从修改现行的保密、档案法律入手建构系统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体系。 一、基于与其他国家政府信息公开的比较研究 (一)综述 1、韩双(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在《中韩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比较》一文中对中韩在政府信息公开立法进程、主题界定、信息公开内容界定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指出(1)政府信息公开主体界定中方面:韩国信息公开的主体极为广泛,几乎所有的公共权力机关都应依照信息公开法的规定公开其保管的信息。而根据我国现有体制,海关、国税、金融等中央垂直系统以及工商、质检、国土、地税等省以下的垂直机关并不是地方政府的组成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地方政府对这

探析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摘要:信息公开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当今世界各国行政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目前我国行政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信息公开的推行存在众多的问题与不足,我们应借鉴国外信息公开的成功经验,完善我国的信息公开制度。 关键词:信息公开制度建议 信息公开也称为政府信息公开或政府资讯公开。从行政法学的角度上来说,它指将行政权力运行的依据、过程和结果向相对人和公众公开,使相对人和公众知悉。在现实中,信息公开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它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应有之义,是我们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属性。信息公开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防治腐败,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根本保障。 一、我国目前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经济改革、惩治腐败、推行依法治国、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等大背景下,我国社会各界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务院、各地相继制定了一些政府信息公开的规定,引入了诸如公开招标、公开竞争、公开招考、公开数据、公开配额、公开办事制度与结果等信息公开制度。这些制度的推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得以巩固和提高,公民真正拥有了知情权和参政权;政府机关的工作作风有了明显转变,工作效率提高;增加了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使腐败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目前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共制度还面临着深层次的矛盾和困难,存在各方面的问题和阻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缺乏法律保障 目前我国国务院虽然已经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全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开始在全国展开,但是只是一部国务院条例的颁布实施,只是政府信息公开的起点,还缺乏许多相关的法律制度的保障。一方面,宪法中尚未对公民的“知情权”有一个明确的规定为公民的基本权利。政府信息公开措施往往还被人们视为一种政府办事制度,被看作是政府的一种职权,没有成为宪法和法律保护的普遍措施。另一方面,相关配套法规的不完善或滞后。首先,1989年颁布的《保守国家秘密法》,已二十年了,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其内容上对于秘密的范围过于宽泛且模糊。其次,《档案法》严重滞后。在《档案法》中有关规定:政府信息实际上分为存档文件与非存档文件。存档文件有《档案法》调整,非存档文件尚无法律调整。这种规定,也与现在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相矛盾的。

企业创新投入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08054505.html, 企业创新投入研究综述 作者:黄珊珊 来源:《商情》2016年第08期 【摘要】本文从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和企业创新投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这两个方面出发,对国内外与企业创新投入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并且提出了现有研究的局限以及对将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关键词】企业创新投入;影响因素;企业创新绩效 随着社会科技进步与国家对创新的越发重视,伴随“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国家号召,关于创新的研究又被推向一个新高潮。而企业创新的核心来自于其对创新的投入活动。围绕着创新投入,综述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文献,所有的研究主要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即,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以及企业创新投入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一、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 研究一个企业的创新投入,最重要的是去寻找其影响因素。从近年来对国内外有关创新投入影响因素文献的梳理来看,主要可以将影响创新投入的因素分为三大层面: (一)宏观的国家及政府行为 国内外学者关于国家及政府行为对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涉及到宏观经济,金融发展,政府补贴,政府干预等方面。如Xiaoyong Dai,Liwei Cheng(2015)利用中国制造业的数据,研究得到政府公共补贴与公司创新投入呈“S”型关系,政府补贴和公司的自有创新投入呈倒“U”型关系。朱平芳、徐伟民(2003)以上海工业企业为样本,实证了政府的科技补贴和税收减免对企业的创新投入的正向影响。 (二)企业组织性质 国内外学者也从企业组织性质方面研究了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从企业外部环境到企业本身性质,再到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涉及到企业规模,所有权,合作网络,财务结构,市场环境等方面,得到的结论不尽相同。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企业规模因素。1942年,熊彼特率先提 出企业规模增大将导致高水平创新投入的假说,他认为只有大企业才可以对技术创新进行大规模投资并且担负起一定概率的研发失败所带来的额外开支。之后,国外学者进一步强调了企业规模在创新中的重要性。 (三)管理者本身特征

