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溶解度曲线一

化学溶解度曲线一

化学溶解度曲线一
化学溶解度曲线一

S (g/100g 水)

甲 乙

t/℃

课 题 溶解度曲线一

教学目标

1、熟练分析溶解度曲线图,并综合应用溶解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质量分数的基础知识作出准确地判断

2、根据溶解度曲线图的数据进行计算

教学内容

【溶解度曲线】

1.下图是A 、B 、C 三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看图回答: (1)60℃时,B 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_______。

(2)10℃时,B 物质的溶解度________(填<、= 或 >)A 物质的溶解度。 (3)______℃时,A 、B 两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2.下图是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1)在t 3℃时,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 。 (2)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在这三种物质中可能是气体的物质是 。

(3)t 3℃时,A 、B 两物质在10克水中形成的饱和溶液冷却到t 1℃,则析出溶质较多的是 。 (4)t 1℃时,100克A 的饱和溶液稀释成浓度为5%,需加水 克。

3.下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t (℃)

t 3 50

25

C

B

S(克/100克水)

t 2 t 1 0 A

(1)在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_____10g/100g水(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

(2)当温度由T3→T2时,乙溶液由A→B 的变化是(选填“由饱和→不饱和”或“由不饱和→饱和”)。(3)当温度由T2→T1时,甲溶液由B→C的浓度变化是(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要配制质量分数相等的甲、乙饱和溶液,温度应该控制在℃。

(5)T3℃时,70g甲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甲物质g。

(6)37℃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g,T3℃时25g 甲物质溶于50g水中所形成的溶液是溶液(选填“饱和”或“不饱和”)。

4.向200C的饱和澄清石灰水(甲溶液)中投入适量的氧化钙粉末,充分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溶液温度未冷却到200C时,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溶液温度未冷却到200C时,溶质质量分数比甲溶液大

C.溶液温度恢复到200C时,溶液质量比甲溶液小

D.溶液温度恢复到200C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和甲溶液的相等

5.下图是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图。现有10℃含l00 g水的澄清氢氧化钙饱和溶液。若把该溶液用水浴加热到60℃(水的蒸发忽略不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溶液变浑浊

B.溶液变为不饱和

C.溶液仍饱和

D.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6.20℃时,NaCl溶解于水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②中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B.20℃时10g水最多能溶解4g NaCl

C.③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①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7.已知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下图各图是某KNO3饱和溶液的浓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化的图像(不考虑溶剂的质量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8.欲将粗盐提纯并用所得精盐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粗盐过滤时,用玻璃棒搅拌加快过滤的速度 B .蒸发滤液时,待蒸发皿中滤液蒸干时停止加热

C .配制溶液需要经过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标签等步骤

D .配制溶液时必须使用的仪器有托盘天平、酒精灯、量筒、烧杯、玻璃棒等

9.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t 1℃时,甲、乙各30g 分别加入70g 水中均能恰好完全溶解 B .t 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 .t 2℃时,在l00g 水中放入60g 甲,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5%

D .t 2℃时,分别在100g 水中各溶解20g 甲、乙,同时降低温度,甲先达到饱和

10.现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是1.84g·cm -

3)配制560g 质量分数为14%的稀硫酸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

是( )

A .配制稀硫酸时,用到的玻璃仪器只需量筒和烧杯

B .配制稀硫酸时,一定不能用天平称量所需浓硫酸的质量

C .将480 mL 水倾倒入盛有80 mL98%浓硫酸的500 mL 量筒中

D .将80g 98%的浓硫酸沿1000mL 烧杯内壁缓缓倒入480 mL 水中,并不断搅拌

11.如图是病人输液时用的一瓶葡萄糖注射液标签,请根据标签给出的数据计算该溶液中含水________ g ,溶液的密度约为__________g / cm 3

【提高练习】

1.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 .在t 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 .在t 2℃时,N 点表示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D .在t 1℃时,100g 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25g

2.有关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0 t 1 t 2 温度/℃

溶解度/g M

N

25

冰水 图A 图B

A .a 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 .在t 2℃时,a 、b 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C .将a 、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 3℃降温至t 1℃,a 有晶体析出,b 无晶体析出

D .t 3℃时,a 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 物质的溶解度

第2题 第3题

3.甲、乙两种固体纯净物的溶解度曲线如图A 所示。在常温下,先在两支试管里分别装入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再放进盛有冰水的烧杯里(图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B .装甲溶液的试管中剩余的固体减少 C .试管里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都增大 D .两支试管里剩余的固体都增多

