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

论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

论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
论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

论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

【摘要】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多集中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而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乡村旅游的开发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由于不同的乡村旅游开发地的资源状况,从而造成了它们在开发模式上的不同,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在不同的开发区域,针对不同的旅游客源及旅游需求,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多元化可持续

乡村旅游是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方兴未艾,其开发模式也有多种。不少研究者尝试对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总结归纳,因为研究角度的不同,对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划分也有区别。

一、从资源利用角度划分。由于不同的乡村旅游开发地的旅游资源状况,从而造成了它们在开发模式上的不同,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将乡村旅游模式归纳为以下几种:

1、民俗风情型发展模式

民俗风情型发展模式,就是以农村民俗风情为载体而开展旅游活动的发展模式,以当地民间的日常生活方式及文化吸引外来旅游者。

以风俗风物作为旅游项目的基本内容,进行整合包装,保留原滋原味,杜绝舞台化、戏曲化,推出品味较高、游客参与性强的旅游活动项目等。这种模式,既展示了乡村不同阶段的整体人文系统状况,也满足了游客认知和体验的愿望。

2、农场庄园型发展模式

农场庄园型发展模式,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农业资源为依托,开发形成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租赁农园等多种形态,凭此开展旅游活动。另一种是产业庄园,集生产、研发、销售、交流、教育和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农庄,比较成熟的有葡萄酒庄园、香料庄园、草莓庄园和西瓜庄园等。

因为农场庄园强调生产性、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和商业性的融合,把农业生产寓休闲旅游之中,提供田园之乐,比较受都市旅游者的欢迎。

3、景区依托型发展模式

景区依托型发展模式,适用于有良好的自然风景旅游资源或位于旅游风景区周围,与风景区之间有较为便捷的交通联结的地区,主要是在地势较为平坦、道路较为通达的风景区周边发展,利用农业资源和自然风景资源互补的组合优势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这是一些著名风景名胜区的一种附属产品,以景区游客为主要的目标市场,开发中较多地保存着乡村的原生状态,如江西井冈山的公社食堂、湖北随州观光农业区等。也有部分风景区内的村庄,利用风景区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游客在欣赏风景区内的自然风景之余,派生欣赏乡村景观

4、度假休闲型发展模式(农家乐模式)

度假休闲型发展模式,是指地处城镇周边的乡村,利用离城市近,交通便利的条件,以乡村生态景观、乡村文化和农民的生产生活为基础,以家庭为具体接待单位,开展旅游活动。这种发展模式,投资少、风险小、经营活、见效快,由农民利用自家院落所依傍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市民,游客在农家田园寻求乐趣,体验与城市生活不同的乡村意味。

度假休闲型发展模式使用范围较广,一般位于大中城市周边的乡村,只要有足够的城市居民短途休假需求市场,都可以尝试开发休闲度假型的乡村旅游,但要注意培育自身的特色,防止与周边其它乡村旅游景点产品雷同。

5、特色产业带动型发展模式

特色产业带动型的乡村旅游,需要当地具有生产某种特色产品的历史传统和自然条件,有相应的产业,且市场需求旺盛,通过产业集群形成一定规模。特色产业带动型发展模式,在村镇的范围内,依托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一个特色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进一步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型乡村旅游通常会和农场庄园、度假休闲型乡村旅游相交叉。

6、现代农村展示型发展模式

现代农村展示型发展模式的使用面相对较窄一点,这种模式的乡村旅游必须以新农村形象为旅游吸引物,只能在率先步入小康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开展。这种农村必须是经济发达,交通便利,

知名度较大的乡村,以新为特点,在住宅、街巷、道路和生态环境、产业设施以及各种配套设施方面,都发生了全新的改变,成为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典范。这些地方可以开展乡镇工业游、农业游、红色游、党员先进性教育游、社会主义新农村游等多条特色旅游线路,但需注意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要处理好与发展其他产业的关系,引导当地农民参与旅游活动。

7、旅游小城镇型发展模式

旅游小城镇型发展模式,是指把旅游开发与农村乡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建设成为旅游小城镇。一般来说,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小城镇,多数具有突出的地方特色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体量适中,易于集散,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具有一定基础,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二、开发经营模式。开发合作模式是乡村旅游的市场运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从这个角度对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划分更具有借鉴意义。

1、“农户+农户”模式

这是乡村旅游初级阶段的经营模式。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初期,农民对企业介入乡村旅游开发有一定的顾虑,大多数农户都不愿把资金或土地交给旅游公司来经营,而更信任“示范户”。当“示范户”率先在农村开展乡村旅游经营并取得成功后,农户们便会在“示范户”的带动下,纷纷加入旅游接待的行列,并从“示范户”那里学习经验和技术,在短暂的磨合后,形成“农户+农户”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2、“公司+农户”模式

这种方式吸纳社区农民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充分利用社区农户闲置的资产、富余的劳动力、丰富的农事活动,增加农户的收入,丰富旅游活动,向游客展示真实的乡村文化。一般公司征用村民的土地,对其进行投资开发,统一规划、包装,公司和农户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同时,通过引进旅游公司的管理,规范农户的接待服务,可以避免不良竞争等损害游客利益和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3、“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

这种模式下的乡村旅游开发参与者更多,各方面的协调配合也更完善,因而能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该模式下个主体的功能如下。政府:作为行政管理机构负责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

旅游公司:获得政府授权,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并收取门票;招募当地村民到公司就业;组织节庆活动和表演。

农民旅游协会:由村民自发成立,代表村民参与旅游事物的管理、监督、负责组织村民参与地方戏表演及公司组织的各项节庆活动,从事导游讲解,制作工艺品,提供住宿餐饮服务以及维护和修缮传统民居等。

