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民主精神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民主精神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民主精神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民主精神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民主精神

江苏省常州市清潭中学历史组倪浩博邮编:213000

简要介绍:民主精神是现代公民人文素养的核心。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民主精神必须:侧重于情感熏陶;提高教师历史阐释能力;弥补教材资料不足;教学方法要民主。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公民人文素养民主精神

正文: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现代公民人文素养是当前课程改革带来的新事物。现代公民人文素养不同于传统美德。本文就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和怎样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两个问题,重点是后者提出一孔之见,以期抛砖引玉和专家斧正。

一、民主精神是现代公民人文素养的核心。《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前言中指出“这次历史课程改革,……要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①那么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有哪些呢?著名学者秦维宪认为,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人文素养是宽泛的,它包括文化素养和精神素养。以文化素养而言,包括基本的文学修养、基本的科技知识、基本的哲学思维、基本的历史视野。以精神素养而言,包括民族精神,民主精神,宽容精神。②中国百科大辞典(1999年版)中称“公民是具有一国国籍并承受该国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自然人”。辞海(1979年版)称“公民是具有本国国籍,并依据宪法或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从上述关于公民的定义中我们又可以看出公民的人文素养,其核心应是公民必须树立权利与义务意识。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人文”即强调以人为主体,强调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张扬,对人本身价值的肯定。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与法治的社会,就是要充分考虑各个社会主体的要求,用法律保证他们权利实现的社会,是个人的意志受到尊重,个人的思想享有自由,个人的智慧通过参政议政得到发挥,从而使民主的精神发扬光大的社会。因此笔者认为包含权利义务平等意识的民主精神应是现代公民人文素养的核心。

二、培养学生民主精神的具体策略:

㈠、明确历史学科民主精神培养的侧重点在于情感熏陶。

历史学科不是公民学科,也不是政治学科。有关公民民主知识不是历史教学的重点。历史学科中的公民民主精神教育重在情感熏陶。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有针对性的分析、潜移默化的感悟,培养塑造学生的民主精神。历史学科内涵丰富,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对实施公民民主精神教育有义不容辞义无返顾的责任。但历史学科公民民主精神教育不同于传统的美德教育。传统美德是现代公民人文素养的一部分,历史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但传统美德教育不能替代公民民主精神教育。传统美德重在增强民族认同感的爱国主义教育,重在对执政党的政治倾向、主张和价值取向认同的思想教育;重在以道德为本,追求完美的“圣贤”道德教育;强调个人对国家、社会的服从和责任,要求他们无条件地服从和无私地奉献;而对他们自己拥有什么权利,如何去维护自己的权利很少涉及,也未曾让学生明确国家对每个个体应该承担怎样的义务与

责任。因而学生不知道自己的爱国情感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权利,所以,其爱国之情常常是空洞虚无,挂在嘴上写在纸上,没有深入血液,造成当前一种普遍现象:小学生讲共产主义,中学生讲集体主义,大学生讲个人主义。公民民主精神教育则以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为基础,去理解个体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和责任;以实然的合理性为本,只要求公民应当遵循最基本的道德。所以在渗透公民人文素养教育时,必须兼顾传统美德教育基础上增加新的民主精神教育理念。中学历史教材中这方面素材较多,尤其是世界历史。世界历史中有许多国家在规定了公民义务的同时也给予公民相应的权利的例子。例如,卢梭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中提到人们在把权利教给某个人或集团时也会得到相应的权利。我们在讲述《权利法案》时提到“天赋人权”,这本身就是一种权利。公民的权利使公民享有作为主体的主动性。法国大革命时一次又一次工人运动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就是游行示威。游行示威是公民的一种权利,公民由此可以在公众场合举行示威,发出自己的呼声。很多时候同学们只记得法国大革命不同派别的相继执政,却不理解政权更替为何频繁,也不理解资产阶级究竟为什么要推翻封建制度,他们的改革措施又是根据什么,为什么会提出那样的改革方针。只简单认为法国资产阶级是为争取自身的经济利益而战斗。如果教师向学生进一步阐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宗旨是维护自由与平等,相信“天赋人权”,他们斗争的指导思想是启蒙思想,他们所进行的所有改革都是要体现自己的要求——自由、平等。这样通过具体的史实学生就会很容易接受民主思想、提升民主品质,滋养民主精神。②㈡、挖掘现有教材,提高历史阐释能力。历史教学中进行公民民主精神教育,对历史教师有较大的教学难度。我们教师已习惯于传统美德教育,对民主精神教育这一新生事物缺乏应有的理论储备,并且它需要历史教师具有强有力的历史统筹阐释能力才能得以实施。如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在弘扬历史优秀文化,歌颂伟人志士的同时,不忘挖掘其民主精神的欠缺。历史潮流滚滚向前,古代很多优秀历史人物虽然曾经为国家、民族乃至人类作出杰出贡献,充满人格魅力,但受历史时空的局限,在民主精神方面存在很大欠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董仲舒、司马迁、曹操、岳飞等,无一不是。他们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推动了历史进步。但人类总是在不断自我解放中发展进步,不可盲目对古人顶礼膜拜。用今天的公民民主精神衡量,他们身上都存在权利与义务的严重不对称。现代民主精神强调,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过去认为秦始皇,他统一天下,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浩然之功历来被人称颂,他的不足就是焚书坑儒和暴政,有人为美化秦始皇还特以说明焚书坑儒和暴政在当时的合理性,这种观点在当今公民人文素养教育中显然是不可取的。渗透公民民主精神教育,就必须指出:专制压制民主,极端的专制极端压制民主,带来极端的腐败,极端的腐败必然给这个社会和民族带来灾难。这一点在不同地区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得到了印证。又如董仲舒,大肆神化孔子的儒家思想,极力为封建专制政权服务。虽然他帮助汉武帝一统江山,为汉帝国成为世界强国作出很大贡献。但我们不能由此无限拔高他。从现代公民角度出发,他的儒家思想大力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处处渗透着封建等级观念。教化的是“臣民”,“子民”,“草民”,“顺民”,对今天“公民”绝对是要斩而除之。在以培养现代公民人文素养为重的今天,教学必须对学生昭示清楚历史中的糟粕。今天的社会需要具有自由、独立思想的公民而非道德意义上的完人乃至“圣人”,更非封建臣民。董仲舒鼓吹“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既助长了一代又一代人去疯狂追求不受限制的至高无上的王权,致使宫廷内斗、暴民起义贯彻整个中国历史,也使这个民族一代又

