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

【教学课题】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二万五千里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下的一首诗。选入五年级课文,是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长征的不易以及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学会6个生字及新词。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教材分析】

让学生感受长征的艰苦以及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意思,体会深入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这是毛泽东主席的一首诗。毛主席的诗以豪迈、奔放闻名。本诗在教学上我设计以朗读为主,在读中悟情,读中升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大家知道长征吗?

2.介绍长征背景

https://www.doczj.com/doc/806901929.html,/view/247622.htm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十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一年的时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11个省,行程约二万五千多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

1935年,长征即将结束,毛泽东和回顾一年来红军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和自豪,以及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3.板书课题:七律·长征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认识新字生词

3.学习生字

丸wán 崖yá岷mín

三、品读

1.范读。

2.指名读。

3.全班齐读。

4.提问:这首诗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哪几幅威武雄壮的画面?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出示相应图片

a.腾越五岭

https://www.doczj.com/doc/806901929.html,/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E%E5%C1%EB%E5%D4%E5%C 6&in=14365&cl=2&lm=-1&st=-1&pn=2&rn=1&di=82447484715&ln=1951&fr=&fm=result&fmq=1330009263 000_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2&-1&di82447484715&obj URLhttp%3A%2F%https://www.doczj.com/doc/806901929.html,%2Ftxfadmin%2Fimages%2Fupfile%2F20079292526.jpg&fromURLht tp%3A%2F%https://www.doczj.com/doc/806901929.html,%2Fphotoes%2Fphoto_show.asp%3Fpid%3D126&W900&H621&T8975&S5 0&TPjpg

b.疾跨乌蒙

https://www.doczj.com/doc/806901929.html,/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E%DA%C3%C9%B0%F5%ED%E 7&in=18655&cl=2&lm=-1&st=-1&pn=0&rn=1&di=99196605600&ln=1811&fr=&fm=result&fmq=133******** 59_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3&-1&di40874174220&obj URLhttp%3A%2F%https://www.doczj.com/doc/806901929.html,%2Fdz%2Fattachments%2Fmonth_1001%2F1001261054cfaf6c817 7bb1371.jpg&fromURLhttp%3A%2F%https://www.doczj.com/doc/806901929.html,%2Fdz%2Fredirect.php%3Ftid%3D5947%26got o%3Dlastpost&W1134&H1134&T10878&S182&TPjpg

c.巧渡金沙江

https://www.doczj.com/doc/806901929.html,/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7%C9%B6%C9%BD%F0%C9%B 3%BD%AD&in=14759&cl=2&lm=-1&st=-1&pn=0&rn=1&di=76277115240&ln=1980&fr=&fm=result&fmq=13 30009065218_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5&-1&di4030417 9320&objURLhttp%3A%2F%https://www.doczj.com/doc/806901929.html,%2Fmmsource%2Fimagesgather%2F2006%2F10%2F18% 2Fpic02006101817200764253.jpg&fromURLhttp%3A%2F%https://www.doczj.com/doc/806901929.html,%2F28874%2F2006%2F10% 2F18%2F1640%403466890.htm&W400&H320&T10797&S34&TPjpg

d.飞夺泸定桥

https://www.doczj.com/doc/806901929.html,/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7%C9%B6%E1%E3%F2%B6%A 8%C7%C5&in=26681&cl=2&lm=-1&st=-1&pn=1&rn=1&di=70315003980&ln=1946&fr=&fm=result&fmq=13

30008963312_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2&-1&di7163833 110&objURLhttp%3A%2F%https://www.doczj.com/doc/806901929.html,%2F20100425%2F3984261_143410807620_2.jpg&fromURLhttp %3A%2F%https://www.doczj.com/doc/806901929.html,%2Fshow%2F2%2F27%2Fa7c1d10c9b63bbe9.html&W1024&H736&T7838&S334 &TPjpg

e.喜踏岷山雪

https://www.doczj.com/doc/806901929.html,/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3%A4%D5%F7&in=21658&cl=2 &lm=-1&st=-1&pn=16&rn=1&di=131409363150&ln=2000&fr=&fm=result&fmq=1330008826359_R&ic=0&s= 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16&-1&di131409363150&objURLhttp%3A %2F%https://www.doczj.com/doc/806901929.html,%2F20090422%2F2108124_092259039_2.jpg&fromURLhttp%3A%2F%2Fwww.nipic.c om%2Fshow%2F2%2F25%2Fb3c933aab03ded67.html&W1024&H597&T6736&S222&TPjpg

四.细读鉴赏

1.齐读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师:从这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受到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

(2)从哪几个词语看出来的?

