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年形势与政策课讲义

2013年形势与政策课讲义

2013年形势与政策课讲义
2013年形势与政策课讲义

南京师范大学

2013年上半年“形势与政策”课

教学讲义

【说明】本讲义为本学期教学专题内容的纲要,不作为考试依据,仅供参考

教学专题一:中日关系中的钓鱼岛问题

导语:东北亚的岛争

一、钓鱼岛问题的历史经纬

(一)钓鱼岛概况

钓鱼岛的经济价值:

钓鱼岛的军事价值:

钓鱼岛的政治价值:

钓鱼岛对东海划界关系重大:

(二)钓鱼岛问题的前世今生

甲午战争之前

早在明朝初期,钓鱼诸岛就已明确为中国领土,明、清两朝均将钓鱼诸岛划为我国海防管辖范围之内,并非“无主地”。

中日甲午战争前,日本没有对中国拥有对钓鱼岛列岛的主权提出过异议。

1895年日本趁甲午战争清政府败局已定,在《马关条约》签订前三个月窃取这些岛屿,划归冲绳县管辖。

《马关条约》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甲午战争之后

1895年,日本通过强迫清朝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而攫取了台湾及其附属各岛屿。

二战后

日本在二战中战败,按照《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理应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列岛等归还中国。但是,1951年,美日背着战胜国中国,非法签订了《旧金山和约》,将钓鱼诸岛连同日本冲绳交由美国托管。

1972年中日两国在恢复邦交的谈判中,双方从中日友好的大局出发,同意将钓鱼岛列岛归属问题挂起并留待以后条件成熟时解决。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正式建交。周恩来总理和日本国总理大臣田中角荣在北京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周恩来提出把钓鱼岛等岛屿的归属问题挂

起来。当时双方就这一点达成了协议。

日本一步步窃取钓鱼岛

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宣布实行钓鱼岛“国有化”。

二、中日关于钓鱼岛领土主权的争论

中日双方围绕“钓鱼岛”主权争论的焦点:

一是谁最先发现并命名钓鱼岛?

二是日本1895年占领钓鱼岛的有效性?

三是二战结束前,钓鱼岛由谁管辖?

四是二战后处置钓鱼岛合理吗?

三、从更广阔的视域看钓鱼岛争端

(一)从东北亚岛争乱局看钓鱼岛之争

俄日的北方四岛之争

韩日的独岛之争

中日的钓鱼岛之争

美国的角色:错位的“不持立场”

那么,在钓鱼岛问题上,美国的战略图谋何在?

一是离间中日之间的关系。

二是满足美国的国家利益。

三是拆散“东亚经济圈”,强化美国的经济地位。

(二)从亚太战略平衡的转变看钓鱼岛之争

面对中国在经济上的快速发展这一趋势,美国从2010年开始决定“重返亚洲”,美国一方面迎合东亚和东南亚各国对中国快速崛起、尤其是其近年来在领土纠纷中咄咄逼人的强硬立场、所普遍感到的焦虑;一方面积极加强和亚太国家、尤其是其盟国的双边关系。

美国高调“重返亚洲”的战略姿态却导致了一些亚州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盟国、对美国的战略意图产生了误判。

(三)从东亚国际关系新格局重构看钓鱼岛之争

日本为国内争斗和联美反华,不断激化钓鱼岛争端,更插手南海问题,破坏了东亚国际关系现存格局;既然东亚国际关系格局被打破,就面临重构东亚国际关系新格局问题,而这恰恰为中国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主要有四大机遇:

机遇之一:把日本单方实际控制钓鱼岛转化为中日双方实际控制钓鱼岛

机遇之二:建立中韩俄对日领海领土的联合战线

机遇之三:强拉台湾共同保卫钓鱼岛,激活台湾人民的中国意识

机遇之四:弱化美国在亚洲的地位

四、怎样应对中日钓鱼岛之争

(一)与美国谈

主动跟美国说清史实(钓鱼岛历史上属于中国的史实)和法理(国际法和国际条约)

最重要的是要与美国谈冲绳地位问题:

(二)与日本争

要在在法理层面、舆论层面同日本争,要在巩固二战成果上与日本争。

(三)与台湾联

两岸联合保钓将会沉重打击日本的嚣张气焰,也让美国非常为难。

(四)与自身强

解决钓鱼岛问题最终还是要依靠中国自己,要发展经济,壮大军事实力,我们不希望打仗,但我们也不拍打仗。

教学专题二: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

导语:经济增长≠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着重强调了经济总量的扩张,它仅仅是数量的增长,规模的增长,GDP的增长,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初期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现象,也是必然的追求。

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后,不仅要求GDP的增长,而且要求大力发展教育、医疗事业,提高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让经济增长的质量更好,还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内容更为丰富。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是经济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前提,没有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许多目标就无法实现。

二是经济发展反过来也会有利于经济进一步增长,因为发展反映了经济结构、质量和制度等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利于一个国家扩大生产能力。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成长的历史轨迹

1.经济增长的历史轨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成长的特征

(1)实践第一

我们能够实事求是,从实践出发,不搞本本主义。

(2)保持稳定

我们比较好地处理了稳定、改革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3)关注民生

把民生放在第一位,在消除贫困问题上中国是做得最好的。

(4)优先顺序

追求持续的、渐进的、分轻重缓急的改革。

(5)市场经济

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就是把市场的优势和宏观调控的优势结合起来。

(6)对外开放

全方位的开放,在国际竞争中发展自己,有选择地改变和改进自己,适应世界,绝不盲从。

3.经济增长带来的“烦恼”

四大“两难”问题困扰中国:

第一,人民币升值VS不升值---人民币升值若过快会面临出口恶化、就业困难,不升值又会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

第二,保增长VS调结构---既要增强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也不能再走过去一味扩大出口的老路

第三,提高劳动者收入VS增加企业成本

第四,控房价VS保“支柱”--房地产调控不可半途而废,但房地产大萎缩也对经济不利

4.增长的“烦恼”引发新的历史使命:三大“双重使命”

第一大“双重使命”:既要改革发展,又要实现社会公正

第二大“双重使命”:既要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又要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第三大“双重使命”:既要建设和谐中国,又要建设和谐世界

二、摆脱经济增长的“烦恼”,走向经济发展

1.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展观?

(1)单纯经济增长观

(2) 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3)可持续发展观

2.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一,我们既有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

一是靠便宜。二是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第二,国际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

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痛定思痛,准备恢复实体经济,加强出口,如美国提出“出口倍增计划”,这对中国会产生很大影响。

第三,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什么样的新阶段呢?一个追求质量的阶段。

第四,是我们启动内需,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轨道的需要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推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实现了企稳回升。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向

第一,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增强第三产业比重我国现在第三产业占整个GDP的比重只有40%,而美国则达到80%。我们要发展第三产业,要发展现代服务业,但要遵循经济规律,要创造条件。

第二,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更强调自主创新

第三,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发挥后发优势,发展生态的、环保的、绿色的农业。

第四,调整分配结构

我们现在收入分配方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贫富差距大,二是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高,这些不解决就不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4.怎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一,抛弃单纯的经济增长主义

第二,转变政府职能

第三,改变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

第四,改革科研体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结语:转变发展方式:任重而道远

教学专题三:中国梦与中国道路

一、什么是中国梦?

