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第一讲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第一讲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第一讲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第一讲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第一讲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鲁克亮撰写)

一直以来,我们都有一个印象,1840年前的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繁荣昌盛的强国,只是因为1840年的鸦片战争导致了中国的衰落和被奴役,导致了中国数千年来未有的大变局。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渐变的发展过程,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只是一个结果而已。

那么1840年以前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是制度、文化的原因?或是经济的因素?最终导致了中国的衰落。下面我们就开始本次的讲述:

一、1840年前的中国与世界

为什么我们要把讲述的时间点定在1500年哪?

公元1500地理大发现(明孝宗弘治十三年,郑和的船队已七下西洋(1405-1433)),是人类历史的分水岭,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在此之前,人们生活在相互隔绝而又各自独立的几块陆地上(非洲、欧洲、亚洲分别由三个信奉基督教的国王统治,其他地方都是混沌未开,美洲还没有被知晓)。没有人知道地球是方的还是圆的,都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播放视频:公元1500年的世界)

在世界史上,一般把公元1500年以来的时代称之为海洋时代。既然是海洋时代,那么决定其国家力量的表现自然就是各国海洋实力即海军力量的强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公元1500年以来的世界史就是一部世界海洋的争霸史。

在开始了解即将到来的海洋时代以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1500年以前的中国和西方世界,从宏观上来理解曾经的中国给予世界带来的影响。

(一)公元1500前的中国和世界

文化:源远流长

世界公认的五大文明古国国家/文明起始年代:

古巴比伦: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之间

古埃及:公元前3500年

古希腊:公元前3000前~1100年之间

古印度:公元前2000年

古中国: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目前西方公认中国有3500年信史(夏朝没有证据,算上夏的话,是公元前2050年建国)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源远流长。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的文化系统。它不像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化那样无以后继,更不像古希腊、罗马文化那样中经蹂躏以至荒芜。中华民族自夏代进入文明社会,历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代代相传,经久不衰。既没有经过外敌入侵,又没有自行断裂,这是任何古代民族都无与伦比的。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从孔子时代以来,古埃及、巴比伦、马其顿、罗马帝国都先后灭亡,只有中国通过不断进化而依然生存。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惟一持久的国家,征服不能影响这样的一个帝国。

古巴比伦文明衰落的根本原因应该是自己的不自爱。可以想象一下,在美索不达米亚这个由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冲积而成的广袤肥美的平原上,发展出了高度的农业文明,然后在其基础上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和辉煌的古巴比伦文明,但古巴比伦王国似乎并不懂得如何延续他们的辉煌,对外征战不休,不仅是屠戮敌人的身体,而且还将荆棘和盐洒进敌人的土地;对内国家一片歌舞升平,乃至到了繁荣“娼”盛的景象;而且由于不懂排水洗田,这片曾经创造文明的沃土不可避免的盐渍化,终于使古巴比伦葱绿的原野渐渐褪色。失去其根本——土地的巴比伦人被自己折腾至奄奄一息,终于无法抵挡外来的入侵,高大的神庙和美丽的花园也随着马其顿征服者的重新建都和人们被迫离开家园而坍塌,而辉煌一时的古巴比伦文明终于被黄沙所掩埋,成为了一个满目荒凉的遗迹。

如果说古巴比伦丧于自己的话,古埃及文明的衰落则和外敌的关系更大一些,公元前47年恺撒大帝攻占埃及时,一把火将亚历山大城图书馆化为灰烬。400多年后,西奥都西斯一世为了响应这位恺撒大帝的“伟大”,又拆毁了大部分神庙,并赶散了所有还懂一点古埃及文字的祭司,使得本已式微的古埃及文明加速了衰亡。他们为了政权的稳固要禁异教,却毁灭了一个文明。与此同时,自然也没有放过多灾多难的埃及人,尼罗河的洪涝和气候突变带来的旱灾,彻底地击溃了这个尼罗河孕育的伟大文明,将一切都用风沙掩埋。古埃及文明如今能让我们看到的显著标志就只是一尊狮身人面像和几十座金字塔在夕照风摧中顽强的挺立了。

古印度文明则是最为神秘的,他留下丰富的考古资料,表现出的发达让人们赞叹不已;而他早早地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中,又让人感慨万千,他注定要成为一段难以追寻的记忆。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应该是不平衡的;除了孔雀帝国和贵霜帝国前期,从印度河文明时代起,到列国时代,直到贵霜的后期,广阔古印度一直处于分裂的状态。可能正是这种分裂和不平衡,让雅利安人得以乘虚而入。不过,过于落后的雅利安人,似乎难以继承这些让他们感到瞠目结舌的文化。分散于四处的原有的居民又处在被雅利安人驱赶或杀戮的状态下,所以,古印度文明连同它的印章文字就被后来人彻底遗忘了。

古希腊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爱琴文化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约公元前1100年),但它最繁荣的时期是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中期,史称“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代(也就是公元前336年到公元前31年)。希腊文明达到顶峰是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146年,希腊被罗马攻克,希腊文明也就被罗马文明所取代。公元前146年,古希腊被罗马所灭亡。但是征服后的古希腊文明并没有消失,反而以其强大的文明逐渐的影响到了整个古罗马。可以说,古罗马共和国以后的文明就是古希腊文明的延续。所以在当时的古罗马人们有一种说法叫做:“胜利属于罗马,荣耀属于希腊”。希腊化时代与罗马时代前期相互交融,最终过渡到罗马时代。但罗马的伟大也就仅至于此。罗马的伟大时代随着公元180年马可·奥勒留的去世而告终。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彻底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陷落(帝国内的蛮族哥特人、匈奴人、汪达尔人的不断攻击)。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被土耳其人占领。中世纪开始于476年日耳曼人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这一年也被认为是欧洲古代奴隶制社会历史的终结。

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方并没有立即形成新的帝国,相反却出现了一种新的复杂多样的文明

从这时起,直到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40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中世纪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发展和衰亡的历史。

其实上面的只是我简单的描述,四大文明衰落也不是一两句就能说清楚的。

经济:国力强盛:宋朝(960-1127(北宋)、1127-1279(南宋))元朝(1279-1368)

同汉朝和唐朝的统治着性比,宋朝似乎并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值得称道的王朝,宋朝最初未能收复边陲各省(满洲的东北领土,西北领土,而西北地区则正是到达西方的陆上通道的必经之地),后来又丢失了整个北边的半个中国,这在后来遭到了中国历史学家的严厉谴责。这种批评固然正确,但当时的宋朝所取得的成绩也是不容忽视的。

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这对整个欧亚大陆都具有重大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生产率的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能,同样,农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据估计,11至12世纪中国的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

生产率的提高为人口的相应增长提供了保障,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如此循环往复。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活动而不是以政务活动为中心的大城市。同时,宋朝期间,中国的港口再次对外开放,中国人在造船业和航海业上取得巨大进步,12世纪末中国已开始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海山优势。元朝时,中国商人遍布东南亚及印度各港口。(马克波罗游记中多有描述)

结果,海上商道------而不是古老的陆路----首次成为中国同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中国人首次大规模直接从事对外贸易,而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当时中国的经济居世界主导地位,据德国著名学者弗

兰克在其代表作《白银资本》中也指出,中国曾长期占据经济的中心地位,其经济总量经常占到整个世界的50%以上,而在经济极为繁荣的宋代,这一数字曾高达90%。其人民生活水平甚至已达到欧洲大城市18世纪初的水平。

因而可以说,宋朝时的中国正在朝着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致命的事实是这一潜在的可能确从未实现。此外,同样重要的是宋朝时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社会产生的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种种研究表明,在15世纪以前,(明1368年建立),中国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根据西方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估算,公元1000年(北宋时期),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22.7%,随后一直保持在20%左右,到1829年达到32.9%。

