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三经重点

十三经重点

十三经重点
十三经重点

十三经重点参考

1《十三经》指的是什么?《十三经》指的是中国古代被儒家奉为经典的十三部古籍:《周易》《尚书》《礼仪》《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左传》《春秋谷梁传》《毛诗》《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2何谓易有三名?《周易正义》第一论“易有三名”中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3何谓三代易名?

《周易正义》第三论“三代易名”中云:案周礼太卜,三易云: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杜子春云:连山伏犠,归藏皇帝。郑玄易赞及易论云: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

4何谓“卦”、“爻”,各有多少?

卦:《周易》中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套符号。画卦的线条叫做“爻”。横线“-”为阳爻,横线中断“――”为阴爻。每卦由三爻组成。单卦共八个,八卦又重叠为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

5《周易》上篇三十,下篇四十,原因何为?

《周易正义》第五论“分上下二篇”中云:案乾鎜度云:孔子曰:阳三阴四,位之正也。故易卦六十四,分为上下,而象阴阳也。夫阳道纯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阳也。阴道不纯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阴也。

6何谓十翼?《周易正义》第六论“夫子十翼”中云:孔子作十翼,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言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

7《尚书》中哪25篇是多出来的?(伪的)二十五篇谓:《虞书·大禹漠》《夏书·五子之歌》《胤征》《商书·仲虺诰》《汤诰》《伊训》《太甲》三篇《咸有一德》《说命》三篇《周书·泰誓》三篇《武成》《旅獒》《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周官》《君陈》《毕命》《君牙》《冏命》。

8何谓反切?古汉语一种传统注音方法,又称反语,反音。即用两个汉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的读音。第一个字称反切上字,它的声母与所注之汉字的声母相同;第二个字称为反切下字,它的韵母、声调与所注之字的韵母声母相同。

9何谓四始六义?《毛诗序》云: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四始指的是风、小雅、大雅和颂的开始第一篇,即《关雎》《鹿鸣》《文王》和《清庙》。

10何谓三皇五帝?何谓三坟五典?

三皇指伏犠、神农和皇帝;五帝指少昊、颛顼、高辛、唐(尧)和虞(舜)。《尚书序》云:伏犠、神农、皇帝之书,谓之“三坟”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11何谓诗传四家?即齐、鲁、韩、毛四家。

12何谓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北周书》、《南史》、《北史》、《隋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13何谓五礼六典?六典是指建邦之六典:一曰治典,以经邦国,以制官府,以纪万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万民;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国,以政百官,以均万民;五曰刑典,以诘邦国,以刑百官,以纠万民;六曰事刑,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五礼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14何谓《周礼》六官?

《周礼》六官指的是: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

15十三经与四书五经有何区别?

十三经是《周易》、《尚书》、《礼仪》、《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左传》、《春秋谷梁传》、《毛诗》、《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四书是《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区别在于:四书五经中没有《孝经》;《礼》可分为《礼仪》、《周礼》、《礼记》三篇;《春秋》可分为《春秋公羊传》、《春秋左传》、《春秋谷梁传》三篇;《大学》、《中庸》归于《礼记》。二者基本相同。

16何谓《春秋》五例?《春秋》发传之体有三:正例,变例,非例。

为例之情有五:一曰微而显;二曰志而晦;三曰婉而成章;四尽而不汙;五曰惩恶而劝善。

17历史记载的几种体例。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纲《春秋》开始,《资治通鉴》。

2、纪传体以人为纲《史记》开始。

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纲。

18君子安身立命之所: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

19《尔雅》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中国第一部物名训诂词典。

20《文心雕龙》与《周易》的关系?

21《诗经》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2003级博士生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1.三皇五帝

2.三代易名

3.《春秋》五例

4.四家诗

5.十翼

二、用反切注出下列字的读音

1、夬

2、巽

3、姤

4、贲

5、兑

三、问答题

1、《文心雕龙·序志》云:“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以致用”,请问“五礼”、“六典”是指什么?

2、《文心雕龙·情采》云:“是以衣锦褧衣,恶文太白;贲象穷白,贵乎反本。”请解释之。

答:穿了锦绣外加细绢罩衫,为了避免文采太显露;贲是文饰,贲的卦象从文饰发展到顶点又回到白色,可贵在于返本,喻文采发展到极点又回到质朴。

3、请问《大戴礼记》与《小戴礼记》的异同是什么?

答:汉郑元注,唐孔颖达疏。《隋唐·经籍志》曰:“汉初,河间献王得仲尼弟子及后学者所记一百三十一篇献之,时无传之者。至刘向考校经籍,检得一百三十篇,第而叙之。又得

《明堂阴阳记》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记》七篇、《王史氏记》二十一篇,《乐记》二十三

篇,凡五种,合二百四十篇。戴得删其烦重,合而记之,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记》。

而戴圣又删大戴之书为四十六篇,谓之《小戴记》。

4、《古文尚书》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如何被考定为伪书的?

答:《尚书》中国儒家学派现存最古的历史文献。上纪唐虞,下迄秦穆,是上古时代历史文献之汇编,是研究夏、商、周三代的第一手资料。又名《书》或称《书经》,汉代被尊为

儒家“五经”之首。

尚者,上也,言此为上古以来之书。在经学上有今、古文之争与真伪之辨。

汉文帝时,秦博士伏生以其所授《尚书》28篇献之,并立于学宫,因用汉隶书写成,称今文《尚书》。

汉景帝末,在孔子旧壁发现《尚书》,由孔安国献上,因其用古字写成,称为古文尚书。

豫章内史梅赜奏献并立于学宫的《古文尚书》孔氏传59篇,包括由今文诸篇离析而成的33篇及新出的25篇和书序1篇,旧题汉孔安国传。后经宋朱熹、明梅鷟及清惠栋等人探讨,断定为伪书,此书为伪《古文尚书》。

现今通行之《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即为《今文尚书》与伪《古文尚书》之合编。

5、“诗言志”一语最早出自何典?答:《尚书·尧典》

四、论述题

中国文化元典与中外文学文化研究(可任选一个方面论述)。

笔记

诗经四始:小雅、大雅、文学、鹿鸣

维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大雅·文王》)

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帝:上帝、上天。

文王七章章八句:文王共七章每章八句。

关雎五章章四句故言三章一章章四句,二章章八句。

心之懮也,如匪濣衣:我的心情忧伤,就像没有洗的衣服一样。

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十三经》和《四书五经》有什么区别?

