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电一体化系统概念设计的基本原理 谭江

机电一体化系统概念设计的基本原理 谭江

机电一体化系统概念设计的基本原理 谭江
机电一体化系统概念设计的基本原理 谭江

机电一体化系统概念设计的基本原理谭江

发表时间:2018-09-25T10:59:53.86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2期作者:谭江

[导读]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以及生产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更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出现。

江苏远兴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宜兴 214204

摘要: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也在不断的进步,在工程行业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近几年发展飞速,并且逐渐的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技术之一,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是机械行业的基础技术与电子技术方面科学合理的有效结合,涉及到的内容以及课程范围非常广泛,它是现代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结晶。本文通过查阅并且结合近几年关于机电一体化系统概念设计方面的文献,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概念以及设计过程中的基本原理进行探索分析,同时就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要技术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讨论。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系统;概念设计;基本原理

1.前言

当今社会,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以及生产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更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出现,例如计算机技术以及传感器控制技术等,而机电一体化系统将其融入到自身当中,使自身在生产技术、管理以及产品构成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例如在设备的工作效率、产品质量有很大的提升,同时因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改进,相关企业在资金以及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的降低。

2.组成以及概念技术原理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机械部分、传感器控制部分、信息处理部分、传动部分以及执行部分等,其中机械部分是最基础的,其设计主要可以从机身整体结构以及材料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传感器技术在整个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中非常重要,传感器在设计时可以通过检测距离、灵敏度以及精度范围等方式,进一步提高系统的自动化功能。信息处理部分涉及到的主要是计算机网络技术,而且在信息采集、信息存储以及数据处理分析等方面,信息处理应用非常广泛,其中人工智能技术和神经网络技术都包含在信息处理部分当中。传动部分主要是指各种液压传动装置、电动装置以及气动装置等,传动系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原有的机电技术融入一些随着社会飞速发展而出现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成,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传感器控制技术等,因此,机电一体化系统涉及到的专业方面的内容以及课程的方位比较广。与此同时,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概念设计在整个系统设计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整个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概念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产品的整体质量。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概念设计包含许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要求设计人员了解生产某一类产品需要生产设备具备哪些机械功能以及如果合理的设计设备中的各个系统。这就要求相关的设计人员具备非常专业的理论知识,例如机械设计、传感器控制技术、电子设备以及控制系统方面的内容。同时,机电一体化系统概念设计的专业人员对整个设计过程了解的非常清楚,这样才可以设计出更好的系统。

当今社会,我国各行各业都处于发展的上升阶段,机电一体化行业更是如此,因此,机电一体化行业对其系统技术的设计方面必须非常严格,那么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概念设计就显得相当重要。相关的专业设计人员在进行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概念设计时,一定要按照国家以及行业内的规章制度进行,同时,这些部门更要有一套自己的管理体系,严格管理监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发以及产品的生产,使得设计出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在各个方面的性能更好。

3.核心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是机械行业的基础技术与电子技术方面科学合理的有效结合,涉及到的内容以及课程范围比较广,它是现代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结晶。机电一体化系统概念设计技术涉及到许多方面,接下来,我们就其机械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控制系统技术、传动技术以及传感器技术等方面的技术进行讨论。

首先,不论是传统的机电技术,还是现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技术都是最基础的技术,机械技术的设计主要可以从减少设备重量、合理的布置空间、优化其结构性能以及运用新型材料方面改进,这种改进方式可以使机械技术与现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相匹配。现如今,在人们的生活中,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出现,并且在机电一体化行业中也应用的非常多,计算机技术主要应用于信息采集、信息存储以及数据处理分析等发面,其中人工智能也包含在这种技术当中。其次,自动控制技术是现代工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自动控制技术包含的范围非常广,设计人员必须在丰富的控制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设计、仿真、制造以及最后的调试工作。在自动控制技术中,传感器控制技术处于关键地位,传感器通过检测控制其距离、灵敏度以及精度范围等,通过应用这种技术能够进一步提高设备的自动化。最后,传动技术在整个机电一体化设备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传动系统主要是指各种液压传动装置、电动装置以及气动装置等,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产品的均匀稳定输出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4.发展方向

机电一体化技术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非常大的影响,在社会发展的同时,机电一体化系统与时俱进的融入了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传感器控制技术等,这些技术的融合为机电一体化系统未来的发展确定了智能化、系统化以及绿色化的方向,并且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与此同时,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概念设计也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智能化几乎是现代所有工业设备的发展方向,近些年来,传感器、处理器以及传感器系统的优化设计是行业专业人士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这些课题的研究成果有力的促进这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向智能化发展,并且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概念设计起着引导作用,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以及工作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此同时,人们对生活环境舒适度的要求更加重视,我国也提倡绿色环保以及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概念设计中“绿色产品”的概念被人们提出,所谓的绿色产品主要是指在产品设计制造、使用消费过程中,不会产生有害物质危害环境。因此,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发展方向必须绿色化,这样可以有效的保护环境,为人们提供生活必需品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除了绿色化方面,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方面为了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必须给操作人员预留出足够大的操作空间,因此,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概念设计中,子系统的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它们既要互不影响却又能同时服务于总系统。而且总系统必须要做到对子系统收集到的信息整合处理等。这样一来,机电一体化设备其中一个子系统故障时便不会对其他系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报告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基础 课程设计报告 专业:机械电子工程 班级:机电0811 学号: 2008716022 姓名:陈智建 指导教师:刘云、柯江岩 2012 年 1 月 13 日