旅行社:开拓市场,组织客源。

这种模式可以实现多方共赢,但是实际操作中,因为涉及的利益主体比较多,因而协调困难,阻力因素比较大。

4、个体农庄模式

“个体农庄”模式是以规模农业个体户发展起来,以“旅游个体户”的形式出现的一种相对独立的乡村旅游模式。它将现代管理、

科技、资金等引入土地,可以大大增加产出,促使土地升值,使庄园主和农民共享利益。个体经营者通过对自己经营的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使之成为一个完整意义的旅游景区(点),能完成旅游接待和服务过程中的全部工作。

5、股份合作制模式

股份合作制首先将乡村旅游资源界定为国家产权、乡村集体产权、农户个人产权等产权主体,把旅游资源、特殊技术、劳动力等量化为股本,国家、集体和农户个体合作,以实物资产、资金、技术、劳动等多种形式入股,各持一定股权,进行股份合作经营。这种方式产权关系明确,广泛吸收各方面的资金、物力、技术等生产要素,每个人既是企业的劳动者,又是企业的所有者,形成与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机制,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通过社区居民的有效参与,保证旅游经营。

如论何种开发模式都或多或少的会给乡村资源与环境带来损害与破坏,如何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同时,又能够有效的保护珍贵的文化?这就要求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走多元化开发模式,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要求,追求旅游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提高乡村旅游质量,即追求旅游精品,不能乱开发,乱建设。要有统一的规划,在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的引导和指挥下,乡村旅游地的群众积极参与旅游中来,并且要引进市场机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作,实现利益共享。既有效的调动农民开发旅游的积极性,又加强管理,避免出现一窝蜂乱开发搞乱市场最后

吓跑游客的现象。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各地农村风俗各异,乡村旅游在我国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因此,当前在乡村旅游热潮中,应该紧紧抓住有利时机,进行精心准备,及时推出精品乡村旅游线路,打造乡村精品旅游地,重点是神奇的自然景观、灿烂的多民族文化、古老而美丽的地方。在市场上尤其是国际旅游市场打造“中国—乡村旅游胜地”的形象,使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旅游学刊,1999(2)

2.徐勤飞.青岛市乡村旅游开发研究.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3-4

3.卢丽乡村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期刊论文] -榆林学院学报2009

4.金方梅乡村民族文化旅游保护开发模式探讨--重视文化旅游者在文化保护中的作用[期刊论文]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4)

5.李德明;程久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期刊论文] -人文地理2005(03)

6.邱海蓉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期刊论文]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05)

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问题与策略研究

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问题与策略研究 很多人已厌倦城市的生活氛围,渴望去感受大自然的真山真水,寻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受,在宁静、自然中彻底放松自己。现代旅游者也不再满足于普通的观光旅游,希望获得一种愉悦的经历,强调参与和体验。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应运而生,并备受人们宠爱,得以快速发展。但是乡村旅游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困境,对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策略应用的探讨势在必行。

目录 一、基础篇 乡村旅游开发.pdf1 基于乡村特色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pdf2 乡村旅游开发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作用.pdf6 乡村旅游开发空间结构及商业业态变化调查.pdf8 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pdf9 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研究.pdf11 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研究.pdf14 乡村旅游开发中土地流转风险的产生机理与管理工具.pdf22乡村文化视域下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pdf29 二、地方篇 承德市乡村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及对策.pdf32 肥西县乡村旅游开发探析.pdf36 关于海南省乡村旅游开发对策的研究.pdf38 合肥市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pdf39 湖北旅游名村乡村旅游开发初探.pdf42 南岳衡山景区周边古镇乡村旅游开发探索.pdf45 秦皇岛市乡村旅游开发对当地农民就业的影响研究.pdf52 生态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以广西富川县秀水村为例.pdf54厦门岛外乡村旅游开发的政策选择研究.pdf56 厦门同安造水村乡村旅游开发研究.pdf60

云南省弥渡县乡村旅游开发初探.pdf64 三、发展篇 城乡统筹视野下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分析.pdf68 对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策略应用的探讨.pdf71 国内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对比研究.pdf74 基于顾客期望的乡村旅游开发策略研究.pdf77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创新模式探究古丽扎努尔阿.pdf78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创新模式探析.pdf79 浅谈乡村旅游开发的策略.pdf80 浅析乡村旅游开发对策.pdf81 台湾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分析及启示.pdf82 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pdf85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pdf88 乡村旅游开发我国城市反哺农村的理想途径.pdf91 乡村旅游开发新解读新思路上.pdf93 乡村旅游开发新解读新思路下.pdf96 新农村建设导入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pdf99

