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 第4部分:盐沼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 第4部分:盐沼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 第4部分:盐沼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 第4部分:盐沼

ICS 07.060

A 45

团体标准

T/CAOE 20.4-2020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

第4部分:盐沼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f coastal ecosystem—

Part 4: Salt marshes

2020-05-06发布2020-05-06实施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发布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一般规定 (1)

4.1 工作程序 (1)

4.2 质量控制 (1)

4.3 调查方案设计 (2)

4.4 调查与评估报告编制 (2)

4.5 资料和成果归档 (2)

5 现状调查内容 (2)

6 现状调查方法 (2)

6.1 调查断面站位布设 (2)

6.2 调查站位的样方和样格布设 (3)

6.3 调查频次 (3)

6.4 盐沼植被调查 (3)

6.5 生物群落调查 (4)

6.6 环境要素调查 (4)

6.7 威胁因素调查 (5)

7 生态状况评估 (5)

7.1 评估指标与权重 (5)

7.2 参照系 (6)

7.3 评估方法 (6)

附录A(资料性附录)盐沼植物群落调查表 (9)

附录B(资料性附录)植物群落特征计算方法 (10)

附录C(资料性附录)盐沼威胁因素调查记录表 (11)

前言

T/CAOE 20《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分为以下10个部分:——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识别与现状核查;

——第3部分:红树林;

——第4部分:盐沼;

——第5部分:珊瑚礁;

——第6部分:海草床;

——第7部分:牡蛎礁;

——第8部分:砂质海岸;

——第9部分:河口;

——第10部分:海湾。

本部分为T/CAOE 20的第4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提出。

本部分由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炜、屈佩、衣丹、洪旭光、王守强、张朝晖。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

第4部分:盐沼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开展海岸带盐沼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工作的一般规定、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和生态现状评估方法等内容。

本部分适用于海岸带盐沼生态系统的现状调查与评估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763.2 海洋调查规范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

GB/T 12763.4 海洋调查规范第4部分:海水化学要素调查

GB/T 12763.6 海洋调查规范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

GB/T 12763.8 海洋调查规范第8部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GB 17378.4 海洋监测规范第4部分:海水分析

GB 17378.5 海洋监测规范第5部分:沉积物分析

GB/T 17501-2017 海洋工程地形测量规范

CH/T 2009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

HJ 710.4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鸟类

HY/T 147.1 海洋监测技术规程第1部分:海水

NY/T 1121.16 土壤检测第16部分:土壤水溶性盐总量的测定

T/CAOE 20.1-2020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第1部分:总则

T/CAOE 20.2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第2部分: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识别与现状核查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盐沼salt marshes

含有大量盐分的湿地。

注:海滨盐沼分布在河口或海滨浅滩,由海水浸渍或潮汐交替作用而成。

3.2

盐沼植被salt marsh vegetation

生长在盐沼范围内的植物群落。

注:我国盐沼中主要优势植物有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 var. brevifolius)等,其中互花米草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4 一般规定

4.1 工作程序

工作程序按照T/CAOE 20.1-2020 第5章规定的要求执行。

4.2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按照T/CAOE 20.1-2020中4.3规定的要求执行。

4.3 调查方案设计

调查方案设计按照T/CAOE 20.1-2020第6章规定的要求执行。

4.4 调查与评估报告编制

调查与评估报告编制按照T/CAOE 20.1-2020 9.1规定的要求执行。

4.5 资料和成果归档

资料和成果归档按照T/CAOE 20.1-2020第10章规定的要求执行。

5 现状调查内容

盐沼生态系统现状调查范围为处于海陆过渡区,周期性或者间歇性受海洋潮汐影响,并覆被有草本或者低矮灌木的淤泥质或砂质潮间带湿地生态系统,植被盖度≥30%。调查内容包括盐沼植被、生物群落、环境要素及威胁因素等,具体调查内容、调查要素、采取的调查方式与方法见表1。根据调查目的和评估需求,可选择不同调查要素。

6 现状调查方法

6.1 调查断面站位布设

6.1.1 断面站位布设原则

现场调查断面站位布设时应遵循全面性、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原则,具体如下:

——全面性原则:布设断面应在空间上涵盖整个调查区域, 布局均衡, 能够反映调查区盐沼植被和栖息环境的全貌;

——代表性原则:布设断面应包含所有代表性的植物群落类型, 是群落调查的主体内容;

——典型性原则:布设断面应保证调查区内典型和特殊植物群落得到重点和细致的调查,为群落复查和长期监测等持续性管理提供依据。

6.1.2 断面站位数量要求

断面数量应根据盐沼面积确定,具体要求见表2。每一断面应至少设置3个站位,站位设置应全面反映植被分布的潮带(高潮滩、中潮滩、低潮滩)。断面无法覆盖的典型和特殊植物群落,应单独布设调查站位。

盐沼分布面积

hm2断面数量

>50~≤100≥1

>100~≤500≥3

>500≥5

6.2 调查站位的样方和样格布设

每个站位应设置1个10m×10m的样方,样方四周应有10m以上的缓冲区,缓冲区内植物优势种应与样方内一致。每个样方应设置5个1 m×1 m的样格,样格应布设于样方四角和中心,样方内植物种类多样,分布不均匀时,应调查全部样格,植物种类单一、植株分布均匀时,调查样格数量应不少于3个。样方和样格的设计见图1。

图1 样方、样格设计图

6.3 调查频次

一般情况下,每年应开展1次调查,调查时间应在每年7月~10月,具体时间宜根据各气候带植物成熟时间调整。如需了解盐沼植被的季节变化规律,应每年开展4次调查,调查时间分别为1月~3月,4月~6月、7月~9月、10月~12月。

6.4 盐沼植被调查

6.4.1 盐沼生境遥感识别与现状核查

盐沼面积、盐沼分布、盐沼植被带宽度等指标通过遥感识别与现状核查获取,盐沼植被带宽度按照盐沼生境在垂直海岸线方向上的平均长度计算。海岸带盐沼生境分布区域图斑的遥感识别、现状核查技术方法按照T/CAOE 20.2的相关规定。

