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监狱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弊端

中国监狱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弊端

中国监狱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弊端
中国监狱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弊端

中国监狱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弊端

经过建国以来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监狱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取得了另人瞩目的进步。然而,由于观念和体制的原因,我国的监狱管理制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

(一)监企社合一,监狱职能多元化

新中国监狱初创时,出于政治安全及劳改生产不与民争利的考虑,许多监狱建在远离城镇的边远地区,监狱一律由省级政府直属管理,实行条条管理。这种做法在当时对于巩固新生人民民主政权,实现社会稳定和对反革命分子的有效改造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事异时移,当年有效的制度在今天却严重制约了监狱管理的发展。目前的情况是,由于监狱布局不合理,且基本独立于地方社会,许多监狱形成自我封闭、自成体系的小社会,监狱办企业,监狱办社会,社会负担很重。

中国监狱企业设立的出众同其他国家一样,是为了实现对罪犯的劳动改造。但是,在实际实行过程中,由于监狱经费保障体制不顺,“生产经营几乎成了与罪犯改造并重的监狱工作任务,并由此形成了事实上的监狱经费的主要保障与来源” 。在1994年《监狱法》颁布之后,虽然监狱警察的“皇粮”和囚犯的“囚粮”逐步由国家拨给,但是目前监狱建设发展的大量经费、监狱的管理教育经费、监管设施经费、工人工资、狱警工资的不足部分、罪犯生活费的缺额、监狱全部社会服务支出等仍由监狱企业负担。

监企社混合的多元体制在设计之初,设计者对它的期望是带来改造和生产的相互促进,实现社会效益与改造效益的双丰收。然而,实践证明,这只是一个善良的愿望。监企社混合的多元体制带来的是监狱工作的复杂和艰难。监企社合一使得生产经营活动过多的挤占了有限的刑罚资源,牵扯了太多的人员与精力,造成监狱警察角色的矛盾与错位,更严重的是,政府把企业作为监狱经费的主要来源的错误指导思想造成监狱经费没有稳定的可靠的保障。“当一个监狱不得不为生存而挣扎奋斗时,社会不能指望它高质量的完成执行刑罚改造罪犯的重任。”

(二)改造罪犯方式、手段落后

监狱管理制度始终都要围绕的一个中心就是保证犯罪改造的质量。但仅有这个美好的愿望还不够,良好的改造质量需要先进合理的改造方式作保证。我国监狱目前的改造方式和手段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落后的改造手段不能保证理想的改造质量。

改造方式和手段落后的第一个表现是片面强调自由刑的运用,非监禁刑的运用很少。自由刑代替肉刑、生命刑是人类刑罚史的巨大进步,目前自由刑仍是世界各国的主要刑罚种类。但是,自由刑的弊端也是明显的,这在前文中已有论述。目前世界刑罚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限制自由刑的适用。限制自由刑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判决是就从源头上减少自由刑的判罚;另一个是对罪犯实施非监禁处遇,即以社会化的行刑措施替代自由刑。目前,社区矫正已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以2000年的数据统计,加拿大适用社区矫正的比例在全世界最高,达到79.76%,澳大利亚达到77.48%,新西兰为76.15%,法国为72.63%,美国为70.25%,韩国和俄罗斯较抵,但也分别达到45.9%和44.58% 。而我国,由于长期受报应主义和重刑思想的影响,人们对犯罪和罪犯的看法往往披上了一层妖魔化色彩,迷恋监禁刑的行刑方式,认为只有把犯罪分子紧紧地关到暗无天日的监狱(监狱也随之被妖魔化了)才足以改造犯罪分子。因此罪犯大多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被严格限制在监狱那几乎与世隔绝的狭小空间内进行“劳动改造”。

在这种封闭保守的“围墙”意识束缚下,监狱管理普遍的形成一种狭隘、封闭保守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据资料统计,目前中国有700多所监狱,大约47%地处县城甚至乡镇以下的行政区域,70%以上位于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在这种封闭的环境下的自由刑的执行过程中,对罪犯的改造主要是通过“填鸭式”思想教育和高强度的劳动实现。这种形式的改造其效果非常不理想。④

改造方式和手段落后的第二个表现是在监狱管理中片面强调安全。我国目前的监狱管理工作中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就是只要监狱里不出什么乱子,没有犯人越狱,监狱工作就做好了,就达到目的了。不可否认,安全是监狱工作是监狱管理中的首要问题,强调安全并没有错,但是,对犯人的矫正(改造)是监狱的首要职能,要正确认识安全和改造两者之间的关系:安全是改造的前提和基础,改造反过来也会影响安全,改造效果好可以消除监狱中的危险因素,营造安全的监管环境,安全和改造之间本应是一种良性互动关系。但追本溯源,完成对犯人的矫正才是监狱所有工作的最终目标。如果片面强调安全问题而忽略罪犯矫正,必然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正如美国的尤金·米勒教授所指出的:“把安全防范放在首位肯定是没有错的,但当安全防范措施变成一种实质上排斥着监狱管理的其他方面的主要作用时,这座监狱与其说是一种矫正机构,还不如说是一种关人的仓库。”

(三)分级分类体制的不完善

对犯人的分级分类是监狱管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只有对入狱的犯人实施科学合理的分类才能真正体现刑罚个别化思想,才能有效地实施现代监狱制度中的最重要的制度——累进处遇制。监狱管理中的分级分类工作可以分为静态分类和动态分类两种,前者是指依照一

定标准在入狱时对犯人的分类,后者是指在改造过程中根据犯人的改造表现对其进行的经常性的再分类。

在静态分类方面,目前我国大部分监狱将罪犯分为财产型、暴力型、淫欲型和其他类型,这种分类方式存在以下问题:

1)分类标准不统一。例如财产型和淫欲型是以犯罪侵害的客体特征为标准,而暴力型则是以犯罪手段的特征为标准的,这样就会出现一个犯罪行为可划入多个类型的情况。如强奸罪既依犯罪行为侵害的客体特征而归入淫欲型,也可因犯罪手段的特征而归为暴力型。