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方法和成果的辩证统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世界文明和科技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曾经撰写了7卷本的鸿篇巨制《中国科学技术史》,其中写到:"中国人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欧几里德、阿基米德)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传入西方后,起了开世界近代文明先河的伟大作用。

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公元6世纪造纸术传入朝鲜、越南、日本,公元751年传至中亚、西亚,12世纪传入欧洲,16世纪在欧洲流行。美国学者德克?卜克在《中国物品西传考》一文中写到:"纸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

雕版印刷术产生于公元7世纪,活字印刷术发明于11世纪中叶,13世纪传入欧洲,14-15世纪已经流行于欧洲,对西方近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直接和巨大的影响。恩格斯曾经明确指出:"印刷术的发明及商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不仅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写字的状况,而且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

火药产生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到唐朝末年已经用于军事,宋代用火炮、火箭作战更为普遍。火药及其在军事上的应用经蒙古人、阿拉伯人辗转于12世纪末、13世纪初传入欧洲。使"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墙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枪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贵族的统治跟身披盔甲的贵族骑兵队同归于尽了"。

指南针--司南。到宋代,沈括发现了磁偏角,北宋末年开始将指南针用于航海。在1180年左右,指南针从阿拉伯人传入欧洲,15-16世纪欧洲新航路的开辟,没有指南针是难以设想的。

马克思曾经高度评价了我国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贡献:"火药、罗盘、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创造精神发展的前提和最强大的推动力。"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正是这三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2、西方世界(476—1640中世纪)

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既从约500至1500年,西方都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然而西欧的这种不发达较之中国反而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反过来成为抑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中国人拥有高度发达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政治和提供社会凝聚力及思想意识基础的儒家学说。于是中国人也就顺理成章地认为它们的文明优于其他文明,并将外国人视为“野蛮人”。

这种态度尽管可以理解,但它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能发生变化。相反,西欧人却恰恰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它们渴望学习,并积极创造。它们拿来了中国的发明,竭尽全力发展它们,并将其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致更大的技术进步和更多的制度变化。最终的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这一转变的先锋和受惠者。

这种发展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事事领先”,人类学家将此称为“遏制

领先原则”。该法则认为,在转变时期起先最发达和最成功的社会要想改变和保持其领先地位将是困难的。相反,落后和较不成功的社会则可能更能适应变化,并在转变中逐渐处于领先地位。

今天,西方社会作为中世纪西欧的继承者,已成为欧亚大陆的发达地区------这一法则的意义对我们来说是明显的。而且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充满转变的时代,历史发展的速度与中世纪相比已大大加快。在这样一个变化不断加速的时期,适应能力对个人和种族的成功----或许应该说是对个人和种族的生存----至关重要。约翰逊总统告诫其美国同胞的格言对这种情况作了最好的概括:“我们必须以变应变”。

(二)公元1500-1840年的世界

那么,在即将到来的海洋时代,中国和世界是如何应对的哪?

1、地理大发现

推动的利益因素:东西方丝绸之路的最大宗贸易商品香料(即花椒)。香料只在中国西南省份和印度出产。

公元1096-1270年罗马教廷组织的八次十字军东征,名义上是针对伊斯兰教国家,从伊斯兰教手中夺回耶路撒冷,而实际上则是想从阿拉伯帝国手中夺取香料贸易的垄断权。但最终都未能成功。

于是,退而求其次,随着西方文艺复兴中地理知识的普及,一些西方国家开始尝试从海洋中开辟出一条到达亚洲的航线,从而取得巨额的香料利润。

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

2、大国的崛起(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

1、葡萄牙:欧洲大陆西南角上。征服是从被征服开始的(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1世纪的2000多年中,伊比利亚半岛上战火连绵不断,这块土地曾先后被罗马人、日尔曼人等征服,如斗牛士一般{追求刺激喜欢冒险},人们一直再同入侵者进行着抗争),

1143年葡萄牙在光复领土的战争中应运而生,成立欧洲本土上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君主制国家,得到了罗马教皇的承认,强大的王权使人们有了强烈的民族归属感。但要实现国家的强盛,却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建国之初,葡萄牙面临的是只有十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发展空间,资源十分匮乏,危机四伏(东面的连绵不断战火又不断侵扰着这块贫瘠的土地),即便是建国200年后同样如此,葡萄牙的出路在哪里。一直靠近海捕捞谋生的人们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一向被称为死亡绿海的大西洋(被普遍认为无法航行)。王子恩里克(1394--1460)终生未婚,带领并启动了征服大海的行程。

1394年,欧洲正从蒙昧的中世纪走来,文艺复兴正如星星之火逐步燎原, 1406年,恩里克12岁时,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地理学指南》,一本尘封了1200年的书籍出版(意大利),引发了一场地理知识和观念的革命(其绘制的世界地图尽管谬误百出,比如非洲和南极紧紧相连,除欧洲、亚洲、非洲以外,世界是一片漫无边际的海洋,赤道没有动植物生存等等,当在当时,它比起那些虚无缥缈的神话和道听途说的游记,仍然提供了许多较为可靠的地理信息)。大西洋能否航行一直困扰着欧洲人。

14、15世纪,欧洲保存食物的方法主要依赖香料(胡椒,冰箱产生以前),所以欧洲人对于香料的需求十分急迫,香料在欧洲市场的价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单靠丝绸之路无法满足(陆路被阿拉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阻断)。不论是神圣的宗教,或世俗的商业,都希望能找到强有力的措施来扭转这种局面,在陆地上的军事突围失败之后,焦躁不安的欧洲人开始到海洋寻求出路。

于是,王子恩里克开始建立第一所国立航海学校,并吸纳大量的各种人才来到葡萄牙,他们改进中国的指南针,建造大三角帆的多桅快速帆船(20米长,60—80吨重)。当时,航海是作为葡萄牙的一个全国计划来进行(如中国的太空计划),不像单个商人的探险,而是一个有规则有系统组织的任务和策略(如中国的五年计划)。经过20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原来神秘莫测、令人生畏的大西洋逐渐显露出一些规律。葡萄牙终于开始远航,向南出发了,1443年,凭着冒险的天性、对财富的渴望以及强大的宗教热情,打破了中世纪欧洲航海界生理和心理上的界限西非海岸的博哈多尔角(已知世界的尽头),穿越并继续沿着非洲西海岸一路向南前行,到达越来越多的未知海域,海洋比他们想象的大得多(一条狭长的海域)。黄金、

象牙、非洲胡椒源源不断地运回葡萄牙。1460年,恩里克去世后,葡萄牙继续推行航海计划的实施。

随后,迪亚士发现好望角(非洲的最南端)。只要再努一把力,葡萄牙就会来到梦寐以求的东方,商路即可打通,香料贸易就要被葡萄牙所掌握。但是邻国西班牙开始与其竞争,于是就看谁的行动更迅速了。

1498年5月,经过4年的远航,达伽马到达印度卡里卡特港。(70年前郑和到达的地方)

葡萄牙香料贸易由22万英镑迅速上升到230万英镑,成为海上贸易第一强国。

2、西班牙:欧洲大陆西南角上,毗邻葡萄牙。1490年西班牙统一。伊莎贝尔女王。

1492年哥伦布(向西走也能到达东方,但他却在葡萄牙6年一直遭到冷遇,因为葡萄牙的航海策略时越过好望角,经过非洲再向东,寻求新的航路到达亚洲,从而和印度进行贸易)-----巴哈马群岛,新大陆(美洲),一直认为是印度,所以给当地人一个称谓印第安人。