“不怕”,“只等闲”。

“不拍”,两字铿锵有力,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只等闲”则将困难轻轻一瞥,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3)理解诗句意思: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4)这一句在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总说,统领全诗。

(5)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读出什么感觉呢?

读出红军不怕困难的气势。

(6)出示长征路线图:

https://www.doczj.com/doc/806901929.html,/albums/6412/6766468.html#4361563$5366d0160924ab18c6b95a7d35fae6

cd7a890bc8

2.全诗一共给我们展示了五幅画面,欣赏画面。

出示长征图片:

https://www.doczj.com/doc/806901929.html,/albums/6412/6766468.html#4361564$1f178a82b9014a908347fcf7a97739 12b31bee7b

“腾越五岭,疾走乌蒙”

(1)读句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提问:这五岭、乌蒙是怎样的山呢?

生:逶迤、磅礴。

(2)谁能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理解诗意: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3)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4)作者为什么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

(更能反衬出红军不怕困难,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概。)

(5)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读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3.“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1)读句子。

(2)读后你有什么感受?(长征途中的险恶。)

(3)观看视频:

飞夺泸定桥

https://www.doczj.com/doc/806901929.html,/v/b/49116278-1655107157.html

巧渡金沙江

https://www.doczj.com/doc/806901929.html,/programs/view/Qu50cjoiJB8/?fr=rec1

(4)理解诗句意思: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红军战士渡江后,内心无限喜悦;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5)“暖”与“寒”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

(6)你体会到了什么?

“暖”既写出了5月金沙江春暖花开,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寒”则烘托出泸定桥的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士不惧艰难险阻的英雄形象。

(7)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

4.喜踏岷山雪

https://www.doczj.com/doc/806901929.html,/programs/view/wUOO3qs_6as/?fr=rec1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是战胜敌人的豪情。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读一读最后两句。

(1)读句子,说感受。

(2)理解诗意:更让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红军们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3)这是全诗的总结,写出长征即将结束,展望美好的革命前景,

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

神。

(4)有感情的读诗句。(读出胜利之喜。)

五、情感朗读

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朗读全诗。(播放背景音乐)

https://www.doczj.com/doc/806901929.html,/m?word=mp3,,,[%CB%C4%B6%C9%B3%E0%CB%AE]&cat=0 &gate=1&ct=134217728&tn=baidumt,%CB%C4%B6%C9%B3%E0%CB%AE%B3%F6%C6%E 6%B1%F8++&si=%CB%C4%B6%C9%B3%E0%CB%AE%B3%F6%C6%E6%B1%F8;;%BA% DA%D1%BC%D7%D3;;0;;0&lm=-1&mtid=1&d=6&size=3565158&attr=0,0&titlekey=4105172 728,3622738132&mtype=0

(1)指名读。

(2)竞赛读。

(3)全班齐读。

六、拓展

1.红军长征仅仅遇到了这五个困难吗?为什么只写了五个?

我们不能单独来看,应该连起来看。这几幅画面包含了红军长征途中所有的艰难困苦,太多了,说不完、道不尽。诗歌只选取几个典型的画面作艺术概括。

2.介绍律诗结构特点:

七律:诗体名,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句七字。两句为一联,共分四联。

首联——颔联——颈链——尾联

押韵:偶句末一字押韵,一韵到底。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

对仗: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课文。

八、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总起)

腾越五岭

疾跨乌蒙

万水千山 巧渡金沙江 分 述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总结)

【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诗的开头两句,是全诗的总括,也可以看作是对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高度概括。接下来的6句,可以看作是头两句的具体化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大无畏英雄气概

