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地理学 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地理学 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地理学 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地理学 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章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经济发展

一(06论)以长江三角洲的发展为例,阐述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及其运行机制

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模式及演变规律:主要包括极核式,点轴式,网络式空间结构极核式空间结构.由于区位条件的不一样,一些在空间分布上有集聚需求的经济部门及组织就会选择区位条件相对好的地方作为发展场所,就产生了经济活动的集聚地,即"点" 或"集聚极" . 点轴式空间结构,指区域中有不同等级的点和轴线,它们相互连接否成构成了分布有序的点轴空间结构. 网络式空间结构, 指区域点与电之间会有多路径的联系通道, 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 通信, 动力供给网络,网络沟通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在全区范围内传输各种资源和要素, 就构成了区域的网络空间结构.

演变规律: 点轴式空间结构是在极核空间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增长极与周边点的交往中,产生越来越多的商品,人员,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的运输要求,因此就会建设连接他们的各种交通线路,通讯线路,动力供给线路等.区域的资源和要素在继续向增长极及相关点集聚的同时, 也开始向沿线地区集中, 成为区域发展所以所的轴线. 最终形成点轴式空间结构. 网络式空间结构是点轴系统发展的结果,在点轴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位于轴线上的不同等级的点之间的联系会进一步加强, 一个点可能与周围的多个点发生联系, 并形成联系通道, 随之形成网络式空间结构. 能够通过举例或其它方法将三种空间结构模式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分析, 并评价其实践意义,从而体现学习和应用水平及综合述评能。

二(03)何谓区位指向?简述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的通常表现形式.

区位指向:经济活动各要素在区域内分布的不平衡性,以及不同经济活动对各要素的依赖强弱不同,因而产生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从而使其它的经济活动、各要素向这一区位集中,导致区域空间结构的产生和发展。经济活动区位指向是各类区位因子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合力。在形成此合力的过程中,不同因子所施加的影响是不同的,有的表现为主导作用,有的表现为次要作用。起主导作用的就代表了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通常有如下几种:

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农业、采矿业对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有较强的依赖性,受自然因子的制约最强烈,在空间分布上趋向于相关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集中的地方。如商品粮生产基地、石油生产基地、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

2、燃料动力指向一些高耗能的产业,包火电站、铝、镁、钛等有色金属精练,电冶合金,稀有金属生产,合成橡胶生产和石油化工等,在生产活动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或者是需要获得稳定的动力供给,他们在区位选择上一般指向原料.动力集中供给地。如建坑口电站、水电站附近建有色冶金基地等。

3、原料地指向再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原料的经济活动,如一些物耗高的产业包括钢铁、有色金属粗炼、建材、森林工业、重型机械制造、化纤、制糖、罐头、乳肉加工、水产加工、以及茶叶、棉花、毛皮的初步加工等,其区位多指向原料地。

4、市场指向主要指部分经济活动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产品销售受市场影响大或者产品不能长途运输,大多是当地消费者服务的产业,如食品、服装等,以及第三产业。一般多集中在大城市或特大城市。

5、劳动力指向对劳动力需求量大的产业,主要包括纺织、制鞋、缝纫、制药、塑料制品、烟草等。其区位一般指向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的地区;而高科技产业如电子、新型材料、宇航等,其区位一般指向劳动力素质很高的地区。

6、交通枢纽指向有的经济活动,运输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的比重高,有许多产业分布在综合运输枢纽、海港、河港、铁路枢纽、航空港附近。形成“临海型”、“临河型”“临空型”布局。如一些加工业、汽车制造业、造船、炼油。微电子、

须指出:

经济活动区位指向仅仅表示某产业布局的基本倾向或趋势,具体布局要对具体产业和具体条件进行综合比较分析。

经济活动区位指向是随着各类区位因子的变化其指向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11)什么是空间近邻效应?请论述其产生的原因,并举例说明近邻效应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四(07)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过程,试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论述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

( 1 )经济体制影响到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和效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就能够释放出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2 )政府能够通过制订和实施各种经济政策来引导、规范企业和个体的经济行为,调节资源的部门和空间配置状况,从而调控区域经济增长。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直接影响了区域资源的配置效率。高效、廉洁、负责任的政府对现代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3 )区域内主要企业的组织水平、制度创新、技术水平以及区域内企业的规模结构等决定了区域的经济发展的竞争力的大小。特别是,区域内的骨干企业的发展不仅对区域经济有着直接的贡献,更重要的是能够带动相关企业的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组织核心。

(4 )经济结构决定了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先进的区域经济结构可产生高效率的资源配置。如果区域拥有符合现代经济发展潮流且有优势资源作支撑的主导产业、各产业之间紧密相连的产业结构,以及由强大增长中心为空间组织核心、各产业布局合理的空间结构,就能够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五(05)简析区位条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六(10)请辨析极化作用与扩散作用?