1519--1521年,麦哲伦(被葡萄牙冷落的另一个航海家,在菲律宾被杀)开始环绕地球的航行,据统计,从1502道1660年,从美洲得到18600吨注册白银,200吨注册黄金。到16世纪末,占有83%的世界黄金产量。墨西哥人口从2500万下降到265万,秘鲁由900万下降到130万,印第安人急剧减少90%。

1494年6月7日,在罗马教皇的主持下,葡萄牙和西班牙在里斯本郊外的划分当时的世界,东方归葡萄牙,美洲归西班牙,确立了大国瓜分殖民地的先例,

3、荷兰:欧洲西北部,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半北京。

17世纪,鲱鱼,欧洲的海上马车夫。

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股份公司(但是可以协定条约、发动战争),象一个国家运作。

发行股票,建立银行。

4、英国:面积24万平方公里,18-19世纪号称日不落帝国(殖民地总面积达930万平方公里,统治着世界上3亿多的人口)。是第一个迈进现代社会的国家。

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1558年,25岁登基,终身未婚。

当时的世界,谁能够把握机会,打破旧有的价值观念,赢得海洋比赢得陆地更为重要。历史给与每个国家腾飞的机遇是有限的,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伊丽莎白一世没有错过时机。英格兰的任何地方距离海洋都不超过120公里,女王认为,可以利用这个天然优势,发展海洋贸易。但是这样做,无异是从西班牙人哪里虎口夺食,女王十分清楚对手的实力。她不希望在公开对抗中输给西班牙。因此女王鼓励私掠船、海盗如德雷克去扩大英国贸易,开拓殖民地如弗吉尼亚,去袭击西班牙的贸易,基本上就是海盗行为。因此和西班牙发生冲突,女王可以否认与英国有关,并且说他们是违反政府官方政策的,这样,英国可以置身事外。但实际上女王把其看作发展国家的一种方式。如1580年德雷克完成3年的环球环行回国时,带着高于投资者4700倍的利润,作为资助者之一,女王得到了16.3万英镑的红利,相当于当时政府一年的支出。女王亲自授予德雷克骑士称号。

自此,同胞的成功和女王的鼓励,撑起了英国人远涉重洋的信心,越来越多的前赴后继的加入到海外掠夺和贸易的行列中。其显然抢夺了西班牙的利益,一次次的争夺和冲突后,西班牙被彻底激怒,1558年夏天,派遣无敌舰队横渡英吉利海峡,进攻英国。

女王开始试图通过谈判来化解危机,但西班牙断然拒绝。

1588年英西大海战,(播放视频:1588英西大海战)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英国舰队虽然小,但拥有更先进的火炮,利用气候的特点,灵活机动,被英国人打沉一半),虽然西班牙此后50年仍旧保持着大国地位,但其根基已经动摇,海上霸权开始向英国转移——22年以后,查理一世即位(深新君权神授),英国内战1649年结束,查理一世被俘,并被议会斩头,而此时清朝刚入住中原。——克伦威尔成为一个没有国王名号的国王,——1685年,詹姆士继承王位,查理一世的儿子,继续采用专制统治,此时,英国人没有再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1688年光荣革命(和平夺权),邀请其女婿荷兰的国王威廉来当他们的国王,最后威廉夫妇共同为英国国王。经过(1588--1688)一个世纪的时间,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标志着一个人统

治一个国家的时代在这个岛国永远地结束了),本质就是依法治国,也就是谁都不能高居法律之上,谁都不能为所欲为。

英国的成功源于一个古老的准则:

欧洲的封建制是以庄园为基本单位,庄园不仅是一块地产,而且是一个政权单位,贵族领主在庄园上不仅有司法权,还有经营权,行政管辖权,是一个独立王国。封建其含义在中国与欧洲是不一样的。在中国意味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代表着集权和专制。而欧洲则封建制就是庄园制,意味着分权,国王没有大一统的权力。

在实行封建制初期,国王与贵族都很清楚自己的地位,知道按照本份自己应该拥有什么,不应该拥有什么,虽然没有成文的法律,但是彼此之间都各自履行义务,享受权利,成为英国社会约定俗成的一种规则。但13世纪英国国王约翰好战却又屡战屡败,为了维持战事,加紧了对市民和贵族的盘剥,提高税率,如继承税推高100倍。导致物价上涨。破坏了存在的惯例,1215年市民和贵族起来讨伐国王,理由是国王没有履行它的义务,1215年6月15日双方签订和平停战宣言《大宪章》,1、国王应该对任何人施以公平的权力;2、没有法庭的判决,国王不能逮捕和剥夺他人的财产。此后,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契约和法制的基本精神注入到英国人的思想根基。

光荣革命后,英国进入一个相对宽松、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经过一个世纪的积聚,英国人开始释放自己的能量,商业和手工业迅猛发展,对外贸易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国计民生。随后经过三次英荷战争,英国迫使荷兰接受了《航海法》,规定:输入英国及其属国的货物,必须使用英国的船只,或者是输出国的船只。从此,荷兰船只逐渐退出驰骋了近一个世纪的茫茫海域。在打败了西班牙、葡萄牙之后,英国人将海上马车夫荷兰也赶下了海上霸主的位置,现在,轮到英国人来制定海洋竞争和大国竞争的规则了,此时,在英国人眼里,除了陆地霸主法国,其他国家已不是对手,在建立帝国的道路上,英国已显示出不可阻挡的强劲力量,连续的征战中,英国建立起一支欧洲最强大的海军,它的商业触角已经伸向全世界。在这个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而此时的德国还未统一,俄国的彼得大帝还在南征北战,建立一个专制帝国,法国处于君主专制统治时期,亚洲日本处于幕府统治时期,而中国的清朝才刚刚成立44年。

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自己的政治制度还没有完善的时候,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不是可持续的。

18世纪,当康熙皇帝在建立起自己的文治武功的同时,英国开始孕育工业革命。因为持续的海外扩张和殖民贸易,带动了对商品的需求,间接地推动了英国工业的工业化发展。因为,以手工工场为支撑的生产能力变得捉襟见肘,为了解决此难题,几乎整个英国都被动员起来。于是,在英国最早出现变化的是与普通人的生活最密切相关的纺织业,飞梭、珍妮纺纱机等发明出现,而当时瓦特,1773年3月,其合伙人破产,其也债台高筑,有人推荐他到俄国去工作,博尔顿在关键的时候,挽留住了即将去俄国的瓦特。

英国当时吸引世界上非常多优秀人才来到英国的是英国的专利保护,(专利最早产生于16世纪,15年的保护期,)英国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奖励,使几乎所有的人都陷入了一种对新技术、新发明的狂热崇拜中。

在政治上,光荣革命后给英国政治带来的其重要的结果是普通国民感觉有一个他们可以信赖的政府,对于政府持有好感,国民愿意纳税来支持政府,他们更愿意承担必要的赋税支持国家对外作战,特别是在18世纪初期,与法国和西班牙作战。

1763年,通过英法七年战争,英国将挡在自己面前的法国和紧跟法国的西班牙暂时搬开,此时的英国已经视自己为世界性的大国了。

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三)公元1500-1840年的中国

1、历史机遇的错失(明朝)

明代时,中国再次成为世界中心,在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大明朝都保持着绝对优势.它的商

品经济高度发达,江南地区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45%.

公元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踏上明朝国土,在27年的传教生涯中,写下《中国札记》:中国的领土目前超过世界上所有王国合在一起,凡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幸福所需要的东西,无论是衣食用品还是奇巧物与奢侈品,在这个王国的境内都有丰富的出产.当时的中华帝国,绝对是哪个时代西方所仰慕的对象.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的军事力量尤其是海上军事力量非常强大,著名科技史学者李约瑟认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超过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根据弗兰克估计,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的百余年间,由欧亚贸易流入中国的白银在7000吨到1万吨,约占当时世界白银总产量的1/3.