4.A 图是物质M 和N 的溶解度曲线。B图中甲、乙试管分别盛有M 、N 的饱和溶液,试管底均有未溶解的M 、N 固体。向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后,甲中的固体减少,乙中的固体增加,则加入的物质不可能是( ) A .浓硫酸 B .硝酸铵固体 C .氧化钙 D .氢氧化钠固体

第4题 第5题 5.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 1℃时,甲的溶解度______乙的溶解度(选填“大于”“等 于”或“小于”); (2)要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只填一种); (3)甲、乙各W g 分别加入到两只盛有100g 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在t 3℃时所得乙溶液为______溶液(选填“饱和”或“不饱和”);若将温度都降低到t 2℃,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6.右图是A.B.C.d 四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表是这些固体物质在部分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图表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度\

W

g

A .图中a 曲线表示KNO 3:的溶解度曲线

B .b 的溶解度小于a 的溶解度

C .要从a 与d 的混合物中得到a ,通常采用蒸发溶剂使其结晶的方法

D .KCl 的不饱和溶液由60℃降温至10℃时变成饱和溶液

7.右图为氯化钠、碳酸钠(俗称纯碱)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1)当温度为1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 ;

(2)当温度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钠的溶解度; (3)生活在盐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请你解释原因: “夏天晒盐” ; “冬天捞碱” 。

8.右图是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t 1℃时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填写序号,下同)。 (2)t 1℃时30gA 物质加入到50g 水中不断搅拌形成的溶液质量是______g 。 (3)将t 1℃时A.B.C 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 2℃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小关系是 ______。

9.下面的表格中列出了NH 4Cl 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溶解度/g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55.2

60.2

65.6 (1)由上表可推出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是 ;

(2)在20℃时,向100 g 水中加入50 gNH 4Cl ,形成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将其温度升高到60℃时,该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

10.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某气体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体积。为比较温度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查得101kPa 时,M 、N 两种气体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值:SM ,20℃=0.023L/LH 2O ,SN ,40℃=0.023L/LH 2O 。则在101kPa 、30℃时,M 、N 两种气体溶解度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 .S M < S N B .S M = S N C .S M > S N D .无法比较

11.右图是M 、N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t 2℃时往盛有100g 水的烧杯中先后加入agM 和agN (两种物质溶解时互不影响,且溶质仍是M 、N ),充分搅拌。将混合物的温度降低到t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 2℃时,得到M 的饱和溶液

t 1 t 2 温度/℃

解度

/g

30

A B

C

溶解度/g

B.t2℃时,得到N的不饱和溶液M

C.温度降低到t1℃时,M、N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得到M、N的不饱和溶液

D.温度降低到t1℃时,M、N的溶解度相等,得到M、N的饱和溶液

N

12.在一定温度下,将少量生石灰放入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搅拌并冷却到原来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溶剂质量不变B.溶质质量增加C.溶液浓度不变D.溶解度增大

13.图14是A、B、C三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看图回答:

(1)10℃时,B物质的溶解度_________(填>、﹦、<)A物质的溶解度。

(2)60℃时,A、B两物质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形成质量百分比浓度相同的饱和溶液。

(3)要配制成质量百分比浓度为9.1﹪的C物质溶液,配制时的温度必须控制在_________

14.在某温度下,20gCuSO4饱和溶液跟20g 10%的Na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1)求硫酸铜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

(2)求该温度下硫酸铜的溶解度。

(3)求反应后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精确到0.1%)。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知识点(完整)知识讲解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知识点(完整)

溶解度t/℃ 21m m 溶解度曲线知识点 一、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 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下面,我们从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入手,对溶解度作进一步的理解。 (一)点 1.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如:下图中a 表示A 物质在t 1℃时溶解度为m 1g 。 2.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如:图中b 表示在t 1℃时,A 的饱和溶液中有(m 2-m 1)g 未溶解的溶质。

3.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如:图中C 表示在t 1℃时,A 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 1-m 3)g A 物质才达到饱和。 4.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如图中d 表示在t 2℃,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 4g 。 (二)线 如图中A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 曲线为“陡升型”。如KNO 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 图中B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 曲线为“缓升型”,如NaCl 等少数固体物质。 图中C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 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二、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溶解度

