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浅析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浅析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浅析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浅析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共筑中国梦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儿童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是将来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因此大力发展我国的儿童福利事业也逐渐提上了议事的日程,而且在近些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关于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现状

据有关统计至2013年末,我国0-14岁(含不满15周岁)人口共有22329万人1,是世界儿童总数最多的国家。由于儿童所处地位特殊,长久以来我国从事儿童问题研究的阵容强大,研究范围广泛,而且成果累累。但是,关于特殊儿童社会福利领域的研究几乎还处于空白。特殊儿童是指孤儿、聋哑、智力低下和肢体残障等儿童,他们在生理或精神上存在不同的缺陷,但他们和普通儿童一样都是祖国独特的瑰宝。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要让特殊儿童和其他的正常小朋友一样,在祖国的同一片蓝天下幸福的成长。根据2006年全国残疾人的抽样调查,中国残疾儿童为504.3万人,占总残障人口的 6.08%,城镇的残疾儿童占19.20%,农村则占到80.80%2。儿童是社会的弱者,这些数量庞大的特殊儿童属于社会弱势群体中更为脆弱的弱者,他们需要国家和社会的更多关注和照顾。2010年被称之为儿童福利元年,在这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并建立孤儿国家保障的制度旨在切实保障孤儿的权益,与此同时部分特殊儿童也被纳入低保、五保、优抚对象,这些说明国家对特殊儿童越来越重视。

但是,总体上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水平偏低,保障范围较小。由于我国社会福利总体发展缓慢,这也影响到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发展,而且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其发展。

二、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儿童福利机构供需矛盾明显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的总数及工作人员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以下方面的不足:

1.我国儿童福利机构供需矛盾突出

首先,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的数量不足。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社会福利院单位从2009年1611家增长到2012年1719家,三年间共增加108家。其中儿童福利机构从303家增长到463家,共增加160家。社会福利院的职工总数仅为4.2万人,儿童福利机构的职工为1.1万人3。虽然每年我国儿童福

①国家统计局https://www.doczj.com/doc/8012303078.html,/workspace/index?a=q&type=global&dbcode=hgnd&m

②国家统计局https://www.doczj.com/doc/8012303078.html,/workspace/index?a=q&type=global&dbcode=hgnd&m

③国家统计局https://www.doczj.com/doc/8012303078.html,/workspace/index?a=q&type=global&dbcode

利机构都在增加,不过我国的残疾儿童却达到了504.3万,其中每年我国0~6岁的残疾儿童还在以19.9万人数增加。到了2012年末,大约仅有17.6万的特殊儿童生活在各种福利机构中。另外据央视《新闻1+1》在2013年1月10日播出节目《孤儿救助从弥补漏洞开始》的相关报道中指出,我国省级独立的儿童福利机构只有9家,地级独立的儿童福利机构相对较多,333家,县级独立的儿童福利机构仅有64家。换个角度看,我国共有2853个县,其中只有64个县有独立的儿童福利机构,也就是说县级独立的儿童福利机构平均仅占有2%的比例。总之,我国儿童福利机构还存在比较大的缺口,满足不了现实的社会需求。

其次,目前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的服务人员与社会需求之间供需矛盾突出。

第一,服务人员与收养的特殊儿童比例差距大。根据现有的《儿童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的要求,收养的特殊儿童与服务人员的比例应为1:1.5。但是至2012年底,我国儿童福利机构收养人员仅孤儿人数达到10.9万人,而社会福利院的职工数却只有4.2万人,其中儿童福利机构的从业人员为1.1万人,收养的特殊儿童与服务人员的比例大约是11:1。换句话说,现有的服务人员工作压力大,每人至少要负责照顾十一位特殊儿童,高强度的工作导致工作效率低,也使生活在儿童福利机构的特殊儿童的生活质量及满意度有所下降。而且如果将后勤、科室人员等从这些服务人员中扣除,意味着直接服务于特殊儿童的一线员工如医生和护士、护理员和保育员与实际需求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我国儿童福利机构服务人员的不足直接阻碍其扩展和发展。

第二,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的服务人员性别结构不合理。在现有的儿童福利机构的工作者以中年女性为主,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民政部的一项调查表明:8个儿童福利机构的1047名服务人员中,女性人数为773名,占总体比例的78.3%,另外直接护理儿童的454名护理人员中女性工作人员为443名,占总体比例的97.6%[1]。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的服务人员性别差距大,缺乏男性服务人员。目前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的儿童活动范围仅限院内,每天24小时接触的对象也只有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服务人员,所以这些工作人员在他们人格和性格塑造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作用。女性服务人员与男性相比更细心、耐心、富有同情心,对照顾对象容易产生感情,能够很好地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女性自身的性格也存在着片面性,不利于儿童形成完整的人格,容易导致性格缺陷;依赖性强不利于其形成独立性格,社会适应能力差。而男性工作者的稳定性、自制性和独立性要比女性强,也更为理性、果断,男性在特殊儿童的人格和性格塑造中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目前,工作人员性格结构不合理成为我国儿童福利机构发展的瓶颈之一。

第三,服务人员队伍缺少专业化。一方面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现有的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专业知识、专业水准偏低。现今在儿童福利领域的工作者大多数都是八十年代初或更早参加工作的,80%以上的服务人员最高学历仅为高中学历,他们大多缺乏专业的社会背景,而且也很少受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另外由于我国儿童福利机构在招收新的工作人员时受到编制紧缺的限制造成新分配的儿童康复治疗、心理和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专业服务人员较少,远不能满足现今儿童福利机构发展的需要。然而,特殊儿童身体的成长和智力的发育以及人格的塑造都是在儿童福利机构进行的,并且这完全是个不可逆转和不可更改的过程,所以建立专业化服务团队,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至关重要。另一方面,

我国儿童福利机构各岗位的服务人员比例不当,内部分工缺乏专业性,导致一线员工少,后勤员工多;医生、护士少,护理员、保育员多。这种情况下,往往在开展特殊儿童康复和心理疏导活动中造成医生、护士不足。而且我国儿童福利机构专业人员职位的设置也比较单一,目前专业的职位仅有医生和护士,缺少音乐治疗师、心理治疗师、儿童社会工作者和理疗师等职位。专业人才是儿童福利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服务人员队伍缺少专业化成为儿童福利机构发展的又一个瓶颈。

2.我国儿童福利机构本身面临诸多问题

家是任何一位儿童最好的福利,对于孩子来说亲情关怀比物质的满足更为重要。但是生活在儿童福利机构的特殊儿童中大多数都是孤儿或弃婴,对于他们来说福利院就是他们的“家”,日夜照顾他们的服务人员就是他们的“父母”,儿童福利机构在这些特殊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这些特殊儿童承担着相当大的责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社会结构的转型,我国儿童福利机构本身的问题和压力不断凸显,这些问题和压力制约着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的发展。

第一,经费不足是阻碍儿童福利机构发展的首要问题。我国儿童福利机构资金来源和筹资渠道比较单一。目前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经费主要来源政府的财政投入,但这部分经费不足以支付逐年递增的收养儿童数所需的费用、工作人员的工资以及儿童福利机构康复器材的维护更新等日益增长的费用,儿童福利机构常常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各大城市的弃婴数量有增无减;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使农村向城市转移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来自农村大量的弃婴也被带进城市,送往儿童福利机构。

总的来说,儿童福利机构的扩展速度远落后于弃婴的增长速度,从而导致经费紧缺问题日趋严重,这不仅加重儿童福利机构的负担也降低福利院孩子们的生活质量,使有限的资源显得更加紧张。虽然,近些年我国越来越重视儿童福利的发展,但是福利机构的各种设施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显得落后,儿童福利机构收养人员大多数都是特殊儿童,他们需要有专业人员照顾和特定的治疗康复器材。但是因为经费不足,儿童福利机构的待遇较低无法吸引高素质专业人员就业,也不能及时维修或更新老化的康复器材、日常锻炼或智力开发的设备,这些都阻碍了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有悖公平,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管理理念落后,运行方式单一。目前我国儿童福利机构是民政部的附属机构,机构管理层的官本位思想严重。长久以来把儿童福利机构作为事业单位进行经营,以集中供养为管理理念,把收养被遗弃的特殊儿童当作政治性任务执行,往往导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管理人员传统的集中供养管理理念,缺乏竞争意识、成本意识和服务意识,导致儿童福利机构整体工作效率低下,这不利于儿童福利机构发展成为以人为本的服务性机构,也不利于儿童福利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使得我国儿童福利机构越来越不能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新情况,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另外,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的运行方式单一。它采取的是单一的封闭式运行方式,缺乏灵活性。我国儿童福利机构注重统一的“养、治、教”方式,忽视特殊

