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乙烯工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世界乙烯工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世界乙烯工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世界乙烯工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当今世界能源现状与发展综述

当今世界能源现状及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发展日益加速,无论是在工业,农业,还是第三产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都是处于人类历史上空前发 展最快的一个阶段。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大大加 强了社会生产力,同时对能源(如煤,石油)的需求和使用也大 幅提高,从汽车内燃机到家用用电器,无不需要能源去运作。 就中国目前来说,我国GDP每年以10%的速度发展,能源消 耗急骤增加,环境、生态日益恶化。这种对自然无序的、掠夺性 索取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实际上已造成当前十分严重的、不 可逆转的后果,大自然的惩罚已经不断地凸现出来,并还要继续 加重。 能源在历史上的利用状况: 人类对能源的利用主要有三大转换:第一次是煤炭取代木材 等成为主要能源;第二次是石油取代煤炭而居主导地位;而当 今世界是在石油逐渐枯竭的状况下向多能源结构的过渡转换。

18世纪前,人类只限于对风力、水力、畜力、木材等天然能源的直接利用,尤其是木材,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长期占据首位。蒸汽机的出现加速了18世纪开始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的大规模开采。到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能源转换。1860年,煤炭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24%,1920年上升为62%。从此,世界进入了“煤炭时代”。 19世纪70年代,电力代替了蒸汽机,电器工业迅速发展,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逐渐下降。1965年,石油首次取代煤炭占居首位,世界进入了“石油时代”。1979年,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比重是:石油占54%,天然气和煤炭各占18%,油、气之和高达72%。石油取代煤炭完成了能源的第二次转换。因此,石油是现在世界上利用最多的能源,并且面临着枯竭的危机。 化石燃料的大量利用破坏了生态环境,间接上对人类的发展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发展新能源,向多能源结构的过渡是当今人类所不可避免的。 我国能源利用现状: 一、能源丰富而人均消费量少  我国能源虽然丰富,但分布很不均匀,煤炭资源60%以上在华北,水力资源70%以上在西南,而工业和人口集中的南方八

国内外光纤光缆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外光纤光缆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光缆通信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使用历史,这段历史也就是光通信技术的发展史和光纤光缆的发展史。光纤光缆在我国的发展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对光缆可用性的探讨;取代市内局间中继线的市话电缆和PCM电缆;取代有线通信干线上的高频对称电缆和同轴电缆。这两个取代应该说是完成了;现正在取代接入网的主干线和配线的市话主干电缆和配线电缆,并正在进入局域网和室内综合布线系统。目前,光纤光缆已经进入了有线通信的各个领域,包括邮电通信、广播通信、电力通信和军用通信等领域。 1 光纤 符合ITU-T G.652.A规定的普通单模光纤是最常用的一种光纤。随着光通信系统的发展,光中继距离和单一波长信道容量增大,G.652.A光纤的性能还有可能进一步优化,表现在1550nm区的低衰减系数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光纤的最低衰减系数和零色散点不在同一区域。符合ITU-T G.654规定的截止波长位移单模光纤和符合G.653规定的色散位移单模光纤实现了这样的改进。G.653光纤虽然可以使光纤容量有所增加,但是,原本期望得到的零色散因为不能抑制四波混频,反而变成了采用波分复用技术的障碍。 为了取得更大的中继距离和通信容量,采用了增大传输光功率和波分复用、密集波分复用技术,此时,传输容量已经相当大的G.652普通单模光纤显得有些性能不足,表现在偏振模色散(PMD)和非线性效应对这些技术应用的限制。在10Gb/s及更高速率的系统中,偏振模色散可能成为限制系统性能的因素之一。光纤的PMD通过改善光纤的圆整度和/或采用“旋转”光纤的方法得到了改

善,符合ITU-T G.652.B规定的普通单模光纤的PMDQ通常能低于0.5ps/km1/2,这意味着STM-64系统的传输距离可以达到大约400km。G.652.B光纤的工作波长还可延伸到1600nm区。G.652.A和G.652.B光纤习惯统称为G.652光纤。 光纤的非线性效应包括受激布里渊散射、受激拉曼散射、自相位调制、互相位调制、四波混频、光孤子传输等。为了增大系统的中继距离而提高发送光功率,当光纤中传输的光强密度超过光纤的阈值时则会表现出非线性效应,从而限制系统容量和中继距离的进一步增大。通过色散和光纤有效芯面积对非线性效应影响的研究,国际上开发出满足ITU-T G.655规定的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利用低色散对四波混频的抑制作用,使波分复用和密集波分复用技术得以应用,并且使光纤有可能在第四传输窗口1600nm区(1565nm-1620nm)工作。目前,G.655光纤还在发展完善,已有TrueWave、LEAF、大保实、TeraLight、PureGuide、MetroCor等品牌问世,它们都力图通过对光纤结构和性能的细微调整,达到与传输设备的最佳组合,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为了在一根光纤上开放更多的波分复用信道,国外开发出一种称为“全波光纤”的单模光纤,它属于ITU-T 652.C规定的低水吸收峰单模光纤。在二氧化硅系光纤的谱损曲线上,在第二传输窗口1310nm区(1280nm-1325nm)和第三传输窗口1550nm区(1380nm-1565nm)之间的1383nm波长附近,通常有一个水吸收峰。通过新的工艺技术突破,全波光纤消除了这个水吸收峰,与普通单模光纤相比,在水峰处的衰减降低了2/3,使有用波长范围增加了100nm,即打开了第五个传输窗口1400nm区(即1350nm-1450nm区),使原来分离的两个传