和分叙。这6句中,写到了长征中途经的五个险峻的处所: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同时写出了红军指战员在战胜这些艰难险阻时的心情。

在本节课教学时,课前我先布置学生收集关于长征的资料,对长征有了大致的了解;在教学中给学生播放了部分有关长征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对长征有更深刻印象。教学时,我采用了反复朗读,来感受红军战士的英语气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对字词的处理上,着重让学生体会关键字:“不怕”、“只等闲”、“暖”、“寒”等的作用,还有对诗中的比喻句的体会理解。最后再拓展了律诗的相关知识。

学无止境,要教好语文,必须不断的钻研进取。我将不断学习,以取得进步。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3篇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3篇 一、情感铺垫,导入课题 (一)引入课题《七律长征》 师:有一段历史,在作家魏巍的笔下,它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的笔下,它是前所未闻的故事;在毛泽东的笔下,它是宣言书。这段历史就是长征。(课件出示红军长征图)1934年10月17日,红军途经11个省,行程达二万五千里,历时两年零五天。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壮举。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跟随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一起重走长征路。 (二)观察诗歌,理解七律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首诗,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 生:这首诗有8行,每行有7个字。 师:这首诗总共有8行,每行有7个字,我们把它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所以用小圆点隔开,我们再读一遍课题。 【评析】执教老师给学生介绍长征的概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接着让学生了解"七律"的概念,建立知识结构,为学习诗歌奠定基础。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能读出节奏,那就更好了。

生按要求自由读诗。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逶迤""磅礴""岷山"的字音) 师: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我们读诗歌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学会断句,读出节奏。这首诗的首联是223节奏,颔联和尾联也是223节奏,颈联是2221节奏。(课件出示诗歌全文及节奏划分)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生自由读诗,品味诗歌的韵律,然后合作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不仅读出了诗歌的节奏,还读出了诗歌的音韵美。 【评析】从有目的地自由朗读到合作朗读,执教老师引导学生把诗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美。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达到了以读促学、以读激情的目的。 三、聚焦总领句,整体感知"难" 师:这首诗的主题很明确,哪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大意呢?(课件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究竟是一次怎样的长征?可以用诗中的一个什么字来形容? 生:难。 师:(板书"远征难")在这句诗中,哪里体现了难?

小学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

小学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教学过程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质课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 11、《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回族镇王西小学刘梦君 教学目标 1、反复地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藐视困难、不怕牺牲大无畏英雄气概和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习品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领悟全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在朗读中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2、朗读时语调上的高低缓急,抑扬顿挫,掌握节奏的韵律,感悟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 2、多媒体操作平台。 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等多媒体呈现,进行情景设置,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2、词语赏析法,通过诵读、表述、感悟对文本进行解读,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理解词语导入 同学们,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心潮澎湃地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齐读课题 出示词语:五岭乌蒙岷山这组词有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诗中哪座山是逶迤的样子? 出示词语:逶迤磅礴这组词语都是写山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诗中哪座山是磅礴的样子?老师简介乌蒙山。长征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思考:哪句概括了全诗?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只选择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幅画面对红军长征中的所有困难进行了艺术概括,你能说出是哪五幅画面吗?(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呈现五幅图:五岭山、乌蒙山、金沙江、泸定桥、岷山)这首诗表

