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迎春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4年获兰州大学生物系
- 格式:docx
- 大小:12.16 KB
- 文档页数:6
专业姓名职称研究方向邮箱电话有机化学董恒山副教授有机合成方法学和杂环化学研究donghengshan@l袁呈山副教授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yuancs@.cn13919991637刘强副教授可见光光催化、光诱导电子转移反应以及辅酶模型化合物的新反应liuqiang@lzu.e13639368140刘雪原副教授祝英教授天然有机化学、天然药物化学zhuy@.cn13909445175金璟教授生物物理有机化学jinjing@lzu.ed13893104307许主国副教授有机材料化学xuzhg@.cn惠新平副教授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huixp@.cn13919460373于炜副教授有机合成方法学、绿色化学yuwei@.cn武全香副教授微生物及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wuqx@.cn13919816052戴芳副教授生物有机daifang@lzu.ed13679423578师自法副教授功能有机化学合成shizf@.cn13659470990马宝春副教授生理活性天然产物合成化学和有机合成方法学mabaochun@lzu.13919127730彭羽副教授有机合成pengyu@.cn13099218921张辅民副教授韩丙副教授自由基化学,绿色有机合成方法学hanb@.cn13008784363柳忠全副教授谢新刚讲师无机化学刘相副教授功能配合物,功能纳米材料邬金才副教授催化化学,金属有机化学,分子器件,绿色化学wujc@.cn13659484683张永平副教授张国林副教授无机化学及稀土配位化学黄勇副教授汪宝堆副教授纳米发光材料制备,纳米流体力学,纳米有机催化wangbd@.cn唐晓亮讲师分析化学何疆副教授稀土配合物的发光及分析化学、药物包合物化学、生物大分子的分析化学hejiang@lzu.ed13893468651翟红林副教授复杂体系中的多组分同时定性与定量分析、药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药物分子设计zhaihl@.cn陈宏丽副教授分离科学理论和应用、生命分析化学、毛细管电泳及联用技术hlchen@.cn0931-8912763物理化学苏中兴教授功能材料和纳米催化剂及金属镁及镁合金冶炼中的技术和环境问题zxsu@.cn0931-8912585(O)赵继华副教授胶体化学、化学热力学及动力学方建副教授从事功能高分子材料合成以及生物热力学方向的研究徐彩玲副教授xucl@.cn王强副教授生物大分子及纳米材料器件的稳态和时间分辨光谱研究qiangwang@lzu.136-79452069高郭金山副教授高分子材料的应用gjs@13809316670分子化学与物理卞凤玲副教授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bianfl@.cn13893295670周林成副教授化学工艺严世强教授有机化工、化工工艺,以及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的生物化工李茸副教授工业催化剂与催化工艺研究;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胡秀琴副教授精细化工常彦龙副教授化工工艺设计;化工设备设计changyanlong@l0931-8912586化学信息学张晓昀副教授化学计量学及化学信息学新技术xyzhang@.cn0931-*******兰州大学的化学专业是比较强的,化学化工学院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应用化学、化学工艺、化学信息学、药物化学九个专业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化学信息学、放射化学、药物化学八个专业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还有化学工程一个专业享有学位授权领域。
2021年第11期近年来,羊小反刍兽疫和羊痘免疫都使用单价活疫苗,去年秋季小反刍兽疫、山羊痘二联活疫苗(以下简称“新疫苗”)投放市场进行免疫实验。
羊痘活疫苗和小反刍活疫苗注射方法不同,羊痘疫苗需皮内注射,小反刍疫苗需皮下注射,小反刍兽疫、山羊痘二联活疫苗又该如何注射,是否安全,免疫效果如何。
为了评价新疫苗免疫效果,在武威市民勤县和天祝县各设置了新疫苗、山羊痘活疫苗、小反刍兽疫活疫苗三种疫苗单打和小反刍兽疫活苗和山羊痘活疫苗双打(同时分点注射)四组试验,通过对比,对新疫苗的安全性、对羊羔生产性能的影响以及新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全面评价,得出结论,为新疫苗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1材料与方法在武威民勤县和天祝县各选择一个规模养殖场进行试验。
注射疫苗前对试验用羊先进行羊痘、小反刍兽疫抗体检测,全阴性健康羊方可选用。
选择民勤县某某养殖场湖羊120只(3月龄以上),分4组,每组30只羊。
天祝县选择某某养殖场藏羊200只(6月龄左右),分4组,每组50只羊。
详见表1、表2。
小反刍兽疫、山羊痘二联活疫苗(国药集团扬州威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为每0.5mL含1头份,每只羊尾根内侧皮内注射0.5mL。
小反刍兽疫活疫苗(天康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为每1mL含1头份,每只羊颈部皮下注射1mL。
山羊痘活疫苗(山东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用生理盐水稀释为每头份0.5mL,尾根内侧或股内侧皮内注射。
小反刍兽疫活疫苗和山羊痘活疫苗联合免疫实验,同时免疫时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用量和方法分点注射。
免疫后观察各组羊的采食量,精神状况,疫苗应激反应和死亡情况。
免疫后前3d测体温1次/d,每隔7d称一次体重与免疫前比较。
免疫后对各试验组的羊,每7d进行一次采血,使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一羊一管,详细标记,实验室分离血清后进行抗体检测,全程严格按照规定无菌操作。
羊痘用间接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进行检测,生产批号:20200918119。
甘肃省学位委员会关于公布2014年甘肃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的通知正文:---------------------------------------------------------------------------------------------------------------------------------------------------- 甘肃省学位委员会关于公布2014年甘肃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的通知(甘学位办〔2014〕27号)各研究生培养高校:(甘学位办〔2014〕根据甘肃省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2014年甘肃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的通知》10号)精神,经各高校推荐、专家评审、省学位委员会审核及公示,兰州大学《W弦场论实现的新进展和黑洞背景下的强引力效应》等14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2014年甘肃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现将名单予以公布。
希望各高校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主体作用,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附件:2014年甘肃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甘肃省学位委员会2014年10月22日附件:2014年甘肃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序号学校名称作者姓名论文题目一级学科名称导师姓名1兰州大学魏少文W弦场论实现的新进展和黑洞背景下的强引力效应物理学刘玉孝2兰州大学陈斌利用卫星和AERONET观测资料对东亚地区吸收性气溶胶识别及其光学特征分析大气科学黄建平3兰州大学胡振波晋陕黄河晚新生代水系发育与河流阶地研究地质学潘保田4兰州大学刘永俊扰动对AM 真菌群落影响及机制研究生物学冯虎元5兰州大学吴炯炯新刊唐代墓志所见家族世系考订及相关专题研究中国史郑炳林6兰州交通大学林志敏扭带及涡产生器在管内诱导的二次流强度及其强化传热特性研究机械工程王良璧7西北师范大学邢蕾清代回疆司法控制研究中国史田澍8兰州理工大学卢立晖铝-钢异种金属脉冲旁路耦合电弧MIG熔钎焊方法及机理研究材料科学与工程樊丁9西北师范大学胡红杏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研究--以兰州市普通高中为例教育学王鉴10西北师范大学高承华权函数变号的二阶线性差分算子的谱及其应用数学马如云11西北民族大学肖群文化·文学·审美--民间文艺学回归文学本位研究中国语言文学郭郁烈12甘肃农业大学南丽丽不同根型苜蓿根颈与根系特性及抗逆性研究畜牧学师尚礼13甘肃农业大学古丽君一株木霉菌防病促生作用研究及制剂开发作物学徐秉良14甘肃农业大学高玉红地膜覆盖调控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生理生态机制研究作物学牛俊义——结束——。
第 32 卷 第 10 期Vol.32,No.1058-702023 年 10 月草业学报ACTA PRATACULTURAE SINICA 金欣悦, 龚莉, 王梦亭, 等. 紫草科2种短命植物功能性状的差异化协变特征. 草业学报, 2023, 32(10): 58−70.JIN Xin -yue , GONG Li , WANG Meng -ting , et al . Differential co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functional traits of two ephemerals of Boraginaceae in the Gurbantunggut Desert , China. Acta Prataculturae Sinica , 2023, 32(10): 58−70.紫草科2种短命植物功能性状的差异化协变特征金欣悦1,2,3,龚莉1,王梦亭1,2,3,陶冶2,3,周多奇1*(1.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皖西南生物多样性研究与生态保护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 安庆 246133;2.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830011;3.新疆抗逆植物基因资源保育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830011)摘要:短命植物是为逃避夏季干旱而演化成的一类特殊植物类群,但不同种的短命植物功能性状是否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协变特征尚不明晰。