中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对进口石油依存度过高,能源安全和环保问题日益严峻。本文通过对各种可再生性能源的利用状况进行比较,认为我国发展生物质资源产能潜力巨大,如麻风树、油桐等陆生植物制备的生物柴油在近期会有较大的发展,特别以微藻为主的水生植物制备生物柴油,将有可能成为最有竞争力的替代性能源,在我国未来能源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比重。 关键词:能源安全;温室气体;可再生性能源;微藻;生物柴油1. 中国能源构成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连续多年都位居世界前列。统计数据表明2001~2006年间,我国每年一次性能源的消费比重均在90%以上(见表1),而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利用率仍然很低。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特点:(1)煤炭的生产和消费比重偏高。近五年来煤炭年产量占能源总产量的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2006年这一比重上升至76.7%。(2)石油的生产量低,消费量高,供需缺口需依赖进口石油满足。与煤炭资源相反,石油在能源总产量的比重逐年递减,2006年仅为11.9%,而其消费量的比重五年来均超过20%。(3)新能源利用率低,发展潜力大。目前对新能源的利用率不足10%,而我国地域辽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等能源蕴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2. 能源消费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石油短缺与能源安全

我国石油储量占世界总量的2%,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自1993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到2002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七大石油进口国。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见表2),1995之后的十年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也基本呈逐年递增趋势,2006年,全国48.2%的石油消耗量需从国外进口。而2008年4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蓝皮书预计,2010年和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达4.07亿吨和5.63亿吨,分别比2006年提高17.42%和62.47%。BP世界能源统计(2008)的数据表明,全球石油探明储量约1.24万亿桶,以目前的开采速度仅够开采40多年。 石油资源的日益匮乏和中国对进口石油的过度依赖使我们不得不面 对能源安全问题,特别是全球已进入高油价时代,能源安全更成为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影响到中国整体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性问题。 2.2 煤炭消耗与环境恶化 中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炭产量占全世界的37%。作为中国的主要能源,在1995~2006十年间,煤炭在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均在65%以上,并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仍将保持煤炭占据主导地位的状况。大量煤炭的燃烧导致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粉尘等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据美国EIA(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统计,1990年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为215.6亿吨,预计2010年将为277.2亿吨,2025年达到371.2亿吨,年均增长1.85%。目前,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仅次于美国

我省沿江化工产业园区现状分析

我省沿江化工产业园区现状分析 我省地处长江下游,从南京与安徽省交界处到南通市的入海口,433公里的长江两岸总长1110公里(含夹江),其中主江岸线803公里,洲岛岸线307公里,水最深处达70米。江两岸陆域平坦开阔,被誉为“黄金水道”中的“黄金江岸”,具有五大岸线资源优势:即大运输量、大用水量、大吞吐量、大用地量、大用工量。这五大优势均都为发展石油和化学工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沿江建设化工产业园带来良好的基础条件。全省沿江有8个城市:即江南的南京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和苏北的南通市、扬州市和泰州市,八市共有34个市县、区和152个镇乡,经济比较发达,社会比较繁荣、科技力量比较集中,文化底蕴相当深厚,为发展石油和化学工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社会条件。 全省现有各种类型的国家级开发区12家,省级开发区72家,其中有国家级化学产业园4家,省级化学工业园6家,另有市级化学工业园近30家。国家级化学工业园有:南京化学工业园;南京经济开发区精细化工工业园;常州滨江化学工业园;南通化学工业园等。省级化学工业园有:镇江国际化学工业园;常熟国际化学工业园;江苏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江苏太仓港港口开发区石化工业区;扬州经济开发区化学工业园;中国精细化工(泰兴)开发园区等。 在化工园区分布上,长江南岸较密集且发展较快、长江北岸发展较滞后、较松散。这主要是多年来形成的产业基础、技术力量、社会观念、市场半径、交通条件和经济实力等问题所致。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随着润扬大桥、苏通大桥、海门至崇明大桥、崇明至启东大桥的建成,上海、浙江和苏南区域向苏中、苏北地区辐射力度和广度加大,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向北转移势在必行。长江北岸的化工园区的发展将会大大加快。而且从区位空间、区域空间、人力资源、土地资源、环保资源、水文资源、市场空间等方面长江北岸其潜力将超过长江南岸,其发展空间将大于长江南岸。 我省化工产业园区大体有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1)以大石化为龙头共建型其特征是依托大石化为“龙头”,上中下游产品配套共建型,如南京化学工业园。这类产业园打破以往行业和部门分割界线,以生产要素作为基本纽带,由隶属于不同系统的各方,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开发。这种携手共进、共同发展的石化和化工两大产业深层次合作的机制,因有国内经济和技术实力强、国际、国内知名度高和信誉度好的大石化企业全面介入,故极易受到外国投资者青睐。这类园区在不久的将来,必将逐步成为我省化学工业的新“航空母舰”,其发展前景最为看好。 (2)知名企业带动型以镇江化学工业园、江苏扬子江化学工业园、南京经济开发区精细化工工业园等产业园为代表的产业园。这类产业园在对外商的投资政策方面虽然与其它园区大同小异,因其在投资的软硬件环境方面肯下功夫以及独特的交通运输优势,并在某些化工领域形成专业特色而被境外知名企业看好。同时,由于以外资知名企业和本地企业的进驻,在吸引其它投资者方面产生了巨大的连锁效应。这类园区在体现某些化工领域的专业特色方面,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3)生产和流通结合型以南通化工产业园、江苏太仓港港口开发区石化工业区等产业园为代表的产业园。这类产业园在起步时利用优良的港区和仓储区为依托,以流通和仓储为先导进行扩张,进而发展到外资和跨国大公