当历史的车轮逐渐向近代迈进时,其间也曾有继续保持中国领先地位的机遇,但遗憾的是都没能被我们抓到这宝贵的发展机会。

第一次:明中期即明仁宗时期。

延续宋元时期的海上优势,中国的航海活动在明朝达到极盛,以15世纪初中国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获得的显著却短暂的海上优势为顶峰。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先后远涉太平洋、印度洋,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的远航使世界认识到当时中国在各领域的巨大优势。根据史料推算,郑和的宝船长达135米,排水量近2万吨, 可容一千余人,而整个船队有大船63艘共2万7千余人,而当时西方的最大船只排水量不过1500吨。87年后,当哥伦布于1492年横渡大西洋时,其旗舰“圣·玛利亚”号的排水量仅为233吨,船队仅有87人。

在郑和开始下西洋时,欧洲的局面(还处于中世纪时期)还是那么糟糕,法国正遭受着百年战争(百年战争是指英国(英国尚未完全废除农奴制)和法国,于1337年 - 1453年间的战争,是世界最长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116年;,美国还没有建立(美国源自于1776年从英国统治下脱离而出的北美殖民地))。当这一切发生时,葡萄牙人还只是刚开始沿非洲海岸摸索前进,直到1445年他们才到达佛得角。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曾指出:在公元1500年时,欧洲与亚洲相比,并不具有什么明显优势。对于大明王朝而言,这无疑是一个走向世界的绝佳机遇。

1433年,郑和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王景弘将庞大的舰队和郑和头发、靴帽带回中国。在盛夏的傍晚,远洋船队最后一次驶入太仓刘家湾,宝船将永远停泊在那里等着腐烂。明成祖朱棣di死后,太子朱高炽即位,他就是明仁宗。由于耗费千万资财,国家才力吃紧,停止郑和下西洋和对外战争,以积蓄民力。(另据推测,远航的终止或是因为耗资过甚,或是由于宫廷宦官和儒家官僚之间历来存在的相互倾轧。)诏令:“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令停止”、“各处修造下番海船悉令停止……”各沿海省地方政府也纷纷下达指令:“私造双桅大船下海者,务必要一切捕获治之,”“查海船但双桅者,即捕之。”“沿海军民,私与贼市,新邻舍不举者连坐”(《明世祖实录》)。兵部甚至焚烧了郑和苦心经营多年的造船厂以及各种图纸和资料。明仁宗死后,长子朱瞻基即位,他就是明宣宗。宣宗基本继承了父亲的路线。第七次下西洋成了中国航海事业的绝唱,从此中国将南中国海和印度洋的海权拱手相让。

中国人的撤离在东亚和南亚海域留下了全力真空。于是日本倭寇趁机骚扰抢劫中国沿海,而穆斯利阿拉伯人则又恢复了其以往在印度洋上的优势。可是尽管阿拉伯人善于经商,但是由于它们一盘散沙,缺乏资源,没能创建出中国人在短期内就建立起来的强大海军,因此,1498年葡萄牙人绕过非洲进入印度洋时,没有遇到任何有力的抵抗,就建立起了它们主导的西方海上霸权。

就这样,在一个世界历史上最关键的时刻,中国将力量转向了内部,却把无穷无尽的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者。至此,中国错失了作为海上强国崛起的机会(排水量最多不到400吨。这已是明中后期人们眼中的最大船只了。水军的主要战术仍是传统的冲角战、接舷战,火器是辅助力量而已),就连大思想家黑格尔都曾感慨到“中国人把头转过去,背向海洋。”就在中国慷慨地放弃这一历史机遇后,欧洲开始了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等一系列壮举。世界的天平,开始慢慢倾斜。

2、政策的失误(清朝)

第二次:清朝时期。随着明王朝于1644年覆亡,满族人建立了清王朝。也就在同一时代,欧洲发生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于中华帝国而言,这同样是一次历史机遇。不过随着清王朝的建立,中国历史的车轮再次减速。

自清初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沿海的安定,基本上都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特别是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清政府连下三道迁界令,将东南沿海的村庄居民全部内迁50里,房屋、土地全部焚毁或废弃,不准居民出海,乾隆即位后,在海禁方面基本上沿袭了先祖的政策。18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开始工业革命,其海外贸易日益扩张。特别是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首的西方商人,一直强烈寻找机会打开中国市场。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1757年,清政府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一切对外贸易,并规定洋商不得直接与官府交往,而只能,由“广州十三行”办理一切有关交涉事宜,这就是著名的“一口通商”政策。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的政策。马克思曾评价说:一个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的幅员辽阔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而与此同时,西方工业革命的浪潮正席卷而来,冒险者已开始全球范围的扩张,为了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他们决定开始小心翼翼地进行试探。

1793年,英国使臣乔治·马戛jia尔尼携带英王乔治三世致中国皇帝的信,率领一支90余人的使团来到中国。当时,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扩大海外市场,它开始寻求与中国建立贸易关系。不过,面对试图与中国“交使通商”的英国使团,83岁的乾隆却将他们当成向自己进贡祝寿的蛮夷。当马戛jia尔尼提出通商要求时,乾隆断然拒绝。

当时的中国既看不到也不愿意了解世界发展的潮流和工业科技的大门,从而彻底关上了对外发展的大门。不经意之间,中国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浪潮。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认为,正是由于古代中国内陆封闭特性,再加上缺乏一个开放的政治经济体制,同时又不断受到人口激增、政治衰退、思想僵化、科技停滞等方面的困扰,才导致其错失重大历史机遇。

多年以后的统计表明,自18世纪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落后于一些西欧国家。就在清王朝还沉浸在“康乾盛世”的迷梦中时,那些最早扣开中国国门的欧洲人已发现了众多破绽。虽然乾隆皇帝自夸“天朝物产丰盈”,但马戛jia尔尼却发现这个国家当时“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当他失望地打道回府时,说那“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

于是,在和平贸易行不通的同时,帝国主义的本性就暴露出来,英国人用鸦片与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列强们开始了对中国的瓜分。

3、“法”(制度)不如人

中国从秦开始进入“一统”之世,其法以及体现此法的制度从头到尾都是为了防止竞争的,形成了一个非常独特的“无兵的文化”和“无兵的社会”,国家承平之日,这固是幸事,社会上下有序,文质彬彬,安静和谐,各安其事,各得其所,各享其乐。但不幸的是,一旦外敌入侵,这样一种文化,这样一种社会,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动员起足够的力量,有效抗击侵略者。

4、考据(文化)之风的盛行

清朝时代满州人以外族身分而入主中国,统治者为限制人民发表不利於朝廷的言论,於是大兴文字狱,株连甚广,惨烈非常。于是在学术上,便造就出考据学生长的环境。

考据学,亦称汉学、朴学,因其在乾隆、嘉庆两朝(1736—1820,历时八十五年)达于极盛, 又叫“乾嘉史学”或乾嘉学派。

本来清初顾炎武兴考据之风目的在于“经世致用”。乾嘉时期,清政权更为巩固,知识分子中反清复明情绪已趋淡漠,在文字狱高压之下,一头钻入故纸堆中,热衷于为考据而考据。—些较为正直的知识分子不敢公开反抗,又不愿附和理学浊流,也惟有埋头考据,才有立锥之地。因此,乾嘉学派是清初汉学的倒退。

清人从事考据学是为了逃避文字狱的迫害而躲入故纸堆中。持这种观点的有章太炎、梁启超等一代大家,鲁迅、范文澜、翦伯赞、郭沫若、郑天挺等先生都持类似的看法。如孟森说:「乾隆以来多朴