政府信息公开的价值与意义

政府信息公开的价值与意义 随着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施行,对于公众来说,政府信息公开还是比较陌生的,那么为什么要公开政府信息的?政府信息公开有如下四大意义: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保障公民知情权、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立反腐倡廉长效机制、促进依法行政,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从1998年作为立法研究课题立项,到2008年5月1日起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走过了“十年破冰”的漫长历程,这对向来追求立法效率的行政法规而言,可谓十分罕见。2002年11月,广州市率先出台了第一部推动政府信息公开的政府规章——《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此后,上海、河北、深圳、杭州、重庆等地政府以及国土资源部等中央部委纷纷推出了相关的法规、规章等等。从国外政府信息公开立法来看,从1766年瑞典制定了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出版自由法》以来,美国1966年制定《信息自由法》,日本1999年制定《行政机关拥有信息公开法》、俄罗斯1995年制定《信息、信息化与信息保护法》,英国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开始了信息公开的努力,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到2000年才制定出《信息公开法》。目前,世界各国已经制定出台了68部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所以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制定也是大势所趋,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产物。 一、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 十七大报告在阐述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时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上述这“五化”中,比以往多了一个“信息化”,并且排在了“工业化”之后。所谓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我们知道,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信息技术的创新和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已成为全球经考,试大网站收集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逐步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演进。进入21世纪后,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一方面,广泛应用、高度渗透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信息网络更加普及并日趋融合。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着全球经济竞争格局。同时,互联网加剧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成为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新载体。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信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据统计,我国目前有80%的信息控制在政府部门手中,包含着众多行政管理信息、市场信息、服务信息、宏观决策信息等。公开以上信息,对于企业和个人考察社会、分析市场,进而科学地安排生产、生活,合理配置资源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指导作用。 二、保障公民知情权、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各级行政机关作为行政权力的行使主体,其权利只能是来源于人民,最终还必须回归于人民。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人民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各级政府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

英国政府改革及对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启示

英国政府改革及对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启示 阐述了英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先进经验对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意义。并通过阐述英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几项重要举措,论述了英国政府改革对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启示。 标签:服务型政府政府改革启示 0引言 目前,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强化,正处于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的关键时期,政府改革在不同的时代背景,都有着不同的要求,涉及的改革措施和模式也不同。学习国外尤其是发达的国家的政府改革经验,借鉴其理论、方法及模式中的合理因素,对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英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涉及范围广泛,从政府结构、政府职能、服务理念等多方面都有重大调整。英国执政的保守党采取的一系列以非管制化、服务质量、分权化、竞争机制、私有化、企业精神为主题的改革措施,对当前我国改革公共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定的启示意义。 1英国政府改革经验 英国政府改革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崇尚市场的机制和力量;主张节省政府开支,减少税收;怀疑政府官僚化导致效率低下及浪费,主张消减公务员规模,欣赏私营部门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雷纳评审、财务管理新方案、“下几布行动”方案、“公民宪章”运动、合作政府等阶段。 1.1雷纳评审雷纳评审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对政府部门行政改革进行的调查、研究、审视和评价,其目的是提高公共部门的绩效水平。在雷纳评审中效率小组主要起催化剂作用,它促进、鼓励、协调和指导有关部门积极推行行政改革,发挥各部门革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雷纳评审首先,要选择评审对象,其次,要对现在活动进行质疑即为什么要从事正在从事的工作?为什么要按照目前的方式从事这些工作?怎样才能使这些工作更富有成效且降低成本?再次,推动争论式辩论。最后,形成共识并实施改革措施。雷纳评审发现了英国公共行政部门的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政府开支过大及政府工作效率低下问题。在此基础上,雷纳评审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和建议,对英国政府行政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1.2“下几步行动”方案“下几步行动”方案是英国为推动政府再造实施的行政改革,最重要的行政改革措施之一,被学者称为中央政府全面转换管理和责任机制的重大努力。“下几步行动”方案提倡采用更多的商业管理手段来改善执行机构,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方案提出应设立执行机构,负责履行政府的政策执行