国内外乙烯工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国内外乙烯工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发布:2009-12-4 14:17:5中塑资讯 1. 近年来国外乙烯工业现状和发展特点 1.1 世界乙烯工业现状 ●乙烯生产情况 根据有关资料的统计,2002年世界乙烯生产能力为10943.4万吨/年,产量9497.7万吨/年;2003年能力11077.8万吨/年,产量9750.9万吨/年,开工率分别为86.8%和88.02%。近两年来世界乙烯产量增速明显放缓,2002年比2001年净增能力240万吨/年,2003年比2002年净增能力为134.4万吨/年,年增长分别为2.2%和1.2%,2003年是近十多年以来增长最低的一年。 ●乙烯生产能力分布 世界乙烯生产能力的分布格局为“美亚欧”三足鼎立,近年来较多新建装置集中在中东和亚太地区,2002-2003年中东和亚太地区乙烯生产能力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0.3%和3.6%,远超过世界平均增长率。见表1。 表1. 2002-2003年世界乙烯生产能力及分布单位:万吨/年 能力 地区 2002年 2003年 2002-203年 增长率% 生产能力所占比例% 生产能力所占比例% 北美 3583 32.74 3441.2 31.06 -4.0 亚太 2832.6 25.88 2934.6 26.50 3.6 西欧 2354.1 21.52 2406.3 21.72 2.2 中东/非洲 998.2 9.12 1101.2 9.94 10.3 其他 1175.5 10.74 1194.5 10.78 1.6 合计 10943.4 100.00 11077.8 100.00 1.2 ●供需及预测 2003年世界乙烯消费量为9775.4万吨,消费主要集中在亚太、北美和西欧,这三个地区乙烯消费量合计占世界消费总量的81.6%,其中亚太地区的消费量跃居世界第一,比例占30.3%,是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消费情况见表2。 表2. 2002年和2003年世界乙烯消费地区及各占比例单位:万吨/年 2002年 2003年 消费量所占比例% 消费量所占比例%

(发展战略)世界聚乙烯工业的发展状况

世界聚乙烯工业的发展状况 特约作者石公 摘要介绍了聚乙烯的供需状况及技术发展特点,对世界聚乙烯的市场前景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同时指出,由于我国聚乙烯产品品种单一,且专用料品种偏少,限制了市场占有率。因此,国内企业应积极应对市场需求,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提高聚乙烯的产品竞争力。 关键词聚乙烯产品技术市场预测 1前言 聚乙烯(PE)是通用合成树脂中产量最大的品种,主要包括低密度聚乙烯(LDPE)、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高密度聚乙烯(HDPE)及一些具有特殊性能的产品。其特点是价格便宜,性能较好,可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包装及日常生活中,在塑料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2年,全球聚乙烯生产能力达到67530kt/a,产量为54580kt,消费量为53150kt。除非洲、亚洲、大洋洲、中南美和西欧有缺口外,其他地区基本上是产能大于需求。 从消费结构来看,低密度聚乙烯的主要用途仍将集中在膜、片制品和注塑制品;而在高密度聚乙烯的消费结构中,吹塑制品、注塑和膜片制品仍是其主要应用领域。 近年来,我国聚乙烯的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1995年,我国聚丙烯生产能力为1400kt,产量为1350kt;到2002年,生产能力达到了3650kt/a,产量达到3552kt,分别增长了161%和163%。从国内聚乙烯使用状况来看,薄膜、中空容器、电线电缆、涂层料是目前聚乙烯最主要的用途。 2世界聚丙烯工业发展状况 2.1 世界聚乙烯供需状况 上世纪90年代,世界聚乙烯工业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产能平均增幅达到了6%。特别是亚洲和中东地区石化工业的发展,为聚乙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及后来的世界经济低迷,降低了对石化工业的投资热情。在此情况下,亚洲和中东一些乙烯项目被迫下马和推迟。预计到2007年,世界聚乙烯能力增幅为3.7%,低于需求4.8%的增幅。因此,未来世界聚乙烯装置的开工率将会不断提高。 1997~2012年世界PE供需状况见表1。