一代生活在专制高压下,充满压抑和奴性。培养学生的公民人文素养,就得用发展的眼光看历史,既要为中国古代历史的辉煌和杰出人物的历史功绩而自豪,又要辨证而深切感悟到其中一些内容对当今现代公民人文素养的培养所产生的桎梏效果。又如有人认为,近代中国的落后,是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所至,闭关自守的政策,隔绝了正常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错失了工业革命的良机,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终于在鸦片战争后被迫一次次开放更多的港口,一次次失去更多的权利,最终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唐朝实行开放的政策,积极与世界各国沟通,出现经济发达,繁荣昌盛的盛世局面。结论是:开放意味着发展进步,封闭导致保守落后。这种把中国近代的落后归结于政策的错误而非制度的缺陷的教学就不利于民主精神的培养。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陈独秀、毛泽东、及五四运动中的学生、民主革命中的志士等,其身上都蕴藏大量的民主精神教育资源。教学中要有意识加以挖掘和阐明。这些人的活动与古代绿林起义农民造反有本质区别,他们不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追求至高无上的特权而战,而是为争取公民地位而战。他们这种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不惜牺牲全部心血的精神就是民主精神的体现。

我们讲述美国独立战争时,可设问美国的国庆日以《独立宣言》颁布的时间为标志,而不是以英国投降那天为标志,说明了什么?说明《独立宣言》所包含的自由平等思想对美国人民的极其重要,说明美国人民富有崇尚法律的民主平等意识。然后阐明法律至高无上是民主精神的一部分。

㈢、适当补充资料,弥补现行教材关于民主精神教育资料的不足。因我国当前的历史教育价值论对历史教育中民主精神教育功能还没有足够的认识,我们的历史价值观对应的还是传统的历史学科教育功能论。现行教材在结构、内容、编写理念等方面,对历史教育于民主精神养成方面的针对性和人文性都比较模糊。历史教材中仍然有国家崇拜、权威崇拜的渗透,这很易铸造奴性人格,不利现代公民人文素养的培养。历史教师要博览群书,从历史长河中撷取生动鲜明的民主精神教育材料补充教学。这是新时代民主化进程对历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历史教学新的价值所在。

如讲到陈独秀,在讲完其历史功过基础上,可补充体现陈独秀的人格魅力的材料进行现代公民教育。补充材料:1、为建立民主社会(公民社会),他拿起笔和枪投身民主革命,他的两个儿子先后被敌人杀害,自己也多次被俘受尽利诱和恐吓,但他始终坦然处之。1932年10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被捕后,被押赴南京受审。“但他在京沪火车上酣然入睡,若平居无事者然。一时传为佳话。”(《陈独秀先生的生平与我的评论》任卓宣)面临死神,能如此从容不迫,以至恬然入睡,当时有人说“就凭这一点,陈独秀在我的想象中,已经勾画出一副东方哲人的轮廓了。”(《我对于陈独秀先生的印象》尉素秋)到南京后,国民党当局劝降,陈独秀挥笔写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几个大字,浩然之气临于笔端,其刚毅勇猛、锐气逼人的性格跃然纸上。2、在社会名流的营救下,陈独秀免于军法处治而在江苏高等法院公开受审。昔日打笔仗的对手章士钊挺身而出,为陈独秀辩护,力图开脱陈独秀的“罪责”。但陈独秀不买章士钊的帐,并不全部认可章士钊的辩词,并当庭给予反驳。在法庭上毫不隐瞒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立场,光明磊落,大义凛然。有人这样评价陈独秀:“这是一个通体透明的人,一个不知阴谋诡计为何物的人,一个喜怒不屑于藏于心的人。”(《留在京沪线上的鼾声》王彬彬)到此一个追求真理重于生命,一个张扬个性、独立自主、诚实敢

讲真话的现代公民形象便跃然于眼前。3、关于“爱国”,陈独秀有自己精彩的解说:“若有人问:我们究竟应不应当爱国?我便大声答道:我爱的是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不是只要人民为国家做牺牲的国家。”1916年10月1日发表在《新青年》第2卷第2号上的文章《我之爱国主义》,劈头就说,古来所谓“爱国者”,多指“为国捐躯之烈士”,然“我之爱国主义”则异于是。并强调,“今世爱国之说,与古不同”。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推动了国人“爱国主义”观念的更新。④反映出其强烈的参政议政的民主思想——这就是现代民主精神的赫然表现,同时也启蒙了国人的民主意识。教学中从细节处着眼,紧扣主题描述和资料呈现,将具体生动的历史情景和细节补充给学生,促使学生神人历史,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发挥历史学科的人格升华的功能。

历史内容是丰富的。历史上也有民主精神教育的反面材料。如“文化大革命”就是一例。补充材料: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党内已确立起绝对的权威,这在当时重大政治活动中就有明显表现,即使在延安的书店、学校、女性的服饰等细枝末节中也能觉察到(赵构超的《延安一月》)。用共产党高级将领林彪的话说:毛泽东的话具有魔术师般的神奇,预言家般准确。当一个民族对一个人的权威达到膜拜和迷信的程度,其发展的后果将给这个民族带来巨大的灾难。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被称为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决不是历史的偶然。这是一个民族缺乏民主精神所付出的惨重代价。进一步启发学生:缺少民主精神的社会就是极度危险可怕的社会。