二十五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北周书》、《梁书》、《陈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

“九族”: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

周礼“六官”:天、地、春、夏、秋、冬

以扰万民:扰:反训,“治理”。

“六典”:“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周礼·天官冢宰大宰》

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嘉礼、军礼(《仪礼》)

“慎独”:见“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

怨天尤人:见“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中庸》)

什么是“不见而章”、什么是“致知”?什么是“格物”?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注音)

《春秋左传·隐公》:“隐公”指鲁隐公

体裁有三种: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

《左传》是传、《春秋》是经。

言“春”包“夏”,言“秋”包“冬”,故以春秋代时间。

其发凡以言例:发凡:把一般总结出来。

故发传之体有三(指正例、非例、变例),而为例之情有五。

春秋五例: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

春秋以错文见义:互文

立素王:指孔子。孔有当王之德而无王之实。

《易》又名《易经》、《易传》、《周易》十三经是哪十三经?“元”:读“玄”避纬唐玄宗注、疏、正义、传都是对古文的注解。其中注:最基本的东西(音、形、义)传、正义:进一步阐释其义疏:再疏通易有三名:变易、不易、简易。谈谈三者关系“三皇五帝”“三代易名”

九、六为何表示阴、阳“十易”包括哪些?上彖前30篇下彖后34篇“十翼”(名词解释)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修辞立其诚”出自《易经·乾卦》

春秋三傳就是註釋春秋的書,有左氏、公羊、穀梁三家,稱為“春秋三傳”。另有鄒氏、夾

氏二家,早在漢朝即已失傳。《漢書·藝文志》,《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將春秋三傳的淵

源說得很詳細。晉范寧評《春秋》三傳的特色說:“《左氏》艷而富,其失也巫(指多敘鬼神

之事)。《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

谶纬:专言符命占验的谶书在西汉成帝时已经出现;比附经文的纬书是谶书的一个支流,是谶书发展过程中附会经文的产物,明确有文献记载的纬书出现在东汉初年.谶纬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谶书也可以称谶纬,纬书也可以称之为谶纬.大概由于时代久远,以及谶书与纬书内容极其惊人的相似,后来人不能明了谶纬的本来面貌,便合称其为谶纬.

纬书产生于何时?

汉代学者,以古传经书,亦必当有纬书,于是托古作制,创造纬书多种。同时,更有创造谶语者,故曰谶纬学。现今可查考者仅《易纬》八种而已。

试举二十一经之说?

清代段玉裁主张十三经以外,应增《大戴礼记》、《国语》、《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说文解字》、《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八书,段氏之意,以为此皆《周礼》保氏书数之遗意也。(见章炳麟《检论·清儒篇》)

何谓六经五经?

六经之名始见于《礼·经解》孔子之言,又见于庄子之书。盖为《易》、《书》、《诗》、《礼》、《乐》、《春秋》也。其后嬴秦焚书,《乐经》散失,仅存《乐记》一篇,乃并入《礼记》中,遂有五经之名。五经者何?《易》《书》《诗》《礼》《春秋》。故汉人多言五经,如汉武帝建元五年立五经博士是也。

试言六艺之功用

《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庄子·天下篇》:“《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史记·滑稽传》:“孔子曰:‘六艺之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

《史记·太史公自叙》曰:“《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谿谷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生,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

扬雄《法言》云:“说天者莫辩乎《易》,说事者莫辩乎《书》,说体者莫辩乎《礼》,说志者莫辩乎《诗》,说礼者莫辩乎《春秋》。”

综观以上各说,或言教,或擅长,或善辩,六经之要旨不外乎是矣。西汉宗经,治法炳然,上符三代,研经之士,风飙云起,于是有经学之名。所谓经学者,经世之学也,所该甚广,故昔人重之。

何谓六艺?

六艺之说有二:(一)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二)六艺即六经,谓《易》、《书》、《诗》、《礼》、《乐》、《春秋》也。

何谓经书?

《说文》:“经,织从丝也,从系、巠声。”织之纵丝为经,横丝为纬,今借为典籍之名者,盖以简册涣散,必有编丝缀属而始成,故称典籍曰经。

班固《白虎通义·五经篇》谓:“经者,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经》。”《乐》仁、《书》义、《礼》礼、《易》智、《诗》信,是也。

经史子集之略说?

明祁承[火業]《藏书约论》鉴书云:“垂于古而不可续于今者经也,繁于前代而不及前代者史也,日亡而日佚者子也,日广而日益者集也。”此言虽稍有所偏,按诸事实,亦为不刊之论。

四库之名何时成立?

唐玄宗时四海晏然,于东西二都,各聚四部之书,将经、史、子、集分藏于四库之中。四大类别从此确定,四库之名喧腾人口,且流传于后世矣。

何谓四部?其名始于何时?

四部之名,起于晋初。荀勖、张华等,编列晋室所藏书籍,分为四部。及晋移江左,藏书淆乱,李充删除繁重,虽仍分四部,而内容稍异于前。于是甲部为五经之属,乙部为史记之属,丙部为诸子之属,丁部为诗赋之属。

十三经经典和纬书

经字的原始字是巠,意思是指丝。周代铜器中的铭文出现了经字,意义从丝引申为经维。战国以后,经字的意义进一步转化,作典籍解释,但并不限于儒家典籍,而是泛指。当时,墨学弟子都读《墨经》,可见《墨经》在战国时很流行。管子有《经言》,李悝有《法经》,经字都是典籍的代称。首次称儒家书籍为经的是《庄子·天运篇》。《庄子·天运篇》记载,孔子谓老聃曰:“上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经字便用来专指儒家经典。

汉学者班固说,经者,常也。就是常道,指的是永恒不变的道理。学者皮锡瑞指出:或当删定六经之时,以其道可常行,正名为经。《戴氏遗书》引孔广森称:北方戎马,不能屏视月之儒,南国浮屠,不能改经天之义。经天之义是指儒经大义,如日月经天,为永恒常道。段注《说文解字》经字时说:织之从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是故三纲五常六艺谓之天地之常经。经学一词则始见于《汉书》:宽为掾学侍御史,见上语经学,上说之。

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以博闻广识整理古代史料,删削调整,而为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这是儒家的最初经书。西汉时,《乐经》不复存在,古文经学家认为古代实有《乐经》,不幸毁于秦火;今文经学家则说,古时并无《乐经》,乐包容在《诗经》和《礼经》之中。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立五经博士。东汉时,倡导孝治天下,五经之外又加了《孝经》、《论语》,合称七经。

唐代析礼为《仪礼》、《周礼》、《礼记》;易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称为三礼、三传,和《易》、《书》、《诗》合称九经,并以九经取士。九经又分为大经、中经、小经:《礼记》、《左传》为大经;《周礼》、《仪礼》、《毛诗》为中经;《谷梁传》、《公羊传》、《易》、《诗》为小经。唐文宗太和年间,刻十二经,立石国学。十二经即在九经之外加了《论语》、《孝经》、《尔雅》。

宋理学家推崇孟子,理学大师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相配,合称四书,亲加注解,称《四书集注》。《孟子》正式进入了经的行列。于是,称为十三经。经学史上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争论的轰轰烈烈,主要是围绕着十三经中的九经展开,即:《易》、《书》、《诗》、三礼、三传。

纬书是对于经书而言的。汉人伪托为孔子所作,包括《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春秋纬》、《孝经纬》七种。合称七纬。七纬是以儒家经义附会人事吉凶,预言治乱兴废。七纬多属无稽之谈,在文化史上和方士们所传的谶语合称为谶纬。两汉时的帝王和汉末王莽都好谶纬,好的如醉如痴。南朝宋时开始禁止谶纬。隋炀帝下诏焚毁谶纬书籍。纬书焚毁殆尽。今日所传的七纬为后人所辑佚,并非旧时的完本。《易纬》包括:《乾坤凿度》、《稽览图》、《辨终备》、《通卦验》、《乾元序制记》、《是类谋》、《坤灵图》。《书纬》包括:《璇玑钤》、《考灵曜》、《刑德放》、《帝命验》、《运期授》、《帝验期》、《五行传》、《尚书中候》。《诗纬》包括:《含神雾》、《汛历枢》、《推度灾》。《礼纬》包括:《含文嘉》、《稽命徵》、《斗威仪》。《乐纬》包括:《动声仪》、《稽曜嘉》、《叶图征》。《春秋纬》包括:《文耀鉤》、《运斗枢》、《感精符》、《演孔图》、《元命苞》。《孝经纬》包括:《援神契》、《鉤命诀》、《中契》、《左契》、《右契》。