以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广布的紫草科不同属短命植物硬萼软紫草和假狼紫草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及室内测定,使用降主轴回归、主成分分析及植物性状网络分析对比探究不同物种功能性状特征、性状间异速生长关系及性状协变关系的差异性。
结果表明,假狼紫草地上生物量(2.217 g ·株₋1)、全株生物量(2.407 g ·株₋1)、冠幅直径(14.26 cm )及冠幅株高比(1.550)显著高于硬萼软紫草(1.010 g ·株₋1、1.145 g ·株₋1、10.95 cm 和1.138),但后者根冠比(0.147)高于前者(0.091)。
Hereditas (Beijing) 2021年5月, 43(5): 459―472 收稿日期: 2020-10-10; 修回日期: 2021-03-0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U1903201, 31670298, 31771413, 21702100, 21907051)和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编号:IRT_14R27)资助[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s. U1903201, 31670298, 31771413, 21702100, 21907051), and theProgram for Changjiang Scholars and Innovative Research Team in University from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No. IRT_14R27)]作者简介: 林红燕,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药用植物天然产物化学和分子药理。
E-mail:*************.cn王煊,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植物分子代谢。
E-mail:*******************林红燕和王煊并列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杨永华,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分子代谢与生物技术安全。
E-mail:**************.cn DOI: 10.16288/j.yczz.20-341 网络出版时间: 2021/3/29 11:37:11URI: https:///kcms/detail/11.1913.R.20210326.0956.002.html综 述中药植物紫草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及其功能研究进展林红燕,王煊,何聪,周紫玲,杨旻恺,文钟灵,韩洪苇,陆桂华, 戚金亮,杨永华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生命科学学院,南京 210023摘要: 紫草为我国传统的重要药用植物资源,其根部代谢产生的紫红色萘醌类天然产物—紫草素及其衍生物,临床上常被用于治疗疮疡和皮肤炎症。
高尔基体蛋白ACBD3通过AKT-FOXOs信号通路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郑迎春;汪兰【期刊名称】《中国病理生理杂志》【年(卷),期】2022(38)8【摘要】目的:探讨高尔基体蛋白含酰基辅酶A结合结构域蛋白3(ACBD3)促进三阴性乳腺癌(TNBC)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通过qPCR和Westernblot 检测乳腺癌细胞系中ACBD3的表达;使用沉默内源性ACBD3的TNBC细胞株,采用MTT实验、EdU染色、平板集落形成实验及裸鼠体内异种移植成瘤术检测ACBD3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观察ACBD3与胞内信号通路的关系;Westernblot验证ACBD3对AKT-FOXOs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结果:qPCR及Westernblot实验结果显示,ACBD3的mRNA及蛋白水平在乳腺癌细胞中均高于永生化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其中ACBD3在TNBC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尤其高;细胞功能学实验表明,ACBD3能够通过促进TNBC细胞G_(1)/S期的转变从而增强细胞的增殖能力;GSEA结果显示ACBD3的表达与AKT 信号通路相关。
Westernblot实验验证ACBD3能够通过增强AKT活性,抑制FOXOs活性而促进TNBC细胞增殖。
结论:在TNBC细胞中ACBD3能够调控AKT-FOXOs信号通路而促进细胞增殖。
【总页数】8页(P1399-1406)【作者】郑迎春;汪兰【作者单位】广东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R363.2【相关文献】1.溶血磷脂酸与Hippo-Yes相关蛋白在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侵袭转移的信号通路研究2.益气扶正复方联合依维莫司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468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对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3.p38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对骨桥蛋白介导的三阴性乳腺癌细胞自噬、凋亡活性的影响4.miR-5688在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中下调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的表达而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5.三阴性乳腺癌细胞通过PD-1/PD-L1信号通路抑制共培养T细胞活化、增殖及促进其凋亡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简介我校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设置于1991年。
生物学是一级学科博士点,现有植物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等7个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拥有植物学国家重点学科,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被教育部批准建立“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和“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生物学一级学科为甘肃省重点学科。
生物学一级学科近年来在学科建设方面成效显著,植物学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顺利通过评估。
新增了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
近三年研究论文在国际植物学领域权威期刊Curr Opin Plant Biol (10.333) 、Plant Cell (9.29)、PNAS(9.432)、PLoS Genetics (9.543) 等发表。
申请获得国家“973”项目子课题5项,“863”项目子课题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3项,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17项和国家基金委面上基金项目100余项,横向重大项目6项,国际合作重大项目2项,获得科研资助4000余万元。
在科研奖励方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并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1项。
申报发明专利40项,获得授权3项。
近十年,共发表SCI 学术论文600余篇。
生物化学及医学生物学方向已建立起系统的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研究体系,以及分子生物学和动物离体、在体研究体系,包括神经再生、中毒性神经炎、代谢综合征、裸鼠人体移植瘤等动物模型,也建立了免疫毒性试验、治疗性基因导入脑内的方法,在相关领域已取得了应用性成果,同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项目,发表了一批高水平学术论文。
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植物抗逆的分子机理与信号转导、STAT3转录活性调节机制、炎症反应机制、流感病毒聚合酶作用机制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相关研究成果已于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10.0左右的高水平论文5篇,5.0-9.0论文9篇。
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王荫椿
【期刊名称】《医学研究杂志》
【年(卷),期】2002(031)001
【摘要】@@ 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微生物毒素制品,其治病机理是毒素作用于周围运动神经末稍,神经肌肉接头,抑制突触前膜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引起肌肉松弛、麻痹,用于治疗某些肌张力障碍等疾病.1989年12月美国FDA 首先批准上市.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于80年代研制开发,在完成临床试验在基础上,1993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新药证书及试生产文号,1997年2月获准字号,成为继美、英后第三个生产该药品的国家.