6.4.2 植物群落样方调查

植物群落样方调查应对样格逐一进行植物群落特征调查。调查时填写附录A中的表A.1,具体要求如下:

a)植物种类名称。外业调查应记录植物中文名;

b)植物盖度、密度、平均高度等指标应从样格和物种2个层次进行调查记录,盖度、密度、高度的测算方法参见附录B;

c)调查时应拍摄数码照片,直观记录群落特征和工作过程,群落样方照片应直观显示群落外貌和群落垂直结构,数码照片的分辨率应在300万像素以上;

d)针对样方范围内,样格范围外的区域,应记录样格内未出现的植物;

e)样方平均盖度以各样格盖度的平均值表示。

f)生物量通过收获样格内植物的地上部分测量。用剪刀将样格内的植物齐地面剪下,分别装入塑料袋中,编号后带回实验室内处理。样品带回室内后,剔除枯草,称其鲜重后放入大小适宜的纸袋中,置于烘干箱中80℃烘干至恒重后称其干重。

6.5 生物群落调查

6.5.1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调查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调查应与植物群落样方调查同步开展。调查每个样方内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和生物量,生物量仅测定湿重,调查技术要求按照GB/T 12763.6的相关规定执行。

6.5.2 鸟类群落调查

鸟类调查时间,各地应根据本地物候特点确定,鸟类种类、数量的调查方法和技术要求按照HJ 710.4的相关规定执行。

6.6 环境要素调查

6.6.1 底质环境调查

底质环境调查应与植物群落样方调查同步开展,应在进行植物群落调查的样格内采集样品,具体要求如下:

a)在每个调查样格内,调查人员应以100 cm3的土壤环刀,采取0 cm~15 cm的土壤/沉积物;

b)调查人员应将各样格采集的样品混合装于封口袋中,通过油性记录笔在封口袋上记录编号,编号应现场记录在附录A中的表A.1中;

c)样品应带回实验室进行测试分析;

d)调查指标和方法见表1。

e)粒度的测定按照GB/T 12763.8的相关规定执行。

f)全盐含量的测定按照NY/T 1121.16的相关规定执行。

g)pH值的测定按照GB/T 12763.8的相关规定执行,总有机碳、氧化还原电位、总氮、总磷的测定按照GB 17378.5的相关规定执行。

6.6.2 水体环境调查

调查断面附近有沟渠或近岸水体时,应与植物群落样方调查同步开展1次水体环境调查,具体要求如下:

——温度、盐度的测定按照GB/T 12763.2的相关规定执行;

——浑浊度的测定按照GB 17378.4的相关规定执行。

——溶解氧、pH值、铵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活性磷酸盐的测定宜优先按照HY/T 147.1的相关规定执行,不具备条件时宜按照GB/T 12763.4的相关规定执行,总有机碳的测定应按照GB 17378.4的相关规定执行。

6.6.3 地形调查

地形调查应与植物群落样方调查同步开展,测量植物群落样方中心的高程。应优先按照CH/T 2009的相关规定执行,如果边远测区联测困难,宜按照GB/T 17501-2017第7章中有关的规定执行。

6.7 威胁因素调查

6.7.1 自然威胁因素

自然威胁因素调查应收集调查区域对盐沼分布和发育产生威胁的自然因素,调查结果应记录在附录C中的表C.1,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自然灾害,记录调查区域是否受到了自然灾害如台风、风暴潮等侵害,记录发生频次、强度等信息;

b)海平面变化情况,记录调查区域海平面变化趋势;

c)海岸侵蚀情况,记录调查区域内是否存在侵蚀情况,记录侵蚀位置、程度等信息;

d)外来物种入侵,记录调查区域内发现的外来物种,记录物种名称、引入时间、分布范围和面积等信息。

6.7.2 人为威胁因素

人为威胁因素调查应收集调查区域附近的人为活动情况,调查结果应记录在附录C中的表C.1,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水产养殖活动,记录调查区域内围滩养殖情况,记录养殖区域位置、面积、养殖方式等信息;

b)渔业捕捞,记录调查区域内是否存在设置捕捞装置、规模、范围等信息;

c)海岸带工程,记录湿地周边存在海岸工程的类型、规模、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等相关资料等;

d)排污状况,记录调查区域内是否存在排污口、排放口位置、现场排污情况等信息;

e)周边资源利用情况,记录湿地周边是否存在采砂、采矿、采油等活动;

f)旅游开发活动,记录湿地周边旅游开发活动,是否侵占湿地空间等信息。

7 生态状况评估

7.1 评估指标与权重

盐沼生态状况评估从盐沼植被、生物群落、环境要素等3个方面进行评估,评估指标及权重见表3。评估只针对我国原生盐沼植被类型。

7.2 参照系

参照系按以下方式选取和使用:

a)收集调查区域的历史资料,包括常规监测、专项调查、文献资料等获得的生态系统数据,建立参照系;

b)参照系宜采用上述数据有代表性的、能够反映生态系统变化的资料;

c)当历史资料齐全时,以历史资料作为评估的参照系;

d)当有部分历史资料时,以部分历史资料作为评估的参照系,数据缺少部分仅对现状开展描述性评价;

e)当缺乏历史资料时,仅开展生态现状评估,结果宜作为以后评估的参照系。

7.3 评估方法

7.3.1 盐沼植被

7.3.1.1 指标赋值

盐沼植被评估指标、分级与赋值见表4。

序号指标I(稳定)II(受损)III(严重受损)

1 盐沼面积减少≤5%>5%~≤10%>10% 赋值20 15 5

2 盐沼植被盖度减少≤5%>5%~≤10%>10% 赋值20 15 5

3 盐沼植被带宽度减少≤10%>10%~≤30%>30% 赋值10 5 1

盐沼植被指标评估计算方法见式(1):

(1)

式中:

VS i——盐沼植被指标变化率,单位为百分比(%);

A i——第i个指标的现状值;

A0i——第i个指标的参照系数值。

7.3.1.3 盐沼植被评估指数分级

盐沼植被评估指数计算方法见式(2):

(2)

式中:

S v——盐沼植被评估指数;

S vi——第i个指标的评估赋值。

当S v=11时,盐沼植被状态为严重受损;当11<S v≤35时,盐沼植被状态为受损;当35<S v≤50时,盐沼植被状态为稳定。

7.3.2 生物群落

7.3.2.1 指标赋值

生物群落状况评估指标赋值见表5。

序号指标I(稳定)II(受损)III(严重受损)

赋值15 10 5

2 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减少≤5%>5%~≤10%>10% 赋值15 10 5

7.3.2.2 计算方法

生物群落指标评估计算方法见式(3):

(3)

式中:

VB i——生物群落指标变化率,单位为百分比(%);

B i——第i个指标的现状值;

B0i——第i个指标的参照系数值。

7.3.2.3 生物群落评估指数分级

生物群落评估指数计算方法见式(4):