1.习近平同志四次对中国梦的表述

2.中国梦的含义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是目前对中国梦的权威表述。

中华民族是个有着5000年文明历史的伟大民族。作为其载体的古代中国曾以世界上头号富强大国“独领风骚”达1500年之久。古代中国的盛世有两个重要标识:

一为疆域版图特别辽阔。

二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特别巨大。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三层含义:

第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要简单恢复古代中国鼎盛时期的疆域版图。

第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要使中华民族再次跻身于先进民族行列,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第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参照系是两个百年战略目标。

3.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先进分子近代以来不懈追求

洋务派(地主阶级改革派):“中体西用”方式实现“富国强兵”;

资产阶级改良派:“托古改制”、“变法维新”方式以图挽救民族危亡;

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用组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发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方式“振兴中华”;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找到的是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和民生主义道路。

新文化运动: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改造国民性的方式来改造中国,追求民主和科学精神;

中国共产党:通过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有三个目标:目标之一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使“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解决民族复兴的根本政治前提;目标之二,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创造前提,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这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目标之三,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确立了民族复兴的现代化方向。

二、什么是中国道路?

中国道路,是具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道路根植于中国的国情和传统,适应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反映中国人民的意愿和选择,体现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理想,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回答了在人口这么多,底子这么薄,资源这么贫乏,发展这么不平衡的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十八大对中国道路的总结和概括,大体可从以下四个角度,来理解中国道路是什么。

第一,从形态构成讲,中国道路是途径、理论和制度三种形态,在实践中有机统一。

第二,从宏观层面看,中国道路有其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

第三,从基本要求层面看,中国道路有八个方面必须坚持的内容。

第四,从实践层面看,中国道路是一个体系,由不同方面、不同层面的若干具体道路组成。

三、中国道路与中国梦的关系

在十八大报告中表述得很清楚。中国道路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道路的现状是:已经“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中国道路的前景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为了寻梦,就必须寻路。

中国道路从来连接着“中国梦”,“中国梦”本就是中国道路的应有之义。

邓小平开创中国道路,一开始就自觉地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到十五大,我们党正式把中国道路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概念对接起来。十六大以后,我们党进一步把中国道路的社会主义之“梦”,从此前的“富强民主文明”扩展描述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在中国道路的探索积累和开创发展过程中,现代化、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不仅始终作为目标存在,而且始终是具体的,是由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目标连接起来的。

教学专题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要义,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相关概念分析

1.生态与文明

(1)显露美好的姿态。

(2)生动的仪态。

(3)在西方社会,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

生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生态与环境相联系,文明与发展相联系。“生态”与“文明”合并使用,不是简单的加和,生态文明在我国社会中被赋予许多现实意义,就是要实现社会发展和生活富裕,还要实现环境优美、生态和谐。

2.不同类型的文明及特征

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度里,对文明的认识是不一样的。而且理解视角不同,对文明的表达也不同。

(1)原始文明

基本特征:一是生活环境恶劣。二是活动形式单一。三是社会交往简单。

(2)农业文明

一是生活节奏舒缓,物质相对不足,生产力水平低下。二是生态环境很优美,活动范围狭窄。三是岁月悠长,进程缓慢。

(3)工业文明

工业文明是指工业社会文明亦即未来学家托夫勒所言的第二次浪潮文明,它贯穿着劳动方式最优化、劳动分工精细化、劳动节奏同步化、劳动组织集中化、生产规模化和经济集权化等基本原则。

二、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2.解决国内生态问题的需要

3.国际社会发展的共识

4.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第一,工业文明的掠夺性。第二,工业文明在本质上是物质至上主义。第三,工业文明实际上遵循的是野蛮的丛林法则。第四,

工业文明的不可持续性。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借鉴

1.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第一,自然是客观自然与历史自然的统一。第二,人是自然存在属性与社会存在属性的统一。第三,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协调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果。第四,人类对待自然不能像征服异族的行为那样。第五,客观看待人类的活动成就。

2.生态社会主义理论。首先,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第二,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转移经济危机的新手段。第三,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社会公平问题。第四,必须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

2.当代西方环境伦理

(1)传统人类中心主义

只有人才是价值的主体,自然界的价值应以人类的需要为前提。

(2)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帕斯莫尔、诺顿和墨迪为代表。人类是自然的主人,是自然的管理者和受益者;人类比自然界具有更高价值,是道德关怀的主要对象;人类对环境问题和生态环境破坏负有道德责任。

(3)非人类中心主义

强调人应尊重自然物的价值和权利,给予自然环境内所有生命与人同样的平等权。

动物福利论:以辛格、雷根为代表

生命中心论:泰勒、史怀泽为代表

生态中心论:利奥波德、阿伦?奈斯为代表

四、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形成条件

(1)实践基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2)理论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还借鉴吸收了国外生态学和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有益成果,以及国外发达国家一些有益做法。

(3)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推动

2.基本要点

一是强调五位一体,突出全面发展。二是强调可持续发展,建设“两型”社会。三是强调统筹兼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3.基本特征

(1)自然性与自律性结合;(2)和谐性与公平性结合;(3)基础性与可持续性结合;(4)整体性与多样性结合;(5)开放性与循环性结合;(6)伦理性与文化性结合。

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方式

(一)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

1.追求和谐

2.实现幸福生活

3.建设美丽中国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定位

1.有经有权的技术发展理念

2.形成常态化的生态善治措施

第一,环境“修补”对生态保护裨益不大。第二,形成常态化的治理思路。

3.建立“天人”互利的生态关系模式

4.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依赖

(1)从不合理开发转向科学增值;(2)从单向索取型转向良性互动;(3)从粗放型生产转向集约型经营;(4)发展民生科技。

教学专题五:美国战略东移背景下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导语

在大国关系中,中美关系历来是引人注目的一对关系,其发展不仅关系中美两国人民的福祉,而且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新时期中国政府“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尝试,是对迅速崛起阶段中国对美外交的新思考和新期许,也是中美破解历史上后起大国与守成大国走向冲突这一难题的新实践。

一、中美关系40多年的历史进程与经验总结

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的41年,开创了两个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发展阶段的大国之间和平共处的新篇章,从这个意义上讲,中美关系已经具备所谓“新型大国关系”的基本特征。

1.开创了大国之间和平共处的新篇章

2.中美关系41年之螺旋上升

从根本上看,这一概念的提出,基于对中美关系“螺旋上升、起伏不定”特征的理解。所谓“螺旋上升”,即中美关系的发展虽迂回曲折,但总体势头是向上、向前的。

3.中美关系41年之起伏不定

而这一切成就的取得,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所谓“起伏不定”。

4.重要经验:斗而不破与合而不同

中美关系之所以能够在起伏不定中实现螺旋上升,得益于两条重要经验。一是“斗而不破”,即双方始终恪守底线,不因个别事件影响两国关系大局,因此

总能柳暗花明、转危为安。二是合而不同。

从上述对中美关系41年发展历程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中美关系是极为特殊的大国关系。

二、“新型大国关系”提出的背景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倡议,既是对过去41年中美关系发展基本经验的总结,也同过去四年中美关系发展的新变化息息相关。

1.中美关系“高开高走”期及其分析

2.中美关系“大起大落”期主要事件及摩擦

3.“合作伙伴关系”的提出与深化

4.“新型大国关系”的确立与具体内涵

胡锦涛就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提出了“创新思维、相互信任、平等互谅、积极行动、厚植友谊”的五点构想,首次为“新型大国关系”充实了具体内涵。习近平同志则称要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勇气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智慧去探索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之路。

三、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新”在何处?

