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生物学案7细胞中的无机物

高一生物学案7细胞中的无机物

高一生物学案7细胞中的无机物
高一生物学案7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编写:尹怀杰审核:王煦光

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细胞中化合物的种类

2.细胞中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及作用

预习内容:

1.细胞中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是怎样的?

2.分析教材P34表格内容,了解哪些是无机盐?

3.分析教材P34中图2—15,说出幼儿和老人外部形态的差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水的存在形式有和两种。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是。6.许多无机盐对于维持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例如,哺乳动物的血液中缺少,会出现抽搐现象。无机盐对维持细胞非常重要。预习疑惑:(将预习中不明白的问题记录下来)

课堂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2.理解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主要作用

重点难点:

1.对结合水的理解。

2.水和无机盐在细胞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细胞中的水

一、自主学习

1.细胞中水的含量水占细胞鲜重的。

①生物体的含水量随着的不同有所差别。(请举例)

②同一生物体在不同的,含水量也不同。(请举例)

③同一生物体不同的,含水量也不同。(请举例)

2.存在形式

①水在细胞中以和两种形式存在。

②结合水是指,大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自由水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

二、合作探究

水在细胞中的作用

1.自由水的主要作用?举例说明?

2.结合水的主要作用?举例说明?

三、例题分析

从表中的数据分析,试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构成生物体的成分中水的含量最多。()

(2)生物体的含水量与生物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3)代谢旺盛的组织器官含水量较高。()

(4)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差异与水的存在形式无关。()

知识点二、细胞中的无机盐

一、自主学习

1.无机盐的存在形式:

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的形式存在,阳离子有___ ______等;阴离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无机盐的主要作用:

二、合作探究

1.为什么缺铁会导致贫血?

2.为什么植物体缺镁会影响光合作用?

3.为什么要在食盐中加碘?

三、例题分析

例题2:人体血浆中无机盐的浓度大约是0.9%。若人的红细胞在蒸馏水中会因吸水过多而涨破;在浓盐水中则会因失水过多而皱缩,因而失去输送氧气的功能。这说明A.水分子容易进出细胞 B. 无机盐离子容易进出细胞

C.红细胞的特性造成的

D. 无机盐对维持细胞的形态和生理功能有重要功能知识点三、生命系统中各种化合物的主要作用

1.生命大厦的基本框架的构成成分是什么?

2.糖类和脂肪的主要功能?

3.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功能?

巩固练习:

1. 在正常人的一生中,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P随年龄Y变化的曲线是

2.生物体内把营养物质运送到各个细胞,并把废物运送到有关器官排出体外的物质是A.无机离子 B.载体 C.自由水 D.结合水

3.有些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进入最后阶段时,下肢肌肉常发生抽搐,这是因为随着人体大量出汗而向体外排出了过量的:

A.水 B.钠盐 C.钙盐 D.尿素

4.已知锰是许多酶的活化剂,例如能激活硝酸还原酶,缺锰的植物就无法利用硝酸盐,这说明无机盐离子

A.对维持生物体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B.对维持细胞形态有重要作用

C.对维持细胞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 D.对调节细胞内的渗透压有重要作用5.生物体没有水就不能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A.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 B.水在不同的生物中含量各不相同C.细胞内的各种化学反应是在水中进行的 D.大部分水在细胞内可以自由流动6.卷柏(俗称还魂草)干枯后,如得到充足的水分仍能成活,其原因是A.失去的主要是自由水 B.失去的主要是结合水

C.此植物具有特殊的贮水结构D.以上都不正确

课后延伸学案(7)

1.在细胞内,自由水的主要功能是:①良好的溶剂②散热③维持细胞形态④运输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细胞内结合水的生理作用主要是

A.反应介质并参与某些代谢反应 B.运输各种物质

C.细胞组成物质之一 D.良好溶剂

3.关于生物体内自由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作为代谢反应介质或参与代谢 B.血浆中的水全是自由水

C.溶解、运输养料和代谢废物 D.干种子含的水分多为结合水

4.下列与无机盐的功能无关的是

A.是某些重要的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 B.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C.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D.是细胞中的能源物质之一

5.一马突然得病,并全身抽搐,兽医除对症下药外还要注射

A.食盐水 B.葡萄糖溶液 C.葡萄糖酸钙溶液 D.青霉素

6.组成肽键的中的C和O的比例是

A.1:2

B.1:1

C.2:1

D.1:3

7.过度肥胖者的脂肪组织中,占细胞重量50%以上的物质是 D

A.蛋白质

B.脂肪

C.糖类

D.水

8.下列物质中,有的属于构成生物体的氨基酸,有的不是。若将其中构成生物体的氨基酸(每种一个)合成化合物,则该化合物含有的游离氨基,羧基和肽键的数目依次是 A

A.2,2,2

B.3,2,3

C.3,4,2

D.4,3,3

9.关于细胞和无机自然界中元素的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中有的元素,无机自然界中一定有

B.无机自然界中有的元素,细胞中一定有

C.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D.组成细胞的元素中C、H、O、N这四种元素的含量最多

10.下列关于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成所有蛋白质和核酸的元素都是大量元素

B.不同生物体内的元素种类大体相同

C.不同生物中各种化合物含量基本相同

D.不同生物中各种元素含量基本相同

11.人们经常食用的牛、羊、猪等肉类和白菜、土豆等蔬菜,经消化吸收后,其中的成分大多被转化为人体自身的一部分,其根本原因是( ) A.组成生物体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能找到

B.在不同生物的细胞内,组成它们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种类大体相同

C.组成生物体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D.不同生物的细胞内,组成它们的化学元素的含量大体相同

12.生物体内的主要能源物质和储能最多的物质分别是 ( )