国内外聚乙烯的生产技术、产品开发现状及趋势

国内外聚乙烯的生产技术、产品开发现状及趋势-3 近年来,国内石化企业逐渐加深了对专用料生产开发工作落后于国外同行的认识,各大型石化企业都开始投入大量精力在自己企业已有装置上的技术革新工作,试图改善目前产品品种单一,质量不尽如人意的局面。利用技术革新手段发挥生产装置在某些或某一个方面的领先优势,以此来开拓市场、求得生存,增加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三国内聚乙烯市场的特点 1. 市场容量大,发展快,自给率低随着国内塑料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对PE 近年来,国内石化企业逐渐加深了对专用料生产开发工作落后于国外同行的认识,各大型石化企业都开始投入大量精力在自己企业已有装置上的技术革新工作,试图改善目前产品品种单一,质量不尽如人意的局面。利用技术革新手段发挥生产装置在某些或某一个方面的领先优势,以此来开拓市场、求得生存,增加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 三国内聚乙烯市场的特点 1. 市场容量大,发展快,自给率低 随着国内塑料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对PE的需求也大幅度增长。相对巨大的市场容量,我国PE的生产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自给率一直仅在50%左右,只好进口大量国外产品来满足国内需求。 2. 薄膜制品为PE最大的消费市场 由于其优越的性能,PE一直被广泛应用于薄膜制品这一领域,尤其是包装薄膜。PE的另外两个应用领域为注塑制品和中空制品。 3. 加工制品将逐渐向中高档方向发展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产品向中高档方向发展己成为一种趋势。一些高档产品(如燃气管材、缠绕膜、大型中空制品等)的产量正在逐渐提高;而一些中低档产品,如编织袋、普通包装薄膜等,也正在调整其产品结构,以逐渐缩小其低档制品的生产比例,增加其中档制品的生产比例。

中国能源现状与展望

中国能源现状与展望 从类别上来讲,能源分成常规能源与新能源。已能大规模生产和广泛利 用的一次能源。又称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是促进社会进步 和文明的主要能源。在讨论能源问题时,主要指的是常规能源。新能源是在新 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常 规能源与新能源的划分是相对的。以核裂变能为例,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把 它用来生产电力和作为动力使用时,被认为是一种新能源。到80年代世界上不 少国家已把它列为常规能源。太阳能和风能被利用的历史比核裂变能要早许多 世纪,由于还需要通过系统研究和开发才能提高利用效率,扩大使用范围,所以 还是把它们列入新能源,常规能源的储藏是有限的. 2016 年全部类型发电中,火电、水电、风电、核电占比分别为 74。4%、17.8%、4.1%、3.6%。火电同比增速由 2011 年 13。9%下降至 2016 年 2。6%,同比增速放缓。水电受天气因素影响波动较大。2012、2014 年来水较好,水 电发电量同比增长超过 20%。2015、2016 年来水较少,水电发电量同比分别 同降 6.4%、同增 5.6%.2016 年风电、核电同比增速分别为 30.1%、24。4%且近几年都保持两位数增长.由于国家鼓励清洁能源、限制火电发展,因此在四种发电类型中火电增速最为缓慢,火电在总发电量中占比呈下降趋势。 煤炭一直作为我们的主要利用资源,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丰富的煤炭资 源也正好提供了我们的开发利用,所以我们直到现在,无论多少新型能源的开发,也离不开煤炭对我们的帮助,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科学技术的飞速 发展,煤炭仍旧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能源。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除上海以外其它各省区均有分布,但分布极不均衡。在中国北方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贺兰山之间的地区,地理范围包括煤炭资源 量大于1000亿吨以上的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河南6省区的全部或大部,是中国煤炭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其资源量占全国煤炭资源量的50% 左右,占中国北方地区煤炭资源量的55%以上。在中国南方,煤炭资源量主要 集中于贵州、云南、四川三省,这三省煤炭资源量之和为3525.74亿吨,占中国南方煤炭资源量的91。47%;探明保有资源量也占中国南方探明保有资源量的90%以上.我国煤炭从储量相当丰富,仅次于俄罗斯、美国,所以在能源结构中以煤为主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中国也蕴藏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太阳能利用前景广阔。目前,我国太阳能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太阳能热水器生产量和使用量最大的国家 和重要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国。我国比较成熟太阳能产品有两项:太阳能光 伏发电系统和太阳能热水系统.不过光伏发电占中国发电量的占比并不高。 水力发电始终是中国的强项,其占总发电比也比较高。三峡大坝,葛洲 坝我想无人不知。在水电的开发,设备,施工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起步并 不算早,但巨大的开发市场与倾向性较强的招标模式,使得中国与水电相关的 企业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在全世界前十五大水电站中,中国占了七个,前十大水电站中占了四个,如果算上即将开工投产的乌东德和

国内外化工园区现状及管理模式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中国的化工企业已呈现各种化工园区集聚发展的态势。作为经济增长点,化工园区发展带来的环境、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先进化工园区管理模式及经验,总结了目前国内化工园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成功经验,提出了解决我国化工园区境管理问题的对策,以期为改善我国化工园区管理现状、促进化工园区科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随着我国化学工业的蓬勃发展,现代化工园区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然而,在化工园区的建设和开发过程中,存在资源和能源消耗增加、三废产量增大、盲目选址、监管不力等因素。 不仅导致环境污染负荷的增加,而且加重了生态破坏程度,给地区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由化工园区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如何抓住化工园区建设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对策与措施、促进化工园区科学发展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国内外化工园区管理模式经验 1.德国路德维希化工区 路德维希化工园区位于德国莱茵河畔,占地7.11平方千米,为巴斯夫公司独自建设的一体化石化生产基地。