1.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根据此情况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例如: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表明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降温结晶法。某物质溶解度曲线“平缓”,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蒸发溶剂法。 4.从溶解度曲线上的交点,可以判断哪些物质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5.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晶体的质量。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

溶解度重要知识点

溶解度曲线相关练习 1.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从t 1℃升温到t 2℃,仍是饱和溶液 B .t 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C .t 1℃时,甲和乙各30g 分别加入80g 水中,均能恰好完全溶解 D .t 2℃时,在100g 水中放入60g 甲,形成不饱和溶液 2. 右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从图中可获得的信息是( ) A.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 .t ℃,相同质量的a 、b 溶解时放出热量相同 C .升高温度,可使a 或b 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 .将相同质量的a 、b 分别加入100g 水中,所得溶液质量分数相同 3.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乙的不饱和溶液降温可变成饱和溶液 C .20o C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D .50o C 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4. 右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 的溶解度大于a 的溶解度 B .t 1℃时,将a 、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 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 C.将t 2℃时的b 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t 1℃,一定能得到b 的饱 和溶 液 D.t 2℃时,a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b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5.右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 的溶解度大于b 的溶解度 B .在20℃时,a 、b 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C .a 、b 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 .a 、b 都属于易溶物质 6.t 2℃时往盛有100g 水的烧杯中先后加入a g M 和a g N (两种物质溶解时互不影响,且溶质仍是M 、N ),充分搅拌。将混合物的温度降低到t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 2℃时,得到M 的饱和溶液 B.t 2℃时,得到N 的不饱和溶液 C .温度降低到t 1℃时,M 、N 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得到M 、N 的不饱和溶液 D.温度降低到t 1℃时,M 、N 的溶解度相等,得到M 、N 的饱和溶液 50- 40- 30- 20- 10- 甲 乙 温度/ t 1 t 2 溶 解度/g

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

一.选择题溶解度曲线训练 1.右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乙小 B.15℃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 C.30℃时乙的溶解度为30g D.升高温度可使接近饱和 .. ....的甲溶液变为饱和 2.如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t1℃时往两个盛有1 0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a克A物质和b克B物质,充分搅 拌后都加热到t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两杯溶液均是不饱和溶 液 B.t1℃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A溶液为饱和溶液,B溶液 为不饱和溶液 C.t2℃时,A的溶解度比B的溶解度大,两杯溶液均是不饱和 溶液 D.t 2℃时,A的溶解度比B的溶解度大,A溶液为不饱和溶液,B溶 液为饱和溶液 3.右图为A、B两种不带结晶水的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 不正确的是 A.30℃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20g B.20℃时,A和B的溶解度相同 C.10℃时,等质量的A和B饱和溶液中,B的溶剂最少 D.等质量的A、B的饱和溶液从30℃降到20℃时,B析出的晶体 最多 4.根据下列几种物质溶解度曲线图,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A.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采用蒸发结晶进行提纯 B.氢氧化钙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有晶体析出 C.80℃时,氯化钾与硫酸镁的溶解度相等 D.所有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或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A B C 0 t 1 20 t 2 温度/℃ g 40 溶解度 5.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是一种高级混合物 B .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C .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通过蒸发溶剂或加溶质的方法都可以达到饱和状态 D .20℃,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则20℃时100g 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有氯化钠36g 6.右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t 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水的顺序是甲>乙>丙 B.在t 2℃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 .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都会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D.当乙的饱和溶液中混有少量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析出丙 7.(10海南)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此判 断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2℃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 B. t3℃时,将60g 乙加入100g 水中可得l60g 溶液 C .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 D.t l ℃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 二.分析题 1. 20℃时,碳酸氢钠的溶解度为9.7g ,其含义是在20℃ 时___________________;工业上用氨碱法制纯碱时,向饱和氨盐水中不断通入CO2,同时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但却只有碳酸氢钠结晶析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0g水中溶解9.7g 碳酸氢钠即可达到饱和 相同温度下,氯化铵的溶解度比碳酸氢钠大 2. 右图为A 、B 、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⑴ t 20C 时,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顺序是 。 ⑵ 将t 20C 时三种物质等质量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00 C 时,析出溶质 最多的是 ,无溶质析出的是 。 ⑶ 20℃时,将30g A 物质放入50g 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g。 3.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甲物质在45℃时的溶解度为_______;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时的温度是____℃;要使甲 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应_____________(填“升 高”、“降低”)温度;常压下,CO 2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 化应类似于____(填“甲”、“乙”)曲线。