A.糖类和脂类

B.糖类和蛋白质

C.脂肪和糖类

D.脂肪和蛋白质

13.下列对核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

B.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C.核酸有DNA和RNA两种

D.核酸只存在于细胞核中

14.正确的显微镜操作步骤是 ( ) ①对光②装镜头③放置④升镜筒

⑤降镜筒⑥低倍镜观察⑦调细准焦螺⑧寻找物象

A.③②①④⑤⑥⑦⑧

B.③②①⑤④⑦⑧⑥

C.②③①⑤④⑦⑥⑧

D.②③①④⑤⑧⑦⑥ 15.已知天冬酰胺的R基为(-C2H4ON),现有分子式为C63H103O45N17S的多肽,其中含有2个天冬酰胺。在上述多肽中肽键最多有()

A. 17个

B. 16个

C. 15个

D. 14个

16.丙氨酸的R基为—CH3,谷氨酸的R基为—C3H5O2,它们缩合后形成的二肽分子中C、H、O的原子比例为:

A.7:16:6B.7:14:5C.8:12:4D.8:14:5

17.假若某蛋白质分子由n个氨基酸构成,它们含有3条多肽链,则它们具有的肽键数和R基团数分别是:()

A.n个和n个

B.n-3个和n个

C.n个和n-3个

D.n-3个和n-3个

18.某蛋白质分子含有a条肽链,共有b个氨基酸残基。如果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c,则该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以及水解时需要的水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则:

A.b(c—18)+18a和18(b—a)

B.b(c+18)+18a和18(a + b)

C.b(c—18)—18a和18(a—b)

D.b(c+18)—18a和18(b—a)19.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和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分别是( )

①核酸②核糖核酸③脱氧核糖核酸④蛋白质⑤脂类⑥糖类

A.①④

B.②⑤

C.③⑥

D.②④

20.下列物质中,构成细胞膜结构的重要物质是( )

A.胆固醇

B.纤维素

C.磷脂

D.脂肪

21.纤维素是一种多糖,在下列哪种生物中容易找到( )

A.蛔虫B.草履虫C.狗尾草D.竹节虫

21.在大米和面粉中生活的米虫一生都不要“饮水”,也吃不到含水量丰富的食物,可它们仍能正常生活,其原因是( )

A.米虫的生命活动不需要水

B.米虫体内含有大量水

C.米虫消化淀粉时产生水

D.米虫在代谢中产生水

22.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千差万别,其原因不可能是( )

A.组成肽键的化学元素不同

B.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不同

C.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

D.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

22.下面是关于细胞中水含量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A.水是人体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B.新陈代谢旺盛的植物细胞含自由水量较高

C.越冬植物的细胞内自由水含量较高

D.老年人细胞中含水量比婴儿要少

23.纤维素、生长激素和性激素都含有的元素是()

A.C、H、O、N

B.C、H、O、N、P

C.C、H、O

D.C、H、O、N、P、S 24.把一小块生物组织捣碎后,经化学分析,含有水、蛋白质、DNA和糖原,由此可判断该组织是: A.小麦的 B.家兔的 C.病毒的 D.细菌的

25.下图表示细胞中四种有机物的组成及功能,请分析回答:

(1)A是_______,E在动物体内是指______,在植物体内主要指____。

(2)F是___________,它是由B(__________和__________)形成的,除此之外,脂质还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

(3)C是___________,通式是___________,C形成G的反应叫__________。

(4)D是__________,H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6

)表中①②③的氨基酸数目虽相同,但其生理作用彼此不同,这是因为它们的

不同。

(2)表中③与④、⑤与⑥虽功能相似,但各自具有专一性。它们之间差异主要取决于。

(3)⑧的生理功能说明蛋白质具有作用。⑨的生理功能说明蛋白质具有作用。⑩的生理功能说明蛋白质具有作用。⑩有4条肽链,574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过程中生成分子水。

(4)这些实例说明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具有,这种特点决定了。

27.在下列分子中,有的是氨基酸,有的不是。请认真分析后回答:

(1)以上5种化合物中属于氨基酸的是,这些氨基酸间的差别

是。

(2)以上全部的氨基酸可通过的方式生成。如果①中的羧基与⑤中的氨基缩合,生成物的分子式为。这个生成物中含有氨基个,羧基个。此生成物可用试剂鉴定。

高中生物《创新设计》一轮复习21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第一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其细胞学基础第1讲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时间:45分钟) A级基础演练 1.孟德尔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该方法的基本内容是在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证明假说。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不是偶然的”属于孟德尔假说的内容 B.“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属于孟德尔假说的内容 C.“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 D.“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并且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属于假说内容 解析A、B项所述内容均为实验中存在的事实或实验现象,不属于假说内容。因受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孟德尔所在时期没有发现染色体结构,因此假说内容不包含遗传因子与同源染色体的位置关系。 答案 C 2.(基础题)下图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解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答案 C 3.(2012·福建四地六校联考)孟德尔做了如下图所示的豌豆杂交实验,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①和②的操作同时进行 B.①的操作是人工去雄 C.②的操作是人工授粉 D.②的操作后要对雌蕊套袋 解析在进行杂交实验时,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去雄),然后套上纸袋;待雌蕊成熟时,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撒在去雄的雌蕊的柱头上,再套上纸袋,故A错误。 答案 A 4.(2013·龙岩教学质检)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兔的白毛与黑毛、狗的长毛与卷毛都是相对性状 B.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C.纯合子的自交后代中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的自交后代中不会出现纯合子D.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解析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狗的长毛与卷毛不是相对性状;隐性性状是指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后子一代中未表现出来的性状;纯合子的自交后代中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的自交后代中既会出现纯合子,也会出现杂合子;一般情况下,对于表现显性性状的个体来说,其表现型相同,但基因型有纯合和杂合之分。