庄子言意观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

【摘要】先秦哲学史上,庄子深入探讨语言与意义的矛盾,提出“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的观点。庄子的言意观凭藉魏晋玄学为桥梁,与文学思想相接触,最终形成了中国文学“意在言外”的含蓄传统,为中国古代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言意之辨是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在先秦哲学史上,深入探讨语言和意义的矛盾之人是庄子。庄子的言意观主要集中于《外篇》的《天道》、《秋水》和《杂篇》的《外物》。

为了行文的方便,我们先将《庄子》书中相关的言论备引如下——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庄子?天道》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庄子?秋水》

这里构成了“言、意、道”的三者关系:言不尽意,道在言意之外。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外物》

据“轮扁”节,我们知道此前的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老子》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又《老子》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但是老子说得过于简单,未能深入讨论语言与意义的矛盾。先秦时的另一部古书《周易》也接触到这个问题,《周易?系辞传》曰:“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焉以尽其言。”然则儒家系统的《周易》仍然强调立象尽意,系辞尽言,即语言可以穷尽意义。这就与庄子的意思迥异。

庄子认为,语言贵在意义,而“意有所随”,即言外之意,这是无法用语言传达的。但是世人却以书中的片言只语、形色名声为贵,这就“贵非其贵”了。轮扁根据自己的纯粹经验,认为桓公所读之书为糟粕。他体悟到的斫轮规律,得于心且应于手,但却无法告诉自己的儿子,就像古人无法在书中真正传达自己的思想一样。这个时候我们会感觉语言的苍白无力。那么,“言不尽意”的根源何在?

冯契认为庄子对逻辑思维提出了三点责难,第一,抽象的名言不能把握具体的事物;第二,静止的概念无法表达变化;第三,有限的概念不能表达无限。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黑格尔说:“语言在本质上只是表示那一般的普遍观念;而人们所指谓的东西却是特殊者、个别者。因此人们对于自己所指谓的东西,是不能在语言中来说的。”本质上思维是一种否定性行为,我们用语言概括事物,必然舍弃许多相关的细节、关系、过程与趋势。因此,语言很难表达我们心中的微妙意思,有限的语言无法穷尽无限的意思。

既然言不尽意,道在言意之外,缘何《庄子》一书洋洋洒洒十万余言?尽管庄子认识到语言的局限性,但他并没有简单的加以否定,而是充分调动语言的潜力,进而提出了寓言、重言、卮言的概念。《庄子·寓言》曰:“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是寄托寓意的言论,占书中比例十分之九;重言是借重先哲时贤的言论,占十分之七。庄子这样解释卮言:“言无言,终身言,未尝不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卮言说到底就是“无言”,因为无言,所以全面而完整。因为不言,而抵达了言说之根。

一方面强调“言不尽意”,一方面寓言、重言、卮言十万余言,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庄子还有一个支点,那就是“得意忘言”。

得鱼应忘荃,得兔应忘蹄,得意应忘言。言是桥梁,是工具,是手段;意是归宿,是结果,是目的。庄子提醒我们不要混淆了工具和结果,手段和目的。手段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再完美的手段终究还是手段,它不能也无法取代目的。是目的决定手段,而不是手段决定目的。是故“庄子之书,一荃蹄耳”,不难理解,庄子的寓言、重言与卮言,不过是荃蹄工具而已,即以《庄子》全书而论,也是达道的荃蹄。

庄子的“言不尽意”与“得意忘言”仍然是在哲学领域的思辩,还没有直接影响到中国古代文论,经历了两汉的经学时代,终于等到了魏晋玄学。魏晋时期言意之辨成为一热门话题。在当时有三种流

行的意见:言尽意论,以欧阳建为代表;言不尽意论,以荀粲为代表;得意忘言论,以王弼为代表。《世说新语·文学》曰:“旧云王丞相过江左止道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三理而已。”王弼的得意忘言说用之极广:一,施于经籍注释;二,深契玄学宗旨;三,会通儒道二家;四,影响名士立身。“读书须视玄理之所在,不必拘于文句。行事当求风神之萧朗,不必泥于形迹。”魏晋风度的形成与此不无关系。

最早将言意关系引入文学领域的是陆机,他在《文赋》中所说的:“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揭示了言、意、物的永恒矛盾。创作时心中的意义难以与外物相称,而语言文字又难以穷尽心中的意义。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内在的意义在没有形诸文字之前可以想象得很美好奇特,而语言却是具体的、物质的,它注重实在所以难以巧妙。

锺嵘《诗品》:“言有尽而意有余。”皎然《诗式·重意诗例》曰:“但见性情, 不睹文字, 盖诗道之极也。”司空图《诗品?含蓄》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曰:“妙处莹彻玲珑, 不可凑泊, 如空中之音, 相中之色, 水中之月, 镜中之象, 言有尽而意无穷。”刘熙载《艺概》曰:“杜诗只‘有’‘无’二字足以评之。‘有’者但见性情气骨也, ‘无’者不见语言文字也。”“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由单纯的哲学讨论演变为美学上的自觉追求。

仔细体会文论家们的言论,可以发现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

作为作者,就要充分利用语言和意义之间的空间感、距离感,利用语言的模糊性、歧义性、隐喻性、象征性、暗示性和意向性,以少胜多,以一当十,以有限表示无限,寓全于不全之中,寓有于无之中,通过具有无限包孕性的诗歌意象,来突破现实语言的樊篱。

陶渊明《饮酒》(其五)为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名饮酒,篇中全无一字着于酒上,陶潜亦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也,亦借酒发抒个人怀抱,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当他感觉到自然中蕴涵着生活本真时,想要言说,却觉得无法用语言来表达那种感受,无法将那转瞬即逝的“永恒”驻留于永恒之中?然而陶潜的不说,分明胜过喋喋不休的言说,不说就是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陶潜的暗示领悟他向往的境界。

作为读者(接受者),就要诉诸自己的直觉、本能、体悟、想象和情感体验,追求一种心理上的感知——期望、失望、追求和重建,体味作者构建的“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司空图《与极浦书》)、“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同样是王夫之,强调“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充分肯定了接受者在欣赏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三言意之辨波及艺术领域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曰:“予尝论书,以谓锺(繇)、王(羲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划之外。”沈括《梦溪笔谈?书画》曰:“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如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余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其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谢赫云:‘卫协之画,虽不该备形妙,而有气韵,凌跨群雄,旷代绝笔。’又欧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此真为识画也。”

言意之辨,施于乐,就是求其弦外之音;施于画,就是求其笔墨之外;施于字,就是求其字外之奇;施于文,就是求其言外之意。

王国维曰:“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庄子的言意之辨,由陆机而刘勰,而司空图,而严羽,而王士禛,而王国维,最终形成了中国文学“意在言外”的含蓄传统,为中国古代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规范了中国古人的审美思维。

中医三字经(医学十三经)