集聚与扩散的关系

(1)同时存在:但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同,主导作用不同,早期以集聚为主,后期以扩散为主。

(2)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一定的惯性。只有等到出现集聚不经济(或扩散不经济)时,才会受到遏制,并发生转化。

(3)两者可以相互转化,扩散并不排除新的集中。

七(06)简述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社会经济制度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导致这种演进的技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为因果的。如果这些因素中的某一个发生了变化,就会引起另一个相关因素也发生变化,后者的变化反过来又推动最初的那个因素继续变化,从而使社会经济沿着最初的那个变化所确定的轨迹的方向发展。可见,社会经济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不守衡或者趋于均衡,是以循环的方式在运动,而且不是简单的循环,这种循环具有积累的效果。

瑞典经济学家、新制度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缪尔达尔提出的一种理论。出自《美国的两难处境:黑人问题与现代民主》(1944)一书。基本内容是:经济制度是发展的社会过程的一部分。在一个动态的社会过程中,社会各因素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某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而第二级变化,反过来又加强了最初那个变化,

并导致社会经济过程沿着最初那个变化方向发展。这种因果发展关系既可能是上升的运动,也可能是下降的运动。但它不是简单的循环流转,而是有着积累效果的,所以是“循环积累因果联系”。缪尔达尔还指出,事物的常态是动态变化的积累倾向,而不是象传统经济学所说的那样,经济因素之间总是由均衡到不均衡再恢复到均衡的变化。可见,循环积累因果原理是从瑞典学派的动态均衡理论发展而来。循环积累因果原理是缪尔达尔经济理论的核心。这一原理被现代一些经济学家推崇为“新的社会经济分析方法的新的规范”,对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体现了制度经济学的演进、整体的研究方法。这一原理也为制度学派提出的社会改革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

累积因果理论,又有叫循环累积因果理论,是由著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1957年提出的,后经卡尔多、迪克逊和瑟尔沃尔等人发展并具体化为模型。缪尔达尔等认为,在一个动态的社会过程中,社会经济各因素之间存在着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某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这后一因素的变化,反过来又加强了前一个因素的那个变化,并导致社会经济过程沿着最初那个因素变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累积性的循环发展趋势。市场力量的作用一般趋向于强化而不是弱化区域间的不平衡,即如果某一地区由于初始的优势而比别的地区发展得快一些,那么它凭借已有优势,在以后的日子里会发展得更快一些。在经济循环累积过程中,这种累积效应有两种相反的效应,即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前者指落后地区的资金、劳动力向发达地区流动,导致落后地区要素不足,发展更慢;后者指发达地区的资金和劳动力向落后地区流动,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总之,循环累积因果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首先是从一些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发展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时,这些区域就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区域经济能否得到协调发展,关键取决于两种效应孰强孰弱。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回流效应都要大于扩散效应,这是造成区域经济难以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缪尔达尔等认为,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要有政府的有力干预。这一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解决地区经济发展差异问题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主要阐述了增长极对其自身和其他地区发展的积极作用,而忽视了增长极对其他地区发展的消极影响。缪尔达尔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利用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概念,阐释了经济发达地区优先发展对其他落后地区的促进作用和不利影响。

八(09)请从4种理论视角解释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的机制。

答题思路: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对于此题,南师大曾经出过类似题目“试从交易费用和产业组织角度分别解释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演化机制”。从四种角度解释,即集聚经济原理、交易费用理论、创新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

参考答案要点:参考第八章第三节

(1)集聚经济原理:能够产生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效果。

①企业空间集聚利于分工合作、促进知识传播与学习、从而使众多的中小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而获得规模经济;

②由于集聚而增加了企业数量,相互之间建立垂直或者水平联系,扩大了产业集聚内部的生产范围,使中小企业通关过就地拓展业务联系,增加发展机会,从而获得外部范围经济。具体而言,产业集聚可以使企业通过互为客户,增加了本地市场需求,节约运输费用和降低原材料价格,以及开展集体性的营销活动,使生产成本降低、边际效益递增。特别是,集聚地往往成为产品的市场中心和信息中心,不仅有利于降低营销成本,还可以产生区域品牌效应,获得营销优势。

(2)交易费用理论

①企业在空间上集聚使得交易对象和空间范围相对稳定,有利于减少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

②众多中小企业的集聚增加了本地市场的参与者数量,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③易于建立互信关系,降低交易成本,促进集群内部的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④本地市场成长,潜在需求的增加,也会促使分工深化,并使企业集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3)创新理论

①企业集中为创新提供良好环境,有利于专门化知识的积累和传播,从而有利于企业创新;

②集群内企业间的竞争创造了创新的外在条件(人员流动、日常交流,创新知识传播)。(4)产业组织理论

①集群内企业发展环境较好(有本地的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基础设施、市场需求),创建和衍生新的企业较容易,并且企业的退出也较容易(金融、管理、产权交易等方面的条件较好),所以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进入和退出壁垒都较低,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发育和成长。

②在同一行业中,由于产业集群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对于产业集群外部的企业进入到该产业内部就构成了较高的壁垒,从而为产业集群的持续性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九(07)根据经济区的概念及组成要素简评“海峡经济区”的提法。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连内陆,涵盖周边,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辐射集聚、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地位。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得到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海内外的广泛呼应,台港澳和周边地区的积极参与,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定位进一步明晰,效应进一步显现,氛围进一步形成,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的形势、趋势、态势和气势,充分体现福建人民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强烈责任意识,全面展示福建人民谋求发展的意识、攻坚克难的精神、应对风险的气势、服务全局的合力、拓展创新的气魄和锲而不舍的韧劲,形成了“活、和、创、韧”的基本经验,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新形势对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出新要求。党的十七大作出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首次在全党确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地位,把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与维护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紧密联系起来,赋予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以新的责任。国务院《意见》的公布实施,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入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祖国统一大业的史册上将写上浓重的一笔。福建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国务院《意见》精神,顺应科学发展的大势,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趋势,提出要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进一步明确了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途径和目标,体现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内涵的延伸、拓展、深化和提升。