陕西省中考化学题型解读: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含答案)

(2018中考说明题型示例第189页32题)1.下表是Ca(OH)2和NaOH 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C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Ca(OH)20.19 0.17 0.14 0.12 0. 09 0.08 NaOH 31 91 111 129 313 336 (1)根据上表数据,绘制Ca(OH)2和NaOH的溶解度曲线,下图中能表示NaOH溶解度曲线的是(选填“A”或“B”)。 (2)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Ca(OH)2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具体措施有: 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后再恢复到原温度;⑥加入生石灰。 其中措施正确的是(填序号)。 A.②④⑥ B.③④ C.①③⑤⑥ D.①②⑤⑥ (3)20°C时,将191g饱和NaOH溶液蒸发掉10 g水后,再降温到20°C,可析出NaOH晶体的质量为。(4)现有20°C时Ca(OH)2的饱和溶液甲,向其中加入一定量CaO后得到溶液乙,此时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选填“>”“?”或“=”)20°C时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5)现有60°C时含Ca(OH)2和NaOH两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若要得到较纯净的NaOH晶体,应采取的物理方法是。 【答案】(1)A (2)D (3)9.1g (4)?(5)降温结晶,过滤 补充选题 1.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交点K的含义是。 (2)t2℃的C物质的饱和溶液变到t1℃时,是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为B>C>A时的温度范围是 ℃。 (4)在t3℃时,将40gC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案】(1)t3℃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答案补充:t3℃时,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2)不饱和(3)t2~t3(4)37.5% 2.根据图一的甲、乙溶解度曲线和图二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甲物质的四种溶液状态“a、b、c、d”中,处于不饱和状态的是 (填写编号)。 (2)90g甲的饱和溶液从t3℃冷却到t2℃点,析出的无水晶体质量是g。 (3)在某温度范围内,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所得现象如图二所示,则两溶液质量分数甲(填“>”或“<”)乙,实验时控制温度t的范围是时,均能出现这种现象。 【答案】(1)b(2) 15 (3)<小于t2℃ 3.NaCl、KNO3、Ca(OH)2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与图2所示。请回答: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知识点及习题

溶解度/g t/℃ 21m m m m 溶解度曲线知识点 一、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 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 点 ① 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如:下图中a 表示 A 物质在t 1℃时溶解度为m 1g 。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 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如:图中b 表示在t 1℃时,A 的饱和溶液中有 (m 2-m 1)g 未溶解的溶质。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如: 图中C 表示在t 1℃时,A 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 1-m 3)gA 物质才达到饱和。 ②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如图中d 表示在t 2℃,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 4g 。 2、线 如图中A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 曲线为“陡升型”。 如KNO 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 图中B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 曲线为“缓升型”, 如NaCl 等少数固体物质。 图中C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 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二、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 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 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根据此情况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例如: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表明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降温结晶法。某物质溶解度曲线“平缓”,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蒸发溶剂法。 4. 从溶解度曲线上的交点,可以判断哪些物质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5.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晶体的质量。 溶解度曲线专题练习 溶解度/g 度

溶液及溶解度学习知识点情况总结

中考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 【考点1】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一、溶液的概念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组成:溶液是混合物,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水是最常见的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以作为溶剂。 二、溶液的基本特征 ①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如溶液中部分的浓度、密度和颜色完全一样。 ②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是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③是混合物。 【规律】溶液的判别 (1)澄清透明不代表是无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举例】硬水、空气、纯净水属于溶液;泥水,油水,蒸馏水不是溶液。 【技巧】溶质、溶剂的判定 ①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②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剂,液体做溶剂。 ③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 ④当物质溶解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要正确判断溶质。 ⑤溶质和溶剂是溶液所特有的概念,悬浊液和乳浊液不存在溶质和溶剂。 ⑥溶质质量是指溶液中已溶解溶质的质量。

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 1、相似相容,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相似,溶解能力越强。如:氯化钠易溶于水,难溶于油,碘易溶于汽油,那溶于水。 1、大部分物质稳定越高,溶解能力越强。 对于气体,压强越大溶解能力越强。 【考点2】溶液和浊液 1、浊液:包括乳浊液和悬浊液。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悬浊液:固体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3、溶液和浊液的区别