【总页数】2页(P25-26)
【作者】王荫椿
【作者单位】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兰州,73004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
【相关文献】
1.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联合眼袋整形术治疗眼周皮肤松弛的疗效观察 [J], 刘芳;关东旭;刁慧杰;邹丹
2.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联合眼袋整形术治疗眼周皮肤松弛的效果 [J], 杨荣汇
3.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联合眼袋整形术治疗眼周皮肤松弛的效果分析 [J], 曾波;毕熙
4.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与眼袋整形术治疗眼周皮肤松弛的临床价值研究 [J], 李珊珊
5.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防治术后瘢痕的研究进展 [J], 黄月香;马文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VOF 法与Level Set 法的比较汪迎春1,汪德爟2(1.2.南京河海大学环境学院,南京,210098)摘 要:VOF 法和Level Set 法同属于界面捕获类算法,有很多相似之处。
本文对两种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用剪切流场进行了测试,比较分析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测试的结果表明,VOF 法容易破碎,界面重构复杂,但有些VOF 实现方案能够模拟非常尖锐的界面,这一点上要比Level Set 法好。
Level Set 法不需要重构界面,模拟出的界面形状要比VOF 法光滑,整体效果要比VOF 法好。
关键词:Level Set;VOF;界面1 引言在计算流体力学中,界面分层流问题是很普遍的。
既有水和气强分层的自由面问题,也有冷热水弱分层的内界面问题。
这类问题的计算因为其复杂性成为当前的热点和难点。
目前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值方法有很多。
LevelSet 法与VOF 法同属于界面捕获类方法,因为它们在欧拉网格下构造,都用一个标量函数描述界面的几何特性,具有很强的拓扑处理能力,因而是两种很流行的界面流模拟方法。
VOF 法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Hirt 和Nichols 等最先提出。
VOF 法是80年代国外最流行的方法,目前国内对VOF 法的研究和应用也越来越多。
水平集方法(Level Set Method)由Osher和Sethian [1]于1988年提出后,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的注意。
水平集方法不需要显式地追踪运动界面,避免了对拓扑结构变化的处理,计算稳定,已经应用到诸多领域,如材料学、流体力学、图象处理、计算机视觉、网格生成等。
Level Set法是90年代国外很盛行的方法,目前国内的研究和应用情况还不如VOF法充分。
2 两种方法介绍2.1 VOF 方法VOF 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在欧拉网格系统上定义一个函数 f(流体体积份额量),根据每个网格内所含某种物质的体积量来定义了在此网格上的值,然后用体积跟踪的方法求解方程:0=∇⋅+∂∂f u f tVOF方法采用几何与代数相结合的方法,即在上一时刻重构界面,然后用代数方法算出下一时刻的 f 值。
2019年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Q i n g h a i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N o 4基金项目:青海省科技厅项目(2018-N K-133,2019-Z J -982Q );中国科学院 西部之光 人才计划;中国科学院种子创新研究院(61773128).收稿日期:2019-09-14作者简介:刘明慧(1994-),女,汉族,河北秦皇岛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植物分子遗传育种.魏㊀乐(1964-),女,汉族,陕西西安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植物分子遗传育种.黄枸杞中调控花青素生物合成候选基因A N 2相关功能验证刘明慧1,2,席杏媛2,宗㊀渊2,曹㊀东2,刘宝龙2,魏㊀乐1(1.青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海西宁㊀810008;2.青海省作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㊀810001)摘㊀要:花青素是一种存在于植物中的显色水溶性类黄酮化合物,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黄枸杞果实中色素的大量积累与花青素生物合成代谢密切相关.前人研究发现M Y B 转录因子L r A N 2主要参与调控黑枸杞黑色果实中花青素生物合成代谢途径,而黄枸杞中花青素合成代谢的分子机理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同源克隆的方式分离黄枸杞A N 2基因,通过G a t e w a y 技术构建植物中过量表达A N 2载体P J AM 1502:A N 2.利用农杆菌侵染的方式将A N 2基因转染到模式植物烟草中,得到紫色烟草表型.花青素含量测定发现烟草叶片中花青素含量最高,同时q P C R 验证检测出转基因烟草中花青素合成代谢途径中的结构基因都显著上调,其中结构基因A N S 最为明显.本研究发现黄枸杞中A N 2基因与黄枸杞黄色表型的形成密切相关,为黄枸杞的分子育种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关键词:花青素;黄枸杞;A N 2;烟草中图分类号:P 641.74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1-7542(2019)04-0062-051㊀引言枸杞是茄科植物,在我国栽培比较广泛,大多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㊁东北地区㊁河北地区等.枸杞的价值体现在药用价值㊁林业价值㊁观赏价值以及食用价值等.枸杞根据花青素含量差异,可分为红枸杞㊁黑枸杞㊁黄枸杞等.黑枸杞是近年来发现的多年生抗旱耐盐性的野生枸杞,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已发现的花青素含量最高,药用㊁保健价值远远高于普通红枸杞[1].红枸杞是我国传统药材,种植分布于西北部地区,最常见的红枸杞为宁夏枸杞和新疆枸杞[2].黄枸杞是宁夏枸杞的变种[3],与红枸杞㊁黑枸杞的研究相比,还需要深入研究.花青素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类水溶性天然色素,属类黄酮化合物,多以糖苷为主要存在形式,是植物中的显色物质,使植物不同组织呈现五彩缤纷的颜色.花青素具有抗氧化㊁抗炎抗菌㊁抗辐射㊁防癌㊁增强视力㊁改善睡眠㊁降血糖㊁抗变异㊁修复肌肤等药理作用[4-5].花青素还是植物压力调节器,可保护植物免受外界环境的损害[7,8]等.花青素是植物次级代谢产物,它的合成途径属于类黄酮次生代谢途径的一个重要分支.花青素生物合成相关的转录因子主要有三类:M Y B 类转录因子㊁b H L H 类转录因子和WD 40类转录因子,它们大多以M BW (M Y B -B H L H -WD 40)转录因子三元复合体的形式存在,通过激活或抑制结构基因的时空表达来调控着整个花青素合成代谢通路,其中R 2R 3-M Y B 型转录因子是调控类黄酮途径的重要转录因子,数目最多,在模式作物中被大量的发现[9].红枸杞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药材,含有氨基酸㊁枸杞多糖㊁黄酮㊁微量元素等,其中黄酮为主要活性成分,也是红枸杞质量的评价指标[2],已被广泛研究.黑枸杞是已发现的花青素含量较高的野生果实,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㊁药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10].黄枸杞中色素的大量积累与花青素生物合成有关,但黄枸杞中花青素合成代谢的分子机理尚不明确.