现的是红军藐视困难、机智勇敢、不怕牺牲、以苦为乐的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你能在每个地名前加一个动词,恰当地命名这五幅“征难图”吗? 二、精读理解,品味赏析。 1、指导学习第一联: (1)指名读。 (2)强调“不怕”突出红军战士不怕任何困难的英雄气概。 “只等闲”你读轻了些是表达红军战士不把这些困难放在眼里。 (3)连词成句说说这一联诗句的意思。 红军不怕长征途中的困难,把万水千山只当着平平常常的事。 (4)这两句赞扬了红军什么精神?抓住“不怕难”“等闲”体会红军不怕长征途中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 (5)这两句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引导学生谈谈写法(这一联是总写,作者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归纳学习方法:读诗句→解词语→说句意→悟感情→谈写法。 2、用上述方法,学习二、三、四联 ⑴学习第二联 指名读,说说第二联分写什么?(山),写了哪两座山?(板书:五岭山、乌蒙山)”多媒体展示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设置情境,理解“逶迤”和“磅礴”。说说理解诗句意思,体会红军藐视困难的精神。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体会夸张手法的妙处,“逶迤、磅礴”极言其大,说明山势之绵延之高大,以示翻越之艰巨;“泥丸,细浪”极言其小,说明红军藐视之,不放在眼里。) ⑵学习第三联 指名读,说说第三联分写什么?(水)哪两条河?(板书:金沙江、泸定桥),多媒体展示金沙江和泸定桥图片,对照图片理解重点词“云崖”、“铁索”,体会“暖”、“寒”的深刻含义,说说诗句的意思。设置情境,观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两段视频,体会红军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抓住细节描写让学生说说两次战斗场面不同(一个巧渡,说明红军将士的足智多谋,一个是强取,说明了红军的英勇无畏。)。 ⑶学习第四联 指名读,展示岷山图片,(板书:岷山)理解“三军”,说说对诗句的理解。“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想象“三军”会师时的欢腾场面?(写法上,第四联回应首联,以“更喜”呼应“不怕”进一步深化了主旨。)?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体会红军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指导背诵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 洛阳市小语七班王学艺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1)概括介绍教学内容:《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向红军战士学习,培养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2)分析教学内容特点:全诗共四联,56个字。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第二、三、四联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战胜的困难。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作者按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他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第四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感情的结束。 2.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情感特点和认知特点:高年级的学生对于阅读的基本方法、能力都有一定的基础,但体现在他们身上直观性仍然是比较强的。因此教学本课一定要加上直观的视频或音乐加以渲染。 (2)已具备的方法、生活经验等:本文是一首律诗。律诗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对于学习律诗要读通、读懂、悟情、背诵的基本方法是了解的。而且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一些与战争、与长征有关的事件,特别是从电视媒体中拥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在理解文本的时候是有基础的。 (3)学生学习本课存在的困难点:学生对文中隐含的历史事件不够清楚,且对孩子们来说,时间比较久远,再加上自身的生活经验与诗中情境有距离,例如对“寒”“暖”的理解会比较困难,因此教学中要补充适当的资料,观看有关的视频加深理解。 3.教学环境分析: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速度,提高教学效率,能增强理解和保持;能激发学习动机等。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所出示的视频、音乐等多媒体材料主要是为了渲染文本内涵,增进学生感悟理解,所以在有多媒体的教室里上课较利于课堂组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七律长征》赏析

点燃孩子心中的诗情 ——《长征》教学案例与反思 东城区花园小学黄琼慧 【教学目标】 1、掌握诗中的生字词;正确读写并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更喜、尽开颜”等词语。 2、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并从中受到思想熏陶;同时初步感受到毛主席诗歌的魅力,喜欢读他的诗词。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并在激情诵读中体会诗人感情,提高诗歌诵读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 【教学策略】 自读互议解诗意,诵读入境悟诗情;放手自读激思维,大胆训练培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老师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前热身:课间小操 一、谈话导入,引入情境,体会“长征难”。(5分钟)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交流了自己搜集的有关长征的资料,初步学习了毛主席的七律《长征》,同学们表现很好。现在,老师要来对你们检测检测,有信心吗? (1)谁能来把这首诗歌读一读?背呢? (2)同学们知道吗?“长征”的名字其实是在长征开始后才说的,那为什么要称作“长征”呢?谁能联系你了解的资料,说说自己的理解?(路途长:历经11个省,行程25000里;时间长:368天;征:字典中的解释是“走远路,征讨”红军还要与国民党军队打仗……)(3)说得很好,从长征这个名词中就能感受到长征的艰难,一起来读读课题! (4)红军取得长征的胜利,的确历尽了千难万险,再回忆一下我们读过的长征故事说说长征的“难”。(自然条件:走人迹罕至的路,缺衣少食,淌过24条河,翻越了18座山,几十万敌兵的围追堵截……)(5)听你们这样说,我不禁想说“长征难,难于上青天!”可我们红军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双脚!)还要带上武器、生活物资。(6)啊!那更是难上加难了!但是,同学们,我们红军的回答是什么?(不怕!) (7)红军的回答多么坚定!来读读主席这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 (8)现在,你想说些什么呢?