2)分类标准不科学。目前运用的分类标准主要是从学理角度来确定的,然而实践中犯罪行为纷繁芜杂,现行分类标准很难体现这些差别。

3)分类标准的选择定位不准。传统的罪犯分类从犯罪学和刑罚学的角度出发,是以研究犯罪现象为着眼点的,罪犯以群体的形式成为其研究对象;而监狱对罪犯的分类管理则应从监狱学的角度出发,以改造罪犯为着眼点,以罪犯个体做为研究对象,以实现刑罚个别化。

中国监狱管理的分类分级体系不完善的另一个表现是只注意静态分类而忽视动态分类。如前文所述,这种动态分类是累进处遇制的实践基础,对累进处遇制的推行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分级分类的缺失阻碍了我国监狱管理制度的先进化。

(四)监狱财政保障不足,罪犯劳动的经济化

罪犯劳动的经济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就是监狱生产的经济化,指的是监狱企业生产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利润,悖离监狱企业生产服务于罪犯改造这一宗旨。

监狱企业生产的经济化是我国监企社合一的多元化体制的直接后果。在监企社合一的多元体制下,监狱经费没有可靠的保障,社会负担又重,生存压力很大,监狱企业的收入是监狱开支的主要来源。这种情况下,监狱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如何有效地组织犯人进行生产,追求企业经济利益,努力实现企业营利,而改造罪犯这一监狱理应的唯一职能却被淡忘。

劳动,在监狱改造制度设计之初,是作为改造罪犯的手段,罪犯在监狱中劳动的目的是为了出狱之后更好的融入社会。而我国目前的情况却是监狱被迫把罪犯劳动、监狱企业生产作为经济手段,监狱管理人员和犯人每天都被迫为生产营利以保障监狱生存而疲于奔命,又怎么能要求监狱保证改造质量呢?目前中国监狱管理机构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这一点,

并进行了一些改革。

三、全球化过程中改革中国监狱管理制度的构想

积极参与全球化是中国同世界各国一起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新起点。而全球化过程中必然要面临一个与世界接轨的问题,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来看,这往往会是一个困难甚至痛苦的过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早已习惯了的各种观念、政策、体制和做法,借鉴其他国家相应的较我们先进的观念、制度,通过理念的嬗变带动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从而能够有效地、从容的参与全球化这个世界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监狱制度是司法体系中的重要制度,国家刑罚权的顺利实现和刑罚目的的真正达到都有赖于科学、合理、先进的监狱制度的建立。在全球化过程中,一方面是发达国家比较统一的反映世界刑罚文明发展方向的刑罚观念和监狱制度,另一方面是我国传统的、相对落后的刑罚观念和监狱制度。何去何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这个行动本身已经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然而,怎样通过监狱管理理念的嬗变来推动监狱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经过当代外国先进监狱制度的介绍和我国目前监狱管理制度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试图在这一方面作一些有益的、初步的探索:

(一)实现监狱职能单一化

监企社合一是我国目前监狱制度的最大特色,也是最大弊端。监狱与监狱企业、监狱自我社会服务体系已经合体共生了几十年,相互之间具有强烈的依赖性,使得这一问题的改革和调整更显棘手。监企社合一的多元体制,监狱职能多元化的弊端在前文中已有论述,在此不再重复。改革是必然的,关键是怎样改。治病讲究的是对症下药,同样,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也要找到问题的根源。

监企社合一,监狱职能多元化的现状主要是由以下两个方面造成的:首先,没有树立罪犯改造是现代监狱的唯一职能这一观念。监企社混合的多元体制确立的原因是人们期望实现“改造与生产互相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从这个“善良”的愿望中可以看出来,人们认为监狱的职能不仅包括罪犯改造,还应包括生产创收,监狱除了要追求社会效益,还要追求经济效益。指导思想的错误直接导致了制度设计的偏差。

其次,监狱没有可靠的经费保障。综观西方各国的监狱制度,虽然各国基本上都非常关注监狱生产,但监狱所需经费基本上都是由政府拨款,监狱生产的目的仅限于使犯人出监后能更好的适应社会。从英国的监狱企业公司(Prison Enterprises)到西班牙的“监狱劳动和服务组织机构”(OATPP)都强调监狱企业的非营利性,其全部人员的工资都由政府拨给。

在我国,虽然1994《监狱法》颁布实施后,狱警的“皇粮”和囚犯的“”囚粮逐步由国家提供,但是监狱建设发展的大量经费、监狱的管理教育经费、监管设施经费、工人工资、狱警工资的不足部分、罪犯生活费的缺额、监狱全部社会服务支出等仍由监狱企业负担。监狱迫于巨大的生存压力,只能把抓生产作为监狱工作的中心任务,没有精力和兴趣专心于罪犯

改造。这是我国目前仍维持监企社合一、监狱职能多元化的直接原因。因此,要实现监狱职能的单一化,笔者认为必须从两个方面下功夫:

1)更新观念,牢固树立罪犯改造是监狱的唯一职能的观念,坚决摒弃“改造与生产互相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这种看似“善良”但却非常有害的观念。

2)保证监狱有充足、可靠的经费保障。监狱所需经费应全部由政府拨款,强调监狱企业生产的非营利性。监狱企业组织犯人生产的目的限于有利于犯人释放后的再社会化,而不应是为监狱创收。

(二)行刑社会化的推行

行刑社会化是当代西方刑罚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向,是指在刑罚执行过程中,要调动监狱外的一切社会积极因素,合力救助、改造罪犯,并保证和巩固行刑效果。从具体制度来看,最能体现行刑社会化思想的是开放式处遇制度。

中国监狱目前普遍存在改造方式、手段单一、落后的问题,片面强调自由刑的运用,以致于“监狱化”问题很严重,犯人出监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现代刑罚的社会再适应功能在我国没有很好的体现。为此,在我国的监狱管理中应大力推行行刑社会化思想,明确监狱不应是隔离于大社会的“小社会”,而应与社会紧密联系。在具体制度上,一方面,借鉴英国做法,宜将自由刑分为社区刑罚和监禁刑罚两大类,在刑种建构中注意保留被判刑人与社会的联系。监禁刑罚的目的不应再以隔离罪犯于社会为能事,而是努力维护犯人与社会的联系,积极促进犯人重返社会。另一方面,可借鉴美国的做法,引入“劳动赔偿”的方法,即让犯人无偿为社会服务一定时间,以此来替代部分自由刑。并可尝试引进“家庭监狱”制度,对一些轻犯不关进监狱,而是让其在家里服刑。