儿童个体的特殊性,不利于其个人特殊潜能的发展;注重集体院内照料,忽视亲情及家庭伦理方面的人性化照料,不利于其完整人格的塑造。儿童福利机构中的特殊儿童的生活和学习范围仅限于福利院内,缺乏流动性,缺少与社会上正常同龄儿童交流,造成院内特殊儿童的情感世界存在很大的盲区。一般而言儿童福利机构中的特殊儿童是要等到16岁以后,才能独立走向社会[2]。单一的封闭运行方式使得院内的特殊儿童无法像有家的儿童可以在家人保护下最大程度接触到社会,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相反他们生活在狭小的空间,往往错过了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这些可能导致他们长大离开福利机构后,因为生存能力较差、社会化程度较低而不能顺利融入社会,从而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第三,我国儿童福利机构与主流社会脱轨。国有儿童福利机构因建立的时间比较早,所处的地理位置也较偏远,导致其逐渐游离于主流社会。具体表现在现有的儿童福利机构的政治性往往超过了服务性,导致儿童福利机构内部膨胀,缺乏动力机制,绩效制度落后,忽视以人为本根本的服务理念。另外,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交流,一方面将机构中要处理的问题都当作内部事务处理,而不是向社会公开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做到民主科学决策。远离社会导致儿童福利机构解决问题的视野和手段比较狭窄、片面,同时也使一些有志于帮助儿童福利机构的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因缺乏合法合理的渠道进入而最终不得不放弃,导致儿童福利机构的社会资源大量流失。另一方面,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独立封闭运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往往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固守传统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方式最终导致儿童福利机构与主流社会逐渐脱轨,使儿童福利机构无法借助外界力量和资源解决经费不足、管理理念落后、运行方式单一、专业队伍紧缺等问题,这阻碍了我国儿童福利机构更好更快发展。

(二)我国特殊儿童的教育福利发展缓慢

接受义务教育既是我国儿童的权利也是义务,对于特殊儿童也不例外。要重视特殊儿童早期教育,因为儿童的可塑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如果错过儿童智力、语言能力开发的最佳时期,之后的开发培养往往事倍功半。特殊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展特殊儿童的潜能,增强技能、扩展知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以完成社会化,让特殊儿童顺利回归主流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注重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既体现教育本身的公平性,也体现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但是,普及特殊教育福利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1.特殊教育学校存在供需矛盾,特殊儿童的入学率偏低

首先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供需矛盾突出,特殊儿童的入学率偏低。据统计,2010年我国18岁以下的残疾儿童约有1289万,6~14岁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750万,其中,肢体残疾儿童57.8万、听力语言残疾儿童96.6万、视力残疾儿童15.1万、精神残疾儿童1.4万、智力残疾儿童513.6万,综合残疾儿童65.9万。特殊教育每年招生6.5万人,在校生42.6万人。2011年,中国的学龄残疾儿童入学率为71.1%,还有27.9%处于失学状态。到了2012年,全国的特殊教育学校仅有1853所,未入学的学龄残疾儿童还有9.1万4。这与国务院制定的特殊

④数据源于国家统计局2010~2012年统计资料

儿童的入学率要达到80%的目标差距较大,而且我国至今还未建立针对精神残疾、肢体残疾、综合残疾等残疾儿童的幼儿园。有的特殊教育学校因缺乏基本的设施及教学办公用品而无法扩大招生范围。目前,学龄特殊儿童与特殊教育学校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有限的特殊教育学校远不能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二者之间的供需矛盾突出。

另外,因为社会、家庭观念的落后,导致许多人忽视特殊教育对特殊儿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的家长主动放弃孩子接受特殊教育的权利,认为特殊儿童即使接受教育后也达不到正常水平,而且特殊儿童的教育费用相对较高,使家境困难的家庭不得不放弃让孩子与普通儿童一样接受义务教育的想法。这造成一方面特殊教育学校供需矛盾突出,另一方面特殊儿童的入学率却偏低说明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福利发展缓慢。

2.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缺乏专业人才

特殊教育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缺乏专业人才阻碍特殊教育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以海南省为例全省的特殊教育学校一共三所,2008年全省共有50个特殊教育班,648名学生,专任教师105人,生师比13.0:1,但如果按照全省所有特教学生计算,生师比为28.3:1,缺特教教师390人(按生师比6:1测算)[3]。而且82%的师资集中在海南省省特殊教育学校,剩下的18%分散在其他两所特殊教育学校,说明我国现有的特教教师缺口较大。另外,据统计福建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人数的比例为3%,专科学历人数的比例为33%,中专及以下学历人数的比例为64%[4]。因此,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平均学历较低,专业水平有待提高。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设有特殊教育本科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全国只有四所,每年的毕业生都在五十人以下;特殊教育专业的大专也只有两所,每年毕业仅为三十人左右;数量最多的应该是中等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机构共有34所,但它所培训的人数也不到四百人。而且政府对特殊教育的扶持力度不够,就业体制的制约使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到特殊教育机构就业十分的困难,这也导致一大批的专业人员流失。

3.特殊教育学校存在地区间的不平衡和经费普遍不足的问题

特殊教育学校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及经费不足阻碍了特殊教育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及社会对特殊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区的特殊教育发展状况不平衡。经济落后地区的特殊儿童的义务教育刚刚起步,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特殊教育已经实现现代化或正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再以上面提到的海南省为例,全省共三所特殊学校,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于东北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而西部市县相对落后地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也没有。我国特殊儿童的数量大,教育成本较高,特殊教育资源有限。导致80%生活在农村的特殊儿童,因家里经济困难无法接受基础的义务教育,所以解决这部分特殊儿童教育经费问题主要靠当地政府的财政补贴。然而,政府对特殊教育的拨款是有限的,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各地经费普遍不足,制约着特殊教育的发展。而且,特殊教育的专项经费尚未形成,现有资金的利用率较低,这也是特殊教育学校经费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缺乏专门的法律保障

1.保护特殊儿童的专门性立法尚未形成

保护特殊儿童的专门性立法尚未形成阻碍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发展。特殊儿童社会福利方面的立法宗旨和目的是为了通过法律途径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对特殊儿童的歧视,帮助特殊儿童适应社会,使他们像正常儿童一样健康成长。但目前,我国指导残疾儿童保障事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法律层级较低,以“条例”、“通知”居多,威慑性低、执行力弱,实施效果不理想[5]。比如我国现存法律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及行政规章中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暂行规定》、《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等。以上相关法律和行政规章在一定程度上涉及特殊儿童,但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及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现有的法律法规缺乏统一性和权威性,很难从法律上制裁侵害特殊儿童权益的行为。而且我国至今还尚未出台保护特殊儿童的专门性法律、法规或政策,也未出台关于特殊儿童社会福利专门的法律或法规政策[6]。由于缺失相关法律,歧视特殊儿童、虐待特殊儿童的事件频频发生,流浪儿童、弃婴数量不断增多,这些对特殊儿童生理和心理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已逐渐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2.有关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法律难以落到实处

目前涉及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法律难以执行到位也是阻碍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由于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自卑心理和排斥情绪较强,自身的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都相对较差。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却意识不到,甚至会错误认为本该如此。特殊儿童天生处于弱势,自我保护意识几乎为零。

其次,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没有树立保护特殊儿童是全社会的责任意识。相反对特殊儿童及特殊儿童家庭存在歧视和偏见,把他们当成社会负担,抱以淡漠的态度,甚至虐待特殊儿童。另外,农村的特殊儿童家庭的家长大多数受教育程度低,造成维权意识相对薄弱,不能及时为自己的孩子争取相应的权益保障。而且我国80%的残疾儿童生活在农村,他们家庭的经济负担比较沉重,大多数的残疾人家庭存在贫困风险。因此,大多数农村家庭只能满足特殊儿童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无法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康复治疗条件。所以,我们应该将特殊儿童社会福利保障从原来的家庭分离出来减轻其经济负担,让家庭成员能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特殊儿童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使特殊儿童健康成长。