七律长征的诗意

七律长征的诗意 七律长征的诗意 《七律·长征》 作者:毛泽东 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1、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2、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3、难:艰难险阻。 4、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5、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6、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7、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8、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9、金沙: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腾腾,使人心感温暖。 10、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暖:温暖。 11、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是一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 12、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3、寒:心里害怕,有一丝寒意。 14、岷山:中国西部大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西北-东南走向。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包

【最新】红军长征评课-实用word文档 (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红军长征评课 篇一:七律_长征评课稿 《七律长征》评课稿 赵诗应 《七律长征》这首诗篇幅短,难度较小,全诗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今天,听了龙老师对本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精心导入 这篇文章是关于红军长征时的故事,因此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他们根本没办 法去亲身体会,学生想像不到长征时的情景,因此龙老师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什 么是长征,初步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辛,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情感 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时,龙老师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讲解词句。 1、在首联教师通过让学生讨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远征难”和“只等闲”,并且提醒学生注意在朗读“不怕”二字的语气,从 而感受诗歌的那种气壮山河的气势。着重介绍了背景资料。如:红军的行军路程——二万五千里,突出了“远征”; 2、在颔联龙老师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诗句中,作者为什么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从而体现红军吃苦耐劳的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龙老师花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 “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龙 老师及时地用幻灯片出示了“巧渡金沙江”的资料,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巧渡 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飞夺泸定桥片段更加震撼人心,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 悲壮场面让同学们如同亲临其境。

《七律 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赏析 导读: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以豪纵的语势,概括地写出红军在长征中的英勇无畏、乐观豪迈、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等闲”是“寻常、平常”之意,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不怕”、“等闲”构成了全诗的主旋律。“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从红军的视觉写出,将五岭、乌蒙这两大高峻、广袤的山脉化小,一如粼粼细浪,一如滚动泥丸,正因其小,则反衬出红军形象的高大与万难不惧的精神。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小则愈显红军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大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从艺

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反衬。明是写山,暗写红军,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直抒红军征服大雪山之后的欢乐心情。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度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

部编本七律长征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课堂教学实录 (1)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诗的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中国革命史上曾经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那就是----长征。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以大地为纸谱写的一首铁流滚滚的壮丽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七律·长征》。 板书并齐读课题。 介绍诗的题目:(指着七律)这是一首七律诗也叫七言律诗,每行7个字,共8行,每两行为一句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以偶句句末押韵。 长征是它的题目,你对长征有哪些了解呢? 师:(展示长征路线图)这是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指图)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引入作者)一代伟人毛泽东仅用8行56个字便形象地概括了这史无前例、震惊寰宇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板书:毛泽东并再读课题 二、初读诗句,读准字音 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这位伟人一起走进长征。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语句读通顺。 (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词语:我们读诗的时候那些词语是我们要注意的? (老师展示这些词语:等闲五岭逶迤磅礴泥丸岷山) 3.检查读诗 4.师做范读:看同学们读得这么尽兴,老师也想读一读好吗?(学生鼓掌) 5.齐读诗句: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请把书端好,我们一起来读。 三、细读感悟,理解首联诗句 1.同学们,读通诗句仅仅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把诗读懂。通过读诗你认为哪一句概括了全诗?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远征是什么意思?生:长征 长征用诗中的一个词来形容? -----难。 师相机板书:远征难 从哪里看出来难呢?生:万水千山 注意万和千是个虚词,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师:诗中提到了哪些山和水呢? (五岭山、乌蒙山和岷山,金沙江和大渡河。) 是啊纵使有这么多的山水的阻隔,我们的红军怕不怕?----不怕 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我们的红军战士是怎样看待这万水千山的呢? 生:只等闲 师板书 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平平常常的事。 师:有句话叫我们都不是等闲之辈就是这个意思。