英国地方政府改革对我国改革的几点启示

英国地方政府改革对我国改革的几点启示 【内容提要】英国地方政府改革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本文对英国地方政府改革的理念与背景、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发展轨迹与方向等进行了探索与概括,并指出其对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与机构改革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行政改革/地方政府/比较研究/英国 一、英国地方政府的基本情况 1971年2月,英国政府发表改革地方政府机构的白皮书,向议会提出《地方政府改革法案》。1972年10月,法案在议会通过。1974年4月1日,正式实行。该法案将英格兰划分为6个都市郡,39个非都市郡,一个大伦敦区。6个都市郡下设365个区,郡、区均有议会。39个非都市郡下设296个区,又分为8000多个镇或教区。郡、区、镇或教区三级均有议会。大伦敦区于1965年正式成立,下设32个自治市和1个伦敦城。伦敦城是伦敦中心约一平方公里的地区。32个自治市是按人口大致均分的。 二、英国地方政府治理变革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剧,在快速的社会变迁和众多的社会矛盾、冲突的作用下,欧美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寻求公共治理变革之道,以摆脱政府管理已经陷入的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英国地方政府也兴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治理变革。 这场变革的核心理念和主要内容是:(1)授权于地方政府,授权于民,建立参与型的、民主的治理模式。突破传统的代议制民主的局限和束缚,激发公众直接参与地方公共事务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调整治理结构,由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中心治理向政府、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公民共同合作并相互影响的多中心治理转变,在深层次上改变政府与市场、公共与私人领域之间的关系。(3)公共政策的制定由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模式(top- down)向新型的自下而上(down- top)的模式转变,强调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对话与协商,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机制。(4)更加重视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打破以往的分工界限和部门、地区壁垒,以解决共同面临的公共问题为中心,展开各种层次、各种方位的深度合作,提升政府的治理水平和能力。(5)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能够及时回应公众需求,能够提供公众满意的公共产品,追求公平与公正,富有效率和活力的地方政府。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英国地方政府治理变革可以分两个阶段。每个时期的改革各有特点,也互有联系,但趋势和步伐却在日益加快。 一是撒切尔和梅杰执政时期,改革的特征可以归结为:(1)崇尚市场机制和市场力量,主张尽量减少政府干预。(2)主张廉价小政府,节省开支,减少税收,从而激励私人资本投资,导致经济繁荣。(3)加强对高级文官的政治控制,大力削减公务员队伍的规模,成立执行机构。(4)政府引入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鼓励公私之间的竞争,鼓励公共事务向私营部门转移。 二是布莱尔执政时期(1997—2007),提出政府现代化议程,概括起来是:(1)政府行政简明、易操作。(2)对公众更多的回应。(3)建立合作政府。(4)强调结果。(5)推行政府现代化议程。政府现代化议程落实在地方层面上,就是提供地方政府更多的权力和机会,使地方公众加入到地方管理当中来,并强调建立清晰有力的地方政府领导能力,使地方政府重新焕发活力,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为我国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提供的启示