总之,行刑社会化的推行就是要求监禁刑的适当减少,给更多的犯人以非监禁处遇,通过开放式处遇制度,使犯人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避免“监狱化”问题变得更为严重。

(三)建立科学的分类分级体系

我国目前监狱管理中的分类分级体系存在诸多弊端,这在前一部分中已有论述,针对这些弊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完善:

第一,改进静态分类制度。现行的静态分类制度(即入监时的分类)存在分类标准不统一、不科学等问题,监狱管理者应对有不同人格倾向的罪犯的作案动机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并以罪犯的犯罪动机为标准进行静态分类,真正实现行刑个别化的分类目的。

第二,确立动态分类体系。动态分类,即犯人入监后在改造过程中根据其其改造表现的好坏对其进行的持续的再分类。这种分类是实行现代监狱制度中最重要的制度——累进处遇制的基础性环节,有非常重要的意义。⑤设立了台阶式的处遇级差后,就可以根据犯人改造表现的好坏,给予其自由程度不同的级差待遇。如果改造表现持续良好,犯人可以获得自由度越来越高的处遇,并有望通过假释等途径最终重获自由,但若表现不好或时好时坏,处遇级别也会相应升降。在动态分类(设级)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分级要贯穿刑期的全过程,要根据行刑改造的基本运动规律来设级;

2)要注意各级之间的连贯性、统一性和衔接性,特别要注意升降级的环节,使服刑罪犯沿着级差阶梯动起来;

3)强调各级之间运动的灵活性,鼓励竞争,优胜劣汰,不搞僵化的“论资排辈”、“轮流坐庄”式的晋升。

(四)在监狱管理中体现人性化精神和落实人权保护

如果说前面的三个部分是属于具体制度方面的话,这部分则是贯穿于具体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过程中的精神或者说指导思想。行刑社会化、开放式处遇制度、累进处遇制这些代表现代文明监狱制度发展趋势的思想和制度,无不体现着监狱制度中的人性化精神和人权保护的光芒。

由于历史上长期对“人性化”的批判,现代监狱管理所需的人性化被表达为“感性”以及“人道主义”,加之对“人性化”的认识还不到位、不充分,“人性化”精神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因此,在改造罪犯中,“人性化”处于一种外力推动的格局,真正的、自然而然的机制尚未建立,又加之狱警队伍的素质问题,“人性化”往往表现为形式上的轰轰烈烈,使“人性化”在罪犯改造中的作用大打折扣。虽然在监狱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中,规定了罪犯的基本权利,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落后制度的制约和相关人员素质的欠缺,罪犯的人权保护工作在我国的监狱管理中还是一个比较很有争议的问题。

要在监狱管理、罪犯改造中体现人性化精神,落实罪犯的人权保护,笔者认为应确保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监狱职能的单一化。目前监狱实际存在的办企业、办社会的状况造成了监狱很难有更多的精力和兴趣放在罪犯改造上,更谈不上追求罪犯改造过程中的人性化和人权保护。

2)实现监狱制度的法制化。我国现行的监狱法律制度一是不完善,与1994年颁布的监狱法配套的法规仍未出台,一些有关具体操作的法律法规也还欠缺;二是比较落后,满足不

了现代监狱制度发展的要求;三是没有体现人性化精神和对犯人的人权保护。应当按照人性化要求,对犯人权利进行专门立法。

3)监狱警察队伍素质的提高。监狱警察是监狱管理中人性化精神和人权保护的直接体现者和执行者。“监狱警察的现代化毫无疑问应是现代制度的核心,是罪犯处遇人性化的核心。” 要全方位提高狱警队伍的素质,在监狱警察中普遍确立现代监狱理念,并实行监狱警察的分类管理,主要分成管教型、看守型、生产指导型、保障型,对不同类别提出不同的工作职责和岗位要求。

由于刑罚思想的落后和监狱体制的不合理,目前我国的监狱管理中普遍存在监企社合一,监狱职能多元化;改造罪犯方式、手段落后;监狱财政保障不足,罪犯劳动的经济化以及分级分类体制的不完善等问题。面临箭在弦上的全球化形势,笔者建议我国的司法狱政部门对于服刑罪犯应当转变刑罚思想,吸收国外行刑社会化、行刑个别化等先进刑罚理念,可以借鉴或移植开放式处遇制、累进处遇制和分类制等现代先进监狱制度,坚决抛弃监企社合一的陈旧体制,实现监狱刑罚执行机关性质的纯化和刑罚执行职能职能的单一化,以人性化的精神顺利完成对罪犯的矫正工作,借全球化的“东风”推动我国监狱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关于我国当前失业问题的研究