七律长征听评课体会

《七律长征》听评课体会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诗文虽然不长,但知识丰富,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很多。彭老师的这节课下面我就其中印象最深刻的环节谈谈我的体会。 一、先声夺人,帮助学生“酝酿”情感。 彭老师课前和学生的谈话,看似随意,其实是为下面的理解文章所服务的,学生交流的话语,其实就是为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理解诗意、领悟诗所要表达的情意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接着,彭老师借用多媒体的力量,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形成了强烈的情感碰撞。为学生很好的创设了一个学习《长征》的情境。彭老师此举旨在“酝酿”情感。“酝酿”情感是我们打造有效课堂至关重要的环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声夺人,构建起情感的基石。 二、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用心和文本对话。 在教学时,彭老师先抓住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首联作文章,让学生总的感知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种种困难。在教学时,为使学生走近文本 , 对诗歌描绘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 , 老师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 课前让孩子搜集 了长征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的补充,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了铺垫,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

的理解减缓了坡度,特别是创设了各种情境让学生来感悟其中的情感,更是让我佩服不已。 三、反复吟诵,引领学生表达情感 我们说,在课堂上,最美的声音就是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崔峦先生说过“使人人都能从头到尾读几遍书,有时间能够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特别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自己的看法,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自己的看法。”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静心阅读,潜心阅读。而今天的课堂上,老师给足了时间让学生读。这节课中,“读”贯穿始终,“读”落到了实处。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进入课文的情境,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中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可以这样说,老师引导学生读出了精彩。

最新《七律--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赏析 【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本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 今天,我们五年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单元第一课《七律〃长征》。我们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第一方面军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课文所处地位 《七律·长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它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写的红军战胜长征艰险而满怀战斗豪情的诗篇。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本组教材以“走进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分别是《七律·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山花》,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为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通群众在一起。 走进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课文教学的主要目标。《长征》,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让学生去体会有一定的难度。 本组课文是这册书最后一组课文,在设计教学时,我们注重对学生已有的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对于《长征》一课的理解不盲目追求深透,而把重点确立在“读懂后有所感悟”。 因此,我确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七律·长征》片断赏析-word

《七律·长征》片断赏析 片断设计之一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5课《长征》这首诗。(板书课题) 师:谁能说一说你知道的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 生:我读过《艰苦岁月》,写的就是长征中的故事。 生:老师,我还读过《飞夺泸淀桥》,写的是长征中红军与敌人抢时间,夺取泸淀桥的事。 生:还有《倔强的小红军》,那位机灵的小红军,为了不拖累其他同志,自己却活活地饿死了。 师:同学们讲的都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出示红军长征的线路图),长征是非常艰苦的……(讲解长征略)。师: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根据地,这时毛主席挥笔作诗《长征》,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片断设计之二 “情感升华” (在学生把握了诗句的基本意思后) 师:(深情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你们愿意听一听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吗?(播放歌曲,歌曲正好配有一些长征画面) 生:专注地听、看。

师:听了这首歌,看了这些画面,请你闭目回味回味。生:……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要急切地表达?生:我仿佛看到了红军英勇战斗的场面,红军真是不怕牺牲。生:我仿佛看到了红军翻越崇山峻岭的情景,红军长征真难啊。 生:我仿佛看到了红军一路欢歌的情景,他们虽然很苦,但一点也不怕苦,非常乐观。 生:我头脑里出现了毛泽东的形象。 师:啊,毛泽东在你的头脑中是什么形象? 生:伟人!他高高的个子,此时站在高高的山坡上,两手叉腰,面带微笑,两眼炯炯有神…… 师:这首诗引起了我们不尽的遐想,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让我们放声朗读吧,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朗读。 (读读评评,最后播放《长征》这首歌曲的音乐和所配的画面,学生齐读)