高一期中考试生物学科情况分析

高一期中考试生物学科情况分析 高一生物备课组 本次生物试卷共分Ⅰ、Ⅱ卷,其中Ⅰ卷30个小题,共45分;Ⅱ卷共4个小题,共45分,总分90分。考试内容为必修1(30%)、必修(70%)。该试卷试题有些偏难,能力要求较高,有些不适合高一学生。试卷试题整体难度为0.41,区分度为0.40,难度偏大,区分度较好。 二、考试成绩情况

三、存在问题 1.学生基础还是较薄弱。本次试卷中题目偏难,但跟平时练习难度相当,有几道是做过的原题。属于送分基础题学生得分也不行。成绩不太好,基础差是主要原因。 2. 教学效果不好。老师的工作是努力的,但效果却不好,还是跟教风、学风有关。目前全年级只有4位生物教师,每人要带5个班,教学任务较重。教师教法存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缺少与学生的交流。课堂上学生不能很好地配合老师教学,作业应付现象严重。 3. 学风还不令人满意。虽然学校加大了管理力度,但学生厌学现象严重,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不足,心不在焉,混时间的学生较多。 4. 对知识理解不够,导致对知识的运用不灵活。题目稍作变换就不适应。 四、今后措施 1、进行情感教育,多从正面鼓励学生,找亮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转变学风和学习态度。尤其是平行班学生,需要教师热情并多鼓励,让学生积极配合,提高教学效率。 2、严格落实教学常规。以我校学生实际看,重抓基础是不变的方向。教学中应改变教学模式,教师备课、授课应在引导知识形成过程上下工夫,充分注意学生的接受力,让学生理解知识点,做到灵活运用。 3、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会看书、听课、做作业,提高学习效率。将学法指导渗透于课堂。 高一生物备课组 2017/4/26

初中生物“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初中生物“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一、本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初中生物教材六年级上册第页安排了“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的气体,通过实验产生的现象,说明种子萌发时产生了二氧化碳,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呼吸作用。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利用“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实验中,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出了二氧化碳。 三、实验原型与不足之处: 教材实验原型: 不足之处: 1、原实验装置如上图所示:器材较多,组装复杂。 2、实验操作繁琐。使用该装置实验时采用灌水排气法,从漏斗灌入清水,漏斗中用棉花塞住也会有少量二氧化碳逸出,操作复杂,容易漏气,也不够严谨(用注水法促使二氧化碳从导管里排出,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一体积的水就能溶解一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从而降低了瓶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因此实验效果不明显。 3、该装置不能连续使用,不能在短时间内重复演示该实验,既增加了工作量又浪费了实验材料。 4、没有设置对照实验,很难说明二氧化碳是萌发的种子产生的,也不能排出原有空气中二氧化碳对实验的影响。 四、实验改进与操作 1、实验装置的改进:两个塑料透明瓶子、注射器、澄清石灰水、小烧杯。材料易得,制作简单。 2、实验操作: ①两个塑料透明瓶子,分别贴上1号、2号标签,1号瓶中装入萌发的种子,2号瓶中装入煮熟的种子,然后盖住密封。2-4小时后就可用时行演示实验; ②两支注射器,分别贴上标签与瓶子对应,往两支注射器中抽取适量的澄清石灰水; ③将1号注射器插入对应的塑料透明瓶子,用注射器抽取一号瓶中的气体打,观察、记录1号注射器中澄清石灰水的变化;然后换用2号装置进行同样的操作,并观察、记录然后引导学生对照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装置如下图所示:

高中生物学科学情分析

高三、二班双周考错题重组 生物学情分析 本次试卷是将市一模、二模和二次双周考错题重组,我认为很有必要,它能很有效地检验学生所掌握的程度,更好地检查教师在教学中的盲点,通过试卷中出现的问题,教师更能全面细致地分析学生,了解学生,才能对症下药。但这次周考所反映出的问题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重点生优生身上,个别重点生表现消极,没有正确对待这次考试,但大部分同学较好,成绩提高快,现详细总结如下: 一、对于周建同学来说,这次考试成绩很不理想,其中有一道生物大题没做,原因是时间不够用,从主观上讲,周建对这样的考试不感兴趣,用他自己的话说,没有挑战性,这说明心态有问题,以前的所有考试,生物成绩非常稳定,占班级第二名,可这次位于班级第十五名。极不相符。 二、基础好,学习习惯好,目前成绩稳定的同学。 对于以上优生应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鼓励,并提醒他们再接再厉,

继续发扬生物学科的优势,争取再上一个新台阶,还要把握时机给予他们适当的指点,以使他们的成绩更加优异。 三、在优生学生中,学习习惯好,成绩下降的同学周建74分位于班级15名,下降幅度最大对该生结合实际一块分析,促进该生再次提高。王超79分,位于班级第12名,成绩有所下降,原因是对本次考试也有点看法,对试题没看没复习,特别是主观题复习不到位。措施:对于该生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展,适当减少精神负担,提高解题技巧,增强自信心。 总之,对于这次错题重组重练,除周建、王超二位同学成绩不理想外,其他优生思想稳定,自信心强。通过这次考试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及时与他们沟通和联系,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四、进生情况分析。 在班级总分后十名中,在40分以下有两名,庞容36分,该生很认真很努力,基础很差,但进步很大,仍有上升的空间。董惠蕾35分,该生学习不刻苦,不认真,如果扑下身子学习,成绩一定会提高。40至45分之间的有四人,罗燕比二模有所退步,但该生学习认真。韩刚学习较刻苦,基础知识较差,提高成绩慢。张璞为体育生,学习不刻苦。许振身体有病,学习不刻苦不扎实。钟征60分在班级占上游,荣志明贪玩学习不努力。以上同学通过老师多辅导、多指导、多督促,成绩一定会有提高。 五、存在的问题: 1、对于客观题在0.6以下的提2个占29.2%,这说明在落实上很不