㈣、教学方法要体现民主精神。教育学者张斌贤认为,在公民教育中,传授方法比课程本身更为重要。民主、活动、开放、参与是公民教育的主要特点。历史教学过程和其中体现的精神的民主性,可以使学生在自我学习的实践中体会什么是真正的民主,民主在具体的操作中是怎样体现的,民主的精神实质是什么。从而使民主从书本中进入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达到真正民主精神教育目的。活动是公民教育的基本载体。历史学科因其不可复制性的特点,决定“活动方式”不可能是历史教学的主要方式,但通过多种方法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公民素质的内涵,也是能收到同样的效果。开放性,指历史课堂的开放,带着学生参观访问,或把多种教育资源引进课堂,并注重教育评价的多样性。参与性是公民教育能否有效的重要条件,一言堂、灌输式教学很难使学生将认知、情感和行为整合为自身的经验结构和观念、信仰,只有参与性教学才能为学生长时间行为选择创造牢固的依据。⑤

比如,在讨论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文明的类型、特点、价值时,开放、民主的历史教育,就不能容忍唯一的历史结论,如果是学生自己感悟出来的,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的都应是值得肯定。另外我们利用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自由与平等、权利与义务等意识,我们自身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自由、平等的气氛。例如: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是重要的环节。教师应该给学生选择的机会,可以使学生拒绝他认为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提出新的见解。课堂中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成为同学生一样的社会公民,享有相同的权利与义务,应该习惯和学生站在同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等。

社会实践活动可把开放、参与、活动结合起来,既有利于学生民主精神的培养,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知识面,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我校学生开展的“民间俗语调查和反思”活动,就收到较好的效果。在中国民间,自古就流传“俗语”,人们耳闻目染,影响深远。即便在辩论中,人们也经常“引经据典”,以“俗话说的好”来加强自己的观点。但这些俗语所隐含的价值观、是非观很多是不利于

学生民主精神养成的。组织学生调查收集并通过辩论会加以辨析,即可起到去浊扬清,深化民主精神教育作用。如下是学生活动材料: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其中“人上人”为等级思想,缺乏“平等”观念。不利于民主精神培养。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以成败论英雄叫你不择手段,没有做人的底线标准和法制意识。不利于民主精神培养。

“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崇尚不受监督的权力。不利于民主精神培养。

“舍不得孩子(鞋子)套不到狼” ----无情无义无爱,不能以人为本,不利于民主精神培养。如果是“鞋子”就另当别论。

“识时务者为俊杰”、“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不分是非,缺少坚持真理的理性,过分强调感性。权利义务观念淡漠,不利于民主精神培养。“君子报复,十年不晚” ------狭隘阴险,缺少爱心和宽容。不利于民主精神培养。

“一个巴掌拍不响”——中庸之道的产物,仲裁无能的表现,无法做到赏罚分明。

“为朋友两肋插刀” -------义重于理, 不利于民主精神培养。西方有言"吾尊吾师,吾更爱真理"

“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屈从权威,遏制创新。不利于民主精神培养。

参考资料: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p1.

②《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秦维宪《新民晚报》2008-05-31

③、《世界历史教学中的公民教育》朱琳《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④、《往事何堪哀》王彬彬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1

⑤《公民教育:理论、历史与实践探索》蓝维等著人民出版社2007-9第一版p424.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 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初中历史教学改进措施_1

初中历史教学改进措施 身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提高认识、加强自身素质、改进历史教学方法,适应时代的变革,引导学生正确了解历史。下面是学识网小编整理初中历史教学改进措施的范文,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改进措施篇一 一、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理念的墨守成规与矫枉过正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综观我市历史教育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不少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要么墨守成规,要么矫枉过正。所谓“墨守成规”,就是我们一些历史教师,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不思教育观念的更新。在他们看来,历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记住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学生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因此,“不管白猫黑猫,只要学生考试成绩好,我就是好猫”。 至于历史教育众多功能在学生身上是否得到有效落实,似乎与其无关。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教师把教材作为唯一知识来源,忽略了教材仅仅是“学本”这一事实。他们的历史教学,无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都死死围绕教材知识,反复讲练,并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如何记住有可能考试的重点知识,如何应对各种考试。学生所谓的“动”也是围绕着教材知识记忆练习,思考的空间很小,“灌输”的意味很浓。这样的历史教学结果,学生当然对所学习历史毫无兴趣,