中美希望构建的这样一种新型大国关系,究竟新在何处?其“新”主要包含两重含义:

第一,这种新型关系不同于40年前、20年前甚至10年前的中美关系。

第二,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别于历史上其他大国关系。

四、“新型大国关系”能否实现

客观来看,目前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至少已经具备了四个重要条件。

1.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具备时代条件。首先,政治多极化的趋势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潮流,是后起的这些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次,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将进一步加深,主要国家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再次,文化多样化要求各种文明相互借鉴与融合。最后,社会信息化造成了权力的扁平化,也为不同文明相互理解提供了前斯未有的机会。

2.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具备认知条件。

3.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具备沟通框架。首先是高层对话机制。其次是两军交流机制。再次是地方交流机制。最后是民间交流机制。

4.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共同利益驱动。

五、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任重道远

1.寻求新时期利益汇合点,并在共同利益基础上探索“共通价值”,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奠定更坚实基础。

新时期的中美合作至少可在以下三方面着力。一是协力合作,重建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二是与时俱进,完善新形势下中美经贸关系新格局。三是着眼“共

同问题”,增进战略协调。

2.丰富两国交流渠道,释放人文交流和地方交流的能量,发挥两军交流的独特功效,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注入源头活水。

3.在深化双边外交和发展多边外交基础上,推进“中美+X”三边外交,破解新时期中美关系发展的难题。

4.继续韬光养晦,坚持苦练内功,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根本。

5.对美外交既需要大战略谋划,也需要细致推进,这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保障。

结语

纵观中美建交41年,中美之间,既有利益的冲突,又有利益的汇合;既有政治价值的分歧与对立,又有文化社会层面的共性与融合;既无法成为盟友,又不可能沦为敌人。

如何看待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从中美和世界的福祉来看,合作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任重道远,相信未来两国能够共同书写“新型大国关系”的新篇章,把“共赢”的福祉带给两国人民和整个世界。

教学专题六:当前我国经济的特征与走势

一、2012年我国总体经济形势

2012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第一,经济增长由缓中趋稳向筑底企稳转变

2012年一季度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三季度增长7.4%,四季度7.9%,全年平均7.8%。

一些重要的经济预警指标开始回暖:如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消费者信心指数等

在经济增长动力中,内需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20.7万亿元,实际增长12.1%。

食品价格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的主要因素。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由1月份4.5%逐步回落到2.5%。

房地产市场调控下,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总体呈平缓回落态势。

第二,经济结构在政策引导和市场倒逼机制作用下调整升级

一是农业喜获丰收。2012年粮食产量历史性地实现“九连增”,总产量达到1.18万亿斤。

二是工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重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9%,轻工业增长10.1%。特别是“一块一慢”态势明显。“快”是指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快,达到11.8%;“慢”是指高能耗产

业增长速度放缓,只增长9.5%。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2012年,研发投入大幅增长。“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对接、“蛟龙号”创造的载人深潜记录等。

四是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2012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约为23.2万亿元,增长8.1%,占GDP总量的44.6%

五是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都明显提升。

六是节能减排成效明显。

第三,改革开放在攻坚克难中稳步推进

2012年以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深化。行政审批、财税金融改革、民间资本体制环境改善、阶梯电价、新型医保等都有明显改善。

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举

第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经济增长减速背景下取得新成效。

一是就业形势总体比较稳定。2012年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人。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速。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7%,均高于全年7.8%的GDP增速。

三是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2012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

四是社会事业加速发展。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总值4%的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免学费。

二、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备有利因素

2013年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

(一)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政府换届将进一步调动全国上下的发展热情。

(二)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空间仍然较大。无论是与国际主要经济体相比,还是从自身情况来看,我国在稳增长方面的政策空间仍然较大。

(三)“新非公36条”细则的政策效应将有助于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四)居民收入平稳较快增长有利于消费保持稳定增长。

(五)自贸区建设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加快将有利于外贸稳定增长。

三、清醒认识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和困难

尽管我国经济发展存在许多有利因素,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做到心中有数,增强忧患意识。

(一)经济发展的国外不利因素

1.经济增长普遍失速,扭转低迷态势比较困难

2.欧债危机依然高危,短期内有效缓解比较困难

目前,欧债危机加深的两大“引爆点”尚未解除:一是希腊的情况尚未有效改善;二是西班牙和意大利亟待救援。

3.国际市场震荡加剧,实现平稳运行比较困难

一是国际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如国际原油价格、粮食、黄金价格(1600—1100美元)

二是通货膨胀隐忧。美国、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4.干扰因素作用叠加,消除不利影响比较困难

一是贸易投资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强。

二是美国“财政悬崖”问题悬而未决。

(二)经济发展的国内不利因素

1.经济企稳基础不牢

从外需看:短期内难有明显改善。

从内需看:

一是稳定投资困难加大。

二是消费市场不够规范。

2.企业经营困难加重

一是生产成本上升。

二是小型微型企业普遍出现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

3.结构调整任务繁重

一是部分产品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暴露。

二是产业技术水平整体偏低。

三是服务业促进经济发展的潜能原味释放。

4.财政收支压力较大

2012年财政收入为11.7万亿元,支出12.6万亿元。

5. “三农”问题不可忽视

一是从农业生产看,稳产增产的基础仍不牢固。

二是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民增收依然困难

四、当前若干重要经济问题的理解

(一)怎样理解中央对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判断?

(二)怎样理解“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三)怎样理解2013年经济增长目标的确立?

(四)怎样理解“新型城镇化”的提法?

(五)怎样理解“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六)怎样理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关部署?

(七)怎样理解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关提法?