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和方法

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和方法 罗清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旅游系 北京 101101) 【摘要】 近30年来,我国旅游业取得了重大成就,陆续开发和完善了全国各地主要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的需求,又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高品质要求促使开发旅游资源的原则、方法等必须有新的变化和调整。该文对此做了新的界定和建议。【关键词】 旅游资源开发 原则 方法 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罗清(1965-),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创意文化旅游、旅游经济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需求也越来越丰富并愈趋成熟,高品质的旅游产品成为现代人们的首要选择,依照我们过去的开发模式很难适应新时期的旅游需求。采取合理的原则和方法开发旅游资源,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正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要内容。 1 旅游资源与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是自然、历史、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特殊资源,具有明显的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作为地理环境的一部分,具有地理环境要素所具有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动态分布的特征,作为旅游活动的客体,它又具有历史人文的特征。旅游资源是指: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能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和旅游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作为旅游经济收入的来源,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开发成为旅游产品,才能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开发利用吸引游客,才能发挥旅游资源的多种功能和作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逐渐增多,游客需求多样化、个性化趋势日益明显。只有对已被利用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或开发未被利用的旅游资源,才能不断地满足旅游者的需要,确保旅游业持续发展。所谓旅游资源开发,是指以发展旅游业为主要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旅游资源加以利用的经济技术系统工程。旅游资源开发的目的在于发展旅游业,实质在于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内涵价值,提高其吸引力,使旅游资源变成现实的旅游吸引物,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多种功能。 旅游资源开发是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旅游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开发,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开发,就是根据域条件,运用资金和技术手段,通过科学的调查、评价、规划和建设,使未被利用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已被利用的旅游资源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加强,并做好配套设施建设,向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服务。而旅游开发的整个过程都是围绕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展开的,为了充分有效地挖掘旅游资 源本身的价值,在选定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还必须进行一系列旅游环境建设、旅游产品设计的开发工作,使旅游资源所在地能够成为有吸引力的旅游环境和接待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资源开发就是旅游开发的核心,成功的旅游开发必须首先要有成功的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资源的开发的成败决定了整个旅游开发的质量。 2 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旅游资源开发作为一项经济文化活动,必须遵循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律,同时也要符合文化事业的开发规律,才能获得成功并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就是指旅游资源开发活动中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笔者认为可以将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界定为可持续发展原则、协调原则、美观原则、市场原则、特色 原则、 和文化原则。①旅游产品在经营管理方面采取生态、可持续的实践,保证经营活动不会使环境退化;旅游开发中应对当地社区和居民做出持续的贡献;旅游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破坏应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 ②协调原则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理性要求。协调发展就是要求旅游资源开发者正确处理现实与未来、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要求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强调整体效益,关注生态环境,注重社会公益,全面协调和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复杂关系,使旅游业得以全面发展。旅游业作为一项经济产业,追求经济效益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目的,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做到投资省、收益快、效益高。同时,旅游业既是一种文化性的经济产业又是一种经济性的文化产业,还是一种与环境生态密切相关的资源耗费型产业,这就要求旅游资源开发所追求的经济利益要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即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保证旅游区居民及旅游者的生活秩序的安定与和谐,更要保护好旅游区域的环境生态。 ③美观原则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旅游资源开发就是发现美、展示美、创造美的过程。在设计和开发中应该充分运用美学的原理,将自然美、艺术美及观念美有机地融合进来,创造一种诗意的旅游环境,让游客置身其中,得到全方位的美的享受与精神的愉悦,力争做到旅游区布局和谐,旅游线路流畅,旅游氛围融洽。

论澄迈乡村旅游资源开发

论澄迈乡村旅游资源开发 近年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游客前来我国旅游的动机,虽名目繁多,但仍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个重要热点,即是仰慕中国悠久的游牧、农耕文明史以及围绕此而产生的不胜枚举的名胜古迹。他们认为最能拿得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诗意绵绵、古朴淳厚的田园之美,以满足其反朴归真的愿望的“回归自然”的旅游意向应首推中国。由此,我们应认识到,乡村景观,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自然与人文并蓄的特色。这是自然和悠久的历史、发达的农业赋予我国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我国旅游事业建设若没有如此丰富的田园风光极浓的资源,简直难以想象能吸引国内外如此众多的游客。因此,笔者认为,乡村旅游资源堪称我国旅游大千世界中的一朵奇葩,其潜在的优势不容忽视。旅游界的有识之士应该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引起足够重视。 一、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丰富了我国旅游资源。乡村有着丰富的、天然的旅游资源,如森林公园、奇峰异岭、河流水库、牧场冰山、农村风光,自然保护区、多民族的风俗人情和历史名胜古迹,无数的地方性土特产品和美术工艺品寓于民间。 2.发展乡村旅游可以疏散游客。乡村地域广大,景点分布不拥挤,旅游活动空间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目前,我国许多旅游城市已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 3.为振兴农村经济开辟了新途径。旅游业号称“无烟工业”,是创汇的主要渠道之一。当前,由于经济改革不断深化,以及环境保护的形势要求,有相当一部分耗能高、污染大、效益低的乡镇企业要撤销或调整,当地的经济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开发一处景区,致富一方人民。它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加速农民致富的步伐。在旅游开发条件比较好的一些乡村,如能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有特色的农村资源来发展乡村旅游业,将对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产生重要作用。 4.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旅游业本身属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强,发展乡村旅游业需要有“一条龙”的服务设施。不但需要有诸如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贝外,还需要有宾馆、旅社、饮食服务、商场、旅游交通、文化设施等与之配套,这就为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人多地少,劳动力过剩,发展乡村旅游可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5.发展乡村旅游业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一个地区的社会系统各个部门都会产生促进作用,在物质上、精神上都会带来可观的效益。如乡村旅游可以使与之有关的食品、日用品、旅游商品、工艺品等乡镇工业得到发展;可以促进商品交换、商业繁荣、市场活跃;可以促进交通事业的发展,使闭塞的乡村对外开放,经济搞活;可以刺激当地农业的发展,特别是为旅游服务的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等将会得到较大的发展;可以促进乡村的建议,改善乡村的环境等;有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农村旅游景点的开发和建设,不仅可以美化和改善环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四面八方的旅客涌入,这种广泛的人际交流,会使人们的观念,习俗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它会逐渐改变农村旧有的生活习性,美化人们的语言、