再次,一些当地的政府官员把照顾和保护特殊儿童的责任错误理解为是社会的责任,从而推脱自身责任,对现有涉及到特殊儿童的法律和规章政策的落实大打折扣,也不重视具体操作的细节和规范,忽视配套措施的建立健全。

三、开创中国特色式的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对策措施

(一)学习和借鉴国外儿童福利机构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1.创新社区照顾和家庭寄养模式

单一的传统集体式照料模式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发达国家在特殊儿童领域的经验和我国的不断实践探索,认为社区照顾和家庭寄养这两种模式有利于解决儿童福利机构面临的许多问题,有利于提高特殊儿童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有利于促进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进一步发展。

社区照顾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将特殊儿童从封闭的院舍转移到正常化和开放性的社区环境中供养保护,同时儿童福利机构也对附近的社区开放。这让特殊儿童最大程度上可以保持与家庭、同龄普通儿童及社区的密切联系,让院内的特殊儿童接触到外面精彩的世界和不同类型的人,有利于其向社会化、个性化过程发展。社区照顾与社区的家庭合作,可以很好地综合利用社区和儿童福利机构的双方资源,一方面儿童福利机构不仅可以为社区的特殊儿童提供专业器材康复资源和共享专业服务人员,还可以为社区的特殊儿童家庭提供专业培训;另一方面,社区可以为儿童福利机构提供足够的场地,社区中充满人文关怀,有利于弥补机构中特殊儿童的情感空白,塑造完整的人格。

家庭寄养是指儿童福利机构将特殊儿童委托给符合条件的家庭养育,为特殊儿童配置合适的家庭,达到最佳的效果。家庭福利是儿童的最大福利,家庭寄养不仅能让特殊儿童像普通儿童一样得到家庭的温暖和照顾,而且能够有效分流儿童福利机构的收养压力为被遗弃的特殊儿童与儿童福利机构的供需找到一个平衡点。政府应该加大对寄养家庭的对象补助,不仅提供资金补助还要对寄养家庭提供定期的专业培训和考察,以保证寄养儿童的生活质量。目前,我国的家庭寄养经过探索与实践已经有了北京模式、上海模式、广德模式等。这些模式虽然在具体的内容或方式不同,但是它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以寄养儿童为中心。家庭寄养模式一方面为解决儿童福利机构供需矛盾提供有效地途径,另一方面,也增加社会对特殊儿童的了解和照顾。家庭寄养有利于特殊儿童体验亲情的温暖,能够很好的提高特殊儿童的照料质量,有利于为特殊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家庭寄养为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值得进一步的完善和推广。

2.增加或整合儿童福利机构,缓解供需矛盾

由于我国特殊儿童基数大,每年增加的弃婴数超过儿童福利机构的承载能力,导致散落在社会上的特殊儿童频频发生悲剧,如贵州毕节5个流浪儿童的死亡事件、兰考弃儿等。缓解供需矛盾首先要增设儿童福利机构,收养散落于社会的特殊儿童。要解决儿童福利机构的不足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健全现有的儿童福利机构,引入先进的管理方式,改变儿童福利机构单一的运行方式,积极推进市场化,儿童福利机构在竞争环境下通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不断提高运营效率减少成本,整合利用原有的福利机构中的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医疗资源等,提高工作效率和容纳能力,使其在不扩张的情况下扩大收养人员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特殊儿

童社会福利事业,培育和发展民间儿童福利机构,分散国有儿童福利机构的压力,缓解供需矛盾。

3.加强培训专业人员

要解决我国儿童福利机构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低的这个问题,首先在各高等学校要增设社会工作、特殊儿童心理学、医疗人员等专业,培育相关的高素质人才,输送到各儿童福利机构,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化。其次,加强儿童福利机构现有工作人员在职培训或继续学习,最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努力创立专业化队伍。再次,为志愿者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尽可能增强专业水平,从而更好地协助专业人员照顾特殊儿童。最后,改革儿童福利机构的用人机制,学习企业的成功经验,采取政策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积极拓展用人渠道吸收更多年轻的专业人才。

4.积极筹集资金解决经费不足问题

多渠道筹集资金,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拓展资金来源。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儿童福利机构的拨款,建立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其次倡导社会各界包括企业、组织和个人,特别要引导大企业积极投身特殊儿童的公益事业。最后,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不仅要开源而且要注意节流,运用科学的手段管理资金,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竞争意识,节约各方面的成本,高效利用有限资金。

(二)加快社会资源整合,促进特殊儿童教育发展

1.增设特殊教育学校数量

解决特殊教育学校的供需矛盾,首先最直接有效的措施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增设新的特殊教育学校或在原有基础上拓展学校规模,多渠道增加教育机会。扩大招生对象,特别是针对家庭贫困的特殊儿童给予减免学费、发放补贴等优惠政策,同时学校还应加大舆论宣传改善其家长及社会对特殊儿童读书无用论的传统观念。其次,在无法大规模增设特殊教育学校的条件下,大力发展以骨干学校为基础,推动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模式,以解决特殊教育学校不足问题。

2.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师资质量

要提高特殊儿童的教育质量,需要从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力量开始。首先,在我国各省的师范院校增设特殊教育专业,培养更多特殊教育领域的专任教师,从而向特殊教育学校输送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不断提高师资质量。其次,组织现有师资定期到各大高等师范院校参加专业技能及辅助技能的短期培训,增强其有关特殊教育方面的技能。再次,鼓励社会大力发展特殊教育的培训机构,提供特殊教育师资的岗前培训,为特殊教育领域积极培养具有任职资格的专业人才。最后,通过提高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待遇水平和地位,从而保障特殊教育学校师资力量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加大特殊教育投入,整合多方资源

要推进特殊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要解决经费不足问题,而解决特殊儿童教育经费不足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合作,通过扩大筹资渠道整合多方资源等手段。首先,政府应强化自身对特殊教育的主导性责任,逐渐增加其财政投入,并成立专项教育经费,用于资助特教教师培训,购买专用设备,改善办学环境等,努力做到专款专用。其次,要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吸纳社会各界捐资和大力发展特殊教育的公益彩票,扩大特殊教育经费总量。最后,应科学合理利用特殊教育经费,降低成本,整合政府和社会多方资源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三)加快立法进程

1.推进《特殊儿童社会福利法》的立法进程

要促进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发展,首先的立法先行。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已有的相关法律规章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听证会的形式向社会广泛征集建议,尽快制定出《特殊儿童社会福利法》、《特殊儿童教育法》、《特殊儿童保护法》等,做到有法可依,切实保障特殊儿童的权益,尤其是在国家财政预算中要将特殊儿童社会福利支出法制化、规范化、明细化,明确规定政府在特殊儿童社会福利领域的义务和责任。从立法层面彻底解决和改善我国的弃婴问题,为特殊儿童社会福利提供一道坚实的屏障。

2.改善社会对特殊儿童的传统观念

首次,通过大众传媒向社会公众介绍特殊儿童的有关情况,提高人们对这个特殊群体的认识,消除社会的歧视,转变传统观念,为特殊儿童及家庭营造公平、和谐的生活氛围,让特殊儿童在充满关怀和爱的环境下成长。

其次,社区可以通过与特殊儿童家庭合作一起组织社会公众与特殊儿童或特殊儿童家庭面对面交流活动,组织大家走进儿童福利机构亲身感受特殊儿童真实的生活环境,让人们近距离的接触这群特殊的孩子们,激发大家的同情心,消除传统观念上对特殊儿童的误解,重新认识和接受这些特殊儿童。同时可以建立定期的固定沟通渠道以便社会大众随时与特殊儿童进行互动,拉近彼此的距离。

最后,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扶持特殊儿童的家庭,设立专项的补助资金和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定期免费的培训以提高特殊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训练。另外要提高社会和政府对特殊儿童社会福利保障的责任感和保护意识,把保障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当成应尽的义务,促进专门性的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立法制定及落实。

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是推进特殊儿童社会福利事业的关键,完善的监督机制有

利于确保制定的特殊儿童社会福利法、特殊儿童教育法、特殊儿童保护法等相关的法律规章顺利实施切实保障特殊儿童的社会福利。有利于营造特殊儿童福利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氛围,使特殊儿童的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一方面要加强政府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发挥人民大众的监督作用,形成一个切实有效的监督网络。