(完整)高中生物创新实验校本课程开发和的研究课题申报

《高中生物创新实验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课题申报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2000年1月,国务院转批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划》,明确提出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以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2000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贯彻创新精神、进创新教育实践,已成为当代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责无旁贷的新使命。可以这样讲,未来世界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是我们教学的永恒主题。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不仅是验证理论知识的手段,还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启迪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验的过程中,从实验设想的产生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报告的完成,每一步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正因为如此,如何充分发挥生物实验的优势,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当今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实验教学着眼点。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要“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因此开设生物创新实验教学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相符合。 设立生物创新实验室是我校与省、市有关部门领导正在筹备、策划的一件有意义的大事。因此研究、开发生物创新实验校本课程是目前当务之急的事。我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倡导自主发展,鼓励老师自编选修课教材,要求教师结合“校情”,发挥优势,充分挖掘学校人力、物力资源,开发出自己“特色”的选修课程的一贯理念和做法是相吻合的。再加上我校是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地处钱塘江畔,生物实验材料相对丰富,学校教学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学生素质一流,我们认为有条件、有能力开好生物创新实验这一门校本课程课。基于上述分析,结合本人的研究,提出“中学生物学创新实验”的概念,并将它界定为:“在中学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以改进完善、拓展设计实验为手段,形成不同于生物学教材中实验的新实验。”并以此理念把它开发成适合新课改,符合生物学科特点及创新精神的校本课程

高中生物_《细胞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内容:高中生物必修1《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第一部分教材分析:《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包括细胞器之间的分工、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和细胞的生物膜系统。本部分内容分为2个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细胞器之间的分工。本节是后面学习蛋白质的合成、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的基础,所以,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由于细胞器知识微观、抽象且种类多,因此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也是本节的难点。另外,由于后面第五章还会继续学习叶绿体和线粒体,因此对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功能不宜挖掘太多、太深。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就已经学习过光合作用的过程,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也学习了机体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呼吸作用,有了一定的基础,但都是从知识层面知道叶绿体结构的存在性,而本节是从微观即亚显微结构来学习几种细胞器,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阐明细胞内具有多个相对独立的结构 举例说明各种细胞器执行着不同的生命活动 过程能力与方法目标:

通过资料的阅读和探讨活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 通过分析细胞器的结构来推测其功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自述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细胞器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结构决定功能的生命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各种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难点:在建立细胞器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细胞的整体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有了初步认识,但学生的生物学知识还很薄弱;另外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过光合作用的过程,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也学习了机体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呼吸作用,有了一定的基础,但都是从知识层面知道叶绿体结构的存在性,而本节是从微观即亚显微结构来学习几种细胞器,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可以提取一定的信息构建细胞器的模型,本节通过动手操作制作模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细胞器-细胞内的分工合作》第一课时 【效果分析】 根据这节课的课表要求以及教学的重难点,我简单分析一下这节课的

初中生物发酵演示实验创新设计教案

初中生物“发酵现象”演示实验的创新设计 岳阳市经济开发区长岭中学荣琴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发酵现象”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一节中的一个演示实验。设计该实验的目的: 1、让学生通过观察发酵现象,获得对发酵的感性认识; 2、理解细菌真菌在食品制作中的发酵原理; 3、让学生更真切的体会到科学技术、生物学知识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紧密 联系,从而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追求科学真理的热情。 二、实验原型与不足之处 教材原型

不足之处: 1、反应条件不明确,反应时间难以控制 发酵需要控制一定的条件,如:温度、PH、发酵密度等。不同的条件对实验速率的影响非常大。而原实验对这些条件均未明确提出,反应时间难以控制,甚至要1~2天才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 2、教材所用的实验装置使得实验现象见效慢 气球要鼓起来,那么必须产生足够多的气体,因此要让学生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的话,时间长。 3、未探究发酵产物 原实验只能证明酵母菌在发酵时产生了气体,但不能说明产生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同时酵母菌在发酵时也产生了酒精,而演示实验并没有直观地说明这一点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改进了实验设计 ⑴更改了实验材料,将白糖换成葡萄糖,加快了反应速率。 ⑵明确了实验条件,加快了实验速率 ⑶探究了发酵产物 2、改进了实验装置 尝试自制实验器具,实验器具简单易得,使实验更加贴近生活,提高实验操作的可行性。 四、实验器材: 1、实验仪器:橡胶塞的玻璃瓶(打点滴的盐水瓶)、带针头的输液管、大烧杯 (用作水浴保温)、量筒、小烧杯、玻璃棒、温度计、漏斗 2 、实验用品:葡萄糖约15g 、干酵母约5g 、澄清的石灰水、40摄氏度左 右的温水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实验原理:

高中生物_有丝分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有丝分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分子与细胞”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的第一个模块,选取了细胞生物学的最基本知识。 “细胞的生命历程”一章是学生在学习了细胞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之后,再来认识细胞这个系统的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有丝分裂”是本章的重点。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可加深巩固前几章的知识,为进一步学 习减数分裂和遗传规律的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种层层深入的教材编排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也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 1.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 2.有丝分裂过程动态变化的理解及染色体行为变化; 3.培养学生阅读文字、图、表的能力,提高对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 1.有丝分裂过程动态变化的理解及染色体行为变化 2.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了前五章的内容以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较高,对生物课的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初中时,学生已经学习过“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但是对细胞分裂的了解还足很浅,没有深入到细胞分裂过程的水平。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新的阅读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将新知识有效的整合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对于阅读课这种新的形式,学生感觉比较新鲜,愿意去尝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阅读,自己总结出细胞增殖的方式及意义 ②通过对课本文字、图、表的阅读,熟知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 ③准确认出细胞分裂各时期的图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动画展示,让学生对有丝分裂的认识更为形象、清晰 ②图片展示让学生对各时期变化分析更为明确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对生物阅读课的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 ②提高对有丝分裂过程静态描述与动态变化结合的理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初中生物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方案