本研究主要将黄枸杞A N 2基因在烟草中过量表达,分析黄枸杞A N 2基因对烟草花青素合成代谢的影响.36第4期刘明慧,等:黄枸杞中调控花青素生物合成候选基因A N2相关功能验证2㊀实验方法2.1㊀黄枸杞R N A的提取及c D N A的合成将黄枸杞迅速通过液氮冷冻并充分研磨,使用A x y P r e p M u l t i s o u r c eT o t a lR N A M i n i p r e p K i t250-p r e p提取试剂盒对实验材料进行R N A的提取,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提取的R N A,用核酸蛋白测定仪检测R N A的浓度.以提取的R N A为模板,参照F a s t K i n gg D N A D i s p e l l i n g R TS u p e r M i x第一链合成试剂盒说明书进行c D N A的合成.2.2㊀P C R扩增以上述c D N A样品为模板进行P C R扩增,采用50u L体系,P C R反应条件:98ħ2m i n,98ħ10s,56ħ30s,72ħ2m i n,35个循环,72ħ10m i n.P C R产物通过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所用引物序列见表1:表1㊀引物序列表基因正向引物反向引物A T TB G GC A A G T T T G T A C A A A A A A G C A G G A C C A C T T T G T A C A A G A A A G C TL r M Y B a t t b A A A A A G C A G G C T T C A T G A T G A A A G A A A G C T G G G T C C T A A T T C A G T2.3㊀植物表达载体构建2.3.1㊀瞬时表达载体构建根据G a t e w a y克隆试剂盒说明书,进行B P反应,将目标基因A N2转入到中间载体p D O N R207中,构建入门载体p D O N R207:A N2;进行L R反应:将入门载体p D O N R207:A N2与瞬时表达载体P J AM1502重组,获得瞬时表达载体P J AM1502:A N2.2.3.2㊀农杆菌转化取出存储于-80ħ冰箱中的农杆菌L B A4404感受态细胞,解冻.取2~5μL质粒加入到感受态细胞中,混匀,放置冰上5m i n,液氮5m i n,放入37ħ水浴锅中水浴5m i n,冰上5m i n,然后迅速加入200~400μL无菌未加抗性的L B液体培养基,28ħ摇床培养1~2h至浑浊,涂于K a n a+R i f的平板上,28ħ培养箱中培养2天.培养皿上挑取单菌落接种于K a n a+R i f的液体培养基中,28ħ摇床培养浑浊,P C R鉴定.2.4㊀农杆菌侵染烟草将剪取的野生型烟草叶子(完整的)进行清洗灭菌,用75%酒精清洗30s,d d H2O清洗4~5次,2%次氯酸钠清洗10m i n,d d H2O清洗4~5次,然后将烟草放入培养皿中切割烟草叶成小块,再将叶子完全侵入农杆菌菌液中,滤纸吸干菌液后,将叶子背面朝下放入M S(6B A+N A A)培养基,闭光培养2天,M S(6B A+N A A+c e f e)培养基培养7天,M S(K a n a+6B A+N A A+c e f e)培养基培养14天,M S(K a n a+N A A+c e f e)培养基培养至生根.2.5㊀花青素含量检测分别称取0.1g转基因烟草的根㊁茎㊁花㊁叶㊁种子,放入2.0m l离心管中,液氮冷冻后,使用高通量组织研磨仪研碎,然后加入2.0m l0.1%盐酸,32ħ水浴16~18h,用分光分度计测得A530㊁A657的数值,再用花青素含量计算公式:Q=(A530-0.25ˑA657)/0.1[11],得到转基因烟草的根㊁茎㊁花㊁叶㊁种子的花青素含量.2.6㊀q P C R以微管蛋白基因A c t i n为内标基因,使用q P C R验证枸杞A N2基因在烟草转基因和野生型的根㊁茎㊁花㊁叶㊁种子部位的表达量,验证A N2基因转基因与野生型之间的差异.q P C R反应条件,S t a g e1(预变性):95ħ30s,S t a g e2(P C R反应):95ħ变性5s,57ħ退火34s,40个循环,S t a g e3:95ħ15s,57ħ1m i n,95ħ15s.每个样本设置3个重复,取C t平均值进行计算.所用引物序列见表2:46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表2㊀引物序列表基因N C B I序号正向引物反向引物N b C H S E F421432A G A A A A G C C T T G T G G A A G C A A C T T G G T C C A A A A T T G C A G GN t C H I A B213651G A A A T C C T C C G A T C C A G T G A C A A C G T T G A C A A C A T C A G G CN t F3H A B289450.1A C A G G G T G A A G T G G T C C A A G C C T T G G T T A A G G C C T C C T T CN t F3 H A B289449.1T C C A A G A A T A C T G G C C C A A G C T C A C A A C T C T C G G A T G C A AF3 5 H F J705845.1T T G T G G A T G G C G A A T G A G T T G G A T G T C G A A A T C A A A G C T TN t D F R E F421430.1T C C C A T C A T G C G A T C A T C T A A T G G C T T C T T T G T C A C G T C CN t A N S A B289447T G G C G T T G A A G C T C A T A C T G T T T C A A G G G T G T C C C C A A T AA c t i n G Q281246.1A A T G A T C G G A A T G G A A G C T G T G G T A C C A C C A C T G A G G A C A3㊀实验结果3.1㊀R N A取2μL R N A与3μL L o a d i n g B u f f e r混合均匀,并通过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R N A(图1).图1㊀黄枸杞R N A图2㊀P J AM1502:A N2载体结构示意图3.2㊀植物表达载体构建3.2.1㊀载体构建利用G a t e w a y克隆技术,构建瞬时表达载体P J AM1502:A N2(图2).3.2.2㊀表型观察通过表型观察,转基因烟草的叶㊁茎㊁根㊁花等组织或器官都有明显的花青素的积累,而野生型植物的相图3㊀烟草转基因型与野生型的表现比较第4期刘明慧,等:黄枸杞中调控花青素生物合成候选基因A N2相关功能验证应组织呈现为绿色.野生型与转基因型相比,叶片颜色加深,有紫有绿,种子与茎秆颜色变为全紫,花的花瓣与花蕊颜色加深,变成紫色,对比图3所示.3.3㊀花青素含量测定剪取转基因烟草的根㊁茎㊁花㊁叶㊁种子,通过分光分度计测得A530㊁A657的数值,再用花青素含量计算公式得到转基因烟草的根㊁茎㊁花㊁叶㊁种子的花青素含量,结果显示,烟草叶片中花青素含量最高,如图4所示.3.4㊀结构基因表达量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型中花青素合成代谢的结构基因C H S㊁C H I㊁F3H㊁F3 H㊁F3 5 H㊁D F R㊁A N S等基因的表达量明显比野生型高,其中A N S表达量最高,为126.854,D F R为108.048,A N2为23.551,C H S为12.036,如图5所示.图4㊀转基因烟草花青素含量比对图图5㊀结构基因的表达量比对图4㊀讨论用核酸蛋白测定仪检测R N A的浓度,测得R N A浓度为750n g/μL㊁1300n g/μL,R N A提取质量较高,为后续实验提供基础.植物表达载体构建主要是通过B P和L R反应进行基因重组,得到瞬时表达载体P J AM1502:A N2.在植物表达载体构建中选取P J AM1502载体,是由于P J AM1502载体含有35s启动子,35s启动子属于强启动子,几乎能够启动所有植物中的基因转录,并有效提高外源基因的表达水平.瞬时表达载体P J AM1502:A N2中A N2基因在35s启动子下游,使得该表达载体能够正常运行.通过表型观察发现,烟草在幼苗期可能由于花青素的合成受到光诱导影响,颜色变化不明显.待烟草植株成熟后,根部长期在土壤里,也会由于光诱导影响花青素的积累,使得颜色变化不明显,而其他部位的颜色有了明显的差异,叶片有紫有绿,花的花瓣㊁花蕊变紫,根和茎颜色全变紫,说明黄枸杞A N2基因激活了烟草的花青素合成代谢途径.