目录 第一节绪论 (3) 1.1课程设计目的意义 (3) 1.2课程设计任务描述 (3) 1.3数控铣床的性能指标设计要求 (3) 第二节总体方案设计 (4) 2.1主轴驱动系统设计方案 (4) 2.2 X/Y/Z轴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4) 2.3电气系统设计方案 (4) 第三节传动系统设计 (5) 3.1主轴传动系统的设计 (5) 3.1.1主轴电机选择 (5) 3.1.2变频器的选择 (5) 3.1.3主轴传动系统设计 (5) 3.2伺服驱动系统设计 (6) 3.2.1伺服传动机构设计 (6) 3.2.2伺服电机选择 (6) 3.2.3 滚珠丝杠的选择 (6) 3.2.4滚珠丝杠支承的选择 (7) 3.3设计验算校核 (8) 3.3.1惯量匹配验算 (8) 3.3.2伺服电机负载能力校验 (8) 3.3.3系统的刚度计算 (9) 3.3.4固有频率计算 (10) 3.3.5死区误差计算 (10) 3.3.6系统刚度变化引起的定位误差计算 (11) 第四节电气系统设计 (11) 后附6张系统框图和元器件图。 (14) 第五节心得体会 (15) 参考文献 (16)

第一节绪论 1.1课程设计目的意义 机电一体化是一门实践性强的综合性技术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现代各种先进技术构成了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基础。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属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能力。 1.2课程设计任务描述 本课程设计主要要求学生设计一数控铣床的传动系统跟控制系统,即在已有数控系统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加工要求,进行二次开发。由于生产数控系统,伺服电动机的驱动器,伺服电机的厂家很多,即使同一厂家,其生产的产品系统和型号也很多。为了避免在设计过程中选型过于宽广,并考虑到本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训练从事设计的基本能力,数控系统规定选用Fanuc OI MATE MC。根据该数控系统控制性能,可控制3个伺服电动机轴和一个开环主轴(变频器),满足4轴联动数控铣床的控制要求。考虑到CNC控制器,驱动器和电机之间电器接口的相互匹配,在该设计中,要求3轴伺服驱动器,伺服电动机都采用Fanuc 公司生产的产品。 1.3数控铣床的性能指标设计要求 (1)主轴的转速范围:1000—24000 (rpm) (2)主轴电机功率:30/37 kw (3)X/Y/Z轴快速进给速度15/15/15m/min,X/Y/Z轴切削进给速度,1-10000 mm/min (4)系统分辨率:0.0005mm,重复精度0.02mm。

机电一体化考试试卷A卷

机电一体化考试试卷 A卷 一. 名词解释 1. 接口——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传递与交换的联系部件。 2. 连续控制系统——信号在时间上是连续变化的系统。 3. 计算机控制系统——采用计算机作为控制器的控制系统即为计算机控制系统,又被称为离散控制系统。 5. 直流伺服系统——采用直流伺服电动机作为执行元件的伺服系统。 8. 同步调制——在改变正弦调制波的频率f的同时成正比的改变三角载波的频率f c,使载频比N保持不变,则称为同步调制。 9. 异步调制——在改变正弦调制波的频率f的同时,三角载波的频率f c的值保持不变,使载频波比N值不断变化,则称为异步调制。 11. 抗干扰技术——研究电子设备及系统抵抗外部和内部电磁干扰,保证其正常工作的具体措施。 12. 工业机器人——一种能自动定位控制、可重复编程的、多功能的、多自由度的操作机。能搬运材料、零件或操作工具,用以完成各种作业。 二. 填空 1. 接口的基本功能有三个,一是交换,通过接口完成信号模式或能量的统一,二是放大,达到能量的匹配,三是传递,遵循协调一致的时序,信号格式和逻辑规范将放大后的信号可靠.快速.精确地交换。 3.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机械结构主要用于执行机构、传动机构和支承部件,用以完成规定的动作;传递功率、运动和信息;起支承连接作用等。通常,它们是微机控制伺服传动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4. 对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机械传动系统建模一般分两步进行,首先把机械系统中各基本物理量折算到传动链中的某个元件上,然后,再根据输入量和输出量的关系建立它的数学模型。 6. 由于非线性摩擦的存在,机械系统在低速运行时,常常出现爬行现象,导致系统运行不稳定。爬行一般出现在某个临界转速以下,而在高速运行时并不出现。 7. 惯量的适当增大只有在改善低速爬行时有利。因此,机械设计时,在不影响系统刚度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小惯量。 10. 一般来说,伺服系统的基本组成可包括控制器、功率放大器、执行机构和检测装置等四大部分。 11. 常用的伺服电动机有直流伺服电动机、交流伺服电动机、步进电动机三种。 14. 若系统的输出量为速度,将此速度反馈到输入端,并与输入量比较,就可以实现对系统的速度控制,这种控制系统称为速度伺服控制系统。 17. 单片微计算机是将CPU 、RAM 、ROM 、定时/计数、多功能I/O(并行、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报告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报 告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基础 课程设计报告 专业:机械电子工程 班级:机电0811 学号: 2008716022 姓名:陈智建 指导教师:刘云、柯江岩 2012 年 1 月 13 日

目录 第一节绪论 (4) 1.1课程设计目的意义 (4) 1.2课程设计任务描述 (4) 1.3数控铣床的性能指标设计要求 (4) 第二节总体方案设计 (5) 2.1主轴驱动系统设计方案 (5) 2.2 X/Y/Z轴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5) 2.3电气系统设计方案 (5) 第三节传动系统设计 (6) 3.1主轴传动系统的设计 (6) 3.1.1主轴电机选择 (6) 3.1.2变频器的选择 (6) 3.1.3主轴传动系统设计 (6) 3.2伺服驱动系统设计 (7) 3.2.1伺服传动机构设计 (7) 3.2.2伺服电机选择 (7) 3.2.3 滚珠丝杠的选择 (8) 3.2.4滚珠丝杠支承的选择 (9) 3.3设计验算校核 (9) 3.3.1惯量匹配验算 (9) 3.3.2伺服电机负载能力校验 (10) 3.3.3系统的刚度计算 (11) 3.3.4固有频率计算 (11) 3.3.5死区误差计算 (12) 3.3.6系统刚度变化引起的定位误差计算 (12) 第四节电气系统设计 (13) 后附6张系统框图和元器件图。 (15) 第五节心得体会 (16) 参考文献 (17)