综上所述,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发展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儿童福利机构的供需矛盾、自身面临的经费不足和专业队伍紧缺等诸多问题、特殊儿童的教育福利滞后、专门性立法空白等都阻碍着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可持续发展。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政府及社会各界也逐渐认识到了发展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在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下,不断通过完善我国儿童福利机构,发展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建立健全专业队伍,推进特殊儿童社会福利法、特殊儿童保护法、特殊儿童教育法等的制订及实施,未来对我国的特殊儿童社会福利有了更高、更具体的发展要求。

关于儿童社会福利院的实践报告

关于儿童社会福利院的实践报告 关于儿童社会福利院的实践报告 实践时间:X年4月29日-X年5月1日 实践地点:XX儿童福利院 一、实践目的 本次实践的目的有: 1.了解儿童福利院的组织结构 2.深入学龄儿童中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 3.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增强了社会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实践单位介绍 东莞市儿童福利院成立于1998年3月,主要收养了一些生理残疾、孤儿等失依儿童,并采取家庭寄养等社会化的方式,接纳了许多失依儿童,给予他们生活以及教育帮助。目前,其中儿童总数:239名。残疾儿童:80名年龄段分别为:0-2岁,65名;8-17岁,41名;3-7岁,133多名,其中8-17岁为学龄儿童,3个高中生,十几个初中生,其余的为小学生。我的工作主要是在教育科室,针对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批改作业,与他们聊天等,偶尔会接触学前儿童,其余时间便是整理图书。本文的报告主要围绕与孩子们的工作展开。 三、实践内容与个人体会 我原本是带着疑惑与好奇来到儿童福利院的,因为我们经历了一系列的程序才如愿以偿地进入这个“神秘”的地方。体检,门卫的质问,登记,会议室的等待,甚至是在真正开始工作时才遇见院里的孩子,这让我不由得对传说中的福利院心起疑惑。我也原本以为那些儿童会有我想像中怪异。当是,我所经历的,却颠覆了我的一切。福利院工作人员给我们一些简单的要求,不要打听他们的身世,为院里的工作保密。他们之中有一些是先天残疾的孩子。有肢残、

侏儒、皮肤病、视听障碍、发音不请,智力发育不全等原因,幼时被父母遗弃,或者失去监护的失依儿童,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让我们去了解这个非正常社会化的孩子群体的生存状况与精神生活。我最先接触了是四五左右岁的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分为小中大班,较多的时间还是和学龄的儿童的接触。 在十天的实践中,我把他们的特点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他们大部分热情而脆弱 学前的儿童有专门的幼儿老师,上午和下午都由那些受到专业训练的老师带领做活动,唱歌,跳舞,学诗等等,她们都是年轻的而有活力的女孩子,所以这个院里的活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她们,这是院方的明智之处。中午由老师带领着就餐,其余时间由生活老师带领,在寝室休息。遇到我们这些陌生人,他们却一点也不怕生,就凑到你的身边,热情叫“阿姨”,我最为感动是,他们都及其希望他们的拥抱,哪怕是牵手,也可以让他们开心。往往,他们会莫名其妙地哭起来,仅仅只是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已。老师的稍微的批评,他们也会放在心里。其实,简单地说,就是需要他人的关注,我们知道,福利院虽然编制人员众多,甚至正式编制员工是孩子人数的一般,但是真正与孩子接触的人,却是极为少的。 而在家庭中的孩子,却是众人的宝贝,一大堆人围着他(她)。所以不难理解,他们的热情来自于对他人关注的渴望。这也让我认识到在儿童成长时期,来自父母等亲人的肢体交流的重要性。心理学上讲,那些与父母有健康肢体交流的孩子,心理上比那些缺乏身体交流的人更健康,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也会更加顺利、坦然。其实,成年人又何尝不是?有时候,一个温暖的拥抱,许多痛苦,郁闷,委 屈就可以释怀。 2.他们是与别的儿童一样,是天使,却是有点忧伤的天使 他们不是想像中那种封闭的古怪的孩子,他们也充满这阳光与朝气,会依依呀呀学语,遇到一个陌生人会带着好奇心来打量着,只是会让人心酸得看到,他们会叫食堂的叔叔为“爸爸”,看见经常来看望他们是的好心人为“妈妈”。我的大部分工作就辅导学龄儿童的家庭教育,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

浅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特殊儿童教育 2019年文档

浅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特殊儿童教育 一、如何理解特殊教育 由于孤独症的本质障碍是缺乏社会性,因此,无论针对哪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实施教育,都应从孩子一生发展的角度,强调功能性和社会适应性。基于大家目前对孤独症认识上的偏差,在实施特殊教育时单纯强调说话、认知、学习技能、学业能力。特别是针对学前孤独症儿童,似乎能上学是最终追求的目标。在大多数家长眼中,只有训练内容,没有训练方向。只关注什么训练方法解决孩子目前的训练内容,只要是上学还不具备的都是孩子应该掌握的,从而偏离了正确的教育方向而延误孩子的训练时机。 苏元娜,女,10岁,小学二年级学生。家庭成员有爸爸(继父)、母亲。她六岁时,生父因肝癌医治无效而离开人世,他随同母亲改嫁于现在的苏家,家庭条件较以前更差。本性活泼聪明的她,到了读书年龄还不能按时上学,现在的他虽入学了,但因年龄大,个头大,常受同学们的耻笑。所以他从此变得忧郁,沉闷。上课不太听讲,喜欢做小动作,不愿意与其它同学交往,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卫生特别差,头发经常蓬松脏乱。 就起原因分析:1.父亲的死和母亲的改嫁给他幼小的心灵造成一定的伤害。据我家访,现在的父亲游手好闲,喜欢赌钱,无口才但是会狡辩。对她们母子不是很关爱。因以前父亲对他们的关爱过甚,如今突然变得冷淡,对于一个正在懂事的孩子而言,

他幼小的心灵感到了一丝惶恐和不安。另外通过家访我还发现,父母亲关系不很协调。他现在的父亲,对带来的儿子来说根本谈不上有父爱,只能说让孩子知道自己还是一个父亲而已。而他母亲又常因小事,受其父亲的打骂,这无形中给孩子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这样的生活让他的心理十分自卑,缺乏自信。3、因其特殊身份,家里的很多小朋友不愿与他玩。在学校就不愿意主动与其它孩子一起玩,让他成了一个缺少交往体验、惟我独尊的孤立孩子。现在已是二年级孩子的他,在同学的交往中常常遭到了同伴的排斥,由于不好的行为表现也会遭到老师的批评,所以他在各方面的表现都感觉非常不好,不完成作业是常有的事。 教育措施:1.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爱护。老师主动和孩子亲近,和他做朋友。对于她家庭情况对症下药,慢慢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心。2.努力改变家长的教育方法。我和她的家长联系,告诉他做为一名特殊情景的父亲,管理和教育孩子时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并希望他能在学习、生活上,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拥有父亲的关爱。3.教给他一些正确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通过适当的提示帮助他回想郁闷的原因。请他大胆的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带动班上学生给他找优点、和他做朋友。 4.在集体生活中,多鼓励他与其他同学交流和玩耍,多些机会让他参与集体活动,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 成效: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苏元娜同学已经有些进变得愿意做作业了,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了,人际步,

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儿童社会福利院)文档2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儿童社会福利院)文档2篇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report (children's Socia l Welfare Institute) document 编订:JinTai College

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儿童社会福利院)文档2篇 小泰温馨提示:暑假社会实践报告是指在寒假时期进行社会实践后需 要完成的报告,是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深入实际、深入社会,对完成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总结报告。本文档根据暑假社会实践报 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 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 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儿童社会福利院)文 档 2、篇章2:2020年福利院社会实践心得文档 篇章1: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儿童社会福利院)文档 社会工作专业是指社会(政府或社会团体)以物质精神 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 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回 复社会生活能力,协调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增 强社会福祉的专业方法。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深入社会,把 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成为本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次实践的目的有: 1.了解儿童福利院的组织结构 2.深入学龄儿童中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 3.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增强了社会工作的 兴趣和热情 二、实践单位介绍 Xx儿童福利院20xx年建院,主要收养了一些生理残疾、孤儿等失依儿童,并采取家庭寄养等社会化的方式,接纳了许多失依儿童,给予他们生活以及教育帮助。目前,其中儿童总数:170名。残疾儿童:80名年龄段分别为:0-2岁,50名; 8-17岁,35名;3-7岁,80多名,其中8-17岁为学龄儿童,3个高中生,十几个初中生,其余的为小学生。 我的工作主要是在教育科室,针对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进 行学习辅导,批改作业,与他们聊天等,偶尔会接触学前儿童,其余时间便是整理图书。本文的报告主要围绕与孩子们的工作展开。