学,知人论世之文,易触时忌,一概不敢从事,移其心力,毕注於经学,毕注於名物训诂之考订,所成就亦超出前儒之上。」(《明清史讲义》)。萧一山说:「有民族思想的学者,在异族的钤制政策下,不甘心作无耻的应声虫,又不敢作激烈的革命党,自由研究学问,也怕横撄文网,那还有甚么办法?只好『明哲保身』,『尚友古人』,向故纸堆里去钻了。」(《清史》)

清统治者在理学日渐衰微的情况下,乐得更多地提倡考据、整理古籍,以笼络文人,巩固统治,粉饰太平。

5、小农经济的局限(经济)

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生产形态,对商品流通具有阻碍作用的经济形式。

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特点使得农民足不出户就可满足自身的基本生活需要,除盐铁之外,一般不必外求,生活比较稳定,一辈子不和外界来往也可以生活,安土重迁,知足长乐,所以小农经济下的农民生活封闭,与外界交流的少,缺乏进取和忧患意识,苟且偷安,缺乏竞争意识,意识思维比较狭隘,思维模式单一,具有落后性。“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白居易《朱陈村》)”

保罗·肯尼迪认为:中国倒退的关键因素纯粹是信奉孔子学说的官吏们的保守性,也正是这一原因,“所有重要官吏都关心和恢复过去,而不是创造基于海外扩张和贸易的更光辉的未来。并且导致整个帝国的主流阶层对商业和私人资本的厌恶,结果就出现了许多令人心痛的局面:印刷术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海外贸易受到控制……”

百年的屈辱历史也时时在提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发展壮大才是国家、民族发展之根本。

二、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播放视频:复兴之始)

从1840年以来,亡国灭种的危机一直威胁着千年古国。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中国的有志之士们感到“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从那时起,中华民族如何在强国如林的近代世界中“自立于天下”,而不为“天下万国所鱼肉”的问题,就日益迫切地摆到了全国人民面前。

(一)残破的山河(着重西方入侵的后果)

1、领土方面

(1)蒙古 156.65万平方公里土地。

(2)中俄:外兴安岭额尔古纳河库页岛 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3)中印边境:双方争议地区东段9万平方公里、中段2千平方公里均为印方控制。

(4)中日:琉球群岛自日本南部的九州岛往西南延伸约1,100公里(700哩)到台湾东北,是东海(西)与菲律宾海(东)的分界线。陆地总面积3,090平方公里(1,193平方哩),包括大小岛屿55个,分为3个较大岛群:北部为奄美岛链,中部为冲绳诸岛,南部为先岛诸岛。钓鱼岛

(5)南沙群岛由230多个岛、礁、滩和沙洲组成,目前南沙岛群中中国仅控制着9个岛礁,其中包括台湾控制的太平岛,大部分岛屿都不在中国控制之中。有关国家抢占我南海岛礁约50个。

2、经济方面

(1)控制中国经济

巨额的战争赔款:清政府从1840年到1900年共与各国列强签定了1415份不平等条约(又说1600多份),涉及赔款金额13亿两白银。

同时,利用其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扩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进行掠夺和榨取,逐步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牢牢地掌握中国的经济命脉。

在重工业方面,外国资本主义1936年控制了煤产量的55.2%和新法采煤量的77.4%;1937年掌握冶铁工业的95%,1936年掌握石油工业的99%,发电量的77%。

在交通运输方面,外国资本1936年掌握铁路总长度的88%;1930年即已掌握外洋航运和国内航运吨位的81.2%。

在轻工业方面,外国资本1936年也已掌握纱锭的48.2%,织布机的56.3%(东北日本纱厂尚未计入);在这前后还掌握了毛纺锭的62%,毛纺机的48%;1935年即掌握烟厂产值的63%以上。在抗战前夕,在中国的现代工业和运输业中,外国资本占到了71.6%。

在银行方面,外国银行1936年的在华资产要比华商银行大l/3。

这就是说,外国资本不仅垄断了中国的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而且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以及若干重要的轻工业。它们“以此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直接地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2)中国抗日战争的经济损失

据近年调查研究的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中,中国财产损失600余亿美元(按1937年美元计算),战争消耗4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亿美元。至于日本侵华战争造成中国工业化迟滞所产生的损失更是数额巨大。

3、文物的侵占

(1)1860年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洗劫。

据当时《泰晤士报》一则通讯称:“据估计,被劫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镑”。实际上,被英法侵略军抢走和破坏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实属无价之宝。

(2)1900年,颐和园遭“八国联军”破坏,许多珍宝被劫掠一空。

(3)1907-1909年,西方考古学家和探险者掠夺走四万多件敦煌文献。

(4)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对中国文化财产的掠夺。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巧取豪夺和劫掠中国大量文物。查明有据统计有书籍、字画、碑帖、古物、仪器、标本、地图、艺术品、杂件等共3607074件,另1870箱,又被劫古迹741处。

4、政治等其他方面

(二)从觉醒、自强到革命(着重思想意识的演变)

1、黑暗中的觉醒

鸦片战争中西方殖民者的隆隆炮声,在击灭了清王朝统治者“天朝大国”迷梦,给中国民众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为中国人推开了一扇观察与了解西方世界的门窗。一部分中国人透过弥漫的硝烟终于发觉自己面临的对手是完全陌生的,两千年来传统的夷狄观念在头脑中开始动摇。处于风云漩涡中心的林则徐便在时代波朝的鼓荡下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在粤期间,为推动禁烟的深入发展与防备英国的武装侵略,林则徐开始主动了解中国以外的世界,广泛搜求西洋情报,并组织翻译西文书报,所译资料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各国律例》等。在众多有关西洋情事的文献资料中,以《四洲志》最为重要,系据英人慕瑞著《世界地理大全》编译而成,刊行于1841年,简要叙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地界地理志书。该书不仅是一种历史资料,而且记录了中国民众最初借助文字而了解到的西方世界的形象和情态。

1841年秋,被道光帝遣戍伊犁的林则徐,在途中与魏源相见于镇江。两人追昔抚今,不禁百感交集。林则徐向魏源倾吐了“患无已时,且他国效尤”的远虑,并把在广州时搜集、翻译的外国资料和《四洲志》的手稿交给了魏源,嘱托他进一步搜集研究外国情况,编撰成书,以便国人了解“夷情”,制订抗敌御侮良策,魏源欣然答应。

遵照林则徐的嘱托,魏源以《四洲志》为基础,广搜中外著述,按区分国,增补整理,于1843年初编

成《海国图志》50卷,四年后增补为60卷。1852年,又补充葡萄牙人玛吉士《地理备考》、美国人高理文《美理哥合省国志》等,扩展为100卷。书中全方位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乃至宗教、文化、教育、风土等各种情况,不少造炮制船这样的近代军事科技资料,也汇聚书中。

魏源以前所未有的客观目光审视着当时的中国与世界,他不仅清晰地点出了中国的问题:“夷烟蔓宇内,货币漏海外,此前代之所无也”,更看到了整个世界大势:“岂天地气运,自西北而东南,将中外一家欤!”他认识到地处东南的中国已不再是中心,远远落后于欧洲,而且世界正在逐步成为难以分割的整体,这是对世界市场日益扩大的直觉反应。

在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中长大,对中华文化充满自豪的魏源直面中国的落后与西方的强势,开始反思“天朝大国”的迷梦。他看到了坚船利炮的力量,也隐约看到了近代化国家在制度上的长处。

魏源对自己的这部作品寄托了极大的希望,他非常明确地说明了编撰本书的目的:“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他希望国人认真地阅读它,研究它,通过这部书了解外面的世界,学习西方,从而找到富国强民的办法。

