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推荐)煤气发生炉生产安全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推荐)煤气发生炉生产安全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推荐)煤气发生炉生产安全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推荐)煤气发生炉生产安全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煤气发生炉生产安全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1 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1.1作业区域情况

煤气发生炉作业区域附近,周边其他的易燃易爆等危险源和其他的操作人员密集操作区域等敏感目标。

1.2可能出现的事故类型

在煤气发生炉的煤气生产过程和使用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设备老化、腐蚀及外来因素影响等原因,可造成煤气泄露、着火、爆炸等事故。

1.3危害程度分析

1.3.1一般事故:煤气发生轻微泄露。

1.3.2较大事故:煤气发生轻微泄露大量泄露或失火,造成人员重烧伤伤,较大经济损失。

1.3.3重特大事故:发生爆炸,造成人员煤气中毒或死亡,特别重大经济损失。

2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快速反应,协调统一。

3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3.1应急组织体系

成立以火法车间主任为组长,煤气发生炉操作人员和活法车间全体员工为成员的现场应急处置体系。

3.2 职责

3.2.1组长副组长职责

1)加强日常的监督检查。

2) 出现险情时第一时间组织人员现场自救。

3)及时报告公司安全环保办公室。

4)事态有扩大到难以控制的趋势时,请求公司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支援。

5)负责事故原因的分析和整改。

3.2.2 应急成员职责

1)煤气发生炉操作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加强设备的巡回检查。

2)煤气发生炉操作人员发现设备异常情况时要及时的处理并报告车间。

3)煤气发生炉出现异常情况时,车间全体应急成员停止生产,处于待命状态。

4) 出现人员烧伤和人员煤气中毒时要及时的救援。

5)出现火情,及时的隔离和灭火处理。

4 应急处置

4.1 预防措施

4.1.1 在煤气发生炉工作区域设置监控和煤气报警装置。

4.1.2 每天24小时都有人员值班和检查。

4.1.3 司炉工要经过专业培训,持证上岗。上班时携带便携式煤气报警装置。

4.1.4由司炉管理人员及司炉工加强对煤气发生炉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2事故原因及预防措施

4.2.1煤气发生炉突发停电

4.2.1.1煤气炉都要采用二路供电,确保运行可靠性.

4.2.1.2 和供电公司签订停电提前通知协议。

4.2.2煤气泄露

4.2.2.1煤气发生炉炉体煤气泄露产生的原因:

1)煤气输送管道堵塞,产生压力过大;

2)停电或底部吹风风机故障。

4.2.2.2 煤气管道煤气泄露产生的原因:

1)管道锈蚀;

2)阀门密封失灵;

3)水封部位缺水;

4.2.2.3 燃烧室煤气泄露原因:煤气和空气比例失调。

4.2.2.4发生煤气泄露之后,往往会发生煤气着火,同时伴随发生煤气中毒等二次事故,杜绝发生煤气泄漏就能有效的预防和消除煤气着火爆炸和煤气中毒,4)现场安装煤气报警器。

4.2.3煤气设施着火,煤气设施包含煤气发生炉,煤气管道和使用煤气的熔铅炉。

4.2.3.1煤气着火,1)着火如果仅仅是煤气着火,应查找煤气泄露的原因并予以排除,2)煤气设施着火时。

4.2.3.2煤气管道着火原因:

1)燃烧器熄火;

2)煤气和空气比例失调。

4.2.2.4 发生煤气泄露之后,往往会发生煤气着火,甚至爆炸,同时伴随发生煤气中毒等二次事故。杜绝发生煤气泄漏就能有效的预防和消除煤气着火爆炸和煤气中毒。

预防措施:

1)加强操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教育;

2)操作人员做好日常的巡回检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安全环保办公室和车间做好督促检查工作;

4)现场安装煤气报警器,并保证报警装置有效运行状态;

5)要定期检查防漏﹑防火、防爆设施的安全性能,确保处在有效状态。

4.2.3煤气设施着火

煤气设施包含煤气发生炉,煤气管道和使用煤气的熔铅炉。

4.2.3.1煤气着火

1) 着火如果仅仅是煤气着火,应查找煤气泄露的原因并予以排除,在没有查明及排除前绝对不可灭火,避免CO中毒。

2)煤气设施着火时,首先把管道的阀门关小,降低压力,减小火势,但严禁把阀门关严,防止回火,形成爆炸。然后用泥或湿的布袋灭火器等将火拍灭,严禁用水,防止管道在高温情况下遇急冷裂开。

4.2.3.2 煤气管道煤焦油着火

1)煤气管道内部着火,或者煤气设备内的沉积物(荼、焦油等)着火时,可以将设备的入孔、放散阀等一切与煤气相通的附属孔关闭,使其隔绝空气,自然熄灭,或通入大量蒸汽灭火,灭火后切断煤气来源。