学习历史的唯一目标,就是死记硬背历史教材或资料,争取考出好成绩,向教师和家长“报喜”。学生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 所谓“矫枉过正”,就是我们有些教师一方面对传统教育理念缺乏辩证分析,对所有的传统教育观念进行简单的全面否定;另一方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教育理念缺乏全面、科学的理解,囫囵吞枣,生搬硬套。于是出现弄巧成拙,形成矫枉过正的现象。如目前不少老师把接受性学习方式等同为“灌输教学”,将其视为糟粕,置如弃履。过于单一地强调、突出研究性学习,就会有意无意地放弃对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它的直接后果是弱化了基础知识。实际上,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和接受性学习等,都是不同的学习方式,各有不同的作用,无所谓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接受性学习只要运用得当,它在提高知识的传授速度和增加知识传授量方面,自有它独特的用武之地。 (二)历史课堂教学“创新”的失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相当多的历史教师所接受,并不断深入人心。“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成为不少历史教师说课、上课、赛课、评课的基本思想。应该说这是一件可喜的事。但在欣喜之余,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第一,创新活动,不顾对象。一些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往往不顾学生的实际能力,也不考虑教材的难易度,生搬硬套别人的东西,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整个教学设计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活动:阅读、讨论、辩论、观察、表演、分析……忙得学生焦头烂额。在教师的牵制下,学生一会儿看书,一会儿前后讨论、一会儿角色表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渗透创新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渗透创新教育 当今,素质教育成为了教育最重要的任务,而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创新教育,它已成为时代的 浪潮,汹涌澎湃,振荡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灵。我们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 地使所有的人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要重要。”江泽民总书记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此,创新教育毫无疑问已成为我国未来教育的使命,而中学教育又肩负着培养未来人才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更是责无旁贷。那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实现创新教育呢?下面我结合我自己教学的体会谈一点看法,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营造良好环境的前提 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这种定位确立了老师的正确性与支配性、强化了学生的服 从性与接受性,这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成了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指挥者,学生只能服从老师,师生之间不能平等交流意见,探讨问题,这样,在森严肃穆的气氛中,在老师的严厉呵责下,学生的心灵受到压制,不可能充分表现出他们的个性和灵气,不 要说创新思维得不到发展,可能连正常的人格也难健康发展。因此,要实施创新教育,就必 须极大地改善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只有师生 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和积极性,才能使他们在 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同时,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一定要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充分相信每个学 生存在的潜能。在如今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教师的学问不可能包罗万象,而事实上,每个 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他们的信息量和智慧完全有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越教师,而教师则应坦 率承认自己的不足,采取开放、平等、诚实的态度与学生共同研讨与思考,使课堂充满民主 和谐的教学气氛。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形成激励思考、勇于创新大有益处;对于 学生萌生创新动机,活跃创新思维,激发想象力大有益处。在课堂中,我努力营造这种教学 氛围,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欣赏者和组织者,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充分张扬个性,甚至 让学生对我的教学进行大胆评判:哪些讲得精彩,哪些讲得欠妥?让他们讨论,师生平等对话,形成共识,对言之成理、独到创新的意见予以充分肯定,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鼓励质疑,激励探讨,激发兴趣,是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的重要保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想的产物,也是思想的动力。所以,讲课时,我努力围绕课 程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富有较强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 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历史学科而言,问题的切入点很多:如从某一历史事件中“得到什么启示”,“可吸取什么经验教训”,对某一历史人物“作如何评价”等等,类似的问题思维空 间很大,极利于激活学生思维,扬起想象的风帆,带动一系列问题的产生。讲到在明朝中后 期江南地区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提问学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是什么”之后,有同学就提出:“既然资本主义萌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为什么商品经济相当发达的北宋没有资本主义萌芽?而且不是产生在出现了世界最早纸币的四川地区呢?”讲到重庆谈判时,有同学提出:“蒋介石曾悬赏要毛泽东的人头,而毛泽东到了重庆他又未下手,是蒋介石讲义气,还是他怕毛泽东?”“如果日本不侵略中国,共产党会不会被蒋介石剿灭?”这些问题着实让人吃惊,可 见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潜力可挖,关键在老师如何引导、保护。哪怕他们的问题看起来荒诞可 笑或远离现实,或问题过浅没有价值,或问题过大没有针对性,我们都不要马上否定它,更 不能讽刺他(她),而要积极引导,教他们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的提出是创新探究的起点,而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创新探究的重点。讨论 过程中,要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讨论卡壳或偏离方向时,要及时地引导、点拨、启 发学生将讨论引向深入,并允许讨论中非合理因素的存在,不能因制止暂时的混乱局面而扼 杀了学生创造的火花。还要采取多种措施激励学生探讨,如信任期待的目光,肯定赞许的评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历史教学期刊汇总

1.《历史教学》 半月刊,每半个月发行一期。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注重史学研究(高校版),另一个是注重教学研究(中学版)。在每期期刊封面的左上角会注明。一般的规律是上半月针对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文章多来源自中学老师;下半月针对史学研究,文章多来源自大学老师。 高校版(注重史学研究)为高等院校历史教学服务,刊发具有原创性的专题学术论文,以及反映高校历史教学改革的文章。专题研究主要栏目有:特约专稿、史学理论、中国史研究、世界史研究、党史研究等。教学研究主要栏目有:高校教材研究、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教学研究、教育改革经验、教学思想理论等。其他还有读史札记、考证、学术动态、史学评论等。面向高等院校文科师生及社科类科研机构。 中学版(注重教学研究)主要栏目有:专题讨论、教法探讨、讲经说法、听课随笔、资源共享、案例分析、备课笔记、关注高考、质疑教材、进修资料、新书评价等。在注重中等历史教育研究的同时,密切配合新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2.《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是国内中学历史教学圈内公认的四大学术刊物之一。是一份面向广大中学教师和学生的历史杂志,该期刊主要反映中学历史教学与高考的最新动态。 本刊目前共设有8个栏目: 学术茶座:约请专家解答中学老师提出的疑问,或就某一问题展开讲座。 高中新课程探索:及时反映高中课程改革的动向,探讨课改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研究:中学历史老师教学实践的心得体会。 教材分析: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与整理。 高考研究与试题集锦:高考动向及复习指导。 初中园地: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与教材分析。

历史百花园:对教材历史知识的引申和扩充。 图说历史:对与中学历史教学有关的历史图片、漫画等所作的探讨和说明,包括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手工制作。 3.《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直属于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是江苏省唯一针对中学历史教学的杂志。本刊在华东地区及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多年来办刊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栏目主要有:新课程研究、高考研究、教学研究、能力培养、教学参考、课程实验等。 4.《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教育部主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历史教育教学类期刊。 期刊的主要板块有以下几个: 环境与课程板块:本板块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在于对中学来说,究竟选择什么样的历史知识才是好的有价值的课程知识,究竟怎样实施课程才能把历史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内容包括: (1)专家视点:反映专家(名师)对历史教育的独特认识和建树,可以是专家(名师)自己的笔谈,也可以是访谈录等其他形式。 (2)课程论·教学论:对历史课程和教学进行价值观和方法论思考。 (3)公民守望:本栏目的宗旨正是要在信念层面对人性和人文进行历史考察,探讨古今中外人类共守的、必须守住的、不能动摇的信念,反思历史上的人是怎么做的,我们又是怎么做的。 (4)思想之旅:刊登对中学历史教育改革颇具思想启迪意义的佳作。 (5)焦点观察:用调查报告、座谈会纪要等多种形式,聚焦历史教育的重大热点问题。 (6)他山之石:介绍外国先进的历史教育理论与成功的实践经验事例。