花青素合成代谢中含有结构基因与调节基因两类基因,基因调控可能会使某些关键结构基因的表达上调或下调,从而直接影响花青素的积累[12].q P C R验证检测出转基因型烟草中花青素合成代谢途径的结构基因都显著上调,其中C H S㊁A N S㊁D F R的表达明显上调,A N S基因表达量最高,可能是因A N2基因激活了A N S基因在花青素合成代谢中的表达,而F3H㊁F3 5 H无明显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黄枸杞A N2基因调控花青素合成代谢的水平比黑枸杞A N2基因的调控水平低,黄枸杞果实表型为黄色,果实色素的大量积累与花青素生物合成代谢密切相关,但关于黄枸杞中花青素合成代谢的研究尚不透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5㊀结论利用同源克隆方法分离出黄枸杞中调控花青素生物合成A N2基因,通过G a t e w a y技术构建瞬时表达5666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载体P J AM1502:A N2,并利用农杆菌侵染的方式将A N2基因转染到模式植物烟草中,结果得到紫色表型,说明黄枸杞A N2基因能够调控烟草的花青素合成.参考文献:[1]㊀李进.黑果枸杞色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21-32.[2]㊀张璟,郭晔红,师建玲,丁小琴,李欠,陈垣.黑果枸杞和红果枸杞的比较[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8,(10):42-44+52.[3]㊀秦国峰.枸杞属植物的一个新变种:黄果枸杞[J].宁夏农业科技,1980,(1):21-23.[4]㊀韩海华,梁名志,王丽,等.花青素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J].茶叶,2011,37(4):217-220.[5]㊀侯锐,陈琦,王利,等.花青素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28):5590-5593.[6]㊀B e l k a c e m iA,R a m a s s a m y C.A n t h o c y a n i n s p r o t e c tS K-N-S H c e l l sa g a i n s ta c r o l e i n-i n d u c e dt o x i c i t y b yp r e s e r v i n g t h ec e l l u l a r r e d o x s t a t e[J].JA l z h e i m e r sD i s,2016,50(4):981-998.[7]㊀李莹,高振蕊,张驰,等.花青素合成途径中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15,34(10):2937-2942.[8]㊀KJM,C h i aLS,G o hN K,e t a l.A n a l y s i s a n db i o l o g i c a l a c t i v i t i e s o f a n t h o c y a n i n s[J].P h y t o c h e m i s t r y,2003,64(5):923-933.[9]㊀宋雪薇,魏解冰,狄少康,庞永珍.花青素转录因子调控机制及代谢工程研究进展[J].植物学报,2019,54(1):133-156.[10]詹立平,赵鑫,刘志梅.黑枸杞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展望[J].辽宁林业科技,2018(1):61-62+70.[11]张婷,杨慧仙,杨秀丽,张谨华.3种马铃薯淀粉㊁蛋白质㊁花青素含量的测定及比较[J].山西农业科学,2019,47(4):560-562+576.[12]黄嘉雯,陈小阳,刘涛利,王瑛华.花色素苷合成关键调节基因的研究进展[J/O L].分子植物育种,2019(5):1-9.R e l a t e d f u n c t i o nv e r i f i c a t i o no f a n t h o c y a n i nb i o s y n t h e s i s c a n d i d a t eg e n e A N2f r o ml y c i u mb a r b a r u mLL I U M i n gGh u i1,2,X IX i n gGy u a n2,Z O N GY u a n2,C A OD o n g2,L I UB a oGl o n g2,WE IL e1(1.C o l l e g e o f B i o l o g i c a n dG e o g r a p h i cS c e n c e s,Q n g h a i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X i n i n g810008,C h i n a;2.Q i n g h a i P r o v i n c e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C r o p M o l e c u l a rB r e e i n g,X i n i n g810001,C h i n a)A b s t r a c t:A n t h o c y a n i n i s ac o l o r e dw a t e r-s o l u b l e f l a v o n o i de x i s t i n g i n p l a n t s,w h i c hh a sh i g hn u t r iGt i o n a l v a l u e.T h e a c c u m u l a t i o n o f p i g m e n t s i nL y c i u mb a r b a r u mL f r u i t i s c l o s e l y r e l a t e d t o a n t h o c y a n i nb iGo s y n t h e s i s a n dm e t a b o l i s m.P r e v i o u s s t u d i e s h a v e f o u n d t h a t M YB 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 f a c t o r L r A N2i sm a i n l y i nGv o l v e d i n r e g u l a t i n g t h e p a t h w a y o f a n t h o c y a n i nb i o s y n t h e s i s a n dm e t a b o l i s mi nb l a c k f r u i t s o f L y c i u mr uGt h e n i c u m M u r r,w h i l e t h em o l e c u l a rm e c h a n i s mo f a n t h o c y a n i n b i o s y n t h e s i s a n dm e t a b o l i s m i nL y c i u mb a rGb a r u m L i s s t i l l u nc l e a r.I nt h i s s t ud y,t he A N2g e n eo fL y c i u m b a r b a r u m L w a s i s o l a t e db y h o m o l o g o u sc l o n i n g,a nd t he o v e r e x p r e s s i o nv e c t o r P J AM1502:A N2i n p l a n t sw a s c o n s t r u c t e db y G a t e w a y t e c h n i q u e.T h e A N2g e n ew a s t r a n sf e c t e d i n t om o d e l t o b a c c ob y Ag r o b a c t e r i u mt u m e f a c i e n s,a n dth e p u r p l e p h e n oGt y p ew a s o b t ai n e d.T h e c o n t e n t o f a n t h o c y a n i n i n t o b a c c o l e a v e sw a s t h eh i g h e s t,a n d t h e s t r u c t u r a l g e n e s i n a n t h o c y a n i nb i o s y n t h e s i s a n dm e t a b o l i s m p a t h w a y i n t r a n s g e n i c t o b a c c ow e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u p-r e g u l a t e d b yq P C R,a m o n g w h i c hs t r u c t u r a l g e n e s A N S w a s t h em o s to b v i o u s.T h es t u d y f o u n dt h a t A N2g e n e i n L y c i u mb a r b a r u m Lw a s c l o s e l y r e l a t e d t o t h e f o r m a t i o no f y e l l o w p h e n o t y p eo fL y c i u m b a r b a r u m La n d p r o v i d e d a r e l i a b l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b a s i s f o rm o l e c u l a r b r e e d i n g o fL y c i u mb a r b a r u m L.K e y w o r d s:a n t h o c y a n i n;l y c i u mb a r b a r u m L;A N2;t o b a c c o。