教学专题七:当前腐败问题及防治对策

一、腐败的概念

所谓腐败,府加上肉,原意是有机物的腐烂、变质。

腐败一词早在《汉书?食货志上》就已出现,《辞源》将“腐败”解释为“腐烂发臭、陈旧迂陋、腐朽败坏”。

《牛津法律大辞典》解释:一是指物质腐烂瓦解;二是指道德堕落;三是指公共事务中的滥用职权。

国际透明组织对腐败的定义是“公共部门中官员的行为,不论是从事政治事务的官员,还是行政管理的官员,他们通过错误地使用公众委托给他们的权力,使他们自己或亲近于他们的人不正当地和非法地富裕起来”。

世界银行的定义是“腐败是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滥用公共权力”。

以上是从文献角度的解释,如果从学科的角度来诠释腐败的概念,也有不同观点:

1.从政治学的角度进行界定。

2、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腐败进行界定。

3、从法学的角度对腐败进行界定。

当然对腐败的定义,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和把握:

首先,从腐败的实质看。腐败的实质属性,就是对公权力的滥用,蜕化变质为私有化。

其次,从腐败的目的看。公共权力行使人等运用手中掌握的公共职权,为自身、亲戚朋友、相关部门等谋取财富和其它形式的利益。

第三,从腐败的形式看。

总之,凡是公共权力被滥用而使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就是腐败。在现代社会中,“腐败”一般是指权力腐败,广义的腐败是指国家公职人员与非公职人员,狭义的腐败仅指国家公职人员。

二、中国当前转型时期腐败的特点

1.腐败行为的构成要素较为明晰(主体、行为目的、行为手段、行为方式、行为后果)

2.消极腐败现象范畴包括四类

3.当前转型时期腐败行为呈现出八个特征

1)个体腐败和群体腐败同存,群体腐败呈上升趋势,出现群体效应。

2)腐败由县处级领导干部向省部级领导干部蔓延。

3)腐败由一般经济管理部门党政机关要害部门。

4)因公、徇私腐败和逐利腐败并存,逐利腐败呈现恶化状态:官员买凶杀人。

5)传统型过渡型和现代型并存(权钱、权色和商业贿赂)

6)互惠型向勒索型演变(一对一到多对一)

7)轻微一般向重大型转变。

8)对黑色腐败认同一致,白色灰色腐败容忍

4.如何评价当前的反腐形势

1)主观测量法和客观测量法

2)三大并存(成效明显和问题突出并存/防治力度加大和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并存/群众对反腐期望值不断上升和腐败现象短期内难以根治并存.中纪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崔少鹏用三个并存加以概括)

三、中国当前转型时期腐败的原因

1.从不同的视角来加以分析和研究可以有多种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传统视角分析

1)是腐败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从本质上说是私有制和剥削阶级的产物

2)是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3)是腐败现象往往是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伴生物。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权力和财富的迅速重新组合4)是思想道德文化领域中的金钱拜物教和权力拜物教,往往是产生腐败行为的重要诱因。金钱万能、权能通神

5)是我国现阶段腐败现象滋生的特殊原因(封建、西方思潮、体制转轨)

2.新制度主义角度分析转型期政治腐败的成因

1)激励机制的缺陷

2)机会结构的畸形发展

3)约束机制的缺陷

四、探索反腐新路,从理论到实践

(一)依靠制度建设根治腐败的新思路形成

(二)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改进公职人员行为的激励机制

(三)推进制度创新,消除腐败行为产生的机会和条件

(四)健全法制监督,强化公职人员行为的约束机制

1.不断完善反腐败立法,制定综合性党纪政纪规定,建构反腐倡廉的责任约束体系。

2.加强权力监督和制约,增强反腐败机构的权能。

3.增加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建立各级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

4.为群众监督创造条件。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和网络实名举报。

教学专题八:当前中国周边形势

导语

不知道用“狼烟四起”,“拔剑四顾心茫然”这句古诗来形容当前我国周边形势恰当否,但我国周边形势严峻是不争事实。有人说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有人说我们在国际上没有真正的朋友。

一、“中国周边”的涵义和特点

1. “中国周边”的内涵

狭义的理解:与我国陆地领土接壤的邻国所构成的亚太地区。(陆地邻国14个)

广义的理解:是整个亚洲太平洋地区。包含六大“板块”,分别是中亚、南亚、东北亚、东南亚,西亚与南太平洋的部分地区,这六块区域统称为中国的“大周边”,在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中处于“首要”地位。

“周边”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邻国”或者“邻海”的范围,也远远超越以传统民族国家为单位的地理阀阅。

层次之一:地理的周边。

层次之二:政治的周边。

层次之三:经济的周边。

层次之四:文化的周边。

2. “周边”概念的提出

“周边”一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出现在中国外交和安全战略研究的文献之中,这种变化归因于领导层开始重视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外部条件以及应对冷战后错综复杂的亚太地区安全形势。

20世纪90年代之后,“周边”概念的相关表述已经进入了党政文献之中,此后官方文献中普遍使用“周边环境”一词来描述中国对亚洲形势的判断。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学术界对于“周边”概念的认识和研究有了新的发展:

第一,认识到大国因素对于中国周边环境的影响作用,要求协调同大国的关系,避免与大国的冲突。第二,明确将周边环境相关的工作置于中国对外政策的首要地位,强调中国在周边地区应当有所作为,有必要通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巩固和增强地区影响力。第三,普遍认为中国周边环境在不同地区表现出差异性,应当根据利益关联性有针对性地制定对待周边国家的政策。第四,随着中国的海洋意识和对海上疆域的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从海权的视角进入“周边”概念使得中国对外关系在视野、深度和复杂性等方面有所突破。

3. 中国周边的特点

周边态势的复杂性

周边功能中的多样性

认知与决策的整体性

二、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新变化

(一) 东北亚:半岛局势僵局难破

(二)东北亚:日本“远交近攻”,中国成其主要防范对象

(三)东南亚:南中国海争端不断

1. 南海被侵占

2. 中菲黄岩岛争端和中菲仁爱礁事件

(四)南亚:对手与朋友

(五)西亚:伊朗核问题

1. 中国在伊朗的能源安全利益

2. 中国在制裁伊朗中面临的困境

(六)战略忧虑刺激军备竞赛

(七)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

三、雁型安全模式的升级与美国的“太平洋世纪”

1.升级由美国主导的针对中国的“雁型安全模式”

2.推进TPP框架协定,打造太平洋世纪

3.积极参加东亚峰会,塑造亚太多边结构

四、维护中国周边安全战略

1.正确对待中美关系:

中美:熬过中美战略焦虑期

2.解决东北亚问题的辩证思考

东北亚与我相关问题主要是两大热点。一是中日关系:二是朝鲜半岛局势。

3. 建设强大海空力量之捍卫南海

4. 政经合一,协调周边关系

5.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2016年形势与政策1500字心得

2016年形势与政策1500字心得 精品文档 2016年形势与政策1500字心得(2篇)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中国,了解了世界,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们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以下是关于2016年形势与政策1500字心得,敬请阅读。 【篇1:2016年形势与政策1500字心得】 随着世界的不断变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形势与政策也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着。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形式政治课程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这学期的形势与政策学习,我对国内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系统、更深刻、更全面的、更切合实际的了解,使我受益非浅。 我们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安排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国际经济政治形势;胡锦涛“七一”重要讲话;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 1 / 7 精品文档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与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为契机开展爱党爱国主题宣传教育;校史校情、学校发展、安全、诚信、民族、宗教等教育专题。