初三化学中考专题(5)溶解度曲线练习及答案

初三化学中考专题(5)溶解度曲线练习及答案 1.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t1℃时b的饱和溶液加水可变为不饱和溶液 B.将t2℃时a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液质量不变 C.t2℃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a>b D.将t2℃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2.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分别将t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则所得的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乙>甲>丙 D.t1℃时,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3.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将甲、乙、丙三种物质t2℃时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正确的是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丙>甲=乙 4.(多选)甲、乙两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0g B.t1℃时,30g甲加入到50g水中最多可得70g溶液 C.t2℃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变成不饱和溶液 D.t2℃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甲<乙 5.(多选)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20℃时,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实验过程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A溶液和C溶液 C.实验过程中,只有B溶液和D溶液属于饱和溶液 D.实验过程中,B溶液与E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6.(多选)甲、乙、丙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2℃时将50g甲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100g甲溶液 B.t2℃时配制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甲所需要的水最少 C.分别将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乙>甲> 丙 D.分别将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甲溶液中析出的晶体最多丙溶液中无晶体析出 7.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 (1)5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 g; (2)3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3)要使接近饱和的丙物质溶液变为饱和,可采取的一种措施是; (4)当溶液的浓度都用溶质的质量分数(m)表示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 是(选填序号)。 A.t1℃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两种溶液浓度也相等 B.t2℃时,甲、乙、丙三种溶液的浓度可能相等 C.将t2℃的甲、乙、丙三种饱和溶液的温度为降至t1℃时,甲溶液中析出的晶体最多 D.将t2℃的甲、乙、丙三种饱和溶液的温度分别降至t1℃时,所得溶液浓度的大小顺序为m(乙)> m(甲)=m(丙) E.将t1℃的甲、乙、丙三种溶液分别升温,其浓度可能都不发生变化 F.将t2℃的甲、乙、丙三种溶液分别降温,其浓度都可能发生变化

中考化学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专题复习

中考化学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专题复习 1. X 、Y 、Z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将t2℃ 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 温至t1℃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第1题图 A.X>Y>Z B.Y>Z>X C.Z>Y>X D.X=Y>Z 【答案】B 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常将草木灰(主要成分K2CO3和生石灰在水中混合,用上层清 液漂白丝帛。清液的主要成分及溶解度如图所示。 (1)t1 ℃时3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2)20 ℃时,向4个盛有50 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钾并充 分溶解。4组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序号 A B C D 加入氢氧化钾的质量 7 14 56 70 /g

溶液质量/g 57 64 106 106 第2题图 由上述实验数据可知: ① 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的是(填序号); ②20℃时,将C继续恒温蒸发25 g水,过滤,得到质量为 g的固体。 【答案】(1)Ca(OH2 KOH K2CO3 (2 ①AB ② 28 3.下表是Ca(OH2 和NaOH的溶解度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Ca(OH2 0.19 0.17 0.14 0.12 0.09 0.08 NaOH 31 91 111 129 313 336

(1)依据上表数据,绘制Ca(OH2 和NaOH的溶解度曲线,下图中能表示NaOH溶 解度曲线的是(填“A”或“B”)。 第3题图 (2)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Ca(OH2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措施有(填序 号)。 ① 蒸发水② 升高温度③ 降低温度④ 加入水⑤ 加入氢氧化钙 (3)现有60 ℃时含有Ca(OH2 和NaOH两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若要得到较纯净的NaOH晶体,应采取的物理方法是。 (4)现有20 ℃时Ca(OH2的饱和溶液(甲溶液),向其中加入一定量CaO后恢复20 ℃,得到乙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为甲乙(填“>”、“<”或“=”)。 【答案】(1) A ( 2 ①②⑤ (3)冷却热饱和溶液(4) = 4.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意义,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物质的溶解和结晶,做了如下所述过程的实验:

中考化学化学溶解度(大题培优)