乡村旅游业的开发

乡村旅游业的开发主要是在2001年我国大力发展“三农”的政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国内很多偏远乡村充分结合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根据本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区委以及村行政的带领下。走出了具有本土化气息的乡村旅游之路。比如弓长岭区瓦子沟村充分利用汤河水库的地理优势,创办了独具特色的农家小院。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个特色鲜明,效果突出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随着“乡下的亲属”制度的创办和完善,弓长岭开辟了一个城乡交流的通道,大大改变了本地村民的价值观,为进一步提高村民收入奠定了基石。 如何破解我国“三农”问题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途中的重要课题,家十一.五规划当中虽然对此辟出了一章进行了阐述,但里面并没有没有涉及到乡村旅游和农村发展的具体说明。弓长岭乡村旅游的模式和经验给了我们启示,通过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壮大偏远地区的经济模式已初显成效。所以,从宏观政策而言,在国家十二.五的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在我国乡村地区复兴乡村旅游(包括牧区、渔村、农村、山村)的地位,这一制度给发展乡村旅游做了一个全新的定位。同时,国家还要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给与一定的政策支持与资金帮助,纵观弓长岭发展模式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做法是较为恰当的,对于发展乡村旅游的资金渠道,政府也给予适当的支持,比如实行小额贷款和直接鼓励农民参股的运作方式。 生态的循环经济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旅游的重要吸引物。国家和地方的农业、科技、教育等相关部门也应该在保护自然环境,发展生态农业上提供技术支持。结合目前的“大学生村官”

计划,把相关的技术传播扩散到乡村地区是政府部门值得关注和思考的一个方向。 根据中国的行政体制,对于基层政府而言,应该创设一定的环境,发挥乡村精英在乡村旅游中的领头雁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农村正由传统走向现代,乡村社会的“权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社会涌现了一大批率先富裕起来的“能人”,也涌现出一批带领农民共同富裕的“贤人”旧。中国一些经济发展突出的乡村如华西村,皇城村往往都有一个或一批有远见,有想法,肯牺牲的领导人。发展乡村旅游也少不了这样的乡村精英,一些乡村地区正是在以基层党员为领导的村干部的带领下。克服各种困难,发展出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之路的(如贵州朗德上寨¨饲)。由此可见,给予乡村精英以成长的良好环境,支持群众的选择也是日本四贺村绿色旅游的重要经验。 最后,无论是对帮助指导发展乡村旅游的各级政府,还是乡村旅游发展区,在发展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乡村旅游发展项目雷同,缺乏特色是目前发展过程中的一大不足。四贺村在绿色旅游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上并没有突出指出,但其通过体现乡土特色。重视亲身体验的开发理念获得了成功对我国很多乡村地区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在坚持生态的基础上,迎合城市人回归的心态,通过诸如“乡下的亲戚”这样的制度营造温馨的氛围,通过各种活动展现传统农村的意境是真正长久不衰的魅力源泉。

风景资源开发的几种模式

作业二 试论述风景资源开发的几种模式。 答: 一、观光型 1.山岳风景观光: 攀险峰,观奇石,探幽谷,游奥洞,是山岳风景观光的主要发展模式。 山岳风景观光旅游开发,要注重险峰、奇石、幽谷、奥洞等各风景点的区位,尽可能将各景点巧妙地串联起来,让人们在攀、观、探、游中,领略大自然的风采,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2.水域观光: 以水资源为主,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分为海滨观光、湖泊观光、瀑布观光三类。 3.历史文化遗产观光: 将古代的风景资源加以开发,并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历史文化遗产文化特质主要表现在其历史性、文化性、环境性。 二、度假型 度假型旅游是人们在一个风景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以度假、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旅游形式,度假型旅游开发首先要具备下列三个条件: 1)景色秀丽。这是休闲、度假旅游的基本条件。 2)气候宜人,空气清新。 3)交通方便,通讯便捷。 1.度假饭店: 度假饭店既向游客提供食、宿条件,同时还是构成环境美的重要因素。其布局要因地制宜,注意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与水土流失。利用建筑补充点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衬托建筑,使建筑增添质感与美感。 2.海滨浴场: 世界上对开发海滨浴场所需要的自然资源条件,还没有统一的规范;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是海滨地区,都具备建立浴场的条件。建立海滨浴场的自然条件,首先要海水清澈,无污染;其次要求为沙质海滩,脚感舒适;其三海底坡度要缓,一般坡段在1/10——1/60之间;其四海水波浪要小,通常波浪高度小于0.7米;其五沙滩应有一定的游客容纳量。另外还要考虑海水温度、海流速度、海风强度等因素。 3.温泉度假: 温泉喷流而出,给人以清新的美感。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温泉,多建成公园、温泉旅馆、休养院、理疗中心,开展休憩、保健旅游,成为人们喜爱的旅游胜地。 三、游憩型 1.城市公园: 公园是城市中环境优美的游憩空间,是城市居民游憩、社交、锻炼身体、文化娱乐和获取信息的重要场所,因此,公园在功能上通常划分为安静休闲、文化娱乐、科普教育、儿童游乐、水上活动等游憩区域,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爱好的游客游憩活动的需求。 安静休闲区常设置茶室品茗、棋室对奕、湖边垂钓、庭园散步、锻炼身体、青少年学习角等活动场所。安静休闲区,要求游人密度较小,故需大片的风景绿地。安静活动的有关设