弘扬科学家精神奋进科技新征程作者:来源:《科学导报》2022年第54期于涵洋教授先后在北京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耶鲁大学进行学习和科研训练,在2015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响应国家号召,回国加入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开展独立工作。
于涵洋教授组建了10多人的课题组,从事化学与生物学交叉方向的研究,关注核酸化学与人工核酸。
在他的带领下,课题组成员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勇于挑戰国际核酸化学领域的硬骨头难题。
于涵洋教授最近系统研究了一种叫做TNA的人工核酸。
TNA的研究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TNA是可能的原始遗传物质,TNA研究在探索地球生命起源和寻找外星生命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另一方面,TNA是高生物稳定性的分子,TNA研究能够为生物医药领域提供功能性的工具分子。
于涵洋课题组先后鉴定了多个具有催化活性的TNA,科研成果发表在《自然-化学》和《美国化学会志》等一流学术期刊上。
吴雪2008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大学(当时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硕博连读),师从著名大气物理学家吕达仁院士,所学专业是大气物理学。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由于成绩优异,被遴选到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与理论物理系进行博士联合培养,师从著名大气-海洋动力学家Peter Haynes。
在读书学习期间,在恩师的悉心教导下,吴雪在大气物理和大气动力学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培养出浓厚的科研兴趣和科研热情。
2014年博士毕业后,吴雪选择留在中国科学院继续从事她热爱的科学研究工作。
在大气物理学领域学习和钻研十余年后,吴雪成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兼硕士生导师,主要的科研领域聚焦于平流层-对流层动力、化学过程研究,并且在前沿科学领域——火山气溶胶的全球传输和气候效应、平流层重力波及其效应方面取得突出成果。
并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前沿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树立了中国科学家认真严谨、勤奋好学、视野高远的良好形象。
郭丽丽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载人航天工程相关的技术工作,具有20年一线工作的经历,历经神舟四号到神舟八号、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天舟一号以及空间站等八个载人航天型号任务的历练,在大型航天地面系统技术方面具有优秀的设计能力,她始终恪尽职守、竭诚奉献、勤勉工作,出色完成上级组织交付的各项任务,为载人航天工程任务做出了积极贡献和优异成绩。
文章编号: 1000-1336(2010)03-0354-06p53与线粒体的关系苏玉慧 漆正堂 丁树哲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摘要:自从有研究发现p53可以直接介导Bax导致线粒体膜通透性改变和细胞凋亡后,p53与线粒体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主要从p53诱导细胞凋亡的非转录依赖的线粒体途径;p53对线粒体内能量代谢的调控;以及p53对线粒体内的mtDNA稳态、生物发生和活性氧类稳态的调控三大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对线粒体代谢紊乱引起的一些疾病治疗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p53;线粒体;细胞凋亡;能量代谢;稳态中图分类号:Q44收稿日期:2009-07-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1212)项目资助作者简介:苏玉慧(1986-),女,硕士生, E-mail:3suyuhui9@163.com;漆正堂(1979-),男,博士后,E-mail:qzht79@163.com;丁树哲(1963-),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通讯作者,E-mail: szding@tyxx.ecnu.edu.cn线粒体是大部分细胞通过氧化磷酸化合成ATP的主要场所,它与很多代谢:例如核苷酸前体生物合成、细胞凋亡等有密切的关系。
此外,动物线粒体有自己的基因(mtDNA),可以编码呼吸链复合物亚基,线粒体的基因表达异常时,会引起很多代谢紊乱症,例如糖尿病等。
因此,研究清楚线粒体在机体中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p53与线粒体有很密切的关系,本文将目前有关的研究结果作-一综述。
1. p53概述最先发现于1979年的致癌基因p53 是一个在癌细胞内变异了的肿瘤抑制基因,并且具有潜在的转录因子功能,p53结合在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基因启动子区域的一段特异DNA序列上,野生型p53可以引起CK基因的表达上调。
p53由393个氨基酸组成,含四个主要区域:转录激活区、DNA结合区、低聚反应区和基础区(basicarea)。
氨肽酶基因anp-1在秀丽隐杆线虫生长发育中的生物学功能苏山春,汪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海淀100193)摘要:本试验构建重组RNA干扰载体,通过饲喂法沉默秀丽隐杆线虫(5.elegansS氨肽酶基因anp-1,观察5.elegans 表型变化,分析an—1基因在5.elegane生长发育中的生物学功能&RNA干扰anp-1基因导致5.e ggcns N2株L4期幼虫体长明显短于对照组(4<0.001),寿命显著缩短(4<0.001)&荧光定量PCR试验结果表明,饲喂RNAi菌株,anp-1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减少了约85%(4<0.001) o同时,干扰anp-1基因表达导致5.eleeans daf'-16%i n s-1%age-1和unc-ff等寿命相关mRNA表达发生显(4<0.05)&氨肽anp-1在5iean发育和寿命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了对氨肽酶在线虫生育中生物学功能的理解和&关键词:秀丽隐杆线虫$氨肽酶$RNA干扰$体$寿命中图分类号:S38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529—6005(2020)09—0005—06Biological Fucnhont of Aminopeptidase Gene anp-1in theDevelopmect of Caenorhabdito elegapsSU Shan-chun,WANG Ming(Colleae of Veterinara Medicine,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100193,China) Abstract:To identOy tOe functions of anp-1in development of5.elegans,we constructed a