当前国内外校企合作研究现状综述

科技研究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339 □能源环境与节能 2014年第14期 当前国内外校企合作研究现状综述 杨 瑜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长沙 410004)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国内外校企合作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国外职业教育校企长效合作的经验,为我国实施校企长效合作提供思路。 【关键词】校企合作;研究现状 2012年11月17日,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教育部提出职业教 育将重点推进“深度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的八项工作之一,“推 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深度融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校 企合作被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成为发展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战略 选择。因此回顾国内外校企合作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有利于我们在范 围和深度上寻找差距,为探索出适合企业和高校良性互动的校企长效合 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一、国外研究现状 创新理论是国外校企合作理论的起源。最早是熊彼得(1912)在其 《经济发展理论》提出创新的概念;之后罗斯伯格等学者于20世纪80 年代初提出创新过程的三个特点:动态化、集合化和综合化;这些观点 把大学、研究机构纳入创新的主体范畴,与企业共同成为创新的主体, 进一步奠定了校企合作创新的理论基础。接下来的研究更广泛,涉及到 校企合作创新的激励与障碍因素、校企合作的宏微观层面、种类、动力 机制,绩效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英国弗里曼教授(1987)在《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 中提出校企合作是一种国家行为,并形成了“国家创新系统”概念中的 大学——产业——政府关系的“三重螺旋(体)”,明确了政府在校企合 作中的重要作用。埃茨科威兹和雷德斯多夫认为“大学和产业的触角己 开始伸向了先前属于对方的领域”。奈斯比特也说“当今,大学越来越 更像是企业,而公司也越来越像是大学”,这些都为更深入地研究企业 和高校间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微观层面上,吉本斯(1994)提出了知识生产方式的传统模型和现 代模型。达尔齐(1994)的调查报告中显示82%的学者希望增加与产业 界的联系,而产业界希望与学术界合作的只有52%,产生这种差别的 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来自政府对大学进入技术创新过程下游的压力。 加勒特(1996)等从宏观的角度对产学研合作创新进行了研究,剖析不同制度环境下产学研合作的特征。吕思安(1996)研究表明,企业为技术人员把时间用在合作研究的执行方面制订相应的激励措施,提供所需资源时,企业高校间的技术转移才会成功。 在实践层面,主要发达国家也成功形成了适合本国的行之有效的不同特色的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尤以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攻读交替”、日本的“产学合作”、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美国的“CBE”模式、俄罗斯的“学院—基地企业制度”模式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等硕果累累,为世人所称道。这些都是我们今天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校企合作模式时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国内研究现状 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提出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地方之间开展校企联合办学以来,校企合作逐渐成为高校改革实践中一种新的办学模式。199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在上海成立。1992年,国家经贸委、原国家教委、中科院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2004年教育部在教高[2004]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2006年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的宏伟蓝图。正是在以上宏观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学术界对校企合作的探索和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了。 自2006年起,研究视角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新制度经济学、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合作机理、演化博弈等方面上升到了国家创新系统方面。祖廷勋等从新制度经济学层面对校企合作的动力因素和合作模式进行分析;丁厚德等研究了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融国家目标和国家战略于校企合作中,确立我国校企合作的重要地位。 吴晓研(2007)从高校与企业的知识需求与合作的价值分析出发,对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及合作机制进行了探讨;白庆华等分析现有国家和地方法律及政策在促进产学研合作方面遇到的瓶颈,以提出解决思路支持产学研合作的规范和可持续发展;李江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产学研结合长效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蒋丹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李光红运用演化博弈基本理论和模型对校企间合作创新问题进行研究。 朱桂龙,李奎艳(2008)重点分析了几种大学—企业合作绩效影响因素评价模型;景临英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校企合作博弈;谢科范论证了产学研结合的四种现代模式;任素宏构建了合作创新中知识产权风险影响因素体系,并运用该体系对企业间合作创新中技术秘密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顾佳峰以北京大学为例研究如何从交易成本节省的角度来管理校企合作,进而构建有效的管理机制。 王崇伟(2009)归纳出三种校企合作的模式:校办企业模式、行业办学模式、合作办学模式;陈文宾等将校企合作模式分为:专家咨询模式、资源共享模式和订单培养模式三种;钟利红、邓之宏分别从高校和企业两个方面研究校企合作的动因。 2010年,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袁贵仁部长强调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着眼点与着力点。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关键环节,邓之宏等研究的三重螺旋模型认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在社会创新系统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对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一)国外职业教育校企长效合作的经验 1.政府政策强效推动,合作教育有法可依。从主要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发展历程来看,各国政府非常重视通过立法和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引导校企合作。德国政府先后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企业宪法》、《工业法》等一系列法规来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的义务、责任和权利,推动双元制教育的发展。美国政府在颁布《职业教育法》后,克林顿总统又于1994年签署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和《学校——工作多途径法案》,把校企合作作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根本原则。 2.企业利益得到保障,全程参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实施校企合作过程中非常重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如德国职业教育对毕业生的能力 要求由行业协会统一制定。德国通过行业协会资格审核的企业在承担职业教育任务的同时,既可以节省劳动力开支、降低新员工培训的各项成本,还可以获得国家经费补助、职教费用计入生产成本、减税等直接利 益。 3.确立完备的职业考核和评价体系,职业教育人才受社会青睐。德国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学生的技能很放心,因其“双元制”教育拥有严格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学生毕业时既要有学校毕业证,还要有企业的培训合格证和行业协会考试委员会组织的全国考试合格证,持证方能上岗。法国教育部的文凭委员会决定着职业教育的方向,其大部分成员来自企业界。社会大众、企业并不认为职业教育相对普通高等教育水平要 差,相反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以其适当的理论储备和实用的动手能力备受企业青睐。 (二)国内外比较研究的几点启示 比较国内外校企合作的研究现状,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校企长效合作的经验,对于我国实施校企长效合作有以下几点启示:首先要完善政策法规,进一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发挥政府行政功能和行业主导作用,有针对性的约束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全过程;其次要更新观念,职业院校应以利益共享为出发点,驱动企业、政府参与职业教育运行;最后要完善校企合作体系,加强监督机制和制度保障。 国外的校企合作研究是根据其国情或当地的情形来实施的,我们不 能采取完全的“拿来主义”的态度,而应该根据我国的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水平等来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和体制的校企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吴树山等.试论我校企合作的发展态势及其对策[J].科学进步与对策,1997(6). [2]刘登梅.几种国外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给我们的启示[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001(5). [3]刘力.产学研合作的历史考察及本质探讨[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4]赵久香.校企合作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概述[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1(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