第一节绪论 1.1课程设计目的意义 机电一体化是一门实践性强的综合性技术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现代各种先进技术构成了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基础。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属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能力。 1.2课程设计任务描述 本课程设计主要要求学生设计一数控铣床的传动系统跟控制系统,即在已有数控系统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加工要求,进行二次开发。由于生产数控系统,伺服电动机的驱动器,伺服电机的厂家很多,即使同一厂家,其生产的产品系统和型号也很多。为了避免在设计过程中选型过于宽广,并考虑到本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训练从事设计的基本能力,数控系统规定选用Fanuc OI MATE MC。根据该数控系统控制性能,可控制3个伺服电动机轴和一个开环主轴(变频器),满足4轴联动数控铣床的控制要求。考虑到CNC控制器,驱动器和电机之间电器接口的相互匹配,在该设计中,要求3轴伺服驱动器,伺服电动机都采用Fanuc公司生产的产品。 1.3数控铣床的性能指标设计要求 (1)主轴的转速范围:1000—24000 (rpm) (2)主轴电机功率:30/37 kw (3)X/Y/Z轴快速进给速度15/15/15m/min,X/Y/Z轴切削进给速度,1-10000 mm/min

机电一体化典型实例

8 机电一体化系统典型实例 8.1 机器人 8.1.1 概述 机器人是能够自动识别对象或其动作,根据识别,自动决定应采取动作的自动化装置。 它能模拟人的手、臂的部分动作,实现抓取、搬运工件或操纵工具等。它综合了精密机械技 术、微电子技术、检测传感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等领域的最新成果,是具有发展前途的机电 一体化典型产品。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会越来越广,将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可以说,任何一个国家如不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机器人,就不具备进行国际竞争所必需的 工业基础。 机器人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代机器人为示教再现型机器人,为了让机器人 完成某项作业,首先由操作者将完成该作业所需的各种知识(如运动轨迹、作业条件、作业 顺序、作业时间等)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对机器人进行示教,机器人将这些知识记忆下 来,然后根据再现指令,在一定的精度范围内,忠实地重复再现各种被示教的动作。第二代 机器人通常是指具有某种智能(如触觉、力觉、视觉等)的机器人,即由传感器得到的触觉、 听觉、视觉等信息经计算机处理后,控制机器人完成相应的操作。第三代机器人通常是指具 有高级智能的机器人,其特点是具有自学习和逻辑判断能力,可以通过各类传感器获取信息, 经过思考做出决策,以完成更复杂的操作。 一般认为机器人具备以下要素:思维系统(相当于脑),工作系统(相当于手),移动系 统(相当于脚),非接触传感器(相当于耳、鼻、目)和接触传感器(相当于皮肤)(图8-1)。 如果对机器人的能力评价标准与对生物能力的评价标准一样,即从智能、机能和物理能三个 方面进行评价,机器人能力与生物能力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图8-2是以智能度、机能度和物 理能度三座标表示的“生物空间”,这里,机能度是指变通性或通用性以及空间占有性等;物 理能度包括力、速度、连续运行能力、均一性、可靠性等;智能度则指感觉、知觉、记忆、 运算逻辑、学习、鉴定、综合判断等。把这些概括起来可以说,机器人是具有生物空间三座 标的三元机械。某些工程机械有移动性,占有空间不固定性,因而是二元机械。计算机等信 息处理机,除物理能之外,还有若干智能,因而也属于二元机械。而一般机械都只有物理能, 所以都是一元机械。 8.1.2 机器人的组成及基本机能 机器人一般由执行系统、驱动系统、控制系统,检测传感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等组成, 各系统功能如下所述。 ① 执行系统。执行系统是完成抓取工件(或工具)实现所需运动的机械部件,包括手部、 信息处理机 图8-2生物空间 图8-1机器人三要素

机电一体化复习材料(1)

第一部分复习要求 课程的有关内容主要按“了解、掌握和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机电一体化的产生和发展 1.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涵义 2.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 1.掌握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及其内容 第三节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 1.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功能要素 2.掌握有关控制系统的分类及其概念 3.了解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的分类 第四节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简介 1.掌握拟定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案的常用方法及其适用场合 2.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设计的类型 3.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概念、基本原则 4.掌握系统设计的过程,现代设计方法的步骤 5.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开发的工程路线 第二章机械传动与支承技术 第一节机械传动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1.掌握数控机床进给传动系统建模的步骤、方法 第二节机械结构因素对伺服系统性能的影响 1.掌握阻尼、摩擦、结构弹性变形、惯量及间隙对伺服系统性能的影响 第三节机械传动 1.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对机械传动的要求 2.掌握总传动比的确定 3.掌握传动链的级数和各级传动比的分配原则和方法 4.掌握各种机械传动装置的特点 第四节支承部件 1.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对支承部件的要求 2.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常见的轴承及其特点 3.掌握常用导轨及其特点 4.掌握机身的特点及结构设计主要考虑的因素 第三章伺服传动技术 第一节概述 1.掌握伺服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分类 2.了解伺服电动机应符合的基本要求、各种伺服电动机的特点及应用场合 3.了解功率放大器的种类 第二节直流伺服系统 1.了解直流伺服系统的各组成环节及其工作原理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报告书