医学源流第一 金元以前 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越汉季,有南阳。六经辨,圣道彰。伤寒著,金匮藏。垂方法,立津梁。李唐后,有千金。外台继,重医林。后作者,渐浸淫。红紫色,郑卫音。 医学源流第一 金元四大家 迨东垣重脾胃温燥行升清气虽未醇亦足贵若河间专主火遵之经断自我一二方奇而妥

丹溪出罕与俦阴宜补阳勿浮杂病法四字求若子和主攻破病中良勿太过四大家声名噪必读书错名号 医学源流第一明代以后明以后须酌量详而备王肯堂薛氏按说骑墙士材说守其常景岳出著新方石顽续温补乡献可论合二张诊脉法濒湖昂数子者各一长揆诸古亦荒唐长沙室尚彷徨惟韵伯能宪章

徐尤著本喻昌大作者推钱塘取法上得慈航 中风第二人百病首中风骤然得八方通闭与脱大不同开邪闭续命雄固气脱参附功顾其名思其义若舍风非其治火气痰三子备不为中名为类合而言小家伎瘖?斜昏仆地急救先柔润次填窍方宗金匮 虚痨第三虚痨病从何起七情伤上损是

归脾汤二阳旨下损由房帏迩伤元阳亏肾水肾水亏六味拟元阳伤八味使各医书伎止此甘药调回生理建中汤金匮轨薯蓣丸风气弭?虫丸干血已二神方能起死 咳嗽第四气上呛咳嗽生肺最重胃非轻肺如钟撞则鸣风寒入外撞鸣痨损积内撞鸣谁治外六安行谁治内虚痨程挟水气小龙平兼郁火小柴清

姜细味一齐烹长沙法细而精 疟疾第五疟为病属少阳寒与热若回翔日一发亦无伤三日作势猖狂治之法小柴方热偏盛加清凉寒偏重加桂姜邪气盛去参良常山入力倍强大虚者独参汤单寒牝理中匡单热瘅白虎详法外法辨微茫消阴翳制阳光太仆注慎勿忘 痢症第六湿热伤赤白痢

热胜湿赤痢渍湿胜热白痢坠调行箴须切记芍药汤热盛饵平胃加寒湿试热不休死不治痢门方皆所忌桂葛投鼓邪出外疏通内畅遂嘉言书独得秘寓意存补金匮 心腹痛胸痹第七心胃疼有九种辨虚实明轻重痛不通气血壅通不痛调和奉一虫痛乌梅圆二注痛苏合研三气痛香苏专四血痛失笑先五悸痛妙香诠

《诗经》欣赏及理解

《诗经》 全文及翻译 目录 第一部分:《诗经》简介 第二部分:国风 关睢葛覃卷耳螽斯桃夭芣苢汉广汝坟鹊巢采蘩草虫甘棠行露摽有梅小星江有汜野有死麕驺虞柏舟绿衣燕燕日月击鼓凯风雄雉匏有苦叶谷风式微简兮泉水北门静女二子乘舟柏舟墙有茨相鼠载驰考磐硕人芄兰氓河广有狐木瓜黍离君子阳阳葛蕉采葛大车将仲子叔于田遵大路女曰鸡鸣有女同车狡童褰裳风雨扬之水出其东门野有蔓草还东方未明甫田园有桃十亩之间伐檀硕鼠蟋蟀山有枢杕杜无衣葛生蒹葭无衣权舆衡门墓门防有鹊巢月出泽陂素冠隰有长楚蜉蝣候人七月鸱鸮破斧伐柯鹿鸣常棣第三部分:小雅 采薇鱼丽鸿雁沔水鹤鸣无羊小宛巧言谷风北山无将大车鼓钟车舝青蝇菀柳隰桑绵蛮苕之华何草不黄

第四部分:大雅 緜思齐灵台颂维清天作丰年小毖蒹葭无衣权舆衡门墓门防有鹊巢月出泽陂素冠隰有长楚蜉蝣候人七月鸱鸮破斧伐柯鹿鸣常棣 ------------------ 第一部分:《诗经》简介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中,它原来的文学性质就变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连的教化人的教科书,也称“诗教”。 《诗经》中的三百零五篇诗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分为“大雅”(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和“小雅”(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一共有一百零五篇。“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诗经》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涉及政治、经济、伦理、天文、地理、外交、风俗、文艺各个方面,

论儒教的形成(一)

论儒教的形成(一) 中国哲学史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长、发展的,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决定了中国哲学史的面貌和性质,正像欧洲的社会历史决定欧洲哲学史的面貌和性质一样。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绝大部分是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哲学史的发展主要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进行的。研究中国哲学史,如果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史研究清楚了,找到它的基本规律,中国哲学史的主要任务也接近完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有哪些特点,大家的意见还不一致,剔除其分歧的部分,总还有些基本上被人们公认的部分。简略地说,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约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中国封建社会维持的时间长久而稳定; (2)封建宗法制度发展得比较完备; (3)中央集权下的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结构形成得早,分裂不能持久; (4)农民起义次数多,规模大; (5)在中国的封建制度下,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如果把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阶段再进一步划分,可以分为以下的六个时期:(1)分散割据的封建诸侯统治时期(春秋战国到秦统一前);(2)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时期(秦汉);(3)门阀士族封建专制时期(魏晋南北朝);(4)统一的封建国家重建、兴盛与地方割据时期(隋唐五代);(5)封建国家中央集权制完备与社会停滞时期(宋元明);(6)封建社会僵化没落时期(清)。以上六个时期,隋唐以前封建社会在发展、在前进,宋元明以后封建社会制度则开始停滞以至僵化。在上述经济、政治形势变动的同时,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体系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 封建社会的上述历史特点和历史过程,造成了以儒教为中心的封建意识形态,这种同封建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的统一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对劳动人民起着极大的麻醉欺骗作用,因而它有效地稳定着封建社会秩序。为了使儒家更好地发挥巩固封建经济和政治制度的作用,历代封建统治者及其思想家们不断地对它加工改造,逐渐使它完备细密,并在一个很长时间内,进行了儒学的造神活动:把孔子偶像化,把儒家经典神圣化,又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将儒家搞成了神学。这种神学化了的儒家,把政治、哲学和伦理三者融合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儒教体系,一直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于巩固封建制度和延长其寿命,起了十分巨大的作用。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本来就是直接继承了殷周奴隶制时期的天命神学和祖宗崇拜的宗教思想发展而来的,这种学说的核心就是强调尊尊、亲亲,维护君父的绝对统治地位,巩固专制宗法的等级制度。所以这种学说稍加改造就可以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本身就具有再进一步发展成为宗教的可能。但是在先秦它还不是宗教,只是作为一种政治伦理学说与其他各家进行争鸣。由儒学发展为儒教是伴随着封建统一大帝国的建立和巩固逐渐进行的,曾经历了千余年的过程。孔子的学说共经历了两次大的改造。第一次改造在汉代,它是由汉武帝支持,由董仲舒推行的,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汉代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封建宗法专制国家需要一套在意识形态上和它紧密配合的宗教、哲学体系。孔子被推到了前台,董仲舒、《白虎通》借孔子的口,宣传适合汉代统治者要求的宗教思想。第二次改造在宋代,宋统治者集团利用机会从唐末五代分散割据的混乱局面中捞到了政权。他们鉴于前朝覆亡的教训,把政治、军事、财政、用人的权力全部集中在中央。宋朝对外宁可退让,对内则强化中央集权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思想文化领域里也要有与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相配合。汉唐与宋明都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国家,但中央权力却是越来越集中,思想文化方面的统治方法也越来越周密。为了适应宋朝统治者的需要,产生了宋明理学,即儒教。儒家的第二次改造,虽说完成于宋代,追溯上去,可以上溯到唐代。韩愈推崇《大学》,用儒家的道统对抗佛教的法统。李翱用《中庸》来对抗佛教的宗教神秘主义。