初中生物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方案xx市中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 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本课题的实验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P28课外探究实验——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各种营养物质必须足量摄入,缺乏任何一种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只吃自己喜欢吃的菜,吃自己喜欢吃的零食,这样势必会造成营养不良,如很多学生刷牙时有牙龈出血的症状,这就是缺乏维生素C导致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哪些果蔬中含有维生素C,养成常吃新鲜果蔬的生活习惯,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此外,很多中学生喜欢喝果蔬饮料而不喜欢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本实验也对二者的维生素C含量做了简单的比较。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教材中对人体所需的糖类、脂肪、蛋白质以及无机盐等营养物质的重要性有大篇幅的介绍,同时还安排了学生实验,而对于维生素这种人体需要量少但对人体生长发育以及生命活动调节有极其重要作用的营养物质却只做了简单的文字介绍,未在课上用直观的实验去展示。这样编排教材不仅失去了一次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让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识的机会,我认为这是本教材的不足之处。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本实验在苏教版教材中是课外探究实验,我认为应该编排为演示实验,直观性强。通过比较学生日常生活中喜欢吃的果蔬以及果蔬饮料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培养学生多吃新鲜果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实验器材 青椒、橙子、鲜橙多饮料、研钵、纱布、试管架、试管、烧杯、量筒、滴管、高锰酸钾溶液。五、实验原理 新鲜的果蔬中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C可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越高,使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需的量就越少,反之,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越低,使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需的量就越多。 六、实验过程 1. 将橙子和青椒去皮后在研钵中研碎,然后分别用双层纱布将汁液过滤到两个小烧杯中。 2. 配置高锰酸钾溶液,取三支洁净、干燥的小试管,分别注入2毫升高锰酸钾溶液。 3. 取一支洁净、干燥的滴管,吸取第一种汁液,逐滴加入第一支小试管中,边滴、边 振荡、边观察现象,直至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记下滴数。依此类推,将第二种汁 液滴加到第二支试管中,记下滴数,直到三种新鲜果蔬的汁液以及果蔬饮料全部滴加计 数完毕。将三种果蔬的滴数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讨论:1. 三种果蔬汁液是否都含有维生素C? 2. 果蔬饮料与新鲜果蔬汁液,哪一种维生素C含量更高, 3. 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七、实验结果 三种果蔬汁液都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但褪色所需滴数不同,实验现象非常明显。

生物创新实验设计: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生物创新实验设计: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一、实验目标: 1.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方法。 2.了解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原理。 3.规范显微镜的操作方法。 二、重点及解决策略 重点: 1.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方法。 2.了解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原理。 解决策略: 多媒体展示实验方法及过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总结实验结果,了解实验原理。 三、难点及突破办法 难点: 1.熟练掌握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 2.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紫色液泡扩大与缩小的过程。 3.规范显微镜的操作方法。 突破办法: 学生观看多媒体展示,教师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实验操作

过程中,熟练掌握临时装片的制作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四、实验内容分析 本节是高中生物学中的一个经典性探究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自主性探究,了解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原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实验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节在介绍完渗透原理之后提出,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水分跨膜运动的原理,因此,对本节内容的理解更为容易。同时,本节的学习又在为第3节做铺垫,因此,学习好本节内容至关重要。 五、实验准备 紫色的洋葱鳞片叶、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刀片、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显微镜。 六、设计思路 本节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因此,教学时,应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时,可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层层深入,逐步深化。通过多媒体、黑板画等多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原理、总结实验结果,最终完成本节教学目标。 七、教学流程图

2019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命题组决赛

2019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命题组决赛名单 序号类别题目作者获奖单位1医疗电子类低功耗生物阻抗测量仪吴桐|王上恺|戚凤龙中山大学 2医疗电子类基于模拟前端的四电极法生物电阻抗测量系统朱佳瑞|刘正阳|陈卫兴东北大学 3医疗电子类生物阻抗低功耗测量系统刘美翎|郭梦迪|刘昊天津大学 4医疗电子类基于Psoc4的便携式低功耗阻抗脉搏波的测量施妍|罗睿心|石虞婷天津大学 5医疗电子类生物阻抗测量系统张国坤|宋炜明|孙宇林天津大学 6医疗电子类生物阻抗测量系统丁元钧|王运祥|张程龙空军军医大学7医疗电子类生物阻抗测量系统樊家明|范志博|周小荃安徽医科大学8医疗电子类生物阻抗值测量系统张镐宇|徐昕|蔡奕然北京信息科技大学9医疗电子类生物阻抗测量系统段言|王靖鹍|凌宗权重庆大学10医疗电子类生物阻抗值测量系统胡浩|曾子珊|司余锐武汉科技大学11康复辅助类基于反牛顿流体的抗冲击警报裤梁嘉铖|李经纬|李佶蔚中山大学12康复辅助类新型肩带式防骨质疏松护腰器具王承烁|龚沁媛|吴龙凤南京医科大学13康复辅助类老年人如厕助行器李宇堂|赵彤|尹京京首都医科大学14人工智能类医学图像的自动分割王子延|冯颉|杨海波华中科技大学15人工智能类医学图像的自动分割梁嘉炜|张卓凡|彭金虎东南大学16人工智能类医学图像的自动分割宋根深|刘茜娜|蒋瑞祥山东大学17人工智能类医学图像的自动分割汪金婷|弥佳|郭泽媛南方医科大学18人工智能类基于UNet的医学图像自动分割丘琦传|杨志豪|张洁重庆大学19人工智能类基于Multi-scale U-Net的脊柱MRI图像自动分割马菲菲|蔡鸿杰|顾玥东南大学20人工智能类医学图像的自动分割朱业|李睿|马佳宁中南民族大学