■齐秀菊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在经济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攀升的同时,失业人口、失业率亦不断攀升。通过对失业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现阶段我国失业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失业;失业率;就业弹性系数;扩大就业 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提到“就业是民生之本”,这说明日益严峻中的失业问题已经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失业问题解决的结果直接关系到社会安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问题的解决通常是建立在对其客观情况有所认识,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也将由此入手探求解决现阶段失业问题的可行之策。 一、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和特征 (一)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世界各国政府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的定义,失业是指在某个年龄以上,在特定考察期内没有工作能力,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而我国国家统计局的失业统计标准与此存在明显的差异,失业人员是指非农户口,在一定年龄,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因而,我国的失业统计仅仅包括城镇经济,无农村经济;仅限于有城市户口的经济活动人口,没有包括来自农村但实际常住城市的劳动力对象;仅包括在就业服务机构求职登记的人员,遗漏了没有正式登记的人员;同时也没有包括下岗人员。然而,只是从近年来官方公布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失业率的数字看来,我国的失业状况也正在逐渐恶化。 另外,根据2006年官方统计的数据,我国公开的城镇失业人口达833万人,失业率为4.2%,与2005年基本持平。总体看来,我国的失业人口从1995年的519.6万增加到2006年的833万人,失业率从1995年的2.9%增加到2006年的4.2%,失业人口,失业率都在不断的增加与提 高。如果从世界范围来讲,4.2%左右的失 业率应该说是不高的,而833万失业人口 对一个13亿多的人口大国来说也无大 碍;但这些官方公布的失业人数仅限于城 镇登记的公开失业者,那些农村的,没有 去登记的,没有合同单位的,下岗的,以及 新增的许多劳动力等等都没有包括其中, 如此看来,我国的失业人口、失业率恐怕 要比4.2%多的多,再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 跨世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 内容。 (二)我国失业问题的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 调整的不断加快,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 配置过程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 就业问题深层次矛盾也日益突出,使失业 现象呈现以下特征: 1、经济高增长与失业率高增长并存, 就业弹性系数开始下降。所谓就业弹性系 数是指由国民经济变动带来的就业量的 比例,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就业弹性 系数是0.303,即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 就可以带动303万人就业。2005年,我国 的就业弹性系数下降为0.105。这是与传 统的周期性失业现象不同的。 2、失业率不断上升,再就业率的不断 下降,失业回滞开始出现。失业回滞是指 由于失业率长时间居高不下,自然失业率 开始上升的现象。前面已经叙述过我国的 失业现状,仅城镇公开登记失业率就呈逐 年上升的趋势,而再就业率却逐年走低, 从1998年的50%下降至2002年的15%, 近年来仍处于下降趋势。失业率上升与再 就业率下降的共同作用导致就业弱势群 体的出现。处于就业弱势的劳动者由于长 期失业或者频繁失业,最终形成“失去信 心的劳动者”,从而使得自然失业率上升, 成为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一大障碍。 3、失业与空位并存,结构性矛盾空前 突出。一方面劳动力总量上明显供大于 求,另一方面,高级管理人员、技术工人等 技术型劳动力则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 结构性失业的存在造成了企业扩大再生 产的障碍,进而大大削弱了企业进一步吸 收就业的能力。 4、知识型失业出现并普遍化。我国高 知识群体失业的现象主要出现在上世纪 九十年代中后期。据统计,我国高校毕业 生就业率在1996-2005年分别为93.7%、 97.1%、76.8%、79.3%、82.0%、90.0%、 80.0%、70%、73%、72.%,如此大差距,使 很多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高校的扩 招,高学历的劳动力不断增加,原来基本 均衡的供求关系被打破,高学历低工资, 高学历低就业,甚至不能就业的非正常现 象变得自然而平常了。人才资源的积压、 浪费也使我们国家的失业问题变得更加 棘手,更加复杂。 二、当前我国失业问题的成因 现代西方经济学说的失业理论始终 围绕人口、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政策四 个领域展开讨论,本文也将从这四个方面 入手,分析我国现阶段失业问题的成因。 1、劳动力供给人口的扩大。劳动力供 给量的迅速扩大是我国现阶段失业问题 的基础原因。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是我国的基本国情,2000年我国劳动年龄 人口达到8.7亿,每年新增数量不少于 1000万。据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就业形 势分析”称2006年是中国劳动年龄人口 峰值年。经济学家斯诺预测到2020年我 国适龄劳动人口将达到9.4亿。从另外一 个角度看,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 入,近几年还将有数百万国有企业职工下 岗;部分国有企业由于资源枯竭等问题不 得不退出生产经营,同时又导致几万多职 工退出劳动岗位。如此“开源节流”的劳动 力供给对我国的就业造成,长期总量压 力,成为我国失业问题的基础原因。 2、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体 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是我国失业问题的直 接原因。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指的是对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表现在 关于我国当前失业问题的研究 经济观察 15 20072 中国集体经济

中国失业问题的根源探究

中国失业问题的根源探究 聂金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济南 250014 [摘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过程中的转型发展时期,这就决定了我们对失业原因的分析应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即要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因此要针对中国失业问题运用新的视角加以分析。 [关键词] 失业;失业率;隐性失业;就业弹性系数; 一、引言 我国失业状况的严峻性和对其研究现状的落后性,迫切要求中国失业问题研究需立足于一个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然而,我国已有研究失业问题的理论视角,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还是西方的失业理论,都无法承担起研究中国失业问题的理论基础的重任。毋庸置疑,中国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过程中的转型发展时期,这就决定了我们对失业原因的分析应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即要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因此要针对中国失业问题运用新的视角加以分析。 二、我国失业原因解析 我国的失业现象十分严峻,而且正在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这种现象不禁使我们担忧。随着我国经济运行“软着落”成功,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特别是货币升值,失业问题逐步凸显,这种现象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我国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和经济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以下本文作者主要通过多种角度来分析中国失业的原因。 2.中国失业原因的具体分析 (1)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劳动力供给丰富。

目前,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4。尽管在人口政策的控制下,人口的出生率有所下降,但随着人口净增长,劳动力人口的增长仍处于高峰期。 表1 我国总人口和劳动力人口的增长情况 年份总人口(万人) 总人口增长率(%) 净增人口(万人) 劳动力人口(万人) 1978 96259 ———— 40682 1980 98705 2.54 2446 42903 1985 105851 7.24 7146 50112 1990 114333 8.01 8482 64483 1995 121121 1.06 1271 68737 2000 126743 0.76 957 88901 2005 130756 0.59 768 94197 2006 131448 0.53 692 95068 2007 132129 0.52 681 95833 2008 132802 0.51 673 9668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从表 1 可以看出,我国人口的增长从高速增长转到低速增长,由1980年的增长2.54%下降到2008年的0.51%。但是,劳动力人口的绝对数量并没有下降。2008年劳动年龄人口净增加数比 2007年增加847万人;据预计,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净增加数比 2009年增加78万。如果2009年劳动力参与率为 85%,那么需要增加1434万个就业岗位。 (2)高等教育发展在数量和结构上与经济增长不适应,导致大学生劳动市场的供求结构不完善。 高等教育的增长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发展的内涵远比增长的内涵丰富得多。前者不仅包含数量的增长,同时包含质量与效益的提高,然而,我国教育则更注重量的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青少年的教育时间不足,便过早地进