中学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关于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的若干思考论文

中学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关于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的若干思考论文 【摘要】:创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关键。对 于中学历史教学来说,创新教育的观念同样不可缺失,许多老师往往会为了创新而忽略基 础知识的学习。在现代的知识经济社会,不但学生需要有创新精神,教师的教学也需要创新。历史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学生“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 程中引导学生进入创新的理念,积极结合教材实践进行创新教学。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发展国家发达的希望和动力。创新的基础是创新性思维,思维的奇异性、独创性和变通性,是智力水平发展成熟的表现。一般拥有创新精神的 学生,会在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上有着不同的角度和方向。中学历史教学就是要通过历史 事件和历史人物来教育学生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经验教训。如何创新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笔者将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简要谈谈。 一、中学历史教学进行创新教学的原因 1、历史教学的传统笔端。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是以应试教育为基础的,沿袭的历史 教学观点单板,教材内容滞后,教学方式古旧,机械的教学都让学生感到厌倦。题海战术 和历史教学的偏失,极其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进行历史创新教学迫在眉睫。 2、时代要求历史教学创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以知识为基础的升级和 创新。以探索为主的知识领域创新运用,把知识转化为经济生产力。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满足更高层次需要的各种多样经济,都可以从历史教育中培养出学生对人的了解和把握,培养出适应时代的人才。 3、素质教育呼唤历史教学创新。作为人的某些基本才能的综合,素质是个人在后天 教育或环境作用下形成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知识、思想、道德、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 素质。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的能力和个性的素质,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历史教学 创新是重要的一步。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教学的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以史实为依据培养创新精神 历史课程的内容是真实的历史,尊重事实,尊重历史,才是实施历史教学的核心所在 和原则之一。叙述对象的真实,是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杜绝随意歪曲历史,割裂历史的教法。在历史教学中要以史为据,以史为基础,在全面感受纷繁历史现象的同时,经过分析、比较、推理、演绎,去认识事物历史发展的脉络。认识历史,把握当下,这样才能保证教 育的基础,创新的源泉。 2、教师主动参与,转换角色积极推动创新教育

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

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 : 为您编辑整理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提高两种能力注重实效,为我校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作出我们的努力。 一、抓好常规工作: 1、加强备课。强化本组的集备功能,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做到资源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 2、认真上课,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做好教学活动的设计、分析、评价和总结工作。注意方法的指导,及时将知识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重视考前训练和讲评,研究中考,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扎实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现代教学技术的学习与应用,使每一位教师都能灵活灵活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3、加大对学生的检查力度,课堂上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展示;每个单元之后要进行单元测试或单元练习;并且及时召开备课组分析会,及时诊断,及时反思,及时研究制定调控方案,并在教学中及时解决。

4、坚持相互听课、相互评课。严格执行组内公开课制度,组内多讨论,多交流。通过听课等形式促进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与示范性。保持本组“传帮带”的优良传统。新教师不光要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多听课,多请教,更要多钻研。老教师也能从新教师身上感受不同的教学风格,取长补短,做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6、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群策群力,汇集全组智慧,推进校本研究,以开拓进取的精神搞好常规教学工作。组织本组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和课标,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一方面了解最新的教改动态和信息,另一方面,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 二、大力改进课堂教学: 国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www.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一个组织者和一个引导者,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

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主题单元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主题单元教学的几点思考 上海二期课改初中历史教材基于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革新了课程的组织形式,以主题的形式组织课程内容,从反映和整合学生经验出发,以特定的内容范畴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初中学习主题的确定虽然由于学生认知方面的原因,仅限于分述中外文明的线性历程的框架之内,但却十分有利于改变以往历史课程“内容太拘泥于学科体系,存在繁、难、偏、旧的现象”(《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杨向阳主编),同时又充分体现了“从影响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若干要素切入分析,体现时代特征,不求面面俱到,注重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的文明史观和“注重历史发展演变的基本时序,注重历史发展演变的逻辑关系”的历史学科特点(《目标引领,正确处理历史教学的八类关系——兼谈中学历史课程的方法论》於以传)。这种使用学习主题单元的编写方式,使教材(学本)每一单元围绕一个学习主题,组织各课的课题及教学内容,这就同以往的教学内容组织有了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从课的教学转变为单元学习。这就为我们在充分领略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突破传统课时教学设计的局限,学会基于单元的教学规划方法,以便在较大的视野内协调目标、活动、内容、评价的相互关系,统筹信息资源和媒体工具的有效利用。以实现‘上可关顾课程的总体目标,下可驾驭单元内教学过程要素’的目标”(《教育技术培训教材(教学人员·中级)》祝智庭主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路径和指引方向。因此从单元组织的角度出发,进行单元教学的整体规划应该成为我们深化历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突破口。 下面仅结合《世界历史(八年级第一学期)》(华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课本)的教学谈几点不太成熟的思考。 首先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有效构建各主题学习单元之间的知识体系,以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史实与基本线索、各主要文明的基本特征与相互关系,理解人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进步的主要脉络与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整体把握本册教材各单元内容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有内在历史逻辑的知识体系。