recombinant RNA interference (RNAi)plasmia to suppress tOe expression of anp-f,and phenotypic changes were characterized beteeen the worms fed with RNAi strain and control strain.The body size of LL/young adult worms fed with anp-f RNAi bacteria wae sianificantla shorter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life s pan of5.elegans wae decreased when tOe expression of anp-f wae inhibited.The qRT-PCR results indicated tOe expression of anp P wae decreased approxiNately85%when fed witO RNAi bacterial strain.Knockdown of anp P sianif-icantla decreased tOe mRNA of the lifespan-associated genes,such as daf-16,l ns-C,uncP2,and age-1.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aminopeptidase gene anp-1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in5.elegans,which extend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bioaogicaa-unctionso-aminopeptidasein nematodedeeeaopment.Key wordt:5aenorhabditis elegans$aminopeptiOase$RNA interferencc$body size$lifespan Corresponding author:WANG Ming,E-mail:vetdean@氨肽酶是一类外切蛋白酶,广泛参与调控生物体的多肽修饰、蛋白质%期发育、信■等列生理过程[1]&据同和机制,氨肽酶可以分为12个家族&素氨肽酶1(Purinomycin-sensitive aminop e p t iOas e1,Pam-1)是Ml氨肽酶家族的成员,4amP破了减数分裂和有丝分体的有效分早期极性素的不对,活力和整体收稿日期:2020—07—05基金项目: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SKLVEB2013KFKT013):苏山春(1987-),男,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寄生虫病与寄生虫防治工作,E-mail:xinxiyuzhou@ 通讯作者:汪明,E-mait:ve t Oe v n@cau.e d 孵化率[2]。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兴未艾血清药物化学是日本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新概念。
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王喜俊等人在中药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创立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近10年来研究方兴未艾。
■兴起:开创中药研究的新天地中药及中药复方研究的基本困难在于药效物质基础不明。
以往人们利用色谱、光谱等技术,寻找中药中的化学成分,研究其结构、性质、组成,从而揭示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在中药的现代研究中取得了很多卓越的成就。
但所谓的“活性成分研究”,只是将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在测定结构之后,再进行活性筛选,收效甚微,很少有人采用活性指导下的导向分离方法。
因此,那些含量甚微且又难于分离的活性成分很可能于分离途中丢失,且丢失了也难于察觉。
中药复方是中医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其所含成分极为复杂,要想将其逐一弄清楚,再进行药效、药理学研究,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中药复方活性成分的研究很少有人涉足。
即便涉足,生物体内环境,如pH值、肠内菌丛、酶等,对中药复方制剂成分的影响也常被忽视,故采用传统方法得到的成分很可能只是一般化学成分,或可能只是活性成分的前体药物。
例如,生姜所含的6-姜辣醇(6-G)被认为是其主要有效成分,亦能被吸收入血。
然而当血液中6-G已被完全清时,生姜的药效尤在,说明生姜在体内有除6-G以外的物质存在。
可见,无论中药含有多少成分,只有进入血液的成分才能成为有效成分(外用药物和直接刺激胃肠道的药物除外)。
因此,关注中药口服后的内在过程,从内在成分的角度研究中药是合理的。
1989年,日本学者田代真一提出了“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1994年日本学者鹿野美弘和我国学者王喜军、王莎莎等人发表了有关茵陈蒿的血中移行成分及药代动力学、口服远志提取物后血清及胆汁中活性成分分析的研究论文,使血清药物化学的工作被真正付诸实践。
此后王喜军等进行了大量的血清药物化学的实践研究工作,于1997年发表“中药及复方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一文,正式提出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及理论。
汪迎春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4年获兰州大学生物系生态学及环境生物学学士;1997年获中科院遗传研究所遗传学硕士;2003年获Iowa State University遗传学,生物信息及计算生物学双专业博士学位(Co-major). 2003-2006年,为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免疫系博士后;2006-2008年,为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病理系及癌症研究中心博士后。
2008-2009年,为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病理系Assistant Project Scientist. 2009年11月加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研究方向1.运动细胞的蛋白质组学细胞在外界化学因子的诱导下会产生形态变化和定向运动(Chemotaxis or Directional cell migration). 这个反应对生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的生理及病理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癌细胞的转移与扩散就是一种定向性细胞运动.我们将应用功能蛋白质组学研究运动细胞(包括癌细胞和神经细胞)在运动过程中的形态控制和信号转导机制. 并找出控制细胞运动的关键性蛋白和关键性翻译后修饰,为与细胞运动相关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靶标。
2. 生物信息学及计算生物学我们的生物信息及计算生物学研究主要是用来服务白质组学研究。
我们将开发一些应用软件来处理大规模的蛋白质组学数据和进行功能性预测. 同时我们建立一个关于蛋白质磷酸化位点的网络数据库 (a web-based relational database). 这个数据库将包括磷酸化位点的功能和量化方面的信息.预计这个数据库对于预测蛋白磷酸化信息与细胞的生物学表型之间的联系起到重要的作用。