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央决策和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助于福建在新一轮发展中树立新理念、形成新思路、开辟新空间,充分发挥沿海港口、外向带动、对台合作、生态资源和对内联接等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更高水平、更优效益的又好又快发展。

——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推动海峡西岸其他地区和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发展的重大举措。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将为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提供一条快捷顺畅的对外开放战略通道,不断拓展福建发展空间,推进福建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对接,

形成从环渤海湾到珠江三角洲沿海一线的完整发展布局,凸显海峡西岸在东部率先发展、东中西部良性互动的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紧密联系、互动联动、互利共赢,使福建成为两岸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的结合部、先行区和重要通道,增强台湾同胞对祖国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为推动形成海峡经济区打好基础,进一步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十(12)简述经济区的基本特征,以某一经济区为例阐述其战略定位及现实依据

1 组织上的同质性或群体性(区域性)

区内经济活动是属于某一类的经济活动,并且所依赖的主要资源和要素的基础相似;区内经济活动具有群体性,即它们依据经济上、技术上的联系而组成经济系统。经济区在组织上是一个整体,有着自己的边界。

2 空间上的相对排他性(整体性)

尽管空间边界呈现过渡性,但有明显的区域范围。

3 对外联系的开放性

大中小经济中心纵横交错,紧密相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因此,必须在全部经济联系的网络中,动态地对它进行考察,才能正确认识它的规律

4 组织上的层次性

经济区有大小之分,就同类而言,从空间的纵向看,可分成若干层次,且上下从属或包含,反映出它们之间在规模、经济活动内容等方面的差异和纵向联系。

从空间横向看,每个层次又有若干各规模大体相当,各具特色、具有横向经济联系的经济区。

第一个战略定位是“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王开明认为,这个战略定位,显然是立足于福建省独一无二的对台优势。对台政策主要包括在两岸综合性经济合作框架下,允许福建在对台经贸、航运、旅游、邮政、文化、教育等方面采取更加灵活开放的政策。王开明强调,一次性出台这么密集的对台政策,在福建对外开放史上还是第一次。有了这些政策的支撑,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个战略定位是“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王开明认为,这个战略定位是立足于福建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目前厦门、福州已进入国家十大集装箱港行列,湄洲湾已初步建成工业港。《若干意见》要求福建“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王开明指出,这一切都意味着,在海峡西岸即将诞生一个为周边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等生产要素走向世界,以及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海峡旅游服务的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

第三个战略定位是“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王开明认为,这个战略定位是福建人民30年改革开放艰苦努力获得的成果,实在来之不易。按照《若干意见》的部署,福建提出要在海西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王开明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个面貌一新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将出现在海峡西岸经济区。

第四个战略定位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王开明认为,海峡旅游迎来了大展宏图的难得机遇。王开明表示,发展海峡旅游,必须突出四方面重点:第一,举全省之力推动海峡旅游发展。做好旅游规划,从吃、住、游、购、娱各方面加快旅游软硬环境建设。第二,继续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升现有福州、厦门、泉州、武夷山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

形象,进一步做大做强海峡旅游品牌。第三,整合旅游资源。加强资源整合,构筑闽东北、闽西南、闽西北三大旅游协作区。第四,继续加强闽台旅游合作。在现有大金湖——日月潭、武夷山——阿里山合作基础上,把海峡西岸建成两岸人民共同向往的知名旅游目的地。

1,(11论)试述经济全球化与地方化(本土化)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地方化也指从地方利益出发,利用全球化的有利一面,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 )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关系

①经济全球化引起了经济活动空间格局的变化。地理空间上邻近企业的共同性增加,同

时人们和国家个性化要求也随之增加。经济一体化、地方文化传统建设加强同时发生、相伴而生,构成了一个矛盾统一体的两个对立面。

② 地方化与全球化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方面,在地方化过程中,全球化的因素必然影响到当地的价值观、文化观;

另一方面,强烈的地方化(民族化)有利于全球化发展,当然,本土化的东西进行全球化的关键在于商业包装和因地制宜。

( 3 )跨国公司地方化的策略

①在生产管理或国际营销过程中为扎根当地市场而迎合东道国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

化传统的发展战略,以便使跨国公司成为东道国的组成部分,使外贸营销符合当地文化环境要求。

② 括技术、材料的本土化,以吸收当地技术、利用当地资源,形成适应东道国国情的当地市场。

③ 企业形象的本土化和国际营销本土化。

补充

十一(10)从空间相互作用角度,论述海峡经济区对福建省的影响

(09)什么是空间相互作用,结合实例说明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

十二(09)简述区域分工理论,并分析海峡两岸经济分工与合作的合理性和必要性(03)区域分工的意义何在

十三(06)如何认识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必然性,简述如何对之进行有限度的调控

十四(1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涵义,阐述两岸如何实现产业的深度对接

十五(04)促进经济区域协调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18春福师《经济地理学》在线作业一