新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 《七律·长征》课文简说

《七律·长征》课文简说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

2019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5 七律 长征 公开课教学设计

5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七律?长征》是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对中国革命史有了一些粗浅的理解,本次教学可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关于陌生的时代背景、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长征的结局等的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学中可巧妙地结合影音、图片等手段,给学生视听冲击,紧抓诗眼“难”字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进而更深刻地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自读、自悟是学生阅读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要在教师有效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达到“以读促讲”的目的。长征的历史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教师的“讲”显得“生搬”,只有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读”才能达到“入情入境”的效果。本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以读为本,读中积累;以读促讲,读中内化”的教学理念。巧妙地结合影音、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视听冲击,紧抓诗眼“难”字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运用“画一画、记一记、读一读”等多种方法深化对文章的理解,进而更深刻地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目标: 1、会写“律、崖”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难点: 1、读懂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解题导入 【课件播放《长征》歌曲】同学们,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首歌叫《长征》。在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说:“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

窦桂梅《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课堂实录 2012-12-09 21:45:39| 分类:五年级语文课堂实 |举报|字号订阅 窦桂梅 第一课时 师:六年六班的同学,你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今年是二千年。六十六年前,也是这个时候,九月二十六号,红军准备开始万里长征。在万里长征这个征途上,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许许多多无数的英雄甘洒热血。我们在以前讲过的课文里,一定学过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有没有? 生:有。 师:谁能说一说? 生:《飞夺泸定桥》。 师:你说说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把泸定桥的桥板卸下来,中国红军爬在铁链上匍匐前进,最后终于胜利了师:还有没有? 生:还有《金色的鱼钩》。是一位老班长为了给同志们钓鱼自己活活饿死的事。生:还有《丰碑》。这篇文章写一位老红军在大雪天为了其他战友而活活冻死的事。 师:还有一篇课文《倔强的小红军》。也讲的是一位小红军为了不拖累陈庚将军——生:也被饿死了。 师:牺牲在茫茫的草地上。那么,同学们刚才讲的都是课文用故事的记叙性写出来,今天我们要学篇课文,它是以诗歌的形式来写的。作者是谁? 生:毛泽东。 师:我们把课题齐读一遍。 生:长征。 师:作为一个六年级的同学,我觉得很多的内容,包括这首诗的意思,不应该老师给你讲,要靠自己来学。 师:昨天老师印了资料发给同学们,要让你们调动自己的潜能来充分的自学。师:现在先检查课文读得怎么样。 生:(读略) 师:有一个发音不准确,“磅纭保痢? 生:磅礴。师:找一名男生读。

生:(读略) 师:这个“磅礴”还没读好。我就当老师了,读。 生:磅礴。(读正确了) 师:读得真不错,还有一些内容,比如知识啦等等各方面的内容,自由汇报自学情况。 生:我知道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师:对于毛泽东有关内容有没有补充的。 生:我还知道在长征中,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师:从此长征有了一个转折。(师挂挂图) 生:我知道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了。 生:我还知道毛泽东写《长征》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毛泽东刚开始没有真正的起到革命领导人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才有了领导权。毛泽东在南昌起义后,领导了秋收起义。在1928年4月,朱德、陈毅和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生:井冈山会师后毛泽东是党代表,发动群众举行秋收起义。生:在1927年9月9日,他带领人民举行秋收起义。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讲了那么多有关毛泽东的内容。真要介绍毛泽东的事例,你讲一个月也讲不完。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活在我们亿万人民心中,包括我们的爸爸、妈妈对毛泽东在心目中的崇拜地位是至高无上的。那个时代,包括我们现在对毛泽东的认识很多很多,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介绍到这。 师:我发现刚才同学在介绍毛主席生平时,有一个特点就是注意围绕课文有关的问题介绍作者,这很好。今后我们一定要注意要围绕课文有关的介绍,继续汇报。生:这篇文章有两个生字是“逶迤”。“逶迤’’在这首诗中的意思是山连绵起伏的样子。 师:好,这个生字老师没有讲过,谁能就这两个生字再补充一下。 生:不知道“逶迤”的“迤”是个多音字。它有两个音,一是可以组词“逶迤”;第二个音是芦,可以组词飞”。 师:很好,同学们齐读一遍这两个字。 生:都是“”旁。 师:形容山是什么样。 生:连绵起伏。 师:非常好。现在你慢点讲,老师也听听学学。 生:七律的意思是七言律诗的简称,要求7个字。 师:停。帮你翻译一下,一句有几个字。 生:个字。