高三生物学情分析

高三生物学情分析 篇一:2020届高三生物份学情分析 2020届高三生物份学情分析 时间:2020-1-3 审核:生物组 一.单项选择题 1、近30年的改革开放,使我们的国家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 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而肥胖却成了居民迫切关注的问题。对以下减肥和预防肥胖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 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减肥药物 b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c少吃油腻事物,大量吃米饭及蛋白质d 多参加体育锻炼 A. abd B.acd C.bcd D. abc 2.将盛有一定浓度蔗糖溶液的透析袋口扎紧后浸于蒸馏水中,下图表示透析袋中蔗糖溶液浓 度与时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时间时间时间时间 3.植物的光合作用受温度(T)和光照强度(L)影响。右图表明植物在三种不同光照强度下 消耗CO2的情况。请分析在-5℃~0℃和20℃~30℃的温度范围内,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 分别是 4.在一个密闭的容器里,用含有同位素14C的脱氧核苷酸合成一个DNA分子,然后加入普通 的含12C的脱氧核苷酸,经n次复制后,所得DNA分子中含12C的多脱氧核苷酸链数与含14C的多脱氧核苷酸链数之比是 A.2n∶1 B.(2n-2)∶n C.(2n-1)∶1 D.(2n-2)∶2 5.在油菜上选取健壮且叶龄相似的叶片数片,用直径为1cm的打孔器避开

叶脉,打下小圆片 60片放入水中,采取措施将叶片内的空气逐出,代之以水,充满水的叶子圆片沉入水中。把下沉的叶子圆片连同水放置在黑暗处备用。取6只编号烧杯,各倒入20mL凉开水,用玻璃管向3、4、5、6号烧杯内的凉开水各吹气数分钟,再向6只烧杯各放人叶圆片10片, ①向3、4、5、6号烧杯中的凉开水吹气,目的是增加水中的CO2含量; ②叶圆片最先上浮的烧杯应是5号; ③本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速率受光照强度、温度、CO2含量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④实验中3号与5号烧杯比较,可说明光合作用速率受光照强度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囊性纤维化病是—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某对正常夫妇均有—个患该病的弟弟,但在家 庭的其他成员中无该病患者。如果他们向你咨询他们的孩子患该病的概率有多大,你会怎样告诉他们? A.“你们俩没有一人患病,因此你们的孩子也不会有患病的风险” B.“你们俩只是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不会影响到你们的孩子” C.“由于你们俩的弟弟都患有该病,因此你们的孩子患该病的概率为1/9” D.“根据家系遗传分析,你们的孩子患该病的概率为1/16” 7.下表为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对四个家庭所作的单基因遗 传病的调查结果,下列推断最恰当的是 A.甲家庭情况说明该病一定是显性遗传病 B.乙家庭情况说明该病一定是隐性遗传病 C.丙家庭情况说明该病一定是显性遗传病 D.丁家庭情况说明该病一定是隐性遗传病 8.右图为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某一时期示意图,1、2、3、4 代表染色体, a、a′、 b、b′代表染色单体。没有突变,则

初中生物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方案

xx市中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 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本课题的实验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P28课外探究实验——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各种营养物质必须足量摄入,缺乏任何一种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只吃自己喜欢吃的菜,吃自己喜欢吃的零食,这样势必会造成营养不良,如很多学生刷牙时有牙龈出血的症状,这就是缺乏维生素C导致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哪些果蔬中含有维生素C,养成常吃新鲜果蔬的生活习惯,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此外,很多中学生喜欢喝果蔬饮料而不喜欢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本实验也对二者的维生素C含量做了简单的比较。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教材中对人体所需的糖类、脂肪、蛋白质以及无机盐等营养物质的重要性有大篇幅的介绍,同时还安排了学生实验,而对于维生素这种人体需要量少但对人体生长发育以及生命活动调节有极其重要作用的营养物质却只做了简单的文字介绍,未在课上用直观的实验去展示。这样编排教材不仅失去了一次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让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识的机会,我认为这是本教材的不足之处。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本实验在苏教版教材中是课外探究实验,我认为应该编排为演示实验,直观性强。通过比较学生日常生活中喜欢吃的果蔬以及果蔬饮料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培养学生多吃新鲜果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实验器材 青椒、橙子、鲜橙多饮料、研钵、纱布、试管架、试管、烧杯、量筒、滴管、高锰酸钾溶液。 五、实验原理 新鲜的果蔬中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C可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越高,使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需的量就越少,反之,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越低,使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需的量就越多。 六、实验过程 1. 将橙子和青椒去皮后在研钵中研碎,然后分别用双层纱布将汁液过滤到两个小烧杯中。 2. 配置高锰酸钾溶液,取三支洁净、干燥的小试管,分别注入2毫升高锰酸钾溶液。 3. 取一支洁净、干燥的滴管,吸取第一种汁液,逐滴加入第一支小试管中,边滴、边 振荡、边观察现象,直至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记下滴数。依此类推,将第二种汁

高中生物_动物细胞培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2.1动物细胞培养教学设计 1.讲授法:对细胞培养过程进行疑难讲解。 2.自学法:学生先自学基本知识,完成导学案。 3.学案导学 4.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合作探究、精讲点拨→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课时安排:1课时 引入: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健康皮肤进行自体移植,但对于大面积烧伤病人来讲,健康皮肤很有限,请同学们想一想如何来治疗该病人? [动物细胞培养] 动物细胞培养的概念:动物细胞培养就是从动物有机体中取出相关的组织,将它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放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让这些细胞生长和增殖. 动物细胞的培养过程:见课本P45: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其他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基础 (一)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 学习活动一: 【合作学习】 阅读教材并完成下列问题: 1.为何动物细胞培养过程将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的呢? 2.如何将动物组织分散成单个的细胞? 3.胰蛋白酶的作用是什么?由此可说明细胞间的物质主要是什么成分? 4.培养瓶或培养皿的内表面为何要光滑、无毒? 5、培养瓶中的细胞培养到什么时候就不再分裂、增殖?

