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优秀课程教学设计

大学优秀课程教学设计

大学优秀课程教学设计
大学优秀课程教学设计

大学优秀课程教学设计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教学设计摘要:教学设计在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组织教学进程,合理布局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笔者结合国家精品课程《数字色彩》,探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教学设计关键词:精品课程;教学设计;创新在我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设计是教学思想得以贯彻执行、知识体系和课程内容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符合教学规律和专业思想的教学设计,能科学组织教学进程,合理布局教学内容,科学分配教学资源,能有效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教与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一、精品课程的教学设计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先进示范性课程教学理念是支撑精品课程的基础,这要求我们在对课程结构和体系反思的基础上,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对课程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 1.强调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先进的教学理念对于教学改革至关重要国家精品课程《数字色彩》从大众教育的实际出发,在原来常规的讲授型教学基础上,实行主题探究型、小组协作型、案例教学型等教学策略在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的问题上,提倡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式学习等多种形式对待计算机设计基础较差的专

业和班级,加龙源期刊网.cn文科大学数学课程教学设计作者:李木华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3年第10期摘要:本文在介绍文科大学数学课程基本信息的基础上,从课程的知识结构、课堂授课及课程评价几方面阐述教师所实施的教学设计,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培养文科大学生对大学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键词:文科大学数学;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效果我校从2007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开始,掀开了在文科专业开设大学数学的里程碑,这是适应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要,也一、文科大学数学课程信息课程类别:综合素质必修课;课程学时:48;课程学分:3开设专业:全校文科专业,包括英语、日语、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初等教育、教育学、学前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开课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二、文科大学数学知识结构 1.文科大学数学教学目标定位大学数学是文科类专业开设的综合素质必修课,归属于通识教育课程其教学目标确定位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汲取对自己有用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法,了解一些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事例,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并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课程教师除了具备必要的数学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必要的数学文化知识以及良好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2.课程知识体系及学时分配“既然选择,就让它灿烂”——《大学生心理健康引论》教学设计高长平

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初中生物 人教2011课标版 1教学分析 本节是第七章第一节,意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其中包括探讨人口增长趋势和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从而为后续的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打好基础。 本节知识面较广,知识量较多,与人类生活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些内容学生也很感兴趣,环境保护是个热门话题,渴望获得相关知识的欲望。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认同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目前世界乃至我国人口增长趋势,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我国基本国策——计划生育,以及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层度和保护我们的家园的一些要求和方法都不是很清楚;对保护环境,改善环境有所耳闻,但也存在一些迷惑和顾虑,他们对保护环境意义和具体措施都不是很了解。 3教学策略 通过丰富的的图片使学生对“我国人口增长趋势”有所了解,知道“计划生育”的基本内容,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例,对环境保护有了感性的认识和了解。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层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小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兴趣,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学生在观看视频、分析表格中学会思考,学会小组分工、合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的能力和团队精神。 4教学目标 认知与技能:(1)运用数学分析和推算的方法,说出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 (2)说出我国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 (3)利用报刊、书籍、互联网等媒体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多方面的影响。 (4)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资料,了解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 (2)通过小组收集资料,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说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3)通过对影响生态环境的活动进行讨论,体验进行科学决策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5重点难点 (1)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实例。 (2)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6课前准备:1.学生分组及分配工作,各组通过各个渠道查找相关信息。 2.多媒体课件。 7教学过程 7.1 第一学时 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范例