中考化学化学溶解度(大题培优) 一、初中化学溶解度 1.常温下进行下列各组对比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对比实验①和②,可研究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 B.对比实验①和③,可研究不同溶质在相同溶剂里的溶解性 C.对比实验②和④,可研究不同溶质在相同溶剂里的溶解性 D.对比实验③和④,可研究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设计对比实验时,一定要注意控制变量。 【详解】 A、对比实验①和②,没有控制水和汽油的量相等,选项A不正确; B、对比实验①和③,同样没有控制水的量相等,选项B不正确; C、对比实验②和④,没有控制碘和高锰酸钾的量相等,选项C不正确; D、对比实验③和④,符合控制变量的要求,可研究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选项D正确。故选D。 2.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t2℃时,在两个各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50g的甲、乙两种固体,充分搅拌,所得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等 B.t1℃时,等质量甲、乙溶液中所含溶剂的质量甲等于乙 C.乙中含有少量甲,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D.t2℃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甲溶液析出晶体的质量大于乙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从溶解度曲线可看出,t2℃时,甲的溶解度=50g,而乙的溶解度<50g,故在两个各盛有l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50g的甲、乙两种固体,充分搅拌,甲能全部溶解,而乙有剩余,故所得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等,正确,B、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但没有指明是饱和溶液,故等质量甲、乙溶液中所含溶剂的质量甲不一定等于乙,错误, C、从溶解度曲线可看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较大,而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化较小,故乙中含有少量甲,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乙,错误,D、没有指明高温时的溶液是否是等质量,故无法判断析出晶体量的多少,错误,故选A 考点: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20℃时,将等质量的a、b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然后升温到50℃时,现象如图2;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由这一过程可知() A.30℃时a、b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B.40℃时a、b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无法比较 C.从20℃到50℃,b溶液质量分数不变 D.图3中表示a的溶解度曲线是N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详解】 图1中,溶剂质量相等,甲中物质溶解的质量小于乙中物质,所以M表示的是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N表示的是b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A、30℃时,甲、乙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不能确定,所以甲、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也不能确定,错误;

溶解度曲线中考试题解析

溶解度曲线中考试题解析 【知识点的认识】 所谓固体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就是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用字母S表示,单位为克/g),横坐标表示温度(用字母t表示,单位为℃),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不同,画出的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固体溶解度曲线的作用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来理解。具体如下: 1.点,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即饱和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即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对应有相应的温度和溶解度。温度在横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在纵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根据已知的温度可以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 (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也可以查出它所对应的温度; (3)可以判断或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饱和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2.线,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溶解度曲线也有三个方面的应用: (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一般规律是:大部分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钾;只有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食盐(氯化钠);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如熟石灰。 (2)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或比较某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提纯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即选用蒸发结晶还是降温结晶);并且,还可以判断或比较析出晶体的质量大小(即曲线越陡,析出的晶体就越多)。 3.面,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如果要使不饱和溶液(曲线下部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向该溶液中添加适量的溶质使之到达曲线上;第二种方法是蒸发掉过量的溶剂。 3.交点,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是相同的;并且,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 【命题方向】

初三化学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1. X 、Y 、Z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将t 2℃ 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 1℃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 A.X>Y>Z B.Y>Z>X C.Z>Y>X D.X=Y>Z 【答案】B 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常将草木灰(主要成分K 2CO 3)和生石灰在水中混合,用上层清液漂白丝帛。清液的主要成分及溶解度如图所示。 (1)t 1 ℃时3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2)20 ℃时,向4个盛有50 g 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钾并充分溶解。4组实验数据如下: 由上述实验数据可知: ① 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 ②20℃时,将C 继续恒温蒸发25 g 水,过滤,得到质量为 g 的固体。 【答案】 (1)Ca(OH)2 KOH K 2CO 3 (2) ①AB ② 28 3.下表是Ca(OH)2 和NaOH 的溶解度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Ca(OH)2 0.19 0.17 0.14 0.12 0.09 0.08 NaOH 31 91 111 129 313 336 实验序号 A B C D 加入氢氧化钾的 质量/g 7 14 56 70 溶液质量/g 57 64 106 106 第2题图 第1题图

(1)依据上表数据,绘制Ca(OH)2 和NaOH 的溶解度曲线,下图中能表示NaOH 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A ”或“B ”)。 (2)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Ca(OH)2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措施有 (填序号)。 ① 蒸发水 ② 升高温度 ③ 降低温度 ④ 加入水 ⑤ 加入氢氧化钙 (3)现有60 ℃时含有Ca(OH)2 和NaOH 两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若要得到较纯净的NaOH 晶体,应采取的物理方法是 。 (4)现有20 ℃时Ca(OH)2的饱和溶液(甲溶液),向其中加入一定量CaO 后恢复20 ℃,得到乙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为甲 乙 (填“>”、“<”或“=”)。 【答案】 (1) A ( 2) ①②⑤ (3)冷却热饱和溶液 (4) = 4.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意义,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物质的溶解和结晶,做了如下所述过程的实验: 小资料: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数值: 项目 10℃ 20℃ 30℃ 40℃ 50℃ 60℃ 70℃ NaCl 35.8g 36.0g 36.3g 36.6g 37.0g 37.3g 37.8g KNO 3 20.9g 31.6g 45.8g 63.9g 85.5g 110g 138g (1)物质A 是 (填“氯化钠”或“硝酸钾”)溶液 (2)状态“④”时,物质A (填“部分”或“全部”)溶解。 第3题图 第4题图