医学十三经之伤寒论王心远讲授喜

医学十三经之伤寒论王心远讲 授喜马拉雅播放 1第1讲伤寒论介绍选择讲一部分神农本草经2第2讲伤寒论序言大师夫佛文的吃死p7 3第3讲伤寒论辨脉法第一继续学p1 4第4讲伤寒论辨脉法第一p2 5第5讲伤寒论辨脉法第一p4 6第6讲伤寒论辨脉法第一p6 7第7讲伤寒论辨脉法第一p8 8第8讲伤寒论辨脉法第一寸口脉xx俱紧 9第9讲伤寒论xxxx第二辩脉讲完啦 10第10讲伤寒论xxxx第二p13 11第11讲伤寒论xxxx第二p14 12第12讲伤寒论xxxx第二p15 13第13讲伤寒论xxxx第二p17 14第14讲伤寒论xxxx第二采药活动 15第15讲伤寒论平脉法第二p17平脉法第二16第16讲伤寒论平脉法第二p17讲完啦跗阳脉 17第17讲伤寒论平脉法第二p18营为根 18第18讲伤寒论xxxx第二p19

19第 1 9讲伤寒论伤寒例第三伤寒例p21 20 第20 讲伤寒论伤寒例第三p24

第 21 讲伤寒论课程总结四时外感规律 第 22 讲伤寒论伤寒例第三伤寒例与现实生活 第 23 讲伤寒论伤寒例第三 p26 第 24 讲伤寒论伤寒例第三 p28 第 25 讲伤寒论伤寒例第三 p29 第 26 讲伤寒论伤寒例第三痉湿暍 第 27 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第 28 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第 29 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第 30 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第 31 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第 32 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第 33 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六 第 34 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六 第 35 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六 第 36 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六 第 37 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六 第 38 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六 第 39 讲伤寒论辨太阳病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1 三阴三阳 2 p37 3 p38 4 p40 5 过了年新计划 6 桂枝茯苓 1 p44 2 葛根芩连汤 3 p53 4 甘草干姜 p5 5 5 许学士 6 p5 7 7 不是外感篇幅较长水饮 p60 8 上次讲麻杏石甘汤 9 白饮五苓散 p63

国学经典书目

经部 十三经 《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尔雅》《孟子》《礼记》《论语》《孝经》《春秋穀梁传》 其它 《大学句章》《中庸句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春秋繁露》《韩诗外传》 《大戴礼记》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 《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其它 《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战国策》《贞观政要》《荆楚岁时记》《逸周书》 《古列女传》《徐霞客游记》《大唐西域记》《唐才子传》《通典》《东观汉记》 《前汉纪》《后汉纪》《华阳国志》《洛阳伽蓝记》《唐会要》《唐律疏议》《吴越春秋》《越绝书》《竹书纪年》 子部 兵书类 《孙子兵法》《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唐李问对》 《孙膑兵法》《百战奇略》《将苑》《守城录》《太白阴经》《历代兵制》《备论》《墨子城守各篇简注》《握奇经》《鬼谷子》《何博士备论》《三十六计》《乾坤大略》《《孙子略解》曹操注》《兵制》《阴符经》《素书》 其它 《梦溪笔谈》《太平广记》《孔子家语》《韩非子》《墨子闲诂》《列子》《庄子》《荀子》《搜神记》《山海经》《穆天子传》《唐摭言》《唐新语》《颜氏家训》 《盐铁论》《弘明集》《广弘明集》《宋高僧传》《说苑》《论衡》《艺文类聚》 《公孙龙子》《<鬼谷子>序言》《搜神後记》《周易参同契》《归田录》《古画品录》《老子道德经》《钝吟杂录》《申鉴》《新语》《宣室志》《九章算术》《吕氏春秋》《世说新语》《黄帝内经灵枢经》《黄帝内经素问》《备急千金要方》《伤寒论注》 《金匮要略注》《难经本义》《神农本草经》《抱朴子内篇》《法言义疏》《风俗通义卷》《鹖冠子》《齐民要术》《潜夫论》《晏子春秋》《中论》《周髀算经》《朱子语类》《棋经十三篇》《孔丛子》《人物志》《西京杂记》《邓子》《林泉高致》《山房随笔》 集部 《全唐诗》《全宋词》《李太白全集》《乐府诗集》《文心雕龙》

研究生中期考核表模板

某某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筛选表 院(系、所、中心) 专业研究方向 研究生姓名性别女学号政治面貌中共党员指导教师姓名导师职称教授学习起止时间 自我鉴定(包括政治思想、平时表现及专业学习情况) 思想方面,我一直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我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极努力的加入党组织,时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平时注意学习先进的政治理论,关心国内国际大事,积极拥护党和国家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生活方面,我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并积极参加班级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在学习和课题研究之余,加强体育锻炼,积极参加各项娱乐活动,提高了身体素质,陶冶情操,劳逸结合,提高了学习和实验的效率。 学习方面,我努力学习专业课程,并阅读了大量与本专业相关的书籍和论文,这既让我开阔了视野,也使我对自己研究方向的内容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使自己具备了自我学习,认真思考、善于钻研的能力。在导师的指导下,学术思想活跃、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学风良好,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成绩优秀。 必修课各科成绩 课程名称任课教师 成 绩 课程名称任课教师成绩 十三经导读学术研究方法 比较诗学中国文学研究通论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通论中国现当代小说史论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史论政治 政治 发表 和撰 写学 术论 文情 况 政治 思想 品德 评语 及结 论院(系、所、中心)党总支盖章: 年月日说明:书写时一律用钢笔(蓝黑墨水或碳素墨水)书写,字迹要端正、清楚

专 业 学 习 考 核 结 果 考核小组长(签名): 科 研 能 力 考 核 结 果 考核小组长(签名):考核小组筛选结果: 组长(签名) (公章) 年月日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中国儒学》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5分) 将中国经学史分成汉学\宋学两种形态的是 A. 汉书艺文志 B. 文献通考 C. 四库全书总目(或四库馆臣) D. 隋书经籍志 2 【单选题】(5分) 《四库全书总目》的经学史分期是从__开始的 A. 汉代 B. 先秦 C. 孔子 D. 魏晋

3 【多选题】(5分) 今天讲中国儒学史为什么不能全盘照搬《四库全书总目》的说法? A. 不全面 B. 无首尾 C. 太古老 D. 太厚重 4 【单选题】(5分) 皮锡瑞的经学史分期是推崇宋学。 A. 无所谓对错 B. 半对半错 C. 错 D. 对

5 【单选题】(5分) 皮锡瑞所指的“经学昌明时代”是指()。 A. 春秋 B. 东汉 C. 清代 D. 西汉 6 【单选题】(5分) 皮锡瑞所指的“经学变古时代”是指()。 A. 南学 B. 北学 C. 玄学 D. 宋代