首先,感谢给我们授课的老师,他们用自己丰富多彩的知识以及别开生面的讲课博得了我们广大学生的好评,他们不但教给我们文化知识,而且同时也教会我们怎样思考问题,思考人生,给我们注入了青春的活力。其次,就是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环境,对我们有深深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利用形势与政策,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实现自我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通过形势与政策学习,我有深刻的体会和见解。了解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十个要点,正确认识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我国经济形势正处在建国以来相对稳定、持续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效益开始改 2 / 7 精品文档 善的良好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生明显转变,正在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改善型转变,不仅经济效益改善,而且环境生态效益开始改善。我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主要总结当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分析当前形势,着重研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全面部署来年农业和农村工作。 学习了胡锦涛“七一”重要讲话,了解了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胡锦涛的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有很强的理论性、战略性、指导性,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

2016形势与政策学习心得体会

2016形势与政策学习心得体会 【第1篇】2016形势与政策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寻找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形势与政策对我们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新世纪的接班人就该有自己的思想,不能人云亦云。面对变化莫测国际形势,我们应有自己的主张。因为只有抛弃过去才能前进。由于知识面的限制,有些观点可能不成熟,还请老师谅解。 先说说中美关系,我眼中的中美关系没那么复杂。国家间利益就是一切,是敌是友只是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手段。作为国家领导阶层,其施政思想是国家利益最大化。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不能为国民谋利益就会被推翻。因此,国家间没有永久的

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英国和美国的关系很明显反映出这一点,以前英国是老大哥,美国跟在后面跑,后来位置逐渐改变,英国要听美国差遣。现在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变化,英国开始有自己的声音。同样,二战结束后,日本也要处处看美国脸色,但现在日本领导人开始逐渐摆脱美国的控制。当然,能否真正摆脱是另一回事,这个问题之后再说。 现在的世界一哥是老美,无须质疑。中国以后能否取而代之,不好讲。我认为希望不大,因为国情不同,美国从建国到现在与中国比,太年轻了。也正因为此,负担轻,有能力,有魄力改革。如今各国都有很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点不容质疑。贫富悬殊、暴力、等等一系列问题摆在眼前。中国负担太重,而且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不容易改变,我们总在宣扬传统文化,以悠久的历史为荣,张口四大发明,闭口黄河、长城。靠吃祖宗饭有意义吗?我看不见得。历史应该铭记,但落日的辉煌说多了就要被人笑话。 历史在不停的发展当中,未来如何谁也不敢说。我们活在当代还是说说现在有点实际意义。曾看过一篇报道讲美国的贫富悬殊异常严重,其实中国也差不多,有人穷奢极欲就有人在死亡线上挣扎。没有真正的公平,一切只是相对。社会的黑暗面不如说是人类的劣根性在作怪。我们活在现实的世界就不祈求柏拉图式的天堂,但我们可以努力让世界变得更美好。那就是合作。国与国之间需要合作,人与人之间同样需要合作。 有问题就解决问题,粉饰太平毫无意义。“重脸面轻实利”要不 得,哪国都有自己的问题,总唱赞歌不解决问题。中国的中庸之道

《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新

《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新

《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 一、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 二、学时与适用对象:16学时,我校本科生 三、课程性质和地位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是一公共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门命,它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正确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它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其它四门课程关系密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等课程为本课程提供方法论和理论原则与政治导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及《中国近代史纲要》为本课程直接提供历史和现实的素材。本课程和其它学科也密切融合,它的体系建立在众多的学科基础之上,以伦理学、法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人才学、美学、历史学等基础理论知识为依托,又为学生顺利学好其它课程提供精神动力,鲜明体现了本课程思想性与知识性统一、科学性与针对性统一、系统性与多学科融合性统一的特点。 四、课程基本理念 以“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一般教育理念”和“意识、信念、责任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理念”为指导,关注生活、关注生命、关注生态、关注社会,重点解决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爱国主义、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和心理健康问题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提高学生思想理论素质,强化学生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总体建设目标为:加大教学过程中的改革,形成一套有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注重营造一种新的课程文化,即营造一种合作、对话与探究的课程文化,体现目前新课程改革的“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强调课

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一: 回顾50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 的合作。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 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美国是世界上最大 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局势都负有重大责任。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 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因此,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 我们有理由表示审慎的乐观。当然,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影响中 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然而,只要中美双方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处理中美关系,在中美3个联合公报 的基础上审视和处理台湾问题,中美关系就会沿着健康的轨道顺利前进。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从历史上看,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很多,诸如国际格局、经济和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以及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 等等。其中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在中美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70年代以来,美国和中国国内的一些学者已经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与中美关系的关联作了比较深入的 研究。中国国内的某些年轻学者也对不同时期的中国对美政策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 是系统地研究中国对美政策与中美关系的成果目前仍不多见。本文试图运用史学和国际关 系学学科渗透的方法,对中国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本文的重点是分析 中国对美政策的缘起、变化和发展,及其对各个时期中美关系的影响。 稳定同美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关键。近年来,中美关系中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越 来越广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和谐。美国是当今最大的发达国家,在世界舞台居于权力中心。从中国建国以来,美国一直在多方面遏止中国,企图通过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尤其在近几年,中国的经济 增长率一直为其他国家所震惊,而中国本身所拥有的庞大的市场,又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 有利的依托平台。在这样一个为诸多国家眼红的平台上,中国的经济将会持续、高速的增 长将是不争的事实。而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军事、科技水平也在突飞猛进。这一切迫 使美国不得不将中国作为阻碍其在实现全球霸权主义统治的一个强劲的对手。并且,在台 湾问题上,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将台湾划进美日联合防御范围,但从其模糊描述的背后 不难看出,中国台湾乃至中国大陆早就是美国窥视以久的土地。对于中美关系,应坚守中 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框架,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为我国经济求得稳定,高速的发展空间。中美 双方经贸关系密切,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中美关系非常复杂,必须处理好。中国 外交的很多工作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 中国对美政策应循之道

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工作计划

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工作计划 2009年/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 本学期,根据学校的要求及教务处工作要点,积极配合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规划。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努力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力求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生动,更贴近实际。主要抓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管理与建设 1、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建设 以专业内涵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根据教学规律和社会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建设。两可概论在教学设计上将打破过往传统式的从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模式,回归到人的初始的认识过程,从具体到抽象、从实践到理论的思维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并且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加强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打破教师是教学的唯一主体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训练各种能力,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习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能力训练项目主动发现自己能力和知识的不足,从而产生自己教自己的需要和动力,形成教学的双主体教学模式。 2、首先是优质完成课程内容,进行课程本身的建设。 采取教学研讨会、讲座等形式提高教学质量,主要抓备课、课前试讲、教学文件、教学辅助材料、教学环节的每一个细节,努力实现“优质完成每一节课、每一门课”。 3、深入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 在今年内完善课程标准的修订,形势与政策课要突出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的培养 4、完善教研室建设 在今年内按广东省思想政治专项评估的指标要求完善教研室的资料建设。 5、建设形势与政策网络系统 为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了解更多的知识,建设好形势与政策网页的建设。 6、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积极进行改革,争取取得显著的成效。运用教师讲演,学生讨论,学生提问,老师提问;多媒体演示:帮助训练记忆能力、复述能力等;案例分析,情景阅读,老师讲解、提问,学生回答;情景重演,学生分析,老师讲解。