园区内共有员工3.2万人,其中约16%为企业研发人员。在这个一体化的生产基地中,各工厂之间相互连接,一个项目或一个工厂的废弃物或副产品可以作为下一项目或工厂的投入或原料。 同时,在路德维希化工区,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往往集中建设、统一供应服务,不仅降低了治理环境污染的成本,而且最有效的利用资源、物流,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的理念。 2.荷兰鹿特丹港化工园区 鹿特丹港化工园位于莱茵河和马思河入海的三角洲,拥有集化工、炼油和造船为一体的临港工业带,是世界最主要的石化生产中心之一。 作为一个已步入成熟期的一体化化工园区,鹿特丹港化工园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对我国化工园区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充分利用地理优势,构建以港口为中心的临港工业园区。 第二,积极开拓港口物流和运输服务,建设鹿特丹港化工园区成为全球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的国际航运枢纽。 第三,通过合理规划,打造港城一体化的国际城市。 3.上海化工区

中国乙烯概况

中国乙烯概况 刘亚庆 (河北科技大学化工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8) 摘要:分析了中国乙烯工业现状、存在问题、发展趋势,提出了发展中国乙烯工业对策和建议,对广东省发展乙烯工业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字:乙烯市场现状竞争力趋势对策 一、前言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乙烯工业提供了发展机遇,但人世后乙烯工业必须面对来自世界大乙烯企业的激烈竞争,我们必须对中国乙烯工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失误,发展趋势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制定对策,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 二、中国对乙烯的市场需求 2000一2010年我国乙烯当量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18%,预计未来乙烯需求将以年均7%以上速度增长,,乙烯当量需求量将从2012年的2600万t增加到2013年的2800万t、2013年的3500万t;而乙烯生产量将由2008年的541万t增加到2010年的900万t、2012年的1300万t,乙烯当量石化产品仍然短缺。中国现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石化产品需求中心,并且是亚洲石化产品生产地主要的出口地区,石化产品进口量现占需求量的60%以上,预计2015年石化产品进口仍将达到1500万t乙烯当量,比2012年(进口1300万t)增长15%。 中国现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石化产品需求中心,并且是亚洲石化产品生产地(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和中东)主要的出口地区。尽管从全球来看,烯仍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国内市场需求巨大,对国内乙烯工业是一个发展机遇,但机遇与挑战共存,中国已经加WTO,中国市场是世界市场的一部分,中国乙烯工业必须面对来自世界其它乙烯生产商的竞争。 三、中国乙烯装置概况 中国乙烯工业起步于60年代初,1962年兰州化学工业公司500吨/年乙烯装置建成投产,标志乙烯工业的诞生,70年代燕山石化引进了第一套30万吨/年乙烯装置,进人80年代发展迅速。经过50多年建设发展现在我国已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乙烯生产装置58套,2012年产量541万吨。 3.1现有乙烯装置通过改造生产能力迅速增加 在现有58套乙烯装置30万吨规模以上只有27套,其余未超过20万吨/年。到2014年现有乙烯装置通过实施扩能改造,总产量将由2008年541万吨/年增加到660万吨/年。27大乙烯(指原设30万吨/年) 年,除吉化、茂名乙烯外,经两轮改造将达到65-70万吨/年规模,其余小乙烯能力将达到18-22万吨年

未来世界乙烯工业的发展趋势

未来世界乙烯工业的发展趋势 乙烯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化学产品之一,乙烯工业是石油化工产业的核心,乙烯产品占石化产品的75%以上,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乙烯还应用于农业领域,生物领域。世界上将乙烯产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乙烯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基本原料,主要用于生产聚乙烯、乙丙橡胶、聚氯乙烯等;是石油化工最基本原料之一。在合成材料方面,大量用于生产聚乙烯、氯乙烯及聚氯乙烯,乙苯、苯乙烯及聚苯乙烯以及乙丙橡胶等;在有机合成方面,广泛用于合成乙醇、环氧乙烷及乙二醇、乙醛、乙酸、丙醛、丙酸及其衍生物等多种基本有机合成原料;经卤化,可制氯代乙烯、氯代乙烷、溴代乙烷;经齐聚可制α -烯烃,进而生产高级醇、烷基苯等。乙烯还主要用作石化企业分析仪器的标准气。乙烯还用于医药合成、高新材料合成。 目前全世界乙烯生产能力已经达到156.45Mt/a,其中亚太地区占26.66%,东欧和前苏联地区占7.21%,中东和非洲地区占9.93%,北美地区占51.10%,南美地区占3.88,西欧地区占21.22%。石油化工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而乙烯工业作为石化工业的龙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低级轻烃的需求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据有关统计数据,随后几年内,伴随着乙烯衍生物的需求增长,乙烯生产能力将以每年4.2%的速率增长。 如今传统的乙烯技术发展已经日趋完善,短时间内并不能取得重大进展与突破的情况下,新工艺的研究开发与使用将会是未来乙烯工业技