特殊儿童心理评估doc资料

特殊儿童心理评估

特殊儿童的心理评估 一、什么是特殊儿童的心理评估? 1.评估的定义 测量:是决定特殊儿童能力表现或成就水平的过程。 测验:是在标准化情境中用来评估儿童的知识、技能或人格等方面的任务或一系列任务。 常模:常模是一种供比较的标准量数,由标准化样本测试结果计算而来,即某一标准化样本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它是心理测评用于比较和解释测验结果时的参照分数标准。 2.特殊儿童心理评估的作用及注意事项 评估的作用:鉴别、安置,为当前个体做适应其能力水平的个 别计划。 2.评估的作用及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符合个别学生的特殊需求。 二、特殊儿童心理评估的类型 1.教育前评估---诊断性评估 2.教育后评估---阶段性评估(过程评估、终结评估)。 三、教育性评估内容及相关工具 1.身体检查与医学诊断 2.心理与教育测验 2.1智力测验:在一定的条件下,使用特定的标准化得量表,对被试施加刺激,从被试的一定反应中测量其智力的高低。 (一)比纳—西蒙量表(智龄) 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纳 (Binet)和西蒙 (Simon)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比纳—西蒙量表。这套测验由30个从易到难的题目组成,涵盖记忆、注意、理解和推理能力等

方面,后经修订题目数量增加到59个。测验者根据测题的难易将它们按年龄分组。测验结果用智龄表示,也就是说它测量的是某一儿童的智力相当于那个年龄阶段的水平,最后通过智龄和实际年龄的比对来衡量儿童智力水平的高低。 (二)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商)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Tolman)对比纳—西蒙量表进行了修订,在1916年发表了斯坦福—比纳量表(S—B量表),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项目(39个)是新增的。斯坦福—比纳量表经过1937年、1960年、1972年、1982年、1986年等多次修订后,成为当代应用最广也最具权威的智力测验之一。适用的范围从2岁到成人,另外,还增编了测验复本,施测时可以交替使用。与比纳—西蒙量表相比,斯坦福—比纳量表的最大改变是将原来表示智力高低的心理年龄用比率智商来表示。比率智商就是指个人的智力年龄(MA)与其实足年龄(chronological age,CA)的比值。即 智力年龄(MA) 智商(IQ)= ———————— ×100 实足年龄(CA) 例:以儿童的智龄为8.5,实际年龄为7,那么他的智商就是8.5÷7× 100=121(小数点后可忽略不计) 注意:智龄只能表示智力的绝对高低,而不能比较实际年龄不同的儿童的智商高低,智商则能表示智力的相对高低。 (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离差智商) 在比率智商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缺点,人们发现,比率智商是假定智力发展和年龄增长成正比,是一种直线关系,但实际上当年龄增长到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不是这样的情况了。 韦克斯勒智力测验包括成人智力量表、儿童智力量表、幼儿智力量表。其中韦克斯勒儿童智力测验,共有12个分测验:5个言语测验,5个操作测验,两个备用测验。适用于6-16岁的儿童。 离差智商(计算原理):它的基本原理是把每个年龄阶段的儿童的智力分布看做是常态(正态)分布,而某个儿童智力的高低是由其与同龄人智力分布的离差大小而决定的。 IQ=100+15Z (平均分数100,标准分数15) ▲有关统计概念的解释

浅谈特殊儿童的教育学习资料

浅谈特殊儿童的教育 【摘要】特殊教育面对的这个特殊群体,要从生理、思想、心理、学习等方面分析原因,并实施相应的关爱教育:教师要能够善于走进学生的生活、勇于做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操练、乐于和学生一起学习。 【关键词】亲情式关爱教育,心理操练,各种形式的活动,挫折教育 特殊儿童大多有被嫌弃的痛苦经历,这给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创伤。因此,这些儿童普遍存在严重的人格问题,如胆怯、自卑、不善言谈、不善交际、封闭、攻击性行为等。我们学校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塑造他们的健康人格。 1、亲情式的抚育方式; 关爱是特殊教育的前提,是特殊教育的基础。对于生长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的这些儿童来说,关爱是他们生存的希望,是他们理想的火花,是他们成才的阶梯。特殊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相对来说他们更缺失亲情的耐心呵护,致使他们大多数有人格障碍。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使生活在虎山学校的孩子健康发展,我们学校实行定向“妈妈”服务,让孩子能感觉拥有自己的亲人,所以我们老师实行分组,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责任到人,开展帮教服务。每组的负责人对自己负责的对象总是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同时也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辅导孩子的学习,教育孩子的品行,细致入微地照顾孩子的生活

起居。在宁乡虎山学校,要求我们每一个工作人员像家长一样关心孩子的生活,24小时全方位的对孩子进行照顾和帮助,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馨,使这些儿童有归属感和安全感,享受到家庭的温馨,从而使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总之,对于特殊教育来说,关爱学生是学校教育的生命,也是挽救学生生命之花的重要手段。 2、让孩子在艺术中逐渐完善人格,有意识地对特殊学生进行“心理操练”。 就当今社会来看,只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要让他们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是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而特殊学校的这些孩子心理多多少少存在些问题。孤僻和自卑就是他们心理的典型特征。所以必须通过一定时间的操练来促进其健康。老师要勇于做学生行为和思想上的引导者,这些儿童,由于残疾或智障等原因,思想迷茫而消沉,找不到目标与方向,经常有人独自在校园的某个角落发呆,踌躇不前,这时教师要及时深入到学生中间,与他们谈心,解开他们思想上的疙瘩。捕捉学生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特长,及时进行鼓励。因而我们每一位特殊教育工作者,要敢于善于做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为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我们编排一系列的“心理操练”活动。比如,在学校运动会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在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进行“生活自立能力比赛”等;生活适用课上,老师带领学生一起烙鸡蛋面饼、做蛋糕、烤冷面等;手工课、绘画课中,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孩子们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生活的快乐。这些活

社会福利院儿童策划书

健康成 快年 看 望 福 利 儿 童 活 动 策 划南昌航空大学慈善义工 服务站组织部 2011 年10 月25

一、活动背景 在续2011年9月我们南昌慈善义工服务站,策划组织的一次针对关爱老人大型社会公益活动“让夕阳更美好”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之后,使我们对公益事业信心倍增,因此我们也在不断寻找机会为社会多做些有意义的实事。所以这次我们组织一次以“健康成长,快乐童年”的主题,看望福利院儿童的活动。 二、活动主题:“健康成长,快乐童年” 三、活动目的此次活动旨在凸显媒体关注儿童生存环境、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责任。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能献出我们的微薄之力,完成和履 行 好国家在国际公约中的职责是我们的光荣使命,也是对我们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展现当代青年大学生精神面貌;呼吁社会关注儿童生存环境、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让儿童能够更好的接触外界。充分的体会到社会人士对他们的关心。 四、活动地点:南昌市社会福利院 五、路线: 从南昌航空大学大门口坐233 到抚生路口下车,再往前走十几分钟

六、情况说明南昌市社会福利院是一所以收养孤窦老人和社会遗弃婴幼儿为主,兼收自费代养老人的练合型省一级福利院。近年来,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该院全面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按照“开拓创新,先人一步,奋发有为,争创一流”的管理理念。 七活动负责人及主要参与者 负责人:张锐沈能辉李冬英朱延安 主要参与者:公益服务部以及其他慈善服务站的志愿者 八、活动主办方与协办方主办方:南昌航空大学慈善义工服务站协办方:南昌市社会福利院,南昌航空大学三大媒体 九、活动开展 1、准备工作:(1)参加此次活动的人员选拔。(2)确定 活动的路线 (3)准备一些节目。 (4)买一个蛋糕、一些玩具及糖果。 2、活动实施: 1)活动时间:10月25日