(单选题) 1: 20世纪上半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当属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此时期,引入的经济活动区位论包括() A: 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B: 克里斯塔勒的以商业为主的“中心地理论” C: 廖仕的“区位经济论” D: 皮鲁的“增长极理论” 正确答案: (单选题) 2: 克拉克产业分类又称为() A: 产业功能分类 B: 四次产业分类 C: 三次产业分类 D: 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正确答案: (单选题) 3: “区位因子”最早由()提出,并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A: 格林哈特 B: 哈特向 C: 艾萨德 D: 韦伯 正确答案: (单选题) 4: 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区域。 A: 纯自然资源型 B: 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 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 资源缺乏型 正确答案: (单选题) 5: 经济结构的核心部分是() A: 产业结构 B: 收入分配结构 C: 技术结构 D: 职业结构 正确答案: (单选题) 6: ()战略主张以发展工业带动经济的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A: 进口替代 B: 出口替代 C: 工业赶超 D: 经济、社会综合发展 正确答案: (单选题) 7: 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 A: 农业区位论 B: 工业区位论 C: 市场区位论 D: 运输区位论 正确答案: (单选题) 8: ()不属于区域规划的制定原则。 A: 统一原则 B: 发挥优势原则 C: 兼顾全局原则 D: 效益原则 正确答案: (单选题) 9: ( )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 A: 扩张效应

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1

《经济地理学》 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 何谓经济地理学? 2. 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3. 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4. 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5.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6. 简述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及其意义。 7. 如何理解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价值与应用价值。 8. 经济地理学关注的重大研究问题是什么? 9. 学习经济地理学有何作用? 10. 如何学好经济地理学这门课程?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1.概念题: 区位;区位主体;区位理论;区位条件;区位因子;可进入性;地理可进入性;经济可进入性;制度可进入性;社会可进入性;交通网;交通网的密度;通达性;连接度;机场产业区。 2.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3.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有何区别? 4.区位因子分为哪几种类型? 5.区位理论构建的客观基础是什么? 6.试述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7.试述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8.试述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9.试述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0.试述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1.分析市场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2.综合分析区域环境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3.产业环境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 14.政府如何影响经济区位? 15.环境因素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 16.可进入性分几种类型?它们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 17.试分析交通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1.概念题:

区位地租;区位因子;一般因子;特殊因子;区域性因子;集聚因子;分散因子;原料指数;区位质量;等费用线;综合等费用线;临界等费用线;劳动费指数;劳动系数;加工系数;经济人;满意人。 2.分析杜能农业区位论中区位地租的形成机制。 3.分析杜能农业区位论中的杜能圈或农业空间结构形成机制。 4.杜能揭示的农业生产空间配置原理是什么? 5.评价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6.简述区位因子类型。 7.韦伯是如何抽取影响工业区位的一般因子的? 8.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最小运费原理。 9.根据原料指数如何选择工业区位? 10.韦伯是如何运用运费指向、劳动费指向和集聚指向来选择工业区位的? 11.评价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意义。 12.简述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13.简述胡佛的区位理论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14.简述区位相互依存学派的基本思想。 15.简述霍特林模式。 16.简述廖什市场区位理论的基本观点 17.分析廖什市场区位理论的方法特点。 18.简述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 19.简述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 20.简述史密斯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的主要观点。 21.试述普雷特行为矩阵的分析方法与主要结论。 第四章中心地理论 1.概念题: 中心地;中心商品;中心地职能;中心性;补充区域;经济距离;市场区;经济距离;门槛人口。 2.分析市场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3.分析交通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4.分析行政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5.分析廖什中心地系统的构建机制。 6.比较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与廖什中心地理论的差异。 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 1.概念题: 规模效益;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接触扩散;等级扩散。2.简述企业成长的动因。 3.简述企业增长战略和扩展方法。 4.试述企业的空间增长过程及其原因。 5.简述企业的空间扩张规律。 6.试述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

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人类进行活动的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劳动对象、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 劳动力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质量、劳动力成本、劳动移动。 区域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 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首先是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 其次是“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 第三,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 第四,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结构由连接度和通达度来表述。 看图说明杜能圈形成的机制及空间配置原理。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空间配置原理: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的全部形态随之变化,将能在各圈层中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农业组织形式。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读下面两幅图,比较它们的差别,并说出杜能圈的形成机制和现实局限性。 答:上面一幅图为杜能圈,下边一幅为逆杜能圈;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现实局限性:首先某些自然条件的现实与理论差异很大,如河流干扰因素,谷物价格变动和土质存在差异时等等,另外杜能圈建立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农场以追求最大地租收入为前提,而现实中,农业生产中相当大的部分并非商品性经营,而是自给经营这种自给型经营以产量为目标而并非利润,并且不强调单一品种专业化生产而强调多品种多样化生产。另

【发展战略】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性质、学科体系与任务 一、研究对象与性质 二、学科体系及其任务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一、与经济科学的关系 二、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三、与技术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二、对当今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三、新世纪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热点 本章讨论议题: 1、理论上而言,如何认识我国经济地理研究落后于自然地理学? 2、如何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些认识对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有何意义?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古代~19世纪末) (一)史志描述阶段(17世纪前) 1、特点 1)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 2) 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 3) 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2、代表著作 ◆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 ◆欧洲:赫尔泰的《地球的描述》(B550-475年);斯特拉波的《地理学》(B64-A20年) 此外,还有如东晋高僧法显的〈佛国记〉、唐三藏的〈大唐西域记〉、《徐霞客游记》、〈马可波罗游记〉等。 (二)商业地理研究阶段(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1.特点