《七律.长征》评课稿

《七律长征》评课稿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听了王有瑞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后,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的值得学习: 1. 先声夺人,帮助学生“酝酿”情感。王老师课前和学生的谈话,看似随意,其实是为下面的理解文章所服务的,上课伊始,王老师出示一组数字,让学生说说从你了解这组数字吗?让学生感受到长征所经历的重重艰难,其实就是为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理解诗意、领悟诗所要表达的情意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接着,王老师利用多媒体把长征路线展示出来,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形成了强烈的情感碰撞。为学生很好的创设了一个学习《长征》的情境。老师此举旨在“酝酿”情感。“酝酿”情感是我们打造有效课堂至关重要的环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声夺人,构建起情感的基石。 2.课前准备充分,图片资料丰富。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王老师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诗歌内容。再现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长征的一些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利用资料巧解难点。王老师通过资料,巧妙地将学生陌生的时代背景、七律的特点、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长征的路线等情况穿插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诗的理解减缓坡度,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漫漫征程…… 教学中,教师力求先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困难的大,大到让常人难以想象,万分惧怕,再突出红军的不怕和无畏,从而体会到红军将士的乐观。我们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朗读则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户,它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对诗词的教学,读更是少不了的。老师始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感悟,通过情感的相互引发,心灵的相互交融,语言在交流中凸现,情感在交流中升华。尤其是最后饱含深情的配乐朗诵,让学生积蓄在胸中的情感得以宣泄,加以升华。 4.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情感。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时,王老师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讲解词句。 (1)在首联教师通过让学生讨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远征难”和“只等闲”,并且提醒学生注意在朗读“不怕”二字的语气,从而感受诗歌的那种气壮山河的气势。着重介绍了背景资料。如:红军的行军路程——二万五千里,突出了“远征”; (2)在颔联王老师通过设臵问题让学生讨论诗句中,作者为什么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从而体现红军吃苦耐劳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王老师花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王老师及时地用幻灯片出示了“巧渡金沙江”的资料,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飞夺泸定桥片段更加震撼人心,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场面让同学们如同亲临其境。

《七律,长征》赏析_1191

《七律,长征》赏析篇一:毛泽东诗词赏析《七律·长征》 七律 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眠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最早发表在1943年7月1日东北出版的杂志《知识7卷6期(总42期〉上。建国后又发表在1957年4诗刊)1月号。 [注释]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律诗的“律”,为古代“正声音之器”,即正音之标准,亦有规律之意。律诗是有一定规格的,因此,亦称为“格律诗”,这种诗也称为“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是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它始见于南北朝,完成于唐代。作者必按照它的规格去作,不能自由地越出它的规格范围,因此,才称之为律诗。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首先,要求有固定字数。五言律诗,全首八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十个字。七言律诗‘全酋人句,每句七个字,共五十六个字。其次,要求有固定的平仄形式。不管五言或七言,都有仄起和平起两种格式。其三,要求用韵,五律要求:第一、三、五、七句末入韵,第二、四、 六、八句入韵,一般情况,第一句不入韵,但个别的也有入韵的,七律:第三、三、七句不入韵,第一、二、四、六、八句入韵。但也有个别的第一句不入韵的,其四,要求对仗。一般是中间两联(第三和

第四句、第五和第六句)要求对仗。 [等闲]平常,无足轻重之意。 [五岭]总称南岭,包括大庾(yǔ)岭、骑四岭、萌渚(zhú)岭、都庞(páng)岭和越城岭。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之间。 [逶迤](wēi yí),别作“逶迆”或“委蛇”。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绵延不断的祥子。如《淮南子》:“河逶迆故能远。” [乌蒙]山名。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和贵州省西部交界处。海拔约二干三百米。有十二座山峰,蜿蜒不断七十余里,主峰在云南,统称乌蒙山脉。北临金沙江,悬崖峭壁,山势雄伟。 [磅礡](páng bó),广大无边、气势雄伟之意。如陆机诗:“磅礡立四极,穹隆放苍天。” [泥丸]小泥球。 [金沙]指金沙江。即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至四川省宜宾的一段江水。据云,因产金沙而得名(或说因江沙色如黄金得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