2018中考化学试题溶液和溶解度曲线汇编

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溶液 1、(安徽)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t1℃时,甲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50% 2. (福州)实验室用硝酸钾固体配制10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 3.0% 的硝酸钾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用50mL量筒量水 B. 将固体放于托盘天平的右盘称取 C. 将固体直接投人童筒中溶解 D. 将配好的溶液装人贴有标签(如图4)的试剂瓶中,塞好瓶塞 3. (呼和浩特)20℃时,将等质量的a、b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lO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升温到50℃时,现象如图乙,a、b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X,X,K] A.图丙中M表示b的溶解度曲线 B.图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大于b C.图乙中a、b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 30℃时a、b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4. (苏州)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实验的步骤为计算、称取、量取、溶解、转移 B.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以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 C.把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倒入刚用蒸馏水润洗过的试剂瓶中,并贴上标签 D.量取水时,用规格为50mL的量筒量取42.5mL蒸馏水 5. (苏州)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5所示。下 列分析正确的是 A.t1℃时,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B.t2℃时,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 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1∶3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C=A D.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 法 6. (重庆B卷) 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 /g t/℃ 21O m 3 m 4 m 1 m 2 B c a b A 溶解度曲线 一、溶解度曲线的涵义 1.涵义: 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温度变化溶解度也变化。如果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我们可以得到一系的点,将这些点以光滑的曲线连贯起来就得到了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 2.说明 (1)点 ① 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如:下图中a 表示 A 物质在t 1℃时溶解度为m 1g 。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 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如:图中b 表示在t 1℃时,A 的饱和溶液中有 (m 2-m 1)g 未溶解的溶质。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如: 图中C 表示在t 1℃时,A 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 1-m 3)gA 物质才达到饱和。 ②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如图中d 表示在t 2℃,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 m 4g 。 (2)线 ○1如图中A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 曲线为“陡升型”。 如KNO 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 ○2图中B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 曲线为“缓升型”, 如NaCl 等少数固体物质。 ○3图中C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C 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根据此情况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例如: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表明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降温结晶法。某物质溶解度曲线“平缓”,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蒸发溶剂法。 4.从溶解度曲线上的交点,可以判断哪些物质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5.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晶体的质量。 溶解度/g C B A O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知识点及习题

2016年初三化学复习材料 溶解度曲线知识点 一、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 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 占 八、、 ① 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如:下图中a表示 I 1 A物质在tJC时溶解度为mg。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 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如:图中b表示在tJC时,A的饱和溶液中有 (m2-m i)g未溶解的溶质。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如: 图中C表示在t i C时,A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 i-mh)gA物质才达到饱

②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如图中d表示在t2C, A、B

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g 2、线 如图中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 A曲线为“陡升型” 如KNO等大多数固体物质: 图中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曲线为“缓升型”,如NaCI等少数固体物质。 图中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二、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 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 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根据此情况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例如:某物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题型

溶解度/g t/℃ 21O m 3 m 4 m 1 m 2 B c a b A 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1: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2: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硝酸钾。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氯化钠。 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氢氧化钙。 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饱和和不饱和之间的相互转化: 1、 溶解度曲线点 ①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如:下图中a 表示A 物质在t 1℃时溶解 度为m 1g 。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如:图中b 表示在t 1℃时,A 的饱和溶液中有(m 2-m 1)g 未溶解的溶质。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如:图中C 表示在t 1℃时,A 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 1-m 3)gA 物质才达到饱和。 ②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如图中d 表示在t 2℃,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 4g 。 2、溶解度曲线线 溶解度/g C B A O