机电一体化综合课程设计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任务书》普通格式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本次设计是机电一体化和计算机控制课程结束之后进行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设计的基本目的是: 1、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过程和方法,包括参数的选择、传动设计、零件计算、结构设计、计算机控制等培养系统分析及设计的能力。 2、综合应用过去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联系实际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加深和拓宽所学的知识。

3、训练和提高设计的基本技能,如计算,绘图,运用设计资料、标准和规,编写技术文件(说明书)等。 二.设计任务及要求 设计题目:车辆出入库单片机自动控制系统 1.设计容包括:总体设计,机械系统的设计与计算,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2.课题容简介或设计要求:编制一个用单片机控制的车辆出入库管理控制程序,控制要求如下:1)入库车辆前进时,经过1# → 2#传感器后计数器加1,后退时经过2# → 1#传感器后计数器减1,单经过一个传感器则计数器不动作。2)出库车辆前进时经过2# → 1#传感器后计数器减1,后退时经过1# → 2#传感器后计数器加1,单经过一个传感器则计数器不动作。3)设计一个由两位数码管及相应的辅助元件组成的显示电路,显示车库车辆的实际数量。 3.机械部分的设计: 4.计算机控制的设计:设计显示电路图,并按图连接。画出单片机接线图,并按图接线。编制控制程序。 摘要 本次设计车辆出入库单片机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功能和设计思路,根据给定的条件,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相关的机械和电子方面的知识,完成车辆入库自动控制,并画好元器件的连接图,其中包括装置的原理方案构思和拟定;原理方案的实现,设计计算与说明。 车辆出入库单片机自动控制系统对我们生活很贴近,一个很实用的系统,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管理车库,再加上如果用单片机来实现的话成本低,很实用,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设计。车辆入库单片机自动控制系统的难点在于,如何控制

机电一体化典型实例

. 8 机电一体化系统典型实例 8.1 机器人 8.1.1 概述 机器人是能够自动识别对象或其动作,根据识别,自动决定应采取动作的自动化装置。 它能模拟人的手、臂的部分动作,实现抓取、搬运工件或操纵工具等。它综合了精密机械技 术、微电子技术、检测传感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等领域的最新成果,是具有发展前途的机电 一体化典型产品。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会越来越广,将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可以说,任何一个国家如不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机器人,就不具备进行国际竞争所必需的 工业基础。 机器人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代机器人为示教再现型机器人,为了让机器人 完成某项作业,首先由操作者将完成该作业所需的各种知识(如运动轨迹、作业条件、作业 顺序、作业时间等)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对机器人进行示教,机器人将这些知识记忆下 来,然后根据再现指令,在一定的精度围,忠实地重复再现各种被示教的动作。第二代机器 人通常是指具有某种智能(如触觉、力觉、视觉等)的机器人,即由传感器得到的触觉、听 觉、视觉等信息经计算机处理后,控制机器人完成相应的操作。第三代机器人通常是指具有 高级智能的机器人,其特点是具有自学习和逻辑判断能力,可以通过各类传感器获取信息, 经过思考做出决策,以完成更复杂的操作。 一般认为机器人具备以下要素:思维系统(相当于脑),工作系统(相当于手),移动系 统(相当于脚),非接触传感器(相当于耳、鼻、目)和接触传感器(相当于皮肤)(图8-1)。 如果对机器人的能力评价标准与对生物能力的评价标准一样,即从智能、机能和物理能三个 方面进行评价,机器人能力与生物能力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图8-2是以智能度、机能度和物 理能度三座标表示的“生物空间”,这里,机能度是指变通性或通用性以及空间占有性等;物 理能度包括力、速度、连续运行能力、均一性、可靠性等;智能度则指感觉、知觉、记忆、 运算逻辑、学习、鉴定、综合判断等。把这些概括起来可以说,机器人是具有生物空间三座 标的三元机械。某些工程机械有移动性,占有空间不固定性,因而是二元机械。计算机等信 息处理机,除物理能之外,还有若干智能,因而也属于二元机械。而一般机械都只有物理能, 所以都是一元机械。 8.1.2 机器人的组成及基本机能 信息处理机 图8-2生物空间 图8-1机器人三要素

机电一体化技术基本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 测量 2.灵敏度 3. 压电效应 4. 动态误差 5. 传感器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滚珠丝杆中滚珠的循环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指标和评价标准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3. 顺序控制系统是按照预先规定的次序完成一系列操作的系统, 顺序控制器通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某光栅的条纹密度是50条/mm,光栅条纹间的夹角θ=0.001孤度, 则莫尔条纹的宽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连续路径控制类中为了控制工具沿任意直线或曲线运动,必须同时控制 每一个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它们同步协调到达目标点。 6. 某4极交流感应电机,电源频率为50Hz,转速为1470r/min,则转差率为_____________。 7. 齿轮传动的总等效惯量与传动级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累计式定时器工作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复合控制器必定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钻孔、点焊通常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类型。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一般说来,如果增大幅值穿越频率ωc的数值,则动态性能指标中的调整时间ts ( ) A. 产大 B. 减小 C. 不变 D. 不定 2. 加速度传感器的基本力学模型是( ) A. 阻尼—质量系统 B. 弹簧—质量系统 C. 弹簧—阻尼系统 D. 弹簧系统 3. 齿轮传动的总等效惯量与传动级数( ) A. 有关 B. 无关 C. 在一定级数内有关 D. 在一定级数内无关 4. 顺序控制系统是按照预先规定的次序完成一系列操作的系统,顺序控制器通常用( ) A. 单片机 B. 2051 C. PLC D. DSP 5、伺服控制系统一般包括控制器、被控对象、执行环节、比较环节和()等个五部分。 A 换向结构 B 转换电路 C 存储电路D检测环节 四、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伺服控制系统的比较环节是将输入的指令信号与系统的反馈信号进行比较,以获得输出与输入间的偏差信号。( ) 2、电气式执行元件能将电能转化成机械力,并用机械力驱动执行机构运动。如交流电机、直流电机、力矩电机、步进 电机等。() 3、对直流伺服电动机来说,其机械特性越硬越好。( ) 4、步进电机的步距角决定了系统的最小位移,步距角越小,位移的控制精度越低。() 5、伺服电机的驱动电路就是将控制信号转换为功率信号,为电机提供电能的控制装置,也称其为变流器,它包括电压、 电流、频率、波形和相数的变换。( ) 1. 是人们借助于专门的设备,通过一定的方法对被测对象收集信息,取得数据概念的过程。 2. 指在稳态下,输出的变化量ΔY与输入的变化量ΔX的比值。即为传感器灵敏度。 S=dy/dx=ΔY/ΔX 3. 某些电介质,当沿着一定的方向对它施加力而使它产生变形时,内部就会产生极化现象,同时在它的两个表面上将