(4)

式中:

S b——生物群落评估指数;

S bi——第i个指标的评估赋值。

当S b=10时,生物群落状态为严重受损;当10<S v≤20时,生物群落状态为受损;当20<S v≤30时,生物群落状态为稳定。

7.3.3 环境要素

7.3.3.1 指标赋值标准

环境要素评估指标赋值见表6。

序号指标I II III

1 沉积物pH值>7.5~≤8.5>7.0~≤7.5或>8.5~≤9.0≤7.0或>9.0 赋值10 5 1

2 沉积物有机碳≤2.0% >2.0%~≤3.0% >3.0% 赋值10 5 1

环境要素评估指数计算方法见式(5):

S e=S ei

(5)

式中:

S e——环境要素程度指数;

S ei——第i个指标的评估赋值。

当S e=2时,环境要素状态为不适宜;当10<S v≤20时,环境要素状态为中度适宜;当10<S v≤20时,环境要素状态为适宜。

7.3.4 盐沼生态状况综合评估

7.3.4.1计算方法

盐沼生态状况综合评估指数计算方法见式(6):

(6)

式中:

I sm——盐沼生态状况综合评估指数;

S b——生物群落评估指数;

S e——环境要素评估指数。

7.3.4.2 综合评估结果

当I sm>65时,盐沼生态系统状态为稳定,评估等级为I级;当23<I sm≤65时,盐沼生态系统状态为受损,评估等级为II级;当I sm=23时,盐沼生态系统状态为严重受损,评估等级为III级。

在调查成果报告中,结合盐沼生态状况综合评估结果和威胁因素等未纳入以上定量评估的其余调查要素,综合分析盐沼生态状况变化的内在原因和外部驱动因素,提出相应管理措施。盐沼生态系统状况评估结果分级说明及管理措施见表7。

T/CAOE 20.4-2020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盐沼植物群落调查表

盐沼植物群落调查表见表A.1。

表A.1 盐沼植物群落调查表

记录人:校对人:

9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植物群落特征计算方法

B.1 盖度(coverage)

盖度的计算见式(B.1)。

………………………………………(B.1)

式中:

C——盖度,单位为百分比(%);

S v——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

S b——样方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

注:群落调查时,种盖度之和可能超过100%,但任何单一种的盖度都不会大于100%。

B.2 密度(density)

盐沼植物,特别是禾本科植物,往往易于分蘖,计数时单位应区分丛和株。密度的计算见式(B.2)。

………………………………………(B.2)

式中:

D——密度,单位为株/m2或丛/m2(ind/m2);

N——样方内某植物的个体数目,单位为株或丛;

A——样方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

B.3 平均高度(average height)

平均高度的测算应以实测结合目测的方法估算群落某种植物成熟个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平均高度。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盐沼威胁因素调查记录表盐沼威胁因素调查记录表见表C.1。

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破坏原因及修复策略_姜中鹏

海洋信息 年 2006我国海岸带湿地面积广阔,从南到北跨越热 带、亚热带、温带,有众多岛屿、河口和海湾等;海岸带湿地类型丰富多样,包括河口三角洲、泻湖、滩涂、红树林、珊瑚礁、潮间带、近岸浅海等。海岸带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之间复杂的自然综合体,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最高、最具价值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形式各异,规模不一,对人类繁衍生息、生产生活,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极具推动作用。 海岸带湿地的作用 1 提供物质和能源 1.1 海岸带湿地生物蕴藏量大,种类丰富。据调 查,生物种类大约为种,植物种,动物82005000种,不仅有利于提高饮食质量,而且有利于3200增加沿海居民收入、发展沿海地区经济。此外,海岸带湿地还蕴藏着丰富的矿物资源、油气资源。我国一些重要的油田大部分分布在湿地,如辽河油田、大港油田和胜利油田等。降解污染物 1.2 海岸带湿地也是污水和污物的处理器。在潮 汐和波浪作用下,入海污染物不断被稀释,浓度呈几何级数下降;湿地的部分生物也可以通过分解、吸附、吸收、转化、沉淀等作用净化环境。防风减灾 1.3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的胎生木本植 物群落,素有“海底森林”之称,倚海而生,潮涨而隐,潮落而现,是一种典型的海岸带湿地,在我国广东、广西等地有分布,它在维护和改善海湾、河口地区生态环境,抵御海潮、风浪、台风等自然灾害和防治近海海洋污染以及保护沿海湿地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破坏的原因 2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丧失的滨海滩涂 面积和城乡工矿占用湿地面积累计约占海岸湿地面积的%。50过渡捕捞 2.1 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了生产力,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部分人利用各种先进方法对海洋经济物种进行疯狂捕捞。渔民经常使用精密渔网和非法捕鱼手段,如炸鱼、电鱼等进行捕捞,造成一些仔鱼、幼鱼难逃厄运,一些鱼类出现衰退甚至处于濒临灭绝的险境,如我国大、小黄鱼等经济鱼类资源已全面衰退,舟山海域几乎形不成渔汛。海水养殖业的不合理发展 2.2 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效益,但也给养殖区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不合理的海水养殖容易造成海水富营养化,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海洋污染 2.3 我国每年废水排放量达亿吨,且大部分620没有经过处理,近海海域及河流,如渤海、黄海 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破坏原因及修复策略 姜中鹏刘宪斌曹佳莲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市) 300457摘要 我国海岸带湿地面积广大,类型多样,不仅能为人类提供资源,还具有降解污染、涵养水源、防风减 灾等一系列作用。但由于污染加剧、过渡捕捞和湿地围垦等原因,海岸带湿地及其生态系统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针对不同的破坏原因,提出了修复策略。关键词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修复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完整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 设计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平安城中学张雅楠 一、概念分析 本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每种生物都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以及生态因素概念的理解,生物与环境关系中的基本观点的建立。探究实验活动中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要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化,抓住概念的本质,从感性经验、身边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环境,生态因素,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等概念,最终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 二、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第一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章《认识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并理解其在农工业方面的应用。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有限,生态系统的知识学生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的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知识单靠老师讲述,理解上是有困难的,但他们对生物知识很感兴趣,热情很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是项挑战。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初中生物的第三节,学生对生物学还不甚了解,所以这节课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点,从整体上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课程目标,力求设计多个探究性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感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有意识地渗透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教育,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本节课构想的主线是“生物与环境”,由多个学生活动构成。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活动是初中生物课中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学生没有科学探究的基础,所以老师要将探究的一般过程告诉大家,帮助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体会实验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把重点放在实验结果的分析上,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环境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理解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有意识地点出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在感性上对科学探究有个认识,为后面上升到理性上的学习作好铺垫。在建立“生态因素的概念”、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时就要以实例让学生去感悟,并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这些内容。