2、自强的认识

自强,是中国古有的概念,《易·乾象》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君子立身行己,应当效法运行不止、刚健不衰的天道。自强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和文化人格,其含义不限于个体的人格修养,也常引申为“大我”的盛德功业,从而流露出经邦济世的情怀。而每当国难之际,“自强”便成为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人们油然产生的一种呼声。

但在19世纪60年代,自强这一概念被赋予两重涵义。一就阶级意义言,它所寻求的是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打击面前王朝的自我振兴。对中国社会来说,这是一个被重新提出的古老问题;一就民族意义言,它所寻求的是在“鸱张弥甚”的外国侵略面前,中国的自我图强。西方大炮带给中国社会的耻辱和创伤,使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朝野人士的自觉意识。

自强一词的这两重含义,在持续近三十年的洋务运动中其比重前后不同。起初,买洋枪主要是镇压农民起义,所谓“发捻交乘,心腹之害也”。但太平天国与捻军相继失败之后,民族图强就逐渐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在此风靡全国的自强改革共识之下,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奕 、文祥等人认为“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自强之术,必先练兵……亟宜力图振兴,使该夷顺则可以相安,逆则可以有备”。由于把“自强”看成是清王朝在侵略势力下实现自立,“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成了十分自然的自强药方。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距离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和魏源完成《海国图志》已经过去了近20年,“师夷长技以制夷”终于开始为人们所接受。

3、革命的选择

在历史前进的道路上,新的力量往往不是以单一的形式出现。在欧风美雨飘打下的近代中国,各种西方思潮一齐涌来,形成为政治实力。19世纪末,在甲午战争的民族灾难中,戊戌政变把改良运动从顶峰上推落下来,意味着一个历史时期的结束。随之,改良运动退出了主流地位,它以自己的失败为革命准备了基础和前提。

20世纪初年,经过接踵而至的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朝的腐败彻底暴露,民族矛盾的强烈刺激使一大批知识分子由爱国走向革命,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抵抗外来侵略,已不能寄希望于清政府,而要靠国民的共同奋起。原来参加维新运动的章太炎等一批人也都投到革命的旗帜下来,时局的震荡,甚至连梁启超也有“中国实舍革命外无别法”之想。国内的反清情绪日增,革命的声势日涨,逐步取代改良而成为时代的中心。

1905年7月,三者联合组成中国同盟会,成为全国规模的统一的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党,确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政纲。此时的孙中山已成为颠覆封建政权、创建共和国家的一面旗帜,成为那个时代最具有进步意义和象征意义的时代先锋。

然而,面对辛亥革命的失败,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在艰苦的追寻中,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难的奋斗,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三)民族独立与现代化(着重讲近代以来的历史任务)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近代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在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的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主要有两项,即:

(1)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如何理解这两大任务之间的关系呢?这两大任务既存在着区别,又相互联系。

第一,这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都不一样,不能相互替代。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主要是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主要解决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第二,这两大历史任务又息息相关,不能分割。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这两大历史任务也可从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角度作阐述。目前,在史学界的一些人中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即以“现代化范式”代替“革命范式”,在有的中国近代史著作中说:“一百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其实是一场现代化史”。将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线,以现代化代替革命,或者将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有的人则更为直截了当地鼓吹“告别革命”,这是错误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离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离开了革命,就不可能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现代化也是化不起来的。现代化既不能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线,以之代替革命,也不能和革命对立起来、割裂开来。革命或反帝反封建斗争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也即现代化)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二者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

前者为后者扫清障碍,后者是前者的归宿。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总结:

虽然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今日的中华民族依然存在与百年前的中国类似的大的变革:改革开放需要继续深入;政治体制改革才刚刚起步;外来的和平演变依然活跃;崛起的国际环境同样复杂和恶劣……。作为中国未来主人翁的当代大学生,切记要通过对百年中国屈辱史的学习,保持清醒的认识:历史已经证明,“落后就要挨打”,当今的中国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常具忧患、开放意识,时时反躬自省。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

近代史重点整理 上编 1.中国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鸦片战争引发)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 2.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 近代中国人民两大历史任务:①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3.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了解): 1840-1842年,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日《马关条约》(割地最多),割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赔款最多)。 4.反抗外来侵略: ①第一次自发反抗“三元里”抗英(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反侵略战争) ②义和团运动(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反侵略失败的原因P37 5.太平天国运动 ⑴代表人物:洪秀全 ⑵两大纲领: ①《天朝田亩制度》:进步性: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实际上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局限性: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②《资政新篇》: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探索,它不是农工实践的产物,而且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践。(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改革方案)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P47 ⑶历史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②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③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④有利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6.洋务运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⑴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⑵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⑶主要内容:①经济上,兴办近代企业 ②军事上,建立新式海陆军 ③文化上,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⑷评价: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转变,但是,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注定要失败。 ⑸失败原因:①具有封建性②对外国具有依赖性③管理具有腐朽性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试题一(这套题整理的不错)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120分) 1.1936年10\ 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于(D ) A.陕北保安地区 B.陕北洛川地区 C.陕北瓦窑堡地区 D.甘肃会宁、静宁地区 2. ( C) A.毛泽东朱德、周恩来 B.毛泽东、朱德、王稼祥 C.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 D.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 3.中华民族进入全民族抗战是在(D ) A.九一八事变后 B.一二八事变后 C.华北事变后 D.卢沟桥事变后 4.1935年12 是(B )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洛川会议 D.晋绥干部会议 5. 胜利的战役是(A ) A.台儿庄战役 B.桂南战役 C.枣宜战役 D.中条山战役 6. 的阶段是( B)

A.战略防御阶段 B.战略相持阶段 C.战略反攻阶段 D.战略决战阶段 7.1945年4 表是(C ) A.周恩来 B.刘少奇 C.董必武 D.王若飞 8. 表会谈纪要》的时间是( C) A.1945年8月 B.1945年9月 C.1945年10月 D.1945年11月 9.1947年10月10(C ) A.和平、民主、团结 B.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B.C. D.将革命进行到底 10.1949年6 著作是(D ) A.《新民主主义论》 B.《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C.《论联合政府》 D.《论人民民主专政》 11.1898 (C ) A.李鸿章 B.左宗棠 C.张之洞 D.刘坤一 12.

(A ) A.《时务报》 B.《国闻报》 C.《湘报》 D.《万国公报》 13.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B)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中华革命党 D.中国国民党 14. 是(D ) A.湖南 B.湖北 C.广东 D.四川 1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D ) A.《中华民国宪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6.1913年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了( A)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护法战争 D.北伐战争 17.1930年成立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又称第三党) 主要领导人是(D ) A.梁漱溟 B.黄炎培 D.张君劢 D.邓演达

大学教材中国近代史纲要1-7课后练习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一系列新变化: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第三,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了两大新的阶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中国社会出现新的思想。 第四,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五,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在错综复杂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一个是主要矛盾。 (2)在两种矛盾的作用下,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一下一些基本特征: ①、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 ②、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压迫奴役中国人民。 ③、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阻碍着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 ④、所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存在,但势力很弱。 ⑤、政治势力不统一,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 ⑥、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解放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

(完整word版)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1840(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2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革命任务:反帝反封 4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先后经过了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探索救国活动。还有农民阶级的救国活动。 (1)地主阶级的活动:抵抗派林则徐,魏源等的师夷长技以制夷。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 洋务派李鸿章,曾国藩等的师夷长技以自强。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2)资产阶级的活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新文化运动 (3)无产阶级的活动: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救国活动。 (4)农民阶级的活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6历次侵华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4--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日本全面侵华(1937---1945)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第14、15页)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第6、7页)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 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通过条约内容来展现) 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