xx教师资格《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大纲

xx教师资格《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大纲 xx教师资格考试报名工作即将进行,各位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考生一起来看看新的大纲吧。出guo教师资格考试栏目为大家分享“xx教师资格《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大纲”,希望对考生能有帮助。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考试的讯息,的更新。 1.历史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认识 * 基本方法,并能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及方法;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初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能够运用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导教学。 2.历史教学设计能力。能够准确地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正确选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历史教学实施能力。掌握初中历史教学实施的组织形式及基本步骤,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能够准确地表述教学内容,有效地引导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 4.历史教学评价能力。了解历史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具体方法,能够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学科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总体趋势,掌握重要的历史 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 2.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教学中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能够运 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解释。 3.了解多样性的历史呈现方式,熟悉主要历史载体的特征;能够运用认识 * 基本方法,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并对所搜集的历 史信息进行辨析和阐释,运用可靠的证据对历史进行评析。 4.了解初中历史课程的地位、性质与作用;熟悉《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xx年版)》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能够运 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了解现行初中历史教材的编排体例和内容结构。 5.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够用以指导历史教学及 教研活动。 (二)教学设计 1.能够恰当地确定并准确、具体地表述教学目标。 2.能够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经验,分析学生的学习 需求。 3.能够恰当地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以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 4.能够对历史教材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能够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过程及完整的教学环节。 5.能够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教与学的活动。

2018年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

2018年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 2018年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范文一本学期历史组的教研活动将以学校教学改革思想为指导,按照学校部署的教研活动,集合全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和能力、群策群力尽力研讨优质的课堂教学方案,循教育教学规律,发挥历史学科骨干教师的作用,聚焦课堂,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师生共同在课堂教学中成长;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和课题研究活动。 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通过第二届初中“趣味历史知识竞赛”,培养有序竞争和团队协作精神,认识到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形成积极进取、沉着机智的良好品质。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1。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提升历史教研组的学术水平 让每位历史组教师具备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使每位组员能胜任新课程教学;使历史组新教师迅速成长为合格的历史教师;使全体历史教师都能把准当今历史中考的命脉,胜

任初三历史教学,并成为优秀的初三历史教师;力求使每位组员都成为研究性的历史教师。 2。各年级历史教学都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教学教研,形成年级教学合力,产生年级学科教学最大效益。 初一重在课堂兴趣激发、教学效率提高和学习方法养成教学,为初二阶段打好基础;初二历史要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要注重中考意识培养,按照中考要求展开教学,切实抓好课堂,注意方法;初三狠抓基础和解题方法培养,全力冲刺中考,力争比去年能有新的突破。初三任务相对艰巨,备课组需多加研讨,汲取有效信息以指导学习与复习。 3。培养学生学史的高度兴趣。 通过历史教材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培养学习的兴趣。 1。落实教学常规,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认真上好每堂课,寻求新的教学策略,采用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手段,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并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寻找差距。 在教学实践中将平等、尊重、鼓励、欣赏、创新的课改观念带进课堂。课前多花功夫研究学生;课堂多创造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

《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我校《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是大连市西岗区“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一、课题的提出 1.背景与意义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时代,它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更为伟大、更为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挥应有作用和优势;另一方面,基础教育的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如果不及时地、有效地解决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就无从谈起。基于这样的形势和背景,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指出了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为贯彻《决定》精神,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管理、课程评价、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教师培训培养等各方面规定作了定性描述,形成了新时期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策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等诸方面的一次大力调整和彻底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其中,教学改革是整个新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是贯彻《纲要(试行)》精神,达成课改目标,落实课改理念,体现课程功能(课程体现课改理念)的必然途径。 2002年9月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在神州大地上铺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成了这次课程改革的宗旨。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本课题旨在改变以往“灌输式”的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主动发展,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造就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做到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按照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然而,审视目前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低效、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传统的被动、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在教学中仍居主导地位。呆读死记、题海战术、机械操练、反复练习的做法依然制约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搀一步,挪一步,教师是辛辛苦苦工作,不敢放松一步。学生是“容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占据讲台滔滔不绝,充分扮演“演

初中历史教研活动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的,不断深化历史课程改革。围绕章丘市教育体育局提出的“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这一具体工作,大力开展有效教研、推进有效教学,使教师“教好、教会”,让学生“学好、学会”,推进教研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不断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二、工作思路及重点 1、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扎实推进课程改革是不变的主题) (1)强化对《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和研究。近几年的初、高中暑期培训已经对《课程标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对《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将培训的内容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检验,提出更接近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思路。如,倡导教师养成以《课标》为纲的良好备课习惯。在具体备每课时,要求教师先看《课标》对每一课的具体要求,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单元(主题)备课时,理顺《课标》对每一单元的知识要求、能力培养目标,理解本单元的单元主题;在进行整册书(高中:模块)的备课时,要通过研究《课标》,挖掘本册书知识的内在联系,加强综合性、关注联系性,以求对所教知识的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2)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日常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答式、牵引式的教学现象。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看似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实际上学生缺少自主性,很大程度上是处于被动状态。具体表现在“一多、二少、三形式”。“一多”:课堂上一问一答多,课堂的信息反馈局限于一问一答,严重地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二少”:一是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的时间少,一是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写的时间少;“三形式”:不管什么课都是老一套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单一;自主学习、同桌交流、小组讨论走过场;学法指导走形式。这与新的课程理念格格不入。暑假培训中就相关问题也进行了研讨,教师们要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将教师角色定位在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设计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学习的主体,积极推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这是扎实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在这学期的集体备课(片区教研)等活动中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研讨。 (3)继续加强对有效课堂的研究与探索。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认真学习有关“有效课堂”教育理论(文章),提高教师的教学思想内涵;二是进一步优化历史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研究: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增强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力和执行力,构建科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开展“有效对话”型课堂教学的研究,建立“对话”(学生与教材的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式教学模式;加强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要将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学生课堂思维的深度、广度,作为评价有效课堂的两个关键(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作为评价有效、和谐课堂的重要依据);加强“有效课堂”背景下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常用课型的研究,发挥每一种课型的优势,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4)规范教师的课程行为。一是严格执行统一规定的教学进度,避免提前结束课程。这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和保证。教学进度过快,就没有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教师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就达不到历史教学的真正目的。二是按照《课程标准》组织教学,不随意增加难度和降低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当确定教学难度,适度进行知识拓展,丰富学生知识体系。 2、搭建促进教师成长的平台,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1)倡导教师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以提高自身素质。 政策理论水平:要注重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并领会其精神实质,以此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历史教学与社会经济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专业知识素质:要不断充实与提高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多读些专业书籍、报刊杂志,及时了解史学研究的新动向、新成果,以备教学之用。 教学技能素质:要在备课、设计教学、驾驭课堂能力、语言表达、板书设计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注重学习积累,并在教学中积极实践。要常听其他教师的课,包括跨学科听课(评课),虚心求教、