浅谈中国足球的现状的原因

浅谈中国足球现状的原因 摘要:阻碍中国足球发展或者是导致中国足球现状原因诸多但我觉得关键的有三点:中国足球普及问题,中国足球文化问题,中国足球体制问题。 关键词:中国足球现状原因普及文化体制 正文: 通过调查问卷(请问在座的男同学,在你们小学、中学时代,有谁能够每星期踢两三次足球的?有几个?)(今年我们派出进军世界杯20强的大概20个国家和地区,回来以后所谓的年轻记者最大的感受是垂头丧气,备受打击,说的共同的一句话是什么?别看我们人多,咱们踢球的人太少了?) 我国足球爱好者很少,所以说中国足球的普及是第一大问题。 我们踢球的人太少了,我们虽然人多,但是我们踢球的人太少,如果是按照足球的普及程度,人均会踢足球的,这个比例每万人当中会踢足球有几个?或者说踢过足球的人有几个? 这个标准来绘制一副世界地图,中国会是什么位置?估计要拿一个放大镜,中国,就像我们看到世界地图上(暗道而)、梵蒂冈基本上找不到。 普及的严重的问题首先导致的是什么?是我们的选材问题,我们的足球运动员包括我们其他一些体育项目的运动员是从小被挑出来去练,他们跟我们不一样,他们的生活环境跟大家不一样,这同时意味着我们被剥夺了接受这项运动的权利和机会,我们当中一些人给适当的机会,可能我们当中有中国的罗纳尔多,齐达内,但是我们没机会接触,背一个大书包去读书,老师也不敢,家长也不敢,有时间不如去读点书。而那些去练体育的孩子被剥夺了被文化教育的机会,他们更没有天分,只能被填成一个普通的球员,他们的运动天分可能还不如某些爱好者。 运动天分包括什么?肌肉质量、神经类型、反应类型、反应速度、爆发力、耐心协调性,平衡能力甚至个人的意志品质?我们的运动员是这样培养,从小在某个年龄段、某一个城市、某个省份,比如85年龄段,一共选出来100人,当他们10岁的时候是100人,当他们15岁的时候就剩下80个人,可能有的人腿断了,当20岁的时候就剩下60个人,就在这些人里面选,和他们同龄的其他人,根本就失去了这样的机会,可能我们当中很多人比他们优秀的多,或者只是比他们身体长的晚,就这样我们被淘汰了。这样普及的程度必然造成了选材和培养渠道上存在的问题。 与我国的普及程度问题比较,国外的普及度是相当高的 国外是发现在高普及率的程度上几乎所有的男孩在小学都有机会踢球,这个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所以你喜欢不喜欢你是否有天分,你是否能坚持是另外一回事,这个机遇是对人人开放,这个高水平的教练去发现,这个人有超群的素质异乎常人,贝利、小罗就是这样的人,9岁、10岁就被教练发现了,人家是发现和保护,不要让他腿断了,高高兴兴不要让他精神和心理留下什么阴影。 比如说很小的时候被大孩子在球场上欺负,就会留下阴影,保护他的精神层面,在训练中克服自己的缺点,你耐心差没关系,让你高兴,但是你容易发胖,我就控制你少吃甜食。 罗纳尔多在10岁的时候小学的老师就写评语说这个人将来难以预料这个人的发展,对他不要让他发胖,让他每天咧嘴傻笑,基本上就可以了。因为在比赛的过程当中,我们球队只要一个人就可以了,因为他一个人就把对方全晃过了,不用让他练耐力跑,长跑的时候就把自

#1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目录 一、我国城镇失业现状 (一)失业的概念及其划分 (二)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 二、我国城市社区部分居民的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我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 (二)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的原因 1.历史因素的影响 2.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 3.农民观念落后的影响 4.基层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5.农村劳动力培训资源不足,体系不健全 (三)经济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 (四)就业观念的影响 三、我国城镇失业问题产生的影响 (一)将会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将被扭曲 四、治理城镇失业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宣传教育,转变择业观念,是治理失业问题的思想基础 (二)加强岗位开发工作,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就业门路 (三)建立统一高效的劳动力市场,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内容摘要】根据近几年的资料显示,我国现今的失业现状已经超越了我们所能承载的社会形态,不管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都不同程度的会出现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和再就业困难等诸多问题。我们所说的失业即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谋求工作但未得到就业机会的状态。失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失业指的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分离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劳动者的生产潜能和主观能动性无法

发挥,不仅浪费社会资源,还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狭义的失业指的是有劳动能力的处于法定劳动年龄阶段的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者没有得到有报酬的工作岗位的社会现象。这是经营理念和现代化经济建设各方面矛盾多年积累的结果所造成的现象,导致了当前的就业困难和下岗职工增多。下岗失业者自身的素质偏低、观念陈旧,更加增大了再就业的难度。 【关键词】 改革与失业;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观念;教育理念;城镇社区;问题研究; 一、我国城镇失业现状 (一)失业的概念及其划分 失业即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谋求工作但未得到就业机会的状态。在经济学范畴中,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得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即认为是失业。失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失业指的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分离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劳动者的生产潜能和主观能动性无法发挥,不仅浪费社会资源,还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狭义的失业指的是有劳动能力的处于法定劳动年龄阶段的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者没有得到有报酬的工作岗位的社会现象。判断是否为失业人员的主要标志有五点:一是在法定劳动年龄范畴之内;二是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即在智力和身体上可以从事社会劳动;三是调查时期,国际上通行的调查时期一般为一周,如果调查对象在调查周内没有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或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间不到一小时,即可以确定为失业。 (二)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镇社区的失业问题不断扩大,逐步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失业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由1991年的352.2万,增长到2004年底的827万。2005年2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其他部门共

现阶段中国失业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现阶段中国失业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失业问题是随市场经济产生而出现的一个社会经济现象,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难题。自失业问题产生以来,各国政府都将失业问题列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并通过各种政策工具进行治理。而我国作为社会主义的人口大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失业问题特点原因解决对策 我国的失业人口主要分为四类:一是登记的城镇失业人口。即具有非农户口,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工作意向并在积极寻找,而且在劳动部进行登记了的公开失业者;二是下岗职工中的失业者。所谓下岗职工,是指由于的生产和经营状况等原因,已经离开本人的生产和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工作,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人员;三是农村向城镇流动人口中的失业者;四是高校毕业生中的失业者,指那些由于工作岗位有限或就业愿望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而暂时处于失业状态的青年学生。① 20XX年毕业生总人数达到495万人。而20XX年又将再创历史新高——达到559万人,比20XX年增加64万人。然而与此同时,毕业生的就业率却在持续下滑。 从现状可以看出,中国的失业问题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失业率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不断增加。尤其是近几年,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见表2。 其次,失业人群的年轻化。以前,由于国企改革而下岗的职工多为40-50人员。这些人年龄偏大,且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也有所欠缺,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所以,为了将来更好的发展而下岗,也可以理解。而现在,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素质和专业知识,却也加入了失业大军,每年这些大学生为了找到工作而四处奔波。失业人群的年龄越来越小,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第三,经济增长所创造的就业机会远赶不上新增的失业人数。数据显示,20XX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40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75万人。年末城镇就业人员28310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979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4万人,有505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帮助“4050”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47万人。而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4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失业率仍然居高