最新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一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实验 专业年级:学号:姓名:评分: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和掌握PLC的实际操作和使用方法; 2.学习和掌握利用PLC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 本实验采用PLC对三相异步电动机进行正反转控制,其主电路和控制电路接线图分别为图2-1和图2-2 。图中:正向按钮接PLC的输入口X0,反向按钮接PLC的输入口X1,停止按钮接PLC的输入口X2,KM5为正向接触器,KM6反向接触器。继电器KA5、KA6分别接于PLC的输出口Y23、Y24。 其基本工作原理为:合上QF1、QF5, PLC运行。当按下正向按钮,控制程序使Y23有效,继电器KA5线圈得电,其常开触点闭合,接触器KM5的线圈得电,主触头闭合,电动机正转;当按下反向按钮,控制程序使Y24有效,继电器KA6线圈得电,其常开触点闭合,接触器KM6的线圈得电,主触头闭合,电动机反转。 实验步骤: 1.在断电的情况下,学生按图2-1和图2-2接线(为安全起见,控制电路的PLC外围继电器KA5、KA6以及接触器KM5、KM6输出线路已接好); 2.在老师检查合格后,接通断路器QF1、QF5 ; 3.运行PC机上的工具软件FX-WIN,输入PLC梯形图; 4.对梯形图进行编辑﹑指令代码转换等操作并将程序传至PLC; 5.运行PLC,操作控制面板上的相应开关及按钮,实现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在PC 机上对运行状况进行监控,同时观察继电器KA5、KA6和接触器KM5 、KM6的动作及变化情况,调试并修改程序直至正确; 6。记录运行结果。 图 2-1 主控电路 ~3~

图 2-2 控制电路接线图 三.实验说明及注意事项 1.本实验中,继电器KA5、KA6的线圈控制电压为24V DC,其触点5A 220V AC(或5A 30V DC);接触器KM5、KM6的线圈控制电压为220V AC,其主触点25A 380V AC。 2.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是通过正、反向接触器KM5、KM6改变定子绕组的相序来实现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必须保证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正反向接触器KM5、KM6都不能同时接通,否则会造成电源相间瞬时短路。为此,在梯形图中应采用正反转互锁,以保证系统工作安全可靠。 3.本实验中,主控电路的电压为380V DC,请注意安全! 四.实验用仪器工具 PC 机 1台 PLC 1台 编程电缆线 1根 三相异步电动机 1台 断路器(QF1、QF5) 2个 接触器(KM5、KM6) 2个 继电器(KA5、KA6) 2个 按钮 3个 实验导线若干 五.思考题 1.试比较继电器和接触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的异同点; 答:接触器有灭弧装置,而继电器没有。 接触器是在外界输入信号下能够自动接通断开负载主回路.继电器主要是传递信号,根据输入的信号到达不同的控制目的. 2.能否将接触器KM5,KM6的线圈直接接至PLC的输出端Y23、Y24(注:本实验所用