中学历史教学中推行创新教育必须注意的问题探析

中学历史教学中推行创新教育必须注意的问题探析 发表时间:2011-11-10T13:20:54.273Z 来源:《教育学》2011年8月(下半月A版)供稿作者:林清波[导读]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促进教育对象综合素质的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林清波(山东省平邑县实验中学 273300)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促进教育对象综合素质的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如何摆脱应试教育的困扰,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基础教育领域的各个部门、学科都开展了广泛的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涌现出了不少极具创新价值的思想观点和教学范例。与此同时,受文化传统、教育体制、社会功利等因素影响,缺少相应的理论依据,盲目追潮、急功近利的现象也相当普遍,甚至成为一种潮流。有鉴于此,笔者不揣冒昧,就中学历史教育改革中有必要引起注意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中学历史教育首先是基础教育,不能以创新教育为由,牺牲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创新的基础,没有基础的创新犹如没有躯壳的灵魂,充其量不过是顺势应景的刻意做作。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以感知表象为材料的形象思维,还是以语词概念为工具的抽象思维,都离不开对认知对象外在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的思维统摄。从感知表象到思维具体,从基本事实到知识概念,既是逻辑的规则,也是历史的规则。对中学历史教学而言,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教育认识论和教学方法论的创新。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者,教师要创设相对开放、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主体对象对于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选择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征的教学方式与方法,适时点拨,适度指导,使学科教学活动成为学生自主感受历史进程、获得心灵感悟和情感愉悦的创新性学习过程。否则,即使教学设计多么精巧,教学手段多么先进,都无法从根本上克服适应性教学程式下教学主体被动从属的消极局面。看似新奇的教学改革,实质上是对传统教学方式技术性的改造和策略性的虚饰,没有任何创新意蕴可言。 (二)历史创新教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教学改革是一项繁杂的社会化系统工程,任何改革实践,必须要有科学理论的支持并能经受社会和历史的检验,而不是纯个人主义式的标新立异。历史学的对象是一种历史真实,尽管我们不可能全面地再现历史,但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是历史学的全部基础,这也是历史创新教育所应信守的思想原则之一。教学改革中要戒绝那种出于教学策略需要,随意割裂历史联系,歪曲历史事实的做法。中学历史教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融知识教育与思想情感陶冶为一体,追求真、善、美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意境。教学中所选用的史料必须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要引导学生一切从历史真实出发,全面考察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感受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积极的思维活动,认识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脉络,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在深入了解历史发展进程的基础上,去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准确地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与时俱进,自觉融入社会发展潮流,成为富于人文修养和历史智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三)创新教育的关键不在于思维方法的反复训练,而在于培养以创新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创新从根本上说是基于思维活动之上的,培养创新能力归根到底就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在创新教育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培养是很重要的。许多论及创新教育的文章都谈到了创新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充分肯定了思维方法在创新教育中的重要性。但因此认为创新的关键是思维方法的反复训练和熟练应用,那便是一种误解。中外许多专家学者指出,思维能力高并不等于创新能力一定高,甚至可能很低。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关键取决于综合素质,比思维能力更为重要的包括性格、气质、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个性心理特征在内的非智力因素。所以,创新教育实质上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径,既重视知识基础的巩固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又重视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和教育效益的多维度,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获得最基本的知识、能力素质,而且成为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展示、极具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健全个体,为学生的后续性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最优化的综合素质平台。基础教育各学科在促成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方面都有重要的地位,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历史教育可以通过追古抚今、鉴往知来、启思益智,使学生受到文化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熏陶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综合素质。 (四)在历史学科的创新教育中,教师角色的转换是必不可少的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学生要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教学以知识传授为宗旨,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不大受教师的关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及其检测主要由教师或教育主管部门决定和负责,学生的任务和责任就是被动地接受结构性的知识,应对各类功利化的考试。但在信息网络时代,学生很容易通过各种迅速便捷的信息渠道,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在这种形势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与源泉,其主要职责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知识的促进者,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多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条件,创建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氛围;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进行心灵的沟通,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能够主动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盛不衰的动力,一种文化传承不竭的源泉。对中学历史教育来说,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是转变教育观念、调整知识结构、优化教学效果、推陈出新、再创辉煌的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创新理念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切忌一哄而上、率意而行;必须加强基本理论的学习,深刻认识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按学科规律办事;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从点点滴滴中积累经验,检点得失,努力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全面实现创新教育目标。