1)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2)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2、代表著作 ◆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阶段 1.概念的提出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 ◆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标志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纵向演变, 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 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 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1.区域研究尺度的变化 1)区位论 ◆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 2)区域科学研究 ◆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此外,其它区域研究及全球化研究—— ◆代表理论:皮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等。 ◆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全球化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活动全球化与信息化日益加强,把区域研究放在全球背景下,以扩大研究视野。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导致变化的原因: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已不能揭示企业的区位原因,更不能揭示“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 ◆麦克尼提出的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成,关注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空间结构的研究。 3、研究思维的变化 1)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 ◆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 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 ◆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 ◆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行为主义分析

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5)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五节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与篇章安排 1.何谓经济地理学? 2.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5.简述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与其意义。 6.如何理解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价值与应用价值。 7.经济地理学关注的重大研究问题是什么? 8.学习经济地理学有何作用? 9.如何学好经济地理学这门课程?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5) 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第五节交通与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1.概念题: 区位;区位主体;区位理论;区位条件;区位因子;可进入性;地理可进入性;经济可进入性;制度可进入性;社会可进入性;交通网;交通网的密度;通达性;连接度;机场产业区。 2.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3.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有何区别? 4.区位因子分为哪几种类型? 5.区位理论构建的客观基础是什么?

6.试述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7.试述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8.试述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9.试述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0.试述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1.分析市场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2.综合分析区域环境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3.产业环境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 14.政府如何影响经济区位? 15.环境因素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 16.可进入性分几种类型?它们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 17.试分析交通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4) 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第三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 第四节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 1.概念题:区位地租;区位因子;一般因子;特殊因子;区域性因子;集聚因子;分散因子;原料指数;区位质量;等费用线;综合等费用线;临界等费用线;劳动费指数;劳动系数;加工系数;经济人;满意人。2.分析杜能农业区位论中区位地租的形成机制。 3.分析杜能农业区位论中的杜能圈或农业空间结构形成机制。 4.杜能揭示的农业生产空间配置原理是什么? 5.评价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6.简述区位因子类型。 7.韦伯是如何抽取影响工业区位的一般因子的? 8.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最小运费原理。 9.根据原料指数如何选择工业区位? 10.韦伯是如何运用运费指向、劳动费指向和集聚指向来选择工业区位的?

经济地理学课后作业

第一章: 1.珠江三角洲为什么比较发达? 第二章: 3.试分述影响经济活动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4.综合分析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5.试分析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三章: 综述韦伯运费、劳动费用和集聚三种指向的工业区位原理。 第七章: 1.怎样理解区域空间结构? 2.分析区域空间结构发展的集聚与扩散机制。 3.试述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4.运用实例说明一个区域的空间结构。 08城市规划与经济地理 《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1.结合实例,谈谈你对经济地理学的理解。 2.影响区位因子有哪里,分析珠三角发展中的主要区位因子。 3.分析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基本要点,并举实例说明。 4.什么是主导产业?其特征是什么?结合实例谈谈怎样确定主导产业。 5.谈谈你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解,试分析你所熟悉的一个区域或城市的区域空间结构。 6.分析区域空间结构发展的集聚与扩散机制,以某一区域或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中这两种机制的作用如何? 7.分析中国或者广东或者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特点和问题? 8.谈谈经济全球化对珠三角或者广州城市的影响,及其如何保持其地方化。 5.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一) 劳动力特色 劳动力是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一部分人口。 人口密集地区(大都市)有着多种多样的熟练劳动力 (二) 劳动力素质 1.普通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小。 2.高素质科技劳动力的需求成为影响现代经济活动区位 (三) 劳动力成本 1.劳动力的空间上分布不均及其空间移动性 2.劳动力成本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区位选择 (四) 劳动力移动 劳动力的空间移动也对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及其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电子版)

经济地理学 李小建 目录 ?内容提要 ?序 ?前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 20 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二、 20 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二、学科体系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 ?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第五节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一、本书编写指导思想 ?二、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 ?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三、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五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 ?二、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 ?三、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 ?第三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 ?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二、胡佛的区位理论 ?三、区位的相互依存学派 ?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五、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 ?六、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 ?第四节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 ?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二、普雷德的行为矩阵 ?第四章中心地理论 ?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人文地理学考研配套李小建《经济地理学》考研真题解析

人文地理学考研配套李小建《经济地理学》考研真题 解析 一、真题 一、名词解释 《货殖列传》[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真题] 答:《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二、论述题 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研] 答: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如下: (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 ①20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就是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在研究区位论的基础上,开始了对区域经济的整体研究。 ③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①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 ②一些学者根据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日益提高的实际,更加侧重于大型跨国公司内部组分空间格局和演变的研究。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①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思维方式。 ②20世纪60年代末,规范区位论和实证区位分析受到行为学派的冲击。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③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冲突的加剧,结构主义地理学应运而生。 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的增加,一些地理学家开始注重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第1篇经济活动区位 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名词解释 通达指数[中科院2012年研]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通达指数是指交通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通达指数越小,点的通达性越好,指数越大,点的通达性越差。 交通网的连接度[西北大学2012年研] 答:交通网的连接度是指交通网的发达程度,常用贝塔指数表示。贝塔指数为交通网中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贝塔指数越大,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好,交通越便捷,贝塔指数越小,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差,交通越不方便。 经济活动区位[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经济活动区位作为人类活动区位一个主要方面,在地理空间之中存在,同时地理空间也通过经济活动区位而发生作用。经济活动区位研究在于解释经济现象的空间现象,把握经济活动的地域结构,从而形成其作为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作业