评语大全之特殊儿童的评语

评语大全之特殊儿童的评语

特殊儿童的评语 【篇一: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期末评价】 特殊教育学校2012——2013年度第一学期学生评价 xxx同学: 你是个聪明、活泼的好孩子。上课回答问题大胆响亮,但是有一点点的好动呢!小动作多了会导致你注意力不集中的哦!希望你能有所改善。 在学习上你很认真、反应也很敏捷,总能在第一时间回答老师提的问题,即便是回答的不正确你也会大声说,这是很好的!错了,没关系。但一定要大声。这对你的发音有好处。希望你能继续保持,让学习更上一层楼。 放寒假回去不能光顾着玩耍,也要好好学习哦!多陪爸爸妈妈聊聊天,多给爸爸妈妈讲讲你在学校的事情,让爸爸妈妈多了解你的成长过程。回家自己洗脚、洗袜子,要锻炼自己的自理能力,帮妈妈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扫扫地、擦擦桌子、拿碗筷等等。还有要好好练字哦! 祝: 假期愉快! 班主任:xxx 领导签字:xxx 2012年12月29日 【篇二:如何对特殊儿童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

浅谈如何进行特教学校语文课的“有效学习评价” ——怀远特教朱朋利 我是特教学校的一名老师,刚参加工作不到两年。特教学校,顾名思义,特教学校里的老师教着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属于他们的独有的心理特征,个性特征。这也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特别注重对这类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谈到评价我们都不陌生,评价在日常生活以及教育教学中被普遍应用,它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方式和有效手段,也是学生认识自我发现不足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经常热情洋溢地表扬、鼓励学生,或对学生的发言做出评价,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平时如果我们没有做出的正确的评价,那我们的评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有效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是学生成长必须的教育需求。但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评价是我们值得积极深思和不断探索的。我觉得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评价不单单是对学生的一些好的表现和正确的行为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就行了。当学生出现不好的、甚至错误的行为或表现能通过评价让学生对自己有全面、正确、恰当的认识和定位。认识到行为上的不足、想法上的错误进而予以改正。我觉得在学生错误时的当头棒喝与他们在表现优秀时锦上添花式的表扬,一样符合学生的发展和社会教育的需求。而我们往往忽略这种批评式的评价。这里我简单说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发现学生的不良举动或行为时,我如何尝试通过评价让学生矫正的实例。实例:学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 2014年暑假开学,我担任一年级的语文课,开学不久我发现我们班有个学生经常不能按要求完成作业,我多方面了解到这个学生完不成作业的主要原因是做事拖拉,贪玩,多动。我批评了几次也没有明显效果,怎么办呢?于是我决定采取新的方法。在一次语文课上,我点名让那个贪玩,多动的学生站起来,然后自顾自的继续上课,然后悄悄地观察他,开始他还有耐心等,但是渐渐地他等烦了,举手要说话,但是我依然不管不顾的继续上课,直到他实在忍不住,向我打手势:

6-(成果--论文)浅谈如何教育随班就读特殊儿童

——浅谈如何教育随班就读特殊儿童 【内容提要】 在特殊儿童教育的问题上,如今正提倡无差别教育,希望他们接受正常教育,避免由于过于特殊而造成伤害。学校和家长也尽可能为特殊孩子提供学习的机会。笔者在小学任教十载,通过自己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对于随班就读特殊儿童的教育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特殊儿童特殊教育自尊良好舆论环境学习环境自信 正文: 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K·瑞安(Kevin Ryan)在总结了二战后美国道德教育的得失后,提出了植根于古典教育思想的新的道德教育方法(五个“E”)。瑞安在《The New Moral Education》书中指出美国的教育有许多成功的地方,如普及教育和对精神病患者、残疾儿童的教育。① 1874年英国人穆威廉开创了中国现代特殊教育的新纪元。回首一百二十多年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了解现状、展望未来,我们可以看到:随着1951年周恩来总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的签署,特殊教育即已成为新中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建国初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特殊教育学校一直是我国大陆实施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1989年在总结了1988年全国第一次特殊教育工作会议经验的基础之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教委等八部委《关于发展特殊教育若干意见》,在确立了发展特殊教育的基本方针(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原则,着重抓好初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同时,提出了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残疾儿童在普通班级随班就读的新形式。②目前国家“九五”期间特殊教育发展的格局是“以大量的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 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教育部门为主,民政部门、卫生部门、残联部门和社会力量作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渠道,正在形成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教育体系。可见,在我们国家,在特殊儿童教育的问题上,如今也正提倡无差别教育,希望他们接受正常教育,避免由于过于特殊而造成伤害。 挥指十年,不经不觉,本人已经历了十年的为人师表历程。在这十个年头里,

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儿童社会福利院)

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儿童社会福利院) 在21 世纪,只有深具服务精神的企业才能生存。如何完成优质服务具服务精神的个人才能成功。如何完成优质的服务,铸造个人的成功呢? 通过一个多月的实践使我增长了见识,也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也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所以我要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技能,将来回报父母,回报一切关心我的人 当然我只是一名暑假短期工,除了向师傅们询问一些好奇的事情外,就是看一看那些先进的设备,可以说小饱眼福,此外就是观察师傅们怎么往运输车中装油,怎么卸油,装油是一项不简单的工作,滚烫的初品油在装油的过程中很容易溅出,造成烫伤员工的危险,所以装油要有一定的技巧,至于是什么技巧我是无权知道的。此外,我还要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就是公司场地上有时会出现被洒落的原油,我要把它们清除掉,放回油池中,这一点不仅做到了节约,而且环保,所以公司的环境一直很好,不过既然是炼油厂,石油的味道是在所难免的,所以一天工作下来,并不会感到很累,只是身上的油味是让我难以忍受的,所以回到家中,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澡换衣服,去除这一身的油味。 一、实践目的 在这里谁肯带头吃苦?我们的老总——哪里出问题,他立即就能想出临时解决方案;部门经理失职,他承担主要责任;他不早退,不午休,不晚点;国家质监局领导来,他汇报工作进程;省领导来视察,他陪着;他会

对19岁的员工说“谢谢”,他会对40岁的会计严厉批评,他和我们一样吃盒饭,他还会开部门间会议综合协调、听取下属建议;他将抱怨化为动力,将困难逐一化解——这就是老总的魅力,这就是老总的金钥匙。不要只羡慕他能开帅气十足的BMW,不要只看到他有多少大的公司。他有的我们没有。为什么? 社会工作专业是指社会(政府或社会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回复社会生活能力,协调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福祉的专业方法。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深入社会,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成为本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次实践的目的有: 如果测站点密度不够,不能满足测图需要,则可采用支导线增设测站点。支导线测设时水平角观测用测回法,一个测回方向值读至1,边长用钢尺或皮尺往返丈量,量距时边长量至0、05米,其相对误差应Q1/500,满足要求后,可取中数。 1.了解儿童福利院的组织结构 2.深入学龄儿童中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 3.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增强了社会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实践单位介绍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内,我和组员们去营业厅了解各个公司的手机现状,向自己的同学进行调查,这些都是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而且很多时候,我不时要做一些工作以外的事情,有时还和别的组的同学一起

孤残儿童社会福利服务发展的探讨

孤残儿童社会福利服务发展的探讨 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这是党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提升孤残儿童社会福利服务,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儿童福利院的机构一直是政府的慈善机构,主要靠国家政策拨款进行运作。服务主体是因天灾和不可预测事故失去双亲的孤儿或因患难以完全康复的智残、肢残等重残或因严重疾病而被父母遗弃的儿童。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孤残儿童社会福利社会化,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必然要求。孤残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如何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新发展、新要求的挑战,现在,结合儿童社会福利机构的现状与问题,就有关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发展的方向、管理、决策,以及提升孤残儿童社会福利服务社会化等方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现状与问题 (一)基本状况 我国的儿童福利事业工作是中国儿童工作的特殊组成部

分。儿童福利机构监护养育的儿童主要因天灾和不可预测事故失去双亲的孤儿,或身患难以完全康复的智残、肢残等重残或因严重疾病而被父母遗弃的儿童。目前,这类在院监护养育的儿童共有 2 万名左右,约占中国未成年人总数的十万分之五左右。为此,由各地政府投资举办的儿童福利机构 73 所,监护养育孤儿和被遗弃的病残儿童 8900 人,全国城市的 1200 多个社会福利院和部分农村敬老院,也监护养育部分孤儿和被遗弃的病残儿童,还有一些孤儿和被遗弃的病残儿童或分散在群众家中寄养,或由群众依法收养。此外,全国各地区还兴办了孤儿学校、康复中心、弱智儿童培训班、残疾儿童康复站、社区康复站等为社区孤儿、残疾人服务的组织近万个,社会个人或组织还兴办社会福利机构上百家。 (二)机构类型 目前,我国儿童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基本分为三类:一类是收养性的儿童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如儿童社会福利院、儿童村等,它们的主要职能是对孤儿进行收养,并使其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另一类是康复型的儿童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如各类残疾儿童寄托所、残疾儿童学前班、特殊教育学校和教育性、收养性兼有的孤儿学校等,它们的主要职能是使各类残疾儿童受到足够的教育,增强他们的生活和劳动