乡村旅游模式及案例研究

乡村旅游模式及案例研究 国内主要模式研究 1.【"农户+农户"模式】 乡村旅游初级阶段,原真性强,发展水平低下 1.1内容: 是乡村旅游初期阶段的经营模式,也称自主经营模式,是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合一,依然存在,具有和理性。 1.2意义: 这种模式具有短平快优势。农户善于学习别人经验,汲取别人教训,因其势单力薄,规模有限,往往注重揣摩、迎合游客心理,极具个性化服务。 投资收益: 该模式主要由农户自负盈亏,最终的受益者为农户。 1.3优势: 1.3.1文化保留最真实 1.3.2游客花费不多,能体验最原生态的本地习俗和文化 1.3.3较适合以“农家乐”为主的小规模乡村旅游 1.4劣势: 1.4.1投入较少,接待量有限 1.4.2管理水平和资金投入差 1.4.3旅游经济的带动效应较差,难以形成规模化发展 1.5解决方案: 可以让政府或者企业介入,加大对资金和管理的投入力度,规模化发展。采用合作社方式,对现有农户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分配。 1.6案例:成都的农科村、浙江安吉的天荒坪村

2.【个体农庄模式】 自主经营,相对独立,管理水平不够高 2.1内容: 是以规模农业个体户发展起来,是一种相对独立的乡村旅游模式。它将当前农村最缺乏的现代管理、科技、资金等引入土地,个体经营者对自己经营的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能完成旅游接待和服务过程中的全部工作。个体农庄的发展,吸纳了附近大量闲散劳动力,他们通过手工艺制作、表演、服务、生产等形式加入到旅游服务业中,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模式。 2.2意义: 是以规模农业个体户发展起来的,以“旅游个体户”的形式出现,通过对自己经营的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使之成为一个完整意义的旅游景区。 2.3投资收益: 农庄吸纳大量的农户闲散劳动力和资本,集体获利,农户增收。 2.4优势: 2.4.1农庄自主经营,投资少,回报率高。 2.4.2农户可获取大量利益、土地增值、解决就业压力。 2.4.3个体经营者更好的维护当地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从而改善投资环境。 2.5劣势: 2.5.1由于农庄自主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相关知识技能底下,影响整个景区运营。 2.5.2农户会承担一定量的资金风险。 2.5.3规模小,竞争优势差。 2.6解决方案: 转变落后的经营生产方式,积极与政府、企业、旅行社等相关部门的合作。招商引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按现代工业的经营管理方式运作。增强农户的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的培训。 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吸纳相关人才。

旅游地产开发的四种模式和七大策略分析

旅游地产开发的四种模式和七大策略-----------------------作者:

-----------------------日期:

一、“城市功能区”驱动旅游地产新模式 旅游产业的地位与产业经济规模的快速发展,使得旅游地产不仅仅成为一种新旅游产品进入客源市场,同时也成为一种成功的多产业融合方式进入行业发展领域,并承载一定的城市功能。以此也拉动众多国内外规模企业竞相滚动资金开发旅游地产,也形成了一个又一个让世人关注的经典案例。笔者作为从事旅游地产研究的咨询专家,经过归类整理,提出了中国旅游地产开发的四大新模式与七大应用策略,期望能够为旅游地产的科学开发提供智业支持。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在空间上不断外扩,区域界限逐步消失,在生活需求上,由于城市中心地价的飙升、环境的恶化,使得人们不由自主向城区边缘扩散,从而催生了新的城市空间版图。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旅游地产赢得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机会,区域资源被置于广阔的地域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使旅游地产价值更大化。同时,旅游地产也逐步成为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品质的重要支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牵引城市空间的发展走向。可以说城市化与旅游地产将逐步体现出“双轮驱动”的并存态势,相互为用。而旅游城市化是旅游作为推动城市化的一种动力,引导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是基于后现代主义消费观和后现代主义城市观的一种城市发展形式,能够在推动城市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合理调整城市空间、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精神文化内涵,从而达到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目标。

大中型城市市内或市郊的城市化进程中,在没有资源优势的情况下,需要旅游地产在自我营造的旅游氛围中开发地产项目,进行大型旅游项目开发,营造具有影响力、冲击力的旅游景观景区,改善区域基础设施条件和环境质量,靠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引来人流、物流,将生地变成旅游熟地和旺地,引起景区附近地产升值,再趁势搞地产开发。此类地产开发与旅游景观开发高度融合,地产开发即旅游景观开发,房产本身即是旅游景观载体或表现形式。与旅游景观开发二位一体的房产开发。景即是房,房即是景,景中有房,房中有景,直接提升住宅的环境品质,增加休闲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将旅游地产开发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二、产业经济区提升旅游地产新模式 产业经济区模式是新时期旅游地产开发的方向,主要借助旅游产业的广泛引入,建设一座以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为主题经济模式的产业区。笔者在天津城市休闲化咨询中,倡议并提出了滨海旅游产业集聚区、主题公园集群发展区、环城市休闲产业带等运营模式。在大连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提出了旅游产业经济区、度假产业集聚区的运营思路,确立了群岛、群园的产业构建体系,并提出了“运营一体、投资多元、权属对应、业态规范”的机制。 杭州城市旅游产业规划中提出了产业综合体的旅游发展模式,在都市旅游产业西进发展格局中重点进行产业经济组团布局。在宁波城市旅游产业发展规