【第一章作业题】 ●题型 ◆不定项选择题(选做) ◆填空题(选做) ◆简答题(选做) ◆判图题(必做) ◆实练题(必做) ●布置作业时间:09月19日,统一上交作业时间:09月30日晚24时。 ●交作业模式:所有同学均采用电子版,直接做到每题要求的合适位置上。最 后交作业的WORD文档标题为:某某班+第一章作业+学号+姓名+时间。 一、不定项选择题 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A )。 A.《尚书·禹贡》 B.《史记·货殖列传》 C.《汉书·地理》 D.《山海经》 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 A.《尚书》 B.《史记》 C.《汉书》 D.《山海经》 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E )。 A.(德)戈策 B.(中)司马迁 C.(中)班固 D.(俄)罗蒙诺索夫 E.(古罗马)斯特拉波 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A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 B.工业地理 C.商业地理 D.旅游地理 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D) A.宇宙派 B.地志派 C.环境论派 D.区位论派 6.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B )。 A.阶级性 B.地域性 C.综合性 D.实用性 7.下列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ABCDE )。 A.旅游地理学 B.工业地理学 C.城市地理学 D.商业地理学 E.农业 地理学

8.下列关于地理比较法,说法错误的是( C )。 A.经地学比较方法按其比较内容可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B.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是分析问题两个不同侧面 C.运用比较法时,要注意对象属性的不同,在相似属性的对象比较科学意义不大 D.运用比较时,要注意数据资料的统计范围、时间 9.下列属于系统的特征的有 ( ABCD )。 A.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 B.子系统目标服从高层次系统的目标 C.系统的结构性表现为内部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或秩序 D.为了维持系统内部的平衡,需要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10.关于抽样考察与典型考察,说法错误的是 ( B )。 A.二者都是非全面的考察方式 B.抽样考察对考察对象是有意识的,典型考察对象却是任意的 C.典型考察是通过典型数据推论分析总体,抽样考察是从数量上推算总体 D.二者都可克服全面考察工作量大的缺点,轻便灵活,节约人财物 二.填空题 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的一门科学。 2.经济地理学的科学性质是介于、和的一门边缘科学。 3.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泒和泒。 4.1760年,俄国学者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学科名词,1882年,德国地理学家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一文,论述了经济地理学本质及其构成,标志着经济地理学科的形成。 5.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核心问题是 6.经地学科体系包括的经济地理学和的经济地理学。前者又叫 或普通经济地理学,后者又叫经济地理学。 7.交通运输两重性表现为:既是工农业生产的,又是一个的部门。

试论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专论: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编者按 技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加快技术进步和创新是关系我国未来综合实力的一件大事。21世纪技术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将对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这种形势,任何一个学科都将面临如何系统理解技术创新内涵的新问题,都需要在各个方面加以创新,以使本学科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区域发展服务。为促进地理学工作者系统理解技术创新,并把技术创新广泛地应用于学科实践,本刊从2000年第4期开始,将陆续刊登 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方面的专论,殷切希望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关心技术创新,关注 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专论栏目,并踊跃参加。 文章编号:1003 2363(2000)04 0001 05 试论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张占仓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52) 摘要:从技术创新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走势分析入手,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取得的成绩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21世纪中国经济地理研究要进一步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面向企业、面向基层的发展思想,并认为观念创新、能力创新、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创新、研究领域创新及组织管理创新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创新重点。 关 键 词:技术创新;经济地理学;市场经济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0 08 12;修订日期:2000 10 16 作者简介:张占仓(1958 ),男,河南偃师人,研究员,学士,主要从事经济地理研究。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1],8月23~26日召开了 全国技术创新大会 。这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将对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如何全面系统地理解技术创新的内涵,贯彻落实技术创新的精神,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对经济地理学未来的发展影响深远。 1 技术创新的概念及其意义 1.1 创新理论 1912年,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2]。按照熊彼特提出的观点, 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把一种从 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狭义的技术创新主要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广义的技术创新还包括与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相适应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创新等。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显然,我们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所提出的技术创新是广义的技术创新。 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认为, 技术创新就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OECD 报告认为,技术创新是 把一种想法(设想)变成一种投放到市场上的新的或改进的产品的转变过程;把一种想法转变成用于工业中的新的或改进的工艺(操作过程)的过程;或是一种新的社会服务方式的转变过程。 中共中央中发?1999%14号文件称,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 第19卷 第4期2000年 12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 RCH AN D DEVELOP M EN T V ol.19 N o.4Dec.2000

经济地理学试卷

学院学期末试卷(A卷) 一、概念题(20分,每题4分) 1.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2.区位条件; 3.区域经济结构; 4.关联产业; 5.区际联系。 二、简答题(40分,每题lO分) 1.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2.简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及理论意义。 3.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模式及演变规律。 4.简述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 三、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试述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2.以你所熟悉的区域为例,试述区域经济发展中城市与所依托区域的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及评分要点(A卷) 一、概念题(20分,每题4分) 1、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经济地理学根据对象的不同,具有以下的分支学科: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在实证研究中,又分为 区域、公司、部门经济地理学,其中部门经济地理学下还包括农业、工业、交通 运输、商业、信息业经济地理学等。 2、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其相对于区域主体而言,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决定了区域资源配臵的基 本模式。 4、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5、区际联系: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行为。 二、简答题(40分,每题lO分) 1、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要素投入是生产活动得以存在的基础。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土地因子(1分):任何经济活动都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土地的自身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都对经济活动区位有重要的影响(1分)。 原材料因子(1分):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主要通过运费大小、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 区位施以影响(1分)。 能源因子(1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大量、稳定的能源供给尤其是二次能源中的电力供应对产业活动的发展尤其重要,其次能源还影响了产业经 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等(1分)。 资本因子(1分):包括金融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