大学生儿童社会福利院社会实践报告(1)

大学生儿童社会福利院社会实践报告 实践时间:2012年6月8日-2012年6月21日 实践地点:xx儿童社会福利院 一、实践目的 社会工作专业是指社会(政府或社会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回复社会生活能力,协调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福祉的专业方法。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深入社会,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成为本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次实践的目的有: 1. 了解儿童福利院的组织结构 2. 深入学龄儿童中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 3. 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增强了社会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实践单位介绍 xx儿童福利院XX年建院,主要收养了一些生理残疾、孤儿等失依儿童,并采取家庭寄养等社会化的方式,接纳了许多失依儿童,给予他们生活以及教育帮助。目前,其中儿童总数:170名。残疾儿童:80名年龄段分别为:0-2岁,50名; 8-17岁,35名;3-7岁,80多名,其中8-17岁为学龄儿童,3个高中生,十几个初中生,其余的为小学生。 我的工作主要是在教育科室,针对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批改作业,与他们聊天等,偶尔会接触学前儿童,其余时间便是整理图书。本文的报告主要围绕与孩子们的工作展开。 三、实践内容与个人体会

我原本是带着疑惑与好奇来到儿童福利院的,因为我们经历了一系列的程序才如愿以偿地进入这个“神秘”的地方。体检,门卫的质问,登记,会议室的等待,甚至是在真正开始工作时才遇见院里的孩子,这让我不由得对传说中的福利院心起疑惑。我也原本以为那些儿童会有我想像中怪异。 当是,我所经历的,却颠覆了我的一切。 福利院工作人员给我们一些简单的要求,不要打听他们的身世,为院里的工作保密。 他们之中有一些是先天残疾的孩子。有肢残、侏儒、皮肤病、视听障碍、发音不请,智力发育不全等原因,幼时被父母遗弃,或者失去监护的失依儿童,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让我们去了解这个非正常社会化的孩子群体的生存状况与精神生活。 我最先接触了是四五左右岁的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分为小中大班,较多的时间还是和学龄的儿童的接触。 在十天的实践中,我把他们的特点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 他们大部分热情而脆弱 学前的儿童有专门的幼儿老师,上午和下午都由那些受到专业训练的老师带领做活动,唱歌,跳舞,学诗等等,她们都是年轻的而有活力的女孩子,所以这个院里的活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她们,这是院方的明智之处。中午由老师带领着就餐,其余时间由生活老师带领,在寝室休息。遇到我们这些陌生人,他们却一点也不怕生,就凑到你的身边,热情叫“阿姨”,我最为感动是,他们都及其希望他们的拥抱,哪怕是牵手,也可以让他们开心。往往,他们会莫名其妙地哭起来,仅仅只是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已。老师的稍微的批评,他们也会放在心里。其实,简单地说,就是需要他人的关注,我们知道,福利院虽然编制人员众多,甚至正式编制员工是孩子人数的一般,但是真正与孩子接触的人,却是极为少的。而在家庭中的孩子,却是众人的宝贝,一大堆人围着他(她)。所以不难理解,他们的热情来自于对他人关注的渴望。这也让我认识

特殊儿童心理评估09985

特殊儿童的心理评估 一、什么是特殊儿童的心理评估? 1.评估的定义 测量:是决定特殊儿童能力表现或成就水平的过程。 测验:是在标准化情境中用来评估儿童的知识、技能或人格等方面的任务或一系列任务。 常模:常模是一种供比较的标准量数,由标准化样本测试结果计算而来,即某一标准化样本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它是心理测评用于比较和解释测验结果时的参照分数标准。 2.特殊儿童心理评估的作用及注意事项 评估的作用:鉴别、安置,为当前个体做适应其能力水 平的个别计划。 2.评估的作用及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符合个别学生的特殊需求。 二、特殊儿童心理评估的类型 1.教育前评估---诊断性评估 2.教育后评估---阶段性评估(过程评估、终结评估)。 三、教育性评估容及相关工具 1.身体检查与医学诊断 2.心理与教育测验 2.1智力测验:在一定的条件下,使用特定的标准化得量表,对被试施加刺激,从被试的一定反应中测量其智力的高低。 (一)比纳—西蒙量表(智龄) 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纳(Binet)和西蒙(Simon)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比纳—西蒙量表。这套测验由30个从易到难的题目组成,涵盖记忆、注意、理解和推理能力等方面,后经修订题目数量增加到59个。测验者根据测题的难易将它们按年龄分组。测验结果用智龄表示,也就是说它测量的是某一儿童的智力相当于那个年龄阶段的水平,最后

通过智龄和实际年龄的比对来衡量儿童智力水平的高低。 (二)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商)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Tolman)对比纳—西蒙量表进行了修订,在1916年发表了斯坦福—比纳量表(S—B量表),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项目(39个)是新增的。斯坦福—比纳量表经过1937年、1960年、1972年、1982年、1986年等多次修订后,成为当代应用最广也最具权威的智力测验之一。适用的围从2岁到成人,另外,还增编了测验复本,施测时可以交替使用。与比纳—西蒙量表相比,斯坦福—比纳量表的最大改变是将原来表示智力高低的心理年龄用比率智商来表示。比率智商就是指个人的智力年龄(MA)与其实足年龄(chronological age,CA)的比值。即 智力年龄(MA) 智商(IQ)= ———————— ×100 实足年龄(CA) 例:以儿童的智龄为8.5,实际年龄为7,那么他的智商就是8.5÷7×100=121(小数点后可忽略不计) 注意:智龄只能表示智力的绝对高低,而不能比较实际年龄不同的儿童的智商高低,智商则能表示智力的相对高低。 (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离差智商) 在比率智商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缺点,人们发现,比率智商是假定智力发展和年龄增长成正比,是一种直线关系,但实际上当年龄增长到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不是这样的情况了。 韦克斯勒智力测验包括成人智力量表、儿童智力量表、幼儿智力量表。其中韦克斯勒儿童智力测验,共有12个分测验:5个言语测验,5个操作测验,两个备用测验。适用于6-16岁的儿童。 离差智商(计算原理):它的基本原理是把每个年龄阶段的儿童的智力分布看做是常态(正态)分布,而某个儿童智力的高低是由其与同龄人智力分布的离差大小而决定的。 IQ=100+15Z (平均分数100,标准分数15) ▲有关统计概念的解释 ①正态分布: 靠均数分布的频数最多,离开均数越远,分布的数据越少,左右两侧基本对称,这种中间多、两侧逐渐减少的基本对称的分布,称为正态分布。 ②平均数μ=(x1+x2=x3+…..xn)/n