海岸带生物与生态系统

海岸带生物与生态系统 王思雨 12生物科学B班 12550802002 摘要我国海岸带和海涂在资源调查中将海岸带划分为河口岸、淤泥质岸、基岩礁海岸、红树林岸、砂砾岸和珊瑚礁岸。不同的生境具有不同的生态群落,本文将分类进行简要介绍。 关键词河口泥滩红树林珊瑚礁 1.海岸带 海岸带是陆地和海洋的交汇地带,是海岸线向陆、海两侧的扩展,它包括海岸环境及其毗连的水域。现代海岸带一般包括海岸(潮上带)、海滩(海涂、潮间带)和水下岸坡(潮下带)三个部分。从广义而言,所谓海岸往往就是指海岸带。在海岸发育中,海浪、潮汐、海流、海面变化、地质地貌条件、河流和生物等因素影响其形态和演化过程,形成错综复杂的海岸类型。海岸带有三个主要的环境梯度:海到陆地的垂直梯度、暴露在波浪行动中的水平梯度和从固体岩石到砾石和卵石,到粗砂和细砂,再到淤泥的颗粒大小梯度。另外,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工海岸规模越来越大,如盐场海堤和港口海岸等。 2.河口生物 河口生物一般都能忍受温度的剧烈变化。但是在盐度适应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影响它们在河口区的分布。河口生物可划分为:①贫盐性种类,适应在5.0的盐度以下生活,因此仅见于河口内段,接近正常淡水环境。②低盐度种类,适应在15~32.0的盐度下生活。如盐沼红树林、浅水海草群落、偏顶蛤、蓝蛤、大腿伪镖水蚤等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③广盐性海洋种,适应在26~34.0的盐度下生活,适应幅度较大,可分布在河口,也可见于外海。④狭盐性海洋种,适应在33.0~34.5的盐度范围生活。随着外海高盐水的入侵,偶见于河口区或季节性地分布到河口。 由于河口是淡水和海水交汇区域,一些上溯入河川营生殖洄游的鱼类,如鲑、鳟、银鱼、刀鲚等,一些下降入海营生殖洄游的动物,如中华绒螯蟹、日本鳗鲡等,以及在河口区营生殖洄游和索饵洄游的动物,如梭鲻鱼类、鲈鱼、江豚、白海豚,它们进入河口区后,不论将这儿作为通道或活动区域,都需要作短暂的停留,调节个体渗透压,以适应河口、下海或入河的环境。 偏顶蛤 Modiolus (Modiolus) modiolus 俗称毛海红、假海红。瓣鳃纲、贻贝目、贻贝科。系 暖温性底栖贝类。贝壳略呈长椭圆形,壳大而坚厚。 壳长大于壳高,两壳大小相等而对称。壳顶位于贝壳 的最前端稍后。壳前端略细,极膨胀,后缘较扁而圆, 背缘弓形,腹缘直或中部稍向内凹,形成较大足丝孔。 由壳顶向后的部分壳面极凸,形成1条隆起肋。壳后 部有细长较硬的黄毛。生长纹较粗。无放射肋。韧带极大,两侧贝壳凸起。壳面被褐色壳皮,

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

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 海岸带区域涉及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11个省(区、市)的近岸近海区,涵盖黄渤海、东海和南海等重要海洋生态系统,含辽东湾、黄河口及邻近海域、北黄海、苏北沿海、长江口—杭州湾、浙中南、台湾海峡、珠江口及邻近海域、北部湾、环海南岛、西沙、南沙等12个重点海洋生态区和海南岛中部山区热带雨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本区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对外开放程度最高、人口最密集的区域,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主要区域,也是保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一、自然生态状况 本区域是陆地、海洋的交互作用地带,纵贯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气候带,季风特征显著,海水表层水温年均11—27℃,沿海潮汐类型和潮流状况复杂。区域内大陆岸线长度1.8万公里,分布1500余个大小河口、200余个海湾,滨海湿地面积约为580万公顷。本区拥有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盐沼、海岛、海湾、河口、上升流等多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区域内海洋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丰富,记录海洋生物约28000多种,约占全球海洋物种总数的13%,是我国乃至

全球海洋生物重要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及洄游通道,是重要的候鸟迁徙路线区域。 二、主要生态问题 本区域受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等影响,局部海域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显著退化,部分近岸海域生态功能受损、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脆弱,风暴潮、赤潮、绿潮等海洋灾害多发频发。具体表现为,17%以上的岸段遭受侵蚀,约42%的海岸带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载;局部地区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退化问题较为严重,调节和防灾减灾功能无法充分发挥;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遭到破坏,有害生物危害严重,生物多样性损失加剧。 三、主攻方向 以海岸带生态系统结构恢复和服务功能提升为导向,立足辽东湾等12个重点海洋生态区和海南岛中部山区热带雨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面保护自然岸线,严格控制过度捕捞等人为威胁,重点推动入海河口、海湾、滨海湿地与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多种典型海洋生态类型的系统保护和修复,综合开展岸线岸滩修复、生境保护修复、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生态灾害防治、海堤生态化建设、防护林体系建设和海洋保护地建设,改善近岸海域生态质量,恢复退化的典型生境,加强候鸟迁徙路径栖息地保护,促进海洋生物资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上1.1.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教案

第一章生命的世界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一、背景分析 本节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1章第2节,是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更受到环境的影响。生物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这一重要概念的重要章节,也是帮助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有机整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一重要概念的重要部分。 学生通过前期的学习,已经建构了“生物的多样性使自然界生机勃勃”、“生物的特征和共性。”等相关概念。学生在生活中对环境影响生物的方式有一些直观的认识,但不能准确表述环境是如何影响生物,生物是如何适应和改变环境的,也不能准确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本节课要帮助学生运用图片或视频、通过大量的生物对环境造成的有益和不利影响的实例,从而认识到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初步建立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这一基本生物学观点。构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这一重要概念。并进一步理解“无休止地破坏环境必定会使人类自身走向灭亡,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一重要概念。 二、重要概念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在“生物与环境”主题部分,建议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有:“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本节课的重要概念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无休止地破坏环境必定会使人类自身走向灭亡,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以上重要概念的建构,涉及到以下三条主要的次位概念以及支撑每条次位概念理解的事实性知识,具体如下:

A、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更受到环境的影响。 A1 在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对环境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适应性。 A2 环境中有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的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A3 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 A4 生物因素主要是指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 B、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B1 生物对环境造成的有益影响的实例 B2 生物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的实例 C、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有机整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C1人类可以改善环境,也能破坏环境。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休止地破坏环境必定会使人类自身走向灭亡。 C2人类必须重新审视和调整人和自然的关系,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道德准则和消费观念。

国内外海岸带生态修复技术现状

国内外海岸带生态修复技术现状 海岸带(coastal area)是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交接地区,是人类社会繁荣发展最具潜力和活力的地区。海岸带既具有重大的生态效益,又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但由于人口不断地向海岸带地区集聚,使海岸带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资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目前世界各国对海岸带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早在1972年10月27日,美国颁布了《海岸带管理法》(CZMA)[2],随之韩国、日本、新加坡、英国等国也先后制定了海岸带管理法律、法规。同时为了减少资源破坏和避免生态进一步恶化,利用人工措施对已受到破坏和退化的海岸带进行生态恢复,由于人类对海岸带生态系统复杂性认识的局限性,目前对海岸带生态恢复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单个的生态因子上,对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综合系统的恢复技术仍处在探索研究阶段。 1.国外海岸带恢复技术研究概况 为了减少海岸带资源破坏和避免生态进一步恶化,利用人工措施对已受到破坏和退化的海岸带进行生态恢复是改善海岸带现状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国内外海岸带生态恢复的理论基础是恢复生态学,即根据生态学原理,通过一定的生物、生态以及工程的技术与方法,人为地改变和切断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调整、配置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其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过程和时空次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成功地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乃至更高的水平。 1.1人工河流水系的重新设计 随着对淡水需求的日益增长,使得淡水资源量,以及泥沙等沉积物锐减,引起海岸带沉陷、海水入侵,海岸带湿地大量消失。对人工河流水系的重新设计,是海岸带生态恢复的基础。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海岸带生态修复研究实践的国家之一。海岸带恢复计划措施主要是,重新设计河口水系,拆除海岸线和入海河流上一些障碍物重新恢复泥沙自然沉积和自然的水力平衡,从而起到控制海水入侵,防止海岸沉陷,保护海岸带湿地的目的;在美国佛罗里达为了恢复佛罗里达湾(Florida Bay)的原始的生态环境,1995年实施了佛罗里达湾和泰勒沼泽(Taylor Slough)计划,从而改善和恢复了佛罗里达湾海岸带生态环境。 1.2人工鱼礁生物恢复和护滩技术 渔民很早就发现沉船周围水域中渔获量较高,于是想到将结构物用石块加重沉到水下,来提高捕获量,这就是人工鱼礁的方法。20世纪70年代,日本提出建造新型人工鱼礁保护水生动物以提高海岸带生物量。20世纪90年代,人们利用“矿物增长”(mineral accretion)技术建造新型鱼礁,即是在人工鱼礁上通入低压直流电,利用引起海水电解析出的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等矿物附着在人工鱼礁上,形成类似于天然珊瑚礁的生长过程,在鱼礁不断增长的同时促进周围生物量的增长,达到海岸带生物种群恢复和海岸带保护的目的。此方法在马尔代夫和塞舌尔等国家得到了成功应用。 1.3海岸带湿地的生物恢复技术 采用人工方法恢复和重建湿地是海岸带生态恢复的重要措施。在美国德克萨斯州(Taxas)加尔维斯顿(Galveston Bay)海湾,利用工程弃土填升逐渐消失的滨海湿地,当海岸带抬升到一定高度,就可以种植一些先锋植物来恢复沼泽植被。在路易斯安娜萨宾自然保护区和德克萨斯海岸带地区,利用“梯状湿地“技术(marsh terracing tech2nique),在浅海区域修建缓坡状湿地,湿地建好后在上面种植互花米草及其它湿地植被,修建梯状湿地可以减弱海浪冲击、促使泥沙沉积、保护海滩,同时也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 2.国内海岸带恢复技术研究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海岸带生态系统退化最严重国家之一,也是较早开始海岸带保护的国家之一。在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共开展了3次大规模海岸带、滩涂和海岛资源综合

海洋生态学习题

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概论 1. 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 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组分,它们各自执行什么功能? 3. 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能流过程有哪些特点? 4. 生态系统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有哪些特点? 5. 生态系统是怎样实现自校稳态的? 6.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出现后对促进生物进化、增加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有何重大意义? 7. 何谓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有哪些基本特征? 8. 生态系统服务的理论对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有何指导意义? 第二章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生态类群 1.为什么说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单位?联系海洋主要分区说明海洋在纬度、深度和从近岸到大洋等三大环境梯度特征。 2. 海水的溶解性、透光性、流动性及pH缓冲性能对海洋生物有何重要意义? 3. 简要说明大陆边缘沉积与深海沉积类型的差别。 4. 海洋浮游生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5. 按个体大小可将浮游生物划分为哪些类别?这样划分的类别有何重要生态学意义? 6. 海洋游泳动物包括哪些主要门类?说明鱼类生活周期中的洄游行为及其意义。 7. 生活于大洋中层和深层的鱼类在身体结构上有什么特征? 8. 结合底栖生物的生活方式谈谈海洋底栖生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第三章海洋主要生态因子及其对生物的作用 1. 什么叫环境和生态因子? 2. 何谓限制因子?说明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和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的主要内容。 3. 如何用辨证统一的观点来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4. 简述光在海洋中的分布规律及其主要生态作用。 5.为什么说浮游植物辅助色素对利用太阳光有重要作用? 6. 简述海水温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及其主要生态作用。 7. 简述大洋表层环流模式及海流的生态作用。 8. 说明海洋中盐度分布及其生态作用。 9.说明海水中O2、CO2的来源与消耗途径。为什么说pH值可作为反映海洋生物栖息环境化学特征的综合指标? 第四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与动态 1. 什么是种群?种群有哪些与个体特征不同的群体特征? 2. 什么叫阿利氏规律?种群的集群现象有何生态学意义? 3. 动态生命表与静态生命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应用生命表可以分析种群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4. 种群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假设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说该模型描述了种群密度与增长率之间存在的负反馈机制? 5. r-选择者和K-选择者的生活史类型有哪些差别?举例说明种群生活史类型的多样化。 6. 为什么说人们更应该注意珍稀物种的保护? 7. 试从小种群对遗传变异性和统计变化的敏感性分析种群灭绝的内在机制。 8. 什么叫集合种群?研究集合种群对生物保护有何重要意义?