7 【单选题】(5分) 皮锡瑞的分期包括了二十世纪。 A. 错 B. 对 C. 部分对 D. 部分错 8 【单选题】(5分) 龚道耕的经学史分期依据是经学风格的变化。 A. 错 B. 部分对 C. 对 D. 部分错

9 【多选题】(5分) 龚道耕将__和__二人作为独立的经学分期 A. 朱熹 B. 郑玄 C. 孔子 D. 孟子 10 【多选题】(5分) 金景芳的经学史分期综合考虑了文献类型和治学风格的演变。 A. 部分错 B. 错 C. 对 D. 部分对

11 【多选题】(5分) 金景芳将经学史划分为()。 A. 传记期 B. 革新期 C. 复古期 D. 义疏期 E. 笺注期 12 【单选题】(5分) 周予同将经学史分成汉学\宋学\史学三派。 A. 错 B. 部分错 C. 部分对 D. 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浅析

“人皆有不忍之心(《孟子?公孙丑上》)”浅析 钟如雄先生对“人皆有不忍之心(《孟子?公孙丑上》)”进行了简单的说 明:“本文选自清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年影印本《孟子注疏》卷三下,篇名为为所编者家。《孟子》由东汉赵岐章句,宋孙奭疏,原文竖排。孟子认为:人都是有不忍之心的。比如突然看见一个小孩将要掉进井中,你都会惊吓急忙去拯救,这时你不会考虑其父母是不是你的邻居,朋友。不忍之心中包含着”“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分别代表着“仁” “义”“礼”“智”,他们犹如人的四肢,是人立身行事、待人接物、齐家治国的根本。”本文从正文翻译及正文注疏中个别词汇解释,正文注疏的内容进行语法分析这两个大个方面对本段进行浅显的分析,希望可以对经典释文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正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翻译:孟子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先王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则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用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施行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中转动它那么容易。所以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假如)现在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孩子要掉 到井里去了,都会有害怕同情的心——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想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讨厌那孩子惊恐的哭叫声才这么做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同情。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不能称为人;没有羞耻心的,不能称为人;没有谦让心的,不能称为人;没有是非心的,不能称为人。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重要)。有了这四种品质却不能推演到日常生活行为的人,那是自己损害自己的品性。说他的君主不能推演的善行且不帮助改正的人,是陷害他的君主。凡是具有这四种品质的人,都懂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像刚刚燃烧的火,刚刚开始涌出的泉水,扩大充实则无所不至。如果能将这四种品质扩充,就足可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则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词语解释:(引自《汉语常用字字典》及赵岐注) 1、“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乍:暂也。孺子:未有知之小子。 怵惕:(1)害怕,提心吊胆《尚书?冏命》“怵惕惟历”(历:祸害)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二十四:“行人皆怵惕” (2)惊惧,戒惧《孟子?公孙丑上》: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杜甫《北征》诗:“拜辞诣厥下,怵惕久未出”。 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 端:首也。 首:初、始,开头《老子》:“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3、“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贼:害《墨子?非儒》:“是贼天下之人者也”(这是还天下人的做法)。 4、“谓君不能为善,而不匡正者,贼其君使陷恶也”(赵岐注) 匡:正,纠正《左传?襄公十四年》:“善则赏之,过则匡之”。 (二)语法分析:笔者通过对文中句子结构分析,对“之”“以”“於”“斯”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1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以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是汉语言文学和对外汉语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唐宋文学史和元明清文学史以及近代文学史几个部分。古代文学史1即指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教学目标是通过本门课程的教授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以及审美素质,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 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工具,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和探讨式教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文学史各阶段前后发展脉络之间的关系;各阶段文学现象的深度分析与正确评价;每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客观评价与准确定位;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艺术解读与审美鉴赏。 (二)教学难点 不同时代思想文化背景下作家的共性与独特性,以及对作家的客观评价和准确定位;文学史各个阶段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的形成发展脉络。 四、学时分配计划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 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袁世硕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二)教学参考书 1.《中国通史》,范文澜,人民出版社1978 2.《先秦文学史》,褚斌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中国文学史》,章培恒,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4.《屈原集校注》,金开诚,中华书局1996 5.《诗经注析》,程俊英,中华书局1996 6.《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1 7.《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58 8.《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中华书局1983 9.《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6 10.《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11.《乐府诗集》,郭茂倩,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12.《史记》,司马迁,中华书局1959 13.《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大中文系,中华书局1962 14.《史记选》,王伯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15.《全汉赋》,费振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6.《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中华书局1983 17.《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中华书局1996 18.《中古文学系年》,陆侃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19.《南北朝文学编年史》,曹道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0.《汉魏六朝诗选》、《乐府诗选》、《三曹诗选》,余冠英,人民文学出版社21.《八代诗史》,葛晓音,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最新诗经蒹葭赏析1000字 《蒹葭》赏析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像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得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浇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

学中医的基本方法

学中医的基本方法 学中医的基本方法 原创 2016-10-14 王心远讲述 王老師講座節選 《医学十三经》并不是我创的,而是一代一代老师传下来的一个非常正统的学医方法。大家如果能一起把这十三本书都学会了,应该能真正明白医学的大道了。中医学是一门实学,是非常有用的学问,而且现在就有用,不用等到将来,所以大家一定要下功夫。也有同学跟我私下交流关于拜师的问题。中医也好,传统文化也好,它是一个师承教育,它是需要师承的,有一次和一位出家师傅一起谈论这个问题,出家师傅就说学佛是人对人,是师傅对学生,是师对徒。而有些学者是怎么学习佛教的呢?是人对书。这位出家师傅的言外之意是说这种人对书的学习方式是不对的,因为佛教也是讲传承的。中医学属于佛教五明当中的医方明,跟佛学是一致

的,也是讲传承的,所以没有传承,光看书来学习是不对的,而且没有传承,你看书可能也看不对,还有可能看错,所以拜师,有师承是很重要的。但是大家也不要把师承、拜师搞的很神秘。我在《医道传承丛书》的前言里面已经给大家讲了具体的学习方法,这个具体学习方法就是道生堂学规。1.道生堂学规“良师益友,多方请益。”“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慎思明辨,取法乎上。”“学而时习,学以致用。”“大慈恻隐,济世救人。”这个是我总结的,我在中医药大学带学生还是会给他们讲这个的,如果你要想学好医,这个学规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有良师益友,我感觉一个人能把医学学明白是需要很多老师和朋友的帮助,需要大家一起探讨,但是真正的良师是可遇而不可求,也就是说你拜师要慎重!只有深入了解他以后,你才能够真正得到他的传承。如果万一拜错了,拜了邪师,那就很危险了。当今这个时代确实很混乱,谁是真正正宗的中医,有时候说不清楚。我提过一个简单的寻找方法:一个是在我们中医学校里找正宗的传统派,还有一个就是在民间找真正正宗的传统派,因为民间有江湖郎中,我们不能找江湖郎中,我们得找民间正统的中医派。不能说民间就有多好,也不能说学校里就有多好,大家一定要有中庸的思想。你要在学校里找传统派的老师,在民间找正统的老师,不能找邪的、歪的,不能找搞偏激的,民间搞偏激的就叫江湖郎中。另外最实在的一点就是你要看他