福利院孤残儿童的人性化护理对策

福利院孤残儿童的人性化护理对策 发表时间:2019-10-23T15:15:19.117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12期作者:王闻琳[导读] 我省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其中孤残儿童的数量多,为了能够妥善安置这些孤残儿童,能够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为以后祖国的建设提供一份自己的力量,那么就需要人员针对孤残儿童的特殊性进行人性化的护理。王闻琳 河南省新乡市社会福利中心 453000 摘要:我省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其中孤残儿童的数量多,为了能够妥善安置这些孤残儿童,能够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为以后祖国的建设提供一份自己的力量,那么就需要人员针对孤残儿童的特殊性进行人性化的护理。再加上孤残儿童由于自身的处境和自身的缺陷,其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的心理,所以对孤残儿童人性化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就对孤残儿童的人性化护理对策进行综述,以为相关人士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孤残儿童;特殊性;人性化护理;对策;综述 在我国,据不完全统计,0--14岁的残疾儿童就有近千万,可见我国的孤残儿童数量之多,对于残疾儿童,《残疾人保障法》中对残疾人的合法利益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规定,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教育、医疗等方面和其他公民享有同等的权利,也规定了任何人不得侮辱、歧视、侵害残疾人,《残疾人保障法》中的这些规定同样适用于残疾儿童,但由于孤残儿童的特殊性,需要在其成长中给予个性化的护理,以让孤残儿童无论是心理还是身体都能够健康的成长。 1.针对基础设施对孤残儿童进行人性化护理 护理人员在对幼小儿童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选取玩具或者暖色调图案对房间予以装饰,在日常护理中与其进行有效地交流与沟通,如通过书写、手语以及口语等一系列方式使其感到轻松、舒适,减轻其恐惧心理,使其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怀、爱护。同时,护理人员还可以根据孤残儿童的实际状况,为其安排相应的任务,并督促、指导其完成,以此进一步提升孤残儿童的自主能力,并给予适当奖励,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强化,提升孤残儿童的生活能力。 由于孤残儿童在生理、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残障,因此其在生活环境方面的要求也比较高。人性化护理的基础就是以孤残儿童为中心,一切从理解和方便患儿的角度出发,居住环境的布置上以干净整洁、宽敞舒适、安全活泼、便利为主要特点,给孤残儿童创造出适合他们生活的温馨家园,如根据残疾的部位不同对居住的室内外环境也有所不同,如肢体残疾则需要在床铺上安装防护床栏、卫生间地面放置防滑垫、配备大小合适的坐便器,同时在走廊和室内安装高度适宜的扶手,以方便孤残儿童的日常行动。 为了使孤残儿童更好的适应、融入社会,护理人员应当多组织、引导孤残儿童到邮局、超市、公园以及游乐场等一系列社会场所中去,向其说明到达目的地的具体路线与方法,使孤残儿童在感受优美风景的时候,对其视野予以进一步开阔。同时,社会群体活动的开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孤残儿童的社会公德、环境保护意识予以培养,这样不仅能够使孤残儿童做到普通人可以完成的事情,也增强了孤残儿童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更增加了孤残儿童的自信心。 2.针对本院孤残儿童的心理进行人性化护理 大多数孤残儿童在心理上均存在自卑状况,无法对自身的生理疾病予以正视,而且拒绝与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因此,护理人员在对孤残儿童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应当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孤残儿童考虑,积极主动的对其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予以处理,增强孤残儿童的自信心。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当按照孤残儿童的不同年龄阶段与心理实际状况,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护理方案。 对孤残儿童进行心理护理的时候,则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对于自卑者主要是由于其多半是不能够正视自己的生理残疾问题,所以常会表现出这种心态,因此在护理的时候需要对患儿进行心理引导,使得其接受现实。对于孤僻患儿,其主要表现是喜欢与自己有相同境遇的儿童玩耍或者独自玩耍,导致自身性格孤僻,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非常差,甚至对于融入社会存在抵触心理。对于多疑患儿,其常会表现为人际活动中常会出现偏见、误解等,这类患儿仅仅是根据事物的表象来判断自己的推断结果,对于周围的事物则漠不关心,尤其是对于一些无联系的事物常会产生反感或者疑虑情绪。对于一些比较激动过度患儿,由于受到的不公正的对待或者曲解了其原意,常会产生这种反常的心态,其行为举止、处世态度等均会出现偏激。对于这类行为儿童进行护理时,需要从其心理上开展教育,不断提高孤残患儿的思想认识,从根本上解决其认识性问题。 孤残儿童在日常的生活中常常会受到冷遇以及不公平的对待,这些都是一种现实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孤残儿童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或者遇到了失败,更加容易产生自卑观念。现实往往会使得孤残儿童产生消极的观念,使得其自信心受到极大的打击,常会表现出缺乏进取心、缺乏上进心、缺乏求胜心。他们经常会表现出缺乏朝气、显得无精打采,其行为活动极易表现出压抑或者畏缩。如果孤残儿童的自信心丧失,那么其在学习和生活上必将会遇到极其难度过的坎。因此开展孤残儿童护理的时候,首先要摆正态度,对于孤残儿童要以一种赏识的眼光面对他们,激发他们的强烈兴趣,让他们感受到世界的精彩,激发其自尊心,使得其自信心不断提升。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孤残儿童由于残疾原因,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属于弱势群体,更需要工作人员的呵护,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残疾儿童的特点开始一系列的基础工作,将人性化护理运用在孤残儿童护理过程中,确保每个孤残儿童能够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和尊重,通过护理人员的行动和引导,让孤残儿童走出残疾的阴影,树立起良好的心态积极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谭星莲.福利院孤残儿童心理护理现状分析及护理[J].健康之路,2014,(5):263-263,264. [2]刘淑珍,饶宁.浅谈孤残儿童在家庭寄养中的康复与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2):164-165. [3]于素英.孤残儿童实施心理护理的重要性[J].中国民康医学,2011,(19):2444.

浅谈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模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012303078.html, 浅谈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 作者:周安娜 来源:《黑河教育》2016年第09期 [摘要]家庭作为儿童主要的生活环境,对儿童的影响较为深远,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异于普通儿童,家庭教育更是不容忽视。家长要多学习特殊教育知识,了解相关理论,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有针对性地开展早期的家庭训练;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家长要有信心、有耐心,要正视孩子的特殊性,不要急于求成;家长要带领孩子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引导孩子体验社会交往的快乐,提高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的主动性和自制能力。 [关键词]家庭教育;特殊儿童;现状;建议 特殊儿童,广义的理解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这些差异可表现在智力、感官、情绪、肢体、行为或言语等方面,既包括发展上低于正常的儿童,也包括高于正常发展的儿童以及有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狭义的理解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又称“缺陷儿童”“障碍儿童”,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类型。特殊儿童由于生理上存在先天不足,加之特殊儿童的教育又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因此家长一般都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家庭教育方面也常常存在一些问题。 一、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1.“圈养”现象严重 特殊儿童异于普通儿童,一些家长不能客观看待孩子的差异。他们把孩子封闭在家中,像小动物一样圈养起来,不带孩子进行康复训练,致使孩子错过了最佳康复期。他们不愿意把孩子送入特殊学校,不愿意带孩子走向社会,更不愿意在亲朋好友面前谈及自己的孩子。这就导致特殊儿童逐渐失去了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更失去了与同龄小伙伴游戏的机会,直接影响了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 特殊儿童在生活中的差异以及周围人异样的眼光,使家长产生失望的心理,认为特殊儿童是“无用之人”。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特殊儿童得不到适合的教育,心理发展受阻。特殊儿童有着与普通儿童一样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需要,如果放弃在学前期进行康复教育的机会,即使后期付出再大的努力,也将事倍功半,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导致特殊儿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残废”。但是大部分家长不愿带孩子进行学前康复训练,直到入学年龄,才将孩子送到特殊学校接受几年的特殊教育。其实,很多家长并没有对孩子抱有希望,只是认为孩子应该上学,应该学习,而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需要。

大学生实习报告(儿童社会福利院)

大学生实习报告(儿童社会福利院)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一、实践目的 社会工作专业是指社会(政府或社会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 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回复社会生活能力,协调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福祉的专业方法。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深入社会,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成为本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次实践的目的有: 1. 了解儿童福利院的组织结构 2. 深入学龄儿童中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 3. 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增强了社会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实践单位介绍 Xx儿童福利院2001年建院,主要收养了一些生理残疾、孤儿等失依儿童,并采取家庭寄养等社会化的方式,接纳了许多失依儿童,给予他们生活以及教育帮助。目前,其中儿童总数:170名。残疾儿童:80名年龄段分别为:0-2岁,50名; 8-17岁,

35名;3-7岁,80多名,其中8-17岁为学龄儿童,3个高中生,十几个初中生,其余的为小学生。 我的工作主要是在教育科室,针对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批改作业,与他们聊天等,偶尔会接触学前儿童,其余时间便是整理图书。本文的报告主要围绕与孩子们的工作展开。 三、实践内容与个人体会 我原本是带着疑惑与好奇来到儿童福利院的,因为我们经历了一系列的程序才如愿以偿地进入这个神秘的地方。体检,门卫的质问,登记,会议室的等待,甚至是在真正开始工作时才遇见院里的孩子,这让我不由得对传说中的福利院心起疑惑。我也原本以为那些儿童会有我想像中怪异。 当是,我所经历的,却颠覆了我的一切。 福利院工作人员给我们一些简单的要求,不要打听他们的身世,为院里的工作保密。 他们之中有一些是先天残疾的孩子。有肢残、侏儒、皮肤病、视听障碍、发音不请,智力发育不全等原因,幼时被父母遗弃,或者失去监护的失依儿童,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让我们去了解这个非正常社会化的孩子群体的生存状况与精神生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