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目前在乙稀生产新工艺的研究方面有关乙烯原料的轻质化在不断进步,例如目前的 1.乙烷催化脱氢制乙烯技术 烷烃在固定床反应器中催化脱氢已实现了工业化。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UOP公司将催化脱氢与铂重整中连续再生技术相结合,成功地开发了用于低级烷烃催化脱氢的Oleflex工艺,该工艺用于乙烷催化脱氢,乙烷转化率为25%时,乙烯选择性达98%~99%。该方法的优点是产品单一,并能副产大量氢气,非常适合如今的生产。 Dow Chemicals公司开发了一种乙烷脱氢制乙烯的工艺,自称乙烷单程转化率达到50%,乙烯选择性为86%。而与传统的蒸汽热裂解工艺相比,乙烯选择性比较高,但乙烷转化率略低(传统蒸汽裂解工艺的乙烷转化率为60%或更高),反应产物中不含乙炔和丁二烯,不需纯化即可直接用于乙苯生产。该工艺技术的核心是一种镓、锌改进的丝光沸石催化剂、反应温度700℃,反应条件较蒸汽裂解工艺温和,这样可以延长设备寿命、减少维修、降低能耗。虽然乙烷催化脱氢的工艺流程和催化剂技术较为成熟,但其受热力学平衡的限制,乙烯收率难以提高。为解决此问题,曾有人提出采用膜反应器,以打破化学平衡、提高目的产物的收率,该技术尚处于探索之中。 2.乙烷催化氧化脱氢制乙烯技术 烃类氧化脱氢制乙烯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乙烷氧化脱氢反应与热裂解反应相比,变吸热反应为放热反应,能耗降

世界聚乙烯工业的发展状况

世界聚乙烯工业的发展 状况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世界聚乙烯工业的发展状况 特约作者石公 摘要介绍了聚乙烯的供需状况及技术发展特点,对世界聚乙烯的市场前景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同时指出,由于我国聚乙烯产品品种单一,且专用料品种偏少,限制了市场占有率。因此,国内企业应积极应对市场需求,努力提 高产品质量,提高聚乙烯的产品竞争力。 关键词聚乙烯产品技术市场预测 1前言 聚乙烯(PE)是通用合成树脂中产量最大的品种,主要包括低密度聚乙烯(LDPE)、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高密度聚乙烯(HDPE)及一些具有特殊性能的产品。其特点是价格便宜,性能较好,可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包装及日常生活中,在塑料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2年,全球聚乙烯生产能力达到67530kt/a,产量为54580kt,消费量为53150kt。除非洲、亚洲、大洋洲、中南美和西欧有缺口外,其他地区基本上是产能大于需求。 从消费结构来看,低密度聚乙烯的主要用途仍将集中在膜、片制品和注塑制品;而在高密度聚乙烯的消费结构中,吹塑制品、注塑和膜片制品仍是其主要应用领域。 近年来,我国聚乙烯的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1995年,我国聚丙烯生产能力为1400kt,产量为1350kt;到2002年,生产能力达到了3650kt/a,产量达到3552kt,分别增长了161%和163%。从国内聚乙烯使用状况来看,薄膜、中空容器、电线电缆、涂层料是目前聚乙烯最主要的用途。 2世界聚丙烯工业发展状况 世界聚乙烯供需状况 上世纪90年代,世界聚乙烯工业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产能平均增幅达到了6%。特别是亚洲和中东地区石化工业的发展,为聚乙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及后来的世界经济低迷,降低了对石化工业的投资热情。在此情况下,亚洲和中东一些乙烯项目被迫下马和推迟。预计到2007年,世界聚乙烯能力增幅为%,低于需求%的增幅。因此,未来世界聚乙烯装置的开工率将会不断提高。 1997~2012年世界PE供需状况见表1。 表1 1997~2012年世界PE供需状况

化工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化工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罗梦玲化环1104 2011113020407 “入世”以来,我国化工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化学品市场在世界上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化学品产量持续增长,化学品进口的年均增长率近十年来一直居世界首位,我国化工园区的基地化、规模化正在加速,外商外资全方位进入我国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烯烃及其下游衍生物装置正在向规模化发展,我国化工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竞争和发展的新阶段。2005年我国取代德国,登上全球化工产业第三大国的位置。到2005年。我国已经有十余种主要石油化工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其中化肥、合成氨、纯碱、硫酸、染料、磷矿、磷肥、合成纤维、胶鞋等产量居第一位;农药、烧碱、轮胎产量居设计界第三位;原油生产、合纤单体、合成胶、合成树脂、合成纤维能力和产量、部分合成单体能力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由于国内产能产量大幅提高,我国主要的石油石化产品的自给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就总量而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国之一。根据中国化工报的统计数据,2008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农药总产量达190.2万吨,已居世界第一位。未来,我国将在农药、涂料、染料、食品添加剂、胶黏剂、电子化学品及水处理剂7个领域重点开发新型高附