如图中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曲线为“陡升型”。如KNO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 图中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曲线为“缓升型”,如NaCl等少数固体物质。 图中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1 如图分别表示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 B.M点处甲、乙的溶解度相等 C.t1℃时,向盛有50 g水的烧杯中加入22 g甲,充分溶解后所得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D.t2℃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甲<乙 2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等于乙的溶解度 B.升高温度可以将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C.20 ℃时,100 g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是30 g D.40 ℃时,分别用100g水配制甲、乙的饱和溶液,所需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 3 右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将甲、乙、丙三种物质t l℃时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正确的是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丙>甲=乙 4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最新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专项练习题

云南学诚教育 1 1.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从t 1℃升温到t 2℃,仍是饱和溶液 B .t 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C .t 1℃时,甲和乙各30g 分别加入80g 水中,均能恰好完全溶解 D .t 2℃时,在100g 水中放入60g 甲,形成不饱和溶液 2. 右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从图中可获得的信息是( ) A.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 .t ℃,相同质量的a 、b 溶解时放出热量相同 C .升高温度,可使a 或b 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 .将相同质量的a 、b 分别加入100g 水中,所得溶液质量分数相同 3.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乙的不饱和溶液降温可变成饱和溶液 C .20o C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D .50o C 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4. 右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A.b 的溶解度大于a 的溶解度 B.t 1℃时,将a 、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 水, 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 C.将t 2℃时的b 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t 1℃,一定能得到b 的饱 和溶 液 D.t 2℃时,a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b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5.右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 的溶解度大于b 的溶解度 B .在20℃时,a 、b 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C .a 、b 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 .a 、b 都属于易溶物质 6.t 2℃时往盛有100g 水的烧杯中先后加入a g M 和a g N (两种物质溶解时 互不影响,且溶质仍是M 、N ),充分搅拌。将混合物的温度降低到t 1℃,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 A.t 2℃时,得到M 的饱和溶液 B.t 2℃时,得到N 的不饱和溶液 C.温度降低到t 1℃时,M 、N 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得到M 、N 的不饱和溶液 D.温度降低到t 1℃时,M 、N 的溶解度相等,得到M 、N 的饱和溶液 7.右图是a 、b 、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将a 、b 、c 三种物质t 1℃时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 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a>b>c B .t 2℃时30g 物质a 加入到50g 水中不断搅拌,形成80g 溶液 12溶解度/g

最新溶液 溶解度知识点题型经典

最新溶液溶解度知识点题型经典 一、溶液选择题 1.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在100g水中加入120g固体,充分搅拌,在不同温度下存在①②③④四种状态.对这四种状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状态①为不饱和溶液, 状态②③④均为饱和溶液 B.状态①降温至10℃,有110g晶体析出 C.各状态的溶质质量分数:①>②>③>④ D.将状态②加水200g再降温至40℃可达到状态③ 【答案】A 【解析】 A、溶解度曲线上的点对应是该温度的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对应是该温度的不饱和溶液,①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为90℃该物质不饱和溶液,②③④在溶解度曲线上为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正确; B、1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0g,此时100g水能溶解20g 溶质;状态①降温至10℃,有(120g-20g)=100g晶体析出,错误; C、状态①的质量分数 = 120 100120 g g g + ×100%=54.5 %;②③④在溶解度曲线上为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一定温 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s 100s + ×100%,状态②的质量分数 = 120 100120 g g g + ×100%=54.5 %;状态③的质量分数= 65 10065 g g g + ×100%=39.3 %;状态④ 的质量分数= 35 10035 g g g + ×100%=25.9 %;各状态的溶质质量分数:④=③>②>①;错 误;D、将状态②加水200g时,溶液中有水300g,溶质120g,再降温至40℃时,若可达

到状态③,则4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40g,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4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大于60g,错误。故选A。 点睛: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s 100s + ×100%。 2.氯化铵和硝酸钾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 B.a℃时,氯化铵与硝酸钾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 C.将6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会变为不饱和溶液 D.40℃时,50g水中加入50g硝酸钾,充分搅拌,得到质量分数约为39%的硝酸钾溶液【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从图中看出,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铵的,故A不正确; B、a℃时,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相交,此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则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其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否相等无法确定,故B不正确; 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大,将6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后会析出晶体,剩余的溶液仍然是低温下的饱和溶液,故C不正确; D、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4g,则5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32g,所得溶液的溶质质 量分数为 32g 100%39% 32g+50g ?≈,故D正确。 故选D。 3.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