2016年当前国内外军事形势论文范文之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 大学毕业生是社会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其就业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激烈的职场竞争所形成的就业难已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共识。如何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成为胜手呢?首先要破除旧的就业观念,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就业观念。只有这样,才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在求职竞争中成为强者。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一下大学生怎样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一、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 随着90年代中后期全国高校扩招规模的逐年加大,全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居于高位,2016年高等教育入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推进,大学生就业模式必然由精英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向大众化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转变。 在精英教育阶段,由于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受教育者的地位必然增高,被称为"天之骄子",就业实行"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大学生就是普通老百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老百姓找工作一样,"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当前就业的主要形式。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既有大学生毕业去当工人,也有大学生毕业去做个体经营,只要是大学生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现在社会所倡导的。劳动者的素质普遍提高了,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 当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一些县市是能提供比城市好的多的工作和待遇,但很多大学生还是不愿意去,认为委屈了自己。实际上,基层的天地广阔,蕴藏着无数的机会,大学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材的开始,通过了界国情民意,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大学生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目标抬高,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选择到基层就业是理性的、现实的。从2016年开始,我们学校相继开展了服务西部、农村资教、选拔选调生等工作,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既拓宽了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对毕业生就业观也是一种引导和教育。在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资教行动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毕业生,得到了社会、单位的一致好评,我校也涌现了像梁华山、吴天亮等一批优秀的到基层服务的毕业生,他们在基层中展现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为自己、为母校争的了荣誉! 三、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转变

[中小学校长专题讲稿]形势与政策专题讲稿课件

[中小学校长专题讲稿]形势与政策专题讲 稿课件 中小学校长专题讲稿:教师如何在听课中成长自己?听课不仅是学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或缺的一种常规的、容易操作的教学研究形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听课对自己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 因此,他们在上课之余能够经常去听同行的课,甚至寻找机会积极参加学校或教研部门组织的各种活动,去倾听名优教师的课。然而,我们在对教师听课的积极性感到欣慰的同时,却不能不对教师听课中普遍存在的“高耗低效”的现象给予高度的关注。 下面想从听课的操作层面,谈谈作为一名教师,听课时应该掌握哪些技能,才能提高听课的实效性。 一、宏观“看”整体课程改革使“教”和“学”的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领导者”,而是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平等的一员,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指导者; 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讲解员”,而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引路人”; 教师要尽量减少对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占有,把更多的教学时空让给学生……课程改革的这些教学理念都要融入我们的实际听课中去。

要运用这些理念去观察和把握授课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学方法是否得当,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攻破,知识建构是否合理,训练是否有效,活动的效果是否好,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否高,各环节的时间安排是否科学,教师的数学功底和教学基本功是否深厚和扎实等等。从而从整体上对所听的课给出一个宏观的评价(如优秀、良好、一般、较差; 或划分A、 B、C、D等第,等)。听课教师只有从整体上观察,从宏观上把握,才能对一节课的优与劣、高效与低效、成功与失败作出科学、准确的评判。 二、微观“品”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一节课成功与否,往往与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细节的关注和处理的灵活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听课还要对授课教师设计的每个教学环节进行认真思考和分析,特别是对一些重要的教学环节,要细致入微地“品味”,认认真真地推敲。 既要深入思考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在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中的作用,更要推敲其创新性与合理性问题,如,这些细节对揭示数学本质有什么帮助和作用; 这些细节是否能够促进知识的建构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这些细节对支持数学活动有什么作用,哪些细节设计的比较恰当、合理; 哪些细节的设计需要改进,怎样改进,等等。甚至在关键之处要对教师和学生所说的每一句话、所用的每一个术语、活动中的每一步操作等,都要仔细斟酌、认真推敲。因为教学中的亮点和瑕疵,往往都隐

2016年下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2016年下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2016年下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67周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国内外形势,统一思想,坚定信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 国内部分教学要点 一、深入宣讲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教学中,一要着力宣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深入阐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让学生认识到坚持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实践的选择。二要大力宣讲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讲清楚贯穿其中的坚定信仰追求、历史担当精神、真挚为民情怀和科学方法论,展现新形势下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思想脉络和实践逻辑。三要紧紧抓住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密切相关的内容,解读好关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关论述。 二、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新中国成立67周年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等重要纪念日开展好主题教育 要抓住重要节庆日、纪念日和重大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党史、国史教育。一要全面宣讲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重点把握三个“伟大历史贡献”、三个“历史告诉我们”的启示、八个“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引导学生全面回顾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大力唱响中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二要结合庆祝新中国成立

《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

《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使用教材:《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形势与政策课专用。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思想政治工作司委托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编辑,时事报告杂志社出版。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根据中宣部、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05方案而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适用于全院各专业,各个班级,是每个大学生(高职生)的必修课程。每学期学时数为6学时,共四学期,二年修满为1学分。 本课程通过了解国际、国内形势,使学生全面正确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加学生的爱国主义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 (二)课程设计思路 1、课堂专题讲座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思想为指导,贯彻“意识、信念和责任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思想,开展学生学习知识、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引导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进一步使学生明确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及在社会当中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2、案例式教学。结合时事热点内容,剖析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教学讲座,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研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问题探究模式:在教学中,本课程采用从现实社会中学生关注的现象中提出问题、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相互讨论中明晰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究性、参与式学习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形势与政策讲义2015(同名42339)

形势与政策讲义2015(同名42339)

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就业指导 第一讲:就业形势 第二讲:就业材料准备 第三讲:求职面试技术 第四讲:就业礼仪与安全 第一讲:就业形势 一、我国就业总体形势 关于我国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就业形势,中央的判断是: 1.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者充分就业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是长期的 当前乃至整个“十二五”时期,在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的同时,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据测算,我国20-59岁就业年龄组人口将在2020年达到8.31亿峰值。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仍将面对巨大的就业增长压力。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2013年增加到699万。未来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保持在年均700万左右,约占每年新进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的一半,且这一比例将进一步提高;再加上中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城镇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士兵,总量近1600万,我国青年就业压力巨大。 2.当前就业压力主要集中在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人员这三大群体上