中国失业问题与财政政策研究(二).doc

中国失业问题与财政政策研究(二)- “ 二、当前我国政府及财政支持就业政策运用的实证分析 (一)当前我国的失业状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我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也日趋合理,市场就业机制初步建立。但当前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失业问题仍较严重。 1.城镇登记失业率趋于上升,实际失业率更高。 国外的失业率也处于较高水平,如在2000年,德国失业率为8.4%,法国失业率为10.0%,意大利失业率则高达11.3%.但必须指出,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和上述国家的失业率不具有可比性。世界各国公布的失业率都是通过劳动力抽样调查得到的调查失业率,其关于失业的意义严格遵循国际上通行的失业标准。而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主要是通过劳动部门所进行的失业登记得到的,其对失业的定义也没有遵循国际上通行的失业标准。因此,登记失业率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失业情况,而很难全面反映真实的失业状况。据国内有关研究机构和世界银行专家估计,中国城市实际失业率大约在8-10%之间。 2.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就业困难群体持续扩大,失业压力逐步增大。 3.农村就业问题突出,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任务十分艰巨,进一步加重失业形势。 就我国目前情况看,失业压力趋于增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2.结构性因素。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发展出现阶段性变化,进入了结构变换和升级的时期。一是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对城镇人员就业必然会产生挤出效应。二是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 后,以往依靠大量资源和人力投入发展经济的办法被结构调整冲击。三是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素质提高不同步之间的矛盾: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第二产业由于技术水平和资本密集程度提高,不能吸纳足够多的低素质、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特别是表现在年龄偏大的普通劳动力身上。与此同时,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产业结构原因,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及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的矿区就业矛盾将特别突出。 3.人口因素。目前,我国还处于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增长的阶段,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超过千万。再考虑已有的劳动力供给,每年的就业缺口超过1000万。在人口的庞大压力下,由此导致的就业压力是非常明显的。 (二)对我国政府及财政支持就业政策的基本评价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失业状况,从1998年开始,我国政府及财政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就业的政策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下述要点: 1.宏观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总量。 2.收入支持政策:建立“三条保障线”,构筑城市下岗失业基本生活的“保障网”。 1998年针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中,不少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部分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后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问题,国务院提出建立和完善“三条保障线”,旨在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必要的社会救助,为经济发展奠定稳定的社会环境。

浅谈中国足球的现状与未来

课次学号000000000000 足球欣赏结课论文《浅谈中国足球的现状与未来》 姓名: XXXXXX 学号:XXXXXXXXX 院系名称:XXXX学院 专业名称:XXXXX专业

当时法国球星阿内尔卡加盟上海申花俱乐部时,各大门户纷纷专题关注。据报道上海申花提供给了法国球星一份高达1060万欧元年薪的巨额合同,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埃托奥和C罗,甚至高于梅西的年薪。于是有国外媒体惊呼,中超革命要席卷全世界了,中国足球要触底反弹了,真的是这样吗? 中超开始回暖 2011赛季的中超联赛中,广州恒大提前四轮问鼎了联赛冠军,有人说恒大上演了中国的凯泽斯劳滕奇迹,可是说这句话的人可曾想到恒大2011赛季超过5亿元人民币的投入,远远超过中超平均水平。在先后花费3000万元引进张琳芃、冯潇霆、杨君、姜宁等有国家队经历的球员加盟后,以创中超记录的320万欧元的价格从贝尔格莱德游击队引进巴西前锋克莱奥,间歇期甚至花费1000万美元转会费从巴西甲级联赛引进了联赛MVP孔卡,并提供其700万美元的年薪。在赛季开始前恒达宣布了“531”的奖金政策,即赢一场奖励500万,平一场奖励100万,输一场扣300万,这一政策极大激励了球员了求胜欲望,这也是我们看到恒大的比赛往往在最后20分钟连续进球的原因。恒大的金钱攻势换来的是各队投入的加大,在7月份的联赛间歇期内,各队纷纷花费巨资从国外引进高水平外援或请高水平教练,如大连实德花费200万欧元请来了葡萄牙名帅文加达,河南建议请来了救火教练-曾带领韩国参加过世界杯的荷兰教练邦弗雷雷,他们入主球队后极大提升了球队实力,并带队成功保级。 在高水平外援和高水平教练来到中超后,联赛质量也有所提升,所带来的就是球迷数量的增加以及球市的火爆。以广州恒大为例,今年联赛恒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分析毕业论文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分析毕业论文 目录一、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一)、总体表现(二)、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较高的水平(三)、大学生成为新的失业群体二、中国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一)、结构升级和资本构成提高(二)、人口总量过大(三)、教育与培训尚待进一步发展(四)、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三、失业对社会的影响一、失业直接影响经济(二)、加剧贫困(三)、导致分配不公(四)、影响社会的稳定四、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一)实行工资补贴政策,以增加就业岗位、(二)、建立失业预警系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三)、实施积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合理调整经济结构,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五)、实施积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六) 2 中国失业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一、中国失业问题现状(一)总体表现我国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以来,失业问题开始逐步显现:进入新世纪后,失业形式依然严峻。2008 年 3 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指