高中历史教研计划

高中历史教研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年高中历史学科以建设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积极、认真、有步骤地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以强化学科建设、创新教学方式、整合教研力量为突破口;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提高高考成绩为两个中心点;以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未来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为推进我市素质教育的深化,开创历史学科教科研新局面而努力。 二、基本思路: 1、努力构建积极、平等和谐的教师队伍。在平时工作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发扬民主作风,面向基层,融入课堂,使自己的双脚踏在实践的土壤上。要走进一线教师,倾听问题,解决困惑,积极鼓励,共同研讨,共同协商,要专业引领到位但不越位。与基层学校、一线教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专业学习、教学实践的共同体。 2、充分发挥学科教改基地和学术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以达到示范带动,共同进步的目的。进一步加强学科教改“基地”的建设,切实发挥教改“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基地学校必须要承担一项市级以上的教改课题;基地教师每学期须至少学习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及时撰写教学案例

和读书札记,进行教学案例分析和研究;基地学校每学期要向市提供一次质量较高的教改展示活动或者是示范课活动。以学术骨干教师为核心,积极开展学科内的学术研究活动。给权威教师提供更多的施展才华的舞台。 3、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继续推进“开门上课,推门听课和民主评课”活动。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研活动的重点。如何在新课堂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是当前众多历史教学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将是今后历史学科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中着力浓墨重彩的核心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示范课、新老教师的对比课等新课型的的研究。继续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紧紧依靠历史中心组和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联络广大青年教师,在本市积极开展示范课活动和重点中学研讨会,努力探索适合我市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4、加强对新课标、新课程、新课改研究,把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基研年级教学和高考备考相结合。成立以学术权威为核心的新课改、新高改研究小组,在深入领会新课改、新高改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高一、高二年级教师要借助于已先期试点的省区课程改革的经验,引导新课程背景下的基础年级教学;高三年级教学复习要借助于新课程的理念和新知识引导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命题

关于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的若干思考

关于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的若干思考 发表时间:2011-04-07T13:14:43.770Z 来源:《中国校园导刊》2011年第3期供稿作者:刘爱华[导读]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关键。【摘要】:创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关键。对于中学历史教学来说,创新教育的观念同样不可缺失,许多老师往往会为了创新而忽略基础知识的学习。在现代的知识经济社会,不但学生需要有创新精神,教师的教学也需要创新。历史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学生“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入创新的理念,积极结合教材实践进行创新教学。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发展国家发达的希望和动力。创新的基础是创新性思维,思维的奇异性、独创性和变通性,是智力水平发展成熟的表现。一般拥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会在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上有着不同的角度和方向。中学历史教学就是要通过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来教育学生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经验教训。如何创新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笔者将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简要谈谈。 一、中学历史教学进行创新教学的原因 1、历史教学的传统笔端。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是以应试教育为基础的,沿袭的历史教学观点单板,教材内容滞后,教学方式古旧,机械的教学都让学生感到厌倦。题海战术和历史教学的偏失,极其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进行历史创新教学迫在眉睫。 2、时代要求历史教学创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以知识为基础的升级和创新。以探索为主的知识领域创新运用,把知识转化为经济生产力。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满足更高层次需要的各种多样经济,都可以从历史教育中培养出学生对人的了解和把握,培养出适应时代的人才。 3、素质教育呼唤历史教学创新。作为人的某些基本才能的综合,素质是个人在后天教育或环境作用下形成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知识、思想、道德、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的能力和个性的素质,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历史教学创新是重要的一步。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教学的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以史实为依据培养创新精神 历史课程的内容是真实的历史,尊重事实,尊重历史,才是实施历史教学的核心所在和原则之一。叙述对象的真实,是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杜绝随意歪曲历史,割裂历史的教法。在历史教学中要以史为据,以史为基础,在全面感受纷繁历史现象的同时,经过分析、比较、推理、演绎,去认识事物历史发展的脉络。认识历史,把握当下,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的基础,创新的源泉。 2、教师主动参与,转换角色积极推动创新教育 在历史课上,要刺激学生的创新神经,引导学生参加到创新教学中来,体验感受历史人物事件的脉络,发挥学生的主体思考和主人翁态度。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丰富的知识载体,教学方式必须由单纯的教授转向交流教学,完成一种全新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在平时主动更新学术研究成果,引导性地向学生提问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出创新思维,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3、坚持适度原则,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迫于各种现实原因,中学生接触到的除课本外的历史知识比较少,教师也由于教学压力无法过多地将课外历史知识教授学生,因此要让学生完全充分地进行创新思维是有难度的。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片面的观点,不能一锤定音否定,那都是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的智慧感悟,要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并加以肯定鼓励,不断锻炼思维韧性,在适度范围内建立起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 三、关于中学历史教学创新教学的思考 1、创设轻松环境,师生互动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这样: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因为紧张而回答错误导致教师不满,进而学生产生担忧心理,久而久之的恶性循环就会让学生缺乏思考的动力,思想思维处于惰性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革提问方式,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才能消除课堂上的焦虑感。比如可以采用有奖抢答或抽签回答的形式进行提问,来缓解课堂的沉闷,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我以集体的一员参与到学生中去,广泛交流接触,与学生一起讨论,关注学生差异,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 2、进行反思对话,增强兴趣培养思维 历史的结论不是单纯地给学生,而是要把形成结论的过程教给学生。课程改革要留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把问题和思考的余地都给学生自由发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力。通过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在和谐的氛围中去感知、体验,对历史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总结等,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兴趣,训练培养学生思维,提高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变作业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课后作业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是提高能力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业应当去除繁琐单调的模式,尽量布置一些精炼的题目,让学生自主、开放地去完成。少作业、多看书、多思考、多应用,这才是有效的作业模式,才能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全面提高学科能力。比如通过写一段数百字的历史评价或纪念碑文,并结合课后作业的趣味性,让学生自由组织讨论学习内容,这样可以消除他们对陈旧作业的枯燥感,激发对历史学习的兴趣,通过自主学习,奠定一个广阔的创新空间。参考文献: [1] 刘霞. 中学历史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4) [2] 王金菊.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素质培养之我见[J]. 新教育,2009,(01) [3] 欧阳廷虎.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5) (江西省赣县中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