经济地理学原理考试试题(J)

经济地理学原理试题 经济地理学原理试题(A) 一、名词解释(每一名词3分,共24分) 配第——克拉克定理区位重量中心地横向一体化 霍夫曼比例需求收入弹性区际联系“第三意大利” 二、填空(每空1分,共12分) 1.胡佛将运费分为___________费和___________费两部分。其中,前者随运输距离变化呈规律性变化,后者则与运距无关。 2.按照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最小运费原理,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且原料地与市场各分别只有一个的情况下,当原料指数大于1时,工厂区位应选择在___________,当原料指数小于1时,工厂区位应选择在___________。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汽车产业发展与布局变化的最大特点,就是生产的_________趋势与产品开发的_________趋势并存。 4.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对一国来说,外国直接投资区位主要趋向于下列三种地区:①经济中心区。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5. β指数是度量交通网络发达程度的一个常用指标。其值等于交通网中______的数量与______的数量之比。 6.在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中,日本学者赤松提出了___________学说;产品周期理论(产品循环学说)是由美国学者___________提出的。 三、选择(下列各题均提供了4个答案,其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请在正确答案的代号上划√。每小题2分,共10分) 1.在杜能的“孤立国”中,由中心城市到孤立国边缘,6大农业圈层的分布依次是: A①自由农作圈②林业圈③轮作农业圈④三圃式农作圈⑤谷草式农作圈⑥畜牧圈。 B①林业圈②自由农作圈③轮作农业圈④谷草式农作圈⑤三圃式农作圈⑥畜牧圈。 C①自由农作圈②轮作农业圈③林业圈④谷草式农作圈⑤三圃式农作圈⑥畜牧圈。 D①自由农作圈②林业圈③轮作农业圈④谷草式农作圈⑤三圃式农作圈⑥畜牧圈。2.下列有关能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热属常规能源、核能属新能源。 B煤炭属一次能源、沼气属二次能源。 C风能属含能体能源、水能属过程性能源。 D生物能属一次能源中的常规能源、汽油属二次能源中的新能源。 3.下列中心地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中,在市场原则下,一个一级市场区的面积等于3个二级市场区的面积。 B在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中,在交通原则下,二级中心地位于一级市场区六边形的顶点。C廖什理论与克里斯泰勒理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前者是自上而下构建的中心地与市场系

经济地理学试题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 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 A.《尚书·禹贡》 B.《史记·货殖列传》 C.《汉书·地理》 D.《山海经》 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 A.《尚书》 B.《史记》 C.《汉书》 D.《山海经》 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 A.(德)戈策 B.(中)司马迁 C.(中)班固 D.(俄)罗蒙诺索夫 E.(古罗马)斯特拉波 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 B.工业地理 C.商业地理 D.旅游地理 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 A.宇宙派 B.地志派 C.环境论派 D.区位论派 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 )首创。 A.杜能

B.韦位 C.克里斯泰勒 D.廖什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 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 D.生产地域综合体 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 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 A.阶级性 B.地域性 C.综合性 D.实用性 E科学性 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 A.经济地理学概论 B.工业地理学 C.城市地理学 D.中国经济地理学 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 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 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 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李小建全本

第一章 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研究和经济地理学。 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征: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本书观点: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对于该研究对象,可进行如下阐述。 1). 经济活动的内容 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次产业(或初级产业),如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次产业,如制造业、供水、汽、电等;第三次产业,如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次产业,如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 2). 经济活动区位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3). 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合作、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 4). 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学科体系:通论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公司(企业)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信息业地理学)。 三、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一)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二)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三)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四)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五)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 区位(location)的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另外,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区位条件:不同的场所具有不同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某处生产比在其他场所产生的费用降低的可能性。 区位因子:非经济因子;经济因子(收入因子;成本因子(运费因子、非运费因子))。 自然投入(包括土地、原材料、能源等)、劳动力和资本作为生产的最基本要素,被通称为生产的三要素。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要素投入)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自然环境条件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其具不同的区位选择。2)、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作业

【第一章作业题】 ●不定项选择题 ●填空题 ●简答题 ●判图题 ●实练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 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 A.《尚书·禹贡》 B.《史记·货殖列传》 C.《汉书·地理》 D.《山海经》 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 A.《尚书》 B.《史记》 C.《汉书》 D.《山海经》 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 A.(德)戈策 B.(中)司马迁 C.(中)班固 D.(俄)罗蒙诺索夫 E.(古罗马)斯特拉波 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 B.工业地理 C.商业地理 D.旅游地理 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 A.宇宙派 B.地志派 C.环境论派 D.区位论派 6.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 A.阶级性 B.地域性 C.综合性 D.实用性 7.下列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 A.旅游地理学 B.工业地理学 C.城市地理学 D.商业地理学 E.农业地理学 8.下列关于地理比较法,说法错误的是( )。 A.经地学比较方法按其比较内容可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B.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是分析问题两个不同侧面 C.运用比较法时,要注意对象属性的不同,在相似属性的对象比较科学意义不大 D.运用比较时,要注意数据资料的统计范围、时间 9.下列属于系统的特征的有 ( )。 A.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 B.子系统目标服从高层次系统的目标 C.系统的结构性表现为内部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或秩序 D.为了维持系统内部的平衡,需要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10.关于抽样考察与典型考察,说法错误的是 ( )。 A.二者都是非全面的考察方式 B.抽样考察对考察对象是有意识的,典型考察对象却是任意的 C.典型考察是通过典型数据推论分析总体,抽样考察是从数量上推算总体