初中生物中考总复习 生物与环境经典试题汇编

初中生物中考总复习 生态系统经典试题汇编 1.2010年4月14日,我国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在这场特大自然灾害面前,灾区群众与全国人民一起,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请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地震后,灾区随时可能爆发由细菌、病毒等引起的疫情,这些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属于_______ (填“病原体”或“传染源”)。 ⑵一旦发现传染病患者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其目的是控制___ ;此外还应对水源、厕所、帐篷等场所喷洒消毒药物,其目的是切断___ 。 ⑶给灾民注射乙脑、麻疹、甲肝等疫苗,这一措施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讲是为了保护__ 。从免疫角度讲,注射疫苗后体内会产生一种叫(“抗原”或“抗体”)的特殊蛋白质,从而使机体获得性免疫。 三.生态系统 1.右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湖泊中的剑水蚤以藻类植物为食,小虾以剑水蚤为食,小鱼能吃小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0分) ⑴该生态系统中能制造有机物的是,属于生产 者。剑水蚤、小鱼则属于者。 ⑵在湖泊中还存在着许多腐生和真菌,属于 者。它们能将动物粪便、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 对生态系统的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⑶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能量在沿食 物链传递过程中。 ⑷如向湖泊中投放一些肉食性大鱼,大鱼以小鱼为食。 则小虾在数量(纵坐标)上的变化与时间(横坐标)的关系是下图的[ ]。

⑸一段时间后,湖泊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又恢复状态,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力。 2某兴趣小组调查一个农田生态系统时,发现有三种生物(以甲、乙、丙表示)构成一条 食物链。在同一时间内分别测定甲、乙、丙所含有机物总量,结果如 图。请据图回答:(9分) (1)甲、乙、丙之间通过的关系形成食物链,据能量流动 逐级的特点分析,生产者为生物,这条食物链 为。 (2)使用农家肥可提高农田生态效益,因农田中的者可将农 家肥所含有机物转化为,供生产者再利用。 (3)在一定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 的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如果人们的活动使丙的数量大量减少,会导致乙的数量,从而破坏这种稳定状态,这表明生态系统的是有限的。 3.右图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A、B、C代表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请分析回答:(8分) ⑴若A、B、C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则该图所示的生态系 统称为。 ⑵图中A是者,B是者,它们之间通过 捕食关系形成食物链和。 ⑶C是者,主要包括营腐生生活的 和。从图中分析可知,C对生态系统的物 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4.下图示我国南方一种新型的“桑-蚕-气-鱼”农业模式,该模式将蚕沙(蚕粪)、人畜粪便、枯枝败叶等投入沼气池发酵制成沼气,用沼渣喂鱼及为桑树施肥,获得了鱼、蚕、桑、气的全面丰收。请分析回答:(8分) (1)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由生产者与者之间通过 的关系形成的。“桑-蚕-气-鱼”是不是一 条食物链?。 (2)右图中的生产者是,它通过作用固 定光能,合成有机物;而分解者是腐生的,它对生态系统的起着重要作用。 (3)该模式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生态学原理看,其原因是。 5.下图为一个池塘的生态系统,池塘内有水草、浮萍、水绵、鱼、虾等生物。

海岸带生物多样性保护

摘要:海岸带生态系统往往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受到影响或破坏,导致海岸带生境和生物多样性水平下降,大约有4000至5000种植物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因此必须深入对海岸带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的研究,全面落实海岸带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海岸带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需要更高的技术支持和精准的检测手段。目前,海岸带生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还是一个长远而又艰巨的历史性问题,海岸带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直接涉及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海岸带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性保护海岸带生物多样Abstract:The coastal ecological system often due 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affected or damage, leading to the coastal habitats and biodiversity levels dropped, about 4,000 to 5,000 species of plants in the endangered or threatened to form, so must go deep into the coastal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research and fully implement the coastal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measures. The coastal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s a system and huge engineering, need higher technical support and accurate testing method. At present, the coastal biodiversity restore and protect or a long-term and arduous historical problem, coastal zones protecting biodiversity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a major problem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economy material base. Key words: coastal , biodiversity ,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 The coastal biological diversity

海南海岸带开发与保护

海南省海岸带开发与保护 暨存量国有建设用地清理处置专项检查督查第六组 关于昌江第三次回头看和第三轮集中督查意见书 昌江县政府: 2017年4月24日至25日,我组根据琼国土资法字[2017]8号和琼国土资用字[2017]35号通知要求,对你县海岸带整改、保护和国有存量建设用地清理处置工作进行了督查,现将情况反馈如下: 一、总体评价 今年3月9日全省土地清理“澄迈现场会”后,昌江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制定路线图、分类推进,基本完成国有存量地清理处置第一阶段工作,三类地逐宗建档上图,为下一步认定和处置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对“805宗”海岸带问题的整改已基本完成,并积极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但督查中也发现对存量土地的认定政府原因的背书进展较慢、资料不全造成认定困难,海岸带整改和保护仍存在不到位等问题。 二、海岸带检查发现的问题 (一)好当家公司非法占用200米范围内林地建设排污沉淀池 昌江海尾镇好当家昌江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在三联村委会虾塘外围靠海一侧200米范围内的林地上未经批准建设污水沉淀

池,占地面积5.47亩,违反了《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开发与保护管理规定》。 整改意见:昌江县政府应依法查处,该拆除的依法拆除,并应于5月底前整改到位。 (二)好当家和南疆公司养殖排放污水不符合环保规定 好当家和南疆公司位于海尾镇三联村和新港养殖基地,为依法履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分别于2014年、2016年受到昌江县环保部门环境违法行政处罚,但仍未整改到位。目前两家公司均未正式养殖。2017年好当家公司准备进行新一轮的养殖。 整改意见:昌江县政府应严密监督好当家和南疆公司养殖违法排污行为,及时制止向海域排放污染物,若其再违法排污,应予严惩。 (三)四条穿越海防林的栈道未整改到位 昌江棋子湾旅度假区内建设有通海木栈道共4条,其中2条经过县长办公会议研究,要求棋子湾管委会协调相关单位办理相关审批手续,但均未及时办理。另外1条,未经任何审批手续,由企业自行建设。这4条通向海岸的栈道占用了200米海岸带,分别是中南林海间项目区外向海岸一侧海防林内木栈道(246米长);开元度假村项目区外向海一侧海防林内木栈道(647米长);大角公园内向海一侧木栈道(1300米长);海湾明珠B-1、B-2地块“售楼部”向海一侧海防林内木栈道。这4条栈道未经依法审批,违反了《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规定》第八条规定。对此,第六检查组已向昌江县政府发出了《依法整改通知