第一章网络的组建与运行 1.1 认识计算机网络 一、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分类与拓扑结构 2.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小型局域网的构建方法与使用方法;知道网络服务器的主要作用与基本原理;能说出代理服务器的概念并知道其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功能与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小型局域网的构建方法与使用方法,提高分析信息的能,增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认识的神秘感,提高学习网络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全局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习惯。 三、学生分析 在开始高中选修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网络技术有所应用,并初步了解一些计算机网络的知识,但是缺乏系统的学习过程,对于应用中碰到的很多问题存在疑惑,同时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网络应用带来的方便性以及网络技术的神秘性对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学生对网络技术具有天生的兴趣,充分培育和利用好学生的这些兴趣,将使教学更轻松。课程的开展一方面是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概括而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在教学组织中安排学生参观网络中心,注意到学生好奇心比较大,而一般学校的网络中心设备比较多,可能网络中心本身的空间也比较小,为了取得较好的效果,减少意外的发生,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师在组织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注意焦点。本课设计了一个课堂任务,就是根据对网络中心的观察和管理员的讲解,画出一个校园网络拓扑结构图来,拓扑图对学生来说也是首次接触,怎样去表达网络的拓扑结构,应当要给与适当的引导,这里可以适当的演示一些简单的网络拓扑效果图,以便学生轻松上手。 四、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分别从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组成结构和应用的角度看待到底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它与通信网络的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认识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作为本书的开首节,一方面是对学生从前已有的计算机网络经验和知识作一次归纳总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来学习需要打下基础。 2.本节主要内容 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涉及到计算机和通信两个领域。计算机网络对信息社会中的活动.个人发展等方面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课首先通过“交流讨论”对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这个概念进行探讨。通过“实地考察”进一步激发其感知,加深对计算机网络概念的感性认知。通过“归纳概括与设计拓扑图”,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概括,为学生对感念的理解搭起一个支架。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概括出技术网络的基本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方案案例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汇编 (上部)

目 录 1、集合与函数概念实习作业…………………………………… 2、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 3、对数的概念………………………………………………… 4、对数函数及其性质(1)…………………………………… 5、对数函数及其性质(2)…………………………………… 6、函数图象及其应用…………………………………… 7、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8、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9、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10、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1、循环结构 ………………………………………………… 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1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 14、函数sin()y A x ω?=+的图象………………………… 15、向量的加法及其几何意义……………………………………… 16、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1)……………… 17、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2)…………………… 18、正弦定理(1)…………………………………………………… 19、正弦定理(2)…………………………………………………… 20、正弦定理(3)……………………………………………………

21、余弦定理……………………………………………… 22、等差数列………………………………………………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4、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25、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26、拋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27、圆锥曲线定义的运用………………………………………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一)