加值产品,满足各产业需要。 “十五”、“十一五”期间,我国石油和化工产业基地快速发展,除原有的化工基地将继续改造和扩建外,在临海、临江或资源丰富地区建设的国家及化学工业园区都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如:上海化学工业区、南京等化工区、江苏张家港扬子江国际化工园区等。现全国已有60多个建设或拟建的化工园区,这些化工园区交通运输便利、产品靠近市场、园区内原料和产品相互配套、劳动力便宜、公用工程设施完善等,给投资者创造了比较好的条件,美、日、德等外资公司大量进入这些园区。精细化工和专用化工产品将成为新的增长点,“绿色化工”也将是我国化工产业未来发张的必然趋势。根据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预测,近年来我国石油和化工产业将以年均7%—10%的速度增长,将远远高于世界目前3%—4%的增长速度,我国石油产业的世界市场份额将逐年增大。 近年来,以欧美大石油石化公司为主,日、韩、中东等国家地区紧跟其后的外资企业加大了对我国市场的投入,规模日趋加大,业务领域日趋广泛,产业链结构日趋完善,是我国石化产业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多元化竞争格局已经形成。目前外资已经形成了以油品营销、石油化工、精细化工、专用化学品、功能化学品、合成材料加工、石油石化仓储物流、高附加值终端产品为重点的投资发展产业集群,有

聚乙烯工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聚乙烯工业发展现状及 展望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作者联系方式:地址:杭州市西湖大道193号定安名都三层 E-mail: 中国聚乙烯工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南华期货史明珠 一、聚乙烯市场分析 聚乙烯(PE)是中国通用中应用最广泛的品种,主要用来制造薄膜、电线电缆、注塑、涂层、纤维、管材等。随着业的发展,聚乙烯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产量约占塑料总产量的1/4。 目前,中国的聚乙烯生产能力已具备相当规模,在国内前20家聚乙烯生产商中,产量超过20万吨的有13家,最大的生产企业是茂名石化、赛科、兰州石化、燕山、吉化等,产量前10位的产量合计占全国总产量的81%。尽管如此,国内的产量仍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仍有40%以上需要进口,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聚乙烯进口国。2007年中国聚乙烯产能占全世界的11%,需求则占全世界的20%。 2002-2007年,中国乙烯工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带动了聚乙烯工业始终处于上升态势,生产能力从万吨/年增长至710万吨/年,年均增长率%;产量从万吨增至万吨,年均增长率达%。近三年来,国内新增了上海赛科、扬子巴斯夫、中海壳牌三家聚乙烯供应商,同时中石化和中石油也大量新增了聚乙烯装置。2008年1-7月,PE 产量为万吨,同比增长%,进口万吨。 中国聚乙烯供需状况 近10年中国聚乙烯需求也较快增长,2007年表观消费量达到1162万吨,其中进口万吨,国内自给率为%。2002至2007年间,中国聚乙烯增速明显高于世界水平,

但国内供不应求的局面仍然不会改变,仍需大量进口。中国主要的进口来源是韩国、新加坡、沙特、台湾、日本、美国等地,2007年来自中东的进口量达到了130万吨以上,约占国内进口量的%。 全球的产能也一直在增加,而且产能的增速大于需求的增加速,导致产能过剩、开工率下降。2007年全球产能约为6500万吨,预计到2010年世界聚乙烯的总产能将达到约8800万吨。 二、聚乙烯上下游产业链发展状况 聚乙烯作为化工产业,有着较长的产业链:原油-石脑油-乙烯-聚乙烯-塑料制品,影响价格的因素从原油到塑料制品,纷繁复杂。既要考虑到原油价格波动对聚乙烯成本的影响,又要考虑到下游制品的需求,同时还要兼顾产业链中间环节的供需状况。供求关系是决定价格的根本,但市场对终端产品价格的承受能力是上下游成本顺利传导的关键。 上游乙烯工业发展情况:国内供不应求全球逐步过剩 近年来,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对乙烯产生了很大的需求。2007年我国乙烯产量突破1000万吨,达到1050万吨,比上年增长11%以上。预计,2010年我国乙烯当量需求量为2500万~2600万吨,供需缺口将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自给率将提高到%~56%,供不应求的局面仍然不会改变。我国的乙烯产量与需求量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面临装置布局分散,规模小;原料不优、不足的困难。 但全球来看,2009-2010年随着中东和亚洲新增乙烯产能的投产,全球乙烯产能增速将超过需求增速。乙烯产能利用率将从2006年的92%降至87%~88%,这标志着下一个利润低谷期的到来。全球乙烯生产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发展重心继续向具有廉价原料优势的中东和消费中心亚洲地区转移。

2018年化工园区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2018年化工园区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我国化工园区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2000年以后呈快速发展势头,主要由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工业园区衍变而来,经过二十余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建成一批规划合理、产业协同、管理规范,对地方经济具有极强带动作用的先进化工园区,对于实现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集约化发展、实现上下游产业紧密衔接、延伸产品链条、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提升行业安全环保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已成为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重要依托。 1、中国化工园区发展现状 截至2016年底,全国重点化工园区或以石油和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园区已达到502家,其中国家级47家,省级262家,地市级193家;全国化工园区内规模以上企业约为1.5万家,占全国石油和化工企业总数的51%左右。化工园区日益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战场,对行业“调结构、转方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图表1:中国重点化工园区构成(单位:%)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目前,我国化工园区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占比达到39.8%,其次是华南地区,占比达到20.3%。其中,依托本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沿海地区优良的港口码头等设施条件,以南京、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化工产业带发展前景喜人,化工园区也发展较快。 图表2:中国化工园区区域分布(单位:%)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我国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开发建设的化工园区约50家,占全国省级以上化工园区的16%左右。2017年评出的“中国化工园区20强”每平方公里土地增加值产出率达到9.7亿元,单位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1.93吨标煤,单位万元生产总值COD排放量0.32千克,单位万元生产总值SO2排放量0.95千克,平均产业关联度可达46%左右。 图表3:2017中国化工园区20强(排名不分先后)