2)煤气设备烧红时,不得用水骤然冷却,以防管道和设备急剧收缩造成变形和断裂。

4.2.3.3 其他物品着火

煤气着火引燃其它物品时,发现人员应根据着火的种类采用相应的灭火器材灭火。

4.2.3 爆炸

在密闭的容器内,煤气中混入空气或空气中混入煤气,达到爆炸范围,并形成爆炸性的混合气体;在有明火、电火或达到煤气燃点以上的温度。这三条件同时具备时,就会发生煤气爆炸。

4.2.3.1 煤气发生炉爆炸

4.2.3.1.1煤气发生炉出现热运行

在煤气发生炉的实际操作中,如果出炉煤气温度达到600℃,则已超过发生炉煤气的自燃温度(530℃),这种不正常的状况称为煤气发生炉的热运行。这种状况的主要特征是如果打开炉顶探火孔,冒出的煤气会自然着火燃烧。这时如果炉内进入空气或者冒出的煤气与周围的空气混合,就会发生煤气发生炉爆炸事故,因此煤气发生炉的热运行是不允许的。

预防措施:

1)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工艺规程实施生产;

2)加强巡回检查,发现工艺参数出现偏差及时调整,恢复正常。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1)加快除灰的速度,加快进煤,使干燥层燃料加厚覆盖。

2)将氧化层位置下移,进入炉底蒸汽量要增加,使氧化层降温,直到调整好炉况,使出炉煤气温度降至正常温度。

4.2.3.1.2 蒸汽包缺水

蒸汽包是与煤气发生炉水夹套相连的压力容器,属于煤气发生炉的一部分。蒸汽包缺水引发的爆炸事故与煤气和空气混合发生的爆炸事故原理不同。当水夹套缺水时间较长时,煤气发生炉的炉体和水夹套已经被烘烤到500℃甚至更高温度,这时如果再向水夹套内加水,水就会在瞬间气化为水蒸气,体积迅速膨胀,而水夹套又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远远小于水蒸气迅速膨胀所要达到的容积,当水夹套内的压力超过材料所能承受压力时就会发生爆炸。

预防措施:

1)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工艺规程实施生产;

2)加强巡回检查,发现工艺参数出现偏差及时调整,恢复正常。

3)当蒸汽包缺水时,在未查明原因前禁止上水。

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① 先打开水位计旋塞放水,如果有水流出,则表明缺水时间不长,此时可向水夹套内加水。

② 打开水位计旋塞时无水流出,表明缺水时间较长,要通过压力表观察蒸汽包压力变化。如果这时压力和正常运行压力一样,说明缺水还不严重如果蒸汽压力已经超过工作压力,说明水夹套缺水较严

重,这种情况应按紧急停炉操作,并严禁向水夹套内上水,防止爆炸事故发生。

4.2.3.1.3空气管道内煤气逆流

与煤气发生炉炉体相连的空气管道在正常工作时,煤气不会逆流到空气管道。但是如果突然停电导致鼓风机停止工作,并且逆止阀不起作用时,煤气就有可能从炉底返回到鼓风箱中,由于返回的煤气温度较高(600℃以上),在空气管道中和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就会爆炸。

预防措施:

① 确保逆止阀密封可靠

② 停电后要加大向炉内输送的蒸汽量,保持炉内正压

③ 停电后要以最快的速度关闭空气阀,切断进入炉底空气的通路,防止空气进入炉内引发事故

④ 视煤气出口压力状况,拉开放散阀降低炉底压力,不让煤气向鼓风箱返流

⑤ 来电后必须先把空气总管中的煤气用蒸汽吹扫,然后才能转入正常运行。

4.2.3.1.4 运行状态变化

在使用发生炉煤气的过程中,由于特殊原因需要将煤气发生炉转为热备用炉,在将热备用发生炉转为正常生产时有两种可能发生爆炸的情况:,有部分煤气返回到鼓风箱中,这部分煤气随同空气进入炉内,当煤气和空气混合后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氧化层的火焰即发生

爆炸,为避免事故发生,在起动风机前必须把空气管道中的煤气用蒸汽吹扫干净,②在正常送风过程中发生爆炸,而是混合在煤气中以致发生爆炸,往往会对煤气发生炉的整套设备进在使用发生炉煤气的过程中,由于特殊原因需要将煤气发生炉转为热备用炉,在将热备用发生炉转为正常生产时有两种可能发生爆炸的情况:

①刚向炉内送风就产生爆炸。

爆炸的原因是由于热备用炉转为正常生产过程中,有部分煤气返回到鼓风箱中,由于转为正常运行,这部分煤气随同空气进入炉内,当煤气和空气混合后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氧化层的火焰即发生爆炸。为避免事故发生,在起动风机前必须把空气管道中的煤气用蒸汽吹扫干净。

② 在正常送风过程中发生爆炸。

爆炸原因是由于热备用炉转为正常生产时炉内氧化层温度较低,甚至有的氧化层火已经熄灭。这时如果风压变化较大,空气进入炉内,一部分空气在氧化层中助燃,而另一部分空气没有助燃,而是混合在煤气中以致发生爆炸。

