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快乐是学习的动力之源

快乐是学习的动力之源

快乐是学习的动力之源
快乐是学习的动力之源

快乐是学习的动力之源

——读《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有感多年的教育工作使我深感教育的艰辛,在很多教师的教育之路上,充满了无奈与困苦。教育仿佛变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老师们为了让自己的学生成为理想中的学生,与学生斗智斗勇,互相算计着。结果却使学生要么放弃了学习这条路,要么就是在被驱赶的状态下,在学习的路上艰苦跋涉着,学习成为了他们沉重的负担。试问一句:老师们含辛茹苦地在付出,为什么换不来学生快乐的成长呢?无意是看到了《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这本书,其中“快乐教育”四个字深深吸引了我,立刻便有了一种要一睹为快的冲动。

作者赫伯特·斯宾塞被许多科学家、教育学家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二个牛顿”;哈佛大学校长艾利奥特称他为“一位真正的教育先锋”,称《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是继卢梭《爱弥尔》之后最有用的最深刻的教育著作。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是一本半是自传,半是札记的书。虽然是一部记叙家庭教育的著作,但对学校教育而言仍然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归根到底,不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是教育。这本书既关注了儿童的智力因素,又关注了儿童的品德、情感、习惯等非智力因素,而这些都是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进行着的。其实,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读一读《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它好像一位睿智的良师益友,时刻帮助教育者在智力上、道德上、意志品质上以最好的方式培育孩子,使孩子健康地成长。

在读这本书时,我感觉少了阅读教育理论专著的生涩,多了那份亲切与共鸣。我深深地被斯宾塞富于人性的教育思想所震撼,为他奇妙的开创性的教育方法所吸引,为一百多年前他那先进的教育理念而惊讶。之前我一直在想的“怎样才能快乐学习?”,看完《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后,我才真正领悟到:真正有成效的“快乐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系列完整的教育方法和观念;只有“快乐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孩子的求知欲、创造欲和自信心。我想,快乐应该是学习的真谛,是人生的真谛。有时我也在反思我们的教育,确实会因为自身的其他因素影响了情绪而牵累到孩子,看着孩子那无辜的眼神而心生内疚;也常常为自己在日常教育中曾经有过的一些过失和错误判断而惭愧;也为自己偶尔的一些与斯宾塞的方法相同的教育方法而高兴。我如同聆听一位智慧老人的娓娓叙说,从中受益匪浅。中国历来都崇尚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方法,并长期认为学习是严肃得近乎吃苦的事。学习之苦好像咖啡之苦是无法剔除的,但人们是为了享受而去喝咖啡,却很少有人是为了享受来学习。

斯宾塞谈到:痛苦的功课使人感到知识讨厌,而愉快的功课会使知识吸引人。那些在恐吓和惩罚中得到知识的人们,日后很可能不继续钻研;而那些以愉快的发现获得知识的人们,不只是因为知识本身是有趣的,而且许多快意和成功的体验将促使他们终身进行自我教育,这不就是教育的真谛吗?我相信每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都如我想的一样,希望自己的课堂成为愉快的课堂,希望自己的学生快乐学习并学有所成,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那么“快乐教育”到底是什

么呢?我觉得书中有两点是最值得我们去认真探究与学习的。

第一:学习需要快乐,兴趣应该是快乐的源泉。

关于“兴趣”在教育中的作用,那是人人都可以叙述一番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爱因斯坦说的,也是谈论“兴趣”一词时引用最多的。“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这个问题,或许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确实是我读了《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后想得最多的。

书的第八章《如何培养孩子自助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讲到“帮孩子形成自助能力和习惯”时,斯宾塞从这几个方面给出了建议:(1)让兴趣帮助孩子自我教育。(2)帮孩子准备必要的自我教育的工具;(3)让孩子参加一些兴趣小组或儿童协会;(4)让孩子自己拟定一个计划;(5)从一定程度的生活自理开始;(6)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些与生活有关的事。这里始终提到了“兴趣”的问题,可见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斯宾塞指出:把从兴趣到成果的过程完整地交给他自己,遇到困难时,适当给予鼓励;把他的兴趣变成对家庭有用的东西,让他感到他的兴趣和劳动的价值;有机会让他自己讲解;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希望他自己去找到答案;对他因兴趣而产生的成果,做出阶段性的评价,让他看到评价的变化,他会很重视这种评价,并从变化中思考怎样获得好评价的方法;如果你想让孩子的兴趣保持下去,就不要随时随地地满足他,相反,你想让这种兴趣消失,就不断满足,他很快会觉得无趣。这些理论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是可以实现的。

斯宾塞也说:“没有什么比满足孩子的兴趣更有吸引力,也没有

什么比兴趣更能让孩子忍受哪怕是吃苦受累。”由此可见“学习需要快乐,兴趣是快乐的源泉。”

第二:学习需要快乐,自信是快乐的根基。

自信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成败与否。诸葛亮因为有自信,才有了空城计,奥运冠军因为有自信,才能站在世界之颠的领奖台上。而现在的学生在传统的教师权威的影响下,往往最缺少的就是自信。许多感兴趣的事不敢做,许多特别的想法不敢说。逐渐地,他们沉沦于沉默寡言、随声附和的氛围之中而无法自拔,如同失去灵魂的躯壳一般。

斯宾塞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中对如何树立孩子的自信有非常详尽的记叙与说明。其中有两方面我觉得是最值得学习的。

一方面是要排解压力,释放负面情绪。“和孩子一起唱歌,而且是大声唱出来”是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方法。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压抑的时候,都会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孩子也不例外。学习中遇到难题,与同学交往中出现的小矛盾等等,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大声唱出歌来,即是增进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途径,同时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排解压力的有效办法。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一定都要大声唱歌,但是让学生大声发言,甚至只是单纯地重复一下别人的答案,也是增进自信心的好方法。

另一方面是要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并教会孩子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现在很多学生的意识中都存在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就是“这个我不行”,所以课堂不发言,课下不参与活动。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从一点一滴的简单事情入手,一句评语、一个动作、一个眼

神,抓住时机不断地进行表扬和鼓励,也就是斯宾塞在书中提出的:不要吝啬你的友好的鼓励。这样才能慢慢改变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有一天学生能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了,那么他的自信也就有了。这样压力释放了,自信树立了,心情无疑是愉悦的,学习起来只会是事半功倍。

以上两点说起来简单,但还需要教育者有一颗忍耐之心。正如书中所提到的:教育者要有足够的耐心,要把教育孩子看成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是十年、二十年的事。你的耐心不应该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磨殆尽,你的耐心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无疑是一部经典之作,其间充满了温情,饱含人性。愿人人都能从中学到斯宾塞的教育方法的精髓,做一个快乐的教者,教出一个个快乐的学者。从教与学中,更深刻地领悟学习的真谛,领悟人生的真谛——快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