浅谈乡村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

浅谈乡村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 发布时间:2011-8-1信息来源:《企业经济》作者:唐勇黄俐波[摘要] 本文探讨了乡村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提出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应通过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对农村文化分类分层实施保护,注重提高农民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旅游经济;乡村旅游;文化保护;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唐勇,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黄俐波,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江西南昌 330200) 发展乡村旅游,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2004年7月26日在视察上海崇明县前卫生态村时指出:“农家乐前途无量”。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确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以发挥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优势和作用。开发乡村旅游,鼓励农民依托当地资源拓宽致富渠道,应当同时注意到乡村旅游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独具特色的乡村风光和人文资源,而农村旅游文化资源又具有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所以开发乡村旅游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保护——开发——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乡村旅游开发为文化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 旅游开发过程中对于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影响,学者们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主要是如何发掘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提高旅游的文化含量,保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表明,旅游的适度开发与有效控制,有利于文化的保护。乡村旅游对于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传统资源就地转化为旅游产品,完成价值实现和大幅度升值,经济手段辅之以合理完善的行政手段,为乡村文化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 1.为文化保护提供经济保障 发展乡村旅游是农民根据当地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增收的重要途径。发展乡村旅游扩大了城市居民在农村的消费,也促进了农业劳动力在农村内部的转移,带动了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扩大,推动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总收入的增长。农村经济的壮大,公共财政的积累,为农村文化资源的整理发掘、弘扬保护以及文化设施的建设提供了经济上的可能和支持。 2.有利于乡村文化的传承 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乡村文化中的许多内容逐步面临消亡,尽管专家倡议、政府呼吁保护,但是收效甚微。随着旅游开发的兴起以及外地游客的欣赏度的增加,这些文化内容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日益显现,使得那些面临失传的手工技艺、民间舞蹈和音乐等得到了重新认识和重视。人们为了发展旅游经济,不遗余力地挖掘传统文化,恢复一些濒临消亡或中断多年的民俗文化。尽管这些行为活动直接目的是经济利益,但是客观上还是起到了恢复和传承文化的作用。

乡村旅游的起源与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乡村旅游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在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乡村旅游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意义得到了充分证明。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乡村旅游开发在世界各地发展非常迅速,2001年,意大利一万多家乡村旅游企业共接待游客达2100万人次,营业额达9000亿里拉(约合4.3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12.5%%。在美国就有30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它们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旅游。在以色列,乡村旅游开发被作为对农村收入下降的一种有效补充,乡村旅游企业数量逐年增多。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前东欧和太平洋地区在内的许多国家,都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 据国家旅游局的最新测算,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到三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占全国出游总量的近三分之一。据介绍,目前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已经达到359家,遍布内地的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业的各种业态。每年的三个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比例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论乡村旅游的发展--以华西村为例 【摘要】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从华西村的探索和实践看,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扩大了旅游容量;而且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华西村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农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旅游资源,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领略农村乡野田园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它的兴起既迎合了新千年的“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巨大潮流,也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使传统古老的第一产业与朝气蓬勃的第三产业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一、乡村旅游的起源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乡村旅游起源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中叶,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国外大规模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幅员辽阔,农村资源众多,乡村田园风光千姿百态,大江南北农耕、渔牧、茶果、林木应有尽有,风情各异。50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我国富厚底蕴的中华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文化,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 截止目前,我国已建成的两万多个旅游景区(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国家旅游局倡导创建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达359家,遍布内地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业的各种业态;据测算,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发展潜力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拉动内需明显的特点。我们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施“以游助农”方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一”、“十一”和“春节”三个旅游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与朝气蓬勃的第三产业得到了有机的结合.河北的野三坡,江苏的华西村,杭州的龙井村、广东四会市的观光农业园等众多乡村旅游地的兴起与发展足以说明我国乡村旅游市场的广阔.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 乡村旅游所具有的、与其它旅游类型有明显差异的特点是乡村旅游地——农村经济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动力。乡村旅游特点与农村发展的联动关系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乡村旅游集第一、第三产业于一体 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在充分利用乡村农业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合理规划与设计,把农事生产操作、农作物与农业科技展示、农产品系列加工与旅游者的活动融为一体,并向旅游者充分展示农业艺术及良好生态环境的新型旅游的形式。做为一个乡村旅游地,它首先应该是一个进行科学化农事生产的基地,是第一产业的像征。同时,它又是一个集食、宿、行、娱、购、游等旅游六要素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属第三产业的范畴。它既要满足服务性企业的需要又要体现和突出农业生产性的特点,它把农业生产与旅游服务进行有机的交融和联系,从而达到农业生产为旅游服务,旅游服务促进农业生产之目的。 (二)乡村旅游重游率高,生命周期长 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游客大多只停留在静止的,浮光掠影式的游览,且重游率低,回头客少。乡村旅游却不然。乡村是一个集农事知识、生物知识、农作物知识、高新科学知识为一体的大课堂,诸多乡村文化沉淀形成的乡村旅游文化亮丽多彩,田园风光随季变化,四季特色明显,农事生产品种各异,内容繁多。这一些都不断的刺激和吸引游客旧地重游,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观赏田园风光的千姿百态,参与不同的农事活动。乡村旅游所具有的强的生命力和较长的生命周期必然为乡村旅游目的地——农村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催化剂,促进和带动农村的发展并成为农村发展中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1、国内乡村旅游发展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乡村旅游随着国内旅游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兴起,90年代中后期得到较快的发展。1995年以后,双休日的实行,广大城市居民有了闲暇时间,,走到乡村,寻找回归大自然的乐趣,乡村旅游在全国持续升温。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农村经济。1998年,国旅游局将旅游活动的主题定为“华夏城乡游”,全国兴起了乡村旅游热。1999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有力的推动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2006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了“中国乡村游”,号召到乡村去体验“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2007年推出了“中国城乡和谐游”,宣传魅力乡村,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而且我国是农业大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在我国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乡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受益。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关于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也逐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检索引擎,检索1992-2009年中文期刊数据库当中关键词包含“乡村旅游”的文献,相关文章共有3415篇。从2006年“中国乡村旅游年”开始,研究乡村旅游的文献急剧增多,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 从研究的内容上看,我国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乡村旅游的内涵与概念研究、乡村旅游的开发规划、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影响等。 早期,许多学者主要关注乡村旅游的概念和乡村旅游的意义、影响进行了探讨。邵琪伟(2007)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26]。大多数学者们更倾向于从功能、产品表现形式等角度对乡村旅游进行界定。张文(2006)人将乡村旅游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总结为:增加收入与就业机会、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五大方面[27]。大多数学者也赞