机电一体化概念题整理归纳

机电一体化系统基本要素:机械本体、动力部分、传感检测部分、执行部分、驱动部分、控制及信息处理部分、各要素和环节之间相联接地接口?机电一体化相 关技术:机械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彳—术、系统总体技术?建模意义:机械系统地数学模型分析地是输入(如电机转子运动)和输出(如工作台运动)之间地相对关系?等效折算过程是将复杂结构关系地机械系统地惯量、弹性模量和阻尼(或阻尼比)等机械性能参数归一处理,从而通过数学模型来反映各环节地机械参数对系统整体地影响?传动系统地特性 要求:转动惯量小、摩擦小、阻尼合理、刚度大、抗振动性能好、「顶械 系统数学模型建立地方法:分析法和实验法.间隙地主要形式:齿轮传动地齿侧间隙(刚性消隙法,柔性消隙法)、丝杠螺母地传动间隙、丝杠轴承地轴向间隙、联轴器地扭转间隙.丝杠螺母间隙地调整:滚珠丝杠地类型:内循环和外循环. 滚珠丝杠地间隙主要是轴向间隙【产生:螺母位移量(由弹性变形引起地)和螺母原有地间隙】;滚珠丝杠地消隙法:双螺母预紧法(缺点:如果用力过大滚珠紧贴在螺杆上,则摩擦阻力过大传动困难;如果用力过小则起不到消隙作用,这是要通过间隙补偿来实现消隙)间隙不消除对系统地影响:影响系统地动态性能. 反向传动时,产生反向传动间隙,影响反向传动精.齿轮传动比选择:用于伺服系统地齿轮传动一般是减速系统,其输入高速、小转矩,输出是低速、大转矩,用以使负载加速.所以要求齿轮系统不但有足够地强度,还要有尽可能小地转动惯量,在同样地驱动功率下,其加速度响应为最大.此外,齿轮副地啮合间隙会造成不明显地传动死区.在闭环系统中,传动死区能使系统以1?5倍地间隙角产生低频振荡,为此要调小尺侧间隙,或采用消隙装置.在上述条件下,通常采用负载角加速度最大原则选择总传动比,以提高伺服系统地响应速度.齿轮传动链地级数和各级传动比地分配:最小等效转动惯量原则;质量最小原则(前小后大,前大后小); 输出轴地转角误差最小原则.谐波齿轮传动(与一般齿轮相比)地优点:传动比大;承载能力大;传动精度高;齿侧间隙小;传动平稳;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支承部件:回转运动支承:主要由滚动轴承、动压轴承、静压轴承、磁轴承等支承元件承担;直线运动支承:常用地有滑动导轨、滚动导轨、液体和气体静压导轨.(1)导轨是重要地支承部件,期支承与导向地作用.(2)导轨根据摩擦特性分类:滚动摩擦:磨损小、寿命长、精度高、灵敏度高、结构复杂、对防护要求高、制造困难、成本高.滑动摩擦: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刚度好、抗震性好.光栅:一种新型位移检测元件,特点:测量精确高、响应速度快、量程范围大. 组成:标尺光栅、指示光栅.分类:透射光栅、反射光栅.光栅莫尔条纹特点:放大作用.光电式转速传感器:组成:带缝隙圆盘、光源、光电器件、指示缝隙盘. 转速:n=60N/Zt(Z:圆盘上地缝隙数,N转速r/min,t测量时间).光电式传感器:优点:体积小、可靠性高、检测位置精度高、响应速度快、易与TTL及CMO电 路兼容.分类:透光型、反射型.测量放大器:特点:很高地共模抑制比、高增益、低噪声、高输入阻抗.作用:适宜与微小信号输出地传感器配合使用.程控增益放大器 :作用:实现不同幅度信号地放大.隔离放大器:作用:防止电网电压等对测量回路地损坏.特点:防止高压对低压信号系统地损坏;提供偏流返回通路;进行准确、安全地测量.采样/保持器原理:组成:存储器电容C,模拟开关S等;采样阶段:当S接通时,输出信号跟踪输入信号;保持阶段:当S断开时,电容C 两端一直保持断开地电压.非线性补偿方法:计算法、查表法、插值法.数字滤波方法:算术平均值法、中值滤波法、防脉冲干扰平均值法、程序判断滤波法.伺服系统结构组成:控制器、功率放大器、执行机构、检测装置.伺服电机系统分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报告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报告 院专 业学生姓名学 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龙门式数控钻床机械结构设计分析与综合》摘要近些年来,国内外机床工业的发展分迅速,以数控为特征的现代化机床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大型回转体类零件,其上需加工很多孔。用普通机床对其加工往往会遗漏,而小型数控加工中心则难以对其进行加工。本课题就是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一台龙门式数控钻床,专门适合对这一类零件进行钻削加工。它不仅大大减轻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而且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本次设计包括了数控钻床的主要机械结构,其中包括:主轴箱中的主传动系装配;进给系统中的工作台装配和传动系统中的丝杠螺母等设计。同时,将各项相关技术合理运用,以达到最优化设计的目的。机械制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机床工业则是机械制造工业的基础,它在国民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国机床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奋发图强,努力工作,以便早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关键词数控钻床导轨工作台滚珠丝杠目录 一、绪论 11、1国内外发展现状 11、2方案论证

11、3数控系统总体方案确定2 二、结构设计 22、1主机部分总体方案确定 22、1、1床身 22、1、2 工作台 22、1、3主要参数2 三、实体建模 3、 43、1 Solidworks三维建模4 四、滚珠丝杠设计计算 44、1 动载强度计算 44、2滚珠丝杠轴向负荷F的计算5 4、2、1摩擦力的计算 54、2、2惯性力计算 54、2、3丝杠螺母长度估算 54、2、4确定最大动载荷 54、3确定滚珠丝杠型号 64、4滚珠丝杠副的几何参数 64、5传动效率计算6 五、机械部分设计计算 75、1 轴承的选择与校核 75、2等效力矩计算

机电一体化题库1(1)解析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典型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 试题库 课程代码:1311303S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 学分:4 负责人:温洪昌 参与人:杨阳熊平 二0一五年三月

典型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知识点 课程试题库规划(B类) 专业:机电一体化课程:典型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负责人:温洪昌课程类别:B类

主要知识点1: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组成结构划分(103) 一、选择题 1、一个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A 机械本体 B 动力与驱动部分 C 执行机构 D. 控制及信息处理部分 【代码】10341018 【答案】A、B、C、D 2、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开发的类型()。 A 开发性设计 B 适应性设计 C 变参数设计 D 其它 【代码】10331028 【答案】A、B、C 3、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设计方案的常用方法()。 A 取代法 B 整体设计法 C组合法 D其它 【代码】10331038 【答案】A、B、C 4、机电一体化的高性能化一般包含()。 A高速化 B高精度 C高效率 D高可靠性。 【代码】10341048 【答案】A、B、C、D 5、抑制干扰的措施很多,主要包括()。 A屏蔽 B隔离 C滤波 D接地和软件处理等方法【代码】10341058 【答案】A、B、C、D 6、柔性制造系统的英文缩写是()。 A FMS B CIMS C CAPP D MEMS 【代码】10311068 【答案】A 7、微电子机械系统的英文缩写是()。 A FMS B CIMS C CAPP D MEMS 【代码】10311078

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 设计说明书 设计题目:X-Y数控工作台机电系统设计 院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2011年 12 月 24 日