《二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本节的学习起了铺垫的作用。本节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起始部分,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概念;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和解的不唯一性; 3.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二)数学思考: 体会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必要性,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和主元思想。 (三)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利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获得求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思路方法。 (四)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发现意识和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里“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理解;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阅读教学法。 学法:阅读、比较、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从学生熟悉的明受伤事件引入。 师:火箭队最近取得了20连胜,明参加了前面的12场比赛,是球队的顶梁柱。(1)连胜的第12场,火箭对公牛,在这场比赛中,明得了12分,其中罚球得了2分,你知道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本场比赛明没投中三分球) 师:能用方程解决吗?列出来的方程是什么方程? (2)连胜的第1场,火箭对勇士,在这场比赛中,明得了36分,你知道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罚进了几个球吗?(罚进1球得1分,本场比赛明没投中三分球) 师:这个问题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吗?,你能列出方程吗? 设明投进了x个两分球,罚进了y个球,可列出方程______。 (3)在雄鹿队与火箭队的比赛中易建联全场总共得了19分,其中罚球得了3分。你知道他分别投进几个两分球、几个三分球吗? 设易建联投进了x个两分球,y个三分球,可列出方程______。 师:对于所列出来的三个方程,后面两个你觉的是一元一次方程吗?那这两个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吗?你能给它们命一个名称吗? 从而揭示课题。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定义与命题的知识在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但作为单独的章节进行学习,还是首次,在设计上体现了对数学本原的思考,关注的是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本节课以及后续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整个数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是由实验几何向推理几何过渡的重要章节。而作为本章节的第一课时,为学生在本章节中更好的开展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本节课针对的是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从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角度来学习和理解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也是第一次,在教学设计上要考虑学生对知识的可接受程度。另外,上课学校是一所知名学校,学生在学习上,应该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努力应该可以达到相应的教学要求。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定义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掌握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将一些命题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经历定义的产生过程,感受定义的必要性。同时对命题的含义有初步的体验。体验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和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命题的概念。 2.教学难点:命题的结构认识和改写。 四、教法与教具选择 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2.教具选择:多媒体、其他教具。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程序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创设 情境“硬广告”的问题 引导学生参与 课堂交流 使学生感受到为了 进行有效的交流必 须引入定义。 新课 定义 1.定义的含义 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 或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 语的定义。 定义的核心功能是能清楚地规定 名称和术语的意义。 2.对定义的强化巩固 (1)举出几个数学中的定义; (2)举出其他学科名称的定义。 3.如何定义 观察下列多项式的特征.给以名称,并 作出定义: x2–2x–1 2x2+3x+1 x2–2xy+2y2 4a2–4ab+b2 4.定义的价值 例题:校园中,并不令人在意的教室墙 角,却让我产生了兴趣。 问题1:按我们的生活经验,墙角的线 AO与BO 问题2:如何判断(验证)垂直? 强调定义 的功能。 学生自由发言, 组织学生评价, 捕捉学生反馈 的信息,适时地 引导学生感受 数学定义的严 密性和简洁性 等。 师生交流,老师 引导,强调“次、 项”。 与学生交流,教 师归纳。 教给学生获取知识 的方法和途径,让学 生的学习可持续发 展。 从定义出发来判断, 解决问题.既体现定 义的价值,有可作为 定义到命题的情境 过渡。 从定义出发思考问 题的解决。 引例:比较下列句子在表述形式上,哪 些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 作出判断? (1)鸟是动物。学生自主完成。 突出语句的判断功 能。 针对学生在命题理A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含义; (2)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会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并通过“辩一辩”“填一填”“试一试”“做一做”,加深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的理解;并使学生初步了解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既体现知识的学习过程,又体现知识的应用过程,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养成关注身边的事例、关心他人,培养一种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意义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 难点是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及思维发展的特征,在教学中选择激趣法、讨论法和总结法相结合。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互动关系,营造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练习巩固各个环节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增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问题1:假设你们每人手上有一根长20cm的铁丝,将这根铁丝首尾相连围成一个正方形,围出来的正方形都完全一样吗? 问题2:同样用这根20厘米长的铁丝,首尾相连围成的长方形都完全一样吗?你能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表示吗? 【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范例

第一章网络的组建与运行 认识计算机网络 一、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分类与拓扑结构 2.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小型局域网的构建方法与使用方法;知道网络服务器的主要作用与基本原理;能说出代理服务器的概念并知道其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功能与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小型局域网的构建方法与使用方法,提高分析信息的能,增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认识的神秘感,提高学习网络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全局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习惯。 三、学生分析 在开始高中选修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网络技术有所应用,并初步了解一些计算机网络的知识,但是缺乏系统的学习过程,对于应用中碰到的很多问题存在疑惑,同时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网络应用带来的方便性以及网络技术的神秘性对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学生对网络技术具有天生的兴趣,充分培育和利用好学生的这些兴趣,将使教学更轻松。课程的开展一方面是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概括而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在教学组织中安排学生参观网络中心,注意到学生好奇心比较大,而一般学校的网络中心设备比较多,可能网络中心本身的空间也比较小,为了取得较好的节的成结构和应用的角度看待到底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它与通信网络的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认识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作为本书的开首节,一方面是对学生从前已有的计算机网络经验和知识作一次归纳总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来学习需要打下基础。 2.本节主要内容 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涉及到计算机和通信两个领域。计算机网络对信息社会中的人发展等方面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课首先通过“交流讨论”对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这个概念进行探讨。通过“实地考察”进一步激发其感知,加深对计算机网络概念的感性认知。通过“归纳概括与设计拓扑图”,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概括,为学生对感念的理解搭起一个支架。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概括出技术网络的基本功能;强调计算机网络必须具备“资源共享”的功能;计算机网络就是专指实现计算机作为端系统相互通信和共享资源的一类网络,它本身不必再有类型可分。 教学难点:计算机网络定义的理解,教学时应强调计算机网络必须具备“资源共享”的功能;对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拓扑结构认识,对网络进行分类的目的,应能体现出不同网络类型之间在更多的特性方面有较大的差别。对每一中网络的特性的叙述,都是从“网络作用(覆盖)范围”这一点上切入,然后在拓扑结构形式、传输介质与容量、通信资源利用方式、应用与服务等几个方面突出