消除这种爆炸现象的方法是逐渐减小进风量,待炉内氧化层均匀建立好后再慢慢增加进风量。还要注意少加煤,禁止开炉时就大量加煤的做法,应待氧化层正常后,视炉内情况再多加煤。

4.2.3.1.5 检修时

停炉检修时,往往会对煤气发生炉的整套设备进行清理、检查和维修。有的部位要进行焊接维修。这时要高度重视检修前的准备工作。在检修前要对煤气发生炉的整套设备用蒸汽吹扫干净,不得有煤气残留在设备中。残留在设备中的煤气与空气混合,遇到焊接产生的火花就会产生爆炸。

4.2.3.1.6 雷雨天气

在雷雨天气,尤其是强雷电状态。为此,做好煤气发生炉以及周围厂房或设施的防雷电接地措施是必须的。

4.2.3.2 燃烧室(熔铅炉加热源)爆炸

燃烧室发生爆炸的主要原因是:点火时没有按照操作规程“先点火,后送气”的原则实施。特别要注意的是,先点火,后送气,但在两分钟后还没有点着火的情况下,炉膛内聚集了大量的煤气。预防措施:

1)熔铅炉点火前必须先打开喷嘴上的二次风阀,将加热炉炉膛吹扫,清除加热炉内和烟道中可能残存的煤气。

2)关小二次风阀,打开烟道抽风机(环保抽风设备)。将点燃的火把插入熔铅炉的点火孔中,用熔铅炉上的调节风门调节抽风量大小。

3)点火棒放在喷咀处,慢慢打开煤气阀,即可点燃煤气。注意一定要先点火后送煤气,切忌炉内聚集媒气过多,引起爆炸。

4)点火时人不能正对炉门,炉门及各孔洞处严禁站人。

5)如喷嘴不着火,说明煤气质量不佳或煤气量不足,应当立即关闭煤气阀门,将火把熄灭。稍停5分钟,在烟道抽风机将炉内残气抽净后,再按上述步骤进行第二次送气点火。

6)加热炉炉膛温度在500℃以下时应时刻注意加热炉内是否断火,如果断火,应立即关闭煤气阀,打开加热炉门,稍停5分钟,在烟道抽风机将炉内残气抽净后,再重新按程序点火。

7)在煤气炉工作期间,严禁关闭烟道抽风机(环保抽风设备)。

4.2.4 煤气中毒

4.2.4.1煤气的性质

煤气中都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它是一种无色、无味、有剧毒的气体。它的重度同空气相近,一旦扩散到空气中,就能在空气中长时间不上升、不下降,随空气流动,人的感觉器官很难感到。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相结合,使血液失去输氧能力。

4.2.4.2煤气中毒的原因

1)由于煤气管道及附件受煤气介质的腐蚀,导致管道或附件腐烂泄漏煤气。

2)作业人员未戴空气呼吸器或防毒面具进入有煤气的区域、管道、容器内作业。

4.2.4.3人员煤气中毒的现象

1)有头痛、眩晕、耳鸣、恶心、呕吐、心烦等症状,中毒者为轻微中毒。

2)神志不清、口吐白沫、两腿瘫软、大小便失禁等症状,中毒者为中度中毒。

3)昏迷不醒、神志丧失,呼吸心跳微弱或已停止,出现假死现象,中毒者为较重中毒。

4)作业环境中煤气浓度与人体反应:

4.2.4.4人员煤气中毒的预防措施

1)作业人员在煤气区域内或临近煤气区域作业时要随身携带煤

气报警器,以报警器煤气浓度来判断作业时间或迅速撤离到安全地点。

2)作业区设置风向标,用于判断风向,指明紧急撤离的方向。对煤气管道、附件等设施要加强点检,发现隐患要及时报告,立即处理。

3)严禁带煤气作业。

4)对设备管线、机、泵、阀、仪表、报警器、监测装置等要定期进行检查、保养、维修,保持良好状态。

5)有煤气泄漏的部位,高温部件要采取隔热、密闭措施。

6)定期检查各水封的严密工作,使水封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

7)定期检查煤气管线末端、放散管是否灵活好使、安全可靠。

8)作业区张贴各种危险安全提示标签。

9)非本岗位人员严禁逗岗及进入。

10)严守工艺纪律,防止生产控制参数发生变化。

11)坚持设备巡检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2)安全设施齐全(如安全走梯、消防设施、地下室水封及水封放散管、遥控装置)

13)进入煤气地区作业,必须携带气体检测报警装置。

13)进入煤气地区作业,发生以下事故时,1.煤气报警器出现报警状态时,煤气发生炉发生事故或灾害后,由生产设备科向应急救援指挥部报告,发生火灾时,发生人员煤气中毒事故时,应急救援指挥部总指挥未到达现场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