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大纲)2020版

附件2 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实施方案 (编制大纲) 一、总体摘要 摘要性描述项目地理位置、区域条件、建设缘由、适宜性评价、可行性和必要性、工程任务和现状、进度安排、经费概算等主要内容和结论。 二、项目概况 (一)地理位置。 包括项目所在区域地理位置和具体坐标。 (二)项目规模。 项目实施的具体范围、规模面积。 (三)项目依据。 项目涉及的相关规划、标准、规范及其他依据。 三、区域概况 (一)自然条件状况。 项目实施区域水文气象、地形地貌、自然资源等相关状况。 (二)社会经济状况。 项目实施区域人口经济、土地利用、海域使用等相关状况。

(三)生态环境现状。 项目实施区域海岸带生态环境现状及主要问题(附现场照片)。 (四)防灾能力概况。 项目实施区域海洋灾害状况、防灾减灾能力现状及主要问题(附现场照片)。 四、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资源禀赋、生态需求、减灾形势、技术条件、经济保障、已有工作基础等方面说明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五、适宜性评价 通过资料收集和现状调查,掌握工程实施区域的现状条件和历史情况。综合考虑当地风暴潮灾害和生态受损情况,分析拟修复区域开展生境重构、水动力改善、植被恢复、海堤生态化、设施整治改造等的适宜性,提出一种或多种类型优化组合的实施方案。 六、项目目标 (一)总体目标。 根据促进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的要求,说明项目修复的总体工作目标和工作量,如修复盐沼等面积、植被覆盖率、整治和修复砂质海岸长度和面积、生态化改造海堤长度等,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相结合。 (二)年度目标。

按年度明确项目的工作目标,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相结合。 (三)考核指标。 列出项目绩效考核指标,并填写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项目绩效目标申报表和项目实施中期绩效目标表。 七、项目内容 综合考虑项目实施区域海岸类型、空间特征、生态环境及海洋灾害情况,依据适宜性评价结果,提出包含自然生态系统修复(盐沼、砂质海岸、珊瑚礁、海草床、牡蛎礁等)和人工防护工程生态化(海堤、沿岸建设工程)等多种建设类型优化组合的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项目方案,鼓励建成由海向陆、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态减灾空间体系。同时,项目修复要统筹考虑重要海岛及周边海域保护问题。 修复方案应详细叙述建设类型组合方式、空间布局安排、主要技术路线、关键技术手段和修复方法、修复规模和施工量等内容,方案中涉及用海、用岛或占用土地、林地等权属问题,要提供相关批复文件或协议书或当地政府承诺书,修复方案应达到可研水平,并提供可研报告。 八、进度安排 按年度说明项目安排和实施进度,细化到月。 九、经费预算与效益分析 (一)项目概算与资金来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兴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并愿与小组其它同学合作和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 2、能够对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作出假设,尝试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经历实验的过程并认真观察和记录。 3、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4、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的例子。 5、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6、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节有关周围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再自然的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生分析: 省会城市的孩子很少接触过鼠妇,对这种生物了解不多。由于这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又很少经历,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对探究的每一个步骤的思考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教师积极加以引导。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 学生提问。四人一组,捕捉鼠妇(课前); 发言说明如何捕到鼠妇,提出问题。带领组长在室外观察鼠妇,指出鼠妇即“西瓜虫”、“潮虫”。 对学生发言进行评价,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的回答,留下有探究意义的问题。 二、逐步深入,体验探究的过程思考回答遗留下的问题,作出各自的假设; 在讨论发言中设计出实验方案; 四人一组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组汇报结果; 讨论数据的处理方法; 处理数据; 汇报处理结果; 得出结论。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讲述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引导提问,将个别学生未想到的实验方案的细节讲清楚,确保实验的科学严谨性; 纠正错误做法,表扬表现好的实验小组; 评价结果; 启发学生利用好数学工具; 鼓励结果不同的学生思考原因;

海岸带

海岸带开发与管理的研究 海洋科学161班姜鑫宇1602030108 (一)海岸带现状 海岸带既是受陆地影响的海洋部分,又是受海洋影响的陆地部分。气候变化、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养分过多输入、化学污染、泥沙输入减少、土地复垦、围填海等正在从根本上改变海岸海洋化学,其变化速率在全球尺度上远远超过早期和近期的生态学记录。我国海岸带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有的源于陆地,有的源于海洋,形成于陆海相互作用过程之中,受到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双重影响。特别是当前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给海岸带生态环境带来了空前的压力,使海岸带成为我国乃至全球三大生态环境脆弱带之一,不断威胁着区域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 (二)海岸带生态系统 海岸带生态系统是处于浅海与陆地交界区域的生态系统。这一区域的主要生产者是许多固着生长的大型多细胞藻类,如海带、裙带菜和紫菜等。它们固着在岩石等其他物体,形成水下植被,有时也称海底森林。消费者是以固着生长的大型植物为食的海洋动物和滤食性动物。 1、潮上带群落 本群落在岩石海岸者,有玉黍螺类,沙滨海岸者有沙蟹类,内湾河口泥沙带,则有变形蟹类等占优势,所以成为本群落的一个重要特征。潮上带群落的范围,因波浪条件而有很大差异。例如在岩石海岸,自藤壶的上缘到玉黍螺类栖息的上限,均作为潮上带群落的范围、在高于波浪露出度为中等程度的海岸,相当于从大潮平均高潮线附近至大潮满潮或暴风雨时波浪可冲击的上限附近这两者之间。潮上带的生物,都是对物理干旱或生理干旱耐性强的种类。它们虽然是起源于海洋,但却避忌长期浸没于海水中,多是不能在海水中长时间生活的种类。 2、潮间带群落 生物栖息于有潮区的高潮线至低潮线之间的海岸带(潮间带),由于该带介于陆、海间,交替地受到空气和海水淹没的影响,且常有明显的昼夜、月和年度的周期性变化,因而其生物具有一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T∕CAOE 21.3-2020 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则 第3部分:盐沼

ICS 07.060 A45 团体标准 T/CAOE 21.3-2020 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则 第3 部分:盐沼 Technical guideline on coastal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for hazard mitigation— Part 3: Salt marshes 2020-07-21 发布2020-07-21 发布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发布