【动动手】请完成动物细胞培养 的流程图。 有关概念: ? 原代培养:从机体取出后立 即培养的细胞为原代细胞。初次 培养称为原代细胞培养。 传代培养:将原代细胞从培 养瓶中取出,配制成细胞悬浮液, 分装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培养 瓶中继续培养,称为传代培 养。 细胞株:原代细胞一般传至 10代左右细胞生长停滞,大部 分细胞衰老死亡,少数细胞存活到40~50代,这种传代细胞为细胞株。 细胞系:细胞株传代至50代后又出现细胞生长停滞状态,只有部分细胞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使其在培养条件 下可以无限制传代,这种传代细胞为细胞系。 细胞株和细胞系的区别: 细胞系的遗传物质改变,具有癌细胞的特点,失去接触抑制,容易传代培养。 学习活动二: 寻根问底,加深巩固 1、选用组织时,一般用动物胚胎或幼龄个体的器官或组织做培养材料,而不用老龄动物的,这是为什么? 2、胰蛋白酶处理组织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能够用胃蛋白酶代替吗? 3、动物细胞培养能否最终培养成新个体? (二)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 思考:多细胞动物和人体的细胞都生活在内环境中,根据你所学的内 细胞株 细胞系

高中生物_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通过学习,让学生在掌握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同时,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推理、分析、概括,发现生物学规律,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学会模型的构建,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人教版教材不直接提出内环境概念,而是通过细胞生活的环境引出内环境的概念,进一步探讨稳态的含义。本章的知识可以说是学习本册的基础,由微观的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延伸到个体生活的外环境,由内环境的稳态延伸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生命活动的调节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完成了高中生物必修1的学习,对细胞的结构、生命历程等有了一定的掌握,细胞又是生命系统的基本单位,能自然接受到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学习。 [教学目标] 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概念图和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方法]诱导思考、合作讨论 [教学设计] 教学导入 就像俗话说的“鱼儿离不开水,草木离不开太阳”,一样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并且依赖环境而存在,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结合“问题探讨”并思考讨论本栏两个讨论题。(多媒体展示)知道像草履虫这样的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而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那么机体的其他细胞直接的生活环境是什么呢? 过程设计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板书) 首先让学生完成【思考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过渡进入新的知识领域。 【思考1】细胞本身有没有什么结构能反映细胞生活的环境?如果有,是什么,并作相应的解释。 (学生讨论交流)(有,细胞膜,因为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的结构,磷脂是一种由亲水端和疏水端组成的,磷脂亲水端分别朝向细胞内、

《初中生物实验改进与创新的专题研究》

《初中生物实验改进与创新的专题研究》 研究报告 执笔:王乃平 第一部分前言 一、研究背景 实验是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改革,要求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更决定了实验的地位与作用。对实验改进与创新,可以使实验更具科学性、有效性、探究性、趣味性、新颖性、简便性和启迪性等特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最佳途径。 1. 实验本身的现状分析。在组织实验活动时,有时会碰到一些影响实验顺利开展的制约因素,如因实验时间、季节的因素而导致实验不能在适当时间内开展;或因实验成本过高、材料不易获得而导致实验无法实施;或因实验技能要求较高而使实验无法面向全体学生,或因实验方法不佳而使实验现象、效果不太明显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师生正常开展实验活动的积极性,需要加以改进才能有利于实验的开展。 2. 实验案例的现状分析。在新课程的指导下,各种教材(人教版、苏教版、苏科版、上海科学教材等)中都提供了大量的实验素材,这些素材各有特色,加之一些优秀教师积极参加课程改革,改进创新了许多实验设计,成果发表在各级各类刊物上,网络上也有较为丰富的资源,国外也有一些与生命现象有关的趣味实验,各种改进与创新的成功案例很多。但这些实验改进创新的的成果缺乏整合利用。学习优秀的实验创新案例是训练创新思维的有效资源。 3. 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教师、学生是实验活动的主体,当前师生开展实验普遍以教材为蓝本,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活动,对实施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缺乏质疑的态度,创新的意识比较淡泊,习惯于重复和验证教材中的实验。对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或麻烦”要么回避,要么绕道,失去了训练创新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大好机会。加强实验教学的改革,优化实验教学过程能激发师生

高中生物_细胞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细胞的整体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有了初步认识,但学生的生物学知识还很薄弱,因此在进行“细胞核结构”的教学时不能进行过多的拓展和延伸。 染色质和染色体的转换是难点,需要重点突破。 学生进入高中,对于资料的分析有了一定的能力,可以借助于大量的资料分析让学生自己主动内化知识。 效果分析 在教学的过程中,突破了学生对于细胞核以前比较模糊的认识,清晰了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这一概念,同时,在介绍克隆羊多莉的产生过程中,对细胞核移植技术进行了了解,使学生在探究活动时可以主动应用细胞核移植技术来解决问题。此外,通过资料分析,进一步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细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两个生物学概念。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核心思想。 本节课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示,,更直观生动, 避免操作鼠标带来的不方便,使讲课形式更加多样,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抽象的语言难以描述的知识点借助图像,动画和视频形象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内化。 从本节课来看,效果很好。