春秋左传简介

春秋左传简介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春秋左传简介,希望你喜欢。 春秋左传内容提要《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传为孔子所作。“春秋”一词,本是东周列国史官所撰编年史的通称。古人之所以重视写史,是因为历史不仅是祖先的生活记录,还可以从中学习各种知识,指导现世人生。传说孔子写《春秋》的目的就是要原始察终,见盛知衰,惩恶扬善,拨乱反正。为达此目的,孔子在写作时非常讲究遣词造句,这就是后人说的微言大义,以一字寓褒贬。古人特别重视《春秋》,汉代为《春秋》立官学,列为“五经”之一。阐述《春秋》经最著名的有《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至隋代,盛行《左传》,其馀二传渐衰。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全书六十卷,以《春秋》为纲,并仿照春秋体例,按照鲁国君主的次序,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十四年间春秋霸主递嬗的历史,保存了许多当时社会文化、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珍贵史料,在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梁启超称《左传》的出现是“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 《左传》除了阐释《春秋》思想之外,艺术成就也很高,是我国

古代文学与史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对后世史书、小说、戏剧的写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传》语言精炼,文辞优美,其叙事手法历来为人称道。唐刘知几评曰:“或腴词润简牍,或美句入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春秋之际,战争频仍,《左传》对战争的记叙尤其令人称道,善于通过侧面描写烘托战场氛围,不闻刀剑之声,却如亲历沙场,扣人心弦。并且,人物成为《左传》的主角,将历史从神的阴影下解放出来。遥想当年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齐桓晋文争霸,楚庄王也要问鼎中原,礼崩乐坏,同时又在外交场合吟诗作乐,说古论今,也足见古人风致。 现存最早的《左传》注本为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传世有宋刻本;清代有顾炎武《左传杜注补正》、惠栋《左传补注》、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等;现代有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今据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刻本整理。 春秋左传基本介绍《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6]、《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而《左传》则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唐刘知几《史通》评论《左传》时说:“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对研究春秋史和远古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左传》叙事敢于直书不讳,揭示事情的真实面貌,全书有关战争的文字较多,这些文字翔实生动,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郩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都有出色的叙述。善于叙事,讲究谋篇布局,章法严谨,都是《左传》的独到之处。正因为如此,它在中国

2021年全国大学生国学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210题)

2021年全国大学生国学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 (共210题) 1、下列哪部是鲁迅的散文集(A) A《朝花夕拾》B《呐喊》C《野草》D《故乡》 2、“甲骨学”在近代语言文字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甲骨学史上,有四位学者做出过重大贡献,被钱玄同誉为“甲骨四堂”。四位之中,号“雪堂”的是下列哪位学者(A ) A、罗振玉 B、王国维 C、董作宾 D、郭沫若 3、十三经是历史上十三部儒家经典的总称,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粱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十三经由汉代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最终形成于什么时期?(C ) A、唐朝 B、五代 C、南宋 D、明朝 4、下面有关佛教故事的画卷是(D ) A.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B. 张僧繇的“梁武帝像” C.周昉的“簪花仕女图” D. 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 5、“世外桃源”出自于下列哪部作品?(D ) A《饮酒》B《归园田居》C《归去来兮辞》D《桃花源记》 6、《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讲述的是以什么为题材的故事?(A ) A官场B温室效应C克隆D神怪

7、《搜神记》的作者是谁?(B ) A、老舍 B、干宝 C、刘禹锡 D、李白 8、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C) A《陌上桑》B《长歌行》C《孔雀东南飞》D 《子夜歌》 9、被苏拭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诗人是(C) A 孟浩然 B 王勃 C 王维D苏轼 10、在《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的猛将是(B ) A、吕布 B、关羽 C、赵云 D、典韦 11、《左传》内容反映的历史时期是(C ) A 先秦 B 西周 C 春秋 D 战国 12、《庄子》散文运用的主要手法是(C ) A 重言 B 卮言 C 寓言 D 杂言 13、《离骚》在诗歌形式上所属的体式是( C ) A 四言体 B 五言体 C 七言体 D 杂言体 14、以《谏逐客书》为代表的李斯散文最鲜明的特色是( B ) A 流畅谐偶 B 铺陈排比 C 质实无华 D 诙谐反讽 15、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是( C ) A 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B 发于天赖,本乎人情 C 婉转附物,怊怅切情 D 凭空模拟,文法极奇 16、《史记》的五种体例中,“世家”这种体例是( B ) A 记述历史帝王的兴衰沿革 B 记述特殊人物或集团的事迹

医古文复习资料

医古文部分复习资料(更新中) 注:仅限于妇儿和外科使用 (一)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歎其才秀也。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栗。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賫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爲異物,幽潛重泉,徒爲啼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云哉?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愛身知己,遇災值禍,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惷若游魂。哀乎!趨世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徇物,危若冰谷,至於是也! (二)六不治: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并,藏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 (三)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日月人 指事者,视可而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本末朱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涉陡降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来午我 (四)字义:视见垣一方人 yuan 矮墙目眩然而不瞑通瞬眨眼 吾疾其遂瘳矣乎 chou 痊愈明堂阙庭:明堂:鼻子阙:两眉间庭:前额 末学:末流,无才学师资:授学得依据 通假字:卒然遭邪风之气:卒通猝释然并平脉辩证:并通辩辩论 (五)一词多义1,节:折节下之:屈身向他请教 2,间:间与语曰私下 自是折节为学:强自克制,改变平时志向不出三日必间痊愈 有间一会 君有疾在肠胃间之间 3,更:容貌变更改变 4,病:人之所病,病疾多担忧 更熨之两胁下轮流太子何病病情 太子起坐,更适阴阳再一次后五日,桓侯体病重病 病应见于大表病情 5,而:而何怪你 6,与: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给 不能若是,而欲生之却今主君之病与之同和 7,者:扁鹊者,渤海郡郑人也表停顿语气不译 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指示代词,…的情况 8,自:自非才高识妙如果 9,其: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其中 此自当生者故,本来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代词他的 悲不能自止自己 10,省:省病问疾,务在口给诊察 其妻……从百余里来省之探望 (六)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中“其人”指_适合的,志同道合的人_,“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中的“其人”指_深通医经的人_ 《方剂略》分为:医经,经方,神仙,房中 医经的重要性:至齐之得,拙者失礼 表示百姓的词语:黎元,黎民,苍生,赤字,布衣,蒸人

十三经注疏简介

十三经注疏简介 孟子注疏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一作仲颂,号籀庼,别署荀羕,浙江瑞安人。晚清著名学者和古文辞家孙衣言之子。与黄以周、俞曲园合称“清末三先生”。孙诒让学问体大思精,著作除《周礼正义》外,还有《墨子间诂》、《契文举例》、《温州经籍志》等30多部,为晚清时期的经学大师、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被称为经学一代宗师、朴学大师。 《周礼正义》是疏证周代官制的书,解释周礼最精审详备,是清人诸经新疏中最晚出而成就最高的学术巨著。 周礼正义》是孙诒让一生用力最久最深的著作 论语疏证:杨树达著杨树达(1885-1956),语言文字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字遇夫。长沙人。曾就读于长沙时务学堂、求实书院,1905年留学日本。历任湖南省立第四师范、第一师范、女子师范等校