出:这五年我国新增劳动力城乡加起来每年超过2000 万人。新增劳动力的数量庞大,历史遗留问题积压,失业问题愈发显得形势严峻。(二)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较高的水平从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虽然个别年份城镇登记失业率略有下降,但失业总量规模依然很大。2001 年之前,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在 4.0一下,其中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期仅在 3左右,从 2002 年到2007 年的六年间,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保持在 4以上的水平,2008 年失业率在 4.5左右。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有限的耕地必然导致农业排挤出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必然的趋势。据数据统计,中国农村人口达 8.6 亿人,为全国总人口的 70.9,农村从业人员为 4.9 亿,为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 72.2,除去失业人员外,农村中尚有近 4 亿人口无所事事,除去老人,丧失劳动力及未达到劳动年龄的儿童外,农村中富余人员的基数还是很大的,据专家估计,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在 1.9 亿。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正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而下岗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女性偏多,文化素质较低,技能单一,就业竞争能力差,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需要。长期的“大锅饭”体制养成了过分依赖企业或政府安置的思想,对企业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怕吃苦不愿自己找出路。有些人缺乏自我提高认识,不愿接受培

中国失业问题探讨

中国失业问题探讨 目录 1基本概 念 ..................................................................... (1) 1.1失业的分 类 ..................................................................... .. (1) 1.2失业的经济学解 释 ..................................................................... ................. 1 2中国失业问题现 状 ..................................................................... (3) 2.1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剩...................................................................... . (3) 2.2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问 题 ..................................................................... (4) 2.3城市化问 题 ..................................................................... ...................... 4 3中国失业问题产生原

因 ..................................................................... . (4) 3.1人口因 素 ..................................................................... (4) 3.2经济结构转型因 素 ..................................................................... .. (5) 3.3摩擦性因 素 ..................................................................... .. (5) 3.4外部因 素 ..................................................................... ................................. 6 4失业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 响 ..................................................................... . (6) 4.1社会影 响 ..................................................................... (7) 4.2经济影 响 ..................................................................... ................................. 7 5控制失业的对 策 ..................................................................... . (8)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研究 【摘要】: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经常爆发严重的失业问题,迟至1980年代初和1990年代初,主要发达国家仍都出现了较高的失业率。而我国近年的失业问题也日益严重,虽然每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城镇下岗职工、登记失业人口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却不能有效地减少。探讨失业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不仅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经济理论工作,更是一项迫切而棘手的现实任务。本文对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对社会的影响及对策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探讨。 【关键词】:失业问题,现状,原因,对策 一、关于失业 所谓失业(Unemployment)是指在劳动范围内,有就业能力并且有就业要求的人口而没有就业机会的经济现象。根据失业产生的原因,可以把失业区分为: 1、自愿性失业; 2、非自愿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3、隐蔽性失业。 (一)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失业有很多种类,根据主观愿意就业与否,即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所谓自愿失业是指劳动者所要求的实际工资超过其边际生产率,或者说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作条件和收入水平而未被雇用而造成的失业。由于这种失业是由于劳动人口主观不愿意就业而造成的,所以被称为自愿失业,无法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来消除,因此不是经济学所研究的范围。 另一种是非自愿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这种失业是由于客观原因所造成的,因而可以通过经济政策以及宏观经济管理来控制。经济学中的所研究的失业是指非自愿失业。 (二)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非自愿失业又可以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1、摩擦性失业是指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由于转换职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失业。这种失业的性质是过渡性的或短期性的。它通常源于劳动的供给一方,因此被看作是一种求职性失业,即劳动力需求方存在职位空缺,而劳动力供给方又存在着与此数量对应的寻找工作的失业者,这是因为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不完备,厂商找到所需雇员和失业者找到合适工作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摩擦性失业在任何时期都存在,并将随着经济结构变化而有增大的趋势,但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失业存在是正常的。 2、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也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的,而且通常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产业结构变化或者产业迁移导致的,这些经济变化引起特定市场和区域中的特定类型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于其供给。造成特定市场中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可能由以下原因导致:(1)技术变化。原有劳动者不能适应新技术的要求,或者是技术进步使得机器替代人工,从而劳动力需求下降,此类型失业也称为技术性失业; (2)消费者偏好的变化。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偏好改变,使得某些行业扩大而另一些

论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论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论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摘要: 失业问题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发达国家的失业人数持续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失业状况也不容乐观。本文尝试从失业的界定入手,引出我国日益严峻的失业问题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最后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失业问题现状原因对策 一、失业的含义及其界定 (一)失业的含义 失业是指劳动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时期内没有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或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间达不到规定标准)、正在寻找工作、如有工作可在两周内应聘就业的人员。判断是否为失业人员的主要标志有五个:一个是劳动年龄内;二是有劳动能力,即在身体和智力上可以从事社会劳动;三是调查时期,国际上通行的调查时期一般为一周,如果调查对象在调查周内没有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或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间不到一小时,即确定为失业,而我国劳动部门则规定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劳动者在一个月内从事有报酬的劳动不足15日者就也失业者;四是正在寻找工作;五是如有工作可以在两星期内应聘就业。 失业类型可以因研究问题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划分方法,根据我国的失业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划分。 1、根据失业的表现形式来进行分类

显性失业,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表现出明显的分离。显性失业主要表现为我国城镇的公开的登记失业,即失业的劳动者到政府劳动部门进行登记以取得失业补助和就业帮助。 隐性失业,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处于隐蔽性存在状态。主要包括两大部分:(1)农村潜在失业。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的减少和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因种种原因没有转移到第二、三产业,而滞留在农业生产领域,形成潜在的失业。(2)城镇国有企业中的隐性失业。在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由于吸纳了大量的无效劳动力,导致国有企业人浮于事,劳动效率低下;“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因而形成劳动者在劳动岗位上的“在职失业”。 2、根据劳动力供求现状进行分类 总量性失业,指由于劳动力供给在总量上大于需求而形成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指劳动力供给的素质结构或区域结构与社会的需求结构不相适应而导致的失业。 3、根据失业形成的原因进行分类 自愿性失业,指一些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因学习、家务、个人能力及家庭收入等原因而自愿处于不工作状态; 磨擦性失业,指劳动者在寻找就业岗位的过程中,因信息和成本等原因而暂时处于失业状态; 季节性失业,指劳动者所从事的职业带有季节性,如农业种植、锅炉工等,造成劳动者在一定的季节中有工作,而在其他的季节中处于失业状态。 (二)失业界定 1、失业界定的国际标准 国际劳工组织于1982年的国际劳工统计大会上对于失业的定义为“失业指在调查期内达到一定年龄并满足以下条件者:(1)没有工作,即未被雇佣同时也未自谋职业者;(2)目前可以工作(有工作能力),即可被雇佣或自谋职业者;(3)正在寻找工作,即在最近特定时期已经采取明确步骤寻找工作或自谋职业者”。 因考虑了各成员国自身的社会制度、宗教文化背景以及就业政策和就业观念等诸