优秀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案例资源包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教学效果检测题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一)①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②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着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③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④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象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⑤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⑥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边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⑦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⑨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1、这一段主要写的是() A、济南有山有水的地理特点 B、济南冬天的温暖 C、济南冬天的景色 2、开头以一个假设句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头第一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转到对济南冬天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 3、文中“暖和的睡着”,其中“睡着”的是指___________ 4、“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句话交代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文中的“整”和“缺”字面上好象是矛盾的,实际上并不矛盾,因为:____________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案例

课题:二元一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 880.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 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①小明去看望奶奶,买了5 kg苹果和3 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 , 梨的单价y元/kg ;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 . (2)课本P80练习2. 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合作学习: 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 问题:参加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 团支书拟安排8个劳动组,2个文艺组,单从人数上考虑,此方案是否可行? 为什么? 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 由学生检验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并提出注意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书写方法. 试一试: 检验下列各组数是不是方程2x=y+1的解: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雨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分析和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地诵读此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增强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象与情合”“情由境生”。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唐磊的歌《丁香花》导入戴望舒先生的《雨巷》。 师:……唐磊歌中反复提到一个名叫丁香花的女子,实际上,歌曲最初的创作灵感应该来源于现代名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并欣赏戴望舒先生《雨巷》中的“丁香情结”(板书课题)。

二、教学步骤 (一)作家介绍 师:为什么一首小诗竟引得后人纷纷模仿……大家肯定好奇,想了解作者,戴望舒是何许人呢?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教师归纳)(幻灯片)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二)创作背景(幻灯片) 有人说,文学是时代的镜子,大凡优秀的作品都或多或少的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影子,譬如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石壕吏》、譬如鲁迅《药》,《雨巷》成诗的时代背景又是怎样呢?再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 (三)朗读指导《雨巷》(课件播放朗诵) 下面就让我们踩着美妙的音乐,一起走进戴望舒先生笔下的雨巷吧…… 生划分节奏,找韵脚,学生仿读,师范读,感受作品音乐美。(提问:音乐美是如何造成的?) 生:反复、复沓、叠词、押韵,7段,每段6行,不同文字只有几处,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 师:既冲破新格律的束缚,又在音乐美上有所体现,难怪叶圣陶说,此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四)课文分析 1.意象理解(幻灯片) 何为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是客观存在的,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就成了意象。意象的显著特点即意在物先。就是说,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移情”;移情的结果就是意象的产生。)

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第一单元《时、分、秒》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认识时、分、秒,及时间的简单计算。关于“时、分、秒”这一内容,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第一阶段是在一年级上册,主要让学生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第二阶段是在一年级下册,主要让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第三阶段就是本册教材本单元,主要教学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但是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教材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十分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例如,“秒的认识”主题图就选择了家喻户晓的春节联欢晚会中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时的场景,“做一做”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感受“1分钟有多长”和“1分钟能做些什么”,练习中又编入了一系列与学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以丰富学生对时间观念的感性认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板书设计;秒的认识 钟面上最细最长针是秒针。 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1分=60秒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例1 2时=()分 想:1时=60分,2时是()个60分 例2 想: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想:45-30=15,是15分钟。