目录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1.总体方案 1.1导轨副的选用 1.2 丝杆螺母副的选用 1.3 减速装置的选用 1.4 伺服电动机的选用 1.5 检测装置的选用 2.控制系统的设计 3.机械传动部件的计算与选型 3.1导轨上移动部件的重量估算 3.2铣削力的计算 3.3直线滚动导轨副的计算与选型 3.4滚珠丝杠螺母副的计算与选型 3.5步进电动机减速箱的选用 3.6步进电动机的计算与选型 3.7增量式旋转编码器的选用 4.工作台机械装配图的绘制 5.工作台控制系统的设计 6.步进电动机驱动电源的选用 7.设计总结 参考文献 [1]张建民.《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尹志强.《系统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机械工业出版社

设 计 计 算 与 说 明 主要结果 设计任务: 题目:X-Y 数控工作台机电系统设计 任务:设计一种供立式数控铣床使用的X-Y 数控工作台,主要参数如下: 1)立铣刀最大直径d=15mm ; 2)立铣刀齿数Z=3; 3)最大铣削宽度mm a e 15=; 4)最大背吃刀量mm a p 8=; 5)加工材料为碳钢; 6)X 、Y 方向的脉冲当量mm y x 005.0==δδ/脉冲; 7)X 、Y 方向的定位精度均为mm 01.0±; 8)工作台导轨长度为1260mm ; 9)工作台空载最快移动速度min /3000mm v v y x ==; 10)工作台进给最快移动速度min /400max max mm v v f y f x ==; 11)移动部件总重量为800N ; 12)丝杆有效行程为920mm 。 一、总体方案的确定 1 机械传动部件的选择 1.1导轨副的选用 要设计的X-Y 工作台是用来配套轻型的立式数控铣床的,需要承受的载荷不大,但脉冲当量小、定位精度高,因此,决定选用直线滚动导轨副,它具有摩擦系数小、不易爬行、传动效率高、结构紧凑、安装预紧方便等优点。 1.2丝杆螺母副的选用 伺服电动机的旋转运动需要通过丝杆螺母副转换成直线运动,要满足0.005mm 的脉冲当量mm 01.0±和的定位精度,滑动滑动丝杆副无能为力,只有选用滚珠丝杆副才能达到。滚珠丝杆副的传动精度高、动态响应快、运转平稳、寿命长、效率高,预紧后可消除反向间隙。 1.3减速装置的选用 选择了步进电动机和滚珠丝杆副以后,为了圆整脉冲当量,放大电动机的输出转矩,降低运动部件折算到电动机转轴上的转动惯量,可能需要减速装置,且应有消

机电一体化设计实例论文(有参考文献)

回转工作台的设计 一、设计的目的: 1、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过程和方法,包括参数的选择、传动设计、零件计算、结构设计、计算机控制等培养系统分析及设计的能力。 2、综合应用过去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联系实际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加深和拓宽所学的知识。 3、训练和提高设计的基本技能,如计算,绘图,运用设计资料、标准和规,编写技术文件(说明书)等。 二、设计任务及要求 设计题目:数控回转工作台的设计 1. 设计容包括:总体设计,机械系统的设计与计算,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2. 设计要求包括:回转角度0~360°;最大回转半径400㎜;最大承载重量50㎏; 3. 机械部分的设计:装配工作图1(1号); 4. 计算机控制的设计:控制系统接口图一; 5. 控制装置采用步进电机驱动,MCS-51或单片机FX2N-PLC控制系统,软件环分,由键盘输入实现开环控制。 三、机械系统设计 在数字回转工作台机械传动部分选用蜗轮蜗杆传动,因为蜗杆传动平稳,振动,冲击和噪声均较小;能以单级传动获得教大的传动比,结构紧凑,有利于实现回转工作台所要求的分度的实现.故选用蜗轮蜗杆传动. (一)、蜗杆类型的选择: 蜗杆选择为渐开线圆柱蜗杆.因为此种蜗杆不仅可车削还可以像圆柱齿轮那样用齿轮滚刀滚削,并可用但面或单锥面砂磨削.制造精度高.是普通圆柱蜗杆传动中较理想的传动.传动效率也高,在动力传动和机床精密传动中应用较为广泛. (二)、蜗杆蜗轮材料的选择:

由于蜗杆传动啮合摩擦较大,且由于蜗轮滚刀的形状尺寸不可能做得和蜗杆绝对相同,被加工出的蜗轮齿形难以和蜗杆精确共轭,必须依靠运转跑合才渐趋理想,因此材料副的组合必须具有良好的减摩和跑合性能以及抗胶合性能。所以蜗轮通常青铜或铸铁做齿圈,并尽可能与淬硬并经磨削的钢制蜗杆相匹配。故选择:蜗杆材料为:渗碳钢,表面淬硬56-62HRC 牌号为20GrMnTi.蜗轮材料为:铸造锡青铜,牌号为ZcuSn10Pb1 (三)、蜗杆蜗轮参数计算: 1. 蜗杆传动尺寸的确定: 由设计题目中要求可知:工作台回转直径最大为400mm/50千克. 由《齿轮手册》(上)表6.2-3取蜗杆蜗轮中心距标准a=225mm; 估取蜗杆分度圆直径: 为能获得较大的传动比,取蜗杆头数为: z =1;z =90 估取模数m: m=(1.4~1.7)a/ z =3.6 取m=4 q=d /m=80/4=20 6 tanγ= z /q 则γ=2.86° 2. 确定蜗轮蜗杆各参数值 蜗杆尺寸“ 1) 蜗杆轴向齿距:p =πm=3.14×4=12.56 2) 螺旋线导程:p =p ×z =15.4×4=12.56 3) 法向齿形角:对于ZI蜗杆αn=20°在分度传动中允许减小齿形角α =15° 4) 直径系数:q= d /m=80/4=20 5) 蜗杆分度圆(中圆)直径: d (d )= d =qm=80 6) 蜗杆分度圆(中圆柱)导程角: γ=2.86° 渐开线蜗杆: 基圆柱导程角: γcosγ =cosαncosγ γ =15.264° 7) 基圆直径:d d = z m/tanγ =14.16 8) 法向基节:p =πm cosγ =12.12 9) 蜗杆齿轮顶高:h =h m=1×4=4 10 蜗杆齿根高:h =1.2m=4.8