智慧树知到《中国近代史纲要》章节测试答案

对应章节第一章 1.【单选题】()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A. 日本 B. 俄国 C. 美国 D. 英国 正确答案:俄国 2.【单和鼠 B. 牛和猪 C. 马和选题】 2009年法国佳士得拍卖行拍卖了()兽首 A. 兔羊 D. 鸡和鼠 正确答案:兔和鼠 3.【多选题】中国人民粉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原因()? A. 帝国主义太弱 B. 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C.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 D. 帝国主义寻找到新的目标 正确答案: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 4.【判断题】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对

5.【判断题】甲午战争后,魏源翻译了《天演论》。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错 对应章节第二章 1.【单选题】洪秀全看到了一本介绍基督教的书叫() A. 《盛世危言》 B. 《劝世良言》 C. 《资政新篇》 D. 《天朝田亩制度》 正确答案:《劝世良言》 2.【单选题】洋务运动中最早兴办的军工企业是() A. 汉阳铁厂 B. 轮船招商局 C. 安庆军械所 D. 福州船政局 正确答案:安庆军械所 3.【多选题】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的原因() A. 军事实力不如日本 B. 经济动员力不如日本 C. 社会动员力不如日本 D. 轻敌所致

正确答案:军事实力不如日本###经济动员力不如日本###社会动员力不如日本 4.【判断题】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是京张铁路。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错 5.【判断题】百日维新共进行了100天。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错 对应章节第三章 1.【单选题】孙中山先生创立的第一个革命团体是()。 A. 同盟会 B. 光复会 C. 华兴会 D. 兴中会 正确答案:兴中会 2.【单选题】“三民主义”学说中,民权主义对应的是()。 A. 创立民国 B. 驱除鞑虏 C. 恢复中华 D. 平均地权 正确答案:创立民国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主讲——冯聚才 第一讲近代中国的危机与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中国跨入近代的状态:——“三条线的交叉” 封建社会的衰落期、清王朝的衰落期、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2、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资本主义的英国发动了第一场侵华战争,结果:清王朝战败,被迫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一个享有独立主权的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畸形发展道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典型人物:林则徐)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英法两个资本主义国家发动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在1858年签订了中——英法俄美《天津条约》,1860年签订中-英法俄美《北京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3)中法战争:1884年-1885年,法国发动侵华战争,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在中国近代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清政府表现的软弱进一步助长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气焰。

(4)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对华战争,清王朝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进一步地加深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6月,西方八个国家联手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由于清王朝的不堪一击,北京沦陷,被迫在1900年9月签订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屈辱的《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基本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与主要矛盾 (1)特点:(1)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通知中国的决定性力量,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的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 A、中国的封建势力是近代中国最黑暗、最反动的势力,是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主要障碍;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被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源依然存在; C、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些发展,但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D、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E、近代中国人民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不自由在世界史上是少有的。 帝国主义侵华的手段: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二)、主要矛盾: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其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中国人民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重点(完美版)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梦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始终无法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中国近代史纲要(完整版)

中国近代史(1) 1、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D )A.俄国B.日本C.美国D.美国 2、为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情况,在1893年编成《四洲志》的是(A ) A.林则徐B.魏源C.马建忠D.郑观应 3、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C) A.永安建制B.北伐失利C.天京事变D.洪秀全病逝 4、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是(D ) A.《原道醒世训》B.《原道觉世训》C.《天朝田亩制度》D.《资政新篇》 5、1861年,清政府设立的掌管洋务的中央机关是(A ) A.总理个管事务衙门B.京师同文馆C.江南制造总局D.外务部 6、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A )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维新时期C.清末“新政”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7,.1911年4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黄兴带领下举行的起义,史称(B ) A惠州起义 B 黄花岗起义C 武昌起义D 湖口起义 8.在1911年爆发的保路运动中,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是(B ) A广东 B 四川C湖北D 湖南 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宪法性质的法典是(B ) A 《钦定宪法大纲》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中华民国约法》D《中华民国宪法》10,.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标志是(D ) A“二次革命”B护国运动的失败C 第一次护法运动的失败D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11.1933年11月,国民党爱国将领蔡廷锴和蒋光鼎发动了抗日反蒋的(B ) A宁都起义B福建事变C 西安事变D二二八起义 12.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的会议是(A ) A瓦窑堡会议B洛川会议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D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13.1938年3月,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去的胜利的战役是(A ) A台儿庄战役B桂南战役C中条山战役D长沙战役 14.1940年5月,在枣宜会战中以身殉国的国民党爱国将领是(B ) A佟麟阁B张自忠C戴安澜D赵登禹 15.1945年8月,中共中央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提出的口号是(A ) A和平,民主,团结B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C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D将革命进行到底 16.国民党军队在1946年6月挑起了全面内战,其起点是大举围攻(A ) A中原解放区B东北解放区C陕北解放区D山东解放区 17.1946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将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现“耕者有其田”政策的文件是(C )A《井冈山土地法》B《兴国土地法》C《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D《中国土地法大纲》 18.1947年12月,在香港正式宣布成立的中国民主党派是(A ) A中国民主促进会B九三学社C中国农工民主党D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19、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经济上处于领导地位的是( C ) A.私人资本主义经济B.国家资本主义经济C.国营经济D.合作社经济 20、新中国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 D ) A.1950年B.1951年C.1952年D.1953年 21、在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经济组织形式是(A )A.互助组B.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C.高级农业成产合作社D.人民公社22、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进行社会主改造的高级形式是( B ) A.加工订货B.公私合营C.统购包销D.经销代销 23、在中共八大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是(C ) A.刘少奇B.薄一波C.陈云D董必武 24、毛泽东在1957年2月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B )

中国近代史纲要(超精华版)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梦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始终无法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直追。 1 2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绪论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 2、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3、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5、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6、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7、资本主义产生需要两大前提:一是少数人积累大量财富;二是,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变成自由出卖劳动力的生产者。 8、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标志着世界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9、中国近代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 10、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1、反侵略战争等的失败根本原因:a、社会制度腐败;b、经济技术落后。 12、两大任务:a、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b、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1856年,俄国二战签订《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的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割让香港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给英国,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向俄国开放伊犁、喀什尔等商埠。 3、1864年,中俄签订《勘分西北边界约记》,割去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 4、1881年,中俄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协议书,割去中国西北7万平方公里领土。 5、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6、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等地留兵驻守。 7、1899年,义和团在山东兴起。 8、《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开放牛庄、登州、台湾、汉口、九江、南京等十个口岸。 9、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战争。 10、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组织翻译《地理大全》并编成《四洲志》。 1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2、严复翻译了《天演论》,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 13、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 第二章对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 1、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天平天国。 2、《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3、洪仁轩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天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试题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试题 1、为什么《天朝天亩制度》的主张是难以实现的? 《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但他并未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他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因此,《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难以实现。 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是什么? 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3、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第一,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第二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朝统治的衰落和崩溃。第三,打击了外国侵略者,阻滞了中国半民地化的进程。第四,太平天国的反抗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意志。第五太平天国革命也是当时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部分,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同时也震动了欧洲大陆 4、辛亥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 5、近代中国所进行的反侵略斗争具有什么意义?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历史灾难。但是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中国的仁人志士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尽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 6、试析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原因? ( 1 )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正是包括义和团在内的中华民族为反抗侵略所进行的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战斗,才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图谋。 ( 2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也是列强不能瓜分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并非是瓜分中国的阴谋破产的根本原因。因为帝国主义列强在世地争夺殖民地时,都存在着利害冲突,瓜分非洲和东南亚时,都是如此。它们或者通过协商,或者直接采取战争的手段,还是把非洲、东南亚地区等瓜分了。