乙烯发展历程与前景

乙烯的工业来源和主 要应用 宋洲 (西安科技大学化工0802班0815010224)摘要:浅谈乙烯的发展历程,另外介绍乙烯化学品的工业合成路线,突出乙烯对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乙烯,乙烯衍生物,石油化工,烃裂解技术 The industry and the main source of ethylene application SongZhou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lass 0802 chemical 0815010224) Abstract: 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thylene, and introduces the chemical industrial synthesis route vinyl, outstanding ethylene the influence of life. Keywords: ethylene, ethylene derivatives, the petroleum chemical industry, hydrocarbon cracking technology 一、乙烯简介

乙烯最初是由乙醇脱水制取的。当时由于乙醇由粮食生产,工艺路线不合理、产品产量又受到限制,因此阻碍了生产的发展。自从石油烃裂解制乙烯技术工业化以后,石油化工得到了飞速发展。所谓石油烃裂解是由石油烃为原料,通过高温裂解、压缩、分离得到乙烯,同时可得到丙烯、丁二烯、苯、甲苯及二甲苯等重要的副产品。这些产品可以进一步加工制取各种各样有机化工产品。这样,乙烯装置就成为石油化工的中心装置,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乙烯的简要装置流程如下:【1】 二、乙烯的工业制法 乙烯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因此乙烯在自然界中独立存在的可能性很小。根据上述流程主要有这几种方法:合成气制乙烯、催化加氢技术、管式裂解技术。 1、合成气制乙烯(MTO) MTO( Methanol to Olefin)合成路线,是以天然气或煤为主要原

我国乙烯工业发展历程

我国乙烯工业发展历程 乙烯作为石油化工行业中最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乙烯行业克服重重困难,破除深层技术困难,砥砺前行,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乙烯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做大,逐步实现了百万吨级乙烯技术、设备的国产化,产业链覆盖范围越发广泛,下游衍生品越来越多。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乙烯产能不足40万吨/年,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到2017年底,我国乙烯产能已经达到24 55.5万吨/年,规模增长了60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乙烯生产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乙烯工业发展历程 我国乙烯工业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1962~1977年)。1962年,兰州石化公司5000吨/年乙烯装置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乙烯工业的诞生。我国乙烯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虽然与国外相比,我国乙烯装置规模小,工艺技术水平落后,但是这个阶段的创业历程揭开了中国乙烯工业发展的新篇章。 稳步发展阶段0978~1998年)。到1978年,我国乙烯产业已初具规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实施,原油资源和炼油工业得到了不断发展,其间大力引进了和鲁姆斯的先进专利技术,使国内乙烯工艺技术迈进了一大步。1978~1988年,我国乙烯产能从38万吨/年增长到123万吨/年,年均增长12%。从1989年到1998年,乙烯产能增长了297.3万吨/年,达到420.3万吨/年,年均增长13%,并已跻身于世界超400万吨/年能力的六强(美国2548.3万吨/年,日本747.3万吨/年,俄罗斯486.8万吨/年,德国464.5万

吨/年,韩国452.5万吨7年)。改革开放的前20年,我国乙烯产业实现了稳步发展,可以说一步一个台阶,逐步缩小了与世界乙烯生产大国的行业差距。 快速发展阶段(1999年以后)。从1999年至今,我国的乙烯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在生产技术、装置规模和单套装置加工能力上都有了相当大的改观。1999年到2008年十年间,我国乙烯产能从435万吨/年跃升到998.5万吨/年,到2009年年底全国乙烯产能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达到1177.8万吨,稳居世界第二位。全年乙烯产量约1048万吨,比2008年增加2.3%。 乙烯工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乙烯装置逐步往“大型、先进、节能、高效”方向发展,乙烯工业呈现出规模化、集约化、国产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 规模化发展进步明显。1965年8月,我国第一套以原油为原料的砂子炉制乙烯装置及高压聚乙烯、聚丙烯、丙烯腈、丙纶、腈纶等主要装置在兰州石化陆续动工,形成了当时全国最大的乙烯生产基地,产能规模5250吨/年,填补了国内石化工业空白。如今,我国陆续建成了茂名石化、镇海炼化等9家百万吨级规模的乙烯生产基地。截至2017年底,我国乙烯总产能达到2455.5万吨/年。 产业布局不断优化。1998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公司成立,两大集团均十分重视乙烯工业的发展。中国石化率先推动燕山石化、齐鲁石化、上海石化、扬子石化和茂名石化五大乙烯改造,重点是将装置扩能达到经济规模,并调整产品结构。在这过程中,国产化率不断提高,尤其是大型压缩机国产化的成功,为我国大型乙烯装备的成套国产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产化率的提高,使建设投资大幅节约,也增强了乙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