《鱼我所欲也》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课堂实录

《鱼我所欲也》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课堂实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与作品、作者对话,理解作者的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鱼我所欲也》是战国中期继孔子之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孟子的作品。作者离我们久远,作品又是用文言文的形式进行表述的,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引领着学生们走进作品,与作者、作品进行多角度的对话,从而真正意义上理解作者的思想,理解作品的主题。同时,思考在我们面临许多重要抉择的时候,应做出正确的选择,要以“义”为重。 2.过程与方法:(1)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首先可让学生自主学习文本,去发现一些他们自己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并做一定的探究。之后,把自己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与小组同学或全班同学合作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巩固已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充分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舍生取义的道理,思考:当一个人面临生死抉择时,应该做出怎样的决定? 教师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 对重点语句及中心论点的理解。阅读议论文的重点之一就是要理解文中的一系列重点语句以及正确地理解中心论点。由于本文是文言文,对重点语句及中心论点的理解、品赏、玩味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来完成或者说突破这一难点,真正理解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的内涵,以及这一论点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鱼我所欲也》是一篇非常规范的议论文,它在开篇即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舍生而取义者也”,紧接着从道理上,从正、反、客观三方面进行论证,然后又列举具体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也就是讲道理、摆事实的基本(核心)的论证方法在本文的行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要引领学生去体会、品味、掌握这一方法的要领。 教学方式 1.诵读式 2.对话讨论式 教学时数 两课时

优秀教学设计案例2

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许多美丽的自然风景,这学期我们曾一起欣赏过四川的五彩池、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还有美丽的海滨小城等美丽的风景。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到有泉城之称的济南去观光游览,欣赏天下第一泉---《趵突泉》的奇特风景。(欣赏视频) 板书课题趵突泉 一、复习、展示收集资料 师: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同学们昨天预习了课文,查找了资料,你了解到哪些有关趵突泉的情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全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出示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的图片) 三、理解词语深入感悟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泉水的特点(出示课件)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大泉的美(出示课件) 1、理解:“泉池中央偏西,有三个大泉眼,水从泉眼里往上涌,冒出水面半米来高,像煮沸了似的,不断地翻滚。” 现在请同学们观看图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冒”“沸”“涌”来形容泉水呢 师引导学生边观察边理解: (1)、“冒”原来是指古人戴的帽子,帽子总是戴在头上,所以引申

为往上顶。这里是指趵突泉的泉水不断地往上涌。 (2)、这一句中的“沸”字是个形声字,三点水旁,取“弗”的音。原意指水烧开了,课文中的“煮沸”一词使我们知道了趵突泉的泉水就像煮开了的水一样,在不停地翻滚。 (3)、“涌”字,它也是个形声字,从这个字我们也了解到了趵突泉的泉水在不停地翻滚。 2、理解:“三个水柱都有井口那么大,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通过“昼”“夜”,“晶莹”“活泼”“不知疲倦”体会到了泉水晶莹、活泼的特点。 师:让我们有感情朗读课文中描写大泉的片断,注意在朗读的时候强调三个“冒”字,要表现出大泉不断喷涌的气势。 师:冬天的趵突泉是怎样的?为什么说冬天的大泉会把人引入一种神秘的境界?下面请你们欣赏冬天的趵突泉。(出示电脑课件,感受冬天的大泉的神秘美。) 品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大泉的美。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小泉美 师:示小泉冒泡的电脑课件,让学生欣赏小泉的美。(在阳光照射下,大大小小的水泡五光十色,没有哪一种珠宝能比得上。) 师:让我们用画笔试着画出小泉的美(评议,修改和补充。) 师: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品赏优美词句,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形象。 “假如没有……失去一半的美丽?”同学们现在能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优秀教学设计和案例

优秀教学设计和案例 Do you like pears? (人教版三年级英语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时是《人教版小学英语》下册Unit4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学习水果类单词及相关句型,让学生学会询问朋友最喜欢的水果和给出自己最喜爱的水果。本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操练对话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有利于学生在比较接近实际的情景中听听说说,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1、导入设疑,吸引注意力。教学单词之前,先将水果实物或模型装入包内,让学生猜猜包里装了些什么,然后让学生们伸手去摸一摸。这样不仅能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调动他们想学的欲望。 2、单词教学儿歌化。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学龄特点,我进行了“自编儿歌说唱歌谣、全新演绎、激活课堂”的全新教学模式的初探,即根据所学的单词自编儿歌,让学生在说说唱唱中学会单词。 3、单词巩固趣味化。我设计了多项游戏,如:师生同台比赛,高低声变换读;画画猜水果等。游戏多样化,避免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丧失兴趣。 4、句型教学体态化。将句型分成四部分,每个单词一部分。看手势读单词,更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熟练掌握该句型中的每个单词,为后面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5、句型操练任务化。每人一张表格(见下页),要求学生询问三位好朋友对这五种水果的喜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案