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含答案)o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甲午战争后,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社会进化论思想的是(A)。A.严复翻译的《天演论》 B.郑观应撰写的《盛世危言》 C.冯桂芬撰写的《校颁庐抗议》 D.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 2.在我国近代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是(C)。 A.洋务派创办的企业 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外商企业 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3.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的主张是(B)。 A.“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 B.“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4.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正式成立了( C )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中华革命党 D.中国国民党 5.1906年至1907年,革命派与改良派在思想领域内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其中,改良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C) A.黄兴 B.陈天华 C.康有为 D.章炳麟 6.辛亥革命爆发后英美列强积极扶植袁世凯的主要原因是(B) A.清政府已经无可救药 B.袁世凯较清政府更加忠实于帝国主义 C.革命党人损害了列强的在华利益 D.认为袁世凯有能力维持中国“国内秩序”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a) A、五四运动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D、中共二大 8.在近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前提条件是(B)。 A.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B.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C.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 D.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9.义和团运动首先兴起于( A )。 A.山东 B.直隶 C.天津 D.北京 10.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是( C )。 A.日本侵略军 B.俄国侵略军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11.《国际联盟》把虎门硝烟开始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它的确定是为了纪念被誉为“全球禁毒第一人”的(C)。 A.左宗棠 B.魏源 C.林则徐 D.邓世昌 12.中国的关税权自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是在(D)。 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六章思考题

第六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日本帝国主义为挑起全面侵华战争制造的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是( ) A.中共发表《八一宣言》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D.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国共合作宣言3.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淞沪会战②《论持久战》的发表③七七事变④台儿庄战役 A.④③②①B.④③①②C.③①④②D.①③②④ 4.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大捷是( ) 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 C.平型关战役D.徐州会战 5.抗战后期,日本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是()A.淞沪会战B.豫湘桂战役 C.武汉会战D.台儿庄战役 6.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人民在华北给日本侵略者沉重打击的一次军事行动是() A.百团大战B.平型关战役C.凇沪会战D.台儿庄战役7.中国共产党“七大”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主要体现在() A.指出了中国的光明前途B.全党形成了空前团结 C.提出争取抗战胜利,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任务 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8.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权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 A.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B.实行“三三制原则” C.开展整风运动D.推行精兵简政政策 9.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A.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B.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C.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D.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0.下列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经历了防御、相持、反攻的持久战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战③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④统一战线中呈现既联合又斗争的复杂局面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二、多项选择题

中国近代史纲要选择题和重点知识点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考试要点资料整理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清朝唯一盛世时期是康乾盛世。 2、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本主义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爆发上。 3、所谓的殖民地是指商品倾销市场、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料的供应地和自由投资市场。 4、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有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5、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56年,英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了著名的“火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并签订《辛丑条约》 6、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是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的。 7、割占中国最多的帝国是俄国,赔款最多的是《辛丑条约》。 8、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各国开始大规模的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9、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阶级。中国民族资产的特性是革命性、软弱性或妥协性。 10、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广州三元里人民斗争。 11、鸦片战争战死虎门的将领是关天培,镇南关大捷的指挥大将是冯子材,甲午中日战争中战死的爱国将领有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刘步蟾。 12、要求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是美国,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13、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他编写了《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在综合了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对外政策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严复翻译了《天演论》。 1、简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是什么? P12-14 资本帝国主义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封建势力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封建剥削制度封建地主的徒弟所有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中国资本主义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和发展是及不平衡的;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2.如何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P12-14 半半社会含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际上是半殖民地半独立,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略称。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半殖民地的意思是国家有政府,但没有完全的主权,一些国家主权,比如我们国家的海关等被外国控制;半封建的意思是我们国家当时的经济特点是既有封建的小农经济也有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经济的意思。 3简述近代中国的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许多矛盾P16第二节】 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②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一是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二是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三是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线上。 4、简述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P17 ①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以来中华名族始终面临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②两大历史任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其区别在于,前者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解决生产力问题。其联系在于,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

第一讲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和形成。 (一)概念:一种社会发展形态——特殊的,过渡性的 半殖民地:从政治上概括——是封建国家遭受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而形成的政权的性质,形式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实质上丧失独立,由西方列强实行间接统治。 半封建:从经济上概括——是封建国家遭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形成的社会经济形太。表面上,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又能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方式。 (二)概念的形成和提出 提出:《帝国主义论》——1905.列宁——半殖民地——》首次用其指称近代中国 《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1851.恩格斯——》半封建 毛泽东1939年12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做了系统的,科学的论证,标志其概念的正式形成。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四条绞索,五次斗争——概括 四条绞索:(1)1840——1842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65——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3)1894_1895中日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问题:1、为什么说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 1)国家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①领土②司法③关税④贸易自主权⑤片面最惠国待遇⑥允许传教士进人内地⑦允许外国公使驻扎北京。 2)清政府开始沦为洋人的朝廷 ①“北京政变”后,清政府开始与外国列强勾结②“总理各国事物衙门”成立 2为什么说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1)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基地 2)列强在华经济势力加强。 1、经营商业与轮船航运业。 2、开办工矿企业 3、开设银行。 3)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 中国农村逐步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市场体系 2 东南沿海一带开始畸形繁荣 3 租界开始出现 4)大批华工被虐卖出国。

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题重点

一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答案: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中国人民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给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即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一步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由于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而开始解体。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在思想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震动。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答案:1)在错综复杂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一个是主要矛盾。 (2)在两种矛盾的作用下,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一下一些基本特征: ①、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 ②、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相 勾结,压迫奴役中国人民。 ③、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阻碍着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

④、所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存在,但势力很弱。 ⑤、政治势力不统一,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 ⑥、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答案: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了沉重的灾难,它们发动侵列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它们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它们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它们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五、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答案: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历史灾难。但是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 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答案:意义: ①、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②、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中国近代史纲要终结性考试三

国家开放大学2018年秋季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C(开卷) 论述题:一般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都是以城市为中心开展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革命却将重心放到农村。历史证明这条道路是成功的,其依据何在? 1.依据一 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人遵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依靠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最后才得以正确回答。 在大革命失败后相当一个时期里,党内普遍认为:中国革命应以城市为中心。中共中央要留在上海,党的工作重心仍然放在中心城市。因为,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来看,俄国十月革命是以城市为中心革命成功的典型。从中国实践来看,辛亥革命是从大城市开始的。大革命也是以大城市为中心而波及全国的。 由于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勾结);中国国情况与俄国也不同;辛亥革命失败了,大革命也功亏一篑。而在大革命失败后敌我态势发生了更大变化。反革命武装到牙齿,革命缺少武装。因此,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所有以占领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很快就失败了。这些起义失败后保留下来的部队,大都转移到了远离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农村区域,在那里发动农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和创建工农政权的斗争。除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及时转移到井冈山地区、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外,南昌起义余部—部分由董郎率领转移到海丰、陆丰地区与当地农民会合,主要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移到湘南打游击、开展农村革命,最后也上了井冈山。广州起义余部一部分也转移到海丰、陆丰地区与农民会合;一部分后来随朱德上了井冈山;另一部分则转入粤西北农村,后来参加了广西左、右江起义。这一时期的经验教训证明:以城市为中心不可能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既然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道路行不通,重走北伐道路又再无条件,那就只剩下一种选择:在反革命势力薄弱的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坚持革命斗争。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是中国革命的规律所使然。 依据八七会议“找着新的道路”的要求,中共中央在领导武装起义的过程中,也初步提出了占领一个或几个县、建立革命政权、实行武装割据的思想。1928年6月中共六大在继续把城市工作的复兴视为革命高潮到来的决定条件的同时,也肯定了农村根据地和红军是决定革命新高潮的更大的发展基础和重要力量。1929年6月的六届二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在中国,找不到一个经济力量能够统治全国的大城市,所以中国革命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