三是“创业不如就业”,近年来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创造环境,而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大树底下长不出大树,勇于从误区中走出; 四是“就业难不如再考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别无选择,在大学里流传“大四不考研,天天都过年”,学习已不成为乐趣,但还选择了再学习之路。社会实践证明,本、硕、博连读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发达国家对一些专业限制连读,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允许读研。人才市场反映,近年来研究生与本科生同时进入市场竞争,硕士生找工作成功率也开始下降。 树立正确就业理念是大学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到哪就业,干什么工作都应辩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待。小企业有重要岗位,偏远地区有最适合发展机遇,最艰苦的地方,最能磨练人的意志,祖国需要的地方也是青年人成长最快的地方。 另外还有,期望和实际现实不符、就业时一味最求稳定和高收入、就业信息获取不及时等等。 四、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 增加对当前就业政策的了解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大学生就业制度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学生就业制度。当前大学生就业是国家在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对毕业生实

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

《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 总学时数:16学时 学分:1学分 适用专业:三年制高职所有专业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1、课程性质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高校培养目标为依据,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同时,结合我省和我院实际情况,将“形势与 政策”拓展为国情省情校情和时政教育。 2、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与应用性很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它的相关课程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及任务 1.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形势与政策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会正确的形势与政策分析方法,特别是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国内外重大事件、社会热点和难点等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使之能科学预测和准确把握形势与政策发展的客观规律,形成正确的政治观。 2.帮助学生深入地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通过实践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清晰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的一系列政策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课程目标 本课程主要以当前国内外重大的热点问题为契机,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帮助学生认清国际国内形势,了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本课程着重对大学生进行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

重大改革措施的教育;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原则 立场教育。 同时,围绕安徽省省情、我院院情,引导学生爱祖国、爱安徽、爱学院、爱专业、爱学习,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四、教学内容 1、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教学中突出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形势,从总体上把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难点:针对学生对总体形势的认识,解决思想实际问题。 2、课程教学内容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具有理论性与时效性的特点,因此其内容具有特殊性,不同于传统课程有固定的教学内容体系。本课程教学内容根据教育部社政司和和安徽省教育厅下发的每学期《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主要围绕党和国家推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当代国际、国内形势的热点、焦点问题,并结合我院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来确定,组织实施我院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着重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要紧紧围绕国内外形势、重大事件、重要时事和我国的对外政策,围绕我省建设,以提高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认知能力为着力点,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大局。 五、课程教学形式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理论性、知识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同时又具有原则性、时效性等特点,因此,要根据课程教学要求和大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包括课堂教学、电视教学、网络教学、报告会、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等,做到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讨论、交流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大集中与小分散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投影仪、相关电影或纪录片、报纸、杂志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了解社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考核办法

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题目:论中国梦与当代青年的责任和担当 姓名马凯阳 学号 222012317011001 年级 2012级 专业生物科学(师范)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论中国梦与当代青年的责任和担当 马凯阳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复兴之梦、发展之梦,也是和谐之梦、和平之梦,同时对于青年学生来说,中国梦又是成才之梦、报国之梦、创新之梦、世界之梦。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青少年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中国梦;民族复兴;责任;担当 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五四青年节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习总书记的讲话满怀深情,寓意深远,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针对性,向广大青年发出了努力实现中国梦的号召。 总书记的一番讲话,高瞻远瞩,语重心长,既是一个大国领导人站在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向青年一代指明的成长方向和成才道路,也是一个有着丰富阅历的长者在与年轻人情真意切、循循善诱的交心谈心中分享的成功经验和人生智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寄托着党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深刻揭示了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与当代青年的密切联系,深刻指明了广大青年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建功成才的努力方向,这篇重要讲话是当代青年健康成长的行动指南。 中国梦是复兴之梦、发展之梦,也是和谐之梦、和平之梦。坚持和平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一个和平发展的中国,终将完成民族复兴伟业,也终将成为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保障。 可是要实现中国梦绝不能只是在口头上说说,而是需要我们一起努力,来实现它,而这实现的群体当中,当代青年是一股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梁启超曾言:“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

《形势与政策》讲稿

姓名:钱康学号:1220140201 学院:物理学院班级:物本三班 《形势与政策》讲稿 “16年英语退出高考将以会考形式判分” 大家好,我叫钱康,来自物本三班,今天很开心和大家一起探讨“16年英语退出高考将以会考形式判分”。将从以下方面谈谈英语改革带来的影响。 1,对2016年高考生是否有影响? 对2016年的考生是有影响,难度在降低,因为考试的方向还有方式,其实我们学英语就这两个方面,一个就是方向,第二个就是方式,考生方式的变化还有方法的变化,直接决定我们学英语的方向和方式的变化。对2015届的考生也有影响,因为2015届的考生英语是150分,如果发挥不好2016年高考的优势消失,所以对2015届英语成绩特别好的考生压力会很大。 2,会减少考生英语学习的压力吗? 对学生的压力没减少,就是高考他是总分体系,只要是英语算入总分,还是在基础上说我这个总分考多少,不是说英语考多少,高考总分一分的话会涉及到上千个人。会减少考生的精神上的压力,时间上的压力不一定减少,不会减少学生而对英语学习的压力。不会减少压力,但是会增加机会,因为压力这个本质还是教育资源稀缺带来的,并不是因为考试。学生的压力可能没有减少,家长压力可能会增加,对家长来说会有一些新的挑战,需要提前做一些功课,要在给孩子做准备的同时对政策有一些关注,给孩子正确的指导意见。 3,会降低中学英语老师重要性吗? 还无法评估,如果未来培训机构作用在加强,他的位置就相对是在一种降低状态,如果中学的老师现在的这种教学模式不去往应用层面去转,还是有一定的威胁。不是降低,是平移,

第一个平移是年级的平移,以后高一、高二、高三的分数等距了,不至于集中在一个点上。第二个平移,给老师提供了一次真正做英语老师的机会,从考试上英语平移,有更多的机会去教学生英语。 4,“英语热”会降温吗? 如果外语没有退出高考的话,“英语热”不太会降温。英语热不会降温,因为有一个前提是,希望给孩子提供新的发展机会的人并不全部为了高考,重点在应用上,无论是做学术还是职业发展都需要,这样对他来说其实并不会降低,但是这个温度也会平缓的释放,不会到三年级一下释放,渐渐恒温了。 5,对英语培训机构有何影响? 有正面的影响,估计会有一部分学生会去参加一年的很多的辅导或者考试。对培训行业的影响应该是一个挑战,这种挑战来自于如何能够去更好的进一步的,培训机构对于公立教育的英语教学的补充,处在一种次重要的位置点上,并不是说能够有很强的主导性。机会挑战并存,机会由于他下放了所以高一、高二,甚至初二、中考[微博]这个年级,其实很多英语都释放了,这是个机会。但是同时家长会有许多新的需求,比如说英语考试英语方面的需求,新产品的研发,特别是和考试双轨进行的研发,其实对培训机构来说肯定是挑战,在下放的时候,包括老师的培养都会有些转型。 谢谢大家,有什么不妥之处,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2016中国国内经济形势与政策模板