教员,国立师范大学【北师大前身】、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学院等校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主要著作有《马氏文通刊误》、《词诠》、《高等国文法》、《积微居小学述林》、《汉语文言修辞学》等。 本书旨在疏通孔子学说,首取《论语》本书之文前后互证,次取群经诸子及四史为证,无证者则缺之。疏通的次序,大抵训解字义、说明文句者居前,发明学说者次之,旁证之事例又次之,旁证推衍之文字复次之。总体上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以便读者参悟。陈寅恪序本书时,以为此法殆与宋贤治史之方法暗合,为治《论语》者从来之所未有,可为治经者辟一新途径。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刘文淇著刘文淇,江苏仪征人,生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91),卒于咸丰四年(1854)。刘文淇家境贫寒,一生时间大都消磨在课徒游幕之中。他研精古籍,尤致力于左氏学的研究。主要著述有《左传旧疏考正》、《楚汉诸侯疆域记》等,代表作则是未完成的《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吴静安续作 吴静安,1915年生于江苏仪征。其伯父吴遐白、父亲吴粹一均从学于刘氏门下,刘文淇的曾孙刘师苍(寿曾的儿子)和刘师培,都是他们的老师,而吴静安早年随伯父吴遐白学习,承受了他们的衣钵,幼年即攻读《左传》。自1936年以来,先后写成《广春秋世族谱》、《春秋地名今释》、《三传徵礼》、《春秋地名解诂补》、《世本集解》、《纪年集解》,为《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续》的写作做了充分的准备。 吴静安的《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续》继承了刘氏文风,沿着刘氏的注疏体例,承袭了刘氏的书法、义例。今人徐复先生在为本书所作的序中作出了中肯的评价:“仪征刘文淇集众家之大成,益以粲备。”“(吴静安)君既究心左氏,又秉承家学,思衍扬州之绪,而有赓续之作。其书博采章太炎、

说“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8154196.html, 说“经” 作者:萧献华 来源:《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04年第05期 丰富浩瀚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记录着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古代的目录学家把这些典籍,分成“经、史、子、集”几类。在谭博士书橱林立的书房里,爱好古代文化的小易与谭博士就“经”的话题,进行了热烈的交谈。 小易:谭博士,我在看书时,发现不少古代的书籍被称为“经”,这是什么意思呢? 谭博士:“经”用作古代书名时,大概有三种意思:一是指历来被尊奉为典范的著作。比如《诗经》、《易经》等。二是特指宗教典籍。比如众多的佛经。三是指某一学科的专门著作。如《山海经》、《茶经》等。我们在这里谈到的“经”,是指我国古代图书目录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经典著作。 小易:我见到过“四书五经”、“六经”、“十三经”等等许多说法,您能说说它们都指哪些书吗? 谭博士:《庄子·天运篇》中,就已经把儒家书籍《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经”。“六经”本是古代文献,孔子整理后,作为授徒的课本。到了汉代,儒家学说备受推崇,这些书也被视为经典。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经”构成了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 其实,《乐经》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失传,剩下的《诗》、《书》、《礼》、《易》、《春秋》,被称为“五经”。随着时代发展,汉代在“五经”之外又增加了《论语》、《孝经》,唐代把《礼经》分为《周礼》、《仪礼》、《礼记》,解释阐发《春秋》的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以及解释古代典籍词汇的《尔雅》,也都上升为经书。到了宋代,又加上了《孟子》。从此,《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这些儒家经典合起来,被称为“十三经”。 宋代要求读书人把“十三经”中的《论语》、《孟子》和《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配合研读。南宋时,朱熹为它们做了集注,这四种典籍从此被称为“四书”。 小易:这些“经”一定很难读懂吧?我从许多影视作品中看到,古代的小孩子是很讨厌读经的。

《春秋谷梁传》简介

《谷梁传》着重宣扬儒家思想:重礼义教化和宗法情谊,为缓和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稳定封建统治的长远利益服务,因而也受到统治阶级的极大重视。它是我们研究秦汉间及西汉初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谷梁传的书写方式是问答式,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汉代传注《春秋》的有5传。后来《邹氏传》11卷,《夹氏传》11卷亡佚,只有《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流传至今,被称为“《春秋》三传”。据后人考证,《谷梁传》书中曾引用公羊子的话并加以辩驳,因此认为成书要较《公羊传》为晚。 由于《春秋》言辞隐晦,表述过于简约,给后人学习带来诸多不便。为了更好地表现《春秋》*的内容大义,很多学者为其着文诠释,以补原书之不足。晋人范宁撰《春秋谷梁传集解》,唐朝杨士勋作《春秋谷梁传疏》,清朝钟文烝所撰《谷梁补注》为清代学者注解《谷梁传》的较好注本。 《谷梁传》以各种有文字痕迹可寻的义例,所探寻出来的孔子自己的思想或所谓微言大义,只能看作是《谷梁传》自己的思想,而不能强加给孔子,以作为孔子的思想。可以说谷梁子是《谷梁传》的第一作者,《春秋谷梁传》最初的底本的写作年代当在战国中期,在汉武帝之前的后代《谷梁传》学者又有所补充。真正意义上的《春秋谷梁传》当始于谷梁子。 谷梁子从传说的子夏所传之笼统的《春秋》阐释之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了《谷梁传》最初的学术特色。荀子是《谷梁传》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使《春秋谷梁传》“亲亲上恩”的学术特色得到进一步加强。《谷梁传》之学术不符合汉武帝对内大一统、对外大攘夷的政治需要。《谷梁传》本身的学术特色是《谷梁传》在汉宣帝时期的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础。《谷梁传》的经学知识分子倒向更为理想主义的属于古文经学的《春秋左氏传》,《谷梁传》的学术由此衰微。《谷梁传》的民生思想的本质是在维护君权的前提之下的具有某些民本主义色彩的富民、裕民的小农经济思想。《谷梁传》的处理内外关系的思想包括处理诸侯国内部关系的思想和处理诸侯国之间关系的思想两个大的方面。 除了语言简洁外,其中包含的政治思想,尤其是对于君主的批评,是非常强烈的。 《谷梁传》起自鲁隐公元年,止于哀公十四年。二传用问答体,逐字或逐层解释《春秋》,是历史文献注释的一种形式。到晋朝范宁作集解,就把经传合为一书。后来唐朝杨士勋又进一步为之作疏,称《春

十三经导读

十三经导读 班级:1105*** 学院:理学院姓名:刘*宇学号:201*****

一、解释词语 1、三纲领八条目 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中,把《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称为"大学之条目"。后人称之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2、鲁十二公 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 3、婚之六礼 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彩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六礼去求婚。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请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亲迎,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4、六官 六官是指《周礼》中的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又称为六卿。 隋唐以后,用以统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大致和《周礼》六官分职相当,也统称为六官。明清时,习惯把大冢宰,大司徒,大宗伯,大司马,大司寇,大司空分别用作六部尚书的别称。 5、十翼 《十翼》即《易传》,是解释《周易》的著作,包括《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有十篇,故称《十翼》。 《易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书籍,在《周易》之前还有《连山易》、《归藏易》,“文王拘而演《周易》”,即为后世所注解的《易经》。《易经》是中华祖先从上古传承下来的文明智慧,包括象(符号学相关)、数(数学科学相关)、理(哲学相关)、占(甲筮占卜相关)。许多人言传《易经》只是算卦占筮之学,是有很大偏颇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