目次 前言 ..................................................................................... 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工作程序 (1) 5资料收集与调查 (1) 5.1资料收集与调查内容 (1) 5.2生态系统现状调查 (2) 5.3减灾功能现场观测 (2) 6适宜性评价 (3) 6.1评价内容 (3) 6.2生态现状评估 (3) 6.3减灾功能评估 (3) 6.4修复适宜性评价 (3) 7实施方案编制 (4) 8盐沼生态减灾修复技术 (4) 8.1微地貌整饰与水系连通技术 (4) 8.2沉积物修复技术 (4) 8.3植被修复技术 (4) 8.4管护 (5) 9跟踪监测与效果评估 (5) 9.1跟踪监测与调查 (5) 9.2效果评估 (5) 10质量控制 (6) 11成果与归档 (6) 附录A(规范性附录)盐沼生态系统减灾功能评估方法 (7) 附录B(资料性附录)盐沼植被波高衰减率参考表 (13) 附录C(资料性附录)基于减灾的植被优化种植设计 (16)

初中生物中考专题复习《生物与环境

新人教版初中生物中考专题复习《生物与环境》 复习目标一: 1.会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2.理解生物圈的内涵。 3.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复习目标二: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描述食物链和食物网。 2.理解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及维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复习目标一: 【知识回顾】 一、生物圈的内涵 生物圈的范围: 岩石圈 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非生物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 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捕食、竞争、共生、寄生等关系的生物。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连连看:非生物因素与生物的关系。 南橘北枳温度 仙人掌叶变成刺阳光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水分 不同深度的青岛海洋中分布着不同的藻类植物 【练习】 1.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A.生物都能快速运动 B.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 2. 生物圈的含义是() A. 地球上的全部生物 B. 地球上一切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C. 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 D. 大气圈下层、岩石圈表面和水圈 3. 东北某林区,山脚是落叶阔叶林,山腰是红松林,山顶是冷杉林,影响这种分布状况形成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A. 阳光 B. 温度 C. 水 D. 土壤 4. 今年年初湖南省遭受了罕见的冰冻灾害,造成某些地区的植物大面积死亡,这说明() A. 生物能适应环境 B. 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活 C. 生物能影响环境 D.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复习目标二: 【知识回顾】 三、生态系统 ----------- 生物部分动物 --------- ----------- 分解者 1.生态系统的组成 -------- 阳光、空气、水等 2.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_______与_________ 的关系, 3.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____ ___和___ ____总是维持在_____ ______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平衡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 _______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有一定的___________。 资料分析: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有人把人工种草的实验区用网子罩起来,过一段时间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了,而未加罩网的天然草场,牧草却生长良好,请你写出其中的食物链并解释其中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练习】 1. 下列食物链符合生物学原理的是() A.阳光→草→鼠→鹰 B.草←野兔←狼 C.草→田鼠→狐 D.植物→蚜虫→瓢虫→细菌 2.从“狼吃羊,羊吃草”的食物链可以看出,狼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 A.阳光B.草 C.羊 D.狼 3.自然林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害,其主要原因是() 大气圈水圈

典型海岸带滩涂生物资源恢复与重建技术获得成功

中国海洋报/2005年/12月/9日/第002版 科教环保 典型海岸带滩涂生物资源恢复与重建技术获得成功 记者张秋丰 本报讯记者张秋丰报道一种通过原位修复、中度干扰、生态位种群优化、资源增殖等措施,修复受损海岸带生境、生物资源的技术在天津获得成功。 天津科技大学海洋学院的科研人员在受损严重、高度开发的塘沽高沙岭潮间带的20平方公里实验示范区内,用2年时间,通过投放沙蚕、青蛤、毛蚶、杂色蛤,并采捕非经济优势种等措施,使原来生物结构单一、生态系统脆弱的示范区滩涂生物物种多样性提高了37.5%,生物资源增长52.4%,主要经济品种生物资源量增长103.1%,人工投放的主要经济品种在示范区自然繁衍,形成了优势种群。生物修复也有效地促进了受损的潮间带生态系统向良性转变,改善了底质的化学、物理特性。沙蚕修复区底质中的总氮、有机质、石油烃的含量分别比修复前降低了18.9%、31.3%、69.2%。2003年投放毛蚶、沙蚕等49吨,2004年、2005年两年已经采捕各种贝类1024.5吨,经济效益达313.6万元。以前的优势种四角蛤蜊大量降低,毛蚶壳上附带的泥螺卵在该地繁殖良好,已经采捕泥螺16吨,这也是附近海区第一次发现的经济贝类。 该项目为天津市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和天津市科委社会发展计划项目。日前已经通过专家鉴定,鉴定专家认为:该技术进行了潮间带、潮下带海洋生物资源、环境、水化学、底质机械结构等多学科的生物、生态修复系统工程的基础研究工作,涉及学科范围广、组合程度高、技术合理,已初步构建了该类型潮间带、潮下带生物、生境、资源修复的技术体系及生境修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优化模式。具有较高的科学应用价值和推广示范价值,在国内同类技术中居于领先地位。 第1页共1页

七年级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2.举例说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情感意识。 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预习本课内容。 (2)课前采集鼠妇,在采集过程中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 (3)课前观察周围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教师准备 (1)教师准备实验《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材料用具:纸盒、

黑纸板、玻璃板、湿土、干土、冰冻过的湿土(5℃左右)。 (2)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生物的生存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的生物,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同学们用业余时间捉到一些鼠妇,现在同学们想一想,你们都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鼠妇,鼠妇到底适应什么样的环境? 二、探究过程 (一)教师提出问题:鼠妇生活的环境条件是什么? 学生4人一组,分组讨论。 由每小组成员陈述自己是在什么地方捕捉到鼠妇的,经小组讨论归纳作出“影响鼠妇生活的主要环境因素可能是光和温度”的假设。最后教师将学生作的假设归纳为以下两点: 1.鼠妇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或鼠妇不喜欢明亮、干燥的环境)。 2.鼠妇喜欢温暖的环境(或鼠妇不喜欢冰凉的环境)。 教师要求1~5实验小组验证第一个假设,6~10实验小组验证第二个假设。 1.学生1—5实验小组: 假设一:鼠妇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或鼠妇不喜欢明亮、干燥的环境)。 (1)教师推荐实验器材:纸盒、黑纸板、湿土、干土、鼠妇(1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