附发给学生的表格

附板书设计 点评: 教法灵活有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本节课通过听、做、说、唱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注重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听、说、唱演的能力。在热身阶段,教师积极运用全身动作反应法,和学生一起根据指令做动作,使学生精神抖擞,很快就入情入境,进入英语课堂氛围。课堂中设计多项有意义的任务,让学生Learn by doing,这种任务型教学使三年级的学生学有所为、学有所得、学中有乐、乐中有学。 教学步步为营,层层深入。热身、复习中的师生交流、作运动、唱歌曲、玩游戏,吸引学生登堂入室,吐故纳新;新课导入从巧妙设疑过渡到新单词的介绍,衔接非常自然;介绍新知识从多种形式读到师生同台比赛,语言运用从个体到群体,再从群体到个体,从模仿到运用,从听到做,从做到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游戏是小学生上课最乐意做的事情,本节课用一环接一环由易到难的游戏来巩固新单词,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听力、头脑的反应能力。 在整节课上,教师充满激情,富有童心和爱心,笑容可掬,语言流畅且准确;善于发现学生的多元智能,激励学生大口说英语,抛弃胆小和自卑;善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一种亲和力;以兴趣吸引人,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初步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为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基础。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案例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案例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课题:二元一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 880.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 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①小明去看望奶奶,买了5 kg苹果和3 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 , 梨的单价y元/kg ;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 . (2)课本P80练习2. 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合作学习: 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 问题:参加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 团支书拟安排8个劳动组,2个文艺组,单从人数上考虑,此方案是否可行为什么 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由学生检验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并提出注意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书写方法. 试一试: 检验下列各组数是不是方程2x=y+1的解: ① 4, 3, x y = ? ? = ? ② 2.5, 4, x y = ? ? = ? ③ 6, 13. x y =- ? ? =- ?

教学设计范例(物理)(优秀)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 第五节牛顿第三定律 授课人:xx 本节课是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中力学和运动学联系的重点章节,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实际开始,同时教材将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有机结合,降低了学习难度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的能力。 高一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换的阶段,思维仍具有定向性,易接受形象的事物,而对相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论普感困难。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而且在初中学习中也已经接触了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内容。对解决力学和动力学的问题已有一定基础。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2.会设计实验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3.能利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4.会区分一对相互作用力的一对平衡力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的能力。 2.通过师生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学会利用已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有序的思维习惯。 2.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科学探究习惯。 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并会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利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 实验探究式和提问启发式相结合,指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多媒体课件、弹簧测力计两个等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 教师活动:击掌小游戏——同学们,今天我们上的课需要同桌两个合作才能完成,因此我建议在上课前请大家分别跟自己的同学击下掌,相互鼓励,让我们一起完美完成这 节课的旅途。 学生活动:伸出右手高兴地跟自己的同学击掌鼓励。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30分钟) 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1.相互作用力 教师活动:提问:1.同学们感受到你的朋友的鼓励了吗? 2.我们已经学过力的相关知识了,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3.请分析下你刚才跟你的好朋友击掌时你们两个人的用的力的三要素。 4.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刚才的过程中相互间的受力情况,并分析回答老师的提问。 教师总结:我们分明都感受到对方给我们力的作用,你给你同桌鼓励,同时你也受到了同桌的鼓励,我们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其实力也是这样的,你同时是施力物体,又 是受力物体。我们把这样的力叫做相互作用力。 2.生活中的相互作用力 教师活动:1.播放视频影片:火箭的升空等。 2.鼓励学生列举生活中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现象。 观看视频,联系生活,列举各类有关现象。 这么多现象都有个共同特点,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