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词豪放派

宋词豪放派

宋词豪放派及代表作

一豪放派诗词特点

1. 简介

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

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

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

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2.形成与发展

宋词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故称宋词。宋词与唐诗交相辉映,并传于世。宋词数量

巨大,《全宋词》共收录词人1330 多人,作品19900 多首。宋代词人创作风格各异,主要

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流派。其中豪放派的形成与发展约分为四个阶段:

(1)预备

范仲淹写《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发豪放词之先声,可称预备阶段。

(2)奠基

苏轼大力提倡写壮词,欲与柳永、曹元宠分庭抗礼,豪放派由此进入第二阶段即奠基阶段。

当时学苏词的人只有十之一二,学曹柳者有十之七八,但豪放词派毕竟肇始于此。南宋词论

家王灼说苏轼作词“指出上天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张炎《词源》将“豪

放词”与“雅词”对举。沈义父《乐府指迷》说:“近世作词者不晓音律,乃故为豪放不羁

之语,遂借东坡、稼轩诸贤自诿。”上述诸条都可印证此说。

(3)顶峰

苏轼之后,经贺铸中传,加上靖康事变的引发,豪放词派获得迅猛发展,集为大成。这是第

三阶段即顶峰阶段。这一时期除却产生了豪放词领袖辛弃疾外,还有李纲,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等一大批杰出的词人。他们相激相慰,以爱国

恢复的壮词宏声组成雄阔的阵容,统治了整个词坛

(4)延续

第四阶段为延续阶段,代表词人有刘克庄、黄机、戴复古、刘辰翁等。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词

风,赋词依然雄豪,但由于南宋国事衰微,恢复无望,风雅词盛,渐倾词坛及豪放词人偏擅

粗直词风等原因,豪放派的词作便或呈粗嚣、或返典雅,而悲灰之气渐趋浓郁则是当时所有

豪放词人的共同趋向。

3.特点:

(1)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

(2)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

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4.代表人物及作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父子三人均为“唐

宋八大家”,仁宗嘉祐二年(1057)二十一岁时,受到欧阳修的赏识,考取进士。

(1)读书、应举与入仕时期(仁宗景祐三年至神宗熙宁二年),亦即王安石全面变法以

前时期。这一时期苏轼主要经历了读书、应举、入仕等几个阶段。嘉祐六年,二十六岁时通

过制策殿试,正式踏上了荣辱不定、政治风波迭起的坎坷仕途。

(2)苏轼出狱后被贬谪黄州,本州安置,形同流放。从此,苏轼的生活、思想发生了

巨大的转折,文学创作进入全盛期。一方面诗词文赋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写下了不少代表作;同时创作个性更加成熟,在反映现实的同时变得更超脱、更旷达。在黄州期间他带着家人在

城东开荒,自食其力,自号“东坡”。

(3)重回朝廷及连放外任时期(神宗元丰八年至哲宗元祐八年)。元丰八年,年仅十岁的哲宗即位,太后听政,大力起用司马光等旧党人物,苏轼被召回朝,连连升迁。但苏轼又

与旧党领袖司马光政见不合,于是又被旧党视为异己,不安于朝,再次请求离朝外放。

苏轼这次在朝期间,主持过学士院考试和进士贡举,为国家振兴擢拔人才,于是有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陈师道等云集京师,一时文坛兴盛,为北宋后期的文学发展开创

出一个新的局面。

苏轼词的风格是多样化的。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热情浓烈、意气奋昂,《念奴娇》的开阔动荡、雄壮勃发,其风格可以用“豪放”和“高旷”来形容,而苏轼写恋情、写伤感

的词,则又委婉而细密,如悼亡之作《江城子·十年生死》。

总之,苏词的多样风格,很难加以简单的概括。当然,在这方面苏轼与前人最重要的差

异,也是他最重要的贡献,还是在开创了一种与诗相通的、雄壮豪放、开阔高朗的艺术风格。

(4)代表作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后被削职。文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

译文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狂热,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派遣人

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

杀西夏军队。

赏析:

上阕主要写描写出猎的盛况。

下阕由实入虚,就个人情绪,抒发感怀。苏轼由出猎联想到国事,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

志难酬的处境,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

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整个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词中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析:这首诗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

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

何足挂齿?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

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

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

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

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

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

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

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

“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

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水调歌头

年代:【宋】作者:【苏轼】体裁:【词】类别:【】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②丙辰: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⑦婵娟:月色美好。【品评】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

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