《经济地理学》课程复习提纲

《经济地理学》课程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3、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4、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5、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新进展。 6、经济地理学可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哪些现实问题。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1、区位的含义。 2、区位理论的内涵。 3、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4、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含义。 5、影响生产活动区位的主要生产要素。 6、土地经济区位的含义及对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形成的影响。 7、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8、能源及能源革命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9、资本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0、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1、知识经济的含义。 12、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3、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4、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5、规模经济的含义。 16、产业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7、政府如何通过制定政策来影响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18、区域可进入性的含义及类型。

19、区域如何通过改善可进入性来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20、交通运输如何影响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21、交通网密度、连接度、通达度的含义。 22、知识经济时代交通运输区位选择的特点。 23、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布局的主要特征。 第三章传统区位理论 1、经济区位理论的内涵。 2、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核心思想及其理论价值。 3、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思想。 4、原料指数的含义。 5、胡佛运输区位论的核心思想及对现代运输与贸易的启示。 6、廖什市场区位论的核心思想。 7、中心商品、中心地、补充区域的含义。 8、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所揭示的在市场、交通、行政三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空间系统模型。 9、中心地理论的应用价值。 第四章产业区位布局原理 1、农业的涵义与特点。 2、现代农业的特征及类型。 3、影响农业区位布局的主要因素。 4、现代城郊农业园区区位布局因素。 5、工业的含义与特点。 6、影响工业区位布局的主要因素。 7、交通运输技术进步对工业区位布局产生的影响。 8、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及其区位布局要求。 9、现代工业区位布局的基本趋向。 10、商业的含义及作用。

经济地理学习题

《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不定项) 1、国内最古老的地理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 A.《史记》 B.《山海经》 C.《禹贡》 D.《汉书》 2、14世纪开始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促进了经济地理学前身()的产生。 A.人文地理学 B.商业地理学 C.农业地理学 D.工业地理学 3、20世纪上半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当属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此时期,引入的经济活动区位论包括 A.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B.克里斯塔勒的以商业为主的“中心地理论” C.廖仕的“区位经济论” D.配鲁的“增长极理论“ 4、依据本教材的观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 A.经济活动的内容 B.经济活动区位 C.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D. 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二、填空题 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研究阶段。分别为:,和。 2、17世纪中叶,最具影响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是苏格兰学者1889年出版的《商业地理手册》。 3、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俄国科学家在《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 4、本书从研究,和三方面概括了20 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5、前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问题有两种不同观点,以致形成两种学派。一是以巴朗斯基,萨乌仕金等为代表 的,另一是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的。 7、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单元是。 三、判断题 1、17世纪中叶,欧洲地理学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之一。() 2、以前苏联学者萨乌什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认为经济地理学着重研究区域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配置规律。 3、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就是单纯的经济环境。() 4、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中历史最悠久的分支,区域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5、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所持的观点主要倾向于欧美学者的观点。() 四、简答题 1.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 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3. 简述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及其意义。 4.简述20世纪以来经济地理学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以及各种思维方法所强调的观点。 五、论述题1、结合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令人困扰的问题,谈谈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作用。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一、选择题(不定项) 1、区位一词源于德文的standort,是由()A.杜能 B. w.高次 C.韦伯 D.哈特向 2、“区位因子”最早由()提出,并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A.格林哈特 B.哈特向 C.艾萨德 D.韦伯 3、在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中,将成本纳为三种,即()A.运费 B.资本 C.劳动力成本 D.集聚 4、原材料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主要是通过()以及原材料价值和其在产品成本中构成状况等反映。 A.种类 B.可替代性 C.运费大小 D.可运性 5、劳动力因子主要通过哪些方面()对经济区为产生影响A.劳动力特色 B.劳动力素质 C.劳动力成本 D.劳动力移动 6、现代经济活动主要围绕市场而开展的,以获取更多()成为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投资的主要动机之一。 A.高科技劳动力 B.商业信息 C.市场份额 D.技术因素 7下列选项中,属于产业环境要素的有()A.产业聚集 B.生产服务 C.基础设施 D.人文环境 8、场所的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有着重要影响,这里的可进入性主要指() A.地理可进入性 B.经济可进入性 C.制度可进入性 D. 社会可进入性 二、名词解释1、区位2、区位理论3、区位主体4、区位条件5、区位因子 三、判断题 1、古典与现代区位理论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有所差异。() 2、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随之不同。() 3、经济活动的区位研究在于解释经济现象的空间现象,把握经济活动的地域结构,从而形成其作为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4、地理可进入性即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和距离,这里的地理位置主要指数理地理位置。()4、交通技术与手段决定空间相互作用的深度与广度,交通技术与手段的进步是改变经济活动区位的重要因素之一。()6、一个地区的交通网密度越大,意味着该地区交通越为便利。() 四、简答题1、简述区位理论及其基本内涵?2.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3.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有何区别? 4、衡量交通网结构状况的主要指标有哪些,并对各指标作简要说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