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引言 当今失业现象已出现了超越社会形态的特点,无论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失业问题。所谓失业是在一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愿意工作却没有工作,虽有劳动报酬但不能维持其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的一种社会现象。经济建设和经营机制深层次矛盾多年积累的结果,导致了当前的企业困难和下岗职工增多。下岗失业者自身的素质偏低、观念陈旧,使再就业难度加大 一、我国城镇失业现状 (一)失业的含义及其界定 失业是指劳动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时期内没有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或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间达不到规定标准)、正在寻找工作、如有工作可在两周内应聘就业的人员。判断是否为失业人员的主要标志有五个:一个是劳动年龄内;二是有劳动能力,即在身体和智力上可以从事社会劳动;三是调查时期,国际上通行的调查时期一般为一周,如果调查对象在调查周内没有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或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间不到一小时,即确定为失业 (二)我国城镇失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镇的失业问题也日益凸现。失业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由1991年的352.2万,增长到2004年底的827万。2005年2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其他部门共同发布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显示,2006年,失业人员将达到840万人。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员曾燕波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另外目前的失业率统计中也没有包括500万下岗职工,因为下岗职工尽管没有工作、没有收入,但他还是企业的人,没有和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如果以后“下岗”和“失业”完全实现并轨,两部分人就将合并计算,那么我们的失业率的数字就将更高。”目前,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二、我国城镇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1)总量性原因 我国劳动力总量长期供大于求,是我国失业存在的基本原因。由于过去我国人口政策的失误,使我国新增人口总量日益膨胀,随之劳动人口比重也在不断提高。上世纪70年代后期加大了计划生育力度后,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步下降,但由于人口惯性作用,庞大的人口基数使我国的人口净增量和劳动力供给增量绝对数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而且,人口总量性原因导致我国的失业问题短期内不会有较大改观。 (2)劳动力素质原因 我国劳动力数量众多,但整体素质不高,劳动者技能与工作岗位所需技能不

当前中国失业的成因分析以及对策

报考专业: 工商企业管理准考证号: 291511440215 姓名:指导教师: 年月日

当前中国失业的成因分析以及对策 摘要:目前,失业(包括下岗)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非常突出的也是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现阶段为什么会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口,应怎样认识当前社会出现的失业问题,失业现象在发展过程中呈现怎样的趋势,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它等等这些现在都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失业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失业问题是各国经济存在的普遍现象,但太高的失业率会危害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对于我国来说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充分就业是现代国家宏观经济的一项重要目标之一。所以,正确认识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寻求一条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失业原因影响对策 The current Chinese unemployed cause of formation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Abstrac t】At present, the unemployment ( including off-duty ) has become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life is very prominent and the whole society focus problem in China at the present stage, why will produce a large number of unemployed population, should understand how the current society appears the problem of unemployment, the unemployment phenomenon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present what kind of trend, wha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solve it, these all have now become the new subject in front of us. Unemployment is not only an economic problem, but also is a sensitive social problem, the opera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y, the problem of unemployment is a national economic phenomena, but too high unemployment rate will endanger the economic prosperity, social stability. China is a major social and economic problems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Full employment is the modern country of macroscopical economy an important goal of. Therefor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unemployment situation, reason, seek the efficient way that solves unemployed problem, have important theory and realistic meaning.

中国足球现状原因及对策

中国足球现状、原因及对策 一、中国足球的现状: 足球运动是第一大体育运动项目,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足球运动这一项目已经影响到所有国家、民族和地区。现在世界上大约有2亿多人把足球这个项目作为自己的主要运动。但同样是亚洲人,中国足球队与日本韩国足球队水平差距是巨大的,中国足协的副主席张吉龙说:“这么多年以来,中国足球一直处于摸索、探求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我们也搞过职业化,10多年职业足球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但中国足球还是在原地打转。这让我们必须要反思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把中国足球的水平搞上去。” 中国足球在近二三十年间取得的成绩可谓是屈指可数,不仅如此中国足球 的水平越来越呈下降的趋势,越来越跟不上国际的大潮流。本来还能够在亚洲排的上号的中国足球到现在已经彻底沦为亚洲三流。,从1978年开始中国恢复了全国甲级和乙级联赛双循环升降级的制度,并建立了全国成年队联赛和青年队联赛的各级比较稳定并且系统的竞赛规章制度。1982年至今,中国足球队参加了所有世界杯足球赛的预选赛和奥运会的足球预选赛,并且在2002年中国足球队在米卢蒂诺维奇主教练的带领下艰难地冲进了世界杯的决赛圈,中国以亚洲第五的身份第一次登上了世界杯的大舞台,然而三战皆负的比赛成绩,最终使得中国足球队的排名没有出现在世界排名榜上。2006年9月6日亚洲杯预选赛中国队以0:0战平新加坡队,让中国的球迷绝望了。在当时比赛的前几天,国际足联公布了最新一期的世界排名,中国足球队的世界排名最终创历史新低仅仅排在了103名,在亚洲也仅仅排在了第15名,中国足球队沦落到了亚洲的三流球队。20年来我国足球的水平总是不尽如人意 二、中国足球水平越来越呈下降的趋势的原因: 1、中国足球管理制度的缺陷: (一)体制落后,伪职业化,商业运营极差: 职业化整整二十年,中国足球行政指令依旧横行,“伪职业化”倾向明显。特别是目前运营中超联赛的中超公司,表面上是独立的公司法人,实质上隶属于中国足协,表面上运营整个联赛,实质上局限于项目招商,功能相当于欧洲国家足球职业联盟下的一个商业部。 (二)球场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 硬件设施不足,利用率低是直接影响中国足球运动普及的一大主因。目前,伦敦各类足球场约3000多块,北京的体育场不到100块,符合标准的足球场更少,并且国内各球场多为不对外开放的校园球场,足球运动的全民普及无法开展。(三)足球人口极度匮乏: 目前,中国足协注册青少年球员不足7000人,为日本60万,西班牙65万的1.4%,1%。注册职业球员8000人,足球人口极度匮乏严重影响中国足球的发展。. 2、储备人才的培养方案不完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