《形势与政策》论文 学号:1503140214 班级:机电1521 任课教师:张彬 时间:2016年6月4日星期六 2016中国国内经济形势与政策 内容提要: 关键词:世界经济环境,经济、2016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内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日前提醒,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令人失望且不平稳”。世界银行也预测,面对多项周期性和结构性不利因素,全球经济增速在2016—2017年将只有“小幅度改善” 总体判断复苏乏力态势难改 2016年世界经济仍将呈现复苏乏力态势。发达经济体总需求不足和长期增长率不高现象并存,新兴经济体总体增长率下滑趋势难以得到有效遏制。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方向不一致,大规模跨境资本流动,外汇与金融市场动荡,地缘政治变化和自然灾变等,都可能对世界经济运行带来负面干扰。按购买力平价计算,预计2016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可能仅为3.0%左右。 全球物价形势也将持续低迷。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和总需求不足,是2015年主要国家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原因。大宗商品价格在2016年仍将低位震荡,总体来看可能只有小幅度上行,难以推动全球物价水平上涨。美联储加息不仅抑制本国需求扩张,而且将降低欧元区、日本和其他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放缓局面仍将持续,经济金融风险加大还将进一步抑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需求扩张。美国、欧元区、日本等主要经济体还有陷入通货紧缩的风险。当然,巴西和俄罗斯等少部分新兴经济体处于物价高涨和GDP负增长并存的滞胀阶段,这些国家需要付出较大代价调整,较长时间后才能恢复到物价和经济增长同时稳定的局面。 全球贸易低增长局面难以得到根本扭转。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货物出口增长率曾于2010年—2011年间恢复到20%左右。2012年开始,世界货物出口增长率急剧下跌,2012年—2014年间,基本保持在3%左右。2015年全球贸易低迷状况进一步恶化,全球货物出口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全球贸易低迷主要因为全球需求不旺、世界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制造业转向主要依靠服务业,全球价值链扩张趋势放慢,国际贸易谈判进展缓慢。这几个因素在2016年仍将继续抑制国际贸易增长。全球贸易增长持续低迷,将提高贸易保护和竞争性汇率贬值的风险。同时,也应看到,在全球贸易增长下降的情况下,服务贸易增长趋势可能得到加强。需要强调的是,美国等12个国家签署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意味着区域贸易谈判和新型国际贸易规则谈判取得重要进展。不过,由于该协定最早于2017年生效,它对2016年全球贸易增长的正面效果极其有限。 国际直接投资将保持基本稳定,跨境资本流动将更为活跃。国际直接投资至今没有恢复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前的高峰。2015年全球并购活动开始增加,国际直接投资有企稳趋势。2016年国际直接投资仍将继续稳定增长,但难有大幅扩张。与此同时,跨境资本流

形势与政策_国际形势备课讲稿

形势与政策_国际形势

中国与国际形势 当前,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继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显现。国际环境对我国利大于弊、积极因素多于消极因素的总体状况没有改变,但某些挑战和问题有了新的发展,值得关注。 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双边关系发展大势已不为局部问题所左右;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对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今世界很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愈加紧迫。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

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美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是国际斗争的主线。 目前,由于在伊拉克遭受一定挫折,美霸权战略的策略和手法有所调整。美在伊战后治理问题上面临的困境超出布什政府当初的想象。伊战后,美在伊拉克迅速稳定局势、以美式民主改造伊拉克社会以及将投放在伊拉克的大批美军战略力量抽出他用等计划不仅一一落空,而且不得不面对伊战带来的种种问题和压力。美在伊拉克等问题上的姿态变化虽暴露美难以单枪匹马独步世界,但与越南战争不同,在伊拉克受到的挫折并未使美伤筋动骨,没有动摇美推行强权政治所依赖的实力基础,亦难以使布什政府对其霸权战略进行全面反思,从根本上吸取教训。 三、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美国反恐战略对国际反恐斗争之局限和弊端进一步显现;国际反恐斗争中双重标准问题反映出国际反恐阵线的内部分化倾向。 今年以来,国际反恐形势出现若干新动向。首先,恐怖主义活动出现新的反弹,打击恐怖主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袭击频率增加,活动范围、袭击规模扩大。西班牙、俄罗斯等地先后遭受严重恐怖主义袭击,举世震惊。

形势与政策强化讲义

第五部分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Ⅰ.形势与政策 (1)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 (2)年度间(2009年11月一2010年10月)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 Ⅱ.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本部分复习提示 (1)本门课程讲述我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包括现状与趋势)的认识、判断与对策、主张。2011年考试大纲所考查的世界格局、大国关系与地区热点问题、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发展中国家、中国对外关系五方面内容的前四方面主要讲述认识、判断,最后一方面内容主要讲述对策、主张。 (2)复习本门课程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的新精神、新思想为统领,主要有:①对当今世界形势的总体认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总体稳定、很不安宁;②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③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④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⑤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3)本门课程的题型是分析题,考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党中央的新精神、新思想分析考前的国际热点。所以,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除学懂学会相关理论知识外,还要关注今年的国际热点问题。 一、世界格局 1 (一)两极格局解体 1.世界经济格局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和国家集团在世界经济领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规模和态势。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取决于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实力的消长。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 主要表现为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德国、意大利、日本这些战败国几乎成了废墟,唯独美国在战争中实力大大膨胀起来。美国凭借经济上的巨大实力和强大优势,一步一步地夺取了世界经济霸权。其基本步骤是:第一,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第二,建立以贸易自由化为基本原则的贸易体制,成立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第三,推行一系列“援助”计划,如马歇尔计划以及通过提供“两个安全网”(“军事安全网”和“经济安全网”),加强对欧洲、日本经济的控制;推行“第四点计划”,对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实行新殖民主义政策。第四,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和技术封锁。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伴随着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衰落,欧共体和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两大新的经济中心,世界经济中美国一国独霸的局面开始向美国、欧共体、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过渡。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实力也有很大的增强,同时在拉丁美洲和亚洲出现了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并且形成了一支新兴的经济力量。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兴起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进一步加强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第三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美日欧三大区域经济中心的较量越来越复杂激烈,直接推动了西欧、北美、亚太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形成了三大区域组织相互依赖、矛盾斗争的新格局。除了这三大区域化组织外,还有众多的经济集团遍布世界各地。跨洲际的集团之间的联系也更为密切。 2.世界政治格局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充当主角的各种力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规模和态势。战后世界两极格局从形成到瓦解经历了半个世纪。 (1)两极政治格局的形成 “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在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①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雅尔塔体制是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前后,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国家美国、英国、苏联等三国首脑,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后遗留事务和维护世界和平问题,举行了三次重要会晤,即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和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其中最重要的是雅尔塔会议。三次会议达成一系列的协议或协定,内容包括三大类:一是协调盟国最后战胜法西斯的战略步骤;二是确定对战败国处理的原则问题;三是战后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问题。这些协议或协定及其实施就构成了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国际力量对比的状况。美国和苏联占据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