3.生物膜的功能蛋白质组学生物膜含有多种蛋白,包括各种受体,通道,以及具有催化活性的酶.膜蛋白对于生物的生长,发育,以及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应答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膜蛋白的不溶性,对它们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对可溶性蛋白的研究.我们近期将利用光合蓝藻的thylakoid membrane作为材料,进行膜蛋白的功能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 未来我们还将开展动物细胞生物膜的功能蛋白质组学研究.发表文章Yingchun Wang, Feng Yang, Wei Wang, David G. Camp II, Richard D. Smith, Richard L. Klemk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hosphoproteome in growing and retracting neurites revealsnovel signals regulating neurite dynamics. In preparation.Parthasarathy Sampathkumar, Ozyurt, ., Wassermann, S, Miller, S., Bain, K., Rutter, M., Gheyi, T., Yingchun Wang, Atwell, S., Luz, ., Devon A. Thompson, Spencer Emtage, Sauder, ., Yishi Jin, Klemke, and Burley, . Structures of PHR domains from Mus musculus Phr-1 (Mycbp2) explain the loss of function mutation of C. elegans ortholog RPM-1. Submitted to Structure.Yingchun Wang, Richard Klemke. Proteomics Method for Identification of Pseudopodium Phosphotyrosine Proteins. Book chapter for the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Submitted.Yingchun Wang, Hop S. Tran Cao, Greg T. Cantin, Rui Lin, Wei Wang, Sharmeela Kaushal, Thomas S. Edgington, Robert M. Hoffman, Michael Bouvet, John R. Yates, Richard L. Klemke, A novel cytoskeleton-associated kinase PEAK1 promotes cell migration and cancer progression. Submitted to Cancer Cell.Shi-Jian Ding*, Yingchun Wang*, Jon M. Jacobs, Wei-Jun Qian, Feng Yang, Aleksey V. Tolmachev, Eric F. Strittmatter, Ronald J. Moore, Matt E. Monroe, Samuel O. Purvine, Quanzhou Luo,Katrina Waters, Richard L. Klemke, David G. Camp II, Richard D. Smith, Quantitative Phosphoproteome Analysis of Lysophosphatidic Acid induced chemotaxis using Dual-step 18O Labeling Coupled with Immobilized Metal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J. Proteome Res. 2008, 7:4215-24. (*co-first authors).Olivier C. Pertz, Yingchun Wang, Feng Yang, Wei Wang, Laurie J. Gay, David G. Camp II, Richard D. Smith, Richard L. Klemke, Spatial Mapping of the Neurite and Soma Proteomes Reveals a Functional Cdc42/Rac Regulatory Network, PNAS, 2008, 105:1931-1936.Yingchun Wang, and Richard L Klemke, PhosphoBlast: A Computational Tool for Comparing Phosphoprotein Signatures among Large Datasets, Mol. Cell. Proteomics, 2008, 7: 145-162.Yingchun Wang, Shi-Jian Ding, Wei Wang, Jon M Jacobs, David Camp II, Richard D. Smith, Richard L. Klemke. Methods for Pseudopodia Purification and Proteomics Analysis. Sci. STKE, 2007, pl4 (2007).Yingchun Wang, Shi-Jian Ding, Wei Wang, Jon M Jacobs, Wei-Jun Qian, Ronald J. Moore, Feng Yang, David Camp II, Richard D. Smith, Richard L. Klemke. Profiling Signaling Polarity in Chemotactic Cells. PNAS, 2007, 104: 8328-8333.Yingchun Wang, and Richard L. Klemke (2007). Biochemical Purification of Pseudopodia from Migratory Cells, Methods Mol. Biol., A. S. Coutts, ed. (Totowa, NJ: Humana Press Inc.), pp. 55-66.Yingchun Wang, Rachel Hanley and Richard L Klemke, Computational methods for comparison of large genomic and proteomic datasets reveals protein markers of metastatic cancer, J. Proteome Res., 2006, 5: 907-15.Dan Harvey, Yingchun Wang, Parag R. Chitnis and Suresh C. Kothari, Computational Opportunities in Proteomics Research: Automation in data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Conference (HPC 2002), December 16-19 in Banglore, India.Yingchun Wang*, Wu Xu*, and Parag R. Chitnis. Identificationand bioinformatic analysis of the thylakoid membrane proteome of Synechocystis sp. PCC6803, Proteome Science, 2009, 7: 11, PMID: (*corresponding author).Wu Xu, Huadong Tang, Yingchun Wang, Parag R. Chitnis, Proteins of the cyanobacterial photosystem I, Biochimica Biophysica Acta, 2001, 1507: 32-40.Jian-Min Hou, Vladimir Boichenko, Yingchun Wang, Parag R Chitnis, David Mauzerall, Thermodynamics of electron transfer in oxygenic photosynthetic reaction center: a photoacoustic study revealed a similarity to bacterial reaction centers on electron transfer in photosystem I in both volume change and entropy, Biochemistry, 2001, 40: 7109-7116.Yingchun Wang, Jun Sun, Parag R. Chitnis, Proteomic study of the peripheral proteins from thylakoid membranes of the cyanobacterium Synechocystis sp. PCC 6803. Electrophoresis, 2000, 21: 1746-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