乡村旅游模式研究及现状分析

乡村旅游模式研究及现状分析 背景 乡村旅游的出现,是中国居民旅游消费进入个性化的标志。从以前的知名景点旅游,名胜古迹旅游到城镇旅游、乡村旅游的火爆,反映出中国人旅游消费进入个性化、品质化的时代。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帮助农民脱贫、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大力提升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旅游升级发展,是形势所在,是时代所趋。 自从中国实行了5+2的工作休息制度后,城镇居民的短期短途旅游消费发展非常迅速,这就直接导致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以下一些数据能够说明现在乡村旅游的规模和前景: 我国城镇居民周末休闲节假期出游,70%以上选择周边乡村旅游点; 2014年,全国有“农家乐”超190万家,乡村旅游特色村10万个,接待游客12亿人次,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1/3 预计2020年全国形成15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300万家农家乐,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0亿人次,受益农民5000万。 可以说,在未来的中国居民境内游市场上最有发展空间的细分市场就是乡村游,这个市场的开发现在也只是开始,远远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 模式分析 乡村旅游的模式是建立在整合乡村自然资源、富余劳动力、基础设施开发的基础上,通过政府或企业的组织协调,经过专业开发设计和建设,形成的以乡村特色

为核心的旅游业态。 中国的乡村旅游从最初的瓜果采摘、远足垂钓等简单的模式,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固定模式的几种特色模式:现代农业型、乡村休闲度假型、乡村生活体验型。这几种模式在国内比较普及,也比较受城镇旅游者的欢迎。 乡村游的本质是以农村土地和合理流转和整合为基础,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服务为载体,以政府化或者公司化运营的核心推动力的农村生产模式的创新。 从乡村农户和政府管理部门的角度,看乡村旅游的资源整合模式:

旅游资源开发及其相关理论

旅游资源开发及其相关理论 一、旅游资源简述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滨海、高山、湖泊、温泉、森林、峡谷、动植物、气候等等,可以概括为地貌、水文、生物、气候四大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物古迹、古建筑、美食、购物、民俗、现代建筑等等,可以概括为人文景观、文化传统、民俗风情、体育娱乐和新兴娱乐五大类,也有学者划分为物质层面的文化景观,制度与行为层面的文化风情,意识层面的文化艺术。国内对于旅游资源的理解有一重要的相似性,即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如保继刚教授认为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资源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而西方把旅游资源称为旅游吸引物,它不仅包括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而且包括旅游接待设施、旅游服务甚至包括旅游交通等。 二、旅游资源开发概述 (一)旅游资源开发的含义 旅游资源开发是指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趋势的要求,在旅游规划的基础上,为了完善旅游系统的结构功能,使潜在的旅游资源变为现实的旅游资源,从而进一步地发挥和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与竞争力所进行的总体规划部署和建议活动。 (二)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1.通盘考虑,合理配置的原则(统筹兼顾,分工协作的原则) 2.遵纪守法、分期实施的原则 3.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综合效应原则) 4.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5.突出特色与坚持创新的原则(独特性、特色性原则) 6.以人为本原则 7.市场导向原则 8.保护性原则 (三)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 1.地域性 2.多样性 3.综合性 4.永续性 5.文化性

6.系统性 7.阶段性 8.层次性 9.技术性10.基础性 三、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1.按资源类型划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1)自然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2)文物古迹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3)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4)现代人工吸引物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2.按投资主题划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1)政府主导型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2)企业主导型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3)民间投资型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4)外商投资型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3.按地域划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1)东部地区的精品开发模式 2)中部地区的特品开发模式 3)西部地区的极品开发模式 4.按资源、区位和经济条件综合划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1)价值高,区位优,经济条件好:全方位开发模式 2)价值高,区位一般,经济条件差:重点开发模式 3)价值高,区位、经济条件差:特色开发模式 4)价值低,区位好,经济条件好:参与性游乐开发模式 5)价值、区位、经济条件都一般:稀有性开发模式 四、旅游资源开发理论 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借鉴和学习许多学科和领域已经形成的理论及方法。 第一个理论就是地域分异理论。旅游资源的特性、区位和环境共同组成旅游资源开发的地域条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和分异规律是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地域性形成的背景条件。在《论我国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地域性》这篇文章中,就探讨了我国旅游资源的地域特征和我国自然地理地域差异的关系,认为在地理环

乡村旅游的开发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国内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在越来越受到亲睐和推崇的同时,也引起政府、专家和学者们的注意。本文就近来来国内关于乡村旅游的定义、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乡村旅游的开发分析、乡村旅游的开发程序和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国内乡村旅游开发 目录 引言 (3)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 (4) 二、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4) (一)传统的乡村旅游 (4) (二)现代乡村旅游 (4) 三、乡村旅游开发分析 (5) (一)乡村旅游开发现状 (5) (二)、乡村旅游开发类型 (6) (三)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分析 (7) 四、乡村旅游的开发程序 (8)