教材分析

量资料,让学生分析讨论,重在培养这种从已知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随堂检测 1. 蛋白质分子能够通过的结构有() A. 线粒体膜和叶绿体膜 B. 细胞膜和液泡膜 C. 高尔基体 膜D. 细胞壁和核孔2.如右图所示为再生能力很强的原生动物喇叭虫 (图中a.纤毛;b.大核;c.根部),将之切成①②③三截, 能再生成喇叭虫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①、②或③ 3. 下列关于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同种物质在同一时期的两种形态 B. 不同物质在同一时期的两种形态 C.不同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D. 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4. 下列结构中,既有双膜又含有DNA,同时是遗传的控制中心的是() A. 线粒体 B.细胞核 C. 叶绿体 D.核糖体 5. DNA是控制遗传性状的遗传物质,在水稻的细胞中它分布在() A. 细胞核、内质网 B. 细胞核、核糖体 C. 细胞核、细胞质基质 D. 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6. 绿色植物细胞的细胞核中,不包括下列哪种结构() A. 染色质 B. 核膜 C. 叶绿体 D. 核仁 课标分析 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2.技能方面: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高中生物_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 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的概念及其意义。 3.简述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4.育种应用。

一:基因重组 〔合作探究〕A.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 B.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局部交换可导致基因重组 C.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自由组合可导致基因重组 D.一般情况下,水稻花药内可以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不能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一步提问:B项发生在哪个时期,C项 发生在哪个时期?总结出:什么样的生物在什么时候发生基因 重组? 1.某基因型为AaBb的动物,它的一个精原细胞正常情况下产 生的四个精子的基因型是怎样的?如果形成的四个精子基因 型是:AB、Ab、aB、ab,则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该变异属 于哪种类型? 2.请同学们尝试整理通过杂交育种帮人参实现愿望的过 程。 学生给出自己的答案后,教师进一步纠正、补充。 学生分组 讨论,总 结出自己 的答案。 让学生回 忆课本有 关基因重 组的类 型、时期 基因重组 发生在减 数分裂形 成配子的 过程中, 因此考查 学生前后 知识的衔 接,培养 学生的语 言表达能 力。 过渡如果人参夫妇想快速实现自己的愿望,应该运用哪种育种方式?原理是什么?共同回 答:单倍 体育种, 原理是染 色体变 异。 从杂交育 种过渡到 单倍体育 种。 知识点二:染色体变异【典例2】下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变异类型,其中图③ 中的基因2由基因1变异而来。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①②都表示易位,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 B.图③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C.图④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重复 D.图中4种变异能够遗传的是①③ 【典例3】下图甲、乙、丙三种生物体细胞内染色体情况示意 图,则对应的基因型可依次表示为() 思考回 答,分析 每一个图 片及选 项,充分 回忆课本 内容。 该部分内 容较多, 通过两个 例题回忆 课本关于 染色体变 异类型、 染色体 组、生物 倍性的知 识。

高中生物_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轮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第3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首先是以“问题探讨”的形式呈现了曾经在科学界争议了很长的问题:“ DNA 和蛋白质究竟谁是遗传物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接着介绍了20世纪早期人们对于遗传物质的推测,在此基础之上教材详细讲述了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引导学生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领悟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 本节是在学习了遗传的细胞基础、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等内容之后,从分子层面上认识遗传物质的本质,为学习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突变打下了基础。本内容的两个生物学经典实验,不仅向学生展示了生物学史上的重大事件,更重要的是其中的科学思维和方法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的重要的作用。 课标对本内容的要求为“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近几年的高考考纲知识点为“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要求为II级。课标和考纲对此均做了较高的要求,其原因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总结两个经典实验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②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含义 确立依据:本节内容的课程标准是“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本节内容包括两个人类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的两个经典实验。此外,本节课的结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重要的生物学事实,应当让学生理解。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两个经典实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确立依据:本节内容以遗传物质的本质的探究历程为主线,以学生动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为重点,让学生们从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目标 ①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过程; ②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认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确立依据:本节教材介绍了人类探究遗传物质的过程和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科学史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这些内容中所体现的生物学思想、技术手段促进科学的发展等观点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3、重点与难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重点)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重点与难点) (3)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关键实验设计思路(重点与难点) 确立依据:重要的生物学史实是生物科学素养的的组成部分。本届内容涉及到的实验都不能动手完成,要理解实验并得出结论,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对逻辑思维的要求也比较高。高一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较少,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有限。

高中生物_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名称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学习目标】 1.说出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描述内环境组成之间的关系。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立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的模型。 【学习重点】 1.说出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描述内环境组成之间的关系。 2.尝试建立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的模型。 【学习难点】 1.尝试建立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的模型。 【学习流程】 【自主先学】 活动一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 观察下面的两幅显微照片,讨论下面的问题。 显微镜下的草履虫显微镜下的血细胞(1)草履虫的生活环境是什么?血细胞的生活环境是什么? (2)草履虫和血细胞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共同特点? (3)草履虫和血细胞的生活环境在成分、理化性质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组内研学】 活动二了解人体细胞的生活环境,知道内环境的概念 下面是人体内组织结构及体液组成示意图,根据图总结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说出下列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的名称。 组织细胞:;红细胞:;毛细血管壁上皮细胞:;毛细淋巴管壁上皮细胞:。(2)各种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细胞和其生活的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 (3)总结内环境的概念并说出消化液、尿液是否是内环境。 【交流促学】 活动三理解内环境各种组份之间的关系 仔细观察下面的两幅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图1 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图2 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的关系

(1)说出图1中的A、B、C三个箭头代表的含义。 (2)用文字和箭头表示出组织液、血浆、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活动四构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 下图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仔细观察并讨论下列问题: (1)图中涉及的人体的系统有A:B:C:及循环系统。(2)请写出图中序号①~⑧所表示的物质或作用: ①②③④ ⑤⑥⑦⑧ (3)由上图可以看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反馈评学】 1.血浆中水的来源是() A.组织液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C.淋巴和组织液D.消化道和组织液 2.血细胞、肌细胞和毛细血管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A.血浆、体液和体液B.血液、体液和淋巴 C.血浆、组织液和血浆与组织液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 3.内环境是指 A.血浆B.组织液C.细胞内液D.细胞外液 4.正常情况下,下列物质不可能存在于内环境中的是 A.血红蛋白B.血浆蛋白C.葡萄糖D.钙离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