机电一体化毕业设计论文

滨州职业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数控机床工作台与控制系统设计学号: 姓名: 专业班级: 教学单位:电气工程学院 指导教师:

滨州职业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级 1、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数控机床工作台与控制系统设计 2、学生完成全部任务期限:2016年 6月10日 3、任务要求: 1)进程要求 1)提出选题的初步设想。 2)搜集、整理与毕业设计或论文有关的、充分的、准确的信息资料,扩充查阅范围。 3)分析、筛选已有的信息资料,提出研究设想与计划。 4)向指导教师提出开题报告(见附页)。 5)构思论文框架,编写论文提纲,撰写论文初稿。 6)提请指导老师审阅,并根据老师的指导意见做进一步修订,装订成册。 (2)成果要求 1)毕业设计应提交设计图纸和相应的说明书。图纸须规范、完整、清晰、正确,格式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说明书须规范、详实,应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正文(摘要、正文内容,结语,参考文献)、附录等。书写认真、清楚,字数不少于8000字。主要包括:前言、摘要、正文内容 2)毕业论文应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正文(前言、摘要、关键词,正文内容、结语、参考文献)、附录等;书写认真、清楚,字数以15000字左右为宜。 4、实验(调研)部分内容要求: (1)实验内容与论文题目一致,数据真实。

(2)调研内容详实,调研结论应具备普遍性。 5、文献查阅及翻译要求: (1)参考文献应与论文内容相一致。 (2)参考文献不少于8篇。 (3)参考文献的格式参考滨州职业学院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4)翻译文献应与原文内容一致。 指导教师:(签名) 学生:(签名)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概念:

什么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国内外发展现状 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姓名:王路路 学号:s120300298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概念被我们广泛地接受和普遍应用并为之发展。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机电一体化产品又可称之为机电一体化系统,它是集机械元件和电子元件于一体的复合系统。信息技术驱使机械系统在不同程度上利用数据库,连洗衣机和其他消费品也用上了数据库驱动系统。这样,对机电一体化的系统设计方法的探索、成型和系统集成以及并行工程设计和控制的实施日显重要。现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可以充分发挥这些技术的各自的长处和特点,实现整个系统的最优化,并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的综合技术。此外,光学也进入了机电一体化,产生了“光机电一体化”的新领域。现代化的自动生产设备几乎都是机电一体化的设备。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系统即机械电子学系统主要由机械主体、传感器、信息处理和执行机构等部分组成。较高级的系统不但有硬件,而且还有相应的软件,利用软件技术可以实现硬件难以实现的功能,使机械系统增加柔性。典型的机械电子系统有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等。机械电子学技术除用于单个机器、设备或一般的生产系统的技术改造之外,还用于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家庭自动化等方面。 关键字:光机电一体化;机械;特点;光学;电子;应用;发展现状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概念: 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指将光学、机械学、电子学、信息处理和控制及专用软件等当代各种新技术进行综合集成的一种群体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系统主要有五个组成部分:动力、机构、执行器、计算机和传感器,组成一个功能完善的柔性自动化系统,其中计算机、传感器和计算机软件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要组成要素。 2、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特点: 采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传统的机械结构相比,可以简化结构、提高精度、增强功能、提高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具体分析如下。 2.1 结构简化,操作方便 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改变以往靠机械传动链连接的各个相关动作部分,改用几台电机分别驱动,或用电力电子器件,或用电子电控装置进行相关动作的控制来实现,使得机械结构大大简化,甚至使有些机械结构“脱胎换骨”,产生了质的变化。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使得操作人员摆脱了以往必须按规定操作程序或节拍频繁紧张地进行单调重复操作的工作方式,能够灵活方便地按需控制和改变生产操作程序。任何一台光机电一体化装置或系统各个相关传动机构的动作及功能协调关系,可由预设的程序一步一步地由电子控制系统指挥,如数控机床、柔性加工系统(FMS)等。有些光机电一体化装置,可实现操作全自动化,如工业机器人、印制电路板数控高速钻床等。有些更高级的光机电一体化系统,还可通过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以及根据任何时刻外界各种参数的变化情况,随机自寻最佳工作程序、动作程度和快慢以及协调关系,以实现最优化工作及最佳操作,例如微机控制的热连轧机钢板测厚自控系统、电梯群控系统,智能机器人等。 2.2 精度提高,功能增强 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由于采用了电力电子技术,反馈控制水平的提高并能进行高速处理,可通过电子自动控制系统精确地按预设量使相应机构动作,因各种干扰因素造成的误差,又可通过自控系统自行诊断、校正、补偿去达到靠单纯机械方式所不能实现的工作精度。因而光机电一体化产品应用领域宽,适用面广,易于满足各种需要。电子技术的引入,使产品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电子

《机电一体化系统》模拟试卷1及参考答案

《机电一体化系统》模拟试卷1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机电一体化 2、步进电动机 3、灵敏度(测量) 4、变频调速 5、FMS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对伺服系统的技术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机电一体化的机械系统设计主要包括两个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监督控制系统、___________。 4、接口的基本功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直线导轨副的基本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平稳。 6、伺服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 步进电动机,又称电脉冲马达,是通过______决定转角位移的一种伺服电动机。 A 脉冲的宽度 B 脉冲的数量 C 脉冲的相位 D 脉冲的占空比 2. 对于交流感应电动机,其转差率s的范围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