(一)乡村旅游的开发程序 (9) (二)开发程序的原因 (9) 五、乡村旅游的开发措施 (11) (一)长远规划,科学策划,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11) (二)保持本色,突出特色,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11) (三)政府主导,联合经营,共树品牌 (11) (四)乡村旅游的开发要做好几个结合 (11) (五)国家要对乡村旅游业给予长期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 ........ 12 (六)加强社区参与和对农民的培训引导,确实增加农民的收益 ......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引言 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

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乡村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分清这种“回老家”的旅游或者传统的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的区别。目前我们谈论的乡村旅游是指现代乡村旅游。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 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的定义较多,何景明和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二、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一)传统的乡村旅游 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虽然传统的乡村旅游对当地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经济影响,并增加了城乡交流机会,但它与现代乡村旅游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

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方向与模式

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方向与模式 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全国有360万个自然村,这一数字到2010年减少为270万,2016年则变为261.5万。快速的城镇化吞噬了乡村原本的文化和风貌,如何在这样一种趋势下重新认识乡村价值使其能够得以保护,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复兴乡村的重要动力。近年来乡村旅游收入递增,平均增长率高达34.5%。2017年,全国共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328个,推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70个;2017年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900万人,接待游客超28亿人次,收入超7400亿元,带动700万户农民受益。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超30亿,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政策说,2020年前支持6000多个试点村发展乡村旅游。那如何去判断一个村子适不适合建设乡村旅游呢? 目前,中国有大约260万个自然村,实际上大多数的村子都可以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所依赖的资源条件是与城市的差异化。但是不同的村子发展乡村旅游的成本不一样。交通区位好,资源特殊性突出,风貌保存完整,文化底蕴丰厚,产业基础好和资本容易进入的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成本比较低。反之,发展乡村旅游的成本会增加。

乡村旅游项目涉及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各层面结构的重塑。乡村旅游规划绝不仅仅是旅游设施、旅游业态、旅游产品等旅游要素的安排,还涉及乡村产业、空间结构、风情风貌等各方面的统筹。 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主要有六大方向: 一、产业带动式 适用村镇:以分布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兴旺地区、具有产业优势的乡村为主,此类乡村具有较好的特色产业基础,且产业化程度较高。 规划要点:根据每一个乡村的具体特征,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完善相关产业链,强化产业优势,加速产业带动效应。同时,若区域确有打造旅游吸引力的基础,也可以选择导入旅游业,发展休闲农业产业。 可做项目:三产融合产业园、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及其它产业化经营项目,即包括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等种植养殖基地项目,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 二、生态农业式 适用村镇:主要针对自然条件良好的、有传统田园乡村风貌和地方特色的、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森林资源等自然及人文资源优势显著村镇。 规划要点:把生态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构建旅游引导的农业生态示范区,同时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放大经济效能。

从_乡土情结_角度谈乡村旅游开发

思想战线 S IXIAN G ZHANX IAN 2003年第5期 第29卷 5,2003 Vol 29 THINK ING 从 乡土情结 角度谈乡村旅游开发 黄洁 (复旦大学旅游学系,上海,200433) 摘 要: 情结 是引发乡村旅游者的根本动机,具体表现在中国人身上就是 土地情结 和 家情结 ,它们共同对乡村旅游需求市场和旅游供给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研究情结理论,对 乡村旅游的开发规划以及整合营销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动机;土地情结;家情结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78X(2003)05-0024-03 Soil Complex,Family Complex and A gritourism Development HUANG Jie (Department of Tourism,Fudan University,Shang hai,200433,China) Abstract:T he Complex has induced the initial motivation of Agritourists.In China,it is embod-ied by Soil Complex and Family Complex w hich propose new dem ands for the market and supply of Agritourism.Study of the Complex theory will be of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plan of Agritourism and marketing integration. Key words:Ag ritourism;tourism motivation;Soil Com plex;Family Com plex 乡土情结 是乡村旅游需求的根本动机 乡村旅游 是在人类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工业革命在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使城市失去了人类不可或缺的自然环境。于是,人类在迷惘、失落之中对自己原始家园的爱护与珍惜之情油然而生,保护生态平衡成为人类的共识。[1](P43)乡村旅游正是在人类意识到人类环境恶化将使人类失去栖息地之后,开始成为城市居民青睐和追求的方向,它切合了近几年兴起的 生态旅游 、 绿色旅游 以及 可持续发展 的巨大潮流,具有不可抵御的独特魅力。 乡村旅游的兴起和发展原因固然有消费引导和旅游者从众心理的因素,但其根本动机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回归,是人类从心理上否定了逃离自然的行为后所产生的寻求心灵归宿的特殊情结。人类用 了很长时间完成了从乡村到城市这一逃离自然的过程,但可悲的是人们发现自己借以征服自然的理性世界正逐步凸现对人的心理及生产力产生束缚的反作用力。[1](P100)因而,在生态主义与环境保护观念的催动下, 深蓝运动 , 反城市化 浪潮悄然兴起,城市生态化、乡村化趋势逐渐鲜明,而离开拥挤、喧闹的居住环境,回归原始的精神家园,前往乡村去旅游成为了后现代社会中的又一追求。 这种现象说明,当人类经历了逃离自然的过程后,希望能够进入一种 返璞归真 的状态是人性的本能。那么这种自然回归的情结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根据心理学家荣格的 情结理论 ,可知导致人形成情结的真正原因是 集体无意识 。荣格认为人的心理是通过进化预先确定的,个人因而总是和往昔联系在一起的,不仅与自己的童年往昔,更重要的是与种族的往昔联结,甚至在那以前还有与有机 24 收稿日期:2003-05-26 作者简介:黄 洁(1979-),女,浙江金华人,复旦大学旅游学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社会学和旅游心理学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